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师复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9-0005-06
一、中国户籍制度、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增长:实证分析
(一)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增长:世界范围的考察
从经济发展来看,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化引起生活方式的市场化转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这是因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自始就与市场交换相联系。此外,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与不可运输性,使服务产品的需求要有足够的人口密集度才能达到规模生产的要求。从发达国家的增长经验来看,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基本是同步的。例如,从2000年与2003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占GDP比重(具体数据参见表1)来看,可以发现其中明显的线性关系。
我们还可以将表1的数据绘制成散点图(见图1),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城市化率与服务业占GDP比重之间的明显相关关系。
使用SPSS软件对2003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这个方程的自变量――城市化率在1%的水平显著,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Si=33.877+0.381Ci (1)
在方程(1)中,Si表示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Ci表示城市化水平。这个方程说明,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高0.381个百分点。但是,方程(1)对中国并不适用。因为依据这个方程所预测的数据,中国在1978年时,服务业比重就应达到40%以上。
(二)中国的人口迁徙规模、特征
我们认为,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来看,中国的情形极为特殊。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走的道路比较独特,这种特殊表现在数亿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工作,但是,这部分劳动力大多都具有“候鸟式”迁徙特征。
这种“候鸟式”劳动迁徙的主要表现是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单身、短期迁移。大量农业人口虽然已经在城市就业,但却无法获得当地户口和相应的福利,很难在迁入地定居下来。这一点并不同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的永久的、家庭为主导的迁移。
这种“候鸟式”的劳动力流动,使流动人口的收入与消费事实上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大量流动人口的收入大部分流回了其来源地,而在城市的消费保持在维持生计的水平,很少在城市本地消费服务产品。这种劳动力流动模式保证了中国的低价工业化,但给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这种“候鸟式”迁徙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劳动力流动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不仅主要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没有真正放开,跨省区的户籍改革仍然困难重重。
从统计的角度来看,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官方统计的城市化率中不仅包括具有城市户口的常住居民,而且也包括没有城市户口但到城市工作6个月以上的乡村迁移人口,还包括相当部分土地被征用但户籍没有转换的失地农民,以及相当部分由于统计口径偏差,实为农业但被计入城镇人口的农民。
对于这部分包含在城市化率但具有“候鸟式”迁徙特征的人口规模,有很多官方及民间机构进行过研究,具体研究成果参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机构关于中国农村外流人口规模的研究结果在8000万~1.4亿之间,我们估计,被统计在城市化范围内的流动人口约为1.2亿,约占全部城市人口的21%。考虑到中国大约有1000万~2000万左右的农村非农户籍人口(如相当部分乡村教师以及非建制镇的非农业人口),可以推断2006年计算在官方统计“城市化率”内、但没有城市户口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4亿,大约占全部统计城市人口(5.77亿)的24.5%。也就是说,中国官方公布的城市化率中,1/4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候鸟式”迁徙人口。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候鸟式”迁徙人口特征有两点:第一是收入水平较低;第二是大部分收入被汇回到人口流出地,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口的收入与消费是分离的。迁徙人口的收入及其汇出比例是一个较敏感的问题,有很多官方的及非官方的研究机构均对此进行过研究。表3总结了一些较权威的研究成果。
综合前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有把握地估计出2006年流动人口的人均月收入为950元左右,其在本地的月消费(包括由其抚养的人口)约为500元,汇回老家或带回老家的款项约为5000元/年。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中国城市人均消费支出为8697元,其中服务性支出约为4184元,全国城市服务性消费支出总计为24143亿元。考虑到2006年的全部服务业增加值为82972亿元,可推算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29.1%。
进一步考虑到前述非农户籍常住人口的服务消费,我们估计,在其消费支出中,仅有15%左右系用于服务性消费支出,也就是说,前述1.4亿人口中,其每人每年的服务性支出仅为900元。如果这些人群的服务性支出能够达到前述平均水平的70%,即3000元/年,则服务性支出将增加3000亿元。按照前述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关系,大约能够增加服务业增加值约10000亿元,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约3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打破严格的户籍管理。推进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及分配方式改革应是最重要的环节。
下面我们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一步验证这一推论是否正确。
(三)户籍制度、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增长:中国经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快速推进,与此同时,服务业也获得了快速成长(具体参见表4)。
使用表4的数据,我们以城市化率为自变量,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因变量,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Si=8.593+0.806Ci (2) 这个方程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具体估计情况参见表5。
方程(2)表明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与城市化率之间高度相关,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使服务业在GDP的比重提高0.806个百分点。但是,
令我们质疑的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几乎没有提升,这使我们的模型的预测能力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前面的分析,将户籍制度作为一个哑变量引入到方程中,即我们假定:
Si=α+βCi+γHi+μ (3)
在式(3)中,Hi表示户籍制度,是一个哑变量。由于在2000年以前进行城市化率统计时,已考虑到了Hi的影响,因此,户籍制度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的影响已通过城市化率发挥作用。然而,如前所述,2000年以来,由于使用常住人口代替户籍人口计算城市化率,户籍制度就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发挥作用。这样,从2000年开始,我们对Hi值为1。
经过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了如下回归方程:
Si=4.809+0.963Ci-3.322Hi (4)
在方程(4)中,城市化率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常数项与户籍制度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城市化率与户籍制度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方程(4)说明户籍制度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影响为3.32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将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公共产品供应分配方式进行改革,将可能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约3.322个百分点,这一点是与我们从需求角度计算而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二、基本结论与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最近的50年间,中国一直实行最严格的城乡隔离制度。这种严格的隔离制度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群。这样做的后果,导致在中国薄薄的城市化外壳下,包含着一个数量极其庞大(约占全部城市人口的25%)的农民工群体。这个群体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的20%-25%是由于劳动力自由流动而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所致。
但是,这个群体的收入水平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我们估计。2006年时,其月工资约为950元,而与此同时,城市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收入达到了20856元,后者几乎是前者的两倍。这样极大的收入差距,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对服务的消费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比例。
对于这种发展战略,我们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应予以深入讨论:
1 这个庞大的迁移人群的未来去向。农民流动的动机是基于农民与收入的巨大差距。而这个流动群体一旦离开农村后,就具有了留在城市的愿望。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专项调查。据调查,有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有28.55%的农民工想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这说明超过一半的现有农民工将在城市里居留下去,成为城市的一员。因此,我们在制定城市化战略时,必须考虑这个基本的因素。
2 这种严格的户籍制度是否真正节省了工业化的成本。不可否认,与工业化相比,城市化是高成本的,这包括:(1)基础设施的高投入。如水电、燃气、公路、地铁和绿地都是高投入;(2)社会保障的高投入。一旦农民变为市民,社会保障就是必需的。大量的公共支出如教育、环保和城市运营。
根据国际经验,在城市化的前期,城市化成本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城市化的后期,社会保障支出将是最大的支出,而且这种支出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化的成本要远远超过工业化。
然而,在中国,这种低价工业化的成本所节省的支出未必有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多。我们在前文的分析表明,每年由农民工带回农村的款项保守估计约在7000亿(1.4亿劳动力乘以5000元),这些钱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据我们估计,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盖房屋。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全国农户平均每年新增约8m2的钢筋混凝土住房面积,其造价大约0.32万元人民币。仅此一项,全国农户每年新造住房的投资约8000亿元人民币。这样,一方面农村常住人口在减少,另一方面是农村的住房在增加。每4年新增加的钢筋混凝土房子,可供1亿人口居住(每户60m2计算)。这种矛盾的后果是中国农村有大约30%的住房常年没有人居住,其资源价值约2.4万亿元人民币(每m2按300元计算)。另外,据中国改革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尽管农村长住农民人数以1.6%的速度在下降,但农村的户数却在以1%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新增加的分立农户除在一些发达地区不能获得宅基地外,其他地区仍然能获得宅基地。目前中国农村地区的非农业占地已经达到约18万km2,按城市的容积率标准,应该容纳18亿人口,但实际上只约7亿人口,这说明了农村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全国县以下农村道路长度120万km,村内道路约在250万km左右,每km按5万元计,近2000亿元。这些投资都是因为城市化水平不够而产生巨大的浪费。
城市投资(总体上指除工业投资外的城市内其他投资)包括城市住宅投资、公共建筑投资、市政工程投资及其他相关投资等。城市住宅投资按目前中国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2m2、住房建筑面积单位综合造价3000元计算,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投资均按国家基本建设标准测算,则可大致匡算出每个城市人口大约需要城市建设费9万元左右。各项城市建设费用的大致比例为:城市住宅投资占40%,公共建筑投资和市政工程投资分别占25%,不可预见投资费用占10%。由此可见,1亿人口的城市化建设投资仅为9万亿元左右,仅相当于每年浪费于无效农村住宅投资上的费用的10倍。如果将所浪费的土地资源价值计算在内,则每年可以城市化的居民数量更为庞大。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中国现行的所谓低价工业化并不低价,而现行的户籍政策是代价巨大的,并没有节省多少城市化成本。
这里还可以考虑一个因素,即城市化滞后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根据建设部报告,乡镇企业80%设在村落,12%设在集镇,7%设在建制镇,1%设在县城,绝大多数“点”达不到多数服务业的“门槛规模”。服务业就业的门路一被限制,同样的投资和产出,创造的就业岗位少了许多,潜在的消费无法形成真实的需求,导致生产的过剩。如果以影响国民经济3个百分点计算(见我们前文的计量结果),大约每年为7000亿元。这一笔产出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Abstract: through the minus sticky cracking unit in processing in the process of vacuum residua fractions, on top of the corrosion of condensation system are analyzed, and the investigation on top of condensation equipment and oil and gas component technology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pipeline. And the mechanism of corrosion research and equipment, pipe material analysis, draw the conclusion, puts forward to take corrosion protection measures, to ensure safety device running smoothly.
