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美术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不能够只简单地考虑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同时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特别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情境的创设需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带动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学会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方式。同时还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回忆起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丰富和提高数学教学。其实本我认为数学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就只能凭借较好的口头表述和黑板上的板书,给学生的印象就会十分呆板和枯燥,不太容易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也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将多种声、光、色、形等有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动画效果和声音创设出十分逼真和接近生活的情景,使原来相当抽象的、空洞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述数学知识“旋转”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旋转图形及其拥有的性质,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软件――Flash设计出很多幅丰富多彩的旋转图形,而且还找到现实中运用图形的旋转来设计的图案和建筑。这样就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原型,让学生有据可依,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十分真实的感觉,较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情趣和动力。这比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效果要好很多。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的优势,让学生感知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来的数学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才能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华,真正学好数学。也就是说,学生要不断地思考。考虑到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和生活实际经验少,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繁琐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轻松地帮助教师完成这项看似很难的教学任务,使数学知识中那些静态的东西彻底地、真正地“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园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数学知识时,我先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制作一个固定不动的大圆,然后在制作一个可以随意移动的小圆,通过圆的动态移动直观地展现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即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和内含。同时在旁边的显示器中展示与动态相吻合的两圆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值关系:外离(d>R+r);外切(d=R+r);相交(R-r
三、数学教学中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拥有的素质和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来源于学生对自己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洞察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而现在拥有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我们在讲述“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知识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出动手裁的过程以及旋转和平移的方法,然后再用具有说服性的度量方法测量出角的度数来代替传统教学中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和在黑板上的证明过程。这不但能够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全面、直观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来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选择和自己决定,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建立完善地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美术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好美术。在初中的美术教学中,绘画的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和速写。这三个方面对教学内容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理论和具体的课堂实践情况相结合,来提高整体的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整体学生的素质。对于如何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做了以下的几点介绍:
1.初中美术的基础绘画教学方法
1.1结合课本,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调动学生的热情,首先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重点的有差别的进行分层教学。初中教学往往采用大班的教学方式,学生数量多,所以美术学习的基本素质和底子是有不同的。另外,不同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这样,教学就不能简单的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和不同的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有侧重点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合适自己发展的区域,感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术,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在课堂上主动营造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氛围。初中生这一时期的学生特点是活泼好动、耐性差。而绘画是需要耐心的一项艺术活动。初中生在绘画的反复观察、描画、修改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不耐烦和烦躁的情绪,而放弃专心的作画。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改变学生这种厌烦的情绪,适时的增加有趣的故事来活跃气氛,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去室外进行对花草树木或者校园里的建筑景观的写生。这些都可以调动学生绘画的热情和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绘画当中去。
1.2多运用临摹和写生的方法夯实学生的绘画基础
