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4 22:51: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篇(1)

20*年,我省计划安排财政资金6亿元,用于全省18个省辖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农村中小学校)课桌凳更新配置工作。实际到位资金6.2亿元,其中省财政资金6亿元,省辖市、县(市、区)主动配套资金2431万元。共向全省24828所农村中小学校更新配置课桌凳3884283套,为4304所农村中小学维修课桌凳352663套,直接受益学生7834961人,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的62.2%。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省教育厅与各省辖市、扩权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在省、市两级收取供应商质量保证金。采取了“省级招标确认供应商资格、省辖市招标采购课桌凳、供应商实物配送、县级验收统筹安置”的实施方式,对更新配置的课桌凳制定了全省统一的规格和标准。省财政及时筹集和下拨专项资金,并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提出严格要求,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加强督导。审计调查中未发现滞留、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违规问题。郑州、平顶山、南阳、洛阳、济源以及永城市还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主动安排地方财政资金2431万元,进一步加大了课桌凳更新配置的力度。基本结束了我省农村中小学生自带课桌凳和学校课桌凳破烂不堪、参差不齐的历史。改善了教学条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紧张的状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推动了我省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师生的称赞。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部分课桌凳在材质规格上不符合省定标准

14个省辖市、3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主要是个别供应商生产的课桌凳不符合省定标准,出现课桌凳表面起皮、变形、螺丝松动、损坏率高等问题。如安阳市滑县配置的课桌凳所使用的螺丝是普通螺丝,没有按质量标准使用“止退螺丝”,直接导致了相当部分的课桌凳螺丝松动、脱落,桌面和凳面与支架分家,甚至损坏。

(二)课桌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超范围更新配置课桌凳。调查发现,有的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中小学校;有的将课桌凳用于农村中小学校的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发现此类问题。如沁阳市将课桌凳配置到非农村(县直)学校5364套,价值84.97万元,占沁阳市课桌凳更新配置总套数的35%。

2.课桌凳分配数与实际需求不一致。调查发现,有的学校课桌凳超额配置,造成闲置;有的学校课桌凳配置不足。8个省辖市、1个扩权县存在此类问题。

(三)课桌凳配送安装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1.个别供应商未按要求安装课桌凳,增加了学校负担。调查发现,3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开封市杞县共配置课桌凳31497套,供应商只安装了其中的1694套,其余29803套由学校出资安装,学校共为此支付安装费89409元。调查发现后,有关部门及时收回了资金。

2.课桌凳售后服务不到位。2个省辖市存在此类问题。如辉县市某镇小学有2套课桌凳有质量问题,重新返还厂家进行维修,时间长达四、五个月之久,仍未交付学校使用。

(四)个别学校课桌凳的管理不够规范

篇(2)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5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群体面对来自学校、学生、家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承受空间越来越小。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可塑性,如果缺少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对教育来说是存在一定的隐患的,而这种隐患一旦造成后果,无论对教师自身还是学生都是有害的。近年来,由于教师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学生、伤害自己的案件也层出不穷。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各地区教育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对教师心理健康关注方面就稍有欠缺了,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关注度就更加降低了。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打造一支阳光心态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农村孩子成长发展,推进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提升整个农村义务教育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了解现在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都设置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心理教师,但是在我所在地方,我做了一次调查,在我走访的12所学校里,只有1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其他的都是兼职的,而且这些咨询点基本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和调节,所以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建设几乎是一个空挡,亟需构建教师阳光心态系统。

1.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情况及问题

为了更好了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心理状况,我制订了100份心理健康测试量表,该量表包括了6个维度(挫折应对、人格障碍、职业倦怠、躯体症状、社会适应、人生态度)61个项目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另外我还制定了与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的调查问卷1200份,主要调研对象包括普通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同时采取了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情况表现出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缺乏专业的教师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堪忧,如图所示:

同时调查显示强迫症状、自卑、偏执、焦虑、躯体化(表现为失眠、食欲下降、咽喉肿痛、头疼、眩晕、心跳过速等症状)是教师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职业成就感的缺乏,导致职业倦怠。表现为对工作疲于应付,对现状不满,对将来没有信心,对学生缺少关心,对工作没有热心。二是收入与付出的反差,引起心理失衡。95%教师提出工资低,福利差让他们没有工作的动力,与其他行业相比,心理严重不平衡,金钱观和价值观出现一些偏差,容易在学生面前流露和蔓延。在问卷中也体现出来,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排名第一是收入水平低。三是教学与竞争的压力,出现身心疲惫。由于教学成绩的比拼,优秀生源的流失,各类评优的竞争,让教师们压力巨大,这就使得教师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不和谐的同事关系逐步显露。这些竞争和压力,成为伤害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构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阳光心态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2.1管理部门建立关爱机制。一是制定政策保障教师心理健康得到常规性关爱。如定期心理培训、适当提高待遇、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等。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减少负面情绪。二是加大投入建设教师阳光心态心理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心理服务机构,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农村教师阳光心态服务平台,开通心理疏导渠道,提高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排解心理障碍。

