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计算机网络原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2 20:59: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计算机网络原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计算机网络原理

篇(1)

1 前言

探究式教学是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实行的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主动学习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开放、系统的教学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是要积极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究性,既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新性,又有明确的规范性与指导性;既突出课程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又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1),这就特别需要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尝试、努力创设利于开展探究式教与学的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2 面向《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旨在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及培养模式,将教师的主动性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启发、阅读与实验、讨论与交流为主要方式,积极强化学生的课内外参与程度,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理论上讲,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形式,由于它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的特征。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让“探究式”学习成为一种形式,也就是如何使“探究式”教学的内涵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的效能是我们教学模式设计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教学实践中根据讲授课程的特点和培养对象的情况进行教学模式和过程的设计。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传统的讲授网络课程内容的定式是按分层体系结构自底向上进行,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同仁也开始以网络系统的观点或网络分层体系结构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

2.1 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且能够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研究,导致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的活动。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尝到果实、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2.2 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也需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

2.3 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解释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因此,解释要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科学界,这意味着知识的增长;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两种情况的结果都能产生新的认识。

2.4 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 评价解释,并且对解释进行修正,甚至是抛弃,是科学探究有别于其他探究形式及其解释的一个特征, 核查不同的解释就要学生参与讨论,比较各自的结果,或者与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学生自己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2.5 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着眼原理,重点使学生掌握本领域的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协议基本原理。要针对各个教学内容单元组织起在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交流五个方面都具有高度探究性的活动是不容易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理论知识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概念较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一些重点内容,首先介绍该知识点产生或应用需求的背景和相关基本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较复杂,可以分解成几个问题),引导同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算法,组织同学进行答辩、讨论,最后进行点评并强调重要知识点,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针对一些难点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客观条件所限,进行直接问题答案的探索有较大困难时,可以借助网络侦听、数据包捕获软件和模拟仿真软件等进行“证据”的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3 基于问题驱动的探究式教学实践

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式围绕“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情境,引导并组织学生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是课堂内教材内容或其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园网络使用中一些现象的探究(学生很感兴趣);可以是理论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显然,“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否适合于学生:

3.1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循序渐进,例如,在讲可靠数据传输原理时,首先考虑在单工理想信道下,发送方可以无限制地发送数据,而收方可以无限制地接受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数据传输?再考虑如果信道不是理想信道,它有可能出错,那么该如何检错或纠错呢?然后考虑如果收方速度小于发方接受的速度时,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样就自然过渡到可靠数据传输的协议。

3.2 作为教学过程,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提出不同层次和难度系数探究问题和内容,尝试进行分层次的培养;

3.3 从时间和实验设备条件方面,保证学生们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开展相互讨论,我们的实验室是全天开放的,在讨论环节,由于授课班人数较多,为保证效果通常都是分组进行讨论;

3.4 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了解探究中学生体验和理解,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探究性学习更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了解这些过程也有利于教师设计“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原有的知识结构等特点,提供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使他们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并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引导他们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0-0086-03

引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各种互联网应用从Web、P2P、搜索引擎到在线游戏、社交网络、视频等层出不穷。国家也提出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顶层设计。在此背景下,除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外,越来越多的非计算机专业也将“计算机网络原理”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尤其是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今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新的网络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和学习。

技工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分析

首先,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如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意志弱、惰性强,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都不明确。另外,技工院校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缺乏钻研精神。因此,这些学生得到的正面评价较少,导致学生信心不足,厌学情绪严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无法发现自身的长处。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国内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建设现状

目前,国外主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有Andrew S.Tanenbaum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5版),James F.Kurose和Keith W.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6版),Larry L.Peterson和Bruce S.Davie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第5版)等。其中只有《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书是以自顶向下的方式来介绍网络。自顶向下模式按照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电子邮件和Web等网络应用非常熟悉,从应用层开始关注网络体系结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网络其他内容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同时为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很多学校采用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6版)一书的中译本作为课程主教材。教材配套的课程网站上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幻灯片、课后习题解答、实验教程和许多用于演示网络协议工作原理的Java Applet动画程序等),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结合我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选择《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一书中前5章作为教学内容,且删去了“2.7 TCP套接字编程”(学生没有编程基础)和“3.7 TCP拥塞控制”(TCP拥塞控制机制比较复杂,只对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进行介绍)。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技工院校学生,我们建议在84学时(有效学时)内授完全部内容(如果是18教学周的话,可将课程设为5~6学分)。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运用

1.教学激励

计算机网络概念繁多、协议原理复杂、前后知识点多有联系,而技工院校学生往往没有课后复习习惯,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一般将上课时间的四分之一用于回顾上次课所讲内容。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述能力较弱,所以在课前复习时尽量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形式对知识进行提问,不要以思考题或问答题形式复习。在学生一时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出足够的提示。另外,还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前复习题和课中思考题的回答情况)及时记录下来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

例如,我们从《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书中优选出部分不是特别难的习题(比较接近例题的解题思路),以及历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试题中的部分选择题作为课后作业或课中思考题,对出色完成习题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奖励(期末成绩加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提高其学习信心。

2.类比教学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而技工院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大量的生活实例作为类比,创设教学情境,将计算机网络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学习兴趣。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书本身就是使用现实世界例子进行类比的范例。例如,可以将路由器看作是立交桥,分组通过路由器转发就好比车辆通过立交桥;运输层和网络层的关系可以类比邮政,为两个家庭提供信件邮递服务;路由震荡问题可以理解为生活中某条新路开通后司机都赶新路,结果造成新路拥挤,然后又改回原路。这样的类比教学,使得学生从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轻松理解了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和原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3.动画辅助教学

所谓“一图胜千言”,使用动画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我们从教材配套的教学网站上下载了不少Java Applet动画程序用于演示计算机网络中一些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协议;另一方面,我们也自己动手编制了一些Java Applet、Java Swing或是JavaFX程序辅助教学以及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协议的工作原理。

