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1 01:16: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

篇(1)

陆游30岁那年,去绍兴城南的沈园散心,碰巧遇上了赵士程、唐琬夫妇,“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饮酒归饮酒,表面上也许还强颜欢笑,而陆、唐之彼此伤心,却不言而喻。分手之后,陆游难以自抑,将一首字字血泪的词作《钗头凤》题于墙壁。佳作有翼,传扬迅疾。嗣后,唐琬听到此词,肝肠寸断,也和了一首《钗头凤》。“怕人寻问,咽泪装欢”,“讳道相思,自惊遥夜”,这种在灵魂里燃烧不已的爱的火焰,在女性身上分明更容易形成致命的暗伤(女性被不幸爱情伤及生命者,显然较男性为多)。沈园会面后不久,“病魂长恨秋千索”的唐琬即忧思成疾,缠绵不起,九年后撒手人寰(唐琬的和作《钗头凤》,足可证明唐琬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

唐琬辞世之时,陆游39岁。将近70岁那年,陆游已入老境,几近沈园,心中仍隐隐作痛,他写了一首诗,题为“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40年前,尝题小词一阕于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

诗中有这么四句: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生死异路,感伤不尽。

75岁时,陆游再至沈园,吟下这样的诗句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81岁时,行将谢世的陆游还梦见过沈园,唐琬已经过世40多年了,他仍吟下了“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的诗句,凄凉至此,钟情曷极!

陆游题于沈园壁上的词里有“错!错!错!”三个字,这“错”字铸成了陆游刻骨铭心的恨,永久难消的悔,他悔恨自己懦弱地依从于封建道德,顺从了母亲之命,铸成了终身悔恨的爱情大错,写下了自己生命里的一大败笔。

篇(2)

可是车窗外漫山遍野的桃花,也是那么的美,也是那么的烂漫。其实我也想写很多关于桃花的烂漫诗句,可是脑海中想了又想还是一片空白。大概因为当年的那种浪漫情怀已经不在,也大概因为身边的人,已经让我写不出任何关于烂漫的诗句。

篇(3)

我国芹菜的栽培历史久远,至少也有2000年。在阅览中方才知道,芹与葵有关。葵是什么?不是一心向阳的葵花,而是很古老的一种菜。在中国最早的葵、韭、瓜、壶(瓠)四种蔬菜中,葵就列在带头大哥的位置。在古人的话中,芹是“楚地之葵”,“唯楚有才”的楚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小的分量。《吕氏春秋》这样称赞:“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春水生楚葵,弥望碧无际。”云梦大泽,水意充沛,春雨伴着荡漾的江水,水沟旁、湿地上,绿油油一片鲜活漫开来的是芹菜。这般情景,在诗人徐志摩散文里可以读到:“水芹菜的全身都充满了一种特异的芳香,在小池塘抑或是小河旁,那一丛丛矮小的植株却有着诱人的景色,伞形细碎的白花,中空有棱的嫩茎……”烟雨迷蒙的天地间,淡淡的芹香弥漫,芬芳如梦,似雨如云。

我不知道的是芹菜竟然与读书人有关。

早年读《红楼梦》,看到元妃省亲时宝玉曾有一联曰“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便有些奇怪,为什么要写“采摘芹菜的人”,后来与人谈话被狠狠嘲笑了一番,方才明白读书不求甚解的劣处。采芹是何意呢?原来是“采《风》采《雅》都恰当,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科举时代,县学生员(秀才)就被称为“采芹人”。

《诗・鲁颂・泮水》有这样的句子:“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其筏筏,鸾声哕哕。无小无大,从公于迈。”传说泮水之畔的泮宫曾为鲁国的学宫,学子们幸得高中,要在大成门边的泮池采些芹菜插在帽上到孔庙祭拜。后人就将考中秀才入学宫称“入泮”或“采芹”,并且赠芹以示祝贺。 据说,的翼王石达开20岁以前文名已遍大江南北。他曾经在劝降时写过“曾摘芹香入泮宫,更探佳蕊趁秋风”的诗句,大意是说自己也曾经得意科场的。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是后人的伪作。

这种与读书人有着密切关系的芹菜,有人却不喜欢。《列子・杨朱》就记载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认为芹菜这一类的东西是人间美味,便把它献给了乡豪,可乡豪吃了却并不觉得好吃,结果招致一顿埋怨。真可谓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难免要碰一鼻子灰。因此,古人在请客之前加上一句“笑纳芹意”以作自谦。《红楼梦》里,甄士隐曾对贾雨村说:“邀兄到敝斋一饮,可不知纳芹意否?”同样的物什,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是不同的。自己要献给对方的东西,在自己心里总是分量最重的。“野意重殷勤,持以君王献”,杜甫的“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和李白“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的诗句也有这样的期待。

