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用化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5 07:10: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用化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用化学论文

篇(1)

目前,国内大学已经提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个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学改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性的创新精神。然而,由于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以及旧的教学体系等因素的影响,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因此,从化学角度上讲,我们也应该改革目前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重新认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

一、更新实验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1)围绕培养目标更新实验内容。医用化学既有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独立性及完整性,又有为医学教学打好基础的双重教学任务。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受其影响,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医用化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为此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实验内容。在保证学科知识体系与实验教学基本内容相一致的前提下,选择靠近专业特点的实验,注重独立设计内容及操作途径的实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到演示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要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完整、精练与科学,使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大效果。实验教学计划应本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增强学生实验技术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实验和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2)跟踪学科发展,更新实验内容。实验内容要紧跟学科发展,对于医用化学学科来说,这一点比较困难。可取材于研究热点的技术操作,也可取材于刊载在国外文献上的实验操作,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一些教师多年来做提取中药有效成份的研究,搞“SOD”测定的研究。学生也很想了解他们的老师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如能在这些方向安排一些实验操作,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将来步入科研领域打下了基础。

二、突出知识骨架,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新的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个人在感性知识及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在学生的头脑里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验证式”化学实验操作方式,总是按照“某实验—用仪器—取药品—条件”这样一个“照方抓药”的固定模式进行,若再做下一个实验,学生很快就会被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方式所同化。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改进这种刻板僵化的认知结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出探索性实验操作安排,通过用“理论依据是什么,仪器药品选择哪些,步骤设想如何”等创设问题的情境方式提出,供学生讨论,以学习者个人为思维中心开展实验教学与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性知识体系。因此,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结构就是要求交给学生的知识有骨(骨架)有髓,骨髓一致。当学生把握了合理的认知结构以后,就可抓住其结构精要,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作用,从机械的“背实验”、“背公式”、“抓药方”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三、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必须大力加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实验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方法和操作步骤,领会实验设计原理,结合实验内容复习医用化学及有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师在实验开始前抽出5~10分钟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求学生在实验时认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客观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实验教师要简要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背景,明确提出培养训练要求。对基本性实验,要突出“四个一”:围绕一个基本原理、掌握一组实验仪器、学会一种研究方法、解决一类实际问题。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实验教师要具体而精要地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基本思路及技术要点。教师不必完成全部实验,只需演示关键步骤、环节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并将原始数据记录在实验报告上,若结果错误或不明,应要求学生重做,并自己找出失败原因和解决方法。在实验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接近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引向深入。针对不同的学生,结合在实验中的提问和暴露出的具体问题,给予必要的提示,既是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也以点带面,给同样问题的学生以提示。这样不仅使学生动手参加了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能自觉的带着问题去做实验,认真分析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从而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基本技能训练安排成综合型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医用化学理论知识的综合性,也有条件开展综合型实验,从而使实验内容紧凑、丰富、知识点连续性强,并为开展更多的实验内容提供时间基础。例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测未知液的浓度、测其电离平衡常数,教给学生一套完整的分析测定方 法。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实验课的考核,是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既要客观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又要促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总结和深化所学知识。现行的实验成绩多为几次实验报告的平均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操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为此我们在实验考核上尝试了一些新方法:在理论考卷试题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实验内容;将预习报告、清洁整齐的作风和安全意识列入实验态度作为一项考核内容;除了体现在实验报告上,还要将规范和正确的操作、观察记录和数据的准确及处理列为实验技能考核之中;在批改实验报告中注意对实验现象、过程、结论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核。以上考核方案新学期公布执行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验效果不理想的,学生主动要求重作。实验报告也写出了开拓思维、认真操作的特点。纠正了某些学生的依赖思想,变被动为主动,为实验教学的成功开辟了途径。

化学实验具有证明物质的真实性、教学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技能等功能。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医用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程敏熙,赵芝孟,颜巧莹.简论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2):186.

篇(2)

2加强实践教学

国内高职高专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从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开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教学体系、以职业素质及专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结构,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强调课程和职业相结合。将“教、学、做”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解决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成长为优秀的护理技能型人才。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学科的完整,其最大的目标是建立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医用化学教学通过案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来展开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奠定基础。例如临床护理工作中给患者换药时,通常用与组织细胞液等渗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配制的眼药水必须与房水的渗透压相同,否则会刺激眼组织或导致眼组织损伤,为什么?提出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师利用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在教学中适当将一些与临床联系紧密的病例导入新课。例如:有一天,老李在回家时突然感觉浑身无力,差点晕倒在路上,回家后接连出现口渴、尿频的症状。家属马上将其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血糖病理指标高达4个加号,再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酸中毒,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医院对于酸中毒一般给予碳酸氢钠等渗溶液静脉滴注,为什么临床上用碳酸氢钠等渗溶液而不用乳酸钠等渗溶液纠正酸中毒?人体内存在着怎样的酸碱平衡?由此病例引出酸碱平衡、电解质水解等新知识。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课下利用网络寻找答案,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得出正确结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医用化学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了学生对医用化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篇(3)

两希文化,即西方文明源头的的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无论在中世纪还是现代,对西方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在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借鉴两希文明中的人文精神和医学语词的文化蕴涵,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文化素养。本文将以由华仲乐主审、朱琦主编的《医学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教材为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两希文化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两希文化是医学英语词汇的重要来源

