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评价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评价就是从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检测,找出反映课堂教学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做出合理的判断。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个科学了解自身教学状况的窗口,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就提高教学效果而言,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学生能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了解自己的水平与层次,对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标准失衡
评价标准偏向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我们现有的课程评价,往往是静态的终结性评价。这种教学评价的结果通常被拿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益的根据。片面的追求一节课的质量并非教师整体授课水平。
2.评价对象偏颇
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将教师作为评价的客体,注重知识的传授,关注教学进程和教学环节,使其演变成为单一的对教师的评价,这与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不符。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衡量应以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评价方法重科学化,轻人文化
评价过程中完全参照评价指标,过分“量化”评价对象,这也是受西方“科学化”“实证化”评价方法的影响。在科学主义“量化”的评价标准下,部分评价表中所涉及的教学要求、阶段与内容的级别划分给教师实际授课带来的作用并不大。教师对授课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能直观的从该评价体系中获得,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
三、优化课堂评价方法
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角度,笔者就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探讨与分析。
1.创造人文化的评价环境
在评价主客体的同时,对评价环境的高度重视也是提高整体评价水平的有力措举。课堂教学存在于真实的师生交流的情境中,脱离了这种情境的评价则是一场作秀。从促进师生发展的角度谈评价,重视评价的人文性,对教师和学生及课堂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而非统一的客观标准,使教师与学生真正成为整堂课的主体,如此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得到师生认可,引发师生共鸣。不流于形式的评价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所在。另外,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教学环境的真实性,尊重师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营造轻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将人文性的评价落到实处。
2.优化评价标准
课堂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准确、全面与有效的基础,也是能够使评价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在课堂评价中,价值的主体是多元的,教学评价的标准也就具备了多元化的特征,从这一方面来说,很难有普遍适用的标准。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刻板的课堂标准作为教学出发点,根据教学理论与规律制订出一堂好课应有的标准,关注教学的整体性,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这种理想化的标准去评价课堂,往往脱离实际。
笔者认为,汲取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典型不良教学特征作为反面教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以下优点:(1)不良教学特征在教学表现中更容易捕捉,以此作为课堂评价标准,教师容易接受,改进教学也能有的放矢。(2)以不良教学特征作为评价标准,对课堂中好的教师行为没有约束,有利于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展,学生从中受益。
3.用信息技术支持评价
所谓信息技术性评价,就是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将所设计计算机软件评价系统应用到实际形成性评价中去,以诊断学生已有的错误认知方式,找出成因,为观念转变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4.关注评价结果的处理
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如何处理和呈现评价结果。以往量化的教学评价为关注最终指标的达标程度而采用赋值法,教师通过各级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当下,笔者呼吁学生也加入自评的队伍中,学生作为本节课的当事人,有着极为饱满的情感体验,具有很大发言权,他们的评价也有助于提升课堂评价的效度。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对象,由于自身局限性,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审视,这无疑会对评价信度造成影响,而信息技术的支持使评价信度有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师生自评与信息技术的辅助必将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新层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课堂评价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在人才培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从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出版以来,有关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广泛开展起来。教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继续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另一条就是赫尔巴特所提出的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影响到世界教学理论流派的形成与演变。赫尔巴特的理论遵循柏拉图的“道德即知识”的恩想,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他的理论经其弟子的补充、发展而演变为百科全书派,强调系统传授学科知识及教材的逻辑体系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清末以降,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伴随着“西学东渐”传入我国,对我国教育理论界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中小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
我国当代教育方针强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在教育和数学目的上具有“社会道德本位”取向,“为了实现这一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重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沦体系”。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与我国的教育方针相吻合,适应了发展中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急切渴求。课堂教学实行班级授课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采用。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赫尔巴特教学理沦的内容与方式具有独特地位,至今仍难以被其他教学理论所取代。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各学科的知识存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是否达到预定的效果则需要考试评价来反映并检验。同时,考试也反映出特定的教学观念,考试的内容往往侧重考察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来看,传统的考试评价显然存在某些缺陷。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两个领域:一是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二是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而传统的教育测量理论和考试方法在内容上主要侧重在认知领域中的前三个方面,对于情感领域和认知中综合性较强的方面有所忽视;在形式上倾向于忽视平时成绩,以升学考试的一次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在功能上主要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更多的学科知识,侧重诊断性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
