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体能锻炼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6 04:39: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能锻炼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能锻炼

篇(1)

3、跳绳运动,如果人比较懒的话,那就在家跳绳,对于女孩子来说,跳绳还可以减肥,它基本需要人体全身器官的配合,是高中生锻炼增强体质的好方法。

4、骑自行车。在每天的上下学的时候骑自行车,可以锻炼人的心脑肢体反应,将锻炼身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是高中生锻炼增强体质的好办法。

篇(2)

1.前言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2011年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结果显示:学生体质状况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提高,视力不良检出率持续增高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则继续下滑,反映出我国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2000年,武汉市对7―18岁的少年儿童健康状况抽样调查,调查中分别就立定跳远、屈膝仰卧起坐、60米冲刺等项目做体能测验,结果发现青少儿们身体的敏捷性、协调性、耐力都不够好,尤其是腿部肌肉耐力发展不佳,小学三年级前的青少儿双腿耐力的发展,竟然处于停滞状态。 杭州某中学最近为全校同学体检,发现体能不佳的同学比比皆是。由于缺乏运动,一些青少儿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学习时更容易出现焦躁、倦怠状态。这些事例向我们发出了一个强烈的青少儿健康的警报――有体重无体能。

2.体能的含义及其评价方法

体能是人类从事活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美国白宫体能委员会将体能清楚地定义为:人在工作时表现积极、愉快而不感疲乏,同时还有余力去从事个人所好的休闲活动,以及能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德国学者拉逊认为,体能应由下列因素组成: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肌力及肌耐力,心脏循环性耐力,动力和速度,柔软性和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和正确性。上列因素都可作为衡量青少儿体能状况的依据。假如青少儿经常生病,学习状态不佳(易焦躁、倦怠,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洋洋没精神,那么说明他的体能状况就属不佳。

3.青少儿体能下降原因分析

3.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许多父母把健康寄希望于医疗、保健品,而不注意健身锻炼。还有相当多的青少儿生活无规律,起床后匆忙地吃点饭甚至不吃饭就去上学,下午回家埋头赶作业,然后边吃饭边看电视,直到大人催促才睡觉。若是节假日,这些家庭就更无章法,常常是暴饮暴食、贪吃贪睡,青少儿和大人一样不做任何户外活动。

3.2居住环境和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

都市文明加重人口集中,居住高层、空间狭小,青少儿运动锻炼场所由户外移到室内,整体大肌肉活动(跳、掷、攀等)机会减少;他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城市交通的拥挤,也使家长刻意减少青少儿走路和外出活动的机会,许多青少儿连每天走路上学的机会也没有了,何谈专门的运动?

3.3父母的过度保护

很多家长在青少儿还没开始运动时就处处提醒,或为青少儿清除所有可能的障碍,造成青少儿防卫心理过度,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提高。

3.4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受片面的社会价值观影响,许多家长对青少儿体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升学的压力,迫使许多家长乐意送青少儿上各类文化知识补习班和才艺班,而从没想过要培养青少儿的运动能力。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往往只贪图舒适,而忽视体育锻炼。如果家长们不重视给青少儿更多的运动机会,那么青少儿体能将会持续变差。

4.体育锻炼让青少儿们健康强壮

虽说体能有“自然增长”的过程,但这种增长是很有限的,要提高人体机能就必须进行体育锻炼,加速身体各器官系统、肌肉组织新陈代谢,这就是人体成长发展的“用进废退”规律。有专家形象地把它表述为:运动―能量消耗―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消化、吸收)―恢复能量―消耗能量―体内物质积累―促进生长发育。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缺乏运动而引起的体能低下,会造成多种健康问题。

4.1体育锻炼能促进儿童身体全面发展

(1)有利于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户外活动时,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从而促进骨骼生长。另外,体育锻炼中,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中心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经常锻炼,使肌纤维变粗,肌肉血液供应好,毛细血管增多,促使肌肉强壮。

(2)有利于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运动中,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放松,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因而改善和提高了彼此的协调能力。

(3)有利于心脏的生长发育。经常运动的青少儿心肌健壮,跳动次数比一般青少儿少,这是心脏健康的表现。

4.2体育锻炼能使儿童更聪明

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取决于大脑的功能。儿童大脑需氧量占整个人体需氧量的50%,体育锻炼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了满足运动的需要,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从而保证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养料。大脑工作时的能量来源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体育锻炼还可使体内胰岛素工作正常,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更好地发挥“聪明”功能。

4.3体育锻炼能增强儿童的抵抗力

体育锻炼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比如,一个人坐着不动,一分钟只能摄取1/4升的氧气,而跑5千米,1分钟能吸取2升的氧气,等于坐着不动时的8倍[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经受各种气温的刺激。尤其是在冬季,能更有效地改善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青少儿适应环境,抵御疾病的能力。良好的体能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青少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我们的调查表明,经常参加运动的青少儿与同龄青少儿相比,平均身高高4厘米以上,肺活量多200毫升以上。此外,体育锻炼还能改善青少儿的心理气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5.结语

