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1 18:10: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校园景观设计论文

篇(1)

1.1中心广场区

此区域分为接送广场、入口广场和中心广场。接送广场作为学校的门面,结合入口颇具特色建筑设计,为提升景观档次,在门口设计了2个古典式灯柱,并在入口两侧分别种植胸径30cm的常绿大香樟,树干挺拔,枝繁叶茂,加以(遒劲枝条的)红檵木桩景及地被的配合,使校区入口显得郁郁葱葱,烘托百年老校的历史氛围。入口广场区是本设计的一亮点,主要在老校区中提取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景观文化遗产资源“五老”,包括仰云亭、文昌井、惜字碑、紫藤、银杏。在入口广场处将“五老”元素图案化,再通过地刻的形式表现出来,间隔着铺设在入口广场处,通过这种图示化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百年老校的文化积淀。同时在入口广场区域放置借鉴香山中学的平面指示牌以及古式的宣传栏,增强场地文化氛围。中心广场区的铺装是本次设计重点。大面积采用方形和三角形元素来进行铺设,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典园林的花窗纹样,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一方面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另一方面体系苏州市地方文化特色,同时也与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得映彰。这一区域内命名了一条励志大道,运用现代地刻的方式将名言警句间隔着铺设在景观大道的两侧地面上,为校区师生增加学习氛围。在励志大道的尽端是校训景石,本设计采用6块不规则的毛石组成(直径1.5m),分别刻着“人为本,德在先”6个字。这种利用石刻的校训形式,既现代大气,又不失传统特色。

1.2庭院区

这一区域本设计首先解决消防安全问题,由于2个庭院均由教学楼围合,学生相对较多,这就要求铺装的面积要大一些,所以,这2个庭院采用“回形”的消防通道。另外一个庭院由教学楼和办公楼围合,学生相对较少,可以多做一些景观方面的内容,采用的是“尽端式”的消防通道(道路4m,半径6m),这样很好解决了场地的消防问题,同时因地制宜使庭院空间围合性加强。其中功德庭院的南边是消防通道的铺装用地,北面是陈列室,展示品中包括一些可以说明学校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包括五老之一的“惜字碑”。在陈列室的入口位置本设计将这一区域设计为能够与陈列室相承接和过渡的空间。中间放置功德碑景石(约8m×2.2m),双面刻字,使读者站在功德碑的两侧道路上都能够看到刻在上面的文字,起到共鸣的效果。在景石周围利用点石、白砂、草地和一些精致的灌木、桩景营造一种灵动的古典园林景观氛围。

篇(2)

二、校园景观设计和观赏性、参与性共存的关系

作为设计者,其作品能否被校园内的人群接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作品是否具有可观性和参与性。如在进行小学地面景观设计时,我们不能只在色彩上追求鲜艳,更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卡通的表达方式,以可以参与的游戏形式进行整体设计。如,某小学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工作时发现,其地面上原来设计的“跳房子”游戏,很少有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调查得知是由于该设计比较单调,吸引不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于是,设计者将“跳房子”与学生喜欢的“大富翁”游戏相结合起来,让“跳房子”出现进、退规则,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该设计不光充实了学校的景观文化,服务了学生的课间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养成遵守活动规则的意识,这才是设计的本质价值。如果校园里的景观雕塑被各种防护栏限制,学生不能得以亲近,那么学生会离其更远;当学生可以与之合影,在其周围游戏玩耍时,该景观雕塑才具有了生命和意义。

篇(3)

2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规划

2.1校园文化景观内容。

校园文化是集学校精神、地方精神与民族精神于一身的综合体现,文化景观可以通过直观视觉要素体现。例如,文化铺地、文化墙与雕塑等符号,此类文化设计应注意满足时代、公众与社会要求,而且必须是地方的、本土的与民族的。校园的文化景观是学校标志的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是体现一个学校品格、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有形实体,具有一定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景观设施、公共艺术与建筑物。例如,北大的纪念讲堂,在展现北大文脉的同时,对广大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约束与导向功能。因此,校园景观设计过程总,需合理运用学校丰富的历史元素与精神文化,在尊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保护历史古迹,建设设施小品与景观雕塑等一系列措施,利用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塑造具有文化精神与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学校精神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让游览学校的人感受到学校的教学氛围与历史积累,有利于学校名誉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具体的文化景观设计。

2.2.1校园建筑。

建筑物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应该具有技术品质与美学品质。学校建筑主要通过布局形态与外形特征传达美学特征与情感特征。例如,教学楼或者图书馆等建筑一般建在醒目位置,富有意义且高大的造型让人由衷生出崇敬感,加上本身存在的学术氛围,促使人们于无形中感受到浓厚的学术力量,激发学生投身于学习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我国各大校园的建筑风格出现巨大变化,开始注重功用与简约,最大程度的把自然条件引入建筑。如,加大改造建筑内部的玻璃窗,便于光线透入。

2.2.2公共艺术。

许多校园中都存在公共艺术。例如,公共设施、雕塑、校园涂鸦、POP艺术等。西方国家通常邀请知名度高的艺术家创作校园公共艺术。例如,部分纽约公立大学强调关于公共艺术的教育经费须切实运用到学校软件与硬件的艺术教育中,这种公共艺术可有效增添学校艺术氛围。雕塑是校园中具象的表现形式,是艺术与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雕塑在设计时应引导或者反映学校文化,并且凝聚周围环境文化,所以创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学校特色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将此类抽象文化逐渐转化为具象要素。例如,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的池边伫立着朱自清的雕像,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的著名作品《荷塘月色》。

2.2.3公共设施。

学校的公共设施主要为师生休闲、休憩或者相关活动设置,是体现校园环境的主要元素之一。公共设施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思想交流、休息设施与情绪放松等方面的设计,包括固定式与可动式的座椅、健身设施、游戏设施等。景观设施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需求,选择适当造型、材质、色彩、尺度与比例,表现出现代设计的独特品位,保证使用可靠安全,易于维护,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与一系列的休闲活动。

