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原经济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7 12:30: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原经济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原经济论文

篇(1)

1.1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融会贯通中国园林中的水景设计不仅是摹拟自然界中的景观,更是园林中的元素与元素互相的搭配的结果。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园林融为一体。例如,苏州拙政园摹拟了宽广的湖面、深幽的水潭、蜿蜒的小溪等。用山、石、树、木在不同区域的转换设计出具有自然意趣的水湾、河口、山涧等景象,体现出了自然界景色的千变万化。水景设计同时可以起到协调景物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倒影可以使互相不协调的景物变成一个整体,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景物产生和谐的面貌,使整个园林中的景观设计变得融会贯通。

1.2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中,山是有情的,在园林中起到骨架的作用;水是有灵的,在园林中体现出灵魂的价值,山与水的作用在园林中举足轻重。山水设计讲究的是山有脉,水有源,意境中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有脉”要求设计时,山脉要有主从关系,山势要有高低起伏,尤其要注意在堆山时,不能出现两峰或者多峰同高的现象,这就使得叠山变得没有层次关系了。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在园林设计中山石常采用两种石头,一种是黄石;一种是湖石。黄石的特点是雄伟宏厚、整体感强;湖石的特点是灵巧秀丽,多有空洞;大一些的山体,常使用黄石堆砌,可产生隔景的作用;园中的山洞,多使用湖石,可以产生借景的作用。“水有源”要求设计时,讲究水的出处。通常有三种做法:一种是从园外的河中引水到园中;另一种是在园中打井,从井中引水;第三种是把前两种方法相结合。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水就是由护城河引入园内的,同时为了防止池中的水成为死水,园中的水池下一般都凿有至少两口井,这样就可以使池中的水与地下水形成贯通,避免出现死水的现象。

1.3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植物配置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园林中的山水如果没有植物的搭配,再好的已经也会变得死气沉沉。当然,植物的配置要根据地点的不同进行选择搭配,同时要注意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例如,水边的树形选择应注意疏密搭配,要为观景的游人留有透景线。水边适合种植高耸向上的植物,水松、水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亭子旁的植物选择上,要选一些树型较优美的植物;岛中的植物配置,要考虑到增加水面的层次关系,丰富水面的空间色彩。同时植物的选择要注意有疏有密,高低错落,这样可以增加倒影的层次,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2室内设计现状与问题

在当今,室内设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

(1)只重视效果图,不重视设计理念与创意,对室内设计空间理解表面化,不注重室内设计中空间与空间的整体协调关系。

(2)在设计时存在盲目抄袭、缺乏创新、元素堆砌、生搬硬套、材料的运用不能与功能很好的结合等问题。

(3)现在室内设计盲目强调技术在室内中的运用。技术的大量运用导致冷漠的产生,忽视人的心理感受。

3作用与方法

3.1在室内设计中融会贯通思想的运用在现在的室内空间关系的处理上,设计要注重室内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在手法设计上可以运用水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分隔,也可以用水体、溪流作为纽带进行空间联络。用水体分隔空间,被分开的各个空间在视觉上仍是一个整体,在视线上仍能相互贯通,产生了既分又合的空间效果,这就使空间在分隔中又体现出了空间的贯通感。

3.2在室内设计中叠山理水手法的运用

(1)叠山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园林中,叠山不仅起到了引山入园的效果,在空间与空间关系的处理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山石的隔断,可以起到隔景的作用;通过山石的空洞,可以起到借景的作用,这两点均可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叠山不仅仅是要把山石堆叠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山石的选择。根据功能的需求来运用山石,不可盲目堆砌。例如,在现在的一些茶馆设计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意境,往往把园林水景搬入室内,在仅有的室内空间中,山石的隔断作用就更能体现出来。

(2)理水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园林中,水的形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水,一种是动水。静水顾名思义也就是水面平如镜;动水顾名思义也就是可以流动的水。静水给人平静的感觉,主要是利用倒影反应周围的事物,可起到扩大空间、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动水常见的类型有两种:泉涌和叠水。泉涌是从特殊加工的空间界面上涌出的,既有流水的动感同时不会产生过大的水花,也没有过大的水声,在室内设计中使用别有一番风味。

3.3在室内设计中植物的运用在园林中,植物的运用可谓起到了浓墨重彩中点彩的一笔。在室内设计中,植物既可起到调节室内氛围的作用,也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要考虑到植物的适用性,也正如园林植物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室内植物的选择要适合室内的环境,不可盲目选择。例如绿萝、橡皮树、吊兰、长春藤、香草、芦荟等这些植物适合在室内生长,可起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篇(2)

查字典为您提供“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您在写国际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篇(3)

我国的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都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比两处园林,都不乏耗资巨大,心思巧妙的传世佳作,然而,两个园林在地域文化内涵上却不尽相同,由此也影响到了艺术风格的呈现。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深受帝王文化影响。其布局严谨,多为前朝后寝,即宫殿的布局是园林处于宫殿的后部或侧位,如故宫的御花园;居家住宅是住宅在前、花园在后,如恭王府花园。景物的配搭强调轴线对称,规模雄伟宏大、建筑主体突出。色彩辉煌华丽,红黄墙、琉璃瓦配上雕梁画栋,很好的体现富贵雍容的特色。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相比,南方园林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更“接地气”,它比北方园林文化更充分展示自我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园林的布局潇洒活泼,厅堂自由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台水榭,宛转其间,规模虽不及北方的气势宏大,但善于以小见大,景物安排曲折幽深,色彩淡雅明媚,建筑朴素,富书卷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总体来说,北方园林沉稳大气,南方园林明秀典雅。