美术绘画的基础阶段要学会多练。这个练既包括对他人绘画的临摹也包括进行写生。在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他人绘画的技巧和方式方法,感悟他人进行作画的基本思路。写生的培养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客观的物体用美术的形式报答自己的主观的感受,在不断的写生的过程中形成在即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创作风格。另外,教师也要把握临摹和写生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获得的绘画经验应用与自己的学生创作中,将技巧和绘画的个性相结合。除此之外,在临摹作品的选择上,也要有侧重,有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本的知识。让学生体验课本知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又起到了消化课本知识的作用,为以后坚实的基本功底打下基础。
1.3加强示范教学,提高学生对绘画的直观的感受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性的发现,无论教师如何将画理介绍的详细深刻,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仍然是一知半解,不能的心应手。这是因为绘画的抽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绘画的抽象性使教师的纯语言性的讲解不能全部发挥作用,学生单纯的凭借听讲,是不容易理解画理的,更别说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度”的问题,融会贯通了。学生的绘画体验跟过的来源于直观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将讲课和示范作画相结合,在每一个细小的画理的讲解过程中,要加上教师的示范性的作画,在示范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每一笔的技巧在哪里。注意点在哪里,这样,凭借直观的感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能更加的具体,深刻,也更容易运用到具体的操作之中。
1.4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绘画水平
掌握科学的绘画方法对学生以后绘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教育学生注意观察整体的事物,这是因为在刚刚开始绘画的学习时,学生往往更加注重局部而忽视整体。这种观察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被观察的事物往往不是从局部或者单一角度就可以看得清得。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观察,掌握整体的观察方法,提高作品的质量。其次,美术的学习离不开多加练习,但是练习的作业也应该是经过科学规划的,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长期作业和短期的作业向结合。在学期初,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长期的作业,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为自己的作业增加新的思路,不断润色改进。在学期末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长期的改动润色的作品呈现出来。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增加与本节课堂内容有关的短期的作业,让学生对课堂上进行的授课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巩固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从画面的效果、整体的感觉、空间关系、主次虚实等方面进行反复的观察,品味。不断的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修稿,以期得到更好的效果。
1.5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
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不应该仅仅的局限于红色的勾叉。更应该明确的注明学生作品中的优缺点,为学生以后发挥的优势和应该改进的错误提供明确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在作业的订对之中有所收获。另外,艺术作品的赏析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除了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之外,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在自己与他人的比较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也在鉴赏他人的作品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的欣赏水平,达到一举双得的效果。
2.小结
初中美术的教学不应该是呆板枯燥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的探寻有用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初中阶段为学生以后的美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美术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素质,在新课标的环境下,对于这一命题,教师在教学之后总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玩”并不是乱来,同样要让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技能和增加审美修养。学生创作时,在自主的自由性上应该强调其主观的能动性,让他们在绘画中掌握了基本的基础原理和技巧后,完全可以去无拘束地发挥。但要引导学生将创作的热情围绕在一定的表达“主题性”上来。如:表现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提示学生其中有什么“色彩”,有什么“线条”,有什么“点”,有什么“面”等等。普通学生的基础弱点在于写实造型基本功,他们并不缺乏丰富多彩的审美想象力,因此,作为辅导教师,更应该重视从纯化的美术基础语言形式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化的艺术自由表现,去追求以表达审美心理和情绪感受的“意象”审美的主要境界。
二、校内外文化活动中的绘画开展形式
外延绘画艺术课堂性辅导,利用适当时间带领热心绘画艺术的兴趣小组学生前往公园、乡村等方便组织活动的户外场地开展写生创作实践活动。另外,还要积极同校内外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由此拓宽学生感受与实践美术知识的参与接触范围,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积极性,巩固知识,增长见识与修养,更好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积累和提高。参与方式主要可分为:校内文化艺术活动,如:组织参与学校专题主办的“我的心情,校园现场绘画艺术比赛”等校园集体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学校师生美术展览等。校外文化艺术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美术馆艺术展览、听艺术讲座、观看美术文化有关的人文历史古迹等。
三、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注重求新求异
绘画是一种创作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学生每天都在看周围世界,如果不加以指点,他可能并不注意物体的表象,如果我们教师适当加以引导,丰富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性认识,这样对学生绘画的创造会有更大的帮助。学生的绘画造型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象征性和装饰性。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线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对物体进行创作,用不同的线排列组合,学会对物体进行装饰。例如:孩子从家里带来一只小蜗牛,引起极大的兴趣,我便与孩子一起观察蜗牛贝壳上的花纹,并启发学生用各种线装饰小蜗牛的背壳,学生因为对这活生生的动物有极大的兴趣,不仅创造了不同花纹的背壳,而且还添加了其他景色,丰富了画面。可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
四、创意无限,精彩无限
