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园文化建设汇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解放前就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根据多年的积淀,“尚礼”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共同恪守并努力践行的学校精神。
1. 尚礼,凝聚了我校几代人的追求
从建校至今,历任校长对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都有明确的表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张秀溪校长就要求学生“做人守规矩、干事讲原则”;六十年代中期的黄惠民校长提出要“严谨踏实”;九十年代的张希友校长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尊师守纪”的要求; 10年9月,明德小学成立,明确提出“培养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经过几代人地精心锤炼,“尚礼”精神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明德师生的心中。
2. 尚礼,铸造奉献负责的教师团队
我校的教风是:乐教 奉献 关爱 负责。近几年,我校教师从高峰期的21人逐步递减到现在的14人,除正常调动外,偶然事件频发:悦超手腕骨折;淑敬老师幼儿园借;桂森老师做手术;玉海主任腰间盘病复发;永顺老师儿子患病开颅……每一个人休假,都会留下大量的工作,在我们单位,调课表加课,没有人有怨言,没有人有不满情绪,大家都欣然接受。我校各项工作成绩始终保持全镇前列。2011年1月,被武清区委命名为“二零一零年度行风建设优秀基层站所”
3. 尚礼,打造明德最美风光
“你是明德最美风光”,是我校校歌里的一句歌词,也是我们对教育目标的追求:要让我们的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好习惯之星评选,我们设置了学习、运动、劳动、礼仪等八项内容,目的就在于要涵盖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都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2002年被区教育局命名为“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 2011年明德小学少先队大队荣获“武清区雏鹰大队”荣誉称号。
二.把校园交给学生,做好文化创新
在文化创新上,我们的思路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来,让每个人都成为校园中的美丽一景。
1. 教学楼内鲜花盛开
教室和楼道的窗台都摆放有鲜花,每一盆花都有专门的管理员。同学们互相学习种植经验、互相比赛看谁的花养得更好,整个教学楼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氛围。这时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观赏者不知道这盆花是谁种的,影响了学生的成就感。为了展示同学的劳动成果,我们给每盆花设计了精美的管理卡。
2. 主题教育,使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通过多年的尝试与积累,除了常规的教育活动外,我校形成了重大节点手抄报、班级合唱、六一文艺汇演三大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比较有特色、师生参与度高、教育效果明显。
重大节点手抄报活动,起初我们在楼道内很简易的拉一根细绳,把手抄报挂在上面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绘制的手抄报被展出,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绘制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后来的展览,我们就在大厅内安置展牌,还举行校级颁奖仪式。
班级合唱大赛,是我们每年五一和十一举行的活动,演唱曲目有指定曲目和自选曲目,评委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作为班级的一员,每名同学都会全身心投入,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误给班级拉分。比赛中学生精神抖擞,班级凝聚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六一文艺汇演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最初,我们把场地设在大厅,简单演两个节目算了。因为学生很重视,我们把场地移到院区。再后来,我们喷绘背景,铺设地毯,还邀请家长参加,规模越来越大,节目的质量也非常好。每年我们学校都有节目参加区里的汇演和比赛。
3. 深化办学宗旨,完善校本课程
目前,我校自己编印了《美术》和《好习惯伴我成长》两套校本教材。《美术》,包括纸工、麦秸、葫芦、版画、剪纸、树叶等六个部分。我们编印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在唾手可得的物品,制造美的效果,获得美的享受,感受创作美的过程。
为了深化“培养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的办学宗旨,我们编印了校本教材《好习惯伴我成长》,教材从2010年开始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充实。2014年,我们对校本教材进行了第一次改版,让教材的内容更加适合学生的成长,同时增加了“思考与实践”环节。
2017年,我们对校本教材进行了第三次改版。这次改版,我们的初衷有五点:一是教材内容以课文的形式呈现,让教材更像教材,更方便学生学习。二是内容更加丰富。有喜闻乐见的儿童儿童故事;有中外名人的趣闻轶事;有传统文化的经典诗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开阔眼界。三是“思考与实践”上,活动更加丰富,图文并茂,同时穿插相关的名言警句,增加学习乐趣。四是在每一课后,安排“课后总结”环节,让学生、家长、同学把学过课文以后产生的变化记录下来,作为成长中的一个小的节点。五是在每一课后安排了“精彩瞬间”环节,让学生把照片贴在里面,作为自己成长的足迹永久保存。
三. 在实践中提升,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1. 明德之星,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精彩
为配合《好习惯伴我成长》校本教材的使用,深化习惯教育成果,从2012年起,我们在班内开展了“好习惯之星”的评选活动。最初的评选从校园、学习、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展开,慢慢地发现,评选内容不够具体,不能涵盖学生身上更多闪光点,并且评选只停留在班级层面。我们调整了评选方案,在班级评选的基础上,增加了校级评选:在班级评选的基础上,凡是能够获得四颗以上“习惯之星”的同学,都会被命名为“明德之星”,在“明德之星”文化墙上展示。能在文化墙上展示,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
2. 制定习惯教育标准,让习惯教育有章可循
以前我们的教育局限于教师的说教,学生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学校习惯教育标准》。截取学生在校行为的15个点,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楼梯上,学生经过时,就可以对照执行,形式更加灵活,效果更加明显。
3. 精细化管理,让成为学校的主人
我们的值日管理,打破了原有的值日组概念,每个人承包一块责任区,值日时人人有任务。在路队、卫生、纪律等常规检查中,我们只记录问题,如卫生检查,只记录哪里卫生做的不干净;纪律检查,只记录违纪同学;路队检查,只记录出队同学。最后按照被记录的次数决定优良,记录结果以红花的形式公布在“班级风采“专栏,每月进行评比,结果也在专栏中体现。升降国旗,我们采用班级值周制度,只有最优秀的同学才能充当旗手,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和班级风貌。
卫生工具摆放很多人不愿意做,我们就设立提示牌,让负责的同学有成就感,做起来认真负责。教室电灯经常有人忘记关闭,我们也设立提示牌,责任到人。
4. 文化墙更具人性化,体现精心设计
文化墙的整体布局,以中式框边辅以现代版照片文字,彰显了我校传承传统,顺应时代的思路,全楼风格一致。围绕校训“省身 明德 立志 行远”,每楼层一个主题;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对应绿、红黄、蓝,每楼层一个色系。
浏览大厅四组展牌,会让人认识的明德全貌。精彩明德,捕捉的学生绽开的每一张笑脸;记录明德,告诉大家明德走过的光辉岁月;感动明德,记录了师生在这里流过的每一滴汗水;帘卷明德,旨在我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看得更远。
最初我们设计文化墙目的是“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现在,我们的理念是“让每一面墙壁能对话”。每一块展牌,都留有留言区,学生通过对展牌内容的理解与实践,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留言区里。这样设计一是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二是对自己的成长留存一份记忆。
文化是学校之根,学校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向文化立校迈进。围绕“阳光教育”这一办学思想,厚积薄发地形成了学校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秉持着“阳光、和美、幸福”这一文化理念,即在阳光的照耀下小草与鲜花共同成长;和美是阳光教育呈现出的文化氛围,“和”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格的平等,真诚的合作,“美”是这一基础上的个性张扬和展现;幸福是生命的终极追求,将这一追求与人类对教育的追求完美结合,为了孩子幸福地成长,为了孩子幸福的一生。
学校把“和美文化”作为践行“阳光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在耀目的阳光下,和美的十四小就是一个与时俱进、启迪未来的智慧学园,是塑造社会责任与人生态度的规范之园,是一个温馨和谐、自然天成的成长乐园。
二、阳光管理,聚焦课堂,涵养和美教师
1.凝心聚力,激发生命的力量
构建透明规范、勤廉高效、公正向上的阳光管理。为教师提供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构筑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实施阳光团队打造策略,形成积极向上的群文化。
2.德艺双馨,展示生命的风采
第一,修师品,德为本。为培养“自信豁达、阳光健康、公平真诚、会教多思”的教师,每学年,学校都会进行“师德标兵”、“民族团结标兵”、“十佳教师”、“和美团队”的评选工作,还组织教师进行“让阳光洒满成长之路”主题宣讲活动,不断凝聚“以心教之、以雅启之、以美化之”的核心追求,实现教师内外兼修,让教师焕发生命的光彩。
