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是指为达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目的,运用特定的高校绩效评价指标、比照评价标准,采取相应的评价模型和评价计算方法,对高校的投入和产出做出的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的关键环节,尽管已有多位学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拟对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指标设计以问题及实践运用作进一步地探讨。
一、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从财政的投入到高校教育科研服务的提供再到高校社会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只有对该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系统评价,才能全面衡量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表现,进而达到持续改进高校财政投入绩效、促进高校财政投入社会目标实现的目的。由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研究开发的平衡记分卡作为一种系统性绩效评价工具,其核心思想在于对组织的绩效评价应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对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密切相关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平衡计分卡思想对于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合而言,构建高校财政投入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应在全面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全面性是指指标评价体系应能对高校财政投入综合绩效进行全面反映;科学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绩效表现;可行性是指评价指标数据应较容易获得,获取数据的成本不宜过高。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由于高校与企业在服务对象、单位目标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传统平衡计分卡中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方面内涵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高校,因此本文围绕高校财政投入产出特点对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四方面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所构建的具体指标体系如下所示。
1、财务方面
传统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主要考察公司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以及创造股东价值的能力大小。由于高校财政投入主要目的并非追求盈利,因此对高校财政投入财务方面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对高校资金投入与运作状况进行考察。评价指标主要有:第一,生均教育事业拨款额=教育事业拨款额÷在校生人数。生均教育事业拨款额过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若该指标过高则可能存在资金浪费的现象。第二,高校科研经费总额。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科研事业得到的资金支持力度。科研经费总额越多,该校科研工作得到的资金支持越充足。第三,校办产业产值额。该指标主要反映高校校办产业规模状况,校办产业在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校办产业规模越大,学校创收能力、对社会做贡献的能力也越大。第四,高校财政投入乘数=社会投入额÷教育事业拨款额。该指标反映高校财政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财政投入乘数越大,高校财政投入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越大,这将有助于减小高校资金缺口,从而减轻财政负担。
2、客户方面
传统平衡计分卡中客户方面主要侧重于组织的维持、发展客户的能力的考评。高校财政投入客户方面的绩效评价不仅应体现高校师生对高校满意状况,同时也应反映高校对社会贡献的实际情况。评价指标主要有:第一,师生满意率。该指标主要反映在校教师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情况,财政对高校的投入目的不仅是使得接受教育服务的在校学生感到满意,也应使提供教学服务的教师感到满意,从而保证教学服务质量水平。第二,毕业生就业率。该指标既能反映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状况,又能反映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状况。第三,当年被授予的专利数量。该指标反映该高校在创造发明方面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被授予的专利数量越多,该校在创造发明方面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第四,当年被SCI收录论文数量。被SCI收录论文数量越多,说明高校科研方面对社会贡献越大。
3、内部流程方面
传统平衡记分卡中内部业务流程方面主要对与组织目标相关性较大的内部运作环节效率进行评价。高校财政投入内部流程方面的绩效评价则主要反映高校日常运作情况以及教学科研服务提供状况。评价指标主要有:第一,生均教师数=专任教师数÷在校生人数。生均教师数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高校连年扩招的背景下,教师资源紧缺问题已日益凸显,该指标过低,说明该校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第二,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该指标反映高校承担社会科研服务任务状况,是对高校承担科研任务数量的直接反映。第三,图书馆利用率。用当年图书馆图书借阅册数反映,图书馆是高校日常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指标能综合反映该校图书资源对在校师生的提供状况及其利用效率。
4、学习与发展方面
传统平衡计分卡中学习与发展方面主要考评一个组织的前景与未来,涉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均衡。高校财政投入学习与发展方面的绩效评价则主要反映高校的未来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主要有:第一,当年引进博士学历教师数量。该指标能反映高校在引进高水平教师、提升师资力量方面的表现,引进的博士学历教师越多,该校师资力量得到的提高程度越多,未来发展潜力越大。第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比重=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数量÷全校教师总数×100%。该指标主要用以反映高校师资力量水平,具有高职称的教师越多,该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潜力越大。第三,本科生与研究生数量比=本科生在校生数量÷研究生在校生数量。该指标越小,说明该校学生结构中高层次教育比重越高,未来发展潜力也越大。
三、高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1、数据的处理
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不同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首先应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对于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本文所设计的绩效指标主要分为效益型指标、成本型指标两类。
对于效益型指标,令Zij=(Yij-Yminj)÷(Yminj-Yminj) (1)
对于成本型指标,令Zij=(Yminj-Yij)÷(Yminj-Yminj) (2)
2、权重的确定
在绩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至关重要,不同的权重设定会对绩效评价结果构成重要影响。本文拟采用王应明所提出的离差最大化法作为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该方法属于客观赋权法的一种,旨在从整体上尽可能体现各被评价对象间差异。
3、评价结果
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本部分对某校2004―2007年绩效状况进行评价,数据均来源于该校相应年份年鉴。由于社会投入乘数、师生满意率、生均教育事业拨款额数据无法获取,暂不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08-03
[作者简介] 熊一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编审,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江西 南昌 330077)
倪筱楠,沈阳大学副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辽宁 沈阳110044)
企业绩效评价是指对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运作效率所作的综合性评价,它是评价主体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对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运作效率所作的综合性评价的指标集合体。通过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投资者可以预测不同企业的未来经营绩效,以期获得最大收益;债权人可据此确定自有资金的贷与放,确保本金的安全和实施利息收入的最大化;企业管理当局可以获得自身和竞争对手经营绩效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竞争战略提供依据。
一、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范畴解析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公司总裁戴维・P・诺顿提出的“战略平衡记分卡”与我国1996年6月由四部委颁布并实施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都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创建的“战略平衡记分卡”方法提出了一套评价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称为战略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和学习与成长(或称职员)4个层次构成。从美国若干公司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体系分为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经营层面及学习增长层面的4个层面。这4个层面指标体现出关系,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本,其他层面指标体系最终为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服务,财务层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反应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如:资产负债率)、营运能力(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如: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营业净利额等)等企业的基本素质;各个评价指标与平衡记分卡的某个方面存在因果关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出绩效产生的基本动因;这4个方面可以随企业具体情况和时间的推移而调整。
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1999年6月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的,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内容上分企业资产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4个方面。按研究的深度又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价指标3个层次。从整体布局上看则是以定量的财务指标为主,以定性的非财务指标为辅,形成企业绩效评价的最终结论。当前,该指标体系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对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经营绩效的全貌。从我国一般工商类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体系分为评价内容、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4个层面,其中评价内容包括:财务效益状况,其设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基本指标,其设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修正指标;资产营运状况,其设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基本指标,其设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及资产损失比率修正指标;偿债能力状况,其设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基本指标,其设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及经营亏损挂账比率修正指标;发展能力状况,其设销售(营业)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基本指标,其设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3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及3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修正指标,综合设置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比较水平、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行业或区域影响力、行业经营发展策略及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的评议指标。通过基本指标分析,可以初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概况;通过修正指标分析可以进一步从多方面调整完善基本指标评价结果,而评议指标则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考评企业的经营绩效。