例如,回退N步(Go-Back-N,简称GBN)协议和选择性重传(Selective-Repeat,简称SR)协议是传输层用于实现可靠数据传输的两个重要协议。但是由于这两个协议的工作原理较为抽象和复杂,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即使大费周章也不易讲清楚协议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我们通过Java Applet演示程序,采用边演示协议的执行情况边分析协议的工作原理的教学方法,非常简洁直观地对协议作了清晰的解释,学生对这两个协议也掌握得十分牢固。

又如,校验和的计算及验证是“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一项重要的计算内容。接收方通过校验和可以判断出所接收的数据分组是否出错,并向发送方返回肯定确认分组或否定确认分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因特网校验和的计算及验证,我们编写了Java Swing动画演示程序(如下页图)。该程序可以自动随机生成80位、96位或112位二进制的报文段,接着演示校验和的手动计算过程和手动验证过程。一方面,教师通过该动画程序可在课堂上直观地向学生演示校验和的计算及验证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动画程序也可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微课教学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有不少知识点(如网络吞吐量计算、P2P文件分发、IP数据报分片、ARP协议等)都适合制作成教学视频进行微课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将一些适合用多媒体表达的课程重点知识制作成微视频,课前通过网络共享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微视频,同时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完成,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视频内容。在正式讲课前,教师用5~10分钟时间测试学生的预习情况,再根据测试反馈结果有针对性地分析微课阐述的主题。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使用微课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的重难点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结束语

如何让技工院校的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协议原理和关键概念是“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授课时的难点。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国外计算机网络先进教材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做到了化繁为简、直观形象、深入浅出地介绍抽象的协议和概念,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7-22].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2]James F.Kurose,Keith W.Ross.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6版)[M].陈鸣,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340.

[3]王涛,吴振强,任平安.自顶向下还是自底向上?――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24):65-68.

[4]吴凌云.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及对策[J].职校论坛,2009(27):173.

[5]王亚杰.中职学生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研究[J].考试周刊,2013(103):184-185.

篇(3)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020-01

计算机网络视频系统融合了通信、计算机和数字音频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输。该系统的发展经历了模拟化和数字化两个阶段。随着人们日益增加的通信需求,视频会议系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同时对经济社会也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1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原理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通过多点转发器、通信终端和通信网络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把远距离的两个或多个媒体会议终端联系起来,传输图像、语音和数据。

多点转发器在完成多点转发的同时还包括视频和音频的混合切换、数据的共享交换,主要有收发两种状态的处理功能;通信终端主要负责会议现场的图文、声音以及图像的采集,通过编码和复用将信息转发到各服务系统;通信网络包括专业单位通信网络和向电信系统租用的通信网络,两种网络都具备专网的性质。

2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结构及特点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指一台有联网并有视频外接设备的计算机,软件则是指视频通信软件,通过通信软件可以建立共享的服务器终端,使与会人员进入视频会议系统,实现视频通话交流。该系统包括大型视频会议室和标准的小型会议室,会议管理控制系统和终端系统等。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最初主要应用于政府部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在公司、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也对视频会议系统有所需求。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各行业的需求不同,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易用性:该系统主要依靠复杂的高科技和通信技术来实现,但是使用起来并不繁琐,使用的人不必都是专业人士,因此具有易用性。在当今各种节奏都很快的社会,易用性成了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易用性节约了会议时间,提高了系统的适用性,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

(2)稳定性:在视频会议系统使用中过程,各种行业对视频和音频效果的要求都很高。目前许多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宽带都是高速宽带,可以解决音频视频不清晰的问题,从而提高了系统自身的稳定性。

(3)安全性:视频会议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保证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内部信息、资料不被窃取,以免引发经济损失甚至导致政治危害。目前市面上的视频会议系统通过使用加密、隔离和权限认证等技术,已经具有了相对较高的安全性。

3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目前正逐步进入中低端消费市场,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涉及远程教育、远程会议、公司项目合作等广泛领域。视频会议的应用需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诸如用户需求、会场数量,网络环境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显示出如下几种发展趋势。

(1)会议系统的移动化:近年来无线接入技术取得巨大的发展应用,wlan技术也获得广泛应用与普及,移动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应用指日可待。

(2)会议系统的高清化:高清视频会议产品在专业领域越来越受到认可,高清显示设备价格不断下降,并且网络应用不断得到推广,是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在市场上将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3)会议系统的智能化:随着3G、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视频会议系统逐步由专业化向智能化转化,用户要求系统更加易于使用,维护成本要下降,系统稳定性要增强。

4 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使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自使用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包括点对点的会议、多点会议等,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点对点的视频会议进行的比较流畅,音频声音较清晰、图像较清楚。对于多点会议,由于网络宽带的限制和图像数据量的大小,各点的音频声音和图像清晰度会有不同程度的清晰度。我们可以降低图像分辨率来提高图像清晰度,还可以通过增加各点网络带宽的方法来解决图像清晰度的问题。

5 结语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不仅可以进行视频会议还可以提供文件资源的共享、远程操作控制等功能。该系统正逐步向各行业拓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视频会议系统的迅猛发展,不仅有助于视频会议的普及,而且可以减小企业、部门之间在信息沟通方面的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视频会议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秦军,张浩.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及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2(7).