2.2社会舆论营造生存空间。营造社会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教师有社会认同感。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区县乡镇可以开设家长学习班,让家长关注教育,支持教师,配合学校,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加大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宣传力度让教师有职业荣誉感。开辟公共渠道,给他们提供更多快捷方便的展示平台,增加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

2.3学校创新落实人文关怀。一是打造校园良好的硬环境让教师有归属感。学校应该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创设条件为教师们提供一个艺体活动场地,购置娱乐健身设备,让教师在课余也能适当的陶冶情操。二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软环境让教师有幸福感。学校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让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园管理建设中来,尊重他们的发言权。根据学校教师的爱好特点组建兴趣小组,发挥教师的特长,增强凝聚力,让教师在学校找到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超平,梁莹,谁来为教师减压,中国教育报。2005.10.16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 农村教育 改革创新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两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篇(4)

一、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之一,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努力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工作,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平稳推进,全县没有发生因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而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

    (一)认真贯彻执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全面落实了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免收杂费等政策规定。今年,我县根据中央的部署,在继续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的基础上,全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杂费,全县仅此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1750余万元,再加上向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贫困女童课本费和住宿费等430余万元,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共计减轻农民负担2180余万元,农民人均减负48.4元(学生人均减负290元/年),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

   (二)切实加强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防止村组借“一事一议”名义增加农民负担。今年5月,安排各乡镇开展了XX年度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情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县XX年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找准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搞好今后工作提供了依据。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的筹资筹劳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出现强行筹资筹劳的现象;二是严格坚持了一事一议原则,没有把筹资筹劳变成固定的收费项目;三是普遍推行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筹资筹劳项目和筹资筹劳标准等由群众会议讨论决定,公开资金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做到了资金专款专用。

   (三)认真搞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准确掌握农民负担现状。为了准确掌握农民负担动态变化情况,根据重庆市农办的安排,从XX年开始,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民负担监测县。我们在下路镇、龙沙镇选定农民负担监测村6个、监测农户30户。认真开展农民负担监测培训,按时完成了半年和全年调查上报。

   (四)落实有关制度,确保减负工作收到实效。XX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了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认真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乱收费、对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中的乱收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收费等专项治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我县农村全面推行;各涉农价格和收费单位普遍设立了公示牌(栏),乡镇建立了涉农价格和收费监督站;各地除订阅党报党刊外,无强行订阅报刊的现象,切实减轻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负担。

   (五)组织开展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查,督促扶持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各种补贴、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今年,配合县财政局搞好种粮农户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全县兑付补助资金345万元。8月,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对我县XX年免征农业税以来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自查,督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认真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

    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减免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好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利用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提高广大干群的政策水平,增强学法、守法自觉性。

    (二)转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文书格式的通知》(渝府农〔XX〕26 号),对《重庆市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

    (三)指导各乡镇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今年共协助南宾、三河、西沱、沙子、中益等乡镇调查处理农户土地承包纠纷6件(次),指导各乡镇调解处理土地承包纠纷130多起,做到了承包纠纷出现一件就调解处理一件。全年共提供政策咨询服务150多人次,维护了广大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益。

    三、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政府高度重视,县级有关部门全力指导,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成效显著。据统计,到今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1个(包括烤烟生产合作社231个),其中XX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全县累计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7个(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村基层专业经济协会12个。XX年登记注册29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1.33万户,带动农户4.5万户,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0.3%、34.9%,全面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共3页,当前第1页1

   (一)起草制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今年,代县委县政府起草制定了《关于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石柱委发〔XX〕16号)和《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指导任务和考核办法》(石柱府办发〔XX〕84号)等指导性文件,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

    (二)狠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建设工作。为搞好XX年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评选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荐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01号)。在各乡镇推荐的基础上,组织对推荐申报的23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评审,共初步评选出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XX年县级示范建设的拟建单位,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开展示范建设工作。目前由于补助资金尚未落实,县级示范建设工作未能全面完成。另外,通过积极争取,今年我县已申报农业部XX年年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个,市农业局批准我县XX年市级试点农民专业合作

经济组织3个,市供销总社批准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各级示范(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三)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为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验收评价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XX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验收评价工作的通知》(石农发〔XX〕117号)。今年共收到验收评价申请21个。依照评价办法,组织对符合验收评价基本条件的1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实地验收。通过听汇报、查资料、民意抽查等办法进行量化评价,达到合格等次的有大歇乡双坝长毛兔专业合作社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待县政府审定后即可兑现补助资金。

    (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理论知识培训。利用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理论骨干培训班”和农业局举办的“农业知识更新工程培训班”,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与实务”培训,共培训人员140多人次。