1.2儒释道文化影响下的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影响力的便是儒、释、道这三家,在中国园林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的思想互为交织,共同影响了园林的发展。首先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首重“伦理”,北方园林中前朝后寝,轴线对称就是儒家思想的反映,前朝后寝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观点对应,轴线对称则是儒家提倡“礼制”,“居中不偏”的思想渗透。“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古典园林也将“崇尚自然,师从造化”视为最高准绳,把建筑、山水、植物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尽量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中抒发无限的情怀,以物喻德,以花木寄情,如兰花寓意幽谷自芳,石榴寓意多子多福等等,创造出心理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协的园林艺术。二是佛家思想的影响,佛教对园林影响较大的是禅宗思想,它关照人的“心性”,将园林空间升华到“意境”的层次,“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为园林这种有限的景物形式提供了超越时空直达最高灵境的可能性。三是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成长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还体现在崇尚神仙境界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布局方式与道教有极深的渊源,道家传说东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与日月同生的仙人居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宫殿中营造园林,为追求仙境,建造一池湖水,曰太液,而湖中有三岛隐喻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至汉代,此格局尤为兴盛,汉高祖、汉武曾在宫中开凿沧池,池中建岛,以效仿仙境。此后这种模式成为历代帝王营建宫苑时常用的经典布局方式。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中证实了文化与园林艺术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让建筑“建”起来的是理工科的知识,测量、计算、绘图等等,让建筑“立”起来的却是人文艺术学科的知识,二者交相辉映。由此可见,建筑价值不仅体现于建筑本身的工艺技术,也体现在建筑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民族特点与时代精神上,我们研究园林艺术与文化的关系,重视历史文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提升现代园林建筑的高度。

2传统美学观念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美学思想早已深深融入了园林发展过程。无论是如诗画般优美的景致,如书法般巧思的布局,还是如音乐般空灵的境界,都让我们体悟到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念。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快速形成中国现代园林自身特色的捷径。园林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既拥有可触碰的物质形态,又有耐人寻味的精神形态,只是它的精神形态容易掩盖在纷繁复杂的物质形态之下,尤其是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的今天。因此,从中国诗、书、画、乐的表现手法中提炼园林艺术的民族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以诗、书、画、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园林的空间处理和营造意境更具有代表性。

2.1传统美学的空间意识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西方的园林多是由建筑师设计规划,以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运用自然环境,讲究科学的透视方法,用建筑设计的手法打造环境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师多是文人与画家,他们是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将建筑引入自然环境,他们重视的是,房子和人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众所周知,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异于西方,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表述的: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①中国传统画家作画,不是从一个视点观察物体,他是从有限中看到无限,再从无限回顾有限,具有高度的心灵自由,是《易经》上说的:“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正是这样的空间意识形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独特的风格。我们看扬州个园,个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相传清代大画家石涛曾参与造园。个园最令人称道的是设计者将四时美景设置在一园之中,人们可以随时感受四时美景。春景沿花墙点缀石笋,似春竹破土,加上竹林呼应,春的气息迎面而来;夏景以湖面假山为主,青灰色的太湖石,碧绿的池水,秀木紫荫将整座山体衬映得分外灵秀,清幽无比;秋景以棕黄色的黄山石堆叠假山为主,山势较高,面积也大,可登上山顶,欣赏园景;冬景所处的位置几乎终年不见阳光,地面用白石铺成,山体用宣石堆叠,宣石雪白的颜色一眼望去似积雪未消,令人惊叹。个园占地面积并不大,却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郭熙)的境界。中国人的空间处理还重视“虚实结合”,在中国人看来留白的空间是物与心之间交流的通道,是可以借助观众的再创造联想将它补足的,就好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生成的意境自然各异,而这正是艺术的情趣所在。传统园林设计者通常都会预先埋设虚实相生的空间,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虚空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灵魂所在。水既可成景以供观赏,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溪涧潺潺,渊潭深邃。也可激发变形、虚幻的意境之美。比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上天天光”,利用水面形成的虚幻倒影空间与天连成一片,大面积的虚空为欣赏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欣赏者凭借自身的美感经验在这虚空中领会到各自的意境。乾隆帝就曾御笔题诗曰“垂虹驾湖,蜿蜒百尺。修栏来翼,中为广亭。榖纹倒影,滉瀁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不啻胸吞云梦。”可见,擅用虚实互补正是园林灵性所在。

2.2传统美学的意境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中国园林独特的意境美是我们区别于其它园林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也是中国艺术最富民族意味的语言。我们要凸显现代园林的民族语言,就必须彰显园林的中国意境。诗词书画的艺术境界与园林最为契合,王国维将诗词境界分为“优美之境”、“宏状之境”、“古雅之境”和“眩惑之境”。园林主要追求的是“优美之境”。“优美之境”,优雅,从容,淡定。如江南园林,精雕细琢中飘溢着清雅气息,清新、淡雅、宁静的色调,高洁的气质令人遥想闲逸淡泊的诗人情怀。园林与诗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园林是在一个固定空间环境中营造意境,只有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情意相通时,才产生意境。同时,它的意境随着日升月落,四季更替而变化,有些景致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气候出现,如“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园林艺术的意境是综合自然环境、建筑、诗、画等多种艺术的成果,不是所有园林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产生意境,因为难得,所以可贵。意境无疑是一代代中国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核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对仗、赋、比、兴,绘画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书法的向背、曲直、疏密、聚散等创作手法中汲取灵感,用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创造中国意境。

2.3传统美学的音律对园林造景的影响

只有合乎规律的声音才能组织起来成为乐音,构成乐曲,其中包括了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的音乐形象,表达各种情感的起伏,是一种微妙的创造性形式,启示着最深刻的内容。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起来,从音律时间性、规律性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正如《史记》所述:“阴阳之施化,万物之始终,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中国园林造景参照了音乐的严整形式,依照节奏旋律的张驰疾缓,运用门、亭、台、廊、桥、水面、假山、植物、观赏石等等,造成园内的各种曲折变化,空间上的层层深入与高低起伏,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置身园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调感受,使园林建筑成为凝固的音乐。

篇(4)

湿地公园不仅需要充分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以及湿地保护工程恢复的工作,优化湿地资源配置并发挥湿地资源的优势进而不断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内涵。同时在进行湿地保育区外部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社会文化特性、艺术特性以及生态特性充分结合,构建适合社会公众群体休憩的湿地主题公园。

(二)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

湿地公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文化景观、生物景观以及水体景观,只有实现湿地公园三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好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工作。

1.文化景观

湿地文化景观的目的是通过湿地的生态特征将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情充分体现,以凸显湿地独有的文化特色。湿地人文景观主要是由各类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改造湿地的印记与文化结晶三个部分构成,下面进行分类阐述。

(1)生产方式形成的文化

湿地在人类生活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湿地自古便是人类重要的食物、住宅、服饰来源之一,由此而来形成一系列渔猎文化、稻田文化、苇田文化以及衍生出的住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

(2)湿地改造的印记

人类在湿地上进行了大量生产活动,留下了数也数不清的足迹,如建造运河、桥梁、堤坝等,这些临水建筑均属于人类在湿地改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文化景观。