篇(4)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和相互结合的背景之下而诞生的,所以,它是一门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综合应用这两个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该课程既包含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内容,又包括通信知识。《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与教育及管理思想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的建设与创新,不仅仅是宏观教学结构的创新,还包括教材、实验等诸多教学环节和要素的创新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活动中,多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则是TCP/IP网络协议。因此,在网络基本原理模块中,我们采用五层原理模型进行讲解,使学生先从基本框架上掌握网络的体系结构,再采用对比方式具体讲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在学生对网络的分层体系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论认识之后,我们的教学内容进入系统集成基本知识模块。在该模块中,学生首先要学习网络设备的基本配置,逐渐过渡到根据所学理论进行小范围内局域网的拓扑结构设计,所用网络设备的选型,以及网络的后期维护和扩充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网络组建好了,管理好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性能。在网络操作系统模块中,学生学习如何分配网络中不同身份用户的权限,实现网络中资源的共享以方便协同工作,配置网络中的各种服务器。学生通过三个模块循序渐进地学习,能够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规划、设计、管理,以及网络操作系统中各种服务器的配置,并初步掌握网络中各种互联设备的选型与配置,从而具备组建网络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果该课程的教学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忽视了实践教学,那么这种专业课的教学就变得枯燥乏味,形成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对此,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法,即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必须有对象,简单地说这个对象就是某些物理实体,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切入点。比如,讲解局域网这一章节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组建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型局域网。这一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实践动手的热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加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们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满堂灌输理论,完全采用应试教育的一套教法;二是重实践轻理论,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方法,只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必须的理论教学,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活组织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以网络操作系统安装实验为例,为了达到最佳实验效果,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教师先教会这些组长,然后请这些小组长以“教师”的角色,为其他同学边安装边讲解,实践让学生自己教自己的模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安装。最后,教师随机抽查小组中的一名学生进行考核,作为本组所有学生的平时成绩。由于每名学生的成绩与本组的其他学生的成绩密切相关,因此学生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种方式授课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以形象生动的图像、表现抽象过程的动画来展示和表现理论内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黑板授课、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等尽可能多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互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将新形势下的学术动态适当穿插于教学

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教学要紧密联系形势和社会实际。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教师不仅要讲授前面的主干内容,而且要将《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的有关会议精神、优秀论文、实用网站,以及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前沿知识都告知或提供给学生,以使他们有良好的眼界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六、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大部分的课程考试采用传统的笔试,部分学生苦记大量枯燥的网络原理与理论,出现了“学习为考试,走出考场全忘记”的情况。还有个别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不懂IP地址设置,ping和ipconfig等基本网络命令的应用。根据这一情况,建议将考试改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两块,比例适当进行调整。

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愈显重要,同时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模式,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兰晓红.《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4).

篇(5)

引言

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是在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来实现,就组成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其中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它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通常有两种方式:有线方式、无线方式。控制目的可以是使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运动过程达到某种要求,也可以是达到某种最优化目标[1]。

1、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需有专门的数字-模拟转换设备和模拟-数字转换设备。由于过程控制一般都是实时控制,有时对计算机速度的要求不高,但要求可靠性高、响应及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过程:

(1)实时数据采集: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2)实时决策: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

(3)实时控制: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使整个系统按照一定的品质指标进行工作,并对被控量和设备本身的异常现象及时作出处理[2]。

2、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面临的挑战

计算机控制系统虽然控制规律灵活多样,改动方便;控制精度高,抑制扰动能力强,能实现最优控制;能够实现数据统计和工况显示,控制效率高;控制与管理一体化,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但是由于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单变量常系数线性系统,它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传递函数表示,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主要是基于根轨迹法和频率法[3]。现代控制理论主要采用最优控制、系统辨识和最优估计、自适应控制等分析和设计方法。而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主要用状态空间描述。随着要研究的对象和系统越来越复杂,依赖于数学模型的传统控制理论难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1)不确定性的模型:传统控制是基于模型的控制,模型包括控制对象和干扰模型。传统控制通常认为模型是已知的或经过辨识可以得到的,对于不确定性的模型,传统控制难以满足要求。

(2)高度非线性:在传统的控制理论中,对于具有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虽然也有一些非线性控制方法可供使用,但总的来说,目前非线性控制理论还很不成熟,有些方法又过于复杂,无法广泛应用。

(3)复杂的任务要求:在传统的控制系统中,控制任务往往要求输出量为定值或者要求输出量跟随期望的运动轨迹,因此控制任务比较单一。但过于复杂的控制任务是传统的控制理论无能为力[4]。

3、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

当今国家,要想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优势,尤其要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能力上取得优势。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应用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兴技术、新型材料、新式能源,并结合市场需求,以实现世界的又一次“工业大革命”;在工业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一致性方面,要充分协调好设计的功能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关系,使两者逐步走向融合,最终实现以人为核心、人机一体化的智能集成设计体系。从工业设计的本身角度看,随着CAD、人工智能、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对设计过程必然有更深的认识,对设计思维的模拟必将达到新的境界。从整个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发展趋势看,并行设计、协同设计、智能设计、虚拟设计、敏捷设计、全生命周期设计等设计方法代表了现代产品设计模式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产品设计模式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必然朝着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5]。

4、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推广应用成熟的先进技术

普及应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应用而设计的微机系统。它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来存储用户的指令,通过数字或模拟的输入输出完成确定的逻辑、顺序、定时、计数和运算等功能。近年来PLC几乎都采用微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且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存储器及I/O接口,因而其可靠性、功能、价格、体积等都比较成熟和完美。由于智能的I/O模块的成功开发,使PLC除了具有逻辑运算、逻辑判断等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处理、故障自诊断、PID运算及网络等功能,从而大大地扩大了PLC的应用范围[6]。

