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软件开发实习工作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1 11:03: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软件开发实习工作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软件开发实习工作报告

篇(1)

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不明确。标准是衡量的依据,毕业设计涉及的专业不同,统一的质量标准往往较难制定。一般学校也仅有一个毕业设计论文格式标准、课题任务书格式、开题报告格式、中期检查、指导记录、时间要求、以及较为宽泛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缺少对毕业设计质量的具体明确标准。到底学生的毕业设计是不是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完全由指导教师来把握,如果指导教师要求严格认真负责,往往学生较为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相对较高,如果教师相对宽松一些,学生往往就是应付了,甚至到了基本的论文格式都不能符合要求,语句不通顺,更有甚者是论文中错误百出。

毕业设计的形式单一。前面已经介绍了,既然是传承了“普通高等教育”特色的毕业设计,其形式仍然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撰写符合格式要求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论文,有些省份每年都要组织毕业设计的比赛和毕业设计的抽查,监督毕业设计这一环节的质量。虽然也有些院校尝试采用如设计制作实物等形式开展毕业设计的改革,但是毕业设计论文仍然是目前的主要形式。这样单一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高职院校一直保持较高的师生比,每年毕业的学生较多,平均每个老师要负责指导5个以上的学生,这时候不管是有经验的还没有经验的老师,一般都需要带毕业设计。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有其它的教学和班主任等工作,从时间和精力上有时候不能保证指导到位。另外如果是学生自已选择的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如果不是指导老师所擅长的专业领域,要做到深入的指导,往往是力不从心。凡此种种,都会使老师不能较为全面的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这时候的设计质量就更难保证了。

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的原则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教育部2006年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导: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毕业设计的改革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开展,关注学生实际就业的需要,贯彻“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原则。2.坚持“明确的质量标准,创新管理机制”的原则。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管理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毕业设计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质量,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以引导毕业设计的改革是改革的首要任务,学校管理部门要组织各教学单位,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求,制定各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同时创新毕业设计的管理与督查机制,强化管理,增强学生和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认识,提高质量意识,积极探索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3.坚持“形式多样化”的原则。毕业设计论文的单一形式,严重制约了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毕业设计采用什么形式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一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换,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需求。因此毕业设计可采用与学生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多种形式,如:应用软件销售服务岗位,可让学生通过对软件售后服务过程、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开发过程、软件使用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软件售后服务等方面撰写有一定深度个人的实际体会、认识,甚至是编写一个小型应用软件。再比如嵌入式开发助理岗位,涉及到软件开发工具和过程、硬件设计、制作与测试、软硬调试等方面,可让学生针对协助工程师解决某项具体问题的思路、过程、体会等撰写岗位助理笔记。自动线维护岗位,学生可针对具体的某条自动线,从控制原理、控制过程、故障判断与实际故障解决等方面撰写岗位工作报告。总之一点,毕业设计不要过多强调形式,而要重在内涵,更要针对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以培养岗位专业技能为核心来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

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的途径

(1)因需因岗选择课题。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能够最后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强化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高职教育水平评估明确提出了三个符合度,即:学校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第一个符合度指出要符合社会、学生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也就是符合职业岗位对人才质量的需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即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毕业设计同样要符合这样的要求,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努力做到因需因岗,彻实从学生和社会岗位的需要来选择课题,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陈旧、不符合岗位需要以及学生需要的课题,坚决不能选择。

(2)因需因岗选择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是为学生就业开设的最后的服务和指导工作。选择什么样的毕业设计形式,要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岗位的需要。如调研报告、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综合技能考试、高级技工考试、软件工具的使用与分析、岗位技能操作改进建议、、技能竞赛、资料搜集与整理报告、网站开发报告等形式。凡是能体现学生为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实践,达到就业岗位需要的各种方式、形式都可作为毕业设计形式,予以采纳。如用人单位招聘与可编程控制相关的编程与维护岗位的学生时,往往会进行一个专业测试,考题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求学生画出一个电机正反转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有条件的可能要求现场完成接线工作,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针对这样的就业岗位,毕业设计就采用专业技能综合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全面复习与强化。再如技能竞赛,最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每年都组织不同形式的技能竞赛,尤其的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学生现场就能签订具有较高薪资水平的就业协议。

趆来趆多的用人单位已经注意到能够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已经能够满足岗位的需要,因此对这类学生,用人单位特别青睐。高职的毕业设计要能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学生和就业岗位能力的训练形式是选择毕业设计形式的核心内容。

(3)因需因岗选择指导教师。学生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而每个教师所擅长的专业和技能领域有限,如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要求我们不能采用分配指导教师的简单方法,而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因需因岗选择指导老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可将教师分成指导小组,以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也可聘请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来指导学生。

篇(2)

引言

如今,“互联网+”的元素已经融入了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日常生活、文化传承、交通旅游、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地说,谁掌握和破解了“互联网+”的密码,谁就掌握了拥有中国未来的钥匙。在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国家“互联网+”战略,对互联网及基于“互联网+”的软件产业寄予了厚望。

1.软件行业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环境的转变分析

目前,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已经呈现三大发展趋势[1]。第一,通过互联网使用软件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二,软件和服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第三,软件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与过去发展模式相比,软件行业和人才培养环境的转变已经呈现出以下六大新的特征和转变:

(1)以“互联网+”促业务创新与变革,企业转型发展“拥抱”互联网,向“互联网+”模式过渡。

如今,经济放缓,支撑国家实体经济的制造业和其他传统行业发展遭遇到了罕见的冬天,资金压力明显,但他们急需利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社会需求、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产品方案、高质量又低投入的成本制造投入、高效率营销自己的产品,这一切必须借助互联网和新软件将其资源进行整合,使业务拥抱、对接互联网。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推进,软件企业之前开发的软件产品多被视为传统软件的范畴,前景已不被市场看好,软件企业自身管理、技术转型已成定局。这样传统企业和互联网软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相互“拥抱”,共同设计和实现“互联网+”模式。

(2)软件表现形式和使用群体性质已呈多样化、个性化。

软件已渗透到有形产品中,形成智能硬件。互联网+时代的有形硬件产品(如手机、智能电视等各种智能电子设备,也包括家具、机械设备等各种传统有形产品)都将会嵌入智能芯片,都会有嵌入式软件或App与之相连,从而形成智能产品。同时,软件的使用群体已经从数量相对较少的企业转变成了数以亿计的个人用户。仅中国而言,基于互联网和手持终端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6.5亿,软件形式多样化、个性化及服务化;使用群体的知识水平趋高化、年轻化,并且对软件的个性化、新颖化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3)软件数据处理终端迁移,软件计算新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服务行业都会利用大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软件等工具,创造出更智能化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充满个性化、贴心的智能服务。非结构化的大数据产生是必然,这就急需提高软件对数据实时、精准的处理能力,以大数据中心聚合数据,云计算中心终端计算、处理数据的模式已经形成。要满足并实现这些特殊功能需求的软件,传统桌面软件或者网络软件已经不能满足新需求。

