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审计文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5 02:59: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审计文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审计文化

篇(1)

2、丰富文化载体,展示审计文化。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传媒,展示审计文化,要逐步全面开放,根据审计文化的发展需要,设立丰富多彩的频道和栏目,要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向发展,要满足审计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需要。

3、科学规划建设,推动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把审计文化建设纳入审计工作整体规划,整体建设,整体发展,同审计任务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同表彰。努力探索审计文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审计文化建设短、中、长期规划,切实从人、财、物上做好充分准备和投入。

篇(2)

    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审计机关在新形势下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审计事业进步发展的集中反映。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计文化具有凝聚力,为审计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广大审计人员公正履责有着重要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二是审计文化能够促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审计人员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发挥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审计人员起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肩负起国家治理的重任的作用。

    三是展现严格依法、公正客观、以人为本、科学求真、服务宏观和促进发展等审计的本质特征,促进审计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四是展示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坚持原则、公正廉洁的品格,能够树立信誉,扩大社会影响。

    五是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化人、感召人,为审计人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重要保证。

    二、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

    第一、坚持将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培育的系统性工程。

    审计文化作为立审之本必须努力构建审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净化、美化审计环境的重要内容,作为发展审计事业,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常抓不懈”。

    一是将审计文化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激发审计干部献身事业的豪情壮志,使全体审计人员以开拓创新和争先创优的精神做好各项本职工作,深入塑造独立、忠诚、奉献、进取的审计精神。

    二是把握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坚持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广泛吸取现代文化的优质成果,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更新、完善和优化审计文化内涵、内容及结构。做到以崇高的目标激励人,以规范的管理培育人,以先进的力量引导人,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行业氛围。

    三是高标准抓好审计文化建设规划。摸准审计工作的规律,立足长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兼收并蓄,广泛参与,高位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动审计文化建设。

    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定规范管理意识,高度重视推动形成具有审计特色的制度和落实文化,着力使审计工作在促进社会进步中做出表率。

    五是积极提升审计文化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通过健全审计文化活动网络、领导带头参与、干部自主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上下良性互动等方式,使审计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审计干部的整体意识和自觉行动。

    第二、坚持将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

篇(3)

一、引言

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指出,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强调指出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各项基础建设的重要抓手,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行为引领和人才支撑。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要点

(1)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2)严谨细致,求真务实。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3)以人为本,人才强审。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营造笃学精业,比学赶帮,人才辈出的良好审计文化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动审计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审计人才成长的平台,充分体现公平竞争,激发审计人员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各种奖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和奖勤罚懒的政策,采取精神勉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办法,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建立吸引人才机制,面向社会招贤纳士,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审计机关之间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审计系统的归属感。建立终身教育机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教育模式。(4)文明审计,树立形象。倡导文明审计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证。文明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重文明礼仪,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崇尚文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文明程度。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礼仪规范,时刻用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努力与被审计单位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协调关系。(5)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用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来丰富和发展审计文化。任何文化要克服文化惰性,避免与其他文化出现文化滞距,都要不断创新。审计文化要有新觉醒,必须不断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种种竞争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人才、知识、团队、工具和流程,即创新能力。人人都是创新者。创新不在于大小,持续性改进也很重要。按照科学审计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水平,尤其是审计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审计文化修养。围绕“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建立审计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各级审计机关要始终把审计文化建设放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的理念,以审计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切实践行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不断促进审计事业和审计文化共同发展、良性互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和审计文化发展道路。

参 考 文 献

[1]耿翔宇.浅谈审计文化建设[J].山东审计.2012(2)

[2]刘建胜.试论审计文化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2005(14)

[3]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J].审计研究.2005(1)

[4]陈维众.浅谈审计文化建设的生存与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1)

篇(4)