(2)采用集散网络控制系统

集散控制系统是以微机为核心,把微机、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据通信系统、显示操作装置、输入/输出通道、模拟仪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计算机控制系统,它为生产的综合自动化创造了条件。若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会使自动化系统向低成本、综合化、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研究和发展智能网络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是一类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是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智能控制包括学习控制系统、分级递阶智能控制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和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等。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来实现的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将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并提高工业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智能控制方法较深浅层次上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判断过程,通过模拟人类思维判断的各种算法实现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优势、应用特色及发展前景将随着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4)研究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引发着控制技术的深刻变革,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控制理论的产生。控制系统结构的网络化、控制系统体系的开放性、控制技术与控制方式的智能化,是当前控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方向与主要潮流。网络技术不仅是实现管理层的数据通讯与共享,它应用于控制现场的设备层,并将控制与管理综合化、一体化[7]。Internet不仅用于传统的信息浏览、查询、,还可通过Internet跨国跨地区直接对现场设备进行远程监测与控制。因而现代的自动化系统可通过网络构成信息与控制综合网络系统。现场控制网络将现场控制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灭,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通过Internet实现远端计算机对现场控制设备的远程监测与控制。四级网络就构成现代自动化领域控制网络系统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网络对生产方式的创新,网上控制,通过网络进行控制。

5、结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正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提高了计算机的可靠性和性能价格比,从而使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前景也越来越美好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海生.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忠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str mKarlJohan,Bj puter-ControlledSystems(3rded.),PrenticeHall,1997.

[4]潘新民,玉燕芳.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用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5月

篇(6)

摘 要:提出在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中应用BOPPPS教学模式,将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组织有机结合,重点说明“课前预习—引入—目标—参与式学习—总结”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 :BOPPPS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改革

第一作者简介:袁恩,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yuanenem@163.com。

1 背 景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使用技能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开发和维护则需要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标是完成学员从网络使用者到网络专业人才的转变。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常以当前因特网为案例,以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课程概念多、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以“学”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它突出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更加容易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1]。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则是需要具体研究的问题。

BOPPPS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推出的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加拿大诸多知名院校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2]。目前BOPPPS教学模式多用于教师教学技能培训[3],将该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

2 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注重课堂教学的流程,将课堂教学的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即引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test/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te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

引入是对所学内容的简介,目的是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入方式,比如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知名的案例提出问题等。目标是明确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重点是对学习目标的表述;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必须具体明确,而且是可观察或可衡量的。前测是在具体内容学习之前检验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而调整课堂内容的深度与进度;可通过提问、头脑风暴、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参与式学习强调鼓励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重点是使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常见的参与式学习方式有两种类型,即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后测的目的是检验学习者学习的效果、检查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后测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小测试、短论文和场景分析等方式。总结即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可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内容回顾、课堂反馈、对学习者努力与成果的肯定等。

BOPPPS教学模式规范了课堂教学流程的组织,其意义在于指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课堂内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还应该考虑课前、课后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统一。例如,在BOPPPS教学模式中前测的结果与学习者课前、课后付出的努力有密切关系,而这将影响课堂内教学活动的展开与实际的教学效果。从另一方面来看,BOPPPS教学模式虽然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流程,每一个阶段也有一些原则和常用的方法,但是具体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何种方法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情况具体决定。实际上,在传统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环节对应BOPPPS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引入—回顾、目标—教学提纲、前测—预习提问、参与式学习—讲授、后测—课堂联系和总结—小结”。BOPPPS教学模式突出了这些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突出了参与式学习,即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这是BOPPPS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区别之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根据课程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要突出参与式学习的重要作用、突出学习者的主导地位。

3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课前、课内、课后以及课程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探索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改革,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3.1 抓住预习环节,为学员制定预习指南

BOPPPS教学模式并没有提及课前和课后的教学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前和课后环节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于以学员为中心的课堂来说更需要在课前下功夫,只有在课前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课堂上开展更加深入的讨论。

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也会布置教学预习任务,明确预习的章节,但是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做法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虽然明确了预习的章节,但是没有明确预习的目标,即学员不清楚预习的重点是什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另一方面没有明确的方法检验学员的预习效果。BOPPPS教学模式中通过前测来了解学员当前对所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然而,这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课堂上时间比较宝贵,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有学员的情况则不太现实,但是如果前测的部分任务能够提前在课前完成则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更加全面的情况。因此,笔者采取在课前为学员定制预习指南,在指南中明确学习目标,并且通过一些基本问题检验学员的预习效果,同时学员可以通过提交课前学习指南反馈存在的疑问。教师课前收集预习指南,根据学员预习的情况及反馈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将学员的预习指南完成情况记入课堂表现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在课前为学员制定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指南,使学员预习更加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基本问题检验了学员课前预习的效果,同时给于学员提出疑问的途径,使教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员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授课的进度及授课内容的深度,提前在课前完成了前测的任务。

3.2 提升学员兴趣,从引入环节入手

BOPPPS教学模式中强调引入环节,实际上就是突出学员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员在心理上对所学内容产生的追求与向往,直接决定着学员的学习态度,是学员学习的原动力。学习兴趣作为一种个体倾向,其产生之初往往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主体的主动参与意识较弱,表现为由好奇、疑惑、有趣等带来的短暂的情绪状态[4]。可见,在学习一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营造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外部环境,从而逐渐养成学员对整门课程及课程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引入环节就是要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则重点要研究如何在引入环节的短短几分钟内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的探索,总结了有效激发学员兴趣的要点:一是紧密联系学员,从学员的生活、工作和将来的岗位入手。例如,万维网、电子邮件、FTP等计算机网络应用层内容与学员生活密切相关,从学员的体会、疑问入手可激发学员兴趣;交换机、路由器则是学员在工作岗位上会接触的设备,从工作岗位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入手激发学员兴趣。二是抓住知识本身,从知识的前因后果入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直接教授知识,缺少对知识前因后果的介绍,学员很难建立起对知识的兴趣。然而,知识的前因即其发展历史通常会有一些扣人心弦的故事,知识的后果即知识的实际应用则将理论联系到了实际,这些都可极大激发学员兴趣。例如,为什么需要网络层?网络层在计算机网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回顾因特网的历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则可以从前因角度深入展开相关问题。