(4)软件架构、设计需要新技术和计算模型。

为了高效、准确地处理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大数据,最新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开发新模型、新标准、新技术路线和并行计算模式、分布式数据存储等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已经有了新的定义,新的软件人才应该尽快将其核心技术掌握。

(5)软件运营、服务、消费模式过渡到“按需分配、按量收费”模式。

软件已渗透到运营、管理及无形第三产业服务中,形成组织运营支撑平台及新型智能运营模式和服务。之前,由软件开发商开发出相应软件然后一次性卖给软件使用用户,软件部署在用户自己购买的终端设备之上,软件开发商仅提供一些升级、维护服务。在互联网+时代,软件已经由用户个性定制化,而且用户不需要自己购买相应的硬件设备,可以直接将软件部署到租用硬件服务商提供的平台之上运行,即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模式,软件计算和产生新的大数据也托管存储在云计算数据中心,用户只要有一个可以连上互联网的终端设备就可像运行在本地计算机上的软件一样,大大减少用户的前期投入,还能让用户按照自身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配置。运营商按用户的实际租用时间、流量消耗和服务水平等级等方式进行收费,已经能真正做到按需分配,按使用收费的运营和服务模式。如百度将搜索软件变成网络搜索工具,腾讯将即时通讯软件变成网络化的即时通信工具,360将杀毒软件变成了网络化的杀毒服务,将CRM变成了网络化的营销管理工具等。

(6)“互联网+”模式下,新型软件人才匮乏。

当下,新软件的使用场景、运营模式和使用群体、需具备的开发技术等方面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节奏很快,导致当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步伐远远落后于实际社会需求,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差,知识体系结构陈旧,工程能力弱,新技术学习能力低,出现了企业需要的新型、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匮乏,严重滞后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2]。因此,当下高校急需探索基于互联网+时代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重点应该从新知识体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核心专业课程群设置和新软件开发模式培养及软件项目实训经验积累等方面着手[3]。

2.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传统和软件企业发展转型,软件技术革新,软件运营方式的转变,为了培养出符合新形势下的高级新软件人才,国内外高校与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国外,Stanford University等多所高校积极与google、IBM、微软等众多企业联合培养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早期人才投身于众多新型软件公司,以在美国成功为例(2014年营收6亿美元),已经在业界树立起了典范[4]。根据人才培养环境的转变,可以探索并尝试由企业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大部分软件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大纲与人才技能需求和专业课程目录,高校再结合自身因素与条件,在充分满足企业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增删和微调课程目录设计方案,这种由企业定制驱动的培养模式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更具针对性。

在国内,东南大学已经和无锡(国家)云计算中心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5]。针对当前新形势下“互联网+”的一个应用方向特点,可以将软件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专业方向细化分支出一部分到云计算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等领域中;已可尝试将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项目实训课程内容交由本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的联合师资队伍进行培养;经实训后将毕业生派往“互联网+”企业进行生产和实习;积极改进核心专业课程群的设置,探索开设新型软件专业的可能性。

3.结语

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可达2000万人,每年至少需求80万人以上的新型软件人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未来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我国高校必须在新形势下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培养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导向,多层次、面向应用、高质量的中高级新型软件人才,这也是当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亟须解决的大问题;能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发挥推动作用,对推进我国软件行业占领行业前沿、可持续、积极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伟.互联网时代的软件革命SaaS架构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16.

[2]廖周宇.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探讨[J].软件导刊,2015,14(8):212-213.

[3]薛桂香,魏立,袁玉倩等.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法初探[J].信息与电脑,2015,(10):137-138.

篇(3)

经过首轮有关资格审核和软件知识考察后,剩下3名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小陈、小李和小张,他们进入了最后的面试。面试很快结束,北京分部的主管决定录取小李和小张,其理由是:他们两人进入面试大厅时注意到了办公室门口倒在地上的花盆(这是面试主考官故意设置的),并小心将其扶正,而且两人衣冠整洁,举止文雅;而小陈面试时老是打断主考官的话语,抢着插话,并时常做出抓挠后脑勺头发的动作。不过,令北京分部招聘者不解的是,小陈居然被纽约分部录用了。

3天后,这3名大学生分别到了各自被录用的分部,开始为期3个月的试用期工作。可是,3个星期后北京分部就辞退了小李,原因是他对同事所做的工作非常挑剔,经常指责他人所编的程序有漏洞,而他自己又不能编出一个有创意的程序来。最严重的是,在公司一次季度科研工作报告会――公司各个分部的科研人员和领导都参加的会议上,他居然举报北京分部最近所编的一个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软件有致命漏洞。

而小张在试用期期间,平时很注意各种礼节,和公司员工、上级领导都处得很好,也很会迎合领导的喜好,可就是在软件开发上没有什么进步,所编的程序都是按原有的或别人的思路来做,毫无创新可言。主管刚开始还很欣赏小张,可是看到他在软件技术上毫无进展,可又没什么特别的毛病可以挑剔,所以不忍心辞退,只好把他调到市场部门做公关工作去了。

在纽约分部,小陈试用期上班的第一天就被人力资源主管叫到办公室。主管问他:“那天面试时,你有没有注意到门口倒地的花盆?”小陈回答道:“哦,没注意到。我一进门就直接找座位坐下了,没有留意门旁地上的东西。”“那你知不知道面试时,你自己有什么不好的言行表现?”小陈没想出来。主管郑重地对小陈说道:“你爱抢考官的话,而且还不时地抓挠头发!”听到主管这么一说,小陈恍然大悟,“我怎么不知道啊,我平时就是这么跟人说话的,也一直没人提醒我啊!经您这么一说,我倒醒悟了,好像每当我想不起某个问题来时就不自觉地要抓挠后脑。”“这些行为都是交流上的不良习惯,这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今后一定要注意改正,能不能做到?”“能!”小陈爽快地答应道。“不错,我相信你会做得到的。其实,我之所以留下你,首先是因为你在软件开发工作方面有过丰富经验,以前就曾编过一些小程序;其次,你以前所做的软件产品,思维和想法都很独特。此外,你对软件开发工作方面有浓厚的兴趣,从你平时在学校中所参加的各种软件设计比赛活动可以看出来。而这几点对于软件开发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也注意到了你个人行为习惯上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刚才我给你提醒的两点。不过,帮助员工改正不足,使员工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不断完善是我们的职责。所以,不论你以前、现在存在什么样的缺点和坏毛病,只要不断认识和改正自己的不足,就能成为我们公司的合格员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3个月试用期结束后,小陈不仅在软件开发工作上有很出色的表现,而且在生活中已经很好地改正了自己“抢话说”、“挠头发”的毛病。人力资源主管给他的评价是:该员工以前确实有过一些不雅的行为习惯,但他对自己很负责,有正视和改正自己不足的决心和行动,在认识自己的缺点后很快就能改正;在工作上,他具有出色的学习、改造和创新能力,完全符合优秀软件人才的标准!

