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教育的关键。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育把心理学知识在全校学生范围内普及。在课堂教学中把积极、向上、正面的知识内容输入给学生,塑造学生的潜意识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信念系统的形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容体系,结合学校心理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合于学生需要的教材,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以自己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导丛书,逐步使心理学课堂成为具有启发性、教育性、指导性、趣味性、实效性,广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民办高校的教师也要做好科研工作,科研内容以应用性为主,在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同时,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特点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使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取得实效。
2、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民办高校应坚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理念,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校报、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浓厚校园心理文化。同时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内容包括面向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工作、心理短剧比赛、心理影片展播等。
三、要形成有效的网络教育、咨询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及其它信息技术手段,使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购买大学生心理咨询管理系统软件,使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形成全方位的网络。通过先进软件的使用实现大学生心理普查与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网络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网上预约、网上咨询与网上管理。心理教育发展中心应具备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放松训练室,开展面对面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咨询服务。尤其是发现学生应马上救助时,可为学生提供更快捷的绿色服务通道。同时,心理教育发展中心教师要有过硬的心理咨询技术,这种心理调节技术的特点一定是广谱的、高效的。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运用技术进行有效解决。
四、要构建完善的机构体系
健全的机构建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民办高校心理教育机构的建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性的心理教育服务机构的建设。动员区域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共同参加,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共享资源,创新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同时也指民办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与地方性的专业机构保持联系,提高高校心理工作开展的专业性。二是各高校在设置专业的心理教育机构时,须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实
2.1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
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对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陌生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严重不足,所以要在广大教师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他们一致的认可。另一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也很重要,因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干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室内外的名人名言,校训,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这些,都能使学生有一种道德感,美感,理性感,会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2建立了正规的心理咨询室
农村寄宿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失眠、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咨询,释放心理压力。倾吐和宣泄心理不,解决心理困惑和青春期心理矛盾。当然,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此外,学校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测量,测试等。
2.3宿舍管理者和后勤大灶人员发挥保育员功能
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给予各种帮助。举一案例,我校校长发现一名学生不爱学习,整天闷闷不乐,成绩由原来的名列前茅,滑到班里后进生的位置。校长洞察此问题后,和该生谈心,学生说出了实情,吐出了真话,原来青春期的他,看上了一位本班女同学,时时暗恋,影响了他的学习,经校长给予心理帮助后,很快学习赶上去了,现在一切良好。学生除了学习外还要吃饭睡觉,作为宿管人员和后勤大灶人员,在学生们进入自己所管理的领域时,也要给他们细节性的关照,饭菜质量,水温的冷热。学生饮食习惯的好坏,起卧习贯的养成,都处于心理作健康教育的范围内,所以宿舍管理者和后勤大灶人员起着保育员的功能,让学生在这里得到犹如家庭父母般的关爱。
2.4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除专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也要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
2.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训练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②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学会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消极情感。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③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合作和竞争。④人格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抗挫能力等。⑤自我心理修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⑥性心理教育,强化性道德和性法治的教育,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2.6心理辅导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二、根据贫困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工作
根据对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贫困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特征总体情况见附表。
1.上下统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学院应充分认识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院教职工人人参与,充分发挥自身岗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特别要求教学一线人员要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夯实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同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宿舍,取得较好的成效。
2.全面规划,构建“三全一多”的工作模式,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引导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侧重个别,重在教育引导”的工作方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全面规划,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渗透、多层次实施的“三全一多”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建立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有序、有效的轨道。
3.重视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学院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还要实施辅导员持“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只有考查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以有效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如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共接受12场专业培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工作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对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
4.有效推进,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除课堂外,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校刊、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同时,学院应针对学生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如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热线、心理信箱、自助阅览、宣泄等服务,构建多元、立体化的服务方式,就能提升服务质量,有力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三、基于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开展工作注意方面