(五)深入实际,加大了指导工作力度。深入龙沙、大歇、枫木等乡镇检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完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大歇乡双坝村制订XX年~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一)利用各种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政策宣传,加强了农村财务公开工作指导,指导乡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行为。

    (二)根据农业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组织各乡镇开展了村级债务债权摸底清查工作。通过摸底清查,基本掌握了我县村级债权债务现状,按时完成了全县村级债权债务的摸底清查和分村录入上报工作。

    五、认真开展农业和农经统计,按时完成农产品成本核算和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

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是农村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基本任务是为各级党政机关研究制定有关农村政策,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提供决策依据。我们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经统计和农产品成本核算、农业价格调查工作,坚持按照调查统计规程要求,开展调查统计培训,加强调查统计工作的指导,保证调查统计质量,按时完成各项调查统计任务。

    (一)制定印发了《关于布置XX年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我县今年的农业和农经统计工作任务,提出了做好当年统计工作,确保统计质量的具体要求。

    (二)按时完成了今年大小春农作物实产等农业统计定报的调查统计上报。全年共完成调查统计上报各种农业统计定报7期。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91.02万亩,比上年增长3.7%,产量24.98万吨,比上年减少8.0%。

   (三)按时完成了全年四个季度农户家庭经营收支预测上报和大小春4种农作物产品生产成本的调查上报。

    (四)按照农业部农经统计制度要求,全面修订了我县农经统计年报指标,印发统计报表10.1万份,开展农经年报培训,搞好年报汇总,按时完成了《农村基本情况及农业生产条件》、《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及负担情况》等14种农经统计年报的审核、汇总和上报。据农经年报统计,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70452万元,比上年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2525元,比上年增加310元,增长14.0%。

   (五)按时完成了农业部“全国物价网点价格月报”和“重庆市农产品市场价格半月报”的市场价格调查报送工作。共上报农业部物价信息12期,网上报送调查表72份,上报价格变动情况分析说明12篇。在市农业局局域网上藏经寺农贸市场价格信息24期。共3页,当前第2页2

    (六)积极为各级各有关部门提供统计数据查询服务。全年共为有关部门提供数据查询80多人次,查询数据6000多个。

    六、认真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努力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篇(5)

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在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农村的父母本身受教育程度低,对于教育的认知很少,更没有法律观念,认为孩子读书还不如在家务农,到了年龄再出去打工。在父母眼中,他们经常考虑的是眼前对教育是否能够有回报,往往目光短浅,在乎眼前的利益。一直以来,农村教育照搬城市教育的模式,脱离了农村的实际情况,学校硬件、师资水平的天然劣势,很多学生苦读9年,最终由于没有接受比城市孩子好的教育,导致无法升学,只能回到农田中,他们也无法很快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由于缺乏技术知识,难以找到工作,导致很多孩子在家闲着。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学生教育局限于课堂上,课堂上的知识教育没有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少了很多实践的机会,也让部分本来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更加觉得学习无用。

(二)教学环境差、设备落后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当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伴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加大,校舍危房比例在逐年下降,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不过目前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设施确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最基本需求,距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比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计算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与应用,再加上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依然远远低于城市。

(三)民族地区滞后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待遇普遍偏低,与民族城镇教师的收人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生活条件也比周边城镇差,因此许多农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流向周边条件好、待遇相对高的行业和部门等等,许多老师依靠职称的提升,寻机到县城和市区或他地等工作待遇更高环境更优的学校任教,导致有经验的老师和优质师资流失,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如何巩固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是农村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只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只是老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老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不过在广大农村,因经济条件差,社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一般都不够重视。所以在农村的发展当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大力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们认识到学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培养。其次,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政府应当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职业培训,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让孩子们能够更多接触到自然,接触更多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劳动中的知识,而不是把孩子圈在课堂内。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当在课堂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可以通过兴趣班的方式来展开,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来弥补不足,让未能升学的学生在未来也能拥有生活的技能。

(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缺口严重。所以,只有当地经济发展了,政府有了更多财政收入,有更多的教育资金投入,才能够发展好当地的教育事业,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把握经济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在经济发展方面,利用农林资源和水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结合当地劳动力充足的优势,招商引资,发展加工业,获取经济的发展,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三)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环境

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我们可以通过财政的投入,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大力改善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偏远地区学生求学住宿问题,着重解决好农村学校校舍维修改造和学生“就餐难、如厕难、住宿难”等问题。逐步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增加对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方面,可以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加快农村学校危房改造进程和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可为教师置办公桌椅、为教师建设周转房,给教师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引进外地教师到民族地区学校工作。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中,教师资源的缺乏是义务教育推进的一大阻碍。推进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提升教育水平,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一是要加强教师师风师德建设,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二是要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根据教师自身特点,以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为手段,建立内部公平竞争体制。可以通过优秀教师、优秀课题评选,给予老师个人和集体荣誉,提升老师教学热情。三是加强教师的培训。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拟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包括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青年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以提升教师水平。四是开展支教活动,要求水平较高的学校对义务教育学校展开对口援助,通过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篇(6)

