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书法艺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书法对点的描述“高山坠石”,对横的描述“千里阵云”,对书势的描述如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等都是自然之象,这些象是肇于自然,又不简单模仿自然,它以简驭繁,用抽象的线条在内在的意象上和理法上与自然现象相沟通。同时融入个人的主观臆想。形成了意向的、多样的线条空间构成,使自己的学识、情感得到较好的发挥,使观赏者能在书法作品中找到自然之象和共鸣。历代书法大家皆取法自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与自然相结合,寻找物象之灵性,如王羲之爱鹅,从鹅的姿态中体悟出书法的灵动和力量,把中国书法推向了顶峰,被尊称为书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怀素观担夫争道、夏云变幻,体会感悟到自然的变化而书艺大进,成为一代草书大家。
在篆、隶、楷、行、草书的演变过程中,同样也是取自然之象融入书中,篆书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成,如日、月等,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成,它的象形性更加抽象,最初的隶书没有蚕头燕尾,只是快速出峰,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古人取隶书简便易写之势辅以装饰,添加了蚕头燕尾。蚕头燕尾乃自然之象也。在隶书的演变过程中,楷书、章草、草书逐渐萌芽,楷书永字八法侧、勒、努、超、策、掠、啄、磔。皆自然之作、自然之象。行书、草书的连、断、开合、向背、朝揖、收放皆自然物象之动作。
阅读《中国历代书论选》,从漢代崔瑗到清代康有为大部分是以自然现象、动物欲动或动之象,事件瞬间之象而写书论的。如崔瑗书论中的“兽跋鸟踌、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孙过庭《书谱》“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漢”。古人对书法空间结构的描述有如龙、如象,古人为什么用自然之象写书论?为什么对好的书法作品用道法自然来形容?乱石铺街、野鹤游天、群鸿戏梅,对笔画的描述有屋漏痕、锥画沙、折叉股等。因书法是从自然万象中出,必用自然现象进行描述,则合乎情理。
二、书法创作如何取象
万象入书,不是要求书法向具体的形象化回归,更不是以“书法画”的形式去表现,而是提取自然现象之精灵,合理地融入到书法中,使书法产生新的意味,新的状态,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书法取象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提取特性和精华,择势、择题、择味而用,首先是发现象的美的一面,如柳树的柔性、松树的高洁、白杨的笔直、虎的威猛、兔的急驰、云的变幻等。把现象的象变成抽象的具有现代气息的、鲜活的书法符号。书法取象是通过观察、发现感悟象的意趣,寻找与书法艺术相通的个性,寻找能够引发艺术灵感及共鸣的艺术成分,使书法艺术形成另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
三、书法创作取象之源
世间万象各有其势,并根据时间、时空的不同在变化,同一种物质虽质相同,但形是不同的,因此书法取象多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固象,即相对固定的象,如山川、河流、天象、植物、动物、建筑、工具等。(2)动象,即运动的象。人动之象:走、跑、攀、爬、竞技、舞蹈;动物动之象:奔跑、腾跃、厮杀、嬉戏;水动之象:海水之浪、江河之流、小溪之奔、湖水之静及风吹之浪;云动之象:黑云、白云、高云、低云等变幻之云;风动之象:狂风、暴风、龙卷风、台风、和风、熏风及风吹之动等。(3)潜象即预想可能发生之象,这种现象有:虎卧凤阁,欲掷之姿,欲接之势,动物掠食时的蓄势待发,高高欲坠的山石,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等。这些现象如何发现,如何融入到书法艺术中,是书法艺术创新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如何将自然之象融入书法艺术中
书法艺术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体现,她是用抽象的线条反映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抽象艺术。因此书法艺术融象创新应做好以下五点:
1.学习传统,勤学苦练,临像摹像法帖,体会并掌握各种书体的意趣和意象,体会并理解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对古人的字法、笔法、意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学史及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理解风、雅、颂,赋、比、兴的含义,具备理解、分析、推断、写作的能力。清代书法家赵之谦说:“不读五千卷书者无得入此室。”
3.博采广取其他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
4.走出去到大自然中体察山川之秀美、江河之灵性,春看云之变化、夏看雨之狂放、秋看月之皎洁、冬看雪之飘舞,发现美的象,捕捉美的象。
2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
2.1两者的共性
第一,书法主要为文字,然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可以书写得千姿百态、与情感相融,可谓取意造型,而陶瓷的造型也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下也能创作得形态各异,别有韵味;
第二,书法和陶瓷皆追求着“线”的艺术,书法汉字的线条虚实和流动反映的是作者的艺术素养和情感,而陶瓷造型工艺也十分注重线型和体面的变化结合,从中表现艺术的张力;
第三,两者都体现着美妙的艺术境界,书法艺术是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流转、灵动的气息,陶瓷艺术则是在静态造型当中表现着趣味和美感,两者都共同体现出了气韵天成的艺术境界。
2.2两者的融合
书法是通过笔墨变化展现艺术,陶瓷则是通过工艺技术体现特色,两者的融合过程中是刚柔相济的。陶瓷之作为“刚”性的载体在一些地方受到工艺的限制,对书法之“柔”和随性之美的发挥还是造成了一定的阻力。陶瓷书法想要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灵感还是需要在工艺技术和材质探索方面进一步提高,因为它不单是文化的具体形态之一,更是科学与艺术在历史文明中的相辅相成。
3陶瓷书法艺术的特性
3.1艺术特性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交流工具到现在已经变得极富艺术性。每一个笔画都可以表现出艺术感染力,因为它们作为汉字构成的基本单位,本身就包含了人们的想象力,通过一笔一画组成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文化的结晶。而以陶瓷为载体的汉字书法,亦陶瓷书法,结合着陶瓷艺术工艺,当然更具艺术特性。在现今的陶瓷书法中,最主要有陶瓷书诗画,也就是给陶瓷美术作品题诗落款;另外就是纯陶瓷书法作品,通常以诗词名句为书写内容,在作品中彰显作者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情感,其中的艺术特性更是不言而喻,将行云如水的书法表现在造型独特的陶瓷工艺品上,给人带来的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视觉享受。
3.2工艺特性
随着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丰富的器型和色釉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同时也为创作者带来了陶瓷书法工艺上的难度。陶瓷书法通常采用写、堆、刻、雕、磨等创作手法,要想使作品得到理想的效果,不光要在创作手法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陶瓷采用的原材料性质、色釉,与此同时还要掌握颜料油性以及烧制的窑炉温度。另外,创作者还可以用刀笔直接刻阴文,也可以用浮雕手法刻阳文,但力度的掌控也至关重要。所以,陶瓷书法不光具有艺术特性,也具有很鲜明的工艺特性。