(3)文化结晶

湿地文化与其他文化产生过一系列的碰撞与交融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结晶,如文学方面的交融形成了无数瑰丽的诗词歌赋,其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于湿地发展历史上;一幅幅描绘湿地景观的书法画卷又如同艳丽的骄阳洒下万丈光辉照亮整个湿地发展轨迹;一只只舞蹈、山歌又如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于湿地发展的夜空中。

2.生物景观

湿地上生存着大量的植物,从类型上来看包括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由于不同类型的植物其形状、枝干分布、叶片轮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设计不同的植被景观,如我们在春季可以欣赏荇菜花与鸢尾花,夏天可以观赏凤眼莲与荷花,秋天可以欣赏芦苇与香蒲。湿地上同时生存着大量以植物、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常见的有湿地水鸟、昆虫以及观赏鱼。湿地动物是湿地景观中一道流动的靓丽风景线,为湿地公园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湿地动物的生活规律来进行。

3.水体景观

湿地水体景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近岸陆域景观、岸带景观以及水域景观。近岸陆域景观可以让游客在亲水亭台轩榭、栈道上欣赏各类亲水设施;岸带景观可以让游人在浅滩、沙洲上欣赏形态各异的驳岸、植物岸带与沙滩岸带,以凹凸不平、曲直相间、虚实互补的岸带景观给游人以美的享受;水域景观是通过水质、水流等因素,以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静或动等水流形成的飞瀑、小溪、浅谭等景观让游人寻找心灵的休憩。

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首先,设计者要确定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在秉承湿地自然特性的前提下要对景观单元做好主题创设和层次划分。此外,设计还要同时满足湿地文化的宣传作用和游人们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需求。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湿地的蓄洪、防旱、污水自净能力,尊重湿地自然特性,避免因人为设计对其自然特性造成破坏或使影响最小化。

2.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者除要以生态优先为基本原则外,还需考虑人们的亲水特性,要尽可能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湿地水景的途径(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

3.美学原则

景观的设计要与湿地自然景观在虚实、动静、色彩、协调度等上充分融合,要将湿地文化充分展示出来,真正提升湿地美的境界。

三、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及策略

就目前来看,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主要包括服务管理区、湿地体验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保育区等。其中,湿地保育区主要对生态过程与生态特征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其环境容量与其他分区相比较小,而且景观建设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以服务管理区、功能展示区以及湿地体验区为主。

(一)湿地体验区景观设计

湿地体验区包含了湿地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考虑从地形改造、水文联通等方面着手,建造大量的人工浅滩、溪流、喷泉、瀑布、沼泽、河流段等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更为全面地体现湿地中存在的各类独特景观,要让游人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特有的水体景观、农耕文化以及渔猎文化,通过合理的分布与设计,让游人能够一步步感受湿地景观并得到心灵的休憩。在湿地公园局部水体处理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通过设置宽度大小不一的溪流,然后在其中布置大小、形状不一的石块并点缀有相应的湿地植物,以形成充满活力的湿地水体景观。在驳岸的设计上,设计者可以使用自由曲线形态、自然力飘积形态、双螺旋曲线形态以实现虚实结合、曲直相间的溪流景观。以人工湿地为主的公园,在深水位,设计者可以依自然地势开凿成形状自然、岸带有起伏、高低错落的池塘,在湿地水体下游、浅水区域或在积水区布设水稻田,使游人可参与打渔、插秧等农事活动,构建类似于古典农家乐的田园生活氛围,以满足现代社会公众群体回归自由的根本渴望。

(二)湿地公园中湿地体验区景观的设计

湿地公园中的服务设施景观实质上就是按照人们在游玩活动中的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可以将湿地自然景观烘托出来,且便于人们对游览线路进行组织的景观小品、建筑物等一系列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木栅道、游廊、园桥、舫、水榭以及景亭等。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以下3类:一是点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将湿地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出来,对湿地意境起到一个丰富作用,如将农耕湿地文化中的水井等多种农业设施表现出来,还能够将“渔舟唱晚”的船只表现出来等。二是动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动态赏景以及游览路线组织的需求,并且对院内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实现近景、远景、俯景以及仰景的有机结合,使观赏效果达到步移景异。三是静态赏景景观。其实质上就是为了充分满足游人在休息、静态赏景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公园构图中的艺术主体与中心,在公园中起到一个点景的作用,通过采用借景、框景以及对景等一系列手法,对院内中的经过进行丰富,如舫、水榭以及景亭等。

篇(5)

一 秦文化元素的提取

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帝国秦朝,人类社会得到了历史上空前的大统一,社会高速发展着这的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艺术文化的迸发。在咸阳湖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通过查阅历史书籍等了解到秦朝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从中我们提取出一些有着代表秦朝意义的文化元素,例如:秦朝的乐器编钟、统一度量衡的秦半两钱币、秦历史传说东海寻仙、秦历史文化典故完璧归赵、指鹿为马、文字小篆的形状等等,这些有着浓厚历史价值的文化元素为本次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增添了一笔浓厚的秦文化色彩。

二 秦文化元素应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就是它的灵魂,文化不仅体现在景观、建筑中,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人们交流、休闲的空间,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要和精神需要。在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秦文化元素符号,特别用于有历史纪念性价值的景观设计中,这样不但能丰富景观的整体布局,而且能更好地体现景观设计所要表达的历史性和时空性。在不同的空间运用代表着不同寓意的秦文化元素符号,既有文化韵味,又能充分体现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咸阳湖滨水公园的设计就处在这两种重要因素之间,咸阳以秦朝文化为积淀,所以我们要把咸阳的景观与秦朝文化相结合,做到互补共生。只有通过秦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景观的历史意义,才能将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更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在欣赏景观、放松心情之余,不觉地感受更深层次的内涵。咸阳湖滨水公园的设计正是反映了城市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用完美的文化元素来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节点。秦文化元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咸阳湖景观设计应体现秦文化的传承性

社会是人类经过长期生活慢慢创造形成的。社会产生了人们生活的环境,环境发现了人们的生活中需要的景观元素。人们渴望被设计感动,引发内心共鸣。发现文化元素是一个与人们达成审美共识的可靠平台。景观设计是文化的一种现象,文化需要融合到景观设计中去。文化元素来源于社会最终将融入社会。在咸阳湖滨水公园的设计时我们尝试从各个角度寻找它在文化层面上的根源,寻找它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点滴线索。综观历史、再造未来,从人类文化中提炼出象征性的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形成准确、亲切、动人的文化底蕴空间。