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许多优势和作用,但这种基于财务报表的传统评价方法自身的成熟和完善并无法解决其在方法本身上存在的先天缺陷,即由于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主要分析、评价基础而导致的内在缺陷。
(一)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不尽完善和不尽合理。偏重运用财务指标评价,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8个基本指标和16个修正指标都是财务指标,只有8个评价指标是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较多地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评价难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以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政策规范主体的模式对某一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过于偏重财务评价往往使企业盲日追求高财务指标,而忽视长远利益,易产生短期行为。因此,财务指标虽是评价指标的主体,而过多地运用其评价会产生诸多弊端。
非财务指标的设置不尽完善,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非财务指标都是评价指标主观随意性较强。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企业经营发展策略、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等8项非财务指标,不可计量。定性分析依赖于人们对经济现象的熟知程度和经验,因而仅由定性分析获得的非财务指标结果主观随意性大,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现已设立的非财务指标还不够全面,如没有考核企业的信誉状况,缺乏知识与智力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等。
现金流量指标分析运用较少,与现金流量相关的财务指标只有现金流动比率。利用应计制下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计算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多变的经济事实。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分析,在评估企业的营运能力、收益质量和偿债风险方面均可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使得对企业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更为完善。有利润且流动比率很高的企业并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用于维持企业的发展和还债,必须要进行现金流量分析。
(二)计算均值权重设计缺乏合理性。权重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具体要求,依据受托责任理论,绩效评价主体应当包括国家管理机构、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比如,对于企业所有者而言,最关注企业资本金的保值增值,将资本金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对于企业债权人,比如银行、企业债券持有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将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视为最重要指标;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则更为关注企业当前利益和发展能力。由此可见,采用固定权数值根本无法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实际需要。另外,在设计固定权数时,也未考虑企业的行业区别。由于不同的行业,比如工业制造业和饮食服务业之间、施工企业与证券业之间等,其盈利水平及合理的偿债指标、盈利率等各不相同,所以采用不分行业的固定权数值同样不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所规定方法计算的平均值代表性较差。计算平均值的目的是反映不同水平的代表性,而所规定方法计算的平均值代表性却较差。根据《指标解释》,使用平均值作为分子或分母的指标有净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成新率,其中平均值的计算方法为:平均值=年初数十年末数/2,只考虑了年初和年末的状况,未考虑年度中间的资产状况。事实上,许多企业的资产状况在年初、年末和年度各月间都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而且变化不均匀。因此,这种方法计算的平均值代表性不强,不能客观地和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用此类方法计算的财务指标很难收到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效果。
三、构建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一)以投入产出分析为主要考察出发点。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所得大于所费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的资本的运作过程,企业经营目标体现为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所得与所费的关系转化为资本价值实现与资本垫支的关系,追求资本价值增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生产目的所在。并且在投入产出分析中注重定量指标结合定性指标分析,以弥补定量分析的缺欠。在业绩评价中,单有定量指标,很难做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全面评价,因为有许多经营业绩很难在量上反映出来,而必须借助一定的定性指标如环境保护状况、员工的知识水平、管理水平等等来对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二)重视增设评价指标和处理重要指标之间的协调。适当增加与现金流量相关的评价指标,考虑到现金流量状况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为了弥补会计的不足,应从营运能力、收益质量和偿债能力角度全力开发现金流量指标。可以采用销售现金比率、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收现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等指标。
增加设置非财务指标项目并尽可能量化。首先,增加设置非财务指标以提高财务指标的准确性。财务指标反映的是经营的结果,非财务指标反映的是经营的过程。由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果具有某种关系,也由于非财务指标结果可来源于多方面,并不依赖财务部门,如市场份额可从有关社会调查机构获得,因此,非财务指标的存在提高了对财务指标玩数字游戏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财务指标的准确性。其次,增设反映企业信誉的非财务指标。企业信誉主要体现在及时偿还债务、交付货款、发运货物,并且质量与承诺相符等方面。因此,企业的信誉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应当构成考核企业绩效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信用秩序混乱的情形下,以企业信誉指标考核企业绩效则尤为必要。可使用逾期偿债率、及时发货率、拖延交付货款率、退货率等综合量化企业信誉程度。再次,增设反映客户的非财务指标。企业应树立顾客观,顾客观有助于经理人员将特定顾客与以市场为基础的战略迎接起来,以创造更多的未来财务收益。可通过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增长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来衡量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第四,非财务指标尽可能量化。指标只有可计量,才能保证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应尽量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科学地使用定量分析法,使非财务指标能计算出或以其他有效的方式取得明确的数字结果。如评价员工的工作状况可以通过员工流动率、员工培训费率、员工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分析。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用体现经营目标与手段的一致,出色的财务成果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目标。实现财务成功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放弃投资机会;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支出;提高商品售价或降低服务水平;提高员工的技能,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前三种方式只能让企业取得短期的财务成功,而第四种方式却可能取得未来持久的财务成功。运用非财务指标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企业按第四种方式来实现财务上的成功。
(三)切实改进评价分析方法和标准。完整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应依不同主体建立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相关利益人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着眼点不同,企业绩效评价不宜采用固定权重值。在建立不同的权重体系时,首先应考虑需求主体的不同,如政府管理机构、债权人、投资人、企业自身等;然后再考虑不同行业的区别,如工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IT行业等。多重权重体系,应明确规定每个具体权重体系的适用对象及适用情况,并在结果时,对所采用的权重体系予以充分披露。
采用更为准确的方法计算平均值,从统计学角度来看,计算净资产、资产总额、流动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等时点指标的年平均值,较准确的方法是:
平均值=1/2年初数+1月末数+……+11月末数+l/2年末数
这样计算的平均值代表性较强,从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会更客观、合理。
按照多目标规划原理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可以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阶段的战术目标,从而使战略目标分解为分阶段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是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每个职员能较好地理解企业目标和战略,以便有效地实施.绩效评价还要与财务分析相结合,利用杜邦财务分析,采用多因素方法分析问题。
以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对比,评价指标是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价值判断就是根据评价标准体系而做出的判断.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如某企业经营业绩与历史相比年年有进步,会得出业绩好的结果;与同行业相比差距太大,处在同行业最低水平,会得出业绩差的评价结果。为此,必须选择客观的评价标准来对企业进行评价。
(四)突出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一个必须可以量化的标准体系;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体现对组织目标有增值作用的指标,它可以实现对组织真正有贡献的行为得到激励;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进行绩效沟通的基础,它是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的共同语言。哲学上的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关键的观点、管理上的例外原则及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都启示我们解决问题时要抓关键,因此,突出设计关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符合规律的必然。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一个必须可以量化的标准体系;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体现对组织目标有增值作用的指标,它可以实现对组织真正有贡献的行为得到激励;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进行绩效沟通的基础,它是管理人员与员工沟通的共同语言。
参考文献:
[1]武欣.绩效管理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孙雪萍.对企业绩效评价的重新审视[J].企业研究,2006,(3).
