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信息质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分析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是一种对于会计经济活动内容的有效反映,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为了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我们首要要进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认识,确保其会计数据信息系统的完善,保证我国的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会计信息是对某个经济活动中相关业务的整体运作情况的反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现实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该环节的不稳定运行,导致了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会计信息具备时效性的特点,也就是随着市场经济信息的改变而改变,其具备相对真实性。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要进行会计信息环节的规范,确保其会计人员自身行为的规范性,确保其相关行为的合理性,以实现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反映,通过对一系列的会计运作方式的应用,促进其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系统的健全,确保其内部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确保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会计真实性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其会计制度的限制、会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工作素质等的影响,都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提升。
会计信息的失真,不利于经济活动的长远发展,它不能确保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的质量效率的有效发展。由于其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其单位内部形成了恶性发展的循环,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财务管理等等,这一系列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容易导致领导决策的失误、不利于其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可能出现一凉鞋的企业破产现象等。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我们首先要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的优化,实现其单位负责人的自身管理意识的提升,以哟徐保证会计机构的稳定发展,保证会计人员的自身行为的有效规范,确保其实际工作的稳定运行,确保其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二、关于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其生产成本的虚列、其结算环节的不合理、收付款单的伪造、利润环节的虚构等,这些环节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体现。其记账凭证的失真,导致了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环节的不协调运行,不能实现对其经济业务的有效反映,导致了企业的不稳定的经济运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缺乏对记账凭证规范环节的玩,导致其费用结构环节的不合理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科目使用不当的现象,不能实现对其科目环节的有效设置,出现了一系列的会计核算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
无论是记账凭证失真环节、原始凭证失真环节还是会计核算失真环节等都是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体现,这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控制,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虚假效益,导致企业的内部经营环节的不协调,有些人员通过对会计核算漏洞的应用,任意的篡改账目,导致其成本费用的不合理应用,不利于会计资料系统的健全,从而导致了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麻烦。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为了保证其自身私有利益的发展,开展一系列的偷税、漏税,不能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人身财产安全损失,导致其企业的非法利益的收入,不能实现其企业核算体系的稳定发展。在其运作过程中, 不能确保会计信息材料环节的稳定运行。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是党和政府的正确宏观经济调控决策,维护正常经济秩序,防范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风险,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基本前提。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掩盖了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预防会计失真的相关措施
为了确保会计真实性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其会计失真预防措施的应用,保证其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确保其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提升,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能实行会计核算环节的有效运行。为此我们要进行会计从业资格环节的优化,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从业人员知识系统的更新,以适应新的会计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保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完善有些会计人员法制观念,避免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提供,保证会计工作的稳定开展。确保单位负责人的指导思想正确,法律意识的增强强,避免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而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禁止。会计人员作假,避免出现诸如“领导定格子,会计填数字”的虚假会计信息。经济上,会计信息是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依据.国家企业的分配关系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比例要进行合理性规划,以有效避免失真的问题。促进国家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出现。
为了满足会计工作的需要,我们也要进行造假处罚力度的提升,确保其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实现对造假者的追究,避免出现一系列的会计造假现象,以有效避免会计造假信息的泛滥。目前来说,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是不完善的,少数会计人员个人利益膨胀,故意伪造、变造、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为此我们要促进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实事求是、具备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熟悉法规、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缺乏钻研业务、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以保证工程稳定发展。
四、结语
为了促进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升,我们要进行会计工作系统的健全,保证其内部会计数据信息系统的健全,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会计电算化工作。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财政部的支持下,投资500万元,从民主德国(东德)进口电子计算机,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进行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试点工作,从而拉开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序幕。“会计电算化”一词于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它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的简称。1999年召开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是计算机软、硬件前所未有地普及与发展的三十年,计算机、互联网已经与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会计软件,经历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支持型、分析型转变,由小规模软件向大规模软件发展,由单纯的会计核算软件向综合业务处理的会计软件发展,向以会计电算化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软件发展,向MRPⅡ和ERP系统发展。
199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Charles Hoffman率先提出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财政部于2009年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力争通过 5~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分类标准〕。由此可见XBRL的技术优势得到了财政部的重视。