第二,强师能,提素养。充分挖掘录播教室交流、互动、展示功能,引导教师共享、共进。依托沙区教育研修网络平台,展示个人教育反思、教学随感,实现自我素养提升的同时分享个性化教育智慧。形成了以课例研修为载体的集体备课模式,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以高效研修推动高效课堂。学校开展的三种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实战演练课、“内升”杯课堂教学大赛、分层磨课、“高效论坛”、“青蓝工程徒弟汇报课”等活动夯实了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三,抓队伍,树品牌。我校精心打造以“窦桂梅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坊”、“专长教师成长社”为平台,分别构建一支业务精良的名师队伍,一支充满个人魅力的班主任队伍,一支专业优长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给教师一个发展的空间,让教师充满职业成就感,也为更多教师搭建起专业化成长的坚实阶梯。“窦桂梅工作室”虽然只成立不到两年,但是已开展了童话教学主题研讨、课标解读、实战演练课等活动;班主任工作坊着力探索不同阶段学生“爱的教育”内涵来研究相应的教育模式,使我校班主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长教师成长社”的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及生动案例,对其他教师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三、以爱育和,多元发展,打造和美学子
我校以普及性的特长教育、丰富的特色教育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工作思路,开发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素养提升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1.以书法教育为底色,增学生文化底蕴
(1)依托课程,提升素养。学校把中华优秀传文化艺术―书法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书法教学方面,聘请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建新等专家为学校客座教授,每两周对教师进行一次培训。教师们的书法作业,由大师们亲自批改,集体点评,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书法水平和教学能力。语文教师是对学生进行硬笔书法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还请专家对语文教师进行粉笔字培训。为了激发教师的练字热情,学校把教师分为提高班和特长班,分班采取动态管理方式,每学期通过考核编班,促使教师快速进步。学校在一到四年级设有硬笔书法课,教师由语文教师任教,五、六年级还开设软笔书法课,由书法上有特长的美术教师任教,在教学中,我们重点从书法课的教学质量、作业书写等方面进行评估,以评促教,真正把书法教育落到实处。
(2)营造氛围,陶冶情操。我校着力打造墙裙文化,教学楼外的古色古香的墙裙上有“美’字不同书写形式,彰显我校书法教育特色,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艺术素养得到提高,情操得以陶冶。我校专门把崇善楼二楼走廊作为书法作品展示区,展示区都是教师和学生们的作品,每月更新一次。当学生走上二楼,充满了水墨韵味和蕴含哲理的书法作品会让他们潜移默化中爱上传统文化。新改建的书法体验馆雅致大方,备有笔墨纸砚、条桌,展出名家墨宝,置身其中,会忍不住挥毫泼墨。
(3)抓实活动,提升品质。我校隆重召开了以“经典浸润人生,翰墨传承文明”为主题的诗书节活动。高、中、低段学生分别以“明理”、“爱国”、“励志”为主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诗文吟诵及才情展示活动,其间我校师生及家长代表也分别进行了硬笔、软笔、粉笔字的现场书写和展示活动。在浓浓的诗书文化氛围中,学生提高了对诗书艺术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增强了文化底蕴。在新疆首届硬笔临帖书法作品中我校因成绩突出,被评为“集体特等奖”。201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名单的通知》,我校有幸成为乌鲁木齐市唯一一所全国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2.以体艺特色为抓手,促学生多元发展
以丰富的特色教育、普及性的特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为重点,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持续发展。普及性的特长教育有一、二年级的“围棋课”,三、四年级的口风琴课,五、六年级开设的男生篮球课、女生形体课,这些特色课程的设置为学生的兴趣、特长的孕育、培养打下基础。为了满足特色课程开设的需要,深挖教师资源,体艺教师错位发展,同时外聘有特色的专业教师、教练充实教师队伍。菜单式的阳光社团以丰富的体艺、科技、学科课程为途径,例如航模、七巧板、魔方等阳光社团的开设,满足了不同个性、不同志趣的学生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兴趣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增长自信。
3.依据课程特点,教学方式互补
采用大班和小班两种教学方式互为补充,交叉进行。例如,英语学科在两年的摸索中逐步形成了“233”教学模式,即“一个班级两种模式”,大班教学小班化,小班教学高效化,互为补充;“一支队伍三类风格”,我校英语教师、留学回来的中教教师和外教老师组成的教师队伍,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促教师、学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一个节日三项收获”,通过开展英语节为孩子搭建一个敢说、会说、爱说英语的交流展示平台,使英语节成为一个技能之赛、文化之旅、体验之行。
4.阳光德育,全面育人,奠基和美人生
(1)自主德育强化养成,夯实基础
以“心灵感召、人文默化”的理念为指导,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学会做人的起点,创新形式,以学生礼仪教育、生命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进行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式的探索,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努力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少先队的管理作用,尊重队员的意愿,听取队员的意见,营造民主气氛,做好孩子们的参谋,让队员自主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培养孩子们自主自立的意识。在国旗护卫队、校园小导游、小小志愿者、校园小记者站、七彩童心广播站中各种角色的锻炼,使学生们懂得了奉献、服务、责任。面向生活营造属于学生自我的体验场,组织孩子走进SOS儿童村,参加电台举行的“爱心小书包”捐献活动,对王家梁希望小学的孩子结对帮扶,参与 “星星点灯 爱在首府”乌鲁木齐市首届公益小精灵之交通精灵志愿者活动,组织“分享我的爱校园义卖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完善自我。
(2)塑造健康阳光心态,放飞心情
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建的心理咨询室优雅温馨,访谈区温暖清新,在沙盘的一沙一世界中,充分打开了孩子的心窗。针对一年级开展的入学教育和针对六年级开展的青春期教育,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成长中最重要的时期。又如五年级的学生轮流体验团体沙盘,科学地指引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灵成长方向,学生们受益匪浅。
(3)专题活动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以体艺节、科技节、英语节、书画节“四节”的开展为平台,组织教师、学生广泛开展各种主题的读书和文体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向社会、向家长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小学校园生活,使学生个性得到飞扬、亮点得到发掘,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乐观、自信、认同、向上等品质在阳光少年的身上洋溢。
甘肃省金昌市水源中心小学于2006年顺利实现合校并点后,现有教师30人,学生337人,12个教学班,住宿生256人。大多数学生属于隔代监护,孩子进入寄宿制学校后,在生活学习方面引起了诸多的不适应。面对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学校努力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自主自立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家长普遍反映,寄宿的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2 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着力点
2.1 加强制度建设
对于寄宿制学校管理者来说,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学校制定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住校学生管理制度》《安全应急预案集》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使广大师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2.2 提高管理素质
农村小学寄宿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管理模式,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其管理规律加深了解。因此,学校购置了寄宿制管理等方面的书籍,组织教师进行系统学习,并结合实际做好笔记,写出体会,深化认识。另外,还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汲取经验,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使学校形成适应寄宿制转型需要的管理机制和体制。
2.3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1)安全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为做到防患于未然,每周一由值周领导和值周教师协同学校安全保卫人员对学校的各个角落和各室进行安全排查,有安全隐患的建立台账,及时处理,尽量把每一个细节做好。
