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8 01:28: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模版行业分析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模版行业分析报告

篇(1)

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1-0000-00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提高的用户需求,网站项目经历了由简单的HTML到ASP,PHP,.NET语言的编写,由一两名设计师自由创作到团体集体分工实施完成的转变,网站的设计和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复杂的软件工程。目前,网站项目主要以B/S模式开发,以网络服务器为核心,浏览器为交互端的软件建设项目,是根据特定规范在预定的预算和时间内完成的网站开发任务,他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网站,也可以是基于各种需要的网站应用程序。为实现网站项目的具体功能,达到预期的计划目标,网站项目必须建立规范、有效、健壮的开发机制,也就是要做好网站项目管理,其中需求分析尤为重要。

1 网站项目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需求分析是一个项目的开端,也是项目建设的基石,没有做好需求分析的项目是有高风险性的。据有关统计,失败的项目中有80%是由于需求分析不明确造成的,同为软件项目的网站项目建设亦是如此,当然这也是与网站项目自身的特点相关联的。

1.1 网站项目建设的特点

1)设计者与客户层次与认识存在差异,容易导致项目建设目标的不确定性。

2)网站项目涉及领域广,对参与项目的人员理解和研发项目提出高要求。

3)网站建设属智力密集、劳动密集型项目,受人力资源影响大。

4)开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站项目的开发具有多模式的特征。

5)网站项目底层编程较为专业,要有友好界面对项目各参数进行配置。

1.2 网站项目需求分析的作用

结合网站项目建设特点,网站项目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业务员与客户接洽了解,确认立项,从客户代表那里获得需求后,形成需求报告;业务流程分析员分析需求报告,生成项目模型报告;界面工程师得到项目模型后设计制作相应的模板和用户界面原型,并最终由客户代表确认。可以看出,作为项目开端的需求分析直接保障了整个项目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对项目最终的检测性和简明性至关重要,也可以这么说,做好需求分析才能有的放矢,项目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2 网站项目建设需求分析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了网站项目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怎样做好需求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最终完成项目呢?

网站项目狭义地讲包括了网页制作、美工设计、程序编码、系统及网络管理等专业技术,广义上又包含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心理学、广告学等很多领域的知识,在业务员与客户沟通立项后,由于设计者与客户层次与认识事物存在差异,容易导致项目建设目标的不确定性,这就使项目组与客户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另外不同行业客户的特殊要求(比如开发税务相关网站项目,就需要设计人员有一定的税务知识)也对参与项目管理的人员和研发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接洽业务员要加强客户所在领域的知识积累,能够将客户的需求转化成实际的程序输出,也能够将项目中的个模块以客户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说明,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并最终明晰项目建设目的,完成必要的项目需求分析。在项目组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我认为采集客户需求应该按照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

目标:完成调查报告和业务流程报告,搞清供求关系。

采取方法:项目组采取主动“问答”方式,指定有经验的业务员和需求方进行沟通。

具体实施:项目中涉及的经理、页面设计员、程序设计员、测试员,文档起草等人员必须到场,通过访谈、调查表、填写意向表等方式从宏观上把握客户具体需求方向和趋势,了解现有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现有的运行系统等客观信息,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建设团队经理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各参与人员就获取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页面设计员制定大略的视觉模版;程序员就网站功能进行拆解分析,列出网站需要的程序模块并就各功能实现的可行性对照现有的软硬件环境进行评估;文档起草准备完成调查报告和业务流程报告,进一步明细项目思路。

2)第二阶段

目标:完成调研分析报告,完成业务流程设计,进一步确认客户需求。

采取方法:项目组采取 “联想启发”方式,对第一阶段的调查进行完善和修改。

具体实施:项目涉及人员的要通过“联想启发”方式经一步与客户进行沟通,消除由网站项目建设的特点导致的众多不确定性。客户的需求往往是笼统的、分散的,第二阶段要对第一阶段的对网站项目的总体设计方向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可以通过展示企业以往开发的相似类别的产品实例、对网站项目的开发方法及运行方式和要求进一步说明,让客户等非专业人员对整站系统从前台到后台,从页面到代码,从架构到管理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是客户对自己的最终需求进行具体的描述。另外,项目组还要进一步了解客户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目前已有的软硬件环境,服务器现有的系统等,结合实际情况,架设调试服务器,作出基本的演示页面,和用户一起探讨业务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站点浏览界面的习惯性和友好性,展现整个业务流程的设计,就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改进方法。

