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2 08:26: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黄山奇石课文原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14-01

一 弥补文本不足,开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再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网络正成为学生输送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现行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些信息,学生就不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取、吸收知识,而利用网络教学就能弥补此中不足。

例如《黄山奇石》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黄山的情况。课文以文本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黄山的美妙风光,文字非常得优美动人。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黄山毕竟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而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带他们到实地去欣赏。学生没有亲临现场去欣赏这些奇石,单从文字来理解就显得比较空洞、抽象。那么,对于这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的事物,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有什么办法能让学生领悟到祖国风光的奇特、美妙呢?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怎么办呢?传统课堂无法弥补这个缺陷,但是现在我们利用网络就能够做到。在组织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师利用教学虚拟网,将课堂链接到互联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上课伊始,教师有意设问:“你对黄山知多少?”这样一问,学生们便通过网络平台,输入关键词“黄山”,通过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很快便进入,登陆黄山网站,黄山的风景名胜、人情风俗、历史掌故等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丰富的资料,更激发了学生们去探索课文内涵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开放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我们尝试了分层教学的施教模式:A组学生快速搜索,复制网上有典型意义的图片和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并编辑这些信息资料,完成一份黄山旅游的报告;B组学生搜索黄山“四绝”的另外三绝--奇松、云海、温泉的相关句子,粘贴在word文档中,并可以插入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简单的编辑和保存文件;C组学生只需要搜索出黄山的地理位置、网站栏目的介绍等简单信息。这样的教学收到了“同步教、异步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在增加表象积累、开宽视野的同时,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三 网上互动,创建新的交流方式,促进多向协作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即要求学生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公开、坦诚的沟通,学会面对个体的差异,学会把个人的目标升华为团队的利益,最终促使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就是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充分自读、自悟,带着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疑难问题走向同伴,走近老师,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对讲等多种功能,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习之间构成一个多维互动的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黄山奇石》一课的教学中,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教师在制作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课件时,除了为学生搜索好一些现成的课件资源,课上还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的搜索,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让学生利用“网上邻居”和“聊天室”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在网络里畅游,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利用网络各抒己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这个环节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时空的开放,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思维火花的迸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高涨,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四 网上冲浪,开放求知领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篇(2)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用降低习作的难度。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补充的过程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再创造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在这些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构建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

一、在人物语言的空白处构建想象

人物的语言展示人物的性格,同时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课文常常出现人物语言不完整的情况,有的因为某种原因欲言又止,有的是因为屡被打断,有的是因为生命垂危无法说下去……由此造成语言的空白。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受了重伤,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教科书和孩子们,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里人物语言的空白比较典型,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说下去,填补这个语言空白。这样,学生在想象和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在人物行为的空白处构建想象

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行为时,一般是突出中心,有详有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常常留下些空白。例如《》一课,在枪林弹雨中站起来,用手雷炸塌敌人的半边火力点后晕倒了,文章下一段开头便写“天快亮了……只见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在两次英雄壮举之间有一段很明显的空白,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一空白,再引导他们开动脑筋,想象一下从身负重伤到毅然堵住枪口之间的动作、心理,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了解了课文,而且在思想上受到了国际英雄主义教育。

三、在故事情节的空白处再造想象

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地方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或跳跃情节的情形。例如《同一个名字》一文,从大家筹备抽选仪式到最终选出沃尔特·詹森,这中间省略了一些情节,而这些情节对于理解文章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故事发展的空白处,进行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再造想象。这种引导,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四、在课文插图的空白处创造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几乎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有一幅、两幅,甚至多幅,这些图画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同样,学生在阅读抽象的文字时,又在头脑中把它们还原为极具个性的图画。而有的课文插图多而文字少,教师利用文字少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图画与书画语言的交换,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看图学文《黄山奇石》,讲的是黄山有无数奇石、怪石,十分有趣,且景色神奇。课文配有四幅插图,其中第一幅图是黄山景观神奇。课文只写了一句:“那里景色秀丽神奇。”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黄山景观》为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同时辅以图片资料、幻灯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山峰耸立、树木苍翠、云雾缭绕的画面中,让学生围绕图画展开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想象,具体细致地描绘黄山的秀丽景色。

篇(3)

关键词 绘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59-02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入学不久,还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对他们而言,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所以许多学生每天拿着笔,写写画画,可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把绘画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绘画美的同时,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思想情趣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 绘画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单纯的讲授是不会让他们长久地保持学习兴趣的,所以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想点子,出主意,而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为什么画这些,这节课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之中来。可是如果引进绘画这一门学科,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来,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笔者用简笔画分别画出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小脚印是谁的吗?此时大部分的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堂上,纷纷举手回答:像竹叶,像梅花,像枫叶,像月牙……此时学生几乎没有不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笔者继续提问:谁来画一画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图案?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画画的学生专心致志,没画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负担。