考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发挥检测、激励和筛选的积极功能,这是考试评价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但是,当考试演变成为衡量一切教育活动的标准时,就夸大了考试应有的作用,不免产生负面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偏重书本知识的检测、鉴定,忽视实践环节的检验,不能全面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考试作用被泛化乃至取代学业及品德评价的其他标准,不利于学校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使,频繁的学业考试与升学模拟考试,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也偏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各级升学考试大纲为本,只要是与此相关的内容,希望全部都灌输到学生的脑中,而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则束之高阁。学生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记忆、背诵知识上,如何最大限度地适应考试,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也是围绕升学考试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流行,既有教育指导思想、课堂教学理念上的偏差,也受到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重要诱因之一。
二、课堂教学改革对考试评价的新要求
我国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多元。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基础教育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与评价标准也应加以变革。中等教育既要为高校输送学术性人才,也应传授职业技能;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育的主题从知识为本转向能力立意,教学的选择性增强。在课堂教学中,纯粹的灌输书本知识,或储存事实性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个体特征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教育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教育的这一重要功能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教育培养的应当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具有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的自由个体。课堂教学蕴涵着思想与艺术的智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承人类积淀下的历史文明,这是历久弥珍的文化瑰宝,是智慧与美的综合体现。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体验到美的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身心愉悦中收获知识、体验生活和陶冶情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兴起,与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密切相关。高中新课程改革自1998年启动了2002年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作为试点试行,教育部拟用四年时间在全国内推进。这一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和学分制方面。
首先;”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每个科目还有若干个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其次,新课程改革将实行学分制。普通高中学制仍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课由选修(一)和选修(二)组成,选修(一)是地方课程,选修(二)是学校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行学分管理。每个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按规定的学时、规定的方式学习,并且达到质量要求,可获得学分。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三年中学生要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和28个选修学分,即须获得144个总学分才可毕业。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重视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具备开阔的心胸和国际化视野,让学生学会合作互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向导和监护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性的发挥;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青春活力;把班级交给学生了让班级洋溢欢声笑语;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演绎多彩人生。
新课改计划在2005年全国存8-10个省、市、自治区试行,2006年有15-1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2007年全国进入高中新课改阶段,与此相配套的是新-的评价体系,尤其是高考的改革。新课改中对学生的评价将侧重发展性功能,打破笔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品德、情感纳入评价范围内。并为高中生建立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钓成长历程。这就涉及到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两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学生如何在发展综合素质的两同时顺利进入高等学校是一个极为必要解决的问题,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尚未出台。教育部在推行新课改之际,考虑到新课改与高考可能产生的冲突,把高考权下放给部分地方政府,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省在2007年的高考中根据本省改革的实际情况自行命题,但各省在高考命题中如何把握标准,保证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对人才的类型与层次需求扩大,考试如何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从过去重视考试技术、手段或把考试作为一种测量工具的研究转向重视考试社会学、考试文化学等理论层面的研究。对于考试评价制度需要作更深的思考,以增强考试的社会适应性,使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充分发挥各项正面功能。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成为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身心压力,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
2002年底,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凋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求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不限于学业评价,还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三、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第一,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入考试评价机制,但不能唯考试是从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考试则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方法。二者的关系应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辅,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考试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基础教育而言,课堂学业考试应着跟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与考试手段的关系上,不能本末倒置,而应使考试服务于教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要以完善和促进课堂教学为目标,避免盲目性。改革方式应循序渐进,在充分论证和取得试点成效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减少考试改革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第二,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增加考试评价的多样性
