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教学过程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
本课程的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循序渐进、有浅入深,尽可能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深入浅出、平实自然,不故作高深。应当通过典型的实例、直观的表述、详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数学叙述,正确把握和理解其内容的实质。在教学中要把握形式化度。由于教师受自己的专业研究影响,养成严谨的习惯,习惯追求叙述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强调形式化和符号化。这对于以后不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的非专业学生而言,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来讲实在没有必要。一味的追求形式化,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而且歪曲了数学的本质,误导了学生。能用直观描述性语言去解释的首先要用直观性的语言去描述,让学生通晓其大意,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典型的例子,做适当的抽象,给出抽象化的形式,这应当是本专业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形式。
3教材处理要紧密联系小学教学实际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有二,一是掌握掌握大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与方法,为其它数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高观点的认识小学数学,提高自己判断小学数学价值的能力,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小学教学实际。在教材处理是要考虑到这一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对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存在什么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要把这种联系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一明晰、深入的认识。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去研究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呢?有的人会认为学过大学数学,这种联系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的,看待小学数学的有关内容会水到渠成的明晰与深入。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会深入宝山,空手而归。这就需要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认识水平。例如,极限与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圆柱体积的推导;极限与圆周率;积分与面积计算等都是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之处,而且这些地方也是小学教师是是而非之处。这样的联系既可以使含糊的东西变的明晰,也是学生增加对大学数学学习的兴趣,消除学学数学无用的想法与论调。
4教学要突出思想性文化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数学数学教学与其它理工科的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该课程学习是其他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不同之处是,理工科的大学数学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往往直接用于以后的工作,大学数学成为谋生的工具。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其作用往往是间接的,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小学数学认识的层面,而很少直接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大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也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如:讲极限,可以让学生体会曲与直,有限与无穷,精确与近似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处理的数学方法;讲导数时,可以通过导数概念的产生,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抽象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既可以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感悟到哲学上抽象的一般过程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哲学方法;讲中值定理,从罗尔定理到拉格郎日定理再到柯西定理,引导学生弱化条件,使结论更具有一般性,这个教学过程即可以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体会到哲学上特殊到一般哲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应当挖掘出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点知识和技能,而且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及人文精神,乃至一般科学方法论,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方法论水平的提高,去把握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方法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方法最有价值,高观点的处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5教学要视基本训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好一门课程,单单掌握有关数学结论是不够的,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并做好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在数学上学而有成的人都能体会过,通过做题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结论和方法;获得计算推理的能力;理解、掌握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锻炼自己刻苦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些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们来说,也非常必要。因此要学好大学数学要有一定的题量来保证。但是,这些题既应有一些基本题,也要有一些经过一定的努力,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才能解决的题目。这些题目应具有有典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应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
二、关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再认识
中职教育属于中等阶段的教育,既有基础性,又有职业性。因此,中职学校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又要重视教育的职业性。如果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缓慢;但如果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一味强调职业性,则把职业教育推向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一边。而教育一旦充斥功利性,其崇高性、理想性必然丧失殆尽。中职学生应该有两种身份,一种身份是学生,另一种身份是准职业人。相应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学生的培养,其培养方向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二是对准职业人的培养,其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未来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员工。通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我们要完成三项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打底子、为学生的谋职就业做准备。这三项任务如何协同推进,需要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创新实践。笔者认为,就基层职业学校而言,应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1.将培养准职业人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革教学方式,强化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可以讨论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讨论式教学是在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学生参与面广,提高学习主动性;二是通过讨论促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和习惯。例如,我在讲授散文《世界最美的坟墓》时,组织学生讨论作者通过托尔斯泰墓阐述怎样的哲理?进而让学生讨论文中“最美”的含义,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审美观,什么才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幽雅宁静是美;有的学生谈到朴素平凡是美;有的学生谈到奉献自己,淡泊名利是美等等。学生发言全面、深刻而精彩,教学效果异常的好。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要把握好,讨论问题不能太多,而且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问题的设计也要明确、多层,有—定的深度和难度,吸引学生更多的兴趣和参与。启发式教学是指在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暗示、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的整个系统,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地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作者说“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理由是什么?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理由是什么?双方的分歧是什么?等等,在这样的诱导、启发下,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完善评价机制,确保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和分数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持“多维度”标准,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评价、作业分析、语文日记和书面考试等,设置评价指标,如:阅读能力评价、写作能力评价、社交能力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评价等等,确保能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强评价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断完善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断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使更多学生喜欢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周筠,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J],基础教学研究,2007.11.
