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会现象议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0 03:58: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现象议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现象议论文

篇(1)

一、正义的基本内容

(一)古代中国的传统学说中的正义界定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古代的众多经史子集中,从未出现过正义这个名词,从而该词无论从中国哲学史还是伦理学史中都未获得过某个定义式的范畴。但是笔者认为,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从国家统治还是学术领域内都被儒家思想所占据,那么应该说有关正义的思想可以从仁与礼这组概念中获取。

先秦儒家实行以仁和礼为基石的狭义正义观念。因为从儒家的视角看来,君臣之间,父子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身份上的差异化格式型伦理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贵贱有序,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在仁、礼和正义这三者关系中,也呈现出一种倒等腰三角形的样式。礼作为一种外在约束规范,旨在为正义提供制度保证;而仁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准则,其在内心起到激励作用。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正义观,可以解释为:在不平等的起点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平等权利与普遍自由不予认可,只有部分人才能获取所有职位的可能。

总之,在的语境下,正义这一价值判断无论以基本模式或者道德标准来说都是历史下的产物、生活中灵动。如果不考虑经济基础、具体风俗、文化、地域,那么就不正当、不客观了;我们需要“理解万岁”。

(二)西方视野下的正义内容

1.美德意义下的正义观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对师徒对于正义理论的阐述对后世包括近现代西方政治体制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

柏拉图对在他的《理想国》中对正义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正义就是做应当做的事。”在这里,正义被理解成为了个人行为符合道德的要求。每一个人都需要按照道德所指示的,诚实地完成社会所赋予其的角色定位,以及完成社会所交付的任务。

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克伦理学》中首次提出了“校正正义”与“分配正义”。他认为,关乎于正义,实际上就是分配正义,涉及物品的分配方式。他的这一观点直至今日,还在被法哲学、法理学学界所关心与讨论。

2.新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正义观

二战后新自由主义的旗帜性人物,约翰·罗尔斯的不朽著作《正义论》是现代语境下对正义理论的最佳的一个注脚。在其中,在无知之幕下的两大正义原则是其著作中最大的亮点: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虽然对于无知之幕还有诸多争议,但是其把自由、平等等价值要素加入正义理念中综合考虑,已经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根据其展开的逻辑顺延下去,正义就是社会的制度安排与权利、义务和权力、责任等实现契合式的吻合,达到一种每一个人都希翼的合理状态。

二、实现社会正义的途径

实现社会正义,通过法律这一外在规范主要有两个要素需要重视:立法正义和司法正义。在这里,立法正义是司法正义的基础,司法正义是立法正义的逻辑结果。

(一)立法正义

实现社会正义第一要素就是在法秩序中体现正义价值。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法治应当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

1.立法的客观基础

法律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不可能仅是公民主观上的自源自发的,而需要在经济发展中找寻依据。法律的正义,立法的正当性,合理性理所应当要从物质生产状况、客观条件中解释。由此,我们可以产生出需求理论。只有当法律的形式和内容符合人们的需要,对于现实有了符合人民期待的回应时,法律才具有了正义价值。无论从中国古代所提出的法律应当顺应自然、符合人伦,还是耶林所谓的“法与当时一个民族所达到的文明程序相适应”,抑或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都体现出人民之间不同需求间的融合是法的正义价值的追求。

2.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法律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由于价值标准的不断变化,法律也应当有相应的调适,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有两组关系就容易发生矛盾、对立和冲突。法律是需要给与公民以稳定的预期;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中,法律的样式、理念、规则的变动成为一种必然,那么这两者的存在使得正义价值的实现成为了一句空谈。此时,我们应当使得两者相互统一起来。

法律的绝对温度容易导致社会制约度的下降,从而失去法规范本身所应具备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在制定法律方面,我们认为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视野,以一种动态的、关系化的思维来面对问题,在立法维度上,一种具体和妥协式的方式就能体现出法的刚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那么这样的立法才是完美的,也体现出正义价值,正如科恩所说“生活需要法律具有两种适相矛盾的本质,即稳定性或确定性和灵活性;需要前者,以使人的事业不致被疑虑和不确定所损害;需要后者,以免生活受过去的束缚。”

(二)司法正义

法律的正义价值并不仅仅形式上的被体现于立法中,展现在法律中的条文中,法律规定再好,如果不能得到恰当的适用,也无法实现正义,而只能是美丽的纸上宣言;更实质地要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的适用中。法的正义价值需要在以人为主体和以法为客体的联动中表现出来,价值的实现在乎于主体,在乎于客体,更在乎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那么法律实现正义等价值就是体现其根本属性的最佳方式。

虽然法律的严格适用是司法本体意义之所在,机械地重复法言法语被认为法官成为了法律的工具,在康德眼中,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所以如果一味地只知道严格适用法律,而不知变通,那么就忽略了众多法条下所隐藏的立法者的初衷和精神,那么就有了法条教条主义的嫌疑了;究其深层原因,现实中的权利义务分配并不像法条中规定的那么一清二白;我们需要运用主观能动性,适用衡平等方法使得立法之本意体现出来,毕竟法律究其本质还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的。