青少儿在成长发育阶段,良好体能的获得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与引导,离不开社会各层面的关怀与呵护,然而家长作为孩子最直接的监护者,不仅应在孩子的智力成长上倍加关心,而且应为孩子健康的成长倾心尽力。为此,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有意识培养青少儿的运动能力,并把它发展为体育兴趣。其次,帮助青少儿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把体育作为一种体力活动是不行的,应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增强青少儿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成效。再次,督促青少儿坚持锻炼。青少儿的自觉性和毅力不强,若没有家长督促鼓励,则无法保持体育锻炼的效果。最后,指导青少儿科学锻炼。运动会引起身体机能的深刻变化,过少的运动量对身体机能无刺激作用,超负荷运动又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家长既要警惕超负荷运动,又要提供合适的运动负荷,帮助青少儿对自己承受负荷的能力建立信心。

因此,要教育青少儿明确锻炼的目的和意义,告诉青少儿要注重身体的全面锻炼,不仅要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而且要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平衡等各项身体素质;既要获得跑、跳、投掷、攀登和游泳等实用技能,又要培养果断、机敏、勤奋、吃苦耐劳、大胆沉着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篇(3)

1现代社会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体能要求比较高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往往比较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1]。健康的身体是学生立足于学校和社会的最基本的法宝,身体健康、体能优异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体力。职业院校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日后的工作提供良好的身体[2]。学生在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后要迅速适应公司的工作节奏,当出现工作压力时也要及时找到减压的方式,而具备良好的体能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强度,适当的锻炼可以减轻工作压力,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工作挑战。常见的工作岗位分为静态站姿类工作和流动变姿类工作。

1.1静态站姿类工作

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从事酒店前台、营业员、销售员等工作岗位,相关职业需要工作人员长时间站立,同时在站立和鞠躬中完成顾客的相关咨询工作,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有8个小时甚至更长,长时间站立对身体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经常站立腿部会充血肿胀,很多长时间工作的人员患上了静脉曲张的疾病,严重会引起心脑血管的疾病,很多长时间站立的工作人员会出现胃下垂的疾病,人体的身体机能严重下降,对身体健康严重不利。相关职业对员工的腿部和腰部肌肉等关节都是巨大的挑战。

1.2流动变姿类工作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很多从事导游等服务行业,相关行业需要从业人员长时间直立行走,在社会中类似的从业人员数量也非常庞大,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生活的作息没有规律性,对腰部的使用比较频繁,这类从业人员经常患有心脑血管和胃病等相关疾病。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应该注重对腿部和腰部的锻炼和运用,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耐力训练,只要这样学生在毕业后才能更好、更快的适应从事的工作强度。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体能锻炼的重要性

2.1高职教育工作需要提高学生职业体能训练

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体育教育工作,同时要注重训练的效果,向学生灌输生命在于运动,在努力工作和学习的同时体育锻炼也不容忽视的思想。职业学院的相关领导和专业老师也要转变思想,在抓好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能的培养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体育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才能落实好,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老师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是坚决不行的。体育课上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训练,然后每节课都教学生体育项目的具体操作,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小游戏,在游戏之中逐渐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让锻炼身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学生自己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越来越好。

2.2现代职业需要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体能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职业对学生的要求从单一的专业知识能力向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方向不断发展,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全方位能力的发展,学校的思想要与时俱进,增加对学生体能的训练来迎接来自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各项挑战。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能训练的措施

篇(4)

呼拉圈对于骨骼的调整和腰部肌肉的拉伸有着很大的帮助,游戏规则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双脚站立在平衡板上,然后依照屏幕上给出的人物动作来扭动自己的腰部,从而起到重心转移的且的,通过最后摇的圈数来进行效果评价。

3-2节律踩踏

节律踩踏有助于培养运动的节奏感,对反射神经有一定调节效果。该游戏要求玩家根据屏幕上给出的提示,有节奏的踩踏平衡板上的指定位置,通过最后统计的完成的踩踏分数来进行效果评价。

3-3慢跑

慢跑能够有效的促进体内脂肪的燃烧,对减肥效果明显。该游戏要求玩家将wiimote放入口袋中,不依赖平衡板进行,在导师的带领下有节奏的慢跑,通过最后统计的有节奏摆动的频率来进行效果评价。

3-4双向呼拉圈

该游戏是第一个呼拉圈的加强版,游戏中会要求玩家分别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腰部的呼拉圈,左右分别有3分钟时间限制,最后通过摇的两次圈数总和来进行效果评价。