(二)会计信息化的意义
实施会计信息化,能够降低会计人员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会计工作职能转变,提升会计人员素质;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丰富会计理论与实践。
大力推进会计信息化,能够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提升社会审计质量和效率;实现政府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
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会计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关乎市场运行效率和国家经济调控效果。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很多,以下列举主要几点:
1.会计准则质量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昭示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可。新会计准则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经济事务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准则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会计准则质量的高低势必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2.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股东构成(股权集中度)、董事会和监事会都从各自的角度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以自身利益为主要诉求,在影响力所及范围内左右着会计信息质量。
3.信息技术条件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计信息化得到大范围普及应用。会计信息化提升了会计核算水平,既增强了核算效率,又改善了核算效果,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值得关注的是,会计信息化目前到了重要的转折点,XBRL、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标准、技术和方法的出现,正在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
4.会计人员素质
不论多么完善的会计准则、多么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多么先进的技术方法,最终都要依赖人的执行,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素质。目前会计职业进入门槛不高,加之诚信环境不佳,稍有利益诱惑,会计人员极易造成人为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信息化现状
实践证明,会计信息化能够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又如前所述,会计信息质量众多影响因素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因此,若能减少人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会计信息即可真实反映会计主体原貌。
会计工作包括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组织工作。会计信息质量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其中会计核算工作是基础,亦为本文讨论重点。会计核算工作,是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采用相应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工作,以便提供全面、系统、真实、正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
1.会计信息化成绩
目前的会计信息化主要解决了记录与报告环节,只有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便于将格式、规程固定下来予以程序化。会计人员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后,全由相关会计软件完成证、账、表的处理,将人对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干预降到最低限度,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XBRL的应用,更是实现了跨平台、跨语言、低成本、高效率的会计报告。
2.会计信息化不足
但是,目前会计信息化对于会计确认与计量暂时没有对策,因为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难以程序化。尽管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减少人对处理、输出端的干预,以此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但是难以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若会计人员囿于自身业务水平或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无意、故意甚至恶意输入有误数据,最终输出的会计信息质量必将难以保证。
三、构建无人工干预的智能会计系统
如何化解目前会计信息化的上述不足,笔者借助XBRL、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标准、技术和方法,在此大胆设想,构建无人工干预的智能会计系统予以解决。
(一)智能会计系统框架
1.智能会计系统的运作机理
让商品(包括劳务)自身携带会计核算必需的所有数据,再由软件按照会计准则完成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
智能会计系统,可以实现会计核算全过程无人工干预,系统自动确认某项商品是资产、负债等,计入哪个账户?入账金额多少?属于借方还是贷方?之后进行记录的自动处理,最终按需提出报告。
2.智能会计系统与现有会计信息化比较
现有会计信息化中会计确认与计量仍然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是智能会计系统借助带有详细数据的商品标签,做到会计核算所有环节的计算机处理。
3.智能会计系统的影响
智能会计系统运行最大限度去除会计核算中的人为影响,可以做到会计数据“原汁原味”,以此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任何层次、级别的商品均有唯一编码,携带独有数据。在会计工作循环中,随业务进程而融合,不受人为影响,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有利于投资人、债权人、银行、税务、财政等利益相关者各自做出合理决策,降低交易成本。
智能会计系统若能实现,会像会计电算化一样给会计人员造成较大冲击。会计电算化取代了大量从事会计记录和报告的会计人员,智能会计系统能够代替会计人员进行确认与计量,因此会计人员会大量减少。可以肯定的是,会计职业不会消亡,只是工作重心彻底移至预测、分析和决策,真正促成会计人员履行管理角色。
(二)智能会计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尽管智能会计系统是笔者的大胆设想,但都是基于XBRL的思想、物联网的战略以及云计算的技术等已有条件做出的。因此,构建智能会计系统具备技术可行性。
1.XBRL
XBRL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交换、分析会计报告,其基本思想是在会计数据上加上标签,便于跨平台、高效率、低成本的使用。由于XBRL的技术优势,证券、基金、银行、公司、政府部门等纷纷加入应用队伍,我国在这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随着研究、应用的深入,除了XBRL报告,XBRL分类账也受到了关注,XBRL逐渐向会计数据上游应用。有理由推定,XBRL可以用于最初数据(例如最初级的材料等)。在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语言规则下,便捷地进行分析、处理。
在智能会计系统中应用XBRL,具有较好的技术条件、应用环境,还有较好的政策背景。2009年4月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以XBRL为先导,引领和带动全面会计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和目标的实现。
2.物联网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能够在源头解决数据问题,在原材料采购之初就嵌入RFID电子标签,加注符合XBRL规范的数据(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在其后的入库、领用、在产品、产成品入库、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设置感应器实时获取、交换、分析数据,并导入数据仓库。全部过程没有人工的参与,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物联网还能用于数据跟踪,用于分析、计算生产成本等关键指标,从中发现问题,便于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云计算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借助SaaS、PaaS、IaaS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
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现高效管理、便捷维护、低成本运营,而且便于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银行、税务、海关、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相关利益者保持紧密联系,甚至数据链接,实现数据的外部协同。
四、结语
本文所设想的智能会计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但要实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目前难以实现,但是笔者乐观估计会计信息化终究能够真正实现会计核算工作全自动化,最大程度地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迄今即将十届,为我国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谨以本文展望会计信息化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余秉坚.中国会计百科全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662-664.
[2] 瞿晓龙.构建基于XBRL的财务诊断体系[J].会计之友,2007(9):84-85.
[3] 孟悦.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绿色财会,2011(1):40-42.