咸阳湖滨水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应把秦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如果我们没有在设计中去传承与发扬,那么博大精深的秦文化就会慢慢流逝至消亡。挖掘、继承、发扬秦代文化并将有价值的文化元素运用到本次景观设计中是我们设计中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该在纷繁杂乱的设计思维中探索具有原创特色的思维灵感、将秦文化元素精髓通过本次景观设计得到很好的展现。秦文化元素是咸阳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类文化,在本次设计中,如果我们丢弃秦文化元素那就等于切断了咸阳历史文化的“根”。所以本次设计中,应当更好的体现秦文化的传承性,使得统一帝国大秦文化元素与现代的景观设计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并得到更好的传承。

(2)秦文化元素提升咸阳湖景观设计价值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传达给观众的思想与场地环境有机结合,文化元素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亦然,没有思想没有内涵的景观无非只是种形式的表现,早已开始被人们所唾弃。恰巧秦文化元素中的“编钟”、“半两钱币”、“寻仙传说”、“小篆字体”等是我国秦朝历史文化中的基本组成元素,这种文化元素的应用创造出了简单清晰的结构和质朴感人的景观,使现代景观设计具有抽象艺术的美感。形式只是载体,传达思想、观念、感受是景观设计的主旨。特别是在咸阳湖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理应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美好的文化寓意来填补都市快节奏心灵的缺失,景观设计需要融入美好的寓意来鼓舞引导置身其中的人们。最终使咸阳湖景观设计达到不空洞、不虚无,充满文化寓意价值的现代景观设计。

(3)秦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和谐共生

现代景观设计是人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秦文化元素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习惯演变出来的,在咸阳湖滨水公园现代景观设计中,缺少秦文化元素的景观设计是没有价值的,现代景观设计体现人类秦文化的博大精深,秦文化元素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底蕴,因此,在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现代景观设计与秦文化元素是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和谐共生的。

三 结语

通过对咸阳湖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研究,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景观与城市、景观与文化、景观与人的重要关系。我们将秦文化元素和现代景观进行自然而巧妙地结合。用现代的功能要求、观念手法、艺术展示等来展现或隐含秦文化元素的“形”与“意”,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兼容共生的效果。最终达到人、景观、文化的和谐发展。

篇(6)

1.1园林中无障碍设计是福利社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建筑、山石、水体及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它同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行为模式联系十分密切。在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适应各种类型游人的需要,体现对各类游人的关爱,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无障碍园林环境,是我们园林工作者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

1.2老年人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

老年人在生理上,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园林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园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一般都由主导变为辅助;由忙于工作无暇休息变为余暇时间大幅增加;由以社会工作环境为主变为以社区居住环境为主。这些变化又势必会对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情绪上的波动,导致出现孤独、失落、自卑和抑郁感。因此,他们迫切希望走出居所,到园林中呼吸新鲜空气、淋浴阳光、锻炼身体、与人交流、愉悦身心并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

1.3园林中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从现有的资料看,无障碍设计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也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更不妨碍总体设计布局,而且可以做到基本上不增加造价。眼下关键的问题在规划设计人员的无障碍意识,以及实施过程汇总细部构造的处理。因此,只要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游赏过程中给游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2、无障碍园林设计

2.1无障碍园林空间的设计原则

2.1.1无障碍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设身处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要以轮椅使用者和视觉残疾者为基准,积极创造适宜的园林空间,以提高他们在园林环境中的自立能力。

2.1.2易识别性系指园林环境的标识和提示设置。老年人由于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者衰退,或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了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的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示意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等,来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2.1.3易达性系指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行动较迟缓,因此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必须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及其必要设施,并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能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2.1.4可交往性系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后,是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一下心中的自卑失落和急噪烦闷。因此,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2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

园林中无障碍设计,除了对环境空间要素的宏观把握外,还必须对一些通用的硬质景观要素,如出入口、园路、坡道、台阶、小品等细部构造,做细致入微的考虑。

2.2.1出入口宽度至少在120cm以上,有高差时,坡度应控制在1/10以下,两边宜加棱,并采用防滑材料。出入口周围要有150cm×150cm以上的水平空间,以便于轮椅使用者停留。入口如有牌匾,其字迹要做到弱视者可以看清,文字与底色对比要强烈,最好能设置盲文。

2.2.2园路路面要防滑,且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必须设置高差时,应在2cm以下。路宽应在135cm以上,以保证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纵向坡宜在1/25以下。另外,要十分重视盲道运用的诱导标志的设置,特别是对于身体残疾者不能通过的路,一定要有预先告知标志;对于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外,还须加设护拦,护拦扶手上最好应注有盲文说明。

2.2.3坡道和台阶坡道对于轮椅使用者尤为重要,最好与台阶并设,以供人们选择。坡道要防滑且要缓,纵向断面坡度宜在1/17以下,条件所限时,也不宜大于1/12。坡长超过10cm时,应每隔10c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台阶踏面宽应在30cm~35cm,级高应在10cm~16cm,幅宽至少在90cm以上,踏面材料要防滑。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及转弯处,都必须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且视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和照明设施。

2.2.4厕所、座椅、小桌、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设置要尽可能使轮椅使用者容易接近并便于使用,而且其位置不应妨碍视觉障碍者的通行。总之,园林无障碍细部构造设计,所考虑的涉及面很广,这里因篇幅所限,不――枚举。

2.3无障碍园林的绿化设计

篇(7)

1.园林景观设计中引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意义及价值的精神层面的物质,是不断总结历史,并加以艺术升华的结果。园林景观设计者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并适当引入相关因素,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形象气质,还能使设计本身更具底蕴。通过引入民族文化因素,园林景观的“美”将得到极大地延伸。民族文化不是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可以代表的,也不可单纯认为源自民族内部的文化就是所谓的民族文化。事实上,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少不了变化、糅合以及创新:某些文化的特征可能会逐渐减弱,而并非消亡,只是承载方式,还有意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些文化虽然由国外传入,却具有鲜明的本土特I生。以上说明,民族文化元素是不可以局限地归纳为若干符号、人物或者器具,而是应该在宏观方面予以把握。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本国民族文化的某些重要特质可能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2.园林景观设计中如何表现民族文化

