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素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个性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学生主体性、教学开放性和学习思维创造性等特征。
3.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它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宏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摈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现
1.现代教育技术摈弃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具体表现在: (1)从集体教学和单向化的信息传输变为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交互式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和多媒体具有的交互功能,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条件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教学中学习者被动参与的情况,实现个别教学;(2)从封闭式的教学和垄断式的信息传输向开放式的教学和跨时空资源分享转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将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3)从“填鸭式”教学转向个性化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普遍存在“一刀切”现象,致使学习者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制约了人才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和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也为教师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有许多新型软件如几何画板、Flash,Dreamweave等为老师制作多种课件提供了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辅助教学良好的交互性、自适应的接口,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随意的教学时间地点,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同其对话、讨论;根据每个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
三、素质教育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让各类计算机网络构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
2.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在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Internet 等。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 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一、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转贴于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一
一般所言: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对应参照提出的,但在大多数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们心中,它被倾注着更丰富的内涵。这个框架己远超出当初的规定。抑或说:这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被丰富的理论色彩浓郁的教育操作过程。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走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探索过程,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不断提高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事业本身的素质。
二
在目前的有诸多“应试”特点的教育实践中,是留下了诸多教育空白的,这些空白的补填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当前应关注这些方面:学习素质,也就是通常说的学会学习方面的教育;心理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品格是现代人格的一个前提;科学素质,这里侧重指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艺术素质,审美情思的情灵陶冶;还有未来意识,对明天的强烈感悟
三
有位校长讲:我们学校的育人口号是:素质+特长。校长的用心是好的。但我想,素质包括不包括特长呢?由此再延伸一下,素质教育是不是一种特色(长)教育呢?不讲特长何言素质,讲了素质怎样体现特长……
四
教育中若不是“应试”的急剧膨胀,也就没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们面临的任务。但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也应包括应试的能力(素质)。不然,各类升学考试,招工招干的招聘考试,还有什么“托福”等,过不了关,也说不过去:可否这样说:素质高的应该能通过“应试”,但“应试”通过者未必素质高。
五
“素质教育”方面的文章,现在是日日见诸报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框架构建,有不同的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分析,似乎总有对素质教育只是掀起一角面纱之感。当年陶行知讲: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素质教育几类陶氏的“真人教育”。一个提法若是包容太大了,就显不出个性了,其中的科学性含量也就因而失去开采价值了。所以,应在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上做些文章,在素质教育的不同风格上做些文章,而不是去企图一下建立起什么素质教育大全。
六
“素质”的内涵极丰富。“素质教育”是个无边的大圆,外延无边。素质教育也可说是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但这样说有点语言游戏了,一个口号包罗万象,也就没特色了。现在,在到处都讲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进行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什么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什么新质,素质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等,现今运作着的教育哪些具有素质教育的成份,哪些没有,在目前如何具体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七
苏联的一种战斗机,很使当时的美国感到威胁,后得到一架,经研究,其部件远不如美国同类机的件,但装配起来组合成为一架飞机,性能却是异常优良。人的素质也有类似处,在我们将素质分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是从其它类型、结构上划分时,切应注意:人的复合素质的培养。复合素质使得人的各种素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八
人的素质,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个性上讲,都是进化的产物,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向前进发的河流;树立动态的、发展的素质观是必要的,这是对素质进行开发、激励的前提之一,生气灌注、灵气巧蕴的教育;知识相互迁移、相互优化应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九
不少学校都在把建立计算机室、语音室等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硬手段来抓,这固然不错。但是,切莫忽视了办学思想、教师素质与文化知识的提高也。好条件当然对培养素质人才起着大作用,但不一定好条件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出现更取决于人格、责任、使命、道义的力量。
十
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个人既具有陈景润的数学素质,又具有邓亚萍的运动素质。一个得到素质良好发展的人,应是在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那些基本素质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十一
