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自学能力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兴趣又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于新奇、真情、悬念等方面。新奇,简而言之,就是课堂内容有新意,有新鲜感;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记叙、或说明、或议论,新奇丰富的内容,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是兴趣取之不竭的源泉。
如《孔乙己》一文,我们抓住孔乙己这个心理变态和性格扭曲的、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了孔乙己既无生理毛病,不疯不傻,可时常被人耍笑、戏弄,这是什么造成的?这个新奇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最后认识:孔乙己这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封建观念毁灭了他,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又如《死海不死》,教师一开始就可发问:“既是死海,为何不会淹死人呢?”这一新奇的东西,会使学生心里掀起浪花,激起求知的兴趣。真情,主要是指语文教学中的生动性,情感性。课堂教学是个教材,学生、教师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例子,教师是学生和教材有效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把学生引向教学目的的向导。课堂上教师灵活多变的思路,色彩多变的想象能把死板的教学法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思想沟通。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辛勤的酿造,感情的融洽,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爱老师,自然就爱其所教的学科。悬念,就是设置疑点,制造悬念,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例如《,你在哪能里》为一标题中的“你”为何不写成“您”?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经过讨论,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用“你”更能体现总理的平易近人,有亲切感。在语文教学中,抓住并发挥课文的不同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
二、巧妙设计提问。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之时,教师应进一步激疑促思,把知识和趣味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要做到:提问目的明确、有针对性,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还要讲求艺术,把握时机,激起学生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散文,表现的是一位农村劳动妇女,她有许多农村妇女共有的可敬可爱的品质,而学生特别是城郊学生对这样的母亲形象特点熟悉,甚至他们的母亲也具备了母亲的不少美德。我们在教这一课时,先提出了作者在文中写了母亲,你认为文中的母亲哪些事最感人最亲切?这样问,学生的话匣子当时打开了,有的说母亲吃苦耐劳最亲切,有的说母亲勤劳俭朴最感人,有的说母亲态度和蔼、宽厚仁慈最真切,有的说母亲支持儿子求学、参加革命最感人。讨论气氛十分活跃,在这种势头下,我以课文重点突出以母亲是个好劳动的情形为例进一步诱发学生联想品味。我说:“同志的母亲去世了几十年了,可是我总觉得她还活着,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到这样好劳动的妇女,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谁的母亲跟的母亲一样?”这一问学生情绪更加高涨,纷纷谈自己的母亲干活如何卖劲,很动情。我趁势问学生,你认为你对母亲和对母亲的感情一样么?是什么感情?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一样,是爱”。这样,由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情感,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审美效果。又如在讲《一面》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鲁迅先生的“瘦”?作者为什么写鲁迅先生的手“瘦”?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接连几个问题,使学生反复领会课文的含义。学生争相发言,纷纷参加释疑。有的说“瘦”,突出了鲁迅先生的辛苦,有的说那“瘦手”是战斗的手,其中表达着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赞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既树立了敢于回答问题的信心,又锻炼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调控艺术。
在教学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学习是一种独立主动的认识活动,教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内容和结果,无论简单或复杂,都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否则,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们要真正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是应该而且能够统一起来的。国内外的各种实验证明,采取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办法,能比较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因为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探索,全面地动手、动口、动脑,十分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据《中国教育报》1995年5月2日报导,郑州一中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提出了“减少课时,提高密度,提倡自学,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口号,对学生具体实施“六解放”,即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手、眼、耳、大脑。其核心问题是增大学生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这样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学者就很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学记》中关于自学的问题有这样的论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里的“善学”“不善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会不会自学。
课堂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要解放学生,给学生学习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拼体力、拼时间”的现象,课上一些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课下学生被“练习”“作业”所围困,师生疲惫不堪,而成绩的提高却不明显。只有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二者互相促进,才会“师逸而功倍”。正象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意思是教师之为教,不在一味的注入,而在相机诱导,促使学生自己研究探索,自求解决。这才叫“善教”。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注意对学生的诱导,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只动用记忆力而缺乏思维的训练,对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进行自学的诱导有其优势,语文教材不同于理科内容,学生一般是可以初步看懂的,教师只要善于点拨和启发,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深刻理解掌握。因此,没有必要每篇课文都以讲授为主,许多课文可以采用“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