考试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与方法。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不应以书面测验作为惟一手段。部分学科实行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考试对学科与书本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应侧重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核心。”此外,应扩展考试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范围。考试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涉及到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评价。
第三,拓展考试内容,更新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的改进,关系到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积极导向,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与效应,关系到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考试命题环节,注重及时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淡化记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思维、技能、品质和创新等方面的考察。高考内容改革将更加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积极引导中学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将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高等学校选拔方式的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办法。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评价可以鉴定教学的基本情况。判定教学有没有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励师生不断改进方法和对策,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使教学工作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在中职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维的评价主体
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维的,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积极良好的声乐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那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
一般我在声乐教学时一般不会马上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我会问“你自己觉得你唱地怎样?”“你还可以从那几个方面调整一下让歌声更好听?”等让学生自己思考演唱存在的一些问题,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比方说:调整呼吸,注意音准、注意声音的位置等等。然后我也经常会鼓励学生对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告诉他们能够准确的对同学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像同学学习,取长补短,促使自己的声乐水平提高。当然,在学生自评核互评之后,我也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准确的评价得到鼓励和认可,也让不准确的评价得到纠正和改进。
二、多维的评价标准
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地声乐课而言,可能会有很多教师认为:上课课堂纪律好,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就是一堂成功的声乐课。当然这两个标准是中职课堂教学的重要评价标准。但是笔者认为课堂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多维的。首先,从教学思想上。是否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精神,体现思想道德培养,予素质教育于教学之中。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没有教学方法得当,教学重点突出,并且有难点解决方。再次就是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法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是这趟声乐课有没有达到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声乐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另外就学生在声乐学习上的评价也应该多维的。绝非仅仅是声音大,不“跑调”就是唱得好。根据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认为声乐艺术有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也就是声音、情感、咬字、风格和韵味、表演、修养、形象。每一个学生可能至少有其中一项优点。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例如,有一位学生平时唱歌虽然声音不大,但是每一次唱歌都很投入,而且富有表情。于是我经常表扬这位同学,肯定她的优点。慢慢这位学生就越来越自信,学习也越来越刻苦,声乐学习进步很快。同时这些标准也是相辅相成的,彼此联系的。如果其中的某一点得到了准确客观的评价,那么其他方面提高。
三、多维的评价内容
声乐教学评价内容应该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管理评价。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只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课堂处于良好的态势。那么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学生是声乐学习的主体也是一切教学目标的体现者。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是否是完成了教学预定的目标。学生上课的参与性是否全员参与。是否对唱歌感兴趣,愿意大胆大声地歌唱。有没有积极配合教师的要求去积极思考,努力完成教师规定的要求和任务。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歌唱习惯等等。总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给与评价评价,鼓励学生进步。
教学评价还应该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课堂之中,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例如在声乐教学时我会经常问学生:“你们能够理解老师讲的吗?”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教学。另外,教师自己也要对自己的教学及时进行评价,可以是课后反思以及教学总结等形式。针对自己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看看这一节声乐课学生有没有真正得到提高,自己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需要如何改进等等。
总而言之,多维课堂教学评价体现了当前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最大限度了调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使教学朝着良性的态势发展。虽然目前中职的教学改革步伐还比较缓慢,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用还不够普遍和深入。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广大声乐教师积极大胆的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去实践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就一定可以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简介:向迎春,湖南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硕士,音乐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练习等表现做出评价。