1.主动适应新形势、新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特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特点、职业心理成熟的规律的研究,探索构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经历,积累相关学生评价数据,主要分为四大块:教务系统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布置作业《自我心理成长报告》收集学生课程学习后的感悟,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累的学生评价,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经过对采集数据的梳理分析,发现教务系统中90%教师的学生评价分数在90分以上(满分95分),近70%教师在各下属学院教师学生评价排名中位居前列。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心理课程总体是满意的。
(一)对课程内容的评价
关于课程内容,学生有这样的评价:“总体很好,感觉很放松,不必拘谨”;“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在生活中会想起课堂上老师教过的知识,能帮助自己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有关建议,学生提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更多地分析与大学生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降低课程内容的重复度,能突出重点,传授在现实问题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方法”;“建议在大三时候再增设心理课”。综上所述,学生对心理课程是比较欢迎的,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有趣、丰富,与现实生活有联系,但希望在课程内容安排的时间、层次、与生活的紧密性方面能有所改进。
(二)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对教学模式的评价中,学生提到最喜欢上活动课,理论课对心理测试、互动游戏和心理电影等更感兴趣,有学生提到教师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个人成长经历,对自己启发很深;有学生评价教师单纯教授心理学知识时,学生容易走神、玩手机等,对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更不喜欢教师道德说教式地教导学生。学生对心理课程的期望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希望在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中,掌握更多自我认知、情绪控制、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技能。
(三)对师资队伍的评价
在分析学生评价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谈及对教师的印象比较多。有提到“遇到最好的心理课老师,我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有人格魅力,上课很有趣”;“老师幽默、自信、大度、温柔,我们喜欢”;“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对我们有耐心”。在学生的评语中,基本都是对教师的积极评价,授课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三、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策略
基于以上学生评价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心理课程是受到学生欢迎的,学生们期望经过课程学习,了解自我,塑造健康积极的人格。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成功案例。笔者借鉴现有文献成果,结合自身研究,对课程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一)课程目标注重发展性
心理课程初衷是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问题及疾病,课程目标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设置。实际绝大部分学生心理是正常的,但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比如自我认知偏差、情绪失控、人际冲突等。心理课程目标应从传统的预防性模式转向发展性模式,重点在于从正面引导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意义,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促进个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教学目的应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统一:在知识层面,学生要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学生要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自我认知技能、压力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情绪管理技能等;在自我认知层面,学生要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内容注重针对性
根据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安排应减少对问题人格和人格形成消极因素的关注,加强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和人生态度的研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人把所有的力量都运用到极限而问心无愧的人生态度,它促使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拥有快乐和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构建心理课程的内容,总原则是以多元学科背景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做一个懂得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人。在具体内容安排时,要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主观幸福感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等;要和学生分享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方法和技能,如养成读书习惯、坚持运动锻炼、旅行增长见识等;要结合学校实际生活展现典型人物故事,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启发学生。课程内容要有理论的指引,更要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鲜活实例来将理论具体化,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课程模式注重主体性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心理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性,所以课程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情绪体验受到启示,具体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积极情绪体验应用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最终实现积极改变。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采用双向的、互动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尝试把课堂模拟成团体咨询的场景,鼓励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学生在师生互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中积极改变认知;丰富课程内容展现形式,通过案例、视频、心理测试、时事新闻等传递信息,将微信、微博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兴媒体带进课堂;增加活动课的比例,活动课的场地可以安排在专门的团体辅导室,也可以设在室外,在自然环境下,学生通过肢体、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特别有助于人际交往、团队建设、恋爱等教学专题的教学效果。
2.师资人员多元,专业素养较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有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等。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师资力量不足较为普遍,配备多元,结构复杂,而且兼职人员相对较多,专职人员缺乏。屈正良等人调查我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师生比约为1:10985,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名学生[3]。二是缺乏具有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多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人员转型而来的,他们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少专业资质,进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
3.课程教学随意,忽视学生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形式开设,课时少,覆盖面窄;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课程内容设置随意,缺少针对性,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切身感受,而且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求。
4.机构机制不完善,运行效果不理想。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同时,仍然存在一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机制不完善,责任和分工不明确,工作经费、专用的团体训练室以及团体辅导和培训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多是走过场,覆盖面窄,缺乏针对性,以上种种原因,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经过多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总结得出,只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和系统化,才能提高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1.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当前高校里几乎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早早接触到了网络,熟悉网络操作,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所以很多人也依赖网络。他们的上网行为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到2013年7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人,网民中年轻和高学历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手机网民数量大幅上升,达到4.64亿,手机是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在当前网络普及和发达的前提下,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平台。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完全接受这种学习的模式,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及时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扩展了宣传和教育覆盖面。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依赖于发放心理健康图书资料、印发宣传纸质材料和开展心理咨询,利用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橱窗、宣传板等媒体,这些宣传方式会受到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是新形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4]。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和博客等网络载体具有覆盖面大,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点,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和覆盖面。