2.1了解民族文化

了解民族文化指的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将要表达的民族文化内容,然后再对历史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最后选择能够较好表达出民族文化精髓的设计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园林景观中更好地表现民族文化。特定的历史时期将会形成特定的民族文化,所以,要根据民族文化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我国民族文化不仅表现方式多样,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对历史时期进行精准的确定是客观需要的。另外,要深入了解该时期的文化精髓,可从政治背景、文化名人、重要文化作品等角度人手。了解民族文化,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才能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2.2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审美观强调自然和人为景观的有机结合、浑然天成。植物、建筑以及其他物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实际上如此精心安排还是为了构建出一个自然和谐的世界。一切看似未经人工雕琢,而是自然形成,却能有效唤起视觉上的美感。所以,园林景观的构建要巧妙结合人工技巧,从而保证一种自然美感。人工技巧和自然要素的有机结合与进一步升华,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传递以及各国人民情感的沟通。

2.3讲究实用

体现民族文化是园林景观的—个重要功能。园林景观设计时,不可置物品的实用性于不顾,换而言之,一方面要考虑相关的文化含义,另一方面还要立足实用。如石凳、长椅在安排距离时,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如果仅仅重视形体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实用价值,那么它们将成为华而不实的摆设,无法称之为成功作品。立足实用,才有机会表现出民族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

2.4合理布局

综合考虑园林景观的占地面积、采光需求、视野范围等要素之间关系,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想要把握好宏观布局和细节布置,需要以科学的事先考察为基础。一部分设计师的想法出人意外、天马行空,也极为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但是具体操作时,却很难实现,也可以说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不能符合当时当地环境和人文的特点。所以,园林景观建设中,对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2.5追求意境

意境美可以被认为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设计方法,它能够利用相对有限的视觉条件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意境深远。意境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与民族文化共同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时,通常重视暗示性的作用,即通过含蓄委婉且富有想象力的构造方式以实现新颖别致的效果。一些设计中的事物往往看似具有矛盾性,这种方法比较冒险和前卫,和传统设计原则是不相符的,然而,如果运用得当,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惊喜。

3.案例

篇(8)

竞技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训练最大程度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在竞技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这也是竞技体育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休闲、健身等)的最根本之处。竞技能力,就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它具体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以比赛中体能状态为主要表现特征。与此同时,技术、心理素质与体能三者之间有机构成了举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一、体能是举重项目竞技能力的最基本条件

袁运平将体能界定为: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在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运动素质则是体能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举重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体能又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绝对力量为基础,速度力量为保证。

举重是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力量性项目,绝对力量的提高是以有效地改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为基础,尤其要注意改善骨骼肌的机能。通过中上强度多次数的训练促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提高瘦体重比例,增加肌肉中收缩蛋白的含量;另一个提高绝对力量的途径是利用85%—100%强度训练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机能,通过提高神经兴奋过程的强度,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和协调性。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加收缩,使各部位肌群更加协调的工作,并逐渐改善供能系统机能,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促进绝对力量的增长。

发展绝对力量的同时重点提高并发展速度力量,而速度力量又是以绝对力量为的基础。所以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以完整与分解技术80%左右强度进行快速力量练习是非常关键的。举重训练应在发展绝对力量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以追求举起更大重量为特征的爆发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收到良好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负荷是提高体能的核心内容,是获得特定训练目标的关键。

对举重这种体能类项目来说,通过训练负荷的刺激作用,使身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是实现训练目标的关键。举重训练有其特有的构成因素,如负荷中的重量、组数、次数、时间等。训练负荷中的强度比值、绝对强度、相对强度、强度系数、密度和动作难度等,正是这些负荷因素的有机搭配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负荷结构。因此其训练就会产生不同的负荷效应。当今国内外举坛训练负荷发展趋势发生了如下变化:

(1)练习内容少而精,突出针对性,强调集中刺激、练深、练透。

(2)竞赛动作训练比重加大。

(3)多课次、短时间、注意及时恢复。

(4)训练周期的安排注意负荷节奏,突出变异性。

(5)训练负荷安排中更加突出负荷强度。

(6)紧紧围绕重大比赛安排训练负荷。

(7)负荷安排的个体化,努力摸索适合每个运动员特点的适宜的负荷量和负荷节奏。(8)广泛利用各种有效的人工恢复措施来保证训练负荷良性效应的实现。

因此,本研究根据以上特点,制订了如下负荷训练计划:

(1)过渡期的训练负荷量绝对要小;

(2)基本训练期的前期负荷强度不要太大,专项强调应控制在92.5%以下,重视组数和次数,加强量的积累,练实、练厚、练准;

(3)基本期后期逐步过渡到赛前训练,保证专项力量强度,专项强度提高,专项成绩也不断恢复和提高。此阶段的训练特点:

(4)训练项目少而精,以抓举、挺举、蹲腿、窄拉为主,合理控制负荷,促使运动员获得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

3、恢复和营养是体能恢复的关键。

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恢复和营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举重训练表现为大强度、剧烈的肌肉活动,决定了举重训练后期的恢复过程在内容手段、方法、及营养保障等方面,明显的表现出与负荷相对应的特征。利用按摩、牵拉、倒立、倒悬垂、蒸气浴、针灸等消除肌肉僵硬和肌肉酸痛。举重训练过程中神经系统活动也是高度紧张的,因此,还要利用有效的手段加快神经系统的恢复。如郊游、球类活动、听音乐等。训练后除了需要足够能源物质补充能量的消耗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以促进肌纤维中收缩蛋白的合成,还要根据不同时期(冬训期、夏训期)、训练阶段的不同(基本期、竞赛期)、队员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适宜的补充。运动员的营养物质补充,必须保证肌肉运动负荷逐渐增长的需要,对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同时包括减体重期间水盐代谢的特征和营养物质的需要等。只有这些方面处理好,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提高运动员的体能。

二、技术是体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举重技术属于单一固定结构类非周期性的动作。技术训练应遵循如下发展原则:(1)寻找并掌握合理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先进技术是技术训练的首要目标;(2)熟练而巩固地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及各个环节,并达到自动化;(3)大强度下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是技术训练首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动作是身体各部分肌肉相对平衡的表现,技术训练应常年坚持,随时调整,训练中保持大小肌群同时协调发展。准确无误、高成功率的技术动作,是取得比赛成功的重要一环。