如果说:我们常讲的素质或素质教育这些词语是偏重于后天的一种教育结果,那么,元素质则偏重于指先天的一种生成。它是人的自然史过程的产物,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量的积累而渐次引起的质之飞跃,是动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晶体,是人之被称为人的一种自组织行为,它更多地是指整体的人类具有的一种素质。
因此,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
素 质 教 育 论 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7-0668(2008)100029-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术学校要高度重视和完善实践课教学手段,加强实践课教学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教学,是一门研究性学科的实践课,根据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基础学科与专业特点要求,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电工电子工业飞速发展,电工、电子技术研究及实验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只是照搬书中己设计好的实验内容,作一番验证性实验而己,不会利用电工电子实验课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没有将电工电子实验课的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学科素质及各种能力,必须重视学科的实验教学的实施。我们长期从事电工电子实验课的教学,积累的经验把它概括为十个字:获知(知识和技能),激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真(培养勇于探素实事求是的精神),循理(方法、规律、和思维),德育(养成严谨、精确刻苦等科学品质和科学道德)。
一、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实验引入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其定向思维。如在讲授多谐振荡器实验课时,我们利用两只分别导通能发出红光和绿光的发光二极管,安装在多谐振荡器电路中的三极管集电极回路上,当多谐振荡器电路发生谐振工作时,两只红绿发光二极管不断交替闪烁发出红、绿亮光吸引着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有趣实验的操作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情境中去学习掌握知识。
二、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学习精神
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研性的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良好素材,只要教师把握好时机,注意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探究性实验是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应用" 这样一个过程来体现的。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相关内容的实验教学, 下面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原理为例,说明探究性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法:
1. 提出问题:实验课一开始,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及需探究的问题
出思考题: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向由什么决定?怎样改变它的转向?
2. 探究性实验:学生根据理论课课堂上己所学到的知识,联系三相交 流电源及三相电动机转向的知识点,动手进行实验。
开展实验项目有:
A. 用倒顺开关直接控制三相电动机正反转;
B. 用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控制三相电动机正反转。教师一方面给学生准备好相关器材,另一方面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为学生解疑并控制实验课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其改变三相电动机转向的方法。
3. 科学抽象:教师注意观察各实验小组完成实验操作的情况,他们通过使用倒顺开关或接触器联锁控制线路,有些小组将两相电源线对调,有些小组将三相电源线全部调换,让通过实验找到正确结果的实验小组自己说出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抽象上升到理论性的概括:
(1)三相电动机的转向由三相电源的相序决定。
(2)将两相电源线对调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向。
4. 结论:将科学抽象进一步升华,成为普遍的真理:不管通过什么方式(倒顺开关或交流接触器),只要将任意两相电源线对调就可以改变三相电动机的转向。通过实验并认真总结,收到明显教学效果。
5. 应用:让学生自已简述工作生活中看到的、碰到的实例,这时同学们纷纷抢着回答:有些举例说建筑工地上的高空起重吊车电动机、有些举例说工厂、码头起重机电动机、工厂铣床设备的主轴电动机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想象力,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学习精神。
三、利用电工与电子实验教学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可谓是学生同时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尤为显著,如学生在完成"R-L串联"的实验过程中,相应获得多方面的收效:
1. 亲自动手连接R-L串联电路--既可认识各元件,又掌握其连接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2. 通过测量电路中总电压U和各分电压UR、UL--学会使用万用表及熟练掌握测量交流电压的操作方法。
3. 通过计算、分析找出总电压U与各分电压UR、UL的关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工互助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电工电子实验内容实用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为了显而易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课中,教师要结合实验内容,有针对性、选择性的设计家庭生活实验,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电工电子知识提高解决家庭常见电器小故障的实际能力。例如:
1. 在讲授绝缘电阻测量实验教学时,可以联系家庭实际生活中常碰到的洗衣机、电火锅、电熨斗等家用电器在工作时长期接触水,时间久绝缘电阻会下降易于发生漏电的典型事例。
2. 在讲授《万用表的使用》中欧姆档测量的实验课题时,可以结合测量人体电阻的实例,学会在不同环境中如何选择使用安全电压等级的一般常识,做好用电安全检查,避免电器绝缘受损、避免电器电源短路,激发学生主动去完成电工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一些电器小故障的维护保养能力。
五、挖掘实验教学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
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可将科学史融入其中,让学生重新感受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中领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品质。
实验课堂也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如各种测量仪器、设备、仪表外观设计形状多种多样的和谐美感,它包含着设计师辛勤的劳动,他们每次设计一样新产品,都要全面考虑设备的实用性、市场的需求、设备的形状、尺寸的构思、设备外观颜色等几方面的和谐美感,体现美的价值,启发教育学生心灵美感想象力,有效地让学生树立爱美爱科学的思想品德。