创意人人都有,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更是满脑子的创意,问题是如何表现出来,并且在指定的主题下实现与众不同的“创意”,还要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非常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绘画基础知识的学习,请学生就“灯泡”和“书籍”进行创意练习。并提供一些图片资料,解决学生对图形的把握较弱的问题。“灯泡练习”相对简单一些,只需在原有的造型上进行改变或添加,使之有趣或有意味就可以了;而“书籍”创意练习,现实引导学生解读“书籍”的形象,再讨论其含义和引申意义,书中的形象可以局部也可以整体,可以单一也可以众多,通过和其他形象的组合产生有主题的作品,并通过适当的背景提升作品的效果,学生在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下通过解读形象――创意草图――正稿――修改定稿――背景完善等环节,在最后的一幅作品中都能很好地通过“书”的形象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在讨论和展示的环节中,也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学生们觉得绘画原来可以无拘无束的,像与不像并不是最重要的,创意原来可以带来创作的激情,绘画真的非常有趣。
五、把绘画与自然、生活联系在一起
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日益提升,初中学校的领导为了积极地应对这种要求,逐步推动了美术教学在初中学生学习中的开展。初中美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速写、素描、色彩等基础绘画知识的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构筑起必要的绘画基础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和实践中,达到对于其自身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
一、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首先,初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地与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进行沟通交流,并主动获取学校以及其他教师对于学生个体各项素质能力的记录和反馈,达到对学生各方面学习状况的有效掌握。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既有素质能力以及学习潜能来构筑分层次的教学,为相同层次的学生构筑起符合他们的学习水平定位的学习目标,从而使不同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对于各种基础绘画技能的有效掌握。
其次,美术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基础绘画教学所具有的抽象性,以语言讲解和示范作画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展开具体教育,对于理论知识的重、难点与抽象性较强的方面进行实际的示范,帮助学生从直观层面达到对于理论的领会,并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作画,从而巩固他们的基础绘画能力。比如,美术教师可以边讲解边示范湿画法以及干画法的技巧,使学生在感性及理性两个层面实现对于课堂知识的领会。
最后,美术教师要以初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措施激活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兴趣。初中阶段,学生缺乏耐性,在课堂中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而且还会对重复细致的绘画训练感到厌倦。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学习状况进行总结,抓住其学习的精力演变规律,在学生容易疲惫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图片,或者是引导他们外出写生等。
二、初中美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美术教师是学生进行基础绘画学习的主要指导者,只有科学合理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才能够实现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及良好教育。具体来讲,美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中美术教师要想使学生实现对于基础绘画教育的有效学习,就必须积极地针对学习方法来开展对于学生的教育。一方面,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从整体方面去观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就某个事物的整体结构去熟悉此事物,在他们形成对于此事物的整体认知之后,再引导他们就某个局部或者是焦点进行详细的观察,以使他们在日后学习中习惯于从系统与部分两方面去认识事物。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整体的感官评价与仔细的分析对比,帮助他们找到绘画中技巧运用的不当所造成的画作的偏离,努力培养他们从空间关系、虚实搭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修改的习惯。
2.强化临摹以及写生的训炼
美术教师要想使初中学生在短期内达到对于基础绘画的能力的掌握,就必须引导他们进行临摹与写生的基础训练,帮助他们在临摹锻炼中逐步地分析、总结、学习、掌握他人的绘画技巧,培养他们在写生中仔细观察实际生活、构筑细腻的情感、端正审美理念等,使他们逐渐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风格特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临摹的强化训练时,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为学生选择困难程度适宜的作品,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临摹作品,提升学生在基础绘画学习中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而且,美术教师还要在学生产生对于临摹的某种认知之时,及时地引导他们以写生的方式去实际践行他们掌握的技巧,帮助他们切实地实现对于自身绘画基础的奠定。
3.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
基础绘画知识的掌握对于丝毫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来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难度,美术教师必须加强对于有效教学评价手段的运用,来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对于基础绘画教学的接纳以及喜爱。一方面,美术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推动评价内容的细化以及丰富化,努力观察学生绘画中的亮点、进步之处以及缺陷,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并着力针对不妥之处,利用鼓励式的语言来帮助他们修正。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还要推动教学评价的多样化的实现,通过构筑学生之间互相批改、学生与教师共同批改、针对学生个体实施单独性的批改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努力发现他人及自己的亮点以及不足,从而帮助他们在绘画学习中将不良习惯以及缺陷环节加以转变,逐步构筑起他们从更高层次看待基础绘画的习惯。
基础绘画教学对于初中学生的美术审美素养的培育,以及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都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当措施来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针对性强,注重学生反馈
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满堂灌,给所有学生所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学生只需要听懂教师的讲解,并能进行简单的绘画,能应付考试即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美术学教学针对性越来越强,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为每一位学生针对性制作下一步的教学方案。
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更强
