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科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科学课(以前叫自然课)我教过很多年,现在虽然没教了,但是也经常听到年轻的同事谈到小学科学。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小学科学太难,需要减负。
我们这个地方是这样的情况,当年自然课刚刚改为科学课时,我们用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从去年秋季开始又换成了苏教版科学。科学这门课的确太难,给一线的教师增加了不少教学压力,也让学生不堪重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点和考题偏难,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些知识点不要说学生,就是我们教师都很难理解。我们可以举出以下例子,大家看了就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讲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书中有一个阅读材料,但没有讲清楚,很容易把人绕进去。我们科学教师就有很多疑问。比方,在北半球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傅科摆实验中的刻度盘却是顺时针方向,这是为什么?还比如,我们怎么会看到地面上的刻度在运动呢?直到后来上网查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摆锤的下面是一根针,地面上铺的有沙子。当摆锤运动时,这根针就会在沙上留下印记,这些印记才是刻度。摆运动的方向不变,如果地球不自转,每次的刻度都应该在同一个地方。而地球在逆时针转动,原有的刻度就会沿逆时针跟着转动,新的刻度反过来就会沿顺时针出现在前一个刻度的旁边。我们在地球上当然看不到原有的刻度沿逆时针转动,只能看到新的刻度相对于前面的刻度沿顺时针依次出现。这样解释才是通顺的。我弄明白了,可是当我把它向其他几个科学教师解释时,他们依然一头雾水。教师都搞不清楚,学生如何来理解呢?
还比如,苏教版三年级科学讲到水的表面张力。课本和试卷中都提到水黾漂在水面上是水的表面张力,这就有问题。为什么?这一课还讲到了浮力。试卷中有时还问,纸船漂在水面上是什么?当然是水的浮力。都是漂在水面上,两者都很轻,为什么一个是表面张力,一个是浮力呢?这两者怎么区分?请注意,这还是三年级上册科学。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学生而言,这是不是太难了?
二、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脱节
中国地域辽阔,而且这几十年变化很大。往年的东西放到今天就不合适,外地的东西放到本地也不合适。我们也可以举出相关的例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问“你家乡的饮用水来自哪里?它的水质如何?有没有被污染?污染源在哪里?”就拿我们竹山县为例,各个乡镇的情况肯定有区别;即使同一个乡镇,不同的村落也有差别。尤其问水质如何,我们又不是专业的水质监测员,怎么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呢?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讲到水的表面张力,书中提到了水黾漂在水面上。请问,湖北的农村孩子见过水黾吗?试卷中还提到硬币漂在水面上。往年的硬币很轻,可以借助表面张力飘起来;今天的硬币是太重,很难再漂起来。这些是学生现实中看不到现象的东西,他们怎么去理解?
三、知识点偏多,不便于学生记忆
教科版科学课本还好一点,苏教版课本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下面是一个科学教师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的知识点:
1.提到科学,我们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
2.________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是_________。
4._________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工作的过程十分相似。
5.英国的_________发现了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6.居里夫人发现了元素_________。
7.明代的医药学家_________写了一部《本草纲目》。
8.科学家工作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科学是提出_________,并想办法寻找问题_________的过程。
10.1824年,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人眼具有_________,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二、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事,不只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观察世纪的一种方式。如果小学科学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很难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除书本科学知识外,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及时向他们讲解各门类科技发展最新动态。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路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小学科学课是当前小学阶段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小学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小学科学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抓好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从特点上来看,小学科学学科上课过程中学生活动多、活动种类丰富、和生活联系密切,这无疑会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热情,也就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所应用的教材实用性非常强,这就意味着在小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在科学实验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并重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求的努力方向,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是新课改的目标,据此笔者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谈谈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一、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予以呈现的,这样的学习流程非常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直观的知识更能够方便他们理解和消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据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用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课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实验,这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既能够收获知识,也能够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事项的要求和指导,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们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的问题最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发挥学生们的团队作用,在具体实验的过程中要把小组活动进行合理分工,有人操作、有人观察、有人记录,保证实验流程的严谨性、科学性。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从课堂上和其他渠道来积极主动的获得知识,在学生亲自的实践探究中提出问题,做实验,直至撰写科技论文和成果。这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实验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识的巨大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先导,也是小学生学习动机当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使其自觉地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另外,实验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中的探究活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也是能力形成的桥梁,在实验性探究活动中,要想法设法的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们都能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例如,在探究“蚂蚁对于不同气味的反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顺势把教学场地移到室外,让学生结合室外的环境来做实验的内容,学生对于这种全新的上课模式会有很大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学生这种热情开展工作,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接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探讨和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结论。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其它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规范学生的实验流程