3.3 细化教学目标,使学员更加容易检验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课堂目标等多个层次[5],这里所指的教学目标是第3个层次的课堂目标。课堂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过程,同时它又能够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在传统教学中,授课时通常也会指明本次课目标或者本次课的授课提纲,但是,这些对课堂目标的描述通常比较笼统或者可操作性、可检验性差。BOPPPS教学模式提出对教学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并且是可观察或可衡量的,这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指明了方向,但是并没有实际可操作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6]指导对课堂目标进行描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采用两个维度来对知识进行分类,即认识过程维度和知识维度。认识过程维度包括6大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按照6大类别的顺序其认知的复杂度逐渐增加。知识的维度则包括4大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按照4大类别的顺序,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构建了对于知识的特定框架,对于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定位到这个框架中,那么将有助于对目标的准确理解。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可使对课堂目标的描述更加详细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根据学习目标教师和学员也更加容易检验学习的效果。

3.4 精心组织参与式学习过程,突出学员中心地位

在BOPPPS教学模式中,参与式学习阶段是体现学员中心地位的重要环节。有研究指出,互动式讲授法、根据学员兴趣和需要的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法被学生更加期待[7]。常用的互动方法是提问,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法调动多数学员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与学员互动、如何激发学员参与教学活动则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参与式学习过程的目标是使尽量多的学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发表意见。参与式学习过程的组织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确定。在理想情况下,学员由于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因素的作用会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往往还需要一定的外力来推动学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推进参与式学习过程。一是转变教师提问学员回答的传统模式,由学员提问教师解答。教师提问学员回答的方法,学员是被动接受方,而学员提问的方法则把主动权交给学员,有利于激发学员积极性。在课堂上要求每个学员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则以学员提出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要求每个学员提出问题”一方面给学员一定的压力和推动力,同时要求学员深入思考所学的内容。二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对于实践性强的部分,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原理设计实践环节,根据学员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引出原理、展开讨论。例如,对于DNS的学习可从人为构造DNS配置错误入手,从学员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逐步展开。对于理论性强的部分可根据情况适当安排学员研讨,由学员主讲、教员引导。例如,对于多路访问协议有一定的理论性,解决方案众多,可由学员设计方案,逐步引导到常见方案。三是划分学习小组,实行组间竞争。有竞争才有压力,才会促使学员更加投入。学员学习过程中,除了满足求知欲外,成就感、最终取得的成绩同样对其有重要影响。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与学员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因此教师发表的意见通常很少会有学员反驳,但是学员之间的竞争则更容易被接受。营造小组竞争的环境,将相互竞争中学员的表现记入平时成绩,则可激发学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3.5 以概念图总结课堂内容,构建课堂知识脉络

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整堂课程涉及内容的总结与梳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通过课堂参与式学习过程,学员能够掌握课堂内各个知识点,但是在课堂结束后比较疑惑的通常是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8]。将关键概念置于圆或者方框中,通过连线将相关知识点连接起来,并在连线上标注概念之间的关系。实际使用时不必拘泥于形式,可根据需要调整。概念图有助于突出课堂教学内容的知识重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员构建课堂知识的脉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从课堂教学的主题出发,随着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展开,对于已经深入讨论的知识可添加至概念图,逐渐形成覆盖本堂课重点内容的完整概念图。一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概念图可充当板书,更加简洁、高效;同时学员与教师共同参与概念图的构建使学员逐渐构建课堂知识的脉络。另一方面,参与式教学活动结束后,概念图又可作为总结课堂学习内容的工具,使学员不但掌握知识点本身,更能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概念图案例如图1所示,这是关于因特网路由协议的概念图,清楚表达了因特网中路由协议实际组织采用分层的方法及以此对路由协议的分类、实际案例,根据课程的进展可进一步拓展概念图。

4 结 语

BOPPPS教学模式是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强调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划分为6个阶段,其重要意义在于突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教学环节的作用与意义。笔者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强调预习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探索了BOPPPS教学模式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学员的课堂表现和最终取得的成绩来看,同其他教学班相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倪问尹, 陈顺平, 张研, 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案例设计[J]. 长沙大学学报, 2013(27): 125-126.

[2] 王若涵, 张志翔. BOPPPS式教学在植物生殖生态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 2011(6): 55-57.

[3] 谭春娇, 周海芳, 刘越, 等. 结合加拿大模式开展我国教师教学技能培训[J]. 计算机教育, 2014(4): 47-50.

[4] 田业茹, 段作章. 发生学原理及其对学习兴趣研究的启示[J]. 教育探索, 2012(9): 5-7.

[5] 王延玲, 吕宪军. 论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136-141.

[6] 洛林·W·安德森著, 蒋小平译.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篇(7)

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我院基于任职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使得大部分学员在实践操作时只是按教员告知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而对其中的原理并不理解,导致学员没有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提高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技能形成能力。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了在单元教学时间融合课堂教学、动手实操和模拟实验于一体。《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指出: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为重点是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核心是以合理精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以实践性技能教学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以学员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二、《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是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必修考试课程。通过学习,能使学员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网络搭建流程等基本知识,理解网络层级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基本原理,形成中小型网络建设规划、设备配置使用、安全管理的专业基础能力,为后续任职岗位课程学习奠定网络理论与技能基础。

该课程涉及的概念术语较多,理论性较强且抽象,在教学改革的驱动下,课程设置中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紧贴后续任职岗位课程需求和士官学员认知规律,同时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以网络搭建任务为牵引,以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为主线,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原理与基本应用。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培养部队需要的士官人才,根据职业教育及部队需求,在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落实学院提升教学质量工程精神,坚持理论讲授与实作训练相结合,通过实作训练使学员感知现象、理解原理、形成基本技能。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复杂。根据“理论够用,重视实践”的教学理论,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局域网搭建、网络互联、广域网传输、网络安全管理。按照网络体系结构的层次逻辑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每个模块由若干个任务组成,以任务引领的方式展开。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各部分内容均包含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用于验证原理和形成基础技能。