二、审计文化与审计行为

审计抑或审计工作之成败,不仅仅在于审计准则和制度是否完善、审计行为是否规范和审计队伍的素质高低,而更为重要的是否有正确的审计文化价值观,即审计信念、态度、作风、意识等(王爱国,2011)。刘家义(2008)审计长在审计署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审计工作者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凝练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和中国模式的审计文化。审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依靠道德及习俗观念来约束审计行为,对审计师个体和组织起导向作用,引导个体和组织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审计文化是在审计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审计物质文化是审计文化的物质形态,包括审计办公工具、文教科研设施、生活福利等各种物质设施与文化环境。生理的需求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底层,只有基本需求满足了,才能逐级递升其他层次需求,从而决定了审计物质文化在审计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审计物质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完善的审计基础设施,为优质、高效地审计工作提供物质保证(高玉华,201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评价安然事件时,安然公司的崩溃不只是一个公司的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制度对于事物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等属性特征,而审计制度文化正是为了约束审计师个体和组织行为应运而生。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经过演变上升为审计精神文化,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师个体和组织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活动,包括审计价值观、审计伦理、审计道德、审计风气、审计思维等,是审计组织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对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审计文化凝结审计师个体和组织理想和信念,是审计组织和人员共同拥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审计文化中的审计价值观、精神文化都向审计师个体和组织传递着诚信、实事求是、独立的信念,诚实公正、作风正派、以身作则、坚持独立性的审计组织会被审计人员认同推崇的信号。审计文化约束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规范审计行为。审计文化中的审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指导和约束审计组织的行为,使审计人员有章可循,形成良好的审计氛围。有助于审计人员理解审计文化,形成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心理定位,从而审计文化才能融入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安世民,2006)。健康的审计文化能够使审计组织稳定有力的进行审计行为,做出独立的判断,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杜绝审计作假和财务欺诈行为。一个诚信独立、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审计组织必将不受企业规模大小、审计收费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不公正独立的审计报告。而有着这样审计文化的审计组织需要的正是细心、严谨、勇于坚持原则的审计师,从而形成从审计文化到审计行为的良性循环。

三、审计行为与审计质量

审计报告是由审计师签发的,审计师行为偏差(如过度自信、实施不当审计程序等)产生信赖过度风险或误受风险,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行为是由审计师作出的,职业判断不同审计结果也尽不同。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行为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审计环境、行业客户压力、事务所和个人利益以及审计道德等制约,必然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审计质量也有高有低(孙永军等,2011)。一般认为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审计质量比较高。面对繁重的工作条件下严格的预算,审计师可以被引诱从事各种质量减少的行为(Olivier Herrbach,2001)。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可能不会一视同仁,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重要程度客户发表的审计意见取决于违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霍波,2009)。

平和的心态、谨慎的态度、敏锐地眼光、良好的专业背景、丰富的职业经验等都将影响审计行为,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行为具有目的性,审计师所处地位不同,或者审计师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目标而会形成不同的审计行为,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非功能审计行为直接和间接影响审计质量。审计师个体的道德判定标准也会导致他们做出降低审计质量的审计行为,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不完善、降低证据收集的水平使收集的证据不可靠的、错误的或者不充分的,从而影响了审计的质量。此外,审计师个体特征也对审计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审计行为影响审计质量。审计质量通过审计行为来实现,高质量审计需要审计师个体和组织的高水平的行为来保障。

四、审计文化与审计质量

审计文化是一种职业文化、组织文化,为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理论支撑、精神动力、行动指南,具有批判性、绩效性、建设性和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以及专业性、开放性、整合性、创新性等特征(王石,2012)。在审计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灵魂)。审计师完成审计工作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物质条件,才能解除审计师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得审计师以最大限度投入审计工作之中,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调动工作的积极性(郑琳、卢成龙,2005)。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纸笔与算盘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审计的发展步伐,如果会计师事务仍然采用以前审计工具方法和流程,显然审计质量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审计物质文化应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先进的审计理念、工具和科学、高效的审计工作方法,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陈正兴,2003)。

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制度文化来培养审计师个体和组织的正确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使个体和组织自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操守,从而减少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随意性,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徐彦夫,2005)。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为审计师个体和组织提供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凝聚和激励审计队伍,约束审计行为,指导审计实践工作。精神文化不仅会在内部发挥作用,而且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有利于审计组织和个体树立良好审计形象,充分发挥审计的经济鉴证功能。审计文化是导向,对如何提高审计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反,审计质量又催生审计文化的重构,要求审计文化与提高审计质量相协调、匹配。