3)第三阶段

目标:根据客户反馈修改演示系统,完成需求分析报告和业务流程报告,提交客户确认。

采取方法:对涉及网站项目流程和数据项的报告、文档进行“逐项签字确认”。

具体实施:在第二阶段需求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要求客户对前两个阶段的反馈意见进行审查,进一步明晰网站项目建设方向;承建方要对网站项目的流程进行进一步细化,对涉及的数据项要求客户进行逐项确认,另外承建方还要进一步改进演示页面,向客户描述整个网站项目的设计目标和输出结果,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并签字确认。

总的来说,网站项目的需求分析是逐步深入,曲线前进的,要重视各个阶段的重点,将分析工作做到位才能做到省时、省力、省钱、高效,并最终保证整个项目的成功开发。

3 网站项目需求分析的注意事项

网站项目需求主要是指用户对网站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通过对应问题及其环境的理解与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将用户需求精确化、完全化,最终形成需求规格说明。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需求不明确、业务流程不合理往往是项目面临的最大风险,直接导致项目的开发失败或是客户不接受,因此必须做到细致了解客户意愿,明晰客户需求,采用必要措施来强化需求调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篇(2)

(一)注册会计师层面存在的问题

(1)风险评估程序流于形式,无法鉴别出风险点。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是通过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实施的个性化的审计方案证实或者排除重大错报嫌疑。如果不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作系统评估,潜在的风险发现不了。尽管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都在质量控制制度中增加了风险评估的程序和内容,更新了审计工作底稿的模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多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没有对企业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基本上仍然在运用制度导向的审计模式。由于注册会计师对客户以及客户所在的行业状况等信息关注比较有限,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做出恰当的评估,再加上审计人员自身经验的不足以及时间的紧迫,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程序的执行缺乏目的性,存在为了完成审计程序而完成的现象。很多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时候,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样本量的选取、测试方法以及识别特征的记录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控制测试审计策略不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而确定,为证实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够充分、适当,在发现一些内控缺陷时候,也没有就该缺陷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经营战略、内部控制等了解和测试也不够深入,过多依赖实质性测试,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由于风险评估程序执行的不到位,往往导致无法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2)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审计工作自始至终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无论是何种导向的审计,最终都要回归到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毕竟都是工具,离开了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注册会计师,一切都毫无意义,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将会使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取证、分析、做出结论等很多方面造成失误,形成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首先要将被审计单位放在一个宏观背景下进行评估和分析,注册会计师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行业的发展,分析是否会引发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乃至审计风险,洞察风险领域所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除了要精通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财税法规外,还需要掌握经济分析、行业分析、金融、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评估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经营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个性化的审计策略;风险评估的时候,需要大量运用分析程序,为了量化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根据数据间的内在关系,以数理统计为基础构建模型,因此除了掌握常规的审计方法外,注册会计师还要掌握数理统计等方法。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只限于会计和审计领域,并不具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需要的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知识的多元化要求,可以说,我国目前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大的制约就是缺乏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

(二)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存在的问题

(1)成本与效益问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工作重心前移,全面扩大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关注的范围,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的企业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从资料的搜集、分析,到建立数学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要耗费注册会计师相当多的时间,增加了项目的时间成本,而另一方面对人力资源要求的提高,也会增加审计成本,在刚开始推行新审计模式的阶段,需要增加投入来培训注册会计师,使他们掌握新的业务流程和行业知识等,因此审计成本和工作时间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审计收费往往不会和审计成本同步增加,而审计成本的提高可能会使部分会计师事务以减少审计程序、牺牲审计质量来应对成本的增加,加大了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