3.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预防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每一个学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主体,因此,自我调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电子刊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全体学生推行,以方便、快捷的形式使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并学会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遵循不同时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课外知识宣传和咨询中心干预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网络宣传、网络教育和咨询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面,不仅对传统教育方式是有益的补充,而且促进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
1.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助于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等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层策略,即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浮在表面,应该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高校要严格执行“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成立专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级主管领导工作小组和二级院系主管领导工作层面,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统筹领导,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反馈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预防工作体系以及“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系统,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2.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朋辈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型模式,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5]。在大学生中间朋辈心理辅导的开展主要依靠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较少的重要补充。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需要规范和完善心理委员的选拔、管理和考核制度,对心理委员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可以从自评、班级考评和辅导员评议三方面进行,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认可度,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主动性。
二、当下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虽然目前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正因为现在的青少年观念错位,是非混淆,以至于他们把正常的遭遇也视为不正常的,增加了增加的心理压力;同时,现在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据有关统计,中学生心理你健康者在初中生中的比例是15%—20%,高中生的比例为20%—25%。学习过度焦虑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在学习压力和升学竞争的现实下,一些学生常常会感到压力很大,处在紧张状态,很少与人交流。这种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甚至过度焦虑还会导致学生精神状态低迷,自暴自弃等不良个性倾向。学习的过度焦虑又会导致厌学情绪的滋长。学业成绩在多数家长眼里是非常重要的,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在优胜劣汰的应试教育中失去了轻松和快乐。一些学生自卑感很严重,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因为相貌、家庭条件不好,担心别人瞧不起而变得郁郁寡欢;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而自我埋没,妄自菲薄。另外,情绪不良,人际交往困难,也是影响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新时期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成因来自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因此必然综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把基础教育引向狭小的死胡同,教育方式陈旧,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又什么都不会。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厌学情绪加重、自暴自弃等不良因素发生。其次,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家教态度、方法,内容。形式及策略等诸多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对自己的子女期望过高,给子女太多压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溺爱过度,为了孩子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干涉过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集中反映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三、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主阵地。
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用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观念,让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整个过程以一种思想情感交流沟通的方式,而不是说教宣传,强制接受。因此,如今的政治教材都力图把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方法教育融为一体。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它就不能完成其德育任务。和其他学科相比,政治思想课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中的哲学常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提供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的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完成政治课的智力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是有重要影响。因此老师首先就应该具备有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老师缺乏良好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很难想象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咯爱自身心理素质和人格的提高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保障。
区别于前几年的大学生,当今的大学生综合心理素质又有所降低,独立学院自然也是如此。心理素质的低下,主要体现在发现世界和改造世界两方面。从发现世界的角度看,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懦弱性,导致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不容易获取全面有效的信息;而从改造世界的角度看,他们又对自身的实际能力以及对客观问题的考量都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偏差。
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人才建设。
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一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进日常生活中各个行业的人才建设。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自然是有着不可忽视的直接联系。从目前的独立学院大学教育学科建设来看,高效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辅助学生完成自身能力的拓展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较为薄弱。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独立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落实,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内容还是核心思想,都未能与实际要求相持平。内容方面,学校的教育机制仍参照了前几年的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丰富性,无法适应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和心理教育需要;思想方面,仍然局限于心理教育的表面,却没有深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深层内涵。因此,思想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还是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