芹菜有水、旱两种,性能相近,但旱芹香气更浓,又名香芹,入药较佳,故又称药芹。我们经常吃的是水芹。《诗经》中的“薄采其芹”,采的就是水芹。

芹是很平常的一种青蔬,家家户户都会做,是美国人做色拉的主要蔬菜。据说,芹菜可以帮助人体减肥。芹菜的茎、叶都可以吃,可以凉拌或炒食,与肉片拌炒或是清炒也各具风味。春天雨水多,芹菜长得梗嫩叶鲜,味道最是香脆。夏日的饭桌上,通常有一道家常菜――凉拌芹菜。被切成寸许长短、沸水中焯过的它,依旧满目鲜嫩碧绿,清新如小家碧玉,在香干丝、姜丝、蒜蓉、椒丝的陪衬下,绵延不绝香气悠然飘出,令人不禁想起杜甫“饭煮青泥坊底芹”和苏轼“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的诗意。很多青蔬入诗入文,读来都有一份新鲜的泥土芬芳,自然留下不少人文佳话。

篇(4)

教师应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讲解方式与教学策略,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将古诗词学习作为高中阶段难能可贵的回忆。

一、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二、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提升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举办小型的诗词朗诵会,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诵后的互相评点,带动学生欣赏诗词的热情,从而让高中生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诗人”情怀,并且主动尝试着自己写诗词。在学习诗歌《泥土》中就有关于仿照《泥土》创作一首诗的课后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具体的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写,用发现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蕴含的大道理,写出普通但是却不平凡的诗词,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结成两组对某一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辩论,从中总结归纳出该诗中诗人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动提升自身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斟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以时展作为教学的大背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并从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诗词教学氛围,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效率。

篇(5)

爱情题材作品出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占有相当的比重,这是根据当代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顺应着时展要求。我们应该通过这类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必要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爱情的材料,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结合文本师生共同讨论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例如我在讲授完《致橡树》后,让学生先从大家搜集到的材料中一起来寻觅,这时学生分组活动,选出本组体现爱情美好语句,初步感受爱情的纯洁与美好。(此处关于爱情的诗句略)

那么大家一起找找《致橡树》中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寻找意象、分析手法、鉴赏诗句,很快就能理解诗人用“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断然否定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的攀附爱情观……那么诗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再次体味文章中提到三个词——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之间的紧密的联系,理解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是世间永恒的美和力量,愈经历风雨,就愈显风范,她是情感的高标,人性的盾牌!

二、正视早恋,适时引导

在对课文深层次挖掘之后,我请同学们谈谈家长老师学校忌讳的话题“早恋”,引导学生正视早恋,为此,我设置了诸多问题,仅举一二。

例如:1.你觉得你在中学阶段可以开启美好的爱情吗?为什么?2.当早恋不期而入时你会如何面对?

学生讨论异常热烈,有正反不同意见,这时我引入名人对爱情理解材料及时补充。如: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软绵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莎士比亚

这种讨论不仅让学生理智对待青春期情感,也学会了在不合适时机遇到爱情时该如何处理。在同学们若有所悟时,我适时引导:只有努力学习,以高尚的人品、成功的事业作为基石,才能到达美好圣洁的爱情殿堂!

三、观看爱情影片,点评中感悟爱情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2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篇(7)

鱼玄机,长安人,晚唐著名女冠诗人,有诗集一卷,诗歌50首,主要收录在《全唐诗》中。因深受唐代文教、道教等“两教”潮流影响,鱼玄机在诗歌创作上能不受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突破闺阁世俗,诗歌题材多样

鱼玄机的诗歌突破了女性诗歌闺阁世俗,取材比较宽泛,内容较为丰富。

别具特色的酬酢诗。女冠诗人摆脱了家庭及世俗的伦理羁绊,可以自由地选择社交对象,才华横溢的文人学士是她们最喜欢结交的一个群体,而一些风流倜傥的青年才俊,也乐于与女冠交往。正如时人皇甫枚《三水小牍》所云:“风流之士,争修饰以求狎,或载酒诣之者,必鸣琴赋诗,间以谑浪,学辈自视缺然。”鱼玄机与李郢、左名场、温庭筠、刘尚书等数名文士均有往来,相互用诗传情。如《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左名扬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冬夜寄温飞卿》,《寄刘尚书》等便是与当时文人雅士交往中创作的酬酢诗。

情真意切的爱情诗。爱情是文学创作中的常见主题,鱼玄机的不少诗歌与爱情有关,如《春情寄子安》、《寄子安》、《隔汉江寄子安》、《江陵愁望寄子安》等大都为独自远游途中向丈夫李亿倾诉浓浓相思情的诗歌。