大部分学校开展美术教学的同时都改变了以往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教学倾向,更加注重学生实际绘画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部分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前,会鼓励学生凭借自己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先创造一幅绘画作品,而这个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然后给给学生讲解一些需要注意的知识。
注重基础绘画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当前,很多教师都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之上不再以自身为主导,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的讲解,而是将学生带出去,去观察社会、体会生活,或者走进大自然,感受美好的风光。
加强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措施
强调学生基础绘画创作的主题性与主观性
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在自主自由性的基础上需要强调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基础绘画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之后,可以自由的发挥,但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创作的热情紧紧围绕在需要表达的“主题性”上。例如:表现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的心理感受与视觉印象,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与点拨,提示学生其中应该具备哪些“色彩”,需要使用什么样的“线条”,注意有什么“点”、有什么“面”等等。通常普通的学生所体现的绘画弱点在于写实造型的基本功方面,其实普通的学生依然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因此,身为美术辅导教师,需要从纯化的美术基础语言形式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实现“抽象化”的艺术自由表现,努力追求以表达审美心理与情绪感受的“意象”审美的主要境界。
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注重求新求异
基础绘画必然属于一个创作的过程中,而初中美术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进行启发、引导与鼓励,进而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教师若是不加以指点,学生可能不会注意到物体的表象,因此,美术教师应该重视这个方面,适当的进行引导,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绘画创作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特征,其绘画的造型一般具有随意性、游戏性、装饰性与一定的象征意义。学生掌握基础的线条绘画技能,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对物体进行创作,充分利用不同的线进行排列组合,加强学生对物体装饰的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画自己熟悉的动物,教师可以用一只蜗牛作为观察对象,这样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随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来观察蜗牛壳上的花纹,并在观察的过程适当点拨学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线条来对蜗牛壳子进行装饰,学生对蜗牛这类动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兴趣,因此在具体绘画的过程中,想象更加大胆,不仅创作了不同花纹的蜗牛杯壳,有些学生还同时添加了其他不同的景色,让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充满了生命了。
创意无限,精彩无限
每个人都会有创意,而且现在的学生由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例如:互联网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创意则是更多,关键在于如何被挖掘出来,尤其是在指定的主题下实现与众不同的“创意”,并通过绘画充分展现出来,这才是非常困难环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绘画基础知识学习充分结合起来,请学生以“灯泡”与“书籍”进行创意练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图片资料,有效解决学生对图像把握较弱的问题。基于“灯泡练习”来讲,还相对简单一些,可以在原有的造型上进行天马行空的改变或者添加,让灯泡原有的形象更加有趣即可;而关于“书籍”创意联系就相对比较难,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书籍”的形象进行解读,尤其要将书籍的本身含义与延伸意义表达出来,书中的形象不仅可以局部也可以整体,可以单一也不可以多元化,通过与其他形象的组合产生有主题的作品,并添加适当的背景让作品的效果更加饱满,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的作品都能较好的通过“书”的相信表达自己的创意。讨论与展示的环节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了解到基础绘画也可以是自由发挥的,其实画的像与不像真的不重要,创意才能真正带来创作的激情,亲身感受到绘画的趣味性。
一、应有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
1、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现美术作品只能是通过课本、杂志、名家作品,资源有限,能给学生展现的东西也受到限制。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网络资源的互通、共享性,为美术教师教学和资源的检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例如《中国瓷器》一课,在马未都先生没有在《百家讲坛》讲《瓷器收藏》之前,我基本是从造型和纹样的角度出发去完成这课,但马先生精彩的讲解,让我感觉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我从网络上搜集了上千张各时期瓷器的代表作品做成课件,在授课时通过精彩的文字配合图片的讲述,把学生们带入了瓷器的世界,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习兴趣。
2、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美术课程中,很多绘画和绘制过程都是非常缓慢的,如果单凭老师示范整个过程是不可能的,但是,多媒体的出现,可以使老师在提前拍摄好授课内容,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样,在节省了讲课时间的同时,更便于同学们观看。
3、为教学互动提供了可能
经过几年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经切实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通过互制作视频、图片等形象的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与老师进行沟通,有效的价加强了师生间信息的沟通与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能够提供所有教师所要展现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活动现场和故事情节等教学情境,这样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多媒体声文并茂的展现形式能有效感染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它的绘画和制作的步骤、技能和技巧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性练习。教师在“单色版画”和“多色版画”的教学中,往往用录像和视频,让学生在欣赏一段版画的制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制作方法。
