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学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当前艺术类院校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便更好地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改革进程。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二)人际交往障碍和心理问题严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现阶段艺术类学生的成长历程较为平坦,没有独自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所以抗挫折能力较差。进入大学阶段后面对的基本都是带有优越感的同学,父母的精心呵护、相对较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和失败,因此,遇到点小事就会情绪激动,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心理素质差,易产生焦虑、自卑、不合群、性格孤僻等问题,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进而发生悲剧。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管理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管理者的课题,笔者和同仁们在探讨原因和解决这些难题的方法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在管理这类学生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都多多少少涉及到赏识教育的方面,并且都十分看重赏识教育在管理学生中所具有的显著作用。
二、赏识教育概述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赏识教育的含义是指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展现的优点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及时地予以表扬和赞许,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教育行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认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渴望以及被别人赏识是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洛扎诺夫、弗洛伊德及巴甫洛夫等人通过对人的可暗示心理的研究,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也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揭示了“赞扬”“赏识”“暗示”所潜藏的教育魅力及其成功的依据。赏识教育在我国的应用也比较早。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其实质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实完善丰富了赏识教育的理论;周弘老师成功地将其聋哑女儿教育成才,成为推广和实施赏识教育的“第一人”,同时也最早将赏识教育理论系统化并全面倡导。这些年来,赏识教育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视下,在著名教育活动家欧阳维健及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等人的参与和帮助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赏识教育成功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1.使学生树立自信,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意识的觉醒,赏识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很多艺术类的学生从小生活在亲人的包围里,家长为孩子代劳了本应该自己完成的事情。加之较好的家庭条件,父母尽可能满足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导致艺术类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度。进入大学生活自理能力差,厌烦学校的伙食,不会自己洗衣服,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过度依赖他人。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他们那里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另一方面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导致对学习有一种恐惧心理,自信不足。赏识教育是把这一部分学生看成具有发展潜力和处在发展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不能看到艺术类学生在文化课领域弱,就片面地否定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更不能把艺术类学生当做材料来加工,当做工具来驯服。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类学生,通过表扬的方式让这部分学生感觉到满足,使他们有成就感,在失败时能找到新的希望,克服自卑心理,重拾自信。2.使师生关系融洽,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艺术类学生在课堂上相对于其他普通文理的学生有两个极端,一是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的形成主要是教师把艺术类学生积极踊跃的这种行为看成是扰乱课堂秩序,在课堂上冷嘲热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对教师产生反感情绪,进而对学校有抱怨和抵触心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赏识教育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做学生也会更加亲近教师。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育人的过程,把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学校是真心为学生考虑未来,这样就缓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在当代学生的特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不能再沿用以前的老方法,要减少人治的成分和单纯惩罚性的措施。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赏识教育在艺术类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一)用平等的心态去赏识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有一样想法的学生,学生的素质不可能如管理者所愿处于同样的水平,艺术类学生由于其各自的特长所形成的性格更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艺术类的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欣赏学生的每一个亮点。“人人有才,人人成才”出自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的一句话,作为学生来讲,艺术类的学生同样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内心里也渴望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受到老师的关心,不在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中生活学习。所以,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更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为他们是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自控力低,个性张扬就羞辱他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心他们,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在实际的学生管理中,艺术类学生违纪,犯错误时有发生,作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者,不能武断地对学生的行为定性,更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急于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有深层次的原因。在多年的学生管理中我们发现,艺术类的学生其实更懂得感恩。在他们看似大逆不道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原因。作为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心态认真倾听他们的看法。在学生看来,耐心的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赏识与鼓励。而管理者在倾听中既能走进艺术类学生的内心世界,又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消除师生间的误会,达到真诚沟通的目的。
