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闻稿件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7 17:19: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闻稿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闻稿件

篇(1)

崇俊

对校学生会日常活动进行新闻稿件的撰写是新闻报道部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新闻报道部作为专业性较强部门的立身之本。作为校学生会对外宣传的窗口和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的桥梁纽带,新闻报道部的成员有必要加强新闻稿件撰写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以严谨、高效、务实的专业技能获得校学生会同事的认可及我校其他校园传媒同仁的尊重。

在此,我将自己两年来在新闻报道部相关工作中有关于新闻稿件撰写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下来,供各位在以后的工作中参考。文中的有关观点仅为鄙人在实践中摸索得出的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可以不断提供意见,对现有的新闻稿件模式进行改进,并最终形成新闻报道部自己的一套“新闻稿件系统”,还望诸公继续努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 格式

1.字体:标题:黑体(小三);正文:宋体(小四)。

2.段落:标题居中,分为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文首行缩进2字符,以3~5段为宜。

3.字数:300~500字为宜。长篇的通讯稿不超过1000字,且各小标题段落以150~300为宜。

4.稿件提交格式:以Word文档作为“附件”,通过电子邮件提交。

二、 撰写要求

(一) 标题:一般而言,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

主标题:能够起到吸引眼球的效果,且字数较为适宜,不拖沓,突出主题。一般而言,有如下几种方式:

1.化用或借用名言警句或诗句。如有关奉献的,借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关座谈会的,“坐而论道,起而行之”等。

2.直接使用活动的标语或主题。如爱心义卖会可以用“爱心点亮希望”。

3.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即对活动主题进行概括,写出对仗的标题,每联以四五字句为宜。

4.通讯稿小标题按照活动进行的顺序、活动中的主要方面、活动的特色进行撰写,且各个小标题应对仗工整。

副标题:严谨平实,直奔主题。常用的几种类型:XX活动顺利举行;XXX圆满落幕;XXX火热进行中;校学生会热忱开展XX活动;记校学生会XX活动。

(二) 正文:逻辑顺序严谨,三段为宜。

1.首段:开门见山。清楚地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等基本要素,第一时间向读者传达活动的基本信息。注意保证基本信息的准确,尤其是人物姓名

中的生僻字与不常用字。有时为突出活动的立意,可以在首句加入目的,如“为了”等。

2.中心段:进一步描写事件中的各个方面,有侧重地突出事件中的生动细节,鲜明展现活动特色,以及校学生会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修饰性词语准确精炼,使文字富有节奏感,且叙述逻辑性要明确,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3.尾段:重申活动意义和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注意意义要简洁,一句话带过,毋加入主观情感,不要妄加评论,沉溺于说教,引起读者反感。

总而言之,新闻稿的最基本要求是“以最精炼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事实信息。” 考虑读者的语言习惯,并以此来要求自己的稿件撰写。

三、其他注意事项:

1.凡涉及校学生会的报道,简称均以“校学生会”为准。

2.“的,地,得”的使用。虽然三字作为助词,读音均为de,但在文字稿件中有其具体的差别。“的”多用于形容词后名词前,“墙角的花儿”;“地”多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动词前,“快乐地成长”;“得”多用于动词后形容词(副词)前,“干得漂亮”。现有的输入法软件经常出现此类错误,须注意检查。

3.网络语言使用禁忌,即在官方稿件中禁用网络语等不成熟的语言,保证用语规范。

篇(2)

近期,为提高我中心教师自身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敬业奉献精神,培养良好的师德风尚和氛围,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下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要求,我中心在石厝小学隆重举行了一场以“教之道、德为先”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师演讲比赛。

本次演讲比赛由各小学和石儿园各遴选一名教师参赛,要求参赛教师脱稿演讲,演讲稿必须主题鲜明、深刻,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精巧,有启发性,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在演讲比赛中,我校19名参赛教师围绕“千锤百炼铸师魂,创新励志树形象”和自身教学经历等内容,充分展现了我中心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演绎了“师德师风”的深刻内涵,不但演讲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声情并茂、激情四射、精彩纷呈,获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经过激烈的角逐,本次比赛的评委组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仪态仪表、演讲效果等方面对参赛教师的演讲进行了打分评选,产生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

其中金山小学王秋兰老师获得一等奖,角美第二中心小学周妙妙和黄少红老师获得二等奖,角美第二中心小学陈婉婷、玉江小学张露、鸿渐小学黄翠云、流传小学高艺娜、桥头小学蔡燕萍老师获得三等奖。

教师演讲比赛新闻稿件二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

为此,20xx年5月17号19点20分,以“我的梦 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金华中学北校区高一年级会议室展开,本次演讲比赛得到金华中学各领导的重视,出席本次比赛的评委老师有高一年级庞华老师、李元元老师和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的教师张静超、张盼、曹玉红。

本次活动由组长王志芳组织和策划,实习教师徐子煜、赵柯主持,核分工作由姚晓霞担任,以胡冰华为代表的实习教师负责本次活动场所的布置工作。

此次演讲比赛得到高一年级组的各方面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参加本次比赛活动的有27名高一学生,这些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自己的梦想,中国的梦想。

使我们深深体会到金华学子奋力拼搏,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

经过激烈的角逐,优秀的选手脱颖而出,本次活动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六名,比赛结束后,庞华老师代表评委团,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

21点30分,“我的梦、中国梦”演讲比赛活动圆满结束。

教师演讲比赛新闻稿件三

为充分展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弘扬当代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情操,5月8日,“讲述我身边的优秀教师”高区2015年师德演讲比赛在高区第二小学顺利举行。

参赛的25名教师来自高区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院校,他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用真情表达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用他们的精彩演讲畅谈着身边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师德的理解和感悟,抒发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

比赛过程中连连,掌声不断。

全体与会人员被演讲者的精彩演讲深深打动着,和演讲者一起共同感受着作为教育工作者奉献爱心的快乐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篇(3)

“消防工作,宣传系于一半”。现如今,消防宣传在普及消防知识、弘扬公安消防精神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宣传,能够密切警民关系,让更多的人了解消防,参与消防工作与建设,是地方与消防部队的纽带。在目前全民关注消防的大氛围中,参与消防宣传工作的不仅仅有消防官兵,也有许多新闻记者及文字爱好者投身于消防宣传之中,为普及消防知识、弘扬公安消防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笔者作为一名消防杂志编辑,每期杂志收到许多投稿。审稿中发现,许多主题新颖、素材充分的新闻稿件,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稿件质量不高而无法采用。现结合日常审稿中的常见问题,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消防新闻稿件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拙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积极推动消防宣传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空洞夸赞,难以凸显文章特色