校级以及校区级先进集体评选的基本条件是:实践论文、调查报告或其他形式的实践成果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有实质性的成果上报,成果充分体现实践性质;在实践过程中主动与地方媒体联系,有媒体对团队的认可并进行正面报道,同时树立了校区的良好形象;建立了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意向,得到当地单位党团组织的较高评价;圆满完成社会实践总结工作,按时上交所要求的各项材料;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指导老师科学专业的指导。

校级以及校区级先进个人主要表彰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

校级以及校区级优秀通讯员将从各小分队上报的社会实践通讯员中评选产出,要求曾准确及时报道社会实践开展情况。

校级以及校区级申报优秀调查报告的基本条件是: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字。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校级以及校区级的评选从已提交的调查报告中评选产生。

校区优秀组织奖是对在组织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校区学院学生会颁发的,以学院学生会为单位申报,评选的基本条件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准时制定并上报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社会实践活动点面兼顾,社会实践率高;社会实践成果显著,实践团队表现突出,获奖论文比例高;社会实践宣传报道稿件充足,质量高;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材料按时上报,优秀实践报告按时上报。

二、申报工作要求

申报优秀组织奖、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须提供1000字左右的活动总结及有关材料,并按要求填写有关表格,申报优秀调查报告的请用A4纸4号仿宋体打印。各类申报材料于10月8日前报送到校区团委。

校区各学院学生会、服务社、团支部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表彰工作。要通过举办汇报会、座谈会、评比总结表彰会等形式,把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要通过总结表彰工作,巩固活动成果,扩大活动影响力,研究和制定活动的新形式新思路,进一步推动该项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国家“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和条件

二、招聘指标具体指标分配见附表1。

三、招聘原则

(一)教师招聘坚持“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的原则。

(二)优先招聘报考学科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和符合条件的本县代课人员。

(三)招聘的教师安排在县以下(不含县城所在地)农村中小学校,其中国家“特岗计划”招聘的教师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乡(镇)初中和中心学校,且一所学校原则上安排不少于3人。“硕师计划”研究生安排在农村乡(镇)初中。

四、招聘程序特设岗位教师招聘按照公布招聘岗位、报名、资格审查、考试、录取、签订合同、培训等程序进行。招聘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招聘符合报考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学科须与所学专业一致)和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幼儿教师资格不能报考)、年龄在45岁以下且在公办中小学连续代课5年以上目前仍在教学岗位的本县人员。第二阶段招聘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第一阶段招聘结束后,公布第二阶段招聘岗位,进入第二阶段招聘。招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第一阶段的考试免笔试,只设面试;

第二阶段的考试设笔试和面试。笔试由省统一组织。第二阶段招聘笔试的考务、阅卷、成绩统计工作,由地区教育局统一负责组织;面试、体检和录取等工作由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报名采用先网上注册报名,然后现场审核确认的方式进行。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在阶段报名时间内登录“特岗计划教师招聘网”( tg.ncss.org.cn/),点击特岗报名注册考生信息选择设岗省份申报岗位,注册并申报岗位成功后,下载打印出《特岗教师报名表》。同时,在“贵州教育网”下载、打印《贵州省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报名表》并填写。(一)第一阶段招聘(免笔试人员的招聘)

2、资格审查报考者经资格审查合格后,进入面试程序。对资格审查合格者,由县教育局建立报考个人档案。

4、录取、签约面试及体检均合格者方可进入录取程序。录取原则按照填报志愿及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符合免笔试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在报考县落选的,由地区教育局根据其填报的第二志愿在本地区所辖“特岗计划”县及时进行调剂。根据各县调剂后的岗位缺额情况,可对符合国家“特岗计划”招聘条件的落选考生,根据其调剂志愿在省的协调下进行跨市(州、地)调剂。被录取者(含“硕师计划”研究生)须在规定时间内与县教育局签订聘任合同。凡未签订聘任合同的,视为放弃录取资格。应届毕业生在开学报到时仍未取得毕业证的,其签订的聘任合同自然解除。

5、上报和公布第一阶段招聘录取签约名单 ①5月26日公示特岗县岗位需求学校计划。 ②5月30日在铜仁学院大礼堂进行现场签约。 ③完成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和第二阶段岗位需求上报省教育厅。

篇(7)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投资体制 问题 

 