第二,崇尚个性,但往往团队意识较弱。美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非常重视自我意识的表达,在生活中不盲从,在专业方面不跟风,能够找到独特的表现自我、表达情感的方式。但有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多从个人价值出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较弱,缺乏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不强,甚至对国家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感。
第三,竞争性强,但往往纪律意识涣散。美术类大学生大部分较早进行专业领域的自我训练教育,有可能误读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作用。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谓绝对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美术类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学习纪律性较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较弱。美术的表达在于艺术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理念,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体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的经历中,教师往往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加之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由于在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缺少挫折经验,一些美术类学生承受失败和否定的能力较弱,在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顺思想问题,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专业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基础的学习。由于在录取时美术类大学生文化成绩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之学习文化课时偏科,出现了英语等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影响了他们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荣誉感缺失的现象。
第六,形象鲜明,但往往价值取向模糊。一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努力追随和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盲目追寻诸如浪漫放达、风流倜傥、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追随强烈、张扬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学养不足,往往肤浅地理解某些艺术家的张狂、怪癖,影响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第七,学生人数少,往往榜样作用较弱。美术类院系规模一般比较小,学生数量少,虽然专业教学效率高,专业教学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之间距离感的缺少使其很难树立榜样。在日常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由于关系密切,很难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二、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简单的“重病下猛药”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学生对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管理者可以采取“专业渗透法”进行教育,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党建工作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优势。
策略一:融入专业教学,隐性实现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它平和又亲切,却又无时不在。专业学习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贴近的,它通常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教育者可以用历届毕业生成功的经历感染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专业探讨的过程中,插入针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提醒和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教育者通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批评教育与批评之后的问候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专业教学可以常态化地进行榜样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优秀毕业生是学生身边成功的榜样,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和可实现的成果。教育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身边的成功者告诉他们,他们也可以做到。教师在常态化的专业教学中谈论到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介绍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或执着,让在校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善自我。
再次,专业教师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美术类大学生虽然个人意识较强,但往往情感较为脆弱,自尊心强。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是增进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因此,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学生喜欢陶醉在专业学习的浓郁艺术氛围中,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他们美术专业学习中的成功感被唤醒并不断被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被理解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毕业也就能获得理想的单位。美术类专业教学以艺术或者设计实践为主,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有学生获得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赛事奖项,良好的氛围会战胜不良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成长。
策略二:专业教师导师化,辅导员职责服务化。