三、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举重运动项目特征是,比赛强度极大、神经高度紧张,动作时间短,成败只在一瞬之间。因此,需要运动员在必要的时刻动员起全部力量,准确协调的完成技术动作。要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特别是要战胜势均力敌的对手,光靠体力和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个特点,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诊断和心理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举重运动员神经肌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意志品质的顽强性、勇敢性和沉着坚定性。特别是赛前高度的自信心、注意力的集中性、及时性和稳定性、以及临场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结论

体能是决定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高低的根本因素,离开体能,竞技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举重运动项目特点决定了绝对力量是构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速度力量则是保证。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要想获得赛前良好的竞技状态,体能、技术、心理素质三者都要掌握好,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只有三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取得比赛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33-01

引言: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关系复杂,它们既可以相互融合,又会相互影响。为了体现景观的地域文化色彩,设计师们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构思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使园林景观和地域文化相融合,让景观带有地域文化色彩,具有自身的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的园林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色彩能够有效的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和人文性,所以,设计师应该加强地域文化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和运用。

一、地域文化的介绍

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各不相同,其原因是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每块区域的都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每块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中华民族的历史非常的久远,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历史,区域文化其实就是历史遗存,中国文化历史经历了长达五千年的沉积,经历了数个朝代的兴衰,形成了多种文化历史,成为了现在的区域文化。我们要了解地域文化的特征,从根本上分析,追本求源,才能够更好的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做出贡献。

二、地域文化的形成

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是因为地域的自然环境不同和历史朝代的更替有关。

1、地狱的自然环境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的国土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在这么大的地块里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地理环境,有高山、有平原、有盆地、有沙漠,有各种各样不一样的景观,那么在不同的条件下,它的物质条件是不同的。想要产生一种文化,那物质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2、历史朝代的更替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历史朝代的不同,历史文化自然也就不尽相同,每个朝代的国都都是这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地域,这块地域就会受此朝代的文化影响,也就形成了这个地区的独有特色,比如:巴蜀文化、秦文化、燕文化等。

三、中国南北园林的特点

我国国土面积非常大,南北跨度也非常广,南方和北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都不相同,也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1、北方园林的特点

宫廷园林是北方园林的代表。说起宫廷,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高贵的、奢侈的,没错,宫廷园林不管是在人力资源还是劳力资源上都是花费巨资的。我们所看到的宫廷园林都是轮廓清晰、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主题。高、壮是北方园林的美,跟南方园林的秀丽相比,它的山体面积大,高度高。北方园林中的树木以乔木为主,比如柳树、杨槐树、松柏树,当然这跟北方寒冷的气候是分不开的,这些乔木由于耐寒性比较强,能抗寒,在外形上也比较威武,既降低了换树木的成本,也让园林看起来更宏伟。北方园林里的构筑物是最能体现北方的气候的,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北方寒冷,北方园林里的构筑物都体现除了抗寒耐雪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围墙、窗户、柱子等上面。由于屋外温度极低,为了防止屋子里面的热量流失,构筑物的的墙都是采用的厚墙,墙上也没有开窗户,就算有窗户也是极少,另外柱子是完全包在墙体之内的,并不容易被看到。

2、南方园林的特点

提起南方园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的留园。没错,江南园林主要的特点就是人文气息非常浓,有山有水,有石。园林的结构没有一定的定式,格局布置都很自由,给人很随和的感觉,另外建筑风格朴素,不含一点杂质。在花木方面,种类繁多,尤以比较清新的风格为主,如樱树,梨树、桃树等。江南园林的造园师把林园建造得真实自然,在这有限的空间内给人无限的想象,想置身在大自然中一般。江南@林所呈现出的风格其实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紧密相连,南方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给植物很好的生长环境,另外雨量充沛使得物产丰盛,江南的居民生活休闲,造就了良好的环境,宽松人文环境、独有的风土人情使得南方园林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美。

四、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园林工作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围绕这个目的即提高生活水平,改造生活环境。如果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我相信带给所有人的效果又会不一样。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的引入和自己深刻的理解。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得有自己的灵感和思想,不能盲目抄袭其他地区的文化,设计出更有特色,更能体现当地文化的作品,而不是一味的引用借鉴外来作品。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我们得融入当地的人文文化、自然文化和设计理念,这是不可或缺的几个因素。地域的差别,设计师所看的的东西不一样,那么在设计时的重点就不一样,不管采取什么设计方法,不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不灵活的加以运用,那是很难设计出好的园林景观作品的。如果我们不结合当地的文化内涵,一味的借鉴外来东西,不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我们设计的东西肯定会不到大众的认可,更展现不了当地的特色,那我们这个作品无疑是失败的。这类作品的出现不仅破坏了园林景观的美感,更让当地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关在了门内。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不管采取哪一种地域文化元素,都要能够将园林景观展现出来。所以深刻的了解及领悟当地文化,是设计一个完美园林的前提条件。

五、地域文化对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上文对地域文化做出了解释,地域文化所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历史留下的痕迹,更是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思想的结合,灵魂的感染。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离不开文化,想要让园林设计更加完美,更具有地域特性,深入的区了解地域文化,使自己真正的领悟,通过深刻的体悟,我们所创造出的东西比单纯地使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更具有冲击力。

设计出成功的园林景观的前提是我们要拥有正确的设计理念,不要盲目追求借鉴,而是在了解当地文化底蕴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所看到的东西,另外我们还要保证整个园林设计要以改善人们的而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为基础。在这个全球化环境下,频繁的文化交流和人们的思想差异,对地域文化会造成不小的冲击,所以才会出现在地域文化认识上的偏差,总是一味的追求外来的,排斥本有的。

结语

将园林景观中融入地域文化不仅能够增加景观的艺术性和独特性,还能够让城市的居民与景观的距离变得更近,这样的景观才是最贴近生活的,值得参观游览的景象。

参考文献

[1] 针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J].凤秀娟.四川水泥.2016(11).