Key words: reducing sticky cracking; Vacuum residua fractions; Corrosion; Analysis;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减粘裂化(Visbreaking)是以渣油为原料的浅度热裂化过程。主要目的是改善渣油的倾点和粘度,以达到燃料油的规格要求,并副产少量瓦斯气体和裂化汽油、柴油馏分等,为其他工艺过程(如催化裂化等)提供原料。减粘裂化工艺是渣油改质的重要手段之一[1]。我公司加工的原油属于高硫高酸值原油,在加工过程中,由于非活性硫不断向活性硫转变以及分子量不同导致在重点装置的不同部位呈系列分布,所硫、氯、的腐蚀不仅存在于一次加工,而且存在于二次加工甚至也存在于后续的化工装置。减粘裂化装置中较高含量的氯化物和硫化物是造成其塔顶冷凝系统腐蚀的主要原因。2008年12月减粘裂化装置分馏塔顶回流冷凝器E-8/B壳层腐蚀穿孔,缺口面积约90mm²,造成大量塔顶油气泄露,装置被迫紧急停工,造成了很大安全风险和一定的损失,所以关于减粘裂化装置塔顶冷凝系统的腐蚀必须引起重视。
2、腐蚀机理分析
硫腐蚀贯穿于炼油全过程,并占主导部分。原油中的总硫量与腐蚀性之间并无精确的对应关系,主要取决于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和稳定性。参与腐蚀反应的有效硫化物含量如H:S、单质硫、硫醇(R―SH)等活性硫及易分解为H2S的硫化物含量越高则对设备的腐蚀就越强。如果原油中的非活性硫易转化为活性硫,即使硫含量很低,也将对设备造成严重的腐蚀,这就使硫腐蚀发生在炼油装置的各个部位。硫腐蚀可分为高温(大于240℃)化学腐蚀、低温硫化氢电化学腐蚀以及两种比较特殊的腐蚀一硫酸露点腐蚀、连多硫酸腐蚀;硫化物对设备的腐蚀和温度(T)有关[2]。
T≤120℃,硫化物未分解,在无水情况下对设备无腐蚀,但当含水时,则形成炼厂各装置中轻油部位的HS―H:O型的腐蚀,成为难以控制的腐蚀部位。
120℃
240℃
减粘裂化装置分馏塔顶温度控制范围在110℃~160℃之间,不属于高温含硫化合物的腐蚀(大于240℃),即分馏塔顶冷凝系统的腐蚀属于低温含硫化合物的腐蚀。
3、减粘裂化装置塔顶冷凝系统存在的腐蚀情况
减粘裂化装置由减粘分馏塔塔顶的馏出物中主要组分为瓦斯气、汽油、蒸汽等。减粘裂化瓦斯气体产量大约为原料的2.0%~2.5%,其中的硫化氢含量较高,一般为原料的三倍左右.硫化氢含量随着转化率的提高而增大。本装置的瓦斯气体从塔顶冷凝系统无脱硫设备,故瓦斯气体中含硫较多。减粘汽油的硫含量一般是原料油的1/3~16倍,它和原料中的硫含量及转化率有关。其含量随着转化率提高而下降。所以分馏塔顶馏出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化氢及氯化氢,当其进入冷凝系统时由于温度急剧下降而发生相变生成的氢硫酸、盐酸,从而对设备发生腐蚀。尤其在“露点”初凝区,冷凝水量小,酸浓度极高(pH可达到1~3),对设备的腐蚀极其严重,形成所谓相变区的“露点腐蚀”,本装置分馏塔顶部冷凝系统的材质为20#的碳钢,对于碳钢为均匀腐蚀,具体腐蚀反应方程式如下:
Fe+H2S―FeS(膜)+H2Fe+2HCl―FeCl2+H2FeS+2HCl―FeCl2+H2S
由上述反应可以看出,由于HC1、H:S共存,生成的硫化亚铁被HC1溶解,新的钢铁表面又被HS所腐蚀,如此反复的恶性循环将对工艺管线造成严重的腐蚀。对于HC1一H:S―H:0型的腐蚀型性对pH值的依赖性很强,可把pH划分为4个区间;
pH
4.5
6.5
PH>8.0:硫化膜增强,韧性增加,腐蚀速度再度降低。
以下是对减粘装置塔顶冷凝系统酸性水的化验分析,见表1。
表1 塔顶冷凝系统酸性水的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氯含量高,PH值较低,铁离子含量较高,故腐蚀比较严重。并且在2008年10月和12月,发生了减粘分馏塔顶回流冷凝器E-8前管道腐蚀形成沙眼泄漏、E-8/B壳程发生腐蚀穿孔泄漏事故。
4、本装置针对的防腐措施及方法
4.1投用新型缓蚀剂
本装置现已采用注入低温缓蚀剂的方法来抑制分馏塔顶冷凝系统的金属腐蚀,注入点分别在塔顶出口和减粘分馏塔顶回流冷凝器E-8进口前,经过一年的正常生产观察,低温缓蚀剂对抑制分馏塔顶冷凝系统的金属腐蚀有着明显的效果。
4.2合理有效地选用耐蚀材料
本套减粘装置冷凝系统所用的材质为20#碳钢,抗腐蚀性不强,但材质成本较低;而铬钼合金钢虽有着很强的耐腐蚀和耐高温性能,但是材质成本很高,综合分馏塔塔顶各项工艺条件的考虑,本装置选择的是20#钢做为材质。
4.3强化生产工艺防腐技术
塔顶冷凝水的水质中硫、氯含量较高,这说明原油在一次加工过程中脱硫脱盐没有达标或者原油性质恶化,建议改进先进脱硫脱盐工艺,增强防腐技术。
4.4强化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得到本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重点部位每半年进行定期检测,大检修时进行详细的检测厚度,保证装置设备及管道的安全。
4.5强化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
在防腐蚀措施中,重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石油助剂的投加实现自动化,对设备的使用情况采用检测技术,减少凭人工经验。生产中要求操作人员精心操作,加强巡检,将腐蚀带来的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保证装置的正常运行。
5 结语
减粘裂化是石油加工中处理重油的重要工艺技术,但同时设备也存在着较重腐蚀的隐患,这就要求我们改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强化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加强监护与检测力度,投用新型的缓蚀剂,将存在腐蚀泄漏的隐患降到最小,保证装置的正常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U67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腐蚀是指化工机械设备在接触介质(大气、水或含有酸、碱、盐的溶液等)的化学或电化学的作用下发生形状以及尺寸等变化而引起的破坏,这种破坏在化工生产中是普遍存在的。腐蚀使得正常的生产无法进行,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更为严重的是腐蚀还会使设备及管道的跑、冒、滴、漏机会增加,甚至还会引起设备爆炸,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能源方面的浪费,给企业造成较大的亏损。因此对化工机械设备腐蚀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机械的防腐蚀能力,对于化工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化工机械的腐蚀成因及腐蚀种类
1.1内在因素引起的机械腐蚀
(1)金属的防腐能力
化工机械本身是通过大量的机械构件所组成,但是金属本身所具备的防腐能力实际上是和内部晶粒的粗细程度呈现出反比的趋势,如果说机械的晶粒密度越大,那么所具有的防腐能力也就越差。因此,在现代化工机械之中,一些通过粗晶粒所构成的金属部件所拥有的防腐能力极差,极易受到腐蚀影响。例如铸铁类型的化工机械设备,出现腐蚀现象的几率就远远超过不锈钢机械。
(2)溶液不同
化工机械在工作时会与不同介质、不同溶液发生接触,而这些溶液大多数都具备一定的腐蚀性能。如果构成化工机械的金属材料的防腐能力差,那么就极易受到溶液的腐蚀。
(3)机械零件表面的粗糙度
很多化工机械的腐蚀部位在零件位置,而零件一旦发生腐蚀,整个机械设备的性能与质量都将受到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机械零件之所以会发生腐蚀,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零件表面的粗糙度不够。一般来说,零件表面的粗糙度越高,零件发生腐蚀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则然。
1.2外在因素引起的机械腐蚀
(1)腐蚀性气体或液体影响
在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化工机械设备本身由于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便无法避免的会遭遇到一些碱性、酸性类型的腐蚀物质,这类具有较强腐蚀性的物质如果说长期残留在化工机械的表面或者某些关键部分上,就必然会导致机械本身受到腐蚀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导致设备质量出现问题。
(2)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速度
依据部分化学物质本身所呈现出的腐蚀状况来看,腐蚀液体、气体所呈现出的流动速度快慢,会对于化工机械所呈现出的腐蚀程度带来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如果说腐蚀气体或者说液体的流动速度越快,那么所呈现出的腐蚀效率也就越高,腐蚀程度就要远比静止状态下的腐蚀物质严重得多。如果说化工机械本身在运行的过程中,所遭受的腐蚀程度过于严重,那么在一定时间的运行之后,就极有可能会出现设备失效或者报废的情况发生。
1.3腐蚀的种类
(1)化学腐蚀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采用一些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原料,这些化学物质和机械的金属表面接触后产生化学反应,往往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造成金属表面的损坏。这类腐蚀主要以高温干燥环境下的金属与腐蚀性的化学介质直接发生反应的形式发生。
(2)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大多发生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之中,其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一种,化工机械的金属部件接触了电解质溶液,通过电极反应而产生的腐蚀。
二化工机械设备及管线防腐的措施
腐蚀破坏是金属材料最主要的破坏形式之一,因此,在化工机械的采购以及安装调试和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金属部分的防腐,这对于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以及延长使用寿命,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材料的选择原则
用来制造化工机械设备的材料大部分是普通的碳素结构钢,其特点在于价格低廉,来源广泛,力学性能好及加工方便等,这类钢如果在普通的工作条件下使用,腐蚀对其的危害并不大,但是如果是使用在化工行业这种高浓度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下,因为其耐腐蚀性能较差,就很容易遭受腐蚀的破坏。因此,耐腐蚀金属材料的选择原则为:(1)对腐蚀环境应尽可能详细了解,如介质的成分、浓度以及操作温度和压力等;液体是静止状态还是流动状态;应力状态(包括残余应力);不同材料的接触状态;温度变化,加热冷却的温度周期变化,有无急冷急热引起的热冲击和应力变化;高温、低温、高压、真空、冲击载荷、交变应力等需要特别注意的环境条件等;(2)必须考虑设备的类型、结构及产品的要求;(3)考虑设计预期使用年限的问题,即满足整个生产装置要求的寿命,尽量使整个设备或管道各部分材料均匀劣化,材料费/施工费/维修费综合最佳的经济考虑,从而有效降低设备的腐蚀程度,延长设备使用周期。
2.2结构和工艺的防腐设计
如果构件的几何形状设计不合理或者过于复杂的话,经常会引起机械应力、热应力、积液等缺陷,进而导致氧化腐蚀、缝隙腐蚀和应力腐蚀等情况,因此应该从防腐蚀的角度对结构的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合理性进行综合的考虑,通常情况下,要符合以下要求:
(1)机械构件的形状应尽可能简单,尽量选用同一种金属材料避免死角。设备中局部液体残留或固体物质沉降堆积,不仅会在设备操作时局部浓缩或聚集,引起腐蚀,并且会在设备停车时引起腐蚀。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死角和排液不尽的死区等。
(2)尽量减少缝隙,许多金属设备都容易存有缝隙,液体流通不畅的地方易形成缝隙腐蚀,如碳钢、铝、不锈钢等设备都有这种现象。缝隙腐蚀产生后又往往引发孔蚀和应力腐蚀,造成极大的破坏。防止残余水分在机械设备上有滞留情况,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具有向上的容器状凹处,如果不能够尽量避免,应该要设置排水孔,而良好的结构设计是防止缝隙腐蚀最好的方法。
(3)焊接时应尽量防止出现内应力和应力集中,要尽量采取连续的焊接工艺,间断的焊接就容易产生内应力;要尽量避免出现焊接缺陷,例如咬边、焊瘤、未焊透等现象,这些都可能会导致其形成新的腐蚀点。例如咬边就可能会导致出现应力集中,其凹陷边也可能会形成夹缝,而焊瘤不仅仅会造成应力集中,还会致使焊瘤与母材之间形成一定的夹缝。以上这两种焊接缺陷,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腐蚀现象。
(4)表面涂层的方法,在设备表面涂漆是最常见、直观的一种防腐蚀方法,选择合适优秀的防锈漆,以使腐蚀介质与构件完全隔离,特别要注意焊缝的涂漆。涂层防护一般不改变设备的结构和强度,仅在外部涂装防护层,使设备与周围介质隔离而免遭腐蚀。目前使用的防腐漆料大多为邻苯二甲酸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磷酸等油料涂漆。为了能达到良好的防腐目的,除了对漆膜的漆刷能力、防锈能力、机械性质、漆膜的老化等有着严格要求外,还得对涂漆对象的材质、形状、表面状态、施工环境及使用条件等有充分的了解。
2.3强度设计上的防腐考虑
由于化工机械设备长时间工作于高浓度的腐蚀性物质中,容易发生腐蚀,而造成机械零件强度的下降甚至是损坏,因此,对设备及附件的强度要予以特别考虑。化工机械零件的强度除了要满足机械正常运作所需要的强度之外,还要将腐蚀的情况考虑进去。这就是说,构件除满足机械强度和刚度要求外,还须留有腐蚀余量,这个余量一般为设备设计寿命内腐蚀深度的2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工机械在运行过中所呈现出的腐蚀现象是导致生产质量以及生产安全受到影响的关键所在,这不单单是设备的外观受损,还极有可能腐蚀的原因导致化工机械的报废,对于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在日常生产的过程中,务必要对于化工机械的防腐工作加以重视,确保设备的防腐有效性,最大限度的延长设备寿命,促使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效益等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03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0 前 言
政府部门作为我国管理机构的核心部分,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国策的执行,也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步伐,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各个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互联网+”,在为政府管理带来极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如今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下政府管理转型已经是势在必行。
1 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中的弊端