2.2.4软环境。

软环境主要是指容易被人们感知也易于忽略的景观空间,加强景观空间中的细部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空间感受,有利于学生对周围环境多样体认、直接体察与深入体悟。微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可采用空间渗透与视觉透视等构图与空间处理方法产生幻觉与错觉,达到扩大周围环境空间感的目的。巧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镜面、光电、迷彩、水、舞等元素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例如,上海一所视觉园采用珊瑚绿墙与高大水杉构筑一条狭窄视觉通道,然后将一面镜墙设置于通道终点,使人们产生错觉感、纵深感与幻觉感。

篇(4)

游过苏州园林的人都会有种奇妙的感受,这方寸之间的小天地竟有如此魔力,让人感觉很丰富,自然的山水草木与人文的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变化万千,空间在曲折间延伸、放大,天地之美尽收眼前。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已超越了自然的花草树木、山石建筑构成的景色,而是一种境,这个境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获得文化的气息,坐在园林里,你会感到中华文化的分子通过那些蜿蜒的小径、透过那百变的窗、趟过那映日荷塘向你飘来,那静立着的白墙青瓦长廊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的意境,绝对的中国。你会有想要坐下来读书的愿望,有想要探索古老中国悠悠历史长河的愿望,会感叹这里真好,要是每天都能来这里坐坐,浸泡荷香梅韵该多好,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魅力,它所呈现的精神境界是远远超于景物本身的。透过那精美的雕花木椅、花几,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对美的极致的追求,饱满的花纹、圆润的线条体现的是富足、大气,连地面的石子也是那么考究,拼出的图案表达主人祈求吉祥美好的愿望。

我在 2004 年接受四川大学附属小学西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时,就在想,校园文化建设是什么? 我想一定不是写几句诗文、画几幅画、挂几块牌匾,当然更不会是豪华的装饰材料堆砌的造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基础教育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强,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纷纷着手校园文化建设,但怎样搞,都还弄不太清楚,还处于摸索中。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做点雕塑、画点壁画,把校园景色做得像花园一样漂亮,建筑很现代、很洋盘。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充其量是做景色而已。于是我想起了苏州园林。

“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听起来并不新鲜,但做起来却很费思量。校方的理念是通过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环境中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到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家倡导的一种教育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

我曾有过几年当中学教师的经历,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感化,不是像给电脑输入数据那样简单,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生心性的成长尤其重要,所以我就想,校园环境对于教育能起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

首先要明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传授知识、育人思想、陶冶情操、健人体魄,可以用 9 个字概括: “传知识,炼能力,学做人”。那么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环境又怎样体现教育的实质呢? 中国文化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文学都讲究“境”的营造,“境”是一种神,一种精神,而非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教育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不只是景观的设计,而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神理念,把教育的精神贯穿始终,寓教育精神于环境之中,通过环境的设计体现这种精神。环境有引导人的行为的功能、熏陶人的功能、启迪人的功能、感化人的功能,那么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功能怎样产生作用,用什么形式表达。

然后需要理清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教育手段,具有功能性,文化不是点缀,更不是装饰; 文化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一种生命行为,不是静态的。而环境是静止的、固定的,但是有了生命的参与,环境就能活起来,草木鱼虫能赋予环境生命的活力,人的参与能使环境具有文化的内涵,拥有精神。所以“参与”就是核心,我把人、动植物、土地、水、空间、建筑作为参与的元素进行组织,让他们动起来。

川大附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曾培育出无数的伟人和名人,学校一直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重视传统文化,但同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校方希望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推行他们的文化理念。我想,对这种教育精神的融化就是设计的突破点。

明确了设计思想后,我开始做设计。我以主题空间环境为主营造育人之境,每个空间环境之间又互相贯通,彼此产生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进入校园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和一段爬满藤草的木刻铭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川大附小奉行的办学指导精神,所以首先要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移步大厅,厅里原本有几根大柱,于是我因势利用,设计成几组浮雕柱,每根柱一个主题,分别体现该校的校训: 求真、从善、尚美、学活。爱因斯坦、达尔文、雨果、老子、孔子、李时珍……,他们都微笑着与你交流,诉说他们的故事。我一改他们高高在上的形式,让孩子们可以抚摸他们的脸庞,揪他们的胡子,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孩子们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们有思想,会思考,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大厅里靠近鱼池的位置设一架钢琴,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或者客人都可以在这里随心弹奏乐曲,让音乐的分子飘荡在校园的空气中,滋养每一个人。钢琴上空是一幅梵高的“星空”,让这位艺术天才的杰作去激励每一位热爱艺术创造的人。这个设计的切入点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具有无意识的引导作用,空旷的大厅中间出现一小片闪烁光彩的蓝色星空,星空的下面是一架古典钢琴静静地立着,让人产生想去弹奏的强烈愿望,就像一个充满诱惑的舞台,等着你去表演,只要指尖一动,顿时就会让这个安静的大厅活起来。

大厅的天棚原本是普通矿棉板,与主题柱不协调,但我又不想拆了做什么复杂的造型,于是我把一部分矿棉板取下,用浮雕板替换。这些浮雕板不是装饰性的图案,我把一些人类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和一些代表文化图形做成浮雕板,按类别进行组合,形成几个不同的主题区域,与柱子相呼应。孩子们可以躺在大厅的地板上,听着美妙的乐曲,仰望过去的历史文化,猜想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世界。大厅边上是鱼池,我把鱼池延伸进大厅里面,铺上玻璃,人就可以站在鱼池上面,可以一览无遗,孩子们可以趴在地上观察小鱼的生活,近距离追踪小鱼、进入它们的世界。室外部分的鱼池上搭了一些木栈道,孩子们可以趴到宽阔的木栈道上逗乌龟,捞蝌蚪、喂小鱼……满足孩子喜欢与自然生物亲密接触的天性,满足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操场边的花园设计为户外情景教室。这里原本是一片开阔的绿地,学校的校长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尽情嬉戏,还可以读书,所以不希望只是一个花园而已。我想起儿时常与小朋友躺在山坡上草丛里捉蛐蛐、斗草根,绕着池塘抓蜻蜓,爬树,掏鸟窝,坐在竹子上看小人书、聊天,快乐得很。我就想是否也可以给小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与自然亲密接触,让生命向自然靠近,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快乐,使他们的心性自然而健康。有起伏草坪缓坡伸入蜿蜒的浅水池塘,池塘边稀稀落落摆放一些圆石,一块菜地等待他们去种植,一片竹林隔离校外街道的喧嚣,几棵大树挺立在后坡上,一条小路进入一蓬曲折的花架廊下,那是一个安静的读书去处。这条花廊的地面用卵石拼了一些数字和公式,让孩子们去猜、去想; 几十根廊柱上面是孩子们的艺术创造,那是他们用纯真的心绘出的五彩世界,这足够让他们去憧憬和畅想了。