如果一味地表扬,学生刚开始很欣喜,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表扬漠然,使得表扬失去激励的作用;反之,如果过多地批评,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过度地表扬与批评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使评价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准”――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逐步成熟的时期,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1],对于教师的评价有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客观、准确、实事求是,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理解自己的,是可以和老师沟通的。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全面地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情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优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评价词语要准确,意思表达要客观,是非对错清楚明了。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期望,指出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溢”――以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和被认同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良言一言三冬暖,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可能会让学生备受鼓舞。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那一瞬间流露出的闪光点,适当地放大学生的优点,以优点带动不足之处。在进行《市场营销知识》教学时,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由一个学生代表本组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第三组的马园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和同学说话的时候经常脸红。轮到马园同学发言的时候,我特别仔细观察她的表现:从开始的时候紧张、脸红、声音小,到后来的镇定、脸不红、声音响亮。我在对同学发言评价的时候,对马园同学的表现赞不绝口,鼓励其他的同学向马园学习,大胆发言。我看到,马园一开始的时候低着头,听到我的表扬后,慢慢地抬起头,两只眼睛闪闪发光,脸上充满笑意。以后的发言,只要轮到第三组,马园同学都积极地发言,即使是其他组员发言,马园同学也会要求补充,越来越自信。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大多数是被教师忽略的,他们在课堂上往往缺少成功的体验与喜悦。很多职业学校教师有同样的感受: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启而不发,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习惯了沉默。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表扬学生的时候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与自尊,他们才会真正爱上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隐”――对学生的不足评价要婉转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对待学生的不足,教师要婉转地表达,避免直接、生硬地批评学生,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不足不置可否,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在意他。对待学生的不足,适当地批评是必要的,但是,批评的话语在出口之前要三思,因为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在《市场营销知识》教学中,我安排分组讨论――消费品市场的分析,第五组讨论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他们组发言的是孟彬同学。在发言的过程中,他只说错了一个字,下面的同学就哄堂大笑,孟彬有些恼怒,大喊一声:“不要笑,再笑就赶出去!”课堂果然静了下来,孟彬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当他讲完以后,课堂上只有几声稀稀落落的掌声。我曾经要求学生,无论发言的同学讲得如何,我们都要有礼貌的掌声。看来是孟彬的怒吼“得罪”了部分学生。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微笑着说:“孟彬一声吼,大山也要抖三抖,看来同学们都被孟彬的大吼震得晕过去了,否则怎么只有这一点点的掌声呢?”我的话音一落,同学们哈哈大笑,随即响起了一片掌声。我接着说:“孟彬讲得好不好?”“好!”“很精彩!”“那我们为什么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呢?是不是因为课间玩游戏,把手拍疼了啊?”“哈,不是的,老师,是因为孟彬太凶了。”“哦,这样啊,孟彬,你觉得呢?”孟彬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刚刚是我态度不好,我太急躁了。”听到孟彬的话,同学们齐声说:“没关系!”
对学生不足之处的评价要有艺术性,最好是采用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仅可以避免师生的冲突,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要简单明了,语气、语调要自然,不要夸大其辞,讽刺挖苦。
2.要言之有物,评价的内容要具体,不说套话,避免语言乏味。“好、不错、棒!”等词语不可反复地使用,要丰富夸奖的词汇,针对学生的特点来表扬,比如:“思路很清晰,阐述条理性强。”“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板书标准,书写规范。”等等。
3.教师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表达,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暗示、一次关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评价的艺术,灵活地运用课堂评价,既可以直接表扬,又可以婉转表达。无论是哪种评价方式,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切与真心,师生的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才能使教师的评价促进课堂教学。
美术评价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自主评价。这一点在课堂内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自主上来评价自己是对学生的尊重,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在原有的水平上提高教学质量。当发现那些学习上不是那么出色或不投入的学生,可以真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美术评价中,一起帮助寻找他的优点。这样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自主反思。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相互关怀,相互鼓励;课堂内的评价只有让全体学生自主地投入其中,效果才能真正地充分显示,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课堂评价及其重要,课后作业更是马虎不得,它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在课堂上发现不了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47-02
前不久,参加荆州市2013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题研讨会,听了何老师执教的低年级语文课《蓝树叶》,通过参加这次课堂观察的活动,得以反观自己的课堂,现在以《蓝树叶》为例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课堂评价要充满人文关怀
案例描述:何老师采用激情导入课文,老师亲切地问:“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非常漂亮的图案,想看看吗?”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高声说:“想!”于是,何老师课件展示各种颜色十分美丽的树叶,同学们目不转睛地欣赏着。这时何老师又问:“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颜色的树叶?”一双双小手举得老高,一位女生回答说:“黄色、绿色、红色的枫叶。”何老师点头表扬道:“你观察得真仔细,还认识红色的枫叶!”一位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他起来,他说:“我还知道有嫩绿的柳枝。”老师肯定道:“真不错,你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老师接着问:“你们见到过这么多颜色的树叶,那你们谁见到过蓝色的树叶呢?”几十双小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着头,用疑惑眼神望着老师。何老师这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学生都活跃起来,一个个大声说:“想!”老师接着再把课本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听,听完老师讲故事,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一位同学说:“蓝色的树叶是李丽画出来的。”老师肯定道:“对,你听得真认真!”接着一位同学问:“李丽为什么要画蓝色的树叶呢?”