美术类学生中存在散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简单的严格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美术类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班主任机制改革为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的“导师制”,可以成功践行“寓育于教”。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尊敬,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并完善导师制,能有效地育人。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专业教师,特别是运用模拟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实现了机制创新。导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同时必然加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管理,自觉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管理平和亲切,却又无时不在。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和品质。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技”与“德”同步成长。“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必然增强育人责任心,必然会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改变了以前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实现了学生“技”与“德”共同提高。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说教化”的现象,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与被管”的角色关系,实现了高校育人品质的提高。学生不但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了本质性提高,而且,由于“导师制”全面延伸至学生事务管理中,专业教师不仅完成了常规学生事务管理,还可以承担学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奖助贷学、义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质,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使辅导员工作形成“服务化”机制。辅导员转为服务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转型为专业型的沟通,能够达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项目教学,模拟企业员工工作,模拟企业岗位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就体验岗位角色,实现“入校即入职”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零距离”对接。辅导员组织学生形成孵化小组,一边完成项目工作,一边学习岗位合作,以模拟企业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从以上内容来看,学生的摘抄至少积累了以下方面的东西:一是知识的积累。无论是由于不知道抄什么而在字典词典中摘抄字词,还是由于懒得查找而就地取材抄写名言警言,还是由于对语文学习持久的兴趣而抄写语文知识和文学文化常识,还是由于本身的爱好兴趣在开始阶段就摘抄诗词、好句好段好文,还是由于对故事的青睐而抄写小故事,总之一句话,这些摘抄内容都是知识的积累。无论哪种层次哪种特点的学生,他们都会在摘抄中在知识积累方面受益。二是习惯的积累。第一是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的做事习惯。
摘抄前要求卷面整洁,把字写好,在批改时对于字迹不工整的作业不仅批文提醒而且当堂提出来,让学生觉得字如果不写好就会在同学面前不好意思,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注意卷面整洁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做事的习惯。例如有个名叫李浩龙的学生,开始卷面一直不整洁,老师的作业批语提醒效果不大,后来一次公开课展示了他的作业后,他觉得字不写好实在没面子,从此痛改前非,并且坚持下来,最终形成了注意卷面整洁和认真做事的习惯。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对语文的兴趣不一,对于那些基础弱或语文学习习惯差的学生,这是一个规范,也是让他们走上正轨的有效途径。第二是持之以恒的做事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一个星期后上交时要注明每一天日期,由于上交检查产生的督促作用,他们会不敢松懈,即使某一天由于特殊原因没有摘抄过后也会补上,这样长久以来就会形成坚持的习惯,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由于考试放假等不能及时上交摘抄他们也会自觉摘抄的原因,这就是习惯的力量。第三是语言表达的习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写自己的感受体会,写评论鉴赏文字的习惯,这种语言表达的习惯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是背诵记忆积累的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利用课余时间背背记记自己抄写的内容,并学会了自觉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与说话当中,让抄写内容真正变成了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第五是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的习惯。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解读一方面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训练思维能力,开始学生在摘抄了小故事后只是简单说出了自己的感想,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的习惯。三是方法的积累。在摘抄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语文学习的方法,如背诵记忆的方法、写赏析评论的方法、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方法等等。当然这主要在于教师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摘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付诸实施,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方法的积累。
四是能力的积累。摘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次提高和积累学生的能力。第一是做事耐心的态度和能力。日积月累形成的注重卷面的认真的习惯最后会成为一种能力,即耐心做某事的定力,这种能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它不仅对考试有好处,更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第二是迁移的能力。摘抄要求学生一定是摘抄课外的东西,这就迫使学生将学习的视角由课内广泛地延伸到课外,这种迁移拓展的能力不仅是考试需要的,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第三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要选择好的文段必须要甄别,而选择的过程就是语言理解能力积累的过程,写评论感悟鉴赏的过程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的过程。第四是审美鉴赏能力。学生从对文字好在哪里的分析鉴赏中自然会积累审美鉴赏的能力。第五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个性表达的能力。对同一事件同一故事从不同角度阐释评论分析的习惯会积累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的积累不仅仅是字词句段文、文学文化常识、语文知识这类知识的积累,还有习惯、方法、思维模式、能力等方面的积累,而所有这些方面的积累都可以在摘抄训练这种教学形式中得到实现。以本人的经验而言,摘抄训练不失为一种积累教学的好方式。当然,再好的工具用得不好也会有偏颇,最终出现南辕北辙的后果。那么如何用好这一教学形式呢?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在摘抄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学生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是摘抄前不会选择。这里面有几种情况,或者态度敷衍,或者习惯懒散,或者理解力欠缺,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寻找不同的对策。或许一个学生身上同时具有以上几种原因,或者同一个学生在做不同的作业中原因有差异,总之,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要分清情况再下评语,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二是摘抄后只抄不背。有的是为完成作业任务,摘抄时敷衍塞责所以抄完后就撂在一边,这种抄写基本上起不到积累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针对其惰性进行抽查督促。
一、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轻文化,人文基础薄弱。高考时,艺考对于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文化课的成绩相对于非艺考生分数低得多,这也就造成了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专业的原因,再加上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文化课很难引起艺术类大学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浅薄,有的艺术类大学生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都不了解;有的艺术类大学生写文章时文理不通、有时还会有错别字,甚至连请假条都不知道怎么写。
