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景观设计任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传统的风景名胜中,植物景观的审美价值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与植物元素在古人的景观审美、宗教崇拜、人格升华、体悟自然等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近几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整治改造中,植物景观作为景观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在设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出巨大的综合性的景观、社会、人文和生态价值。
风景名胜中的植物景观设计,不可避免地与相关的历史人文信息的传达、主题的表现,以及游赏审美的空间环境的深化展开息息相关,而植物景观营造的核心于风景名胜区中更多地在于人文主题的传达。在前几年参与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保护工程中,八卦田景点环境整治改造和法云古村整治改造是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项目。
八卦田景区位于杭州玉皇山风景区的南麓,东部有乌龟山相围合,三面环山,且山体植被茂盛,林相丰富。在西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中,八卦田景群中的八卦田景点被确定为二级景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风景观赏和旅游休闲价值以及科教科普价值。八卦田最早出现于明代记载,据《西湖游览志》:“南山胜迹中有宋藉田,在天龙寺下,中阜规圆,环以沟塍,作八卦状,俗称九宫八卦田,至今不紊”。八卦田中有土丘、田塍、水沟排列整齐,面积约90余亩。据说这是南宋年间开辟的“籍田”,皇帝在此“躬耕”以示“劝农”。每逢春耕,皇帝就率文武百官到此犁田,以示对农事的尊重,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这不仅体现了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的重农思想和“道之以德,齐以大礼”的政治文化,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与自然并蓄的天人合一观念。
林的大环境,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植物景观设计在于利用场地原生的中上层植物资源和背景山林的优越条件,适当地辅以局部的中上层植物的补植、优化整合,来处理向外部景观资源的借景、组织视廊,和内部线性景观空间序列中空间的过渡、衔接和转换的需要,以及各环境景观空间单元空间界面的组织问题。在村落内部通过有意识的以植物为主的要素组织和手法处理,达成“林泉既奇,营制又美,曲尽山居之妙”的隐含禅意、富于郊邑园林趣味的设计构思的表现。而在村落边缘,利用农居拆除后留出的宅基地进行场地改造形成片状茶园,自然散落在村落建筑组团的周边,或高或低、或宽或窄,局部穿插片植的早园竹林,结合建筑组团内外以果树为主(桃、石榴、香泡、柿子、枣树等)的绿化处理,以及辅以山玉兰、春梅、腊梅、木槿和山樱等观花植物的配置,形成较强的乡土村落人文主题景观与风貌气质。乡土村落景观与园林宗教景观浑然一体地融合,理想地呈现了村落主题风貌的丰富内涵。
引言
我国有1660万会计人员(总会计师20万,会计领军人才1000余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还仅仅是一个会计人才大国,而非强国,队伍的建设偏重于核算与信息解释型会计人才,而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人才严重缺乏,缺口达300万以上,并且现有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扎实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与价值创造型会计人员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与智力保障。
1加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1人才是推动管理会计改革的关键
为了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契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务院、财政部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2010年又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人才的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十八”后对人才战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管理会计人才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可或缺的力量,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年,财政部颁发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2014年又颁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我国管理会计改革应该由核算与信息解释型人才向价值创造、风险控制、战略规划、信息技术等方面转化,明确了人才作为管理会计改革的首要作用。
1.2人才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
随着我国海外并购、海外投融资、国际援助等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面临来自资金、技术等冲击,更面临管理模式的压力,如何增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成为不二选择。如何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会计规则、能够独立进行成本控制、预算控制、战略统筹、风险控制的管理会计人才,挖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积累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也成为管理会计改革的必然选择。
1.3人才是单位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
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成功地实现供给侧改革、实现单位经济结构转型,是将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向前进,实现各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必要保障,管理会计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工具,要坚持价值导向与战略引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健全预算控制、风险决策、战略决策、薪酬管理等体系,积极地开展从业人员学术交流、业务培训、教材编写、案例研讨与推广。
2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2.1人才培养机制未建立
美国商业周刊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乏力》一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增长基本来自设施和劳力的投入,而管理水准的提升带来的增长微乎其微,这样的增长方式是非可持续发展的”。虽然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试水管理会计(当时并未明确称谓),但是会计从业人员对管理会计认识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这是长久以来并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而带来的直接后果,2014年作为我国管理会计改革元年,人才培养机制应该作为此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并立即着手解决。
2.2企业缺乏积极认识
国外企业十分重视管理会计在日常经营中的作用,其会计人员75%会参与到管理会计工作,而我国不足3%,差距显而易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缺乏战略思维、顶层设计思维、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管理层缺乏管理会计在运营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过分注重短期经营成果,部分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持消极态度,这也影响了其在我国的推广步伐。
2.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
由于管理会计工作深入运用才刚刚起步,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IFM预测2020年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渴求大量的管理会计高级人才,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数量、较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摆在政府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校作为培养主体,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没有跳出理论与实际脱钩的困境,导致培养的部分从业人员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过多的集中于低端人才,高、精、尖人才严重缺乏。课程设置、实践实训、师资队伍、教学投入等方面仍然需要改革。
2.4职业资格与继续教育管理不完善
我国目前没有完整的管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缺乏权威体系的人才培养评价渠道,造成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会计工作水平评价只能通过经营业绩模糊反应,无法取得可以量化的评审指标,从业人员通过自学、继续教育的方式获得零散的知识积累,其工作也无法获得组织或社会的认定认可,这严重影响了从业人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继续教育知识体系不规范、授课人员缺乏、认证制度未建立等也成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
3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3.1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管理会计作为新生事物(对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来说),没有自上而下的人才培养渠道,而我国有比较成熟的会计从业人员培养机制,从财政部到地方财政局有科学系统的培养路径,可以在沿用此渠道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西方的经验,完善管理会计从业资格、职业技术等级、行业协会注册资格等类型考试,或者将管理会计职业资格与现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融合,当然这也会增加会计从业难度,不过这也是会计人员适应新经济常态的必然代价。
3.2提高人才培养意识
通过媒体与政策倾斜,从政府主管部门层面自上而下积极营造推行实施、积极参与、主动介入、主动提升的氛围,加强对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层的培训与引导,从领导层转变管理会计观念,提高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单位可以建立统一领导、专人负责管理会计内控制度,选拔专门人才进行管理会计的推行与实施,实现与财务会计在职能层面的分离,以便于直接为决策层提供有效数据。
我国目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作为补充,资格考试、提升培训并行的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沿阵地,应该积极承担教改工作,通过对典型企业的深入调查与研讨,充分凝聚行业专家、监管部门、科研院所等的智慧与力量,“集众思,广忠益”,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改革实践模式,完善师资队伍,调整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合格的人才。国家从政策层面强化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责任,加强校企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实训平台。
3.4完善职业资格与继续教育机制
尽快建立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结构,为资格准入提供导向,从国家层面尽快建立管理会计职业资格准入与评价体系,系统、科学地制定考试大纲和内容,严把准入门槛,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为了节约时间与成本,可以在现有会计考试渠道上建立3+1的考试制度,即:初、中、高+注册管理会计师制度,抽取会计领军人物、总会计师及行业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编制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材,从战略制定、预算控制、内部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信息技术、企业合并、绩效评估等决策层面丰富考试体系。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结合手机APP、面授、远成教育、自主学习等方式,建立定期继续教育机制,更新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训练其专业技能,掌握前沿的管理会计动向。
4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任重道远,挑战与机遇并存,弹指一挥的30年,我们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会,《指导意见》的为我们吹来了管理会计改革的春风。我们坚信,管理会计从业者一定会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人才培养是关键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四[J].财务与会计,2015(1).