物流企业的绩效是指物流企业经营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质量、品种和技术进步的实际情况,它反映了某个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能够得出物流企业在实际运行中的具体情况,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从企业具体情况出发对物流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物流企业利润,在越来越激烈的物流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物流企业绩效的研究,呈现出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和综合性的特点。现有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两个方面。构建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则侧重于关注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而选择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则侧重于使用合理的方法来计算评价值。
一、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内容
国内外学者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有着非常丰富的成果,都分别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章节将从一般评价体系、基于平衡积分卡的评价体系和特定企业评价体系三方面进行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上的总结,归纳绩效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有哪些。
(一)一般评价体系在国内,杨德权等[1]从运输、仓储、库存、信息化水平、发展潜力五个方面来构建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运输方面包括运费占物体价值的百分比、每吨公里运费、物品损坏率、运力利用率、转载效率、时间利用率、正点运输率7个二级指标;仓储方面包括年仓储费用、年储备资金总额、设备利用率、人均年物品周转率4个二级指标;库存方面包括物品错发率、库存额、库存周转天数、库存资金占产值百分比、仓库面积利用率、物品完好率、库存结构合理性、供应计划实现率8个二级指标;信息化水平包括客户变动提前期、平均传输延迟、传输错误率、实时信息的传输量、信息化投资、客户变动的完成率、网络覆盖率7个二级指标;发展潜力包括平均交货期、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资金周转率、市场占有率、平均事后客户满意率6个二级指标。国外研究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包括:Keebler等[2]调查3364家物流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测量物流企业绩效的五个维度,包括贸易伙伴的有效措施、内部有效性测量的重点、节能措施、生产效率和利用率。鲍尔索克斯[3]提出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五个方面,分别是企业公司的管理成本的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服务、生产率、资产和企业的产品质量。Caplice等[4]提出物流绩效测量系统,从全面、取向、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内部比较与效用研究企业物流绩效六个维度。
(二)基于平衡积分卡的评价体系在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方面,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而且有许多人基于平衡积分卡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平衡积分卡基础上的评价体系,包括财务以及非财务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完整、客观。刘秉镰等[5]根据平衡积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创新与学习绩效评价四个方面来构建评价体系。其中财务绩效评价维度包括相对市场份额增加率、权益净利率、流动比率3个二级指标;客户绩效评价维度包括客户保持率、客户平均获利率、客户获得率、客户满意率、市场占有率、定制化产品率6个二级指标;创新与学习绩效评价维度包括员工满意率、研究开发费增长率、设备投入增长率、员工培训比例4个二级指标;内部业务绩效评价包括单位物流成本指数、配送时间指数、特殊情况配送延时率、考察期内的缺货率、按时交货率、员工专业化比例、综合业务能力、信息系统能力、网络化率、服务网点密度10个二级指标。熊巍等[6]在上文刘秉镰所构建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同样从学习与成长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财务维度出发来进行绩效评价。其中在财务维度方面,二级指标改变为财务效益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偿债能力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在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二级指标改变为成本竞争力、硬件配置、可靠性、可得性、作业效率。宋巧娜[7]同样从运营表现、财务表现、学习创新能力表现、客户服务表现四方面来进行绩效评价。王晓珍等[8]从财务、内部业务、顾客、学习与成长4个层面来建立了一个三层级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内部业务层面上包括运输效率、仓储效率、信息技术3个二级指标。其中,运输效率有包括准时运输率、准时交货率、运输安全率3个三级指标;仓储效率包括存货周转率和货物完好率2个三级指标;信息技术包括信息及时率和信息准确率2个三级指标。在其他文献中,二级指标的选择基本来自于以上几篇文献,只是对于评价的一级指标的划分存在着差别。如孙晓东等[9]在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时,从财务绩效、客户绩效、市场绩效、业务绩效、学习绩效五方面来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特定企业评价体系一些学者在研究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时,从具体的某一类型的物流企业出发进行研究,如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医药物流企业。由于其企业自身的特点需要加入一些更加具体特别的评价指标,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商红岩、宁宣熙[10]和张滢[11]在用进行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时候,使用了同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功能指标、经营指标、稳定性指标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功能性指标包括客户服务水平、配送功能、运输功能、库存功能、采购功能、流通加工功能6个二级指标;经营指标包括客户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企业实力、信息化水平、成本水平、赢利能力6个二级指标;稳定性指标包括客户服务水平、技术实力、赢利能力、应变能力、企业聚合力、经验指标、企业形象7个二级指标。周静等[12]根据冷库物流企业的具体情况,从财务绩效、服务绩效、运营绩效、人力绩效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14个具体指标。
二、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顾客需求的动态多变,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虽然我国1999年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并于2002年修改制定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克服了过去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如设置了核心指标,设立多层评价指标,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作基准值,应用系统论、运筹学、数理统计等基本原理,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有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但其选择的核心指标是以净利润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财务指标为主,因此,难以公正、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绩效。同时,财务指标注重对结果的反映,带有静止、单一、被动的特点,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管理,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1.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会计收益基础之上的净利润评价为主的经营绩效评价系统,其中利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不管是基本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还是修正指标中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及成本费用利润率,都离不开净利润指标的计算。而利润指标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则作为分派处理,导致权益资本成本的隐含部分――占用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未加以提示。这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上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两部分。如果公司公告的净收益为零,阅读者就会认为所有资本都得到了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并未获得补偿,依据这种会计信息做出的财务评估会误导财务决策。而且,依照现行财务会计方法,假设两个公司资本结构不同,即使他们的债务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以及真实利润都是相符的,但在损益表上表现出来的净利润也是不同的,权益资本比例高的企业将表现出更多的利润。由于未考虑权益资本成本,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利润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增加。虽然修正指标中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但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并不一定是企业价值的增加,因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途径有两个:一是所有者的投入资本,二是这种投入资本的增值(利润)。增加投入同样可以带来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因而,这一指标也不能反映企业价值的真正增加。