2 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其实对于有些字词,只要画一画、讲一讲、看一看,就能很好地识记和理解了。

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月”字时,先在纸上写无数个“月”,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接着像认识人一样介绍这个字胖、这个字瘦、这个字高、这个字矮;然后和学生一起给字“穿上”衣服(即用彩笔涂上不同颜色)。学生不知不觉就会对文字产生感情,将识字当作认识人一样看待。通过绘画创设这些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文字信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语言文字知识。

再如,低年级的识字课中,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图1所示的图形,让学生认一认,看看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东西?学生通过观察,能认出这些东西分别是太阳、眼睛、牛、车、水、山、雨。然后,笔者进一步给学生讲解:太阳就是日,眼睛就用目来表示……最后,把这些字呈现出来,教给学生笔顺笔画。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图形中记住了字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而且使学生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3 绘画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是形象生动的,抽象的书面语言要转化成头脑中具体的形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等因素,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有时借助绘画作为辅助手段,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维维的画儿》一文时,笔者就把绘画环节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喜欢画画的特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指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在本上画出“维维的画儿”。等到大家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后,再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画,让其他人来评论。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在愉快的手脑结合运动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再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通过绘画让学生将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表现出来;再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的活动绘画通过本身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描述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帮助学生对理解课文、感悟黄山奇石的特点起到纽带的作用。

4 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就像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一段段文字中包含着许多能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想象创新的因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拓展性的练习,促进课文知识吸收、技能掌握,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篇(4)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问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的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着重点

选人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能落实到实处。

篇(5)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宁静;有的说:可以看到渔人对鸬鹚的关爱,渔人和鸬鹚配合默契;有的说:只要轻轻一抹,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或一檫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七、重辩论。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阅读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广大教师家长所认识,很多老师家长都想尽办法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家长过于急功近利,造成功利性阅读,结果非但没能减负,反而让孩子不堪重负。本人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对阅读的看法。

1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2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3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它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4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5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6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98-01

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语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工作与社会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对这些能力的掌握,以有利于今后的学习。

1 学会复述,让学生在“听”中学会表达

提高语言表达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之一。“听”要求集中注意力,听清楚具体内容,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了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行听说结合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复述。很多小学生学了新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课文的大意却说不出来。或者是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心里有数却不知如何回答。所以,在新课结束前,我们还应该把教学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想象、口述等。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复述课文:“如果你现在变成了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会怎样呢?”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是让学生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让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不仅如此,在复述过程中还应进行听说结合训练。复述课文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内容大致表达出来。复述前教师可以给适当的提示,等学生复述完后要进行适当的点评,除评价复述的内容是否正确外,还要对语言是否规范等进行适当的评价。

2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说”中展示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今后工作中的能力之一。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倾听、表达、与人交流思想的能力,是交际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强调:“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口语交流,课内与课外以及日常生活是锻炼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产生口语交流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就多媒体制作各种奇石的图片,把文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美景再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好像身临其境,感受很深。课堂教学之外,在班级中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交际活跃的口语活动,让学生相互间开展思想交流。或者围绕一个特定的情境,就某个主题开展口语交际的练习。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个单元后面,几乎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把这些内容设计成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来提高的交际能力。

3 深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美

别林斯基说:“在阅读时如果你感觉到人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人,你读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那你就得用幻想去补足这方面的不足。”阅读活动中就要强调“寻言以明象”,当口读出来时,就要在脑海里很快的浮现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在具体语言引导下,把想象的内容进入到虚幻世界中,去触摸情感的脉搏,聆听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北大荒的秋天》《火烧云》《九寨沟》《庐山的云雾》等。这些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祖国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在朗读中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如《火烧云》中的“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文中的优美语言引发学生了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

美。

4 开拓空间,让学生在“写”中创造美

法国教育家库西内说:“如果在作文教学中不进行审美教育,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小学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作文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机械地“模仿”的老路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只能东拼西凑。即使勉强的写出来,内容也是干巴巴的,味同嚼蜡。究其原因,最主要原因就是老师没有让学生了解自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享受自然,感受生活的美。我们在作文命题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选择美感强的题材。在语言表达方面,可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美的词句等。在教学课文时,也不失良机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篇课文时,笔者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谁去过九寨沟旅游过?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九寨沟情况可以吗?”还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也是非常美的,你们能把家乡的美丽景色与课文中的九寨沟作比较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把美的生活尽情地表达出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准确的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语文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师开展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有利于今后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34-01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八重”。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里,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竿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注。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了“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七、重辩论