整个情景教室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严肃的说教,就是一个能让孩子们开心、放松、尽情释放天性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打滚儿,可以把心爱的小兔放在这里玩耍,可以在池塘里养自己的小鱼、小乌龟,他们还可以在这里种上一棵自己的树,每天给它浇水。孩童是在玩耍游戏中成长的,在玩耍过程中自然会获得一些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知识和能力,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仅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了解一些知识,还在玩耍中学会协作、学会互相帮助,学会解决困难,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坚强。

篇(5)

1.2加深设计思路园林景观设计图是设计师设计思维的还原,是设计意图的直观表达,但是设计师想要完成理想作品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传统手绘效果图,往往修改过于麻烦费事耗工,计算机效果图不仅仅效果直观,效率上也大大提高,并且直观的表现能够加深设计师的思考,加深理解设计构思,开拓思维,提高设计效果,调动了设计师积极性。计算机效果有着能够实现多角度启发设计师灵感的作用。

1.3提高了客户沟通效率往往一个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只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去完成,因为设计师的设计效果需要使客户满意,往往很多设计都是要按照客户的意图去完成,但是很多项目中,客户一般无法很好表达自己的意图,描述中过于笼统,给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带来了障碍。计算机效果的直观图像可以作为客户的参考,客户可以根据图像提出修改意见,因为计算机效果真实自然,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识别,最终实现了客户满意、设计师满意的好作品,达到了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

1.4施工依据景观调查得知,很多施工方缺乏专业知识,在招标过程中,往往竞争又过于激烈,一些施工方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能力,另一方面,领导对施工图也不甚了解,最终造成施工方无法按照原有设计思路施工的现象。但是计算机效果图的出现可以作为施工依据,参照施工,不仅仅提高了施工效果,更保证了设计还原度,保障了园林景观设计质量。

2园林景观设计计算机效果图常用软件

2.13DMAX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就是3DMAX这款软件,该软件能够真实模拟3D三维效果,实现设计场景的真实还原,并且有着强大渲染效果、动画设计、实时三维建模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园林景观效果图中所需要,并且这些技术手绘效果图难以实现。另外,在3DMAX的虚拟空间模式中,能够真实表现出建筑外观、道路、水、地貌,达到真实还原设计场景的效果。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正是目前市场所需要的,计算机效果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必然。

篇(6)

二、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

1.不同性质的高校校园应有不同的景观色彩

高校校园景观色彩不仅要有自身特色,还应该注意学校的性质。一般来说,综合类大学的校园景观色彩应庄重、简洁,色彩饱和度低,色调也应该统一。而艺术院校应该更注重色彩的选择和搭配,重视色彩的丰富性,色彩饱和度应较高,对比应较强。专科学校的色彩选择可以介于综合类大学和艺术院校之间,可根据学校其他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2.不同地域的高校校园应有不同的景观色彩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文化习俗传统各有不同,而处于不同地域的高校景观色彩设计应该充分结合所在地域的特色。从大的方面区分,我国可以主要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南方光线强烈,温度较高,南方高校校园景观应该选择高纯度的冷色系或者无彩色系色彩。而北方光线较为柔和,且温度比南方低,因此,北方高校校园景观可以选择中纯度的暖色系色彩。此外,南方植物一年四季可以保证鲜艳的色彩,而北方地区到了秋冬季节,往往草木凋零,因此南方高校校园景观可以选择素雅干净的色彩,北方高校校园景观则应该选择更加丰富的色彩。从小的方面进一步区分,每个高校所处城市也有着独一无二的色彩风格。如,青岛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北京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气息交融,江南小城的绿水粉墙,各具特色。所以,高校校园在建造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建造具有浓厚地域气息的高校校园景观。

三、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原则

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原则。校园内部有着具体的功能分区,各个分区都应有各自的色彩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各分区色彩搭配时要避免破坏校园整体的色彩风格,设计人员必须使局部的色彩与整体的色彩相适应、相协调。此外,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还应该注意主色调与自然色彩相协调的原则。自然环境景观是整个高校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景观色彩应该与原有自然环境景观色彩相协调。校园主色调应该与自然环境景观的色彩接近,还可以蓝天、绿树的色彩为主。

篇(7)

1.2使校园景观更加丰富。水是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其形式多变使水景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水景更容易成为校园景观的焦点,吸引更多的人群融入到校园景观空间中,在此举办活动,增强使用率。

2校园水体景观空间设计原则

2.1生态性原则

水体、植被、驳岸、道路、建筑这几个元素构成了水体环境,这几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制约并影响,协调好水体景观环境系统,才会实现水体的最优化。虽然水体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如不加以保护,过度的破坏会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不仅影响美观,对周围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在设计校园水景空间时一定要遵守生态原则,否则水景空间不但不能美化校园环境,还会影响到校园环境。

2.2突出校园文化和学科特点原则

每所大学都有属于其独有的文化,校园中会有代表校园文化的元素,如指示标志、雕塑、水景、建筑等。在水体景观设计时可以将校园文化融入其中,既增强了校园文化内涵,又能对水景赋予文化的灵魂,师生在此休憩、学习时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校园文化。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科特点,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学科特点,如师范院校、艺术类院校、航海类院校、军事类院校学科特点的差异性较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合理设计。

2.3同时满足观赏性和功能性原则

有的校园水景空间聚集较多人群,而有的空间则有较少人,校园水景空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资源的一种浪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设计时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没有过多考虑,导致空间功能不能被很好的使用。水景空间是一个灵动的空间,设计中要平衡观赏性和功能性。