实际上,在现代经济中,任何一项资本都是具有机会成本的,权益资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来源,同样也是具有机会成本。如果一个企业的权益资本不具有机会成本,那么企业对资本的使用就没有任何约束,就会造成投资膨胀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权益成本的忽略问题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尤为突出,国有企业中国家作为所有者占有企业绝大部分权益资本,而在现行体制下,又存在一个所有者缺位问题,因此,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得不到保障。国有资本的使用者――企业经营管理者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可以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地使用,结果造成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重视资本的有效使用,导致不断出现投资失误,重复建设,投资低效等到不符合企业长期利益的决策行为。
2.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计算的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失真和扭曲
首先,在应计制会计下,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有些企业违规问题严重,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人为操纵利润,长期投资管理混乱,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不规范等,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单凭报表绩效决定企业和经营管理者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报酬是不恰当的。其次,会计收益是一种“静态指标”,在权责发生制下,利润的增加不一定就能导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注重利润而忽略现金流往往导致企业的虚假繁荣。现行财务指标涉及现金流量指标极少,对财务弹性分析及收益质量分析不够。第三,会计收益是一种“短视指标”,片面强调利润势必引发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的行为,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当局故意减少研发费用、设备更新费、机器维护费、环境保护费、职工培训费等支出,使企业逐步降低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企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本目标相背离。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到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局限于财务方面(销售收入与资本),但没有囊括企业形象、文化等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另外,三年增长率对于一个注重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中期目标。第四,绩效评价指标主要考核评价历史的情况,会计计量也主要针对过去的经营情况设计和使用计量单位,不能显示过去的绩效将对未来企业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不能指导和预测企业完成未来价值的创造活动。
3.绩效评价指标具有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首先,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局限于对有形资产应用成果的计量和描述,往往难以衡量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无形资产方面经营的成败。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拥有无形资产实力(包括员工技能,员工干劲和灵活性,顾客忠诚度,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商誉等),以提高长期竞争力,另一方面传统的仍然大量使用的财务成本模式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却显得无能为力。其次,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过分注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价值方面,忽视非财务指标的非价值评估。然而,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像市场知名度、人力资源素质、科技和产品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非财务内容。
4.传统绩效评价内容与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和重点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下,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企业管理内容的重要部分。二是在信息社会时代,除了各种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和资本之外,信息正在逐步成为一种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同等重要的新的生产力要素。三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成为企业生产要素之一,科技知识的创新和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和重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而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却仍然是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信息、知识、人才及创新能力等无形资产的衡量评价仍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作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指标。在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虽然含有评议指标,但八项评议指标总共只占20%,比重太小,与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发展不适应。同时,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
通过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知在设计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努力实现财务性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前瞻性指标与滞后性指标、内部性指标与外部性指标、客观性指标与主观性指标的平衡。设计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着眼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要能反映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努力做好的客观和全面。因此,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引入“经济增加值”(EVA)指标
“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业绩评价核心指标是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思腾思特公司(SternStewartCo.)创导的,简单地说,EVA就是税后净营运利润减去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注重资本费用是EVA的明显特征,管理人员在运用资本时,必须为资本付费。“经济增加值”的特点在于用经济利润代替了会计利润,将研究开发费用、顾客与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支出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并在受益年限内摊销。同时,向管理者灌输了新的资本增值理念,即强调只有当投资于现有资产上的实际收益大于资本供应者的预期收益时,资本才得到了增值。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明白增加价值只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更有效地经营现有的业务和资本,;二是投资那些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项目(这样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就不会一味追求资产的规模和无限制的投入);三是解放资本沉淀(便于国有资产的有效流动)。由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中都没有能直接反映权益资本成本的指标。因此可以将原基本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换成以权益资本机会成本为基础的EVA。EVA指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股东的角度定义企业的利润,考虑了企业投入的所有资本(包括权益资本)的成本,应当把它作为企业绩效评价和考核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核心指标。同时,EVA的应用创造了使经营管理者更接近于股东的环境,经营管理者甚至企业的一般雇员都会考虑企业的利益,引导管理者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这对于解决日益严重的委托问题及国企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2.构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2新世纪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新世纪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由新世纪制造业的特点和供应链的特点双重决定。具体表现在:首先,历史进入到21世纪,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制造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产品务或服务上成为最优,这些制造企业必须主营核心业务,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实现优势互补,也就是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核心竞争力链条,这样的一个链条在其包含的所有业务上都能表现出它强劲的竞争能力[2]。再者,21世纪的制造业供应链应该更加注重协调性和整合性。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有着独立的所有权,传统的供应链企业不会与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信息共享,或者说信息共享很少,从而节点企业一般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做出决策,甚至有些决策是基于供应链伙伴企业利益的牺牲而做出的,这样肯定会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自己虽然得到了短期利益,但也损害了自己的长期利益。新世纪的制造业供应链要求,在基于internet、电子商务、网络环境下,将企业的信息实现最大化的无缝对接,打破企业信息孤岛,将供应链上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将供应链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与企业内的业务流程实现平滑对接,正正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商、外协加工和组装、生产制造、销售分销与运输、批发商、零售商、仓储和客户服务等,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一步到位的全业务过程集成[2]。第三,应该注重虚拟性和动态性。在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竞争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家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需要随着企业的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供应链是一个协作组织,而并不一定是一个集团企业或托拉斯企业。这种协作组织以协作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依靠信息网络的支撑和相互信任关系,为了共同的利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调运转。由于供应链需要永远保持高度竞争力,必须是优势企业之间的连接,所以组织内的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然的,供应链犹如一个虚拟的强势企业群体,在不断地优化组合。