写文章最忌空洞无物,欲使读者接受或认可自己的态度,不能单凭声势和感叹,而是需要支持自己态度的事实和充满情感的分析,才能避免人云亦云。

而我们常常在灭火救援通讯稿中看到:“在这次××行动中,参战官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消防官兵的风采,全面展示了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和顽强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消防官兵舍己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崇高理念,进一步树立了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这类总结性文字似乎大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功效”,于是乎大行其道,甚至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灭火或者救援行动,都能用上类似的语句。不否认在有些文章中有结合前后内容运用到位的实例,但是随着出现频率的增大,多数这类的表扬文字给人以空洞的感觉,有的甚至没有对具体事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叙述,有自夸的嫌疑,并且还会形成“千文一面”的行文模式,大大降低了宣传的效果。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出,宣传需要详实的事例做基础,还要有求实、求新、求变的思想,用真情实感打动读者,即使全篇上下没有专门的段落用来总结褒奖,也能使读者从字里行间读懂作者思想,这样的文章才是有分量的文章。

二、片面夸大,违反新闻真实性

有时为了宣传事迹所取得的成绩,有些作者不惜夸大其辞,甚至脱离实际情况,有明显的漏洞。这样严重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在一些稿件中,往往能发现一些数据经不起推敲,如某篇文章中描述,消防官兵从一幢燃气管道泄漏的多层单元楼中疏散出千余人。按照常识,一幢多层的单元楼房不过十几户人家,也难以达到千余人这个数字。还有的文章描述救一场家庭火灾,却挽回经济损失几百万元等数据,这些不经考证的夸大事实以达到宣传消防官兵发挥重要作用的目的,却很难让人信服,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在文章动笔之前,要对掌握的素材进行梳理和分析,如果发现有与事实出入的地方必须进行详细核对。有条件的可将拟好的文稿送至宣传对象处确认、审核,确保新闻真实性。

三、猜想虚构,缺乏可信度

与片面夸大型类似,这类问题也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作者采访不够充分,缺少了必要的素材和发展环节,但由于稿件的需要,不得不进行自以为合理的想象填补采访空缺;有的是因为作者驾驭文字的水平不高,一些转述部分的表述难以与人物身份相符,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如描述官兵从危险地带救出一名儿童时,被救儿童向官兵们表示衷心感谢,夸赞消防叔叔救民于水火,是人民的保护神。还有的如叙述火灾中有一人从二楼跳下脚部受伤,作者想当然地认为是摔伤所致,事实上伤者是由于跳到与房屋毗邻的铁皮房顶,被灼热的铁皮所烫伤的。类似虚构的内容就不符合人物特点或不符合事实,难以达到所求的宣传效果。

这就说明前期采访必须充分,否则下笔时发现一些要素没有掌握,就容易出现上述局面。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须在采访前做好准备,要针对采访的事件特点、人物等做出计划,收集相关素材,做到有的放矢。

四、寡淡直叙,缺乏生动性

与前面几类正好相反,由于时间仓促或文字水平不高等原因,有些作者写出的通讯稿件不够细致,对事件缺乏深入的了解,常常让读者读完文章也弄不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文章整体平铺直叙,缺乏真情实感,捕捉不到闪光点。或者整个文章无详略之分,甚至像流水账。比如一场扑救非常成功的大火,某通讯员接到任务后,仅仅按时间顺序将某一时刻发生的事情叙述下来,既没有环境描写,也没有对人物表现进行刻画,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草草了事。从这样的文章中,读者看不出与以往灭火救援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事实上,完成每一场急难险重任务的背后,消防官兵都遇到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一次看似相近的事件,许多细节却会相差很远。这类文章难以让读者共鸣,更别说达到消防宣传的目的了。

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作用。①所以就要求广大消防宣传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读性。

五、词语使用错误或不当

消防稿件中还有一些容易用错的词语或用法,希望大家在文章中稍加注意。

“截止”和“截至”:在消防类稿件中,甚至是一些文字功底较好的作者都容易出现将这2个词混淆的情况。“截至”=“截止到”。“截至”后直接加时间。而“截止”一般放在句子结尾,到某一时段截止。很多人写“截止*月*日*时,……”的用法是错误的。

“初起火灾”和“火灾初期”:“初起火灾”消防固定术语,表示火灾刚刚发生的初期阶段。然而在不少文字稿件中,经常将“初起火灾”写成“初期火灾”,严格来说是不准确的,只能表述为“火灾初期”。

群体称谓的错用。如官兵、莘莘学子、群众、师生等群体称谓,往往被错用当做个体称谓来使用,“官兵张小明说到”,或“官兵们纷纷鼓掌喝彩”等。这类群体称谓本身就是代表多人,故不可特指某一人,其后也不能加“们”。

在出版物中消防类稿件常见的数字使用错误也屡见不鲜,如阿拉伯数字和汉字通用来表达数字的情况等。用于内容涉及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望广大消防宣传人员在写作过程中多加学习积累,提高自身文字水平,笔耕不辍,为消防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与其他行业相比,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扎实、专业的岗位能力,编辑人员的岗位能力包括——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高端的艺术审美能力、现场指挥控制能力、文辞修饰和组合能力、理性逻辑能力等等。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会在其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行行的新闻题材和体裁,编辑的职能不仅仅在于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与分析,更要求灵活巧妙、真实具体的驾驭、拼接、组合各种文字和体裁,让事件以多维立体的形式再现给大众。除此之外,新闻编辑还要具备处理视频影像和图片的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稿件处理软件对新闻画面和影像视频进行技巧修改和处理。不光要熟练画面排列、标题选取、内容提炼等基本功底,还要掌握音频录制、复制等技术能力。