题材多样的其他诗歌。鱼玄机现存诗歌中还有一些以咏怀咏物、记游写景、代人悼亡、走仙访道、褒扬同性和体育运动为题材的诗歌。咏怀咏物诗主要有《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卖残牡丹》等,主要展现了玄机不甘埋没的不平之气和自信、勇迈情怀;记游写景诗主要有《题隐雾亭》、《江行》、《过鄂州》、《夏日山居》等,体现出鱼玄机潇洒闲逸,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代人悼亡诗主要有《代人悼亡》、《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超越女性身份代拟男子之音,蕴含对婚姻爱情的渴望和向往;走仙访道诗具有超尘脱俗的意趣和若隐若现的方外色彩,主要有《访赵炼师不遇》等;褒扬同性诗格外出色,以《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精粹难俦。虽谢家联雪,何以加之?有客自京师来者示予,因次其韵》为代表,利用诗歌真诚赞美女性;还有一首体育运动诗——《打毬作》,显示出诗人的兴趣爱好,展现了诗人的青春活力。

二、书写多舛人生,史料价值较高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客观社会生活和人类头脑相结合的产物。艺术与生活关系紧密,艺术源于生活。不少文学作品直接用来抒情言志,反映生活。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很多诗歌都是诗人书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切身感受,为真人、真事、真思想、真感情。用作史料,可信度较高,史料价值较大。

(一)有利于研究古代妇女史

我们通过玄机诗作搜集到不少关于她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对外交往、求仙访道的真实材料,这些材料对于研究古代妇女史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对于认知唐代婚姻制度具有一定价值。玄机出身长安里家,家庭出身卑微,按照当时封建礼教、法律有关规定,不得嫁给有身份、有科举出身背景的李亿为妻,只能屈身为妾。在封建家庭中,小妾地位低下。为了能和爱侣长相厮守,守护神圣爱情,鱼玄机含悲忍辱,对李亿之妻步步退让,甚至希望通过独自远游的形式缓解家庭矛盾,最终事与愿违,还是为大妇所不容,李亿爱衰被弃。可见唐代社会所推崇标榜的门第婚姻给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女子带来的不幸。

对于了解唐代女冠生活具有一定价值。入道后鱼玄机成为一名女冠,唐代社会,女冠相对于普通妇女,生活更为自由,可四处游历,结交异性,但生活依然没有保障。玄机在《遣怀》诗中对自己出家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闲散身无事,风光独自游。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俦。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绕砌澄清沼,抽簪映细流。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从玄机与当时文人学士李郢、左名场、温庭筠、刘尚书等交往的酬酢诗中,可得知唐代女冠身份特殊,可自由结交异性。从分析玄机后期诗歌《和人》“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得知,唐代入道女冠虽然享有一定优待,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但高山流水,知音难求,没有知音相助,入道女冠生活没有保障,无以生计的鱼玄机要依靠典当绣衣勉强度日。

可见入道女冠的实际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潇洒风光、有保障,无后顾之忧。

对于研究古代妇女思想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妇女在历史上长期以受压迫、受歧视的弱势群体存在,只有极少部分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妇女能主动反抗男权社会、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鱼玄机的部分诗歌,如《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中的“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当发现自己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无人欣赏之时,鱼玄机完全站到封建传统文化的对立面,表面看似怨恨自己为“罗衣”,实际怨恨的并非“罗衣”,而是当时的男权文化秩序,流露出诗人对女子无权参加科举考试的怨恨,显示出其要求男女政治上平权的愿望,这在中国古代妇女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以“无价宝”对比“有情郎”,以“易求”反衬“难得”,在鲜明对比中突出女子追求真爱的艰难和对爱情的重视。

但是,诚然如此,鱼玄机认为,女子不应屈服于命运,要有勇气与命运抗争,主动追求幸福。“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赠邻女》)自己能爱慕才貌双全的宋玉,又何必怨恨薄情寡义负心的王昌!薄情寡义的男人,女性不必眷恋,也不必怨恨!女性具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有思想、有主见,主动争取,就能在爱情婚姻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选择,终能收获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玄机真不愧为女冠中具有女性意识的杰出代表,在外力的催发下,她自身萌发的进步爱情婚姻观和价值观超出了同时代其他女性,闪烁着耀眼光芒。

通过解读玄机诗歌,认识到由于受唐代社会宽松环境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唐代妇女思想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觉醒复苏,鱼玄机的部分诗歌对于研究古代妇女思想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二)生动反映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玄机早期曾创作一首运动题材的诗歌——《打毬作》,“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全诗描述了当时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运动——击鞠丸。介绍了毬的外形和打法,外观为圆形,拳头般大小,表面由八块尖皮构成;由两支毬队,在毬场争相用鞠杖击毬,击毬入门叫得筹。该诗生动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三)真实再现鱼玄机的生命历程