3校园水体景观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3.1自然因素

3.1.1水文因素。水文条件对水景效果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1)水深条件。水深主要是指在多数时间内水位高于地面的区域中水的深度,水深影响着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组成、结构以及动态分布和演替。随着水深的增加,植被群落形成陆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生态梯度。根据相关研究,挺水植物的适宜水深通常小于0.6m,浮水植物则主要为1m左右,沉水植物的分布较广,从0.5~2m的水深中都能够生长。

(2)水质条件。水质主要受水源影响,水质情况不仅反映了水底基质与周边土壤的水分条件,还有土壤的养分、盐分以及其他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性等具有一定的影响。

3.1.2土壤因素。水体周边的土壤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分配和协调地表水分、过滤、缓冲、分解固定和降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等功能。土壤的质地、密度、湿度、肥度、盐度以及渗透度通过影响根部的容量、水分和营养物质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应是以黏土为土壤底层,其上有壤土、以及少量的沙土,这类结构保水性、透气性均好、宜于植被的生长。

3.1.3植物因素。水生植物是人工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提高水质。水生植物群落带可以截拦净化地表径流夹带的泥沙和其他污染物,减轻了人工湖水的污染负荷。水中的水生动物可以通过食用水中植物,达到一种生态平衡。在植物的种植上要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宜选择当地植物种植。在目前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遭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水生植物对改善水质是非常重要的。

3.2人文因素

3.2.1文化背景。每所大学都有其独有的校园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些对于水体景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设计时需将校园文化融入进去并要考虑到校园的学科特点。

3.2.2使用者需求。师生是校园水景空间的使用人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他们的使用需求。学生多是在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活动,这已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更希望有一个多功能的空间,可以同时满足安全性、私密性、开放性、多样性等。在设计前可以进行问卷调查,对校园环境多加分析,了解学生需要一个怎样的水景空间环境,制定校园水景空间的规模和形式,综合考虑使用、管理等各项要求,使大学校园水景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4校园水体景观的设计方法

4.1水面空间设计

水面设计是校园水体景观的主体元素,水面的形式随岸线的变化而改变,它可以表现出宁静、舒缓、流畅等,因此,可以通过塑造不同的水面形态营造出不同氛围来满足水景的功能性和观赏性。

4.2驳岸空间设计

不同的水体岸边环境,采取的驳岸空间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4.2.1抛石驳岸。抛石是一种松散的岩石护面层,在指定区域堆砌,形成符合要求的铺砌体。抛石驳岸最大的好处是变形性大,因此破坏是缓慢发生的。抛石驳岸分为干砌石驳岸和浆砌石驳岸。干砌石驳岸适用于冲刷程度低,岸坡角度不大的地段;浆砌石驳岸强度较大,适用于岸坡角度大的地段,但不适合进行较好的园林绿化;人工抛石适用于冲刷程度严重的地段,结合缝隙和种植池可以进行较好的园林绿化。

4.2.2自然式缓坡驳岸。自然式缓坡驳岸适用于坡面较缓、空间足够大的场地,可以种植阳光草坪吸引师生到此休憩娱乐。

4.2.3混凝土驳岸。简单的预制混凝土块适用于流水冲刷程度低、岸坡角度较小的区域、要和预制混凝土块适用于流水冲刷程度低和中等的地段。由于绿化难度较大,可以考虑通过营造水上浮岛的方法增加驳岸的观赏性和生态性。

4.3亲水空间设计

亲水空间可以为师生提供欣赏景观的场所,让使用者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水,满足人们的亲水心情。亲水空间可以分为2个类型:一类是方便在水边游憩时停留的空间,即水边散步道;另一类是可以穿行的空间,即水上通道。

4.3.1水边散步道。在设计游憩亲水空间时既不能让散步道全部沿水而设,也不能让散步道全部偏离水面。需要注意线性的流畅及尺度的把握,给师生们提供一处观景、休息、驻足的空间。

4.3.2水上穿行通道。水上穿行的通道主要有架空的栈道、汀步和桥等形式。架空的栈道一方面可以不阻断水流的自然运动状态,保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对水中生物的活动不造成干扰,另一方面在布局形式上比较灵活,不会给人生硬的感觉。在水深较浅的地方设置栈道,在较深的水域木栈道要设置较高的护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汀步是道路在水中的延续,分为自然式和规则式2种。自然式的汀步设计时要与场地氛围相一致,左右穿插、疏密相间。规则式汀步是利用形状大小一致的混凝土木板按照道路曲线等距离整齐排列,呈现出整齐一致的美。

4.4植物景观设计

广义上的水生植物,是指植株的部分或全部可以长期在水体或含水饱和的基质中生长的植物,包括淡水植物和海洋植物。淡水植物的主体是水生草本植物,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中也有少数适宜水生的品种。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湿生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等5类。在设计时注意将几类植物合理地搭配,以营造层次丰富的水体景观。

4.4.1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根茎扎入泥土中生长,上部茎秆、叶片挺出水面。大部分的品种根系粗壮发达、植株直立挺拔、茎叶明显、花枝高伸。其主要生长在浅水或水陆过渡区域,茎叶气生,通常具有与陆生植物相似的生物特性。常用到的大型品种有荷花、芦苇、再力花、水葱等;中型品种有千屈菜、梭鱼草、水生鸢尾、慈菇、菖蒲等、小型品种有水芹、小泽泻等。在水体净化功能上,其根系的作用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在水体景观上,它的水面立体造景功能是其主要特点。

4.4.2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超湿地或在非经常性淹水的环境中的植物,根具有一定的耐涝能力。类型多样,草本、藤本、灌木和乔木都有,该类植物具有适应陆地和水体环境的双重习性。

4.4.3浮叶植物。根茎扎入泥土中生长,无地上茎或地上茎柔软不能直立,叶和花漂浮或半挺立于水面。叶片看是可沉水生长,后期浮出水面成漂浮叶,花朵通常伸出水面。常见的大型品种有王莲、芡实。中型品种有睡莲、萍蓬草等,小型品种有荇菜、菱、莼菜。浮叶植物通常做点缀配置,与挺水植物互补,可凸显水面效果。

4.4.4漂浮植物。根不扎入泥土,全株漂浮于水面生长,随风浪和水流四处漂浮。根系退化或成悬锤状,茎、叶海绵组织发达,有的还具有较大的空心气室,使其整株漂浮。大部分的漂浮植物也可在浅水和潮湿地扎根生长。常见的应用品种有凤眼莲、大薸等。