“为什么李丽要画蓝色的树叶呢?”老师和学生都感到疑惑,“是呀,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颜色的树叶,可就是从未见过蓝色的树叶,我也不明白。”一位男生回答道:“是她没有绿色的画笔,用蓝色的画笔画的。”“你真聪明,是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听到老师的夸奖,这位男生一脸的高兴,很自豪地坐了下来,同学们也对他投去了赞美的目光。这时举手的同学多了,看到这情景,何老师微笑着亲切地说:“同学们都不错,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今天这节课你们个个都能知道李丽为什么要画蓝色的树叶的原因,还会明白很多道理。”接着,老师板书课题《蓝色的树叶》很巧妙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要学习的课中去了,而且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极积性。
案例分析:教师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地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何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学习为基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上课使用提问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然后展示树叶后,通过一个故事导出一个问题:“李丽为何画蓝色的树叶?”学生在老师赞同、激励的语气中很快乐地走进文本,真实而自然地再现了学生学习态度表现在学习兴趣上,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拓展了思维空间。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往往吝啬惜赞赏之词,即使回答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还不错”、“对”等稍作肯定。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不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待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是孩子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课堂评价要提倡互助互评
案例描述:课上李丽在画树叶时,没有蓝铅笔,她找林园园借,林园园不愿意借。老师问:“你从哪儿看出林园园不愿意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学生一下子举起了手,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她说我还没画完呢!”又一个学生说:“她还皱着眉头。”老师微笑道,你们读书读得真认真,“谁能表演一下‘皱眉头’这个表情?”有几个学生相继表演,何老师马上说:“你们来评价一下,谁表演得最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一致认为班上的郭欣同学表演得最好,老师问为什么,有个同学站起来说:“郭欣同学他一边说一边皱眉头,就真像是林园园本人。”郭欣同学听到同学们对他的夸奖,胸挺得更直了,对老师的提问小手举得更高了。其他同学听得更认真了,何老师见此情景说:“你们认为林园园这样做对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看谁最肯动脑筋,随后我们相互评一评,谁说得好奖他一颗智慧星。”何老师布置,各小组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发言。有个同学说:“林园园做得不对,她不是个帮助人的好学生。”又有同学说:“林园园太小气,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相互帮助。”还有个女生说:“我们不应该学林园园,我希望她以后改正!”……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脸上露出了微笑说:“你们来评一评,他们说得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老师表扬道:“你们真是个善于动脑而又懂事的孩子,老师相信林园园听了你们对她说的话一定会改正,也相信你们平时一定是个爱帮助人的好学生。”话音一落,几个学生说开了,“上节课我把铅笔借给了杨洋同学。”“我把橡皮借给了张怡同学。”……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这样的相互评价课堂中,学习情绪高,兴趣浓,准确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何老师在评价语言中还应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语言,把评价的绣球抛给学生, 让学生开展集体评议和互相评价,既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这样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从而提高其比较和分析能力。
试想,如果这节课增加几个学生来评价老师的情节,效果又会如何呢?笔者认为,课堂有效性评价除老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外,还应该让学生评价老师。因为师生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师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的地位是听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应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要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效。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 以及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知识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表达、得出结论的整个探究过程的行为表现, 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关注教师的行为, 应该看教师如何引导促进学生学习, 如何组织探究活动, 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 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应着重看教师在下面几个方面的落实情况来定夺课堂成效。
1 学生主体性的落实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看是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以从以下四种状态来判断, 即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课堂上没有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就无法有效地激活课堂, 没有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良好的目标达成状态, 课堂很容易成为“表面繁荣”。只有四种状态协调统一, 才能对课堂教学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
科学课程突出科学探究, 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最终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课堂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主动并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习伙伴、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好的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要作为科学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学习过程的落实
