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一下数学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9 08:41: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一下数学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一下数学总结

篇(1)

先说说英语和历史吧。总体来说进入高中以来我的英语成绩呈现直线下滑趋势,这次也毫不出意外的只考了87分。我很清楚的明白考低分的原因:平常老师让默写单词时不写,让记语法时不记。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发愁,特别是在做单项选择题的时候,单词不知道什么意思感觉哪个选项都对,语法不知道怎么运用感觉哪个选项都是答案,结果只有乱猜了,这次考试在这方面就吃了大亏了。历史这科自我感觉还是挺简单的,因为上次考试还得了80多分呢,我想的是这次至少可以考85分的,结果非常完美的验证了一个词语:眼高手低。成绩下来只考了66分。虽然说这次全校历史成绩都有所下滑,但是得高分的还是有的。这次历史成绩给了我不小的打击,更何况老班是就是由历史老师,的确有点不给他面子了。平常历史学的还挺卖劲的,对历史也是有浓厚的兴趣的,可考试毕竟是考试,后面的非选择题基本上都是只得了一半的分,以后可得注意了。再说说政治吧。说句实话《生活与哲学》这一册的知识比较难理解,平常的学习也只是死记,根本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平常做练习题也不注意总结,结果考试的时候后面的问答题基本上是胡写的,想到哪一点就写哪一点,没有头绪没有要点。有因必有果:有两个大题不得分,有一大题只得了一分,在整张卷子上拉了将近30分,虽然选择题做的还可以,但分数也基本上定格了,只考了59分。看看分数再想想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睡觉,发呆...特别是老师讲练习题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听的,以至于对张老师讲的问题分析、做题思路都毫无印象,考试的时候随心所欲,乱答一气。现在终于知道自己有多笨了,真后悔。

数学和语文成绩小有进步。语文就不用说了,数学可是个难题。说句实话,数学有25分的选择题不是我自己做的,后面的大题自己苦心专研的。自认为很简单的,结果很不爽的有两道大题不得分。选择题在别人的热心帮助下错了两道,还不错。其实,这段时间可没少在数学上下功夫,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得了92分。语文得了115分,我最开心的是语文没有低于110分过,但成绩还有待更进一步。最后说说地理吧。其实高一上学期学自然地理的时候,我的地理成绩还是一踏糊涂,但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我还是毅然选择了文科。为了补瘸腿科,我对地理学习也格外的努力。高一下学期是人文地理,比较简单,慢慢的我的地理成绩也有所上升。其实能有这样的成绩和地理老师和老师是分不开的。刚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我不敢向老师问题,也从来没有问过。高一下学期和老师开始带我们班地理之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慢慢的也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时间长了对地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我今后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次地理成绩还算理想,考了83分。我想这与我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考试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对以前做过的练习题的复习,但是选择题错的太多,错了5道,基本上好都是平常老师讲过的,真不应该。总体上来说,这次考试题不算太难。但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还是吃了不少亏。以后一定要注意。

篇(2)

2、 三年的方法:

改变往日作风,完善自我。上课认真听讲,不懂就问,主动学习,乐在其中,激发对各科的兴趣。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整理知识,学习之时全神贯注,玩乐之时痛快地玩。身体是学习的“资本”,每星期坚持锻炼,睡保证7小时以上。

3、 三年的补救:

如成绩还未上去,使用此补救方法。一旦发现各科目的成绩下滑(高考的科目),立刻在不影响其他科目的时间,利用课余时间补救,务必在2个星期内有所提高,又以2个星期的时间内逐步提高,创新,变被动为主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高二目标:

高二实行文理分科,应注重选科,在此同时,不要忽略语数英和综合科,由于此几科的分值也在150分,所以在注重语数英和自选修科目同时,课外也应学习一下综合科(原因选择题少,每题“含金量”高。分数应达到语文——125以上;数学——125以上;英语——110以上;选修——120以上;综合——100以上。)

5、 高三目标:

高三虽是高考的决定时节,也是人身体最虚弱之时期,所以要注意身体,而学习方法就需改变。

科学安排时间

1、 全面

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

2、 合理

要找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同学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有的则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复习一会语文,就做几道算术题,然后再复习自然常识外语待。

3、 高效

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候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把比较容易的放稍后去做。此外,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

一天中供自己安排的时间基本上分为四段:早上起床到上学,上午放学到下午放学,下午放学到吃晚饭前,吃晚饭后到睡觉。同学们主要应在这四段时间里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内容。

在进行时间安排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要突出重点

也就是说,要根据地自我分析中提出 的学习标点或比较薄弱的学科在时间上给予重点保证。

2、 要有机动时间,计划不要排太满太紧,贪心的计划是难以做到的。

定了计划,一定要实行,不按计划办事,计划是没有用的。为了使计划不落空,要对计划的实行情况定期检查。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检查表,把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进度,列成表格,完成一项,就打上"√"。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使计划越定越好,使自己制定计划的能力越来越强。