警务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确保特定社会秩序或一般社会秩序的安全。在警务发展中,法治警务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警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警务活动的形式和实质的体现。有学者提出,“我国的法治警务概念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公安工作的一种理论思考”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那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到底应当如何具体引导我国当前的法治警务建设呢?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拙见。
法治警务应当尊重法治精神,倡导法治信仰
哲学上把人的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为这两个世界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主观世界的独立性上,人应有一种价值的追求,一种精神的信仰。法治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最早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到十八、九世纪,其经历了由神的理念到人的理念,从永恒不变的理念到历史的理念的转变。柏拉图称其为善,西塞罗称其为理性,中世纪神学家称其为神的意志,黑格尔称其为历史的绝对精神。社会发展到今天,法治已经成为一种基于人的理性,通过民主的方式,达成的一种逻辑上合乎情理的社会认同感,是一种价值层面上的事物,这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理念。
在法治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的背景下,法治警务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无疑应当成为当前我国警务建设的一种指导理念成为所有警察主体和对象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所有警察的主体和对象必须保持对法治的认同感,认同法治化是解决社会冲突的一种智慧,认同法治警务能满足对象的需求,能够协调、平衡、分配各自的利益。伯尔曼认为“法律不被信仰,如同虚设”。法治警务也需要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一方面,需要人们对法治警务本身的信仰,即要支持、认同警务法治化这种总体发展方向,相信警务法治化是现代警务改革的必然;另一方面,需要人们对警务法治化过程的认同,即要理解、认可依法进行的警务活动的具体过程,尊重合法警务活动结果的结论性和有效性。
当然,在警务法治化过程中,不同的群体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的角度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执政党信仰警务法治,需要通过法治化的行为获得合理性、合法性,需要通过法治化的警务活动维护国家的统治权,维护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社会大众信仰警务法治,希望通过法治化的警务活动维护其生命、财产等生活权益,以获得生存需求的合理合法性。警察主体信仰警务法治,除了获得个人需求的合理合法性外,还希望警务活动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这些警务对象和主体的理念信仰的形成是警务活动的实现,也是警察职能的实现。
法治警务应当着眼现代民主思想,完善警务规范
法治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对权力的制约,所以说法治是利益确定、平衡、利益协调、利益分配、恢复的规则的总和。而规范又是法治的具体形式,是行为规则的系统,通过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现一定的需求满足和需求冲突。规范是人制定的,是在理念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中,理念冲突、利益冲突的产物。警务活动是满足多元理念、多元利益的活动,在理念冲突、利益冲突时,其也必须寻求调和冲突、整合利益的依据,即警务规范。
那么,什么样的警务规范才能切实发挥作用呢?我们不妨着眼现代民主思想,去寻求完善警务规范的最佳选择。民主理论有两类:“一是共和主义取向的,直接民主、参与民主理论均属此类,主张公共事务有公民直接介入决策,这是民主制的原型;二是自由主义取向的,或称代议制民主理论,倡导由经选举产生的‘官员’在严格界定的地域内行使权力以‘代表’公民的利益或主张并坚持‘法治’。”②前种民主模式推崇公民等警务对象直接参与警务规范、警务政策的制定,以满足警务对象的需求,推动警务活动的民主化。其符合理性和经验被许多学者赞同,体现了最大的民主。但是近代政治共同体的公民数量庞大限制了该民主形式的发展,被证明只适合于“小国寡民”。后者主张精英主义,由选举产生的精英们以其智识、理性制定警务规范、警务政策,间接地满足、调和警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近代、当代的主流模式,它有利于精英们的睿智的发挥,自上而下引导庞大的共同体向前发展。但是,却被批判“精英民主对个人自由的压制……社会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性……集中关注国家层面上的民主建构……。却刻意忽略了公民个人的民主参与能力以及相应的条件培养”③。这两种警务活动规范形成模式实际上体现的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警务规范模式。前者适应了最大参与利益诉求的要求,但适应小范围的地域,具有微观民主的功能;后者能够体现较高的理性,具有很好的引导能力,可以把握整体的需求满足,适应大范围的地域,具有宏观民主的功能。
笔者认为,在完善警务规范的过程中,可以兼用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警务活动中,社区警务模式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警务模式,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在社区的小范围内实现直接的民主,充分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形成、调整警务规范、警务政策。另外,警务活动是国家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把握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引导警务活动的大体方向,使其不偏离社会发展的轨道。整个警务规范体系则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共同作用,这样才能使警务活动既通过社区警务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又在国家警务活动的引导下顺应这个社会的整体要求,实现微观需求和宏观方向共同和谐发展。
法治警务应当拓展警察职能,兼顾各方利益
政党、国家、社会对警察的期待不可或缺,警务体现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确认与分配。因此,从现实需求来讲,现代法治警务应当能够满足警察的特殊性和警务需求主体的诉求,而诉求的内容则是警务活动的内容。
纵观近代警察制度史,先后出现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警务革命阶段,警察的职能坚持打击犯罪与社会服务并重,但以社会服务为主,警察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公仆;第二次警务革命阶段,进入专业警务时代,专业化运动虽然使警方增加了一些社会服务职能部门,但警察的总体功能是朝着有力打击犯罪的方向挺进,其扮演的角色也主要是打击犯罪的战士;第三次警务革命阶段,为了应对呈爆炸式增长的犯罪率,打击犯罪战士的角色达到了巅峰;第四次警务革命阶段,进入了社区警务时代,警察承担着通过加强社区服务等综合治理手段来达到预防。”④从警务革命的进程来看,随着警务法治化水平的提高,现代警务越来越关注对社会各方利益的兼顾。
一般来讲,警务活动涉及三个关系范畴,即政党与警察组织的关系范畴,警察组织与社会的个体、非警察组织之间的关系范畴,以及警察组织和作为社会个体的警察市民之间的关系范畴。那么,社会的诉求主体就主要体现为政党、社会个体和群体、作为社会个人的警察等。因此,在当前我国法治警务建设中,一切警务活动至少都应兼顾以下利益诉求:
一是执政党的诉求。执政党是影响警务活动和警务模式的一支强有力的力量。为了维护国家政权,需要武装性的、具有强制性的警务力量,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危害社会经济社会秩序的犯罪等等,以维护国家稳定。如果警察维护政权的期待没有达到,不能满足执政党的诉求,执政党就通过颁布或修改制度的形式来推动其实现诉求。
二是社会大众的诉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是大众进行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在稳定的社会中,大众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财产等生存条件有所保障,并且在自己生存条件存在某种“不适”时,能够排除这种“不适”。因此,社会大众期待警务活动能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公权行使机关,不仅肩负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任务,还要肩负起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等私权的任务。