篇(9)

教师一般会布置单项作业进行练习,像词句积累、背诵一段或全篇课文等。学生的语文能力当然需要循序渐进地逐一掌握,但是按照系统论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设计和规划语文作业,更能提高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含金量”。

一是设计作业要增加训练效度,使一个作业的内容承载尽可能多的功能。把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比较式题组区分易混点,通过拓展式题组巩固相通点。例如,教学一年级《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后,布置以下作业:

①按原文填空:

一只黄莺( )来了。她说:“小鹿,我( )过你家那些红玫瑰,可( )了!”一阵微风( )来,说:“小鹿,我( )过你家的玫瑰花,可( )了!”

②用合适的词填空:

一只蜜蜂( )在叶子上,说:“小鹿,我( )过你家那些红玫瑰,可( )了!”一位小朋友( )过来,说:“小鹿,我( )过你家的玫瑰花,还得了书画比赛一等奖呢!”

这组作业使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基础上,从重复式结构的比较中自主感悟到表达不同事物时用词的差异,巧妙培养了用词准确的语感意识,并促进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揣摩,学会表达。

二是设计作业还要基于一定的知识铺垫,减缓练习的思维坡度。按阶梯次序展开作业内容,由铺垫到辅助,由模仿到创造,由典型到变式,自然衔接,逐级递进;要控制作业密度,可以课前查找资料、获取背景信息,课中前后联系、比较感悟,课后迁移运用、综合表达;甚至把作业分解为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不同作业,分阶段观察动植物,留心周围事件,了解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布置作业增加选择性

学生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智能类型不同、习惯不同,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坚持开放、自主、灵动的原则布置作业,在内容、完成方式上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

从相同内容的作业中选择 如学习了《黄山奇石》,请学生仿照课文写句子的方法,从“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中选择一个来写,看谁写得生动、具体;学习了《鸟的天堂》,请学生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中各选择一个喜欢的句子默写下来,或者仿照动态描写的方法,从一场球赛、一片沙滩、一个课间中选择一个内容写出场景的激烈、热闹等。

从不同形式的作业中选择 围绕相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布置问、说、读、写、画、做、演、查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根据智力类型及各自特点选择完成。如学习了《秋天的图画》,学生可以画秋天的果园,可以捡几片落叶做书签,可以表演秋天的动物、植物、人们……

从不同难度的“自助餐式”作业中选择 完成前置性作业时,学困生可以选择认读字词,读通课文,理解词句;中等生可以选择聚焦问题,查找资料;优等生可以选择提出自己的独特认识,甚至质疑学习内容和主题。如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布置三项作业请学生自选其中一个:①朗读并抄写父亲语言、动作的句子;②儿子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想象练笔,补充课文;③有感情地朗读,编写剧本,排练短剧,扮演其中的某一个角色。这三项作业的语言、思维、表达难度依次提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评价反馈与落实

日常的作业评价反馈形式最常用的有“正误”“等级或分数”“评语+等级或分数”等三种方式。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将直接影响课后作业的效果。英国评价专家布莱克认为,相对于简单的分数或等级来说,详细的、含有改进建议的作业评语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可见,教师要尊重学生渴望被肯定、赞扬的愿望,针对语文作业做出顺应性评语,提出相应的优点、改进建议和方法思路。

教师评价作业,撰写评语 针对学生工整的书写、恰当的遣词造句、创新的思维方法,教师既可写出鼓励赏识性评语,诸如“字体端正”“这么具体生动,我很欣赏”“想法新颖独特,令我刮目相看”等;也写出简洁明快的、包含教师期待、启动学生“二次完成”的促进实践性评语,如“用‘××’词更准确”“把几个小标题综合起来表述更完整”“我建议你再仔细观察一次”等。这都能使语文作业效益增大。

篇(10)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人们可以用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来进行各种思维活动。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是互相依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普通话是我们国家运用最广泛的通用语言,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国家很早就提出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要求,并用立法的形式予以监督。然而我们都知道,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学校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小学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就成为各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虽然低年级学生入学前已有了一定的说话能力,但因为那是从生活中不自觉地习得的,所以说话常常伴有方言、土语、口头禅,普通话训练较为薄弱,需要老师在他们入学后认真地训练、逐步规范。