(二)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模糊。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使得他们思想活跃,对生活充满热情,个性鲜明,善于创新;但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感性,相信直觉,缺乏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与探讨;思想紧跟社会潮流,但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政治理论观念不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为了追求艺术,标新立异,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确,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三)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了解。由于过度专注于专业,不注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有部分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知之甚少,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读过四大古典名著,不了解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
(四)人格心理不健全。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独创性,所以他们追求个性自由,造成了他们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二、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精选教材,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人文修养,陶冶性情,但是 现在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再加上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并且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的教学内容与课时较少之间的矛盾,所以选择合适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材并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这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艺术类学生的人文基础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与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相关情况以及作品作者相关情况,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大学生语文教师不断学习进取,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不断地学习进取,钻研和获取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入中国人文精髓,并利用自己的言行和素养去影响和感召学生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当然这些影响和感召是潜移默化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创造意境,引导和启发艺术类学生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体会和了解,使学生能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并让学生感受到作品当中的情趣和情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体验。如我们在讲授陆游的《钗头凤》这篇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和学生共同回顾陆游的生平和所学过的陆游的作品,再配合视频讲解陆游和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接着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篇的文章的主题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真爱的力量以及爱情的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以语文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提高应用文字的能力。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课为载体,组织和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朗诵经典、演讲、书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还可以营造积极的人文气氛,有利于学生学学语文。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除了能提高自身在应用文字的能力。也可以增加自己在人文方面知识面,弥补自己在民族文化的欠缺。
(五)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充分激发学生学学语文兴趣,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对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够表现或者表现效果较差的内容,适时、适量的引出图片、声音或者视频,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相关知识。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提高了大学语文教学效率。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着人文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模糊、人格心理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加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小泉.试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8(15).
一、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公民教育为基础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鲜明。一般来说,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思维灵活,思想开放,想象力丰富,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富有创意性和自我表现性;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意识,崇尚自强进取、公平正义;政治选择上求真务实,不盲目崇拜个人权威、追随大众。但也必须看到,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也有缺失公民精神的一面:
第一,权利意识模糊,主张褊狭。认为搞艺术的应该自由散漫,限制多了会抑制个性思维发展,影响创作灵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从而把自由与纪律、个人与集体、个性发展与学校制度和社会规范对立起来,对自己权利过度重视,对群体权利相对漠视,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第二,责任意识淡薄,功利化倾向明显。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家境不错,父母宠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把思想和情感交流往往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上,相对缺乏与外界和同学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因为学费高,演出、设计、写生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又较多,很多人有过赚钱的经历,所以,造成其热衷经济活动,注重个人眼前蝇头小利,做事具有一定的功利化倾向。第三,公德意识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他们对公共道德、社会的规范制度等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知识”与行为的分离和脱节现象,对善良高尚行为不去效仿,对身边的负面现象缺乏鞭挞,不遵守公德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基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在实施价值观教育时应当将公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首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才能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公民道德都不具备的话,他是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的。