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1.1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等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发展并非对当前高校专业素质教育的否定,而是将其作为与专业素质教育相并列的教育类别并列存在。所以,就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内涵而言,高等教育应该在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换言之,就是在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一教育理念明确指出了素质、知识和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其实质是学生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教育的统一,其中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知识和能力则教会学生如何做事。这在根本上符合了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1.2文化素质教育是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国内高等院校一直以来推行的专业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这很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和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所以说高等院校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便是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三大因素中,素质教育既是核心,也是知识与能力不断完善的终点。
1.3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结合当前社会对综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求高等院校不断改变当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变革过程中,在专业素质教育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而展开,得出开展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专业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的支撑,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1.4两种教育的结合是客观事物相互关联性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初入职场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很多问题并非依赖学校所学理论与技能所有效解决。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互不相连的知识和孤立的对待问题的思维都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运用于实际,需要向学生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和培养。而长久以来高校所开展和推行的专业教育模式已不足以满足这些要求,这就要求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给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2.1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近十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和优化,以学分制教育为前提,设置门类繁多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并向学生规定最低选修课学分;(2)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倡或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必要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并根据实践内容撰写报告;(3)创建校园文化。在高校内部借助于文化景观景点的构建,在校园内营造文化教育的氛围;(4)进行理论研究。通过专刊专著的编辑出版、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及研讨、创办学术论坛等方式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2.2面临的困难与不足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国内高等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水平的成功,但同时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尽管很多高校都设有文化素质教育机构,但由于院方没有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政策和资源的辅助支撑;其次是教师观念尚未完全转变,不愿将精力放在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之上。这主要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专业素质教育老师没有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动力、或自身文化素质能力不到位;第三,学生缺乏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动力。受国内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漠不关心,多数时候只是为了达到学校要求而选择必须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很少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第四,围绕文化素质教育所开展的课外活动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往往出现学生中途退出的现象。
3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层次
3.1学校宏观指导层面的融合由于国内高校的办学层次及特点各有不同,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必然各有千秋。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设置符合学校专业素质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以天津大学为例,学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理工科类科目的教学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为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学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素质教育之中,同时,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促使专业老师对文化素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专业教育中将文化素质教育付诸实践,成效明显。另外,同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和学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就不一定完全适用。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是其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导向。其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不要求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侧重于对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全程学时较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始范围,因此,为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很有必要。故需要根据各大高校自身的层次特点以及教育现状和目标设置符合自身教育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最终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同专业教育的相融合。