[2]黎桃,中职语文教学应考虑的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基础教学研究,2006.8.
[3]于宗炫,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与实践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4]刘丽,中职语文教学职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源动力,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必须要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才能促进其他体育教育过程的进行。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民主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尽情的展示自己的能力。由传统的强制体育转化为学生内发的体育学习。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总是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这就使得学生的体育潜力得不到好的发掘。体育教师应当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多交流来活跃体育课堂的气氛,和学生们共同学习、练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2.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重在引导。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运动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首先,在体育教育观念上,要树立好健康第一观、全面体育观、终身体育观和主体体育观的体育观。其次,在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寻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体育教育内容。做好基础体育教学和专项体育教学的结合,体育学科很容易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德育教育,中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恰当的德育教育,可以激发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育效果
要进行体育教育,需要一定的体育教育资源,中职体育教师就要注重对学校各种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体育知识的教学,还可以把体育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传递体育信息。这也要求学校注重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刊,广播,标语等进行体育运动的宣传,在无形中加强中职学生的体育意识。此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直接途径,中职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举办各种体育活动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如“校运会”“篮球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运动的意义。
4.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体育教育评价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的评价,良好的体育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分阶段性,注重鼓励性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平时的体育参与态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程中。二是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中职学校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评测,加强学校体育师资的建设,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较高的觉悟和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具有创新意识,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15-01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流信心,逐步引导学生练习和体验,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之学者,兴趣为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也只有当学生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学得更好。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同样如此,也需要培养学生说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如实的根据小学生的爱好、性格等各方面特点,充分的结合教学内容,积极的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口语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说”为“乐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方式方法有许多,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周围的一切,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样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使学生想说、能说、会说、善说。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插图,插图以简单的图画形式,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插图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课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那些插图,使学生充分理解插图所要表达出的情境。然后,我们可从此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图画中的人物、情境等内容,学生纷纷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口语兴趣得到激发,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现如今的很多小学生,他们作文会写得很好,但是要他口头陈述,很多都无从下口。在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紧张不敢说,一部分则是“哑巴”式的语文,对口语表达没有信心。大胆地说话,这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初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大胆地、轻松地、无顾虑地说话,以逐渐养成说话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激发学生口语兴趣的同时,我们还有意识的去极的指导学生学习口语,引导学生会说、敢说,培养学生的口语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多以鼓励为主,不应盲目的打击学生,逐步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随意地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即使学生说错了,也应该鼓励、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例如,学习了《诚实的孩子》一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培养学生知错就改,诚实不说谎的品质,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列宁不小心打碎了花瓶能主动向姑妈承认错误的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参与故事的讲述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的参与,信心得到增强,口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想提高,光靠单方面的练习是不行的,需要多引导学生互动。口语交际要在双向互动上下工夫,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多种形式,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 其中,在动态的交际中反复训练、体会,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它决定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也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自流, 让学生随便怎样说就怎样说,如不注意引导或者引导不当,有时不但达不到活动的目的,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的时,要注重从多方面的引导入手,采取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互动,强化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教学《伸出我们的双手》时,我让学生分组协作,充分讨论“如果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该怎 么办呢”这个问题。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各自遇到的情况展示出来,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评议出最好的做法,然后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从小就有一颗爱心,乐于助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有效的避免了传统机械式的枯燥训练,有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头,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归宿,特别是语文口语,学生只有真正的运用于生活,形成最终的交际能力,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因此,在小学口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其实践,去有意识的学习和提高。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本中延伸出去,利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景。或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练习,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能力参与交际,从而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总结教学经验,积极的探究教学策略,不断的创新教学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愿说、能说、会说、会听、敢说的“小口才家”。