3-5节律踩踏加强版

HCG没有足够彪悍的胖子能够启动这个项目,不过据推测,该游戏应该为3-2的加强版,需要玩过以更快的节奏踩踏平衡板的指定位置,然后通过最后统计的完成的踩踏次数来进行效果评价。

3-6二人慢跑

该游戏是第三个慢跑双人合作版,需要两个Wiimote才能进行,每人控制一个。两人的跑步频率需要尽量的保持一致,最好不要相差太远,通过最后统计的有节奏摆动的频率来进行效果评价。

3-7节律拳击

节律拳击也是一个能够有效燃烧脂肪的游戏,同时也能锻炼玩家的节奏感。该游戏需要平衡双截棍手柄同时操作,在拳击教练的指导下,分别做出前进、后退、击拳和收拳的有节奏动作,通过最后统计击中的点数来进行效果评价。

3-8观光慢跑加强版

篇(5)

在2000年开始的体育新课改中提出了“身体健康”的新概念,体育课程名称也从“体育”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这是在过去的体育课程要求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进行身体锻炼的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身体发展要求。

长久以来,人们常常解不开的一个困惑是:“练了体育身体并不见得好,不练体育的身体也不见得差。”其实质应该是在质疑体育学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其实体育也是一门科学,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健康与体能的含义也非常宽泛,其中也受到遗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和进行身体锻炼也要有针对性地工作,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无视锻炼的意义。因此需要特定的教学策略。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策略呢?《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果及其模型》中指出:体育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所预想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根据实际发生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这个概念表名,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师教案,而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思想和方略;第二,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

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随笔者一起,探讨初中体育教学关于身体锻炼与体能发展的教学策略。

1.宏观策略:为什么教和教什么

1.1要将“体育与健康”理解为“体育为健康”

不能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讲授健康知识的理论课,也不能把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授当做了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略体育课中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活动性。更不能将其理解为“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心中理解为是“体育为健康”,也就是说体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是个手段和载体,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目的。也就是说,体育的身体活动性应该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标下统一起来。而实现这个统一的第一标志就是要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使体育课程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体育好”和“身体好”在体育教学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统一。

1.2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两个方面

身体锻炼,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也就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的方法来保养学生的身体,这主要通过体育课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这也是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2.中观策略:教多少和教会多少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仔细的研读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阶段的“身体健康”目标下,主要实现:1、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

笔者看来,“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有关保健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保健原理,从理性上建立对身体健康自我保护和养护的认识基础,有着既着眼现在又兼顾未来的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等等。实是“授人以渔”的工作。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而“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国,各名族,各类书籍对“体能”均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解释,无论怎样定义,体能和运动素质都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身体能力和身体健康的要素,而体育教学中又具备发展体能的功能。而且,“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一直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例如:跑、跳、投掷等等,均是为了继续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弹跳力等等。所以,在新课改下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更是不能将其舍弃,而应与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相结合,使体育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微观策略:用什么教和怎么教

这一方面的内容,其实是体育教师教师技能和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学校条件和设施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3.1教学中应该树立“健康”和“体育”是浑然一体的理念

在未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体育传承”和“健康促进”不能称为两张皮,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这就要求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地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要从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变成“通过运动技术为主题的学习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课程。

例如:在学习体操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体操动作,那么我们的教学评价也只是学会了多少动作,动作做得怎么样;但是如果我们瞄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学习体操,那么这时的体操教学就会产生变化,它将从“竞技场上的体操”变成“体育锻炼中的体操”“老年人甚至是残疾人都能做的体操”;教学目的从“教会学生不会的动作”变成“既教会学生不会的动作,又教会学生不知道的锻炼方法”。于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变化,教师就必须告诉学生哪些体操动作可以进行哪些肌肉的锻炼,哪些素质的锻炼应该采用怎样的运动负荷,进行怎样的间歇和休息,甚至连应该补充怎样的营养也要教。这样,体育教学就与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又例如,我们在过去球类教学中,更多的是为了教会学生打球,而新的健康体育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各种球类项目的乐趣,让学生喜欢这些运动并能理性地去认识这些项目,这样他们才能把这些运动变成他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健康服务。

3.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需要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概念和两方面的工作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31-01

长久以来,人们常常解不开的一个困惑是:“练了体育身体并不见得好,不练体育的身体也不见得差。”其实质应该是在质疑体育学科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其实体育也是一门科学,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健康与体能的含义也非常宽泛,其中也受到遗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和进行身体锻炼也要有针对性地工作,既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无视锻炼的意义。因此需要特定的教学策略。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策略呢?《体育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果及其模型》中指出:体育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所预想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设计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根据实际发生的教学情境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思想和方略。这个概念表名,第一,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师教案,而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思想和方略;第二,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调控性。

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随笔者一起,探讨初中体育教学关于身体锻炼与体能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宏观策略――为什么教和教什么

1、要将“体育与健康”理解为“体育为健康”