(二)改革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教学中,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准备中,充分了解学员基本情况,准备教学设施器材,备课,撰写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任务实现为牵引,按照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规划总结讲评的流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

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成绩的评定由两部分组成:理论成绩(90%)和平时成绩(10%),试卷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后,该课程的评定由理论考试成绩(占60%)、技能考核成绩(占30%)和过程考核成绩(占10%)3部分组成。理论考核采用试卷库组卷,闭卷考试,由机关统一组织实施;技能考核采取项目抽考与平时实做训练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任课教员组织实施;过程考核主要从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思路、一种改革,在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之前必须仔细研究该课程的具体特点,制定好实施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与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以及考核环节的改革,既巩固了学员所学的基本原理,又推动其由学习知识向应用知识的方向转化,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了基于任职能力的教学改革。

篇(8)

随着计算机在学校的大量普及以及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大量招生,为了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学校需配置大量的计算机和相关设施。和其他课程有所不一样,计算机课程主要是在机房完成的,所以机房承担了计算机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除了学生正常上课需要使用计算外,有些高职院校还在业余时间承担了各种形式的考试、培训等等,从而加重了计算机的使用频率,缩短了计算机的寿命,这给机房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高职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做好机房的管理和维护是摆在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问题。机房的安全不仅包括机器等各种设备的安全,还包括网络的安全以及对病毒的防范等等,所以,学校应该在这两方面进行加强管理,以维持正常的教学。

一、如何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

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是保障机房正常运行的前提,不仅可以提高机房的使用率,而且有效的管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对机房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培训等都应该严格要求并落实。具体学校应该分别从机房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机房设备日常检查与维修等几个角度出发。首先,机房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岗位职责、确保机房每个机器的安全使用,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由于机房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所以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不可忽视,应该严禁学生插拔鼠标、杜绝学生随意打开机箱,或者私自将机房内的设备与计算机配件带出机房,而对学生带入机房使用的软盘或者优盘、移动硬盘等应该严格检查,以防将病毒带入机房。除此之外,机房内应严禁抽烟、禁止吃东西、严禁放置易燃易爆、易腐蚀和强磁性物品,若发现异常要及时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网络安全直接涉及到网络的安全管理、技术的安全和安全的管理制度三者的配合。网络安全的管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有序进行,其中一个环节有问题都会影响计算机课的进行,所以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必须都保障安全。这些特点也是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所决定的,高职很多学院都设有专业的机房,而这些机房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所以网络较为安全,且管理较容易。但防范工作还是不能少,目前市场上很多黑客、病毒破坏性极大,为了尽可能的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应该设置一些较长较复杂的口令、账号、问题等。

虽然电脑现在装有很多查杀病毒的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对病毒的查杀有积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病毒查杀软件都是万能的,病毒的查杀软件有它的局限性。比如现在通用的杀毒软件都是360、金山等 ,虽然它们的杀毒效果不错,但要为几十万台计算机服务,功效非常有限,尤其是杀毒软件的升级,所以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由于目前通用的杀毒软件对病毒的查杀还是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有必要给机房的每一台计算机安装病毒查杀软件、防火墙等,即操作简单,又节省时间,是一种可行的维护网络的安全的方式。

其次,由于学校计算机房一般都有主机的设置,所以可以在主机上安装一些杀毒软件,作为杀毒主机,由杀毒主机向所有的计算机、文件夹等进行查杀,它可以为任何一台从机进行杀毒,这样不仅节省劳动力,而且可以同时杀毒同时上机,既提高了电脑的安全性又增加了电脑的使用率,是一种较好的杀毒方式。

三、机房人员管理及要求

机房的管理工作是集合了技术性、专业性的综合性的复杂工作,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胜任这项工作。而机房工作人员的素质、管理意识等决定了他能否达到这些专业和技术的要求。首先是过硬的专业和技术。

(一)必须具备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技能。正常情况下,一台使用时间较长的计算机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比如原件老化、环境潮湿受潮等,对这些经常出现的故障,机房管理人员必须有相关的经验,懂得计算机的一般运作原理,并且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机房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的素质,懂得计算机的一般原理,并且有维修维护的能力。

(二)机房管理人员必须还懂得一些软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机房管理人员应该懂得最常用的软件的安装、修复、调试等知识 ,还应该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等,能够对计算机出现的问题分析并及时解决,有些机房管理人员甚至要求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总之,作为一名机房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软件知识、电脑修理技能等,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四、结语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在高职院校直接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而网络的安全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维护。所以,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并不亚于计算机教师,甚至责任更为重大。除了网络的安全,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机房网络安全不仅要有健全、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做后盾,还要有机房管理人员的实践才能使制度切实落在实处。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机房网络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管理,只有这样学校的计算网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于广大师生。

参考文献:

[1]张小虎.浅谈计算机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7;

篇(9)

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为提高信息的共享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1]。药品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实施,对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医院现代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药品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对医院药剂科本身来说,也是一场变革,它使药剂科原有的管理包括制度、模式、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也给药学人员,特别是药剂科负责人和药库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拥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而且还要更新观念和调整模式,这就需要对药学人员进行人员培训,以保证药品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1 目前药剂科人员现状

本院药剂科现有工作人员20人,50%毕业于药学专业,50%毕业于医学专业;而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仅占40%,具有网络基础知识的仅占20%。可见药学人员目前的知识结构,并不能满足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要求。同时,相当部分的药学人员对药品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存在疑虑,如担心因增加了计算机信息录入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效率;网络故障会影响信息传递;电脑帐与实物不符,手工帐不能取消,造成双帐并存的局面;一旦药品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设备更新或中途下马,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2 培训内容

医院药学人员按岗位职责可分3个层次。除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基本知识,药剂科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外,还须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对各层次人员按实际要求进行培训。

2.1 在调剂岗位的药师。其任务是审核处方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根据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进行药品调配;负责退药审核和退药信息计算机登录和发送等。这一层次应重点加强计算机操作方法的培训,要特别强调规范操作的必要性,防止操作不当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