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是一种权利的体现,一旦利益相关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会计信息“面纱”后隐藏的各项权利便显现出来。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解释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而且它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流程具有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征。会计信息最终到达使用者时,已经与原始的经济事项产生了很多差异,这种差异统称为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了制度失真、盈余管理失真、虚假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潜在的投资者和信贷者、管理人员、董事会、经纪人、证券承销人、律师、客户、企业员工、工会、行业工会、政府机构、财务分析人员及学者、监管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以及社会大众等利益关系人,他们是各种要素(资本、管理知识等)的所有者,通过一系列明示或隐含的契约将各种要素投入到企业中去,并希望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回报。他们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决定是否向企业投入要素。而对于绝大多数利害相关者而言,企业报告是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与发展潜力的唯一途径。无论是哪种使用者,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现有的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信息使用者和潜在的将与企业发生利益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本质上二者具有共同的信息需求。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可以主要提供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将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归并为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会计使用者即可。
三、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
传统的看法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通过法律监管,而在企业从传统的“单边治理”转向“共同治理”中,公司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它是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服务的,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每一利益相关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必然会有操纵会计信息的动机,但也有监督会计信息的动机。既然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究竟该如何制定成为讨论的内容。财务报告的编制由过去的供给导向转变成需求导向。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要实现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到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分析考虑财务报告问题,以充分满足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的信息需求。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将使投资风险降低,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降低,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我们引入了外部性这一概念来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是由于会计披露主体对会计信息的不当披露所导致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承受主体)的经济利益偏离其原本应得经济利益的差异。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与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对于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的经济活动而言,其外部性的性质和大小都是不同的。正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企业为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负担了大量的成本,但没能通过市场从受益的投资者那里得到相应的成本补偿,由此会导致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配置过少。负的外部性意味着处于公司外部的众多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做出了错误决策,遭受了投资损失,增加了社会成本,但是管理当局提供的这种会计信息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并没有计入其成本费用,而是由他人、社会不合理地承担了,公司获得了与其费用不相匹配的收益。
一、引言
会计信息失真是影响我国经济秩序的因素之一,它危及到政府的宏观决策,干扰国家的税收工作,损害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鉴于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性及其危害性,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措施,譬如,修订了《会计法》,出台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建立了专司会计培训工作的国家会计学院,可以说政府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学术界对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研究大多局限于如何规范会计行为,对会计管制的效果则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无法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结果提供证据,由此也难以给政府管理机构提供具有说服力的政策建议。本文以股份公司会计制度改革为例,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定量研究,对其改革效果做出实证性的评价,籍此观察《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合理性。根据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会计和财务报告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多数会计准则制定团体,譬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等,已经采用投资者导向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并特别指出会计的目的是满足资本市场的需要(FASB1978;IASC1994)。尽管会计信息的质量涉及诸多因素,难以定量刻画,但根据会计目标,从投资者的立场,通过会计信息的市场反应来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失为一种综合的、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
1998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改革政策,大多数改革政策对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是强制执行的,譬如收入确认政策,长期投资核算中权益法与成本法的运用界限,开办费的摊销期限规定等,但是也有一些改革政策对外资股公司(发行B股,H股,N股等的公司)规定强制执行,而对内资股公司(只发行A股的公司)规定参照执行,这些内外有别的会计政策有坏账准备政策、短期投资减值政策、存货减值政策以及长期投资减值政策。股份公司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为我们从投资者的角度,调查会计改革是否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decisionusefulness,当前西方学术界更流行的术语是valuerelevance,也就是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供了机会。
会计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政策,改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增强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那么,与《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下文简称旧制度)相比,执行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下文简称新制度)之后,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新制度规定,对于A股公司,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政策、存货减值准备政策以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政策(下文简称三大减值政策)为自愿执行的政策。实施三大减值将挤掉公司利润和资产的水分,使利润和资产的数据更真实。那么,与未执行三大减值的公司相比,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明显提高了呢?
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实证性的评价,但基于以下原因,对这些问题提供答案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为会计改革是否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提供了证据。会计改革的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强化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会计改革能否达到这些预期目标亟待回答。其次,它对评价《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合理性,预测会计改革的走势具有借鉴作用。因为通过透视证券市场会计改革执行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就可以为观察当前会计改革的合理性,预测会计改革的前景提供依据。最后,它对会计准则与价值相关性的文献具有学术价值。股份公司会计制度改革旨在通过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为测试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本文利用股份公司会计制度改革前后的数据,从投资者的立场,采用国际学术界流行的三种研究方法,分别从信息观和计量观的角度,运用一系列的控制样本,对改革后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显著提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 会计信息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有用的;2 自愿执行减值准备政策的行为在统计上没有发现信息含量;3 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没有提高。本文从市场效率和执行机制的层面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由此论证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合理性。本文其他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回顾相关文献,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方法,对研究所用的样本和数据进行描述,讨论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型;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与解释;第五部分为结论概括与政策含义。
二、研究假设
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不少国内外学者对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证实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表明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是有用的(赵宇龙[1];陈晓等[2];Chenetal[3]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系,西方实证会计理论认为,在有效市场假说下,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投资者对会计盈余的反应系数越大(Scott[4])。这意味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对投资者的决策越有用。不过,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会计改革是否显著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增进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迄今为止还没有实证性的评价。但人们普遍预期会计改革会显著地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因为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无论是会计盈余的计算还是资产价值的计量都更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为了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会计改革是否显著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判断会计改革的实际效果,我们借鉴Amiretal的研究方法,从信息观和计量观的角度,分别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调查,以便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合理的评价。