现存鱼玄机的生平史料极为有限,新旧《唐书》等官方史书均无记载,其他作品记载较为简单,以唐末皇甫牧的《三水小牍》最详。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感情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就没有诗歌。”情感的困惑、无路的彷徨是人类普遍的痛苦,而精神的愉悦、伤感才是诗人作为个体最真实的心灵体验。身为女性,鱼玄机经历坎坷,感情丰富,能借助手中生花妙笔将自己的生命历程、内心感受记录下来化作笔下篇连珠贯的诗篇,这些诗篇有机组合,形成她较为完整的爱情、生活、思想史,基本可看作其短暂一生的缩影。尤其是她的爱情诗写得十分精彩,既真实细致地描摹了自己的爱情生活、不幸遭遇,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她作为诗人的情绪体验。因大妇不容,玄机忍辱退让的无奈,独自远游的孤独,都化作笔下饱含深情、令人动容的诗篇:“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销远涧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春情寄子安》)她用诗来倾诉自己对李亿的仰慕和爱恋,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丈夫李亿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如寒峰玉山般倜傥风流,如远涧初融流水般韵致清雅。她叮嘱李亿,要在花好月圆相聚时刻再来诉说今日的相思之情,并憧憬着夫妻破镜重圆的时刻……而此时此刻,拿什么献给时时挂念的爱侣呢?动情之处,含情不禁,热泪滚滚,点点滴滴,洒落诗笺,那是真情化成的泪滴。她的殷殷挚情,浓浓爱意毫无掩饰地从心中自然流淌出来,化成笔尖不断跳跃的生动字句。憧憬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残酷的。从江陵回到长安后,满心欢心、仍对李亿心存幻想的玄机面对的竟是诀别。满怀痛楚的玄机在此景此情下创作了两首以《送别》为题的诗歌:“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睡觉莫言云去处,残灯一盏野蛾飞。”鸳鸯失群,形单影只尚且还有生路,野蛾扑火只能自取灭亡。诗中,玄机坦言自己就如同失群的鸳鸯、扑火的野蛾,命运悲惨,处境凄凉。

鱼玄机的诗歌以自我世界为主体,创作时全身心投入,把地位低下的女性在封建社会层层束缚、重重压抑下所承受的苦难、不公和不满尖锐地表露出来,达到其他女性难以企及的深度,向人们真实展示了一个女性细腻敏感的心灵空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之中的一种境界,因此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称为有境界。鱼玄机在诗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诗句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其中透射出的清醒的、进步的女性意识,其价值远远超出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色。

诗人早已作古,其现存的50首诗歌诚然已成为研究古代妇女史及诗人本人的可靠资料,数量有限,弥足珍贵。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83年。

篇(8)

大家都知道,唐代诗人当然首推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自不必我来说了,更不是我辈所能评价的,他就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只能让人仰望,而不得亲近与攀登!他潇洒帅气、气宇轩昂,视金钱如粪土。而他的那首人人皆知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更是人人称颂。可我却觉得,做李白爱人一定不开心,不仅时刻有倾家荡产的危险,而且还要时刻要忍受那群酒疯子的疯狂举动,想必需要一个心理素质极高的女人。虽然英雄气长,儿女情短被世人看好,但真正与其相处恐怕也心累吧。

杜甫的诗我总是记不住,他大部分写的都是忧国忧民的诗句,唯一记得是一首是《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种诗句,每次读起,总有种心揪揪的感觉……但,幸好,兵荒马乱的日子早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所以杜甫先生的诗,也只能给我留个历史的记忆。不知道我这么说是不是有一些大逆不道的感觉,但作为小女子的我,实在忧国忧民不起来……嘿嘿,各位不要骂我哦。

至于白居易,他的《长恨歌》固然被人称颂,但却有一件野史,让人觉得对他失去好感。这一段野史是这样的:

徐州有一位名歌妓关盼盼,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氏。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一诗。

两年后张愔病逝,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晃,十年过去了。

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自私,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愔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

关盼盼惨淡哀戚地活十年,不是更难于一死之了吗?但是,向来都很悲天惘人的白居易不仅不同情她的境遇,还狠推一把,认为她应该自杀殉情,用粗暴的男权主义给她指出一条绝路,他的那首诗译成口语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殉葬这种事有多么不人道,已不用再三论证,而殉情,完全要看个人意愿,你死了,我也无法独活,那我们就一起去。可白居易作为一个旁观者,有什么资格指手划脚呢。

白居易的诗终于杀死了关盼盼,她临死前念了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你白居易稚若幼童,怎识得我冰清玉洁。

后来白居易听闻死讯也大为后悔。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不多,就遣散了侍姬樊素与小蛮,不想她们重蹈关盼盼的悲剧。知错能改,自然是好的,但在关盼盼一事上,白居易确实多管闲事,逼人太甚……也实让后人因为此事而对他的好感大打折扣。