2.大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人会存在一定的偏见,误以为只有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才可以进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他们对心理教育退避三舍。另外,相关学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宣传力度欠佳,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也不会做出妥当的处理和深入化学习。
3.家庭方面过度娇生惯养。
如今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人群,主要以90后为主,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没有受到过什么特殊的锻炼和经历。一方面,他们的脾气相对暴躁,处于叛逆期的他们无法做到与他人的友好交流和相处,容易造成矛盾冲突的激化;另一方面,大学生之间的情感纠纷相对复杂,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他们无法采取理智的方法,正确处理好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新时代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拓型对策
1.采用网络互动平台。
互联网络技术的推广,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宜,都可以做到现实与虚拟的融合。基于新时代视角,强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保障他们充分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互联网——这个相对封闭、保守的平台,抒发和宣泄自己的一些个人情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与其他陌生网友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排除自身的心理问题和矛盾,使得大学生可以有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完成心理阴霾的缓解和疏散。
2.强化“心理小分队”建设。
“心理小分队”主要是出于对部分大学生的封闭心理的照顾,通过若干名同学组成小分队一起解决各自的心理问题的方式,来强化新时代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心理小分队”不是独立学院内部盲目的小团队建设,在落实过程中,既要保证团队内部成员间的互相信任与支持,也要避免小分队成员的随意排外,应该尽可能从分队的实际建设出发,将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贯穿到个人的具体发展过程中。
3.推进野外实践活动。
从独立学院的学生构成来看,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是独生子女,在家被父母娇生惯养,心理素质相对低下,因此,适当推进野外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而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考虑到活动人员的选定和安排,还要对具体的地点确定和活动布置,作出细致化的分析和考虑。野外实践活动应该立足全局观念,从整体角度出发,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互动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高中独生子女不良个性形成原因
高中独生子女的这些不良个性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也是长期积累的效果。总的来说分为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两方面。
1家庭原因
独生子女出生时绝对是健康的,营养、教育也不成问题,倾全家资源供养一个孩子当然富富有余了。但是在对这些独生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热闹成长时所需要的健全的人文生态环境。自古以来我国的长辈对晚辈的就是十分溺爱的。特别是如今的社会形势下,长辈对晚辈的溺爱表现的更加的淋漓尽致。在家中,除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其他的活,做饭也以孩子喜欢的为主。孩子有什么要求都是有求必应。给孩子买东西也是以各种名牌为主,担心孩子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当孩子做错事时,也舍不得进行责骂教育。
很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就是其分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得高分就能够成才。家长的喜怒哀乐几乎都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有的家长用金钱和物质来刺激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忽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引导。现代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他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严峻都不眨一下买回家。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作文等兴趣班,家长们也不辞辛苦的进行接送。最后的结果却是使得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严重。
2社会原因
现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的社会、包容的社会,中国社会政治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经济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循环。各种学说、理论、观点,各种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各种文化、风俗、习惯,在中国大地上异彩纷呈、此起彼伏。高中生对社会事物已经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却不能够完全的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进行辨别。电视和网络中的一些东西很容易高中生造成思想上的冲击。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父辈的竞争压力和生存危机,或多或少的都会传递给独生子女,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影响。他们会因为父母的时间紧张而缺乏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会因为父母工作繁忙而缺乏精神上的关爱,会因为父母的生存压力的转移而合父母产生隔阂。甚至会因为父母的下岗或失业而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社会的阴暗、丑恶也不时沉渣泛起,异端邪说、,诱惑、艾滋横行,、赌风日盛等都对他们的成长环境造成十分坏的影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时有发生的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也可能在它们的成长历程中投下阴影,尤其是社会两级分化的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对他们的是非评判、价值取向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塑造高中独生子女良好个性的几点意见
1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的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等原因会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十分的不好。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良好的适应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班主任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技巧。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利用校广播站和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向学生介绍心理自我疏导常识,组织学生开展互助式心理疏导,使得学生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疏导。新入高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重新给自己定位。因此,班主任要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2注重个别辅导,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
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和等更多的关爱。爱一个好学生容易,爱一个后进生难。班主任要根据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状态,培养乐观稳定的情绪、开朗坚强的性格、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和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心理素质基础。在关爱、辅导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充分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氛围
自媒体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自媒体传播比较自由,传播的方式比较个性化,有时候信息的隐蔽性也很强,有可能使得一些不良信息扰乱整个信息的传播环境,这使得自媒体的开放多元性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有可能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蒙蔽,这将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同时,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交往的虚拟性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减少,但是,虚拟的人际交往不能代替现实的人际交往,长期以来,自媒体会对大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做好自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高校低年级学生正处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正处于未成熟与成熟之间,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都会有谈恋爱和渴望异性的需要.特别是看到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经常出双入对的出现在教室里看书、在饭堂里用餐、在校园里牵手散步、到郊外去旅游等情境,由于孤独寂寞,低年级学生内心容易产生羡慕,甚至渴望这样的大学生活,想谈恋爱的心火就这样给点燃了.但现实中,低年级学生由于缺少感情基础,恋爱心理的未成熟导致低年级学生恋爱成功率普遍较低,使他们经历分手的痛苦和不牢固情感的煎熬,现实中因恋爱失败而造成的情感困扰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低年级学生性生理的逐渐成熟,受到性意识的种种困扰,他们渴望跟异性的交往,因性冲动问题而导致心理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都给低年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精神憔悴、失去信心甚至感觉到失去生活的乐趣,最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一桩桩校园自杀、他杀案件的发生.