已被北京分部辞退的小李离开公司时非常纳闷:明明自己在公司里干得不错,给同事和公司指出了不少生活上和工作上的毛病和失误,这些都是事实啊,为什么自己就这样被辞退了呢?可是公司已经将自己辞退了,只能再找其他出路了。令他吃惊的是,在他被辞退的第三天,纽约分部的人力资源主管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信中问他愿不愿意到纽约分部来实习几天。收到这个信息,小李非常高兴。于是他很快到了纽约分部。人力资源主管对他说:“上 次在公司季度科研工作会议上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也向北京分部那边了解了你的情况。你对人和事的缺点很敏感,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但要记住,对于人的缺点要善意指正,否则就很难和别人相处,你之所以被北京分部辞退,我想正是因为你平时指正别人缺点的时机和方式不对,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所致。这一点需要在我们这里改正。不过,你的这种追求完美的‘缺点’放在工作上就是你的优点,我们分部的质检部门一直想找一个像你这样的专门给软件产品‘挑刺’的员工,你是否愿意做这样的工作?”小李听主管这么一说,马上欣喜地答应了主管的要求,同时,他也很震惊地对主管说:“我以前一直这么和别人打交道的,总以为别人许多地方做得不够完美,需要改正,结果经常和人发生矛盾,弄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很僵。可是,从来都没有人告诉我真正的原因啊!要不是主管的提醒,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自己有这种毛病呢!现在我知道了,我今后一定会注意改正的,请您给我一点时间吧!”“那当然,帮助下属自我完善是我们管理者应有责任。我相信你,让我们共同努力吧!”在接下来的试用期期间,小李在纽约分部质检部门的工作非常出色,他总能比其他员工多发现产品的瑕疵,并指出一些大型软件产品在实际使用上可能出现的漏洞,为公司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避免重大失误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他还学会了如何巧妙而友善地提醒自己的同事在生活和工作上的一些缺点,为此,公司里的许多员工都很乐意和他交往。

案例启示:

这个案例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它对于今天及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第一,如果我们一开始所看重的东西就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么,我们最终将得不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对于人才招聘也是如此,如果招聘者因为其他次要的方面而拒绝求职者,那么他最终录用的人才将不会具备那些真正重要的素质。所以,招聘者要牢记所招聘的人才是要做什么工作的,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应该首先确保最想要和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然后再考虑其他次要的方面。我们经常奉劝求职者在择业时不要“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但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也是今天不少人力资源管理者招聘人才时的一大通病。例如,因为相貌、身高、举止以及语言等方面的欠缺而拒绝有真才实学的求职者,这在职场上是司空见惯的事。

篇(4)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47-02

程序设计开发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体现该技能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笔者以职业定位和相关工作流程为依据,分析当前软件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具有社会竞争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课程开发方法,探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职业分析

通过对广州、深圳和周边市县的企业、职教专家调研与市场分析,组织召开企业专家职业分析讨论会,开展软件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准确定位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培养目标和业务工作流程。

目前市场上对Web开发工程师的职业基本要求是:精通基础的编程语言(C语言/C++/JAVA等)、数据库技术(SQL/ORACLE/MYSQL等)、.NET平台技术、B/S程序开发;对各种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参与软件工程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等过程;解决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协调各个程序员的工作,并能与其他Web开发工程师协作工作。对相关应用系统进行管理,负责各类Web应用系统的运营及监控,对程序的分析、优化及排错;保证数据安全,对业务系统的定期维护和异常处理。因此,Web程序设计技术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二、课程定位

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C类课程。因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开发Web程序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包括研发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软件测试、产品应用以及对应的综合职业素质。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聘用人才除要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外,还需要有对程序设计的热情、反思、创造、沟通、团队合作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即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态度与素养。因此,在讨论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将岗位所需的上述能力全面嵌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程序流程开发应用和社会职业能力、态度与素养。根据上述要求,制定Web程序设计应用技术课程的标准。

三、改革措施

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为第四个学期授课,总学时为156节,其中含两周教学实习。以培养软件开发流程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主,笔者从以下方面具体开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在前三个学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之上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将以多个可选的实际项目按照当前企业软件设计基本的流程进行拆分,使之尽可能符合软件工程的标准,以提升学生对软件程序设计流程的认知程度。由于笔者按照学生所需的基础技术、技能,将如图1所示的内容作为学习情境进行设计。

图1 教学情境模块图

由图1可知,本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大多偏向逻辑关系,且每门课程往往关联性较差,学生学完之后无法将每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因此,应精心组织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坚持最基本的理论适用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开展项目委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扮演委托人,将实际的项目进行委托,并且引导学生在接收委托后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学习小组中选出小组长直接与教师进行联系,并且负责小组对于该项目的各项工作。本课程与前期所学的C#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应用课程相互融合,综合应用前期所学的各种软件知识,教师须提示学生本门课程的侧重点在于软件工作流程的学习,避免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误解。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流程,符合目前软件技术职业需求。教学遵循软件工程特点,阶梯式的进行模块化教学。整个学期的教学以6人为一个小组展开,小组的工作选定实施项目后,按照研发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软件测试产品应用研发管理的过程进行学习,教师在过程中充分利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螺旋式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各个任务。

(二)教学组织。本课程改变以往教学组织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手段。除了必要的知识讲解,其余的软件流程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碰到疑问或者发生严重错误的操作时,教师出面干预和指导。例如,教师先提出整个课程的教学和任务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课程应该学到什么内容和最终完成的成果应以什么形式展示出来。在情境模块中能让学生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需求灵活变换思维,从而训练学生关于软件工作流程的理解分析、思考判断、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项目解决方案的探讨,实现对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还辅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组织教学,所有的课程资料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视频资料、文档模板等内容可以在教学平台中找到,不仅可以满足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需求,学生也可以在下课后进行自我再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内容采用机房加多媒体教室的形式教学,多媒体教室主要进行模拟市场调研、需求调研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调研所要面对的交谈情景,机房则给学生进行各种文档撰写、系统代码开发、单元测试、系统集成、系统测试的工作。教师全程陪同学生进行学习,边讲边练,使得教学做在客观条件上形成了一致。利用已经开发完毕的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教学课件、教学教案、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实训指导、模板文档等,所有资源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浏览和下载,使得学生在自我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使学习不再局限于等待教师的指导,学习地点、时间、方式更加灵活,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学生评价,评价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有效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螺旋式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形式为通过对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以学生已有的技能作为基础,螺旋式地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又以新任务的解决和新知识点的建构为新的基础起点,实现嵌套的引出下一个任务,经过不断的循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将完整的项目贯穿其中,形成一个螺旋式结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每个情境模块的案例模仿而完成当前典型工作任务,每个情境模块须按照顺序完成,且对下一个模块有着引导作用,最后所有的任务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工作流程。

(四)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和教学积累,笔者收集了大量的Web系统开发项目案例,同时建立了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中提供了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视频、项目模板文档、测试分析和学习指南等资源并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供学生课后学习。

