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理学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1 17:43: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学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心理学教案

篇(1)

设计导学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设计教案,没有哪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整册书的导学案,同时它要发放到不同班级学生的手中,所以导学案要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出来。因此,老师们要通力合作,采取分工制,对自己的任务不能得过且过,每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成果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扬己之长,补己之短,群策群力,共同设计出版面精美、环节清晰、重难点突出的导学案。

二、导学案设计主线要清晰明了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四方面对教学进行探讨。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导学案“主线”的合理设计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种载体。实践证明,主线清晰明了的导学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目标,解决哪些问题,获取哪些知识,取得怎样成果。

三、案例精选、问题设计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而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又会大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大气受热过程”案例时选择了“四川和北京太阳伞销售情况统计表”,并设计如下问题:(1)结合图标谈谈北京和四川太阳伞销售情况有何差异?(2)从四川太阳伞的销售情况上看,四川与北京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谈谈四川为什么获得太阳辐射量少?(4)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怎样的作用?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四、导学案设计要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着语言、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等智能。八种智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以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潜在智能,找出符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

篇(2)

一、化学学案教学的提出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教学结构放在第一位。作为教师,应该从课堂的教法入手,并且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化学学案教学方法,可以做到教与学的统一,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二、化学学案教学的设计

1.化学学案的组成

通常来说,化学学案内容上不仅包括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也包括达标练习、学习活动设计和推荐作业等部分。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把活动设计放在首要地位。在内容上,要涵盖学法指导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习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

2.化学学案的设计思路

(1)研究四项内容:①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分析,整体上规划学习重、难点和制订大致的学习目标,然后对划定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②从学生个体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着手,制订出学生个体到整体的学习策略。③探寻学习的规律,注重学习的细节,尤其是关联的知识点,通过学法指导线、知识流通线和能力培养线的方式来更加巩固知识点的学习。④在运用知识点的同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方向上与内容上达到训练的目的。

(2)制订学习目标。在化学学案中明确学习目标相当重要。学习目标由非智力目标和智力目标组成。非智力目标有意志目标、情感目标、心理目标等;智力目标有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非智力目标在学案教学中称为隐性目标(可不写于学案上),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把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师生情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智力目标在学案教学中被称为显性目标(写于学案上),完成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手段。

(3)贯穿学习活动设计的三条线:①第一条线是知识线。从认知规律出发,分析所有知识点,然后再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明确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知道知识点的范围和层面。从整体来看,这是一条明线,它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②第二条线是学法线。这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主要是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③第三条线是能力线。这是一条暗线,通过解剖知识点的情感价值和能力价值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整体设计出发,应把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统一起来加以运用。

(4)编辑、推荐作业。在学生编辑、推荐作业的时候,教师要该在起点上做到适中,并且与学习同步,使得每个接受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

3.化学学案设计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化学学案中的问题源自课本内容,但是又要高于课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在不同维度引导学生思维。所以把握好难易程度对于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程度异常重要。

(2)诱导原则。学案设计能够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展现教学课程的“弹性”,营造良好、上进的学习氛围。高中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排布与能量、建立电子运动的图像,不能仅仅生搬课堂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以下有趣、科学的问题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①由于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原理,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带正电荷,但为何没有产生电子被吸进原子核里的现象?②弄清楚钠原子核之外的11个电子是分散开来在核外周围或核外不同距离处运动,还是11个电子集合成堆在核外某一点发生运动。③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运动的本质与电子围绕电子核的运动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别?④由里向外2,8,1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什么一定是钠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而不属于其他原子?最后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能增强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牢固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3)适中原则。首先,学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层次和水平;其次,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思路和学习技巧的培训,需要在教案设计时,为学生的学习铺桥造路、多做提示,适度给学生难度适中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要求。化学课程设计学习电解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时,不可直接做出如下设问:氯化铜溶液为什么在CuCl2里通电之后能够分解,而水通过却无法再分解出其他原子?如此教案设计内容跨度太大,令缺乏系统知识的学生无从下手,增加学生在学习的心理负担和学习障碍。如果将以上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搞清楚通电之前和通电之后CuCl2溶液中的离子类型、浓度、运动情况,分析分布、聚集在两极附近的离子种类、“放电”倾向,电解中的总反应式内容、电极两极的反应表现等问题,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只要像以上这样的教案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学生降低难度、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习障碍,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良性学习,通过适中降低难度等手法也能顺利达到教学目标,为以后更为复杂的电解原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量力性原则。化学学案应建立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基础之上来设计,这样才能发挥学习的最大推动力。也就是说,学案最基本的就是把握好度的原则,在简单和复杂的情况下做到平衡。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内容时,若设计:①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不运动?②原子核是怎样运动的?其实,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是没有帮助的。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下才能探索出更加有价值的设计。