关于李商隐的诗,其实我实在不敢大胆妄言,于我的理解力来说,除了能理解一些风花雪月的的伤情悲楚,并不能全面体会他诗中更多的其它感触。但有时候爱上一个人,并不需要全部理解他全部的思想,而是感受得出自己想要的感受即可。

他的诗,初初记得的当然还是他的那首著名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每一次读的时候,总竟不住的想,李商隐,是个很痴情的人吧,否则,怎么能够写出让人如此动心的佳句。单单这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虽然有人说李是因为感慨仕途不平、人生不利、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我却固执的认为他是追悼曾经美好的恋情,旧情难忘,对恋人的思念和追悼之心。虽然我知道,这样缩小与降低了诗人原有的深沉与意长,但于爱上他的一个女子来说,莫过于喜欢幻想,幻想他所有的语言都是因为爱情。这种幻想虽然虚幻不着边际,但于人的精神来说,有一种寄托是有着超乎寻常的魔力。

篇(9)

“朦胧诗”,一般认为是1980年前后出现的,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的诗歌创作。朦胧诗历史地位的被认可,与诗歌评论史上非常有名的“三个崛起”有关,这“三个崛起”分别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这三位评论家老中青齐备,他们的这三篇评论,概括和总结了朦胧诗的特点,肯定了朦胧诗的作用和成就,为朦胧诗后来引起广泛关注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朦胧诗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它自身的艺术性和蕴含的精神力量在当代汉语诗歌中,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存在,成为一座含金量罕见、挖掘不尽的宝库。

朦胧诗是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绑定的,但是,它在“追寻”的主题下对人们心灵的慰藉,对灵魂的拷问,对人性的探索,不会因为历史的前行失去意义。时代在前进,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各方面积聚的问题也越来越值得人们反思,思想和精神的层面尤当重视。历史的创伤不会再循环,但是心灵的彷徨和困惑从没有消失过。这样来看,朦胧诗歌不是一个历史的存在,它的“追寻”主题对解决当下国人的心灵浮躁和精神危机仍有现时意义,我们也期盼着能够出现新的像朦胧诗那样,饱含价值思考和精神力量的文学作品,来启迪和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

诗人必定是一个有信仰的群体,信仰可以抚平一个人心灵的浮躁,充实一个人的灵魂。朦胧诗人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一直在追寻自己内心深处坚守的,最美好的关于人最本质的信仰。相比之下,现时代的我们,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之后,精神的匮乏和危机愈发突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朦胧诗人在以下几方面的追寻,会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和对灵魂的探索。

一.永恒的人性主题

毫无疑问,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和温情都被无情的消噬掉,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如同生活在一个冰冷的寒冬,冬去春来,冰冻的大地终将融化,敏感的诗人对人性的复苏和呐喊终于得到回声。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开始,诗人开始在茫茫黑夜中,坚守那难得的人性之光,到“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在公开的掠夺/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默默地永生/默默地死去”(北岛《结局或开始》) 以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北岛《回答》)诗人已经从苦闷中的徘徊和对希望的坚守,逐渐转变到对现实的质疑与渴望重建现实。这种愿望愈加强烈,于是北岛终于发出了“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的第一声呼唤”(北岛《结局或开始》)的呼喊。既然这种愿望是理所应当的,诗人也就不必再压抑内心的心潮涌动,可以大胆的去呼喊、去表达自己心中对真情的渴望。北岛《结局或开始》另一部分更是对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作出了描绘,对未来世界发出了殷切的呼唤:“心灵不再躲到幕布后面/书打开窗户/ 让群鸟自由地飞翔/老树不再打鼾/不再用枯藤/缠住孩子们灵活的小腿/少女们从沐浴中归来/摇曳着星星和辽远的月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声音/爱情和愿望”生活的美好是每个人渴求的应该享有的幸福,它可以涵盖很多元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性的力量之美,它包括很多内容:渴望爱与被爱、合理的欲望得以满足、实现自身的价值等等,可惜的是,这种基于人性的力量带来的美好,很容易被世人淡忘。就现在看来,诗人彼时苦苦的追寻没有,也不可能永远解决人性的冷漠和迷失。我们面对日趋复杂和利益化的社会,现时金钱名利等物质的诱惑,总是披着一层外衣,让当下的世人遗忘还有一个人性的准则需要我们去坚守。无论是学历造假,食品造假,还是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都在昭示着社会层面的精神和心灵的扭曲。当我们再次阅读这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诗歌时,我们理应回味人性的所求与现时脚下的浮躁,由此得到一些警示和反思。

