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
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我国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目标,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供应大幅增加,据权威数据统计,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而这几年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平均仅占所增就业岗位的22%。在供与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打破就业瓶颈,以高素质毕业生和高就业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早日成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速度和前途。所以,作为教育者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成为亟待解决和提高的现实问题。
二、职业生涯设计含义
职业生涯设计就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还要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并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拟定可行性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淡薄。北森测评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和新浪网联合进行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近半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没有深刻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淡薄,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显然,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而近年来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加重了这种趋向,使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自我认知不足。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然而,自我认识往往还不全面,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并不完全成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当所定的目标与现实相差太远就会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
(三)目标模糊,不切实际。许多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对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许多人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实际上制定目标偏高与偏低都难起到激励的作用,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四)高校职业设计指导时间滞后,缺少专业指导人员。职业生涯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就业和成才的灵丹妙药,它需要指导老师和学生身体力行去实践。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从大一开始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存在没有专门的职业设计规划师、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等问题,加之指导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职业生涯设计形同虚设,无法较好地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对策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实施主体是学生,而高校应当在学生实施过程中给予全面的辅导与条件保障,建议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两方面进行改进。
(一)大学生自身的改进对策
1、强化职业设计意识,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世界上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关键取决于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会不会选择适合你的生态圈。只有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你才能够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使人生事业发展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把大学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变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有了主体意识,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学习,阅读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书籍及网络上的相关内容,增加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知识,并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不断提高自己职业规划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2、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对生存圈的分析能力。要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也就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更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即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在职业生涯设计中,生态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他理解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大环境,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大环境,就像鱼儿入水一样,但是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意识到生态圈的重要性,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圈,所以一生都没有太大的成就。生态圈为每个人提供了活动空间、发展条件和成功的机遇,在制定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分析环境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及趋势、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人的要求以及环境中对自己有利与不利的因素等。通过对组织环境特别是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晋升机会分析,以及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有关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职业路线的选择。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增加对生态圈的了解,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职业实践,通过实地锻炼来加强自己对职业的认知。
3、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职业实践能力。以职业目标为核心,通过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尽快使职业设计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构建促进自己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并将知识结构通过实践组成自己独特的、合理的能力结构。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可以获得很多的学习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模拟职业环境、社会调查、企业实习等方式,获得职业体验,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真实地了解职业的性质及职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企业文化,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高校的改进对策
1、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设计指导服务机构,需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既要专业化又要专家化的职业规划设计队伍,要求这支队伍不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了解大学生心理,准确发现大学生思想、行动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善于让学生表达出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意愿,恰当地提出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我,激发学生向目标努力的激情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2、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建设。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当面向大一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让大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设计,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并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使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指导教材,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的而又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前形势与政策,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针对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解决,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和具体步骤,科学地实施职业生涯设计。
3、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建设。首先,引进科学的职业测评软件。通过科学的测评手段,使大学生对自己建立一个更科学、更客观的自我观念,对自身的条件进行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较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职业定位问题,更合理地做出职业选择;其次,加强职业辅导的全过程建设。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应该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以人为本”,注重帮助学生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再次,加强职业心理咨询建设。针对学生在择业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职业心理咨询可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质,为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除了个别咨询以外,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团体咨询、讲座、报告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辅导。
(作者单位:1.河北经贸大学信息技术学院;2.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有意识地计划个人全部职业生活的过程,包括主要的生活领域、工作、学习、闲暇及各种关系,同时积极采取行动步骤,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些计划。
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设计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而在中国,职业生涯设计理念的传播与方法的运用却还处在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缺乏职业生涯设计已经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难”、发展难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贯穿高职学习始终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需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而不能等到快毕业时才临时突击。我们可以把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大一——塑造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规划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们初步树立起未来职业理想,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开始学会自我成长设计和对未来职业的探索,树立并逐渐强化职业规划意识。
2、大二——成熟期
学生们经过职业生涯设计塑造期之后,对自己的职业特点已经具备了初步认识。此时就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包括心理尽快成熟,能够自觉地运用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时要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意愿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
3、大三——应用期