具体计划

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盲目激情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取得领先的机会。 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寻求期,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

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进入一本梯队。 高二下半学期是一个稳步发展期,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基本确定自己在年级的学习地位。

篇(3)

虽然新课改要求进行素质教育,但是芮城县初中教育仍然是向考试看齐.初中中考时不考地理,所以地理在初中长期被视为“副科”,每到考试前地理课就被语数外等主课占用.而且因为地理在初中不受重视,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也出现了薄弱现象.芮城县高中地理教师师资不足,受过专业地理教育的教师都进了高中.初中地理课大多是由没有地理专业素养的“主科”教师捎带上,甚至一些乡镇初中都没有安排地理课.那些初一、初二开设地理课的学校,到了初三因为要应付中考也不再开设地理课.总之,初中地理“副科”使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完成,最终造成高一地理教学时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不扎实,成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1.2教师对现行教材要求难以把握

新课改中教材的改版是一个亮点,教材的编写不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更加贴近生活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新课标要求不具体,加上高考方案尚未确定使得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度、广度、难度难以把握,导致教师仅仅将课改前原有的知识体系搬到课堂,增加了课时所需,导致课时紧张.又由于高一地理上册属于自然地理,它的学科性较强,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冲击.芮城县所使用的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设置了大量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指导教师进行活动安排,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是这却成为教师处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活动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才能达到“活动”效果,占用大量的时间,这使得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出现课时紧张的问题.

2.3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

初中地理是“副科”影响了初中地理教学,高中的“重理轻文”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因为现在高考仍然是3+X的考试模式,高中学生到了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公民的技术要求较高,理化生的学习成为关键,所以很多大专学校和大学更多的设置了理科类专业.芮城县除芮城中学外,博立中学、陌南中学,风陵渡中学都在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分科,而且文理科班级设置不均衡.如博立中学高一共九个班,只设置了两个文科班,这样在高一上半学期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会选择理科,所以对地理学习不积极,到了高一下半学期分科后,已经选择理科的绝大数学生根本就不学地理了.

2多种途径提高芮城县高一地理教学质量

2.1努力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在回顾初中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初中所学的知识再重新给学生讲解呈现,然后再学习新知识,因为这会使得课时紧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情境,立足于高中的方法,归纳、分析、总结出对应的初中知识.

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全球气候分布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所以在高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初中气候分布的知识已经淡忘或初中没有基础,需要进行复习.

在处理这一节时,教师不必先组织学生学习初中学习过的全球气候分布,然后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气候特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影响产生了哪些气候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区受到哪些风带和气压带的影响,就可以得出该地是哪种气候类型.这样处理既对学生初中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又让学生学会了用高中知识归纳、分析、总结,另外还可以节省时间.

2.2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虽然课本讲解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很枯燥,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科的趣味性特点:以“奇”引趣,以“新”增趣,以“智”激趣,以“美”诱趣,来设计教学很容易使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导入中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疑问,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要,从而会萌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因为需要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如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学习时,导入设置马纬度的故事,然后提出为什么30°N附近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在听课时就会认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从中寻找答案.总之,教师应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3加强新课标研究,优化教材处理

新课改下课程标准仅仅只是课程教学的标准,教材是课程教学中具体的材料和一个途径,教师要组织课堂教学必须要熟悉课程标准,在透彻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校情、生源再重新设计一套教学流程.地理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首先应该改变以前“教教材”的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合理选择使用教材.此外在教学的广度、深度方面避免过分专业化的处理.对于新教材提供的充足的可供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自学、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资料与方案,教师应该恰当的选择教学内容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不加选择的全部讲授,必然导致课时紧张.

篇(4)

回顾高考那让人叹谓的成绩:语文114,数学74,英语94,理综175.我已经不想对自己的成绩作出任何评价,或者说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没有考好之类的话,我只想做个分析和总结,说一些有用的话。

失败,寻找内因。父母的教诲已够多了,我想我应该独自思考下自己的未来。

首先,回顾下自己是怎么样度过高中三年的。高一时,我犹如一头疯狂的小鹿在教室外的走廊嬉戏。那时的我丝毫没有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导致的是学习效率很低上课老爱走神,没有专心听讲。早读课的宝贵时光匆匆流走,自己浑然不知,要么和同学说话,要么唱着歌,哼小曲。对自己的放纵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考试成绩很差时,我却想着哪些人比我还低,就是着这种自以为是毁掉了自己的上进心。