2、利用信息平台构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有效结合,才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美术学习效果。例如,在教授学生制作“电子壁报”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后的黑板报,总结出本班板报的优缺点,然后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网络上几个优秀的电子壁报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讨论出其制作的优点,最后总结归纳出“什么样的壁报才是优秀的壁报”。接着我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开始制作壁报,壁报上要体现本小组的组名、口号及壁报主题,小组内分工明确,有负责网上搜集资料的,有负责动手制作的,有负责选取组名口号的,从而快速制作出每组的电子壁。最后,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交流各小组的作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成功构建了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课堂上,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艺术情趣,教师只能通过视觉形式来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而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艺术相通的,
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扩大了欣赏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通过师生共同点评作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反馈是必须重视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平台点评学生的作品,检验教学成果,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接观察、分析他人作品,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提升。初中美术课之所以成为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在于其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师生互动的基础。
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点滴渗透多媒体技术,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发挥到最大,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美术思维。
引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深入展开,我们课题组不仅在高职化学课堂上进行了提高实效性的研究工作,也针对教学对象,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探讨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1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巧妙地创设导入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讲述“CO2性质”前,将意大利峡谷之谜、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机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一般化学反应都进行得较快,无法控制,学生难以看清,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二维或三维动画软件,可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同步控制。又如:《原子的结构》一节,为了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质量关系、电荷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做成动画利用多媒体将微观世界扩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间立体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变抽象为实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
2、实现多媒体教学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结合
2.1课件制作要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
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难以理解的重难点内容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而变得简单化、有趣化,更易于学生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溶解”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学中我们为该部分内容专门设计动画,使相应内容由教学难点变成了学生的兴奋点。但在教学中,也不能刻意追求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任务。教师应把一个个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任务或问题,结合重点难点进行教学。
2.2多媒体教学与化学实验相结合
多媒体可以把一些难于演示的实验展现给学生。比如活泼金属与稀酸的整个反应过程速度很快,若只采用课堂演示实验,只有坐在前几排的学生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其他学生就无法对其描述。若采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一些有毒、危害的实验。多媒体教学与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机结合将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3多媒体授课与黑板教学的有机结合
目前,中学大多还没有完全采用多媒体授课,所以传统的黑板模式教学还仍然存在。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多媒体课堂教学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的教学对象,如果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黑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就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都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3、值得关注的几点思考
3.1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人的感受在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时将会出现一种适应,过多使用多媒体会使学生的视听产生适应性。因而不能一味追求计算机、电视、录像等手段,而忽视教师讲授、板书等常规、传统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3.2削弱实验教学
化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教学,这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论述。我认为不可削弱实验教学,只可锦上添花。
3.3忽弱学生的承受力
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快速度、高密度,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目不暇接、来不及做笔记,这就会出现课堂上很热闹课后没着落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前、课后辅助工作更要加强,比如课前印预习题或重点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后注意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
3.4盲目滥用多媒体优劣不分
课件的优劣不分;课型的优劣不分;学生层次的优劣不分等等,有时会弄巧成拙。我认为要用心去准备和选择,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有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PowerPoint制作,就要花去我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用到它时学生的反应就相当的好,那它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付出和效果是成正比的!