大三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压力加大。这个阶段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就业行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增强兼职、实习的职业针对性,积累对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扩大校内外交际圈,加强与校友、职场人士的交往;参加校园招聘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沟通;学习求职技巧,学会制作简历、求职信,了解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选择实用性高的毕业设计题目,借机证明自己的应用能力;学会就业心理调节,始终保持自信和主动;了解劳动法规和政策,学会保障自己的劳动权益。
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五部曲
简而言之,对高职学生来说,其职业生涯设计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设计最基础的工作首先是要知己,即要客观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
(二)准确的职业认知
除了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还必须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热门职位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深入地了解这些行业与职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评估外部事业机会,才能选择可以终生从事的理想职业。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三)确定目标和路径
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择职业发展路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即在知己、知彼得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至少应充分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以及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必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
(四)制定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计划和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时检查。
(五)动态反馈、灵活调整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调整。
三、努力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能力
目前,“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提升职业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及价值观
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接受和传播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使他们自觉抑制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高职学生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水平,这就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双方互动。从学校来说,创新办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多渠道的专业技能培养途径以及人才需求的各方面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车间实习和动手机会,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对学生本人来说,则要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自觉地参与到学校提供的培训教育活动中来,认真学习,寻找尽可能多的机会来锻造自己的专业水准。
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前社会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只有那些具备综合素质,复合型的人才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学校在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努力提高学生英语、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而诚实守信、团队精神的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有志者,事竞成。再优秀、再动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取代不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根据。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在于,它通过个人树立一个合理的长远职业发展前景,自觉地指导自己当前的学习行为,而其根本的目的是建立目标、树立信心,职业生涯规划只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能否最后成功还是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职业生涯设计又叫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或规划的目的是尽快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1]
当代大学生在面临高等教育普及化,就业形势严峻化、成才需求普遍化的形势下,尽早的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结合企业、社会的需求,订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出自己的职业路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生涯设计一般应该遵循四步:首先确立职业目标,其次设定职业生涯路线、培养职业能力,再次落实职业生涯设计,最后为反馈和修正职业生涯设计。笔者认为职业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和核心,是后续生涯路线制定、执行和完善的基础,故应给于高度重视。
一、确立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是个人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时点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一个人渴求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具体结果。职业目标的确立是进行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只有先确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或重点,才能更加积极的面对实现职业目标时遇到的挑战和困顿,最终指引我们走向成功。总之,职业目标的确立作为制定职业生涯设计的关键,应把握好制定职业目标的几个重点。
1、增强职业理解。每个人都应先弄清楚自己所喜欢和所欲从事职业,进而对自己所感兴趣和所欲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楚地了解,包括对该职业的从业资质、能力要求、发展前景、工资收入、职业优缺点等方面的了解。通过问询和阅读加强对职业的理解,才能明白个人到底是否喜欢该职业,是否有将其作为人生职业的打算。
要了解什么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可以利用职业锚测评系统。职业锚可以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人的一生可能不断地转换工作,但是很少人会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导向,因此在确立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先了解自己的职业锚是十分重要的。
职业锚是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的形成一个占主打地位的职业锚。他将职业锚分为技术职业能力型、管理能力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等五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职业锚的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比较。[2]职业锚有助于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成功标准。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确立时,应学会运用职业锚测评工具,了解自身职业生涯导向,以合理确立职业目标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进行职业生涯评估职业生涯评估,主要是对职业环境进行评估,以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环境因素评估主要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做出的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3、开展深入的自我认知。首先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理解、信念等,对价值观进行探索,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认为最有价值的。以使什么是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其次结合凯尔西的气质测试,弄清楚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总结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职业选择是尽可能的扬长避短。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认为人格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气质,其二是性格。气质是对内在的心理倾向性的描述,性格则是对外在的习惯的一种概括。[3]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性格则是后来的产物,所以他对人格的研究,更加注重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天生的气质的研究,他的《凯尔西气质类型调查问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再次,了解自己的兴趣,当个人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不仅可以感受到工作的快乐,而且更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兴趣的产生发展往往经历有趣--兴趣--志趣,明确自己的兴趣后,让它同社会责任感。理性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成为自己取得成就的根本动力。
最后,对个人能力,个人情商通过测试或他人评价的方法,都应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在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下,个人对职业和自己有了客观的了解,这样职业目标的确立也就水到渠成。
二、规划职业生涯路线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之后,要从方向上进行思考,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是要向管理路线发展,是向行政方面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职业生涯路线,包括由低阶至高阶逐步上升的一个个职业阶梯。[4]4每个人自身素质统统,适合的职业生涯路线就不同,对其要求也就不同。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的重点是对生涯选择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即希望向哪一路发展,适合向哪一路发展和能向哪一路发展。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生涯路线。
三、落实职业生涯规划
确定了职业目标并选定了职业生涯路线,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了。要行动起来按照职业目标的要求去积极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观念的成长、心理素质的锻炼、实践能力的训练等。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期为单位制定行动计划来培养职业能力,这样可以培养自己初步进入职场的能力,使实现职业目标有了可能。
四、生涯修正与反馈
生涯设计不是一次性的对人职匹配做出选择,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历程。生涯设计的评估与修正,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通过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审视,将新信息吸纳到生涯设计中去,调整自己的进步步伐,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中的困难。
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尽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利于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但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中,随着学习、社会实践的深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先制定的职业生涯就可能会慢慢不合时宜、甚至不再适合自己。所以在职业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不断地对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反馈和调整。
一方面总结较长时间的学习, 再次评估自我剖析,对自己在择业等发面发生的变化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另一方面,确认自己的职业目标,检查是否与自己当前的状态匹配。[5]如若短期及中期目标的设定不再恰当,及时作出调整,根据实际情况确立新的中短期目标和路线,以配合长期职业目标的实现。建议对于长期目标,即终身职业目标的改动许慎重,因为职业锚的确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一个占主打地位的职业锚",不宜经常性的改动。 通过这样一个评估反馈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自我,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适时调整,不断完善职业规划,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翠英主编.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8.
[2] 尹忠泽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5.
