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前教育学毕业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教授作了“走向生态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报告。朱教授从为什么提专业成长这个问题,教师专业成长做些什么,如何进行教师专业成长三个问题入手,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生动形象地剖析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脱节,教师不知如何作为以及教师从业过程中身心疲累的问题,朱教授提出必须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朱教授从科学主义取向引领下的幼儿园课程过多关注理论是否正确,理论是否能演绎于实践,教师能否把握和运用理论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比建构主义的教育,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经济等差异性,对社会文化进行反观。他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走向实践理性,走向生态,要在情景下和关系中理解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要让教师成长为解决实践问题的实践者,而不是成为正确理念的实施者;教师要根植于具体的教学情景,成为行动研究者、实践反思者;教师要在反思和行动研究中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让自己的教学有意义。
会议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规划建设问题分组展开了讨论。
分会场一:本科一组
阎水金副教授首先介绍了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稿。为了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确立了不同层次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由校通识课程、院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组成。
与会代表围绕阎老师的报告展开了讨论。代表们重点讨论了拓展课程。在历时三个小时的讨论中,代表们针对以下四个问题各抒己见。
1.各院校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思考培养方案。西北师范大学魏新民教授等提出,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方案上也应该,课程设置应该具有现实的应对性和培养目标的指向性。西北师范大学郑名老师提出,为保证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应该是共同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和编排上应该达成共识。
2.分层次培养目标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河南大学叶平枝老师等提出了在分层次培养目标确定后的教材建设问题。如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专业特色的精品教材建设,专、本、研各层次教材的分层建设等问题,希望有实力的院校能率先进行教材建设。
3.课程方案的设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与会代表就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问题,课程设置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课程设置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华中师范大学蔡迎旗副教授提出了课程设置和专任教师短缺的矛盾问题。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指出专业设置过泛、拓展过宽、课程设置过多可能会影响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课程方案过多迎合市场的需求,可能会影响专业的品性,课程覆盖太宽后,专业的深度就无法顾及,所以覆盖要有相应的办法,如通过对核心课程的聚焦来达到收缩等目的。
4.课程分布的不均匀问题。叶平枝老师也对课程方案中课程设置过多的问题提出了疑问,并讨论了课程精简的问题。周兢教授认为,高校教育类课程加多减少,整合不够,会造成学生忙于上课而无暇看书、思考的现象。郑名老师指出,通识课、专业课、技能课、选修课比例不够合理,各学段课程分布不够均匀,为此,他就如何处理课程方案中的学时安排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西南大学的苏贵民老师则提出了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和见习的问题。
此外,与会代表还讨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和五大领域课程之间的重叠或重复问题,技能课和专业课的关系问题,课程要求和课程资源的矛盾问题,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最后,虞永平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在市场呼声日隆的形势下,学前教育的课程方案设置要保持专业理性,在学会适应市场的同时,也要学会改造市场或放弃市场。
分会场二:本科二组
郭力平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课程计划以及2006年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稿。
郭老师指出,通过对社会需求及人才流向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上海市乃至全国学前教育行业缺口较大,整体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服务于上海的各个幼儿园,但流向其他相关行业的毕业生数也在增加。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基于如下四方面的考虑:一是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主要为:学校通识教育课程、院系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二是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走向(主要课程表现为:学前教育理论与社会文化研究、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与管理研究、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应用研究、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研究);三是上海市以及我国其他地区的需求;四是本学院的条件和资源,包括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配备等情况。郭老师还详细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指出学科门类较齐全,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
与会代表针对拓展类课程、师资、教育实习、专业面试等细节问题开展了交流。
拓展类课程问题:拓展类课程中设置的三个方向(学前教育方向、儿童英语教育方向、儿童传媒服务方向)是否已招生?怎样解决儿童英语教育方向、儿童传媒服务方向与学前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
师资问题: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是师资问题,怎样落实师资建设?专科教师与本科教师是否有交叉?怎样解决师资上的资源共享问题?本院师资有多少?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活动方案设计?专科与本科师资分开是否有利?艺术类课程怎么安排,师资怎么解决?学生的教育实习由谁承担?
教育实习问题:怎样安排学生的教育实习?如何安排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实践课程怎么安排?
专业面试问题:招考时如何对学生进行专业面试?