二.祖国及人生道路的追寻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的大街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后来/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中国, 我的钥匙丢了》) “钥匙”、“大街”、“荒野”这些割裂的元素组织在一起貌似荒诞,其实它们构成的是非常感人的诗句。诗人把自己的忧虑和真情,真正融入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与祝福之中,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诗人不会用“钥匙丢了”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不安与担心。当谈到童话诗人顾城,人们可能关注的更多的,是他在诗句中建立的童话世界和理想王国,可是一句“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习惯光明”(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谁又能联想到,这短短的诗句透露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的心灵形象。“他们在天上/愿为一颗星/他们在地上/愿为一盏灯/不怕显得多么渺小/只要尽其可能”(舒婷《献给我们的同代人》),特殊的时代在这代人身上寄托了年轻诗人们的理想、希望、追求和憧憬,他们在不停的追寻之中,体现出朦胧诗人对人生之路的重新认识和确定。我们不能忽视个人的价值取向与选择背后所隐藏的某种动态,追求个人价值和幸福是理所应当的,可是个人价值和幸福追求的支撑,是国家及民族梦想的实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应当去衡量,这也是个人价值追求正确与否的一个评判标准。我们要实现“中国梦”、“民族梦”,大的国家民族梦想的实现,需要个人梦想的实现来填充,个人梦想的实现又应自觉以国家民族梦想为衡量标准,不可做出格,甚至违法之事来达到自身目的,如此则不叫实现个人梦想。现时来说,我们对国家、民族的概念在距离上与那个年代相比,似乎有了很大的区别,联想到诗人诗句背后隐藏的厚重的国家民族意识,我们不禁慨问,除了我们自己,我们还剩下什么?祖国如同母亲,我们不止需要母亲的庇护,更应该用个人价值的实现,去捍卫祖国母亲的尊严,这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三.朴素情感的渴望和追寻

人之所以称之为感情动物,是靠各种各样的情感所支撑的,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这些都是人世间无比宝贵的财富。对人的美好情感,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爱和关怀的需求,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是人本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时期朦胧诗的重要主题。,使人的美好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无情的破坏,人的权利与自由受到恣意的践踏,也造成了人和人之间情感的隔膜,观念的颠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不断受到考验和质疑。在北岛的系列诗作中,《触电》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当我和那些有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他们的手被烫伤/留下了烙印/我不敢再和别人握手/总是把手藏在背后/可当我祈祷上苍/ 双手合十/一声惨叫/在我内心深处/留下了烙印”诗作中充满深邃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隔膜、伤害以及内心的失落在诗中有充分的展现。不过,这种横亘在人与人感情上的鸿沟终将随着“”的结束而被填平。“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宽阔的肩膀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我真想集聚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使你终于醒悟/我真想/真想....../我的痛苦变为忧伤/想也想不够/ 说也说不出”(北岛《我们每天早上的太阳》)。从这里开始,诗人们开始大胆地倾诉着内心深处极其复杂的情感世界,怀着强烈地渴望表达真情、直率地流露真情的愿望,诗人们试着踏上追寻并重建感情世界之路,到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为止,我们已经幸运的看到,独特风格与立意的爱情诗已经向我们传达除了这样一种信号:诗人们大体已经经历和完成了这种情感的重建。当一个人经历过痛苦,然后开始重新关注生活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心灵创伤在弥合和恢复,时代也是如此。舒婷说过:“我从未想我是个诗人, 我只是为人写诗而已。”“我通过我自己深深地认识到: 今天, 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真挚的情感总是吸引人的,而这情感要建立在精神的纯洁和相信未来的基础上。当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不再相信友情,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时候,让我们回头看看朦胧诗,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些洗礼和舒缓,减少人性的暴戾,让社会添一份美好和温暖。

“追寻”, 是朦胧诗人生活的那个特定年代连接人们心灵的独特意象和共同情结,也是朦胧诗得以传唱和具备生命力的支点。“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还乡的真正本源和意义是追寻,追寻也是诗人注定的工作和与生俱来的使命。追溯到中国诗歌的源头并一路看来,各个时代突出追寻主题的诗歌并不缺乏,且各个时代带有自身特色,但像朦胧诗这样集中而又强烈,浓郁而又温情,影响力如此大的诗群并不多见,这正凸显了朦胧诗的伟大之处,凸显了研究朦胧诗的重要之处。既然研究,那么就不能让如此宝贵的资源,局限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将它所携带的价值和意义,融入到现时代的时代价值追寻中。

时代和个人命运的不幸,凸出了朦胧诗人通过诗歌创作来寻找和唤醒人们的心灵精神力量的可贵。朦胧诗人们已经完成了在那个特殊时代的“追寻”任务,“追寻”本身的意义和追寻到的主题不会也不应过时,我们从未失去过前行的动力,当我们在这条追寻的路上走的远了或者迷茫的时候,我们回过头重新看看朦胧诗,我们能得到些许精神的慰藉和新的启发,这就足矣。

参考文献

[1]喻大翔,刘秋玲.朦胧诗精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金秋十月,赏菊正当时。寒露时节的第三候,就是“菊有黄华”。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节,普遍开放。