[3] 王革,刘伟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熟悉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熟悉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爱好、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治理工作的要点把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爱好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熟悉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熟悉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熟悉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爱好,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熟悉、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要害。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治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治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练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周艺(1980-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广西 桂林 54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项目“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拓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1MS27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87-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量己力,衡外情”的情况下,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制订合理且可行的行动计划,并努力实现的过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个人,特别是缺乏职场经验的大学生避免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教育界对此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3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25份。本文拟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清,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仍是大学生中间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回收的问卷中,仅有13.53%的学生有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其余大部分学生中,有的对职业生涯的概念和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有的则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着缺陷,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帮助学生科学规划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在进入大学前很少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入学前对所报读专业缺乏基本了解,志愿的选择大都是家长包办,入学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相差甚远,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二)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和取向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个体对于自身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权衡。而从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上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上有浓厚的感性和主观色彩,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69.8%的学生是没有借助职业生涯测评体系,而是仅仅通过自我分析和听取旁人评价来完成自我认知的。自我认知的不足,使大学生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职业选择没有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会将薪酬、工作地域和社会地位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却很少把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摆在首要位置;有不少学生甚至坦陈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受到亲友等人的影响。这种状况导致他们不仅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而且加剧了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盲目性。同时,自我认知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职业取向的清晰度和科学性。很多学生在选择和确立职业目标的时候,准备了多条可能的发展路径。这看似目标明确准备充分,但往往因为发展路径之间差异很大,而路径间彼此要求的个体核心能力缺乏内在联系,实则行之无效。
(三)职业准备不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调查的学生中,经常密切关注自己倾向的职业变化趋势的占23.3%,而明确了解自己倾向从事的职业的具体情况,诸如工作内容和挑战等方面的仅占22.7%。大学生对于倾向职业的了解不充分,一方面直接导致了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的盲目,不知道如何合理地构建适合职业需要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导致他们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的时候方向不够明确,虽然很多学生选择了课外兼职,且不断地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并没有把这些行动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相结合,而只是单纯地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践经验和初步的职业技能。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面对心仪职业才发现自己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四)职业生涯规划欠科学
职业目标的模糊和职业准备的缺乏必然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笔者所了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看,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过于主观和空洞,多数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起伏情况,在计划中不仅缺乏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而且缺乏为客观环境变化而预留的调整空间;二是急功近利,不少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忽视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表现得盲目从众、急于求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定位是否准确,规划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职业的成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存在问题,固然有学生本人的主观因素,更与现今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咨询不到位等有直接联系。从以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从如下两方面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
(一)善用家庭影响,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的普及和深入
我们的调查中凸显的一个问题是,尽管大学生们的家庭背景不尽相同,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还是职业的选择上,仍会深受家庭的影响。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刚起步,家长所接受教育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大多数家长们目前还谈不上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对孩子进行指导。鉴于此,我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此方面大做文章,利用有效方法使家长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并积极参与、支持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根源上促进大学生树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观念。
1.在招生宣传工作中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报考高等学校的时候,很多家庭往往是通过招生简章以及学校网站上的专业介绍,或者仅仅是通过自身主观的喜好来确定所要报读的专业。因此,高校招生宣传资料的内容应进行丰富和拓展,在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等内容的基础之上,增加专业就业前景预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和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等内容,并用适当板块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这样考生和家长便会在选择专业时更容易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能够从就业需要的视角对所报读的专业有较为充分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减少他们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善用家校沟通渠道,合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宣传教育。家长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应把家长请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出谋献策。