其他问题:综合艺术教育类考生招生多少?如何收费?高职生与本科生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如何避免课程重复?综合艺术教育类学生与艺术系学生是否有冲突?等等。
分会场三:专科组
庞建平老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高职培训的目标、培训规格、课程类型等,并就让学生在见实习环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问题同与会代表作了交流。庞老师指出,华东师范大学非常注重各个年级的见实习,明确幼儿园、学生、指导教师各自的职责,与幼儿园进行及时的交流。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学前课程内容,既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机会,让专科教育和后面的高学历层次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坡度。
与会代表就“如何平衡学生的文化课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比例”问题展开了讨论。原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生导师、现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王振宇教授认为,学生迫切需要加强教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从而增强解读儿童的能力。王教授认为艺术技能教育占去了学生过多的时间,缩减了专业理论的学习时间,改革艺术技能教育问题应进一步研讨。
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的做法是将上海学前教育现状作为必修课引入课堂,邀请各区的教科研骨干为学生作报告,让学生在学校里就了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在谈到上海市幼儿园师资现状的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施燕副教授认为,尽管上海市每年都有大批学前教育专科、本科学生毕业,同时还有其他形式的短期培训毕业生,上海幼儿园教师的缺口仍然很大。而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实际上还是非常少,使得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都亟待提高。
河南郑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卢新予副校长介绍了该校集体电子钢琴课的教学改革经验。该校改革了传统的艺术课教学方式,将伴奏、视唱、乐理等不同科目的内容融为一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该校还实行教师下园制度,要求教师将幼儿园活生生的改革经验带到学校里来与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方老师有十年幼儿园园长经历,她站在园长的角度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王老师认为,作为幼儿园老师,首先眼中应该有孩子,对本专业高度认可并充满兴趣,而不是多么娴熟的钢琴技巧和多么优美的舞姿。另外,王老师非常强调学生参与幼儿园保育、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教师的职责,不断反思实践。
随着社会和专业本身的发展,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已经从重传统的“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模式,向重教师与幼儿沟通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方向转变。在新的形势之下,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平衡艺术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比例,注重教师教学机智的训练等等问题都在研讨中得到大家的关注。一些学校在相关问题上的成功尝试也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冯晓霞教授主持了三个分会场的总结交流,各分会场代表对本会场讨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向大会汇报。冯教授高度肯定了三个分会场交流的内容及提出的建议,并指出要将教师资格认定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起来。
随后,冯教授代表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将会旗传递给了第四届主办单位西南大学,并提出,希望每届联谊会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把学术和联谊结合起来。本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不仅让与会代表分享了彼此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看法,更让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本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教育杂志社和上海托幼编辑部的大力支持。
Link between Experts and Friends,Share and Communication
G652
《学前教育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教学、观摩、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熟识教育、学前教育、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课程、活动、评价等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使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常识,为今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这一课程的实施效果不如人意,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前教育学》课程现状进行调研。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做好本次调研,我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了深入调研。在调研中,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式。在访谈对象上选择了本市四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园长和教师共计12人,在校生选取了2013初专、2015级高专7个班共77名学生。共发放了77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0份,回收率为90.9%。
1.幼儿园园长反馈
毕业生与家长和幼儿的沟通交流能力弱;各项常规活动的组织能力弱,特别是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的组织;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非常弱,幼儿游戏时教师不知道观察什么?对于游戏怎样指导,何时指导,怎么投放材料,一无所知!
2.幼儿园教师反馈
不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能力较弱,不会拒绝家长的无理要求;在课堂上无法吸引幼儿注意力,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从不会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实施教育,不会因材施教;
3.在校生反馈
(1)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在校生中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进行教学反馈,81.82% 的学生比较喜欢上《学前教育学》课,15.15% 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程教学一般,3.03%的学生不喜欢上《学前教育学》课,不喜欢的理由是认为课程枯燥、无味!
(2)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反馈中,比例为 7.14%(5人)的同学满意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比例为57.14%(40人)的同学认为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仍有比例为 35.71%(25人)的同学不满意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
调查得知,不满意的理由:1.教学内容不够不新颖,不吸引眼球;2.案例陈旧,多个学科使用相同的案例,且有的案例不够具体形象;3.教学内容理论太多,实践太少;4.实训太少,希望带着学科的理论有针对性的进入幼儿园见习。
(3)学生对《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任课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反馈中,比例为14.29%(10人)的同学满意教师的教学方法; 比例为31.42%(22)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比例为 54.29%(38人)的同学不满意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
在校学生的反馈: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讲的太多,互动太少;理论太多,案例太少;如有视频尽量用视频少用文字案例;课程能否一节理论一节实践(实践可以是模拟幼儿园场景,深入幼儿园观摩更好)。
二、国考给课程带来的挑战
国考给专科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带来很大挑战。国考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分为《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和《综合素质》试题。以《保教知识和能力》考试为例。教育部下发的国考《保教知识和能力》考试大纲主要涵盖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而《学前教育学》课程几乎覆盖大纲的七大模块。这给课程组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学前教育学》在历年《保教知识和能力》真题中所占百分比如图表5所示:
年份比例 心理学 教育学 卫生学 活动设计 游戏 政策法规
2011年下 25.33 26.67 ―― 20 20 8
2012年上 16 41.33 ―― 20 22.67 ――
2012年下 33.33 21.33 ―― 20 15.33 10
2013年上 31.33 31.33 2 20 15.33 ――
2013年下 21.33 48.67 ―― 20 10 ――
2014年上 31.33 42.67 2 20 2 2
2014年下 33.33 42.67 2 20 2 ――
2015年上 21.33 29.33 4 20 25.33 ――
2015年下 17.33 42.67 4 20 2 14
各方的反和国考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下一步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应该说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解决策略
1.课程组教师深入幼儿园丰富教育教学经验
学前教育学课程组教师担任全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工作量大,以往深入幼儿园的时间短、次数少。从本学期开始将课程暂时压缩到一学期,第二学期全体课程组教师深入幼儿园挂职锻炼,深入班级听课、上课,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经验。参与幼儿园教研、特色活动的策划和开展。为幼儿园教师开展专业理论讲座,指导幼儿园开展科研活动,发挥高校教学、科研的指导作用。
2.有针对性的收集案例,将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组教师深入班级收集幼儿园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案例尽可能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再现案例本身,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解读教育理论。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思想研讨-案例分析-实时讲解-归纳总结-课内外实践五段教学法,实现课程内容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无缝对接。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研讨、幼儿园教学活动观摩(或教学活动视频)、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
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课程教学的任务之中,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向国考靠近
考核评价变终结性考核为为过程性考核。作为基础理论课,在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70%的比例,主要以基本理论、教育家思想、材料题为主,其余30%的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将课堂出勤率、n堂表现、小组合作、作业有机结合。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作业形式主要是幼儿园调查报告、著名教育家思想汇报(因总体课时有限,又是国考必考部分,所以本部分只是以自学为主)、实践活动。
5.建立试题库,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备战国考
从备战国考出发,建立《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学前教育学》课程试题库,进而完善毕业验收试题库。在毕业班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素养,同时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总而言之,国考进行时,《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持续深入,课程组立足国考,主动迎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针对幼专生的特点和学科性质,有的放矢地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大胆创新,主动探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课题教学效果为生命线,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生兰 .学前教育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中央于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学前教育纳入其中,由此,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得到深化,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衡量幼儿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随着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现阶段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成为幼儿园教师后的综合素质。因此,研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1.目前学前教育学生已具备的就业能力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幼儿园管理等课程。现阶段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有:视唱练耳、舞蹈、声乐、钢琴、书法和教师口语等。