词汇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古希腊文明中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文化、古希伯来人的宗教文化、生活习性与经验医学都是构成现代医学词汇的主要源头。

1. 古希伯来人已会区分不少疾病,如瘟疫、麻风、痔疮、火症、发热、癣类疾病等。如在《旧约》——申命记(Deuteronomy)第28章中:“The LORD shall smite thee with a consumption, and with a fever and with an inflammation, and with an extreme burning, and with the sword, and with blasting ,and with mildew; and….”(耶和华要用痨病,热病,火症,疟疾,刀剑,旱风(或作乾旱),霉烂攻击你。)此处的consumption意指肺痨,即现在医学英语中的(pulmonary) tuberculosis,phthisis(肺结核);inflammation(火症)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炎症,发炎(phlogosis);extreme burning在此处指疟疾,现代医学英语中helopyra,malaria,impaludism均有此意;而句中的mildew(霉烂)等同于“糜烂”(erosion)或“溃疡”( ulcer)。

2. 一些疾病、药物和人体器官的名词直接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如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彩虹女神Iris,专司为诸神报信,人们便以她的名字命名为虹膜(iris);睡梦之神Morpheus掌管梦境,1806年,药剂师F.W.A Serturner 从生鸦片溶液中提炼出一种有机化合物,有镇痛麻醉的作用,他将其命名为morphine(吗啡);又如ECG(Electrocardiograph),在希腊神话中,有一美少年Narcissus,因被宙斯贬下界来到一森林,森林女神Echo与其相遇,因其英俊貌美而坠入情网,但赫拉嫉妒Echo的美丽,施法令她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而不能作出自己的回答,后来便以Echo表示“回音”,医学领域由echo构成的术语也相应而生,如“echocardiography(心电图)”、“echoencephalogram(脑回波图)”、“echosonogram(超声回波图)”。而Narcissus后来竟爱上自己水中的倒影并日渐憔悴,最后滑入水中而死,死后的地方长出了水仙花,因此narcissus不仅指“水仙花”,还指“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症)。

二、两希文化是医学职业精神的源泉

孙福川指出“医学职业精神是指从业医者表现在医学行为中的主观思想,是其在医学实践中所创立和发展、并为整个医学界所肯定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职业风尚的总和。”两希文化中的医学、哲学和宗教文化与现代医学职业精神息息相关,从古希腊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到希伯来人的宗教仪式和经验医学,无不展现了谦逊、仁慈、客观、自信、崇尚艺术的情结和一种普遍的人类自关怀。

古希腊人民认为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是医神Aesculapius的后代,他一边游历一边行医。他指出,医生的艺术包括3件大事:疾病、病人和医生。医生是艺术的仆人。治疗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治好病人。医疗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他制定的医务道德誓词“Hippocratic Oath”便是现在的国际医务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医学文化也是希伯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色彩、卫生与疾病预防和隔离的关系,熟知古希伯来人的生活习性与养生保健,便不难理解希伯来医学文化中所传递的创新、自信、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职业精神教育环境氛围,可以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医疗艺术素养。

三、两希文化是医学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基础

两希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哲学发展、民族历史演绎等无不与医学文化紧密相连,将这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如:教材中出现的WHO(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MOH (The Ministry of Health)所配插图都有一个“蛇杖”的标志。蛇与医学文化的关联在两希文化中均有记载描述。《旧约》中,摩西带领以色列民众离开埃及回家乡的途中死了许多人,耶和华让摩西制造一条铜蛇,将死的人只要望一眼这铜蛇便活了。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Aesculapius是医神,总是手持缠着一条蛇的令牌,健康女神Hygeia也总是手臂缠蛇。在古代欧洲人的眼里,神祗们是依靠蛇灵来治病救人的。如此,蛇杖就被定格为医卫各行业组织的标志。

两希文化对西方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的宗教神话故事是构成医学词汇源源不竭的动力,其哲学对现代心理学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凡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有选择性地对两希文化加以利用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医学英语知识的同时,完善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51-02

“前景化”这一概念源于视觉艺术领域。根据二十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鲁宾等的研究,人的视觉倾向于把视野中的景象区分为图像(figure)和界面(ground)。确切地说,当视野中的不同物体具有颜色、亮度方面的明显差异时,人的视觉会自动将它们区分为明亮的前景(foreground)和晦暗的背景(background),并且将前景视为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一、文学语言中的前景化

前景化的原理可以应用于文学语言。在文体分析中,它指一种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的东西的前景化,或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是语言上的偏离,而背景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Leech(1970)认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有目的的偏离。为了达到在风格上有特色,某一语言特征必须偏离某种比较的常规。Leech(1969)把偏离进一步分成8个类别: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Halliday(1973)把真正的前景化(truegrounding)和纯粹数量众多的语言结构区别开来:一种数量突出(prominence)的语言结构只有在与整个文本意义相关联时,才会成为真正的前景化。Halliday从功能的角度更加明确的定义了前景化的概念,同时也表明前景化表达形式在作品中具有文体功能和价值。

二、文学翻译中的前景化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文学的艺术质量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语言的选择上。在文学翻译中,应重视对原文前景化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常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译者往往看重对原文内容、信息的传达,而忽略了对文章形式、文体的再现,使文章所要传达的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甚远。