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结果, 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一个非常突出的弊端。“重结果”, 表现在教师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的结论, 而忽略知识产生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过程”, 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观察、思考、体验、操作、质疑、想像、发现等全新的过程。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 放在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 真正让学生“做科学”, 而不是被动的“学科学”。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积累了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提高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 概念、原理和规律, 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并能解释或解决有关现象和问题, 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情感与科学价值观, 从理论联系实际,到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师必须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习,这很关键,它可能影响几代人的思维动向。学习过程的落实主要看教师是否做到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帮助学生寻找, 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寻找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4 在评价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宣传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调动教师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形式有教师自我评价、同行的评价、管理人员的评价、教研人员或专家的评价及学生的评价。诸多的评价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只要教师充分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才能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开展评课、研究课、观摩课等课堂教学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2 评价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可能消除评价的误差。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公正,一方面受评价指标体系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评课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这就要求评课人熟悉课程标准及教材,懂得教学规律,掌握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提高秉公办事的自觉性、责任感,消除评价中可能产生的晕轮效应误差、中央趋势误差、系统偏见误差、时间差效应误差等。
4.3 掌握课堂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评价。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保留到今天,有它的规律和原则。评价指标是根据课堂教学共性确定的,各学科各年级各班级各个人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评价时应注意学科特点、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4.4 课堂教学评价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方法各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时不能在一节课中全部体现。因此,评价教师要通过连续多次的评价,综合每一次评价的结果及反馈改进的情况,在一个完整的发展阶段来全面评价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评价的动态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当今家庭、社会评价方式的滞后,给课程改革制造了一个“瓶颈”。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评价应该摒弃“应试教育”所沿用的只重视分数的单一性评价。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加强学习的力度,早日打破课程改革的这一个“瓶颈”,努力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建议 张峰 周力 基础教育参考 2006.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04-01
本文试从新课程改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目的出发,探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观
1、从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来看,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的是要发现学生可能具有哪些方面的潜能,要能清楚的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到学生在学习发展中有哪些需求。我们才有可能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的认识自己,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2、从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来看,要重视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设计学习目标时做到更加的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已有的水平发展。
因此,新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点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教师而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二、构建新的考试评价方式方法
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的目的,是不仅要评价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出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要从多层面、多角度为每个学生提供多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发展个性和特长。
使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1、口算考试。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10%。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有30到50道口算题,要求在10分钟内,闭卷考试完成。
2、操作与实践。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10%。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设计动手操作问题,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里是采用开卷考试的方法,可以与和家长或在学习小组内一起去合作解决。
3、笔试。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60%。这里将采用闭卷形式,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题目的要求是在最基础的知识能力上,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尽量的做好;而在每种题型里面,都增加了适当梯度的题目供学生任意选择解答,(比如:不加“*”号的题是标准分1分,而加一个“*”号的题解答好就另外加2分,而加了二个“*”号的题解答好就另外加3分)。我们设计题目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有的思考角度和答案是开放的,尽量给学生留下创新思考、提出问题的空间。这样,避免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很难取得好成绩感到而失去信心,消除他们怕考不好而产生的畏惧心理。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层面能获得成功,使他们能不断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又给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有用武之地,尽兴的去发挥自己思维能力,挑战自己。而且,对笔试成绩感到不够理想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重考,给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机会。
4、平时成绩。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10%。这是过程性的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一个学期的平时测试成绩来给出综合评价。
5、学习习惯与方法。分值的比例是占综合评定的10%。这是过程性的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一学期以来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改进给出评价。
