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母爱的现代诗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这本《繁星春水》中,冰心多以花朵、小草、清流、流星为铺垫来诉说一个个藏在心中的信念或警句。看似温柔天真的语句中蕴藏着冰心奶奶无边无际的爱。也许,冰心常常轻抚花瓣,细数花纹,静赏花艳,倾听花开花合的声音,所以她的文章才如此细腻温婉馨香。我往往是伴随着芬芳来品读她的文章;也许,冰心常常偷瞧小草的顽强与调皮,倔强与坚韧,所以她的诗篇让人感受到了她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对家庭的美好幸福的渴望,对大自然中生意盎然的一切的一切的坚持;也许,冰心常常在午夜的露台上凝视灿烂的星辰,任自己的思绪飘荡在玄奥神秘的太空,所以,她的文字就像那闪烁不定的星辰,瞬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那光芒令所有人目不暇接。
也许,也许……众多的也许使冰心奶奶同自然融为一体,她在享受自然的时候也使自己的文字的无限魅力散发出来。就如《繁星春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及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娇柔的造作,却能使读者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冰心的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真心的感受。她的幻想是那么美,她的母爱是那么的圣洁啊!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自从我前几天把冰心奶奶的《繁星》认真的看完以后,总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想和感触,就如同一滴滴清泉敲击着我的心,嘀咚嘀咚嘀咚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是啊,生命真的也只是这般的一瞥么?生命就如同涓涓小溪,匆匆流过,当你还来不及回头凝视时,它早已悄悄汇入死亡的海洋,生命的短暂,如此如此
我至今仍记得,躺在病床上的外婆是那般的无神!那枯干的嘴唇,吐出的几乎无声响的孙女是她声嘶力竭喊出了的;那抚摸着我的粗糙的手是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抬起来的;而那种晶莹的液体,却是不费一丝一毫,就这样静静流淌下来的
如今,外婆也如冰心奶奶笔下的娇花一般,在我心中撒得落红满地,花谢了,就再也不会
我曾问过自己,我为外婆做了什么?是生硬的一句外婆?还是在她
流泪时递上的一张纸巾?
或许,生命就真的只是这般的一瞥罢了那个想要抚顺外婆银丝的冲动,在我羞涩地将手停在空中,知道放下的那一刻,也跟这消逝了,再也找不回来了我也只能心生遗憾,叹息落花的短暂
人们总说,时间还有很多,可是一年只有十二个月,三百六十五天,五十二万五千六百秒,三千一百五十三万六千秒仅此而已,回头望去,自己又度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多少分,多少秒呢?
人生如落花,也就不过是这么般的一瞥罢了。有些人,错过了就不会再来;有些事,发生了就不会重演
唉,生命啊,为什么就没有人去珍惜你呢?
2022关于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通畅而又情韵悠长,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理解,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和《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起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其次,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最后,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和《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学是学国的语言文字,它们都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艺术品,离不开声音的表达。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所用的语言应是生动的、美丽的,所以教学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课堂成功的要素之一。当然,教师还应依据文章的具体内容使用生动美丽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三峡》一文,作者既描写三峡的壮美,又描绘三峡的凄美,那么教师使用的提示语、过渡语、总结语一定要根据三峡的不同特点用美的语言表述。当讲到三峡的奔放美时,我用“夏季的三峡水涨流速,交通阻断,淹没了丘陵,犹如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狂奔,有大浪淘天之势”表达,一幅险峻壮奇的画面展现在同学眼前,他们听时不禁胸襟开阔精神百倍,有到三峡一游的急切欲望;当用“秋天的三峡水枯气寒,清冷肃穆,已无江水渲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氛围,只有孤独高猿在此景中悲哀地长啸,更加增添了秋季的萧瑟”描绘三峡的凄凉美时,同学眼中流露伤感之情。可见,教师在讲解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优美的语言,摒弃一味的大吼大叫、低声细语,会使课堂呈现出流动美。
二、体态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是很重要的,但体态语言的运用也有它特殊的作用丫如果两者相结合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于漪老师只要走进课堂,脸上总是带着亲切温和的微笑,目光中包含着鼓励和期望并及时用眼神与学生交谈,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着强有力的信息。这样的体态语言与亲切自然的语气互相配和,显出极强的吸引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面目表情、手势和姿态加强自己谈话的情感,比如教师在朗读时抑扬顿挫、提问评价时微笑以待、预习讨论时来回巡视、授课交谈时站在学生中间……这些体态语言的适当运用,定会使课堂轻松愉快。如《背影》一课,在讲解时我在讲台上演示父亲攀爬月台的情景,同学们神色凝重,贴近作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整个教室笼罩着沉沉的气氛。
三、启发性提问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须有疑。”出色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一堂课只是简单问题的罗列,即“满堂问”不益激发学生的思维,没有太大意义,因此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因为提问的目的是启发思考、激发兴趣。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尺度,设计的问题应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在这样提问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自然地会交流意见讨论,在观点不一的情况下可分组辩论,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比如《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教师提问:“对于元方的行为你如何看待?”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结论不一,这时可引导学生激烈辩论。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树立了自信心。
四、多媒体的运用
在制作《采撷童年》一课的课件时,我除了设计辅助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学习的内容外,还从网上收集了许多图片:这样,在引导学生“采撷童年”的时候,就使学生有了比较直接的感性认识。比如,欣赏泰戈尔极富童趣的现代诗一共《纸船》,我就选用了一幅涨满的帆船徐徐前进的图片,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指导学生“采撷”自己的童年时,我选用了一幅“儿重急走追蝴蝶”的画面:绿茵茵的草地上,可爱的小女孩儿挎着小篮儿正在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引他们的思绪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同学们兴奋的、充满了或自豪、或依恋的叙述,也证明了他们真的“回到”了童年;最后,我以校园歌谣《童年》作结,所配的画面也是从网上下载的:天真可爱的娃娃,不停“工作”的粉笔,翩翩起舞的蝴蝶,充满童话色彩的大山,望着试卷皱紧的眉头,清风中孤独的身影,绿油油的稻田,湛蓝的天空……一切都围绕童年,一切又都指引学生回到童年!