①一方面,高校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所学专业的介绍会,将就业的方向及前景、社会对专业的需求、专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等,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帮助家长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家校联系和沟通,使家长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社会实践及职业素养情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反馈给家长,促进学校、学生及家长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帮助学生做好切实而又理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着力建构服务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体系的建设。职业测评是指对未来职业的预测和评价,通过职业生涯测评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和就业观。测评工具的选择需要注意科学性。目前我国多数测评工具从欧美引进,由于我国与欧美国家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这些测评工具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互联网上的免费测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缺乏信度和效度,有的则不适用于在校大学生。为了避免学生自我认知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高校有责任选取和引进合适的具有信度和效度的测评工具,并请专业人员做好职业测评工作,尽可能地在校内各年级学生中普及职业测评服务。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多层次、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状况进行测评,以便为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课程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要教会学生掌握认识自我和外部环境的方法,也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或者为某份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应引导学生积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对许多高校而言,可能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两个原则:分专业和分阶段进行。分专业,指的是各专业应在坚持课程标准化的基础上,再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和相关行业的需求情况和特征,开设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课程凸显专业特色及实际指导意义,从而避免过于整齐划一而流于空洞;分阶段,指的是合理安排课程时间,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相应的课时,并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生涯发展的全程指导。
3.构建大学生在校期间与职业环境的互动机制。高校很难闭门造车,单凭一己之力就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通过产学合作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道路。②产学合作是一种把学生的课程学习与有计划、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教育模式。大力倡导产学合作教学,是希望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现实之间建立起有效衔接与互动。通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获得真实、详尽、全面及最新的行业信息,主要包括岗位需求情况、职业发展状况和职业素质要求等,从而为大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客观翔实的第一手依据。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联动,为大学生多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帮助其做好相关职业准备,避免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具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涉及相关的专业测评手段,需要学生了解和把握职场走势与职业发展动态。要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个体咨询、心理测评、团体辅导等途径进行。目前高校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教师还很不充分,而且普遍存在业余化和兼职化的问题,其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与工作要求尚有较大差距。这也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性和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应当培养和引进由专业教师和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这支队伍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确保大部分人员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持证上岗,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提供质量保证,避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甚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决策
人的一生充满着选择,有的人在选择面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有的人稀里糊涂,任意而为;而有的人则会理性分析,果断抉择。无论什么样的选择方式,都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决策。“决策”即做出决定或选择,而职业生涯决策在人的一生中作用尤其重要。职业生涯决策这一概念是由Jepsen等人在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1ic commitment)。简单来说,职业生涯决策是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选择的行为。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一、职业生涯决策的要素
任何一个合理决策的做出,都需要考虑和分析决策的目标、选择、结果和评价,这也被称为生涯决策的四大要素。
目标是指要达到的目的,这也是决策这一行为之所以存在的根本;选择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多种途径,采取哪一种途径就是做出选择;而结果是指每一种选择所衍生出的附加物;评价是指对各个选择后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估。
在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以确保“目标”、“选择”、“结果”、“评价”这四大要素的合理性。
(1)我可以做什么:分析环境中的挑战与机遇。
(2)我能够做什么: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3)我想要做什么:个人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
(4)我应该做什么:是否符合社会价值、家庭期望、个人期望等。
这几个问题是进行职业生涯决策之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它们会指引着我们的生涯决策更加务实。
二、职业生涯决策类型
根据学者Harren(1979)的观察,大部分人的生涯决定方式可以归纳为直觉型、依赖型、理智型和犹豫型。
(1)直觉型:直觉型以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受或情绪反应做出决定。这种类型的人做决定时全凭感觉,较为冲动,较少会系统的收集其他的相关信息,但他们能为自己的抉择负责。
(2)依赖型:依赖性是指等待或依赖他人为自己收集信息并替自己做决定。决策时不去有系统地收集信息,决策较为被动和顺从,十分关心他人的意见和期望,从而做出选择。
(3)理性型:理性型决策合乎逻辑,系统地收集充分的生涯相关信息,且分析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按部就班,以做出最佳的决定。
(4)犹豫型:此类型的人虽然收集很多的相关信息,问东问西,但却常常处在挣扎、难以下决定的状态中。
三、职业生涯决策方法――SWOT分析法
SWOT是英文单词Strengths (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 (机会)、Threats (威胁)的缩写,即个体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对职业环境因素以及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的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个体能够更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估,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生涯机会,从而能就社会就业市场的状况和个人的情况做出最佳的决策。
1.构建个体的SWOT矩阵
个体通过与他人相比较,考察自己周围的职业环境,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周围职业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个体就可以构建出自身的SWOT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个体职业决策中的SWOT矩阵
内部因素 优势
个体可控并可利用的内在积极因素
如:工作经验、教育背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地可转移技巧(如沟通、合作能力等)、人格特质(如自我约束力、创造性等)、广泛的个人关系网络...... 劣势
个体可控并努力改善的内在消极因素
如:缺乏工作经验、学习成绩差,缺乏专业知识、较差的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负面的人格特征(缺乏自律、缺少工作动机等)......
外部因素 机会
个体不可控但可利用的外部积极因素
如:就业机会增加、专业领域急需人才、专业晋升的机会、专业发展带来的机会...... 威胁
个体不可控但可使其弱化的外部消极因素
如:就业机会减少、缺少培训造成的职业发展障碍、工作晋升机会十分有限、专业领域发展有限......
从这个矩阵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从而能够制订出恰当的职业目标,同时还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外在威胁,从而为提升自己提供良好的现实依据。
2.定量的SWOT分析
单纯确定个体的优势、劣势、外在机会、外在威胁中的各个具体因素,这只是SWOT的初步分析阶段,如果想要更科学地做出职业决策,则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SWOT分析,即给SWOT矩阵中每个纬度的每一项因素配以权重,并根据权重进行定量分析。
对于不同的职业,个体的每一项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对其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而且,我们在进行SWOT分析时,如果只考虑到每项因素的大致影响的话,那么随着分析项目的增加,可能这种分析就无法得出客观真实的结果,个体也很难分出自己相对于其它竞争对手在进行新的职业选择时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只有根据当时当地的人才市场的具体情况,用数量化的方式把个人优势、机会结合起来与劣势、威胁相比较,才能够清晰地分出自己选择这项职业是否比他人具有优势,从而才能做出最优的职业决策。