三是作为市民警察的诉求。警察虽然是公务行为代表,但同时也具有普通市民身份,因此,每个警察也应当与其他大众一样,有着对自己的社会生存条件的诉求。所以,为满足个体警察的生存条件,法治警务建设应当关注警察的职务晋升、待遇等提高方面的诉求。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
注释:
广场比较简陋,没有进行细致的景观规划;无明显的景观轴线,浪费部分很好的景观资源;各个区域像单独的个体一样存在,使人感觉该处不是一个整体。
调查结论:虽然知道鲁迅广场的人很少,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想去,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青年人。大部分的人觉得鲁迅纪念广场应该增加一些有关的纪念,希望广场更加的人性化。
2、元素提取
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后,本方案提取鲁迅文化的部分精髓,融入到广场景观的创意中去。中心纪念区形状方方正正就像一个砚台一样,寓意鲁迅用笔在战斗。广场右侧的区域种植《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及喜爱的各种植物,如皂荚树、桑葚、木莲、覆盘子、丁香和蔷薇,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百草园”并缅怀鲁迅。将落霞水榭改造成为纪念广场服务的小型纪念咖啡馆――“Blossom”。寓意鲁迅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已经在新时代里开花结果。从《社戏》中提取元素,在纪念主题咖啡馆旁设计水上剧场。既加强纪念氛围的营造又在满足人们对广场休闲功能的需求。
(二)景观流线以及功能区分析
1、景观流线分析
本项目选址地势平坦,无明显高差,总平面图中自南向北的划分中,形成主要的交通轴线,将广场的区域合理的分隔开;自动向西的划分中,形成广场的主要景观轴线,把散开的几个景观区域有机的联结在一起。
广场的南侧分别有一个主入口和次入口,整个广场的交通分为人行道和游览车行道。鉴于听涛景区门口有大型的停车场,所以在本方案中只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分为中巴车停车位和普通停车位。中巴车的车位数量为21,普通车位的数量为22。主要为了满足特殊节假日游客的要求。
2、功能布局与特点
广场分为主纪念广场区,生态景观区,滨湖景观区和停车场四个部分,利用广场滨湖的地理优势,吸引游客前往。整个规划布局既考虑与周边道路的自然的衔接,同时又考虑各功能模块的有机结合,利用自西向东的主要景观轴线和两个景观广场入口将整个地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其在保持广场纪念性的前提下,增加休闲性来为广场保持人气,同时又保持整个听涛景区整体风貌的连续性和有机性。
(三)景观细节分析
1、景观空间分析
广场的形状大致分为规则型和不规则型。选择何种形式,主要受到所处的地理环境的限制和设计思想、广场功能的影响。规则型广场一般采用地形状比较整齐,有明确的轴线,布局对称,具体的形态包括矩形、圆形广场。规则型广场的中心轴线会产生强烈的方向感,主要建筑和视觉焦点一般位于中心轴线上。城市中具有历史意义、宗教意义、纪念意义和革命教育意义的广场大多采取规则型的布局。故鲁迅广场的主纪念广场区采取规则型广场的形式。主纪念广场区方方正正就像一个砚台,寓意鲁迅用笔在战斗,以增加广场的纪念感和氛围。并且利用广场明确的中心轴线来令游客产生强烈的方向感。
2、材质与颜色分析
一般广场铺装天然的石材地铺石按材质又可分为:砂岩地铺石、板岩地铺石、花岗岩地铺石、石灰石地铺石。人造材料有:青砖、水磨石、斩假石、本色混凝土、彩色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在纪念性广场中,为了更大限度地产生纪念性的效果,用的比较多的是黑、白、灰三种颜色。鲁迅广场景观设计中,广场砖铺材料以石材为主,色系大部分选用稳重的无彩色系即黑、白、灰,用来营造广场的纪念氛围。
3、绿化配置分析
纪念性广场的景观设计,是为群众开展纪念性质的活动而服务,需要在庄严中不乏有活泼、愉快的氛围。所选用的植物象征意义强,或者利用形态高大肃穆的植物来渲染纪念气氛。配合广场的纪念主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植物生长环境的前提下配合植物造景。在纪念广场的绿化配置中,植物造景不宜太过复杂,应大方简洁,与广场的纪念氛围相互融合。
在鲁迅广场的设计中,在鲁迅雕像后方设有一个苍柏园,用苍柏树来营造广场庄严肃穆感。在主纪念广场右侧的区域种植《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及喜爱的各种植物,如皂荚树、桑葚、木莲、覆盘子、丁香和蔷薇,来缅怀鲁迅的“百草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鲁迅广场的场地里有一片保存完好的杉树林,为了保护自然的原生态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不破坏杉树林自然生长的前提下,在杉树林里设计了景观木栈道,方便游客游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革命人物纪念性广场的景观设计,我个人认为在遵循纪念性广场景观设计原则的同时,在设计之中要注重植物造景,建设生态式园林,满足总体环境气氛要求。在扩大革命人物纪念广场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使人们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达到深刻的教育宣传作用。并且要符合城市规划需求,注重多元要素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增加纪念广场对人群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 巴里・W・斯塔克著 .朱强 ,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美]格兰特・W・里德著.郑淮兵译.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J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027-01
戏剧舞台剧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设计,是由形象设计师在原文学剧本中的形象和环境描述上进行的修改。人物形象的设计与戏剧环境的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在许多的戏剧表演设计中,舞台形象设计师往往会忽略这二者的联系,导致了表演的主题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来,造成了表演的整体效果不高。如何调整这二者的关系来使得戏剧表演更加打动人心成为了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一、人物形象与外部环境设计
人物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活动的。戏剧人物的形象与戏剧环境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戏剧场面一般是发生在相应的戏剧环境之中,可见,两者是紧密契合的。1935年,南开新剧团根据莫里哀《悭吝人》改排的《财狂》上演。撰写了介绍剧情、布景和谈感受的文章:一座庭院,几张藤椅,一张圆桌,葡萄架,小楼,扶梯,栏杆,走廊,窗,客厅,飞廊,叫我们悬想主人盖成这房屋的时候,主人会常常凭着花漆的栏杆,洋洋得意自己的经营。舞台剧的外部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物活动和成长的空间。当外部环境与戏剧人物的活动紧密结合的时候,景物本身就介入了剧情的发展,甚至具有了独立的生命这样的外部环境,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氛围。
又分析了戏剧人物与戏剧环境的关系:在主人诗兴来的时候,主人会吟园中的诗趣,什么松呀菊呀……识过字,做了官,也应该风雅风雅。人物附庸风雅、吟诗作对的形象需要依托园林这个平台来实现。绕过亭子,这一转弯,可以题为“曲径通幽”;这池塘边上,连着紫荆,在晚上看可真称得起“月移花影”;这一角略微走十几步,就是古人咏景,所谓的“柳暗花明”。亭台楼阁构成的外部环境,正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物由贫而富的形象特征,在这片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主人在冬天早晨,当着风口,缩着脖子捧着一碗滚烫的热稀饭,一头喝着一头睨视着街头苦眉眼的丐儿,其辛苦遭逢,原来也并不总是斯文尔雅的样子。在都中再有钱的主儿也不肯拿金子似的地皮种花果,何况主人有一片地也要用来盖起房屋,收租金呢,原来他也要从事房地产事业了,诗文风雅的形象变化了。
二、人物形象与内部环境设计
高明的剧作家写环境,其实都是为了写人。如《雷雨》序幕:一间客厅,门面的漆已经蚀了去,金黄的铜门钮放着暗涩的光,配起那高而宽没有黄花纹的灰门框,和门上凹凸不平,古式的西洋木饰,令人猜想这屋子的前主人多半是中国的老留学生,回国后又富贵过一时的。这两扇门较中间的还华丽,颜色更深老;偶尔有人穿过,它好沉重地在门轨上转动,会发着一种久不摩擦的滑声,像一个经过多少事故,很沉默,很温和的老人。老留学生和温和老人其实都是周朴园。舞台环境其实是人物精神的外化。这样的室内环境,处处透露着即将出场人物的“前史”,引领观众进入戏剧规定情境。舞台剧的内部环境,在戏剧人物上场之前,已经营造出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当前处境。正是在这样的内部环境之中,发生了一对老夫妻的重逢。鲁贵第一次出现:“捧着水果酒瓶、同酒菜,脸更红,步伐有点错乱。”其身份是仆人,在一整天侍候主人之后,也要享受一点人生“乐趣”。他并不是酒鬼,只是通过自斟自饮求得口腹之欲的满足。脸色与步伐透露出人物的陶醉。第二次出现:“脸上冒着油,唱着春曲,眼迷迷地望着鲁妈同四凤。”他常年在外打工,难得全家团聚。此刻由于妻子的到来,一家人在异地会合,洋溢着温馨的家庭氛围。他的服饰、面容、声音、眼神,都构成人物形象的瞬间特征。鲁贵的这个形象造型,与此前他在周家服侍主人时的形象,此后面对周萍、大海时的形象以及要挟女主人时的形象,都有很大变化。由此可见,人物形象是随着剧情进展和环境变动而不断变化的。