Leech和Short在《小说中的文体》一书中采用了以下模式来描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1981):意思[内容、事实]+[表达形式的]文体价值=(总体)意义

在翻译文学作品中仅仅传达作品的内容信息而忽略形式的再现就易造成“假象等值”(申丹,2002)。其通常表现形式为:译者认为原文中的某些虚构事实有违常情,因此有意进行“情理之中”的改动。译者以为这样一来,自己的译文形成了与原文更为合理的对应,实际上却损害了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修辞前景化

修辞前景化是由于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比较特别,超出读者的预料而形成。

例如:

But Mr. Wu’s face is worth a fortune: it is peculiar to the point of caricature. A head shaped like a bomb,and just as suggestively explosive,gaunt,……rugged,with very prominent cheek-bones and sunken cheeks,and eyes which stare at one like glowing coals―all this set on a neck too long by half; and a thin body,as strong and as little elastic as a rod of steel!(excerpted from Mr. 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

译文1.吴先生的相貌却价值连城,怪异得就像一幅漫画。脑袋的外形像颗炸弹,也像炸弹一样随时都有可能爆炸。……脸上多皱,颧骨高耸,两颊下陷,盯着人看的一双眼睛像是烧红了的两粒煤球―这一切全都支撑在比常人长一半的脖颈上,瘦削的躯体活像一根结实、梆硬的钢条。(江枫译)

译文2.但是雨生的脸倒是一种天生禀赋,恢奇的像一幅讽刺画。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一样的有爆炸性,……面容险峻,颧骨高起,两颊瘦削,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炭―这些都装在一个太长的脖子上及一副像枝铜棍那样结实的身材上。(林语堂译)

人脸与一大笔财产、脑袋和炸弹、眼睛和灼灼的碳球,吴先生异于常人的长相和形态跃然纸上,这几处精心雕琢,那几处简笔勾勒,嫣然一幅详略得当的肖像画,令人印象深刻。译文1较译文2用词谨慎,修辞上受英语行文习惯约束,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吴先生长相之奇特。相比之下,林语堂先生用词大胆而灵活,“天生禀赋”、“讽刺画”、“爆炸性”等等,产生的修辞效果更为突出,更加“前景化”。

(二)词汇前景化

词汇前景化表现为临时创造新词或赋予普通词汇新的意义。

例如: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荔枝蜜》,杨朔)

译文1. But since then,whenever I see a bee,I feel all knotted inside and very uncomfortable.

译文2. Nevertheless,the very sight of it always gave me an awkward feeling since then.

译文3. Still,after that,the sight of a bee always filled me with misgivings.

“疙疙瘩瘩”一词《新华字典》给出的基础解释为:不平滑很粗糙,比喻办事遇到一些麻烦。这里办什么事、遇到了什么麻烦呢?从上文可知,即“遇见蜜蜂”然后“被蜇”这件事,那这感情上的疙疙瘩瘩,可想而知就是对“蜂蜇”的一种担心和恐惧了。三个版本的译文明确表现出这层意义的是译文3,misgivings尤作复数,指a feeling of doubt, distrust, or apprehension,但始终体现不出原文中“疙瘩”和“蜂蜇”之间形象的因果联系。笔者试译为:Nevertheless, the very sight of it always stung me, leaving me uncomfortable.

(三)数量前景化

数量前景化指某些语言因为出现频率过高或过低而超出读者的预期。

例如:

Through the fence, between the curling flower spaces, I couldsee them hitting...They took the flag out, and theywere hitting...and he hit and the other hit..."Here, caddie." He hit...They were hitting little, across the pasture.(The Sound and the Fury)

透过栅栏,穿过缠绕的花枝的空隙,我看见他们在打……他们把小旗,打了一下……这人打了一下,另外一人也打了一下……“在这儿,开弟。”那人打了一下……他们过老半天才打一下,穿过草场。(陈文俊译)

文中不长的两小段内就出现了六次hit,对于较忌讳重复用词的英文来说,显然偏离了常规。作者这么使用当然是有用意的,小说选段的视角是一个智力障碍的成年人,看到眼前有人在打球但他并不理解这一行为时,他的词语库里大概也只有最简单的hit一词是可用词汇。在翻译时应译作同一个字即“打”,以突显这一词在数量上的特殊,使其跳出别的词,成为“前景”。

三、结语

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通过前景化突出文章中心,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与效果,以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将原文的意义准确表达,更要把原文前景化语言特点在译文中再现,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相似的感受,理解与心理认识。

参考文献:

[1]McIntyre,D.2003,Using Foregrounding Theory as a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a Stylistic Course[J].Style(37).

[2]Leech, G.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 [M]. New York: Holt, Rindhart and Winston, 1970.