职业决策,是大学毕业生为实现个人职业目标而进行职业取舍的过程,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出人生选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每一个毕业生来说,了解就业决策知识,培养和掌握科学的就业决策能力和技巧,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将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多走弯路,影响择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恰当与否,关系到其职业意愿、兴趣能否得到满足,关系到其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关系到其在岗位上的工作状况,也关系到其一生的生活道路。因此高校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探究自己的决策风格类型,提高决策能力,在从校园人过渡到社会人的这一人生重大转折过程中,把握好机会,做出正确的决策,开启人生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4,China)
摘要: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明确的职业目标,要进行系统地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要加强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的锻炼,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科学地重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orm correct career ideals and career aims, make systematic self-analysis and career analysis so as to conduct their career design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ests and specialties. In addition, they are also supposed to develop their career-needed skills, reorganize their available knowledge and form a rat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progress so as to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careers.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 设计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career;design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35-02
0引言
近年来,由于国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形成“高学历”现象的同时,也造成了“低成就”的情况,人不尽才、才不尽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及对未来生涯的规划和做好生涯安置,是大学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的重要方面。
1大学生个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应用上看,大学生自主规划意识还很缺乏,不能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有些大学生在关系到自己未来发展的问题上,缺乏决策能力,过分依赖他人,比较典型的是由“借鉴学习”到“克隆复制”他人的职业生涯,这种主体意识的薄弱性,必然导致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狭隘性、环境分析的静态性,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导致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竞争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效果。
1.2 大学生认知方法简单
1.2.1 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片面性自我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自我的不同认识和评价,将直接导致职业生涯目标的可行度和持久性。但是,目前不少大学生认识自我的内容片面、途径单一,缺乏综合性。很多学生只分析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个人的优缺点,没有涉及个人的情商(情感、情趣、意志、耐受挫折等品质)、职业价值观取向,以及职业的适应性等,而这些因素对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
1.2.2 大学生对环境分析的静态性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特别是在信息现代化的今天,更要求大学生把握动态环境,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目前大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和分析呈现出静态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多数学生在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兴衰、政策法律等宏观环境认识一成不变,始终带着传统普遍的认识,缺乏创新的特殊性。其次,大学生普遍能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但是不能根据具体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及时充实自己,整合信息,优化资源。其三,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缺乏感性认识。据调查,目前大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间接渠道,如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等,尽管信息量很大,加上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职业的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实际上大学生不能切身体验职场的真实状态。
1.3 大学生生涯定向模糊据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显示,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择业困惑,仅有8%的大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困惑,而其中,有过三成的大学生在大一开始困惑,而过五成的学生源自不明白自己所适合的职业。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涯规划定向模糊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陌生和困难。根据西安科技大学100名在校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制定学习计划、有效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等方面所做的调查发现,其中,11.4%的学生生涯方向是定向而明确的自主决定型,17.4%的学生生涯方向是由父母或他人决定的他主决定型,12.6%的学生生涯决定属于延迟、迷失逃避的迷失方向型,还有58.53%的学生处于生涯未定向的情况。对于个人未来五年计划,很清楚的占10.4%,清楚的占22.7%,不清楚的占58.1%,根本不清楚的占2.86%。这容易使大学生职业路径设计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是“单级”设计,发展主路径单一,职业目标单一化;另一种是“多级”设计,准备了多条(至少三条)以上的发展路径,而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型
2.1 自我认知信息加工模型认知信息加工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模型底部的知识领域,它包括自我认知和职业知识两个模块。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主要分析价值观、兴趣、技能。职业知识主要分析专业、职业选择、职业定位、行业与职业外部环境需求与机遇。结合各种问卷分析研究,知道自己需要做出一个选择。第二层次是决策支持系统。学生通过进入这个系统,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系统会自动形成几个有效的职业生涯决策方案。第三层次实施系统,学生选择好决策路径后在四年的学习期间不断进行实施使其离所选的职业目标越来越近[2]。如图1所示。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步骤认知信息的加工是帮助我们学会如何解决生涯问题和进行生涯决策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模块有助于改善生涯发展,因为它强调在决策制定中如何定位、决策和使用信息。它帮助我们认识可能干扰和搅乱信息加工的各种过失、错误和问题。通过以下几个要点进一步细分具体的决策和实施步骤[3],如图2所示。
3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
在选择目标之前,我们先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包括一个个发展阶梯,我们可以由低阶至高阶步步上升。基本上,有三种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可供我们选择,即专业技术型路线、行政管理型路线和自我创业[4]。
3.1 专业技术型发展道路专业技术型发展道路是指工程、财会、销售、生产、法律等职能性专业方向。共同特点是:都要求有一定的专门技术性知识与能力,并需要有较好的分析能力,这些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与锻炼才能具备。如果你对专业技术内容及其活动本身感兴趣,并追求这方面提高和成就,喜欢独立思考,而不喜欢从事管理活动,专业技术型发展道路是你最好的选择。相应的发展阶梯是技术职称的晋升及技术性成就的认可,奖励等级的提高及物质待遇的改善。如果你虽然在开始时选择了专业技术方向,但仍然对管理有兴趣,并且希望在管理领域做出一番事业,也完全可以跨越发展。即,一开始从事某种技术性专业,不断积累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转向专业技术部门的管理职位。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客观要求。
3.2 行政管理型发展道路如果你很喜欢与人打交道,处理起人际关系问题总是感到得心应手,并且由衷地热爱管理,考虑问题比较理智,善于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并善于影响、控制他人,追求权力,行政管理型发展道路就是你最恰当的选择。把管理这个职业本身视为自己的目标。相应的发展阶梯一般是从基层职能部门开始,然后向中级部门、高级部门,逐步提升,管理的权限越来越大,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前提条件是你的才能与业绩不断地积累提高,达到了相应层次职位的要求。行政管理型发展路线对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的要求很高。那些既有思维能力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总是能够成为任职部门的主管干部,甚至做到组织分管技术工作的副总经理、总监、副院长、副厂长等高层职位;而那些虽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却是欠缺思维分析力,以及感情耐受力较差的人,却只能停留在低层领导岗位上。可见不断地学习使自我提高是多么重要。
3.3 自我创业现在,有很多人选择了自我创业的道路。创业自有快乐,但创业途中的艰难也不是常人能够想像的。客观上,要有良好的机会和适宜的土壤,主观上创业人不仅有强烈的创造与成就愿望,而且心理素质要高,能够承担风险,善于发现开拓新领域,新产品、新思维。
4结论
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巩固专业思想、走向心理成熟、培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对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佩云等.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误区探析[J].师道・教研2010,(2) :22-26.