三、人物形象与视觉环境设计
观众既然是来“看戏”,舞台上的视觉环境设计就是首当其冲的因素。我们再看《雷雨》的序幕:墙色深褐,年久失修,暗得褪色。陈设富丽,但呈衰败。十字架上的耶稣。壁炉燃煤,火焰熊熊,照着圆椅,映出红光,一丝温暖,古屋生气。“衰败的景象”中“还有一些生气”,这就是本场戏的视觉环境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演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登场的。壁炉,煤斗,木柴,画轴;紫檀小衣柜,暖水壶,白饭碗,旧黄铜盘。长方小地毯;紫檀长几,圆凳。壁龛,红木漆桌,旧烛台。画轴、紫檀、黄铜、壁龛、烛台……显示出这个家庭曾经富足的身世。大而旧的古油画,有玻璃的精巧的紫檀台,狭长的矮桌,宽大深色的沙发,长桌,短几,黄色的站灯,茶几,小油画,地毯,大沙发,圆桌,白桌布。油画、玻璃、沙发、站灯、地毯……说明主人公曾经的西洋背景。“以前摆设瓷器、古董,现在堆着桌布、床单”,“原为放古董,现在空空的”,这样的笔墨,简直不是写环境,而是写人物命运。这样的舞台剧视觉环境,有种“先入为主”的作用,有些观众甚至能够预感到将有何等人物上场,他们将会演出何等故事。舞台剧的视觉环境设计,对于演出的成功,具有先决性的重要意义。
四、人物形象与听觉环境设计
舞台剧演出过程中,除了视觉环境之外,还有听觉环境,两者相得益彰。普通观众感受到的是视听综合效果,而受过专业训练的观众能够分别感受视觉环境和听觉环境。例如《雷雨》的序幕,开幕时,外面远处有钟声。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最好是Bach:High Mass in B Minor Benedictus qui venait Domino Nomini――屋内静寂无人。这样的听觉环境与上文所述的视觉环境密切配合,营造出人物上场所需要的戏剧氛围。
《雷雨》第四幕中三个女性主人公的陆续登场,都伴随着风雨声、雷电声:首先,“繁漪由中门上。不做声地走进来,雨衣上的水还在往下滴,发鬓有些湿。……爱和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仪态,她像是厌弃了一切,只有计算着如何报复的心念在心中起伏。”继而,“四凤由中门进,头发散乱,衣服湿透,眼泪同雨水流在脸上,眼角黏着淋漓的鬓发,衣裳贴着皮肤,雨后的寒冷逼着她发抖。”昏迷之后,“周萍拿凉水淋在她面上,四凤渐醒,面呈死白色。”然后,“鲁妈的声音因为在雨里叫喊哭号已经暗哑,眼皮失望地向下垂,前额的皱纹很深地刻在面上,……头发还有些湿,鬓角凌乱地贴着湿的头发。”接下来,周萍的自杀场面,更是把听觉环境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人声嘈乱,哭声,吵声,混成一片。鲁妈由中门上,脸更呆滞,如石膏人像。老仆人跟在后面,拿着电筒。书房枪声,屋内死一般的静默。环境从安静到嘈杂,人物从生到死,剧情激烈起伏,观众受到极大的视听震撼。
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与舞台上的戏剧环境统一,包含两层含义,即人物形象与视觉环境的统一和人物形象与听觉环境的统一。与视觉环境的统一是比较便于感知的,大幕拉开,一目了然。与听觉环境的统一,也不难感知,因为观众的五官是同时工作的。例如《雷雨》第三幕中,四凤拒绝周萍从窗户进入自己家:四凤(心里一块石头落下来,自语)他走了,哦,(摸自己的胸)这样闷,这样热。(把窗户打开,立窗前,风吹进来,她摸自己火热的面孔,深深叹一口气)唉!(周萍到底越过窗进来,他满身泥泞,右半脸沾着鲜红的血。)台上人物打开窗户,舞台效果部门就需要放出风声效果,使观众感觉到有风吹进来。四凤摸脸、烦躁闷热的形象造型,正是在风雨交加的听觉环境中实现的。
戏剧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按照恩格斯的定义,应该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戏剧环境是对自然环境的筛选、提炼,本身也具有表情功能,因此,在演出中能够与人物配合,起到情景交融的重要作用。舞台剧的人物形象与戏剧环境的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五、结语
从以往大量的戏剧作品中,我们可以肯定舞台剧的人物形象与戏剧环境设计的关系十分紧密。清楚这一点之后,我们在戏剧的演出中就不仅要注重演员表演质量,更加要注意形象与环境的相得益彰,并且通过优良的设计使表演更加完美,给观众美的享受,这样才能使戏剧表演能更好地往前发展。
当前,北京市顺义区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初步形成了以空港工业区、天竺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的空港高新技术产业群落,以林河工业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产业群落,以燕京、汇源为代表的都市型饮料食品产业群落,以空港物流基地、潮白河体育休闲产业带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落,以顺鑫农业、三高农业示范区为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群落。随着顺义区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顺义新城的建设,顺义区城镇化的脚步也在逐步加快,原来的以村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将逐步被社区管理模式所取代。因此,顺义区将需要大量的学习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目前,北京市高校开设社区管理的专业较少,而针对顺义区的经济现状开设的社区管理专业更是只有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家高职院校。因此,我们组织、编写、发放、回收、整理并分析了调查问卷,以期对现有社区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指导,使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需求,使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能够不断完善,从而为顺义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一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6份,有效率为97.2%。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将问题的选项分为五个等级,都为单项选择。此次问卷的发放集中在北京市顺义区内,采用了匿名重点调查的方式,重点对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一线工作者开展了调查,分别包括民政局、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比例为1:1.5:10,不仅得到了各个层次社区工作者的全面的意见,并且坚持立足基层的原则,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有所偏重,当然这也是由于专业培养学生的岗位目标所决定的,更加贴近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实际。由于是社区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对于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有发言权,同时匿名调查也增加了调查的效度和信度,从而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数据。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被设计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工作中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劣比较;第二部分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部分为社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最后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本文将在下面做一一介绍。
(一)社区工作中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劣比较
本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部分,一为优势,一为劣势。优势设计了14个备选项,劣势设计了8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专业人才的优势在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82.7%)、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98.4%)、信息意识强(98.4%)、良好的团队精神(86.2%)和优秀的服务意识(96.7%);而超过77%的被调查者认为劣势在于知识结构不合理(88.5%)、缺乏爱岗敬业精神(78.6%)、实践操作能力差(78.6%)、创新能力不足(86.8%)和自信心不足(7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全方位的知识,扩充知识层次和结构,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并在创新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有所加强。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能力需求
本部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专业服务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与居委会沟通、基层党建、心理咨询能力、信息宣传、开展文体活动、编制预算是需求的重点。