3.3装饰特性
陶瓷书法的装饰性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许多陶器上就已经开始应用文字作为装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书法的装饰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陶瓷器具上书写古代文人墨客的名篇名句,借着“诗句”与陶瓷艺术作品的结合,让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融为一体,不但增加其艺术魅力、还增加了文化底蕴,使其发挥更好的装饰效果。另外,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陶瓷书法作品本身的美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一些纯陶瓷书法作品往往会结合古典文化象征元素,比如粉彩、洒金、瓦当纹饰、仿古色釉等等,以此来进一步提高陶瓷书法的装饰特性。
4陶瓷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境界,其艺术价值也必然高于普通的书法作品。它不但为世人呈现了中国书法的美轮美奂,还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陶瓷书法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从它的外在来说,无时不刻表现着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形式之美,比如将字直接写在某些坯上的效果比直接写于宣纸的效果要好得多,由于坯和宣纸的质地大为不同,宣纸更易吸墨不容易将笔锋表现得非常完整,而坯则可以将笔画的锋芒棱角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陶瓷书法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审美欣赏性;第二,从它的内在来说,陶瓷书法具有意境之美,陶瓷书法的意境美是作者“精气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形”随“意”动,意境可谓陶瓷书法作品内在的灵魂,通过虚实线条的构造和造型装饰的融合,共同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陶瓷书法意境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人们思维审美中的诉求。
5陶瓷书法艺术的创新与普及
陶瓷书法传承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它将书法和陶瓷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陶瓷书法工艺越来越精益。与此同时,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和修养也在不断深入,陶瓷书法在陶瓷艺术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攀升,它的艺术性、工艺性、装饰性正在被创作者们深度挖掘。如今,运用陶瓷书法作为装饰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而其中抽象化、符号化的新颖表达手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为陶瓷艺术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色彩。而陶瓷书法艺术正是凭借着它源源不断地创新,在内容与风格上齐头并进、突破传统审美意识、贴近时代生活,才得以有着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它是一种立体而直接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平民百姓也能从陶瓷书法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它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陶瓷艺术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1陶瓷书法
书法是传统艺术的表达技法之一,它通过毛笔线条的虚实变化组合来抒感意境。而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呈现的载体,与书法相结合是必然的。那么,何为陶瓷书法?它是以陶瓷为载体,借助陶瓷工艺的特有技法和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陶瓷上体现书法韵味和意念,形成陶瓷装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效果,在陶瓷造型艺术上主要采取书写和锲刻两种方式――书写分为釉下和釉上,锲刻分为刻陶和刻瓷。通过这两种手法完成的作品与其他陶瓷艺术作品一样,最终都需经过烧制而成,方可使作品永久保持、千年不变。陶瓷书法历史源远流长,最初虽然只是出现于陶器上的汉字刻纹,但到了唐代,书法艺术和制瓷水准的大大提高促进了陶瓷书法的兴起。时至今日,陶瓷与书法依然在不断寻求更为完美的结合。书法装饰了素净的陶瓷,为人们带来情感艺术的冲击;陶瓷衬托了隽秀的书法,让书法栩栩如生。陶瓷书法不仅传播了文化、见证了艺术,还推动着陶瓷产业的发展,独具魅力。
2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
2.1两者的共性
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许多共性和相似。第一,书法主要为文字,然而同样的字在不同的情境中都可以书写得千姿百态、与情感相融,可谓取意造型,而陶瓷的造型也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下也能创作得形态各异,别有韵味;第二,书法和陶瓷皆追求着“线”的艺术,书法汉字的线条虚实和流动反映的是作者的艺术素养和情感,而陶瓷造型工艺也十分注重线型和体面的变化结合,从中表现艺术的张力;第三,两者都体现着美妙的艺术境界,书法艺术是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流转、灵动的气息,陶瓷艺术则是在静态造型当中表现着趣味和美感,两者都共同体现出了气韵天成的艺术境界。
2.2两者的融合
书法是通过笔墨变化展现艺术,陶瓷则是通过工艺技术体现特色,两者的融合过程中是刚柔相济的。陶瓷之作为“刚”性的载体在一些地方受到工艺的限制,对书法之“柔”和随性之美的发挥还是造成了一定的阻力。陶瓷书法想要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灵感还是需要在工艺技术和材质探索方面进一步提高,因为它不单是文化的具体形态之一,更是科学与艺术在历史文明中的相辅相成。
3陶瓷书法艺术的特性
3.1艺术特性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从最初的交流工具到现在已经变得极富艺术性。每一个笔画都可以表现出艺术感染力,因为它们作为汉字构成的基本单位,本身就包含了人们的想象力,通过一笔一画组成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文化的结晶。而以陶瓷为载体的汉字书法,亦陶瓷书法,结合着陶瓷艺术工艺,当然更具艺术特性。在现今的陶瓷书法中,最主要有陶瓷书诗画,也就是给陶瓷美术作品题诗落款;另外就是纯陶瓷书法作品,通常以诗词名句为书写内容,在作品中彰显作者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情感,其中的艺术特性更是不言而喻,将行云如水的书法表现在造型独特的陶瓷工艺品上,给人带来的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视觉享受。
3.2工艺特性