和传统的考试评价比较起来,采用了这样的考试评价,能较好的体现考试的全面性、全程性、开放性和激励性的原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三、发展多元化评价方法,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新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在评价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时候,都普遍把目光集中在执教教师以外的主体上,看重专家权威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而忽视了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的自我评价,甚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实际上,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各项功能中,最能体现评价目的的是教学信息的反馈功能:即通过教学过程中多个主题参与的评价,来及时准确的提供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能不断调节教和学的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G633.6
一、评价的目的
回顾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往往是:“一卷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基本是以书本知识为核心,以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综合评价;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纸笔考试和过于注重量化,忽视了多元性;评价结果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全面性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评价更显得刻板、单一,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实效性,这样的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发现和发展学生诸方面的潜能。
所以,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二、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
2.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使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应做到:一是应反映既定的教学目的;二应体现课堂教学内在的规律;三应体现课堂教学自身丰富多样的个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3.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应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4.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评价标准呈内隐状态,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施。
5、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是指:整个课堂教学评价中渗透情感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干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评价的要点
(一) 生评生
学生是数学学习者,学生参与评价学生,能有交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开学初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十二个学习小组,其中学习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同学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帮助本小组同学提高数学成绩,同时负责检查、监督本小组同学的学习和填好数学课堂综合评价表。每天先由各成员对自己当天学习数学科的情况作出评价,再由小组长对小组同学的学习表现作出评价。事实证明,这样做,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不但掌握了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评价
1.利用单元小结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的评价主要在课余进行,各章节的知识总结由学生以列表格形式自行完成,表格内包括“知识点归纳”、“学习本章的收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栏目。使学生在总结知识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对该章学习的情况和努力方向,家长和教师带有激励性的评语是学生最想读的文字,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也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动力。
2.利用课后反思进行评价
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可延伸到课后,就是每节课学习完后要求学生写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的内容包括:“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最成功的是什么”、“学习本节有何收获”、““存在什么问题”。写课后反思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总结自己在每节数学课中学习的情况,并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真实的情感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三)学生期末总评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堂综合评价占期末总评分数的15%、单元小结评价占期末总评分数的15%、课后反思评价占期末总评分数的15%、笔试占55%。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育改革,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互长,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实现新课
标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意识淡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评价目标应多元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但是,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适时进行评价,整堂课中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结果没有只言片语的肯定和鼓励;也不能对做得不够好的孩子给以善意的提醒和要求,让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即使有评价,方式也非常单一,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赏识和尊重的评价基本缺乏。这样的课堂沉闷,压抑,学生显得拘谨、被动,课堂的有效性极低。
(二)评价语言单调、空洞、笼统,缺乏激励性和趣味性。在课堂中部分教师为评价而评价,评价语言形式化, “好”,“很好”,“你真棒”,“不错”等评价语言是教师的口头禅,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教师也会给以肯定和夸奖一通。这样的评价平淡,普通,随意,对学生没有丝毫的激励和肯定作用。
二、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评价意义,适时恰当实施评价。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评价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兴奋剂。适时的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二)评价语言应贴切、恰当。
评价语应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语言应简练,不含糊。
准确性是评价语言的灵魂。评价不真实、不贴切,就不能恰当肯定和鼓励学生,相反还会滋生学生虚伪心理,养成坏的学习习惯。所以,评价语务必恰如其分,有分寸感。评价时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评价更多的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去主动探索研究。
(三)评价语言应饱含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是每个孩子内心迫切的需要。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评价,变成一种赏识,变成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激励,一种人文关怀,既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更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我们善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让我们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抬起头迎接每一天吧!