3.2专业课程层面的融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得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人文知识讲座、开设文化素质选修等方式进行,但又不得单纯局限于这几种形式,而是以学生专业为立足点,不断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丰富和完善,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两种教学类别的融合贯通。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通过挖掘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既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使得教学工作充满吸引力。同时,对教学形式还要不断进行革新,除了当前推行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验教学以及人文讲座等教学形式外,还可以尝试顶岗实习、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此外,还应该变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将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融入其中,激励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参与评价。
3.3文化环境层面的融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文化。通过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相结合,能够达到教育内容丰富与教育特色彰显的双重目的,在弘扬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对文化的传承能力。以丽水学院为例,丽水学院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将华侨文化、青瓷文化以及畲族文化等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到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以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要求为指导,不断开展在专业素质教育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寻求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4.1认真落实文化素质选修课,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实质性开展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宏观设计。将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作为总体目标贯穿其中,从根本上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选修够6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同时,在学生选修文化素质选修课时,学校应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
4.2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多方位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的讲座、比赛及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激发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等等。
4.3提高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吸引力不断引导专业教师转变理念,借助于企业实践、教学研讨、课程进修以及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教师文化素质水平,促使专业教师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践中就有很多专业教师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学经验。例如,借助于校园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进行校园人文景观短片的录制,完成“视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在短片制作中引入对“苏裱技艺”的介绍,使学生既了解了“苏裱技艺”,又掌握了短片制作技艺;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数字吴文化园”,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了解到“吴文化园”。因此说,学生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对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4.4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形式当前的课程教学尚且以班级集中授课、笔试集中考试的形式为主。高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形式及考核办法的变革。可以通过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分组教学来变革教学形式,而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则可以采用作品创作的方式进行,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全程、作品创作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核,最终采用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工作。对于综合考核及答辩结果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确保其达到毕业设计要求及论文创作的前提下给予免答辩的政策。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的变革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素质教育。
1.因旧知新,抛砖引玉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分析、演绎、归纳,从而获得新知识。即是孔子所说的“|温故知新”。成本会计教学中直接人工费用、外购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的分配方法,可以通过对直接材料费用分配方法这个旧知识的点化、归纳,举一反三,轻而易举地被学生理解掌握并牢记。还有,停工损失的核算可以从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中得到启示和结论。这样不仅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
2.情趣性教学,善用“糖衣”
这是一种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它的特点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故事,生活原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基础会计授课中,以生动而浅显的包子铺的建设运营为例,讲授什么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什么是收入、费用、利润,并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式,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印象十分深刻。
二、探求新知识,人人参与,个个精英
要使学生大胆参与,教师应首先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跃“分子”,并且态度和蔼,感情真挚,一视同仁,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参与热情。
1.组织讨论或展开辩论赛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并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在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扩展知识面。新的会计准则取消了存货发出的“后进先出法”,在讲授此处时候,我组织了关于取消该法合理与否的辩论赛,使学生真正成为思考者、知识的主动接受者。
2.质疑问难,你的认识可靠吗?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有疑。在教学中不断发难质疑,一方面让学生反省已知的,找寻认识盲点,纠正偏差;一方面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增加学习劲头。可学生疑,教师解、同学解或同学讨论研究;教师也可主动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活动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可课前、课中、课后,只要有疑问,或需要质疑,就应展开质疑。教师通过学生的问题,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巧施良策,明理释疑,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参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三、运用新知识,勤动手,理论联系实践