1.1 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大范围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并且也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得到了有效避免,但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此方面的建设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另外,我国政府的信息化管理中应用的技术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相关技术人员也未能紧跟时展的步伐提升自身能力,同时相关设备的性能也有待提升,以上种种已经使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要求,适应发展趋势。除此之外,不难发现我国信息化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范围一直未得到扩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也是导致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转型困难的因素之一。
1.2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除了技术落后、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外,不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也是妨碍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转型的重要因素。不难发现我国很多政府部们虽然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其中很多内容均是多年前所订立的,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因此其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发挥管理机制的作用。另外,我国政府一定程度上依然处于传统管理思想和模式下,如条块分割制度、分级制度等,都使我国政府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实现信息共享,相关人员的技能得不到提升,也使信息化管理在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1.3 缺乏信息保障措施
虽然我国信息技术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整体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使我国迅速成为智能终端数量最多的国家。然而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其所带有的信息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尤其在信息时代黑客侵袭、网络犯罪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这使我国国民的个人信息不断被恶意盗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国民因接收到诈骗短信等不良信息所导致的损失已经高达800多亿元,而国民中个人信息泄露者更是高达78%左右。归根结底,导致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尤其在技术更新和研发方面的措施不够完善;二是我国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也导致了很多网络犯罪者无法得到应有的惩罚。
1.4 缺乏整体规划
众所周知,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具有完善的整体规划,但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政府部门的规模、发展现状等都有较大差异,更关键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这也是导致无法实现整体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乡镇部门和偏远地区来说,其常年处于经济落后的状况下,无论是管理理念或是基础设施都无法及时得到更新。并且在政府部门的内部信息化管理中,也通常存在操作不标准、技术水平不均而导致的信息共享困难现象,过分分散的信息使政府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变得异常麻烦。
2 “互联网+”时代下政府信息化管理转型的措施
2.1 统一技术标准
“互联网+”时代政府信息化管理应充分实现统一管理,使国家、社会等多个方面信息得到统一管理,但此方面我国目前依然无法实现。为了能够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更新和完善现有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并对所有政府部门下发统一的技术标准,促进彼此间的协作发展;第二,乡镇地区和偏远地区所存在的问题多来自于资金不足,因此应加强对该类地区的经济支援,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来引进先进管理设备,并能够使相关技术人员得到足够的进修机会;第三,除技术标准外也可以对各个政府部门配备统一的考核机制、任务指标等。
2.2 完善动力机制
如今政府部门的动力机制对于当代工作者而言已经越来越起不到作用,而政府部门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政府部门应在内部加大该方面的宣传力度,并完善以往的动力机制使内部人员对信息化管理更具责任心。在完善动力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市场机制,如在管理制度中适当添加奖惩制度,对于积极进取表现优异的人员采取奖金或其他方式的奖励,而对于在工作过程中犯错误的人员则应按照管理制度予以惩罚,如此可以使我国政府人员在信息化管理制度下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广大人民创造更多价值。
2.3 完善相关制度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政府部门中完善动力机制虽然可以约束政府人员的个人行为,也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但仅仅依靠动力机制无法真正保障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完善政府部门的内部制度势在必行。政府部门所开展的工作多半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在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表现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更改和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各个细节,在政府部门中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具体可以表现在技术标准、人员配置和培训工作、工作流程标准等多个方面。
2.4 注重循序渐进
管理模式转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工作,其中势必会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若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则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工作作用;第二,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能;第三,管理方式。以上三个方面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在转型过程中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应多多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在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职权问题势必会受到影响,处理好放权和授权工作极为重要。另外,在转型过程中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或许会因为一时无法适应而导致出现问题等,此时应及时调整心态并对问题展开分析,以便于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2.5 实现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在我国的兴起时间不长,其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今我国也已经渐渐意识到新公共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在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应用新公共管理模式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新公共管理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危机处理、政府诚信建设等三个方面。新公共管理体系中所包含的细节很多,例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危机,在此过程中该工作的开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第二,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传播和共享;第四,完成危机处理后做好善后工作。
2.6 强化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管理,其主要依据强大的信息源,来开展工作。如今虽然我国政府部门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应用还算顺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信息源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情况,而相关人员似乎并未意识到此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更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3 结 语
政府信息化管理转型对于政府部门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今信息资源已经渐渐取代了传统资源,在管理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资源存在的缺陷,使管理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我国目前的政府信息化管理虽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化管理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需要多个方面的配合,并要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走向等多个因素作出分析,才能制订更为完善的转型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Application and effect analysis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mode in obstetrical nursing
LIAO Yan-wen LIANG Hao LIANG Ling-hua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Luodi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Luoding 5272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rsonalized nursing mode in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Methods 150 partur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2012 were allocated to the control group,and another 150 parturient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April 2013 were allocat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gular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ustomized nursing care.Total stage of labor, pregnancy outcome and satisfaction rat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ime of stage of lab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Personalized nursin;Obstetrics;Application effect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分娩的认识逐渐加深,护理服务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及贯彻执行原卫生部要求开展好“三好一满意”活动的要求,本院自2013年1月开始,对孕产妇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4月在本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年龄22~35岁,孕38~40周,头位、单胎,骨盆与B超检查正常,无其他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初产妇300例。按时间段分组,2012年9~12月选取150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1~4月选取1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26.9±7.9)岁,平均孕周(39.2±1.60)周,文化程度:大学39例,初高中108例,小学3例;职业:农民35例,专业技术68例,商业22例,机关事业管理11例,其他14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8.6±3.9)岁,平均孕周(39.73±1.9)周,文化程度:大学41例,初高中105例,小学4例;职业:农民32例,专业技术66例,商业25例,机关事业管理13例,其他14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孕次、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对孕产妇进行护理(主要是根据孕妇的临床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没有采用个性化的住院环境、家属陪伴分娩服务及一对一助产分娩服务)。观察组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法对孕产妇进行护理,具体做法如下。