篇(10)

现代各大城市的园林设计大都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所以,园林设计中一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功能需要。但是,现阶段依然有很多设计特别的园林景观缺乏游览人群,与此相对应,也有很多普通的园林备受人们喜爱,每天都有很多人光顾游玩。之所以出现以上这种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后者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大众的心理需要,契合了人民对园林设计的需要。所以,色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不断满足人们对园林设计的要求。

1.2遵循整体和谐原则

为确保园林景观色彩与整体园林环境设计相统一,园林设计人员在色彩设计中可以采用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的方法,统一是指各个景观构成的因素在色彩、风格以及形式等做到和谐一致,避免出现呆板和单调的问题。色彩的对比容易获得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于强烈的色彩对比应该采取适当的调和方式,在对比与调和中寻找体现园林整体统一的设计效果。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色彩的搭配可参照以下几个原则:

1.1.1色彩对比原则。对比在景观设计中经常应用,如广场、游园的主要出入口和重大节日场面,利用对比色植物组成花坛、花柱、主体造型等。显示出强烈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1.1.2色彩调和原则。色调由色相、纯度、明度、冷暖、面积、形态等因素组成,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环境色彩。色彩调和是指2种或2种以上的色彩有序、协调的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色彩搭配。

1.3色彩景观设计要体现独特的地域特点

色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地域特色,可以让园林设计更加贴近当地人们的心理需要。

2、园林景观要素中色彩的融合设计

2.1结合植物季相的色彩融合设计

园林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以绿色为基调,配以色彩艳丽的花、叶、果、干皮等构成了缤纷的园林色彩景观。植物色彩与季节有着紧密的联系,渲染园林色彩,表现园林的季相特征,是植物特有的功能。园林植物依靠丰富的色彩,展现出一幅幅色彩绚丽多变的四季图。如早春枝翠叶绿、仲春百花争艳、仲夏叶绿浓荫、深秋丹枫秋菊硕果、寒冬苍松红梅,展现的是一幅幅色彩绚丽多变的四季图,同时也给常年依旧的山石、建筑赋予了生机。园林植物具有808种色彩,并可实现多样化配置,是创造不同园林意境空间组合的源泉。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熟悉植物的色彩搭配,达到充分利用植物丰富多变的色彩美,来表现园林艺术的目的。

2.2结合建筑文化传统的色彩融合设计

色彩是建筑元素中最易创造气氛和传递情感的要素。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和传统习惯不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园林色彩景观设计,往往也就有着不同的地方色彩,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法国巴黎以米黄色为色彩基调,从凯旋门到卢浮宫,从香榭丽舍大道到协和广场,在良好的规划与布局下,米黄色的建筑群配以青色、红色或金色的屋顶,构成了整个巴黎老城区高度和谐统一的景观色彩印象,亲切舒适、精致考究、典雅大方。而在意大利罗马,却以橙黄色系与橙红色系为主色调,很好地保持了老城区历史遗留的色彩,这些城市的色彩犹如让后代万世顶礼膜拜的古罗马帝国的余晖,在为后人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

2.3结合小品功能性和美观性的色彩融合设计

园林小品具有艺术性、时代感,起着点缀园林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每一种小品都有其独特的颜色,而色彩的应用并非易事,这需要设计者了解小品自身的功能、小品所处的环境、景观的主题思想、游人的心理等。色彩与小品的恰当融合,能增添小品自身的观赏性,并可以为环境增添视觉亮点。

2.4在景观铺装设计中,也要注重色彩的合理融合

合理利用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效应,如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表情、联想与象征等。我们可以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景观铺装,营造优美的园林空间,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在景观铺装色彩设计中,兴奋色铺装可以营造喧闹、热烈的气氛;沉静色铺装给人优雅、娴静之感;自然色铺装突出自然气息;浅色铺装轻松活泼;深色调铺装庄严肃穆。而且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黄白搭配欢快、明亮,红黑搭配稳重、深沉,蓝绿搭配雅致、宁静等。

3、园林设计中色彩景观设计的注意事项

3.1注意色彩禁忌

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的积淀会形成不同的色彩喜恶,甚至是色彩禁忌。如在亚洲,印度认为黑色、白色和浅色代表消极和不良情绪,所以,印度人是十分不喜欢这样的颜色;叙利亚,喜欢蓝色,但是黄色是死亡的象征;在美洲,巴西认为紫色表示悲伤;在非洲,贝宁认为红色和黑色都是不好的颜色;穆斯林人民都不会使用黄色。还如中国风水学认为,天花板的颜色应尽量使用最浅的颜色,同时,地板的颜色要比天花板的深。否则,会使屋内的人做事颠三倒四、本末倒置。

3.2注意潮流色的搭配

时尚潮流是如今色彩设计的一个普遍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流行色覆盖面越广阔,对设计的影响力亦逐步加强。在现代装修业中,建筑内部的环境色彩也开始注重和强化流行色彩的趋势,尤其表现在建筑装饰的材料色彩、室内的家具色彩及纺织类的装饰品色彩上。一般起居室的色彩运用应突出主人的个性特征,并结合时代的流行色趋势进行总体设计,以便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有体现时代意义的色彩设计环境。所以,顺应潮流用色,并用出新意是设计师进行室内外景观设计创作的基本要求。

3.3注意色彩设计与材料之间的搭配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园林设计中出现了更多设计材料,比如,玻璃、混凝土、不锈钢,以及塑料、防腐木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园林设计的质感。但是,如何处理色彩与质感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很多园林设计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对此,设计人员需理解质感包括2方面的含义,即触觉上和视觉上的质感,不同的质感会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

3.4注意色彩与文化的融合

在色彩的使用上,我们也必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文化,只有这样文化才有可能成为新的遗产,成为留给后代的财富,才有可能使后人通过它们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的作品“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被国际权威媒体评为世界建筑新七大奇迹之一。方案为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自然河流的绿色与蓝色基底,最少量地改变原有地形和植被,并在历史遗留的人文痕迹上引入一条以现代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红飘带携带着强烈的当代艺术气息,极具个性,张扬而且自由,夺目的红色与自由的形式,与原有的绿色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红飘带选用的红色是典型的代表中国的颜色。它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的精神,赢得国际声誉。

篇(11)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人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关于文化的含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自己所属学科和研究对象出发,赋予其不同的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笔者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倾向于从狭义的范畴中将文化定义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模式、态度取向、价值观念等内容的总和,其中价值观是其核心。

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源自于美国一些学者提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目前,关于多元文化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完全达成共识。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多元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多元文化意指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存在并相互联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狭义的多元文化则是指多种精神文化的集合体。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多元文化,是指古今中外多种文化交织、兼容、共存和发展的系统,其“多元”不仅指文化类型的不同,也指价值取向、道德趋向的差异。