第二是社区管理人才的技术与管理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9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8%的人认为信息系统使用(90.3%)、社区资源规划(97.1%)、公共关系(88.7%)、人力资源管理(88.2%)和社会调查方法(90.1%)是所需求的能力。
第三是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需求。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备选项。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具有创新与创造力、营造信任环境、具有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是需求的个人能力。值得一提的是,100%的人都认为有效沟通技巧和保持积极态度是所需求的个人能力。
既然有了这些方面的需求,那么我们在社区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改革中就要加大相关课程的比重,并且要相应的增加实践学时从而让学生能够有真正动手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更好的为城镇化的进程添砖加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社区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
这部分是学院社区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社区专业的专业知识的课程,总共有24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心理学、社区工作实务、社区管理、社区法律与法规、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文化与教育、社区福利与社会保障、领导科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软件与应用、家政服务与管理和家庭社会学被认为是十分需要开设的课程。
第二是社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课程,共有9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认为十分需要的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课程,比例均超过80%。
第三是社区专业的其他课程,共有10门。调查结果显示,其中93.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高专英语重要,认为城市物业管理和城市社区服务是重要课程的比例分别为87.4%和90.1%。
从以上数据中的重要课程可以看出,这些课程和社区专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大部分都是社区专业的核心课程,里面涉及到了社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基层工作,并且可以弥补前面第一大部分所突出的劣势,同时和前面第二大部分的社区工作者的能力需求是相辅相成,关系密切的。
(四)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
这部分一共两个内容,一是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另一是被调查者的学历水平。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些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们是社区管理类专业毕业的比例不高,而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不低,研究生比例为零,这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他们不是社区专业出身,但是他们在社区管理与服务过程当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实践的能力是应该值得老师和学生所共同学习的;此外越来越多的大专生和本科生不断地加入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队伍中来,为社区管理这个行业带来了新兴的先进的理论,并且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指导实践,推动社区工作的不断进步。
三、总结
从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积极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学院社区专业今后的努力方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调整课程的层次和结构,扩大知识面,加大核心课程所占的比例,重视核心课程的学时分配和实践教学,对于第三大部分所提出的应重视的课程需要有所思考,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天博.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2]王红,马天芳.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
[3]朱国云.社区管理与服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一词被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后,社会各界就不断赋予其新的理论与意义。时至今日,经过系列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概念在研究领域上非常广泛,学术界对于人际关系的探讨包括着多个角度与内容,其各个角度的不同侧重点也不相同,所以说人际关系并非是一个单独的门类,其中包含着社会伦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2.研究设计
2.1研究假设
1、武警合训院校学员的宿舍人际情况整体较好,但仍存在个别学员在宿舍内与其他成员相处不融洽。
2、武警合训院校学员的宿舍人际关系在某些人口学变量(如年级、生源类别、个人爱好种类等)上存在差异。
2.2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两所武警合训院校之一的武警警官学院为代表,采取群体抽样法对院校内发放调查问卷273份,回收240份,有效回收率87.9%,被试个体全部为男生;一到四年级人数各为60人,所占比例均为25%;其中被试人员年龄在17-2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岁。
2.2.2测量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主观影响因素问卷量表(Subjective Factors Related to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Getting-on for College Students,SFDIG)。该量表由李宏翰教授于2008年并公开发表于《中国心理学卫生杂志》上。
该问卷是排除客观影响,以测量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主观因素对人与人相处影响为主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5个维度26个项目,分别为人际焦虑、人际报复、人际张力、人际安全、人际期望。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问卷各维度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9-0.87;问卷的计分方法采用里克特式七级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越紧张。
为了在施测过程中题目更加贴近军校实际情况,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将原有问卷中第4题“我觉得宿舍的水电费花销极不公平”改为“我觉得宿舍的舍费的花销极不公平”。
3.宿舍人际关系的调查结果
为了检验学员宿舍人际关系的整体水平,对军校学员宿舍人际关系及其各维度进行描述统计。
表1结果表明,武警院校“合训”宿舍人际关系总值均值为60.771,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宿舍人际关系5项主观因素内容均值由好到坏依次为:人际安全、人及焦]、人际张力、人际报复、人际期望。其中人际报复数值均值为13.217、人际期望数值均值为16.483两者数值较高,处于中度偏下水平。人际焦虑为11.442、人际张力、人际安全三者数值均值较低,成绩较好。
4.结论
1、武警院校“合训”学员宿舍人际关系处在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宿舍人际关系的 5 项内容数值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期望、人际报复、人际张力、人及焦虑、人际安全。
2、武警院校“合训”学员宿舍人际关系在年级、爱好种类、连队管理情况、是否担任骨干与生源上存在明显差异。各年级宿舍人际关系均值由高到低为,大一、大二、大四、大三。对于不同爱好种类的宿舍人际关系均值,具有二种或一种爱好的个体数值要明显高于三种或四种的个体。连队不同的管理情况宿舍人际关系不同,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严格、一般、轻松。青年考生宿舍人际关系均值明显高于部队考生,现任骨干人际关系均值明显高于一般学员。
3、武警院校“合训”学员宿舍人际关系与学院实施的四个年级混住政策联系紧密,影响巨大。