首先,我们从信息观的角度,运用事件研究法,就新制度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信息含量进行调查。由于三大减值政策体现了会计谨慎性的原则,执行三大减值政策会挤掉公司会计盈余的水分,提高会计盈余的质量,因此我们预期投资者对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公司的会计盈余可能会更加重视。将此形成假设就是:
H1:与未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比较,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更高,若市场也能识别,那么后者会计盈余的反应系数统计上应显著大于前者。
然后,我们从计量观的角度出发,运用关联研究法,对会计盈余和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投资报酬和股价水平的关系进行调查。为了全面考察新制度是否显著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我们从不同角度选取了3组控制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测试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有显著改进。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设计,我们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出以下3个假设:
H21:由于新制度出台了大量的改革政策,这些改革政策更有利于公司真实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因此与97年比较,人们有理由预期98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改进,若这种改进也为理性的投资者所察觉,那么98年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97年比较,应有显著提高。
H22:对于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98年执行减值后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未执行减值的97年的有关数据对比,人们有理由认为98年会计信息的质量应有明显改进,若市场也能察觉这种变化,那么这类公司98年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97年比较,应有显著提高。
H23:与98年未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比较,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A股公司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信息质量理应更高,若理性的投资者也能察觉到这两类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上的区别,那么后者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应显著地高于前者。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
为了能全面评价会计改革的效果,样本总体包括了会计改革前后各一年的数据,也就是样本总体包括98年和97年所有观察值;在选取子样本时,以研究问题的设计和分析模型作为依据,从样本总体进行取样。研究所需数据除了98年三大减值执行情况的数据,从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编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市公司’99数据大全》光盘数据库手工收集外,其他均来自台湾经济新报出版的光蝶《中国大陆金融市场资料库》(简称TEJ)。此外,我们还参阅了北京杰达科贸公司制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光蝶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资料库1990———1998》,对TEJ中选取的数据进行了必要核对。
在研究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的A股公司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信息含量时,我们以98年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有745家A股公司,但是关于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情况我们只获得647个有效观察值。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19日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是重要信息集合体,是企业资金调度和业务管理内容的综合反映。由于会计信息是业务发展的核心载体,因而要求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准确披露真实业务内容。会计信息需求者作为信息使用者,其具体决策依据于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较高要求。建立在正确会计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决策行为,其决策质量较高;而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导致经济决策行为从初始就承担较大风险。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加工、成品评价和信息披露等层面分析会计信息质量,以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信息加工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一个连续性信息集合体,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资金调度的会计核算反映。在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必须从不同角度关心信息合成,以获取多维度会计信息。
1、会计信息质量的多维度性。信息社会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企业不仅掌握资金流动信息,还需要掌握资源调度等信息。这种社会需求意味着企业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业务管理,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控制企业运行。要求企业在年初明细科目设置、项目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从业务开始之时,就具有多维度管理理念,尽量满足不同管理需求,保证信息制造过程是一个复合性信息制造过程,满足不同管理实体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2、会计信息质量的虚实结合性。《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制造必须遵循统一的制度和规则,并在科目设置、账簿管理和业务核算等方面均有固定规范性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约定从逻辑推理角度分析,必将导出规范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然而,业务管理需求赋予信息管理更多质量要求,需要企业提供一些“虚拟”性会计信息。例如,现代企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合理性和业务前瞻性发展等信息提出较大需求,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也是一个前瞻性需求,必将引致虚拟化会计信息质量加工、供给和信息披露,对真实性和虚拟性提出较高的加工压力。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指出,前瞻性的业务发展和管理需求是管理的前沿,也是会计信息质量制造和加工必须充分考虑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质量改革的前沿。
3、会计信息质量的延续性。会计核算基础管理的一个核心要求,在于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致性。不同年度会计信息加工须遵循统一会计方法和会计规范性要求,以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统一。在企业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业务理解不一致等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加工存在前后不一致问题。加强业务培训,以保证同类业务会计处理方法一致、会计核算处理一致等,成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前后一致的综合型要求。此外,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分析管理人员,也对会计信息的一致性提出要求,要求不同年度和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加工,必须具有延续性特征,以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核算口径一致,以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会计基础理论指出,会计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延续性,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信息质量真实性需求。
二、会计信息成品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须提供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以供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企业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报表是一个成品,是期间会计信息的集合体,总括性反映会计信息。会计成品信息质量须具有以下特征:
1、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质量须具有可比性。可比性包括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还包括同类企业会计信息横向可比性。纵向信息可比可以确保会计信息前后一致性,横向信息可比可确保了解企业在同行中的真实位置,了解企业真实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可比性的核心控制点在于信息加工路径的一致性,及信息披露方法的一致性。只有会计信息处理和披露方法保持统一,才能确保信息具有可比性,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
2、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性。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过程中,指标设置成为一个重要分析评价要素。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总括性评价指标提出要求,同时为个性化指标体系建立预留发展空间。企业成品会计信息质量供给,除了反映总括性指标,还须提供个性化分析指标。特别是从事网络业务的企业,由于其发展路径与传统经营实体有较大的差异,其会计信息披露与传统经济实体有较大不同。因而,设置适合网络经济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分析质量的关键。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质量时,必须有差异化指标供给需求,以便外部信息需求者全面分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全面了解企业真实经营管理信息。
3、会计信息质量的前瞻性。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前瞻性发展视野成为主导企业发展的核心内涵。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供给必须满足企业发展前沿需求。在会计信息供给中,提供企业发展潜力等长期竞争力信息,成为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社会认可度的核心内涵。会计信息质量供给,要提供未来核心竞争力指标,要提供确定性信息,让信息使用者了解其信息,以确保企业价值得到充分提升。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披露是在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化整理后的信息披露,是一种公开性信息供给。会计信息披露完整与否,极大影响信息需求者的判断,也影响其战略抉择。
1、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证券法明文规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供给必须遵循完整性原则,要将需要披露的信息完整提交给大众,以维护股民的利益。会计信息供给不仅包括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供给信息,还须包括或有事项信息供给和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等内容,须提供管理层及大股东信息等内容。这些信息供给最大限度保证公众的利益,也规范了会计信息供给市场。美国管理学家伯南克指出,完整的会计信息供给是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涵。