随着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丰富的器型和色釉给书法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同时也为创作者带来了陶瓷书法工艺上的难度。陶瓷书法通常采用写、堆、刻、雕、磨等创作手法,要想使作品得到理想的效果,不光要在创作手法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充分了解陶瓷采用的原材料性质、色釉,与此同时还要掌握颜料油性以及烧制的窑炉温度。另外,创作者还可以用刀笔直接刻阴文,也可以用浮雕手法刻阳文,但力度的掌控也至关重要。所以,陶瓷书法不光具有艺术特性,也具有很鲜明的工艺特性。
3.3装饰特性
陶瓷书法的装饰性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许多陶器上就已经开始应用文字作为装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书法的装饰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在陶瓷器具上书写古代文人墨客的名篇名句,借着“诗句”与陶瓷艺术作品的结合,让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融为一体,不但增加其艺术魅力、还增加了文化底蕴,使其发挥更好的装饰效果。另外,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陶瓷书法作品本身的美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一些纯陶瓷书法作品往往会结合古典文化象征元素,比如粉彩、洒金、瓦当纹饰、仿古色釉等等,以此来进一步提高陶瓷书法的装饰特性。
4陶瓷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与器型相结合成就了陶瓷书法的艺术美感,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境界,其艺术价值也必然高于普通的书法作品。它不但为世人呈现了中国书法的美轮美奂,还体现了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陶瓷书法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第一,从它的外在来说,无时不刻表现着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形式之美,比如将字直接写在某些坯上的效果比直接写于宣纸的效果要好得多,由于坯和宣纸的质地大为不同,宣纸更易吸墨不容易将笔锋表现得非常完整,而坯则可以将笔画的锋芒棱角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陶瓷书法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审美欣赏性;第二,从它的内在来说,陶瓷书法具有意境之美,陶瓷书法的意境美是作者“精气神”的最高表现形式,“形”随“意”动,意境可谓陶瓷书法作品内在的灵魂,通过虚实线条的构造和造型装饰的融合,共同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意境,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陶瓷书法意境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人们思维审美中的诉求。
5陶瓷书法艺术的创新与普及
陶瓷书法传承着华夏文明的精髓,它将书法和陶瓷进行了完美的结合。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陶瓷书法工艺越来越精益。与此同时,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和修养也在不断深入,陶瓷书法在陶瓷艺术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攀升,它的艺术性、工艺性、装饰性正在被创作者们深度挖掘。如今,运用陶瓷书法作为装饰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而其中抽象化、符号化的新颖表达手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为陶瓷艺术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色彩。而陶瓷书法艺术正是凭借着它源源不断地创新,在内容与风格上齐头并进、突破传统审美意识、贴近时代生活,才得以有着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它是一种立体而直接的艺术形式,也是非常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平民百姓也能从陶瓷书法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它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陶瓷艺术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6结语
陶瓷书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它也契合了当今人们建设精神文明的夙愿。它向我们诉说了泥火铸成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传统技艺的瑰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伟大。无论从收藏价值,还是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说,它都有着巨大的潜力,这也将为陶瓷书法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希望通过本文为陶瓷书法爱好者们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也愿更多的人们愿意参与到其传承与开拓的事业中来,为陶瓷书法开垦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朱以撒
1953年出生,福建泉州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法艺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的书法史、书法家、书法作品共同形成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前人说,不学诗无以言。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也可以说,不学书,何以行。文字毕竟是最能长久的,作为书法典籍,是“可移动文物”,而固定场域的摩崖碑刻,则属“不可移动文物”,这两种类型的书法遗产,是后世书法家用来了解、研究书法文化的理想载体,它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民情风俗中、道德文章中、审美感受中。尽管随着时间改变,许多人事已成过去,许多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生活结构彻底变更了,生活的节奏全然颠覆了,尤其是观念世界的解体不是越来越精神化,而是越来越物质化,甚至以物质主义的态度面对观念,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否认我们每日生活在文化遗产之中,在任何场合,都可以看到书法艺术的存在,看到这些艺术仍然介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法艺术在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持守既往,超越现实。既往就是书法遗产,遗产是凝固的产物,一件古人作品,再也不会增一字减一字。书法家的持守是面对过去,迷恋古风,追寻古典,钟情于古人留下的片纸只字,由此去探求书法史上那些创造了无限光辉遗产的先贤的智慧、生命。这样,书法家的作用,就是在坚守文化遗产的不使流失,又把书法艺术弘扬光大,以此对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生活节律的加快,价值观的转变,书法艺术也在经受冲击,已经缺乏古代社会的全民能书的普遍性,只是一部分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喜好形式。