(5)系统性原则。学案设计要遵循知识的“感知―深化―运用”的学习模式。对于任何知识点的设计都应该如此。所以在学案设计中要深化和拓展知识,又要迁移和运用知识。从系统的原则出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化学学案的运用

1.指导学生预习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提前将教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规划学习的目标,让学习内容更加突出。

2.用于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目标与教师在教案上的教学步骤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案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前后衔接起来,以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成效。

3.组织复习

在学习中运用整合的手法将学案进行加工,变成一份新的资料,简单明了,结构明确,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案教学的运用,不仅可以体现教与学的统一,还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案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案教学进行自学,不仅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而且可以理解教师的思维体系,更加深刻地学习学案,以此解决疑难知识。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把教与学真正融于课堂。所以,化学学案教学的运用,旨在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已成为长青学院金融学教学、教研改革的方向。因此,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创造教学空间,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讲教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设计灵活多样的多种课堂活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思考、多方探索,将课堂教学技巧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枯燥的书面知识转化成生动、真实的事例,增加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体现“学用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重教轻学、重灌轻趣”,使教学停留在“教概念”的表层。在案例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边讲边练,把知识的传输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概念,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的用法,即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使用金融知识的能力,从而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知识保持和记忆持久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如果在金融学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主体作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

由于对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严重制约创新型和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

与其他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有的甚至为零,不能满足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90%,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

3.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

许多独立学院尽管重视金融学案例教学,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案例编写经费不足、案例来源匮乏,大多数案例编写采用“拿来主义”;缺乏对企业运行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编写侧重企业描写,案例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企业调查、数字分析和方法应用,偏离了企业融资理财的视觉,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仅涉及传统产业,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产业的研究,多数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经济管理的潮流,不能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三、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创新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精选案例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包括事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数据,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坚持案例的准确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对所掌握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精心筛选。选用准确、典型案例,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达到教学目的。选取的案例要最能反映金融理论本质、最能表现教材所述观点、理论。(2)加强案例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举例使问题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二是要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金融学知识点结构,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3)注意案例的趣味性。教师应从以下角度挖掘案例的趣味性:内容上尽量找有趣的新颖的案例,形式上,采取多种形式并用,如讲述式,讨论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而通常是显而不露,有待学生去挖掘。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5)搞好案例的实效性。案例的实效性,指它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一,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工作,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为选择合理案例创造条件。第二,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用科学的、准确的、具有典型性的正面案例,去论证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2.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要克服其不足,第一,教师应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案例选择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第二,教师应该写出针对理论教学的每个案例的教案,并帮助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新开案例课程的教师,还应该提供试讲的机会,请有经验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课后评估工作是教师发现不足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问卷或座谈等方式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篇(4)

 

一、高职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学前心理学过于抽象,晦涩难懂,学不会;学前心理学像政治课一样,大量的概念记忆,单调枯燥,提不起兴趣,不想学;学前心理学好像没什么用处,学了没用……有这样想法的学生有的会做出逃课的行为;有的会选择坐在最后几排,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会努力听老师讲,但容易走神,学习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学前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而它作为学前教育的基础课程,又要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所以,学前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保持自己学科性的同时也能主动提高服务意识。但现实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前心理学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注重系统讲解概念和理论,对学生所关注的专业热点、焦点、学术前沿问题很少介绍,忽略了学前心理学的服务性。以这样的目标定位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因为《学前心理学》安排在一年级开设,一方面对于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知识的大一学生来说,头脑中缺乏鲜明的直观形象,从而难以理解教师讲授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学不会,不想学。另一方面,学生此时还没有接触其它专业课,不能主动地从当前的心理学学习中引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也不能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去解释学前教育中的现象,从而主动发挥学前心理学的服务性,学生会觉的学了也没用。

 

2.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系统知识的传授上,很容易选择高效的讲授法。这种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学生会不感兴趣。另外,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交流,课堂参与性不足,导致学生养成依赖和懒于思考的习惯,思维呆板,不能很好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教师设计组织了课堂讨论活动,学生由于把精力放在了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课堂的参与性不高,而教师对学生沉默不语、谈论题外话…… 缺乏有效指导策略,讨论容易流于形式。