篇(5)

“仪器分析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分析化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能根据不同仪器的性能、不同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分析技术解决生产和科研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具备从事仪器分析方面研究工作的方法与能力。为此,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夯实基础,综合训练,创新提高,实践应用”。“夯实基础”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性实验,加深理解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综合训练”是指每个学生必须完成部分综合性实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各种仪器分析测定实际样品,掌握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创新提高”是指学生自主选择1-2个创新性实验,课下完成,针对生产生活实际中的某个问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条件,得到产品,进行表征或测定,并评价其使用效果,无论成功与否,都要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下一步毕业论文和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奠定基础。“实践应用”是指学生通过见习实习,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去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综合应用能力。

1.2课时安排

在2011版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仪器分析实验在第5学期与仪器分析课同时开设,安排在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等基础课程之后,48学时,开设12个实验项目,教学大纲提供了26个项目,其他实验项目作为开放实验,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下完成。

1.3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仪器分析实验的要求,课程组以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宗旨为指导,以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对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由基础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以及实践实训构成的课程新体系,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综合、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创新能力养成的认知发展规律。

(1)基础性实验

共有8个基础性实验,其中6个为必做实验。该类实验针对基本的分析方法,选择常用的仪器,开设较为简单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操作,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学会记录和分析处理数据,为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通过第一层次的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并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综合性实验

2个综合性实验为学生必做实验,其余10个为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包括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原有仪器的使用,学习新型仪器的操作,如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X-射线衍射仪等,掌握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性实验

该类实验难度较大,教师精选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只给出实验要求。学生必须进行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类实验以开放性实验开出,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4)实践实训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实训工作,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结合环保主题开展临沂市水质调研、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的调查,对水质的各种指标和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进行测定。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不同小组可以选用不同的仪器进行测定,进一步熟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ICP-OES光谱仪、原子吸收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的使用,掌握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比较不同小组的测定结果,并与国家标准对照,确定水或土壤是否被污染。2011年,我们组织的临沂大学沂河水质调研团获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或实习,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习了解先进的分析仪器。学生在学习仪器分析之前,接触到的分析仪器都是玻璃仪器,复杂一点的就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所以对于大型仪器非常陌生。开始新课前,我们组织学生分组到仪器分析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见识将要用到的大型仪器,对于学校没有的较先进的仪器,就带学生去实习单位参观,了解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大型仪器在现代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仪器分析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结束时,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去实习基地见习或实习1~2周,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对实际样品进行处理和测定,深刻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道理。大四下学期,所有的学生都要去基地实习2-3个月,实习期间,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设计方案,到优化条件,最终建立一种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的分析方法,或者对已有的方法进行改进,在校内教师和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2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内容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我们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临沂市环境监测站、临沂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临沂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临沂市药品检验所等监测部门、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对仪器分析实验项目的设置提出了修改建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修订。

2.1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实验内容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内容的开放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实验的兴趣。讨论问题不能一味地从理论知识开始,应注重从与知识相关的应用和技术以及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从项目(主题)及应用性的问题出发,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实验内容。例如: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就可以选择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中磺胺甲噁唑含量,循环伏安法可以选择各种饮料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既保证了实用性,又增加了前处理的内容。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将其有选择性地融入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如假药的检测、苏丹红及三聚氰胺的分析等此类探索研究性实验,作为开放性实验,对一些有浓厚兴趣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单独开放。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体会到仪器分析实验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及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便利,并且认识到,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甚至是灾难,让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2.2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新技术新方法

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多是一些验证性和低层次的常规实验,与现代实验方法技术和现实应用等相差较远,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科学发展前沿介绍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基础理论为主线,以典型的实验为重点,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在集中讲授研究成熟、应用性广泛的仪器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掌握现代仪器理论的最新动态,了解本学科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熏陶。基于这一想法,我们增加了有关新仪器、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验,如“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中苯系物的组成”、“松果菊中组分的LC/MS分析”、“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DNA”、“基于纳米金比色分析法测定中药材中的汞离子”等。

2.3提高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不少学生希望老师把更多的思维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为此我们尝试把学生的一些基础实验设计成研究型实验,把科学前沿领域的知识引入学生实验中来,增加创新性实验,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HPLC法测定中药材提取物和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中抑菌剂含量”、“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叶绿素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鉴定”、“固相萃取-HPLC检测土壤中的三嗪类除草剂”等。通过实验,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样本的提取与预处理,以及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初步具备了实验方案制定的能力,并对现代仪器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4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

课程组教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了几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生命化学分析、纳米改性与传感、环境分析、天然产物分离与分析。课程组充分利用科研优势推动教学改革和实验内容的更新,部分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仪器分析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DNA”来源于生命化学分析研究方向,“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阿司匹林中水杨酸的含量”、“松果菊中组分的LC/MS分析”等实验项目来源于天然产物分离与分析方向,“基于纳米金比色分析法测定水中的汞离子”、“稀土掺杂TiO2光催化剂制备及光催化活性的研究”来源于纳米改性与传感方向,“土壤中砷的形态分析”,“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水中镉离子的测定”等实验项目来源于环境分析化学方向。这些实验项目的实施,既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又充实了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热情。

篇(6)

2.锥形瓶:锥形瓶可以用作气体反应的反应装置,在蒸馏实验中,锥形瓶是作为液体接收器的.

3.量筒:主要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在一些用到排水集气法的实验中可以通过量取液体的体积测量固体或气体的体积.

4.集气瓶:与毛玻璃片配合,可用于收集、存放气体;也可以作气体与物质反应的容器.

5.滴瓶:滴瓶是用于存放少量液体的,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能够控制液体的使用量及液体流入的速度.

6.玻璃棒:玻璃棒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测pH的实验中,玻璃棒用于蘸取溶液,引燃红磷,在蒸发操作中用于搅拌,蒸发完毕后用于转移固体,在配制溶液时用于搅拌,在过滤操作中用于引流.