1.2敏感的新闻触觉

电视台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三大基本能力分别为——敏感的新闻触觉力、发达的信息咨询技术和亲民的新闻姿态。其中,敏感的新闻触觉有很大部分来自于编辑的先天条件,也就是所谓的天资。敏感的信息咨询触觉就是编辑应有的对新闻咨询的价值判断和衡量。而后两者,发达的信息咨询技术的和亲民的新闻姿态等岗位素质的养成则更多的依靠于电视台新闻编辑投入职业岗位后的历练培训。每天每刻都要整理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新闻资讯和信息,新闻编辑可谓是遨游在信息的采取、信息的检定、信息的提炼、信息的整合和信息的定稿、等信息的海洋中。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很多,如果单纯的将事件复制给观众,或者转载其他媒体人的文章,是无法满足新闻的力量性与时效性的。新闻稿件的处理也要讲究一个宁缺毋滥,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咨询,或者是将其他媒体人已经发现的咨询以标新立异的角度和漂亮的技巧重新展现出来,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新闻稿件编辑技术。

1.3新闻素养

新闻编辑必须树立新闻素养,即把受众理念放在关键的地位,坚持以受众为本的理论思想,以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度和大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为基础,进行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新闻稿件的处理。在报道新闻稿件时,要采取与民众贴近、与生活贴近、与实际贴近的方式,报道的内容也要精选正在或者曾经、将要发生在大众身上的事。只有具备平民角度和平民眼光的新闻报道才能深入人心、影响深远,给大众一种亲切的感觉。

第一,电视台新闻编辑不但要求具备高超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还需要精通新闻中的画面语言,能够从大众的心理角度和思维认知出发,控制好新闻中的画面节奏感;

第二,要学会熟练的应用不同的画面转换技巧和镜头组接技巧,在渲染画面、强化画面的表现力度时,要能够熟练运用蒙太奇手法;

第三,新闻编辑必须能够熟练的操作同期声,要按照清晰、活泼、具体、形象、自然的原则进项同期声的选择和处理,以保障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第四,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处理、编排新闻稿件的内容时,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让节目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不能人云亦云,以提升新闻节目的受众吸引力,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发挥出稿件的最佳传播效果。

2新闻编辑应具备卓越的协调组织能力

2.1团队配合能力

电视台新闻编辑的工作不仅仅是编辑稿件,还有整合稿件。阵营庞大、程序复杂的专题性报告等新闻节目的制作所必需的文字稿件和视频画面等任务的分工,编辑应该事先明确。一个称职专业的新闻编辑不但自身具备新闻稿件处理的技巧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协调、组织自己的记者队伍,能够对团队成员的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岗位特长和不足有全面充分的掌握,能够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分配任务时做到针对性和层次性,实现队伍人才能源的系统利用。

2.2要有当好记者的能力

电视台新闻编辑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新闻嗅觉,还要有当好记者的能力。在处理新闻中大量的图像视频时,只有精通、熟悉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才能对记者采访回来的素材进行专业的稿件处理。

在播放电视新闻时,画面和声音是持续滚动的,具有稍纵即逝的性质,大众在对画面和声音进行信息的感知与存储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新闻编辑的工作就是针对记者拍摄的镜头画面配置准确到位的文字补充。通过动画技术、特效技术、字幕技术等后续技术对新闻画面进行语言文字的补充,实现视频影像与文字语言的完美结合,保证信息的受众性。

3.1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包括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内的各行各业中,扎实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其它任何素养的基础。思想政治素养最直接、最明显的控制着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习惯。新闻具有时效性和力量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众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对社会的态度。新闻编辑的责任重于泰山,在新闻媒体工作中必须树立高度的党性,保持新闻媒体的纯净性,坚守新闻工作的阶级性——党性。

3.2灵活的创新素养

目前新闻媒体行业竞争加剧,社会需求日渐多元,新闻媒体不得不创新稿件的编辑质量,通过各具特色的编辑手段发挥新闻咨询的魅力所在。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运营方式创新等编辑创新已经成为目前新闻媒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3.3踏实的工作作风

新闻编辑是电视台的幕后人员,承担着重要的稿件处理任务,处理稿件时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冗杂繁琐。对每句话、每个文字都要细细推敲、认真审查。

例如,在编排电视节目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突出节目主题,又要辅之以绿叶点缀。各种表现形式交相搭配,灵活运用,吸引大众兴趣与关注的同时,给观众带来积极的人生启发。

4结论

篇(5)

相较于其他媒体的编辑,电视台编辑整体工作量较大,且对于新闻处理的敏感度也较高,要想从海量的信息系统中提取有效且有价值的新闻模块,就要积极落实更加专业化的信息选取机制,保证甄别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从而更好地寻找新闻切入点,确保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管控维度之间保持平衡。电视台编辑要在新闻获取后的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现场分析和采编,确保录制结构和管控模型的有效性,只有保证新闻制作流程贴合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实际价值。在电视台新闻管理模型中,要以编辑的政治素养和对新闻的把握为基础,确保审美需求和观众欣赏水平之间的契合度。

二、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问题分析

1.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时缺乏政治敏感性。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不仅要从大众实际需求出发,也要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新闻管控模型。而近几年,各地区电视台频道都在扩容增编,电视台内部有素质有能力的编辑数量在不断增多,电视台新闻编辑岗位也逐渐倾向于年轻化,新潮的思想和新颖的设计手段较多,但是,却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对突发事件缺乏综合型思维。没有从大局出发,处理上也欠缺周密的考量和深度分析,特别是有些编辑人员为了博取收视率以及点击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标题党”,编辑制作的新闻也缺乏真实性,存在很大的夸张程度和片面性。甚至是有些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新闻,都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问题,这就导致整体新闻体系出现了误导民众的现象,若是长期进行不实宣传,就会逐渐失去观众的信任。

2.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时缺乏新闻时效性。新闻之所以称为新鲜的见闻,其时效性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编辑每天要面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就会出现严重的信息处理不及时问题,新闻线索若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分析,就会产生重点不突出、时效不充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新闻线索收集的基层通讯员文化水平不高,也由于制作手法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编辑人员在实际处理稿件过程中,面对海量稿件若是不能形成良好的稿件管理机制,就会导致主流价值观稿件被搁浅。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电视台编辑来说,最大的失误就是同类新闻被其他媒体报道后进行补充,新闻时效性会出现大打折扣的问题。

3.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时缺乏编排趣味性。电视台编辑在对新闻稿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新闻的精髓,但是,由于新闻编排能力和水平存在差异,在实际管理和信息控制模型建立过程中,一部分稿件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整合。主要原因在于资金和设备因素,节目制作中缺乏创新,就会导致稿件处理效果失真甚至是制作方式更加无序化,节目编排模型没有创意,也就导致民生项目新闻失去影响力。正是由于稿件处理效果以及相关材料互动性的缺失,就导致信息内容不清晰、整体稿件艺术表现力缺失等问题逐渐突显出来,雷同信息得不到二次创作和处理,新闻的整体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没有根据受众群体的不足进行相关调整,就导致新闻结构和总体新闻定位存在偏差。