2、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实效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生命力,也是信息需求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会计信息时效性是指在规定的信息披露期间内,及时准确披露信息,使信息需求者全面了解业务内容。实效性能规避信息滞后带来的风险,使信息需求者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会计信息披露不仅需要及时提交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报表等信息,还需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出示的审计报告等信息,以获得公众的认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会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鉴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等问题,我国会计准则和证券管理条例明确指出,规范化的信息披露是保证投资者利益的核心手段。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一些强制性约定,要求企业必须公布一些核心会计信息指标,以满足投资者的知情权。规范化的会计信息披露强制性规定,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不同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确保投资者能了解真实的会计信息。当前,针对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行业性信息披露规范性指标,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重点,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只有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流程,增加约束性内容,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投资者利益,才能确保会计信息供给市场科学有序发展。
四、结语
本文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会计信息加工、信息成品供给和信息披露等流程剖析会计信息质量,指出只有根据会计信息加工流程特点,规划科学合理的信息特征,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四)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一、概述
1.含义及作用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料和社会资料,其所要具有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实用性。会计信息是由专业的方法,通过货币来表示的企业在某一段时间内内部运营状况的会计数据。这些会计数据的质量对于市场上各方主体能否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管理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首先要依据会计信息所提供的企业信息,主要包括投资者认定责任和投资决策、贷款者和债权人的受托责任及信用决策、政府相关部门的财税制定和宏观调控、证交易所、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组织提供各项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目前,我国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一些基本的规定,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会计信息中的财务报告应该与投资者或其他相关使用者所需信息相关的会计数据,必须对投资者有利用价值。因此,根据企业会计的基本准则,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性、重要性和及时性。
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四大特征,这是首要的质量要求。而其他特征是对这四大特征的补充和完善。相关性使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础要求,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
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披露不全面
目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的问题很严重,如母公司对于子公司及关联企业的礼包存在疏漏、对或有事项及其他重大事项未做说明、对利润总额主要由非主营业务利润构成不详细披露、对其主营业务收入、 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重大变化未做必要的分析说明等种种现象。如近几年来物价变动较为剧烈,但在各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很难见到公司愿意说明或充分注意到此对其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有的企业存在大量资产未能得到确认,更谈不上计量和报告。
2.会计信息不协调
由于会计信息面向的是众多的投资者和相关的使用者,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由于其使用的方法而造成信息偏向某一特定的使用群体,造成了另一部分人得不到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会计信息不协调会导致投资成本上升,企业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协调。目前,社会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远远超出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由于管理体制的缺陷,许多企业都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出于防范竞争对手的考虑,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我国的会计制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导致了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充分的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信息单一
由于我们所处的是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评价标准和投资标准不能局限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只提供单一的信息无法为保障投资者做出高效的决策。现有的企业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方面的内容,范围比较狭窄,对于非财务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会计信息较为单一。
4.滞后性
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目前的会计系统对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不定期的,并且企业的年度报告也是在财政年度后数月才公开,因此投资者往往不能及时的了解信息而错过投资机遇,对于一些重大事件亦无法充分了解,导致监管有效性不足。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
会计人员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要为市场主体及时提供具有较高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对相关的经济、金融、法律等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业务技术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等,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2.完善会计信息供给机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会计信息供给机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培育会计信息需求市场才能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日渐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要全面,既要包括财务信息,又要包括非财务信息,既要做到定量信息披露,还要披露定性信息。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有章可循,方法一致,保障信息的可比性,加强企业信息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沟通媒介,跨级信息中介机构可以对信息进行检验、审核,针对相关的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关性较强、可靠优质的信息,使得不同的会计信息发挥其潜在的价值。
3.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行业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会计信息监管中的作用,不能仅仅依靠会计准则,一味的强调企业的自律,而应该加强政府的监管。政府监管人员应该不断的提高其业务水平,在监管过程中发挥有力的作用。其次,要加强社会监管的作用,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监会、证分析师、评级机构和新闻媒体,多元主体的监管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最后,应该加快公司法人机制的普及化,一个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对于股东利益与人利益一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保障高层管理者的行为受到有效的监督,避免披露虚假财务信息的状况。
4.完善会计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缺乏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对于许多会计信息问题无法从法律上进行界定、维护和处罚,当期关于会计信息的法律是相当模糊的。因此,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一、会计信息质量含义
(一)会计信息质量概念
会计信息是会计主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所提供的一种标准语言和文字信息,它是经过加工或者处理后的会计数据,是对会计数据的解释。会计信息是提供有助于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和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会计资料,主要有会计记录、计算、报告、报表以及会计信息化等方面提供的信息。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适用性、可行性和计量可靠性。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特征的总和。由于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经济信息量的70%以上,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所具有的性质,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份,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准则中明确将原则定义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
2.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
(1)会计原始资料失真。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不符合财务制度,比如虚开发票、弄虚作假,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户,或者根本不设账户账簿,以表代账等。
(2)任意调节利润。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一些企业在上报会计报表时往往不是根据有关会计记录如实反映,而是人为地调节报表,将一切会计信息视为自身秘密,无形中使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得到了隐藏。
(3)成本费用不实。在理论上采取不同的核算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比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制度对资产的类别、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比率折旧方法均有明确规定。
(4)账外设账。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主管单位、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分别建账,基本上是按单位的要求进行倒记账。这些会计信息毫无真实性可言。私设小金库是会计信息中反映不出来的,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外,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