书法人口锐减,甚至书法队伍中的某一部分也是难以言说和书法有何关系。名为书法家,缺乏书法体统,缺乏基本的书法守则和制约。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书法艺术是从古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精神享受上的慢产品,是需要有大量的时间来陪付的。同时需要崇仰层面上的内涵,实践层面上的展示,有了时间还需要有情调,才可能长久持守。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具体生活,是建立在某种实际价值上的、自我肯定基础上的统一性生活,是现实无比的。要随朝代更替,使观念和追求发生变化,在快时代空间要守住慢时代的艺术,肯定不是一件易事,就像掌中之沙,在握紧时还是有不少流失了、难以追寻了。从工具论的角度出发,一个民族从执毛笔写字,到执钢笔写字,到按键盘打字,由写到打,一字之差,已经显示了观念的巨大变化。一些旧日的习惯、姿态、情趣、方式,也随之转换。持守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就一个书法家而言,从幼年操觚到皓首白头,肯定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否则就不能持守到底。另一方面,书法艺术是作为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存在的,从艺术本体意义认知,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彰显人的生命本体及对人精神的深切关怀,是超越此时的现实生活的。必须承认人本身的有限性,带着人先天而来的非自足性和非完善性在生活,因而有对美追求的积极性。除了持守之外,书法家还必须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超越前贤,创造维新,拓宽书法语言的表现空间、力量,丰富书法语言的表现情调,扩大它的共享面。
持守书法艺术传统通常认为是书法家的事。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似乎书法就是书法家的事,有这么一批人孜孜不懈地研究、创作就足够了。有这种看法的大有人在,因此觉得影视界、曲艺界、歌舞界演员们写字办展似乎就不务正业。如果,我们只是把书法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视为书法家、创作传达、审美客体感受这么一个流程或信息系统的构成,很私有、狭隘。我们通常认为,书画艺术中最重要的是书法家,因为他是书法作品的创造者,而忽略广大的接收者。因而当今的书法活动,大多是与书法关连的人在参与,余下各行各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工之细把人的兴趣爱好隔离起来,也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人群进行参与,认为书法创作就是满足自己创造力的发挥,是一种自我精神的高级娱乐,与欣赏者没有关系。这就缺乏一种公共的眼光了。如前面所说,影视演员等通过书法活动来表现自己,这很正常。因为书法艺术是公有的,谁都享有接受、表现的权利。艺术的公共化,一方面强调公众,一方面强调艺术,能做到书法艺术引导公众,公众普遍热爱艺术,则是最佳结合。但现在,不能因为其他领域人士缺乏创作的艺术性而摒弃,这显然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播,以书法家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由来已久,使书法家处于一种自足、自恃的位置。这种观念从书法角度看,显示出桀骜不驯的个性,没有谁会认为不妥,因为书法创作、研究是很个人的事。可是,如果从公共艺术这个角度看,这种感觉就太过于偏狭了、自私了。艺术的公共化趋向是很明显的,不能只强调、津津乐道艺术的小众化、贵族化,而应该站在公共的角度上,让艺术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让尽可能多的人感觉到享用艺术的快乐、温暖,使更多的人感到书法艺术与己有关,自己有能力参与。但是,我们很强调书法家的个性、创新,强调创作是表达个人的情趣,显示个人的价值,从公共生活这个角度评说,就属落后、过时的观念了。公共艺术讲究共享、共有,更关心大众所能具有的平均值。尽管书法艺术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值得提倡、尊重、支持,但是公共艺术做为对更普遍的人群的关注,是以忽略书法家个人的感受为前提的。譬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是社会上最普遍人群最能接受的,平正、安和、端庄、清秀、协调。这些元素为公众所乐意接受、认可,可以成为共享的书法部分。而如果是杨维桢、沈曾植、徐生翁、谢无量、弘一这样的书法作品,它们的公共性就大为降低了。他们有“艺术”,但缺乏“公共”的元素。推而广之,当今的许多书法家对于古法的学习达到了细致入微,创新不足,守法有余,反而拥有更广大的享有者。而所谓的创新,颠仆欲倒、丑形异态、残破散乱,尽管有很偏执的个人成分,但是有多少公共性呢?它们给普通民众的感受就是乱涂滥抹,由此对书法艺术轻视,对书法家轻视。书法艺术的存在或消亡、发展或萎缩都与大众有密切的联系。书法家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一一我们为弘扬书法艺术进行哪些与社会、与民众有益的工作,如果自己的创作只是适已,与人们在这个生存空间所关注的问题无甚干系,感受不到书法艺术给公众带来的益处,那是没有作用的。我们可以以德国女作家敏娜·考茨基为例,她一生写了不少小说,还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欣赏。但是到了二十世纪,纽伦堡弗兰克出版社要出版她的全集却宣告失败。因为人们不爱看,因为他们难以从阅读中获得艺术享受,不能发现独特的趣味和表现。在恩格斯看来,这个女作家除了对笔下人物的独立性、自觉的生命活动尊重不够,对阅读者的观照,也极大的忽视了。由于忽视创作规律和不能把握阅读对象的特点,结果作家的主观愿望和作品价值的实现大大地落空了。在书法家群体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把书法艺术往玄奥方向引领,让人看不懂也听不懂,以为水平高深,显示书法家个人的身分。持这种想法、做法,对于书法艺术推广于公共,显然是走反面。接收并乐于尝试艺术的人少了,也就只剩圈子内的人自娱自乐了。这样,不论圈内产生多少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推广艺术的共享,已经不起作用。
2.欣赏书法的笔画线条之美。藏露结合,方笔圆笔并用。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含蓄之美增添一种生气和自然轻松感;笔道停匀,有长短区别,有轻重的变化,依据字的需要随机而定;腾挪起伏,收放有对致、参差变化,有曲折之美;点画呼应,留白的疏朗与紧凑笔意相连,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映带;端庄流动,重心平稳,结体严谨端庄,显得流美动人。笔画的美是由运笔的美所创造的。所谓“运笔美”是指熟练地掌握、运用笔法技巧而形成的姿态美,是书家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特殊动作。“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翻译成白话就是:于是运动灵活的手指,悬起柔和的臂腕,铺开洁白的细绢,就濡墨挥毫,这是指书写前的准备。“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驻折拔,掣挫安按。”笔势如电闪,行笔如雹散,侧点要急骤,拔笔要方折、挫锋有控制、下按稳而有力。行笔往来的势,使字画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笔势之美必然带来笔画之美,笔势之往来,顺逆须相成,如此,字脉行气才能贯通浑成。“缤纷络绎,纷华灿烂。纟因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意思是:书迹一行行连续不断,鲜明灿烂;浓郁出众,多么壮观!繁密茂盛形成文采,又多么可供观赏品玩!这是运笔美的必然结果,是“指与物化”(庄子语)的实现,是对书法审美价值的赞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26-01