五、结论

审计文化渗透于审计实践活动之中,影响着审计人员的行为和审计质量。审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审计文化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之一,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不仅要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审计制度和规范,而且要着重审计精神文化的建设,以精神文化指导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以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促进精神文化的升华。同时,审计文化建设既要有利于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又要有利于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审计师要加强专业胜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并努力践行优秀的审计文化于审计工作当中,审计组织要树立先进的、科学的审计文化,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审计制度和管理机制,加强审计人员教育培训,营造公正、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从而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 11YJC

63003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Y6110042)、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科研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及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省级重点专业(工商管理)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5)

区位和经济优势。河北省是我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自然资源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主动融入,找准定位、演好角色,承担了京津农副产品供应和京津水资源保障的职责,发挥好首都安全稳定“护城河”作用,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总值逐年提升(见表3),也逐步加大对公共财政支出,这都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和客观条件。公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和基层绩效审计的开展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提供强大动力和实践经验。随着河北省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扶持越来越增强,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导向宣传、信息平台建设等不断加大力度,而公众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多样性、普及性、接受性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消费也随之不断提升,这都成为绩效审计评价的源动力。另一方面,河北省基层绩效审计展开以来,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深入进行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宝贵财富。

二、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

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和满足社会公共文化基本需求为目标,依照综合和专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公共文化资源归属的部门进行审查和评价,分析其履行公共责任的情况、审核其配置、使用和管理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而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系统、连续的审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并提出整改措施和意见,促进公共资源有效利用,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监控和评价活动。该涵义明确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是公共文化资源的调配、管理、使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审计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发现问题,进而整改、提高社会效益。通过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推进和发展大好时机,构建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势必助推河北省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此,重点阐述体系构建的主体、原则和指标建设三方面。

(一)理论依据依据供需均衡理论,各级政府作为社会的一员,履行着社会责任和公共管理的职责,提供无法通过市场供给的公共产品。政府要在市场进行调节的同时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及时和有效的供给。政府对公共文化的供给是否有效的评价,最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公共文化需求的满意程度。而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多样性、多元化的,这就需要供给者随时要了解这种需求,并实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满足社会大众的种种需求,并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时时进行绩效审计评价,从而保障有效的供给和有效需求的达到均衡状态。

(二)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原则其构建的原则主要有:首先是战略规划与功能导向的结合。国家把文化建设放到战略性地位,公共文化是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也要有战略思想、战略规划、战略管理,而这些有与政府公共智能的履行密切相关,所以在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中一定要关注对其功能导向的审计和评价。其次是,过程与结果并重。绩效审计评价是对公共文化从一开始的可行性分析到资金筹集、基础建设、投入使用、后续维护、百姓反馈、社会效益等全过程的评价,不单单是对结果的评价,所以公共文化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过程与结果兼顾,不能轻过程重结果。再次是可操作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公共文化由于是纯公共产品,对这种纯公共产品的绩效进行评价必须要能操作、能在实践中进行得到检验的,能告诉审计人员如何去执行的,否则就会变为纯理论的空洞的假象,毫无实际价值。而整体性是指公共文化在绩效审计时要有层次、有重点、有差别进行,整体协调,不能一把全抓。最后是权责对等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一定是审计客体所发生和所能控制的范围,只有在权利和责任之内进行的活动才是绩效审计可审、可查的内容;而社会效益是由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所决定的,对公共文化进行绩效审计的职责就是要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并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的主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是代表国家行驶权利和履行审计职责,行使管理公共基本事务并承担公共管理责任的机构。在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中是第一主体,其体现在:一是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导者和保障者,表现在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全局工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的提供、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主体广泛参与、主导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成效得到贯彻和实施;二是绩效审计评价信息平台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三是绩效审计评价政策中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四是绩效审计评价成效中的反馈者和监督者;五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扶持中的构建者和服务者;六是助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中的战略规划者等。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公共文化绩效审计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等的重要作用,以全社会首席代表的身份和角色,全面担当起公共文化绩效审计的公共职责在法律制度上、财力上、社会环境上以及基层相关配套措施等引导和扶持。文化中介机构和组织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自然而言地成为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重点。他们是公共文化多维绩效审计体系中的需求者,同时也是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的反馈者和参与者,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是面向百姓最直接和最有利的服务对象和管理者。他们对公共文化绩效审计评价更加侧重于绩效审计评价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程度、百姓满意度调查、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和参与度、审计机关及人员工作作风、审计评价结果评议状况、审计信息公开程度等。也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采取DEA分析法进行量化,从而定时定期地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文化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访谈,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篇(6)

