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实习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小儿发育、保健及疾病防治的临床医学学科,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提高疾病治愈率。临床实习是基础课程通往临床实践的桥梁,是医学教学的关键时期,是使医学生成功进行身份转变的重要过程。因此,如何使学生将所学基础医学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是现代医学教育所面对的重要挑战[1-3]。现代医学的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案例为基础的模式(case-basedlearning,CBL)及以问题为基础的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最常用的LBL教学法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被动的机械接受,但由于临床医学内容繁复,理论知识点多而缺乏应用针对性,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4]。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了PBL联合CBL的教学方法,现将其具体应用情况及实际效果做以总结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实习的120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2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人。学生的实习前儿科理论测试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儿科有丰富带教经验和较高临床水平的教师授课,并在课前进行PBL和CBL教学法集体培训、备课,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对照组采取以讲授结合多媒体为主的教学模式,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运用PBL联合CBL的教学方法。
1.2教学模式
1.2.1对照组。以科内讲座结合多媒体为主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知识。针对有代表性的患儿病例进行教学查房,并带领学生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把具体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例相结合。1.2.2试验组。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运用PBL联合CBL的教学模式。具体方法:课前带教老师将根据教学大纲知识点要求,选取典型的住院患者病例,向学生提供患者的基本情况,教师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主动分析、互相讨论、查阅文献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最适合措施,形成自己的意见。在课堂教学时进行讨论,带教老师将对学生的问题和不同意见进行逐一点评、重点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1.3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和病例分析三种测评为主,每项各为50分,总成绩150分;临床实践能力测评包括病史问诊、采集,体格检查,医德医风等。之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每一小题按程度不同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以“十分满意”和“满意”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三项测评成绩及总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调查问卷满意度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的理论知识、病例分析和测评总成绩分别为(44.52±8.16)分、(46.01±8.47)分和(133.94±18.98)分,优于对照组的(40.01±8.13)分、(41.22±11.73)分和(120.06±2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7、3.085、4.586,P<0.05);而试验组的临床实践能力(42.09±11.22)分与对照组(38.98±10.2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6,P>0.05)。各项满意度指标:增强了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增强了对于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了对临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基础联系临床、增强了医患沟通能力、有助于快速适应临床工作6个方面,试验组学生满意度分别为95.00%、95.00%、96.67%、98.33%、95.00%、100.00%,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5.00%、85.00%、73.33%、88.33%、85.00%、9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0、6.272、16.623、8.796、6.272、10.320,P<0.05)。说明PBL联合C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医学综合素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实习教学方法。
教师按照企业实际材料,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流程,按照会计循环独立操作。要求准确运用会计科目、借贷方向、金额等。为确保实习效果,要求整个模拟实习真实、具体,并尽可能地发放大量原始凭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编写、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总账和明细账,编制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除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外,还能锻炼实践技能的目的。
2.会计电算化
结合专业特征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按照会计流程处理相应的会计实际工作,并打印出凭证及报表。
3.总结
会计流程从月初到月底,在总账试算平衡以后,会计便可据此编制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然后将编好的会计报表,经过装订后交给任课教师,进行验收。此时,会计流程基本完成。这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经验。任课教师指导评价各组的“工作业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不足。对存在的通病,任课教师统一指导,重点强调,力争改正错误,以利下一步共同提高。
二、分析会计流程实践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会计科目运用不够准确,容易混淆,方向经常记错,造成账面不平衡,没法结账,给月末会计结账增加了较大的工作量。二是会计格式填写不够熟练,不注重细节。会计模拟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自制的和企业的原始凭证,有些原始凭证一式多联,各联都有各联的用途,而有些则是单联。对此,在实习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看到只要与某一项经济业务有联系,也不核对每联原始凭证的用途,就全部附在记账凭证的后面。这样,有的原始凭证只有一联单,学生不熟悉其余各联的格式,影响了原始凭证的审查力度。三是会计环节混淆,权限不分。四是由于涉及税金比较单一,到社会中这方面有些匮乏。
三、改进会计实习教学的办法
1.指导学生多学多练
教师利用理论课多讲实际例子,让学生多熟悉会计科目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变,准确把握借贷方向。将每张凭证的用途讲解清楚,在模拟实习时尽量贴近实际。
2.增加实践学习资料
教师多联系企业及税务部门,了解会计税务更新知识,增加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入了解税务登记方法,到企业可以顺利适应岗位要求。
3.改进模拟实习教学方式
教师将原有的模拟实习方式再扩大,多设置一些与财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比如:仓库保管、销售人员、车间管理统计等。只要凭证涉及的业务,就都要有相应岗位,让学生每次实习都要轮换岗位,让学生在每个岗位上都体验工作任务及职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讲课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它是一门“表演艺术”。备课是讲课的基础。而高校教师想要讲好一门课,除了需要备好课之外,还需要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快速轻松地接受知识,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新知识。课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研究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授课的单一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灵活组合,因材施教,如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等双向交流的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分寸,不能一种教学方法一用到底。“在以讲授法为基本方式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练习法以及其他的合适方法,混合交叉使用。”[1]实现教学方法由“单一方法”到“灵活组合”、“权威灌输”到“质疑理解”、“结果传授”到“过程经历”“、独白布道”到“对话教学”的整体转型。此外,注重授课时的逻辑性,注意课堂内容的前后衔接,使课堂内容富有条理,重难点突出。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钻研教学方法,是强化教师责任意识,创优争先的首要条件。