一、文房四宝
书法能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与其书写工具和材料的特殊表现能力分不开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笔、墨、纸、砚是书法艺术的主要工具,俗称“文房四宝”。
(一)毛笔
根据毛笔笔毫的材料不同,毛笔主要分为硬毫笔、软毫笔、兼毫笔三大类。
根据笔头大小和笔毫长短又可将毛笔分为不同类型。按笔头由小到大分类,可分为圭笔、小楷、中楷、大楷、联笔等。按笔毫由短到长分类,可分为短锋、中锋、长锋。一支好毛笔应具有“尖、齐、圆、健”四个特性,俗称笔之“四德”。“尖”是指笔毫聚拢时尖锐而具锋芒。“齐”是指笔毫散开时,顶部平齐如刷,“圆”是指整个笔毫聚集时形如圆锥体,圆浑饱满,以利于蓄墨。“健”是指笔毫劲挺有弹性。
(二)墨
墨因原料不同,主要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松烟墨取料于松树烟,墨色黑而少光泽。油烟墨取料桐油烟,墨色光泽度好。
(三)纸
书画用纸要求较高,需要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根据制作工艺和使用效果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宣三个种类。生宣化水能力强,吸墨量大,速度快,能“纸墨相发”,营造出变幻莫测的书写效果。熟宣是在生宣基础上再经过矾胶加工过程而制成的,适宜作小楷或画工笔。半生半熟宣兼具二者之长,使用效果较佳,比较适宜初用宣纸。
根据长度不同,宣纸主要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丈二类型,根据厚薄不同,宣纸主要有单宣、夹宣等品类。根据配料不同,宣纸有棉料、净皮、特种净皮等类型。
(四)砚
又称砚台或墨海,主要有石砚、瓦砚、陶砚、玉砚等,广东的端砚,江西的翕砚、青海的贺兰砚,山东的红丝砚,被称为我国的四大名砚。
二、书法的表现形式
隋唐以前,书法作品大多还不是纯粹的欣赏品,通常和文告、碑铭、信札、文论等联系在一起,其艺术性中往往伴随着文学性和应用性。书法款式主要为手卷、尺牍。又有中堂、条幅与条屏、对联、横幅与长卷、斗方、册页、匾额等。
比较大型的立轴字幅叫中堂,一般用整张宣纸写成的竖式作品,作品因悬挂于厅堂中间的墙壁上而得名。
条幅与条屏也叫立轴,有四条、六条、八条、十条均可,只能是偶数。首尾贯气,且不能分开独自成幅。
横幅与长卷是横向品式的书法作品,长卷比横幅长,但长短不一。因不便于悬挂,且在鉴赏时,只便于边展卷边合卷,故称“手卷”
斗方和册页。长宽在一尺左右,基本上呈方形或长方形的书作称为斗方。将斗方或若干张单片连在一起,装裱成折叠一册谓之册页。
扇面有团扇和折扇两种。团扇为圆形或椭圆形,书写时每行字数要就着圆形来排列,折扇的扇面因上大下小,往往采用字数多寡相间的手法,以适合扇形章法。
三、书法艺术的审美是欣赏者通过书法的形象去认识、感悟作品意境
(一)远观印象,把握效果
欣赏书法作品首先要抓住第一印象,也就是抓住大效果,抓整幅作品的总体感觉,全方位的分析和把握。面对一幅书法作品,通过视觉作用于我们的心理便会产生对作品的整体感觉。而书法作品的整体气势便是产生这一感觉的源泉。这种气势的获得是透过整幅作品的章法、墨象显现出来的。欣赏书法作品时,首先接触的是章法。章法要远观,从大局上把握作品的概貌,这是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从形象上看,章法是否自然天成,浑融和谐,所调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是否达到气象非凡博大宏远,再看作品是否有夺人心魄的形象和神采,以及令人激动不已的节奏和韵律。章法要求计黑当白,疏密得体。篆书形体长方、字取纵势,作品宜行距大于字距。隶书为扁横形,字取横势,作品宜字距大于行距,楷书方块整齐,作品宜有列有行,而行书则是纵有行横无列,贵在参差变化。落款虽是书法正文以外的文字,但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恰到好处地盖印也会对整幅作品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二)近观技法,体悟妙道
远看气势,近观笔法。但近看不仅仅局限于笔墨技巧,其形象、气韵和神采都在不断深入。其笔墨技巧主要从线条的质量、笔墨变化和力感的微妙等方面进行审度,分析其轻重、缓急、动静、虚实等,是否力透纸背,老辣苍浑,凝练厚重,浑厚华滋,韵味十足,飘逸畅达。古今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中,虽然结构千姿百态,各有不同,如欧阳询《九成宫》严谨险劲、颜真卿《自书告身》宽博丰腴、柳公权《神策碑》沉稳平正、米芾《蜀素贴》沉着痛快等,但在形体上都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停匀,比例适当。然后,再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相生,错综变化,于对比中求平正,于平正中见险绝,于险绝中显趣味,唐代怀素《草书千字文》勘称典范。凡是造作、浮滑、狂怪、左冲右突、故意夸张制作,都不能称之为美。
(三)揣摩玩味,还本求真
书法欣赏既是一种认识活动,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认识过程不是进行一次就完成的,而是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书法虽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现象领略其力感、气韵、情感、风格等所产生的意蕴美,所以书法艺术又具有相当抽象的特点,这就更需要较长时期的默坐静观和反复的揣摩玩味。有时面对一幅作品,粗看似乎平淡无奇,细看才发现有惊人之妙。
书法欣赏也像美术、音乐欣赏一样,还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果欣赏者仅仅象认字一样把书法作品看成一些刻板抽象的符号,那就根本谈不上书法美的欣赏。书法欣赏是积极的,能动的,只有这样,视觉形象才有可能与动觉结合起来,使视觉控制转化为动觉控制。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
2、动态美。对于线条,古来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
二、运笔节奏美
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形体组合美
书法的形体,由笔画、结构、章法三者组成。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兰亭序》中21个“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四、章法气势美
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具有艺术的整体感。
1、相呼相应,相承相接。就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整体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作品,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
2、虚实相生,空灵相映。宋人姜白石《续书谱》曰:“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致雕疏”。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画,奇趣乃出”。由于汉字的自身特点,书法家们可凭借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笔墨技巧,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
五、内容情感美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表达感情,抒发性灵为特征的,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们借助抽象的点画,通过艺术加工,并熔进自己的感情,创作出具有情调的作品,从而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作为书法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力图窥见作者的感情因子。作为形式艺术的书法,它不仅要求洞悉作品书写技巧、风格,又要领会作品的内容,了解创作背景。