能力认定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管理,促进社会辐射环境检测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保部令第18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等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自愿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对其业务能力进行认定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在本省境内注册并拥有固定办公、实验场所,从事辐射环境检测业务的机构。
第三条 通过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在认定的检测项目、业务范围和有效期内,开展相应的辐射环境检测业务。
第四条 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申请辐射环境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检测机构分为甲级和乙级。
甲级检测机构可承担社会委托的电离辐射类和电磁辐射类项目环评监测、年度监测、验收监测和调查报告的现场监测等工作,并可承担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辐射监测任务。
乙级检测机构可承担社会委托的除Ⅰ类放射源和移动探伤等高风险源以外的电离辐射项目或电磁辐射项目环评监测、年度监测工作。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五条 申请辐射环境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二)具备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具备与开展检测业务相适应的检测项目和能力;
(三)所有检测技术人员应通过省级及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考核;
(四)具备与开展检测业务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分析实验室和工作场所。
第六条 申请甲级检测机构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不少于25名在岗检测技术人员,具有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至少5人具有辐射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配备至少1名核安全工程师;
(二)具有用于辐射环境检测的专用仪器设备,评估价值不少于300万元,在本省境内的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得低于800平方米;
(三)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辐射类检测能力不得少于20项,每项至少配备2名检测人员。
第七条 申请乙级检测机构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不少于7名在岗检测技术人员,具有与环境检测相关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至少3人具有辐射相关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从事辐射环境检测工作的经历;
(二)具有用于辐射环境检测的专用仪器设备,评估价值不少于50万元,在本省境内的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得低于100平方米;
(三)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电离类或电磁类检测能力单一类别不得少于2项,每项至少配备2名检测人员。
第三章 申请与认定
第八条 申请辐射环境检测业务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须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和材料:
(一)《江苏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申请书》;
(二)三证合一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企业组织代码证);
(三)《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书》;
(四)办公场所、场地证明;
(五)检测技术人员身份证、学历证书(或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明)、考核合格证明和社保缴纳证明;
(六)相关辐射检测仪器设备清单及价值评估证明;
(七)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第九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后,在40个工作日内对所申请的内容进行审核认定:
(一)核实申请材料的完整性、符合性;
(二)组织现场评审,对申请单位的辐射检测能力与所申请认定的辐射检测类别的符合性进行现场核实,出具评审意见;
(三)根据评审意见形成初步认定或不认定意见,并在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上公示5个工作日;
(四)公示期间没有异议或有异议经核实符合条件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最终认定意见,并在省环保厅网站上公开。
第十条 通过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的有效期为四年。在有效期内,通过能力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场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等发生变化时,应在变更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
第十一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在其业务能力认定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内,应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要求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查审核。
第四章 检测机构的管理
第十二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业务能力认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局负责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认定考核等工作。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配合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局开展辖区内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开展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自律。支持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业务比武,评估检测机构业务水平,促进服务水平提升。
第十四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未通过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业务能力认定、业务能力认定过期的、暂停认定的或者被取消能力认定资格的,其出具的数据和监测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认可。
第十五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对所提供的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复查评审、扩项评审以及监督评审后,及时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资质认定评审结果,以验证其资质的可持续性。
第十六条 通过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开展环境检测业务时,应当与委托单位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接受委托后,应当独立承担工作,不得分包、转包。
第十八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当建立辐射检测报告档案,并明确档案管理责任人。辐射监测报告档案内容应当包括监测报告、监测分析原始记录、合同等材料。档案内容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15年,并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守委托方秘密。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在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发现监测数据异常,应当及时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监测收费标准执行《江苏省环境监测专业服务管理办法》和《江苏环境监测专业服务收费标准》。