胡思乱想葬送了大把的宝贵学习时间。从未脚踏实地的做好应该做的事。中午午休时间算起来有一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我拿来闲聊,或者干脆一睡不起,到两点二十分上课才醒来。昏昏沉沉的大脑显然无法正常运转。思维跟不上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牢。一知半解的我在考试中手足无措,然而面对考试的失败,却又重蹈覆辙地延续自己的错误。自习课上将个人的浮躁心理彻底显露出来了。浮躁,不专心,注定很难取得成功。

对于各个科目,自己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还行,每次都没有好好分析自己的成绩,比较一下。其实自己真的很差。

特别是数学,明知自己对函数掌握地不好,却不主动去补。自以为几何很简单,可几何题很少得满分。

高一下学期的文理分科,是人生的一大抉择。我最后选择了理科,违背了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堂而皇之的将之归于叛逆的选择。其实我后来才知道,不管是什么学科,只要用心去学,没有学不好这一说。我知道,没有做到。

高二时关键,我并没有抓住。发呆,打乒乓球。还是发呆,打乒乓球。我老是迟到,高中第一次被叫家长,却是因为一次迟到。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希望你出成绩。但是我似乎从来没有出过好成绩。又想起,她对我说,你呢,书还是有的读,至于是什么样的大学,估计你最后得到的和你自己想象的相差很远。还是被她言中了。

一个荒芜的高二留下了一个无奈的背影。肖老师走了,不再坚守,不再面对热嘲冷讽。或许她真的失望了,对那个常常倒数第一的班级。其实老师们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她只会说,我累了,让我休息一会吧。

那一年,我似乎没做什么,只感觉时间过得好快。来到了令人唏嘘的高三。换了一个很有实力的班主任,改变了我们的物理,改变了我们的成绩。然而我们却不包括我,我依然没变,还是那个懒散的我。高三的十几次大考,我没有一次上过500分,而有的人没有一次下过500分。人与人的差距就在这里吧。高三伊始时,雄心壮志的我希望通过一年的努力,争取一个好的成绩,我幻想着高考能够超常发挥。幻想只是幻想罢了。买了很多资料,试卷,后来却发现自己连学校发的东西都做不完。

每次大考,同样对成绩抱有幻想,我应该会考好的吧。从700名到600名的进步也会沾沾自喜,我想,这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嘲讽。每次发完试卷,总是沉默,只有语文成绩聊以欣慰,甚于炫耀,想来真是可悲,可笑。

每每熬夜做着作业,因效率过低,没有效果,反而影响了白天上课。这便是老师所说的,最为愚蠢的方法。我朦胧的睡眼在物理课上微闭了几分钟,老师看到了,却从来不说。对于二本线都上不了的学生,她何必浪费时间去惊醒他们。等我睡醒,或是一个题的结束,亦或是另一个题的开始。

化学课上,当我的回答和答案恰恰相反时,我看见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正盯着我,我低下了头。耳畔传来的班上第一的解答,一句“完全正确”从化学老师的口中说了出来,“坐下”,我缓缓弯下身子,拉回自己的椅子,尴尬地坐了下去。回答正确的那个人不是我,不是我……

高考之后,面临困境。会有无数人来问你,考得怎么样,我没有沉默,轻描淡写说出复读。亲朋好友或有人指着鼻子“骂”,你干什么去了,对此,我的回答是:没有,没有,我没有干什么。是的,我没有干什么,没有学到什么,没有收获什么。或有人抱乐观态度,鼓励我,再来一年。高考之前有个诚信应考承诺书上有这样一句话:今年不行,明年再来。今年作弊,终生后悔。我没有作弊,却不幸成为了那个再来一年的人,这个概率,似乎比“再来一瓶”要低。而这一切却又似乎是必然的,因为平时的成绩能够反映高考的水平。

篇(5)

数学作为高中生所学科目中的关键科目,是高考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曾有人说“高考得数学者,得天下”,说明数学成绩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就目前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其重要地位不可撼动,因此备受社会关注。

一、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现状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学校是县城一中,就本县来说本校生源还是很好的,下表是本人所在年级两年来的主要数学成绩分析表,主要列出了该年级学生在历次考试中各层次所占的百分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考数学成绩差距不是很大,绝大多数都在及格以上,高一上学期会有一小部分同学因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落后,高一下学期会有更多的学生感到数学学习起来很吃力,加之物理跟不上,选择学文科(文科不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难度较小)。高二数学知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综合性进一步加强,致使又会有一部分学生掉队,所以最终能坚持到高三并能通过高考考出好成绩的人数会少之又少。这种现象近年在我校及周边学校都存在,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家长十分慌乱,一会儿让孩子上补习班,一会儿给孩子买资料,但往往效果不佳,最终影响高考成绩。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学、不真学、不会学而导致的。