不能将“体育与健康”课变成讲授健康知识的理论课,也不能把健康教育的知识传授当做了促进学生健康的途径,而忽略体育课中的技能传授和身体活动性。更不能将其理解为“本次体育新课程改革是健康与技术之争”。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把“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在心中理解为是“体育为健康”,也就是说体育要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身心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是个手段和载体,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是目的。也就是说,体育的身体活动性应该在“身心健康”的大目标下统一起来。而实现这个统一的第一标志就是要在体育课教学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使体育课程能够成为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让“体育好”和“身体好”在体育教学效果上得到最大的统一。

2、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身体锻炼”和“保健养护”两个方面

身体锻炼,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学生身体结构和机能的改善,这也就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和技能学习;而“保健养护”则是指通过卫生保健的方法来保养学生的身体,这主要通过体育课的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这也是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中观策略――教多少和教会多少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仔细的研读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阶段的“身体健康”目标下,主要实现:

1、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

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

笔者看来,“掌握保健知识与方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有关保健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保健原理,从理性上建立对身体健康自我保护和养护的认识基础,有着既着眼现在又兼顾未来的重要意义。它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等等。实是“授人以渔”的工作。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而“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各国,各名族,各类书籍对“体能”均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但是无论何种解释,无论怎样定义,体能和运动素质都被认为是构成人体的身体能力和身体健康的要素,而体育教学中又具备发展体能的功能。而且,“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一直是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三、微观策略――用什么教和怎么教

这一方面的内容,其实是体育教师教师技能和素养的综合体现。根据学校条件和设施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经验。

1、教学中应该树立“健康”和“体育”是浑然一体的理念

在未来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中“体育传承”和“健康促进”不能称为两张皮,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这就要求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地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服务,体育课教学要从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变成“通过运动技术为主题的学习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的课程。

2、“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的教学需要有“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概念和两方面的工作

篇(7)

在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而融入各专业之中。其教育目标是贯彻健康教育、增强体质、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行品德教育。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职业工种的增加,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现有的教育目标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集中表现在:一是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及营养结构的改变,学生健康状态明显改善,但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却持续下滑,中职生就业因体能不足不能适应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负荷而转岗的现象有增无减。二是学生个性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不能和谐相偕,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承载力较弱而引发系列社会矛盾令人担忧。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优化提高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预防学生体能素质下滑而增强学生体质,以促进中职生以强健的体魄直接投身岗位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定位及拓展元素 

1.“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定位 

在中职教育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因基础课而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出发点是对学生实施健康教育,落脚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并施以品德教育,其课程作用辐射范围局限于使学生以强健的体魄适应学校的教育要求。这种始终围绕教育、学校和学生为一体的课程观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教学为教育服务,忽略了教学为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和社会需求的视角,其实质就是一种狭隘的课程观。而改革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职业观模式则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健康教育与职业体能准备的和谐”。因而课程锻炼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能为核心,按社会及企业岗位对人才体能的具体化要求,实施岗位体能需要训练、团队团结合作需要训练、创新能力需要训练、服从服务与生存需要训练、心理适应性需要训练和体能承载劳动强度需要的训练,切实提升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工作应对的能力”。这种职业观培养模式与课程观培养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拓展了教育、职业、企业、社会间的视角。融入了社会发展及企业文化元素、职业岗位体能应对元素、健康教育深层内涵元素。使得课程培养元素呈多元化方向发展而促使课程效能最大化,使之达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和谐相偕之目的。 

2.“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需要拓展的元素 

(1)企业文化元素的拓展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性质决定了本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当企业文化或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与劳动者认识与观念不能和谐相偕而引发系列社会矛盾自然令人担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教育和企业而言,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拓展教育、职业、企业、社会互惠视角,以利和谐发展就显非常必要。就《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要实现培养元素多元化,按企业文化需要引入团队团结合作、创新能力、服从服务与生存、心理适应性和体能承载劳动强度需要的训练使受教育者在校学习期间对未来职业和岗位有一个认识和适应过程就显的非常重要。 

(2)职业岗位体能需要元素的拓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改变社会己见端倪,创新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及先进的科技。同时,现代化劳动环境及条件也促使了人的本能退化、适应能力降低、体质弱化等现实问题。在日本,科技部门针对果农上肢手臂因长时间高举喷雾器打农药而导致上肢及身体不适专门设计了人体手臂支撑器以此减轻果农劳动负担。这些人性化科技和举措虽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却真实反映了人体体能素质机能退化与职业岗位不相适应的现实。因此,关注人力资源体能素质不仅是职业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也将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3)健康教育深层内涵元素需要的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推行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并引领当今各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贯彻实施“健康第一”的思想却出现了一些偏差,集中表现在“无病即健康”被视为健康的真谛,而忽略了健康整体观和健康体能锻炼。实践证明,现实中学生营养结构及健康状态明显改善,但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却持续下滑的相向现象,毕业生体能无法从容应对未来职业岗位工作的事实告诫我们体育人,正确认识健康教育,拓展健康教育内涵中健康体能和整体元素是增强学生体质根本办法,也是我们课程改革必须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对接的路径可行性分析 