科学具有严谨性和规范性的特征,而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3.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4.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1.关于教材和课程
作为教材本身而言,应当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而就现今的小学科学教材而言,在排版和章节知识点安排上较为松散,并且在关注点和兴趣激活效果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教材配图和说明性语言上通俗性不强,偏于说教性。以小学三年级的科学教材为例,上册的知识点为入门型,但与下册的知识点有所断裂。如上册中提及“水”的话题,而下册才再次谈及“固体和液体”,如此不妨将二者合并为一个针对物质基本的物态判断问题讲授,不至于产生断裂和不衔接,抑或是重复等问题。另外,如对于“动物的观察”这一部分,观察对象仍是司空见惯的事物,话题的常年不变,未能及时地更新,如何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对于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因而科学课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关注,只是一门夹杂在其他课程中间的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此不仅不能达到最初的课程目标,还使得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产生偏差。学校的任务应该是促使学生树立对于科学的正确认识,而并非是让学生对其产生排斥和冷漠感,因而在这方面,学校还应加大力度,善加引导。
2.关于老师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在教学水平上,城市和农村的教师水平差距却是大相径庭,更不要说是同为科学教师的自身素养差距。现代教学改革之后,对于学生的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而小学科学教学之中便配备了相关的教学用具,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利用相关模型或道具使得课程更加通俗易懂。但是由于我们教师本身水平的差距,部分教师甚至还未完全认识到科学课程的意义和教学目标,自身素质缺陷造成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近乎照本宣科,严重打压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就加大了我们在进行课程讲授时的难度。
3.关于学生
上溯至学校和教师对于科学学科的不重视,如此传达给学生一个信息,那便是科学学科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而始终无法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自身需要重新认识科学学科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和意义,建立起对于科学知识和自然界认知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跟随课本的引导初步了解科学世界的奥妙。信息时代下对于未成年人的知识要求渐趋严格,作为小学生不得不逐渐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这一点,这不仅对于自身综合素质、逻辑思考和信息接收主观能动性有所裨益,更加对于这个时代和自然界有一个自己的主动理解和接触。
二、对策探讨
1.加强教材研究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对于课程进行和教授过程尤为重要。因而加强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及时根据当前热点和可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兴趣点进行改革和创新,不囿于传统,不困于理论,把教材理论和实践良好地结合,从而做到与时俱进的科学启蒙教育,这才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良性发展,同时还能使得我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当前的生活例子进行讲解,既通俗易懂,又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
2.重视教师培训
小学生的自学水平尚未完全形成,因而类似于科学课程这类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陌生的课程,则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和耐心讲解,此时,科学课程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重视科学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交流学习,加加优秀课程的观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掌控水平。另外,对于一些硬件设施不足的地区,还应该加强对于教材的分析讲解和实践操作示范,从教师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入手,对症下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质的飞跃。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一些教学模型和多媒体展示,如在讲到“观察小动物”的一部分时,可以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和动画资料,增进他们的知识面和兴趣,并结合生动的讲解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一些都可通过教师培训来逐步训练和完善。
3.加大课程重视程度
各地教育行政单位及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其地位。力求拓宽渠道,想方设法加大对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完善设备,解除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还应该大力支持科学教师的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其最大化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到科学教育之中,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进步。
为了在教学中实现以上理念,我常常以最新理念为指导,经无数次得亲自实践,不断探究,寻求教学新途径,在实际授课中我认为主要体现为一下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究的欲望,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血神发展需要和已有知道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最亲密的同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给与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实际上,从一个课题开始,遵循科学方法开展探究到最后的结课,都离不开教师这位伙伴的指导。正如曾经有位博士所说: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探究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方式。如果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动脑想出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并把这种实验方法都展现出来,以供下一步进行科学探究。