3目前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3.1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供应链运作参考(SCOR)模型是由国际供应链理事会(SCC)开发的产品,是第一个跨不同行业的供应链标准流程参考模型,亦是供应链管理的通用语言和流程诊断工具。SCOR模型将供应链界定为计划(Plan)、采购(Source)、生产(Make)、配送(Deliver)、退货(Return)五大流程,并分别从供应链划分、配置和流程元素三个层次切入,描述了各流程的标准定义、对应各流程绩效的衡量指标,提供了供应链"最佳实施"和人力资源方案。运用SCOR可以使企业内部和外部用同样的语言交流供应链问题、客观地评测其绩效、明确供应链改善目标和方向。但其也有一些缺陷[3]:①没有从顾客满意度方面去评价供应链绩效②评价指标主要是定量指标,缺少定性指标,而对于供应链一些定性指标也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其无法对供应链做出综合评价③没有对供应链的潜力及创新与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去评价供应链绩效。
3.2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RobertS•Kapla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简称BSC)评价体系。BSC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集评价、管理、沟通于一体,即通过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超前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该体系分别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过程角度、学习和创新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其中,财务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供应链的改善做出贡献;顾客角度指标显示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内部过程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内部效率;学习和创新角度显示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但该体系也有一些先天性缺陷[3]:①评价指标主要为定量指标,缺乏定性指标;②没有充分考虑供应链企业的协调问题。
4指标的选取和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1指标的选取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一些关键指标来反映供应链绩效,对供应链绩效作出评价的指标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步,指标选取的合不合适,指标体系构建的恰不恰当,将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评价及做出的一些决策。没有切合实际的指标体系,没有切实可行具体指标,绩效评价也就成了空洞。基于制造业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①应突出重点,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②应结合SCOR模型和平衡积分卡模型两者的优势与缺陷,能全面衡量供应链绩效。③指标之间应该有相对独立性。④要能反映和体现供应链流程的绩效状况。⑤评价指标要能反映供应链整体的运作绩效,而不仅仅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绩效。⑥要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4.2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及SCOR模型与平衡计分卡模型的优缺点,从制造业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和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水平评价,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战略层次。在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战略上面,又将其分为五个准则层(财务,内部流程,顾客满意度,绿色管理,学习与创新)。在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水平绩效 评价战略层上,将从交货提前期,制造提前期等7各方面作为准则层来评价[3]-[7]。基于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5实例分析
深圳某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公司的主力供应商之一,主要生产通讯终端设备机壳,如基站机壳,服务器机壳,信号发射器机壳等。该公司为华为和中兴两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多达200多种,该公司的供应商更是纷繁复杂,在这条以供应商—深圳某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华为(中兴)这样的一条供应链中,用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评此供应链的绩效情况。构造第一层判断矩阵:通过问卷调查,得知该企业负责人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财务、内部流程、顾客满意度、绿色管理、学习创新五个方面的重要性比较赋值结果,得出以下判断矩阵。综合评价结果说明,该机械制造企业整体供应链综合绩效方面有18%可能性为很好,31.5%的可能性为较好,28.8%可能性为一般,16.2%可能性为较差,5.4%可能性为很差。要使该模糊向量清晰反映该公司供应链的绩效,还必须对其进行清晰化处理。若预先给定的与评价集V的对应的分数集为(10080605030),则评价结果可表示为:M=M′*(10080605030)=70.2。
高校财务中的预算管理关系到学校举办各项活动的运转资金问题,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的实现与否问题,关系到校各个组织部门能否协调共进、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等问题。可以说,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节点就在于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上。然而,不少高校的相关工作还处于被动局面,其管理缺乏体系保障,不仅方法不成熟、内容片面,在管理执行人身上还有认知不足、落实不力等问题。
一、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
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摆在了突出位置,是以绩效为衡量指标发挥作用的指导体系[1]。因此,可以说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有结果论导向。它既要求在体系规则下产生绩效结果,又要求以绩效结果为参照进行后续工作。具体价值体现上,我们能找出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知达成对高校财务预算绩效评价能够为学校的各项收支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2],提高管理者认知水平,让他们更清晰地看到学校的发展、运行情况,并以这些数据为基点,科学分析、全面认识财务资金的配置最优解,为下一步规划提供可持续性意见。
(二)辅助考评相关体系建立融合了考评内容,能够落实对学校各部门、各职员的较为完整的考核制度,从而帮助个人及学校集体及时看到工作中的不足,即时反思、合理规划预期,进而在后续工作中不断进步。
(三)监督责任相关体系建立后,高校财务的各项收支状况、资金分配方案、任务具体落实等都会有体系记录,便于对责任的细化和监督实现。
(四)引导后续相关体系凸显了评价结果的作用,使每一个阶段性工作都能成为后事之师,每一个前期遭遇的问题、发现的不足都能成为前车之鉴。
二、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条件
式中,1(k+1)=(x0(1)-(z/a))e-ak+(z/a)(k=1,2,…,n)为时间响应函数对应的序列模型,其中x0(1)为非线性原始数据序列x0=(x0(1),x0(2),…,x0(k))的初值,a为发展灰数,z为内生控制灰数。
(一)原则确立体系建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便于指导体系构建的方向[3]。所确立的原则可包括:①对照性,即各高校的不同主体、前后时间线、个体性指标等方面可对照、对比;②实践性,即所有评价指标数据是从实践活动经验所得,符合实践规律;③科学性,即各体系指标的设置本着客观、公正态度,且能突出各项工作特性,全面而不冗杂;④可持续性,即让体系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不百分百固化指标,而是让其为应时改进留有余地。
(二)标准选择选择评价建立标准时,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来定夺。一方面,高校可以自身财务管理发展时间线为参照,整理出历年的预算绩效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各项标准;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同类型的其他高校作为参照,学习、借鉴他校的评价标准选择经验,在实际运用时结合自身的个体特殊性加以改进,或增删,或创新[4]。
三、方案规划与具体实施
在体系建立的实际运作中,其方案规划与实施还需依赖具体的评价工具以及科学的指标定立。