2.2 药剂科各部门的负责人和药库管理人员。他们是实施医院药品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的主体力量,能否充分利用药品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优势,更新管理理念,掌握先进技术,改变管理方法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关健。这部分人员负有管人、管药和管帐的职责,因此对这一层次人员的培训应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上,附加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内容。应在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数据操作和数据统计方面的培训。

2.3 药学研究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培训应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研究方向进行,如:药动学、药效学、药物利用和评价、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的处理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情报学以及药学监护等内容。

3 培训方式

在培训中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参与及双向沟通,采用的方法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除教师讲授外,案例讨论、模拟练习、现场学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亦是常用的方法。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培训以理论讲授和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仿真的环境里进行模拟操作,还有系统测试和完善的功能,避免了软件在使用和实施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工作秩序上的混乱。[2]

4 培训效果

通过培训,本院大部分药剂科人员对药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功能、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有了初步认识,并能按照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完成本职工作。各部门负责人能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药品、帐务和人员管理。药剂科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的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药剂科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4.1 促进了药剂科的制度化建设。培训之前,部分人员对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认识欠充分,有章不依和违章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使药品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不但没能管好药品,反而增加了工作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中,强调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通过加强操作辅导,并及时、严肃地处理违章操作行为,大大地增强了药剂科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理念,改变了工作态度和行为,极大地促进了本院药剂科的制度化建设。

4.2 推动了药剂科管理的现代化,提高了药学服务水平。管理人员利用药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信息查询及统计功能监控药剂科各部门工作的运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了药剂科管理工作的实时性。同时,本院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药品和账物信息及时、正确传递和数据共享方面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药品计算机网络系统及时调整药品的收费标准,以满足医疗保险部门不断改变的药品费用结算规定;医院收费部门由计算机按药品类别划价收费,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记忆负担,提高了划价速度和划价收费的正确性。通过计算机药品效期管理、药品进销存管理等培训,提高了效期报警和库存报警的自动化程度,简化了工作程序,有效地加强了药品管理。

4.3 促进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药品计算机网络化系统实施后,有利于药学研究人员更为方便、准确地提取信息,有利于临床药学工作的全面开展。例如,利用门诊处方记录,研究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频度差异,提示需要对抗感染药物使用进行药学监护的重点对象,并对存在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情况加强监测和管理。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3.0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大形势下的产物,以培养适合地区发展的基础型、应用型复合人才为主。它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实验环节上不仅要抓基础、抓理论,而且要重实、重应用。

一、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抽样调差,得出独立学院学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专业基础知识较差,数学、英语课程成绩较低,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困难,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抵触情绪;第二,个人自制力较差,受学习难度、课程性质和个人情绪等方面的影响。第三,更倾向于应用性的活动。在独立学院中的学生,他们思维较为活跃,喜欢能动手、实践性强的课程。

(二)教材选用不合适,教学内容过时。目前专门针对独立学院的教材基本还是空白,大多数独立学院选用的教材或者是一本、二本使用的教材,或者是技术专科院校选用的教材。这些教材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一种过于抽象,另一种过于简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实践环节薄弱。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中,计算机网络实验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大多数实验课都依附于理论教学,缺乏系统的实验内容。不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认识并不深刻,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学以致用。计算机网络实验不能只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通过网络实践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教师队伍薄弱。计算机网络课程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资源有限,教师任务重,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没有时间更新自身的网络知识,使得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在技术上投入时间的教师是无法教出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以下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编写适合独立学院的计算机网络教材。针对独立学院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以及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写适合独立学院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相关教材。教材应该包括理论课教材和实践课教材。其中内容应该涵盖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与技能, 综合管理与应用技能,网络应用与工程设计。

(二)加强实践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从实践中反映学习效果的学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经验。

第一: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独立开课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为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达到实验教学目标,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实验独立开课,独立考核。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充分利用实验环境,采用多模式教学

传统实验教学是以各种实验设备为基础,学生对设备进行实际的操作。由于网络设备价格昂贵,实验经费需求大,从而造成实验室规模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虚拟软件来扩充实验环境。在每台学生机上安装VMWare和BosonNetSim等虚拟软件,VMWare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模拟出多台计算机构成的局域网,Boson NetSim是Cisco路由器、交换机模拟程序,可以进行CCNA\CCNP实验环境模拟。采用实物教学和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设备欠缺的问题。

(三)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紧跟技术前沿。计算机网络课程授课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网络工程实践经验。所以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努力争取进修机会,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到企业中更新知识,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确切要求。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去跟踪当前最新技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得到提高和更新。另外,学校也要引进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网络工程师到校任课,聘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教学或来校进行交流。

(四)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认证。考取网络职业资格认证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目前认证考试种类繁多,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社会认可程度较高、有一定含金量的认证,例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等。根据采访已获得了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学生,发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知识和自信,为今后就业增添了砝码。

三、结论

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勇于思考、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教学的改革,同时密切关注社会计算机网络人才岗位技能需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可以胜任社会工作岗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2]梁俊斌,将婵.独立学院中基于虚拟实验环境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

篇(1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127―04

一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1]。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得力工具,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若是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是较难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程的。本文试着从多元立体化的角度,探寻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改进和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 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学生大一开课,总共二个学期,第一学期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以及Internet的使用这几个知识模块。第二学期文科、艺术类的学习多媒体及网页制作,理工科类学习BASIC、C等计算机语言。 这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 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加之该课程未列入高考要求,学校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同等,使得学生整体计算机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各高校在师资及硬件设施、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和问题,表现在以下:

(1) 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差距较大

目前许多城市的中学,甚至小学都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一些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甚至部分学生能非常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样就形成了来自城市和经济繁荣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显示:入学时已掌握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要求的占14%,已学过一些,但达不到大学第一门课程要求的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49%。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难以把握,课程涉及内容较多,而课时数有限,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 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计算机软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则更新速度较慢。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并更广泛一些,同相关专业衔接。