这个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想出好多种实验的方法,因为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七彩的思维世界和经验世界,而对于每位学生来说基本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因此学生们能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策略。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方法又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探究学习,主要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是一门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探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完成者。“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探究课题,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实验中,学生们积极动脑动手,发挥想象,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让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让学生掌握现代化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具有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课程的实施大量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科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生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地点,更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推动学习失去了解社会,关心现实和体验人生,探究学习还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为适应未来社会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地解决问题。
因此,探究学习强调能应当学会从多种渠道寻找自己需要的提炼,从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等。由此看来,科学教学注重知识的加深和拓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立德树人;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对于一个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小学生,此时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要务。目前,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现行的小学教学用书中,各科教材中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借助课堂教学的力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目前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挖掘。对于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科学课教学中的思想内容也是极其丰富的,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学中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达到育人的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实践,说说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本单元最后一课是“维护生态平衡”。教学之前,对本节课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挖掘。课前,我搜集了有关生态失衡的一些案例。首先,联系前几节课的知识。向学生出示草兔鹰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讨论草原上鹰、兔、草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并根据书中的提示,讨论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草原上生态系统的失衡,进而影响到了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状况。此处,适宜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即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其次,开始探讨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使草原上的生态系统遭到失衡。而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我们人类,以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沙尘暴为例。围绕着“人类的哪些干扰活动造成草原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行为,造成了与大自然之间逐渐加深的矛盾。如今,人类面临的来自环境的威胁已不容小觑。最后,围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这一中心观点,开展有关“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讨论。孩子们课堂上畅所欲言,有的说:不能滥砍滥伐树木、多种树、不乱扔垃圾,等等;有的说保护动物。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我告诉孩子们,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百姓行动起来,国家也要行动起来。比如,全国各地的自然保护区,接着引领孩子们观看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利用书中提供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及重点保护动物等科学知识。在本单元即将结束之时,能够使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并能够身体力行。
二、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再如,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一课,本单元介绍的是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没有认认真真地去观察过天气。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基于孩子们近一个月以来的天气观察进行的,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要想进行这节课,必须基于学生一个月以来的坚持不懈的天气观察,但往往只有小部分孩子能做到这点。所以课的一开始,首先进行德育教育,表扬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同学,让学生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在学生整理总结、分析完了这些信息后,由学生来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会发现孩子的描述跟第一课来比完全不一样了。学生在阐述这些天气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时,只是谈到了很简单的一两点,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从天气对人们不利的一面和有利的一面进行延伸,如下雪天不利于出行但能够使农作物来年丰收;晴天方便人们出行,但久晴会使农作物缺水,等等。真正达到了德育育人的目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滋润,更离不开品德的提升。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导其日常的行为。充分实践“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普遍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这一理念。在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的基础上,把德育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切实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科学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将个人思想以文字或符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以此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科学写作则是指学习者通过解释、组织、回顾、反思或联结科学知识的书写与记录等形式,经过整合建构的学习方式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不同于一般写作只注重文字、文法、修辞的做法,科学写作更专注于科学知识的表达、科学思维与推理等的描述,并希望借此获取与建构新的科学知识与理念。
(二)科学写作的类型与体裁
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内容的不同,科学写作可以分为不同的写作类型。目前,最为国内学者接受的分类方法是吉丝(C.M.keys)在1994年提出的,她将科学写作分为五类:实验科学写作、解释性科学写作、报告科学写作、传记科学写作和说明性科学写作。
不同的写作类型,可以锻炼不同层面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每种写作类型都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体裁来呈现具体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写作类型具体包括诗歌、科幻小说、社论、故事、人物传记、读书报告、交流信件、新闻稿、调查报告、图示说明等。