2.学前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1)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工作。(2)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够应用到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3)和幼儿的沟通能力较弱。(4)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较弱,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5)和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弱。
二、学前教育学生出现就业问题的原因
据调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出现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现象。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学生时,大多数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正因如此,导致学前教育学生很难适应幼儿园工作,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然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时接受的理论教学相对死板、范围狭窄,学生并没有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导致他们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充分,不能满足幼儿园的需求。因为单凭理论知识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状况,所以和幼儿的沟通能力较弱;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社会交往能力是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所以和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弱。
三、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1.调整高校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
(1)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目前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离不开两方面:一是有关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众所周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数是在教师的讲解下进行的,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而学前教育学生真正理解多少并应用到实践中去是一个未知数。据调查,学生并没有扎实地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所以应该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活动设计是学前教育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以往的活动设计都是凭借学生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的,这样往往会与幼儿的接受能力有一定偏差。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带领学生前往幼儿园进行观摩,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观摩课堂有利于学前教育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基本技能课程的整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点考虑的因素,换言之,基本的专业技能素质是学前教育学生在应聘时的敲门砖,然而,据调查,学生在大学中接受的基本技能学习虽然种类很多,但是由于技能掌握不熟练,毕业生并没有真正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感到学习压力大,课程任务多,导致学生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状况,最后应付了事。如果我们把学前教育基本技能课程在前期基础课程之上做一个课程整合,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地基本技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我们实行“三科一程”模式,指的是各科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将钢琴、视唱练耳以及边弹边唱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对技能扎实地掌握。(3)特色课程学习。当前幼儿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有传统教学、蒙台梭利教育、双语特色教育、瑞吉欧教育和华德福教育等。为了使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多样化,学校应在原有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开设不同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作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学习,因此提高个人特点及就业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4)增加实践活动。根据《幼儿教师就业能力访谈提纲》总结可以得出,大多数幼儿园在招聘时,往往喜欢拥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因为较多的实践经验能够加快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适应,对幼儿心理变化及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增加实践活动对在校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开展“实践周活动”,每一周由不同的班级展开,进行幼儿园与大学的双向互动,在双向互动中对比学习,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经验。(5)就业方向指导。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辅导员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面临找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迷茫、困惑等问题,由于对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了解以及本身对未来的憧憬,导致教师介入帮助的必要性,教师应深入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帮助学生明确其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社会价值观。
2.加强校企合作
(1)加强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开展,改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教学质量。(2)加强校企合作,可增进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岗位的熟悉程度,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3)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选择实践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可提高学校对于企业所缺少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同时增加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率。(4)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利用与用人单位合作这一途径,建立对接机制,提高学生对岗位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利用这一合作契机,深度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并将其合理的部分整合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将用人单位优秀的文化与学前教育的文化理念相融合,为在校学前专业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校企结合为的就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工作。这样一来可以打消了企业对在校学生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这一顾虑,二来又能提升学生对工作的适应程度,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文章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校外见习、校内外技能培训等途径,提升其综合就业及创业能力。高师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体教职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探索,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逐步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从而真正的达到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李佳新 白硕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界定结合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核心能力”进行的研究,均强调“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排他性”。本文中“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即指在了解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能够科学设计、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游戏活动,支持和引导幼儿游戏,合理利用资源进行环境创设,将综合性的知识内容生活化地贯穿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等方面的能力。
(二)与学前教育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均紧扣住“核心能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各高校而言,“专业核心能力”是每一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内涵。“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服务于相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性”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与前期准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践巩固与检验。
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及提升策略
作为职前幼儿园教师培养“沃土”的学前教育专业,其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及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还要能科学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等。本文将对照《标准》中学前教育核心能力相关内容,与《丽江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核心课程选择与设置、核心能力评价标准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一)确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选择一般都是各种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儿童服务相关的单位。这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以及卫生与保健知识等,具备相应设计与组织五大领域活动的专业技能,具备处理其他事情的综合素质。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七项专业能力。但因专业核心能力具有“排他性”,以及学前教育的特殊性———突显幼儿园工作保教结合、游戏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方式及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所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意义,幼儿园教师的核心能力应该聚焦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在《标准》中,与之相应的“核心能力标准”分别是:第一,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即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第二,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即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即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方案》对“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不同维度划分。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学教育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能设计并组织幼儿活动、能创编幼儿舞蹈、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会朗诵优秀儿歌、会讲优秀儿童故事、会唱优秀的幼儿歌曲、会跳儿童舞蹈、会弹一手好琴、会画一幅好画、会写一笔好字、会制作幼儿玩教具等。对比分析《标准》与《方案》中关于“核心能力标准”的目标及内容,发现核心能力目标与范畴均存在差异。在《标准》中,强调幼儿园教师应突显“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在《方案》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幼儿园保育能力”、“幼儿园服务管理能力”。第一,“环境的利用与创设”方面,在《标准》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与幼儿互动完成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案》中则未将该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仅强调“能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更多侧重于“职业核心能力”。第二,“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方面,因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及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等,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绝大部分的学习是贯穿其一日活动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阶段教育的一大重要特点,所以,“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之一。而《方案》中,并未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日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培养作为其专业核心能力其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第三,“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方面,《标准》中强调,支持和引导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之一。