4.4.5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的根茎扎入泥土中生长,整个植株沉于水中。茎叶长度高于水深时,高出的部分平浮在水面,近在开花时有部分花蕾伸出水面。常用的品种有苦草、眼子菜类、黑藻、狐尾藻等。因沉水植物属于完全水生的植物,沉水而不露出水面,景观效果不明显。沉水植物的衰退和消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4.5后期养护管理

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但不是能够对水体一直进行污染治理,如果水体生态系统循环不佳的话,超出了水体的环境容量,就会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浑浊,受到污染,这便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严重时可能导致植物的腐烂死亡,不仅污染水体,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影响景观效果及生态平衡。因此,为了避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要确保水质的清洁,在深秋前要将水生植物的枯枝进行清理,以免污染水质,平时水面的植物残体要定期清理,对于水中鱼类的繁殖也要给予控制,大量鱼类繁殖会造成水中溶解氧缺乏,氮磷含量增高,不能保证生态平衡。

篇(8)

1、校园景观设计:主要包括观赏性和可参与性两个方面。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核心

目的:诠释大学校园文化的同时凸显其地域特色,创造有自身特点的学校人文精神和校园环境。

核心:对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人文精神的把握,校园历史的传承

3、校园景观整体设计原则

3.1 生态性原则

3.1.1 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校园自然景观资源

利用坡地、河流、湖泊、树林等,并将其作为校园景观环境格局的构架;在建筑物内部营造绿化生态环境,尽量运用复层混交植物群落,提高校园单位面积绿化率,创造生态效应。例如浙江大学新校区湖心岛的设计中,以树林、灌丛以及大量色彩鲜艳的浆果类植物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鸟类将其作为栖息地。再如牛津大学城虽然没有刻意的规划和制约,设计师们以高素质的整体环境意识不断修缮、完善现有空间和景观风貌,自觉维持大学城源远流长的文化特色,使这所从12世纪发展而来的大学成为人们心中的大学典范。

3.1.2 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

可根据地域气候的不同布置空间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等。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将市花白玉兰作为校区内部分人行道的道路植栽,点缀校园风景的同时也传达了特有的城市文化。

3.2 延续性原则

3.2.1 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吻合。

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总体规划的延伸与拓展,应在强化校园总体特点的同时将景观设计与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有机联系在一起,充分展示校园的整体形象与个性化特点。例如浙江大学新校区景观环境“一环、两线、三岛”的空间脉络结构设计,“一线”即前期规划中所强调的步行区车行环线道路空间;“两线”指前期规划中注重“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浪漫相结合”的规划思路;“三岛”指分别代表“科技与创新”、“自然与生命”、“求是校风文脉”的人工岛,湖心岛和名人岛。既和校园前期规划相吻合,同时也突出了新校区的文化特点和校园精神。

3.2.2 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达到四季常春,四时花香的效果,使植栽景观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令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从而为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园区。

3.2.3 与校园的历史文化相吻合

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历史,校史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学习氛围和人文精神、场所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高校景观设计应注重对校园历史、文化的延续与拓展,将独特的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使得校园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营造出具有个性的大学。

3.3 可参与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文化背景较为相近,生活方式较为简单,因此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主要空间;此外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因而校园景观设计应当注重以轻松自然的方式,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3.4 人文性原则

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的客体。因而校园景观设计应注重校园文化精神在景观中的渗透和传递。例如位于无锡太湖风景区的江南大学在校园环境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势,将道路空间或与河流相伴,或穿过建筑临河,体现了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的环境特征,校园部分街道采用了江南水乡街道传统的石板铺装形式,校园规划也结合基地原有的河道建造了典型的水乡环境景观,通过这些要素的设计延续了江南地域文化。同时,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在景观设计中要善于借助校园建筑、雕塑等反映校园历史,传达校园精神。

3.5 注重景观小品的设计

3.5.1 点景

运用点的集聚性、焦点性和灵活性,结合地形变化突出景观的中心和主题,营造出活跃的空间氛围。作为校园标志性的点景设计要做到形象突出,识别性强,位置明显,雕塑类点景设计除了其具有意义的主题思想外,还应与环境协调和呼应。

3.5.2 线景

利用其丰富的表现形态和运动感灵活设计校园道路、长廊、栏杆、河流线状景观,和校园的整体风格相一致的同时凸显其个性化特点,达到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意境。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为了避开高速公路采用立体分流的道路设计,原有高架下的公路隧道如今被学生利用各种手工彩绘装点的色彩缤纷,形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道路涂鸦景观,显得别致有趣。

4、校园水体景观设计

遵循节水原则和生态设计,体现亲水性设计理念,构造与校园环境相融合的水景。

4.1 静态水体

静水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借助湖泊的开放性与幽远性营造深邃的意境和开阔的视野。例如北京大学沉淀了深厚文化意蕴的未名湖,已经作为“湖光塔影“的一部分成为该校的标志性景观。

4.2 动态水体

动态水具有的活力和动感给人一种欢快的心情,为校园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息。由于水体易污染,在设计中应考虑对水体的净化,建造生态护堤,同时提倡学生自觉保护校园水体。

5、总结

大学校园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设计,它不是单一的建筑体设计,而是大片建筑群的集合,它的用地规模虽然较大,但功能结构比较单纯。校园景观设计的根本意义在于创建一个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园林环境,在于校园场所精神的建构,在于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是一个大学得以健康、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校园文化精神得以沉淀、延续和传承的基础。此外,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改变,将导致在以后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融入更多现代因素、科技因素以及人文因素,校园景观设计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市场细化,教育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及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高涨,高校之间的办学水平、生源质量、办学条件、人才引进以及就业等方面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并逐步形成高校之间的分化格局。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状况,如何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特色以及个性,系统的构建、推广与维护高职校品牌,仍是高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本文据整合营销的理论基础,以品牌整合为切入点,结合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品牌建设的现状,为了切实解决齐职院品牌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提高其品牌的综合竞争实力,培育较大美誉度、知名度的高职院校品牌,提出了一系列提高高校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进而希望对提升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品牌价值有着重要积极指导与借鉴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在对消费者的深入了解基础上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将所有的营销传播手段协调、统一起来,向目标受众传递统一的说服性信息,在企业与消费者间建立一种独特的关系,从而达到企业的目标。高职院校的目标受众主要是指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由这三者的集合构成了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