审计文化要在“免疫系统”的审计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规划、培育、建设。

以思想建设为起点,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廉政建设为动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文明审计的转变。

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和谐是文明审计的根本追求,要大力推进文明审计,要强化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核心的审计理念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三德”教育,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党员意识、公务员意识和审计人员意识;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先进的文化净化心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本职工作;引导审计干部牢固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依法文明廉洁审计,在勤奋奉献中享受“为民而审、为国而计”的愉悦。

审计机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内敛走向开放,积极主动地宣传审计职能作用、工作开展情况和先进典型,将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科学审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的实绩,审计干部“创业创新创优”的风采,充分展现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面前,使审计影响力和权威进一步得到社会认可,又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一种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篇(7)

(二)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推动内部审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的。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不但可以凝聚内审人员向心力,而且还可以弥补他们知识上的不足,激发他们对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健康、持续有效的发展。

二、建设内部审计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环境,大力宣传引导搞好内审文化建设,并把其纳入组织战略,全面推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内审要发展离不开良好文化环境,而且内审部门隶属的层次越高,其权威性、独立性就越强,就能享有更好地文化发展环境。因此,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文化建设,要在组织中培养和大力宣传引导与企业组织文化相一致的内部审计文化,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基础。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是内部审计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的工程,所以要把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纳入组织整体的发展战略,从战略高度谋划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未组织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构建内部审计组织内审人员既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客体,因为人既是文化的创建者又是文化的执行者。所以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弘扬以人为本的内部审计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内审人员进行持续的培训及后续教育。通过培训和后续教育不仅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使他们明白所从事行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其使命感,提高其责任心。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也是对内审人员全方面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内审人员除了要掌握自身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法规,还要广泛汲取经营管理及其有关程序、技术等知识。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一支和谐、高效并具有高度胜任能力的审计团队。

(三)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载体职业道德规范在内部审计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位置十分重要。正如国际内审协会的职业道德规范指出,职业道德规范的目的是促进内部审计文化的发展,它的建立对内部审计工作非常有适用性;它同时也规定了内部审计师应该运用并信守的原则。而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将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廉洁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价值取向上应该恪守独立、客观、正直、奉献、求实这五项原则,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内审本职工作。因此,要建设好内审文化,就应该以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和执行为重点,全面开展内部审计文化的建设以及相关的具体活动,为组织的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四)完善制度建设内部审计文化在制度层面强调规范性,首先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应当有法可依,有制度约束,我们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和组织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内审工作制度和标准,并不断地修订完善以适应新的工作的需要;其次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绩效考核体系和工作质量标准,这样就能做到既有章可循,又能考核其工作业绩,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8)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审计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构成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推动审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更好的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服务。

一、要明确审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明确指导思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一)审计文化建设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审计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审计组织存在的前提和目的,是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动因和目标。审计文化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更本质、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增强为审计事业发展多作贡献的内在动力;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深化审计群体共同价值观的认识,总结审计文化研究和假设方面的成果,探寻审计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把审计总值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不断强化良好的审计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而推动审计工作和审计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审计文化建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审计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审计人员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满足人、尊重人、培养人、帮助人、成就人。审计机关除了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外,更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审计人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参与的需求、个人成就感的需求。只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被最大的调动起来,潜能被激发出来,审计机关的建设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要着力加强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法制建立的核心在于权力要有制衡和监督。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法律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的传统弊病需要得到解决,从而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从审计立法的发展趋势和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以下方面上需进一步完善:一要适时再次修订审计法,力争实现审计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二要充实完善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中与审计监督有关的内容;三要通过审计实践积极提出对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建议;四要搞好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工作,使审计法律规范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保障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五要完善审计法律与法规的配套工作。