以上仅就实现社会正义的两条路径展开论述,不一而足;毕竟方式途径的选择仅是工具,其目的仅就为了实质之实现——社会正义之实现,公民权利之保障。

三、我国的法治理念

(一)现代西方法治的基本内涵

1.在强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一切物和行为必须依法而为。将此准则限制在行政行为中,那就是政府必须在立法所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立法者所规定的行为。

2.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有限制的,非自由裁量权的规则或标准。在此制度下,法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客观的、非政治化的,其标明了一种立场,无论包括何种核心内容,其标准也是必须被不偏不倚地被执行。

3.行政以外的他种制衡要素对于关系政府行为合法性或合宪性的准立法行为进行裁决。在英美或大陆法系中,出于社会均衡的考虑下,对于政府之恶的判决是所有国家必须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的,因为政府的单方独大可能是对整个社会、所有公民的一种欺凌。

4.法律的平等性对待所有主体。由于政府的权力强大于所有公民之集合,在适用法律中不免会有特权的可能,那么保持平等性的主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对现代西方法治思想的理解

1.凸显个人权利观

法治化的进展,不仅需要良法的存在,而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法理念的人文关怀和权利导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要是城邦订立了平民法制,而公民却缺乏平民情绪,这终究是不行的。”这也就是说,政府的积极倡导下,需要公民意识,更准确地说是公民对于法律,法治,等基础性范畴的内在支持,并且在行为中予以体现。

2.主体参与意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宗法等级色彩不仅在个人之间,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内部也不免带有了一丝印记。公民本性中的个人欲望的发展才使得社会因素的发展。个体生命自由无视,身份差序格局的存在,地位的不平等诸如此类的因素导致了国家本位思维的强化,公民内心对于参与国家管理意识的诉求的惨淡。

3.多重意义下的综合观念

法治主要包括诸多下位子价值: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主流环节君在法律的规范调整中,法律的根基在于对民主、人权的保护,使其能够对于社会、经济与公民共同有机统一的进展。国家权力不超越法律,反而在法律下位中规范地运行,国民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被非法剥夺,能够得到及时、充分的赔偿与补偿。

四、社会正义的实现之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

社会正义的实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质核心,没有了正义,也就谈不上我国的国家性质了。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人类的社会一定要公正,没有了公正,不仅秩序破坏,这也是最大的恶。

(一)社会正义乃是法治国家的本质需求

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的向往与追求往往体现在公正的实现。“如果没有公平,就不会有效率,也不会有稳定。一个既无效率,又不稳定的社会,定然是一个不依法治国的。”正如《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正义实现的场景。提出的社会蓝图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远景:务使天下共享,有天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二)社会正义是法治保障的基本价值要求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间诞生了从未有过的奇迹,这是属于我国全体人民的,不过这当中也孕育了不少突出的危机,收入分配过大等矛盾已经有影响我国继续经济发展的趋势了,那么实施法治不仅有利于在法律的界限内解决矛盾,使其稳定地消散于无形之中;而且从宏观意义上说,法治是实现社会正义的主要载体,也是社会规范中最要重要的机制。

综上所述,实现社会正义对于我国法治保障的作用不仅涉及理论,而且对于我国实践也有着莫大的作用。学界关于此类的研究探讨不胜枚举,但是如果能在提出可行性建议的同时,对于具体措施的可操作性再深入一步,那么将会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郭道辉.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何志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西安社会科学.2009(12).

篇(2)

一、本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命题的基本问题进行哲学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正确处理基本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体系。

2.实践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培育和践行,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3.学科建设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属于理论二级学科范畴,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路径,有助于丰富理论二级学科建设的内容,从而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研究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既需要梳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又要梳理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均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

国外学者不仅始终关注意识形态问题,而且也十分关注意识形态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于德育课程理论和德育课程实践的研究上。对如何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作了一些研究,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如杜威的《教育的道德原理》、查赞・巴里的《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等,基本观点认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灌输,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而党的十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随之繁荣起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教育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如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周中之和石中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等等。论文方面数以万计,如陈力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国外学术维度》、周中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韩振峰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途径》,等等。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和内容、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等。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理论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如周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方法、对策以及路径方面的研究。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关系研究

做这方面基本问题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其中钊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研究》一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辩证统一的。[1]

(2)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薛明珠、陈树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一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难点进行了深入地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加了融入的难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层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困难。并提出了具体恶实施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拓展第二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多元化评价方法。[2]

陈延斌、周 斌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这篇文章中,分析了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信仰存在一定程度、范围的弱化;实用主义增强与理想信念弱化交织;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显现出两重性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与环节,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实现有效融入具有极大的意义。

(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研究

胡绿叶、何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索》一文中提出三条路径选择:以提升教师素质槠鸬悖展开理论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为主线,精选教学内;以大学生认知律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以校内外教学资液为载体,拓展教学途径。邵 银 、余 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分别从四门思政课特点出发,提出了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侧重点问题:“基础”课重在帮助大学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结构,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资源;“原理”课教学重在帮助大学生理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南;“纲要”课教学侧重于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宽广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概论”课教学重在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鉴别和选择能力。陈宗章在《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现路径:规范化路径,即合理规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大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依据,使之成为总体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要有制度化的考核评估机制;生活化路径,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体现生活内容,在生活叙事中展开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常态;社会化路径,即搭建社会化的教学实践平台,展开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加强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志愿者活动等。王占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一文中,提出以下几条途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从手段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认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体系,从环境上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接受。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以上国内外关于意识形态基本范畴、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支持。但是已有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1、鲜有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及局限进行研究。