(二)品牌与高职院校品牌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符号、象征、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用以辨别销售者及产品或服务,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高职院校品牌是以院校的名称或校徽等为标志,以校园文化为灵魂,集学校各种优势资源,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大量的服务于管理、生产等第一线的应用型优秀人才和学生、家庭、企业、社会等建立起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三)整合营销与品牌建设的关系

1.整合营销是协调和管理传播活动,以保持组织信息一致的途径。早期的整合营销以促销和传播的整合为重点,即通过各种传播活动为企业形象及其品牌实现“一种形象和一个声音”。多数专家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用于计划、制定、执行和评估可衡量的、协调一致的和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方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将广告、推销、公共关系等多种手段传播一致的信息,整合传播战略,从而提高品牌和产品形象。一所学校如果对它的所有信息传播手段整合程度越高,那么它的形象也就会越鲜明,像学生、家长、用有单位等关系利益人对它的忠诚度也就会越高。

2.整合营销是以消费者为起点,以完整统一的品牌形象为核心的互动过程。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这一根本的动因决定了一切营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离开对消费者行为的认识。[2]

3.整合营销造就品牌关系。新生企业在成立之初所考虑的是形成企业经营思想和管理标准,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品牌的深层次内涵就是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囊括了企业所有的经营和管理范畴,包括了人、财、物、销等。因此,只有文化做好了,才能酝酿一个好的品牌。[3]

二、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品牌建设的现状

(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施整合营销在品牌建设中取得的成就

1.创建初期的整合营销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前身是黑龙江东亚大学。办学初期,“校牌是借的、广告是赊的、校舍是租的、教师是聘的、学生是落榜的”。学院先后整合各种资源,开创了企办教育向民办教育战略转移的新途径。在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得到专家和业内同仁的肯定和赞同。

2.实践教学中的整合营销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行“第三学期制”和“第四学期制”。每年的6至8月份独立地设置为一个社会实习实训学期,学生从大一开始,就由学校统一组织到校办工厂、专业所属实体公司以及对口的单位岗位,以实际岗位工作为基础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学生进入真实的职业环境。第次实习后,学院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回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表》中体现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此外,学院还利用寒假期间设置第四学期,学生在完成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及其他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向母校及家长汇报成长经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利用一切信息传播的途径将学院的发展信息传播到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处。

3.各系部自行创建网站,进行特色宣传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行二级管理制,设置了“五个系,一个中心,一个技职校”。这七个部门在学院领导下,纷纷创建了反映本部门改革发展的特色网站,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学院通过各系建立的网站,有效地与外界进行沟通,及时地传递了学院办学特色、系部活动等相关信息,从而在利益相关者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4.品牌评价体系初步确立

齐齐哈尔职业学业院重视品牌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品牌班级、品牌寝室、品牌专业的评价标准。一旦这种品牌评价体系被学院的师生了解熟悉,大家就可以自觉地向这一标准努力,同时,也能够提升品牌形象。

(二)齐职院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品牌管理人才缺乏

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品牌管理人才是推进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职业化的专业品牌管理人才,就不可能形成知名的高职院校品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品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品牌管理实践经验。品牌管理人才的缺乏直接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进程,这也是影响齐职院品牌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2.品牌营销手段缺乏

品牌主体的品牌营销手段缺乏,导致品牌的认知度低,增值速度缓慢,品牌价值的提升极其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学院与公司、企业不同,没有市场部与销售部之分,因此,品牌建设工作得不到具体、有效地落实。无论是招生部门,还是各个办学单位都是各司其职,尽量做好本职工作,而缺少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

3.品牌整合行动缺乏

高职院校信息的传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要运用广告、公关、事件等传播工具和电视、报纸、电台等传播渠道针对不同的品牌利益相关者发送信息。由于高职院校人才流动性较大,师资队伍中新教师较多,对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理解不深刻,会影响学院品牌信息的传播。此外,齐职院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只是通过招生简章和学院网站等有限的宣传形式了解学院,缺少感观性、互动性。

三、加强整合营销对齐职院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整合营销观念提升齐职院品牌价值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整合营销要坚持“一个观点,一个声音”的原则,要设法使学院的各个环节,每一位员工都参与整合营销传播,让学院师生深知学院的品牌文化内涵,并以此做为考核标准。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对教师制定了合格教师的三个标准——让学生喜欢学校、让学生喜欢自己、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这样,在高职院校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把每一位教师培养成专业的品牌管理人才。合格教师达到了学校的“三个标准”后就可以在教学管理中不断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争取他们的认可,从而成为学院发展中品牌的管理者与塑造者。

(二)构建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体系

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应整合高职院校的营销过程、营销方式及营销行为,实现一体化;对高职院校内外部实行一体化的系统整合;整合企业的价值观与形象定位,实现对外信息的一体化与协调性。高校实施整合营销的关键点在于学院的教学服务以及品牌是通过何种方式和路径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高职院校为了塑造高校品牌,要综合运用公关促销、广告、事件推销等各种沟通方式构建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体系。

(三)构建良好的高职校形象,形成良好的品牌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品牌的灵魂,是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的体现。在整合营销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利益相关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提升教学服务质量,为构建品牌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品牌差异化定位,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构建教学服务品牌形象提供成功的经典路径。

总之,整合营销传播能够使高职院校从观念到实际工作,由内至外地一步步完成品牌的塑造,与利害关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在利益相关者心中形成鲜明统一的品牌形象,使品牌建设得到有力提升。

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所区别,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给师生奋斗的感染力。校园景观需要担负起承载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等责任。校园景观设计应努力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将设计理念与景观融合,并将之物化,通过具象的形态来传递文化内涵。

1地域性校园景观概念界定

1.1地域性景观

地域性景观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这是长期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特有的地域文化,体现在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等方面。在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区域内存在,并区别于周边地域的景观。