1.步步为营,金字塔式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唱“独角戏”,虽不乏精彩之处,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造成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始终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的原则,精心设计与实践密切相关的练习题的金字塔:基础部分,难度适宜,考察学生总体的理解和运用;拔高部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挑战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挑战自我的勇气。比如在会计技能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一步步以本班级最快水平,本专业最快水平,本学校最快水平,所教授学生历史最快水平,甚至是世界吉尼斯记录保持者的最快水平来激发学生不断练习,挑战个人极限。学生练得有兴致,从练习中体会知识的“源”和“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组织各种技能测试、企业实习或模拟实践。
培养高技能人才始终是高职教育的目标,因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必须时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点钞、珠算、小键盘比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在荣誉的取得中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热情。技能测试和真正的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自身存在的差距,找到努力方向,为将来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
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1.注重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责任为重”的道德情操
增设会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方面的必修课。教学中,通过各种案例渗透会计工作职责,减少责任感无意缺失情况的发生。教授学生在会计业务操作时,遵纪守法,坚持原则,不为金钱和权力所动。高职院校作为会计工作人员的生产基地,必须把好“产品”质量第一关,培养出技术过硬,遵纪守法,有强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的会计人员。
2.细心谨慎,井井有条,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实施素质教育是祖国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和研究,我的观点是素质教育应从心理素质教育开始。
首先,心理素质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心理、人格思维、言行提供引导,矫正和预防。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工作中研究、调查发现,由于学生心理素质较低,而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都比较好,导至因心理因素一项荒废了一个青年。例如:我镇有个张姓学生,是女生。她的父母都有比较理想的工作,因而家庭条件优越。自他出生以来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事事顺心如意,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居同年级学生之首,加之老师对他的关心、爱护,使他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读完初中并以令人满意的成绩考入我省当时算是比较有名的大专院校。刚入学的一段时间,由于心情愉悦,一些日常小事并没有引起她太大的烦恼,可几周以后,当心情趋于平静,便发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太多的不如意,先是食宿问题,他觉得吃的不如在家吃得合口味,宿舍八个人一间,上下铺不方便,总是别扭得很(因为在家时,自己有一个闺房)。最让她不能容忍的是同学间的相处,学习成绩超越自己的他心里不平衡,遇事大家不能随她的心愿,有人与之相争,有人指责她的“骄横”,她原有的“独尊”地位,被看似同学的我行我素所淹没。使她课余时间每想到此事便心情烦躁,独自哭泣。第一次回家便将“苦衷”述于父母,寻求庇护,而父母此时已是爱莫能助,只有好言安慰,并做思想工作,使她大失所望,就这样第一次的求助无功而返。此后,该同学心理压力日益剧增,她觉得父母无用,同学都在和她作对,冷落她。孤独委屈、愤恨的心情达到了极点,不能自拔,终酿成入学不到一年而患“精神分裂症”,稍不如意就哭闹不止,无法继续上学。
如果,她家里生活条件差些,如果父母从她懂事以来就着手进行正常的心理教育、挫折锻炼,而不是娇惯、溺爱;如果从小学到初中老师能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培养;如果……,几年后的她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建设祖国出力。
其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小学教育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必须有实用的心理素质教材,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计划,督促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通过日常各学科的可当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利用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深入浅出、坚持不懈的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他们心理素质日益提高,美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素质教育获得成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说,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心理素质教育开始。
品德素质是指个体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而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品德素质作为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居于各项素质之首。因此要强化品德素质教育意识,充分看到生物学教学活动与品德教育的密切联系,通过一系列德育教育的渗透,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改正及自我批评能力,进而教会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渗透。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料和有利契机。注意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巧妙地把握契机及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过程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介绍我国的生物学成就(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的合成、杂交稻技术……等)及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危机感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面临的生物资源危机和生物科学发展落后的状况,以危机感来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2、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蕴含不少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内客。通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在唯物论战胜唯心论的过程曾起到重要的证据作用,能使学生明确生物科学结论曾是辩证唯物主义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奠基石;通过原生质化学成份分析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能使学生明确生命的物质性观点,新陈代谢中的光合、呼吸、生长繁殖中的遗传、变异,物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等许多对立统一关系,能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良好的习惯等等。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学生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及其相应的发展程度。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科技道德