2)对于寄宿生的管理更是做到定时查岗和晚点名制,宿管员进行夜间巡逻,及时处理夜间发生的情况。对每个学生建立信息卡,对因病缺勤或其他原因未到校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与其监护人及时取得联系,掌握相关情况,做好记录。对要离校的学生必须经班主任和宿管员签字,通知监护人后方可离校。
3)学校配备了简易卫生室。为了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疾病,通过咨询卫生部门和简单的专业护理培训,常备一些常见外伤和发烧感冒等病症的药物。每学年结合季节变化,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常见病预防教育。并和镇卫生院取得联系,建立了绿色通道,如果寄宿生深夜突发疾病,能保证第一时间送到医院并及时就诊。
4)积极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学生自护、自救等逃生能力,每学年根据各类应急预案定期举行不少于4次的道路交通、地震、消防等安全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安全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在显眼处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时刻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明确努力地方向。为了能让每一面墙壁都能变得丰富多彩,在学生寝室开展床头文化评比活动,在走廊、过道、教室等张贴名人名言、三字经、学生书画作品等,既美化了校园,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受师生喜欢。
2.5 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为尽量弥补由于空间相隔造成的亲情疏离,学校根据实际与电信部门取得联系开通了校园电话,能保证每个留守孩子每月至少与自己的父母通一次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进行网络视频对话,通过交流,孩子们不但可以缓解对父母的思念,还能够在沟通中了解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加深亲情;同时,远在外地的父母们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对孩子起到一种敦促的作用。针对寄宿制学校办学特点,学校还创建了心理健康辅导室, 每天对学生开放,学校有40%的教师通过心理辅导机构培训,取得了合格证。考虑到学生有勇气直接向老师说出心里话的人不多,学校便设计了心情卡,让学生把当天的情绪记录下来,由班主任每天关注,发现异常及时疏导,严重的由心理辅导老师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缓解学生的紧张与压抑。教师经常性和学生进行沟通,加强交友、情绪、学习等方面的指导,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从根本上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2.6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寄宿生学业问题,采取了“大帮小”“一帮一”帮扶和晚间学习教师辅导相结合,培养他们自强自律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常抓不懈,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努力捕捉学生在校的点点滴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促其进步,最终使学生乐学、善学、自主学。
教师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拥有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骨干教师群体,才能办出最好的学校。为此,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创新方式,强化帮促,努力打造和谐教师团队。
专业规划促成长 学校把教师成长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抢占教师队伍建设的制高点,制定《教师专业成长年度规划书》,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剖析,设定年度发展目标,制定具体成长措施,年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规划书”成为引导教师快速成长的行动纲领,使每位教师行动有方向,成长有动力。
“二进三出”提素质 “二进三出”即“请进来、走出去”“读进去、说出来、写出来”。“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先进人物作专题讲座。“走出去”,即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由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听课及学科培训。学校先后组织120多人次去北京、上海、焦作、泰安、滨州、济南、寿光等地市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读进去”,即引导老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教师书吧》中的图书等,自觉阅读,认真摘录。“说出来”,即通过开设“教师论坛”,教师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经验、心得、见闻。本校现有13位教师走上了讲坛,推广先进经验,激发了工作热情和干劲。“写出来”,即积极撰写博文,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教学论文、案例的评选活动,通过种种形式巩固所学,融会贯通,加快成长。
典型引领育骨干 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培养思路,加强领导,周密组织。一方面,加强结对帮扶,采取“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骨干教师点评―青年教师反思―修改教案―再上汇报课”的双向互动模式,互助互促,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坚持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在班主任、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都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造就了一支作风正、业务精、懂管理、善研究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团队。
和谐管理,落实教学常规
几年来,学校以教师为本,注重和谐管理,减轻教师负担,优化教学常规,促进常规管理向精细化目标迈进。
变革备课,减负增效 为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学校尝试变革备课模式。学期初,各年级组根据课时内容进行划分,每课定出一个主备人,先进行集体讨论,制定出备课的教学思路,然后由主备人完成教学设计,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对这份设计进行修改,最后教研组集体会商,形成最终的精品设计。把这些精品设计汇集起来,编印成册,取名《赢在课堂》。目前已经完成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备课改革,减轻了教师们反复抄写的劳累,提高了教学效率,使老师们真正“赢在课堂”。
检查指导,跟进管理 常规资料的检查目的并不是仅仅得出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次检查后,都由分管校长分学科召开反馈会,及时和老师进行交流,让老师找到不足。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常规资料展示活动,展示亮点,给老师们树榜样,传经验。
聚焦课堂,焕发生机 学校以创建“和谐高效课堂”为突破口,坚持“三课并举”,实现课堂改革的有序开展。一是关注常态课,把常态课看作是发现教学问题的着眼点,学校坚持推门听课制度,校级领导每年听课均在120节以上。二是关注教师的展示课,让展示课成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切入点,每当遇到公开课评选,分管校长都跟踪指导,与执教教师反复研究,打磨课例,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三是研究校本课,让校本课成为展现教研成果的聚焦点。语文方面,先后探讨了基于《方正习字》的写字指导课、基于《妙笔生花》的习作指导课,基于《字趣悦读》识字阅读课,基于《阅读习作直通车》的读写导学课以及新教育实验的晨诵课、读写绘指导课和童书阅读展示课等多种课型。数学方面,积极创建“智趣课堂”,用智慧唤醒课堂,让情趣回归课堂,把“写数学日记、画数学画、唱数学歌、玩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开数学主题班会”等活动纳入数学课堂。英语、美术、社会、科学等学科,也都基于学科特点着力研究新的校本课型,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新课型流程,提高了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作业设置,丰富多彩 依照年级、学科特点设定科学实用的作业,同样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教师们自行开发的作业精彩纷呈,如语文学科低年级的“读写绘”、中年级的“循环日记”、高年级的“亲子共读”等,数学学科的“数学日记”“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作业,英语学科的“听读作业本”,社会学科的“成长手记”,科学学科的“观察记录”,综实的“活动乐园”等。各种特色的作业设计贴近孩子实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多元评价,保证质量 考试学科教学以目标导学材料为蓝本,评测自己所教学科的要点把握,抓实《配套练习》的课堂达标,用好教研室开发的“单元作业”;考查学科,制定专项评价方案,找好取样抽查,分析反馈,交流查验出来的问题,树立了学科之间无“小”字的思想,端正态度,认真教学。