说起,人们不约而同就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是中国人骨子里都有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因此传承的中国文化中,有许多这种情怀。

古人把情怀寄于山水,花草,赋予它们诗意与灵性。流传下来的诗句中,对的吟诵篇幅很多。就连曹雪芹写《红楼梦》,里面竟有十二首对的诗。忆菊,访菊,种菊,对菊,吟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

曹公可谓是见多识广之人,其笔下的生活绘声绘色。一口气写下十二首关于的诗句,定是对它有着偏爱的。

《忆菊》中的“空篱旧圃秋无迹”,《访菊》的“槛外篱边何处秋”;《种菊》的“畔篱庭前故故栽”;《对菊》的“萧疏篱畔科头坐”。

《吟菊》的“绕篱欹石头自沉音”;《画菊》的“喃喃负手叩东菊”;《簪菊》的“瓶供篱栽日日忙”;《菊影》的“篱筛破月锁玲珑”;《菊梦》的“篱畔秋酣一觉清”。

念着这样的句子,眼前的画面感是强烈的。能把一件事物刻画得如此有神,却非常人之手笔。自幼读红楼,几十年依旧是常读常新。再次寻来关于的章节,仔细品味其中的菊,余香由古至今。

十月来时,按时绽放。不早不晚,到了时节无关其他,独自就开放了。开在篱笆边,开在郊外,开在家户人家的花盆里,开在菊展上。

吟菊是雅事,赏菊是乐事。

每到深秋时节,襄阳古城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展。近年来都在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的娘家,黄家湾举办。已经有多年,逢此时节,与家人,或者与友人,都会去菊展上看看。

一朵朵,迎着秋风,绽开一张笑脸,迎接着不同的游人。不卑不亢,被人围观亦是淡定坦然。扛着摄影器材的爱好者,等着一朵花的不同状态,可以从早晨直到晚上。

的迷人之处,不在于它的花容月貌,而在于它的内涵。

就像是历史上对黄月英的评价,其貌并不可扬,甚至还有些丑女之说。可是其智,却是非一般女子可比。诸葛亮的故事,流传在隆中脚下。

黄家湾的每年都如期而至。是因了有着隐士之风,被众人所喜爱。正是应了诸葛亮与黄月英,在古隆中的隐种耕读。年年去赏菊,其实是循着先人的足迹,让的高洁涤荡自己的心灵。

一步一花,在秋天里,风情外露,内敛心性。“妈妈,你看,这朵像不像金发女郎?”循着小女孩的手看过去,一朵垂下的花丝,长而卷曲。

孩童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是纯真的。当我们在俗世的磨砺中,遗忘了对的赞美,那么孩子的提醒,是多么有必要的存在。

尘世难逢开口笑,一开,秋天就笑了。是看见了如精灵般的模样吧。它把整个秋天独占,在万物凋零之际,开出一地金黄璀璨。

想起了寒露三候的“菊有黄华”,是的,用的是“华”,而不是“花”。灼灼其华的不仅仅是桃花,也有着自己的华章。

所谓的“华”,有着多重意义。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彩,华章,华表。其二还有精英的意思。秋天最精华的东西,便是了吧。还有繁盛和开花的意思。“菊有黄华”,说的是既有开出的黄色花朵,亦有其内在的华彩华章。

就拿它的隐者之风来说,非君子而不能做到的。清寒傲霜,仅此一点就足够人们去赞美了。再加上它不争春的淡泊宁静,以及自我修身的精神,以物寄怀,是最恰当不过的。

赏菊,是赏其貌,观其心。

一生淡泊名利的陶渊明,正是有着看淡名利的心性,才写下了不朽的文字。文是人内在精神的表述,一个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才可以写下《桃花源记》。

篱笆墙外的,开在黄昏里。我们是路人,也是归人。路过一处又一处的风景,归来时家乡屋前屋后的,依然在老地方等你。草木的执着,也是我们对家乡的眷恋。无论走多远,屋前的,都会开在每一个秋天。

菊展上的有许多品种,品种不同,颜色各异。更有名贵的品种被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供人观赏。“朱砂红霜,胭脂点雪,瑶台玉凤,轻见千鸟,绿水秋波,白鸥逐波,残雪惊鸿,白玉珠帘,玉楼人醉,冰心在抱,玉壶春,汉宫秋,古城风貌,如意金珠,旭日东升,”等等。

单是听这些花名,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赏菊,有的独自一人,有的拖家带口,有的三五知己。

我们以最适合自己的状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少年的纸条上写着:“开了,我们相爱吧。”只是,那时的开得有些羞涩,爱情未到时机。于是,一季又一季的开,少年的心事终是在离别中,空惆怅。