科技道德是具体与科技知识有直接联系的道德素质。通过生物科技对人类的重要贡献和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世纪的观点教育,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思想,从而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内容教学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产生鲜明的生态道德情感,自觉培养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
2、科学价值观
在生物教学中注意理论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关心生物科学的实际运用,关心国家、地区和家乡的经济发展。如生物科技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生物工程在科技和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各种利用生物学知识的日常生产诸如花卉繁殖、果树裁培、作物育种等技术都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科学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增强提高自己科学素质的自觉性。
3、科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正确地观察、实验、模拟、比较、分类、假设、抽象和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等的能力。通过介绍生物学史和生物学家、学习生物学知识扣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方法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功能,能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产生直接效应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科技能力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程设置了许多生物实验、生物探究、社会调查、资料搜集分析等内容。这样在生物学教学中能达到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观察、想象、描述能力;生物学实验和操作能力;生物学思维能力;获得新知识自我学习、评价能力;联系实际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科研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三、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学生将来对社会适应程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可通过生物学史和生物学家的曲折经历介绍(DNA分子结构等发现)培养学生勤奋、求实、创新的认识品质;通过美育知识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耐心、刻苦的意识品质:通过生理与心理的互相制约和促进的健康关系,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人格、乐观的性格品质等等。
四、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的体质的强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在学习期间顺利进行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的基本条件。这在生物学教学中也是可以培养的。如结合新陈代谢、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强体育锻练的重要性、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性格。
五、审美素质
古今中外,大学者无不视爱为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要建立的新哲学也是以爱为基础的,他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在爱中,在一般感觉中--人人都承认新哲学的真理","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
爱首先是人之爱,人之爱是人道主义的基础。任何斗争包括阶级斗争都不能否定人道主义。在人类社会,人道主义具有绝对性。除了人之爱外,还有对自然的爱,对非人类生命的生命的爱。这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爱心,当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进去,但美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因为,说到底,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见青山多妩媚,不就是对青山的爱?"相看两不厌,只是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也是因为爱。我们常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说明美感的主观性,情人眼中的人为什么最美呢?是因为爱。
关于审美中爱的情感的显现,美学家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是审美同情说,另是移情说。其实,移情也是同情。人在审美中,的确是将自己最善良的最美好的情感,其中最主要的是爱的情感赋予了对象。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
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亦然。审美的爱比之道德的爱要丰富,因为道德的爱一般只对人,审美的爱不只对人,还对自然。道德的爱,还讲功利,讲是非;审美的爱,有时连功利、是非也略去了,因而它更广泛,在某些方面也更深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小学生奥列霞是很喜欢蝴蝶的,每天清晨都要到花园里去看蝴蝶。然而,当课堂上老师说蝴蝶是害虫后,她对蝴蝶的那份感情受到了伤害。虽然,她还是忍不住要去看蝴蝶,但只能悄悄地去了。这个故事说明,美与真、善是不同的,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看蝴蝶,它属于真,与情感没有什么关系,无所谓爱与恨。从功利的角度看蝴蝶,它属于善,与情感有关系,蝴蝶是害虫,对它的感情应是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蝴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必去管蝴蝶是不是益虫,蝴蝶的美属于自然美,自然美重在形式美,从形式美角度看,蝴蝶是很美的,对它应为爱。奥列霞的情感世界发生了矛盾,故而她惶惑了。其实,对蝴蝶的三个角度都应肯定,不能只取一个方面。
审美与伦理都讲爱,这两种爱有重造的地方,美一般以善为前提,因此审美的爱有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反过来亦然。这叫作以美成善,以善成美。美育与德育在这里,实际是互为手段的。审美的爱与伦理的爱也有统一的地方,这主要是审美比较注重形式美,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可以将事物的内容存而不论,只欣赏它的形式,这样,它与善就没有太大关系了,尤其是欣赏自然美。一般伦理是不管自然的,然而在审美活动中,自然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这时,善就不是美的前提了。审美讲的爱在许多情况下不符合伦理讲的爱。伦理有它的合理性,审美也有它的合理性,它们都是现实的存在。
就对人的爱心培养来看,伦理与审美都有它的作用,由于爱在审美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比伦理的爱广泛,比功利的爱深刻。因此,它对人类爱心的培养也就显得不同一般。可以说,审美是人类爱心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
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健全的人格理应如此。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
二、审美想象、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是创造力。创造力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新的产品,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