预习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过预习,学生会对新的知识内容有所了解,这将在课堂上容易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调查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预习方法过于单调,把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我想,这样的预习有些粗陋,所以,预习还将明确预习的方法。由于预习是一项自主的活动,就应以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极利用周边的有利条件,去感知新的学习内容,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当然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地去尝试,去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预习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一文,在预习中学生不仅要整体感知,读通课文,了解大致的内容,掌握字词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涉及到关于鲁迅先生的有关常识,鲁迅先生发表的文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包括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意识,以及关于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等等;那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借阅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书籍;看一些关于鲁迅先生在日本的影片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实了内容,而且指给了学生预习的方向。所以,预习中学生不单要了解课文章大意:关于这方面,我们教师可以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要学生通读、浏览课文;根据不同的文章还可以采用速读、精读和默读的方法。不单要学会生字新词:关于这方面,要求学生动手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典故、成语、谚语之类的又要去找相关的书籍资料;而且在预习中发现的关键性语句、疑难点,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用不同标记标出,待上新课时向老师请教,或是课后学生讨论交流。有时有的文章在预习中可能会有关于写作的方法、特色,顺序等方面的预习作业,这些学生虽然不需很深领会、掌握,但至少也要他们去试着动脑。
在教改中,我还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是学生在预习中须先通读课文,然后对其中的有些诗文、片断等要求通过联想、想象,将文字化为脑中的美景,再通过口头来表达。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心理过程与口语表达有机结合,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体现了预习在培养自学能力的作用。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乎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人在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的功能,是主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认识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觉和创造的特性。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去认识和掌握自然知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同时又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以及物质结构等。中学物理的趣味性是自学物理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主体意识是自学物理的积极心理因素,自学中学物理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一、培养主体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是学生学好物理的主要素质。根据中学物理的特点,首先要培养观察能力与实验能力。
如得到一架托盘天平,你能观察到什么?那里秤盘、横梁、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平衡螺母!这架天平的原理、用法、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如何?用这架天平如何实验?又如课本中关于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通过观察,你能看出这个实验中哪些可变的因素?改变这些因素会表现出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光电效应的哪些规律?通过这样观察与实验既可培养学习能力,也可培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阴极射线”实验时,为了避免外界对射线管的影响,他用黑的厚纸管把管子包起来。意外的发现在1米以外的涂有亚铂氰化钡的荧光屏发出荧光。这一现象,使他很惊讶,因为他明白阴极射线只能在空气中行进几厘米,而绝不能使1一2米以外的荧光屏发光。那么使荧光屏闪光的射线究竟是什么?他孜孜不倦的重复他的实验,并在射线管和屏之间放上各种物质来进行观察。从而发现了“X射线”,又叫“伦琴射线”。伦琴射线的发现对物理学进一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展示了物理学尚有极待探索的未知领域,使人们奉为信条的经典物理的理论陷人了“危机”,标志着物理学的研究由宏观步人微观,给物理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由于伦琴工作的重大成果,他被评为1901年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
二、培养主体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要搞好中学生物理自学,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科学发展史说明,思维能力越强,想象力越丰富多采,发现或发明也越伟大。科学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还要从具体的能力培养做起,包括看书能力、思考能力、摘记要点能力、识题识图能力、类比归纳能力、联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推理论证能力等对中学生都是很必要的。有一个中学生常把作过的习题拆开重新组合成新习题从而锻炼了他组合问题的能力。他高考时物理95分,被一著名重点高校录取,在大学学习仍然是妓妓者,大学毕业又考上研究生。足见,一个人自觉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本身就是能力高的表现。科学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总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科学想象能力的培养又促进了物理学习。
三、克服自学中学物理遇到的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是妨碍物理学习的心理因素。物理自学中思维障碍主要表现是:
第一、思维定势、先人为主。问题:在倾角为。的斜面上,放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与斜面摩擦系数为协,给物体施一平行于斜面的水平力,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多大?许多同学画不出力的图示。究其原因是思维定势在起作用,通常对斜面上物体施力总是沿斜面而不水平或水平施力而不平行斜面。现在要求施力既平行斜面又水平。许多学生疑惑了,有的甚至怀疑题出错了。此例说明,阻碍思维的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常常妨碍了人们用新的办法与观点去解决问题,从而表现出思维的J隋性与呆板性。熟知并非真知。
第二、思维单一、不善于改变思维方向。问题:一个永久条磁铁与通电导线互相垂直。求磁铁受到的电流作用力多大?许多同学盯着磁铁不知所措。其实换个方向,不以磁铁为研究对象,而以直导线为对象,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培养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能力,可避免思维单一。
第三、思维闭塞,看不出隐蔽条件。问题:在密立根实验中有一质量为m的带电油滴,静止在水平放置的平板电场中,板距为d,则两极电势差最大可能值多大?学生发问:没有电量如何做?其实这正是这个问题的隐蔽条件。电量的大小对应着电势差的最大可能值。遇到隐蔽条件请多读几遍题目,有时要扣字眼,在字里行间中寻找解题方向与条件,排除无用因素的干扰,将会帮助你迅速找到解题的辅助条件。