三、电视台编辑处理新闻稿件的技巧分析

1.优化电视台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在实际新闻编辑处理过程中,要从大众需求和实际社会发展机制进行综合分析,正确引导民众的舆论方向,建构系统化的新闻管理模型和控制机制,不仅要积极鉴别新闻的政治色彩和民生信息,也要充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真实且完整地对新闻稿件进行实时编辑,并且深入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从而建立符合需求的新闻模型。编辑人员要从基层出发,积极建构贴合各个阶层生活的新闻模型,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人员的实际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建构系统化的新闻运行模型,确保新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动态化的新闻更新机制,也为其贴合大众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2.优化电视台编辑的组织能力。电视台编辑要从自身专业能力出发,积极建构发展模型,提高自身对于新闻素材的捕捉和组织能力。那么,电视台编辑要保证工作务实,不仅是作风务实,也要提高新闻的实效性。从自身能力范围内提高新闻的真实度,并且主观上提高编辑责任机制,确保制作过程贴合实际。另外,在新闻后期组织过程中,要确保内容符合主题要求,减少低级错误的发生几率。只有对稿件进行深度分析和综合处理,才能在综合调配的基础上,提高稿件的实际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新闻处理过程中,并不是只有电视台编辑一个人,需要和外派记者、采编人员等进行组合,建构统筹的信息管控网络和信息体系,在保证组织特征以及部门协调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挖掘新闻稿件的实际价值。并且,在对新闻进行深度认知后,也要对相关工作稿件建立及时性的跟踪报道计划,确保信息挖掘的深度和实效性,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新闻处理质量,才能提高新闻整体管理编辑的水平,积极落实相关信息和处理信号。

3.优化电视台编辑的新闻驾驭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受众群体对于新闻的接受程度以及欣赏水平在不断变化,要想建构更加有效的新闻信息截取能力,就要积极落实有效的信息处理和加工措施,确保稿件筛选以及信息管理方面能满足实际需求。电视台编辑在对新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保证实效性,并且深度贯彻落实观众群体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编辑的编辑能力和素养,就要提升新闻处理能力,保证其观赏性和实际社会价值得以体现。编辑的信息处理效果直接决定了观众群体的信息接收程度和好奇心,只有有效激发群众的兴趣,才能保证其持续性的关注热度,进一步提高新闻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也为信息管理模型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视台要想提升自身新闻领域处理能力,就要建立更加系统的管理流程,确保相关信息维度和管控要求贴合实际情况,作为新闻编辑,要从根本上选择相关联的词汇,从而实现深入理解以及分析的目标,建立更加贴合于新闻信息的平台,在提高新闻收视率的同时,也要为电视台创造经济利益提供保障,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篇(6)

“新闻稿件”的朗读在播音主持考试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将全方位的考察考生的发音、音色、对稿件内容的把握,心理素质,政治素养等。所以考生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以及应题技巧等,对考试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逐一来解答新闻稿件朗读的种种细节。

1、考试的出发点

新闻稿件朗读的出发点是为了考察考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人文关怀近年来被业内人士经常提及,这也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普通观众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电视节目的主人,电视节目也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栏目的宣传口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类节目播报的方式沿用了几十年,早已被观众们认可和接受,但是受到人文关怀思想的影响,观众们开始反思“播报新闻”的方式是否与自己的距离太远,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缺乏平民意识呢?所以观众对“播报新闻”进行了重新审视,希望能够出现一种具有平民性、开放性的新闻播讲方式,于是“说新闻”便应运而生。“说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新闻类节目个性化的要求,其中表现得更多的是新闻主播的个性色彩。此时电视新闻中潜在的娱乐因素战胜了新闻因素成为主宰,电视新闻也就从信息播报转向轻松娱乐,从严肃正统转向通俗流行,这也就是考试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2、要注意的问题

在目前的电视及广播栏目中,新闻已经占据了各档新闻类节目的重要位置,同时也出现了一种趋势:认为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说新闻”。我们不能完全赞同这种观点,“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一种创新,但并不是最佳的方式,对于新闻类节目更不能一“说”了之。

(1)“新闻朗读”因为其形式的新颖和亲和力以及主播个性色彩的凸现而受到一部分观众的喜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当前观众的需求。“说新闻”在寻找新形式的突破口时选择了“主播个性色彩的突出以及播讲方式口语化、生活化”这两点,这是应该值得肯定和发扬的。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播音员、主持人都必须是党和政府的代言人,同时他们也应该成为广大观众的朋友,这实际上对每一位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新闻类节目的播音员,必须在这二者所界定的范围内施展个人的能力,既不能逾越代言人的身份,又必须播出个性,让观众满意。

(2)有些主持人节目过分强调“亲切、随和、生活化、口语化、不要有距离感”,这实际上是违背审美基本原则的。有声语言的创作应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新闻类节目中也是如此。这种美的享受不仅仅来自于对播讲方式的认可与接受,同时还表现在对新闻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的认同上。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距离产生美”,因此在新闻播讲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是符合审美规律的。有些“说新闻”的节目过分追求贴近观众、贴近生活,就逐渐失去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分寸与距离”,而一味地贴近观众甚至迎合观众也会直接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信息总汇的严肃性、权威性。

(3)发现主播调侃的味道越来越浓,对信息的评点也越来越随意,给人一种“为了表现”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对“说新闻”的曲解。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表现自我个性”,错误地将随意性等同于个人风格的体现。新闻类节目的生命在于客观、真实可信,如果任由这种调侃和随意的评点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导致观众对主播所说的新闻失去信任,失去兴趣。

3、具体细节的把握

“播报新闻”是新闻类节目重要的一支,各有所长,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它们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认为,新闻类节目的播讲方式应该最终实现说播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采取不同的播讲方式,对于时政综合类信息应该坚持播报的形式,以确保新闻的权威性、信任性;另外对于专题类、生活类信息不妨积极采用“新闻”的方式,满足观众对播讲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让“播”与“说”在各自的范畴之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或者夸大其功效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篇(7)

1. 稿件结构与篇幅:

新闻五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how

一般学院的新闻稿写作字数在600字到800字之间哦,活动的主办单位都得注明是南师大公管院研会,千万不要加上你所在的部门,落款也就是稿件的结尾处写上(XXX供稿)即可,不要加自己的名字哦。