 

二、案例教学在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尝试

 

1.案例教学的涵义及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利斯托夫·朗戴尔(Lang Dell)首创的,后为哈佛工商学院所采纳。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泽西州立师范学院将收集和研究案例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部分,是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最早的应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案例教学法。关于案例教学法的涵义,中外学者众说纷纭。

 

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协会主席John Boehrer教授说:“案例教学是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的探索的过程。美国学者小劳伦·E·列恩认为,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套教学方法及技巧。

 

2.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相关教学的要求,选编真实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性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案例来源于幼儿园中的观察积累、网络下载、生活中所闻所见等等。教师还要组建合作小组,并设计好座位的编排方式。通常一个3-6人的小组在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方面能够达到最佳效果。在小组的规模上,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要注意的是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更多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组成坚持随机的原则和自愿的原则。理想的座位编排方式是围绕一个小圆桌,小组人员围坐在一起。考虑到传统教室中桌椅的布局,可以采用双排梯形的方式,前排两个学生,后排三个学生,小组讨论时,前排的学生转身和后排一起讨论,前排的学生也可随时转回身参加班级讨论。

 

(2)课堂案例讨论阶段

 

在课堂案例讨论中先是各小组的讨论,然后是各小组的汇报人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观点。在各小组的讨论中,教师让学生明确案例讨论的程序和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责任。以5人为例,通常有负责人、记录员、汇报员、噪音控制员、计时员,这些角色在每次案例讨论中都是轮流担任的。负责人在小组讨论时打开话题,鼓励发言,避免讨论离题。记录员要记录小组成员讨论的发言情况、综合已讨论过的内容以及结论等。汇报员主要归纳提出的问题,并代表小组,进行简练概括性的汇报或主持展示。

 

3.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匮乏问题。门类齐全,质量过关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匮乏的教学案例成为实施案例教学的最大障碍。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每周至少有一次下园的时间,时长至少有半天;还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对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同时注意对网络资源的运用,关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报道、新闻,及时下载分类整理。

 

三、不足及改进思路

 

篇(5)

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一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在国外,案例教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回答式”教学法(又称“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就可视作案例教学的雏形。它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启发诱导、激发和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形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智慧。在国内,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举一反三”等,其实就是最早的案例教学。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案例教学在我国开始得以重视。现在师资通识类

培训和专业类培训中、校本培训或教研活动中,案例教学躬逢盛世。在心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风头正健。

二、案例教学法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心理学课一直被认为枯燥、无味。一些观点、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生会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而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思考和评析,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枯燥变为生动逼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分析、思考、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案例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将来遇到类似的教育现象提供经验借鉴。案例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对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亦有助于学生良好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养成。

(三)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能否产生体验和感受。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价值观也会有所发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案例的选择。

1.案例要鲜活。

选取贴近学习、生活的鲜活案例,使学生感到很亲切,易理解,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上爱不爱听,听与不听,全凭自主自愿。如果教师不能在最初几分钟内,让学生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那么很可能整堂课学生会“游离”在外。鲜活的案例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热点问题,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学生感到真实可靠。这样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如笔者导入《注意》一节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说出经典广告词,如“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然后思考:经典的广告词伴着形式多样的广告画面,为的是吸引人们什么?结果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很积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很高,唱好了一堂课的开场戏。

2.案例要恰当、典型。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择的好坏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所以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中,应注重案例选择的恰当性、典型性。恰当选择案例,切忌随心所欲。我们要带着特定的问题选择特定的案例,难易程度要适中,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如在讲授注意外在表现时,有一个是无关运动的停止。笔者选择好女秦罗敷的故事作为案例。《陌上桑》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做观罗敷。”意为路上行人看见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摸髭须。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耕田的人忘了犁耙,锄地的人忘了锄头。回家都抱怨,只顾着看罗敷了。“只顾着看”就是“只注意罗敷”了,那么与罗敷无关的动作就都停止了,这就是无关运动的停止。经过这样的案例教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易于知识的牢固掌握。