《方案》中既没有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这一内容作为专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也未将其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与内容。而是强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忽略了游戏作为幼儿园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这一大特点。可见,《标准》中强调的“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紧扣住“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而确定能力目标及内容范畴,比《方案》中相应内容更加全面,这可为新版《方案》修订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二)选择与设置核心课程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核心课程设置,它决定着是否能够为选择相应专业内容提供依据,决定着是否所有的课程内容均能科学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中目标及核心能力标准等开展。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也必须围绕“核心”展开,即所谓核心课程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西安工程技师学院为例》一文中强调,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内容。基于此理论研究,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培养准学前教育教师的持续性学习能力,尤其加强以各类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为基础,培养每一位学前教育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同时,因为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即将面对的工作的复杂性,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置《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还要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等课程,以培养准学前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承受能力。经对《方案》的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园班级与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等。在《方案》中核心课程更多地围绕着每一位准学前教育教师即将面对的幼儿及幼儿教育进行设置,忽略了在《标准》要求下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要秉持“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不仅仅要遵守基本的职业准则与规范,还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与细心等,这就要求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是身心健康的。尤其是近年来虐童事件的出现,更应该让我们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主体———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所以说,在《方案》的制订中可以参考《标准》及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内容,应该设置《幼儿教师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它将很大程度上为每一位幼儿园教师解决心理困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4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26
由于学前教育的受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教师水平也受到家长、社会的重视。作为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受到培养性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教育市场的影响,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结合当前的新时代背景,坚持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意识,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积极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挑战,培养富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专科人才
教育的实质是不断改革和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也需要进行创新。从大环境的发展形势来看,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推行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模式,学前教育的市场化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而在这种学前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学生要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虽然整体上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尤其是专科学生就业率表面成绩非常好,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高就业率背后的其实是低端就业。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就业,而民办幼儿园的待遇条件差,无法有效留住人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进一步恶化学前教育环境。
因此,针对这种环境问题,作为以学前教育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的高职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从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积极应对当前学前教育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高度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家长对于孩子都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特别愿意进行学前教育投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空间。高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要积极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像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人事管理、课程管理、财务会计、资本运转、人际关系、市场营销等,培养学生了解和明白幼儿园的创办、运作流程,让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观念,并且积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行为①。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从学校学前专业走出来的并且在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方面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定期回到学校和在校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将在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所遇到的困难及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有助于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循环。
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效仿一些其他本科或者师范院校,为有从事学前教育行业意愿的其他专业学生提供选修学前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的机会,充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厚度。当然,对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挑战,因此,在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有利政策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和一些本科院校或者师范类院校进行合作,将学前教育专业纳入“校园专业合作计划”,为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样化的知识构建有助于拓宽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领域,加深学前教育行业的资源积累,从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
当前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方面,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改革使得幼儿园教师工作繁重的工作、低下的待遇条件更加“雪上加霜”,这种环境对于在校的学前专业学生来说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影响②。所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目标更加注重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具体通过在学前教育的行为过程中改变教育行为和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前专业学生专科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像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在新时代环境下明显区分于目前传统的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凸显出专科学历层次学前专业人才的优势。
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只有使学生对幼儿行为表现更加了解,才能有效保证未来的实践教学质量。当前很多关于对幼儿行为的描述还非常局限,只是论述了幼儿的一般生理和心理行为习惯,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的生理结构作用,在日常表现中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普遍性的理论方法并不适用。因此,要注意培养学前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耐心的优秀品质,提高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组织教学与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理论性较多,实践操作策略偏少,导致幼儿教师普遍缺乏设计幼儿教学活动的能力,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提高幼儿学习的趣味性③。因此,在学前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整合其他科目、领域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组合和应用能力,多参与学前教育课堂实践,多观察、学习和总结优秀幼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活动的组织,从而丰富学前专业学生的组织与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三、转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同样也是学前专业学生的主要目标,其不仅要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想真正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幼儿教师,就必须转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丰富和深化专业内容,要引导学前专业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不能只是成为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操作而获得教师资格证,特别是对于专科学生,更要积极主动探求自身技能的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并没有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学习中都是以自身的经验能力作为教学的参考依据。比如说,有的学前教育实践课中学生对于幼儿的游戏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堆积木、折纸、手拉橡皮筋等,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甚至于像一些关于数学题目中的加减法都是依靠记忆实现。所以说,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提高学生自身主动探索教育方法的能力,为未来成为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考评中还是以考试为主。这种一直以来根植于学生思想中的应试教育观念自然也会影响未来的学前教育者④。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专业,可以对自身的教育内容和考查方式进行革新。比如说,可以将“学前教育课堂大讲解”作为专科学生的期末科目测评方式,让学生提前准备好10-15分钟的学前教育内容计划,之后在讲台上进行实践,不限定学生的形式发挥,无论是口头讲述、制作PPT、开展游戏等都可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测定。
四、全面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按照常理来说,幼儿教师都是学前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思想熏陶,然而当前却经常会看到幼儿教师随手丢垃圾、大声喧哗、穿着奇装异服,甚至会经常看见有幼儿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报道。幼儿时期是人成长最基础的阶段,幼儿教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作为幼儿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⑤。
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爱岗敬业精神、细心耐心的优秀品质等都是优秀幼儿教师的标准。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特别是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大院校要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丰富和创新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
注释:
① 赵南. 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 学前教育研究,2009,08:22-27.