(五)考核方式。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的重点为学生对软件设计开发流程的分析和操作能力,注重过程和结果考核。考核成绩根据教学情境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多个阶段,因为涉及一整套软件设计开发流程的实施,因此每个教学模块都应该进行认真的考核,及时让教师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为下个模块打好基础(见表1)。考核的形式以模块中具体案例任务项目考核为主,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表1 课程考核表

考核模块 考核比例 考核标准

研发规划 10% 收到任务后详细分析,分析结果合理

方案设计 30% 能科学、完整地表达主题。内容充实语言文字有特色。

方案实施 40% 根据方案设计具体功能模块、模块功能设计合理、语句结构完整、界面美观大方、程序书写规范

软件测试 10% 能设计完整测试流程,经过测试后形成完善的测试报告

产品应用 5% 撰写适合系统推广的方案,方案应具有可实施性

研发管理 5% 获取流程或功能的更新需求,实现必要的更新,撰写更新工作报告

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可以认识到软件工程流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一个模块还不足和欠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再学习。本课程在评教中均为95分以上的好评。

总之,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是学生跨入社会就业前学习的一门半职业的课程,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加以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冷鹏. 教师如何有效实施螺旋式项目教学法[J].价值工程,2011(33)

[2]高妍. 基于项目驱动的Web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

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8日

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的决心,也给高校毕业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重大事情,毕业生就业好与坏是检验高校办学质量、衡量办学体系优劣的最佳方法,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与需求,是高校立校之本,是改革发展的生命线。本文依托笔者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多年经历,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一、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依然在持续,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很大。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IT行业影响巨大,据有关统计,在此次危机中失业率最高的就是IT业,软件产业在此次危机中深受影响,一部分服务外包公司和对日软件公司大量裁员或倒闭,对于新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工作经验,就业IT行业就变得更为艰难,在2009届大学毕业生工作统计中IT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很低。受本次危机影响行业的恢复发展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对于每届高校培养的本专业的毕业生总体人数并未减少,因此存在着“相对”过剩的问题。

2、行业知识的革新率很高,对大学生的要求标准在不断提升。由于计算机行业是知识更新速度最快的行业,软件开发行业又是一个“跳槽率”最高的行业。大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知识多为基础知识,学校所教课程更新速度滞后于行业知识革新的速度,使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业后并不能马上产生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培养一名能够上手的职员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而很多员工经过一两年的工作后因薪酬原因,会有很多人选择调换工作,致使跳槽现象频发。因此很多IT企业宁愿较高薪酬招聘具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也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这也是无形中促使员工跳槽的助推力,促使这种不良现象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企业不喜欢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应届的毕业生的原因也在于此,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3、毕业生自身意识存在过高或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切实评价自己的问题。在如今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同学存在着对未来工作期望值过高的思想,认为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是高新稿酬、低工作量的理想状态,对就业存在等、靠的思想,以此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程度较为肤浅,缺乏专研精神和能力,不切合实际。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个行业的专业能力要求太高,通过自己的大学学习不能够瞒住行业的需求,存在自暴自弃的思想。因此,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对行业知识的匮乏及对社会行业状况的不了解所致。

多年来,我一直将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专题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三年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2011年就业率为100%。

二、具体做法:做好两个转变、四个服务

(一)两个转变

1、转变就业工作者工作思路和观念,创新性的开展就业工作。在此严峻形势下,系领导每年三月份招开学生就业工作意见征集会,会中分析了行业就业现状,并征集了大家对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此次会议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固守原有的学生就业工作模式已行不通,要想求生存、促发展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原来毕业工作中“等、靠、要”的思想,就是等着就业单位自己来学校招聘,靠学生自己去找,硬向学生索要就业协议的做法。转变为“走出去,引进来”帮助学生就业的就业观念。在此系里积极发动教师和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到社会中找就业单位,邀请单位来学院招聘,主动向单位推销我们的学生来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还向用人企业发送毕业生简章和邀请函等并努力与企业“结对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努力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积极主动向知名品牌企业推荐学生,就业工作着力保证高就业率的同时,向提升就业质量的思路进行转变。

2、切实做好教育引导,转变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并使之贯穿就业工作始终。通过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不断进行,针对有大部分同学对工作的期望值寄予过高,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小部分同学对就业缺乏信心,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转变学生就业中的“一高一低”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使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视现实,积极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通过就业指导课、讲座、宣传栏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就业形势教育指导及求职技巧等一般就业常识的指导外,还针对毕业生在不同时期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及时了解及时解决,并把具有典型性的毕业生请回学校做报告和交流,使应届毕业生能够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帮助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念。

通过上述活动,使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就业过程中,既巩固、深化了就业指导,也解决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毕业生高就业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四个服务

1、建立实训平台,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服好务。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首先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高度重视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利用寒暑假对在校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搭建好实习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训中操作完成实际项目,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的不足和差距,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更加有效地利用在校时间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现与华信、华为科技、中软国际、东软、北京尚观科技等多家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与企业进行良好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确保教学信息的时时畅通,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能够确保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到企业进行实训的机会,使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行业需求,校正学生自己的在校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时效性。

2、开设学生就业“绿色通道”,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早就业、就好业”服好务。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找到好工作后,每年12月份开设绿色通道服务项目,对于品学兼优“早就业、就好业”的学生和参加校企合作培训的学生签署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议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给予学分置换处理,减轻学生负担,解除学生后顾之忧,使学生安心工作和安心培训。

3、时时了解就业情况,为推荐工作服好务。为更好地做好毕业生的择优推荐工作,辅导员定期调查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清楚是否每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未落实的是否有意向单位;哪些同学有实际困难,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择优推荐和管理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实际困难的每一位毕业生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鉴于有部分毕业生在派遣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并专门为毕业生建立了资源库,将有需要学校再推荐意向的毕业生的个人资料登记造册,只要有信息,有合适的需求就通知他们,使他们能早日落实就业单位。让毕业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院和系里的关心和支持,愉快地走上社会,正面人生。

4、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就业“跟踪”服务,为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好务。为了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模式,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如E-mail、QQ、MSN、博客、微博、飞鸽等形式“网络交流绿色通道”。“网络通道”方便了解和关心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能够关注和“跟踪”毕业生的思想波动,对在学习、就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及时帮助解决,同时与相关学科教师形成“联盟”,共同解决专业技术、就业心理等问题。

通过“网络平台”、“跟踪”指导和服务,解决学生的就业实习的诸多问题;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管理,加强系部对毕业生的升学、实习和就业情况的信息收集,对统筹规划指导全系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辅导员及时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规定和就业岗位信息等重要咨询,为毕业生提供更快、更为便捷的服务,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就是努力做到“认识到位、转变观念、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最终实现学生找到工作,学生安心;子女有了工作,家长放心;用人单位招到了合适的人才,单位称心;学校就业率高,学校省心的理想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文渊.浅论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

篇(6)

1新形势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背景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明确了“互联网+”在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地位。