一、消除胆怯心理,敢于说话

说话,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家庭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说话能力。一些胆小,见陌生人或在众人面前不敢开口说话的学生,主要还是心理素质差的原因,他们害怕自己说不好普通话,不标准,担心失败带来的伤害。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多引导、多鼓励他们,多提供说话的机会。早自习时,每天选择两到三个学生给同学讲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或一件自己熟悉的事,每人三分钟,要面对全体同学,声音要洪亮,要说普通话。课堂上,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后主动举手起来发言,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能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字音上的问题,便于指导。

二、面向全体学生,扎实训练

在我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一种现象,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经常发言,也使得这部分学生会发言,自然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多一些;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发言,不会发言,甚至从不发言,教师因为要考虑到整节课的时间安排,往往总是让爱发言、会发言的这部分学生起来发言。时间一长,这些学生成了“发言专业户”,不爱发言的学生成了观众和听众。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整体提高,差生很难得到同等的锻炼机会和老师对他们字音的纠正机会。从根本上说,每个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高低都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达到标准,符合教学课标的要求,教师就要有全面训练、整体提高的意识,量体裁衣,制定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训练措施。

三、创新训练方式,稳步提高

一是引入游戏模式,加深识字记忆。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学说纠正字音。主要设计了两种游戏训练方式,一是火车接龙:把学生分小组进行。随着学生发出“呜——喀嚓、喀嚓”的声音,教师手上出示一个生字,让一组学生拼读音节、分析字形。哪个学生读音错了,或字形分析不对,这列火车就必须停下来,修理整装好之后才能继续往下开。二是猜字谜:教师根据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猜字谜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例如:“工厂里来了一条狗”是什么字?(厌)谜语猜出来了,字也就会写了,同时发音不对的字他们就能自行进行纠正。

二是变革朗读方式,增强朗读效果。为了让学生都得到语音、语调的训练,朗读课文采取按座次轮换,同学评议的方式。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读得好,课下就会加强训练,并能根据课文中标注的字音来纠正读音。对于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采取让学生排练课本剧,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如《坐井观天》《小壁虎借尾巴》《夏夜多美》。课本剧不仅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而且把一些书面化的语言变成轻声、儿化接近口语。学生通过表演,既提高了普通话口语化的能力,同时在表演中需要把握好表情、语调、重音、节奏,进一步增强了朗读效果。

三是复述课文内容,提高会话水平。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课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熟悉故事情节十分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实际教学中,适当进行“说”的训练,指导学生叙述故事片断,归纳故事情节,进而复述全篇课文,不仅提高了掌握课文内容的速度,而且提高了会话水平。如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后,我启发学生:你认为这只骄傲的孔雀在经历了这样一次深刻的教训后,会有什么变化?请你们分小组说说,然后说给大家听。这种复述中“说”的训练要求合理想象,合乎原文,学生在自然的表达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普通话水平。

四、创设情境训练,巩固深化

篇(11)

二、写话教学基本策略

写话训练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重点训练在二年级。一年级写好一两句完整的话。二年级写好一个句群或简单的段落。

(一)模仿教材,规范语言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乎则,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1、仿写句子

写句子是写话的基础,低年级孩子刚刚接触写话,一切都处在萌芽状态,教学就要符合他们的特点,从基础抓起。

(1)写完整。

低段教材里有许多色彩鲜明的插图,我经常引导学生说说“谁(什么)干什么?”“谁(什么)是什么?”“谁(什么)怎么样?”,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这几种构句形式。在此基础上,拓展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帮助他们在说话训练中提高“完整”意识,形成句子概念。

(2)写具体。

一位教师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老师先出示了两个句子: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教师先请同学们读句子,找不同,然后再说读句子的体会。你从“迫不及待”这个词语中感觉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感觉到小猴子很想吃葡萄架上的葡萄。”“小猴子爬的速度很快。”“我还感觉到葡萄架上的葡萄长得很好,很诱人。”等等。教师顺势小结:大家体会得不错,“迫不及待”用得多好呀,把小猴子急着要吃葡萄的样子写出来了。通过比较句子,学生体会到:在句子中加上某些恰当的形容词,会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生动。

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一个个句式,激发了学生写话兴趣,提升了写话能力。

2、仿写片段

当孩子掌握简单的句式后,就有写一段简单的话的欲望,但是他们又不知道从何写,在“愤”、“悱”之机,教师就要把握好契机,做好领路人。可以从课文中精心选择具有明显构段特征的片段进行仿写练习,让学生有模式可鉴,有素材可写,这样可以激发写话兴趣,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如,教学《从现在开始》后,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写“猫头鹰”、“袋鼠、“小猴子”的?有什么相同之处?