多元文化对技工院校学生道德发展产生的影响

多元文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由此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进取、竞争、民主和市场经济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然而,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由于传统道德思想不再独占意识形态领域,而是与不同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碰撞交融,导致人们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上的分歧和冲突,给缺乏成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他们在道德素养的“知、情、意、信、行”几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道德认知偏差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识。部分学生价值观念迷失,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虚荣心强,不爱学习,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认同“及时行乐”的观念,出现了相互攀比、贪图安逸、热衷享受、好逸恶劳、见利忘义的现象。

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部分学生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我行我素,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不关爱同学,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对人对事总是抱怀疑、冷漠、怨恨或无所谓的态度,不明辨是非善恶,遇到不平不公之事奉行“明哲保身”的信条,袖手旁观,缺乏正义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部分学生性格缺陷较为明显,如任性、懒惰、固执、骄横、敏感、脆弱、耐挫力差、依赖性强、报复心强等,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碰到困难就退却,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感觉前途渺茫,生活没意义,甚至漠视生命。

道德信念危机 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部分学生在精神上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独立思考、评判和选择的能力,不能用正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言行,盲目地去追求和迎合他人的言行,没有坚定的信念,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无责任意识,在理想和现实、物质和精神、个人和集体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部分学生缺少最起码的文明礼貌,粗言秽语,乱扔杂物,破坏公物,大声喧哗,浪费水电,纪律涣散,不服管理,弄虚作假,考试作弊,迷恋网吧,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有的甚至触犯法律。

基于多元文化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内容构建

面对多元文化对学生道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技工院校在选择和确定道德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和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让不同文化所蕴含的高尚道德观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含、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概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气质,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等。这些优秀的道德理论和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予以珍视并将其纳入道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忧患意识、诚实守信、以义为上、正直善良、仁爱孝道、谦逊好礼、修身律己、自强不息、勤俭朴素、积极进取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是非观、责任观、审美观、财富观、消费观,从而使学生在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中吮吸传统精华,滋养心性品德。

借鉴世界文化 世界文化 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其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大胆吸收借鉴之。纵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道德教育,我们应进一步创新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充实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道德价值观、义利统一、自我完善、尊重生命、国际主义、种族和谐、生活准则、生态责任、竞争意识、规则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以及对自由的尊重、对个性的崇尚等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种族、国家人们的人格,培养学生对人类的博爱精神,学会选择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开发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特殊的地域性。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不仅是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财富,其地方文化也为人的成长提供滋养。如利用地方文化中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和分裂,抵御外敌入侵,共创中华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乐于助人、热心公益、重情尚义、谦和好礼的优秀社会公德资源;以质取人、履行契约、遵守诺言、热情服务的从商准则教育资源;强调“人与自然是兄弟”,用各种禁忌、习俗和道德规范去引领人们积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利用文字诗词、戏曲表演、歌曲故事等各种载体的文化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予以充分挖掘。

引入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地为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具有独特的激励、约束、凝聚、调适、教化、维系和辐射功能。如北京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这一理念影响着员工的行为,陶冶了员工高尚的情操,培养了员工优秀的品质。吸收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对学生进行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伦理道德、生态道德、行业道德、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无疑体现了技工院校文化育人的特色。

应对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不分国界、地域的信息文化。它一方面以知识的丰富性、传播的快捷性、参与的直接性成为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又以传播的虚拟性、隐匿性和多元性给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环境下生成的道德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因此,学校要对学生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指导学生将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进行上网规则、网络礼仪、网络安全、网络道德规范、慎独思想、忠恕之道、心理健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以确立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

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技工院校道德教育对策

直面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道德教育,作为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应清醒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正视多元文化的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达到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的良好教育效果。

树立道德教育新理念 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有的一些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道德学习和教育的要求。为此,学校的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确立换位、合作、沟通、共赢、对话、分享、多元、自新、超越等道德新观念,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地生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树立“以人为本”、“情境化”、“生活化”、“活动化”、“双主体”的道德教育新理念,在具体教育活动中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批评学生转变为培养学生,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活动中领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的魅力和力量,在实践中提升道德能力,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飞跃。

坚持一元导向和多元价值取向的统一 道德教育应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当今先进文化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学校要将坚持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道德教育的内核和主题,将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道德教育的精髓和主旋律,将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准则,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道德教育原则,加强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工作,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同时,要树立“和而不同”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元导向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寻求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点,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选中找优势,促进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建立实现一元主导多元融合的既反映人类共同愿望又符合世界文明进步的道德价值体系。

创建校园道德文化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诱导、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情感的陶冶。学校要通过构建涵盖价值目标、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和校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校园网站等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班级成员认可思想、行动、言论、价值取向、思想导向、行为准则和公共舆论的班级文化,创建包含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内容的能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校园道德文化,让道德价值和道德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营造出具有尊重、公正、平等、友爱、赞赏、协作、开放、和谐、积极、向上、健康和丰富等特点的良好道德教育环境。

实施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它 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之中。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力图培养学生自律、自主的道德,其目标体系建构为: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使学生摆脱狭隘自私的愿望,崇尚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以及献身真理的生活;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的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参与正义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具有信仰、责任、诚实、民主、公正、良心、爱心、自由、平等、宽容、团结、尊重等普遍化道德。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认知和情感平衡发展、智力和道德协调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精神世界完整而丰富的人。

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 学生是成长中尚不成熟的生命个体,在价值多元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其个人道德形成和发展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对此,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要在教育实践中设法创设矛盾冲突情境,引导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寻求正确的道德认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确立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标准,澄清非道德的、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道德判断水平,从而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过失,善于发现蕴含在其道德失范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采用深情提示、反面警示、心理疏导、变管教为交流的方法,为他们指点迷津,唤醒他们迷途知返,耐心期待和帮助他们内省、进步。

重构道德评价方式 传统的道德评价方式大都以社会对人才的最终道德要求为标准,按照具体的条目分段实施。此种评价方式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形成,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发展,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存在重他主、轻自主,重约束、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外显、轻动机,重知识再现、轻实践行为的缺陷,显然难以满足多元文化环境中学校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构建自主评价、反思性活动评价、情境评价、案例评价、激励性评价等新的更为有效的道德评价方式,是实现学生道德主动、自主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升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道德人格的典范性,教师优秀的道德人格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隐性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注重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以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积极进取、淡泊名利和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责任心,广博的学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精良的教育教学艺术,开朗的性格,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情绪情感,对学生的慈爱、尊重、信任和宽容,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等优秀的道德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