所谓不想学,就是学生没有主观学习的动力,往往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以外的事物上,如玩手机、玩电脑游戏、看小说、谈恋爱等方面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热情很大,对学习不关注,也有些学生受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学习、考大学无用”的意识比较强,尤其是在当下,这部分人数呈上升趋势,当然,这些学生在其他科目上的成绩也不会很好。

所谓不真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眼高手低”,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实际上没有真正地把知识和方法掌握,即便考试分数不高也会以“自己失误而导致的”等借口推脱,而不去认真反省、努力改正。长此以往,当真的发现问题时,往往习惯已经养成,改变起来难度很大。

所谓不会学,指的是学生你看着他天天学习也挺认真的,一会儿看课本,一会儿做作习题,一会儿查资料,但是效果就是不好,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慢慢地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学习数学。

二、解决上述现象的对策

针对目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这部分学生学好数学呢?笔者结合个人实际,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数学“学困生”人数。

1.全面关注,区别对待

目前大部分高中学校采用的是跟班制,即会从高一把学生带到高三毕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从高一开始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地把学生分为放手型、看护型、监护型三类。

2.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那么他必然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去认识、理解、掌握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与方法。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的学科特征,挖掘其背景并通过深入地探究,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数学课堂上,要结合实际多给学生留出动手实践的时间与机会,所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动手实践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还能真切感受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数学教学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习题课,在习题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主动寻找多种解法,这样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锻炼解题的灵活性,能够卓有成效地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不仅能使学生把所学会的知识融会贯通,还能使知识系统化,更灵活地运用知识,有利于学生归纳、综合、创新与探究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特征,充分利用各种知识与手段,抓住各种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模式,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掌握方法,明确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人认为,高中的数学知识有很多就像工具的说明书,告诉你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功能与作用,然后经过练习与培训就可以使用工具去进行生产作业。比如对反证法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其适用题型、方法原理、一般步骤及使用方法,然后学生能在此基础上解答相关问题。若能灵活应用,则可以去解决一些更复杂的问题。

三、结语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对于家长、教师、社会来说,要想让所有高中生的数学成绩及数学思维不断提高,需要家长、教师、社会各方面共同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东强.探求高中数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中学数学研究,2013(7).

篇(6)

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应试教学为主,而忽视语言交际和应用的功能,是我国外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倦情绪,结果出现这种怪现象:学生急--硬着头皮学而无效果;教师急--诲人不倦却事倍功半;家长急--八方求援而劳民伤财(师文笠, 2002)。而"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这一套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的听力水平没办法提高。

"听写法"即"以听写来促听力水平提高的方法"(何自然,2004)听写是一种综合技巧训练,有听力,理解力的问题以及能力问题。"听写法"这种教学模式,通过重视学生在音,形,义全方位的练习,能克服目前农村高中教学中的缺点。以下是"听写法"这种教学模式的个案分析。

4.1 案例教学

案例一

案例类型: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听写训练教学

学生年级:高一

学生水平:普通

教学内容: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片段

教学时间: 15分钟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热门电影Kung Fu Panda(功夫熊猫),提高学生的听写能力,巩固一些语法如名词性从句等,用语法知识推测出一些弱读的单词。针对少数学生的出现厌学情绪,给与一定疏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图片,原声电影中人物形象化的语言和体态语,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并熟练运用语言。选择的内容健康向上,能给学生一些启发。

教学步骤:

1)听前

(1)功夫熊猫的图片,让有看过或听过这不影片的学生来介绍一下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听写训练热身)

Kung Fu Panda is a 2008 American animated comedy film. It was directed by John Stevenson and Mark Osborne and produced by Melissa Cobb. Set in ancient China, the plot revolves around a bumbling panda who aspires to be a kung fu master. After a much feared warrior escapes from prison, Po is foretold to be the Dragon Warrior, much to the chagrin of the resident kung fu warriors. Dreamworks is working on a sequel to Kung Fu Panda, which is currently in pre-production.

(2)提出问题

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re upset?(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Guess what will Po do when he's upset?

Let's watch the film.

(3) 提出听写任务,第一遍听,了解大意,并且思考提出的问题。第二遍再逐字逐句听写。注意里面的语音语调。对比较难的句子,听第三遍,第四遍进行核对。

2)听中

(1)对放一遍片段(消除字幕),让学生听他们的猜想是正确还是错误。

(2)指出比较有难度的词汇,sacred(神圣的),suck(糟透了),venom(毒液),人名: Mantis

(3) 对Po 和Master Oogway最后说的那段对话进行听写练习,一句停顿一次,让学生进行听写训练,把每一个单词都写出来,学生在听写的过程中,注意剧中人物的的语音、语调和说话方式。其中第一个句子和最后一句比较长,也比较难,让学生多听一遍。

3)听后

(1)利用利用投影仪将学生的文章逐步分析利用投影仪,指出一些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评。