(一)合理利用评价工具高校选择相关评价工具时,可以把目光集中在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记分卡两种绩效考核手段上[5]。前者重在强调“关键”,即以关键性、代表性的部分指标指代整体绩效指标,它的好处在于突出重点、引导预算。与前者相比,平衡计分卡则重在凸显预算评价目标的多面维度,其中不乏超出财务指标的其他应用,而且注重保持各维度与全域性目标的协调统一、共同进退。平衡记分卡使用可涵盖四个维度,即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其中,前两项维度需要依据高校的非营利特性进行改进,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经验。在运用评价工具时,高校应该让这两种形式互为配合、补充,一个发挥其关键导向性优势,一个发挥其全域覆盖性优势。
(二)科学定立评价指标1.宏观指标把握。文章利用WRFV3.5模式中的双参MOR方案和MY方案分别对2010年7月20~21日辽宁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文中从地面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模拟强降水各种水凝物粒子随高度的分布以及最后对雨滴的一个细致的分析来对两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对比结果可以总结如下:我们把预算评价的宏观指标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指标维度相等同,会更容易把握具体的指标定立。财务方面,高校要将进项,即收入与出项,即支出这两个基础要素划分开来看。进项的指标定立,高校可以兼而选择增长率、占比率两项指标。增长率看的是学校历年的各项收入对比,是纵向标准。占比率看的是学校某年的各项收入所占收入总额的比例,是横向标准。出项的指标定立,高校可以侧重选择占比率指标。因为实际操作中,增长率不是财务支出重点关注的,且财务要优化资源分配,不能单一以某项支出的增长做结论。无论是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还是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都是人类建设美好家园的路径选择。研究两大文明演进的起点、逻辑展开和逻辑归依,有助于厘清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有助于世界各国探索和选择发展路径,也有助于构建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话语体系。客户是高校的服务对象、负责对象,包括政府、学生、家长、招聘方。高校在定立指标时,要依据不同对象做出不同设置。与政府对象相对应的指标可落在学生毕业率、就业率等关乎反映高校教育水平、成效的问题上;与学生、家长对象相对应的指标可落在招生率、考研究生率、家校沟通反馈率等关乎反映高校的社会满意度问题上;与招聘方对象相应的指标可落在学生实习率、就业率、校企合作率等关乎反映高校育人适用性的问题上。对高校内部流程进行指标定立,就需要确定其日常流程的涵盖内容,其中,常规教学是最重要的一点,此外还有科研与社会效益两方面。在常规教学中加入财务预算绩效指标,高校可立足于教学设备费、事业支出等的生均资源投入比,以及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等能够凸显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的事项进行定立。高校的学习与成长指标,其实是对其发展进程的认定,既体现在所有教职员工的综合素养、科研能力上,也体现在校园的教学设备配备与革新上。所以,高校进行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时,要综合考虑财务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与硬件设备投入两大方面。2.微观指标把握。微观指标则从高校财务这个部分性的主体出发进行预算绩效分配。站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角度,较小绩效指标则可包括储资、配资、投资、效益几点内容,且是一个纵向的过程性内容。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其储资一般来自政府财政支持、生源学费等渠道,所以绩效指标可从其渠道增长率方面进行定夺。
(三)评价的执行高校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旦建立,就需要得到有效执行,其评价行为的具体操作需要专门的部门以及负责人担起职责。从常理看,该体系是高校作为牵动主体,基于高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规划建立起来的,理应由财务部门兼顾执行具体的评价操作。然而,财务部门本身也是被指标体系评价和约束的一分子[8],由它担任评价职责不合适。为此,高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体系评价执行组,由校党委来主抓执行。校党委在思想高度、执行力等方面都是最有优势的,同时能彰显党的领导在推动高校改革、进步中的作用。总的来说,评价执行的过程及结果,应该受到良好的监督,只有确保其执行的客观、公正,高校所得绩效评价结论才有价值。
四、体系建立的后续反馈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营销也逐渐被企业接受,网络营销的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在过去的十年里,网络营销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据资料统计,2008年我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刚刚达到170亿元,根据易观国际推测,在2015年将达到489亿元。同时各大企业也加强了网络广告的投入,据艾瑞咨询统计2013年我国的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千亿,达到1100亿元。网络营销目前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部分,所以如何评价网络营销效果对于企业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1]。
一、网络营销的实质和特点
(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市场权力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网络营销的基础是互联网,而目标客户是网络营销的导向,所以网络营销是全程的个性化营销,针对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2]。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点就是从传统的推产品到拉顾客的转变,也就是说顾客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更加占据主动;第二是营销的效果不同,网络营销的互动性更强而成本则较低。
(二)网络营销的特点
1.成本低。任何规模的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营销方式,并且手段丰富。
2.对象独立。通过群体营销和单体营销可以使市场目标更加明确。通过细分市场使每个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3.交互性。通过网络客户可以和供应商有更多的交流,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就达成满足用户需求的目的。
二、网络营销的绩效评估系统的特点
传统的绩效指标是通过财务系统的指标进行反映,更加注重的是过程和结果,不能全面且动态的反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被动性强[2]。
而网络营销的绩效的管理包括企业对产品的预算,同时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投入和多目标方面也有涉及,对网络营销的全程动态都有反映[3]。
三、网络营销绩效的作用和原则
(一)网络营销绩效的作用
通过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对网络营销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且客观的分析,同时通过对比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出对企业网络营销所产生影响的因素,再找出网络营销中的不足之处,为改进网络营销方式提供参考。
(二)网络营销绩效的原则
网络营销绩效的基本原则包括五个方面:
1.客观性原则:通过公开公正的手段获得数据信息是客观原则的基础,避免采用主观或者二次获得数据。
2.独立性原则:各个数据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在各个不同角度表现网络营销绩效的特点。
3.操作性原则:各个数据是可以计算得出的。
4.连续性原则:通过连续使用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方向。
5.开放性原则:通过数据可以真实还原企业的营销情况。
四、网络营销绩效数据的统计与整理
在对企业的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时,不能从任意时间点获得绩效数据而进行评价,在数据统计的时候应该采取对某个时间段的整体营销绩效状况数据的采集。在保证数据可靠性上应在企业内部通过专门机构负责,采用科学的手段和调查方法,并实施严格监督。
一般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采用指数法,这就需要在各个类型的数据之间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而纯数值的数据则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化。比如说客户反馈评价值和销售额之间单位并不一样,所以在数据采集时使用(1-倒数)的形式计算数据,并进行统计,例:网站推广费=1-1/网站推广费,订单最大金额=1-1/订单最大金额。
五、网络营销绩效的测算
由于在数据统计和整理过程中采用连续性和开放性原则,所以通过一系列列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开放性数据(见下图,图1)。
其中C、A、E、I分别代表成本数据、测量数据、效率数据和影响力数据,i和j分别代表数据不同级别的子分类。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明确的数据之后就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比较,从而得出企业实际营销状况,比较方法通过统计学原理进行基比和环比计算。在进行环比时如:kc=Ci/Ci-1
其中kc为成本数据的基本变化情况,如kc1就说明了成本的增加。同理可以进行其它几项指标的比较。
在横向比较的时候,则需要对其他企业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了解,从而找到准确的参考值。
经过上述计算和比较,已经可以初步掌握企业网络营销的基本情况,通过综合指标P的计算可以更加直接的反映企业的情况,在网络营销体系中效果数据和影响力数据属于正指标,越大越好,相反的成本数据则是越小越好。所以有下列公式:
P=-FCC+FAA+FEE+FII(P≤1,∑F=1)
其中F的意义是各数据在整体数据比例的权重,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权重比例也有所不同。但是P的值则是越大越好。
六、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可知,网络营销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的对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所有动态情况进行监控整理。通过合理的计算之后能够详细掌握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状况,并且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随着网络营销的推广以及规模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需要这样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数据统计和整理过程中能够遵循原则是保证绩效指标体系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基本。
参考文献:
[1]陶威.网络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0.