3.案例要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进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讲到“相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时,笔者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小学低年级女教师,穿了一件新的连衣裙,匆匆进入教室,急急忙忙开始讲课,发现全班同学都在注视着自己。于是提问一个学生,学生站起来不但没有回答,反而反问到“老师您的连衣裙是怎样穿上的,又是怎样脱下来的啊?”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之后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窘况?学生们讲到,由于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没有提前在学生面前“亮亮相”,这样相对新异的事物引起了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分组讨论时,学生们还总结了教师的穿戴有什么样的要求,教师换了新衣服新发型等,应该怎样做?课堂有了新的生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和劳动强度都有较高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易驾驭的教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面临突发事件、突变情况能运用教育机智和心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要能深入学生的讨论之中,又要充当好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使讨论有序进行,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做出决定、勇于发言,得到锻炼。教师要选择好的案例,就要查阅大量的材料,不断筛选。而编拟案例,则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深更广,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时时充实、完善案例,才能使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

2.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难度加大。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方式,希望得到现成的答案,记下来,顺利通过考试就行了。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只对案例通俗、生动的情节感兴趣,而对于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则敷衍了事,没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在作业和考试考查中,往往难以决策,或乱答一通,不能自圆其说。面对这些学生,教师需要更多引导、帮助,提供更多人文关怀与鼓励。

3.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两种评析方法。

(1)由理论到案例的评析。教师先讲授基本概念、理论、规则,然后针对所讲内容适时地插入案例进行评析,借助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消化前面所学的概念和理论。

(2)由案例到理论的分析。先给出案例,并通过案例,提出相关的心理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由教师或是学生归纳总结。学生积极性高,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在案例讨论、评析过程中,学生由于理解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教师应注意引导和鼓励。讨论结束后,对于讨论所涉及的多种知识点,以及讨论研究出来的解决方案,教师应予以适当的点评。教师的点评应恰到好处,既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观点,又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4.案例教学中注意时间分配。

教师要注意对用于自由讨论的时间资源的分配和控制,合理分配案例介绍时间、问题提出时间、学生讨论时间、教师总结和点评时间,安排好讨论问题的最佳顺序。

5.案例教学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由于案例教学存在一些诸如案例库源有限、质量欠缺,以及对教师和学生有较高要求等种种缺陷与特征,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需要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是未来教学改革方式的趋势,在心理学的教学中也是大有可为。我们相信,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心理学的教学获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舒尔慢主编.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兰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当今美国大学在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核心课程+课程模块”培养模式,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就如何开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和重点探讨,同时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实施该模式的有效措施。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我国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安全。要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J。

一、目前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现状和问题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首先创建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随后,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了“2+2”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面向全国招收信息安全专业方向本科生。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与实验环境上更是资源极度匮乏,同时也缺少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借鉴模式。

(一)专业知识结构方面

专业教学计划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中缺少与实践相关的信息安全学科的特色课程。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而一些信息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某个相近学科课程体系的翻版或者延伸,在课程中注重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单纯安全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缺少系统观点与方法,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与实训培养方面,对于如何构建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如何设计与实现安全的信息系统等重要问题涉及很少。

(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

信息安全专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去认识体会,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提倡基于仿真的信息安全教学法。我校现阶段尚不具备仿真环境的实验条件,现有信息安全学科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还相当落后,仅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密/解密、防火墙或者入侵检测等实验,而对于网络对抗等更进一步的实验基本没有涉及,或者无法完成这些复杂的信息安全实验。

(三)相关专业人才方面

我院在信息安全学科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学术与人才培养积累,组建了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梯队。但在实际教学与应用中,信息安全学科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还缺乏深厚的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目前这种情况势必制约信息安全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院信息安全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际研发能力,使信息安全专业成为重点发展的学科。

二、“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

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英国等国家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不仅将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级别,同时也加大了对高校中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当前,美国大学中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普遍采用“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从模块课程中任选几门课程,而不必选修整个模块课程,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还便于教学管理和因材施教。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教育,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在原有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首先,确立核心课程模块,保证信息安全专业的基础性。同时,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除核心课程外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依其内容联系等划分成若干个课程模块,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修方向,并合理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当今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在借鉴以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开设,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和实验课程仍是一个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该专业由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和应用学科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通信技术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体系。该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领域宽。借鉴国外如美国、英国的经验和国内一些高校的办学经验,我们将教学计划中的“计算机网络”、“现代密码学”、“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实验与实践教程”、“编码理论”等作为核心课程,其它专业课程分为几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同时将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事业发展、前沿热点等最新动态,以专业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构成现在的信息安全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

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切实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行实训基地培养模式。不仅要在实验室里研究探索,更强调和注重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培养锻炼,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大胆尝试,逐步积累实践经验,以此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训基地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策略上、技术上、Bs、cs、安全性分析、安全体系框架设计和安全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创新技术能力模式