优良的公民教育可以使法治理念、社会规则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信念和准则,养成以身作则、敬业爱岗、关爱他人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责任感。只有以公民教育为基础和中介,才能进一步实施价值观教育;只有先当好合格公民,才谈得上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拥有高尚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社会主流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中,不断审查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目标,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但是,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教育大量的是说理、灌输教育,方法上存在教条主义、简单生硬的现象,往往会存在两个瓶颈:一是价值观教育内容通常是灌输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原则和不容置疑的观点,突出政治信仰层面上的内容,强调远大理想和超然目标,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结果是教育出来的学生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那么,价值观认知如何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二是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通常是单调、枯燥、填鸭式的政治说教,学生不能面对事实作出判断,只面对一个先验的结论,不论相信还是不相信,都必须作为标准答案记住它,结果是你敦你的,我做我的。那么,服从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他律”行为如何转化为个体“自律”行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约翰,帕特里克教授通过研究归纳出世界公民教育的趋势之一便是内容趋同,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公民教育集中于三个方面: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使矛盾化解,就应当使价值观教育通过公民教育提供的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道德的养成和公民技能训练的中介来实现。
二、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类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艺术工作者,艺术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自身就站在一定的精神高度上,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但他们具有的一定精神高度的价值追求更直接导源于公民素质,导源于主体自身内心的接受和自愿的实践。而这种接受和自愿的实践又导源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1 公民知识的传播帮助实现价值认知
价值观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懂得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取向和标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等。而公民知识的传播包含基本的诉求,即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使其成为忠诚于国家、服务于国家、适应本国主流文化的“合格公民”、“好公民”。例如,公民意识关涉的是纯粹的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其本质含义可概括为两个层次:一是每个公民首先是归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讲国格、讲民族尊严,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超越个人与家族、个人与阶级、个人与党派等的关系,在国家法律的保障下,个人无论是何家族、阶级、党派,都是人人平等的,这就会产生平等意识。因此,大学生公民知识的传播既能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意识,也能培养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可见,公民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取得公民行为能力,达到公民要求,却又把爱国主义等价值观溶解内化在个体感性认识和要求中,化为行为趋向,引发价值行为。克服了以往价值观教育中个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内容相对不足,缺少对理想信念的存在基础的深入思考与相应引导;缺少对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等不足,从而使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公民知识的传播教育渗透和内化在学生心里,实现价值认知。
2 公民道德的养成推动价值行为由“他律”转化为个体“自律”
事实证明,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节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追求社会整体的普遍利益和长远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民道德的养成可以为其价值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淡薄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把躲避崇高奉为时尚,利己主义观念、急功近利意识膨胀,以个人的利益需求作为标准进行价值评判和取舍,对知识带来经济效益的关注大大超越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追求,忽视知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对心灵的熏陶,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首先自觉遵守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拥有最起码的社会公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才能追求崇高和圣洁的价值理想,从基本的义务走向崇高,其自身的价值行为才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才能自觉地将其崇高的价值理想体现到作品上来,才能使其创作的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3 公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价值认知转化为个体价值行为
价值观教育除了培养价值理性,就是价值引导,即通过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一般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使学生对这种价值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自己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未来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种价值引导通常是重视对学生的外部强制。具有较强自我中心意识的艺术类大学生对此反感。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公民技能培养和训练实践使学生具有自由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使其在生活中和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利用假期或外出写生、演出等机会开展服务学习旅行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服务,以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环境保护、如何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等主题对所服务的社区和周边单位的活动进行调查了解。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直观深刻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震撼,使其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既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又培养其对生活和社会的主动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克服以往价值观教育单调、枯燥、填鸭式政治说教的方法的不足,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当下状况的现实引导,使学生价值观内化在心理,养成内在意志,使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行为。