1.“学生对接职业岗位群”可行性分析 

在职业岗位群体中互相联系的分支群体所构成的职业系统中。在实施“体能锻炼与职业对接”方案中,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健康教育和职业岗位体能锻炼两大主题,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身长发育规律的。 

2.产业链中“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分类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通过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产业链中学生就业较集中的各职业岗位群中工作方式的调研,我们把各职业岗位群工作方式相近职业进行归类得出四种类型职业岗位群,形成了“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的有效路径。 

(1)“坐位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坐位型职业”岗位群包含电会、文秘、制图、化验、计算机、电子、仪表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长时间含胸、低头、弯腰、以坐位方式伏案工作或静坐在流水性生产线上,由于工作精确度要求高。导致心理紧张性增高。具体参与“坐位型职业”工作的身体部位是头胫部、上肢、腰背部。 

(2)“直立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直立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机电、汽营、医护、烹调、工模具、营销、农林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该岗位群因长时间站立且含胸工作。导致人体协调机能、大脑思维活动负担重、压力增大。参与“直立型职业”工作身体部位是上、下肢、腰背部。 

(3)“动作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动作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旅游、幼师、汽修、物管、保安、数控、家电维修、建筑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该岗位群工作方式体能动作较多且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劳动条件艰苦复杂。导致体能消耗大、运动系统,心肺功能负担过重。客观环境条件对身体不良影响多。因而参与工作身体部位是身体各部位及身体体能耐久能力。 

(4)“特殊型职业”岗位群工作特点及参与工作身体部位 

“特殊型职业”岗位群包含水下、地矿、地质、森林等专业。其工作特点是劳动环境差、有一定的危险性。参与工作身体部位是身体各部位及身体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 

三、“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众所周知,具体的岗位工作是在人体相关机体部位协助参与下完成的。加强各具体岗位参与完成具体工作的相关身体体能素质是“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及职业岗位群须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的核心依据。 

1.“坐位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敏、协调性素质练习;发展静力性素质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背力量练习;发展一般耐力练习;发展体育舞蹈、健美操、形体训练的练习。 

2.“坐位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散步、慢跑,武术、医疗康复体操、健身体操、徒手及持轻器材体操等活动促使颈肩、伸展筋骨放松肌肉等,消除颈肩部疲劳;通过篮球、排球,快速推举轻杠铃、哑铃、增加肩、臂肌肉及腰背力量;通过手指卧撑、负重引体向上、增强手指、手腕、手臂力量及灵活性、准确性;通过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接力跑、游泳、保龄球、飞镖等运动,提高反应速度和准确性、增强心血管和运动器官的机能。

3.“直立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耐力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素质的练习;发展灵敏、协调素质的练习;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4.“直立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慢跑、篮、排球、游泳、跳绳等项目的锻炼,增强学生心血管和呼吸、运动器官的功能;通过器械体操,健美操、负重搬运等锻炼增强学生上肢肌肉力量;通过武术、太极拳、医疗保健操、大众健美操、体育舞蹈、立定跳远、连续蛙跳等下肢活动性练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通过体育游戏或参加娱乐性体育活动及户外体育集体锻炼活动,消除肌肉紧张,促进机能恢复。 

5.“动作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敏、柔韧素质的练习;发展支撑、攀爬、悬垂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腰腹力量素质练习;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练习;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6.“动作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通过负重搬运、持器械体操、负重引体向上、增强学生力量素质;通过障碍跑、负重深蹲、田径接力跑、立定跳远、发展学生速度与灵活性,提高弹跳能力及下肢和踝关节力量;参加游泳、田径长跑、自然越野跑、登山、足球等活动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耐力素质;参加娱乐性体育活动;参加武术擒拿格斗训练。 

7.“特殊型职业”需发展的健康体能素质 

主要有:发展灵巧素质、耐力素质的练习;发展上肢力量、腰腹部力量素质的练习;发展腿部力量素质练习;发展野外生存练习及专项素质训练;发展团队合作的练习。 

8.“特殊型职业”岗位体能锻炼内容 

主要有:参加游泳、田径长跑、自然越野跑、登山、足球等活动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耐力素质;通过障碍跑、负重深蹲、田径接力跑、立定跳远、发展学生速度与灵活性,提高弹跳能力及下肢和踝关节力量;参加武术擒拿格斗训练;进行野外生存练习及专项素质训练;通过户外体育集体锻炼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单双杠、支撑跳跃练习,培养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结语 