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从1985开始,经历了以“乡镇为主”的投资体制到“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的转变,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为县级政府。2005年,山西省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学杂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维修资金等经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建立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分级分担投资体制。这一投资体制的建立对于本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本省地理条件特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基础教育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在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1.“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导致各县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1年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了县级政府。这样使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少就只能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地方的财政收入多,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多。以“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生均公用经费”调查为例:y市以资源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经济较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401548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50元;p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省欠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185000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121.9元;s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且是贫困县,2004年gdp产值为92166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88.7元。这一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不同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农村税费改革使基础教育投资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提升到县级财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即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基础教育费附加,这两项教育经费来源的取消,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对于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办学条件无法保障。 

3.教师收入经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山西省各市县中小学不仅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而且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并把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市际、县际教师由于津补贴及福利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较大,教师工资收入的巨大悬殊给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993年通过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但与法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79%,2000年这个数字为2.8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而用于教育的资源不足3%,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是不足的。 

2.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央,而县乡财政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级财政,2000年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级占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才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1/5,而相比之下,所承担的教育支出则占

编辑整理本文。

的比重较大。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实行改革后,虽然投资主体由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但也只是将原来由乡镇负担的经费上移给了县级财政,并未改变县乡两级财政总体的负担比重,以少于20%的财政收入去负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支出,这显然不符合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将政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责任过分集中在县,但县财政薄弱,这种事权与财权不统一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各县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后,教育投入的多少除了受领导重视与否等人为因素影响外,还直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教育的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滞后、总量不足、资源短缺是山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山西全省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煤、铁、铝、盐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文化集中,是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也有一定的煤、畜牧和水资源,但因历史社会原因和较差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其中的西山二十八县是山西最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三、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对策 

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要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发展,就要加大政府用于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相对量更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基础教育费用更是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应增加政府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比重,以保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2.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分担比例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的基础事业,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投入。应坚持“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的前提下,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分担体制。《义务教育法》中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强调义务教育投入要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不再强调“以县为主”,而今后所谓“以县为主”,更多地指一种管理责任。这就要求今后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担体制。 

为了明确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分担比例,并逐步加大中央、省、市(地)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山西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到以中央、省、地市级财政为主,以县为辅,并在中央、省、地方和县之间规定一个具体的投资比例。2005年《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县城所在地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县按7:2:1分担,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由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50%,地方分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省级对“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重点补助,两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投资分担体制,确定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来保证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健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完善依法筹措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体制 

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条例,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比例和具体的财政措施。 

4.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只能取决于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

编辑整理本文。

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各县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经济,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5.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除了要保障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投资以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社会的职责。针对当前山西省农村办学的实际,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解决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同需求。要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侯怀银,焦佩婵.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3]李建萍.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j].山西财税,2006,(8). 

[4]何玉静,高国普.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2,(8). 

[5]田贤国.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j].理论界,2006,(9). 

篇(8)

“Free Lunch” celebrated its second birthday on 2 April, 2013. The celebrations held in T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have attracted many celebrities and public figures. 21 media including Huasheng Online, Phoenix Weekly and Sina Weibo who have initiated the “Free Lunch” gathered together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two years. Statistics were release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afterwards.

The 2012 Financial Reports of Free Lunch revealed that from the beginning of April, 2011 to March, 2013, the free lunch foundation has received 140,000 donations, with 68, 000 Yuan raised on average every day. In total, the money collected was more than 48 million which benefited 36467 students from 205 schools in 17 provinces of China. Since its foundation, there is no report of food safety and fund security accident. It has won the highest charity awards of Chinese government which is the prize for the most influential charity project. Besides, the project has, to some extent, promoted the State Council to launch the 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Moreover, it has attracted some other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 for instance, the current plan and library project initiated by Yi Nengjing, a famous star in China.

2013年4月2日,“免费午餐”迎来了两周岁的生日。当天,一系列庆典活动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吸引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其中。其中,发起“免费午餐”的华声在线、凤凰周刊、新浪微博等21家媒体机构首次齐聚一堂,畅谈 “免费午餐”在过去两年中的发展与收获,并在随后举办的新闻会上统计数据。

从免费午餐2012年财务报告可以看到,自2011年4月2日正式启动至2013年3月,“免费午餐”基金共接受捐赠资金约14万笔,平均每天募集善款6.8万元。募款总额超过4,800万元,覆盖了中国17个省区的205所贫困山区学校,共有3,6467名学生受益。“免费午餐”创立至今,未发现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和资金安全问题,并获得了中国政府慈善最高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的荣誉。同时,“免费午餐”还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此外,“免费午餐”还吸引了其他公益团队的加盟。比如暖流计划,比如伊能静的静心图书室等等。

Deng Fei, founder of the project confessed that he had not realized that the day of the success could come so quickly. The poor students in Guizhou province with no lunch to eat were still fresh in his mind and that is why he started the program. 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grow in a more healthy way, Deng Fei and 500 journalists from the mainstream media in china established the China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on 2 April, 2011, aiming to launch the free lunch project. It has proposed to donate 3 Yuan every day for th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to buy lunch. The purpose of them is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services for the government, companies, public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personal donators to help those students in disadvantaged families to get free and nutritional meals.