1.2.1 个性化的住院环境
改善产科的住院环境,设立普通房间、单间、豪华间,满足不同层次孕产妇的需求,同时征集孕产妇的需求,合理布置病房,如张贴孕产妇喜欢的海报,在符合医院要求的前提下,患者可根据喜好自带被褥等。
1.2.2 全面准确知识宣教
根据孕产妇的个性特点,制订产前、产时、产后宣教方案,鼓励家属尤其是丈夫共同参与。由有经验的产科医师和护士讲解孕产妇的饮食要求,产妇的产前、产时、产后生理变化;胎儿在孕产妇的情况;产后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产后各种潜在并发症的预防,并根据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解答。
1.2.3 根据孕产妇各个时段的心理变化给予不同护理
1.2.3.1 产前护理尽快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多向其提供相关信息,详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音变化,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进行产前指导,让孕妇及家属进一步了解分娩的一般知识、临产的标志、每个产程的进展及配合方法、产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指导孕妇的休息和饮食,使其能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完成分娩过程。
1.2.3.2 产时护理第一产程中针对孕妇的心理特征和需求,让家属陪伴,给予情感的支持和鼓励,并鼓励孕妇积极进食、充分休息、保存体力,使其克服产痛的能力提高。及时告知产程进展,使孕妇对分娩充满信心。子宫颈口开大3 cm后,送入待产室,安排一名有经验的助产士一对一地全程陪伴分娩,直至产后2 h,对产妇实施生理和心理的全方位护理。同时可根据孕妇的需求开展家属陪伴分娩,让孕妇选择一名最信任的亲属进入产房陪伴其分娩,使孕妇可以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让孕妇在轻松、愉快、温暖、热情关怀和鼓励的气氛中分娩。
1.2.3.3 产后护理根据产妇文化层次和职业背景进行心理护理及心理辅导。交谈时尽量避开敏感的话题,例如家庭经济状况及新生儿的性别等,防止因此而使产妇的情绪发生变化[1]。对于情绪不稳定的产妇,要密切留意其言行的变化,预防发生意外事件。产后让产妇与婴儿尽早接触,向产妇讲解用母乳喂养的必要性,及时指导产妇该如何进行母乳喂养的技巧,让其由不想哺乳到积极主动的母乳喂养[2],使产妇感受到做母亲的自豪。
1.3 观察指标
产妇产程时间、产妇妊娠结局(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抑郁率);满意度:向产妇发放自制问卷调查表,其中包括服务态度、是否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专业知识及技能、健康教育、护患关系、职业素质等6项内容,每项设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层次,分别记5、4、3、2、1分,满分30分。让产妇逐一任选填写,表上交后进行分值统计。根据分值高低比较两组产妇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的比较(min,x±s)
2.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的比较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抑郁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两组产妇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产妇满意度的比较(分,x±s)
中图分类号:TS941.6 文献标志码:B
Kinect-based 3D Costume Culture Display System
Abstract: To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a Kinect-based 3D costume culture display system was designed based on somatosensory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Augmented Reality (AR( technology. Different from virtual mirror for commercial use, the system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The costumes, which are displayed under several themes such as Ancient Costumes, Ethnic Costumes and Costumes for the Olympic Games, would give viewers a completely new experience.
Key words: somatosensory interaction; Kinect; costume culture; virtual mirror
近年来,弘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服装所展示的不仅是品牌、款式和色彩,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国人曾经引以为豪的中式服装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是清一色的西式服装。对于华夏衣裳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人们更是知之甚少。虽然介绍传统服饰文化的书籍不少,例如:吴欣著《中国消失的服饰》、楼慧珍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等,但这类学术著作专业性较强,更适合业内研究者及高等院校教学使用,并不适合向广大公众做科普宣传。
与此同时,博物馆中珍贵的服饰藏品受到展品保护的限制,也只能是让参观者透过橱窗对展品做简单了解,学习过程缺少娱乐性和互动性,因此对服饰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够理想。
为了更好地普及传统服饰文化,本课题借助增强现实技术,体感交互技术,将中华历代服饰、民族服饰、奥运服饰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公众面前。人们可以一边体验虚拟试穿的乐趣,一边学习与之相对应的服饰文化知识,真正做到科学普及传统服饰文化。本系统由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广州新节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完成。
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1 体感交互技术
体感交互起源于游戏行业,特指用户通过身体运动和身体感受等方式完成人机交互。早期的体感交互必须借助昂贵的数据手套、3D头盔等硬件才能实现。直到最近,随着实时深度摄像机技术与体感交互算法的日渐成熟,特别是Microsoft Kinect与ASUS Xtion PRO的相继,体感交互技术已显露出它在电子娱乐、互动教育、医疗辅助、机械视觉等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本系统所选用的体感设备是微软开发的Kinect,它有 3个不对称的镜头,中间的镜头是RGB彩色摄像头,用于实时捕获彩色图像;左右两边镜头则分别为红外投影机和红外摄像头,它们通过发射与接收红外线来提供深度信息。系统借助Kinect体感交互设备不仅可以轻松获得场景中的所有视频信息,还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动作判断其操作意图,例如,用户挥动手臂代表需要更换观看的内容,手在某个位置2 s以上的停留则代表选定某件服装,准备试穿等等。换句话说,Kinect实现了“你就是遥控器”的全新用户体验,消除了以往使用者与操作对象之间的隔阂,提高了整个展示系统的沉浸感与体验度。
1.2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实时融合到真实世界中,从而增强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程度。近期,由于AR技术在会展、设计、出版、娱乐等领域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它已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前最具活力和前景的十大技术之一。
系统中对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如图 1 所示,其中图1(a)为博物馆中实际展出的珍贵服饰;图1(b)为系统硬件设备,位于屏幕上方的Kinect彩色摄像头可以获得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影像;图1(c)为用户通过显示设备观察到的虚拟试穿效果。此时,不论用户如何动作,服装都像真正穿在人身上一样,不会出现偏移或者穿透的现象,即使试穿者转身或者跳跃,虚拟服装也会表现出很好的随动特征,从而带给用户较好的交互体验感。
1.3 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实现过程分准备阶段、制作阶段、实现及测试阶段 3 部分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图 2 所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好系统展示方案,既要确定展示内容、明确作品风格、设计具体栏目,也要对每个子栏目的具体内容予以规划。在资料搜集整理阶段则要借助网络及专业的资料库全方位获得与展示主题相关的各类资料。在具体制作阶段,可分为二维和三维两个小组同时开展,二维部分主要应用平面设计软件完成用户界面设计,服装模型的贴图制作等;三维部分则使用专业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服装模型,并进行骨骼绑定、灯光设计、材质编辑等一系列工作。最终所有信息汇总到“体感3D服饰文化展示系统”,完成系统测试工作。
2 服饰文化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功能设计
不同于以往商业行为中的“3D虚拟试衣镜”,系统不仅包含虚拟试衣功能,还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全面介绍了不同服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是集教育性、娱乐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服饰文化展示平台。展示系统在国内实属首例,具体功能见表 1。
系统设计了历代服饰、民族服饰、奥运服饰 3 个栏目,每个栏目又包含 8 个子栏目,子栏目的选择需要考虑时间顺序及服饰文化的丰富程度。目前,系统已经整合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源,但视频及虚拟试穿部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服装自身的特性,留传于世的多为百年之内的作品,年代久远的难免品相不佳,需要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做大量的后期处理工作,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在艺术与技术上的融合。
2.2 用户界面设计
为突出传统服饰文化这一主题,展示系统在用户界面设计上保持了中国风的特色,在主界面及二级界面中均采用了对称的布局方式(图 3)。主界面中的四个栏目由上而下依次排列,清晰明了,不同栏目之间通过硬朗的线条及模糊的云朵予以连通,体现看似不同的主题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级界面均采用了插画的表现方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不同服饰的造型特征,清新淡雅的颜色刚好与各自的主题相一致。
体感交互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图形界面系统,毕竟手势控制不如鼠标的操作更加精确到位,因此系统在用户界面的设计上,既要确保较好的视觉表现力,同时还要易于Kinect体感设备的识别与控制。考虑以上特点,系统采用面积较大的矩形按钮完成交互任务,用户只需要站在设备前1.5 ~ 3.0 m范围之内,系统就可以自动识别出双手的位置,若用户将手停留在某个按钮上 2 s以上即表示确定进入该栏目。
2.3 服装模型建立
三维服装模型的建立是系统实现的关键,通常一个服装模型的制作需要经历如下步骤:
(1)确定展品(有实物最佳 ,否则需要较为详尽的图片资料作为辅助);
(2)搜集资料(对实物进行多角度拍摄,整理相应文字、图像等资料作为背景知识介绍);
(3)三维服装模型制作(使用3ds Max及CLO专业服装建模软件完成,保存为fbx格式);
(4)制作贴图(利用步骤(2)拍摄的照片,借助Photoshop软件完成,保存为jpg格式);
(5)模型格式转换(使用Unity3D游戏引擎,将步骤(3)、(4)中的文件合成为u3d格式)。
(6)上传模型至3D体感形象搭配系统后台数据库。展示系统开机后会检测到数据的更新,通过无线网络可以下载数据库中的服装模型。
系统在建立三维服装模型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系统对于虚拟服装的渲染为实时操作,计算量极大,因此必须控制每个服饰作品的服装面数小于3 000,否则将会影响到用户体验时的感受。为了尽量减少服装模型中的面数,系统采用以贴图效果代替复杂几何造型的原则,同时,多层的服装也仅仅通过贴图中的阴影效果来实现,从而确保所有服装在用户试穿时均有流畅的表现。
2.4 系统实现效果
2014年9月,在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中,基于Kinect体感交互技术的3D服饰文化展示系统在中国科技馆与广大民众见面,上千名参观者亲身体验了系统中的48套服饰作品,《科技日报》、光明网等媒体对系统进行了报道。图 4 为系统在现场展出时的效果。
3 结语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带给服饰全新的展现形式,更赋予传统文化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本课题旨在使用科技最前沿的增强现实技术、体感交互技术,全方位地向广大公众展示灿烂的华夏服饰及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背景,提高国人的服饰文化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Saffer D.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 creating 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devices[M].2nd Edition.Berkeley:New Riders Press,2009.