本科教育阶段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使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不断发现新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压力。以使学生主动地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才能真正达到面向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认知能力;面向真实世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面向发展世界,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合作时代,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需求目标。

三、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思路

(一)建立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本科教学不但应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还应建立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科学的实验教学内容,这对于促进该专业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近几年来该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充分考虑到实验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选择以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人点,在实验教学中尝试将实验教学分为网络基础技术实验、密码技术实验、网络攻防实验和系统安全实验4个层次的内容,搭建一种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和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模式。我们深入研究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利用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教学,大胆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两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以虚拟实验为主流方向的实验室改革可以使我们逐步走出实验教学的困境,例如开发一个虚拟仿真的实验环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行密码学实验,使他们更直观的理解系统内部的加密过程,从而真正达到创新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该专业所学的大量课程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所以应重点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加强与信息产业部门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机会,打通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渠道,使学生能够明白真正的社会需求,使其得到既实际又规范的训练。实训基地可分为固定性和变动性两类,这样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锻炼机会。这方面我院的信息安全专业近年来做了许多创新性工作,不但为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同时也为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例如:2007年成立了“国家保密局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系统测评(甘肃省)分中心”,正在筹建的“TC—sP趋势科技认证考试”,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平台,并已取得初步的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实训能力的培养

对应于实验教学模式的四个层次,在学生实训方面主要安排以下内容:建立常用的各类计算机网络NT、Novell、UNIX等网络的连接;微机的组装及故障排除;加密系统、防火墙技术、病毒的防范、黑客攻击与防范和电子商务模拟交易及认证模拟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这种分层次和多元化的实训锻炼,真正提高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

实验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实验结果做鉴定,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结果之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J。实验教学可分3种层次进行评价,按是否数量化分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分类,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层次模块分类,分为阶段性实验课作业评价和实验考试评价。同时在实验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篇(7)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动手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8)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一年级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二年级的学习,知识难度提高了,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付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付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付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付某闲谈,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付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付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付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付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付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付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付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付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付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付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付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付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付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篇(9)

    某年,美国一所新兵训练营接收了一批新兵。这些新兵文化水平低又沾染上不少坏习惯。为了使他们成为标准的美国军人,训练营的军官并不是靠强制纪律,而是印发一些家信要新兵们读、学着写。信的内容无非是告诉家人,他们在军队里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起刷牙,夜晚睡觉洗脚,衣服鞋袜放置有序,天冷开窗睡觉······说也奇怪,不久这批新兵果真克服了原先的坏习气,军营整齐,精神焕发,待人接物礼貌周到,个人卫生合乎条令。奥秘在于训练军营运用了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就是指客观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施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的方法。

    地理教学中的心理暗示法既是学生在与环境接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那么给学生的活动场所创设一定的暗示环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与兴趣。据此,我首先在班级组织地理兴趣小组(5~10人)让他们自行收集熟练画片、图片,如风景画、照片、明信片、烟标、邮票等,定期在班级展出,并在黑板报上开辟栏目加以说明、解说,要求全班同学帮我收集地理方面的文章,我好加以整理归类、摘抄剪辑、指导展出。学生见我如此这般,如醉如痴,也很热心。久而久之,虽然他们热心不减,但方式有所变化,开始另起炉灶、独立门户,与我“分庭抗礼”,对等“交流交流”,我的初步目的已经达到。我曾说过:只有热爱专业的老师才能教出热爱专业的学生。接着,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学生在场的地理知识运用的机会,如看到电视上某种动、植物,问学生这是什么自然带的典型植被和动物等。尤其是春游时,我尽量参加各班活动,并在春游前以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该旅游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地质地貌、风景特色、土特产品等。然后充当他们的义务导游,随时讲解并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在代表性景点附近拍照留念,为相关教学内容储存资料。如此这般,学生下意识地认识到地理内容生动丰富,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学科实用性大,从而提高学习知识,坚定学习信心。

    课堂教学中,从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中,选择一些诗歌、成语、谚语、故事、历史掌故、名人名言、文学作品的描述、物理化学公式定律等,用于相应内容的教学,既丰富了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关系紧密,对学习其它学科帮助很大。同时,还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心理暗示,如角色扮演、听音乐、郎诵诗歌和散文等,使他们无意识地激发记忆,发展智力。如“中国政区”教学,涉及到32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政府驻地以及相关位置等知识,我就设计了扮演教学,让32个同学各扮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由剩余同学点某省(同学)、该省(同学)站起来,回答他们所代表的省会名称、省的简称、邻省名称,答错了,由提问同学代替该省(同学),其他同学如法炮制。当31个同学都答对了,再由剩余同学指某省(同学)站起来,让他说出某邻省或某邻省的邻省简称、省会等,答错了,照样替换下来。为了不让提问同学难道自己、替换自己,大家都很认真准备,并在轻松的游戏中,无意识地记住了众多地理观念