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承受着就业难的困扰。截止到 2012 年,全国民办高校已达到698所,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也达到505.7 万人,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
当前,我国民办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普遍薄弱,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为自己的四年学习和生活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在就业过程中也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最终导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二)民办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重视
与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丰富经验相比较,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刚刚起步,民办院校就更加落后。许多民办高校根本不关注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认为学习过程中有实习,毕业有工作推荐,完全不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民办院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业教师,尤其缺乏具有职业资格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民办院校中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甚至有不少是"半路出家“。
(四)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民办院校缺乏专业的评价体系与工具,很多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学生未能全面的了解他们自身的优劣势,也不能从学校获得有效的工作发展建议和指导。
二、我国民办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中诸多限制,是影响民办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突出原因。民办院校的政策环境不好,例如:在招生指南中,民办院校的必须注明民办,在排名上一般排在公办学校后面,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在就业、公务员招考等方面不再对民办院校学生加以限制,但依旧存在不公平。总体上看,国家对民办院校的支持力不足。
(二)学校层面
民办院校自身教育环境的不合理是影响民办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1)物质投入不足。学校的实训场地仅供参观或应付评估,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实训场所提升学生的技能,学生也从无进行准确的职场定位。 (2)学校没有开展足够的指导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作,从大学生入校时起就应对其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许多民办院校仅仅是在学生大三的时候才开一两次就业指导课,这并不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学生层面
民办高院校学生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低,不能正确客观地全面评价自己,导致职业现状与自我需求不相符合。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信心不足从而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解决民办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政策扶持
首先应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列入到学校发展就业工作当中去,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和培训工作。其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形成学分制度,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最后,民办院校加大物质投入,包括实训基地、机器设备以及专业的评测软件等。只有配备良好的硬件,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形成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要从新生一开始就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另外,要加强和其他各个学科的联动,形成多管齐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局面。只有利用多个学科,多个部门的联动,让学生加深对自身情况和所学专业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团提升职业技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它具有自主性、多样性等特点。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过程中,可以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同时可以接触外面社会,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学生社团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生存空间,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提升自我职业技能。
(四)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仅仅是数量,更多的是结构合理。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根据职业的具体工作要求与发展趋势,形成符合职业需求的知识结构,从而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
其次,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缺乏大量技术性员工,因此在民办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刁欢.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10(5)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
[3]邹农基,郭峰.影响民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性因素[J].维普资讯,2009.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从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清,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仍是大学生中间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回收的问卷中,仅有13.53%的学生有比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其余大部分学生中,有的对职业生涯的概念和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有的则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着缺陷,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并帮助学生科学规划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在进入大学前很少接触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入学前对所报读专业缺乏基本了解,志愿的选择大都是家长包办,入学后才发现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兴趣相差甚远,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
(二)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目标和取向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个体对于自身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权衡。而从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品上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上有浓厚的感性和主观色彩,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69.8%的学生是没有借助职业生涯测评体系,而是仅仅通过自我分析和听取旁人评价来完成自我认知的。自我认知的不足,使大学生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职业选择没有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会将薪酬、工作地域和社会地位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却很少把个人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摆在首要位置;有不少学生甚至坦陈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受到亲友等人的影响。这种状况导致他们不仅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而且加剧了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盲目性。同时,自我认知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职业取向的清晰度和科学性。很多学生在选择和确立职业目标的时候,准备了多条可能的发展路径。这看似目标明确准备充分,但往往因为发展路径之间差异很大,而路径间彼此要求的个体核心能力缺乏内在联系,实则行之无效。
(三)职业准备不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调查的学生中,经常密切关注自己倾向的职业变化趋势的占23.3%,而明确了解自己倾向从事的职业的具体情况,诸如工作内容和挑战等方面的仅占22.7%。大学生对于倾向职业的了解不充分,一方面直接导致了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的盲目,不知道如何合理地构建适合职业需要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导致他们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的时候方向不够明确,虽然很多学生选择了课外兼职,且不断地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并没有把这些行动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相结合,而只是单纯地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践经验和初步的职业技能。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面对心仪职业才发现自己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四)职业生涯规划欠科学
职业目标的模糊和职业准备的缺乏必然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笔者所了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看,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过于主观和空洞,多数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起伏情况,在计划中不仅缺乏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而且缺乏为客观环境变化而预留的调整空间;二是急功近利,不少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忽视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表现得盲目从众、急于求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定位是否准确,规划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职业的成败。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存在问题,固然有学生本人的主观因素,更与现今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咨询不到位等有直接联系。从以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从如下两方面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
(一)善用家庭影响,促进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的普及和深入
我们的调查中凸显的一个问题是,尽管大学生们的家庭背景不尽相同,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还是职业的选择上,仍会深受家庭的影响。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刚起步,家长所接受教育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大多数家长们目前还谈不上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对孩子进行指导。鉴于此,我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此方面大做文章,利用有效方法使家长加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并积极参与、支持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根源上促进大学生树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观念。