和谐课程,构筑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课程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趋势。学校遵循“和谐、规范、整合、落实”四个原则,创新课程设置模式,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国家课程校本化 《新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积淀,在积淀中成长,本校立足小学知识结构特点和学校实际,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开发,把“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四部分内容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为增加一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促进学生提早进行阅读,学校编写了识字校本教材《字趣・悦读》;为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学校开发了以“方正习字”为主题的写字系列用本,引导一至五年级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为提高学生阅读与习作水平,学校编写了三至五年级的《阅读习作直通车》和一至五年级以“妙笔生花”为主题的习作系列教材。一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好地落实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重要教学任务,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地方课程系列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针对地方课程门类众多、课时紧张的局面,学校加强了各科的课程整合,把环境教育与科学进行整合,把安全教育与品德生活进行整合,把文明礼仪教育与班会进行整合等。为保证课程开设质量,学校制订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整体实施方案,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确保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常态化 学校对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实行统一规划、全员参与、自主选课、全程管理的工作思路。将特色周五活动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当中,每周五下午安排两节活动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特色周五活动课程分为艺体类、学科类和实践类三大课程系列。其中,艺体类包括剪纸、葫芦丝、粘贴画、乒乓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版画、舞蹈等 10 个活动小组;学科类包括智趣数学、快乐识字、快乐习作等 25 个活动小组;实践类包括巧手制作、生活技能等 17个活动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课、自主选班,自主选择辅导教师,目前全校1700名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活动项目。学校每周对各活动小组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检查记录,作为评价活动课程的重要依据。学年结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结业,经学业检测,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可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的小组进行学习。五年下来,本校学生可拿到3-4个结业证书,学会3-4门特长技能。
和谐教研,推动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教科研是教学的生命线、教育内涵发展的助推器,没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支撑,教育教学就难以向高层次发展。为此,学校坚持以和谐的教研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现了科研兴校、科研促教。
主题教研常抓不懈 在抓好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富有共性、又难于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各教研组每周两节连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召开系列主题教研会。同时,把网络教研作为教研活动的有益补充,暑假期间周密部署“双对接研修”活动,组织教师观课、磨课、上课,提升了校本研修水平。
课题研究纵深发展 对课题实行三级管理:校级管理课题由名师或学科带头人主持,并由副校长负责指导;教研组管理课题由教研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积极参与;个人小课题由教师自己或者结对子,开展“问题”型小课题实验研究,目前,学校教师100%参与课题研究,其中70%的老师分别参与了省、市、区三级课题研究。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校级小课题展示活动,总结、推广提炼出来的理论或经验。
和谐行动,落实新教育
通过教代会,确定了“启动六大行动,全面落实新教育”这一年度的发展主题,深入开展“晨诵午读暮省工作室、完美教室工作室、数码社区工作室、写字与习作工作室、智趣课堂工作室、特色周五工作室、少先队活动工作室”等七大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让热爱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 通过环境布置,整个校园和班级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建立阅读长廊,介绍名人读书方法,推荐百部儿童经典阅读书目。建立师生作品展示长廊,展示师生写作、绘画、书法作品。充实学校图书室,购买补充适合学生和老师阅读的图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倡导学生以“图书银行”的形式每人捐两本图书,同学间相互交流,达到读百本图书之目的。
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 清晨利用20分钟时间进行诵诗,开启一天的阅读生活。中午,利用2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读书的收获。例如:读书手抄报、读后感、演讲比赛等,学生每天学习结束后,能反思自己的生活,用日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倡导学生、家长、教师共写随笔,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让“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学校坚持“校长荐书”活动,校长定期把自己读过的经典文章汇集起来,分类整理,推荐给领导干部交流学习。教师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学校精心挑选教育、文学等精品书籍作为重点漂流书目,分别装在精致的图书漂流箱内赠给学校5个级部,漂流箱每两个月漂流一次。每位教师养成每天读书半小时的好习惯,自觉阅读教育著作或文学作品,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记录反思教师日常教育和学习生活,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育博客,发表自己的文章。
和谐文化,打造精品校园
为把学校建成师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力求点点做靓,处处做精,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和谐氛围。
校园文化系列化 学校发挥各楼层横贯东西的长廊优势,不同楼层规划了不同的主题,实现了校园文化的系列化。如,北楼的童话长廊、书香长廊、科技长廊,南楼的绘画长廊、剪纸长廊、书法长廊、手工制作长廊等。即使走在楼梯上,你也会发现“文化”的影子,学校通过征稿形式集思广益,制作了台阶标语,涵盖学习方法、习惯养成、卫生保洁、安全教育等主题,处处显示着学校的人文与和谐。
校园文化个性化 一是内容个性化。各班文化均有不同的主题,有的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有的以养成教育为主,有的以展现学生的才艺为主。二是设计个性化。为了展示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历程,每个班级都以不同的形象呈现班级特色,有的用50片孔雀羽毛组成美丽的图案,有的用50个小蝴蝶组成翩翩飞舞的造型,有的用50只小鸽子组成一只衔着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等,构思新颖、设计巧妙。三是版面个性化。每个班的文化版面各不相同,如“荷韵飘香”“童心飞扬”“诗情画意”等,这些精美的版面张贴着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展示中充分张扬自己的思维和想象。
校园文化的开放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打破一成不变的静止模式,让班级文化动起来。把校园文化向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开放,利用“班级文化开放周”组织学生参观交流,同学和同学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建立了“经典交换站”。通过课堂教学开放周、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观校园文化,用体验来感受校园文化的内涵,让校园文化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和谐成果,催人奋进
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学校教育颇具意义,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笔者所在的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九小学选择“竹的文化”定位校园文化,旨在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竹的文化”。由于竹的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高尚这一特点相契合,这样,竹的特性被拟人化,于是,竹超越了植物形象,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十九小选择“竹的文化”定位校园文化,正是希望借竹寓意丰富的形象,托竹言德,让学生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竹的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具有三个意义。
第一,竹为“个个”。“竹”字由“个个”组成,这启发我们以“用真爱和智慧塑造每个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优质立校、素质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目标,共铸“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校训,锤炼“崇德、尚学、创美”的校风,树立“乐教、善教”的教风和“好学、会学”的学风。
第二,以孝治校。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即奉献。真正的孝道,是“小孝于父母,大孝于天下”,是对众生的大奉献。可见,竹之“奉献”与孝道的“奉献”异曲同工。因此,我们希望以竹为楷模,以孝治校,即要求学生从孝顺父母开始,最终成为为民族与国家奉献的人。