同年,教育部组织对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在目录中明确了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范畴,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软件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传统专业延续保留,新增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等与“互联网+”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专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达到0.8-1.2万亿元;到2020年将为3%,将达到7.6-8.2万亿元。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预计今后的5年中,我国这部分人员的需求数量将增加2-4倍,整个行业的需求将达到80-120万人,未来的信息行业将成为中国的“金领行业”。

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以信息化为主导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大力发展云计算、电子商务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信息安全等相关专业,加大培养技能型人才力度,已迫在眉睫。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是当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2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开设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重案例式教学、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实习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如何借助企业力量,行业优势,尽快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类高职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

近几年,经过各界的不懈努力,高职教育计算机类各专业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计算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创造性和可借鉴性的方案。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四元素、五阶段、强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三模块、两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对“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推广,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但是,校企合作工作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如:一些校企合作仍属于浅层次,只停留在相互参观、实训室设备采购合作等层面,进行专项合作和深度合作不足;计算机类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生长周期不稳定,有的企业在合作期会因经营问题而倒闭,有的企业项目团队流动频繁,均会导致合作终止或推进缓慢;同时,单一的信息化企业人员需求量不大,很难像营销类、物流类等商科专业寻求到稳定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法规制度不完善,没有硬性的管理和约束措施等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行业、企业专家等访谈,我们列出如表1所示的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现状之间的差异。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企事业需要技术熟练、能及时解决企业的项目需求、既能进行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信息收集,又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人才,但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3“互联网+”校企合作改革思路与方法

3.1以大赛为推手,探索校企共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

从2008年开始,国家已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计算机(电子信息)类专业赛项尤为突出,平均每年组织10个赛项,吸引近600所高职院校、1800名计算机类高职学生参加比赛,而在国赛之前的省赛、校赛,其参赛规模更大集训选拔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计算机类教学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2017年为例,46个分赛项中,包含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计算机网络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11个电子信息大类的赛项。按一个赛项一个合作企业来计算,通过教育部的层层筛选,就有十几个优质企业供高职院校选择。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我院通过大赛平台与H3C网络通信公司、南京第55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新大陆科技集团等多家大赛技术服务商在赛前、赛后进行深度合作,以大赛为契机,对接相关专业岗位群、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要求。五年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5个,校中企2个,教师工作站1个,网络学院2个。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5个。校企合作效益初显成效。

通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只有主动对接优质合作企业,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赛促教,确立人才培养方向以赛促改,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赛促建。三层联动,同步推进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改革。

3.2推行校企联合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虽通过多年“双师”型师资队伍项目建设,各高校已初步形成既熟悉高职教学方法,又掌握高技能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但通过教育部门的相关教育培训很难满足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

一个团队的建设首先就要发挥领头人的作用,一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劣很大程度就在于专业带头人的任用与选拔,基于计算机类的行业需求,应推行“双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即在本专业各培养两名专业带头人,即一名校内教学型专业带头人和一名校外专家型专业带头人。从合作企业中遴选1名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技g骨干作为专家型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考察调研、技术培训、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对本学科国际前沿知识、技术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把握,全面提高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为专业建设服务。

推行“师企对接”政策,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依托“校中企”、校内工作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心,委派专任教师进入实践能力培养中心作为企业员工参与项目实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依托芜湖电视台与江南梦工厂公司共建“校中企”影视工作室,把电视台正式项目引进到学校,由专业教师负责项目的实施,从而培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三年来,完成芜湖市人防办巡礼片、江南实验中学宣传片、康妮瑜伽广告片、田家炳实验中学宣传片、芜湖县检察院专题片,其中康妮瑜伽广告片已经在芜湖新闻频道播出,并作为院线广告在全市各大影院电影正式放映之前进行播放。通过校企共建影视工作室,企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而本专业教师的技能和素养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加强,也扩大了学院及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实现了双方互赢。

3.3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新机制

建立“三级联动”的校企合作制度,一是学院层面应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共同成立计算机专业及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共同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师资培训等系统工作;二是专业教学团队层面应与技术研发部共建项目部,共同组织教学、实训,共同进行考核和评价,共同组织科研项目;三是专业教师层面应与企业技术员共建工作室,共同进行教学实施、技术研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各自优势,把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融人到教学过程中,做到“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因材施教”。开办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的订单班,把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引入教学中,完善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篇(7)

0引言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工程管理发展的方向,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正是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社会上BIM人才需求也愈发强烈。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高职教育课程中教授BIM技术才能实现BIM大规模教育和培训,才能够实现BIM才人的量级突破,才能够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因此,研究BIM时代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发展现状

BIM技术被誉建筑行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运用BIM技术将极大地提升工程决策、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减少失误,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百度百科上,对BIM是这样解释: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综合概括BIM就是建筑界的大数据,围绕着所有建筑行业,将会有一根线,将一切的环节穿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而这根线就是BIM。

据悉,BIM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运用。中国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到BIM概念,从2008年开始小范围逐渐被广泛提及,从2013、2014年开始,BIM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省市也逐渐一些BIM相关文件,促进BIM发展。最关键的是,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末,就企业而言,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就项目而言,90%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这预示着未来五到十年,BIM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行业的风口。

《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动BIM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支撑建筑行业技术升级,变革生产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建筑领域将进一步掀起BIM应用的热潮,不断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BIM在工程建设领域所带来的变化都在有序而紧张的进行中,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还在继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BIM时代,因此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企业输送大量的BIM人才。

2BIM技术发展对工程造价行业的冲击

对于工程造价行业,BIM技术将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将改变工程造价行业的行为模式,给行业带来一轮洗牌。从目前来看,BIM技术的引入对于工程造价行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2.1工程量更加准确透明化

工程造价的本职是对“量”和“价”的控制,量和价的调整取决于合同和规范。BIM作为一个工程工具,可以实现信息“输入-集成-提取”这对于造价中的计量工作是巨大的优势,极大的方便了量的提取工作。BIM的参数化特性满足了工程变更的特点,也方便了工程量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参与项目的各方,无论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咨询公司,所有通过BIM建模而得到的工程量是一样的。

2.2提高造价工作效率

某一建筑项目基于BIM的方案模型一旦建立完成,工程项目的工程量,BIM软件能够自动、准确、快捷的计算出来。BIM技术把造价工程师从先前的算量工作中拯救出来,节约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用于价值更高的询价、评估风险等工程项目增值工作。同时,BIM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各种不同造价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基于BIM共享平台各方的数据、信息、指令等可以较楸憷、便捷的实现转换,而不再是利用传统的纸质或者口头的传送方式。各种相关联的数据可以及时得到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各个项目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效率。