2、主要集中于“融入的路径和策略等方法论上”的研究,体现出一种急于求成的倾向,而对一些基本的理论维度和文化维度问题缺乏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条件研究不足,对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缺乏足够的重视。

4、技术性路径研究呈现出简单重复的研究状态,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

5、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误区的思考。

篇(3)

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坏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写作中对各个方面的语文知识的灵活组建可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得到体现,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该阶段学生在写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做针对性指导。

一、语文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教学方式

1.教学重心需要侧重对该形式文体的把握

议论文的写作一般是在初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出现的,因为从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发现,学生从学习汉字到对一些句子的描绘,再到写作一些简单的叙述文,最终到写作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写作阶段的演变其实是学生在学习语文写作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其中这些节点都是语文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要素。但是不同体裁的文体写作其实有一定标准,因此在学习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议论文的写作特征进行明确的讲解,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给学生传递的重要教学要点。

2.议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几个方面

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需要了解并且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比如,整篇文章的议论主体和议论形式以及写作中心思想等,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开始前需要格外注意的内容。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于某一议题的选择是写作的前提,同时也是影响整个文章议论主体以及中心思想的首要内容,对于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学生选择议论文的主体出发去加强学生对一些常见社会现象和人物行为的议论分析,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辩证地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对于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长远来看,它也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二、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1.议论文的写作需要具有辩证性思维模式

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而言,往往都是存在于具体的事物发展规律中,而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现象而言,往往会有不同的声音环绕在我们身边。比如前段时间,一些媒体讲到我国旅游局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纳入个人信用系统中去,这种新闻类型使得我们在教学时有了基本的议论分析素材。在写作这类素材的文章时,学生在文中可以首先对事件进行评述,然后再去提出自身的想法,最好利用正反面的案例去对比,以便突出文中议论点;而作为学生,也必须试着这样去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相应的见解。正是在这种写作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在写作中的论点才更具有辩证意义。

2.写作过程中作文水平提升的要点

议论文的写作需要从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出发,然后分层论述,最后提炼中心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上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去加强,其中准确定位文章的核心思想是整篇文章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核心思想就如同该篇文章的大脑,它统领着整个篇幅的基本走势和核心要点。对于读者而言,一般都会寻找全篇文章的议论主题是否新颖,核心思想是否贴近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从这几个方向出发,加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和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议论文写作教学主要注意的要点

1.语文写作教学需要从学生自身的知识构成出发

针对不同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前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摸底调查,然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汇总并且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写作内容的兴趣体现出来,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够较好地反映自身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教师准备在教学开始前讨论“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一个话题,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去认定自己的理想,然后设想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写作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特别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这部分写作内容还必须包括理想给每个学生的激励作用。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对自己理想设定时的基本想法,因为学生在写作时的想法决定了写作的议论方向。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2.语文写作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主动组织语言的意识

简单来讲,学生能否很好地将不同的词语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融会贯通并且通过自己习惯的语法结构展现出来,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考验。因此,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在课堂内外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阅读频率进行科学有效的调节规划,并且尽可能地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

总体来看,在具体的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对写作板块的认识和运用主要受到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写作形式与内容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开展具体的写作教学,并且对教学情况做及时的总结分析,所以说该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也是教学主客体关系之间的联系和拓展过程。

篇(4)

议论文写作,不论审题、立意、构思布局、抑或精选论据、巧妙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都一无例外地受思维能力的制约和影响。苏轼曾说:“文章最忌讳随人后”。要想写出不随人后的富有新意的文章,最佳捷径就是运用求异思维,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使人时时“听唱新翻杨柳枝”。那么教师如何在议论文写作中培养、训练学生同中求异的能力?

一、选择恰当的思维突破口

传统观点能流传下来,总有它的合理性,但又并非是无懈可击的。若能找到可击的“漏洞”,也就找到了求异的突破口。

有些传统观点为了强调某种需要,往往把话说的较绝对,难免以偏概全。如“近墨者黑”只道出了意志薄弱者的必然性,但对于那些颇具自我约束力的意志坚强者来说,这条规律就不适应了。于是就有了“近墨者未必黑”的新论。

有些俗语、格言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已明显陈旧与滞后。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草药确实苦不堪言。药虽苦,却能医好病,于是有了“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格言,并由此引出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现代制药工业改进工艺,让许多苦口的良药不再苦口,照样能治好病。人们如此受到启发;良药可甜口,忠言可顺耳。以此劝告做思想工作的同志要注意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令人深受启发。

二、掌握正确的拟题方法

“心有所思,情有所惑,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恰当新颖的题目犹如点睛之笔,常使文章意味盎然。求异型议论文一般都对传统观点作了改造,形成新的论题、观点,常用的拟题方法有:

1.设问法:即加设问语气,使传统观点变成一个问句,以引起读者思考。如《良药一定苦口吗?》《人比人,气死人吗?》等。

2.换字法:即将传统观点中的某一字换掉,变成求异的新观点。如《学海无涯“巧”作舟》(“巧”原为“苦”)、《酒香“也”怕巷子深》(“也”原为“不”)等。

3.加字法:在传统观点前加“也谈”“也说”之类;在中间加“未必”“不”等词;也可在原观点后加“别议”“新解”“又何妨”之类。

三、抛砖引玉,拓展思路

教师要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表达方式上多启发多诱导,当学生思路开拓并高屋建瓴的时候,浓烈的写作兴趣必然促使其写出饶有风韵的习作来。

篇(5)

议论文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而言,议论文教学是让高中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明了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老师的教学基本上是遵循怎样审题、立意、提炼论点,怎样选择材料、选用论据,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运用论证方法这一由浅入深的程序进行。

常规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学生通过被肢解的议论文教学过程的培训,无法对议论文形成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思维多被程式化,丧失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实际运用中收效甚微,这一点从多数高中生高考议论文写作得分可见一斑。

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形成阶段,要求其在写作中直接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是难度之一;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不会反思生活,无法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提取有思想、有深度的话语,此其二难。议论文写作中有此二难,教师在教学中即使下了诸多功夫,施展了十八般武艺,也将成果寥寥,真可谓事倍功半。学生的作文往往论点不明、思路混乱、缺少思辨,确实让人不忍卒读。

笔者从教多年,在议论文教学中尝试过诸多方法,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后来受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时事演讲”的启发,尝试以人本主义为指导,在尊重学生兴趣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精选网络时评,以“时事周评”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颇有感触,现将此总结梳理,以求教方家。

所谓的“时事周评”是“周记”形式的强调。传统意义上的“周记”以周为周期,以记录所经历、所见闻为主,多培养学生记叙和积累生活素材能力,对思辨性并不做特别强调。把“周记”改为“时事周评”就是强调对时事的“评”,突出在兴趣激发下的对时事的评述、评论、评价。这是对高二以议论文为主的写作教学的一种突围尝试。

所谓的“生活课堂”是对“课堂”内容的强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最好的课堂。平时课堂上作文素材的时效性、新鲜感、时代感不强,不能满足对社会关注度高,拥有自主看法,有强烈评价欲望的高中生的需求。而“生活课堂”强调用写作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事,学生才会拥有“我思故我在”的成就感,教师也才会有存在感。

导写实践中,“时事周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评议身边事,解决高中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缺少议论文写作的入门基础知识,直接的程序化教学会让学生厌烦。学生初写议论文往往有文体不明、结构凌乱、思路狭窄、观点不清、素材匮乏甚至个别学生利用网络直接嫁接写作等情况。

笔者要求学生就校园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表现出比以往写作高得多的激情和兴趣,写出不少的内容。这些文字虽不是理想中的议论文,看不到议论文的哲理美、结构美和语言美,但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表现出对参与学校管理,积极营造生活、学习环境的热情和主人翁态度,增强公民意识,并且体会议论文说喻、倡导、批评、对辩的实际功用。

第二阶段:泛读天下事,借鉴时事评论材料。

“评议身边事”虽解放了学生从“课堂”到“校园”的兴趣困境。但它具有随意性、随机性,和学生真正关注的社会生活仍有距离。

笔者利用学生喜欢积极利用网络的特点,拓展、扩大时评范围——直接寻求各大门户网站关于社会生活的相关时评材料,并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编辑印发给学生。通过类似如《百万重奖教授教学只是一个开端》、《大学女生12岁时择偶标准:房140平方米车12万》涉及的价值观、劳动付出与收获;《青岛石油管道泄漏》涉及的“责任”“管理”;《云南公务员考试评论:德优,还是德忧》、《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涉及的“心态”、“追求”、“价值”等。主题时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不少学生直言对写作有了以往不曾有的兴趣,同时以往在考场上畏惧作文写作的心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第三阶段:先供时事材料——学生自由写作——教师评阅引导——再供相关时评材料。

这是对第二阶段的改进。学生反馈中提出笔者提供主题时评的阅读材料虽然呈现了各家评论,但是留给他们自己思考、拓展的空间太小了。于是学生主动建议:笔者先给材料,由他们对材料加以评议写作后再由教师提供各家评述文章。笔者接受了学生的建议,通过这一调整,学生在一段时间后的反馈信息中谈到这种拿到相关材料的感觉和考试的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形式很相似,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感觉更强了。

“时事周评”虽仅是一个尝试,但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时事周评”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了学生阅读、讨论兴趣——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事周评”的素材就是精选每周发生的时事新闻和评论,具有新颖性、高聚焦性、社会性。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可资探讨的资源,给了学生一个“开眼”看社会(世界)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主动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大涨。给笔者比较深刻的印象是课间以往以男生谈体育、游戏,女生谈穿着、饮食为主的现象,现在经常被时事热点讨论取代。比如《别把“雾霾退兵”当做“警报解除”》、《取消英语课救得了汉语吗?》、《美国高中生上好大学难,每天睡四小时很正常》等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评引发了学生极大的阅读、讨论兴趣。学生对雾霾的成因、影响有了深刻的认知,对环境保护有了深刻的体会;对汉语的困境及其原因有了深层的了解,对振兴汉语有了更强的责任感;对美国学生很轻松,中国学生特别苦的意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从而激励自己更努力地学习。