五、让学生动起来,体验真实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让学生尽情表演,进入生活中的各个角色,身临其境体味人生、激活思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的“捕鸟”情节,我让同学设置简易的道具,在讲台上边讲述边操作,这样学生既体验了童年游戏的乐趣,又理解了连续使用动词的生动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作文时的细节描写。再如课文《鲁滨逊漂流记》中描:讲述鲁滨逊在岛上艰苦的生活这一情节时,由于客观环境所限,学生单纯地阅读课文只能达到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同学更好地晶位鲁滨逊的形象,便让同学用简易的道具表演主人公困难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进入情境领悟鲁滨逊在人生逆境中的可贵精神。
六、贴近生活,与学生对话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社会生活教学,在生动的文章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技能,而且还可以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所以课堂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介入学生自身生活,与他们交谈对话,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例如《背影》讲述了深沉真挚的父子情,如果在此文的浓烈情感渲染下,引导学生讲述自己体验的父爱母爱,细心体会父母的真情付出、生活的艰辛,回顾自己的粗心、任性和错误,从而学生能体谅父母,尽自己所能关爱他们,乐观勇敢地生活下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呢?程红兵老师说:“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可见,人文性指向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被“灌输”或“训练”,要通过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来培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呢?我尝试了一条通过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之路。我发现:
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一诗中所写:“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②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体验、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在凋谢的残花身上体验到积极乐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诗人在盛开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诗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这些诗句,我觉得若只让学生朗诵、欣赏是不够的,就还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例一:我引导学生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描绘” ,学生赏读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诗句之后,不仅获得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也因色彩的触动而生发爱自然爱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导学生研究“诗人眼中的柳” ,学生归类了大量咏“柳”名句: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极写柳之苗条婀娜;李商隐的《赠柳》“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极写柳之繁华茂盛;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极写柳之离别伤感;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极写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时,学生感慨道:“自然万物万象更新,只有拥有一颗最细腻的心,拥有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导学生研究“唐诗中雨的感官角度”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听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有人看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触雨――“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后,我引发学生去观察感悟自然,以“雨”为对象写一首现代诗,同学写道:“雨,飘进我甜蜜的心灵,冲洗一切聚散离合。”“春天的雨轻声呼唤着大地……冬天的雨透示着隐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还针对四季让学生研究了“诗人的悲秋和喜秋”,针对动物研究“唐诗中的鸟声鸟影”,针对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这些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开启了他们善感的心泉,去诗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当代教育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导致许多学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所展现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势必能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设想,在研究《古诗词中的拳拳“母爱”》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慈母手中线”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在研究《古诗词中的炽热“爱国”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赤诚。
曾经,我引导学生研究过“陆游的爱国”,“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学生在一条条探究之路上细细品尝着一道道情感大餐,将道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让学生在成长中间接获得人生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全面认识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学会为人处事。
我采用的方式:针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作研究。我曾让学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的李清照、苏轼、杜甫等专辑,然后研究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推荐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隐、杜牧、杨万里、李清照等诗人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写出了不少小论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丽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忧国忧民诗》等。这样,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会、认识人生,让学生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如何体现,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许将来面对困境,学生会走得从从容容。
四、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构建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向往着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卢梭也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公民拥有自由的个性精神,民族的集体精神就会沦为空话。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体验自由的愉悦,并获得自由的个性精神。
首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确立课题、研究体验、交流成果等自由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时,几个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字的运用感到好奇,就趁机收集了众多带数字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并写了小论文《数字入诗赏析》。一次,几位学生要研究苏轼的一生,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苏轼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转为研究《苏轼和杭州的不解之缘》,例谈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作品、趣事等。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所张扬的自主探究方式,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点,真正把自由学习原汁原味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飞翔,古诗词中流露出的人类精神世界足以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引导学生对“李白”作专题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了许多课题:《酒中诗,诗中酒》、《李白杜甫“相看两不厌”》、《李白诗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无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痴如醉,各有收获。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向学生充分、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丰厚、广大、美好的人文空间,学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气度……
再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曾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启发学生去研究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想象。学生撰写出小论文:《古诗词中“月”的想象之笔》,例谈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对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对月宫情境的想象,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文征明“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揭开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单元的写作中也大胆展开了自由的想象思维。另外,学生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筛选,融入自己的思考视角,这是创造性学习。所以说,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契机,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
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支点。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看到学生自由的翅膀、流动的思想,我们会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生的审视,我们会看到学生爱的胸襟、美的心灵。语文教师们,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阿基米德”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线网.
2、肇星编.古今短诗三百首•外国.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