(2)教师此时把重点放在教学目标和其他语言知识上;总结一些听写方面的技巧和策略,如连读 弱读the, is,a等。

(3)向学生提供原文。由学习者自己与原文比对,学习。

(4)让学生模仿里面的发音,注意语音语调。

(5)课后作业。模仿语音语调,如连读,弱读等;利用周末时间,可以观看这部影片,并且把最喜欢的话,听写出10个句子。

4.2 个案分析

这个案例能突出听写的主要目的。听写课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听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技能;同时也加强学生语音及语法方面的训练。

从选材方面来讲,大部分学生对所选的材料都比较感兴趣,听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Wajnryb(1990)还指出短文中应该使用基本的、自然的和常见的语法结构,并且应尽量避免使用专有名词或专业术语。案例中,这是一个对话,里面的丰富的语音语调更接近现实,对于高一下学的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里面讲的话题是烦恼的时候,应该如何来解压,这个话题是学生说熟悉的,特别是高一(下),有些学生有了厌学情绪,这对于他们来说,会引起共鸣,应该是他们喜欢和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乌龟最后的话: Yesterday is a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Present. 这句话里不仅包含着一些连读,若读等语音语调的知识,而且里面也隐含的人生哲理。

英语听力活动多种多样,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听前、听中、听后三分法(王蔷等,2000:86-95)。这个案例训练了学生听前预测,听中获取、判断、归纳等技能,听后进行巩固总结。教学过程都比较清晰,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

加强学生在语音以及语法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Wajnryb, R. 1990.Grammar Dicta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7)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差,甚至害怕数学、讨厌数学.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是造成大量学生数学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分析数学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成因及其教学对策.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浅谈如下:

一、造成数学成绩落后的非智力因素

1.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他们往往不注重理解,偏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有时题目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于所学的知识尚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数学知识掌握显得松散零乱、理解不深.在学习上,他们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2.意志薄弱,学习的持久性差

有些同学,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的题目,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和信心.他们还常经不起诱惑,贪玩厌学,不能自制.

3.自卑感强,自暴自弃

由于老师、家长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有些同学在未接触到一些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产生了畏惧心理,一旦接触到这些知识,稍有困难,便自暴自弃,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最终放弃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高一上学期的应用题和高一下学期几何入门,常使一部分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学习.

二、培养数学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对策

分析了上述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状况后,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本人采取加强学法指导和教法研究,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心态和坚强意志,培优辅差榜样带动互动双赢的对策.我提出如下几种教学对策: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才之路等数学史料及数学的广泛应用,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精心设疑,让学生以疑激思、以疑获知,组织游戏、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努力使这种兴趣逐步稳定,直至发展成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教师要注重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课堂上,教师应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幽默、张弛有度,这可让学生受到感染,自信地对待学习.教师应利用各个教学环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

3.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重视培养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由于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虽能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新旧知识往往联系不上,孤立地储存在头脑中,出现掌握不牢的现象.为了避免学困生学习时的盲目思考,消除学困生由于无效思维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逐步让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习得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4.磨炼学生的意志

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工夫,锲而不舍,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意志.设计的提问或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通过适当的解题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又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5.注重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每一名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如,对自卑感强、自暴自弃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逐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步步将他们引向深入.

6.表扬进步,鼓励成功

篇(8)

在学校众多教育课程当中,数学教育有着重要位置,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表达思考更有条理,同时使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的基本思想、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面对问题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及对问题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做出了重大尝试和改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对数学课程主流改革方向的反映。

一、数学课程改革前后的异同点

解三角形是第一册下册里面的第二个板块,在平面向量之后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解斜三角形的应用实例。在解三角形的应用部分的实习作业方面,补充一部分材料阅读,关于人们早期采用何种方式测量地球半径。这些内容都涵盖在解斜三角形的范围内,在教材139页到151页,共有十三页内容[1]。这些内容之前有关于向量的小结复习题,被安排在了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材的最后一章。

现行新教材中有关解三角形的内容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必修5的第一章《解三角形》内,其中第一章的内容包括正弦、余弦定理的探究和发现,是对有关解三角形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应用举例,包含阅读思考内容;有课后复习题、实习作业和小结。内容从第1页到24页,总共24页,对三角形的编写篇幅增多,按出版社的意图从必修一学习到必修五,那么解三角形的内容在所有必修课本的最后一册,意味着学生要到高二才会学习这部分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会按照自己的进度而不是课本必修1到必修5的顺序教学[2],从教师角度看,虽然新课程中有关解三角形的顺序有所改变,但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学。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变革方向

1.教材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新课改之后的数学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不厌烦数学学习的前提下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探索研究意识,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部分的原因,以及这部分对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遇到实际问题该如何解决,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