4、总结
总之,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作用取决于它的应用者,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还需要教师去把它们与教学任务、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有机的揉和,在教与应用、动手与实践中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多媒体教学和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促进化学手段的更新和最优化,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许多化学实验有毒,具有必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如一氧化碳的毒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号称“隐形杀手”。可以模拟有毒物质的毒性实验,如把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模拟一氧化碳毒性实验;浓硫酸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产生的危害;还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录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识及危害,等等。通过动画模拟并辅以教师引导,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它的毒性。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实验证明,否则会形成危险。而多媒体进入课堂,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它可将步骤分解,放慢动作,不只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学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3)模拟化工生产过程。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学生大多数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示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对于各个环节也可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增强感知,强化记忆。
(4)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化学反应时分子分割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例如,氧化汞加热分解成氧气和汞的过程,汞原子和氧原子分开后再重新组合,使较笼统的概念容易让学生理解,便于记忆。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初中;化学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质量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课堂效率的提高,本文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根据现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希望能提高初中化学课堂质量。
一、多媒体在初中化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件、图片、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一种更容易让大众接受的形式传达出来。化学是一门涵盖面广、信息庞杂的学科,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优势,让学生在现代化设备的帮助下吸收最前沿的知识,拓宽初中生的视野,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应用多媒体的意识薄弱。
尽管目前很多初中学校在教室中配备了多媒体仪器和设备,但很多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意识不强,导致现有的多媒体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许多老教师没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多媒体技术不能帮助教学,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由于会耗费老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一些教师不愿制作课件,因此就放弃了多媒体的在教学中的应用。
2.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
由于多媒体包含计算机、音频、视频等多种技术,所以对教学设备要求较高。但现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初中学校都配备这些技术设备,一些偏远和贫困地区甚至还没有多媒体,即便一些教师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无法实现,不能有效开展多媒体教学。
3.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中的具体应用比较极端,两级分化严重,一些教师是利用多媒体意识薄弱,而有一部分教师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相比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降低知识难度,通过放映视频或幻灯片等形式,直观清楚地表达出教师想讲解的内容。而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所有讲解的内容都靠多媒体完成,而教师自身扮演播放视频或幻灯片的角色,这种情况下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掌控权,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降低课堂效率,没有正确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意义。
4.化学实验缺乏。
自从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以后,许多教师都将应该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搬到多媒体上进行视频放映。由于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许多实验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系统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只是单纯放映视频将达不到教学效果,导致对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不清,所以多媒体技术的视频放映并不能完全取代化学实验,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多媒体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掌握先进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工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师的职责。
2.软硬件配合。
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软硬件相互配合,所谓的硬件是指多媒体教学中必须的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软件是指计算机等相关运行程序的教学课件。初中学校要加强对软硬件设备的管理,重视对先进硬件的采购,以满足正常的教学要求,同时还要配备专业的初中化学教学软件,提供系统的初中化学知识。
3.正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其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才是课堂的实际掌控者。教师要正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既要认识到多媒体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根据自己实际讲解的内容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并采用多媒体与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只有正确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优势,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化学课堂质量。