(二)完善审计规章和准则体系

在完善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是按照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要求,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基础,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准则,将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客观、统一、绩效的原则,从审计上作实际出发,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遵循相关、科学、简便的原则建立起来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审计准则体系;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现国内外公认的审计原则;五是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成熟一个一个,切实保证审计准则的质量;六是对原有的审计规范作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三、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途径的组织保障

做好任何工作都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动,需要创新体系来保障审计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和长远发展。

(一)建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工作的变化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采取新的措施。审计机关应设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除确定(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负责部门以外,还应根据职能和特点将审计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到其他各部门,使审计机关各级领导都能够负担起推动审计文化建设的职责和使命。构建审计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完善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制度,是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健全审计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篇(9)

内部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内涵丰富。从广义上说,内部审计文化包括内部审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内部审计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内部审计基本技术、设施以及其他物质资料等,构成内部审计的物质基础。内部审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法规、规章制度、准则、职业道德规范等,是内部审计物质文化和内部审计精神文化的中介。内部审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的价值观、精神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理想信念等,是内部审计文化的核心。从三个层面的关系结构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从里到外有序排列,构成内部审计文化层级结构关系,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互相作用、影响,共同构成内部审计文化体系。从狭义上说,内部审计文化指内部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积累、不断提炼形成的为内部审计人员所认同的共有行为方式、共同信仰及价值观,主要指内部审计精神文化。

二、建设内部审计文化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文化在内部审计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功能上看,内部审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对提高组织的凝聚力、竞争力以及增加组织价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对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是支撑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灵魂。

1、建设内部审计文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越来越大,只有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提高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目标,为组织发展战略服务。同时,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制度的创新,加强治理、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为组织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2、建设内部审计文化是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在组织内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专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才。通过加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给内部审计人员以思想上的启迪、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智慧的力量,激发其巨大的工作潜能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使其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不断促进内部审计人员有效地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

三、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基础。

从当前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内部审计组织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而且内部审计在国内起步比较晚,领导层重视不够,独立性不强,积淀不多,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为避免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空洞化”或流于形式,有必要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以及取得领导层重视等方面,加强内部审计文化基础建设。

1、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坚实后盾。领导重视和支持是搞好内部审计文化的前提,它的作用贯穿于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当前,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还不高,领导层通过协调、组织、倡导与激励等方式、手段支持内部审计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决定内部审计文化的衰荣,其价值观也决定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成败。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应积极与领导层保持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开展内部审计文化营销,使领导层认识到内部审计文化对组织的提升作用,也使社会认识到内部审计文化对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完善及推广内部审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抓手。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行为规范。2000年以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29个具体准则和4个实务指南,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可以说,内部审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宣传推广,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内部审计职业的信心,有助于内部审计职业化、国际化进程,有利于内部审计人员树立依法审计和适法而为的意识,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内部审计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最主要的是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本身,吸纳了国际、国内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理念,成为传导内部审计新理念的桥梁。

而内部审计理念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性、主导性作用,是内部审计文化的源泉和动力。当内部审计新理念成为广大内部审计人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当内部审计人员遵守内部审计准则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久而久之就凝聚为文化,变成一种力量,指导和约束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对推动内部审计与时俱进地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作用。

3、加快审计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动力支持。加快审计技术方法的现代化进程、搭建审计业务信息系统平台,既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内部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揭示的风险更具有针对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使被审计单位更乐于接受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式、审计结果以及审计建议,有利于及时化解风险,消除隐患,也有利于和谐的内部审计文化氛围的形成。

四、构建内部审计文化的途径。

1、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载体。内部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渗透在内部审计组织的宗旨、目标、理念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集中表现内部审计人员的意志、道德追求和素质水准。构建内部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力避空泛,寻找一个有效的载体,大力倡导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无疑是一个突破口。职业道德规范在内部审计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位置重要。正如IIA的职业道德规范指出,职业道德规范的目的是促进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发展,它的建立对内部审计职业必要又适用;同时,明确规定内部审计师应该运用并信守公正、客观、保密、胜任的原则。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将独立、客观、正直、勤勉、廉洁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品德。可见,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价值取向上应恪守依法、客观、正直、奉献、求实五项原则,以慎重稳健、实事求是和正直、勇于奉献的精神,客观公正、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应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构建内部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以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和执行为重点全面开展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规划、组织以及相关具体活动。