2.3工作思维和方式革命性的转变

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思维模式由数字造价向模型造价转变,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的设计阶段就建立一个标准的建筑模型,而这个模型应用于项目各个阶段,在招投标阶段,造价工程将造价信息输入模型中,得到工程量和施工图预算。到施工阶段通过对模型数据和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和更新,可以得到结算、决算造价信息和造价指标信息。工程完工后,该模型又可以保存到模型数据库中,为以后类似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而工作方式则从单人作战转变成多人协作。基于BIM平台,集成多专业的造价信息。造价工程师在BIM平台上,输入各自专业的造价信息,问题和记录也以模型为基础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减少重复建模一级沟通确认问题所消耗的时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某造价咨询企业或者造价人员掌握BIM技术时,他们将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当大多数造价公司或造价人员掌握了BIM技术时,那些没有掌握的公司或个人,将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为了避免出现刚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发生,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要引入BIM技术,才能保证适应时展需求。

3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是为企业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正式由于BIM技术的到来,改变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使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行业的新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3.1定位BIM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

技能型人才。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为了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能抢占先机,就必须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不管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还是建筑施工单位,他们在招聘时更需要的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的实用型人才,看中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服务于工程项目。

BIM工程造价人才强调两个方面的技能培养,一是工程造价技能,包括建设项目各个阶段计量与计价能力,工程造价管理能力以及合同管理能力;二是BIM技能,包括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生成能力,模型应用能力,应用BIM技术和方法协同工作的能力。

复合型人才。工程造价专业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一个专业。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应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具备一定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在BIM时代下,培养一批具有BIM意识、BIM知识的造价精英人才才是关键。唯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

高素质人才。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对工程造价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也更最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企业的发展,核心力量是人。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具有健康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适应工作岗位,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在BIM的广泛应用中,要及时提升自我,增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具有“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并希望这种精神能深入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行业。随着建筑行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呼唤“工匠精神”出现。企业发展和企业品牌的树立需要具有匠心精神的员工去实现。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3.2构建BIM技术融入的课程体系

大部分同学在选择工程造价这个专业时,并没有去过建筑施工现场,对建筑项目实施过程、工作环境等等很陌生。传统的理论教学只能通过图片、视频的手段加强学生对项目的认识。而校外实习课程也由于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很多院校放弃带领学生到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BIM技术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在虚拟的环境下,了解项目的三维状态,使平面教学走向立体化、可视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BIM技术如何引入到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呢?目前,在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引入BIM技术时通常是两种做法,一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如BIM概论、BIM建模、BIM软件应用;另一种方式是将BIM技术融合在对应的课程当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融入方式如表1所示。

3.3建立BIM技术的实训基地

由3.2我们可以看出,在构建BIM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融合了各方面的工程软件,要想真正将BIM引入教学,必须建立校内BIM实训中心。BIM实训中心需要硬件软件双剑合璧,硬件方面应具备能够满足各种软件使用要求的网络操作平台,软件方面需要开展相应的BIM实训课程,培养师资队伍。

于此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BIM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环境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最新的BIM技术信息,并掌握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提早接触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动态。

3.4建设BIM技术师资团队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精湛专业人才。在BIM技术师资团队建设问题上,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双轨道并行的方式。“引进来”一是指聘请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包括BIM研究专家、企业BIM总监、BIM软件研发总工、高校BIM专业带头人;二是指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指导引领校内专业负责人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类各级BIM专业培训、BIM技能坚定师资培训、BIM应用研讨会、参与企业BIM工程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

3.5基于BIM技术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以BIM技术为出发点,与BIM软件开发公司、BIM咨询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开展教师BIM技术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合作建立校内BIM工作室,引进企业BIM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研究完成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通过工作室这样的平台选拔优秀人才,长期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BIM人才,签订订单班。校企合作不仅使双方在BIM技术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也有利于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发展和普及。

3.6鼓钍ι参加BIM行业技能大赛

鼓励创新实践,紧跟国家“互联网+”的信息化战略,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推进BIM普及应用,加速人才培养,同时也为推动学生学习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的实践,近几年由各种软件公司如广联达软件股份公司、鲁班软件公司以及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举办的各种BIM技能大赛有所增多。每年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也会派学生参与竞赛,如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发现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渴望荣誉,赞美、被认可的心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与BIM行业竞赛,可以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通过比赛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为培养BIM工程造价人才提供保障。

4总结

BIM技术的到来不仅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建立BIM校内外实训基地,为BIM时代下发展的建筑企业提供高素质、专业性技能工程造价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2016(5):115-120.

[2]张金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J].2015(7):27-31.

[3]程b,李星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开发探索与研究[J].2016(5):242.

篇(8)

一、我国目前的服务外包发展

1980年代以来,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服务外包作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重要支柱产业,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截至2012年,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1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执行金额465.7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分别相当于2009年的3倍和3.4倍。2012年,我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428.9万人,约是2008年的1.8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91万人,占67.8%。到2012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1159家,约是2010年的1.6倍。2011年中国服务外包提供商合同执行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型企业达20余家。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然而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或者与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水平相比较,仍处于相对落后局面。从规模来看,我国计算机信息服务出口加上流程外包约为20多亿美元,只有加工贸易盈余百分之一,不到印度十分之一,也落后于爱尔兰、菲律宾等国。从承接外包内容构成看,主要集中在和制造业强项相联系的软件和IT服务外包方面,在潜力更大的商务流程外包方面只有少数比较成功案例。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外包可以增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产业结构,节省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目前,世界软件开发、设计、金融分析、建筑设计服务、税收准备和医学分析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都在大规模的外包。因此,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不但可以增加我国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而且能够使我国的服务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二、我国服务外包与印度爱尔兰之比较

印度、爱尔兰是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我国与印度、爱尔兰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比较,可以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提供借鉴。

(一)国家宏观的软、硬件环境

1.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

(1)印度成熟的政策体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甘地总理就提出“用教育和电子将印度带入21世纪”,软件业被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产业部。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又对从事IT外销的企业给予免交国内货物税,降低软硬件进出口关税等特别的优惠政策,保障软件产业的发展。

除了产业政策支持外,政府为印度本土企业进入国内外证券市场融资创造宽松环境,允许信息技术企业上市集资。大力吸引外资100%投资控股软件技术园区的企业。

此外,政府还对印度软件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融资收购国外企业软件企业提供便利,放宽限制。印度的产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信息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软件开发等信息技术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2)优惠政策引导爱尔兰服务外包

爱尔兰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利用欧盟结构资金和研究计划的大量经费资助开展科研。爱尔兰政府提出的“2000-2006年国家发展计划”、2003年“2010年促进研发投入的行动计划”和2004年“建造爱尔兰的知识经济—至2010年促进研发投入的爱尔兰行动计划”以及实行的企业所得税的低税政策,吸引了大批服务外包企业。

(3)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起步较晚但转型较快

上世纪80年代,由于服务行业如电信、金融行业的开放度不足,我国侧重发展了制造业,而软件外包产业则起步于9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政府高度重视,陆续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2000年《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02年《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2005年)》;2006年商务部启动了“千百十工程”;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2008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2月《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批准北京、上海、天津、成都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从财政、税收、工时制度、人才培训、融资、电信服务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使服务外包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