2.为学生提供了新颖、多角度解读的写作素材——把学生领进了作文“生活馆”。

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压力比较大,课外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一般的作文阅读材料以月刊、季刊或类型化形式出现,缺少时效性,又是整理后的“成品”。它虽可节约学生时间,但学生成了被迫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旁观者,加大了识记的、运用的难度。

“时事周评”每期给学生提供一个或两三个主题,如前文所述事例,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时效性和多角度的解读示范功效。不仅保障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而且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为其对同一主题素材进行积累和重组建构提供了平台,既是对学生思考深度、广度的拓展,又是对学生素材厚度的支撑。这非常类似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选材。不少学生利用“周评”积累素材,在考试中一改以往材料单一、陈旧、雷同的局面,给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3.给学生摹写、效法的范本——用精彩引领了模仿。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时事评论实际上是既具说喻、倡导之效,也具批评、对辩之用。它兼具谨严的逻辑、深刻的议论,也有明晰的文义和明确、有力的论据。时事评论写作者都是各家媒体精选的个性比较突出、见解比较深刻的人物。其见解、角度往往独特;其气质表现、价值观念往往崇高;其语言模式、篇章结构往往简洁、实用。

学生既可以直接借鉴其新颖、深刻的观点和深入的论述,又可以用自己喜好的论证方法选择角度对素材进行重组,还可以直接进行语言模仿来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一过程实质上是把作文的语段练习融入“读——借——融”的过程。把作文教学中一直流于形式的“改”的过程融入“借鉴”、“化用”的过程中。这样的模仿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的语言个性。

4.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涵养正气——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时评材料广涉公民的道德取向和伦理底线,如《摔倒的太婆不要又跌进“罗生门”》、《网络暴力打不出“天下无贼”》;或引导我们审视、反思人生价值追求,如《丁俊晖十年旅英路:中国血液英国心跳下一站辉煌》、《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是一面镜子》;或涉及国家法制民主建设进程的,如《大量死甲鱼入药,没办法还是没想办法?》、《喜羊羊制作方担责 国产动画艰难面对非暴力》、《有事没事坐地铁言论,太伤公众自尊了》等。

这些社评、时论大都代表主流媒体价值取向,嬉笑怒骂、赞扬挞伐,各具其妙。它们观点深刻、新颖,有开放的视角和较强的批判意识、反思意识、忧患意识,对国民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当代高中生的价值追求将决定我们国家未来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社会对“九零”后缺少认同感,但是有的学生阅读了《小学生毕业赠言“努力是为了人民币”》一文后,对当前国民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弊端有所警醒,之后在周评中以《无邪仍在,不见天真》、《谁斑驳了少年》、《有责任心就有办法》等文中表达了与家长、老师等平等沟通的愿望,并借此传达了心中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出了用责任心对待社会问题的看法。相信这些足以说明对高中生只要引导其明辨是非,涵养其正气,就能对国家的未来负起负责。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作文写作,是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一次尝试。它基于一个现实:学生受困于僵化无趣的课堂说教式作文教学,缺少社会生活体验,苦苦挣扎,丧失了写作的兴趣。“时事周评”的开展,就是考虑到学生对作文写作情感上抵触,行为上敷衍,文字上的涩、泛、假,行文思想上的低、俗、误的毛病的现实。

学生缺少“成就感”,教师就不会有“存在感”。引导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课堂”进入到能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生活课堂”,从“时事周评”的练习中学习议论文写作就是教师追求“存在感”的有效方式。

曹文轩说:“自然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美学原则。”笔者把“自然”理解为情感激发的自然,学习模仿的自然,思考表达的自然。

用“时事周评”打造“生活课堂”,引导高二作文写作,遵循用“社会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情感思维,引导他们感知生活。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同解读、不同表达,学生可以在阅读讨论、交流中唤醒自己自由争鸣的欲望;在模仿中逐步形成自己写作表达的个性;在反思中感悟生活、优化自己的品质。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在内容上合理选用,从技巧上创新模仿,于精神上自信升华。

篇(6)

议论文写作要求文章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名言,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能为支撑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名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能够有力地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所以在积累了名言之后,重点在如何发挥它们的功能,体现素材在写作中的效用。

一、在议论文的开篇使用名言,能起先声夺人之效

古人写文章强调“凤头”,我们写议论文也是如此。开篇适当地引用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如学生习作《敢于创新》的开头:

尼采有言:“我就是我自己的先驱。人要成功,首先要敢想敢创新!”罕见只靠模仿而有大成者,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能名闻天下,就在于它虽集百家之长却能创新,令板桥体别有韵味。想别人不敢想之事,行别人未曾行之路。敢于创新,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作者用尼采的名言开头,指出了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敢想敢创新,再用郑板桥的材料引出了中心论点,衔接自然,一气呵成。这样的开头要比一般的“引用材料加论点”的形式更有力,更吸引人。