下面分三类给大家简单的罗列一下稿件的结构:

会议类新闻稿写作:

会议类新闻稿在高校各类通稿中结构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这种新闻稿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

第一段, 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

第二段, 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

第三段, 理清会议的程序;

第四段, 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写这类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3、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具体活动具体分析,按照席卡中间第一,再从左到右从左到右的顺序。 活动类的新闻稿写作

活动类的新闻稿在校园中是最常见的一类新闻稿。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体现的。所以,活动类的新闻稿就必须将校园的文化气息体现出来,这对作者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导语、主承办单位、参与人员;

第二段主要写活动的过程,活动现场以及现场观

众、青年学生的反应。

第三段则评论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

竞赛类新闻稿

竞赛类新闻稿跟活动类新闻稿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因为是竞赛方面的活动,它又有与一般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在新闻稿中,也要有所不同。

结构:第一段写导语,介绍主承办单位、评委、参赛选手;

第二段写比赛的过程;

第三段写参赛者的获奖情况以及举办比赛的意义。

2. 照片的采集

简而概之,

首先要拍几张全景(包括全体参与者,活动横幅,标语等)其次任何有制作横幅的活动,要给大家拍一个集体照。 讲座时,主讲人的特写不可少。

拍观众时,各个角度要拍,且要集中不要零零散散的。

照片的裁剪:去除画面上与新闻报道无关的人物或者景物,使照片主题更加突出集中,结构更加完整。

3. 注意点

1) 措辞主观性不要太强,如我、我觉得、我认为,尽量使用我们或者研会。

篇(8)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在新闻采访写作课堂上,训练的不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1]而长期以来,新闻采访写作课堂面临的问题是灌输式的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没有提问,缺少交流,很少布置作业,把双向互动的新闻采写变成单调压抑的静思默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培养。

就新闻教育而言,其学科的实践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指向十分明确,实践性教学是新闻传播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对于新闻采写课来说,尤其要强调业务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经验的传授,以培养学生在报道、写作和编辑方面的实践技能,因此新闻采写课的教学必须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一、运用“对话式”练习,培养新闻采写实践能力

笔者在新闻采写课中注重将多年的新闻采编实践工作经验与教学紧密结合,经过努力和尝试来贯彻实践教学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课堂中开展新闻会、个人专访、新闻观察、小组讨论等各类实践教学活动,采用“对话式”练习,在提问、倾听、交谈中向学生传递新闻采写要素、新闻价值理念。

1.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新闻会”活动。如在采访课上以一次火灾为例:“今天凌晨6点,你所在城市的一幢大楼发生火灾,现在是早上8点,你正在赶往现场的路上,思考如何来报道。”

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让其思考:需要采访什么人,为什么;第一个想要采访的人是谁,为什么;列出你的采访计划,包括采访对象、采访顺序、采访问题等。第二步,让学生扮演采访者,教师扮演被采访者,一问一答进行现场采访操练,并让学生做好记录。第三步,让学生根据采访记录写出新闻稿件。第四步,师生一起对新闻采访和新闻稿件进行交流讨论。

在交流讨论中,可以通过对话式练习,来帮助学生发现采访和写作中的问题,并启发其去解决这些问题。如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个问题是否与采访目的或报道主题相关,是否有针对性、有意义,这是否采访对象有资格回答的问题,你对导语满意吗,你的导语是否抓住最核心的事实,你的导语是否能立即吸引读者,你对你的描写满意吗,你对你的直接引语满意吗,你对你的报道角度满意吗,等等。在听取学生回答时,教师还可以不停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寻找最有力的词语,挤出生动的细节,挖掘好的直接引语,引导学生将采访中最精彩的场面和细节“挤”出来,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写人的故事,寻找人的声音和画面,这才是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和写作要素。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白,即使是针对很抽象枯燥的采访话题也要设法找到人性的角度,通过生动的动作、引语等细节,人物的轶事、性格等来加以表现,而这样的内容如果没有教师去引导,学生往往会忽略掉。

第五步,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对学生作业提出修改意见,如建议增加新的消息来源,新的报道角度,增加细节和直接引语等,让学生重写作业,学会自我编辑。

通过这样的现场操演和对话练习,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话中来,吸引到对采访和稿件的分析解剖中来,让教师的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在提问回答中学习采访写作的艺术。这种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采访写作能力,培养开放独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响很好。

2.引导学生进行“传媒观察”活动。分小组布置学生分析媒体新闻,结合媒体定位对其采访、写稿、编辑等进行评价,在课堂上用5分钟来陈述其观点。

比如在“衡阳电影院火灾”的报道案例中,笔者让学生先分析媒体对这场中型火灾的报道文本,然后对学生提问:报道中出现了几个新闻源?新闻源足够吗?有没有缺失重要的采访对象?通过对话式练习,启发学生对媒体报道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批评。在“上海静安高层大火”报道分析中,通过对话式练习,让学生针对这次特大火灾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分析各报的报道有什么特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评价各媒体报道的优劣。学生既关注了当前新闻热点,又分析报道特点,提高采写技巧,同时增强新闻敏感,并训练分析事件的思维能力,一举多得。

3.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应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锚”就是一个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问题一旦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2]如针对报道中的平衡性原理,笔者选择“邓玉娇案”为“锚”,分析评价各家媒体的报道。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一点在于选择确定最新的典型案例,并将案例在上课前发送给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最新的新闻事件,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分析探讨,解剖和练习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原理。由于寓抽象枯燥的理论于鲜活的新闻事件之中,学生印象深,兴趣浓,自然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4.利用系刊、系报、系网站等平台,指导学生记者进行选题策划、新闻采写、版面设计等,培养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国内外一些知名的新闻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如清华大学新闻采访写作课的“大篷车课堂”,近年来完成了楼兰古国、内蒙古额尔齐纳黑水城、乌苏里江珍宝岛等一系列走在路上的新闻采访实践课。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是国际知名新闻传播院系之一,笔者在该学院参加培训时了解到,该学院开设了一门“传媒工作坊”的本科生课程,在大二、大三的两年时间里每学期都有两个学分,所有学生必须参与策划制作杂志、报纸、电视等,由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新闻制作任务,制作出来的报纸面向社会发放四千份,电视片则上传到传理学院专门的视频点播平台。学生每个月要完成至少一个任务,由大三学生策划和主导,大二学生参与报道,两学年内要求学生掌握新老媒体的新闻制作流程,对提升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另外,该学校还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普立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暑期实习计划、海外交流团、赴北京采访奥运会、到台湾选举实地采访等等。