[2] 韩云,钟圣伦,叶正圣.基于视角无关转换的深度摄像机定位技术[J],物理学报,2014,63(7):1-9.
[3] Shotton J,Fitzgibbon A,Cook M.Real-time human pose recognition in parts from single depth images[A]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IEEE Press[C],2011:1297-1304.
海南黎族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承深远的民族,在服饰文化方面有其独到的特点。对海南黎族进行经济开发,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作为重要的卖点、热点是必然趋势。不过,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必要在经济活动中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只有施行完善的服饰文化保护政策,才能确保黎族服饰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冲击。
一、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特色
1.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习俗、传统和艺术文化、艺术特色的集大成者,是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透过黎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黎族的织锦,它被评为“海南敦煌壁画”,是古代的“岁贡极品”,这就足以看出这种织锦的品质高端,文化研究价值高,具有极强的保护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这种堪称“皇家贡品”的民族艺术文化宝藏成为重要的发觉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黎族服饰文化在织锦上体现的最为全面,海南黎族的文化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最为全面。黎族服饰文化直接代表了黎族独特艺术文化的最高水平。
2.民族服饰艺术的唯一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与众不同,具有极高的唯一性,是当今各民族之中保存最完善、艺术性最强、风俗特点最浓厚的一种艺术形式。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首先表现在制作工艺的唯一方面。黎族织锦是当今黎族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工艺,具有长远的历史发展底蕴,与本地的棉花种植量大、棉花质地优良、矿物质染料丰富、资源丰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黎族特定的历史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发展的必然结果。黎族服饰文化发展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在制造工艺上加入了艺术性的设计理念,融合了黎族的文化传统、信仰、劳动环境和生活氛围、情趣主张等重要内容;比如黎族服饰文化中的“龙被”,工艺先进、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世所罕见。这几个方面的表现,让黎族服饰文化唯一性的特点格外突出。
3.过往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黎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统一,文化传播的脉络较为明确,这使得黎族文化整体上表现较为明确和完整。以黎族服饰文化特点为例,它的发展过程,所涉及到的祭祀符号、家族标志、文化符号、传宗接代、爱情信物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比较系统的文化指向性。什么样的符号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造型传递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图案代表什么样的意义都非常明确,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特点,是一种在族内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和系统架构的文化体系。从古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传统都保留的非常完整,很少受到外族的文化干扰,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依然保留的很好,且一直在贯彻和落实,在老年一代向青少年一代的传递中甚少遗漏,文化传承延续的特色非常鲜明。
二、现代经济条件下黎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引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开发是必然。引入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合作模式,在不损害黎族服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经济政策和商业模式为黎族服饰文化的崛起和商业化提供动力,这也是让黎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成功转型的关键。没有现代经济政策的支持,没有恰当的商业模式支持,黎族服饰文化可能会遭到外来文化的破坏,可能无法在杂乱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独立性,一旦黎族的服饰文化遭到损坏,想要重新弥补就会非常困难。要注意经济政策倾斜的同时,加大对商业合作模式的管控力度,确保以正规的投资者、商业经营计划和运作方案来开发黎族服饰文化,开发服饰产品的多元化,避免经济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
2.专业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
黎族的服饰文化本身在传承过程中保护的很好。不过这只是在原来的历史文化特征中进行传承。一旦引入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之后,传统的文化保护策略可能就无法发挥作用。对此,相关部门、政府应该考虑引入专业的文化传承培养人才,以对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充分了解,对黎族服饰文化的深入了解来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来。要制定详尽的保护策略,对商业合作项目、经济合作项目、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价值、意义、影响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核,找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弥补方案,切实做好经济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保护。
3.文献资料的录入和保存
传统的黎族服饰文化在传承方面主要依靠的是本族文字传承和语言行动上的感染、言传身教。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这样的传承方式略显薄弱。可以考虑让熟悉黎族语言文化的人士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开发中来,将黎族的服饰文化以文献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开发成系统、全面、完善的文字内容,递交给政府或相关部门作为档案材料保管,确保文献资料可以保存起来。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以为经济开发提供更直观的参考,避免经济行为发生不良的后果,破坏了原有的服饰文化氛围。除了做基础性的文献资料整理之外,还可以考虑将这类资料进行整合,制作科研课题,提供学术研究,促进文化部门、研究人员对黎族服饰文化有更深刻的接触,加快服饰文化的开发进程。
4.基于现有文化特色的创新和发展
为了让黎族服饰文化能够迎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必须注意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大胆的创新应用。比如黎族的服饰种类、常用的图案、在不同场合的图案蕴含的意义等,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和开发,通过服饰展览、服饰设计、工艺研讨会、旅游景点开发、农家住宿旅游等各种形式在黎族服饰文化中加入现代商业元素和经济理念,用创新性的举动推动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为黎族服饰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提供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现代社会,黎族服饰文化如果不顺应时代进行改变和创新是无法满足经济开发需要的,在保留其特色和底蕴的前提下进行多元的尝试,赋予黎族服饰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推动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困难,通过经济开发的形式来赋予黎族服饰文化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重要内容。不过考虑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代表性,在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前,做好文化保护研究非常重要。依托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依托较为严格的合作方式审核和经济政策的保护性倾斜,大胆开发多元性的商业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和投资者参与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和创建中,这对于黎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1.桂林理工大学;2. 桂林理工大学;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熙兰. 红瑶红色服饰文化考证与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刘茜. 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4)
所谓“层级互动模式”,就是小组合作与互动模式。“层级互动”的核心内容组内互动,解决个性问题;组组互动,解决共性问题;师生互动,解决共性问题。
二、“层级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
罗杰斯教学观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并能主动地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学生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和发现,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往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三、“层级互动模式”课堂环节和案例
“层级互动”课堂基本环节包括问题展示、层级互动、预习安排。
1.问题展示:教师课前要依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好问题。问题设置要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要能体现本节的教学任务,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2.层级互动:问题展示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交流。简单问题和基础问题有组内互动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之间互动解决,各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教师要讲清,讲到位,练到位,同时要拓展延伸,构建知识网络。
3.预习安排:下课前教师要以书面形式布置下节课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4.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案例
我们以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为例,来说明“层级互动模式”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的具体运用。针对考纲和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本部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①物质的熔沸点比较;②晶胞的有关计算;③常见晶体结构与性质等等。可将本部分内容分为两节复习,第一节主要复习晶体与非晶体、晶胞特征、晶体的性质比较、物质熔沸点比较。第二节可主要复习晶体中晶体结构计算问题。下面为第一课时,即复习晶体的常识、四种晶体比较、晶体熔沸点比较规律。
第一阶段,设置并展示问题:
问题1:列举鉴别真假宝石的方法?(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问题2:是一个完整的晶胞吗?若不是,将其补充完整。
问题3:比较四种晶体差异。
问题4:化学键与晶体结构的关系?晶体熔沸点的比较方法?