一、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建立,并随着二元经济结构而逐渐发展完善。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可大体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以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种制度安排。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建立较早,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收支水平也显著提高,2012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人数达到30426.8万人,基本养老保险支出达到22181.6亿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构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老农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农保仍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制度模式,社会统筹部分由国家财政负担,个人账户实行个人缴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同样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制度模式,并且在制度实践中实现了与新农保的制度对接。2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48369.5万人,基金支出达1149.7亿元。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由政府推动和主导的,如何评价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效用是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效、科学及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养老保险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一)评价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
养老保险制度包含养老保险水平、财政支出规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社会化管理网络等制度要素。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要素的管理绩效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有效运行。建立养老保险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以评价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为根本原则,最大程度促进养老保险制度高效运行,满足社会成员养老需求,实现养老保险合理收入再分配,促进经济发展。
(二)测度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福利价值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养老保障需求,而且还能够通过养老金给付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养老保险制度能够降低老年人口贫困率,而且养老保险制度可以通过养老金统筹层次提高而实现地区之间收入再分配,进一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而缩减贫困和收入差距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政府以养老保险制度为途径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程度是养老保险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监督养老保险政府管理成效
根据西方经济学“奥肯漏斗”理论,政府管理容易产生效率损失,政府行政管理费用是效率损失的主要途径。同时,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和市场机制,政府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对社会资源浪费使用问题。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养老权益,而且关系到社会资源的最优利用,所以养老保险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需承担监督政府管理成效功能。
三、养老保险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体系建立基本原则,养老保险政府绩效指标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管理绩效。
(一)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指标主要包括:政府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养老保险基金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度。
(1)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支出是养老保险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水平既体现政府对养老保险投入的重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功能。
(2)养老保险金替代率。养老保险替代率是衡量养老保障水平的核心指标,养老保险替代率高说明退休人员能够获得足够的收入以应对养老支出,养老保险替代率低说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保障功能发挥不足。
(3)养老保险基金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养老保险基金在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影响,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增加金融市场稳定性和国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养老保险基金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当期参保劳动力的缴费,另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补贴。通过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计量和统计关系,可以判断养老险基金对经济增长的供需。
(4)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度。养老保险收支平衡是维持养老保险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养老保险制度运行需要建立收支平衡评价指标,通过收支关系判断养老保险运行状况。
(二)社会绩效
社会绩效主要包括养老金占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的比重、养老保险地区收入差距两项指标。
(1)养老金占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比重。养老金是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养老金满足低收入群体的支出需求程度是评价养老保险制度对解决贫困问题促进作用的关键指标。
(2)养老保险地区收入差距。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区之间存在收入差距,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实现地区收入再分配功能,养老保险金的地区收入差距是评价养老保险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主要指标。
(三)管理绩效
管理绩效主要包括:养老保险政府管理成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数量和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水平。
(1)养老保险政府管理成本。养老保险政府管理支出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有效的养老资源,在政府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2)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数量。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数量体现了养老保险便民程度。养老保险制度给付对象大多为老年人口,建立足够多的经办机构能够方便老年人口进行养老金领取。
(3)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水平。养老保险基金增值能力关系到养老保险能否持续运行,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当进行多元化投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高增值。
四、结论
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运行的安全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效率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养老保险制度高效运行,本文在绩效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指导下,探讨了养老保险政府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素,对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作者单位:东北大学)
参考文献:
一、企业绩效评价的内涵
所谓企业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企业绩效评价是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公司组织形式出现后才产生的企业管理和考评形式。
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
(一)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不够
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特定报告期内企业的现金流量,但它在提供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不充分的,因为导致未来现金流量变化的一些交易和事项是在现在或当期发生的,可能在未来时期产生新的现金流量尚未得到反映。仅利用权责发生制下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计算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多变的经济事实,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分析,在评估企业的营运能力、收益质量和偿债风险方面均可起到必要的补充作用,使得对企业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更为完善。因此,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应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综合。
(二)缺乏动态性
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对企业现在价值的评价。所以,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体现历史财务表现、现实财务能力与未来发展潜力并重的原则。同时,建立动态评价系统才能够真正保障国家宏观调控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保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保持高度灵敏性,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改善内部管理。
(三)过于偏重财务评价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过于偏重财务评价,使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绩效。财务指标固然是评价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财务指标容易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过于依赖财务指标的作用,会使企业管理者盲目追求高财务指标,只注重企业短期财务层面业绩的改善,而不愿降低当前盈利水平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以致企业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从而忽视了长期财务业绩的提高。并且财务指标是事后指标,只能对企业经营决策和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判断企业业绩的上升或下降,但不能获得企业业绩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企业业绩上升可能是由于可控因素改变,也可能是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变化。即使业绩上升是企业内部可控因素的变化,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财务指标不能揭示业绩改善的关键原因。
(四)缺乏时效性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时效性,现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以企业的实际指标数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然后将相对数值与该指标所占的权重相乘,最后将所有指标的得分相加,得出最终综合评价结果。制约本套评价体系时效性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滞后。确定标准值的现行方法是在获取全国企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出平均值作为标准值因。而企业的年度报表不能在本年度结束时马上报出,再加上数据统计处理需要时间,这样使得标准值在下一年度中期才能产生,因而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时效性也就难以保证。
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一)加强评价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审核
实际当中,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审计意见为非无保留意见类型的报表数据都很值得研究,评价人员需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对此,进行评价前,应认真分析中介机构发表的审计意见,对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中的基础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行认真的审查核对,对重要的和存在疑问的数据资料进行审核和必要的补充,以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对于有证据证明的相关情况和问题,应根据国家法规制度规定进行调整,并将调整情况在评价报告中说明,但应注意基础数据的核实确认不能作为企业会计报表调整的依据。
(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工作,一方面是所有者或管理当局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准确和公正的综合评判,是对历史事实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总结历史,对企业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企业改革创新,指导企业未来发展。相对比,后者重要些,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于后者的。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尝试用预计值作为标准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标准滞后的时效性问题,当然以预计值作为标准值需要有较为科学完备的预测方法,要有长期大量真实准确的原始基础数据资料作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到同时期内经济环境、相关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的尝试和推广有相当大的难度。
(三)加强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
一、医院财务绩效评价概述
(一)医院财务绩效评价定义
医院财务绩效评价是指以专业财务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分析医院的财务报表等财务资料,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专业性分析。医院通过实施财务绩效评价,可为医院管理层制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政策支持与指导[1]。