篇(10)

一、引言

我国审计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深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审计署 2008 至 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把“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五项基础建设之一,要求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弘扬审计精神,树立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审计署再次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体现了其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审计文化建设一直被各审计组织作为“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目标之一而贯彻落实,理论界的研究也如火如荼。目前,我国审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审计实践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不仅需要新形势下审计体制和方法的开拓创新,更需要新型审计文化的同步发展。可以说,优秀先进的审计文化既是提高审计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又是推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源泉。

二、对审计文化的观点评述

关于审计文化的内涵,学术界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人员在长期审计执法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精神风貌、思想意识、审计形象等。广义的审计文化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与审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从狭义上讲,审计文化是指审计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组织机构的综合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

对于审计文化的功能,也形成了较统一的意见,认为审计文化是引导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先进的审计文化,可以通过产生良好的精神感召力和道德约束力,形成强有力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促使审计工作克服审计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不断推进和发展审计事业。本质上,审计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励审计人员从事审计事业。这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胜过行政命令。凝聚、约束、教育等功能则是这一功能的延伸与具体化。(刘英来,2005)

综上所述,审计文化对审计工作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对审计文化的认识在理论和学术界均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有关文献基本是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审计文化内涵和功能的,不仅包括了精神道德方面的,也包括了物质和制度方面的。这对于加强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本文对审计文化的界定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文化界说。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①,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上可知,现代人们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事物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是就“狭义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说的含义外,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可见,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对审计文化的界定主要遵循“狭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着重从审计精神和思想方面进行研究。

(一)从审计文化的内涵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审计文化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和遵循,带有审计价值取向、精神、道德规范、职业习惯、工作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因素的总和。审计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审计指导思想、审计思维方式和审计职业道德几方面。

(二)从审计文化的个性特质方面界定

有着特定内涵的审计文化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反作用于审计实践,因此审计文化具有自身的个性特质,必然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具体可概括为:独立、依法、公正、进取、奉献。这种鲜明的审计精神,一方面规定了审计存在的合理性,保证着审计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使审计与纪检、监察、工商、税务、财政、统计等不同文化系统明确区分开来。在其形成过程中,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审计文化中的精华,又借鉴了外国审计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因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四、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发展的关系

(一)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从宏观上有助于把握审计的发展趋势,从微观上有助于寻求审计的发展路径

通过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机关可以凭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审计精神、职业道德等构成的柔性管理,弥补法律制度刚性管理的不足,激励、引导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可以凭借先进的制度、方法、技术和装备的普及推广,提高审计效率,从而为建立优秀的审计团队提供基本保证。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审计中,要求审计人员既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审计,又要用发展的手段开展审计。科学的审计文化是引领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先进文化。如今,已构建了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的科学体系,强调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目标,创新审计思维,不仅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审计工作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点,虚心学习,实现审计自身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能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智力支持和内在动力

审计文化是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不仅是审计实践的理论升华和结晶,而且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和要求,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能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同时审计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透过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总结审计实践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和经验,并发现审计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体现着特定时代、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特征。透过审计文化建设,不断总结基本规律和经验,就可以反映一定的时代精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给审计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审计文化建设的过程应不断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审计事业向纵深发展。

五、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推进审计工作发展的途径

文化的重要作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审计文化伴随审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研究。当前,审计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下,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审计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要求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审计文化建设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要积极互动地参与,才会在审计工作中加以贯彻实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价值取向、进取精神,使头脑得到充实,道德得以升华,真正成为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人,成为推动审计事业蓬勃发展的主人。我国审计事业经过20余年的探索、实践, 已由基础阶段发展到提高阶段, 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等,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深化。随着审计文化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必将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审计工作中科学贯彻落实

科学的审计发展观应该是审计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是依法审计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协调,是审计人员与先进技术的协调,是审计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进而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把握科学发展与审计工作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以“文明、和谐审计”为核心,营造积极健康的审计氛围