第四、思维缺乏层次,分不出事物变化的过程。问题:人造卫星受阻力后动能与重力势能各如何变化?对动能会增加的结论许多人想不通,这是思维缺乏层次所致。卫星受阻力轨道半径减小,势能减小而动能增大了。势能的减小等于动能的增加与克服阻力作功之和。近地线速为7.9千米z秒,同步线速3.1千米/秒,可见越接近地面动能越大。从现象中看到本质,在变化中寻找规律,由知识点联系知识网,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你的思维将会具有灵活性、层次性与深刻性。
第五、思维缺乏方向性、理不出解题思路。
通过循序渐进的培养活动,使主体对学习的意义、学习目的有明确认识,有主动学习态度,有主动学习表现。主体意识的高度发展意味着变依赖为独立,变自发为自觉,变被动为主动,变保存为独创,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学生自学心理的高度发展有赖于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意识的高度发展,中有形成了高度的主体意识和自学意识,才能永远支配和驾驭自学全过程,才能取得最佳的自学效果。
参考书目:
[1〕教育心理学/潘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现代教学论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本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导学、助学。对于中职教学来说,理应从小学、中学以听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法转变为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法。依据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研究目标,根据本学期的教学特点,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使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
根据中职化学的教材特点,在开学初对学生提出化学课要求时就明确指出,《实用化学基础》中《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环境污染与保护》、《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五节为自学的内容。把自学的内容公布后,使学生心理有了自学的准备,在自学这些节前布置了自学作业。
教师要精心设计自学提纲和布置学生的自学作业。学生根据布置的自学作业进行看书和查阅资料,要求学生做好自学笔记。教师可以先分好学习小组,上课时在每组选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自己的作业情况,用投影片打出自学报告、本节的小结及注意事项。最后由教师评价,表扬自学好的、笔记认真的及能够总结出规律的学生,并对本节知识点及与其他节的知识联系加以说明,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延伸。这样自学后,对本节进行反馈测验,经统计,学生的成绩都在80~90分。学生们自己也感到自学的乐趣,好像长了本事,不用老师讲课,自己也能学到、学懂新的知识,十分喜悦。有些学生学习完本节知识后说:有些章节教师教给我们自学的方法和列出自学提纲让我们自己学后,再经我们总结归纳一下,使我们收获很大。由于学生有自学的心理准备,并配合教师的自学提纲,学有目的、学有兴趣、学有成果,所以后面几节的自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读书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
学生读书已经十多年,但真正会读书的学生并不很多。因此,在读书方面我下了些功夫对学生进行培养。
1.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和步骤。在中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带学生们一起读书。从心理学说,模仿是一种学习结果,更是一种学习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对行动的有效刺激,可以引起同别人相似的反映。因此,我的做法是让学生:(1)模仿教师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模仿中学到读书的方法和技巧;(2)模仿教师在读书时大量提出问题的方式,边读书边思考,提出一些相关的知识及知识点间的联系;(3)模仿教师的联想和知识的大量提取,检查所输入的知识信息提取的准确程度(检查以前头脑中输入的知识信息的精确性);(4)模仿教师的读书与常见的习题的联系,将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的常见习题与课本的字里行间紧密联系,易错的题型要常见且常联系;(5)模仿教师的读书方式:粗—精,浅—深,读—思,读—记,读—联,读—总。
2.教给他们用几种方式读书。(1)眼看;(2)脑想;(3)笔写;(4)卡片。也就是经常所说的“眼读书”、“笔读书”、“脑读书”,读书后把不会的记录在卡片上;把知识的网络记录在卡片上;把必会的知识点记录在卡片上,这样就可以在第二遍复习时有的放矢(为第二遍复习做好准备)。我让学生把记录的不会的知识内容随时反馈给我,在上课时由教师统一解决或由学生讲解,节省了课时,突出了重点,学生反映很好。
(三)培养自学能力的低起点与高落点。
不论是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还是对中职三年级的学生,我都以低起点开始,从学生易接受的低知识点入手,在自学的培养与新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然后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不断提高。
(四)培养学生动笔习惯,重在能力的培养。
严格的考试,既可以检查问题,又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意志,对学生大有好处。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章节,针对问题,可以进行开卷、闭卷、口试、实验、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学习全在于运用,考试就是运用,是知识的迁移。题目的难易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先易后难,难度适当,多动笔,多动脑,注意普遍性,激发他们学化学的积极性。学生动笔,手脑并用,最能培养思维能力。
另外,严格的考试内容根本来源于课本。在考核后讲评要及时指出题目的出处,可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性。
在教学教育中,实施以自学为主的教法以来,碰到了下面几方面的困难:
大学英语一直是我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课程,教学涉及面广且量大。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经济带给我们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层次的差异也日益拉大。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进一步搞好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是关系学生与学校利益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重视对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以及鼓励自主学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培养听说能力
1.听力是决定英文水平的要件,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英语交流能力,也是英语学习最具有实用性的。听力的提高代表着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即发音、词汇、词组、习语、文化思维等诸方面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多听、勤听。听力形式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精泛结合。材料的选取要难易适度,并且要特别注意趣味性。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同时又贴近生活的一些资料,既提高学生的听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2.四、六级考试改革中,衡量英语口语水平有四大要点:(1)语音、语调是否正确,口齿是否清楚;(2)会话的流利程度;(3)表达当中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4)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清楚。