地方高校没有资金、人力来从事这样大规模、远距离的实地采访,但是利用学校和院系自办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站等平台,同样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新闻采写活动,在师生共同制作新闻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得到大大提升。

二、拓宽培养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笔者认为,新闻采写课程的改革,关键还在于新闻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双师型”教师的培育。

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往往也不是为解决新闻传播的现实问题,而是为研究而研究,研究的选题越来越狭窄,离现实越来越远,以至于新闻学教学和科研与新闻实务界越来越不相干。因此从教育理念上,新闻教育需要实现一系列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以学历为中心转变为学历与能力并重,培养素质全面的教师;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3]

具体来说,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既“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其中关键又在于能否建立既具备扎实的新闻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新闻专业实践能力和媒体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推行激励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在媒体兼职,担任与新闻业务相关的工作,并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教育培训、工资津贴等方面进行倾斜,对于成绩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如考核评价、培训教育等制度,更好地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

2.拓宽培养途径,联合办学构建“双师”培养平台。走出学校,走上社会,与媒体、广告公司等联办新闻传播教育,是目前可行的办法,也是国外新闻教育的成功案例。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实践,拥有新闻实践人才和成功的新闻实践案例。学校缺少的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而媒体缺少和不足的是学术和理论环境,媒体和学校二者互补互动,学生可更好地发展和随时参与实践,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大有益处。因此能否成功地开展与媒体等机构的深度合作,这是决定“双师型”教师培育成败的重要一环。

新闻采写课的实践性非常强,一方面,可以采用“高校教师+媒体从业者”的模式,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来自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和教训,以及长期养成的职业敏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等职业修养,对于新闻学子而言,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现实的学习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媒体作为实习再教育平台,选派青年教师到新闻媒体参加实践活动,提升新闻实践技能。前期可选派教师参与媒体的新闻采写、新闻编辑等,中后期可参与媒体的专题策划、栏目策划、改版等。

3.可以加强与媒体的深度合作,积极吸收媒体实践经验作为新闻采写课等新闻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加强合作,根据学科体系和教学要求,主动开出一些专题性课程如经济深度报道、时政报道等,聘请有经验的媒体人员到学校授课;也可以组成教学项目组,由学校教师与媒体人员合作,共写教案,共同备课,合作讲课;还可以吸取媒体经验,有效开展案例教学。新闻教育需要鲜活的案例,当前的新闻教学缺少对案例的全面掌握和审视,尤其缺少对关键环节的了解,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将媒体的成功失败案例引入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4]

4.可以开展科研合作攻关。在科研活动中,地方新闻院系可以更多地关注地方媒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致力于解决其现实存在的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新闻素养和对媒体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1.

[2]李希光主编.新闻教育未来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9.

篇(9)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根深蒂固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社会各领域里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可以说互联网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显现出强大的威力。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它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是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参照途径。而高校新闻网作为高校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网站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健康发展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新闻网有着比高校网站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大的影响力,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实现其自我信息整合和对外信息的重要窗口和工具,现在已成为我国高校主要依赖的宣传载体。

高校新闻网建设的意义

高校新闻网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受到师生们的厚爱。它负责高校重大新闻信息、高校最新发展的动态、展现高校的整体风貌和丰富内容,促进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建设好高校网站,使其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地学习与生活,进一步促进新闻网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网络出现之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围绕着学校里的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艺生活等展开。随着高校新闻网的出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通过高校新闻网,高校的重要活动和与学生学习生话相关的活动都能及时全面地展现出来,保证了信息的畅通,从而为学校师生开展其他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高校新闻网报道校园文化活动的手段丰富、内容翔实,它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营造和繁荣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思考、理解、感悟。这既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并且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新闻网中都可以寻找到其历史轨迹,这为研究校园文化沉淀变迁及规律提供了可能,校园文化变迁规律的认识对于指导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宣传高校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

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校新闻网存在的巨大影响力,它是展示和宣传学校的窗口。在对外宣传方面,无论是校友、学生家长,还是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都能通过高校新闻网迅速了解到学校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高校新闻网对外的宣传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对内,高校新闻网是师生员工沟通和了解的桥梁。学校的重大决策或活动,通过新闻网传达给广大师生员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师生员工在网上进行信息反馈,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增强了师生员工的交流与沟通。高校新阐网通过对外链接,将社会媒体对学校的相关报道进行转载。因此,高校新闻网作为高校重要的宣传阵地和窗口,对于强化学校网站的资讯内容、学校网站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竞争性,以及学校工作宣传的针对性、预见性和超前性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高校新闻网建设的基本内容

由于高校新闻网是高校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网站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环境变化,随着社会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的国内环境变化,高校新闻网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一是互联网全球化不断融合,全球化的网络来往和交流日益密切,由此带来了文化生活的日益国际化。二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高校校园网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巨大。在大学校园里,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它不仅成为大学生了解外面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生活方式。高校新闻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

新闻中心简介。主要包括要闻导读、学术视点、校园采风、科技资讯。

校内重大新闻。主要包括由学校负责主办或承办的活动、重要会议。

学术科研成果,对外合作交流活动等。如高校评估内容、专家指导等。

校园动态。主要包括各学院、各部处的一些活动、科研成果、学生活动等。

学院信息公告。学校最近的讲座通知、论坛活动、报告会等。

视频新闻。主要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学校的各种活动及有关本高校内容的报道。

院报的电子版。主要是高校校报的电子版,也有部分学校将自己所办的其他刊物在学校新闻网上设置了电子版。

时政导航。包括学校及其他学校的新闻、上级的各种相关政策等。

高校新闻网建设的策略

由于高校新闻网所提供的基本服务是Internet服务、电子邮件系统、文件传输系统、校同办公系统,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显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要有计划性,定位要清楚。学院的工作目标和计划都要在新闻网上显示出来,这样学院的各级部门及个人就可以制订出自己的计划安排,从而及时在新闻网上进行深人报道和分析,而且要在计划中注重宣传的针对性、预见性和超前性。要立足学术、关注科研进展,学术是大学的立身之本,高校新闻网非常重视学术内容的建设。