对于“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取得的成功,核心发起人邓飞坦言,并非没有设想过这一天的到来,但从未奢望过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提及当初创建“免费午餐”的初衷,邓飞至今对贵州省黔西县花溪乡沙坝小学那群蓬头垢面,没有午餐可吃的学生记忆犹新。为了帮助中国儿童免于饥饿、健康成长,邓飞等500名记者、国内数十家主流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于2011年4月2日发起了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邓飞等人旨在通过安全、高效、可复制的免费午餐开展模式,公开透明地为政府、企业、公益机构、个人捐赠者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使得免费午餐能成为中国儿童的基本福利。

Thanks to the efforts of Deng Fei and other warm-hearted people, China's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proposal and decided to make a trial run of “Free Lunch” in selected schools in ethnic prefectures and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Ningxia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one of the pilot regions. In only a few months, this experimental policy developed rapidly from covering 260,000 students in Ningxia to benefiting 26 million students in school nationwide. On 26th October, 2011, China's State Council launched the 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appropriated more than 160 billion Yuan to subsidize the nutritional meal supply for the student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standard of 3 Yuan per day. This policy benefited about 26 million students in 680 cities and counties.

This was definitely good news for Deng Feng. “Our original intention was to propel the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We also have to clarify some conceptions that a large-scale change cannot be made only by charities and donations. Governmental funds are the most reliable resources. Before the government took over this program, we were trying to establish a model to ensure the open, transparent, real-time announcement of funds through micro-blogs. This model could continue after the government was involved.”

Wang Zhenyao, former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Welfare and Charity Promotion,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and Presiden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Institute, believed that the launching of Nutrition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miracle for the expansion of “Free Lunch” and a model of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s in society. “Getting such a large-scale response from the governments in such a short period of time is not only unparalleled in the history of charity in China, but also makes a head start over some western countries.”

At present, the funds for “Free Lunch” are mainly allocated to schools through four channels: Fuji Free Lunch Fund, City Express free lunch (located in Hangzhou Charity Association), Guizhou China Morning Post Free Lunch (located in Guizhou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individuals’ and enterprises’ directed funding.

随着邓飞等人的奔走呼号,中国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民族县、贫困县农村学生免费午餐试点工作,并将宁夏确定为首批试点省区。短短几个月之后,这一试点政策已从宁夏的26万名学生迅速扩张到了全国范围内的2,600万在校学生。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

篇(9)

关键词 农村 体育 特岗教师

2003年9月19日,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农村教育首次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该文件首次确立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

特岗教师这样的名词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为农村教师的补充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也在一定程度下缓解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落后的基层教育做出了贡献。

一、“国家特岗计划”的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带动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21世纪是我国基础教育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就成为了一项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教育质量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2006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和中央编办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近几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保障和加强这项计划的实施,“特岗计划”着眼于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农村学校补充合格师资,缓解农村学校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2009年,中央决定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实施范围由西部“两基”攻坚县扩大到中西部22个省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吉林省2009年被纳入国家“特岗计划”实施范围,依据国家特岗有关政策和要求,吉林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施了“地方特岗计划”,2009年共招聘了“特岗计划教师”5178名。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工作者,同样受到基层教育的重视,特岗体育教师岗位的设置为贫困山区和农村的基层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吉林省体育特岗教师工作现状

(一)招聘现状

根据吉林省每年省级统筹下的特岗计划招聘中的招聘条件,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2014年招聘特岗教师312人,占总数的9.2%。“特岗计划”教师的服务年限一般为3年,年后经考核合格,可以依据有关政策继续留教并纳入当地教师编制,也可以进行其他工作或进修学习等自主安排。至2015年9月,我省第一批特岗教师服务期限尚有一年之计,经过两年多的服务实践,“特岗教师”们的工作现状以及服务期满后的工作意向和今后特岗教师如何可持续健康发展又成为了学者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二)工作现状

1.工作内容。根据实地走访观察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特岗教师在其支教学校主要从事三项工作内容:体育课的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三操管理和学生体质测试、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其中体育课的教学是最普遍的工作,其次是寄宿制学校的早操和每年的学校运动会管理以及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值得提出的是,采访中发现少数地区的教师因学校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体育教师也从事着美术、音乐、地理等科目的教学,现状堪忧。

2.工作现状满意度调查分析。80.2%的教师反映对“日常教学工作”比较满意,78.8%的教师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比较在意。在关于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在“传授运动技能”、“传授运动健康知识”和“发展学生意志品质和积极人格”方面,年轻的高等体育专业毕业生能紧跟时代步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因地、因时制宜的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教授体育健身方法和健身知识,能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性集体游戏、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成就感,体育特岗教师为农村基层的体育教育事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新知识、新思路。