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加强文化导入,创造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第二,学生要熟练掌握口语,就必须掌握范围广阔的、基本得当的日常用语,以服务于交流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会话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的练习中,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提问。第三,复述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将听到、看到和读到的内容经过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进行口语实践。最后,教师还可凭借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像刺激,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
二、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计算机对他永远是耐心、严格、可信赖的“教师”,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教师能与之相比。同时多媒体系统能为因材施教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行性。众所周知,不存在毫无因素差异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智、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上不大可能分别对待,一一照顾,也不可能对症下药地针对每个学生给予不同的作业和辅导。认为课堂集中教学压抑、限制了学生的才能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在计算机上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难度和速度,用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方法进行训练,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听力水平学生的需要。除此之外,多媒体系统还具有即时反馈功能,这不仅能起到核对、督促的作用,而且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增强听力课堂的亲和力,从而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这种教学模式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为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课堂辅导,对知识要点或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或讲解。教师通过互联网和校园局域网进行引导性授教,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内容,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习计划建立数据库,并对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反馈,对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式的课堂授教;最后结合传统考试和自动化的网上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严格评估和反馈。它便于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战略,便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便于节省教学成本、提高效率,有助于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水平的极大提高,充分实现了学生、教师、教务管理之间的立体式互动。
三、鼓励自主学习
大学生拥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可利用的课外资源也比较丰富;他们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也更加明确,所以他们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联系和摸索,我认为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做起。
1.确立目标,制定计划
教师应担当起帮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能力水平、个人兴趣、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制定学习目标。
2.学习并运用学习策略
目标制定出来之后,就要付诸实践,采用适合自己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的方法和策略非常重要,正如研究者坎迪所说:“如何学和学什么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学习者所采取的总体方法将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中的强项和弱项进行自我诊断;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策略和新习得的策略进行比较、试验;让他们自己决定以什么策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给他们机会尝试将以往的成功策略用于新的学习情景。这些对学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学有益处。策略渗透最好在英语课堂上长期进行,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随时给学生介绍相关策略,并指导和监督他们使用,同时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策略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有自觉的意识使用策略,知道在何时使用何种策略,而不是以传授具体的策略为重点,因为它们可能难以穷尽。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材及各种信息,因材施教,通过不同方式把课内外英语学习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去,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海洋中探寻知识的快乐使者。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自学能力包括:能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学习和复习;能自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自省;善于提问,弄清疑点;能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总结,归纳,比较和系统化。学生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学,教师要作一个引路人,讲求指导的艺术,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须是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真正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教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的学,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要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围绕学生的学而教,才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论文格式性和创造性。以“教”为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如何学。既要注意学习的结果,更要注意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基础,知识经过吸收和内化后可转化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词汇、句式、文化背景、社会理念、道德等方面的讲解,也要注重这些知识在运用英语方面的实际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首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曾指出:教育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理;教学应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说:“要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简言之即“寓教于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教学称之为“使得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之快乐”的艺术。