1.2对网络的依赖性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生活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可以说,互联网的到来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少低年级学生一方面因为在校园社团活动中、班级同学相处中,没办法很好处理同学间、高年级学长间以及与老师的关系,备受人际交往的困扰,所以他们心理上只能寻求在网络中得到与人交往的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游戏、网络购物和网络电影以及其他丰富网络资源所吸引,对虚拟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导致低年级学生失去生活的目标,每天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制,在现实的校园生活里,表现出自我封闭,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滑,考试成绩亮起了红灯,这更加打击了低年级学生的信心,产生心理问题.
1.3来自专业学习的压力
不少低年级学生,由于在高考时没有准确填报志愿或由于高考分数的原因,没有录取到自己兴趣的专业去学习,被调剂到相对较为冷门的专业就读,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缺乏自信心和学习方法,校内转专业受挫导致部分低年级学生情绪起伏较大,上课精神不集中,对自己的前途过分担忧;有的学生甚至放弃本专业的学习而改学其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低年级学生感到专业学习压力加大,似乎学习已成为一种被迫的行为,想学得学,不想学也得学.
1.4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高校很多低年级学生来自偏远山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这部分学生在与老师、学长以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一般都会表现出不自信、害羞、胆怯的心理特征,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讲话底气明显不足,现实校园生活中总是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缺少与老师、学长以及同学们的交流,思想较为封闭,少言寡语或整日沉默不语,精神状态欠佳,伴随有晚上失眠等不良症状,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抑郁症状,严重的时候会感到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家庭经济困难使低年级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形成挫折感,感觉到现实中很多东西都是针对着自己,面对困难,很难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困难,缺乏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大学生活的理想和目标,消极地对待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敏感心理在家庭经济困难的低年级学生中非常普遍.因为他们家庭经济困难,对与金钱有关的事情都会十分敏感,他们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困境,不希望因贫穷而成为需要同情的对象.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在心理产生不平衡,感觉与同学之间的不平等.
1.5社会大环境的冲击
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新事物、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涌现,这对于人格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迅速变化的低年级学生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低年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最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低年级学生看到他们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在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困境,使他们认识到未来就业的形势,从而过早的担心以后自己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倍感就业压力,出现了焦虑心理,影响了心理健康.
2加强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的措施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积极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不仅要对低年级生进行入学教育,而且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卫生教育,适当加入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所学专业的情况、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人际关系的特点的内容,请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成功经验等,对于低年级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是极为有利的.建议学校可以根据往届低年级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编辑成温馨的答语,印发成“入学指导”心理健康小册子派发给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学生解决自己一些普通的心理问题,同时,适时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讲座、宿舍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讲座以及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专题活动.
2.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
除了原有的心理中心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各院系专兼职辅导员外,建议高校建立低年级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制度,在低年级学生中选拔身心健康,热心班集体事务的学生担任低年级班级心理委员,并对心理委员进行系列的心理学相关培训,使其具备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组建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志愿者组成的朋辈心理咨询员进驻学生公寓社区,建立社区学生心理辅导室,长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提供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全面覆盖至学生活动的各个领域.
2.3加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快速反应系统
高校应及时建立和加强三级危机干预预警系统.第一级:低年级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委员.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党员和团员的作用,加强思想沟通,广泛联系同学,及时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各种变化,发现有异常的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党委书记报告或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求助.第二级:院系党政干部、专兼职辅导员及专业任课教师,做到关爱学生,时刻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院系党委可以有针对性地与心理问题学生谈话,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遇到严重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向学校领导或者有关部门,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帮助.第三级:在学生公寓设置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及时组织低年级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需要院系关注的重点对象,建立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指导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低年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危机干预、处理和疏导,防患于未然,共建稳定、平安、和谐的校园.