② 张谦. 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 新课程学习(中),2014,03: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是幼教,而幼儿园相关文件中明文规定“体育在教育行业、幼生的发展阶段有着主导作用,是幼生全方位发展教育的关键要素,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核心工作”。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通常是以科目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的,仅关注体育技巧与学生需求,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性与表率性的特点,课程引导思维、培育对象、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方式与考评方式等方面有漏洞。笔者以具体疑问为着手点,融合若干年的教学历练,对学前教育体育教程创设与体系化构建给出了科学的意见,期待可以为学前体育教育领域供应有价值的信息。
二、研究模式
(一)文献材料法
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我国期刊论文库、我国优质博硕士学位论文参数库与网络搜集的有关材料与讯息。
(二)调研访问法
约定时间对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与幼儿园直接负责人、幼师等实施专访或电话访问,解读幼生在幼稚园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实施仔细的解析与选择材料,为本次研究累积材料。
(三)实践研究法
通过回顾过往的教学经历,探寻教学漏洞,研究解析、总结实践经验,对课程的创设与构建给出有价值的意见。
(四)问卷调研法
通过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系的200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搜集参数并整合解析。依照研究需求,创设了高校学前教育学系“幼生体育”课程的专家问卷,包含“幼生教育”的定义明确、幼稚园需要、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创设、考评模式等层面的研究课题。问卷是在初次进行幼生教育课程创设预案的设计中,对有着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学生实施的问卷调研。
三、成果与解析
(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漏洞
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有错误课程指导思想是说课程内容、模式、方向的系统思想。体育教程的创设与构建应权衡到课程的指导观念。据调查体育教程与学前教育的融合状况仅为23.1%,状况堪忧。我国大多数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以科目为核心完成教学,仅关注体育技巧与学生本身的需求,缺少与学生专业方向的纵向关联,并未将学生体育教学与以后的幼教职业相关联,并未开设特征明显的体育活动。
(二)人才培育与教学目标不明朗
培育目标是教程创设的立足点,目标的明确攸关教育的整个阶段,而教学目的是校园教育目标范围中的一类具象化的定义,其在教学阶段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其是教学的切入点,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其是教学的走势,也影响着教学的整个流程。而目前的学前教育的体育教程并未依照专才的需要创设目的性明确的培育目标。
(三)课程创设缺少可行性与专业针对性
课程内容是不是科学,是进行专才培育的重点。目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仅关注了学生的锻炼需求与体育进步的需求,内容创设方面缺少针对性与普及性,总结其漏洞能够概括为下面的内容:1.锻炼的内容不多而且单调学校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大部分是跑步、打球等教学活动。当中,健身教程也通常是健美操学习,没有或很少有时髦的瑜伽、拉丁舞、爵士等健身课程。而且也是着眼于成人健身的,幼儿运动中的体育健身游戏、幼儿基础体操、幼儿啦啦操与体育舞蹈等出现的几率小。2.缺少幼儿教育、健身教法的学习学前教育的学生不单要学习专业理论,还应学以致用,将所研究的理论与技巧用于教育中,幼生的生理特点会影响其肢体活动能力,学习的阶段与大学生学习特征是迥异的。目前,学前教育的体育教程缺少幼生体育、健身教法的研习,让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对幼教这一职业感到无所适从。3.缺乏与学前教育相联系的其它体育教学技能的培育学前教育学系的学生面对的是幼生,幼儿体育保健、幼儿运动学说、幼儿安全预防、幼儿受伤处置等学识,在教学编排中并未过多出现。4.课程设计系统没有体现全方位发展的理念目前,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通常被界定为“公开体育课”,教程设立思维较为单一。5.教学形式滞后单调教学形式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是渠道、模式等的整体呈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形式通常使用滞后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较为滞后,学生参加实习的契机不多。6.教学考评系统不健全教学考评是维持教学均衡的前提,是对学生教程研习后的一类学习成果考评。当前,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的教学考评系统并不健全,不能完整映射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考试模式通常以技巧考评、技能考评、测验分数与平日表现为核心,对学生的学习心态、进步潜力等没有进行考评。
四、学前教育体育教程的创设与构建
(一)课程创设观念与思维的构建
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特征,除开在根据健身大纲的指导性文件下完成体育教程,满足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愿望并塑造“终身锻炼“的理念,还应根据学前教育的学习特征指导体育教学。教程既要强健学生的体魄,又要照顾到学生身心方面的需求,同时应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学生以后任教的幼师职业为核心创设体育教程,完整再现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引导观念的多样性原则,让学生在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
(二)专才培育与教学目标的设立
专才培育目的:学前教育专才培育目的是尽快解读教育进步态势,以社会需要为引导,凸显实践性与专业性,培育业务能力过硬、有着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有着学前体育学系专业教学技能与管理才干的复合型专才。其教学目的是,学前教育体育教程教学目的不能只着眼于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觉悟提升、能力发展、感情升华、适应社会”等五个版块的需求;还应培育学生自我健身技能、幼生教授技能、幼生日常管理技能、幼儿体育运动引导技能等。
(三)课程内容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构建
因为学前教育有着师范性、职业性等特点,目前大学的体育教程不再单纯满足学前教育学系的学习,其应设计出独立的选修课。教程的内容应与日后幼教职业对接。如若不然,学前教育专才培育计划就得搁浅。因此,学前教育学系体育教程内容应与时俱进,持续更新,以为日后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系统创设
本文的课程系统通常由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构成。必修课包含公共基础教程、专业基础教程、实践教程组成。公共基础教程设立的内容包含:体育知识、幼儿体育保健、形体塑造、健身专项能力打造等。实践教程设立的内容包含:幼儿体育教法、幼儿健身操教学法、幼儿操的编排、游戏的布置、幼儿户外运动、亲子竞赛、体育运动预案创设实践等。选修课通常以体育健身运动与学前教育两个环节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开发自身的潜能。笔者的意见是,将有特定困难度的健身运动作为学生选修的项目,不强迫学生学习,迎合学生的不同层级的需要。
(五)教学方式构建
教学方式有着引导实际工作、培养能力、提升学习功效等功能,在教学任务与目的中有着上联下通的作用。所以,创设可行度高的教学模式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点。
一、问题提出: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现状
从教育一线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不先进。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主体性、创新性和个性发展重视不够在教学和科研上能力不强。(二)技能特长不过硬。随着素质教育的拓展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目前幼教很重视特色教育开设了多种特色课程开发幼儿特长、潜力及培养幼儿艺术修养与兴趣。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特长的很少,不能满足幼教的需要。(三)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及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科目多,导致学生缺少试讲和深入幼儿园实习的机会,加之一些学生平时不注意收集各种幼儿教育教学的资料,也不掌握几套幼儿游戏,因此上岗组织幼儿活动时往往手足无措。
二、学前课程指导
中职学生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其中还包括很多课程,如学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及幼儿园艺术教育游戏指导等)、幼儿园主题活动指导课程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与实际指导。然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原因是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再者,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基础薄弱、经验不充分,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学习期间,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两个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很大困难。
三、展现课堂教学模式设施
展现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设施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在模拟实训室或幼儿园中,将抽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幼儿园或模拟实训室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目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实际现场教学,即将课堂搬到幼儿园,通过园校结合的途径,高效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真实的幼儿园场景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种是模拟现场教学,即在学校模拟实训室中通过墙面布置、区角设计、小桌椅放置、室内装饰和多媒体辅助等形式创设模拟幼儿园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类型和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活动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前教育教学程序
在笔者看来,“课前唯一的准备就是手机满格电”、“上课不听,考前一背,及格分飘过”,众多学风问题之所以多发,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生对本专业认可程度不高。因此,建设优良学风除了进行课堂教学约束之外,还应创设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本研究以滨州学院90名学前教育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专业认识、提升专业热情为核心,开展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风建设之路。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多方面普及专业认知