篇(10)

所谓生活案例教学法,直接来讲就是用典型、具体的生活事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中理解、掌握教材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张永军,靳玉乐两位学者在《论案例教学的本质和特点》一文中说得更深刻:“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就是思想上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局限,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当前现实教育形势发展不相适应,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确立生活案例教学法在当前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行动上用生活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扩大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由于要搜集、选取、编写具体的、典型的生活事例,教师要经常浏览阅读大量的新闻时事和教学参考资料,这个过程使教师接触很多当今社会上发生的千奇百怪的事情、了解国内外重大的时事以及社会发展潮流,增长了见闻,丰富了知识;编写生活案例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过程。讲底到,搜集、选取、编写生活案例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修的过程。

第二,有利于充分发挥老师创新性教学的能力。教材相对讲是固定的、过时的、乏味的,生活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使教师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精神的前提下,打破教材的权威,跳出教材的框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对教材加以处理,使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好,教学质量更佳。

第三,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的情绪,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展示典型具体的生活案例,会很快把学生的眼球吸引过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学生们通过对生活事例的浏览,就会产生好奇心,继而会产生问题,进行质问、思考。这就是生活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最成功的地方: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

第四,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的角度来理解把握教材的概念、原理和基本观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唯教材论,一般使用的是演绎法教学,也就是从理论到理论,用观点原理来解释、理解观点原理,学生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而生活案例教学法则属于归纳法教学,是从具体到一般,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概括出基本的观点原理,符合学生认知事物,掌握知识的规律。因而,生活案例教学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更具有生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使用生活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必须按照如下原则做好教学工作:

第一,要把生活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法、讨论法区别开来。举例法是用具体的例子解释、说明、证明观点原理的方法,讨论法是围绕一定的问题各抒己见的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堂课里根据某个具体内容或环节的需要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而生活案例教学法里的案例则是一堂课中的教学主体,贯穿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在这堂课中,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提问、发言、讨论等都是围绕这个案例展开,在生活案例课堂中,举例法、讨论法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

第二,认准基调选择案例。备课时,要熟悉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的内容,选择的生活案例不能偏离了教学大纲的精神,否则就离谱了。只有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中心思想,选择好案例,生活案例的教学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第三,选取的生活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取题材的原则是从现实生活中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例子,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或者是本校本地的事情。这样,容易在同学们当中引起共鸣,引发同学们提问、发言、讨论的气氛更热烈。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22-01

任何一种优秀教育方式的出现都会有适合其发芽、成长的土壤,语文课堂中的“学案教学”方式也不例外。以下就是语文“学案教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基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原理,在学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1.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以诱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认知上达到不平衡,并利用这种不平衡来刺激他们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针对新知识的不同情况进行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2.在教学实践中,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并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对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认知结构从平衡经过不平衡再到另一个新的平衡。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可以说,这一条原理是奥苏伯尔整个理论的核心,他所论述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原理展开的。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任何学习只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在“学案导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加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曾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第一种水平称为“现有发展水平”,指一定的己经完成儿童发展周期的结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发展水平是“最近发展区”,意指儿童“正在形成、正在成熟和正在发展的过程”,其实质表现为,儿童在自己的这一发展阶段还不能独立,但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做事。由此,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运用学案导学进行课堂教学时,应首先检测学生对某一现实问题的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可以称为动态性评估,这是教师应完成的第一项任务。第二项任务是学习活动的选择,其目的在于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第三项任务是提供教学的支持,即在学生需要时,可以通过为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的学习。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适时指导就是一种“脚手架”。

四、系统科学理论

我国学者查有梁提出系统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反馈原理在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中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学案当中的知识准备和达标练习就是对学生的即时反馈,教师在运用学案指导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在教学训练中,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掌握现状与目的的差距,从而去解决难点和关键,去调整教学的速率、去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序原理即任何系统只有开放、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布鲁纳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的可怜的寿命。”“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说、读、写。这就要通过多次反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建立一一对应的神经联系(神经链),这个过程正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五、主体性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