六、心灵意境美
意境,是指人的思维境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同样的功底,不同程度的意境,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慨括。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历代书家所说的是“神”、“韵”、“气”。而我们继承了意境美的观点,把它概括为“精、气、神”。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3-142 -01
紫砂陶刻是一种艺术的交流形式,是紫砂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通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通过艺术形象做心灵上的交流。紫砂陶刻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具有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需求。
陶刻是融书法、金石、绘画、文学修养为一体的综合视觉艺术。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陶刻是壶的附属。只有它们结合得当,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陶刻艺术的精髓,这样才能凝聚成一件传世极品。好的陶刻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则是画蛇添足。
书法作为一种装饰元素,很早就被运用到各种陶瓷艺术品上,而紫砂壶装饰艺术的发展更是和书法、绘画分不开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提高,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的提高,对紫砂壶中的书法装饰部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书法装饰紫砂壶因其独特的装饰美,将会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
书法装饰有别于图案装饰,书法艺术的装饰形式和手法变化巧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字体有篆、草、隶、行等,少则一两字,多则几句诗,有的大笔挥洒,有的细笔勾画。图案虽内容丰富,样式丰富,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但是它与书法比较,略逊色于书法的气势、内涵、蕴意。
书法中寓意的表现在于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普遍的审美情趣,题写诸如“福如东海”、“天道酬勤”、“延年益寿”等吉祥词句;抒情方面有结合其实用性,为满足大众的需求和普遍的审美情趣,借用诗词佳句、抒发作者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与紫砂壶的造型之美形成呼应;而装饰部分更是为进一步提高紫砂壶艺术的高雅格调及其艺术价值,在壶上书写历代文人才子的佳作名篇,让名作名篇和书法紫砂壶这一独特的载体相互映衬,展现其艺术的魅力,为陶瓷文化增色。
书法装饰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势”的装饰美,另一种是“意境”的装饰美。
首先,“势”有两种理解:一是形势,即书法字体的形势、姿势、线条的走势;二是气势,即作品给人的气势、感受。 “形势”,字的姿势,书法的美、字形的美。形是靠线条来表现的,势依附于形,所以势是存在于线条之中的。其次,意境美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景境贯通。书法装饰的意境美,是书法对陶瓷装饰的气势、神采、风味的高度概括。“势”可以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首先,紫砂陶刻装饰十分讲究运用刀痕表现刻画对象,书法不同于纸上书法,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纸上书写用的是墨,易与宣纸结合,而在陶瓷紫砂壶坯胎上作画、雕刻,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增加书法的“势”就需要两者的结合。其次,紫砂壶书法装饰根据器形不同,如圆体的、方体的或者异形的等来选择适当的字体和结构,来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再次,在书法创作中,紫砂陶刻文字源于书法又区别于书法,以一种独特的内在气质,从整体上表现紫砂陶艺的精、气、神、韵,这才是特别值得推崇和称道的。
紫砂陶刻的刀法借鉴了我国古代碑刻和篆刻,它不同于碑刻、篆刻的刀法,却具有碑刻和篆刻的视觉效果。紫砂陶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变的陶刻刀法,陶刻刀法主要分阳刻与阴刻两大类,阳刻属浮雕刻法,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凸”出来,有平刮阳刻,砂地阳刻等表现形式;阴刻指把所要表现的对象“凹”下去,分单刀、双刀、砂地三种刀法,这些刀法的运用都要和书法艺术紧密结合,把书法艺术的特色表现出来。
现代艺术的发展,把古文字变成装饰画,用装饰画的手法去充分表现文字的美,利用陶瓷独特的材质达到一种崭新的效果。通过对书法字体的寓意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出那种有利于装饰造型的书写方法来进行构思,进行改变和装饰,以求与形态夸张又朴质的古文字相协调,采用书写、画、刻、印等手段,绘制出更有气势、意境的紫砂艺术品。书法装饰的美,对构图的启示,是抽象思维形式的运用。同一文字,在甲骨、篆(大、小篆)、隶、楷、行草中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装饰美感,敢于突破常规,使之升华为紫砂壶书法的装饰美。
陶刻是宜兴陶瓷的一大特色,大凡成功者不仅书画俱佳,而且在陶刻上技艺上更胜一筹。紫砂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
艺术在不断创新和融合,紫砂壶书法装饰也在日益更新,而运用书法对紫砂壶进行装饰,不仅丰富了紫砂壶的装饰形式和内容,而且还体现了书法的美、装饰的美。通过对“势”“意境”的表现更体现出书法装饰的美。
参考文献: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化和美学化文字书写的过程。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实质是针对文字进行美化的工作,而不是针对文字内容进行删改的文学工作。那么书法艺术到底有无具体的练习规范呢?
??我个人认为,创造美的书法,不存在严格的和必须的定论以及规范。人类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力也是不可限制的,故而,用临帖的方式去练习书法,常常会扼杀书法爱好者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对于临帖行为,不予以推荐和支持。
??书法界的绝大多数人们,认定了练习书法的基本前提是练习楷书。但是,我却认为,楷书也不过是一种书写规范,而且,也仅仅局限于汉字的书写。如果用美学的观点和创造性地角度来分析,那么,书法艺术是不存在什么规范和定势的。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书写者能否书写出具备审美价值并能震荡人心的文字书法作品,而不是看他写出了什么符合某些概念化的规范和套路。
??故而,书法艺术的行为之核心本质,和绘画,文学,摄影等等其他的艺术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创造美,创造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而进行的主观艺术创造行为。
??可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在强调临帖呢?原因有三!