第二十二条 通过认定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每年1月31日前向省和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上一年度的监测业绩报告。
第二十三条 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每年上半年组织专家、检测机构所在地环保部门对检测机构上一年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评价检测机构年度信用状况,考核结果及年度信用状况在江苏省环保厅网站公示。
检测机构年度信用状况分为守信和失信两类。
第二十四条 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年度信用状况为失信:
(一)拒绝接受检查或在监督检查时弄虚作假的;
(二)编造数据或不按照标准和规范操作致报告失实的;
(三)出租、出借能力认定资质或者超越等级、类别接受委托进行监测的;
(四)未通过业务能力认定复查的;
(五)抽查或年度检查(考核)不合格的;
(六)有其它严重违规违法行为的。
第五章 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包括日常监督检查、抽查、年度检查以及在环评报告、验收监测报告、验收调查报告或年度评估报告等相关材料的审核过程中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审查。
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局组织对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抽查。设区的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的年度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及时报告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应当如实提供监督检查所需的材料。
第二十六条 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实施监督检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该机构给予通报批评:
(一)未与委托方签订书面委托合同的;
(二)未建立辐射监测报告完整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向省和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监测业绩报告的;
(四)发现数据异常,未向环保部门报告的。
第二十七条 辐射环境检测机构逾期未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办理变更的,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取消其业务能力认定资格。限期整改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第二十八条 被取消的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3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检测业务能力认定。
第二十九条 社会辐射环境检测机构因违反本办法规定被责令限期整改的,限期整改期间,暂时停止对该机构业务能力认定。
第三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认定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对向不符合本办法申请条件的单位予以认定的,或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不予查处、处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研究的总体情况概述
笔者选择"电子商务"、"常设机构"、"认定"等为题名或管检测,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检索了相关文献,提出非学术性文献及重复文章后,得到专题研究的期刊论文60余条。
对所载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和业界争议较多的问题集中在"常设机构原则能否使用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服务器或网址是否构成固定营业场所"和"网络提供商是否构成营业人,进而构成常设机构"这些问题上。
二、相关研究焦点梳理
(一)常设机构原则能否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
对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所产生的跨国营业所得,是否可以按照现有的国际税收协定中确定的常设机构原则确定征税权的划分?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有关国际组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如下:对于国际互联网上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税收问题,有关的国际组织,特别是OECD给予密切关注。OECD的财政事务委员会(CFA)就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讨论活动。1997年11月,OECD在芬兰的图尔库举行讨论会,最终的阿城一致意见,即:OCED税收协定范本中有关常设机构的概念同样可以适用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如何适用。
综上所述,当前普遍的观点是:对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产生的跨国营业所得的征税权划分,仍然适用现行的常设机构原则。
(二)常设机构的认定
虽然大多数学者和国家及国际组织都持继续保留"常设机构"原则的观点,但针对电子商务的特殊性,对现有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修改问题,学界又是中说纷纭。以下是我国学者对"与电子商务有密切联系的服务器、网址和因特网服务提供商能否构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常设机构"这些具体争议焦点的看法总结:
1、服务器能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通过对所参考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服务器构成固定营业场所。笔者在此将其中较主流的观点归纳如下:
黄素梅(2006)认为,首先,服务器是硬件且有形,在一般情况下较为固定,不论是直接所有或租赁,频繁更换服务器的成本都很高。因此,即使按照传统的常设机构认定标准,它也具备了构成常设机构的物理条件;其次,服务器及人员的存在并非构成"常设机构"所必需的,即使在传统商务领域,是否有人参与经营也不是构成常设机构营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服务器可以构成固定营业场所。①
2、关于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否构成常设机构的问题
朱炎生(2001)认为,经合组织财政事务委员会没有完全排除网络服务提供商成为其他企业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如果某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向某个企业提供维持网址服务过程中,草畜其营业常规,例如有权以该企业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并经常行使此项权利,那么该网络服务提供商将构成该企业的常设机构。注释第42.10段的第4句话清楚地指出来这种可能性。②苏宁华(1998)认为,我国在签订国际税收协定时,应明确提出一个营运人及时无权为本公司对外签订合约,但只要经常为这个企业包邮库存并交付货物或商品,应视为常设机构。因为该人已具备盈利的作用,不再符合辅、准备性的精神。③
三、简要评述和展望
(一)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
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的认定标准,有的学者主张作较大改革,如预提税、虚拟常设机构及公式利润分配等方案;有的主张小调整,如人的干预、引力原则、取消例外及软件功能例外等方案,这些观点各有优缺点。为了维护我国税收权益,我国可以认定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而网络服务供应商(ISP)以及网址在一定条件下构成常设机构。
我国可以借鉴OECD观点,在税收协定中规定:如果外国销售商通过设在我国的服务器(包括购买和租用)从事了实质性的营业活动,则该服务器应当认定为常设机构。
(二)网络服务供应商构成常设机构的认定
我国在税收协定中应明确规定,如果网络服务供应商有权代表企业签署契约、经常代表其从事实质性营业活动、或者全部或几乎全部为某个销售商提供网络服务,则构成在我国的常设机构,我国可以从源征税。
当然,以上规则的实行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修改现有对营业利润征税的规则将会比单纯改变国内规则更困难,需要的时间也更长。其次,许多国家除了必须修改国内法外,还要修改税收条约与协定,如果通过重新谈判方式进行的话,耗时很久。第三,即使修改现行规则,在过渡时期里,新旧规则的并存也将增加双重征税和不征税情形的发生。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与我国签订税收协定的当事国予以协商、合作,对此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注释:
①黄素梅:电子商务中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新发展[J].国际税收.2006(8).