普及专业认知就是带领大学生充分认识“我的专业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大学一年级,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认识“我的专业是什么”,分为三步走:“我未来做什么”、“我需具备哪些素养”、“我的发展之路”。1.第一步——我未来做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015年底,我国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自此,适龄青年便走上了备孕、生育的道路。对于2014级的本科生来说,2017年毕业之时,正是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之时,正是各幼儿园急需人才之时,正是幼儿园遍及每个社区之时;另外,从教育部近年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政策来看,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将是大势所趋,这就意味着适龄儿童的入园率将达到100%,公办园加速发展的同时,民办园会同时受益。除此之外,学前期的启蒙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的关注,各类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以强有力的势头入驻教育市场,据统计,幼儿教育培训机构的就业率高达95%以上。[1]通过多次开展“我未来做什么”行业发展专题报告,90名研究对象中,99.8%的同学认为“我的专业很受欢迎”;98.4%的同学认为“我未来的就业前景很乐观”。2.第二步——我需具备哪些素养这里的“素养”包含幼儿园教师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大学生清晰梳理本专业在走入社会之前需积累哪些知识与技能,是克服学习迷茫,确立目标的基础。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自大一下学期,笔者便为同学们提供了“幼儿教师素养表”,表内包含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其中基本理论指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指幼儿教师必备的讲、弹、跳、画、字、工六项基本技能[2]。另外,表中除了罗列学生在校期间应着重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注明了每项知识、技能的重点学习阶段。3.第三步——我的发展之路学前教育专业有几大特点:女生所占比例很大、专业学习中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未来从事教师行业者居多、社会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综合分析90名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学前教育的专业特征,笔者建议同学们选择在编教师或考研两条道路。当然,选择考编还是考研,需要结合每位同学的自身情况。同学们进入大学三年级之后,只有明确了毕业方向,才能踏实前行。2014级跨学前(专升本)于2016年7月毕业,45名同学中21名成功考取教师编,6名同学考取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
二、深入了解教育对象,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培养专业热情
1.在课余时间搭建“师幼互动”活动平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提前熟悉3-6岁幼儿,了解该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等,在能在师往中游刃有余。所以,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优良学风,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在师往中,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特征,在我院各类大型活动中,邀请学前儿童的参与,随时随地搭建“师幼互动”的平台。例如,运动会前,各系院的专业展示中,我院邀请30名幼儿,与30名学前教育大学生一起进行舞蹈表演《左手右手》;毕业晚会的12个节目中,4个节目融入了“师幼互动”的元素,由学前儿童与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剪裁、漂染、展示服装、师幼共同表演儿童剧、儿童舞蹈。在长时间的排练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深入理解3-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并能够处理“师往”过程中的突发事件。2.在课余活动中融入专业技能训练元素我院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要求,开设“巧手益师”手工课堂、“小蜜蜂”绘本故事讲堂、“学为人师”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并结合“三每训练”——每周开展丰富多样的专业技能训练、每月进行专业考核、每学期进行专业技能展示,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专业本领。3.让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教学场”[3]将幼儿园变成学前教育专业成长的“教学场”有两大意义。第一,提升教师专业情意;第二,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应改变单一的“教学场”,让学生尽早走进未来的工作现场去亲身感受和发现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在师生互动中感受学生的纯真与可爱,感受来自学生对自己的爱戴,这常常能改变一名教师对其职业的态度,提升专业情意。在幼儿园这个“教学场”,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逐渐总结经验,进而将事件的特殊性转化为规律的一般性。这是实践知识形成的必然环节。因此,让学生进幼儿园必须从当前的“偶然行为”转变为“必然行动”,才能使学生有机会去尝试与幼儿相处,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体验中掌握实践性知识,以避免学生产生“学了这么多依然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很恐惧去幼儿园”、“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等心理。
作者:刘鑫 单位:滨州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师资现状;师资培养现状;师资培养策略
Key words: current qualities of teachers;current cultivation of teachers;strategies in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4-0256-02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对英语的学习也炙手可热,英语学习者日趋低龄化。近些年来,幼儿英语教育这一领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双语教育”更是备受推崇,关于幼儿英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领域从最初的幼儿学习英语的可行性探讨及最佳起始年龄的争论,逐步转移到了如何提高幼儿双语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国的幼儿英语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搜索引擎,以“幼儿双语教育问题”为题名,搜索到相关期刊及学位论文23篇,年代跨度从1996年起至今,所涉及的问题包罗万象,然而,谈论最多的当属师资问题、教学方法问题以及教育或培养目标问题。
笔者甚为好奇的是,众所周知,师资水平关乎教学的成败,幼儿英语师资问题存在了尽20年,探讨了尽20年,为什么就得不到有效改善?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走访了西安市的几所公办及私立双语幼儿园,就双语师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找到制约幼教师资培养的因素,继而对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进行探讨,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策略。
1 师资现状
幼儿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英语教育的质量。幼儿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英语教育较之其它各年龄阶段英语教育的特殊性,继而决定了一名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幼儿教师的一般素质,如敬业精神、良好的师德、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全面的组织英语教育活动必备的特殊的素质和能力,如必要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一定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法方面的知识,以及必要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1]
然而,通过对实地调研结果的分析总结,笔者发现,目前的幼儿英语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较之上世纪九十年代双语教育起步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幼儿双语师资问题一直存在,而且大体相同。就学历而言,学历层次仍普遍偏低,虽然近几年陆续有英语专业毕业专、本科生充实到幼教岗位上,但总体仍以幼教专业毕业的教师为主,更有部分办学水平较低的幼儿园,正规专业幼教毕业生都寥寥无几,教学大体由无从业资格的初、高中毕业生承担。就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本园专职英语教师仍严重不足,仍主要依赖三种来源,即本园教师、外聘教师及外籍教师,而且数量上均明显不足。就师资整体素质而言,仍普遍偏低,突出表现仍然是: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精通幼儿教育的教师英语知识普遍薄弱,无法保证双语教学活动的量和质。
如何培养幼儿英语教育所必需、所急需的既懂英语又懂幼儿教育的合格双语教师,仍然是摆在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迫待解决的难题。
2 师资培养现状
导致幼儿英语师资诸多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原因不可忽视。日本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举国上下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被认为是国民重要的早期智力启蒙者,对幼儿教育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在美国,也非常重视幼教师资的培养。
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但由于过去长时间的忽视,造成了许多观念及制度上的滞后和弊端,加之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晚,面临的问题就更为严峻。
近几年,陆续有学者就幼儿师资培养问题做了研究,大体思路可归结为两种,即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职后培训主要针对本园在职英语教师,主要方式有“英语教师幼教化”和 “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是指对英语专业毕业而非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进行幼教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幼儿教师英教化指对幼儿园在职的、具备幼教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英语基础知识、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语言学理论、英语教学法及英语教育组织实施方面的专门培训。[2]具体做法大致分为“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即由幼儿园出资,选拔基础较好的本园英语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或专门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以及优秀教师,对本园英语教师进行园内培训。