??一、强调临帖的人,把书法艺术狭隘的归纳为汉字的书写艺术。而汉字的书写艺术,的的确确有着不少名家名帖等着书法爱好者们去步人后尘的崇拜并模仿。
??二、汉字的书法艺术,讲究从最基本的笔划书写入手。而初学书法的人,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不知道怎么写才能写好每一个笔划,故而,楷书中概念化的笔划结构模式,往往成为书法爱好者们常用的练习规范。
??三、很多人以抄袭和模仿为荣,喜欢把自己作为前人的弟子而沾沾自喜。他们竭力想要追求的是抄袭的水平和模仿的仿真程度。绝大多数人不懂也不想弄懂什么叫作书法艺术。他们错把书法当成了沽名钓誉的工具和行当,以为只要师从了某一位古人的书法帖子,就可以名扬世界,就可以登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他们不了解艺术的真谛,也根本搞不懂美学和美术欣赏。
??书法艺术从属于美术的一个分支。但是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或者所谓的书法专家们,他们在事实上根本不懂得“美”是何物,根本不明白什么叫作创造和个性,根本搞不懂文字书写艺术和临帖模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去抄袭古人的作品,只知道以某一位前人的作品为师而把自己禁锢于某一种书写格式中。
??中国古人论及书法,有这样一句名言:“不见字形,唯见神采,方为上乘”。又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而近代某一位国画大师更是语惊四座,谓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其艺法以达自由之境者生,学其表面而至形而上者死。可见,真正的书法和国画大师们,最终强调的还是神采而非字型。
??前天去了京都市美术馆观看京都市展。在看完书法部门的所有作品后,只有一个感觉:颓丧!
??绝大多数作者都喜欢工于表面的模仿和抄袭,几乎没有一幅作品配得上“书法艺术”这四个字,如果去掉“艺术”两个字,那么里面的所有作品都无可非议。因为“书法”两个字代表的无非就是书写的方法。而所有书法部门的作品,毫无疑义都是形而上地模仿和抄袭了不少名家名作的书写规范。然而,如果把他们的作品称为“书法艺术”,那么就太糟塌“艺术”这个词汇的含义了,因为没有一幅作品真正具备了书法艺术的神采和魂魄:展出的作品全都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没见到一个活着的文字!
??形而上的抄袭和模仿,是从事书法艺术的大忌!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书写的方法和艺术化追求之有机结合的结果。真正的书法艺术不局限于某种具体的使用材料以及某个国家的文字。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丰富和繁荣着他们自己的文字书写艺术,所以,书法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汉字书法艺术,也不过是世界书法艺术中的一葩而已。
书法艺术上的许多范畴,质朴有庄重、豪放与纤细、飘逸与轻浮,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一、线条之美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例如,音乐语言是音节的排列,文章语言是文字的组合,绘画的语言是色彩、线条和形体的组织。由于这些艺术语言是构成艺术形式的全部材料,我们有把它称作形式语言。书法的形式语言便是线条的组织。线条是构成书法艺术形式的唯一手段。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线条运动无限丰富的变化,意味着线条质感的无穷变化。这是书法艺术深刻表现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所以,又可以说,书法无疑是线的艺术。对线条的感受和认识成为深入书法艺术的必经之路。
书法以汉字结构为造型的依据,但书法与写字却又根本的区别。一般文字书写不涉及艺术语言问题,它仅仅要求能够辨识,以完成交际的作用。只有当线条获得足够的表现力时,书写才上升为艺术,线条组织才上升为艺术语言。
线条可以分为几何线和徒手线两大类。
几何线是指在制图工具帮助下画出的符合一定规范的线条,如直线、圆、抛物线、等;徒手线指只用笔,而不用其它辅助工具做出的线条。书法是一种关于徒手线的艺术。任何一条徒手线都有它特定的情调。或灵动、或稳重、或飘逸、或艰涩,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二、结构之美
结构,亦称“结字”、“结体”。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汉字尚形,书法又是“形学”(清康有为)故结体尤显重要。元赵盂俯《兰亭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汉字各种字体,皆由点划联结,搭配而成。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缩、伸,偏旁的宽、窄、高、低、欹、正,构成了每个字的不同形态,要使字的笔划搭配适宜、得体、匀美,研究其结体必不可少。张猛龙碑,点画多变,以点而言,几处无一相同,此碑结字外疏内密,忽大忽小,忽收忽放,欹侧取势,奇丑相生,结体精密有奇趣。《兰亭序》中21个 “之”字,神态各异,气韵生动,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正如清冯班在《纯吟书要》中所云:“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又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可见,结构在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三、章法气势之美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亦称“大章法”。习惯上又称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为“小章法”。 王羲之《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可见,章书在一件书法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具有艺术的整体感。就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整体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作品,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书写时必须处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产生“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
四、内容情感之美
艺术,都是以表达自己真挚情感,书法也是如此。有这么一种说法:书法是抽象的艺术,它仅仅依靠形式本身的力量打动人们,采用什么样的题材根本没有关系,就像西方的康定斯基、毕加索等现代造型艺术家所作的那样。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观赏作品,总是首先触及作品的形式,往往内容不及形式,所谓“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对内容反而就更不用留意了。不过,鉴赏时随着感受的深入,作品的文辞内容就会慢慢会对观众产生作用,形式所具有的表现力是书法艺术主导的方面,作品的构成自能左右观赏者的心境,使观赏者的审美感受朝一定方向前进,顺利地进入作品的塑造的意境中。但凡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单个字本身形体秀美、清丽雄劲、峻拔、怡人眼目,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情怀志趣,通过书法艺术的语言,创造气氛表面主题,表达思想感情,充分抒发书法家的情怀,激励欣赏者的志趣,与之产生共鸣,达到书法作品之神妙。