(2)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审计重心前移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注册会计师要对被审计单位宏观和微观背景有充分了解,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由于审计的客户来自不同行业,要对审计的行业有深入的了解,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便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行业状况、战略实施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而受制于开发能力或建立数据库成本费用的制约,目前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的信息系统建设不能满足风险评估的要求,各种分析报告和统计数据的收集不足,使得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缺乏充分了解,导致风险评估的结果不准确。

篇(3)

培育上市

2006年,南非媒体集团(MIH)入股体坛传媒,拟委派CFO进驻监管整体财务事务,时任源讯中国区CFO的刘明接到MIH的邀请,基于对体坛传媒品牌的认可以及对自身职业道路的规划,欣然接受此机会。

进入企业之前,刘明有长达8年的专业审计经验。在他看来,原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赋予他职业生涯一个良好的开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有幸接受国际性会计培训,扩展国际视野,接触到国际化的理念,这一切对于我个人专业能力的提高及之后职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谈及体坛传媒的股份制改造,虽然自成立之初就完全市场化运作,但从财务工作来说,这依旧是一个艰苦的过程。“2011年11月,我们彻底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从事业单位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再改造为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财务架构的搭建等事务都由CFO负责,宏观控制与精细操作的相辅相成,难度可想而知。”

积淀多年,刘明已形成了自己专属的一套财务理念。在他的定义里,财务工作被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的财务会计工作,是财务人员的基本功;第二层次是财务分析工作,即财务工作要为企业出具准确的财务分析报告,为董事会决策提供支持;第三层次是CFO掌握话语权,亲自参与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第四层次是通过上市、融资等手段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

根据体坛传媒的长远发展目标,上市成为其近期战略。刘明说:“一个公司上市所面临的问题大多都在财务方面,这就使矛盾都集中在CFO身上。截至目前虽然财务层面的运作都是稳定且顺利的,但作为行业中的先行者,我们没有模版可参考。上市的制度从法律法规的监管等方面更加完善、更加透明,从政府推动到企业主动,环境已经大为不同。作为CFO,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上市公司的标准督导公司的财务工作,通过财务体系、内控体系、财务数据的夯实为上市保驾护航。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沟通是不能中断的。”

战略转型

篇(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的“知”,其实就是已掌握的高价值信息,就是知识。在当今世界,掌握知识量的大小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而创造力的高低是衡量行业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本文从行业发展实际出发,适应行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服务模式创新的迫切要求,在知识管理环境的构建及推广方面进行较强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1. 知识管理环境的建设有利于行业提升管理能力

1.1行业知识管理环境的研究现状

200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Daniel Atkins教授带领的“蓝带委员会”提出了题为《Revolutioniz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yberinfrastructure》的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建立一种泛在知识环境,并从技术角度探讨了该环境应具备的功能特点与实现思路。国内知识管理环境的研究也开展了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厘定与功能的构成上。从掌握的文献看,知识管理环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已经为社会所认可,但在实现知识管理的方式上研究尚不深入。[1]

1.2知识管理环境研究的价值

1.2.1在理论研究方面

实现了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交叉融合;实现了资源库、专业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培训平台三者的集成;从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为知识管理环境,特别强调了人的因素,是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1.2.2在应用价值方面

宏观上说:一方面,知识管理环境的研究和建设将有利于改善行业特别是行业方面信息相互封闭,服务彼此分割的不良局面,促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改革,推动知识管理模式在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环境的建设将推动多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的层次和质量,提高行业文化产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对行业而言:行业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人为地制造知识壁垒,就会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受到限制,进而损害行业的整体利益。知识管理环境一方面利用权限控制的方法保护知识权利人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对于行业的其他资源进行聚合、分析和,同时有专人维护和提供知识服务,可以有效地增强行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对组织而言:知识管理环境特别强调人的因素,特别强调管理环境中的每一人既是知识的获得者,同时又是知识的提供者和服务者,从而创造一种知识的分享和共建环境。

对信息管理学科而言:构建知识管理环境是信息管理领域内的一种重大革新,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为服务对象及服务提供主体,以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贯穿始终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范围、管理方式、技术框架等诸多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