新教材中关于解斜三角形的知识点引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十七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测出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通过地月之间的距离该如何测量、轮船的航向和航速、海上岛屿的距离等引申出需要研究的内容。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展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2.学生是课堂主人公,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教师掌握课堂整体节奏,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并没有多大成效,而且会引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厌烦心理。新教材中更多地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生把握课堂整体节奏,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旧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在例题安排方面都是正弦定理的应用,没有涉及解三角形。因此,例1和例2中都试对三角形中的一个元素求解,例3涉及三角形的分类讨论。新教材在例题设置方面只安排了两个,内容涉及解三角形,例2涉及分类讨论,同时在第8页设置了关于解三角形的学习探究。这种探究方式为主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运用其他方式对正弦定理进行证明,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上,而不是老师的教授。

3.适当设定问题,培养学生总结思考能力。

新课程改革之后更注重对学生思考总结能力的培养,通过增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方法对问题进行证明,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教材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利弊分析,并对三角形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

在余弦定理方面,新老教材均设置了两个例题,而且难度相当,不同的是新教材使学生做题时有了选择性,在第7页的解三角形的问题中,可以对两种方法的利弊进行思考,同时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问题类型进行总结,增强学生总结思考能力。

在距离测量和方向测量方面,新教材在例1、例2中都设置成距离测量,例1给出实际数据,例2进行灵活考察,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极大考验。新教材在距离问题方面设置了两个例题,在以老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老教材例1和新教材练习2一样。在高度方面设置了3个例题,更具层次性,利于一步步发展学生思考能力。

4.将内容与几何知识挂钩,培养学生几何思维能力。

新课改之后的课本内容应用性更广,设计的层次感更强,更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算题。通过设定一些较难的、水平较高的问题,加之增添一些其他相关的扩展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3],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关于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理证明,老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推导,新教材则直接给出公式,并将这一公式多次进行应用,同时在三角形的证明过程中,涉及中线长度及海伦公式等几何问题,例9设置了通过正余弦定理对三角形进行恒等证明,习题B组中12到14题均为三角形证明题,并多处运用面积公式。将这两者进行科学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及几何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部分的实习作业方面补充一部分材料阅读,关于人们早期采用何种方式测量地球半径。这些内容都涵盖在解斜三角形的范围内,在教材139页到151页共有十三页内容。这些内容之前有关于向量的小结复习题,被安排在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材内容的最后一章。

现行新教材中有关解三角形的内容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必修5的第一章《解三角形》内,其中第一章的内容包括正弦、余弦定理的探究和发现,是对有关解三角形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应用举例,包含阅读思考内容;有课后的复习题、实习作业和小结。内容从第1页到24页总共24页的内容,对三角形的编写篇幅增大,按出版社的意图从必修一学习到必修五,那么解三角形内容在所有必修课本的最后一册,意味着学生要到高二才会学习这部分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会按照自己的进度而不是课本必修1到必修5的顺序教学,从教师角度看,虽然新课程中有关解三角形的顺序有所改变,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二、基于解三角形的高中数学新课程变革策略

(一)教材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新课改之后的数学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将数学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教材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不对数学学习感到厌烦的前提下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索研究意识,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原因,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遇到实际问题该如何解决,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

新教材中解斜三角形的知识点引用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十七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测出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通过对地月之间的距离该如何测量、轮船的航向和航速、海上岛屿的距离等引申出需要研究的内容。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展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是课堂主人公,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教师掌控课堂整体节奏,采用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并没有多大成效,而且会引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厌烦心理。新教材中更多的是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生把握课堂整体节奏,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老教材在例题安排方面都是关于正弦定理的应用,并不涉及解三角形。因此,例1和例2中都试对三角形中的一个元素求解,例3涉及三角形的分类讨论。新教材中在例题设置方面只安排了两个,内容都涉及解三角形,例2也涉及分类讨论,同时在第8页设置了关于解三角形的学习探究。这种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运用其他方式对正弦定理进行证明,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上,而不是老师的教授上。

(三)适当设定问题,培养学生总结思考能力。

新课程改革之后更注重对学生思考总结能力的培养,通过增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方法对问题进行证明,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同一问题有不同方法,教材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利弊分析,并将三角形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

在余弦定理方面,新老教材均设置了两道例题,而且难度相当,不同的是新教材使学生做题时有了选择性,在第7页的解三角形的问题中,可以对两种方法的利弊进行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问题类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总结思考能力。