2.4建立校园学生情感交流平台,邀请情感专家坐阵
高校可以在校园里组建各种渠道的学生情感交流平台,包括校园网论坛情感交流平台、校园QQ情感交流平台、校园情感专家交流平台和学生公寓情感交流平台,定期邀请情感专家坐阵,及时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在情感问题方面所遇到的困顿而引发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使广大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培养恋爱的能力与责任,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2.5建立专门助学机构
建议高校要设立勤工助学中心,设专人分管,用透和用好国家奖助学金、大学生临时生活补贴政策以及社会、企业家对贫困生的爱心捐助,推进贫困低年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按照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从家庭贫困证明、班主任推荐和班级民主评议、院系审核四方面综合考虑,认真细致地做好贫困生贫困等级(一般贫困、贫困、特困)评定工作,建立贫困生资料库,并对贫困生进行检查与监管,实行动态监管,确保每一笔资助都能落实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鼓励贫困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参加勤工助学课外兼职等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改善经济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所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兴趣、需要、气质、性格、能力等),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相应的具备长期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三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多门学科的交集,处于各学科的边缘地带,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
高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点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这一人生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重,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其目地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形成健康人格。
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要求,还是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与完善的主观愿望。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很多。首先,自身经历是形成自卑心理的历史因素。受社会传统观念或自己的某种理想意识强化,高考失利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其次,社会评定是形成自卑心理的现实因素。社会舆论没能有效引导人们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职业学校往往被看作是低档次的学校,职校学生往往被看作是低层次的学生,使大多来自农村的高职院校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许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并非出于自愿,许多新生入学时都不能摆脱心理阴影。所以,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重新树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当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在这一阶段,教师及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关爱学生、抚慰学生,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增强学生的健康心理机能,并较好地适应高职学校的学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成功之本。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信息和美,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由历史、现实、未来汇成的信息海洋,由泪水智力、智慧、信心所谱写的悲壮的人类进行曲,像甘醇,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给青少年以思想的启迪。
三、重视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要建立良好的关系,我觉得:首先要对学生有颗爱心。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容易唤起学生的进取心,因此,对学生要信任不要歧视,要关心不要冷漠,尤其是对那些成绩差的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更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励,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给予他们以成功与欢乐的体验,因此对学生的真诚是联结师生情感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其次是老师的为人师表,老师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正直、刚正不阿的为人,具有渊博的知识等才能赢得学生对你的尊重,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佩服你,才能“信你之道”。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中学生心理不健康比例的增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老师从多方位去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从师生情感中吸取向上的力量,从而克服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形成一个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的心理环境。
爱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甘露。要坚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绳之以纪,持之以恒”的教育方法,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消除学生的戒心与对立情绪,打开心灵的窗口,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勇于克服学习困难
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明显标记,就是他的坚强意志。”苏轼曾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墙头这些心理素质。
例如,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差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形式,而经受挫折是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有效手段。若提供给学生的问题都是机械地模仿和套例题,怎是一帆风顺,缺少波折,就无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雅化”例题思路,讲讲探索失败的一面。即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退回到与学生相仿思维态势,或一筹莫展,或逐步尝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寻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就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看到,失败对任何人都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学生具有坚强单击品质,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造就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潜能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正确指导学生多读与专业相关的资料、书籍,养成自学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听课。教会学生掌握听课思路,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延伸来听课,这样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再次,要指导学生在复习中用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并归纳要点,掌握关键,吸取精华,形成知识体系,养成巩固学习知识的习惯。另外,要指导学生思考,用老师的思维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联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同时要求学生多提“为什么”,侧重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人际交往训练等,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的、和谐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活动。总之,用不同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促进职校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职校生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是职业学校教师的一项经常化、制度化、持之以恒的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科学性指导下的实效性,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进一步推动这项事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晔.谁为大学生解开“郁闷”心结[N].中国青年报,2005—06-03.
[2]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张岂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4]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5]武建芬,孙明涛.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6]杨剑,季浏,田石榴,等.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7]高志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咨询[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12).
[8]董广杰.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9]冯观富.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与管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