(以上问题,供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展开组内互动)
第二阶段:层级互动
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走下讲台,了解和参与学生讨论情况,征集各组学习中困难,哪些问题已解决,哪些未解决,接下来,解决未解决的问题。
例如,问题1,各组均能想到一些方法,但不尽完全相同,可展开组组互动。教师可让某组代表回答,不全面时,有其他组依次补充,直至问题完善即可。教师在学生打不全面时,其他组也不知道剩余方法的尴尬的情况下,可以从侧面引导,启发教学。
本问题,学生可能的回答有:①X-衍射②加热火烤③划玻璃④传热性⑤放大镜看外观⑥在其表面滴上石蜡油,凝固后再插上一颗红热的钢针,看在各个方向融化的快慢⑦找专家鉴定等等。通过此问题学生可复习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的知识。
问题2,学生补充好后的晶体,展示晶胞图。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晶胞的特征:晶胞是8个顶角相同的最小平行六面体;晶胞的平行棱相同;晶胞的平行面相同。
问题3,这个问题高三的学生掌握相对较好,可由一个代表回答即可。如果回答过程中,存在错误,可以有其他学生补充和更正。
问题4,第一问可能陌生些,第二问学生掌握相对较好,但重要。第一个问题,可以师生互动。如,化学键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阴、阳离子 离子键 离子晶体
得 失ne-
原子 共价键 原子晶体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稀有气体)
分子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
至于第二问,可以由一个学生总结晶体熔沸点比较的方法如下:
不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除少数外)>分子晶体。例如:SiO2>NaCl>CO2(干冰)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的很高,如钨、铂等;有的则很低,如汞、镓、铯等。二、同类型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同一晶体类型的物质,需要比较晶体内部结构粒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影响分子晶体熔沸点的是晶体分子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1.同属分子晶体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熔沸点越高。例如:I2>Br2>Cl2>F2。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如果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则分子之间作用力增大,熔沸点出现反常。有氢键的熔沸点较高。例如,熔点:HI>HBr>HF>HCl;沸点:HF>HI>HBr>HCl。③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同分异构体,一般是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例如: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其熔沸点高低的顺序是邻>间>对位化合物。④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的极性越大,熔沸点越高。例如:CO>N2。⑤还可以根据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状态的不同,熔沸点:固体>液体>气体。例如:S>Hg>O2。2.同属原子晶体原子晶体熔沸点的高低与共价键的强弱有关。一般来说,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键能就越大,晶体的熔沸点也就越高。例如:金刚石(C-C)>二氧化硅(Si-O)>碳化硅(Si-C)晶体硅(Si-Si)。3.同属离子晶体离子的半径越小,所带的电荷越多,则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例如:MgO>MgCl2,NaCl>CsCl。4.同属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所带的电荷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金属键越强,高沸点越高。例如:Al>Mg>Na。
第三阶段:例题与练习
例题1.下列数据对应的是物质的熔点(℃),据此作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铝的化合物的晶体中有离子晶体
B.同族元素中的氧化物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
C.表中只有BCl3和干冰是分子晶体
D.不同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相同类型的晶体
解析:表中的化合物中,SiO2属于原子晶体。AlCl3、CO2、BCl3属于分子晶体,其余物质属于离子晶体。铝的化合物的晶体中有离子晶体,如Al2O3;同族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晶体,如CO2、SiO2;不同元素的氧化物可形成相同类型的晶体,如Na2O、Al2O3。
答案:C
例题2.[双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都不导电
B.一般规律熔点:分子晶体
C.构成晶体的原子之间都有化学键
D.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有阴离子
解析: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中既没有自由电子也没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固不能导电;从构成晶体的微粒的作用力来看,分子间作用力
答案:CD
练习:
1.下列物质熔化时,不破坏化学键的是( )
A.氯化钠 B.十七烷 C.金刚石 D.水晶
2. 下列各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和晶体类型均相同的是( )
A.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 B.金刚石和石墨
C.氯化钠和过氧化钠 D.铁和铜
3. 下列晶体中不存在化学键的是( )
A.白磷 B.氯化钠 C.干冰 D.晶体氩
学生做完之后,了解学生做题情况,给出答案:1.B2.D3.D。
第四阶段: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一、工程概况
府西花园南、北地下车库为地下室两层建筑,南地下车库与北地下车库东西两头贯通。北车库建筑面积10503,南车库建筑面积20751,共计31254。车库基础底标高-9.4m相当于黄海高程-2.25m,自然地坪下挖深达8.50m左右属于深基坑。南、北地下车库开工时四周已建有8栋大楼,其中 1#、2#、3#、4#、6#、7#、8#楼在南、北地下车库四周,大楼高22-32层, 5#楼被南、北地下车库基坑包围成孤岛,5#楼高25层。南、北地下车库外墙边与各大楼基础墙最小间距2.9m,其余一大半在3-4m之间,还有一部分在4-7m之间。南、北地下车库基础底标高与各大楼基础底标高高差5.25m。南、北地下车库基坑东西长166m,南北长168m,基坑周长566m。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采用钢筋砼灌注排桩支护。降水采用32口管井降水。南、北地下车库施工时,周边各大楼都在同时主体施工,高度都在20层以上,高低交叉同时施工难度较大,安全要求较高。
二、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监理控制要点
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编制的深基坑支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要经监理审查通过。审查内容: 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文件、审图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详细内容。
2.1钻孔灌注钢筋砼排桩监理控制要点
1.桩位、施工放线复核(重点对控制性轴线桩位复核)、桩径、桩长及桩机架垂直度控制。成孔时钻孔机定位要准确、水平、稳固,钻机转盘中心、机架中心与护筒中心,三点成一条直线,其允许偏差不大于20 mm;钻孔时应严格控制钻进度,其钻进速度应与送浆、排浆相适应。钻孔进度应低于排浆速度,避免造成埋钻。
①施工单位应向监理机构报送钻孔灌注桩测量轴线和桩位放样成果表,监理工程师对测量施工放样成果进行审查和复核。复核合格后办理复核签证,并准予下道工序施工。
②测量自然地面标高,确定桩顶及桩底标高,复核钻杆长度。每个班次应对桩外径进行检测,凡桩径负值大于3%的必须更换钻头。
③每次桩机移位时,桩位偏差应小于2,桩机钻杆垂直度偏差应小于1%,否则不得进行施工。成孔过程中不得无故停钻,如遇夜间(不允许继续)施工,停钻之前必须做好泥浆护壁工作,同时将钻杆提升到安全高度,防止塌孔。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持力层时必须会同各有关单位(部门)进行终孔深度测量检验。并做好施工监理记录。
2.清孔:
①清孔分二次进行。笫一次清孔在终孔完成后进行。利用钻杆清孔。根据地质情况,主要用大密度泥浆清除孔内沉渣,保持钻头离孔底0.2 m左右空转循环清孔。清孔时间以保证清除沉渣达到试桩要求。清孔时间不宜小于30分钟。
②笫二次清孔必须在安装好钢筋笼及导管后进行,主要是为了清除进入孔内的杂质和稀释泥浆比重,保证浇灌质量。因此第二次清孔应控制好泥浆比重,清孔泥浆比重控制在1:2以内,沉渣控制在10以内。沉渣测量时应提升导管离开孔底50左右,并做好原始施工验收监理记录。
3. 钢筋笼的加工、制作与吊装。
①钢筋笼应按施工方案的要求加工和吊装。
②施工单位应100%做自检记录,并做好隐蔽验收监理记录。经项目监理机构签字后方可吊装入孔。重点检查钢筋主筋长度、主筋数量、钢筋间距及焊接长度、焊接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③如果分段加工钢筋笼时,其接头应依照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焊接。焊接前应做相应的焊接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施焊。
④钢筋笼吊装防止扭曲。
4、混凝土浇灌
①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施工方案及图纸的相关规定。
②砼浇灌前,施工单位填报“混凝土浇灌令”注明砼强度等级、桩号、浇筑时间,报项目监理机构备案后方可浇灌。
③浇筑前监理应检查砼运输小票(砼强度等级、出厂时间、到工地时间、等候时间)。按规定做好砼试块。检查坍落度(12~16cm),浇筑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小于1.1。
④做好混凝土浇筑施工监理记录。
⑤桩施工完毕,经施工单位自检符合要求,填报审表连同前面的相关试验,检测报告报项目监理机构审核。
5、制桩的质量检测。
①施工单位宜提供桩身完整性检测报告。由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首先应将检测单位的资质报项目监理机构审定。同意并编制检测方案后实施。
②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查数量不少于桩总数的10%,且不少于5根;若判定桩身缺陷可能影响桩的水平承载力时,应采用钻芯法补充检测,检测数量不少于2%,即9根,提供检测报告。
2.1钢筋混凝土冠梁监理控制要点
1.材料要求
①混凝土:冠梁采用C25商品混凝土。
②钢筋:钢筋材质和成型规格符合设计要求。
③模板:
⑴侧模采用定型钢模板。要求边角整齐、表面光滑、平整、清洁、易于脱模,不得有翘曲和变形
⑵侧模加固采用截面尺寸为10cm×10cm木方和直径48mm的钢管及相关配件,并保证能满足侧模加固需要。
2.主要机械设备
①机具设备
挖掘机、自卸汽车、空气压缩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切断机、钢筋弯曲成型机、钢卷尺、水平尺、插入式振捣器、锯、砂轮打磨机以及电焊设备等。
②重点检查钢筋的配筋情况:
主筋数量、主筋间距、箍筋间距、主筋直径、焊接质量、保护层厚度、商品砼坍落度、商品砼配合比、商品砼试块、桩头的打凿质量、桩头钢筋的调校及隐蔽工程记录等。
3.施工工艺及要求
①测量放线:由专职测量工程师对冠梁边线进行施工放样,并现场进行技术交底,现场技术人员对所放桩位进行复核,无误后进行钢筋绑扎。模板立好后及时对冠顶标高进行找平,并标注在模板内侧。并做好监理隐蔽验收记录。
②土方开挖:冠梁施工段内围护桩全部完成和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土方开挖。开挖方式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开挖过程中并注意对围护桩主筋的保护工作。挖掘机将桩间土方挖至冠梁底标高以上10cm后,采用人工清底,以保证冠梁底面土方不扰动。开挖标高控制在冠梁底以下5cm,开挖出的土方及时运至指定存放地点。在这次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清底的平整度以及适当夯实,摆好梁筋保护层垫块,调整好伸入梁中的桩筋。
③冠梁钢筋模板安装完成填写报验单和砼浇灌令并经监理签证后方可开始砼浇捣,但考虑到本工程长度与厚宽之比悬殊太大,宜每距50-60 m设一宽500mm -600mm的后浇带,该后浇带距转角应小于20m为妥。
2.3管井降水监理控制要点
1.降水应在钻孔灌注桩完成后方可开始。降水深度在基坑开挖面以下0.5~1.0m方可土方开挖。监理严格控制降水和挖土的开始时间。
2.管井降水必须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方可撤除。管井封井时间应控制在地下车库顶层覆土完成之后。
3.施工单位做好管井降水的监测与维护。密切关注降水全过程的效果和对周边建筑物、管线、管道的影响,并做好水位检测记录。
4.严格控制管井的长度(深度)和埋设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监理要严格核查管井数量和平面定位是否与施工组织设计一致。
2.4土方开挖监理控制要点
土方开挖。
1、基坑土方开挖时,施工单位应将土方开挖方案报监理审核认可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
2、基坑开挖前围护结构四周应做好位移和沉降观测点,业主应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做好监测方案并进行沉降和位移监测,发现情况及时纠偏,保证基坑开挖施工和周围建筑的安全。
3、土方开挖前监理应检查土方开挖边线,施工过程中应校核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
4、监理要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平面控制桩和水准控制点的保护措施,监理定期复测和检查。
5、基坑开挖应严格按照分层、分段挖土,力求减小对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根据监测反馈信息调整挖土计划。
6、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相一致。严禁挖土机械碰撞管井和工程桩。采用机械挖土,坑底应保留200~300mm厚基土,用人工挖除整平,并防止坑底土扰动。
7、土方开挖过程做好对工程桩的保护工作。主要采用小挖机和人工辅助开挖,桩四周的土应对称分层开挖。严禁挖机和大型车辆直接在桩顶上行走。
2.5基坑监测监理控制要点
本工程四周及中间高层建筑林立,因此对基坑的变形监测是本工程监理控制的要点。
1、基坑安全监测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监测单位承担,专业监测单位应编制基坑监测方案报监理审核通过。
2、监理审查基坑监测方案的内容应包括:监测目的、监测要求、水平位移监测控制值、垂直位移(沉降)监测控制值、水位监测、监测时间及频率、监测点的布置、监控报警值、监测报告的提交和报警程序及信息反馈系统等。
3、本工程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边施工边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随时掌握基坑边坡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4、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测要求,从深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体均应作为监测对象。
5、位移观测基准点不应少于2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已外。
6、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且不应少于2次。