第三,借棋育奇。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即卓尔。据此,我们倡导棋类教育,鼓励学生在下棋中眼观六路,常出妙招,愈挫愈勇,心定神豪。我们更致力于培育“雄观大局,卓尔不群”的学生,以期他们担当大任,有所作为。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代表学校文化的规范,它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第一,学校管理。具体有三点。其一,以人为本,一视同仁。竹外直而中通,襟怀若谷。据此,学校从行政至保安,从活动到用品,大家一视同仁,不分高下。其二,传递书香,悦读无限。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即奋进。据此,十九小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精神核心,大力弘扬校园阅读文化,旨在使师生、家长领悟阅读的真谛,并在阅读中思考与升华。具体活动例如:师生、家长定期开展读书汇报,学生定期评选“阅读之星”。其三,级组团队,担当职责。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即担当。据此,十九小以年级组为单位,定期对卫生、礼仪、纪律以及服务他人或集体等进行评比,担当职责,精益求精。
第二,课堂管理。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即正直。据此,十九小在课前带领学生复习校训、班训;在课中要求学生坐姿如竹挺,精神昂扬且聚精会神。
第三,课间管理。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即乐群。据此,十九小安排学生在大课间齐跳竹竿舞,并吟诵与竹有关的诗词,以使他们享受童年的乐趣。
第四,教师管理。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即质朴。据此,十九小提倡师道尊严从仪容开始。例如,学校邀请专家指导教师的着装打扮,力求朴素而不失大方,可亲恰似青竹,并对打扮适宜者颁发“青竹奖”。
第五,学生管理。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即操守。据此,十九小主张精心培育“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觉,生活自理”的学生,并对各项优异者颁发“春笋奖”。
3.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既是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又是学校文化的有机载体。其一,标志文化。学校东北角与东南角长势旺盛的翠竹,正门墙壁上巨幅的竹画,古色古香展板上的竹诗,随时在提醒人们,这是竹的世界。其二,环境文化。竹石相辅,草木掩映,即安静。楼上楼下,一尘不染,即干净。其三,设施文化。无论楼道、厕所,必有名言、标语,鼓励、提示学生;不管课室、走廊、图书角与漂流书屋,总让学生信手随读。这就是十九小――“美丽的花园、严谨的学园、活泼的乐园和温馨的家园”。
二、教师榜样
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既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重要要求,还是我校一直倡导并已形成的教师文化。根据新形势下教师面临的种种机遇、挑战等,十九小要求教师养成五个工作好习惯(与学生共同学习,积极为同事解忧,合理计划、安排时间,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勇于创新和反思),旨在让广大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师风范,并自觉提升校园生活质量。
例如,“与学生共同学习”。具体有三点。其一,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值得尊重;学生的善良天性,应该敬畏。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提高到生命教育的高度,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最终和学生一起抒写人生的华彩篇章。其二,学校应以“功夫显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效果显在学生素质上”为中心,认真组织教师修炼“内功”。此外,教师应逐渐成长为热爱学生、热爱工作和热爱生活的人,并努力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其三,学校要求教师努力完成五个工作。一是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并善于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爱好。二是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并对学生及时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三是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担任不同的职务,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主精神。四是赏识、学习每个学生的长处,并注意为他们创造被学习、被赏识的机会。五是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修养程度,让学习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书籍(《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和《课堂行为有效管理策略》等),以使教师认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又如,各学科组组织教师针对关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相关规定及校训的落实畅谈想法。
三、家校共育
家庭与学校相结合,有助增强教育工作的力度,因此,十九小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积极作用,力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例如,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十九小树立并践行“怀家长之心,尽教师之责”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工作,尤其针对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大多为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以及市区学生家长的特点,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并进一步提升健全家长学校的建设水平,最终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从理论上讲,家长学校是系统开展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的家教能力和家教质量、树立正确成才观的有效途径。因此,十九小把办好家长学校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在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和保障经费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力求构建切合实际、最具实效的家长学校。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十九小家校联合教育的做法不仅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更实现了四个具体目标。其一,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出色完成任务,教师争相努力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这样,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我。其二,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素质,规范家长行为,促进家庭文明程度的提高。其三,使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为密切,不仅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肯定,更让尊师重教的气氛越发浓郁,最终形成家校育人的合力。其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既实现对学生的全程教育和管理,又优化德育大环境,还形成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最终增强德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08-03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南宁市高新小学从2013年开始实施生本教育,在全体教师领会生本教育基本理念和熟悉生本教育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在部分年级和班级进行生本教育实验。生本教育实验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优化教学过程,打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成长。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郭思乐教授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历经15年实验,取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被认为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标志性理论之一”。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理念,主张把“为教师好(hǎo)教而设计的教育”转为“为学生好(hǎo)学而设计的教育”,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为以“学生为本”,强调把“控制生命”转为“激扬生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积极、健康、活泼地成长。
生本课堂有4个突出特点:一是充分相信学生;二是舍得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三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四是关注弱势学生。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甚至不教而教。教学形式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在生本教育中,教师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校实施生本教育的意义