文明审计具体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审计过程中,依照《宪法》和《审计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遵循行业文明礼仪公约和职业道德,按照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原则,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反映个人内在素质、展示审计队伍外部形象的一种优秀的自律行为。可以说,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孙富强,2007)和谐审计是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审计工作作风的外在表现,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这就要求努力在审计人员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育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审计价值理念;不断强化文明审计,培养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清正廉洁,高效务实的审计形象;创造宽松舒适、勤政廉政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为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样审计事业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取得长足发展。

(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既强化外部教育,又引导自我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为此,既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强化人的某种观念意识,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需求,又要引导自我修养。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把外在的准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原则,把外在的要求期望转化为内在的自由自觉。具体可通过加强职前审计人才培养工作和强化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工作来实现上述目标。

(五)建立审计文化建设的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

审计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进行评估,并引入激励机制,在行业中形成竞争局面,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结合实际,完善对审计组织和人员考核的综合实施办法,要努力做到:一是考核标准科学化,要建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学历、资历为依据的评价标准;二是考核方法现代化,要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完善定期和日常考核制度;三是考核范围合理化,德、能、勤、绩要面面俱到。对考核优秀的组织和人员实行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在人才选拔上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审计事业发展后劲”的观念,改进审计人才管理模式,倡导能上能下的用人模式,建立轮岗制和下岗制,建立科学的审计人才考评机制,奖优罚劣。

总之,人们在审计工作中创造着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又能动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式下,面对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努力建设科学、创新、开放、赋时代性的审计文化,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审计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创新、科学管理,才能获得与时俱进的活力和源泉。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N].中国审计报,2008-7-14:1-7.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文化构建目标

内部审计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培育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体现在审计工作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等各个方面。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理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宣贯企业内部审计理念,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价值观,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框架。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价值

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电网审计人应以“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作为内部审计价值观。

(一)独立是内部审计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一是组织独立。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对象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二是人员独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三是工作独立。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来自其他职能部门、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干扰。四是经费独立。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依照审计办法的规定单独列入企业财务预算。

(二)依规是内部审计机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依规审计是企业制度管理在审计监督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必须以国家法规和企业制度规定作为审计的依据与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依法履职时,规范自身行为。

(三)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基本的价值取向

审计的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保持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职时,不应有任何质量妥协,要依法办事,在搜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时,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出发,谨慎执业,客观评价。

(四)进取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的基本品质

当前,电网依法治企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审计工作必须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审计人员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不断钻研新业务,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保持专业技术的适应性,积极进取是审计人员基本品质。

(五)奉献是整个内部审计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审计工作的定位和职责,要求审计人员要技高一筹、德高一筹。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不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任何可能妨碍职业判断的利益;必须诚实守信,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必须严守秘密,按规定使用履行职责时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结论。

三、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架构探索

为有效地落实审计文化建设任务,需要要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方面构建。

(一)夯实物质基础,构筑保障机制

物质文化建设理念是:机构独立、保障有力。审计物质文化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运作正常的审计委员会、符合程序的审计干部任免、必要的经营管理会议参与度、定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等,构成审计工作必需的运作机制。必备的办公场所、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适当的工资福利待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等,构成审计工作物质保障。

(二)完善制度规范,构建制度体系

制度文化建设理念是:体系健全、执行到位。审计制度文化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从三个层次建设,一是审计工作办法;二是审计业务办法和审计管理制度;三是具体的审计业务指南。

(三)积极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行为文化建设理念是:爱岗敬业、争先创优。营造健康向上的审计氛围,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通过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引导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承诺。通过竞争的、动态的审计人才管理制度,加速人才培养,营造一个“学习、创新、务实、诚信”的人才辈出的激励机制。

(四)塑造形象,培养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理念是:客观公正、无私奉献。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意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的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观,做到“正直、客观、保密、胜任”,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内部审计文化构建与实施

文化理念的形成不能靠一朝一夕的灵感和热情,而是来自于水滴石穿的潜移默化,需要遵循审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

(一)加强组织,持续推进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按照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分解细化建设任务,将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目标管理、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工作重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持续地加以推进。

(二)大力宣传,形成氛围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的文化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利用系统内的各种信息宣传载体,就审计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重要意义、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方面,向企业审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宣传交底,引导审计人员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行动。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