由于有了阅读教学的铺垫,学生写话思路开阔,妙句连连。体会到了作者连句构段的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的精妙。

(二)挖掘教材,激活语言

在学生掌握了规范语言后,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充分挖掘其间的写话资源,培植想象力的花朵,激活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的写话世界繁花似锦。

1、补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因此教师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中的“空白”,诱发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延伸、补充,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如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的教学,我通过让学生写“便条”来挖掘课文空白点。有个孩子这样写道:

亲爱的老奶奶:

您好!三个星期前,我和小伙伴玩游戏时,用石头把你家的玻璃砸破了。当时我很害怕,没有勇气向您道歉。现在,我决定把三个星期送报纸的钱攒起来,给您修理窗户,并真诚地向您说声对不起,希望您能原谅我。

这种补白式写话,将所学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迁移于自己的言语实践,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领会文本的内涵,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2、续写

有许多课文言尽而意未已,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就课文进行发散式思考,鼓励独特的想像和创新思维。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这一课,教师设问:“假如青蛙跳出了井口,会发生什么事呢?”有一个小朋友这样写:

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天原来这么宽广啊!大地也这么宽广啊!”青蛙还看到了高高的大树、青青的草地和五颜六色的鲜花,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还有一望无际的农田、川流不息的大河……

小鸟问青蛙:“你还愿意回到井里吗?”青蛙红着脸说:“我不愿意。因为井里的世界太小,外面的世界多么宽广。”

依托原文某一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表达富有新意,又在语言特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使写话生动、得体。

3、拓展

(1)利用诗句拓展。诗句语言凝练,可以让学生在体会原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想象,使形象更具体,色彩更鲜明。

学生学完《山行》后意犹未尽,我趁势让学生结合诗句,写自己想象的一段话。有位学生这样写:一个深秋的傍晚,杜牧和他的朋友坐着马车到山上去玩,石头铺成的山路弯弯曲曲的。一路上,他们听见许多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欢唱。杜牧禁不住诱惑,让马夫停下车来,他要和朋友一起欣赏这美丽的风景。他们抬头向山顶望去,山多么高啊!四周云雾缭绕,真像大山穿上了纱衣,隐隐约约还能看见几户人家呢!一阵凉风吹来,杜牧向四周眺望:林中的风景真是太美了,经霜打过的枫叶不知是不是喝了很多的酒,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简直比春天的花还要艳丽!看到这美景,杜牧不禁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种扩展式写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2)利用图片拓展。人教版课本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往往使人浮想联翩,除此之外,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图片。以图为媒介,以课文中出现的句式为范例,拓展训练,不仅使学生享受美,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教学《黄山奇石》时,收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图片,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写一写其他景点。有学生写到:瞧,这就是狮子抢球。两只勇猛的狮子,张牙舞爪,竭尽全力,头顶彩球,声震山林。

看图写话是孩子对图画语言进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把图画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极大地激活了孩子的个性语言。

(三)拓宽教材,运用语言

1、增加趣味性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童趣横生,引领他们写话,除了要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之外,还应注意学习形式的新颖,教学情境的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通过媒体,实物,游戏等方式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事实证明,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话素材,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体育类的下象棋、贴鼻子、抢凳子、掰手腕、迎面跑等等;生活类的叠衣服、系鞋带、包饺子、剪纸等等;知识类的背古诗、成语接龙、猜字谜等。每次组织活动后,学生情趣盎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创设情境性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写话训练中,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创设表达的情境,满足学生的强烈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写作欲望。

有一学生在《拔书》中写道:……陈老师把书一页一页地插在一起,就像在洗扑克牌一样。大家瞪大了眼睛,心想: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老师说:“谁先上来试试?”话音刚落,潘奕辰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他弯着腰,两只手紧紧抓住书脊,咬紧牙关,左拉右拽,书本纹丝不动。他不甘示弱,使出了吃奶的劲,可惜还是没成功。他叹了一口气,下去了。

这时,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大家议论纷纷,百思不得其解。老师又叫了十几位同学来拔,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后来,陈老师告诉我们:两本书的书页互相穿插夹在一起,会产生一种力,叫摩擦力。当拉力越大时,摩擦力就越大……

3、注重生活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最好合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叶圣陶指出“让学生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学习就是生活,并非生活的准备”。学做小导游,介绍象山的美丽风光;学做小记者,采访好人好事;学做宣传员,出一期班报班刊。让生活与习作相连,作文更有了源头活水,学生不再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不会因千人一面而死气沉沉。

我们在校园里开设“小鬼当家”商品交易会,要求小朋友把闲置在家里各种各样的玩具、学具、纪念品等拿到学校,以物易物,或者直接换钱。在交易过程中,在讨价还价过中,在小组竞赛中,既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