二、在所举的名人事例中引用名言,能增加可信度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要用事例来证明观点。如果在使用典型人物的事例时,加入他们自己所说的名言,不仅能体现出作者的阅读面之广,而且能够增加文章的可信度。例如2011年厦门高三市质检优秀作文《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中使用了史铁生的例子: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做的事情,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史铁生这样描述突然而至的死亡。这是怎样一种对生命安之若素的态度呢!只有昂首面对命运的一切诘难,以永无止境的信心和虔诚的信仰追寻灵魂的高度,才能实现人生的完满,纵死而无憾。他奉行着纯文学的理念,欲以精神的追求来超脱现实中的苦难。“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样的自嘲恰是他乐观内里的表现吧!他以灵魂的探索,超越了疾病、外界环境、生死对他的操控,他改变了世界,他走在皈依的路上,或许魂归地坛,是极美极美的意象。

作者在进行事例论证时引用了史铁生的两句名言,第一句体现了他对死亡安之若素的态度,第二句是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概括,即使是重病缠身,却依然坚持写作,这些正是他异于常人之处。这两句名言很好地证明了“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的观点,有了名言的使用,使得事例更真实可信,显得厚重了许多。

三、名言作为议论文的理论论据来使用,能增加论证的深度

议论文如果只是观点和事例的组合,就会显得平面化、缺乏层次,因此为论点找到确切的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并对它加以分析,使之与论点充分联系起来,可以将平面化的议论文引向深入。如学生习作《幸福就在身边》在提出观点并使用那些深知幸福就在身边而获得成功的名人事例进行论证之后,引用名言进行了说理:

弗里斯特说:“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其中的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另一条路一定充满幸福吗?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迷失在这样的错觉里,一味羡慕别人,感慨别人比自己幸福,正如葡萄牙诗人佩索阿讽刺的那样“我羡慕任何一个乞丐,只因,他不是我”,结果他们只能是郁郁终生。要相信,每个人的幸福都是独一无二的,说不定你忽视的幸福正是别人所奢望的。当你苦苦追寻别人的那种幸福时,不妨回首审视一下自己所拥有的,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上例中先引用了弗里斯特的名言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有些人看不到自己的幸福,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而后使用佩索阿的名言将这种人可笑又可悲的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从全文来看,作者所引用的名言不仅高度概括了某些社会现象,而且将文章从正面的论证转入了对反面的批驳,并指出只看见别人幸福这种心态的危害性,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四、在议论文的结尾使用名言,能使文章收束有力

议论文写作除了“凤头”“猪肚”,还要有“豹尾”。“豹尾”是指结尾时要干净利落、坚劲有力。平时学生写议论文的结尾时经常用呼告的形式来重申论点,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加上富有哲理性的名言,可以有效提升收束全文的力度。如学生习作《生无所息》的结尾段:

尼采曾言:“人就像一颗树,它愈想伸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必须不断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生无所息,让奋斗贯穿一生吧!

篇(7)

记叙文:铺叙细节显真情

着重刻画细节以显真情实感。顾名思义,“细节”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贺知章“笑问客从何处来”综合运用情态细节和语言细节,在一“笑”一“问”之间,把老归故里人不识的凄凉,生动再现在读者面前;《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三次对比层进式的刻画简直成了人物神态描写的经典。所以,写记叙文必须熟练掌握细节刻画的各种手法,随时取用。

尽量放慢镜头以求浓墨重彩。关键处的动作、语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全部。因此,关键处总是有着无限的包蕴性,它需要作者细细分解,放慢镜头,把每一个细微变化细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把人物的动作展开,写出动作发生的过程或主要动作发生时产生的其他肢体动作,写出动作的状态,人物完成动作时的神态等内容,也就是细化过程、延长过程。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这样一段:“我走出教室,站在爸爸的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是文中爸爸在打了赖床的英子后,又追到学校给英子送花夹袄和钱,文中爸爸一句话都没有说,作者只是描写了爸爸一连串的动作,这样就把爸爸对“我”表面严厉但内心非常疼爱的一面展现得非常充分。

巧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抒胸臆

如果记叙中需要一些抒发感情的地方,完全可以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来帮助实现亲切可感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可以让议论或抒情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如《桥边的老人》,海明威就很自然地通过“我”说出对战争的态度。

要体现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应尽量避免犯以下这两种错误:

以议代叙。不少同学不知何谓细节描写,或虽知道但对具体的细节描写不甚明了,甚至以议论直接代替细节描写,只交代了某人的性格特征、某事的前因后果,至于人、事的具体细节全都抹去,这样不仅平淡,而且根本不是标准的记叙文,更不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先叙后议。记叙文是可以夹叙夹议的,但始终要以叙述为主,有些同学用600字叙述,再拿200字用来做议论性总结,这是一种最不好的搭配方式。其实所有的经典小说的结尾都会言有尽而意无穷,不需要用议论来直接点破,议论甚至还会破坏阅读者的美妙的想象。

议论文:据理论证显逻辑

明确论点显立场。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论点是议论文灵魂,论点的提出要非常醒目,最好是开门见山,也可以先破后立,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在文中最后才提出“拿来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等。

化大为小分角度。一个中心论点统领全篇往往会显得不够深入细致,所以在中心论点之下还要提出2~3个分论点。只有将一个大论点分成若干小的方面和角度才能逐层深入,全面细致。比如《六国论》中在提出“盖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中心论点后立即分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来分开论述。