多年以后,有人在前想起那个少年,心中隐隐泛起的不再是痛感,而是对往事的怀念。怀念那个曾经深情的少年,怀念那段暗恋的时光,怀念那种属于自己的情愫。

许多人在开时相遇,又在开时告别。那些与有关的句子里,是秋风中我们对岁月的留念。过去的时光里,绚烂,开得明艳。就连回忆,也是一种回甘。一些不能释怀的情感,都随风飘散。

一生中的又能开几度,原谅曾经的不堪,原谅过往。就着秋天的一杯茶,淡看流年。你看,开得正艳。

篇(11)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一言以蔽之”的评价,对“思无邪”含义却众说纷纭,是孔子和《诗经》的关系问题中除“孔子删诗说”之外的另一个争论焦点。从汉儒到宋儒再到今人,都从各自所处的文化背景出发对“思无邪”做出解释,力图既符合孔子所代表的儒家道德伦理原则,又不违背《诗经》的意旨,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结点。然而,要对“思无邪”做出一个相对符合孔子原意的理解,最稳妥的路径莫过于尽可能地回到先秦那个《诗经》盛行的语境,回到孔子所向往的被礼乐文化浸的西周时代。本文旨在以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和坚守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为立足点,通过对《诗经》的思想内容特别是爱情诗、怨刺诗的分析,结合古今学者的对此问题的探讨,试图说明“思无邪”是孔子在礼乐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寄托了儒家所追求的中庸理想。

一、“思无邪”释义

“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这里孔子断章取义地引用了《诗经·鲁颂·駉》中的诗句“思无邪,思马斯徂”,在原诗句中“思”本是无意义的语音词,“无邪”是没有边际的意思,但既然是“断章取义,余取所求焉”式的为我所用,“思无邪”在《论语》中的意义也不必按照《诗经》中的原意,而应该更多参照孔子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其思想主张。对“思无邪”的理解的分歧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分歧点在于一种(a)解释为诗歌思想的纯正或情感的真诚,另一种(b)站在读诗者的角度,解释为使读诗的人思想纯正,受到正面的教化;第二层的分歧由a种解释衍生,针对作诗者,又分为(c)诗歌内容思想的纯正和(d)诗歌表达情感的直率。

持c种观点主要有包咸和刘宝楠,自后汉包咸首先把“思无邪”释为“归于正”,后人多由此发挥,清人刘宝楠曰“《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 ① ,“思无邪”在这里解释为做诗人或诗歌思想内容的纯良。持观点b的可以以程颐、近代的郑浩和李泽厚为代表,程颐认为“无邪者,诚也”,强调作诗者所表达情志的真实,郑浩“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处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②,李泽厚在二人的基础上认为“思”不能解释为思想,而应该解释为情感,“思无邪”也就是情感表达的真诚直率,不隐晦矫饰。d的主要以宋儒朱熹为代表,在《朱子语类》中“思无邪,乃是要使人读诗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诗者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使者思无邪,则《桑中》、《溱诸》之诗,果无邪也? ③ ”朱熹认为“思无邪”是指通过《诗经》可以教化人心,劝善惩恶,使读诗的人观诗而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前两种观点都是从作诗者或诗歌的角度出发来做出解释,对“思”的解释,前者解释为思想,后者偏向于情感,在《诗大序》里已经有关于情志合一阐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思想和情感作为主体内心的体验,本来就是很难分别而论的,即使以诗歌内容为载体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互为表里,辩证统一的,所以这个分歧可合一而论;其次是对“无邪”的解释,前者释为“正”,侧重诗歌的内容“不语怪、力、乱、神”,后者释为“诚”,侧重情感的真挚和表达方式的率真,在此笔者以为释为“正”更为恰当一些,“正”有纯正、适度之意。因为后者与孔子所主张的“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要有节制的主张是不符的,但也并非完全否定后者,毕竟诗经别国风中均为采自四方民间的歌谣,情感的率真和表达的直接是自然的。至于第三种观点与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思无邪”的主体:究竟是作诗者和诗歌内容还是读诗者?其实,前两种观点是从诗歌的意旨来进行解释,而朱熹为代表的第三种观点则是从诗歌的社会功用角度来解释,所以二者只是角度的不同。不论“思无邪”是指诗歌思想情感的纯正,还是劝诫读诗者使之弃恶从善、品德纯良;不论是“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还是“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都强调的是“正”,即符合儒家所倡导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追求一种不偏不倚、适度得当的原则。

二、《诗经》之“思无邪”辨析

在上文对“思无邪”的释义进行了梳理后,还需要回到《诗经》文本当中做一翻考察。既然孔子已说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认为“诗三百”的思想情感纯正无邪,教人“从正”,然而《诗经》当中还是有很多表达男女情爱的恋情诗和畅怀舒愤的怨刺诗,从表面看来这两类诗歌都似乎有违于《诗经》“思无邪”的内容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