7、深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
①、基坑边水平最大位移值达50或变形速率连续三天大于5/d
②、基坑坡顶最大沉降达50或连续三天大于5/d
8、当变形超过上述设计规定,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当有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2(b)-0144-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adherenc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integration of medical mode in the treatment of BiPAP ventilator assisted ventilation. Methods 100 cases i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of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axing City accepted BiPAP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type Ⅱ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iPAP nursing,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care model of health care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on the BiPAP ventilator treatment compliance,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changes in respiratory failure correct time, the number of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differences in hospital costs. Results Compliance rate of observed group of patients was 8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4%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6.45, P < 0.05);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for 24 h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blood gas analysis of pH,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7.32±0.13) vs (7.31±0.07), P < 0.05],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for 72 h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blood gas analysis of pH, arterial oxygen pressure (PaO2), arterial carbon dioxide tension (PaCO2), t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7.37±0.09) vs (7.34±0.14), (66.54±8.86) mm Hg vs (63.32±7.35) mm Hg, (63.34±10.94) mm Hg vs (68.57±9.45) mm Hg, P < 0.01] (1 mm Hg = 0.133 kP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the average time to correct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number of hospital days hospitalization costs, the correct time of respiratory failure,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23.59±6.33) h vs (34.08±9.21) h, (11.66±3.71) d vs (15.42±5.03) d, (13.6±4.4) thousand yuan vs (17.9±5.2) thousand yuan, t = 17.23, 9.03, 11.21,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Integration of medical mod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iPAP ventilator compliance, improve treatment and reduce hospital costs.
[Key words] Health integrated care; BiPAP; Compliance; Treatment effe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以气流受限持续存在为特征并呈进行性发展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加重是COPD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反复发作导致呼吸功能快速下降并出现呼吸衰竭。近年来随着COPD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升高,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也不但加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预计至2020年COPD的全球经济负担将跃居所有疾病的第5位,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1],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呼吸机是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一项重要手段,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无创伤、效果好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能避免有创通气给患者带来的损伤及痛苦,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患者对自身的疾病及BiPAP呼吸机的认识不足,加上临床护理工作繁重,护士相对较少,尤其新护士缺乏系统化的专科知识培训[2],操作不熟练,告知不全面,使患者产生疑惑,导致患者BiPAP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为了提高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治疗效果,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呼吸科(以下简称“我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制订了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对该类患者进行特别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关于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3],且pH > 7.25。②患者意识清楚,并具备一定的咳痰能力。③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血压在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排除标准:①有鼻面部畸形或损伤的患者;②肺大泡及合并气胸患者;③高度不能配合;④有大咯血、无自主咳痰能力及存在高度误吸危险因素的患者;⑤拒绝该项研究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上述入组标准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一般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研究开始前所有患者都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 BiPAP呼吸机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伟康公司BiPAP Vision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治疗,面罩根据患者脸型大小选择合适的普通硅胶膜面罩,采用同步/时间模式(S/T)压力支持模式,吸气压力(IPAP)平均为(14±1)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压力(EPAP)为(4±1)cm H2O,吸气时间为1.1~1.5 s,呼吸频率12~16次/min,氧浓度35%~50%,维持指脉氧饱和度≥90%,开始接受治疗的2~3 d内,通气时间应尽可能长,除进食、饮水、咳痰、雾化治疗等情况允许间歇休息,待患者病情缓解后逐渐下调参数,同时逐渐缩短通气时间,直至脱机,同时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营养支持和氧疗等常规治疗。
1.2.2 护理干预
1.2.2.1 对照组
护士在医生对呼吸机的模式及参数调节后实施上机通气治疗,协助患者佩带面罩,仔细调节头带的松紧,防止漏气或局部压迫,详细讲解注意事项,每小时巡视,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同时观察患者意识及舒适度改变,及时调整和头带的松紧度,观察呼吸机的运转及各项指标的情况,出现报警及时处理,同时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来调节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并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1.2.2.2 观察组
1.2.2.2.1 成立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 由科主任及护士长总负责,医疗组长、经管医生和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组成医护一体化小组,以团队形式为患者提供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
1.2.2.2.2 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 ①患者入院后一体化小组成员全程负责,医疗组长和护理组长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一体化小组进行病例讨论,最终确定患者实施的治疗方案和护理级别。医疗组长负责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原因、主要症状、诊断依据以及治疗方案,及BiPAP呼吸机对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重要性,告知积极配合使用呼吸机治疗不但可使早日康复,而且又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同时节省住院费用。护理组长负责讲解BiPAP呼吸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在使用前10~15 min,经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在床边对患者进行耐心解释,介绍BiPAP呼吸机的作用、使用方法和治疗过程中如何配合的方法,以及使用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出现人机对抗、口鼻干燥、鼻黏膜不适,面部压疮、胃肠胀气、呛咳、误吸,排痰不畅等情况,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感。②责任护士准备好BiPAP呼吸机及各种管道的连接,经管医生先行检测排除设备故障,上机时先调节好各项参数,起初医生先用手为患者固定面罩,调整压力由小到大,待患者适应后,并感舒适,由护士调节面罩松紧度后固定头带,并在床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呼吸机开始使用后,责任护士在床旁观察,指导患者尽量有规律深而慢用鼻吸气、缓慢用口呼气[5],以触发与呼吸机协调同步,患者若有不适,立即汇报医生,医护再次共同给予各种参数的调整,直到人机协调。在患者通气过程中,指导患者用手势或者文字沟通等方法,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需要,并注重其他患者的榜样示范效应[6],使树立配合治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医护一体化小组人员每天共同交班、早晚2次床边查房,共同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组长在查房时主动向医生反馈在治疗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病情密切相关的信息,如患者的心理状态、饮食、睡眠、排泄等内容,并带领及指导责任护士一起完成患者的治疗、相关检查,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指导等。通过查房,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一起讨论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疑难或危重患者,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寻找现存或潜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制订诊疗、护理方案并实施。④撤机前经管医生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行呼吸功能锻炼,指导主动咳嗽和排痰方法,医护人员共同在床旁予呼吸机撤离,并继续予常规氧疗,撤机后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对于病情加重无法脱机的患者适当延长呼吸机治疗的疗程,并随时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准备。
1.3 观察指标
1.3.1 监测两组患者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
①依从:能在上机12 h内遵医嘱顺利完成呼吸机治疗任务。②不依从:上机12 h内不能遵医嘱,抗拒治疗任务,有间断脱机、自行停机、拒绝使用呼吸机者[7]。
1.3.2 监测两组患者血气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24、72 h血气分析中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平均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72 h血气分析比较
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pH值、PaO2、PaCO2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24 h观察组pH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72 h观察组pH值、PaO2、PaCO2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平均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BiPAP呼吸机配合良好,人机协调,平均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缩短,且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4。