7.广口瓶: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还可以用于气体发生器.

8.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在盛放碱性溶液时用橡胶塞,盛放强氧化性的溶液要用玻璃塞.

9.导管:长导管有冷凝回流的作用,这可以达到分离产品的目的.

10.漏斗:用于过滤或向小口径容器内注入液体.

二、玻璃仪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在室温下进行,读数时,要注意视线应与液体面底部相切,仰视与俯视都会造成数值偏差.量筒不能加热,也不能用于热溶液的盛装,操作时要沿壁加入或倒出溶液.使用烧瓶加热时,要将烧瓶放置于石棉网上,让其受热均匀,平底烧瓶不能长时间加热,当烧瓶用于溶解物质时,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不能触及杯壁或杯底.试管可以直接用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加热前外壁应无水滴,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加热后不能骤冷,以防止试管破裂.集气瓶不能用于加热,在瓶内进行燃烧实验时,需要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细沙.滴瓶在盛放碱性溶液时要用软木塞或橡胶塞,滴瓶不能倒放,否则会引起胶头滴管的腐蚀,胶头滴管加溶液时,不能伸入容器的,更不能接触容器壁,不能平放于桌上,用完之后就立即用水冲洗.广口瓶不能用于加热,当放入具有酸性、氧化性的试剂、有机溶剂时,要用玻璃塞,放入碱性试剂时要用橡胶塞,用棕色瓶装见光易变质的物质.

三、玻璃仪器的清洗

仪器的洗涤方法一般有冲洗法、刷洗法、药物洗涤法.玻璃仪器的清洗很重要,如果清洗不当或延后清洗,都可能会造成仪器的洗涤变得困难甚至损坏.洗涤一般可依照以下步骤:倒去废物—冷却—用水冲洗—刷洗—用水冲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仪器都是用水冲洗的,一些用于特殊反应的仪器,也要用特殊的洗涤液清洗,在洗涤剂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常用的洗涤剂有肥皂液、去污粉、洗液、有机溶剂等等.用毛刷刷洗仪器时不能太用力,以防将仪器捣破,用洗液洗涤仪器时,玻璃仪器中的水要尽量倒干净,洗完之后将洗液倒回原瓶,并将瓶盖盖好,如果洗液流出瓶外,不能用手去擦,只能用水冲洗或抹布擦.化学实验中清洗后的仪器应达到内外壁应都能被水均匀地湿润,且不挂水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晾干后不留水痕的效果.

篇(7)

1.1 表格与文字或插图重复 有的作者常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再用文字叙述或又绘制成图来表述,既造成内容的重复,又浪费版面。其实,在医学论文中,相同的内容不宜同时使用文字、表格和统计图重复表达, 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一种适宜的表达形式即可。一般能用文字概括的内容不用图表;为使读者便于对照比较和了解精确结果时,以表格的形式表达为宜;仅让读者了解事物发展趋势或某种趋向时,则应以插图表达为宜。

1.2 内容过于简单或包含主题过多 表中内容比较简单者(只有几组简单的数据),宜舍去表格改用文字叙述,或将同类主题的表格作适当的合并(但不同主题内容的表格不宜勉强合并)。有的在一个表中包含的主题过于庞杂,不适当地把属两份甚至三份表的内容强拼在一起,这样主次不分既不易看清表中各项关系,又违背了一个表只说明一两个主题的规则。

1.3 罗列原始记录数据 有的表内数据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罗列原始记录数据。医学论文中的表格一般应是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具有比较分析价值的统计表,表中的数据应是经统计学处理过的数据,研究过程中原始记录的数据应当删除,或经统计学处理后制表。

1.4 表题与内容不符 无表题、或表题过于简略或与表中内容脱节的现象在一些文稿中比较突出。表题是对表中内容的概括, 兼有对主题的说明和限定之作用, 故不应忽略和遗漏, 同时应注意拟题既要准确贴切, 又要详略得当。

1.5 主、谓语位置和数据排列不当 表中主语是指所要说明的事物分组、类型、时间、地点等多为文字,谓语是指所要说明事物的指标,如例数、百分数、平均数、构成比等多为数字,主、谓语应连贯为一句完整、通顺的句子。根据阅读习惯主语列在表的左侧,为竖标目,谓语列在表的右侧,即为横标目。有的作者不注意主、谓语的位置设计,将谓语置于左,主语置于其右,使栏目设计颠倒,表中数据横向排列,这种主、谓语位置和数据排列的错误,既使读表费力,又使本来可比性较强的资料不便比较,读者难以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因此,应按照同类数据纵排的原则安排主、谓语的位置。

1.6 表的线条不规范 科技论文中的表格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三线表”、即上、下各一条粗横线,表头下一条细横线,必要时可加少量的辅助线(表中不用纵线,端线和斜线),它具有科学、合理、简洁、可读性等优点。在来稿中, 表的线条不规范现象相当普遍,有的表格就像一个棋盘,横、竖、斜线俱全,有几行文字就有几条横线,有几个栏目就有几条竖线,既不规范,又非常杂乱。