2.行业服务性组织的协调作用

行业协会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平台。像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作为印度软件服务行业的自治管理机构,在研究行业国内外形势、获取市场信息、规划行业发展前景、与政府部门沟通、海外宣传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职能。在Nasscom的协调下曾促成了印度和欧洲一批软件企业的战略联盟,为1000多家会员企业和欧美市场架起桥梁。在爱尔兰,自1978年以来ISA一直引领着软件发展趋势和计算机服务的发展方向,并提供相关的研讨会以及信息服务领域各个方面的专家信息。相比之下,我国以政府行政机构为基础建立的有关行业协会,虽然在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工作,然而由于历史、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同程度地存在服务意识以及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出口促进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3.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服务外包无需物流过程,主要依赖通信和网络设施。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了集中资源,各国都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发展服务外包企业,在产业集群地企业竞争和合作,员工互相交流,使知识得以流动,经验得以分享,促进集群内企业快速成长。

(1)印度软件园区培养世界级的服务外包企业

1991年,印度政府开始实施“软件技术园区计划”,扩充光纤网络、卫星通讯网络和无线网络,保证通讯的畅通。目前有超过5000条卫星电话线路,100万网络用户,平均每天有246个网络公司问世。正是借助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班加罗尔从1997年开始腾飞并跃居为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和世界十大硅谷之一。它也是印度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其后又由南向北推进,在各地建立了20多个国家级的软件技术园区。印度政府在软件园区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壮大服务外包企业的实力,比如免除进出口双重税赋,放宽中小企业引进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允许外商独立控股,出口软件外包的销售额100%的免税等。美国的CISCO就是利用班加罗尔的集群力量实现了扩张。班加罗尔还培育了印孕瑟斯、维普罗等世界级服务外包企业。除孟买、新德里等原有的经济中心外,继班加罗尔后海德拉巴、钦奈等城市也发展成为服务外包企业的聚集地。

(2)爱尔兰科技园区的孵化作用

爱尔兰政府也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地并给予优惠政策来扶持服务外包企业迅速发展,世界上第一个由经济开发区发展而来的服务外包基地是成立于1959年的爱尔兰香侬开发区。在初期,它帮助公司创办合资企业,筹集资本,发行证券,之后在优惠股份,保险,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等领域进行帮助。例如在自由贸易区内注册的公司进口物品免征增值税等。继香侬开发区后建立了5个国家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设立了企业孵化中心,名称为“创新工厂”,每个孵化中心都为扶植高科技知识型的服务外包企业提供一系列的资助服务。

(3)中国工业园区建设

中国也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其中中关村软件园、大连软件园、上海浦东软件园无论在基础环境等硬指标上,还是服务环境、产业环境、人才环境等软指标上都位居前列。如:免收离岸收入营业税,政府支持并资助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人才培训等。这些有利的环境为承接服务外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知识产权保护

服务外包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涉及到发包企业内部机密,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因此,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发展服务外包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制定条例和政策保护知识产权,1994年出台的《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之一。2000年《信息技术法》和《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法》也为软件企业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保证执法力度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并通过签署很多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来树立印度服务外包业的形象。爱尔兰国内市场狭小,软件产品以出口为主,因此非常注重对创新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相比,我国尽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但是在商业机密和数据信息等方面的保护上只有当违法造成损失之后才能进行惩罚,而且惩罚力度较小。另外中国的市场监管不力,盗版率居高不下,外国企业很担心中国IT企业参与将会导致核心技术的流失,因而大大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外包市场上的竞争力。

5.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1)印度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各种用途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印度形成了以印度理工学院居于顶端、各大学居中、信息技术学院居于底层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体系。1953年尼赫鲁建立了第一所理工学院,之后相继成立了6所理工学院,这些理工学院和德里、尼赫鲁等重点大学都是以培养中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而社会人才培训机构则以培养中初级实用人才为目标。比如印度最大、全球第二大软件培训机构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在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他们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学生与新技术发展不脱节。多层次的人才资源是吸引发包国选择印度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印度是前英国的殖民地,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使得沟通上没有障碍,有利于服务外包的顺利开展。

(2)爱尔兰重视实践教学和研发创新

爱尔兰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比较重视实践能力,软件专业前两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三年在生产一线实习,第四年进行独立设计。这样,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具有了实际工作经验和项目领导能力。另外,爱尔兰的高校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能够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人才,主要从事高附加值软件产品开发,集中于电讯、多媒体、金融、互联网工具等高端软件产品。

(3)中国人才低成本优势和结构劣势并存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成本低廉的熟练劳动力资源是两国共同优势,但在人力资本存量总量及人才素质方面印度要优于中国,这与两国不同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中国虽然拥有多所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但初级人才资源比重较大,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则短缺,人才队伍缺乏梯度性;大学教育课程与社会培训机构由于理论内容教育过重而影响了实际动手能力,难以适应欧美国家的人才就业市场需求。同时,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印度相比,我国相关人才资源英语水平低,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都较强的人才不足。

(二)服务外包企业的自我完善和合理的业务选择

1.严格的质量认证

质量管理及认证除了采用国际通用的ISO质量认证体系外,还有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开发的“CMM等级认证”。目前印度的软件公司有170家获得ISO9000质量认证,数量全球第一。正是由于严格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印度软件企业在项目管理上表现优秀,对项目完成质量和成本的控制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从而使印度有机会获得更高端更大金额的服务合同。而爱尔兰大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建立较晚,规模较小,对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其缺乏企业质量认证体系。我国目前通过CMM认证的企业不多,有54家获得CMM5级的评估,有90多家通过了4级。

2.目标市场的定位

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90年代中期以后获得较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包国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大约占95%左右。印度、爱尔兰和中国分别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

(1)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印度离岸外包

印度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比较集中,有2∕3来自于美国市场。一方面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印度许多软件开发人员都有在美国研发的经历,熟悉美国的软件开发要求和技术水平。其次是英国。整体而言承接的业务领域有从简单的业务流程外包向复杂化高端化扩展的趋势,但大部分仍然是利用低成本优势承接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外包项目,因而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08年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印度服务外包产业,使得整体盈利能力下降5~6%。印度服务外包业开始考虑突破单一的欧美发包源地来避免高度的依赖性导致的巨大风险。2009年印度服务外包对美国、英国出口下降,相应地对包括欧盟、亚洲、中国、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南非等新兴国家出口增长。例如TATA开始以中国为基地,进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服务市场领域。

(2)语言优势明显的爱尔兰服务外包

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又是欧元区唯一说英语的国家,充分的地缘优势和语言优势使欧洲成为其主要的市场。通过积极引进英特尔、微软、惠普、IBM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的产品,实现软件产品的欧版化,即翻译成为不同语言的软件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在海外资本进入软件产业的同时,爱尔兰本土软件企业也发展壮大,国内从事软件的公司从1995年390家增加到2003年的1000多家。这些公司通过对市场细分,形成了许多专项市场公司,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中国承接服务外包市场较狭隘且层次低