总之,在理论层面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既提供了价值方向、标准,又提供了现实行为规范。
三、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然,在将价值观教育与公民教育相融合的时候,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因为过去价值观教育在内容、方法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就将公民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或以公民教育取代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属于基本的社会公德而不是个体价值信奉,他作为公民,又必须受到基本的价值规范的制约,使公民按照价值目标进行价值行为选择。事实上,公民在面临相反或相冲突的观念和行为时,如何调节、调整自己的公民活动能力,权衡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价值观教育中获得,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价值观与公民教育衔接得怎样,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1 价值观教育能够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层次
公民教育的首要环节是教育标准的确立,价值观告诉人们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解决的是为什么而活的问题,直接规定和指导着人们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基奉的是非、善恶、美丑、对错的标准,为公民素质教育规定了价值目标。个体在发生公民活动时,往往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去选取一个或几个标准,用来指导自己在行为的合理性上作出正确判断;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征。艺术类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人受到感召、启示和引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获得升华,才能创造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精神作品来。那种迷失政治方向、没有社会责任感、人格低下的艺术作品,是不会受到人民的信任和欢迎的。
2 价值观教育影响着艺术类大学生个体公民教育的性质
价值标准区分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最好的,价值标准影响着公民素质的形成。价值观教育是否合理得当,势必影响个体公民素质教育是否得到正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如果价值观教育搞不好,就会导致人们形成对公民行为的不合理的判断。艺术类大学生因其从事的工作具有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的艺术总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对他们的公民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导,才能把他们的公民教育引向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使其形成对公民行为的合理判断,进而使其作品鼓舞和引导大众,使人们的行为朝向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去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来帮你flash动画的歌曲MTV漫画的游戏设计的还有广告相册等等动画的设计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我们都做过了可以给你指导去百度文库怎样才可以找到免费的flashmtv的毕业论文??急用啊湖南商学院选修课Flash8动画设计教程与上机指导在哪个教室上课?急用.你们能告诉我哪里有flash的免费论文下载吗?急用如何免费下载flash动画设计教程求动画设计毕业论文急用
大学物理论文去哪下载
二、教育工作:
作为一个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积极参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健康、文明、团结、创新”的班风感染学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促使学生个性心理健全人格的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平时与学生做知心朋友,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自立的本领和创造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成材,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培养孩子们的能力。调入实小后的2009年,金田六(7)班学生在学校黑板报评比中获二等奖;在学校运动会中获年级三等奖。
在日常的班务工作之余,不忘及时总结提炼,《交流·资源》发表于《学校管理》2008年第2期;《儿童文化:德育提升的有效载体》获2008年省教海探航征文三等奖;《以儿童文化为抓手,提升小学德育实效》获XX市2007年度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浸染儿童文化,提升德育实效》获XX市2007年度优秀教育论文一等奖。
团结同事,善于发现同事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2011年,本人任组长的XX五年级组被评为XX市优秀教工小家。乐做份外事,以“药店里的甘草”身份活跃于学校各项特色创建或迎查工作;五年来,本人为学校撰写各类计划总结30余篇。
三、教学工作:
2007~2008年,本人任XX小学教科室主任、执教六年级数学;2009年调入实小后,先后执教XX六(7)班数学,金田四(6)、(10)班数学,XX五(10)班数学,XX五(10)、三(3)班数学,并接受学校委派,任XX五年级办公室主任、五年级数学备课组长。
参加各项教学工作培训后,及时与全校教师分享培训心得体会。在实验小学,每年执教“每周一课”,传递自己的教学理念、展示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备课组长,积极组织全组数学教师集体备课,为学校教学质量调研提供试卷。
参与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青蓝工程”中的结对徒弟顾XX老师,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
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
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现实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对于普通的研究者来说,限于自身的素养和客观的研究条件,并无能力来承担。有的又太过具体,缺乏普遍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兼顾各种条件,发现那些既是必要,有新意,又有可能研究的问题。
课题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时展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选题要着眼于社会效能和价值,要研究能解决教育实践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作者应密切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动向。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科研人员应重点研究如何改革现行的数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教学体系。对于教研人员和广大的教师来说,一般应从素质教育的观念出发,侧重研究数学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2、选择自己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题目。
对研究课题有浓厚的兴趣,会表现出更大的毅力和主观能动性。兴趣会产生热情,使人克服困难,集中精力去研究。
3、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业务特长的题目。