在距离测量和方向测量方面,新教材在例1、例2中设置成距离测量,例1给出实际数据,例2进行灵活考查,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极大考验。新教材在距离问题方面设置了两道例题,在以老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老教材例1和新教材练习2一样,在高度方面设置了3个例题,更具层次性,利于一步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四)将内容与几何知识挂钩,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新课改之后的课本内容应用性更广,设计层次感更强,更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算题。通过设定一些较难的、水平较高的问题,加之增添其他相关扩展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大,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关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理证明,老教材要求学生自己推导,新教材则直接给出公式,并将这一公式进行多次应用,同时三角形证明过程中涉及中线长度及海伦公式等几何问题,例9设置通过正余弦定理对三角形进行恒等证明,习题B组中第12到14题均为三角形证明题,并多处运用面积公式。将这两者进行科学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及几何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将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这位曾经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的博导爸爸,将自己的教子心得概括为三条:一是早教,重视孩子学龄前特别是三岁前的智力训练。二是培养自学能力、韧性及耐心,让孩子保持学习的专注,做事扎实透彻,养成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三是活学活用,强调应用性。

三岁看老,好习惯是养成的不是天生的

陈一昕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陈现在是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院长,是位博士生导师、教授,母亲李秀兰是扬大教务处的一名教师。爷爷和大伯也都从事教学工作,全家曾被表彰为“全国五好家庭“。

陈一昕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认字,两岁的时候,爸爸就让陈一昕开始学写日记,用最简单的话记下每天的事。

这种训练有人认为过早,可是陈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岁看大、三岁看老这句俗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资料显示,脑部细胞的整个缠结过程70%至80%在三岁前完成。三岁以前脑力活动的基本功能如果不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后来的训练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其中,阅读是打开眼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因此,陈将儿子的早期教育规划分为三步走,即识字、阅读、写作。孩子思维简单,缺乏耐性,只要求他每天写一句话,比如今天妈妈带我去别人家玩了,比如上街买什么东西了,遇见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除了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陈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营造一种英语氛围,不管陈一昕是否听得懂,每天只要在家,他都抓紧一切时间播放英语。在他看来,语言虽然发音不同,但是语境、语法、表达方式的抑扬顿挫有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提早介入英语,虽然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无益处。

孩子生性好奇,对于外界世界往往会提出很多为什么,有的家长因为无暇顾及,往往应付了事,甚至所答非所问。可是陈夫妇却总是引导孩子发问,在日常的沟通中,也经常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探求未知的知识。为了培养陈一昕的数学能力,陈没有让孩子从枯燥的加减乘除学起,而是给孩子讲解数学主要是研究推理的,教授加减法的时候,陈就会给儿子举例:爸爸个子最高,但是如果站在地上测量是一个数值,如果坐在板凳上测量,数值就会相对减少,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应该用减法。

在许多家庭中,遵循的往往是传统的严父慈母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陈和妻子李秀兰却协调得很好,总是从最好的最适合孩子的方法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夫妻间如果出现分歧,俩人总是坐下来商量。

每天晚饭后的学习时间,爸爸妈妈在一起学习,陈一昕则在自己的房间学习。陈一昕上学后,爸爸严格规定,无论作业多少,都必须在十点前就寝。开始的时候,妈妈经常会借故去孩子房间看看,不是送个苹果,就是倒杯水。这种做法遭到了陈的强烈反对,他说:“你想想,孩子学习能否效率高,最重要的是能否专注,你进去一趟,孩子的思路必然会被打断。再说他边吃边学,结果哪边都没干好。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这些细节必须注意到。”妻子最终还是遵从了丈夫的意见,事实证明,这些细小的环节恰恰是决定陈一昕以后在做学问时心无旁骛的主要秘诀。

跳级成功,自学上了科大少年班

陈一昕进入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以后,学习任务加重了。有的家长每天紧盯着孩子,孩子抽空玩一会,家长会一个劲儿地唠叨,结果孩子在玩的时候也惦记着学习,因为没玩够,学习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作为教师的陈对于这种心理十分了解,所以他对儿子提出的要求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专注,学习和游戏要区分开,该玩的时候一定尽情玩,一旦投入到学习中去,就要集中精力。

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不放手”、“不放心”,一味要求他们用“拼时间”的方法来完成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几乎不给他们一点儿主动发展的空间。陈却不这样,他要求儿子在课堂上一定充分消化吸收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放学后的时间则由孩子自行安排。

许多家长往往寄希望于题海战术来培训孩子,陈认为做题是必须的但不是绝对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针对性,善于总结自己学习上的经验和规律才是弥足珍贵的。

正是因为父亲的良性引导,陈一昕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浓厚兴趣由此被激发,他先后获得扬州市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一等奖。由于参加各项奥林匹克竞赛屡获全国大奖,陈一昕还被称为“奥林匹克少年”!