二、科学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国内外的教学实践显示,科学写作对于科学学习和教学活动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国外科学写作研究者认为,通过写作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Rivad认为写作能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调和理论与各种证据的冲突以及评估个人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就能够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写作为工具,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将新学到的科学概念与自己的既有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和整合,进而发现自身既有知识概念的不足与错误,并尝试以新的概念来进行论述和推理,这将对学生理解新的科学概念产生很大的帮助。
(二)增进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产生过程都是起源于类比,发展于归纳,完善于演绎,“类比――归纳――演绎”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科学推理链。因此,科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具体写作主题的关联信息进行理解、筛选、组织后再总结,这显然就是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吉丝(C.M.keys)等的研究也发现,经过四个月科学写作的训练,学生在某些科学推理技能方面确实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科学写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提升。
(三)作为教师教学的依据
陈慧娟在1998年就提出科学写作的第一大功能就是发现学生的先备知识。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科学作文,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明确学生是否存在某一方面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和开展针对性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分析学生的科学作文,还能了解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学生是否存在迷信概念等,从而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救。
三、科学写作在科学学科中的教学策略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均对科学写作的教学思想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已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成熟运用。我国也有部分学校尝试将科学写作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运用到高中化学、生物等课程的教学当中。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科学写作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要真正有效地将其运用于科学教育中,还需重点掌握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灵活运用科学写作形式
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差异的,深入研究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不同的科学写作题材和形式。对于同一个科学写作主题,也要针对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策略,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针对外向活泼爱展示自我的班级,我设计的内容是自导自演“一张纸的传奇人生”。把简单的叙事文章以剧本的形式呈现,挑选写得好的文章作为剧本,由作者本人充当编剧兼职导演,老师配合,完成剧本的改编。然后由作者本人挑选演员,导演出话剧、舞台剧或者小品的形式在班级演出。有个班的学生,从砍伐植物的根茎开始演起,到纸制做出来,再到美术家手中的一张纸,帮助美术家画出了许多美丽的图画……这样,一方面把自己的知识内化,另一方面,让其他同学通过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形式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不同的形式,但是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对纸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写作提示语的设计和引导要有吸引力
写作提示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当中,三年级拓展课学习石油时,我首先通过对石油的形成,石油的用途的讲解,再到观看纪录片《巨变之后没有石油的世界》以后,为了让学生把有关石油的知识串联起来,故而设计了引导语是:亿万年前,我曾经是一棵大树,忽然有一天,我被突如其来的火山灰掩盖,在黑暗的地下……用这种接着编写故事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主题和方向,学生接着编写,把有关石油的知识讲解得非常清楚,而且通过对石油形成的认识,学生们加入了“我们要珍惜石油资源”等节约使用石油资源的情感,这是我们的课程中没有提到而学生自己领悟出来的,相比直接告诉他们要“节约资源”这种方式让学生对于“节约资源”这一情感体验来得更为真实和深刻。
(三)实施策略设计要充分,避免适得其反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09-01
小学科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是学生兴趣、爱好、思维,科学学科学得好坏,关系到学生初中、高中甚至一生的命运,我在多年科学教学中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科学课堂不搞形式、把科学教学落到实处
以往上科学课大部分是照本宣科,教教材,传授有限的知识,有时还传授错误的信息,更糟的是占用科学课的时间上语文和数学,这怎么能算上科学课呢?那是行同虚设,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把科学课落到实处。当然,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备好科学课呢?就是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青少年的初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次,组织好课堂内外的活动,如何组织好呢?就是把生硬的科学课堂变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教他们如何观察事物的特性,如何做实验,分那几步做?记录他们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如何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中如何做,如何检测实验结果,如何报告结果、反思等……不仅要教教材上的,而且还要教教材外生活中的;不仅要做课内的,还要做课外的实验。因此,精心设计活动、实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合理开展课内外实验,适时记录、总结、反思是科学课堂必须抓好的几大环节。
吃透科学教材,备,上好课是重点,更多的是走出书本了解学生此情此境会想什么,会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是否有效创设学习情境,是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帮助,是否符合小学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是否能成功组织课堂、实验、活动。这样,科学课就不再是搞形式了,而是落到在课堂、实验、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培养学生科学观的实处。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孩子天性好奇,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所以孩子们刚接触科学课时兴趣非常浓烈,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这些问题来源于他们的戏耍天地,来源于他们单纯幼稚的心灵;来源于他们生活的周围,正确引导他们提出、分析、解决、反思身边的问题,从而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增强科学意识,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在有效合适的情境衬托下,孩子们便滋生了许多问题,如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情境,“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观察小动物,拆玩具,看小鸡出壳,看电视“肚子”里有什么?这样的情境孩子们无不好奇,好奇加观察、思考的时候,就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若能正确的引导,科学的回答儿童的为什么,顺势点拨,夸奖,鼓励就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但在我们有多少老师能正确回答孩子们的为什么呢?能正确科学合理的回答他们的问题呢?