其次,要全面、实用、注重宣传、精心运营。全面性体现在内容上:主页上的内容要开门见山,让教师和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学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的文件政策都要在网页上公布;各种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在网上都可以查到,老师和学生上网时可以方便查阅。要注重高校新闻网的实用性,因为高校新闻网的最大功能就是服务。所有网上资源的储备都是为整个大学服务的,一方面让所有的工作都能通过网络展现在学生和教职工面前,方便他们更好地去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也为访问者更好地了解学校提供了方便,要尽快地让受众知晓,因此要采取一切办法,不遗余力地宣传高校新闻网,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宣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明确高校新闻网

的宣传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要求我们要以新闻的视角做宣传,而不是纯粹从宣传的角度做新闻。

再次,加强信息化手段,精心运营。高校信息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具有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要进一步拓宽主干网、加强网络互连、降低费用、搞好高校新闻网络开发利用示范工程、自主开发适合于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管理软件。新闻网站建成后,需要很好地运营和利用才能发挥效用。运营除了上述的网站的推广外,最重要的就是网站信息内容的更新。新闻网站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性,它要求新闻的时效性要在网站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丰富内容才能让高校新闻网高效、持久地运营下去。

高校新闻网建设的管理

高校新闻网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对网站进行管理并对网站安全进行防护。如从网页更新、系统维护、网站的深度等方面来保持网站的高效、安全、长久运行。要注重网站与传统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重视高校新闻网的特点。高校新闻网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可读性,力求语言凝练,通俗易懂。要不断地加强新闻内容的策划和形式的创新,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校园氛围、办学特点和大学文化传统。各高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来建设专业化校园新闻网站,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进行品牌建设,设立富有特色的栏目。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海量性,形式的多样性,受众的多元性,传播速度的快捷、广泛等,都为网络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高校新闻网站要成立自己专业的编辑队伍,从网络新闻的角度报道学校的重大新闻,保证网页图文并茂、声像同现。高校网站编辑要懂得策划与沟通,的新闻稿件要及时、准确;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工作中不断充实、不断调整、完善自己,及时了解反馈各种信息,使之日臻完善;要把时效性强的稿件,及时、准确地在第一时间发出。

网站编辑是高校新闻网对外形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网站编辑的能力决定了网站的质量和影响力,所以要不断提高高校新闻网站编辑的职业素质。如遇到大型活动,要考虑制作新闻专题。学术新闻要注意政治性和准确性,重大新闻报道要实行多级审核,以确保新闻的准确性以及正确的政治方向。

重视新闻的互动性。高校新闻网最大的是互动性。互动性是高校新闻网的灵魂,是一个网站成功的标志。高校新闻网只有具有互动性,才有发展的潜能:互动性的重要特征就是既要能满足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要提高用户的参与和贡献,这才能使高校新闻网赢得良好的口碑,并且很好地聚集人气。高校新闻网在新闻后面,开通新闻留言功能,对新闻留言采取有限制地,这样既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又是对校园内热点问题听取意见的好渠道。高校新闻网的互动性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1)评论。可以让用户针对某件具体的事进行评价,如学生评价的各项学生活动、老师评论的各种学术内容等。(2)可以支持下载。如教学课件的下载、各种会议内容的下载、各种通知的链接等。可以让用户针对某些具体的事物进行推荐。如教师向学生推荐书籍、软件、网址等。(3)设置相应论坛。允许师生针对某些具体的事物进行相应的讨论,如学科建设、社会议题的探讨等。(4)意见反馈。可以对网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及针对特定问题通过新闻网电子邮件的形式和网站进行互动。

加强网站管理,重视网络技术及网络设备的更新与优化。网站建设的运行和维护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要对网站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网络安全运作制度、保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还要制定自己网站内部的一系列制度,如各部门的工作流程、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使网站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用制度规范管理,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促进工作。

网站的维护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人才,同时,由于网络新闻要求及时性,要求网站管理人员要有熟练的网络技术来保证网络后台的正常运行。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后台系统能为普通人员操作。并完全控制前台。可以使前台页面都是动态页面,允许编辑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终端更新页面内容,保证网站内容和活动同步,从而达到互动的目的。

篇(10)

为全面了解我国媒体记者对媒体司法监督报道的现状,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底,我们对我国的新闻记者特别是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记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当前法治报道及舆论监督报道状况的意见。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以纸质书面问卷和E-mail电子问卷形式发放,无记名填写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一、受访记者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中受访记者男性145人,女性134人,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受访记者的年龄,以中青年记者为主,20~49岁年龄段占96%,其中20~29岁的媒体记者为153人(占54.4%)。

受访记者学历总体层次较高,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占到70%;研究生、博士生也占有一定比例,达到23%。

受访记者居住的地区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主,其中在省会、直辖市工作的记者占到90%。

受访记者所就职的媒体主要集中在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分别为130人、77人、44人,合计比例达到74%。另外有22名受访者在杂志工作,6名受访者在广播媒体工作。

受访记者有比较丰富的法制新闻采访报道经验,其中工作时间在两年以上的达到70%。

二、对法治新闻报道现状的看法

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是当前法治新闻报道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其他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对法律法规等专业性强的内容解读不足”、“案件报道过多,有用信息太少”和“专业性不足”、“时效性不强”等方面(见下表)。

媒体记者还普遍认为“媒体审判”已成为法治报道中最经常出现的情况。此外还存在着“滥加评论”和“偏听偏信”等情况。多数记者并不认为“失实”是法治报道的主要问题(见下图)。

受访记者们认为,法治新闻采访报道经常受到的干扰主要是来自宣传部门或上级领导的限制。这其中包括“采访要经过宣传部门同意,而宣传部门对采访要求有所筛选”,以及“领导指示,不能报道”;还有一部分记者认为“说情队伍赶到媒体”也干扰了法制新闻的采访(见下表)。

受访记者认为,“报道不实”是法治新闻报道刊播后通常遇到的质疑,其他质疑还包括“采访手段不合法”和“采访动机(比如是否收受财物)令人生疑”等方面(见下表)。

三、对媒体司法监督报道及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看法

本次调查中63%的受访记者在工作中曾涉及舆论监督报道。他们大多数认为,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原因主要是一种“职业要求”。此外还包括“促进民主进程”、“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媒介自身的影响力”等原因(见下图)。调查还发现,发表过批评报道的记者中,59.3%的人因此受到被监督者的威胁或潜在威胁。