1.2校园景观

关于校园景观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各位学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笔者认为校园景观是一种集合了多种物质要素的综合体,由于校园在功能上的特殊性,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以及户外空间的规划需要满足瞬时性的高密度人流要求。校园景观的独特之处在于要重点考虑环境的教育功能和景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1.3地域性校园景观

笔者认为地域性校园景观是校园景观中所包含的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校园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结合。这其中包含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物品种以及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等。

2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方法

2.1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需求

2.1.1体现场地特性

地域性校园景观设计要以尊重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色为前提,挖掘具有传统风格,地方特色的典型符号元素。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吸收这些代表性元素,并将之加以改造和利用,打造适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校园中的建筑风格受场地的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北方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因此建筑在设计时由于考虑到冬季的保温避风等因素多采用厚重的材质和较为平缓的屋顶,建筑整体呈现出厚重的感觉,北方高校的校风也具有敦厚淳朴之感。而南方气候多以湿润为主,需要考虑遮阴、防雨等因素,建筑整体的风格呈现出轻盈通透的特点。

2.1.2积淀历史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传承越来越关注。“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在景观内,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每所校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是学校的历史积淀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保留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将校园的历史文脉与景观相融合,让师生能在景观中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气息。

2.1.3满足心理需求

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师生奋斗的感染力。校园景观设计应努力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将设计理念与景观融合,并将之物化,通过具象的形态来传递文化内涵。我们通过道路、构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让身处此环境中的人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联想,对校园景观的使用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令身在其中的人体会到内心的平静。

2.2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表达

2.2.1提取文化符号

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常提取地方典型的“视觉元素”作为象征符号,将这些元素符号进行整合处理,应用于现代景观之中。这样既不影响整体的设计形式,又能使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互相融合。

进入斯坦福大学,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土黄色石墙和在拱廊相接的红屋顶建筑,学校校园空间庄重典雅。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学者雕像,给在古典与现代气氛的交映中的校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和学术气息。斯坦福大学广场内的情景雕塑,描绘出一幅辩论的场景,展现斯坦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学术精神。良好的校园景观文化底蕴对于美国高校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景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图1)

2.2.2抽象景观场所

景观设计是对空间的塑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域性的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历史文脉、等对地域性空间类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种形式的空间展现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给人以不同形式的体验。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主要通过利用不同景观要素来组织塑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空间和场所。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的整体布局很大程度的受到客家方楼的风格影响。整个建筑布局模仿闽南传统民居,以天井为中心,高度对称的矩形平民布局,厚墙体围合成的内向型聚集空间。天井是南方常见的房屋结构,天井庭院从属于建筑单体,常常通过漏窗的形式同外界相联系,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互相渗透的灰色空间。在象山校园的设计中,天井庭院继承了传统庭院的通风采光的功能特点,同时,还作为楼梯、通廊的联络枢纽。这种形式保留了不同建筑空间的私密性,又为使用群体提供了共同活动的开放空间。 (图2)

2.2.3使用地域材料

使用地域材料是选择与地方自然条件相适合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设计手法相结合,这种方式在降低景观造价的同时又赋予景观强烈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利用地方性材料、改进传统构筑方式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诠释地域文化等几方面。

仍以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所用的材料,没有使用用新造的材料而都保留了材料本身的形态。设计师抛弃了现代工艺中常用的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而有些刻意的追求带有岁月痕迹和历史厚重感的材料,这体现了设计师亲土恋土的材料美学观念,也暗含建筑师对时间对历史的尊敬。这些材料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在象山校园中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芒。象山校区建筑立面用的砖和屋顶用的青瓦都是从浙江各地拆迁回收运送回来的残片,这些粗糙斑驳的砖瓦带有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这些带着本土历史和故事的砖瓦使建筑一建造起来就有了时间感。设计师选择了江南地区常见的杉木和竹子打造建筑立面,杉木原本的明黄色和山色彼此交融,使得建筑活跃起来。竹条主要用在室外走廊上,竹条的暗黄色和白色的墙体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成为了视觉焦点。杉木和竹子并不是经久耐用的材料,它们会在夏日的暴晒和雨水的冲刷下逐渐变脏褪色,而这些痕迹恰恰给建筑留下了一种真实自然的时光印记,从而使建筑变得鲜活起来,使建筑真正的植根于这片土地。(图3)

3基于地域特征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山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位于晋中市,规划占地总面积1138.06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正处于大学城东部正南面,校园大门向南面开放,属于门户地带。基地整体呈方形,原始规划两条主轴十字形贯穿校区。在轴线空间中,为校园的历史文化和德育文化提供了载体。而这种典雅书院式的传统校园规划形态,在理性中透射出校园百年沉淀的同时,也为校园空间留出了多处完整的绿地系统和院落空间,为景观提供了良好的框架结构。山西医科大学的校园景观需要具备高等院校景观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又要成为承载医学院校园文化,展现校园文化精神的宣传名片。因此,其校园景观要求体现医学院特点与山西的地域性特征。(图4)

3.2设计目标

3.2.1实现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校园景观

本方案重点规划校园的复合功能和绿色交通体系,体现以人为本、人行优先的景观特征。总体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为提高交通效率,在步行系统方面,沿正对出入口的几条道路设置广场和景观草坪,并使之向各个建筑组群和道路之中延伸,与布置在自然绿地中的小路共同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步行网络。步行系统设计以“小尺度、亲切宜人”为主要原则。

3.2.2实现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在场地中的传承与发展

本方案设计中强调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在纵向中轴处重点突显山西医科大学百年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以及其独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横向中轴设置医学史上著名人物雕塑,突出对医学本质的探究。同时在景观细部上充分利用材质、色彩、景观形态等来体现晋中市的地域特色。

3.2.3实现校园绿化氛围与地域特色文化的衔接

为了营造步移景异、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丰富的校园景观以及独特的地域植物特色,本方案在植被材料选择上重点选择山西省乡土树种,常绿落叶混搭,水生植被多样化,形成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空间环境,除自然山林群落外,需要营造的主要有密林空间,疏林草地,草坪空间,轴线景观,郊野生态空间和林荫广场等多种植物空间形式。特别强调利用植物与节点、建筑有机组合,围合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小院落。