1.在招生宣传工作中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报考高等学校的时候,很多家庭往往是通过招生简章以及学校网站上的专业介绍,或者仅仅是通过自身主观的喜好来确定所要报读的专业。因此,高校招生宣传资料的内容应进行丰富和拓展,在已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等内容的基础之上,增加专业就业前景预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和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等内容,并用适当板块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这样考生和家长便会在选择专业时更容易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能够从就业需要的视角对所报读的专业有较为充分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减少他们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
2.善用家校沟通渠道,合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宣传教育。家长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应把家长请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出谋献策。一方面,高校可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所学专业的介绍会,将就业的方向及前景、社会对专业的需求、专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等,详细地向家长介绍,帮助家长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家校联系和沟通,使家长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社会实践及职业素养情况,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反馈给家长,促进学校、学生及家长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帮助学生做好切实而又理智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着力建构服务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体系的建设。职业测评是指对未来职业的预测和评价,通过职业生涯测评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调整择业和就业观。测评工具的选择需要注意科学性。目前我国多数测评工具从欧美引进,由于我国与欧美国家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这些测评工具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互联网上的免费测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缺乏信度和效度,有的则不适用于在校大学生。为了避免学生自我认知的主观性和盲目性,高校有责任选取和引进合适的具有信度和效度的测评工具,并请专业人员做好职业测评工作,尽可能地在校内各年级学生中普及职业测评服务。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多层次、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状况进行测评,以便为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收稿日期:2007―04―15
作者简介:谢华(1971―),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
一、成教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一)成教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意义
1.成教大学生是一个庞大、不容忽视的群体。在教育部提供的《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里,可知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447.34万人,在校生1333.50万人,毕业生239.12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共招生221.16万人,在校生419.80万人,毕业生189.62万人;高等学校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288万人,注册155万人。虽然从在校规模、招生人数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但成人高等教育为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高广大群众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年近两百万的毕业生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这一部分人如果能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活目标结合起来,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身特长的位置上,追求最佳职业生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对成教学生自身而言至关重要,对整个国家与社会都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2.有助于提高成教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成教大学生文化底子差、起点低,总体素质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表现在就业能力上,没有竞争力。在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成教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突出,成教学生承受的就业压力较全日制毕业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能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引导与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提前做好职业定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提高就业能力。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尽快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一定作用。
3.对于大量的在职成教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设计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国成人教育拥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已形成业余教育、脱产教育、自学考试以及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形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已逐步建立起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业余教育与脱产教育共存的教学机制。在校生中有大量的在职者,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将有助于其与工作联系起来,分析职业路径,确定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职业目标的战略与策略,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成教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
1.学校忽视成教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在西方许多国家,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从小学便开始了,在高中时学校会聘请专家为他们做职业兴趣分析,在大学,他们的职业教育形式更是多样化,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
相比之下,我国对职业生涯设计的引入非常晚,在传统教学体系里并无相关的课程内容。目前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大学开始对普招生进行就业指导,逐渐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的概念,但对成教大学生而言,诸多高校并无专门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设计对他们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话题。
2.成教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严重缺失。据笔者对我校成人大学生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19%大学生有一定的打算,但无明确的规划,只有1%大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设计。职业生涯设计对成教学生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众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在职者并不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盲目地就业,更有甚者,连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都没听说过。成教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可以说是严重缺失。
二、结合成教学生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成教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
1.根据社会需求设计职业生涯。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任何人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性。如果择业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因此成教大学生求职时应注意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在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有长远的眼光;既要考虑个人的需要,也要自觉服从社会的需要。
2.根据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由于就业竞争能力较低的原因,成教大学生往往是先就业再择业,就业带有盲目性,80%的高中起点本专科学生就业时学非所用,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在发展中要走很多弯路,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补课”,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建议成教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时尽量考虑到所学专业,进行合理的择业。
3.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职业生涯。每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各不相同,在职业生涯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达到人与工作相匹配。
(二)成教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一份合适的职业生涯设计可以帮助人们确立人生方向,减少求职的盲目性。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目标和方向才能指导我们攀上事业的高峰。作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高校,有义务也有能力为我们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设计。成人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建议各成人高等学院应转变观念,将成教学生的就业情况纳入管理之中,成立专门的机构,为成教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除了进行就业咨询、就业推荐、就业反馈等一系列工作外,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