小学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很多内容都具有思想性与情感性,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雏形。语文教材中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讲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有的是古人高贵的道德品质,还有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说,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为其塑造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学生后期人格的形成与小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德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与知识掌握能力相比,学生的思想素质更重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明白,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之前,应该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需要融入德育教育,语文课堂是非常好的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教育,虽然还不能让学生明确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是对其以后有很大影响,对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在教育中寓教于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教师有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一,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师要使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良好地运用专业语文技能进行人际交往;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心理环境、乐观向上的情感;第三,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开启自己的智慧,让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过度重视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而所谓的教学质量,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的。随着近些年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校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等的教学上。新课改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是重智育。这种现象,加大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难度,即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设立的升学指标,也不得不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课本知识上。另外,对于重视德育教育的学校,有的教师又会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专业人士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编制的,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教材中课本内容的真谛,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当讲到歌颂古人英雄事迹的课文时,教师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旨,让他们了解历史,体验古人优秀的品质。德育的培养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赞美大自然的课文,教师要通过这些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只有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才能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与社会有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融入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变的、活泼的,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更好地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有效增强学生的素质。对小学生来说,其课余时间比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些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去图书馆做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展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合某一课文的主题做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这些活动的熏陶下,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运用多媒体辅助德育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充裕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将一些文字、课本上的小故事以画面、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课文所营造的氛围,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主人公的性格,学生潜意识里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会产生追求愿望,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格。此外,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欢快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其“德智”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1技术困难
每所中小学基本上只配备二三名计算机教师,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网络维护等。而网络教育资源库建立则需要很前沿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非常丰富的网站开发经验。
1.2经济困难
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前期需要购买相关的服务器、主机等硬件设备,需要申请域名、软件开发等费用;后期使用中还会产生软件维护和更新等费用。这些对任一所中小学来说,困难都是很大的。
1.3思想观念守旧
一些习惯了粉笔、黑板、教案的教师会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往往不愿意接触使用网络,即使使用也是应付工作,不会深层思考,这样根本达不到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的目的。
1.4缺乏统一
标准如果中小学各自独立开发,必将造成多重标准、资源使用局限、功能重复单一、大量重复劳动、劳民伤财等问题。
2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途径
2.1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指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学校教师开发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库。由于都是校内教师,便于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协调更改,能够充分保证需求的准确性。资源库的建设完全依照任课教师、使用教材、学生要求量身订做,适用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可直接应用阶段成果,检验资源库建设效果,提供反馈信息。但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支撑,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开发人员有限,也使开发的周期过长,当遇到教材版本变化等需求变更问题,更新不及时。另外,学校自主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库在思想视野上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建立小型的单科网络教育资源库时,可以考虑这种方式。