在对工作困难的调查中,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场地器材和时间内的保证被排在前两位。贫困农村学校基层体育边缘化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特岗结束后的去留问题调查分析。在对特岗教师的期满后调查中发现,只有31.2%的教师考虑继续任教,38。4%的教师选择回到大城市就业。20%左右的教师继续深造或者考研。所以在特岗体育教师服务期间对其待遇的提高和服务动机的改变都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吉林省特岗教师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1.保证政策落实,确保特岗教师工作的基本物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特岗体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但是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都担心国家政策和待遇的保障落实成为特岗教师最为关心和关注的民生问题。这就要求地方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做好宣传和管理工作,为其安心教学和工作创造条件。

2.确保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关注特岗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在特岗期满,去留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对再就业和入编等问题尤为关注,而“后续”问题的落实是每一个已经是特岗教师的或者即将成为特岗教师的体育专业毕业生都关注的问题。为基层实业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资深问题,特岗计划要想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还须在落实政策保障的基础上为其再深造、再创业、再学习提供优惠条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圈(教师)[200612号].

[2] 彭波.困境与突破:农村教师流动问题分析与路径选择田[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11):21.

篇(10)

截至十月,财政收支运行较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75万元,同比增长33.7%,增收6403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2432万元,为年度预算的88%。收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支出运行平稳。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各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区委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以及区乡两级政府和部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狠抓基础性工作,搞好网络平台建设

(一)基础性工作是完成各项工作的必要前提,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今年以来,我科克服时间紧,工作任务繁忙,及时安排布置了财政工资统发系统软件的更新学习培训,组织人员通过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顺利完成了我区57个部门单位的软件更新,使得工资统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工资的正常发放。

(二)结合上级财政的安排布置,实现了国库日常业务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操作。去年,上级财政推广使用了财政厅研发的《总会计核算系统》,因推行时间较晚,该软件的全功能使用是从今年以来正式启用的,虽然该软件实用性强,但具体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使用问题,为了尽快解决好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科具体工作人员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查找问题,解决了该软件和《预算执行分析》、《财政总决算软件》等在具体实际使用中出现的复杂情况,保证了日常具体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顺利完成了年财政决算报表工作

年的决算报表工作面临新的情况,编制方法和要求前所未有,工作量十分浩大,通过精心准备,刻苦努力,国库科全体同志分工协作,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做到审核编制报表工作与日常收支拨款业务工作两不误,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不利因素,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报表编制上报任务。

四、加强了内外部工作的联系

在分管领导的主持下,我科就化解我区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组织教育部门和与此有关的行财科、综改办进行了座谈交流学习。通过学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消除了认识上的误区,为今后我区落实此项工作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参与教育系统财务培训班,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资金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行深入宣传。

五、理顺管理,规范国库业务操作

为适应当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整合了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使得国库工作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了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管理,从会计核算体系到会计信息的综合反馈达到有机统一。

六、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

1、继续搞好“财政工资统一发放”工作,工资统发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一个方面。目前为止,纳入工资统发的部门58个,以银行卡的方式累计直接支付工资30248.68万元,涉及我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区直各部门单位13644人。此项工作是财政国库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在全市范围看,我区的工资统发程度是最高的,目前为止,没有出现工作差错,是与具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密切相关的。值得注意的是,“空饷”问题的出现是与人事管理不到位等复杂背景相关的,不是财政工资统发后出现的负面影响。

2、进一步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款”、“农村贫困学生半寄宿制经费”的资金管理。今年以来,我科通过直接支付到农村中小学校的保障机制经费和生活补助累计达到5612.57万元,杜绝了专项资金的截留挪用。把中央要求落实的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下来,促进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七、其他方面的工作

国库工作具体事务较多,办理时限强,我科全体同志在完成本质工作的前提下,还完成了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主要的是:

1、参加“小金库及非税收入”清查工作。前期配合牵头科室花大力气进行银行账户清理核对工作,分别与七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联系核对我区区乡两级600多个银行账户开设认定工作;后一段参与对单位的检查工作,形成了检查报告,针对账户清查情况及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的通知》下发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及区直各部门单位,巩固了小金库清理检查成果,加强了我区银行账户管理工作。

2、参加了财政信息公开、“四项制度”落实的有关准备工作及研究,拟定了国库科四项制度实施意见,国库科办事指南等文字材料,完成了上级关于汶川地震对我区经济运行财政收支影响调查报告。

3、汶川地震后,我科接待了单位的对救灾捐款涉及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咨询,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研究具体操作事宜,并形成正式文件通知下发各单位办理。

4、认真研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涉及国库业务的相关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提出有关意见建议。