创造力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在人的活动包括审美活动中显示出来。人类不同活动中的创造力虽在形式与内容上有所不同,却是相通的。正因为此,我们认为,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的创造力对人类整体的创造力培养起着一定的作用。
审美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想象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不同于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只是扩大了人们当下心理活动的范围,不创造新的事物。想象就不同了,想象中所用的材料可能是现实中有的,但它的组合绝对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孙悟空这一形象之所以是想象的产物,就是因为你无论如何在现实中也找不到这样的猴子。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想象来的古罗马学者斐罗斯屈拉特说:"想象比起摹仿是一种更聪明伶巧的艺术家。摹仿只能塑造出见过的事物,想象却也能塑造出未见过的事物。"可以说,创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质的特点。审美心理是很丰富的,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感知、理解、联想不是审美活动特有的,真正体现审美心理特点的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必然贫乏。
正是因为审美心理特点是想象,所以审美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作家、艺术家是最具审美力的人,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最重要的品格是创造,它来不得半点重复。任何称得上艺术的作品都是"这一个"。正是因为艺术是独创性的工作,所以康德将它派属为天才。他说:"天才就是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定法规","天才是和摹仿的精神完全对立着的"。黑格尔认为"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
科学工作,通常认为它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逻辑推理,逻辑推理也可以创造新的东西,但逻辑推理的创新是有限的。逻辑推理中的演绎推理,其大前提基本上包括了新推出来的结论。逻辑推理中的归纳推理其归纳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事物,虽然它能推出新的东西,但可靠的程度是难说的。如果要论创新的程度,逻辑思维是赶不上形象思维的。形象思维在英文与法文中写作Imagination,与想象是同一个词,朱光潜先生说:"\''''形象思维\''''和\''''想象\''''所指都是一回事。"形象思维虽然不是审美专用的,但是审美以形象思维为本质。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审美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最好途径。
这个问题涉及美育与智育的关系。智育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知识教育,一是能力培养,能力中主要是创造能力的培养。美育对智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美育通过培养人的想像力达到培养人的创造力。不少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认为,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美更富于创造性,或者说审美最富有想象性。19世纪荷兰著名的化学家范特霍夫曾经就想象与科学研究的关系,调研过许多科学家,发现最杰出的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想像力。现代英国科学家布罗诺夫斯基说:"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自由地运用他们的想象,并且听凭他们的想象得出一些狂妄的结论,而不叫喊\''''停止前进\''''。"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首先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通达大胆想象创造出来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激发想象,最后找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类佳话在科学史上不胜枚举。
除了审美想像力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外,审美的直觉力也对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直觉在审美中不是简单的感觉,它寓有理性的因素,因而又称之为理性直觉。理性直觉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直觉到的东西虽然没有得到证明,但只是现在没有得到证明而已,日后它很可能会得到证明。人的直觉具有超前性、超越性,具有极大的创造潜能。直觉当然不只是审美活动才有的,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思维素质,它体现人的各种活动之中。但是,审美活动中直觉最多,而且最丰富、最奇妙,这是大家公认的。审美直觉在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我们通常将艺术创造中的直觉称之为灵感。艺术家一般都是审美直觉最强的人,他们的不同凡俗的艺术构思通常得利于灵感。科学研究虽然是最理性的工作,但也需要直觉。爱因斯坦说:"有时我感到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可是不能说明自己的信心。"这就是直觉。科学创造中那些超乎寻常的观点常常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直觉所得。伟大的科学家都重视直觉。1909年9月在一次科学会议上爱因斯坦提出一个实验方案,以说明光量子假说,当时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包括普朗克在内不同意他的光量子论,但是爱因斯坦仍然坚持。他说:"这个方案由于它的直觉性对我似乎特别具有说服力。"一是想像力,一是直觉力,这是审美培养人的创造力最主要的途径。由于能力与知识相比,能力具有潜在性、间接性、不可测量性,因此,它一般不为人所重视。能力中,想像力、直觉力相对又比较地虚幻,难以把握,因此很多人将它看成虚无缥缈的东西,要么看成是神助,要么看成先天的禀赋。其实,想像力与直觉力并不神秘,也不虚幻。现代心理学对它的机制做了深入的研究,虽然还不能说完全解开了它的秘密,但对于正确认识这两种人类可贵的创造力是有帮助的。审美活动虽然最多想象与直觉,由于它的形式通常是娱乐,不直接与科学研究相联系,也不直接获得知识,因而它也常为人所忽略。因而重视审美中的想象与直觉,是很有必要的。
三、审美超越与心理调控力的培养人--这里指的是单个人,其心理调控力如何,对自己在世界上的生存、发展关系极大。人在世界上,生存不易,发展尤不易。就愿望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平坦的,事业是成功的,但是事实上不可能都这样。因此,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长远利益与短时利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等,都将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除了立场观点、方式方法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心理调控的能力如何。
说到心理调控,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利"。人生在世,是不能没有功利追求的,起码要吃要穿要住。中国古代有"义利"一说,有重利轻义的,也有重义轻利的,还有义利并重的,虽然轻重有所不同,但似乎还没有人主张不要义只要利,或只要利不要义的。义与利是一对矛盾,功利与超功利是一对矛盾,物质功利与精神功利也是一对矛盾,在实际生活中它们都是很具体,很现实的。
再说成功与失败,谁都喜欢成功,不喜欢失败。问题是如何对待失败。这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是能不能忍受失败,心理忍受力有多大;其次,如何从失败的阴影摆脱出来,以良好的心态走向新的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非常之大的。有些人不易为失败所击倒,有些人稍一遇挫折,则一蹶不振。
还有一个对人对己的关系问题。有些人心胸宽广,有些人心怀狭隘;有些人合群,有些人难以合群。有些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而另一些人则很能分享别人的成功与幸福。