1.主观原因
(1)公司治理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和总经理通常由一人担任,董事会成员大多是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外部董事很少,监事会形同虚设,权力的制衡关系没有形成,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经理人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就会指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部门职能不明确,权责不分,权力重叠的现象比比皆是。
(3)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法律意识不强,业务素质较低
市场经济风云变幻,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股份制、证券、期货、税收等领域的不断推新、新出台的政策、制度、法规需要会计人员尽快学习和掌握。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对外提供财务报表及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及其他相关业务报告所包含的信息。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的直接操作者不仅要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会计业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相关政策。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对原始凭证的识别能力,缺乏对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力,缺乏对法规、政策的领会能力。在企业利益的驱使下,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很多情况下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
2.客观原因
(1)《会计法》规范质量有待提高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何种会计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规范质量的高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的现象不断出现,而会计规范还难以立足于现实又不受现实的束缚。新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国际化趋势的开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是在规范质量上依然有很多的漏洞需要补上,所以我国的会计规范质量依然有待提高。
(2)对会计造假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套取巨大会计利益是造假者的一贯手段和目的。这种行为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且给社会、国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但是在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中,对此行为的具体规定及处罚力度尚且不足。处罚的金额与造假者获得的巨大收益相去甚远。如东方电子事件,对3名高管人员的处罚金额才12.5万元,而其中1名高管人员所获得的收益就高达上千万元。相同的美国施乐造假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其高管人员开出的罚单达到2 200万美元。因此有必要在制定相关法规上做出更加严厉的处罚,从而遏制会计造假行为。
(3)市场规范建设不完善
公司外部环境不规范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在股票市场制度方面,公司上市资格认证的核准制行政色彩过于浓厚,投资者无法得到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进而使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贬值。在经理人市场方面,许多经理人能力不足,眼光不够长远,只追求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利益。在借贷市场方面,政府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干预,再加上企业信用评级机制缺乏标准,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无章可循,增加了发放贷款时的盲目性。
(4)外部审计对会计信息保障不充足
首先,会计事务所缺乏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其次,事务所缺乏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最后,注册会计师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独立性。
(5)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消极影响
新准则对会计计量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包括公允价值计量手段的运用;存货计量取消后进先出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之后不准转回;债务重组中的利得或损失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计量;合并企业财务报表强调实体理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性房地产等。
会计准则改革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新突破,本质上是一次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在抑制国有资产流失方面也有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准则的部分内容仍存在改革空间。
首先,新增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没有对“公允价值”做出明确的界定,而“公平交易”与“自愿”行为在市场交易中也难以界定,于是在发达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确认比较容易,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条件下,公允价值的确认则变成一个难题,难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
其次,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区别处理。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区分上缺乏可操作性,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操作中,若把原本归属于研究阶段的费用资本化,无疑会虚增无形资产的价值;反之,则低估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无法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最后,有关债务重组的新规定。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一刀切”的规定,对债务人而言,取得的债务重组收益原先计入“资本公积”,现改为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于是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在当期利润表中反映。国有企业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来改变企业的当期损益。
三、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观方面对策
1.提高单位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
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单位领导学习会计法规,使其提高法律意识,明确其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的责任。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第一负责人,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2.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检查和年度考核工作,将对外提供真实信息作为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另外,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以保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
(2)加强业务培训。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一方面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旧习,积极主动强化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会计管理部门要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如阐释和培训新准则、各项法规制度的要点、难点以及对新经济业务的讨论,提高其职业判断技能。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方面对策
1.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责任人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失真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不真实会计信息谋取利益。新《会计法》对会计工作赋予法律责任,明确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增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不恰当会计行为侵害所有者权益的风险,不仅会计人员作假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管理当局授意也将被追诉,新《会计法》有力地约束了会计工作,形成会计活动主体与会计相一致的完整责任主体,消除当前主体权利与行为不一致所导致的责任界定不清,相互之间推诿而影响会计监督难以实现的现象。
(2)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出台了《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了《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了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了会计监督职能。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例如,尽快制定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
2.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
(1)提高企业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2)正确处理会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之间的关系。各经济监督部门既要明确各自的管理目标、职权、业务范畴,又要相互协调,保证各监督职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从整体上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实现经济监督的总体目标。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内部监督是对会计核算所反映的单位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也是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本身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会计核算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的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这样做,将减少大量社会成本。由此证明,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即用权力制约权力。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干其随心所欲的事;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才能时时处处以《会计法》为准绳;所有会计人员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说真话,依法办事。