4.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奥秘和原理,在头脑中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如在实验前放映实验视频进行预演,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有大致了解,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保证实验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和实验安全。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降低知识难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尽管初中化学在应用多媒体时存在诸多问题,但依然要发挥多媒体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一、借力多媒体,让化学课堂“活”起来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作为教师,大多数是借助于“黑板+粉笔”,利用课本照本宣科地来完成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方式很容易产生学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也不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而多媒体在化学教学的内容、组织上都可以采用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像画面并结合其高超的图像处理能力,可以变抽象化学概念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起到化单调枯燥为生动活泼的重要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借力多媒体,让化学课堂“动”起来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部分抽象的、微观的理论知识(如,原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核外电子的排布等),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更感到难于理解。靠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借力多媒体,让化学课堂更有“深度”
化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危险性实验和污染严重的实验,还有一些条件苛刻或者耗时长的实验,课堂上难以进行操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通过教师的口述表达来实现教学内容,既不直观形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又呆板繁琐,增加学生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学生就可观察到有序规范的实验操作和清晰的实验现象,既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又避免了有害气体的污染。此外,对于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所引起的危害性,老师不能演示给学生看,教学效果不好。
四、借力多媒体,让化学课堂更有“广度”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大容量的特点,可以把一些学科背景资料、扩展材料或者真实案例以图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既直观易懂,又形象深刻,例如,在讲授环境保护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视频播放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展示雾霾天气下的城市、沙尘天下人们的生活,给学生以震撼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在学习水的净化时,不可能带学生去参观自来水厂亲自参观,但可放一段录像加以了解。工业上炼铁,学生没见过,缺少感性认识,可以用多媒体表现出每一步生产过程,展示高炉的结构和炉内的化学变化。在介绍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时,可利用网络资源和视频图片介绍。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放出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由于天灾和人为的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却在不断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渐渐增加,带来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的上升,会使极地的冰帽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大片沿海土地。有些地区热得无法居住,一些富饶的土地将会变成沙漠。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常见的用以具体把握事物细节特征和发展动向的主体性知觉活动。学生不会观察写生对象,也就不会观察自己的画面,绘画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十分重要,它决定作品的优劣和学习的进步幅度,整个画画的过程就是改变中学生据不观察的习惯,掌握正确观察方法的过程。人的眼睛在观察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观察范围,这就是视域,按照观察活动的双重性分析,视域具备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双重对立统一关系,即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之分。绘画的观察方法是整体与局部结合的观察方法。也就是从整体出发在保持整体感的前提仔细观察。例如,我们看一个人,由于观察的心理习惯,首先被其五官相貌及体型所吸引,这就区分了主次,眼睛在顺带看一些其他的局部细节,留下的是整体特征的印象,这便接近绘画的整体观察。但作画时仅停留此还是不够的,如此人的耳朵可能没注意到,脚上的鞋子可能没看清,以及衣纹特点没注意等。而在画此人的时候都要画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局部也要观察得到,而这些局部表现到何种程度视主体表现的如何而定。
三、掌握比较的作画方法
观察意味着比较,画画中的比较一般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体间的特征比较
通常一组静物中会有一个大的主体物,旁边有其他小的主体物,如一个矮陶罐旁边有个啤酒瓶,常见的苹果的造型跟梨的造型、橘子的造型有什么不一样。初学者看到的往往都是圆的,怎样让他们区分出具体的细微差别,一个立着的苹果跟一个躺着的苹果有什么不同,一个盒子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呈现在画面上的又是不一样的盒子。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仔细思考揣摩。
2.比例位置的比较
一幅完整的素描静物既要考虑到每个物体的大小比例,同一大小的物体前后空间不同呈现在画面上近大远小的关系。对形体比例的观察不应是机械、刻板地比较,应注意立体物像在一定的角度和透视变化中的比例关系。要致意在相互比较中抓住物像的比关系,特别是大的、整体形象的比例关系,而不应停留在局部去过分计较烦琐细节的比例。初学绘画可借助工具测量的方法去求得基本比例的准确,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应逐步抛弃这种方法,着重凭感觉、眼力,*比较,训练观察能力的准确。
3.明暗色调的比较
明暗是素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描绘物像立体与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呈现一定的明暗关系。光源的强弱,距离光源的远近及照射角度的不同,都会使物像呈现不同的明暗。光是物体明暗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物体明暗变化的外在因素在一定的光线下,明暗变化是由形体的机构起伏、转折而产生的。因此,明暗在任何时候都只属于特定的形体结构,回明暗的调子变化也就是在表现结构的起伏转折变化。结构是内在的、本质的因素,明暗是外在的,表象的形式;形体结构需要通过明暗来表现,而明暗关系中又处处体现着内在的形体起伏和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