(3) 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当前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实际的计算机应用问题也很难独立解决,影响了教学效果。

(4) 师生交互不够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顾不上和学生互动,更顾不上讲授教材涉及不到而学生在课外或走向工作岗位经常会用到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被动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不愿提问题或根本也提不出问题。

(5) 学生思想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一种理论课程来学习,而没有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掌握,实际上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不可能花时间认真看书就能提高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水平,计算机类课程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因此学校应合理安排理论和上机时间,尽量给学生创造练习操作计算机的环境。

(6) 教学软硬件条件影响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不能很好地跟上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因此,只依靠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面对这些矛盾,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网上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其优点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因此可以把网上教学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而且教师也可以随时在网上为学生答疑。

三 多元化立体教学模式的运用

1 立体教学模式

所谓“立体化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它是以课程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动用所有教学要素,立体化、全方位地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关注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结构,以实现教学结构与心理结构和谐统一[2][3]。本研究认为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最优化为最终目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设计指导下,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手段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展现学科内容,并配以多元化地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能够使该模式得到更好地体现和实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性强,学生如果不通过自己操作练习和实践是很难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当前比较多的教学模式是课堂上讲、课后学生自己练的单向线性模式,该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互相协作的机会,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施展。因此,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开放式的教学与训练,辅于实践创造活动,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立体教学模式由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训练组成,如图1所示。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在三者之间的课时分配上是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训练=1:1:1,如条件不允许,至少保证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训练)=1:1.5。

2 多元化教学

立体化教学只是个模式,具体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来实现。为了让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更好地辅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单纯地将原来教师的教案和教材放到网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各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基础知识外,其余大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选用适当的案例,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Powerpoint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PPT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分析作品的组成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再举一反三,进一步讨论、归纳,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的快速掌握和培养[4]。

(2) 网络互助学习

因特网的诞生使得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人可以在同一个平台进行相互合作学习工作成为可能,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5]。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协作学习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教师可作为协作指导者的身份参加,对学生的学习探索活动加以指导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良好关系又得到发展和提升。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论坛或教学博客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协作学习关系。目前很多老师、学校甚至班集体和学生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空间。教学博客为学习者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信息化空间,同样也为老师提供极好的教学反思空间,它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积累学习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空间。由于大学教学方式的特点,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学生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教育娱乐中,造成师生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尽管师生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交流,但是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学生性格关系等一些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这些渠道不一定畅通,并且有些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交流。而博客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平台,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问题答疑。师生在Blog中开放式的交流,既可以对其他学生有所启发,又可以看到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意见,同时也可以得到同行们的相关评论和帮助,而且由于交流被有效地保存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反思和评价。特别是通过Blog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有利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更有利于信息资源的重用。

(3) 实践反馈教学

所谓实践反馈就是指师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中遇到问题,通过电话、见面、网络等多种方式和老师取得联系,就实际碰到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在实践应用中遇到了冲突,所以此时对老师的讲解和指导的理解和掌握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是极大的提高,也是对老师的实践教学案例有益地补充,同时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友谊也得到升华。经过多年的统计,大约有超过35%的学生在课堂外会和老师有这样的方式交流和学习,甚至有很多毕业后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学生仍旧和老师保持学习和问题的探讨与交流。实践反馈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延伸和拓展了立体化教学模式。

(4)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就是不局限于单一或纯粹的某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混合学习不是多种学习形式的简单结合,而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将艺术情感道德修养引入课堂教学,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通过混合学习,使得学生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参与学习,改变了单一教学的枯燥情绪,丰富了学习的方法和环境。

四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系统

该教学系统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教”与“学”的平台的活动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资源也是全方位的,它利用Internet来传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教学信息,达到双向、实时交互的传输目的。如图2所示,教学支持平台包括在线练习、师生小组BLOG、学生BBS讨论区、教师学生信息管理、课程案例演示、教学资源管理等,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源、习题资源、作品案例资源、教师学生教管人员和校园网/因特网等。

在这个教学系统中,以互联网为依托,为教师、学生和教辅人员提供一个在线备课、学习和测试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在该教学系统中,它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同时也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

五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评价系统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评定与总结,也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估方式[6]。一个好的评价系统体系,不仅能评定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而且能跟踪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分析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为了更合理科学地考核学生,我们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7],该评价体系打破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成绩评定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完善,我们为该课程确立了多方面的考核因素和成绩计算公式:总评成绩=作业(30%)+实践作品(15%)+期末考试(45%)+考勤(10%),这种多维度、过程性的成绩评定方法,强调了学习的积累与构建过程,消除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强化学习的弊病。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题库和网络考试平台,搭建题库管理与网络考试平台,为过程性测试提供物质基础和手段,该平台克服了传统考试工作量大、效率不高、反馈能力弱、选题灵活度小等局限性,如图3所示。

其中题库管理数据库来自该学科组的教师平常积累和因特网,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大约2500多题的试题库,为出卷与考试提供了足量的试题资源。教师只需对试卷的题型分布,知识点范围分布,难度值分布,题数与分值分布等进行简单设定,系统就能自动随机生成试卷,提供考试使用。借助计算机技术,我们还能对考试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增强了考试的反馈效应。此外,为了教学考核需要,我们还设置了题库考试系统的接口,可以输出纸质试卷和成绩、评价表。

六 结语

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当前信息化的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些课程,仅仅依靠原有的教学方法、经验和设备还远远不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教学的重要的辅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立体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社国内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近八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具体状况,灵活选用合适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曹聪.计算机软件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3):64-67.

[2] 赵方方等.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工程实践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1):13-15.

[3] 刘玉娟,多元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研究,2005(7):17-18.

[4] 胡三华,汪晓东,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2004(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