②朱炎生: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认定经合组织观点述评[J].涉外税务.2001(5)
③苏宁华我国跨国营业所得课税中常设机构的认定及完善〔J〕.涉外税务1998 (8).
参考文献:
[1] 黄素梅:电子商务中常设机构认定标准的新发展[J].国际税收.2006(8).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复杂工程,是一次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路的探索,是构建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的创举,因而需要多种人才和技术的投入作为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打造,离不开人才培养和输送,包括实用型技术人才,技术人才充裕将是企业选择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1.职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双重保障
新世纪以来,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职业技术人才队伍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技能人才缺乏、人才的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如何增加职业技能人才总量,优化技能人才结构,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职业技能人才支撑,是我省今后20年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培养储备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队伍。
2.目前我省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沿海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陈旧,适应市场能力弱,很多专业学生只是简单的流水线操作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对接,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模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尚未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目前产生两种后果:一是我们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很难走出去,走出去的在企业很难呆得长;呆得长的很难进入高层次技术管理岗位;二是很多初高中毕业生开始到沿海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在生源上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是高学历人才外流,另一方面是职业技术人才滞销,加之生源困境,职业教育不改革不行。
这里主要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职业教育观念急需转变;二是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三是教材教法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发展需求;四是职业技术人才质量必须完全对接市场。
3.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坚持行业办职业学校的方针
职业学校依托行业办学能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站在行业发展前沿,对于专业设置和教材改革创新有天然的优势,对于学生就业成长有着更大的空间。我院是江西省第一所水利高职院校,应多从“水”中下工夫。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来说,作为一项地域性战略建设,突出了地域和生态两大方面,如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鄱阳湖水循环的保护、鄱阳湖生态区域的开发和治理、鄱阳湖生态经济的建设、鄱阳湖流域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建设需要大量水利人才输入保障工程进行[1]。这对我院相关专业设置和教材内容改革及毕业生的人才输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应抓住这机会,做好做精水利工程系。我院继续教育中心适时加强我省水利基层人员的培训工作,为鄱阳湖经济建设输入更多水利人才。
3.2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政府主导,立足行业,联合企业,办出特色是目前可行的学生培养模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政府为主导,公办职业学校为平台,和企业联合,走特色办学路子是必然的选择。
3.2.1政府加强职业教育的投入。
对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加以扶持,加大对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培训的投资力度,正确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加强企业学校联合的协调,强化教师素质培训和提高。
3.2.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职业院校应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试行“学校办企业”的方式,使实训基地由“消耗型”转为“生产型”。
3.2.3根据企业需求实行“订单培养”。
这是和企业深入合作的尝试,入学学生就是招录的员工。有时为了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院校还可以调整教学计划,保证那些尚未毕业的学生经过短期强化培训,能够先到企业顶岗就业,再利用工余时间,补齐专业课程,完成整个学业。
3.3教材教法的创新
立足行业,紧跟市场,站在专业前沿设置专业,改革教材调整课程。职业院校按照行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可以试行校本教材,取得经验以后正式使用。
3.3.1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
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应得到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3.3.2构建以职业岗位素质或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如德育课程就可采用模块教学法,如第一讲:“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第二讲“法律知识教育”,可从最简单的规章制度讲起;第三讲“人生的价值观”,也就是让学生明白成为怎样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受欢迎,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发挥作用。在教学中选取学生身边的案例、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具有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对一生的重要性,为以后就业及创业提供重要保障。
3.3.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明确教学目标。
如基础课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可扩充,让学生明白体育课实际上就是半军事化训练,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专业课程按照“教、学、帮”合一的总体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以案例或真实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与产品加工、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实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3.4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优势,依托相关专业办产业,也可以与先进企业联合创办相关产业,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企业互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与咨询。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一、前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保险管理服务水平,要求当代社会保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并深入探索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并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带动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氛围中,提升整体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环节。以下就是对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发展难题及对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社保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二、当前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经历了20多年的变革,且就广东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中得知,资金运行水平处在不断上升的发展状态。同时到2013年为止,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了3200万人,五大险种资金达到了2412亿元,即为全国的/5。另外,结合2013年《中国社会保险年鉴》得知,广东在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实施过程中始终处在领先位置。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即全体工作人员中编外人数占据了30%,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工作人员工作情绪,同时导致其在加班加点的环境下工作效率逐渐降低。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偏低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也就此影响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此,在实施管理工作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三、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发展对策
1.重视网络平台的运用
在社会保险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强调对网络平台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当代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据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构建统一、集中化管理平台,并将网络技术引入到其中,继而便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基于业务操作平台、管理决策平台的基础上可全面掌控到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且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凸显出的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业务量逐渐增多,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客户良好的服务环境,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应利用现代化网络搭建监督、管理等平台,从而引导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规范自身操作行为,且就此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2.健全奖励制度
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工作人员逐渐凸显出消极的工作情绪,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激发其工作兴趣,要求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工作过程中应注重构建奖励制度。例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即定期带领员工进行旅游、野外烧烤、徒步等活动,同时给予每月表现优异员工一定的奖励。即奖金、生活用品等,由此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基于奖励制度完善的基础上要求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应注重强调专业化工作团队的建设,继而由此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并带动其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发挥自身效用及价值。
3.完善动态增员机制
在动态增员机制构建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社保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应注重随时掌控到自身社会保险业务增长状况,继而依据增长数据随时调整人员编制,即以增加员工的形式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条件;第二,动态增员机制的实施要求社保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设置测试人力资源数目的专业化机构,并将社会保险工作岗位所需员工数目的工作职责落实到该部门,且要求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科学定岗定量定员的路径来解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问题,避免人员短缺问题的凸显影响到整体服务水平,且就此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
4.推动人事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保险业务的逐渐增多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社保机构人事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要求其在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应注重引入混合编制方式,即通过增设事业单位编制的方法来应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带动工作人员基于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工作积极性,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此外,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针对非公务人员展开技术职称评审环节,继而确保其专业化水平满足自身社会保险业务发展需求,且就此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凸显影响到社会保险业务的有序开展,并提升整体服务质量。
四、结论
综上可知,部分社保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影响到了社会保险整体服务质量。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社会保险业务的有序开展,要求当代社保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从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动态增员机制、重视网络平台的运用等途径入手来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且就此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并带动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达到高质量服务状态,满足社保机构发展条件。
参考文献:
[1]牟燕.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5(05):145-146.
[2]王飞跃.深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以贵州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2(05):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