当代中职教育是以彰显职业能力开发及职业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教育。通过“学生对接职业”岗位体能锻炼目标的教学实践,不仅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科学有序修正学生健康状态的需要。也是预防学生体能素质下滑和增强职业岗位体能素质的需要。更是为就业,为生存,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和教育并存的时代,教育作为提高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基础工程,与社会中的重视度在不断的提高着。但是,在教育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却在不断的突出,特别是初中的体育课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严重的导致着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兴趣的不足,学生也无法从体育课堂中得到其应有的身体锻炼和体能发展的目的。

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体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体育课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和体育老师都深深的感受到了教育的不公平[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教师和家长的重心都放置在了学生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深深的陷入到一种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体育课经常被其他的课堂挤占着,学生也把更多的精力放置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拓展,体育课程就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而在初中阶段的毕业班中,体育课更是被削课,甚至被硬性的取消,即使中考实施了体育加分政策,很多学校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在体育加试前的一段时间内开始锻炼,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1.2体育设施不完善

体育设施不完善是体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一些教学环境比较好的学校中,其体育设施的完善性相对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中的体育设施非常缺乏,体育教学的场地根本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部分学校甚至连一个完善的篮球场都没有。同时,在一个学校之中,体育老师也非常少,因此多个班级和年级学生的课程安排就非常集中,导致学生体育课程中对活动场地需求的增大。

1.3课堂教学的方法过于拘泥于形式

在初中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按照讲解--示范--模拟训练与练习的过程来实施的,而学生的体育学习也是通过体育教师在动作展示中的“听”、“看”和“体会”来感知这些动作的全过程[2]。但是,这种“听”、“看”和“体会”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被动而又机械化的,以此,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对这些动作所具有的艺术性和规律性有一个完美的体验,进而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同时,受竞技运行的影响,人们在对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体育课程经常存在着以竞技体系为中心的课程,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以及可接受性,导致学生出现对体育课程严重厌恶的情况。

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方法

2.1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学地位

在初中教学的新课标之中,其教学的方法更多的是强调采取多元化的模式来执行,但是,在这个多元化的内容中,却没有对课程的内容作出明确的指示,这就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权利。那么,在初中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就需要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制定之中,而在教学方案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制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对课程意识的缺乏,根本无法独立的去设计课程与组合教材。面对这种情况,初中体育课教学要想有效的发挥其课程实施中的体能发展和身体锻炼目标,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不可缺少的。在初中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培养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之中,并且要具有这种欲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实践素养和课程理论,有效的保证体育和健康课程内容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顺利的实现。

2.2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体能发展,从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以此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3]。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的配合,而学生的配合度和其学习的兴趣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身体差异出发,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掌握要领。例如,在体育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体操和武术这些具有可编制多种套路的学习中,可以先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挥,或者将动作和要素由教师自由编制组合,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在体能上的不同需求,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方案中降低一定的难度,更好的发挥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2.3积极拓展初中体育教学的模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发展的社会,随着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断加深。在体育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声音、动作和图像等直接的通过移动、定格、闪烁、快播与慢播以及色彩变化等,在加上教师的讲解有效的将教学中的内容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动作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可以详细的看清楚,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动作拍摄和录制下来,对学生们的动作问题通过录像和图片仔细的推敲,也可以陪同学生观看,对学生动作中的问题及时的告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度,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增加学生清晰动作表象的基础上有效的增加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课教学在实现身体锻炼和体能发展这一目标中,其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面对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才可以找出合理而又科学的解决方法,更好的将初中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出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中学生。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2-0053-02

体能是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辞海》将体能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和运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爬越、攀登、悬垂和支撑等。近年来,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呈不断上升趋势,即身高、体重、胸围三个指标迅速增长,而在体能、心肺功能、近视率、超重与肥胖这四个方面呈连续下滑趋势,尤其是在耐力、弹跳、爆发力三方面持续下降。此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维度之一的身体健康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这就意味着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学校体育的工作重心需要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因此,进行切实有效地、持久地关于增强小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一、小学生在体能发展中的问题

1.体能锻炼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矛盾

小学生的情感外露而且不稳定,对情绪、情感的控制力不够,意志力也比较差,他们需要依靠外部的影响才能完成某一活动。而体能的发展是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的,它需要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因此体能教学过程活动中,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尽量采用比较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体能练习的趣味性,从而保证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当

体能锻炼以身体素质练习类为主,教材相对陈旧,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能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较为贫乏、单一。这些过于简单的教学使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所以很难激发小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致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能课敷衍了事,消极对待,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不再喜欢上体育课。

体能练习对学生施加了生理负荷的同时还施加了心理负荷,大脑皮层很容易就会产生保护性抑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学、好动、好胜”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发展体能的目标。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方法策略