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学生的学习反应是可以最直观的将将整个教学的情况呈现给教师,使教师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课程的成败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还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日志、互动交流情况和课程中的活跃度等一些反馈信息,进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教学反思改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提供有关教学进程的信息对教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修改学习内容提供了依据,直接影响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所以形成性评价对教学反思的整个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行建议是通过其他老师或者上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以往上课经验和经历为教师反思提供参考。同行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教研室活动,讲课比赛或者邀请其他老师、专家到自己的信息化环境的课堂中,通过同事们提供的不同看法,教师进行反思,完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阅读已有的研究文献,帮助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经历,在已有的文献中同样一门课程或者同样的内容能够提供多种阐释的方式,从而有助于教师将这些文献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帮助教师能更准确的把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实际上,对已有文献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理解自己遇见的一些困难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打破常规的思维,避免处理问题的经验主义。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有效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我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交流反思法、情境反思法、录像反思法、协作反思法、探究反思法、活动研究反思法、反馈反思法等。交流反思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查看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和小组之间的交流的情况进行反思;情境反思法,是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反应和对提供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进行反思;录像反思法,教师通过反复的看自己讲课录像或者是录像中学习者的反应进行反思;协作反思法,观察学生协作学习的情况和协作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进行反思;探究反思法,通过提供给学习者探究性解决问题的题目,对学生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活动研究反思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的参与程度进行反思;信息反馈反思法,是教师通过收集和分析总结学生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信息反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
信息技术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教学反思提供支持,但是技术对教学反思是怎么支持教学反思和支持的程度是有多大。信息技术对教学反思的支持是指,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反思环境、方法手段和途径使教师能够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思考,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分析材料。它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通信息化环境中提供的社交工具,与学生、同事、同行和一些专家等交流中进行教学反思,在交流时我们可以使用QQ、论坛、Facebook、博客、微博等工具进行收集和记录当时的感觉作为教学反思的材料形成教师电子的教学日志,教师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参与的过程、交流情况、辅导情况、对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电子日志等对教学反思有用的资料。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在教学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以及学习中社会性及其相互作用,建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教学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参与主动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1]。建构主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临床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带教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课程及其结构、教学条件、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这六个教学中的关键因素都与理论教学不同。临床教学必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临床带教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是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为根本目的,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充分依靠临床教学中的先天优势,实现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整合的优化,努力创造出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适合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2]。构建既能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并为打破旧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束缚,建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探究活动为本”的医学临床教学新模式。
2临床实习教学具有建构主义教学的先天优势
临床实习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的一个重要过程。三年的医学基础理论学习结束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奠定了基础。如何在该基础上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在这一阶段不仅是单纯的对前三年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复习、回顾和再现,而是多学科基础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和实践,同时又要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培养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技能,学习临床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如果说前三年的教学是理论的教学,那么临床实习就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综合,同时又是在学习中对基础理论的加深和升华,是培养临床医生的转折点[3]。
临床实习中学生面对的是病人,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现实的情景,如果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配合适当的教学技巧,将是一个有趣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知识的建构将起到有效的促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个体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在社会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和新知识意义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和适时的帮助,使学生在主动与患者的交流中、加上教师的讲解说明、问题探讨、交流互助实现对理论的再现和回顾,达到多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应用,进而把前期基础学习中各学科相互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连接和重组,完成知识、技能和理论之树的构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临床上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种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临床实习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3.1以学生为中心创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坚持学生自己主动建构临床知识体系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促进和帮助作用。在结束基础课的学习阶段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并建构了最基本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他们有能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能够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对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请注意下列情况下常常会发生实验事故:
一、违反操作规定
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又如,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