3.3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设计表达

3.3.1提取文化符号

景观的内在灵魂和文脉根源是地域文化的人文环境层面来打造的。从场地的文化内涵中汲取灵感,并将之提炼,在细节之处体现场地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彰显地域性格。

以本方案中位于礼仪形象轴两端的“德能广场”和“医理大道”为例。

德能广场——长达760米的礼仪形象轴起始于校园南门,地势由行政楼开始缓慢下沉,至德能广场的镜面池结束。寓意着求学之路应当静心,沉稳方能有所成就。粼光微浮的镜面池两侧分列银杏树阵,并沿德能广场向行政楼延续,引领视线望向远方。广场两侧布置花台,高低错落,使空间富于变化。(图5)

医理大道——道路中央,利用整形林带和两侧的几何形草坡烘托肃穆庄重的气氛。将和著名校友的事迹镌刻于地雕之中,与铺装相结合,分置于斜坡之上,打造一条具有人文细节的成功之路。礼仪形象轴,以医德为起源,以医理为承载,在医理大道处逐渐收尾。(图6)

3.3.2使用地域材料

(1)材料与肌理

材料是景观存在的语言表达,景观的内在精神与内涵依附于材料表现出来。地域性景观的材料选用注重的是新型材料和新技术与传统地域材料的融合。在山西医科大学景观设计中,合理的选择和利用材料,通过材料表现地域性文化的细节,是设计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本方案的材质选择以简洁、大方为原则,材料以木材、金属、石材为主,并选择与建筑材料相融合的材质,使景观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2)色彩与表达

法国色彩学家 Jean-Philippe Lenclos的“色彩地理学”充分证明了色彩具有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信仰差异以及气候背景等的影响,对于色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在山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景观材质的色彩也是营造地域性氛围,体现地域特征的重要载体。

本方案中材质色彩以黑色、灰色、红色和原木色为主,深沉厚重的颜色寓意山西医科大学历时百年的历史积淀。

4结语

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校区景观设计实践为依托,结合理论研究,探讨了地域性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基于地域特征的校园景观设计是从场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取地域符号、抽象景观场所以及融合现代技术等设计手法打造为场地的使用者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校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季蕾.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硕士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4.

[2]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3-76.

[3]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7年4月

[5]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和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

[6]朱建宁.立足自我、因地制宜,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风景园林,2004(05);

篇(11)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变化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仍采用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且缺少植物景观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内容,学生很难想象出园林植物景观建成后的效果。虽然部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组合在一起的群落特征和景观效果,但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少板书,导致理论讲述和图片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记忆。长时间处于多媒体教学的高度紧张状态,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僵化影响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名称不同,内容也有差异。多数农业类院校开设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都以生态学、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设置教学内容,缺少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教学中所强调的景观美学、空间构成等内容,同时存在着重视理论内容的讲授,缺乏对实验课、实习课等实践教学的重视。多数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实验、实践课程仍停留在写实验报告和实习论文等传统方式上,与城市规划与设计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相关教学内容缺少联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三)具有园林设计专业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杨学成等将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为6个字,即引导示范实作,并指出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不在于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能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农业类院校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具有园林、植物学、农学、生态学、林学、果树学、园艺学等专业背景,缺少园林设计专业背景,所以园林项目方案的设计水平与表现能力不是很强,授课中难以利用手绘形式或电脑辅助制图的方式来进行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具体引导与示范操作。多数授课教师都把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视为园林植物教学的范畴,只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无法用图示语言讲解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授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缺少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中的很多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都是虚拟的,任务书中缺少对设计项目场地环境的界定,没有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阶段的评图训练。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设计,课程结束后学生除了记住相关的理论知识外,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法掌握得较少。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导致很多风景园林本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独立承担复杂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只能完成简单的方案描图和景观建模工作。

二、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兼顾工科和农科院校课程教学特点确立教学新思路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风景园林本科生的平面构成和空间构成的设计能力,这一做法对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类院校授课教师受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中对植物群落空间布局和平面构成讲授不够深入,学生作业显示在平面线条、空间安排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因此,农业类院校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可借鉴工科院校的授课形式,在突出地形、道路、水系、建筑小品等影响景观规划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园林植物这种软质景观要素参与方案的平面构成和空间塑造,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植物只能成为景观配角的问题。

(二)基于一课+三课课程群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涉及植物规划、植物设计、植物种植及成果表达等4个方面,设计尺度包括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观的绿地景观设计和微观的植物种植设计。为了较好地完成课程作业,学生应具备场地规划、场地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能力。所以,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精品课建设中建立配套课程群是至关重要的。针对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与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和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等3门不同的专业课程进行了统筹安排。教学中以城市居住区为设计对象,在完成居住区规划、居住区场地设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居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和宅旁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等内容,形成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新体系。

(三)构建网络+软件教学平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植物分类知识和空间塑造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景观的空间感知,课程组编写了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同时教师在课程 教 学 中,积 极 采 用 Auto CAD、3D StudioMAX、PhotoShop、SketchUp等计算机园林辅助设计制图软件来完成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补充设计等各种过程。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类园林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空间效果。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VR软件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展示不同类型场地、不同设计阶段的植物景观设计效果。虚拟与现实技术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设计的积极性,提升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四)项目教学与基地实习相结合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学院与哈尔滨多家园林公司和部门开展了密切合作,为本科学生的绿化实习提供了基地。同时,在教学中采用了4种项目教学方法。

1.虚拟项目法在没有具体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多途径搜集居住区、道路、广场、公园、厂矿、机关等一些典型绿地的图文资料,编写相应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的教学任务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虚拟项目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案。

2.真实项目法授课教师将自己主持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参与的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针对实际项目进行场地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补充设计等阶段内容的讲授,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各阶段的进度安排和成果要求,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3.引导项目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定期去广泛查阅国内外植物景观的经典案例,对比分析各经典案例植物景观设计的要点。在课程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典型案例,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电脑和手绘形式进行植物景观节点的临摹,并以汇报的方式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案例的解读能力。

4.互评项目法东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验课的考评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实习论文等为主要内容,这种考评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能力,教师采用了互评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互点评其他同学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增强学生对植物景观设计方案的鉴别能力与方案点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