3 讨论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关键是降低气道阻力,增强呼吸中枢驱动,目前BiPAP呼吸机在临床上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已广泛的应用,其疗效被一致肯定,通过使用BiPAP呼吸机可以增加患者肺泡通气量,改善呼吸机的疲劳,降低呼吸做功和耗氧量,有效地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可降低PaCO2,提高PaO2,防止肺性脑病的发生,可明显改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BiPAP呼吸机的使用需要患者意识清楚,有一定的自主咳痰能力,对AECOPD疾病相关知识和BiPAP呼吸机的作用有一定的认知。但在临床治疗中,有研究表明,COPD患者在使用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时对呼吸机的认识不够,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拒绝使用,并担心使用呼吸机后是否存在安全问题,是否会有依赖,使用后是否增加经济负担等[8],加上临床护理工作繁重,护士相对较少,对BiPAP呼吸机的性能及治疗目的讲解不够全面,尤其新护士缺乏系统化的专科知识培训,操作不熟练,导致患者产生疑惑,对医护人员不信任,从而导致对BiPAP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差。有研究发现有的患者凡事只相信医生,对护士的工作持有怀疑态度,通过采用医护合作的工作方式,相互协作,增进沟通,使医、护、患的关系融洽,消除顾虑,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9]。
医护一体化是指医生和护士组成相对固定的医护协同小组,通过医生与护士之间开放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决策,让患者享受最好医疗护理服务的过程[10]。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并非单纯的医护一起工作,而是改变了原有的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的工作模式,重新形成新的医、护、患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11],医生、护士必须共同参与治疗及护理计划的制订、共同查房及病例讨论,实现医护知识、技能互补,在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提供整体医疗服务。传统护士大多陷于沉重繁琐的治疗及护理工作,并且由于培养机制及工作职责划分的限制,导致护士动口、动手、跑腿的时间多,而学习思考的机会很少,医生能够对患者病情、检查和治疗了如指掌,而护士只能停留在治疗和护理操作层面,不能对具体患者拿出自己的护理方案,因此患者出院后往往感谢的是医生,而很少提到护士。加上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医疗费用逐年增长,井喷式的医疗需求增长,因此,诊疗技术和护理质量成为人们在就医过程中极其关注的问题。通过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开展,改变了护士的工作状态,使临床护士不只能完成基础护理,还能很好地参与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去,为患者的治疗出谋划策,摆脱了以往护士仅仅是医嘱执行者的身份,由以前的“要”变为现在的“我要干”,护士病情观察更仔细,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医生根据护士提供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护士还能更好地与医生交流,掌握医生对患者病情变化的分析及处理方法,通过主动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护士病情观察及处理应急问题能力,提升自身护理技能,进一步拓展了护士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在本研究中,医护一体化小组成员对观察组患者进行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前、中、后予以实施合理的认知和心理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认识,加上医、护、患三者的无缝连接及沟通,并通过对患者的支持与关心,不断地鼓励与激励,减少其恐惧及焦虑心理,增强了对疾病治疗的信心,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24、72 h复查的血气分析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 0.05或P < 0.01),由于观察组患者对BiPAP呼吸机的认知的提高,使患者与呼吸机配合良好,人机更为协调,从而迅速有效缓解了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纠正呼吸衰竭,其治疗后72 h的血气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且平均住院日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进一步降低了总的医药费用,这表明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医护患关系的建立,医护人员尊重、理解患者,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度增加,使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有充分的认识,重新调整心理状态,充分调动患者的治疗信念,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12]。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改变了医护人员的服务理念,使得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加具体、更加贴近患者,不仅可增加团队合作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中的实施,不但可以提高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总的医药费用,避免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文宇,吕晓东,刘加良,等.食欲素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营养不足的相关性[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3,21(4):199-203.
[2] 焦呖,高涌,余朝文,等.多元化培训路径在新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95-297.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9):8-17.
[4] 柴晶晶,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中文版)临床应用意义的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34(4):256-258.
[5] 谢俊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及护理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60-1462.
[6] 范子英,朱燕娜,陈娟萍,等.激励护理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中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12, 18(14):1661-1663.
[7] 冼凤莲.护理干预对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7(9):81-82.
[8] 王红梅,李雅静.护理干预对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8):867-868.
[9] 张秀果,田悦平,曹奎粉.医护合作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吸人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1):3792-3793.
[10] 陈静,张振香,谢红.医护合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36-1139.
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症状主要系分娩产妇在胎儿娩出之后的一天时间内失血过多,且失血量超过500ml的情况。由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及自身身体状况均有所不同,产后出血的概率很高,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大量孕产妇由于产后出血死亡,其发生率占到孕产妇的比率约为2%~11%,是产科所面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国内由于孕产妇观念的变化,选择剖宫产的妇女的比率也在随之上升,加重了相关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率的上升趋势,患者产后出血会对其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甚至由于护理不得当而造成出血产妇的死亡。在产妇出血过程中,患者需要及时得当的护理恢复过程,如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当,就有可能遗留术后后遗症。因此,对孕产妇的产后出血症状的护理工作及优化护理措施而言就显得尤为关键。经验表明,合理优化的护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降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保障孕产妇在产后恢复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健康,更好的在临床上配合医疗人员的工作。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合理正确的判断其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优化的护理措施应对产妇产后出血诊治。我们使用的Rockall危险性积分系统是Rockall等人基于不同年龄阶段、身体休克情形、近期出血症状等几个常规性指标判断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程度的积分情况。本研究对本院168例产后出血的患者进行相应的Rockall危险性积分评估,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优化的护理干措施,分析不同分组危险性积分对优化护理措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孕产妇产后出血患者共计79例。年龄18~45岁,平均30岁,并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优化护理措施,并与常规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对比,所有产后出血患者均通过Rockall危险性积分评估,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患者性别、年龄及积分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Rockall危险性积分评估方法:对于Rockall危险性积分系统而言,主要的评估指标有5个,对于医疗护理工作人员而言,应详细分析每例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发展趋势。孕产妇出血的诊断依据主要为在一定时间内的出血量,并辅带其他一些基本的生理性指标[1~4]。按照Rockall危险性积分的临床标准,对不同患者,可根据其即时的临床资料进行指标评分。这里的患者危险程度的等级评价标准为:0~2分的患者归为低度危险组;3~5分的患者归为中度危险组;≥6分的患者归为高度危险组。
2 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
2.1及时了解孕产妇出血人员的基本生理指标,及时掌握患者出血情况。对危险程度较高的孕产妇,相关的医疗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测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主要了解其余病情相关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临床表象要有一定的预先判识。考虑到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病情特征,需同时做好各项患者的详细记录,充分了解掌握孕产妇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其出血症状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具体到实际的护理操作过程时,可事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有效对有出血征兆的孕产妇进行相应的救治护理工作,而且要考虑将其中一条通道作为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观察通道,实时观测孕产妇出血患者的具体循环情况。另一方面,部分产后出血患者会在出血症状出现期间表现出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出现恶心、欲吐、贫血面容、头晕等症状时,此时护理人员应预见性做好出血控制措施,同时安排专门的看护人员密切观察产妇有无心悸、多汗、皮肤黏膜苍白等临床表现。在病房的安排方面,护士站根据产妇出血的症状程度将以上患者安置离站点较近的区域,并调整好应急医用器材处于备用状态。准备床边内镜治疗物品,随时通知应急值班医护人员,防备患者病情突变。
2.2加强孕产妇产后出血高发时段的病情观察。一般而言,孕产妇产后出血症状会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出现规律主要集中于产后2h内,在这个时间段内,产妇的实际测量出血量约占24h总出血量的75.5%。故此医疗人员应着重关注产妇产后2h时间段的产妇生理生化的各项指标,同时密切注意产妇的子宫收缩及脉搏呼吸等监测数据,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制订有效的防治及优化的护理措施。另外,对于晚间时段护理人员也应着重关注,考虑到在这一段时间内产妇情绪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如护理措施不当,也较容易发生出血现象。具体到科室,应加强夜间病情巡视制度,同时密切观察高危组患者该时间段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争取抢救时间,降低出血死亡率。
2.3孕产妇产后出血诊疗后的心理预期护理。护理人员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产妇出血病症的医学常识,并配合医生在产妇诊疗后向产妇说明产后出血的处理措施,缓解其紧张焦虑的心情。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生产时的阵痛而担心,继而表现为烦躁、焦虑等情绪变化,最终导致分娩不顺利,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产后出血症状。因此,对自身Rock积分危险程度较高的产妇应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并针对不同心理实施护理,避免引起产妇情绪变化。孕产妇在分娩或大量失血后,自身的免疫抵抗力下降,体质虚弱,身体处于各项指标下降的状态,生活自理有困难。医护人员应主动关爱产后出血的产妇,使其保持良好情绪,增强抵御疾病的信心,以主动式的态度配合医生的治疗。
3 小结
孕产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都有可能发生出血症状,如果医疗护理措施不得当,会加重产妇的产后出血症状。研究表明Rockall危险性评估对产妇出血症状程度有良好的预测功能,基于Rockall危险性积分的预见性临床护理方式,对孕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患者采取优化的护理措施,采取了积极预防并治疗的原则,增强优化护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妇再出血率和再出血病死率。因此根据Rockall评估孕产妇出血危险性程度并合理采用优化护理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出血情况的发生,并相应降低该病的再出血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王春波.综合护理干预在产妇产时及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8):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