研究者应从个人的条件、能力出发来选择和确立论题。有些题目值得写,但自己能否写好却是另一回事。在选题时,自己要考虑一下,你对本专业领域中的哪一部分最熟悉,最有把握,出成果最快,你就选择哪个论题。
4、选择自己占有资料较为充分的的题目。
从外因方面来说,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要充分掌握在题目限定范围内的材料,尽可能搜集必要的、新鲜的、典型的材料。因此,选择自己已占有较为充分资料的论题,会使工作的难度降低一些。
(三)选择课题的失当
选择课题的恰当与否,常常关系到整个研究的成功与否。在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的来稿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论文由于选题的失当而无法发表。选题的失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选题过大。
题目过大,是普通作者在选题时常常出现的问题。例如,题目“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定义、构成、作用、测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课题往往是一种研究方向,而对于一般的个体作者来说,把它当作为一个具体论题是不合适的。2、选题过难。
一、关于斯宾塞教育思想
19世纪后半期英国著名的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科学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在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861年,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著作《教育论》正式出版,该书是集合其最为重要的四篇教育论文,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智育》《德育》和《体育》。在《教育论》中,他继承并发展了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政治思想,全面阐述了科学的教育思想。
1.斯宾塞《教育论》主要内容
(1)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斯宾塞将个人生物体的生存、繁衍与生活的安乐舒适概括为“保全自己的活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活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共五种活动,以此建立了科学课程体系,并总结性回答了“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论点。
(2)在《智育》中,根据对人类心理发展规律,提出“快乐教育”思想,建立四条基本教育原则和四种学习方法,即循序渐进原则、自我教育原则、自然教育原则、快乐学习原则,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实验法。这些原则和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使整个教学成为一种“愉快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及过程提出了科学性、艺术性的要求。
(3)在《德育》中,斯宾塞借鉴了卢梭的思想,提出了“用当时或者日后的整个结果是否有益来判别当时行为是否良好的‘自然后果法’”,以此判别正确与错误行为,最终达到一个能够自治的人。
(4)在《体育》中,斯宾塞依据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提出了科学的体育原则和实现方法,从而使幼儿园和学校的生活制度符合了近代科学上确认的真理。
2.斯宾塞教育思想对当前校外科技教育的价值
斯宾塞《教育论》中的科学教育思想则反映了近代科学教育的趋势,他强调建立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自我教育,主张教学过程应当适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并使整个过程充满“温馨”和“快乐”。
校外科技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侧重对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养,在课余时间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关注青少年在科技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发展,这些教育目标与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有相同的观点。
因此,借鉴斯宾塞的教育思想精髓对发展当前校外科技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价值。
二、在我区校外科技教育中实施斯宾塞教育思想的原因
1.我区校外科技教育新一轮发展的需要
“科技教育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深化科技活动内涵为指导……培育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这是校外科技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区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我尝试在信息科技教育中实践斯宾塞的教育理论,以更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来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斯宾塞《教育论》的《智育》中所提及的归纳法、实物教学法、观察法和实验法,这四种符合学生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2.学科发展的需要
信息科技学科比较受学生的喜爱,这门学科最能直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因此要保持学科活力,就必须总体规划课程体系,使体系中的课程能够相互支持,并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这样就能使学生相对稳定地在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参加学习,课程内容也会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斯宾塞《教育论》中提出的构建一个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教育课程体系,为此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
3.学生发展的需要
校外信息科技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补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不再受学校学科教学内容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发展,通过培训、参加科普活动、竞赛等方法,逐步成为这一领域中学有专长的学生。斯宾塞在《教育论》中,集中探究了儿童的心智发展规律,这为校外科技教育开展以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教育过程,指明了发展方向。
4.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为研究者,经常要进行教学反思,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自身的专业素养。这个过程既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又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一定的理论,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斯宾塞《教育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校外信息科技教育的尝试
校外信息科技学科是校外科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有学校信息科技学科的特性,又有校外教育的特点。我将所理解的斯宾塞教育思想运用到校外信息科技学科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中,以此推进我区校外信息科技人才的培养。
1.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信息科技学科课程内容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将人类生活划分了五种教育类别和五大类课程,从而推导出综合的科学课程体系,这就可以成为我们构建课程体系的参考标准。因此,结合学校一线教师的建议,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发展出发,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调整,现将我区校外信息科技类课程分为4个大类(16个子类),即程序设计类、应用设计类、硬件动手类和课题研究类。在动手类、应用设计类等基础性课程的设置,倾向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有关课题研究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侧重于高年级同学,同时兼顾中、低年级学生。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形式