1.7 表的注释疏忽 注释是对内容的补充说明,如表题、标目或某个数据需注释时,可在其右上角加注释符号,并在表下用相同的符号加注相应的文字。对表需作附加说明者,可在表下加“ 注:……”句末不用标点。个别作者投稿时由于未仔细核对,常常是表中数据标有注释符号,表下却没有注释;或表下有注释,表内数据却无注释符号;表注说明符号与表中所示不吻合,或注释与文字叙述重复;注释符号未置于相应的文字上,表注标志符号放置的位置不对,应标在实验组数据的右上方,而有的标在了对照组。

1.8 表的位置不合适 表格的位置应紧随“见表×”或“(表×) ”之文字出现的自然段落之下,即先见文字,后见表。但仍有部分作者在层次表题后未见文字叙述,即出现表格,或在文字叙述完后随意放置或集中放置表格,使读者不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表格所要表达的内容。

1.9 其他问题 (1)表的项目不全:如缺表序(表号)或表题、表注等,使表格的自明性大为降低。(2)表头设计不合理:如缺少表头 、表头过多、交叉重复,表头应对应纵向的内容,却对应了横向内容。(3)计量单位疏漏:计量单位列在表内数据后或不标示;计量单位除无量纲外,在相应的标目或题目下应标明法定计量单位符号。(4)数据不准确:表中同一栏目的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位数不一致,有的为整数,有的为2 位甚至3 位、4 位数; 表内数据有空位或用“同上” 、“同左” 、“"”等类似词,表内数据与文中叙述不一致,甚至有的数据明显错误,如各个数据之和大于或小于总数。(5)多组数据比较时未注明比较对象。(6)表中的量、单位和符号,缩略词文字与正文不一致等等。

篇(8)

学习外国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基础是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外语这个桥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为我所用,提高本民族的素质,使之得以在世界之林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外语,将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介绍给世界,为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加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和传播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悠久而富有影响,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是我们几千年以来行为做事的基础。“中庸之道”、“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价值观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近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接触增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东、西方民族的人们喜爱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受到了世人的注目和崇尚。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孔子学院”在全世界深受欢迎,人们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受到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但是与这样的现状不吻合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当中,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知识太少,几乎为零其结果就是,在年轻人当中,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而却不知“端午节”、“中秋节”为何物。据媒体报道,有的年轻人甚至将Mencius翻译成“孟休斯”。实在地说,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的确有很大提高,与外国人的交流容易多了。但是,在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知识不够,表达不清。这与我国目前在世界所处地位是不符合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方面通过英语,吸收别国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将我国优秀的传统介绍到国外,使我国进一步融人世界,与世同进。就目前而言,外语教学的成就是前者优于后者。所以,大学英语教学要担当起加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任务。

二、加强中国历史的学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历史断层的民族。而真实地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地了解目前的中国,进一步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任何国家有害,只会有利。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创建了辉煌的文明,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进步,传统的中医学、哲学、文学、伦理学形成了“华夏文化”,长时间影响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宝库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久经磨难、坚韧不屈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和平祥和的时代,也有过连绵不断的战争;有光辉灿烂的成功,也有忍受外来民族欺压的屈辱。当我们强大时,我们不欺负弱小;当我们被人蹂躏的时候,我们不屈不挠,坚守着中华民族的宝贵品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她的形成是和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分不开的。在中华民族长久的发展中,各民族的人民共同奋斗,团结一致,铸造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历史。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多样性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历史已是过去,它是今日的镜子。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外国人民了解今天的中国和中国人民。

作为向国外宣传中华文明的任务之一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论是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上,都没有涉及有关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学校没有学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表达,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怎样主动向外国人宣传自己的文明历史呢?

三、加强对中国现状的了解。传播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目前,中国正在和平崛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这样的事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出自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行为。

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对任何人和国家没有构成威胁,只能对世界作出贡献。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接轨,基本实现了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在源于2008年底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崛起,从来就不是以霸权为目的的。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处的理念是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一些国家,出自不可告人的目的,竭力将中国的崛起渲染成是对世界的威胁,这是毫无道理的。在今日之中国发展之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向外国介绍中国发展的意义,使人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现状,了解中国发展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意义。

四、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勇于担当大学英语教学在对外宣传中的光荣任务

有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繁重性。针对大学生在语际交流时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教材建设

由于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太少,教材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所以,在教材建设上,一定要大力增加宣传中国文化的材料,增加学生主动运用的具有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形成语感,使学生能够用地道的英语来宣传中国文化。教材应开列中国文学与文化参考书目或编写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中国文学文化教材,作为学生课后阅读之用;有关中国文学文化内容的教材编撰可采用汉英对照,也可采用全英文式。

2.课程设置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分成读写和听说两个方面。要将中国文化融人大学英语教学,教学课程应该形式多样,应该增添一些讲座或选修课。这样,一方面,课程要体现出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的特点,让学生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有一个了解;另一方面,配合该课程的改革,增设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使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对比国外文化,培养他们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教学方法改革

篇(9)

应用文是一种实用文体,是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文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用写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文化素质能力,是面对就业竞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技能,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提高应用写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不理想