所有这一切,都有个心理调控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调控力,需要多种途径,也不是朝夕之功。审美在这件事上,有它独特的作用。这是因为,审美是讲超越的。审美的超越有多层意义,就它对培养良好的心理调控力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物质功利的超越。审美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它对于物质功利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一定的心理距离就是超越。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其实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这不同的角度中就有个对事物与自己功利关系的态度问题。提出"心理距离"说的布洛举了一个例子;海上遇雾,从功利的角度看,它耽误了行程,心情只能是很糟糕的,但是如若换成审美的眼光,则大不一样。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海上的大雾,首先不要去考虑它对行程有何妨碍,只把它当作风景来欣赏,这样,你就会感到那海上的大雾其实是很美的,这时,你的心情就不是糟糕的而是愉快的了。这种将功利用括号括起来,存而不论,换种眼光(审美的眼光)去看问题的人生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调控。
2.对主客对立关系的超越。这里说的主体,有三种意义,一是人类,二是群体,三是个体。客体,相应的也就不同,相对于人类来说,客体就是自然。相对群体、个体,就是与他们或他相对的人与事物。主客两分,对人类的进步发展有重大意义。强调主客两分是西方哲学的重要传统。这种哲学的优越性是明显的,但也有局限性。这就是它相对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的统一,群体或个体与对象的统一。与之相对,还有另一种哲学--主客两合的哲学,在中国古代叫"天人合一"。主客两合的哲学重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两种哲学不是绝对对立的,其实可以也应该统一起来。不过,在不同的活动中,两种哲学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功利性的活动,更看重主客两分。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说,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以主体的身份去认识、改造自然这个客体。这样做,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对自然的大肆掠夺,造成生态失衡,又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灾难。就群体、个体作为主体与对象构成主客体关系来说,这样做,对于从事功利性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但过于注意主客两分,又易于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审美活动就不同了。审美的最高境界必然是主客两合、物我一体的。中国美学讲在审美中"神与物游"、"物我两忘",将这种快乐称之为"至乐"。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的。当你沉浸在审美的境界之中时,你与审美对象的对立在无形中消泯了,你仿佛成了对象,对象也仿佛化成了你。在这个时候,人是最愉快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27-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校体育教改工作正在不断深入的开展,并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体育教师的素质更是不容忽视,首先要有不断改革、求新的精神。
教师是教学的的主导・没有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就不可能有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他们的教改意识则是教改的源泉,首先要有对当前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的想法,然后才可能有教改行动的实践。因而,进行体育教改,必须强化体育教师的教改意识,让他们不安于教学现状,多思多想,并能自觉的将所想付诸于实践,大胆地进行教改尝试和教改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因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如篮球教学为例,教师把各种运球方法传授给学生后,就应该让学生在自我锻炼中提高,这样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做什么,被动的接受,逐步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当然,教师对学生也不能完全我放任自流,而应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加以指正,使学生正确、有效的掌握体育技能。另外,在教改的今天,身在教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如果长时间不接受新知识,凭经验,吃老本,就会赶不上教育形式的发展和要求,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经常学习体育教育专业的书籍,钻研教材,积极参加和观摩体育教改、教研活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从中吸取体育的新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工作都能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
其次,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性格,并能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及时地、有目的地、恰当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多,所以,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性格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到有益的影响。相反,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责任心,态度粗暴,情感投入厚此薄彼,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首先,要有奉精神和敬业精神。其次以“和”为贵贯穿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教育后进学生的过程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优点,用温和的态度来引导他们,形成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另外,体育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
总之,体育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才掌握了教书育人的主动权,从学生体育活动的行为和习惯着手,培养他们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如在身体练习中互相帮助、保护的时候,教师提出具体的保护帮助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精神。当遇到天气有刮风、下雨等突然变化的时候,教师此时应沉着、冷静。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第三,体育教师要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
体育中含有大量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和技术练习,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例如:在中学生广播体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好正确的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确动作规格和要求,然后培养学生节奏感,讲明节奏和韵律是该套操的特征,做操时要使动作和音乐吻合,表现出运动的曲线美,并把节奏和韵律有机地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优美的动作旋律,使姿态优美、大方,要做到节有高低、拍有强弱、用力有大小,这样动作优美感就十分强,表现就具有艺术性,有利于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和教育。
一、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基础性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加强小群体自主活动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在学生集体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