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
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二、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
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又如: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小苏打和浓硫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像这样,也曾发生过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的事故。
再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三、药品混入杂质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又如: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
2.一切实验一定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
3.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4.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
5.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6.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7.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正文】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的要求。
一、概念课中,培养学生阅读自学、合作交流能力
很多教师都认识数学的概念课较难上,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当然是难上的,且学生要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又没去认真的看书复习,效果也就不好,若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合作交流,也就好上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概念的理解、记忆也就更加深刻了。
例如,高中数学的第一课,即必修1的第一节“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一小节的新概念、新符号较多,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的这些点,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进行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理解概念并熟悉新符号的使用,要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交流阅读后的认识,也可以由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阅读后回答题,再由教师给出评价。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观察”、“思考”及“探究”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能力
教材中设置大量“观察”、“思考”及“探究”栏目,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使用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对实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上述要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差,懒性强,再加上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教师都勿视或淡化了这些栏目设置的问题,使新课程的教学又回到了课改前的老路上了,也就谈不上去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了。
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就能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问是创新的开始,“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通过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1、观察。例如,在教材中的“1.3.2奇偶性”这一节的开始就设置了一个“观察”:
观察图1.3-7(函数f(x)=x2与f(x)=|x|的两个图象),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图1.3-7
(1)这两函数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x-3-2-10123
f(x)=x29410149
x-3-2-10123
f(x)=|x|3210123
这个“观察”意在让学生通过函数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成立(奇)偶函数的概念。在教材的P38同样设置了一个函数f(x)=x和相类似的观察来帮助学生学习奇函数。
2、思考。例如,在教材中的“1.1.2集合的基本关系”这一节的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思考”:
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数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材用这一“思考”来启发学生类比熟悉的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联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这种由某事物已有的性质,以类比、联想的方式猜想另一类相似事物的性质,是数学逻辑思考的重要逻辑思难方法。这种“思考”出现在教材的很多地方,教学时应抓信机会让学生充分思考和积极探,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探究。例如,在教材中的“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这一节的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根式的概念源于方根的概念,根据n次方根的意义就能得到常用的等式,但“是否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成立”是不能由n次方根的意义直接得出的。因此教材P54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P54的例1进行自已探究,从而归纳出以下结论来,
当n为奇数时,;当n为偶数时,
三、实习作业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普通高中课程培养目标中提到,普通高中课程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板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至用”,“学”的终极目标在于“用”。在人教版的高中数学教科书中,许多章节后都设置了“实习作业”这一栏目。笔者在必修1的教学过程中,借学校10月份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时机,把这教材P44题目为“亲自了解函数的发展历程及其应广泛应用”这道实习作业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设计好学习任务、学习基本流程、实习作业评价标准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布置给全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实习作业体现了数学文化方面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发展历史及在这个过程中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直接到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等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自己的收集、筛选、整理,形成简明的文字材料——实习报告,更好地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也品尝分享得知识的快乐;在学生方式上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实现了“让教师做最好的导演,让学生做最好演员”的目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经备课组评价后,做得较好的作品也在学校集中展示和收藏。
以上仅是笔者为贯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使用教材的几个例子。在高一年所学的数学必修1、2、3和4的教材中设置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思考”、“探究”及“实习作业”的栏目,我们不能在”怕麻烦、时间紧”的借口中加以略过,且应在教学过程中多花点时间来研究如何充分地利用,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栏目,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去实现高中数学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
参考资料: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大胆破除了“呈现——接受”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
根据这种内在机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各种认知、非认知因素全面投入,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具有传统的“呈现——接受”教学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一切教学都是教育”的时代价值。
1.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热情参与、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协作状态,他们在语言表达、思维推理、自学实践、群体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动精神。