陈认为,教书无非就是教人如何读书,如果一个学生懂得了如何读书,那么就不会在乎老师教授多少,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一点点摸索研究的。有了这样的理念作为指导,陈一昕在初中阶段就自学了高中物理、数学等学科。在父亲“优势发挥法”的建议下,他从自己最擅长也最感兴趣的数学物理入手,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自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关或者比较枯燥的部分,此时,陈除了给予解答与指导,更多的时候,建议儿子先将这部分内容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等学完了下阶段的,再回过头来解决就相对容易多了。陈一昕开始的时候还不太相信,后来有了几次类似的经验,对于这种学习方法就驾轻就熟了。他好奇地问父亲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他:“数学家华罗庚早就说过,数学上有些难题如果停留在一个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简单多了。因为居高临下的时候,以前视若畏途的也就成了小儿科了。”

当陈一昕进入高一下半年的时候,一个机会摆在了他面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正在招生。得知这个消息,陈一昕想要试试。陈和妻子决定尊重儿子的决定,经过仔细分析,家人认为他数学、英语、物理都比较好,可以去试试。

那个时候已经是4月份了,临考试还有2个月的时间,高一没上完,陈一昕就跳到高三准备参加高考。一般来说,跳级会打乱正常的学习步骤,而能否跳级主要取决于孩子的自学能力,这一点,陈夫妇对儿子相当自信。陈一昕的亲和力很强,很容易就跟比自己大两岁的高三学生打成一片。

结果在高考中,陈一昕的成绩超过了当时的重点大学录取线。紧接着是复试,少年班的老师曾经担心高考的高分是长期应试训练的结果,所以用复试题目考察考生知识的宽度和深度。陈一昕顺利通过了笔试与口试,成为少年班大学生。

篇(11)

一、理解新《课标》,注重创新思维引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充当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由传统的讲授式转向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演绎知识认知与探究的过程中引领着学生前进,帮助学生开拓知识领域。

二、探究新《课标》,深化创新思维教学

新《课标》的精髓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益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反对包办代替,倡导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绝不是指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练把握教材和学情,对重点、难点、疑点不但要讲,而且要多讲,讲深讲透,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当然,还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做到启发引导,讲学生所需,抓讲解的时机,注重实效。要做到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师生合作的参与者。在高一下学期,上到向量这一章内容时,有一学生感觉掌握很好,我就让他当小老师上了一节课《向量的数量积》,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他求助于同学、老师,我还向他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是课前必须准备的,这样他不仅掌握本节的内容,而且学会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还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展示自我的动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教材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三、执行新《课标》,激发创新思维

新《课标》更多地强调“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传统课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安排大概五分钟左右,主要时间都用在教师讲评类型题,讲评练习上。这样使得学生成为解题机器,不能联系运用,更不会举一反三。经常有学生问:“老师,数学学那么多,如三角函数,导数,数列,有什么用?”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在上《集合》这一章内容时,集合的性质:唯一性、无序性、确定性,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

案例1:下列表达是否能形成集合,理由:①高一(1)班高个子男生,②高一年段身高超过1.70m的学生,③大于2的整数,④{5,7,11,-7,5,3+4},……

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总结后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因此,应通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或数学中的生活,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四、深入新《课标》,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探索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奥妙,了解其背景,改变传统的先直接给出定义定理,接着举例运用,然后就是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我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定理、公理的应用与证明过程,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这样一种教学方式,确实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教学,学生对知识掌握深刻,也能自我总结,对于没有见过的题型,也能自己推敲。

案例2: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公式可以运用在由等差和等比组成的数列求和中:等比数列{a}前n项和S,公式推导:S=a+ag+ag+…+ag――①,gS=ag+ag+ag+…+ag――②,①-②得:(1-g)S=a-ag,S==,此法可用于求类似于数列{n•2}前n项和S:S=1•2+2•2+…+n•2――①,2S=1•2+2•2+3•2+…+n•2――②,②-①得S=n•2+2-4。

新课程要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认知的过程,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操作者,因此,教师应随时戒备着,注意把握方向。

五、投入新《课标》,鼓励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使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也能充分体现,学生不只是听,而是说,尽量说,一起讨论,知识碰撞,思维交接,学习兴趣被激发,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在讲解复数这一节内容时,有一道习题:设复数z•z+2iz-2iz+1=0,-z=2i,求z和z。此题考查复数及其共厄复数运算。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一般都能想到:设;z=a+bi;z=c+di,=c-di(a,b,c,d∈R),将它们代入原式,四个方程,四个未知数,来求解。但这样计算过程繁杂。可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讨简便方法。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思维、知识结构来分析问题,有些组得出了(z-2i)(z+2i)=3。而对于有些小组可以作恰当的提示:因式分解。这样不仅每个人的思维都在动,而且让学生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创新思维得到锻炼。

六、创设开放性问题,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散,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方式。课改教材中的案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案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学生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也习惯于和本节知识挂钩,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能有效发挥案例、习题的功能。而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设计标准答案,不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即鼓励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所以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要让课改中的数学教学真正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柄生,吴俊,王佩瑾,孙国汗.现代数学观点下的中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