1.情境教学,以情境促参与

情境教学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生动、直观的体育活动,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以及运动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被具体事物或具体情境所支配,生动形象的情境课堂教学可以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状态。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情境教学中的“境”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它适用于小学中、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角色扮演中参与体育学习,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尤其是在简单枯燥的体能练习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完成体能练习的目标和任务。

例如:在一节心肺耐力训练课上,根据学生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将学生分组后分配到各自的场地上,选一名学生为灰太狼,几名同学则成为喜洋洋、懒洋洋、美洋洋等,限定在场地内进行灰太狼抓羊的追逐跑练习,在这样的追逐练习中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等都得到充分调动,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了心肺耐力水平,发展了体能。

2.游戏教学,以游戏促兴趣

游戏法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而进行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它对人数、场地要求不高,而且随意性强,道具不拘形式,游戏规则也比较灵活简便,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体育教学手段之一。

游戏对小学生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它有一定的情节性、娱乐性和竞争性,有规则的限定,同时常有较大的运动负荷,是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因此,体能锻炼中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把一些较枯燥的锻炼内容“寓练于趣”,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跑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滚雪球”的游戏。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每组前方摆好标志物,第一名学生绕标志物跑回后拉住第二名学生手两个人再一起跑,两人回来后再拉上第三名学生的手一起跑,如此类推,直至最后小组的同学一起手拉手一起跑,学生在不断地往返跑过程中不仅使体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样,用游戏形式把枯燥的练习贯穿起来,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增加了锻炼身体的实效。

3.比赛教学,以竞争促进取

比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练习的方法。它具有“竞争”的因素,能够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娱乐性和竞争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不服输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最大限度地机体能力,进而加强了身体练习对机体所起的作用。

在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个性心理特征会得到极大的张扬,学生为取得优异成绩会自主的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动作技术,提高体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

例如:为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可以采用“推小车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比赛。一个学生用手臂撑住身体,另一个同学抓住同伴的双腿推拉着向前走,学生顺势移动双手,小车就“开”起来了。在“你来推,我来爬”的接力赛中,看看哪两个同学推得快。通过竞赛的方式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进而促进体能的发展。

4.榜样教学,以榜样促提高

榜样法是指以模范行为、英雄事迹以及先进事例等来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的方法。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榜样对其有很大的感召力。革命英雄人物、体育冠军、同年龄的优秀人物、教师本身等的行为事迹都可以作为鼓励、教育学生的典例。

例如:在区运动会100米比赛中,我们学校一名同学在起跑时不小心擦伤了脸和腿,但她仍然快速爬起来坚持跑完全程,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家学习。在体能课上通过榜样的引导,让学生能克服困难坚持体能练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体能发展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最优化观点统筹多样化的教材组织形式,让体能锻炼融于教材的变化中,引起学生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体能的练习,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登崇.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 中职学校学生 体育锻炼 自我培养 生命健康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磨练意志的最好方式,尤其对于处在高压状态下的中职学校学生来说,面对相互的竞争,寻求工作的压力等等,完全可以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消除忧愁、紧张和压抑等情绪,转移注意力,缓解自己的焦虑。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课程,对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体育教学的本质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或是锻炼身体,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学生营造气氛、创造条件,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健康现状分析

就我国当前的国情分析,由于过分强调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的体能培养,导致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体能综合素质的整体下滑,虽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学生的平均身高有所提升,但超重人群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耐力也有所下降。体育教育的理论课程并没有得到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恶性循环。贺州市职教中心的成立,各职业学校基本到位,作为体育老师不难发现各类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以上问题。

二、中职学校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强健的体魄是革命的资本,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我们的生命才有了保障,我们的梦想才有了基石。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必须高度重视对其体育能力和自我锻炼的培养,体育锻炼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合理地安排锻炼的时间,增强体质的同时锻炼的是坚持不懈的信念,磨练的是坚强不屈的意志,既能消除中职学校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又能够避免中职学校学生由于各种压力产生不良的情绪。所以,重视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三、对中职学校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造成的体育课堂内容的枯燥乏味,削弱了当代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对于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开始实行了全面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改革旧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一味地要求学生步调一致,服从指挥的机械性操练,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摒弃“一刀切”的方法,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锻炼态度和锻炼情况,并且对学生的锻炼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受到教学任务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了偏重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轻视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直接影响中职学校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因素之一。

四、加强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的体质提高十分重要,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体能训练十分关键,我们针对实际的情况对提高中职类学校的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和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出几点建议如下: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1.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十分关键,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科学地设置有效的教学计划。体育一定不要墨守陈规,不仅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益友,能够和同学们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任课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并且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都加入其中。对于学生体育课堂上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规定,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增强学生意志品质为宗旨,以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水平为基本方式,差异化地量化标准,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能力是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