如今,应用文写作也成为大学生步入职场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而求职信或个人简历则是求职竞争中首当其冲的“敲门砖”。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应用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是展示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也认识到应用写作能力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但往往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要求。究其原因,除了有文体上单调枯燥的因素外,也有教师教学方法的程式化因素,最关键的问题是学生缺乏对应用文写作学习欲望,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目的是学习专业,应用文写作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无太大帮助,无足轻重,学无所用,对学习应用文体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明确,由于重视不够,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另有一些学生,尽管认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和使用价值,但又认为它简单易懂,单调呆板,不花力气也可以学好,自然引起投入不足。这就直接影响应用写作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写作实践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教好学生写应用文,就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由于应用写作所学的文种,它不同于文学创作,是不允许虚构、想象,必须联系社会实践,直接取材于现实,应用于实际。写好应用文需要有必要的写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绝大多数高职生都从初中、高中学校直接进入大学学校,他们经历单纯、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都不丰富,缺乏必要的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应用文的使用程序和写作技巧还很陌生,因而增加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难度,也就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注重理论更要加强实践。

三、依托校园文化,提升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缺少实践环节,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变封闭式的模仿为开放式的实际操作,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经验的不足。

校园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熟悉并赖以生存的环境。校园文化是指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育人环境中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物质和精神共同体,它包括物质形态、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应用文写作的教师,应依托校园文化,巧妙利用校园文化这种资源,寻找校园文化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结合的途径,增加学生写作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本文重点选择了依托校园文化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例,来增强应用写作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增强应用文写作实践性

校园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及其一切工作都是要通过学校师生一定的实际行为和有组织的活动来进行的,全体师生就是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增强写作实践性,方式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高职院校里面开展的一些校园活动,如学院运动会、篮排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知识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只要注意观察、善于利用,以开展的各项活动为契机,随时随处都能够找到让学生练笔的机会。如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班级里面的不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参加学院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这些社团开展活动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文书,如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成果展等活动时,需要写作海报、倡议书、活动方案、经费申请、工作计划、总结等,便可让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他们便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例如,学校运动会的前两周,教师开始策划讲授相关文种,如开幕词、闭幕词、班级运动员入场词、新闻采写、运动会广播稿、板报宣传,再比如篮排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知识讲座、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要求学生在将要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写作。这样应用写作教学配合校园行为文化活动来开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外,让他们亲自参与到开展的活动中,运用课内的理论知识自行解决现实问题,应用写作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也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的乐趣。

(二)充分利用校园制度文化增强应用文写作实践性

篇(10)

翻译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文化、语际等,在翻译过程中,应保证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以保证翻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其中,文化在翻译中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翻译者在进行源语翻译时定会对源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介绍和传播。但是在目前的翻译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文化知识的讲解,通常要求学生掌握翻译的语法、语音、词汇等知识,使得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与文化相关的源语理解不准确,最终导致翻译不准确。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提高翻译的合理性、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中,奈达强调功能对等翻译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翻译并不相同,认为功能对等是“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是指目标语最大限度地贴近源语言词汇语义、文体、风格、语言内涵等,其最重要的部分是将源语言表示的意思翻译出来,而不仅仅是翻译源语言的字面意思。部分源语言的文化意义可能受其形式影响而被掩盖,信息的传达受阻,最终导致文化交流不畅。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含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的内容。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重现源语言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传达出源语言的意义,其次是风格。译者在翻译源语言的过程中需要脱离源语言结构形式的限制,重视源语言的意义层面。奈达认为内容的表达是翻译中的首要问题,形式次之,但是这并不代表翻译不重视形式,而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在保证准确传达源语言信息的同时,尽量保证形式对等。形式体现了原作者著作的风格,只有形式对等才能准确体现原作者作品的特点。功能对等理论的第三个方面是读者反应,奈达认为翻译作品质量的优劣可通过读者反应进行检验,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反应的一致性是检验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文化知识、交际功能等知识,尽可能地保证目标语言与源语言传达的信息一致,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二、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中的应用

不同群体均有着特殊的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大了译者翻译的难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各自的文化,并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便更好地传递出源语言的意思。功能对等理论主要从传达原文信息、传达原作者风格和两语读者反应三个方面指导翻译教学。

(一)传达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文学形象、情景、语言含义、心理效果等,功能对等理论中原文信息的传达是指译者准确地将源语言的含义传达出来,保证译文读者接收的信息与原作者表达的意思一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展现社会生活和思想变化的直接表达方式,奈达认为掌握两种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是掌握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因为词汇只有在对应的背景下才有意义。因此,翻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通过结合源语言中包含的文化现象和其词义、句义来进行翻译,将源语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真正意思传达出来,让译文读者也能接收到该文化信息,从而获得原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中西方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俗语通常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但是西方国家的人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常生活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则带有褒义,如dog-tired(累极了),a dumb dog(沉默不语的人),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由此可见,在用语习惯方面,中西存在显著的差异,该差异明显与两者之间的不同的文化习俗有直接关系。再如教师在翻译“粗茶淡饭”时,直接将其翻译为“hard, life of just bread and cheese”,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详细解释为什么使用“bread”、“cheese”,这种情况同样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明显联系。水稻一直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在中国人心中,米饭代表着基本生活需求,因此有多种与米饭相关的表达,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而小麦是英国的主要农作物,人们的日常主食是面包和牛奶,因此在与基本生活需求的相关表达中则使用面包和牛奶。文化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言时必须根据原作者的意向来进行翻译,以消除由于文化知识背景不同而带来的阅读困难。译者可通过补充词语起源、背景资料等方式对相关词句进行解释,让读者在了解原著作文化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传递出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二)传达原文风格