理例结合才深刻。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所以必须适当引述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包括史实、故事、生活事例、社会现象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可或缺的道理论据则是那些经典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警句,它们可以让你的议论生动形象、深刻透辟,甚至以一敌万。故,不可小觑事理论据。

论证布局显逻辑。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可以使用相对集中的论证方法来显示我们的逻辑思维过程。比如:直接提出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可以采用正反对比式、多项并列式、总分(分总)式等逻辑顺序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进行观点论证。总之,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构成。

要体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应尽量避免犯以下这三种错误:

第一,以叙代议。考场作文中有许多大段大段的描写材料,一个接着一个,然后只言片语地总结一句就算完事,甚至连议论都没有就急不可耐地开始下一个片段描写。这种以叙代议的写法,是议论文写作大忌。

第二,布局零散。没有清晰的逻辑引领,完全是散点式的遍布全文,既没有确定的推导过程,又没有语言形式上的联系,星状点染,模糊不清。这样最容易被判为文体不明。

第三,风格散淡。议论文语言应该概括性强,严密周到,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还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但是,语言仍然要体现出事理之妙。所以,不能把议论文写得像散文一样柔媚。

散文:天地宏阔穿针引线

虚实相生意蕴丰富。实者,指自然万物、草木虫鱼、现代之貌、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经历见闻……虚者指欢乐忧愁、昂扬斗志、坚毅信念、真情实感、思想火花、深刻认识、精辟见解……散文要将二者完美结合,虚实相生相融才能显出意蕴丰富。

见微知著宏阔深远。见微知著,即从细微渺小处见宏阔深远。微者,极言其小,不止小,甚至微不足道;著者,凸显宏大,不仅宏大,甚至通古今明万理。而古往今来的好文章,妙处往往在于二者的关联。史铁生所写的无非都是他的生活琐事、亲历亲闻,但他却能成就《我与地坛》的惊世骇俗,能成就其独有的人生论。

形散神聚统领提携。形散神聚,这是散文家的经验之谈。形者,外在之貌尔;神者,内在之旨也。

散文必须先散,就是要把生活中的素材和原汁原味的片断像珍珠一样一粒粒串起来,变成一挂心灵体验的项链,哪怕是一草一株,抑或是一颦一笑。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在文中呈现时,可以不拘成法,可勾勒描绘,可倒叙联想,可感情迸发,可侃侃说理……但无论这外形多么辽阔万端、包罗万象,却总有一个始终贯穿,无所不在的神旨隐匿其中,统领提携,丝毫不懈。

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中从英文课本里奥尔珂德《小妇人》写到白居易的新乐府,从老泪纵横、眼枯见骨写到海峡两岸骨肉团聚,再从老泪横流而不得写到阿拉伯诗人的“天使的眼泪”,再联想到耶稣信徒们的涕泪交流,无论琦君之笔如何越古穿今,泪珠之神却万变不离其宗,珍珠的升华之道全在这慈悲的泪珠上了。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篇(8)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场面或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报道的一种具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它是新闻体裁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是再现新闻事件或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通过抓住新闻事件、人物的某些重要场面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某些片段,用描法给以集中、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在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印象的同时,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根据对象不同,新闻特写可分为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描写是新闻特写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如实描绘真人真事时,细节也必须真实可信。要以现场观察为描绘的基础,像拍照片一样“拍下”现场的真实情景,捕捉典型瞬间的生动形象。写作时要求集中、突出,切忌面面俱到。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指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一种体裁。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都属于新闻评论,简单来说,它就像大家平时写的议论文。

新闻评论有以下三个特点:

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新闻特写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篇(9)

[前言不搭后语]

如有些考生提出观点“失败更应该鼓励”,原因是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付出了努力的,只要付出过,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励,所以考了61分的小孩相比考了98分的同学更应该鼓励。这类观点很有代表性,也体现了广大考生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笼罩下卑微的愿望。但仔细一想,如果失败了不去分析原因,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只是一味地鼓励与肯定,这样的失败今后是否还会一再重演?这样的鼓励是否太廉价?还有考生在对中国学校教育中注重分数和排名的做法深恶痛绝时,他们就想当然地希望逃出窘迫的现实,去寻找令人向往的教育方式。除了宣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外,他们还找到了两个法宝:一个是“用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另一个是用“西方教育来取代中式教育”,这种比较当然是有意义的,但由于知识面的狭窄、人生阅历的缺乏、思考的简单肤浅,导致这些思考更多沦为对中国现行教育的吐槽,甚至是为自己的厌学开脱。

[只有归纳,不会演绎]

写作议论文的时候,论证过程非常重要,要增强论证的严密性,必须展现出具体的逻辑过程。可以说,逻辑性是议论文的“生命”。考生一般会用到归纳法,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事实上,相较于归纳法,演绎法更具有思维的挑战性,但很多考生不会运用。如果说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即由很多同类的事例得出一般结论,演绎论证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演绎法最重要的是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多分析些原因]

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可以追根溯源,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只有对原因探究得越明白,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脉络把握得越准确。比如下面的片段:对此现象的提出,让许多家长疑惑不已。为什么这种小事还拿出来作漫画作文题材?这不是现在社会的常态吗?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功利、攀比之风盛行;二是家长对于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分数面前,应更为理智》

片段在描述现象后,进而分析漫画背后折射的社会原因,实在是必要而深入。

[多提供些方法]

在议论文“解决问题”的环节,考生最大的缺陷就是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等大而无当的呐喊,显得空洞而浮泛。如果能在结尾部分联系社会现实,反思当下,提供具体可行的措施,充分展示考生对于社会的关怀与思考,一定会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大加赞赏。

如《差别待遇》的结尾部分:由此观之,作为肩负着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个学子的独特光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取所长的栋梁之材!