兴趣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能否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是英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抛弃“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是很难想象的。如何唤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我们认为第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和个人对外语的需要,特别是我国即将举办奥运会,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对我国及全世界的经济、科学、文化及个人就业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这一点,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积极主动去学习,并以此作为克服困难,争取学习成功的内驱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J.S.Bruner)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大脑亲自获得知识。他认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不仅要掌握一门课程的科学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由此,他主张要求学生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去发现知识的结构和规律,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育应遵循自然发现规律,让学生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自己所独特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英语氛围,培养学生自主运用英语的能力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讲授的素材,都是具有代表性,经过提炼而来的。因此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客观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通过创设情景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要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富有创意让学生在进行交际活动时既有发挥的基础,又为其中的创新和变化而兴奋,从而不断激发出新的参与欲望。特别是要从课文的已知语境出发,进而创新课文的情景,引发出相关的辐射性的情景,呈现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情景。扩大语言的输入量。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语言的场所,营造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以每课的中心内容为线索,引出与之相关的话题,留给学生思考相互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运用语言的乐趣,真正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地说,自然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3挖掘教材内涵,以情感人,唤醒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训练而学会的,教师不宜过多的把本来应该用于语言训练的时间用到知识的讲解上来,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理解,寻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从足够的实践中自己归纳总结。另外,教师要加强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减轻学习压力,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几乎都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师生的脑海中,触及到了师生内心深处的论文格式灵魂。当然,获得文章中涵盖的精华,知晓其内涵,主要靠师生有意识地,认真地挖掘。把教材中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情意因素,充分地运用在教学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很有帮助。“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从教材的学习中体现出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情商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讨论,同学们深有体会,从中得出结论:一定要提高情感智能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1)self-awareness(自我意识)(2)MoodManagement(情绪控制)(3)Self-motivation(自我激励)4、ImpulseControl(克制冲动)5、PeopleSkills(与人交往的能力)总之,在感悟中学习,在理解中记忆,在兴趣中放松心态。经过多年的外语教学,探索出注重情感教学的模式。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职业道德与法律》(以下简称《职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它在职业中学的德育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不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和道德的基本规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学习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少,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体验。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了过去灌输式的“我讲你听”、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以及调查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使学生乐学、好学,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一、教师指导、让学生自学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教材,联系实际归纳问题,讨论交流,撰写学习体会,弄清疑难,练习巩固,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程序为:“学生课前预习—师生依据实例设疑—学生质疑再阅读—研究讨论—教师点拨答疑—练结—实践养成。”
二、参与讲课,让学生提高
在一些内容较浅的章节,可指导学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找出结构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参考书目,开阔视野,编写提纲,然后选出两名有特色的学生讲述学习心得,再由老师讲评总结。如在学习第五课提升道德境界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职业道德“在职业实践中锤炼”时,学生向榜样学习、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做好每件事谈了自己的体会:作为一名中职学生来讲,应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在校学习生活中,要严格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自己;要重视专业学习中的技能训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加强自我修养,经常进行“内省”,努力做到“慎独”,争取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
三、课堂演讲,让学生锻炼
课堂“演讲”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教师适当辅导,学生自备演讲材料,上课时学生演讲,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评奖鼓励,从而达到明确观点,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目的。例如:职业道德课依据就业形势,结合课本第二课展示职业风采,精心选定了演讲主题:“中职生,路就在脚下”,学生声情并茂,富于激情的演讲使同学们懂得职业礼仪有讲究,礼仪可为职业添彩,任何人只要遵从职场礼仪,努力拼搏,他的人生一样可以辉煌!