关于职前培养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探讨幼儿英语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上。我国幼师英语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类:生源问题、师资队伍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和教材问题。生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学历水平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科研能力差;师资问题主要有:青年教师比重小,师资队伍老龄化;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科研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艺体类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重技能轻理论;课程内容陈旧;选修课的设置缺少灵活性和新颖性;教学实习时间短、效果差。
此外,教材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譬如:教材适切性差;教材系统不完善;教材内容偏、难。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起来有三方面:首先,招生制度不完善是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原因。高校一再扩招给专科学制的幼儿英语专业的招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只能以降低分数线、牺牲生源质量的方式保证生源的数量。其次,课程设置和教材方面的问题,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幼儿英语专业重要性的重视不足。[3]综观我国幼儿英语教育发展史可见,人们在幼儿英语教育的可行性上的争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忽视了幼儿英语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幼儿英语师范教育发展与其他学段的英语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最后,学校的办学层次是影响幼儿英语师范教育师资的重要因素。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教育者的水平和教育对象的年龄呈正相关,认为幼儿教师不需要高学历、无需接受高等教育,所以,我国幼儿英语师范教育目标定位在专科。而事实证明,幼儿英语教师的低学历层次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对幼儿英语教师的要求。欣慰的是,近些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并逐步得以改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纷纷介入幼师师资培养的队伍。
下面,笔者将结合本院实际,谈谈高职教育学前双语师资的职前培养。
3 高职教育学前双语师资职前培养策略
我院高职高专秉承“外语类专业实施‘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非外语类专业实施‘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如何依托这一有效模式,办出自己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建设英语方向的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复杂系统,培养目标涉及面较广,即培养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心理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如何提高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在于目标定位。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向标。结合众多研究人员及笔者就幼教英语师资的细致调研,可以发现,幼教界合格的双语师资极度匮乏。我院历来以英语优势著称,那么,建设旨在培养高素质双语师资的英语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将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3.2 特色课程设置 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规
定,高职阶段人才培养以实践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不求精深,以够用为主。以英语为方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兼顾三个方面:学前教育类课程,英语类课程,及符合高职高专特点的实践类课程。[4]笔者认为,本院可有选择的开设涉及此三方面内容的主干课程。
譬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幼儿游戏论、幼儿教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实用美术、幼儿音乐课等学前教育类课程;基础英语、语音、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英美文化与风俗等英语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英语教学法等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根据其专业契合程度、市场需求相关性及学生志趣以选修和必修方式开设,专业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
3.3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外招聘及对内培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方式,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专业带头人优势明显、“双师”结构合理、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开发服务能力、年龄、学科和学源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3.4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走校企联合、校校联合及校内联合之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建设一个实习、实训条件一流的实践基地;校外构建以长安区为主体,辐射区内外多个地区的实践实训基地,最终建成一套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师生专业发展为基点,在全国具有示范价值的实训基地。
3.5 社会服务能力 提供多种机会让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培训在职学前教育师资的服务能力;提高与幼儿园合作开发研究项目的能力。
4 结论
明确培养目标,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一支素质精良、专业过硬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加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唯有不断钻研探索,开拓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学前双语师资职前培养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学前双语师资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高敬.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对儿童入学前的教育教学的一门专业科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其教学课程包括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音乐、美术、舞蹈、器乐、手工制作等等,它是从促进儿童各个方面发展来实施教学计划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多是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将专业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并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样,学生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太适应,呈现出“纸上谈兵”的状态。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与生活相链接”的视角去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与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出理论的束缚,踏入生活实践之中,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学生涯和社会生活。
一、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活德育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一批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理论扎实、师德素养优秀的学前教师,再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熏陶去影响下一代、培养广大儿童。如果一名教师专业功夫再扎实,但却缺乏师德,对学生不负责任,那么他就不是一名好教师。换句话说,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而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渗透生活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如何渗透生活德育教育呢?一方面,可以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专门开展一门有关“教师思想道德”的课程,从理论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灌输,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必备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不断渗透生活德育教育。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歌曲内容中的德育部分进行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素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总之,在专业教学中处处渗透生活德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养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优秀的师德素养,能引导学生以后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实践。
二、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环节
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有“实践或实习”的环节,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环节多变成了“走过场”、“流于形式”等,对于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实施教学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势在必行。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实践实习计划,比如课程实习和教学实践实习的时间、周期、地点的安排,实习内容、任务目标的结果考察与评估等等。然后,对课程实习和教学实践实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课程实习,是指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习演练、模拟。比如学习了学前教育教学中的课堂组织理论和原则时,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现场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强化对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实施教学、如何进行保教等技能的训练。实践实习,则是指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之后,经过学校或教师的安排、推荐,或者是通过自己联系,找到一些幼儿园进行实习。实习的内容,既可以包括对儿童的日常保育工作,也可以是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工作,还可以是声乐、舞蹈、绘画、钢琴、游戏活动等文艺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将校园里所学的知识带到实习之中去,并通过实习活动来反思理论知识中的缺陷和不足。最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对实习环节进行评估总结。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师生都忽视了这一点,认为达到了一定时间的实习就算完成任务,对于实习过程、实习的效果却关注甚少。评估既包括学校教师的评估,也包括实习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评估,还包括学生自我的评估。通过评估,学生可以总结出自身的优缺点,并可以针对缺点部分进行加强、弥补。