作者提出的解决措施是“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既紧扣题目,再次点题,也体现了作者的思维广度。

[多引用些名言]

很多考生由于人生阅历的欠缺、思维容量的有限和作文语言的贫乏,很难用准确深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本意,导致“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考生能够引用精准恰当的名言,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自然可以使作文脱颖而出。

如有考生引用《人民日报》的微博评论:“我们只看到马云的成功,却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我们只知道马云很有钱,却不知马云曾经吃了9个月的泡面。我们只知道马云的豪车,却不知道马云曾经骑单车上班3年。成功学一直在毒害年轻人,勤劳致富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请先做好你自己!”

马云是作文的高频人物,大家都只是崇拜他如今的成功,作者却引用党报句子提醒我们:一步登天的事业可望而不可即,脚踏实地才是获胜的要诀,抛弃浮躁,脚踏实地,才能迎来成功。这种思考当然要深刻得多。

[多展示些逻辑推理]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逻辑论证方法,但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必须注意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做到互相补充、印证。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满分作文《差别待遇》的逻辑思路:

众所周知,人生来即不平等。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自的个体,有着其自身的特质、个性与价值,生而如此,我们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严苛地视范、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对待”,才使得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差别待遇”》

片段成功地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逻辑思维严密,滴水不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简要分析如下:

大前提:人生来不平等。(不同的个体都有着特质、个性与价值)

小前提:三千弟子也是生而不平等的。

结论:圣人孔子“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使得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正因为有了具体的分析论证和逻辑过程,才使得作者的观点可信,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思维漏洞。

[多借用些原理]

篇(10)

一、题目的比较

近几年高考作文大多是给了材料限定一个话题,让学生自定题目。学生在练习中自我命题出现的问题很多,有的忘记了题目,有的定不了题目,有些题目过大过偏,有些竟是题不对文。出现这些问题,肯定与读材料精准程度,对材料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材料的暗示信息的捕捉程度有很大关系。例如:有段材料讲的是美国的一个农夫“无私”地把自己的优良南瓜品种让给全村的人,学生读完材料后很快就动笔写了。题目有:《只要奉献一点爱》《帮助是人类最好的语言》《帮助别人美丽自己》《为了帮助而帮助》《帮助别人是成功自己的另一只手》《帮助+竞争=双赢》等等。就这些题目而言,题目命得贴切的,成文后的体裁,内容,语言都堪称“标杆”,像第5个题目和第6个题目。而第1个题目显然是“小”了些,文章也写得不痛不痒,套话空话满篇;第2个题目显然有些难度,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规定字数中不容易写好,第3个题目也是如此,而第4个题目写成记叙文,讲得故事不能很好地诠释题目,还造成读者的误解。这就需要在作文讲评中,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体会,以此加深印象。

篇(11)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是一道无标题式的情景作文。情景作文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五种:(1)情景材料+提示语+全命题;(2)情景材料+提示语+半命题;(3)情景材料+提示语+新话题;(4)情景材料+提示语+选择题;(5)情景材料+提示语+无标题。湖北采用了第五种形式。这既在考生意料之外,又在考点情理之中。说其是“意料之外”,因为一般的考生没有想到作文只有材料而“无题”,下笔时一下子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说它是“情理之中”,因为这种题型去年福建省就考过,而且此题型比话题作文更开放,更有张力,更有个性,更有写作空间。当然,要真正写好这篇作文仍然不易:

一要过好审题关。考生作文时如果信马由缰,漫无边际,并误以为本题只要“谈点人生看法”“谈点事物认识”“谈点社会现象”就行了,那就偏离了命题意向。本题是一种情景式的命意作文,这种“意”应包括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态度和感悟,对为人为文、处事处世,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二要过好立意关。如何立意?应根据自己对情景材料的感悟和理解而确定。或者叙写议论宇宙人生的“内与外”的关系;或者描述评点社会人生的“生气与高致”的和谐;或者记叙阐述事物世界的“出与入”的辩证统一、和谐发展的思想。总之,立意关键在于“内外协调”的理性思考。

三要过好语言关。拟题是语言表达的第一道关口,应力求“简洁、鲜明、新颖”。诸如《内外的和谐》《“出”“入”人生》《追求“生气”,走向“高致”》《写之・改之・思之》《圈内圈外》《自我点评》《内外教育》等题都比较看好。再就是行文语言,应追求简明流畅,富有个性。如写散文,应是意蕴丰厚,词丽句秀;如写议论文,应是材料丰富,语言掷地有声。

当然,在大家欢呼今年高考题容易入题,容易展示个性,容易出现千姿百态的美文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命题的写作空间越大,越自由,构建的“妙文”也就越多,对选拔的公平性的冲击力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