演讲需要精心准备,查阅详实资料,客观评分,讲评扼要,要有激励作用。
这种形式可以活跃气氛,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进步,鼓励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选题、收集资料、组材到定稿,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写作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才和审美能力。
四、讨论辩论,让学生发展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但不善于全面思考;有一定知识,但不善于运用,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讨论辩论可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如大方、勇敢、自信、以理服人、认真、团结协作、机智等等。
如:在讲授“违法无小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并积极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与辩论,从而使思想受到了净化与洗礼,对如何做人、处世有了科学的看法。
五、采用电教,让学生表现
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职法》的第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自我介绍”一分钟活动;第一单元完后开展了“展礼仪风采,做文明学生”活动;第二单元完后开展了“学有标杆,行有示范”活动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演示,提高了教学实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六、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
展现生活情境,发挥个体创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巧妙设置问题,并把知识点层层落实到情境发展中,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而这一过程的展开,则是靠学生的表演来实现: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留下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复习第一单元时,教师根据求职面试、职场礼仪,让学生进行“招聘情景模拟”。教学时,围绕面试简单编写了4组小品,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推出2~3名同学参加一组小品表演,台词可根据主要内容临场发挥。每组表演完后,可由其他学生质疑、纠错。这样,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自我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应聘技巧。
七、收集资料,让学生自悟
利用课余时间和课外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从报纸、杂志、书籍中搜集与本节课紧密联系的典型的人和事。如在学习“见贤思齐,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内容时,学生们收集了雷锋、范玉茹、李四光、蒋筑英、李素丽、航天英雄和奥运冠军以及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并在课上交流,学生们印象深刻,易理解和接受,向劳模、标兵学习成了自觉的行动,这样,提高了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也为将来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八、观摩现场,让学生体验
本文想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意见,以供研究讨论。
一、目前能力培养上的主要障碍
对于普通学校的高中生,当前在物理学习上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看来这是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回家急于完成作业。
解题时又急于对得数,凑答案。并不从中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正确答案得出了,而错误思路却被掩盖了。
这些学生的作业,日常都还整齐无误。一旦考试,就“六神无主”,原本会的也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常此以往,恶性循环,所以总觉得高中物理“难”,摆脱不了学习被动的境地。
这种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依赖老师、套公式、套例题的结果。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从教法的改革入手。
二、鼓励学生“班门弄斧”是克服学法障碍的好办法
教学的宗旨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敢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是难得的好事,只有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例如对一些选择题,按常规填写出选项符号就行了。但有的任课教师却没有简单处理;也没有因为某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举一个类似的例题,教会学生解这道题了事。而是鼓励学生对问题首先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在前,结论在后”。要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当老师。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教育。
对选择题、填空题不仅进行解析,我们在试点班中还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让他们始终坚持对选择题、填空题写出求解的思路和根据,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考试成绩上得到了提高。
“班门弄斧”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来。要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这种最佳匹配的保证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三、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
重在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1.设问质疑。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
3.检测和小结。
下面以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一下设计思想。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运行中有序也交替。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1.“设问质疑”的设计思想
(1)用学过的磁通量ф来回答ф、ф/t,重点突出针对性很强的预备知识ф=?0。
(2)3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深化ф是否“零”现象和条件,为E∞ф/t作准备。
(3)由实验导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以上内容不需老师讲述,也不抄笔记,一般学生都能独立填好教学材料上要求填写的内容。基础好的学生把实验结果和小结写在反馈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公布。多余的时间回答有关这部分的练习题。
这样的设计,上课之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主动想问题,而不是旁观的听众。其结果就可避免死记硬背,因每一步都有科学的逻辑推理,每一步都能紧扣教学目标。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设计思想能力的培养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内化进行的。内化的外因又总是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电磁感应这节课由ф、ф、ф/t出发,重点解决E(感)的产生,突破“动势这一难点。感应电动势是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低位经验(电动势等同为电压)概括纳入到高位结构中去。
由于问题提出的顺序符合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逻辑关系,所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
因此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改变和更新。对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力的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落实。
3.“检测和小结”的设计思想
通过挂图、模型、实验和练习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存在的误区,让学生口答、笔答,到黑板上画图等、获得即时反馈,小结的作出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结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和锤炼的具体内容是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对一般同学要求熟练掌握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提高一步要求会使用楞次走律。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绝大部分内容和时间的支配都交给了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材料上,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只是起着监控和调度的作用。当然教师还要做到保证双向反馈的沟通,并能以较强的应变能力准备处理好突发性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很多小学学生都是客观被动的学习知识。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六岁至十二岁,难以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中。故教师的教学趣味性是能否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数学教学充满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使他们喜欢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幽默风趣,不宜过于严肃。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将教学内容与数学故事相结合,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进而引入教学内容。在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期,学生在第一章将会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教师便可以向学生讲述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并向学生讲述圆周率是如何计算的。学生通过故事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则进一步的引导学习,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如何计算?教师便自然而然地切入到教学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与同学们讲数学有关的笑话和讨论生活中数学问题,并对提出创新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给与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2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部分的小学中,由于数学教师的人数和学生的数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也就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众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清楚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以及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学生在出现厌倦数学学习的时候,教师无法及时地与学生交流,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进一步恶化。教师通过分组教学,便可以解决这一弊端,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分组,教师便可以极大的减少工作量,故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分组来进行数学教学。如在课堂一开始,教师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教师简单的介绍教学重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相互讨论积极思考,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水平。比如,在进行“方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问题和目标:什么叫方程?如何通过方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通过小组组员讨论与探究,学生初步认识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一般方法。教师在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并及时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如此,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获得知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总结学生的学习疑难和问题,并进一步的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分组教学的有效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能够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
3结合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