(4)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社会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要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国家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质量;另一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严惩违反职业道德及执业规范的执业行为。二是加强国家行政干预,政府干预的程度及效果。财政机关、审计机关、证券监督管理机关等政府机关应加强对不实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等经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监督范围、内容上应有合理的分工,各司其职,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3.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在制定违反会计法规的法律责任时,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充分发挥会计法规作用的关键。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定的非法经济利益,如果处罚力度过低,甚至低于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由此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发挥会计法规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作用。以形成恶劣影响的“琼民源”虚假会计信息案为例,虽然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但对有关人员的处罚却比其他犯罪活动轻得多,这就更使得会计信息的造假者有恃无恐。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应数倍于其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所造成的损失,让违法成本大大高于守法成本,不仅使造假者无经济利益可图,还会因造假行为倾家荡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4.加快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网络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会计信息化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财会软件,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处理有统一的规范,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所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加快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网络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为使用者及时了解会计信息提供方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不断成熟,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关注可能存在盈余操纵风险的会计处理
1.盈余操纵空间在新准则中的体现
盈余操纵是指为达到特殊目的而运用会计或非会计方法来改变账面盈余,从而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正常使用,以有利于企业或自己的一种行为。
从新准则和财务通则陆续颁布实施之后,关于盈余操纵空间的话题又引起会计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其核心内容就是新准则与以前相比对盈余操纵的空间究竟是压缩了还是放宽了,对此学术界的认识不尽相同。如果单纯从可供企业进行盈余操纵的会计途径看,企业盈余操纵的空间有增有减,增减基本持平。如新准则规定可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从以前的4项增加到8项,合并报表的范围进行了重新调整,规定母公司需将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以投资比例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完善了会计披露的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的透明度等都消减了盈余操纵的空间。但这种基本持平并不反映每种途径可操纵的幅度以及难易程度,仅仅是一种途径数量上的消长平衡,因此如何判断新准则对盈余操纵空间的影响应看判断标准是什么。新准则取消了存货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这种规定在物价变动不大的时期对盈余操纵的空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资产的减值准备、转回和摊销几乎使得企业“随时”可能产生巨额的费用或利润。
2.盈余操纵的主要手段
(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使企业向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很大差异。有些会计政策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而有些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灵活性,也就成为公司操纵会计利润的主要手段之一。包括选用不当的收入确认政策操纵盈余;选用不当的费用确认政策操纵盈余;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操纵盈余;改变折旧政策操纵盈余;“巧用”计提政策操纵盈余。
(2)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我国许多上市公司是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形成的,因此关联交易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之间。为了某种利益关系,上市公司往往会利用关联交易来调整利润。包括利用关联购销增加收入、转嫁费用;通过资金融通向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
(3)地方政府直接支持上市公司操纵盈余
根据规定,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的上市公司将被作为ST公司,如果连续3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处理。地方政府作为本地上市公司的行政领导和直接或间接的所有者不愿失去这种稀缺的“壳资源”,所以上市公司一旦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ST的状况时,地方政府往往伸出“有形的手”给上市公司以支持,主要体现在降低税负、地方财政补贴、减免利息等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红岩.法治与诚信计信息质量的基石[J].2009(10).
[2]陈劲松,陶宝山,雷新途.论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J].财会研究.2009(1).
(一)会计信息处理问题。在我国部分公司发展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信息失真且失效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公司在进行财政收支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均衡、不对等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还阻碍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建设。而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工作归纳整理不及时、不准确,出现的错误使会计行业的的相关执行原则不能够在公司使用,影响了会计的真实可靠性,导致公司受到了错误性信息的引导,不能够为公司创造最高的经济收益。
(二)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准确性还是信息的充分性,都受到会计管理人员的影响而存在问题。首先,部分企业当前内部各项费用展现不明确,这样混乱的会计账目可能导致会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公司存在的问题,不统一的信息也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生产,无法令管理者根据财务情况来调整经营策略。这样的信息披露准确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缺陷,而缺少内部控制,正是其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其次,从信息披露充分性的角度来看,其信息不完善是当前各大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主要问题,这样不完善的财务信息不能够展现企业内部财务问题,导致公司财务发展不明确。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
(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想要保证公司内部可以全面控制和治理会计信息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公司当前的治理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保证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管理人员能够维护公司中小股东以及员工的基本利益,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治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这样才能够监控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发展,解决在公司进行利益控制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发展偏差。除了优化人员结构之外,还需要保证公司内部的治理人员能够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会计工作,保证其利用自身专业技能来进行公司会计管理以及人才选拔,从专业和法律的角度将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发展进行内部控制,准确的查出可能出现的舞弊行为并坚决遏制。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会计信息;质量
一、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理论研究
1.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守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环境要素、风险评估要素、控制活动要素、信息与沟通要素以及监督要素共同组成,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企业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就必须要以这五个要素为前提,制定科学的控制机制实现对风险点的控制,以此保证企业风险控制机制的实用性。
2.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研究。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对外的时间段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以及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以及可行性等,是企业财务自身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因此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色环境要求,社会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面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投资者要求企业提供不同内容的会计信息,但是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以满足所有信息需求者的要求,那么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早是在FASB中提出来的,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相关性,会计信息必须要与未来的事件相关联;可靠性,企业进行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准确反映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对某项事项的确认;可理解性,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必须要清晰明了,满足向投资者提供有用信息的需求;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即通过前后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判断出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及影响
内部控制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一致。COSO报告中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则是为了更加规范企业的管理活动,因此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目标一致的共同基础;其次,完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透明度,而透明度的提升有效地避免了会计舞弊现象,为此在根本上提升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1.内部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内部控制环境属于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控制文化的氛围决定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如果企业重视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企业内部控制的氛围就浓厚,相反则反之。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而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结果导致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二是企业的管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与监督等落实不到实处;三是人们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作用。