农村小学没有多少专业的科学教师,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参加过相关部门的培训,科学课基本上由非专业教师任教,有些科学课本上的问题老师也不能正确回答、甚至不回答,老师没有备课、照本宣科、照着课本念一遍就算上科学课了,他们只能把原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时甚至传授错误的信息,因为他们无法及时找到答案,有的甚至是课表上排有科学课但老师上的是语文和数学,像这样的情况能否给我们孩子的心灵浇上科学的营养……这值得科学战线上的各位同仁深思!因此,要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老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我们老师应多参加培训,多学习,多上上互联网,多参与一些具有研究性的课题。这样才能做孩子们的科学良师益友。
3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学课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儿童的创新能力,教给孩子们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科学的原理,理性地分析身边的每一件事物或者事件,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今后有实力去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孩子们提出问题时,老师并不是一味的解答,因为有的问题不止一个答案,应根据问题所处的情境作答,还必须尊重孩子的个体想法。更多的是引导儿童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科学的神奇世界,一起动手动脑在科学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在课内外实验、活动的同时,适时教给孩子们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看未来,才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流》一节,在教授时,我们不只是围绕描述、讨论、辩论、图表、海报、图画这几个环节来细讲活动,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如何描述事物,如何与人讨论和辩论,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图表、海报、图画等)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想法,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交流,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让儿童在活动、实验中学会生存、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1、前言
课堂调节主要为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阶段中,对课程实施管理控制,通过有效教学方式,进而可快速、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圆满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显现学生核心潜能。令其成为课堂学习主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自如的进行科学知识探索,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取全面升华。科学的教学调控,可开创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效率。为此,教师应基于学科特征,探究学生认知规律,良好的调控课堂教学,进而真正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优选实践方式,良好调节小学科学教学课堂
相关心理学研究明确,生动有趣、新颖富于创意的课堂教学,不但可对学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同时可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持续变化、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可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与求知欲望。为此,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应良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做到得心应手,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合理调节控制,达到既定目标。
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意识塑造以及能力培养极为不利。因此,较多教师通过以问启知调节课堂,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希望实现调控目标。往往该类过于片面营造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会导致满堂问的过激现象,当然也是不合适的。为此,应考量科学的课堂设计方式,进行合理有效的提问,方能发挥既定功能。倘若问题制定过难,会令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甚至百思不得其解,最终将导致丧失探索学习积极性。倘若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则学生会产生骄傲心理,随意的进行回答,往往不经过思考,不周密细致的研究。这样会令学生无法勤于动脑,形成思维松懈的不良问题。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具有大量的概念化知识,加之小学生善于应用形象思维,因此往往无法掌握学习门道。为此,教师应引入生活实际开展贴近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而令学生快速的接受。
3、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为人们探究学习、从事某类活动的积极心理倾向,为推进学生从事学习、形成认知的核心动力。一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便会主动积极的汲取知识,且乐此不疲。因此,倘若教师通过有效的激励令学生形成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便会在兴趣指引下产生质疑、激励想法。为此,教师应科学调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由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实际上,对科学知识内容中的新鲜事物、不同之处进行鲜明的揭示,可令小学生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科学的转变为探究兴趣与学习欲望。由于科学知识具备丰富多样的内容,范畴广泛,由上至下、由远及近,涉及到分门别类、各个层面的原理、技巧。为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应积极探究并深入挖掘学科教材中富含的吸引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阐释神奇富于玄妙的科学现象以及世间万物规律特征。还可通过直观鲜明的手法,为学生呈现出起苗丰富的大千世界,可创设生动的科学意境,将学生引领到充满想象力的梦幻王国之中进行自由的探索,进而符合其多样性心理需要,令学生形成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提升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小学科学课堂调节应确保机制灵活
成功的科学课程应凸显内在亮点,赢得广泛支持,令学生产生新颖独特之感。实践教学阶段中,基于突发事件,例如学生对突破学习范畴的问题显现出兴趣,或令教师呈现尴尬情绪,均会令科学课堂教学陷入被动局面。为此,教师可引入合理、灵活的机制、方式,令学生转移注意力。通过因势利导,将突发事件同课堂教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而将被动局面良好的扭转为有利影响,达到超越想象的优质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敏锐洞察力,善于捕捉充满生命力的优质教学资源,创建多元化、动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偏差教师应视为一笔宝贵财富,应善于应用财富,将学生误差当做价值化资源进行科学应用。可利用偏差案例分析,提升学生洞察分析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批判思维与纠错技能。