2.由于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界定“导”的功能,正确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引导——发现”的过程包含了认知结构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更新完善,因而学生通过“引导——发现”教学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必然会构成有着个体特点的统一完整的体系,其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促使他们各种非认知因素投入认知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势必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并得到和谐发展,诸如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等,得到整体的培养和发展。
一、理论意义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纵向上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同步划分为相对独立而又前后联系的几个阶段;在横向上,又综合构成课堂教学诸因素,使教学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发现,实现整体素质的发展。
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与“发现”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的,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
所谓“发现”,在这里不是布鲁纳“发现法”的简单移植,而是“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具有三方面的要义,即:“发现”必须“发挥主动精神”;“发现”重视“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现”还要求“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引导——发现”的“发挥”、“发掘”和“发展”,正是为了最佳实现“主体的发展”。
(二)当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学”乃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起主导作用,强调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整体发展、全面发展的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当表现在“引导”上。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规定了“引导”的重要作用,突出了教师“引导”的要义在于目标诱导、过程疏导和评价指导,即突出它对“发现”的目标导向、层次编排、途径选择和价值评判等方面进行有意义的控制与调节。
“引导——发现”辩证地深层次地体现了教与学的关系。
(三)跨世纪教育的首选目标无疑是努力提高新世纪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特别强调的是对现代人的素质的要求。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一思想交际的工具,并且包含着深刻的内容,诸如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精神世界的开拓,民族文化的承传,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铸造,乃至行为习惯的养成。
“引导——发现”的过程更在于强调学生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着重于发展他们的自主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和耐挫能力等现代品质。这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二、操作方式
(一)操作原则
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则,是“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思想及其本质意义的体现,是组织和实施“引导——发现”教学活动的准则,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它从客观上反映了“引导——发现”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模式操作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根据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终端目标,可以划分为互相联系、前者向后者迁移的阶段目标。教学达标的过程,不仅是认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情感、能力、智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2.自主性原则
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调动内驱力来展开“发现”活动,有很强的自主性,能使其个性不断表现,才能逐步增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互讨论追求学习成果的过程,教师大可不必“越俎代疱”,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学习信任度,要给予他们思辨的充分空间。
3.激励性原则
教师在目标诱导、过程疏导、评价指导中,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发现”、“再发现”,催化学习情绪,对萌发的“发现”幼芽,更要小心呵护,大加赞赏。要着力造成“发现”的心理期待,激发“发现”的学习欲望。
4.有效性原则
强调有效性原则,主要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发现”价值,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从目标假设、策略选择、探究深入及价值评判等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的调控、反馈、矫正,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并向新的目标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一般结构
教学模式具有简约性的特点。它必须极精要地反映由各要素组合形成的基本结构,并以简约的形式为载体。任何一个成功的模式,只有确定了最简约的形式,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被迁移应用到各具个性特色的具体的教学中去。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即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经过假设、归类,确认定向目标,进行深入的发现活动;然后在交流发现材料时,作出演绎或归纳的思想加工;最后以目标为准则,对发现的结果作出评判。
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发现”行为,在教学结构上呈现出互动,并推动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这样,便构成了“引导——发现”教学的一般结构:
1.启动发现欲望,形成问题情境;
2.展开发现活动,建立问题假设;
3.深入阅读实践,收集发现材料;
4.交流发现结果,综合比较筛选;
5.取得发现认同,继续深层探究。
它在课堂时序上纵向排列,既相对独立,各有层次;在课堂教学的多种因素上横向组合,又互为联系,相互组合,使教学过程构成正态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教学程序
与结构相对应,形成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教学程序,即:
读中探究探后议论议中点拨交流评判归纳总结
教学程序的运用,可以是针对一堂课的整体设计,也可以是某一教学环节的局部设计。
1.读中探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帮助学生初步提出学习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探后议论: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组织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
3.议中点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段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改组,或者提供具体材料,要求学生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确切的认识上的结论;
4.交流评判: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广泛交流表达发现结果,并作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多向反应,进行比较选择,评定有意义、有价值的“发现”;
5.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思维过程、概括学习方法、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三、课型变式
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特点。这就必须加强对模式的灵活应用性研究。“模式”一旦陷入“模式化”的泥潭,便会造成操作的失落,导致模式的僵化。
根据模式研究中的变换、孕育、包容三大原理,由于各个具体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变量,在实际教学的应用操作中,“引导——发现”的教学必须产生多种课型变式。
这多种课型变式的衍生,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得以张扬。
1.探究型变式
这类课型强调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它在课堂中造成问题态势,但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具有渐进探索的特点。
变式结构为:
初探发现问题探究占有材料印证发现结果
这类课型变式,宜用于重点明确、难点集中、文理清晰的课文教学,或在学生已初步具有教师引导下自我进行发现的能力的情况下,也可选用。
2.研读型变式
这是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为主要手段而达到发现目的一种课型。它重在“读”字上下功夫,不但要求能读得有情有味,而且更强调在“读”的过程中形成发现课文佳处妙境的能力。
变式结构为:
初读感知细读深究精读顿悟熟读涵泳
它多应用在宜于朗读的课文教学中,学生的发现越深刻,感受越纤微,朗读的质量就相应地提高;而高质量的朗读,对学生发现和加深领悟课文内容,发展语言能力,特别是培养语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3.情景型变式