2.风险评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风险评估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企业会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风险,只有合理地评估与应对这些风险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控制活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过程,其主要是企业用来发现与纠正错误会计信息的手段,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可以帮助企业披露更加真实的会计数据,例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实现了对企业岗位责任的认定、对财务人员的授权审批以及对企业资金运行情况的监控等等,提高了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而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1.会计信息处理问题。在我国部分公司发展中,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信息失真且失效的问题时有发生,所以公司在进行财政收支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均衡、不对等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公司的发展,还阻碍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建设。而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工作归纳整理不及时、不准确,出现的错误使会计行业的的相关执行原则不能够在公司使用,影响了会计的真实可靠性,导致公司受到了错误性信息的引导,不能够为公司创造最高的经济收益。
2.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的准确性还是信息的充分性,都受到会计管理人员的影响而存在问题。首先,部分企业当前内部各项费用展现不明确,这样混乱的会计账目可能导致会计报告不能如实反映公司存在的问题,不统一的信息也影响了公司的利润生产,无法令管理者根据财务情况来调整经营策略。这样的信息披露准确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缺陷,而缺少内部控制,正是其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
四、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也是对内部控制活动的再控制,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可以提高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强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避免出现会计舞弊现象。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一是要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作用,对会计信息进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不真实的信息,为利利益投资者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二是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的主要部门。
2.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加强职务分离和授权审批控制。企业要对会计岗位进行优化配置,依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会计岗位进行职责权限的划分,形成相互制约机制。
3.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为经营风险,其二为财务风险。对于经营风险,需要企业做好市场的调查及分析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销售预测及盈利预测措施,并以市场调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预算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对于财务风险,需做好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工作,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定期分析,同时向上级提供有效的分析报告及相关意见。
4.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基于当前信息不对等的关系,企业要通过建立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披露的控制,目前企业委托人与被委托人之间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以企业利润为唯一的标准,这种模式容易出现会计舞弊现象,因此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建立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以股票期权的方式避免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二是将企业绩效考核指标量化,提高企业长远利益指标的比重;三是将激励与约束制度形成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消除人制造的会计虚假动机。
五、结语
总之,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我们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入手,通过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以及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等措施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颖.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5.
本文受陕西理工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SLG0934)资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变迁,会计作为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会有所发展,而XBRL的出现与成熟,既可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又可以从技术层面上缓解会计信息失真的部分问题,但并不必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会计信息化视野下会计信息质量保障面临的困境
(一)会计信息载体的变化增加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技术障碍。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原始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而在磁性介质上对会计资料进行修改,不但操作起来容易,而且一般不会留下痕迹,加上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这就增加了会计信息被篡改或伪造的风险,加大了会计信息保障的风险。
(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增加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难度。在传统管理中,经济业务从事项发生开始到最终形成会计信息,经历的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人员进行记录、审核,并由有权限的人员签字盖章才能生效;这些职责分离、相互牵制、约束与监督,从而保障了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而在XBRL环境中,会计流程的划分不再那么具体,原来由几个人员分别担任的工作可由计算机统一完成,改变了传统会计的顺序化处理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弱化了传统方式下各个环节间的相互牵制、监督作用,增加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难度。
(三)会计信息处理的程序化对保障会计信息质量有负面影响。XBRL环境下,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后面的步骤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但由于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不为人直接控制和掌握,使会计信息的失真风险更隐蔽,对保障会计信息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二、会计信息化视野下会计信息质量保障对策建议
(一)加强财会人员的会计信息化业务培训和道德伦理教育。会计信息系统需要由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若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不当,不仅会影响系统的有效运作,甚至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安全。为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技能和职业道德。
(二)强化对内部会计业务流程的监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一旦出错影响极大。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一整套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包括数据输入、处理、传递、输出和保管五个环节的全面控制。在输入控制中,工作人员要通过合法的身份验证,输入的资料应经过必要的授权,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其准确性进行校验,实行复核制和标准化制,先审核后记账,以保证凭证的真实合法。在数据处理时,首先对基础数据采用时效性管理,定期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统计,以方便决策者使用信息;其次对需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和不需披露的财务管理信息进行严格划分并分类管理,以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第三是采用留痕迹修改的控制办法,以避免出现管理漏洞。要实行操作记录制度,除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日志外,还要对操作人、操作内容、执行结果等有书面记录;最后还要有检查与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输出的会计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和完整,并安全准确地将输出结果送发给信息使用者。
(三)引入各种先进的安全技术。在XBRL或会计信息化环境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上,会计信息安全性在这个环境下更加重要。XBRL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用户权限设置、加密技术与防火墙技术。
(四)严格实行操作与监控分离。在会计信息化视野下,仍应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手工系统下的多方牵制手段已不能适应信息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必须找到适合信息化特点的内部监控方法。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信息化系统内分出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并对每一份业务同时进行多方备份。当会计人员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账务处理时,其操作和步骤也同时记录在监控人员的计算机上,并由监控人员进行及时备份,定期检查。这样,一旦发现差错可及时进行调查,实现有效的牵制。同时,XBRL软件的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企业应将系统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数据输入、文件程序管理等职务予以分离。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这三种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互不兼任,以减少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
三、结论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化与XBRL的普及,企业必须建立起安全、有效的会计信息保障体系,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水平与会计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在XBRL环境下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为经营决策提供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企业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最终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从而改进企业绩效。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