2.组建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俱乐部

对于提高中职校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可以自行尝试各类的教学手段和制定符合本校特征的教学计划,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职业技术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激发同学们自我锻炼的激情,培养学生们主动锻炼的意识。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也正是当代社会催生出的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向,并且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结合世界的主流形势和教学方法的成功经验,我国在开展全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过程中,也应该倡导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积极采取符合本校学生兴趣爱好和类型特征的方案来设置各类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准许学生自主选择乐于参加的俱乐部再进行活动和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师主要担当的是俱乐部的技术顾问和指导教师的角色,这样的形式才能够充分地发挥体育运动的魅力,才能张扬出学生的鲜明个性,才能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自我锻炼热情和兴趣。

(二)明确中职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

各类中职学校的体育任课教师除了向学生提供体育学科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向中职学校的学生灌输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态。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关注,社会上也开始兴起了终身锻炼的集体风潮。中职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够实现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使得中职学校成为了培养新一代青年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主要场所。

我们所谓的体育教学,就是将体育知识、体育技术和体育技能综合在一起,构建起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加强对于学生的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里包括了体育基础方法和知识的掌握;身体基本活动和运动能力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对于体育的观察、欣赏、评价能力的培养等等。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地发展和形成。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空间,创造出自我锻炼的机会,调动起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习体育,锻炼身体,掌握技巧,培养品格。

(三)加强中职学生体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和身体示范向同学们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简明扼要、风趣幽默、条理清晰、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聚精会神、主动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和老师的讲授同步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加强提问环节,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可因情制宜向学生提问,通过主动思考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当代的中职学生都有追求自我完善和不甘落后的心态,采取公平提问的方式,就相当于将竞争的机制和谐地引入到教学中来,学生们也会进而产生更加强烈的上进心,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回答问题。教师也可以对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进行提问和讲解,丰富同学们的体育综合素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整个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有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主动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学生也应该重视体育学习,配合教师教学,学会在体育中释放压力、调节心情、磨练意志、培养能力,领悟出终身体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张伟等.多途径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J].山东体育学报.1998(3):58-59.

篇(11)

总结自己多年来的体育教学实践和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

一、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与健康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教师进行跨栏跑教学,课题是“攻栏的要素”,教师先让学生们测量自己起跨点到栏的距离和下栏第一步着地点与栏的距离,以诱导学生认知攻栏的技术结构,在实地验证和讨论中得出攻栏与速度、身体柔韧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练习的方向,并实践了如何理性地进行运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二、提问法

提出问题确实比发现问题更难。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其共性是批评精神。没有批评精神,就难以发现问题,或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种体育锻炼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例如: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可以由小组游戏竞赛开始引入话题。为什么竞赛成绩会有好有差?哪几个好?为什么好?哪几个差?为什么差?有共性吗?可以改进吗?怎么改效果最好等等。

三、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讲解和示范的手段,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方法,示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形象手段。正确的示范动作能使学生在感知动作形象的过程中理解动作的特点和结构,建立正确的概念。因此,示范动作的准确、熟练和优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动机。所以教师的示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示范应根据教材的不同要求,分别采用正面、侧面、背面和镜面示范等方法。

四、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教师针对学生进行身体练习时没有意识到的多余动作、不正确动作、失误动作等,用简短的语言及时进行提示,以提醒学生注意和纠正动作。此方法能强化动作的概念,纠正习惯性的错误动作,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准确地掌握动作要领,增强自我锻炼的能力。提示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语言短促有力,突出重点要害,如“蹬”、“转”、“推”、“提臀”、“右摆”、“屈膝”等,使学生一听就明,领会意图,迅速调整自己的动作,起到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

五、口诀法

运用“口诀法”进行教学,是贯彻“精讲多练”原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口诀法”具有形象、生动、简练、准确、富有韵律等特点,学生喜欢听、容易懂、记得牢、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要领。例如:原地推铅球口诀:蹬、送、抬、转、挺、推、拨,既形象地说明了技术的要领,指明了动作的顺序,又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抓住重点,较快地掌握动作。

六、自我评价法

每个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活动能力和学习效果,结合教师的评价,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取长补短。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增进学习的效率,激发学习的信心。

七、竞赛法

体育项目有很多是以团队竞赛的形式参与的,如球赛、团体操乃至一场仅需几分钟时间的拔河赛等,每个成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之中,团队胜利了,大家分享集体的荣誉;失利了,每个成员都承担着责任并进行自省。团队荣我荣,团队耻我耻,从而培养了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每一次的经历都需要大家的默契配合,充分发挥自己技术、战术水平,斗智斗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八、讨论法

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在课上教师和学生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教师应该把知识性的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获取,宝贵的课堂时间应该用来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和书本的良好习惯。

例如:进行类似橄榄球与手球的自创游戏中,学生通过修改规则,使活动时的运动量大幅度随之改变。第一种三对三,队员之间便于传接球,对于发展跑投能力有益;随着参赛人数的增加,最多可增至15对15人,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改善学生的体能。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

九、自主学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