2.22校-企联合
开发是指学校通过招标等方式联合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专业的软件公司有专门的调研组负责收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采用科学的开发方法、先进的开发软件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每一过程都会形成相应的文档资料以备日后查阅。学校方面,各科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准确的描述需求,使用阶段成果,反馈信息。计算机教师要担任变更需求的描述职责,了解开发的基本过程,与开发公司共同承担资源库交付使用后的培训工作及后期使用中的简单维护。这种方式使资源库建设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开发的产品功能强大,综合性强、可扩充性、兼容性等考虑全面,开发的周期和质量能得到保证。开发别要注意的问题是需求描述准确、多沟通。再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大的经济投入,除了开发的费用,后期还涉及相应的维护、更新升级等费用。
2.3校-校联合开
发校-校联合可以分为中小学的联合和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所)的联合两种。中小学的联合开发包括:小学与小学的联合,中学与中学的联合,中学与小学的联合。合作的学校共同探讨,制定统一的标准,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框架,然后分工协作,每个学校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部分模块,比如按学科建设分工等。这类联合可以获得互相支持、减少工作量,共同协商、拓宽思路,分工协作、共享建设成果的好处。经济上共同承担,可以减小压力。但核心技术难题没能解决,限制了网络教育资源库向高精的深层次发展。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所)的联合。高校(科研所)致力于科学研究,同样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拥有很多尚未投入市场的新成果,技术上十分过硬。高校(科研所)为非盈利单位,这样经济上的压力会减轻许多。另外,高校(科研所)本身也从事教育工作,与中小学合作共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库,就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更容易理解用户需求,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中小学的联合减轻了工作量和经济压力,再与高校(科研所)合作解决技术和经济难题,这样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2.4校-校-政府联合
开发校-校-政府联合更推荐的是中小学、高校(科研所)和政府的联合。政府通过相关文件,成立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的方式强调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扫清人为障碍,使其从制度上得以保证。有了政府的支持,各方人员更加重视,沟通更加便利,工作更加畅通,开发建设效率会大大提升。虽然在协调三方、信息沟通方面会花费一些工作量,但从资源库整体建设来看,都是值得的。而且通过这种联合开发可以带动全市甚至更大范围的教师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和使用中,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培养带动新教师和软件人才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推动整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1平台工具的选择
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平台工具有Moodle、Blackboard、Claroline、Sakai等,经过综合考虑平台性能特点、维护成本、中小学课程情况及教师学生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推荐选用Claroline平台工具。Claroline提供的功能完全可以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操作相对简单,更易于教师、学生掌握,对系统资源占用也相对较少,更适合搭建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2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设资金得以保障,而且各方更加重视、沟通更加便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政府部门的参与,更能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以点带面,掀起广大教师参与建设、学生乐于使用资源网的热潮,也因此真正实现建设资源网的目的。
3重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资源库的建设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方便教师工作,因此一定要把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在调研阶段,要真正深入掌握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状态,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切实走到教师和学生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忌不能凭经验下结论。在需求分析阶段,认真分析需求层次。在资源平台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教师实际操作需要和中小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特点,不宜片面追求功能先进、全面,却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不宜片面追求界面美观、炫丽,却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首要的教学功能。另外,在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各个阶段,开发者都要与教师及学生代表保持联系,探讨阶段方案,及时交换意见,避免后期可能返工将造成的损失。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很多学科的教学已经随着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观念的改变,发展素质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我们应当对体育教学进行哪些创新呢?
1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促进个性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这些学生主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无论是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兴趣爱好方面,大家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自主性,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思维和偏爱的运动项目。对于体育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员或者体育运动项目。为了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更加愉悦的学习感受,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项目,主动进行体育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有所改变,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热情也变得更加浓烈了。例如在开展长跑教学时,由于长跑这项运动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高,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宣布:在完成长跑的基本训练之后学生们可以有一部分时间来进行自由运动。学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高兴,大家都非常期盼基本学习任务完成之后的自由时间。于是乎带着对自由活动的盼望,学生们热情地完成了长跑训练,随后开始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2运用主题式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环境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开展中职院校体育教学时,教学情境就是学生所处的环境。笔者在教学课堂上经常用的类型有四种:一是游戏型教学法,利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玩耍的乐趣,提高课堂积极性;二是模仿型教学,通过教师或者学生中表现较好的人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从而规范学生的体育运动动作;三是时事型和教育型教学,在课堂上运用一些体育运动的时事新闻作为情境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体育热情;四是利用音乐伴奏创设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情境,消除运动的疲劳活跃课堂的氛围。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排球训练时,利用中国女排三夺奥运金牌的新闻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12年后,中国女排终于重返奥运之巅。8月20日晚的小马拉卡纳体育馆,在小组赛中2胜3负的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赛后郎平说:“我们永远不放弃。我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但我相信大家都能忍得住,能够耐得住。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这样的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燃起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热情。