(一)学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考全面转向测试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高考的变化推动教育教学回归到追求人的素养的发展上,从短期应试的追求向人的发展的追求转变。生本课堂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什么和该怎么教,最终指向人的积极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不只是看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绩,还要看教师能否让学生体验教育带来的快乐,能否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帮助。近几年,南宁市高新小学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增多,为了让这部分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尊重和赏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帮助和引领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学会反思和总结,在与同事的协作中学会合作和共进,担当起教育的重担,学校急需搭建一个平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生本教育真正地释放教师,让教师善于教、乐于教,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进行“生本教育”实验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平台。
(三)打造学校幸福教育的需要
南宁市高新小学提出“幸福才是硬道理”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安・康・乐・勤・和”的核心价值追求,即“安全最重要,平安就是福;身心需修养,健康享幸福;不学必无术,乐学才有福;劳动最光荣,勤劳能积福;谨记和为贵,和谐同幸福”。学校把幸福作为学校的文化灵魂与师生共同追求的梦想,并努力构建全面、立体的“幸福文化”体系,使学校形成强大的“幸福文化场”,成就师生幸福的人生。生本教育理念契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打造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快乐学习、素质发展、成绩优异”“幸福地做教师”是生本教育的理想,郭思乐教授曾说:“(生本教育)要使几乎是我们的全部教育理想的,似乎难以调和的生态构想、素质期望、考试追求,全都一体地实现。”实施生本教育有助于唤醒、激扬学生生命,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学得快乐、精彩;能帮助教师悟到教育的真谛,获得教书育人的乐趣,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有助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酝酿实施课程改革
早在2010年初,南宁市高新小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们对郭思乐教授及其生本教育实验就有所了解,对“有困难找学生,要幸福地做教师”的教育理念深感认同,并曾在学校进行了生本课堂教学的试点实验,但由于教师岗位的频繁变动,课程改革研究一度止步不前。
2013年2月,南宁市高新小学刘英吉校长再次明确了学校一定要进行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派出了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学习团队,组织教师到广州、深圳等地学习生本教育。学习团队回校后就着手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3月7日,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做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总动员,会后学校就有54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占全体教师的77%,教师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生本教育的思想,边实践边摸索,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经过探索实践,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已经深入学校教师的心中。
(二)教育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批定用书,教师自学。南宁市高新小学在确定实施生本教育后,立即挑选了两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和荆志强教师的《幸福地做教师》,发给每一位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进行自学,并公布了“生本教育研究网”网址,以便于教师们自主学习。
2.专家引领,外出培训。2010年12月至今,南宁市高新小学派出了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学习团队共计五批次约70人次,先后到广州、深圳、贵港等地进行学习。教师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学科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局面。
3.组内研讨,加深认识。南宁市高新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提高教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和兴趣,教科研行政领导经常到年级备课组与教师们进行交流沟通,并在校园网上传外出学习教师的心得体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共同发展进步。
4.讲座汇报,操作实施。南宁市高新小学对外出学习的教师都布置了学习任务,教师们学习归来,或上交学习心得或在校内上研讨课或进行专题讲座,促使大家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教学中提高。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最终全校实验教师思想基本达成一致,确定了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须遵循“三个突出”和“四个基本程序”。“三个突出”是:(1)突出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2)突出合作:根据全班总人数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探究还是课中的交流合作与展示,每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作用。(3)突出探究: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四个基本程序”是:(1)前置性学习;(2)小组交流讨论;(3)班级汇报;(4)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三)寻求家长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驾马车”,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悉心教导和帮助,家校携手是使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保障。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更重视学习过程,需安排很多观察、调查、查阅资料、实验等课外学习任务,很多学习任务尤其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要安排时间,利用自身资源,给孩子实践活动以支持,参与到孩子的研究性学习中。为了使更多的家长从观望、怀疑、误解生本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转变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中来,南宁市高新小学多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生本教育理念,争取家长支持。例如,2013年5月9日晚,学校召开了全校学生家长会,引导学生家长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成为家庭温馨学习氛围的营造者。会上还指出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要求家长引导孩子学会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走出课本,走进社会;指导孩子多实践多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帮助孩子学会合作,提高孩子的素质水平。
(四)扎实研究推进
1.校际互动。南宁市高新小学与深圳市育才二小、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贵港市港北区石羊塘学校等结成友好学校,曾派出8名教师到深圳市育才二小实地学习一周,派出27人到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进行学习,另外,两次接待友好学校来校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2.校内研讨。实施生本教育以来,南宁市高新小学将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观摩,课后组织教师以对话互动的形式进行研讨分析,教师们在研究中加深了认识,提高了实际操作水平。通过生本课堂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具有很大的创造潜力。课堂中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教师们感慨不已:“放手,学生就拥有了展示空间;信任,学生就拥有了创造平台。”南宁市高新小学的教师们在新理念的吸纳和实践中,感受到了生本课堂带来的惊喜和变化。