它借助于各种教学媒体,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氛围之中,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在氛围发现情景外难以领略的东西。
变式结构为:
再现情景设定目标自行发现解决疑难
这种变式多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用于设计具有典型情景的课文教学。
4.体验型变式
它不仅要求教师使用具有浓重情感的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小结语来催化学生的情绪,而且突出表现为由诱因到移情到转化的“情感历程”,去发现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变式结构为:
创设诱因移情体验反刍转化深入感受
这种以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课型变式,宜选带有明显情感倾向的课文进行设计。
5.比较型变式
这种课型的变式特点,在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几组可供比较的材料,可以是句段或篇章,也可以是课文中不同特质的物与物或人与物,使学生从比较中获得质的发现。
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我把每天早晨语文课前5分钟乐称为“文化早餐”时间。早餐内容分别为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水果拼盘”、故事“多味酱”……学生兴趣十足。
其中,识字“游戏点心”的宗旨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开火车(分小组进行):其他孩子学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教师出示生字,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或分析字形。谁说错了,火车停下,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修理好了继续开(读错的学生在车上表演读儿歌)。
手拉手、交朋友:教师准备一些声母或韵母相同的生字,学生戴生字头饰,读出后,选择字音中相同部分的字手拉手,交朋友。还可以教师准备字型结构相同的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字,让学生读后手拉手交朋友。
摘苹果: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学生制作果篮(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拼读)摘下对应的苹果(生字)。可小组竞赛,看哪组摘的苹果多。
钓鱼:出示一幅画着池塘的画,池塘里有许多鱼(拼音)。学生说出对应的生字,组成词,上台钓鱼。也可分男女、小组竞赛。
穿衣戴帽:写出一个不完整的字,让学生把笔画补充完整。例如:“田、里、水”。补完之后,学生也记住了“田、里”一竖的不同。(穿戴整齐后)再分别组词,说一句话。还可以用于由两个熟字组成的生字。请学生练习合字,如:“日”和“木”合成“果”。
二、当前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虽然近些年综合性的实验有所增加,但总体看仍是重在理论验证,没有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考虑,因此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仍嫌不足。第二,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被人为分开,没有建立有机联系。学生的知识点是孤立的。各门课程实践环节比较独立缺乏相互衔接及综合运用的环节。基本上都期望到毕业设计时再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但这种效果不是很好。第三,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仍客观存在,体现为理论教学学时仍明显多于实验教学学时,在实践教学中缺乏更加科学的考核检查方法,使部分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第四,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所开设的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多自主设计实验少、封闭性实验多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少、单科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第五、实验教学尚未能真正地自成体系。学生在实验中难以获得创造的乐趣和激发更多的创造灵感。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培养目标上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工科专业,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考虑。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最终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整体目标、分期目标及各个实验环节,形成了分层次、分阶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三、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层,整个系统呈金字塔结构。一是基础层,基础层实验主要包括电子工艺与装配实训、电工基本技能、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和专业应用软件等专业技能基础训练和模拟电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等课程的验证型基础实验,是金字塔底座,影响面最大、最广、最深。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其掌握基本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二是提高设计层。提高设计层的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层课程实验中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编程应用器件实验、系统仿真及虚拟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DSP技术及应用实验等。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具有独立完成各种小系统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应用开发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的训练主要包括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工程设计等环节。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综合的设计与开发,具有设计和开发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系统的能力,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四是科技创新层。位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顶层。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坚持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统一,除了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机会。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工程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
2.创造条件开放全部或部分实验室
为了充分挖掘本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资源的潜力,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提供环境与时间保障;也为了鼓励、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现有实验条件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实验或自主实验,以调动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行科技创新的空间;本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之外,积极创造条件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锻炼动手能力的良好环境,提供了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训练基地、创新实践训练场所,促进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开展。开放实验室在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小结
结合我校学科、专业方向及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电子信息专业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长期不懈地加强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它方面的改革,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形成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体系,使我们的毕业生在电子设计技术和实践技能上占有优势。为不断提高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实践教学的模式和内容,形成我校实验教学的特点和特色。
【摘要】针对我校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明确实践教学的改革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树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将实践教学的体系分为基础层、提高设计层、综合应用开发层、科技创新层等层次,构建了一个多元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和经济形态,电子商务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变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务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队伍。自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首批13所高校进行专业招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07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864所。众多本科院校大多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在目前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中,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相对缺乏。因此,如何构建符合电子商务发展实际和企业实务需求的教学实践体系,成为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话题。