总之,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的链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正所谓教育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育教学更是离不开生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技能练习强化的有效措施。当然,除此之外,在学前教学专业教学中还要与时俱进,培养未来教师的计算机技能、外语技能、现代多媒体使用技术等等,促进未来的学前教师变得多才多艺和全面发展。教育强则国家强,学前教育不仅关系着孩子的一生,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繁荣发展,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正肩负着一个十分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学教材版本较多,估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教材出现,但是目前大多数教材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这些教材一是强调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重心在于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框架,而不关注未来的幼儿教师到底应该知道什么,学些什么。二是教材的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基本是沿用普通教育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事实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会关注学前教育学是否应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而是关注学前教育学究竟是什么,它和中小学教育不同之处何在,独特性在哪里。学前教育学应该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学。
2教学范式急需改革
独白式教学是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主导范式,在独白式教学范式中,师生之间是非民主的对立关系,教师成为传递知识的专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关注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去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教材、幼儿等建立对话式关系等。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3考核评价标准单一
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并对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把握不足,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理论性而忽略其实践性,教学评价基本沿用多来年的考核评价标准,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期末成绩,再加上平时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课程考试以知识点为主,大多数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应付,学生只凭记忆就可取得高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已经成为教学的生动写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学前教育学相关知识。这种考核方式急需改革,否则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完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1课程开设需经过必要的调研和论证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广泛收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将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转换成核心技能,再根据核心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明确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所开设的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一致,避免所开课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要积极从幼儿园实际需要出发开发课程,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可适应哪些工作岗位”、“幼儿教师需要完成哪些主要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等重点问题开展调查,以此为据构建课程体,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2关注幼儿园发展动向,更新课程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推陈出新,任课教师要充分关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深入到幼儿园一线,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所编写的学前教育学教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内容应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幼儿园教改新动向,对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革新,不拘泥于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跳出原有的课程框架。教师也可以编写补充教材或是以活页补充讲义的形式,把最新的知识充实到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丰富的家庭教育学相关内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再自我陶醉于现有的学前教育学教科书体系,不能再迷恋学科体系的完美光环,而应与时俱进,转换思维方式,超越单一课程逻辑的局限,对传统学前教育学教材进行变革,让课程内容具有鲜活性、情境性、有效性、实用性。将以往教科书的宣言式风格转换成对话式,对教科书和教学计划重新设定,既要考虑教师教的空间,也要考虑学生学的空间。在教材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就要把“主题活动”模式贯穿其中,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真实地接触到幼儿园教学情境。着眼点要放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备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不再局限于自身逻辑的科学化追求,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
3变革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引入幼儿园活动模式,改革幼儿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学生根据分科教学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目前幼儿园以“主题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延长实践教学活动时间,丰富教学实践方式。要按照职业工作岗位所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基本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践实训课程的内容与比重,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中提升”。一是统一安排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指导,通过改革教育实习过程、指导方法、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等,提高教育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以完成幼儿教师工作任务为驱动,在课堂内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训活动,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操作练习法、情境体验法、片段模拟练习法、试讲评价法等多种形式(包含教育活动设计、说课、研讨、相关的教育材料制作等内容)。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其“直观感性、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重要功能。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过程性考核
一是改变学生成绩的评定办法,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应适当增加学前教育学课堂考核和课后作业的评价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小组作业、教育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讨论以及平时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应作为课程评价指标。二是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舞蹈、音乐剧、玩教具制作,开展美工、故事演讲等实践技能比赛,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项目完成的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要改变教育实习的评价方法。例如,增加评价环节,变目前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对实践教学的准备、中间过程及结果均进行评价,从而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改变评价主体,变过去指导教师的单一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除高职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外,将同学互评和本人自评也纳入评价范围,从而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组建由高职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幼儿园教师的经验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连接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学观摩、幼儿园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既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机会,又丰富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着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重在建设、形成梯队”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指导,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和横向研讨,开发校企合作和行业技术服务,实现校、园互动,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改实践,培养青年骨干,推动课程团队教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