五、心灵意境之美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的概念,指人的思维境界,是艺术美的集中反映。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书法作品的内容与点画墨色的搭配,给人留下了可以想象的空间。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见一种富有情趣的隐约的艺术境界。这便是意境美。书法作品中的意境,指整个作品的抒情气氛,自从书法成为自觉地艺术以来,“取会佳境”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目标:如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则纵横争折。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 同样的功底,不同程度的意境,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慨括。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历代书家所说的是“神”、“韵”、“气”。而我们继承了意境美的观点,把它概括为“精、气、神”。
可见,作品的意境是书家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个人一定时期内心思想的真挚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线条、结构、内容、章法、中体现了作者质朴和向往美好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需尽欢的感慨。再如《祭侄文稿》为颜真卿乾元元年所书,是颜真卿追念在“安史之乱”中被杀害的侄儿季明所写的祭文草稿,此稿为即兴之作,书家的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为颜行第一,甚至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当我们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和书家的的心情之后,再来欣赏下《祭侄文稿》,便能体会到书家书写时的悲痛与压抑,使这幅作品的情感熔铸在一起,升华出一种悲凉意境,渲染出一种艺术氛围,这种意境的创造,却要依赖于艺术家对某种创作炉火纯青的技巧掌握。由此而知,每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总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真是这种意境美,更使书法欣赏者感到妙趣横生。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殷商伊始,甲骨文行世,以此为基础,汉字的书写逐渐演化出篆、隶、真、草、行等书体。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墨宝;直至今天仍有很多人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它既能反映出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又能反映出事物的形式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发出独特的光芒。书法艺术走向世界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让更多的普通大众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进而从中品味欣赏一种美的享受,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也才能促进书法艺术有更为良性和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曾在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示,书法有“内法”和“外法”之分:所谓“内法”,就是书法的内部规律,包括字法、笔法、墨法等;然而,仅仅有“内法”还不够,“书法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技进乎道’,它还有一种大法——‘外法’,就是指书法的外部规律和文化联系(或者说是书法与众多文化形态的关系)。”由于“技进乎道”的追求,再加上受传统诗文的深刻“影响”,书法艺术亦重“风骨”,在“浑然天成”与“师法自然”之中,体现自然、凝炼、含蓄之美。众所周知,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抒情达意的意象性艺术,但是在“下笔”的过程中,却如同现象学中的“还原”一样做着“减法”,将天地万色“还原”成简单的黑、白两色。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言:“这就是书法之‘道’。‘道’就是一,无需多,‘为道’就是要‘日损’!”不仅如此,书法在“下笔”过程中,就已将汉字的厚重、墨色变化以及黑白、强弱、粗细、疏密等对比进行了确立,不可“修改”与“重复”,从而体现出其创作的“完成性”和“整体性”,这也就是所谓的“目击道存”与“浑然天成”。
当然,为了在下笔时“一气呵成”,不作“修改”和“重复”,书法艺术家还应“师法自然”,从雄奇山水、壮丽天地中获得灵感和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经典”,从历代大家的书写与意象中“撷取无限可能”。以王羲之为例。据文献记载,“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后来醒悟,便义无反顾地进入了“师法自然”的阶段。得益于自然的熏陶和感染,王羲之创造出了颇具有南方气息的以美、秀、韵取胜的魏晋书法。同样,禇遂良的“用笔当如锥划沙,如印印泥”、颜真卿提出的“屋漏痕”等也是“师法自然”。而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既是“师法自然”也是“师法心性”,从而在“经典”的“亲和”中感悟书法笔法的真谛。
二、“怪”之“生焉”
蔡邕曾说:“唯软,奇怪生焉。”这里的“奇怪”,表现在书法当中,则是指“精彩纷呈”。千百年来,为了达到这个“境地”,书法艺术家们总是“竭尽心智”地去创新、去发展。诚然,创新并没有错,历史上每一位“技进乎道”的杰出书法家都是“原创性”的,他们的杰作亦都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并臻达于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境界。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将汉魏以降的严整书风变成了如明月般的自然潇洒、清新出尘,其天马行空、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之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等“风骨”,更是被后人称道;而颜真卿的楷书是新的,他把握了传统的脉搏,开创了一代书风;赵孟頫的复古虽然是“旧”的,但是他却把“古”变成了元代的“新”……正所谓:“书法艺术要发展,不创新是不可能的。但是,乱创新却是对真正创新的抹杀误导和混淆视听。”尤其是在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由于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与所谓的“个性化特色”,似乎走到了另外一条道路,比如一味强调视觉冲击、花俏成分太多等等。有些书家甚至狠命地“标新立异”于某种书法体裁,不仅在技巧浑厚上不能与历代书法大家相比,在精神气质上也与他们相去甚远。就如评论家所说:“当没有意境可以回味,作品不能作用于心灵的感动,其存在的生命力就很短。甚至有些时候,作品在展厅中展出时,就已经开始‘死去’,几天之后,影响也将消失殆尽。”
而早在一千多年前,孙过庭就已公开反对那些“歪门邪道”、斗狠张怪的各种“奇怪之书”(诸如龙书、蛇书、云书、垂露纂之流,龟书、鹤头书、花书、芝英书之类):“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如今看来,这类作品只是属于绘画方面的描画而已,已经不属于书法范畴。因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虽然千变万化,穷尽汉字的变化之功能,但必须“写的是文字才能叫书法”。为此,当代书法家既要尊重前人、尊重传统,继承他们在用墨、结体、布白、章法等方面的艺术贡献,也要通过“熔化”,在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从而逐步创立自我的、具有新的审美价值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书法境界。
三、“气韵”之“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