斯宾塞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推论、发现知识。根据这个原则,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更多让学生自主实践和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以实现鼓励个人发展的目标。例如,在程序设计类和应用类课程中,我让学生来做“一分钟IT名词解释”,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坐在学生之间,每次请1位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IT名词进行解释,让学生成为1分钟小老师。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和发挥主体作用。
3.问题设计的生活化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学生从教育中获取的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找出课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切合点,将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学习的知识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例如,在教授“选择语句结构”(程序类课程)时,就会尽力将例题组织成为“今天你和妈妈在超市购买日用品……”类的生活情景题,学生经常会遇到,有亲切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对例题中所引出的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对这些常常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获得科学的解决方案,一举两得。
4.问题设计情景化
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单纯的知识灌输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烦感。斯宾塞在《智育》中表述,“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对某些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智慧活动和道德水平成长。因此,我尝试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故事,让学生参与其中角色出演,以此来提高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程序类课程中“枚举算法”的时候,引入名侦探柯南遇到命案的情节,教师做案情演示,请学生来做侦探团成员判断结果,并将推理结果演绎得最好的同学称为“小柯南”。这样情景化设计创设了乐学和愉快的教学情景,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情景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5.增加走出课堂的教学形式
斯宾塞吸取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教学原则”,在《智育》中指出“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且具备良好品行的人,不是大自然这位导师的受益者”。他认为,体验自然可以培养儿童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儿童的悟性。处在初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如果校外课程的学习与校内课程一样,一味采取坐在课堂中听老师讲授的教学形式,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课程也缺乏生命力。校外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可以灵活地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因此增加学生进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普场馆,就能使学生亲自演练课堂上了解的理论知识,得到体验科学的机会。例如,本学期组织某校兴趣小组学生参观上海科技馆,科技馆中“信息传递模拟器”,对网络传输信息有很好的模拟,它用实体来表现信息传递的过程,对学生理解信息传递有很大的帮助。
6.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斯宾塞在《智育》中,对古典课程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出实物教学原则,其表述为“科学训练的最大特点是使心智能直接和事物接触,并运用科学归纳法从直接的自然观察的知道的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因此在“课堂听讲”或者“动手实践”的学习环境时,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后者来获取知识。如果采用实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学生就能感性地得到事物及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习效果更显著。例如,在动手类的硬件组装课程中,主要安排学生打开计算机机箱,用手来实实在在地接触硬件设备,通过看、摸、装来感受硬件的不同,并归纳出组装的方法和步骤。
7.制定“等级评测”来衡量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中信息科技学科有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拓展和补充,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这样的情况不利开展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斯宾塞在阐述“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过程中,提出了知识的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教育价值,根据这个观点,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参考知识的价值来制定衡量标准。因此,我根据当期课程的大纲和参考教材,将知识的实用价值、训练价值作为参考依据,提出了阶段性的等级评测标准。例如,在第五期解题类程序设计课程的评测中有这样的综合题“从1开始的自然数中,把能表示成两个整数的平方差的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则这列数中,第98个数、第198个数、第1998个数分别是几,请写出该题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并设计程序求出这三个数字?”在这题中出现的知识点就是检验学习的实用价值,在平时有相类似的题目曾经让学生练习过,这就是在检验学习的比较价值、训练价值,最终以测评结果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的教学效果、所开设课程价值。
四、结束语
在以斯宾塞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逐步受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最直接的表现为我们开设多达4个大类16个子类30个科技常规班,每年约500人次左右的学生参加培训,这说明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其次表现为,常规多期班的学生巩固率逐年提高,现已达到85%左右,学生对课程内容喜欢,学习的忠诚度也会提高了。再次表现为,经过统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习的学生中,50%左右在各级竞赛中获得等第奖项。
在经过三个学期的实践后,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发现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在哪些地方?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体现和衡量?诸如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和数据的比较来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校外科技教师更有机会创造“快乐”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学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科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和谐交流、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英]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斯宾塞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英]斯宾塞著.方舟编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