一、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分析
在阿里巴巴的一份关于“网上做生意必备能力”的调查中,网络营销推广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被众多企业(网商)看成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在全球最大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的阿里巴巴看来,搭乘阿里巴巴平台的几千万国内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人才上极度匮乏,因此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面向应用。2006年4月份开始,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一直在积极推广与全国各大高校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考试项目”。
事实上,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商务型人才等等。但企业最需要的是有专业、有技能、有特长,而且能够以最小的成本为企业赢取最大利润的人才。因此,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有其合理性,这源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多方面能力需求,包括:作业层面的项目操作与执行能力,利用互联网销售推广的能力;战术层面的企业运作与商业策划能力,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开发能力;战略层面的竞争优势的维护与开拓能力,产业链整合的决策能力等等。这对以培养高级电子商务人才为己任的高等院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市场的需求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因此,高校和企业间形成良性互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状况明确专业定位,尤其是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提高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状况
实践性教学已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着极大的缺口,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水平亟待提高。不少学生有“书本上的电子商务”,无法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的困惑。而业内企业普遍面临着“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电子商务人才不太好找”的困境,同时对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寄予了很大期望。这与许多本科高校“理论+实验室”的培养模式不无关系。在专业建设中,虽然各院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体形成了偏向技术、偏向商务或偏向管理的几种目标定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教材本身又存在着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体技术,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没有为电子商务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实践环节只是以软件模拟实验为主,且软件简单、陈旧、脱离现实,导致学生在电子商务实习、创意、兼职创业等方面缺乏实践体验。电子商务是新兴专业,建设时间短,不少教师本身较少参与实践活动,使得组织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实验、指导创业、指导实习等都受到极大限制,导致出现偏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不太懂商务,偏商务的学生缺乏电子商务配套工具的应用能力,或者学生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一知半解的尴尬局面。
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化,既要有统一规格,又要根据各校特色进行准确定位。虽然应该建立包括技术、商务和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知识结构,但培养学生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领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电子商务某一方面的职业能力或行业电子商务的策划与实施能力,以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这需要高校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议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和培养方案探索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构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在明确专业定位后,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起一支强能力、高素质的多学科教师队伍,使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而且还精通某一具体行业知识,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所成就。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师资培训。当前,重点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尤其是有实践课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观摩和交流。建议青年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实践课开始,注重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二是加大学术交流。例如,经常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术带头人进行交流,就人才培养和教学规格中一些重大问题充分交换意见;进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去国外考察等。三是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项目。青年教师应考虑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吸收专业工作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以缩短市场与课堂的距离。另外,专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和参与本领域的科研和社会项目。
(二)统一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偏管理还是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紧紧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在基本实践教学环节上予以统一,以形成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建议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统一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各自比例考虑为4:3:3。其中,课程实验根据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而定,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综合实验和社会活动参观、实习。综合实训安排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完毕之后,形式上可以选择课程设计和专题项目实践(如案例调查、参与项目等)。社会实践部分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旨在逐步实现实验实践项目与社会经济活动紧密接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例如校内的商务、交易和支付活动;校内网站建设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例如参与建设全国高校联合实验室;与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基地等。
(三)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爱好进行分方向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进行各个方向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分方向的专业教学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毕业论文也应从实践性角度出发,着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将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例如通过建立一个网站或开设网上商店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据此评定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专业遭遇尴尬:需求大就业难[N].科技日报,2006-07-11.
2、李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该层次化[J].电子商务世界,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