在法治类舆论监督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报道。那么,媒体记者对司法监督的现状以及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看法如何呢?我们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对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总体上表现为“监督不足,只对个别案件有监督,缺乏系统性有效性”,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监督过度、监督不当”,二者交互并存,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媒体监督特点(见下表)。

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对司法审判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易被人利用,利用媒体干预审判”。这提醒记者进行相关报道一定要谨慎行事;同时也有较多受访者认为,作为“媒体只能客观报道审判信息,不能批评或评论正在审理的案件”(见下表)。

调查显示,91%的媒体记者认为媒体监督司法最终只能使部分问题得到解决。而认为能使问题得到全部解决的只有2%。也有7%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

68%的受访者认为,媒体报道或评论“促进了司法公正”,也有26%的人觉得这个问题“不好说”。

本次调查显示,有57%的媒体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的关系问题突出表现在“司法对于传媒越来越抗拒”;只有24%的媒体记者认为“传媒与司法关系越来越和谐”。另外还有7%的受访记者认为“传媒对司法监督越来越过度”。

受访者认为,当前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司法机关变相阻碍媒体舆论监督”、“司法工作与传媒工作各有独立性,难以互相尊重”,这些矛盾加剧了媒体与司法二者之间的冲突(见下表)。

对于媒体在司法监督报道方面,受访记者多数认同“采访不需批准,但是新闻稿件应该经过审核”的意见。与此相反,也有部分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应该经过批准”,还有一些记者认为新闻采访应该经过批准或应当适度限制新闻采访(见下表)。

95%的受访记者赞成增加媒体在法治领域的舆论监督权限。赞成的最主要理由是“公众有知情权”;其他依次是“可以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遏制权力对司法的干预,维护司法独立”等(见下表)。

对于案件诉讼过程中,是否应当允许媒体评论的意见出现一些分歧。42%的受访记者认为,在任何诉讼阶段都应允许大众传媒对案件发表评论;23%的受访者认为有权威消息来源即可评论;也有19%的受访者认为一审宣判后即允许评论;还有16%的受访者认为终审宣判后才允许媒体评论。

四、对于司法信息公开的意见

怎样才能实现媒体与司法关系的良性互动,受访记者大多认为,最重要的是“推动司法信息公开”,其次是要“加强相关法规的建设”(见下图)。

74%的媒体记者认为司法信息公开“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25%的媒体记者认为“重要,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或“关系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只有1%的媒体记者认为“不重要,除当事人外与其他人无关”。

对于当前司法机关纷纷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效果,37%的受访者认为这对促进司法信息公开“有作用”,但也有34%的人认为“作用不大”,还有24.5%的记者态度完全相反,认为“没有作用,完全是形式主义”。

对于司法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77.8%的受访记者对“公开的信息不充分、不全面”感到最不满意。也有38%的受访者对“庭审不公开”意见较多(见下表)。

媒体记者普遍认为,法院在向新闻媒体公开司法信息时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法院以需要得到上级批准为由加以拒绝”。此外法院还存在“对各家媒体不能平等对待”以及“以审判庭座位有限为由而拒绝媒体旁听”等问题。还有一部分记者遭遇法院“限制媒体和记者采访审案法官”等麻烦(见下表)。

媒体记者认为影响司法公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暗箱操作”、“司法公开意识不强”、“长期形成的宣传观念”,“担心公开会影响法院形象”(见下图)。

庭审直播作为司法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推进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庭审直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显示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庭审直播往往只能让老百姓看庭审过程,并不能培育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二是“庭审直播表演痕迹太重,效果反而适得其反”;三是由于“多数庭审过程太枯燥,收视率低”,也使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见下表)。

五、小 结

本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中从事法治新闻报道的记者对司法监督现状的认识。

首先,可以发现,受访的法制报道记者整体素质水平较高。以中青年记者为主力,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从事法制新闻报道工作两年以上者达到70%。他们有着清晰的职业定位和明确的报道目的,为“促进民主进程、伸张正义、改善社会风气”而秉笔直书,其中有63%的记者采写过媒体监督报道,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思想硬、业务精的媒体监督队伍。

其次,法治新闻报道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正面宣传报道过多,批评性报道不足”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不足”,以及对案件的报道还存在着“滥加评论”、“偏听偏信”和“媒体审判”等现象。

篇(11)

精磨细研,打造精品稿件

要想使稿子见报,好稿才是“通行证”。只有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写出“适销对路”的精品,报社才会亮“绿灯”。为提高稿件命中率,达到多发稿、发好稿、出精品的目的,宣传部结合上级的有关精神,联系郏县亮点、特色工作,上下结合选题眼,还注意研究《河南日报》等改扩版后的报道动向、栏目设置和所需内容,有的放矢地采稿、写稿、投稿。对于半成品稿件,部领导和新闻科的同志集中会稿,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提高。对于重点稿件,还请河南日报驻平顶山记者站领导具体指导,力争打磨出精品稿件。围绕郏县招商引资、环境优化、农业发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精选素材,浓墨重彩,先后采写出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30多篇。由于选题准确,构思巧妙,文笔流畅,得到了报社编辑的青睐。《郏县:推行“零增地”招商》、《郏县3000老板“回归”创业》、《郏县蔬菜直销香港》、《郏县10万亩烟叶进账亿元》等稿件相继在《河南日报》上刊发。

规范管理,抓好队伍建设

在充分发挥宣传部新闻科主力军作用的同时,注重加强基层通讯员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并坚持落实新闻线索上报、新闻稿件报送、新闻发稿通报、新闻发稿奖励等制度,使新闻宣传工作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既增强了新闻宣传工作的严肃性,又增强了可操作性,也有效激发了全县通讯员写稿、发稿的积极性。二是抓好教育培训。2007年4月19日~23日,成功举办了全县新闻写作知识培训班,来自乡镇、县直单位、厂矿企业的近百名通讯员参加了培训。邀请河南日报、平顶山日报等媒体的记者讲授新闻采写专业知识和技巧,对通讯员的稿件进行点评总结,不仅加深了通讯员对媒体的了解,而且提高了通讯员的业务素质。宣传部每季度还召开一次骨干通讯员例会,通报全县新闻宣传要点,并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让精通写作业务的同志在会上现身说法,传授写作技巧,使大家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三是寄送业务书籍。2006年年底,宣传部免费为全县骨干通讯员每人订阅1份《新闻爱好者》,让通讯员加强自身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宣传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