风格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语言使用的独特方式,包括如何进行结构布局、如何使用语言等。写作的风格不仅与作者自身的相关特点有关,还可能体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译者在翻译源语言的过程中应重视源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将深藏在语言中的特点表现出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风格的展现,让译文将原作独特特点展现出来。如“Chilly gusts of wind with a taste of rain in them had almost dispeopled the streets”,译为“阵阵寒风,带着雨意,街上冷冷清清,几乎没有什么行人”,语法紧凑,语义完整,能很好地将原文中的意境表达出来。翻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将源语言中所描绘的场景还原,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感受体味源语言的特色,使学生掌握不同原著作者的语言使用风格。

(三)读者反应相近

原著作通常面向与原作者同区域的读者,相同的背景知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写作的意思。有学者曾指出:“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里头却要花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读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不同民族人们可以相互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维、行为所使用的概念系统是相同的,但是概念仅仅是一种认知模式,并不代表各个民族的概念涵义、适用范围均对等。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概念可能并不相同,英文中某些具体的概念可能无法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具体表达,只能通过抽象的方式来表达。如“他可不是吃素的,你要加倍小心。”应翻译成“He is quite difficult to deal with,so you`s better be more careful.”在汉语中,“不是吃素”指凶猛、厉害,而“吃素”的动物则相对温顺,但是在西方国家中没有此概念,如吃草的“牛”在他们眼中则是比较厉害的动物。因此,翻译该汉语时,要用“难以对付”来表述。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该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多考虑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让译文读者也能通过译文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体验。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使用习惯方面进行讲解,包括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及文化心理等方面,交代对不同语言 的表达方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保证用词准确、合理,或者通过电影、小说等阅读材料强化学生对源语言文化知识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最贴近原文意思的词汇来表达。

三、结语

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文化的差异给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功能对等理论,强化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感知和体验现存社会的认知工具,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为使学生理解语言中的隐喻,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增加文化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从隐喻的角度人手,探讨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利用隐喻为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1.力口强文化引入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不同的文化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要特别注意隐喻的理解,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利用隐喻增加文化介绍时十分必要的。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对一些词和词组,特别是习语,要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习语通常被看作是一些固定短语,其意义不能从句子的单独成分中得到,因为它们的意义是与文化密切联系的。因此在教授习语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引人一定的文化背景,还应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词典,了解它们的来源和隐喻意义。在培养学生灵活使用习语的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习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加以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总结一些相关的例子进行目的语的文化引人。例如,很多英语国家信奉基督教,因此,英语中出现的大量的隐喻与基督教有关,如“shepherd";"the morning star" 、"son of man”等都可以用来指代耶稣。教师可以使用这样的例子引人文化背景和增加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翻译前引人文化背景,例如,尽可能用清晰易懂的口头引人,分发资料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的文化背景,等等。教师也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引人文化背景,例如:

People consider that what he had played on occasionwas no more Judas kisso

在翻译这个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关于“Ju_das”的背景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文化介绍是必要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背景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翻译这个句子。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的隐喻认知,又要加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在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隐喻表达,特别是习语,它们与文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学生大多是在非英语文化环境中学习英语的,他们的英语语言输人量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发现理解一些逼真的和程度比较深的语言材料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必要的。例如: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creation”和“clay”的隐喻意义,它们的隐喻意义来自于《圣经》里上帝用泥土造人的故事,如果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他们就不难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教师的工作被比喻成上帝的创造”。

教师还应该通过具体的例子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必要,应提供给他们某一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此加强他们在一定文化背景知识下学习词汇的能力,从而避免他们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词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倾向于重塑他们的文化观,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同时他们的隐喻能力也会逐步得到加强。

2.提高文化差异意识

文化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对比目的语和源语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词汇、语法和语篇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来学习词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从而塑造他们对词汇、语法和语篇的英语思维模式。

在词汇教学中,除了教授字面意义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内涵意义。"dragon”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于是就有了“龙腾虎跃”、“龙凤吉祥”、“龙运”和“中国龙”等说法。然而,在英语中“龙”具有“邪恶”的意义,于是就有了“the old dragon(the devil Satan)”和“to chasethe dragon (to take Heroin)”的说法。学生如果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当在英文中碰到“dragon”这个词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这个词和整个句子的意义。在英语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不能单独通过表达成分的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它的意义是英语文化所独有的。如“a walking skeleton”被用来描述人瘦骨嶙峋,然而英语学习者第一眼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很容易会想到“行尸走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防止他们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汇的意义。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教师可以通过引人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开始文化对比。例如,在思维的顺序上,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倾向于抽象思维,经常是从小到大进行思维,然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倾向于具体思维,经常是从大到小进行思维。在英语语篇中,有大量的隐喻思维,具有把动词转化成相应的名词的特征。例如:

①I gave him a friendly refusal of the party.

② Every year, voices rise to protest the insane commer-cialization of Christmas.

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并且进行细致的练习。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概念隐喻来开展文化对比。英语中经常把“爱”比作是“旅程”,而汉语中却将其比作为“伴侣”。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下面的表达体现出来:

They went to separate way.他们劳燕分飞了。

They can’t turn back.他们无法再牵彼此的手。

They have come so far.他们相知相伴多年。

这样的对比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而且能够增加他们释义和使用隐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