3.科研助推。南宁市高新小学还定期进行生本教育优秀个案评比活动,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思考总结,提炼出成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以随笔或论文的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及措施。与此同时,学校还把在生本教育实践研究中生成的校级研究课题与学校原有的南宁市B类课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和C类课题《生本课堂理论背景下的多元化前置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使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成为高新区乃至全市有影响力的办学特色,为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建设积淀丰厚的底蕴。
四、实施生本教育实验的成果
实施生本教育以来,南宁市高新小学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又切合学生需求的科研兴校之路,并以此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使学校成为激扬生命的学园、共同追梦的乐园。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学生有了随时质疑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交流合作、展示成果,在探究、质疑中主动获取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与自信心。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了。其次,学生有了自我评价和师生互评的权利,在教师面前、同伴之间可以随时进行评价,增强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风景线。最后,学生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活动的权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选择与生成。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快乐了,有学生这样对教师说:“老师,这样上课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自己探究问题、讲解习题,记得特别牢。”在生本教育实验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学校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四年级5班为例,2014年春季学期,在南宁市教科所抽检中,该班54名学生取得了数学优秀率100%、平均分96.9分的好成绩。
为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和科学的谋划。首先,进行细致准备,达成研究共识。采用文献法,广泛查阅资料,学习培养良好习惯的相关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行为现状,追溯不良习惯存在的原因。采用访谈法,开展全校师生“习惯访谈”,针对习惯养成的认识、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等,畅所欲言,达成“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重视孩子的生命成长”共识。在市科研处的引领下,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科学培养好习惯论坛”,从研究的角度,对管理、训练、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提升。采用实验法,利用全体动员、自愿报名、择优选用的方法,吸纳优秀教师组建课题团队。通过骨干带动,将全校教师统一在一个大目标下,形成课题网络布局,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在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现状,提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探索与研究”的研究课题。此课题的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自课题立项后,学校强化行政干预,提供管理保障。遵循高起点、严要求的原则,实施校长全面负责制,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科室。采取强化学习、分层促抓、定期研讨等措施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制定目标责任制、过程规范制、质量评估制的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设立了教科室,由科研主任负责,统管全校教科研,制定落实了目标责任制、过程规范制、质量评估制的课题管理制度,有力保证了各种计划在实验研究中的指导性作用,注意培训学习,转变和提高教师观念,大力支持软硬件的建设,投资10万余元在经费方面给予保障,采用全体动员、自愿报名、择优选用的方法,建设了一支领导、专家、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科研队伍,骨干带动,形成清晰的课题布局网络层次,领导和专家跟踪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检查等。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为了让教师直立行走于教育的天地里,我们推进多元培训,促进教师成长。精心铺设教师科研发展(“内环”――科研思想、“中环”――科研策略、“外环”――科研基本功)的“三环道路”;倡导“三问”与“三耕”成为教师科研成长的“法宝”。打开门窗聆听窗外之声,先后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走出去”取经,到北京、辽宁、上海、青岛、济南等地参观学习百余次,通过“传经送宝三个一”活动,集百家之长,实现教学相长。花大力气将全国知名教师以及市科研处的专家名师请上“府小日新讲坛”,从“习惯养成教育”“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为教师送上科研成长的大餐。联谊校也共同参与达到互惠共赢,一系列的头脑风暴让教师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在课题探索的旅程中累并快乐着……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我校高度重视家长委员会的建设,聘请家长代表组建“府新小学家长委员会”,展开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每学期召开家长会,提出“好习惯好人生”的倡议,请省内外知名的教育专家通过“家长讲堂”向家长们进行习惯培养的专题讲座和直面引导。由优秀父母进行育子成功经验推介。建立了家长爱心团,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资源,发挥家长们的专长或做校外辅导员,或讲解行业知识,或提供实践体验的场所等,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家长们争相参加,乐此不疲。学校还在网站上设立家长频道、家校连心桥、班级主题帖等栏目,全面启动网上家长学校,家校实现零距离交流沟通,全方位信息畅通,实现全程指导,家校开办以来沟通交流信息已达2万余条。对于个别特殊学生,教师们走进家庭、走近家长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家校达成了共识,学校和家庭心手相牵,一路同行,家校共育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二、实践篇――创新理念,坚实行动
课题实施探索的过程,是化茧成蝶的过程,既充满着艰辛和困苦,又享受着收获和幸福。
1.我们以“植养人文气韵,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共同营造和谐于心、美丽于行的魅力校园。经历了一个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的逻辑过程,形成了以“求真务实,超越自我,海纳百川、和谐发展”的学校精神为核心的文化理念体系,走进府新小学,浓厚的中华文化气韵扑面而来,学校文化内涵的精华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其用意至深、内涵至美,大象无形,充盈于校园的每个角落,气韵四溢。师生浸润其中,涵养了“魅力府小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传统美德栏杆、生肖物语长廊、文翰古韵墙、国学廊、书画廊,以及敏学楼上多姿多彩的经典文化“童蒙养正”“修学立德”“诗路书语”“溯源植根”,以及琢玉楼内“探赜索引”“美沁兰心”“音通律和”,文化的润泽为学生打开一部立体、多彩的画卷,为学生铺就生命的底色,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每个班都是一个小小的文化磁场,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孩子。我们建设教室文化,增强育人效能。教室文化建设突出习惯教育引领、多种文化氛围并存的宗旨。好习惯评比台、读书广角、风采展示墙、习作园地、信息窗、观察角、种植角等教室文化,使每个班级都成为孩子们的家园、学园和乐园。
特色社团是学生课堂外面又一片亮丽的天空。我们开发社团文化,提升综合素养。布艺馆、翰墨轩、童画坊、妙思居、巧手吧等特色社团异彩纷呈,成为孩子们学习闲暇时最向往的场所。“铿锵玫瑰”“PT6+1”“飞翔之翼”等合力团队成为教师们凝心聚力的家。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是学校腾飞的翅膀,我们注重完善管理文化锻造精神品质。把“团队精神”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标准,宽松进行学习和生活等,营造了“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融洽氛围。通过专题培训、拓展训练、心灵沟通、体育锻炼多彩活动等,努力让教师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孩子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皆因经典的润泽。我们广泛开展“悦”读文化培养儒雅气质。师生同诵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修身立德篇目孩子们个个耳熟能详,由一日行为规范编就而成的《好习惯三字歌》,人人熟读成诵。随着经典悦读活动的开展,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文明的言谈、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已经像呼吸一样自然。
2.小学生行为无定性,缺乏自觉性、自律性。建构“两个保障”,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助推器。