另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做到紧凑与疏密性安排得当。教师不仅应尽量在较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知识信息,同时,应为其预留消化知识、掌握技巧、全面掌握的流程时间,不应操之过急,应对学生充满信心。再者,对教学知识内容随意性应做到合理掌控、张弛有度。针对预先编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阶段中应合理适度的进行延伸、增减或删除,进而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创造性。应通过有效取舍,合理转化,契合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实现既定目标。
5、科学设计,创新调节
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令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分离混合物体相关知识时,在探究如何分离盐中粗沙的阶段中,一些学生提出采用过滤纸方式,而一些学生则认为可轻轻拍打便可实现分离。还有学生提出通过观察以及手挑方式进行。该方式立刻会引发其他同学质疑。教师则可给予该名学生相应的鼓励,通过小组的真切实验,进行有效总结。虽然可能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将粗沙全面挑除干净,然而却激励了学生发散思维,令其不会基于固定模式进行学习,而是通过积极创新,选用丰富方式应对现实问题,进而可对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形成良好保护。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合理的进行实验设计,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学习目标,采用科学方法,令学生放手去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预先准备多样丰富的材料,进而令小组学生很快的找到兴奋点,并积极的投身到实验阶段中,快速的进行设计分析。一旦设计方案得到教师认可,便可快速的获取相应的实验应用材料。这样将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协同合作,通过小组竞技比拼,形成强烈求知欲望,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主动探究相关知识,掌握综合学习本领。
6、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认真分析、终身学习的重要学科,具有一定随机性,教师即便在课堂教学前期进行充分准备,也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些意外状况,甚至是不和谐音符。为此,教师应提升课堂驾驭、调节技能。教师不应随心所欲的进行教学,学生亦不应毫无顾忌。应注重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做好科学调控,有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做好疏密安排、起伏管理,合理收放,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锋星.概念重建模式及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
科学课教学设计导入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形成迫切的渴望、积极追求的心理状态,主动去思考、去交流、去探索。那么,怎样做到成功导入呢?
本着准、精、简、巧、新、奇的原则,我选择以下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
开课直接向学生提出新课题,开宗明义,直奔主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以明确学习目标。如《测量物体的温度》一课,我直接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多种温度计,今天,我们就来利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好吗?
二、情趣小魔术导入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他对“好奇”的解释是“不可遏止的求知欲望。”小魔术导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主动去为解开这个秘密而寻求办法,很快进入角色。如我在教学《变色花》一课,开课时我问:“同学们,我给大家变个小魔术好吗?”(群情热烈)当学生发现我把白花白叶变成变成红花绿叶时,倍感神奇,急切渴望寻找答案。一节课便顺利得以展开。
三、联系生活导入
科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导入新课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
四、设疑导入
常言道:“疑则问,疑则思。”上课伊始,教师用恰当的运用设疑会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探索。如在教学《压缩空气》时,首先我在一杯成满水的杯子上盖了一个略大于杯子的硬纸板,让学生猜猜我将杯子倒过来会怎么样?当学生发现水没有流出,这大大超出自己的预判,倍感新奇,迫切想要寻找答案,学习热情分外高涨。
五、故事导入
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故事融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爱听故事是儿童天性,教师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上课,学生会兴趣盎然。要求故事简短,与课题密切相关。如我在教学《水的性质》一课,以《小毛驴驼盐》的故事开课,学生听得全神贯注,闪动大眼睛边听边思考,进而顺利进入新课探究:水的溶解性。
六、谜语导入
通过简单的谜语,让学生猜出课题,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会欢欣鼓舞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空气》一课的导入:“看不到,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你我时刻离不了。”
七、游戏导入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玩中探究,他们会饶有兴趣、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如在教学《有趣的食物链》一课,首先我让学生扮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自己寻找爱吃的各种食物,一节课便在轻松加愉快的游戏中展开。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最深刻,记得也是最扎实的。
八、小竞赛导入
争强好胜、不服输是小学生的本性,是进取的动力。以小竞赛的开课方式,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究。如教学《轮轴》一课,用拧转螺丝刀比力气争当大力士。《洗衣服的学问》一课,用比一比看谁洗得干净,争当洗衣服小能手。学生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较好。
九、实验导入
我有这样的体会:学生非常喜欢实验课,特别愿意自己亲手做实验。因此,通过实验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教《摩擦起电》时,我首先用塑料梳子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使塑料梳子带电,然后用梳子吸学生的头发,当学生发现头发被吸得根根立起时,部感新奇,急于探索其中的奥秘,这样便顺利地进入了新课。
总之,由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好奇、贪玩、缺乏自制力,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新科的导入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根据每节课探究的课题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选择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开课起就积极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