3改变教学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分组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堂上学生们大多数愿意和同学一起进行体育训练,这样一来能够丰富训练的乐趣。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点,科学合理地对教学分组进行改变,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两种形式来进行分组,首先是课堂上最典型的自由结合的分组形式,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或者根据学生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选择自己的搭档。这样的分组形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愉快和谐和团结,大家对体育的热情也更加浓烈了。其次是可以通过互帮互学的分组开展教学,在学生群体之中,由于大家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擅长与否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身体素质的好坏,以及对运动技巧运动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分组,小组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体育发展。
笔者在开展乒乓球教学时,将学生的学习重点设置为初步掌握乒乓球基本步法,单步、并步、交叉步、侧身步以及基本技术的挡球、推挡球动作、正手攻球动作和发球动作。在基本的讲解结束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对乒乓球技术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组,一个技术高的带一个技术低的,这样一来能够使技术水平较低的学生得到快速的发展。总的来说,对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创新与培养,需要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抓起,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给予学生完美的学习体验。
作者:杨友松 单位:江苏省南京技师学院
二、明确中小学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保持社会道德教育目标
与学生个体道德观念之间的合理张力道德,一种是带有先验性、超越性的美德;另一种是受一定环境、条件和时空影响的带有功利色彩的社会性道德。道德本身的层次性,决定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必然要分清层次,道德教育的起始点应以注重日常生活品德、态度、情感、行为的塑造,不能以终极性的道德标准介入和评判生活,否则势必将目标当成起点,而不顾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水平,造成假大空的局面。学校道德教育要把终极性的道德和学生的现实发展需要的带有功利性色彩的社会性道德结合起来,既有超越也有适应,对现实生活的适应是学生道德超越的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于现实的生活这个基础。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不能脱离自己特有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基础。学校担负文化的传递、创造的作用,道德教育在培养新人的时候,不能失去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所以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例如勤劳、勇敢、正直、有爱心等),还要培养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民意识:人格独立、平等、公正、诚实守信、正义感等,而且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选择和道德自律的能力。任何社会都力图按着自己的设计目标去培养和造就下一代,而开放的现代社会本身却又为自己设计的目标的在下一代实现,创造了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悖论,也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契机。因此,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本身必须充分蕴涵学生个人选择的余地,在学生个体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总体道德教育目标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这种张力并没有消解道德教育的作用,而是把道德教育的重点由告诉学生“做什么”转向到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和“怎么样”,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改革的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条件下,增强对外部纷繁复杂社会的选择、自主适应的能力。
三、加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现实选择
一些学校的德育强调政治而轻道德,德育主要是“育政”,而非“育德”,多数人还以政治尺度来度量学生的道德品质,抹杀了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和作用,践踏了学生的道德尊严。因此,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的现实选择上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
1.自律教育。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的自律不是别的,是个体在内化社会道德律令基础上自己立法的结果。中国人素来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自律。孔子的“克己复礼”,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强调克制自己的私欲,用内心的心性之理排除个人欲念的干扰,从而达到道德上的自律。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道德上的自律越来越重要,学校道德教育也将走向以培养学生自律为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面。《学会生存》也同样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自律是学生以理性、内心的自省、自觉,调节自己并发展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自律教育,要求教师具有民主的精神和作风,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教师理解、容纳学生的道德选择。在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学校道德教育环境中,既包括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也包含对学生潜在的氛围等作到“润物细无声”。
2.学会负责的教育。有序的自由是责任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经过对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使其具备有序自由的观念。自由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性质,必然要求学生在实现自由的时候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应是自由的,学生不应该迫于外力或外在的强制,而是自觉自愿地选择这一道德行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必须出乎学生的意志自由,只有学生享有运用自己的意志行动时,才会对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培养学生学会负责,是道德教育中学生培养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的条件下,学生运用学校传递的道德规范不能妥善解决所有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新的道德问题,他们日趋表达自主选择的愿望。学校中要加强对学生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任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负责。学会,是指主动积极地去获得;负责,是指经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之后,承担自己做出的选择。在做到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时,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
3.创造精神的教育。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竞争和社会产业结构急剧变革,人的职业流动性增大。同时,知识经济业已初露端倪,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有创造精神的人。学校所要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不只体现在“知性的创新”,而且还要体现在“德性的创新”上。道德教育中要承担“德性的创新”的重担,因为学生具有超越和创新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激发英语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