(四)评价应富于变化。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机智敏锐,收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师生间妙语连珠,精彩叠出,会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老师通过言语、表情、行动等,把朗读要求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教师真诚的评价,注重了随机变化和创新,使学生兴趣高涨,反应积极,都期待自己的巨大潜能被发现。
(五)评价语言应幽默风趣。
幽默评价,是指教师用诙谐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赞科夫说得好:“幽默是教学的第一助手。”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也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沉闷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充满机智的评价语,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评价还应注意夸奖和善意批评相结合。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通过课堂观察、测量获得充分的信息与数据,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做出判断,并对增值的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
主要的问题是:"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行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场所".
存在上述问题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亿万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提出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使评价不再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成为教学必要手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教学行为的必要依据,成为学生不断反思和改进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目的
课堂即时评价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所作的各种学习行为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能有效地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评价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原则及评价视角
1.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指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标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要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一致,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定向作用。
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整个课堂教学的评价无论从目的、程序、步骤、标准、方法手段都应是可行的。
3.激励性原则:激励性原则是指整个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4.情感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是指整个课堂教学评价中渗透情感因素。
5.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整个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形式、评价方法都能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从中获得愉悦感。
6.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整个课堂教学评价中必须要改变以往教师对学生单方面实施评价的做法。
四、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功能分类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实施方案的各个阶段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帮助师生完成教学工作。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结束时对这一节课或某项活动的成果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预期要求,从而反映出教学工作的成果。
2、按评价的方法分类
(1)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即搜集数据资料,赋予一定的分数,并存在标准答案,做出定量结论的评价。它主要适用于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
(2)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指对不便于量化的评价对象,采用定性的方法,做出价值的判断。
3、 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分类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使教师了解自己工作成绩、长处、不足、差距,以便达到调整、完善和不断改进的目的。
(2)教师对学生评价
教师对学生评价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测量,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表现,有效的学习时间以及反馈的信息与数据做出价值的判断,并对增值的途径进行探索的过程。
(3)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的评价方式。它是由学生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对自身的各方面学习和表现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评价,提高了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逐步提高要求自己和解剖自己的能力,为自我教育提高认识的基础。
(4)学生对教师评价
学生对教师评价是指通过学生了解对教师的意见,由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判断,使教师在学生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认真钻研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5)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观察和测量,对同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合作能力的表现、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即时评价的实施要点
1、突出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功能和评价技术与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有本质的不同。评价不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且更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个性,鼓励创造,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中,评价的组织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它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教师和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民主的教学环境才能促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这应该体现在教学的民主化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组织形式也要体现出这个思想。在总体安排上,可提出教师--学生--家长评价的相互结合,充分依靠这些评价主体的力量,尤其是学生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求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有助于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客观性,但这种纯客观的方法会导致有意或无意忽视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量化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对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即时评价中要重视定性评价的作用。
(1) 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体现互动性的原则
课改提倡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是参与者,体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 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体现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不仅要考察认知层面,还要考察行为层面。
(3)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体现动态性原则
为了使评价不仅关注结果,也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可通过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尤其注重了解即时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激励作用。
六、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课堂评价的成效
1、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成果
评价实施以后,学生把自己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反馈给老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有目的地兼顾有效学习时间较少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学有所得。
2、 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作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都给学生以肯定,因此所有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中学数学教学中课堂即时评价能及时反馈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他们的交往欲望。
3、 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作为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手段,教师组织学生对照评价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通过交流和讨论的形式,既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作一个小结,又让学生通过自评,实现自我教育。
4、培养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评价实施以后,课堂上已没有严厉的指责和批评,更多的是教师委婉而又真诚的鼓励和赞赏。课堂气氛比过去融洽了,师生之间已没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5、改变了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实施中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评价以后,改变了教师的定位,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之间必须更加紧密地合作,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