5、参加了全区财政清理吃“空饷”检查工作。

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问题还是国库集中支付试点推广工作扩面。通过一年多的试点,第一批试点单位虽然启动,但试点单位的财务规模小,资金量少,一些改革过程中的新问题可能暂时没有显现出来。因此,我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还是应该确定在“积极稳妥,稳步推进”上,需要联系资金清算的有关各方进行相关协议的签订,开通人民银行、银行和财政国库三方的联网,建立网络平台。

篇(11)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层面上,我国正在成为世界舞台上重要的成员之一,扮演着越来越核心的角色。社会层面上,专家预计我国将在2020年首次实现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目标。但是,在这些激动人心的变革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群。他们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而成为了“时代的孤儿”。这就是留守儿童。

在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中国每年高速增长的GDP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上时,留守儿童们默默地为这一切承受着代价。他们的父亲、母亲,甚至是父母双亲为了中国城市化的建设而弃他们而去。然而,我们管理这些孩子的体制还很不够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还存在许多漏洞。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目前,在全国各个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都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现状作了调查。其结果不容乐观。

1 留守儿童人数众多

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0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的数量翻了一番。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超过了留守儿童数量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小学适龄儿童为主。仅就安徽一省而言,2007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约280万人,占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8%左右。随着中国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2 留守儿童分布集中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等劳务输出大省,这几个省(不包含特区,全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占到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上述省中,有些村庄早已完全流失了劳动力,致使在村中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而留守儿童更是随处可见。在其他各省,留守儿童也逐渐形成规模。

3 留守儿童增加势头迅猛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复苏,中国沿海一带的制造业,服务业,建筑类行业等也迅速抬头。在今后几年,这种上升趋势势必造成新一轮的民工潮,并促使内地各省,尤其是劳务输出大省劳工的迁移。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力难以照看的孩子,将变为新的留守儿童。因此,经济复苏带来的必然后果是留守儿童数量的又一次大幅增加。

二、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留守儿童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占大多数。这正是一个人发育最快的阶段,也是吸收知识最快的阶段。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们相比,留守儿童没有父母作为学习的榜样,也没有父母规范他们的行为。因此,留守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的表现在学习方面、品德方面和情感方面。

1 学习方面

对比与父母双亲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失去了从父母身上学习的机会。在他们本应继承父母勤奋、上进、不畏困难这些美德的时候,留守儿童却由于缺乏管教而养成了逃学,不完成家庭作业,顶撞老师的不良习惯。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和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

在留守儿童暴露出的不良学习习惯的表面现象下,更应该被看清的是这些坏习惯形成的原因。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失去父母管教,完全依赖自己的自觉性。这种管教的普遍缺失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正常的。因此,留守的现状决定了留守儿童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

2 品德方面

相比学习上的问题,留守儿童在品德上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有的甚至还没有记事就被父母留在家里。因此,留守儿童没有机会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在童年接受好的道德品德教育。一般来讲,一个拥有父母双亲的孩子在接触社会之前,已经耳濡目染而接受了父母的说教。而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往往容易在较小的年纪便在繁杂的社会中失足。就算长大后有机会受到来自老师的品德教育,也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畸形的道德观念。

国务院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于2007组织的一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项调研显示,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正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指出,全国留守儿童中33%的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5年以上,

60%―70%的父母是在外省打工,30%的父母每年只能回家一次。研究还指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外出的已超过半数,其中与隔辈人生活的占26%,与其他监护人生活的占16%,还有一些年龄偏大的儿童是单独留守,身边没有任何监护人。而且,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5岁以下的儿童占了27%,他们的父母中有近20%是在孩子1岁前外出。

数据表明,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没有监护人,或监护人每年只能见面几天。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上的坏习惯。他们在品德上的堕落触目惊心。根据共青团湖南省委在2006年6月1日发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抽烟的比例在留守儿童中占27.7%,而且抽烟时间早。甚至有的留守女生从一年级就学会了抽烟。该报告还指出,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占13.7%,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占28.9%,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占15.4%。这些比例都大大超过与他们同龄的正常儿童。广州刚刚进行的三所监狱调查报告中显示,八成犯罪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中绝大多数幼年留守农村无人看管。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品德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3 情感方面

留守儿童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感情方面没有寄托。共青团湖南省委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中亲情状况指标一项有如下资料: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三年以上的占26%,没去过父母工作地的占65.3%,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23.3%,非常想念父母的占64.1%。在另外一项,社交能力指标中,留守儿童社交能力较差的占34.5%,好朋友数目较少的占35.8%。社交的数据明显比正常儿童群体高出很多。数据说明,留守儿童在缺失父母亲情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缺陷,最终导致在与同龄人的社会交际中受到阻力。留守儿童不善社交的具体表现有缺乏自信,孤僻,性格偏激,不愿与

人接触。更严重的是,若不加以疏导,这种负面的性格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是足以威胁他们自己和周围人安全的心理疾病。

三、可行的解决方案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 政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 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

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任。担当责任,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任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 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