我国以发展日韩市场为重点,而在外包主导市场—美国和欧盟,中国的市场份额极为有限,这两个市场分别被印度、爱尔兰牢牢占领。主要是由于既懂技术又精通外语的全方位人才的缺失以及缺少销售渠道和营销网络,导致开拓欧美服务外包市场比较困难。在利用区位优势承包来自日本的外包业务时,由于中国企业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只能利用我国良好的制造业基础,结合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产业链的最底层的服务外包。日本企业发包到中国的一般都是其作为总承包方进行系统设计、架构分析之后分解出来的子模块,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加工贸易的性质比较明显,这种外包业务虽然能够短期获利,但长期会被锁定在不利地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三、我国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拟采取的对策

针对我国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借鉴国际发展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I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

(一)国家要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性支持

1.继续完善和出台服务外包产业政策

我国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政府应该提供优惠招商引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和规章,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改善投资环境以吸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来我国设立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信贷担保等渠道帮助企业融资,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并倡导、组织企业通过CMM、ISO等国际标准认证体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充分发挥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的作用

我国需要建立像Nasscom的服务外包协会,通过举办交易会、建立公共网站等形式,为企业创建一个国际化平台,及时将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发展动向传达给企业,为企业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地信息和建议,并通过国际交流和学习增强本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在国内,行业协会需要扩大服务外包在国内企业中的影响力,并协调会员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行业自律,保障有序竞争。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间建立真正由业内企业主导的行业协会,发挥其桥梁作用。

3.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开展错位竞争

我国目前已成立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应发挥各自特色,形成以综合实力强的北京、上海为核心;地缘优势的大连、深圳等港口城市为桥梁;成本较低的西安、成都等中部城市为后方的市场格局。差异化的竞争可以达到优势互补。比如大连承接日韩的软件和ITO外包,上海重点面向欧美国家的金融和物流服务外包。各地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发展方向。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与服务外包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产业园区配置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通信、邮政、交通等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给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4.完善相关立法和执法,保护知识产权

政府需要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努力从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方面完善信息安全环境。通过制定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及其实施的具体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力度,确保行业健康发展。另外,对承接服务外包涉及新的业务合作形式和关系,包括合同标的、交付方式、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新内容,加快完善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建设。

5.引入和培养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有效地带动各个相关部门建立协调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积极引进熟悉国际外包市场和业务流程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提供国际化人才储备。当前金融危机迫使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量裁员,我国应该抓住机遇以更优惠的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或任职。其次,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增设服务外包课程,加强英语教学,大力培养适合外包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第三,依托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和国际合作,按照企业需求进行定向培训,培养各层次的服务外包人才。

(二)企业要提高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开拓多元化市场

1.加快行业整合,培养大型龙头企业

现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上,发包方对承接方的实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中国外包企业相当于印度大型外包企业10年前的状态。据有关资料显示,印度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INFOSYS年营业额达到70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东软年收入也才超过1亿美元。可以看出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外包企业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因此,为了增强竞争力,具备一定规模的外包企业应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发展为大型龙头企业,提高承接大型服务外包的能力。在中国,行业整合的序幕已经展开,如:中国软通动力2008年并购整合了美国AKONA公司使欧美业务08年整体营业收入增长高达300%;2009年初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东软集团宣布并购了第二大软件外包公司大连华信。服务外包企业应通过不断并购加快业务发展。

2.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外包的本质是提供专业化服务,行业要取得规模效应就要提升服务品质。印度的服务外包是从提供专业化的呼叫中心服务起步的,发展到现在印度全境大约有500多个呼叫中心。印度第五大本土软件供应商萨蒂扬也是从接包软件项目起步,发展为现在全印度最为专业的紧急事件的处理机构。由此可以看出,专业化服务能降低成本,提高服务的效率和竞争能力。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目前大多处于二包三包的地位,利润较低。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要求中国外包产业要及时走出比较优势陷阱,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加强与具有从事服务外包经验的海外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沟通,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3.以日韩为立足点开拓多元化市场

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决定了我国承接日韩服务外包具有相对优势,在欧美所占市场份额不大。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日韩企业整体的服务外包程度远低于欧美,来自日韩的项目集中在编码和测试工作,利润率也低于欧美项目。因此,要在继续巩固日韩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欧美服务外包市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使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软件企业面临较大的发展阻力,印度信息产业也因为金融危机发展放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向其它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的态势。这为我国企业开拓欧美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我国还应积极拓展如新加坡、西班牙等新兴国家的市场,争取更多的发包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明磊.我国IT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09(11).

[2]江小娟.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俊,苏晓红.刍议金融危机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机遇[M].对外经贸实务,2009(10).

[4]刘绍坚.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07(6).

[5]宋晓东.我国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条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2).

[6]徐兴锋.印度、爱尔兰和中国软件政策支持的比较与启示[J].国际贸易论坛,2007(3).

[7]朱胜勇.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我国的比较与借鉴[J].国际经贸探索,2008(6).

[8]胡国良.中国、印度软件外包业国际分工、发展模式及竞争力比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6).

[9]滕学英.浅析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障碍因素[J].企业技术开发,2009(6).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2SK616)。

篇(9)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015年将有超过700万大学生毕业,而这一年的GDP将创历史新低7%。面对这样的窘境,总理在2015年的两会上提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最具创新与创造活力的群体。在就业压力巨大、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语境下,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意义重大。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共有47.76万大学生投资创业,比2013年增长33.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群体,渐成创新创业“生力军”。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2014年APEC峰会上提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国十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等学校作为重要依托,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科技支撑、思想支撑和文化支撑。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开发、智力服务、创意设计、生态农业等创新型产业领域,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符合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随着更多大学生离校创业或者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创业,未来的大学生创业潮将会更热,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水平高低对激发社会创业热情,带动万众创新,增添社会活力至关重要。

二、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一)引入第三方力量,加强打造“双师型”队伍,实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有先天不足,教师普遍有理论无经验。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ThomasMeuche表示,“在我校任教的教授除了需要拥有博士学位以外,还要拥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 “如果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验,教师就无法深入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也就无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科研能力,又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品格、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力量,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二)提升创新创业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创业过程中,项目选择、资金筹备、团队搭建、运营管理、客户维护等是每一个创业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创业成功取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只有那些内心强大、善于沟通、心态良好、领导力强的学生才能够坚持下来。

综合性的融合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能力、公共关系、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上百门课程,开展创新创业融合教育,系统性培养大学生商业常识和创业创新能力;开设多层次课程模块,根据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和学习地点;调整考核方式,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实现大学生“在读创业”。可以在现已倡导的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让学生实现创业、学业“兼得”。市场导向:创业人才的培育要紧跟市场,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由市场的主体企业派出专家团队,与合作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教材、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就业支持,让企业制定课程。突出实践: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以贴近实战的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瑞士大学联盟国际事务代表处负责人HerbertBinggeli说,进入高等教育的层次,学校教育重视科研,但仍以实践为主导。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建立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帮助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三、基于创新的创业

创业是分层次的,基于创新的创业是我们鼓励的高层次创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一定要把握好方向,必须具备创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