(二)医院实施财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市场化经济条件下,医院经营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市场化经营使医院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实施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可以真实反映医院的资产运用情况及财务绩效情况,为医院各项经济活动提供价值参考依据,也为医院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2.近年来,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是评价医院业绩的依据,医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确定后,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绩效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2];
3.医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能为医院创造更好的经营发展空间,为医院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创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二、医院实施财务绩效评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院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改变思维方式,努力开展财务绩效考核工作,经过过年的努力,成果明显。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效性不足。目前,尽管我国多数医院实施了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但是科学性不强,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统一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导致各项财务指标体系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不高;
2.部分民营医院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均衡性,只重视财务指标,忽视了医生与患者的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
3.财务管理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医院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经验不足,财务监督功能缺失、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依旧存在。部分实施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医院没有完全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导致评价体系与医院既有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吻合,进一步导致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不理想。
三、构建医院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分析我国医院在财务绩效评价方面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认为,医院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医院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应涵盖对财务有影响的全部内容,不仅包括盈利能力,还应包括经营业绩增长能力等。
2.联系性原则。医院的财务绩效评价的每个指标之间互相联系,并分析不同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3.客观性原则。是指应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医院的指标体系,也不能完全按照主观思维确定指标。要保证各指标的客观与实际[3]。
医院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同时,在设定指标时,还应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
(一)资产质量指标体系
资产质量指标在医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34%,其中:
1.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占10%。医院的总资产周转率=(医疗收入+其他收入)/年度平均总资产,医院要定期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能使医院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能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总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次数相似,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说明医院的资产质量就高,资产的运营能力就强。
2.存货周转率指标占12%。医院的存货主要是储备的药品与医疗器材等,主要是满足医院的日常运转,存货周转率=药品、医疗器械等支出/平均存货。一般来说,存货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医院应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提高存货周转率,降低存货对资金的占用率。
3.应收账款周转率占12%。应收账款是医院应收未收的医疗款,包括患者欠费及医疗保险机构欠费等。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发展,医疗保险机构欠费成为医院应收账款的主要内容。应收账款周转率 =(医疗收入+ 其他收入)/ 平均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快,证明医院的应收账款周转快,占用的资金少。
(二)经营增长指标
经营增长指标在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30%,其中:
1.净资产增长率占15%。净资产是指医院的资产总额减负债总额后的余额,也称之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是医院可自由支配的资产。净资产在医院财务绩效考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该指标能很好的反应医院的经营现状、发展潜力以及资产实力。净资产增长率=(年末净资产总额-年初净资产总额)/年初净资产总额。一般来说,医院的净资产增长率越高,说明越具有发展潜力。但较高的净资产增长率说明医院负债增长率较低,有可能说明医院没有充分负债经营的优势。
2.固定资产净值率占9%。固定资产净值是指固定计提折旧后的净额,该指标能较好的反应医院的发展潜力。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该指标越高说明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越快。
3.人均收入增长率占6%。人均收入是衡量医院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医院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等方式,降本增效,努力提高员工的投入产出比,提高人均收入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本期人均收入额-上期人均收入额)/上期人均收入额。
(三)成本管理指标
成本管理指标在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18%,其中:
1.百元收入药品及材料消耗率占8%。该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医院的各类物资与材料的消耗情况,该指标重点是分析医院的资产管理水平,对盈利情况明显影响。百元收入药品及材料消耗=药品及材料消耗/(百元收入总额)。
2.管理费用率指标占10%。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各项成本费用总额,该指标能体现医院的成本费用管理水平,医院要不断降低管理费用支出与其他成本费用支出,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效率。
(四)短期债务风险指标
短期债务风险指标在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为18%,其中:
1.流动比率指标占9%。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一般来说,医院要将流动比率控制在1.5左右。流动比率越高说明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也说明医院的资金闲置率高,资金的机会成本高,获利能力低。
2.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占9%。该指标重点从现金流量角度分析医院短期偿债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现金流动性也越强。但也体现出医院对资金的利用率不高,资金的盈利能力差。对于医院来说,该比率为1最为合理。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活动产生的净流量总额/年末流动负债总额。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显著。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财务管理能力与财务绩效水平,提高经营效益。为实现健康发展,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实施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医院在做好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提高营业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25
院系绩效评价是对院系办学活动的业绩和效果的评价与肯定。是高校院系管理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按既定的标准,对院系办学活动进行严格有效的考查和评价[1]。如何构建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反映院系发展水平、运行状态和办学绩效,是高校院系管理的重要工作。建立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大大促进学校院系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推动院系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利用办学资源,促进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应该本着科学、实用、合理可行和服务管理的基本思想,力求体现以下原则:
一是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该原则要求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符合高教的发展规律,能够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其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及结构效益。评价指标在同一层次内应尽可能界线分明,系统性强,每个指标都应有明确的内涵、科学的解释、合理的权重指标。
二是全面性和目标一致性原则。院系办学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的特征,指标体系应全面完备地考虑,瞄准国家科学目标和学校发展方向。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是院系管理目标的细化,准确反映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需求,达到指标体系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三是可比性和互补性原则。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能够反映院系办学绩效的共性指标为主体指标;不可或缺的个性指标,注重不同类型院系之间权重的互补性。
四是具体性和可衡量性原则。指标体系要简明、清晰、细化,切定工作目标;要定量化或行为化。对院系的管理状况,难以定量的工作就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2]。
五是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院系绩效评价时,既要横向比较各院系之间的办学绩效情况,也要纵向比较院系年度之间的绩效升降情况,以求合理指导院系的办学活动[3]。
二、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院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项工作。院系绩效评价指标是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它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联系紧密,也是学校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到各院系的职责和要素目标,然后根据绩效驱动因素,进一步细化为教学工作目标,形成各项工作的绩效指标[4]。根据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考核要素用分值计算,对其重要程度用权重指标区别,得分是完成情况与考核标准进行对比后所得分数与权重的乘积。以某高校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级指标受权重约束,权重比例与项目的内容反映学校办学的总体特色。二级指标既受一级指标的约束,又受权重约束;其项目内容是一级指标的延展。三级指标受二级指标约束,但不受权重约束,在三级指标下设立若干项目的赋分标准。各院系根据自身的特色,各有偏重,以长补短,相对平衡。三级指标各项的具体内容及赋分标准,应根据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制定。
三、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计算
(一)院系贡献值计算
四、结 语
上述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近几年在武汉理工大学进行了实际运用,从试行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指标仍有待完善,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其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比性。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考核要素用分值计算,实行了院系办学绩效评价的量化管理与量化考核;
二是采用权重指标,区别了院系办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程度,便于院系管理工作者抓住重点,明确目标;
三是采用明确的指标内容,统一院系办学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还可引导和促进院系的管理工作;
四是这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亦可推广应用到高校及相关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之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该院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系统、有效,真正发挥其对高校院系教学科研的管理效能。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高校内部要营造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氛围,确保绩效指标在考核中的有效运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绩效文化氛围,可以形成追求优异绩效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核心价值观引导和约束院系办学的行为活动,保证绩效考核顺利实施。
第二,注重学校发展目标与院系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保证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绩效指标要结合学校院系的实际,由简到繁,逐步深入细化。
第四,注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及可比性。理想的指标应客观、科学,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有对现实的超越性,要能充分发挥其对院系工作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5-257.
[2] 卿建中. KPI考评――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J]. IT经理人世界,2002(1):92.
[3] 刘 强,由国辉. 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的问题分析与建议[J].交通企业管理, 2005(3):47-48.
[4] 樊秀娣. 高校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个开拓性尝试: 同济大学开展校内院系办学绩效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评价与管理,2007(1):20-24.
Constru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llege and Department in the University
LI Xu-feng,DAI Kai-fu,LIAO Zhi-qiong,WANG Zhi-fang,ZHANG 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