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合力,以教师管理为经,学生管理为纬,经纬交织,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①成立“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委会”。校委会下设当日总监督员、年级辅导员、值周教师、班主任四级保障团队,实现管理无死角。②建立“教师首遇责任制”。所有教职员工都是首遇责任人,负有教育和帮助学生、及时制止不良事件发生、引导和帮助解决问题、及时上报和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等责任,并能够负责到底。③注重选拔的培养小干部,由“扶”到“放”,慢慢让孩子们自己管理。“校长助理”“班主任参谋长”“监督岗”“卫生部长”“阳光志愿者”……我们为每个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担起一份责任,人人都真正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一切皆有规则。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必然要有一套完整详细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我们标本兼治,创设完善的制度保障,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手册》。《学生行为习惯手册》分为礼仪、学习、纪律、卫生四个部分,67个训练点。礼仪包括升旗、尊师、同学、仪表四个方面,11个训练点;学习包括课前准备、上课、作业三个方面,18个训练点;纪律包括路队、就餐、集会、楼梯、课间、考勤六个方面,22个训练点;卫生包括个人、教室、卫生区三个方面,16个训练点。每一个训练点都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3.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训练恰恰是最合适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实验教师创新“两项训练”,夯实习惯根基。
一是构建习惯训练养成模式,做到两个结合。①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强调既有“苦练”又有“趣练”,力求形式多样,使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②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组织教师精选各年级的训练重点,创编出习惯训练系列校本课程。实施中,努力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具体,动作分解,分清层次,巧用心育,边导边练,循序渐进,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是实践习惯训练矫正模式,抓好两种转化。重点探索两种类型人的转化:①对于多数学生,转化步骤是: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强化训练―自觉行为―良好习惯。②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转化步骤是:不良习惯(错误认识)―说服教育―适当训练―正确认识―严格训练―正确行为―强化训练―自觉行为―良好习惯。于是,我们的习惯养成研究就以此训练体系展开了长期深入、缜密的研究,将行规训练重点渗透在各个环节中。对已养成不良习惯的学生,工作更要有爱心和耐心。我们要求教师和管理者循环记录训练转化日记,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点点滴滴全面记录学生在训练、转化中成长的足迹,并为之建立“阳光伙伴”,用“榜样+底线”促发展。
三、创新篇――循序渐进,深度研究
有了正确理念的指引,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实践、反思论证、大胆开拓,勇于创新,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深化,一日千里。
1.评价是牵引的车头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好的评价就像油、助推器能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促进学生严格自律,主动作为。我们创新评价奖惩体系,开发了以“建好习惯银行,争当好习惯富翁”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学校习惯教育脚踏实地,学生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好习惯银行卡,内容主要包括纪律、卫生、礼仪、学习四个方面,大队部为“好习惯总行”,各中队为“好习惯分行”,分行下组建若干储蓄小组。每位储户都拥有50枚储蓄币的开户基金。②评价主体是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在账户中记载并存入相应的储蓄币;违纪行为扣除相应的储蓄币;还可以根据储蓄情况,或提取金币申请阳光志愿者职务,或申请贷款,或参加学业保险激励自己努力等。③年终评选金卡少年、银卡少年、铜卡少年。低年级孩子可以在老师协助下,逐步学会自我管理,高年级的孩子完全实行自我管理。好习惯银行评价体系让孩子们体验了良好行为带来的愉悦,由“他律”渐变为“自律”。
实验中我们发现,良好习惯的养成单纯依靠激励、赏识是可行的,适当、适度、适合的惩戒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们运用奖励惩罚兼顾,帮助学生纠正坏习惯。①尝试制定罚则,分为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填写检查手册、约见家长等11项67条,每一项每一条都有明确的规定。②全方位、细致地制定处理学生违规问题的执行须知,基于尊重、关爱的原则,根据个性差异进行恰当的惩戒。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触及孩子的心灵。
2.任何习惯都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持之以恒,巩固训练,反复抓,抓反复,就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工作。我们创新特色活动体系,习惯教育稳中求进。
多彩的军营生活,必将成为孩子们珍贵的记忆;艰苦的集中训练,必将是学生习惯养成的良好开端。每年我们都在好习惯训练营做好文章。①暑假开学第一月作为习惯训练月,第一周为习惯训练强化周,第一天启动“快乐习惯训练营开营仪式”。②习惯训练周里,按照计划,从卫生、礼仪、学习、纪律等方面,利用课堂辅导、队列训练、实践体验等形式,把艰苦的训练贯穿在快乐的习惯养成之中。③习惯训练月里,利用好习惯推广站、坏习惯集中营进行好习惯巩固和坏习惯的矫正。读书征文、摄影比赛、连环画展览等多彩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④习惯训练结营汇报,通过整队集合、队列展示、唱军歌、内务表演等,全方位展示班级和个人良好习惯的风貌。
为了延伸和深化习惯训练营集中训练的成果,我们将习惯目标分层细化成十二个主题,开展“习德一事”研究,构建育人体系。研究内容分别是:1月,倡导节约,从节粮开始;2月,遵守规则,从走路开始;3月,亲近自然,从植树开始……我们主题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如,走路的习惯、运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等。而主题的内容是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每一件事情后面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教学生一年,就要为学生想一辈子。我们开辟了个性成长的田园,制定并实施“十个一”成才行动计划。①树立一个好品行。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知心行动――寻找美好心灵十颗心”活动,培养同学良好的个性特点和思想品质。②培养一生好习惯。结合学校养成教育,把“习德一事”作为培养好习惯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十二个好习惯。③学写一笔好汉字。④训练一副好口才。⑤阅读一批好诗文。⑥写一手好文章。⑦掌握一门好才艺。⑧锻炼一身好体魄。⑨争取一个好成绩。⑩争做一个好公民。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全面长足的发展,都能张扬个性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十个一”成才行动计划,丰富了习惯养成的内涵,成为培养学生童年时美好习惯的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
我们定期开展特色展示活动,习惯育人成果在行动中不断成熟,日臻完美。①每年举办一届好习惯艺术节。师生同台、亲子共舞,人人参与,通过吟唱诗文、舞动国学操、联唱红歌、课本剧、小快板等精彩展示,以及观察会场秩序,检阅师生习惯养成的成果。②定期举行紧急逃生演练、小公民道德体验、感恩等主题教育,定期举办“好习惯读书沙龙”、习惯日记展评、“习惯形象大使”评选等活动,巩固习惯养成的成果。好习惯艺术节大型展示活动的成功举办,无疑是对学校习惯养成的一次次成功检阅。
四、推广篇――求真务实,积沙成塔
我们把习惯养成教育不仅仅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而是作为学校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来抓,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的习惯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学校先后获得荣成市习惯育人AAA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威海市规范化学校、威海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威海市校本开发先进单位等近40个荣誉称号。荣成电视台、威海电视台、《威海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对我校的经验做法给予了重点报道。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声誉显著提升,家长及社会好评如潮。
一部十万字的凝聚着府小人集体的智慧和汗水的课题研究成果《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学校先后3次举办威海市习惯课题成果展示会,5次在课题成果展示会上做典型交流,7篇文章收录于威海市习惯课题现场会和荣成市教育工作会议材料汇编。习惯课题研究,为学校全面发展科学领航,丰硕的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探索、研究、实践的步伐。
伴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科研、管理等各项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就会有甜美的收获。教师们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反思、总结、提升,先后有12篇文章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4篇科研优秀成果,5节习惯训练展示课分别在省、市获奖。一支富有活力、创新的科研教师队伍逐渐成长起来,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