1.SWOT分析。SWOT分析是指对自身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对于高中起点的脱产在校本专科生而言,首先应就自己的一般能力、特殊能力、职业创造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气质、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再分析自己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便为未来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做准备。例如了解与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社会需求,社会热点职业及需求状况,社会发展对自身的影响,自己将选择的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变化情况等等。对于在职成教生而言,分析的侧重点除了对自己予以全面了解外,还应了解自己的需求,即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目标如金钱,地位等。搞清楚目前自己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可能会有哪些机遇,现在所从事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有没有上升的空间,抑或有没有潜在的威胁等。虽然有些情况是个人无法掌握或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到最大限度的契合,避害趋利。最后再将上面分析结果以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予以盘点,分别罗列下来。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透视:透视个人的才能与不足;透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透视个人希望从职业中获得什么;透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与当前的职业(或正在考虑的职业)相匹配。它是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关键步骤。在这一步骤中对劣势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劣势有可能是你的素质方面、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创造力方面或是行为习惯方面的,也可能是外部环境方面的,看有没有是经过你努力可以扭转过来的,如果有的话,就下决心改正它,将它变为你的优势。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1]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根据主客观条件拟定出合理可行的一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就其学科发展而言,职业生涯规划研究30年前在美国诞生,之后被引进各个国家并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从第一部系统阐述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专著问世到现在仅仅几年时间,现在国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比较少,整体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尚处于启蒙时期,但其核心理念已被一些先进企业接受并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热点。相比之下,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强的技巧与方法。然而思想认识的觉醒必将推动这项工作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发展,相信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春天会很快到来。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阶段也是大学生个体学生生涯的关键期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呈现出多种特殊性:
首先,从“职业性”角度分析。美国著名学者金兹伯格(E Ginzberg)率先提出了“职业性”概念,即“人的职业能力和对职业的认识之类的特征是发展的、演进的,是一个不断成才、不断成熟的过程”。[2]这种“职业性”决定职业选择及其正确、成功与否,成为人们迈入社会生活、完成社会化的动力与导向系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大学生的“职业性”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外部职业的认识与了解仅仅以其所学专业为基础,往往忽视了职业的真正内涵和职业选择中所蕴含的职业兴趣因素和职业能力要求,而随着其“职业性”的发展,必然带来其职业行为及意识的变化,导致与先前不同的职业选择。
其次,从生涯认知角度分析。涅菲卡门波(Knefelkamp)和斯列皮察(Slepitza)从认知学说出发,提出了认知发展的生涯发展模式理论,[3]发现在社会人的生涯发展历程中,有九大认知项目发生变化并对个人生涯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项目是: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分析能力(analysis)、综合能力(synthesis)、语意结构(semantic structure)、自我处理(self processing)、开放及有弹性的见解(openness and alternatives)、负责任(abilit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扮演新角色的能力(ability to take on new roles)和自我冒险能力(ability to take risks with self)。按照这九个项目所构成的变量,该理论把人的生涯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和九个阶段,认知发展层次则呈现出从模糊到清晰、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状态。从大学生的生涯认知实际考量,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个人智力水平、人格特征等将会影响他们职业发展的九个认知项目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差甚远的发展水平,使他们的生涯认知程度自然地“散布”在各个时期的各个阶段,并且这种认知还会随着时间、经验、受教育程度而改变,使得他们职业的选择与调适成为一种个性化的连续性过程。在大学生实际的职业发展中,可以通过调控、改变这些影响因素来发展自己的生涯认知。
再次,从“职业锚”角度分析。“职业锚”理论最初来源于美国管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生涯系留点理论”,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4]也就是人们选择或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目标。由于以上所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性”“生涯认知”及对外界环境的认识有盲目、不准确之处,他们现在所持有的就业动机与职业价值观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并受到客观实践的矫正,才能够正确、清楚地显现出来。
有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求
罗素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深思熟虑的筹划,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1.树立崭新的思维理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层次递进。而所有这些需求实际上都要通过职业生涯活动来满足,尤其是高级人生需求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职业生涯进展状况。换而言之,每个人都希望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差别就在于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即将面对的世界是非常广阔的,职业生涯规划正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憧憬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选择好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应立足眼前,着眼未来,牢固树立“职业生涯在于规划”的基本理念。
2.把握具体的规划要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对职业目标、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行动策略的规划。其中职业目标的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它们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等条件为依据,要求必须清楚、合理。对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规划,通常要考虑“想往那条路线发展、能往哪条路线发展和哪条路线可以发展”[5]三个问题,并对此进行综合分析,准确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生涯路线。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到大学的各个年级层次,应设计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的提升职业素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行动策略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教育、训练、人际发展、晋升等操作,这些措施的规划也要特别具体。
3.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首先,要准确评估自己的主观条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个人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地分析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冷静面对自己的不足;既不要盲目夸大,更不能过分否定,力求客观准确地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其次,要客观分析所处的内外环境。要分析环境因素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环境对个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既要考虑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要考虑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还要考虑竞争对手对自己可能造成的不利方面。再次,要及时修订自己的规划方案。由于自身“职业性”“生涯认知”的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在实践中加以修订,以更好地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4.施行有效的规划管理。这也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找准差距。分析目前自身的状况与实现目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差距,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缩小差距的过程。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规划时,要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性”“生涯认知”水平的发展状况与所构建的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之间所存在的距离,认识到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与职业目标的要求之间所存在的距离,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自我心理素质及其调控能力的状况等。同时,要根据发展目标的需要,创造所需要的条件,尽快缩小差距,提升个人职业潜能,这样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更好地促进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二是找对方法。在分析差距的前提下,方法是否正确,决定了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程度。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错误,事倍功半。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一生的规划,更需要借助科学、正确的方法,使其实施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特别是作为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甚少的大学生,亟需增加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了解,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主动听取专家的讲解指导,自觉进行职业生涯咨询辅导,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体验,在遵循职业生涯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实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三是积极行动。歌德说:“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应用;仅有愿望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立即行动。如果没有切合实际的行动,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是一纸空文、纸上谈兵,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所以,务请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们,从现在做起,瞄准目标,充满信心,脚踏实地,按照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马上行动起来,那么,美好的一切将会真实而明确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参考文献:
[1]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