2. 行业知识管理环境构建的方法

2.1研究范畴

行业知识管理环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知识管理环境主体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各体组织或行业的生产数据、管理数据、研发数据、市场数据、企业文化数据、智力储备和交换数据、行业综合数据等各类数据库及数据评价体系;二是知识管理的技术实现;三是知识管理环境的应用与维护。

2.2环境内的主体数据库建设

知识的获取。知识管理环境中的知识(数据)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数据。主要包括两类。即运行数据和隐形知识数据。前者指行业内部可以组织起来、能够再利用的结构化知识。包含行业或组织的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客户管理、市场管理、标准、建议书、分析报告、总结、报表、模版、流程图、软件代码、数据库、项目资料、内部开发知识产品、专利、出版物、经验教训、方案、案例等。后者是指企业或行业的及在组织内部成员隐性知识显性化后获得的高价值智力知识,包括独特地专业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经验技能、员工生产、维修与管理中的技术诀窍和方法等;二是外部数据,即抓取和筛选的与组织相关的各类知识,包括竞争对手情报、行业发展动态情报、政策法规、专家学者或各类型咨询机构提供的研究报告、客户消费者提供的其它各类相关信息等,信息来源主要是互联网、咨询机构、期刊报纸等各类媒体及信息提供商。[2]

知识的组织方式。知识组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决定了用户能否快速、准确获取知识。知识管理环境以DC元数据为基础,结合行业各类型知识特点,对揭示深度的特殊需求,构建具有行业需求特点的元数据系统。“DC是一个国际范围内通用的适用于知识管理的meta data 标准。这个标准具有很多显著的特点,它有简单性、语义相互操作性、国际共识性、可扩展性、模块化五大特征;DC 的15 个元素,与各种各样的元数据模式元素相映射,可以用来描述各种资源;DC 在国际上广泛被认可,北美、欧洲、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有20 多个国家采纳了它;DC 具有灵活性,它可用来描述复杂的资源;DC 具有协和性,在网络资源的发现、控制和管理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3]

知识的存储方式。知识管理环境整合的资源数量庞大,集中管理的方法显然无法实现,分布式存储方式是首要选择,使每一个参与知识管理环境的机构或组织作为一个存储节点,从而达到存储海量知识的目的。

知识的分析与挖掘系统。知识管理环境的知识分析和挖掘以组织为对象,进行语义层面的知识分析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具体方法是“从数据源中进行收集提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对其进行概念描述归纳出需求的相关特征,通过聚类分析,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形成不同的需求分类模型,并把数据放人不同的分类中,通过需求分类模型与用户利用信息的结合,进行差异分析和偏差检测,排除大量不相关的数据,形成挖掘结果。”[4]

知识的系统。一是强调泛在性,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从而构建一种普遍、综合性、“无处不在”的知识环境;二是强化网站的信息门户职能,集成足够多的信息入口,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利用主页的分类浏览系统逐级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提供个性化定制功能及提供足够方便的交流系统。

知识权限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一是坚持资源共享,尽可能的开放资源的使用权;二是必须考虑某些资源的特殊性,以保护知识权人或有关方面的特殊利益。

管理模式的建立。首先是组织或行业知识管理文化模式的创建,这是知识管理环境高效运行的前提;其次是培训体系的建立,培训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管理环境的建设和使用培训,帮助用户深入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来,并提高他们的知识使用能力;二是进行行业内的专业培训,知识管理环境中聚合了大量信息,培训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依据组织或行业需要,确定行业培训内容,并通过平台实施泛在培训和学习。第三由行业或组织内的成员构成智力库,构成各种层次的服务体系,共同提供服务;第四是强化规划和组织。

行业可以按照自身的特点,量身定做符合管理和决策需要的知识管理环境,从而有效提高整合整个行业或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

本文系石家庄学院重点课题《知识管理环境构建研究》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孙波.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任海艳.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之知识管理初探[J].科技咨询,2009(03):179-181.

[3] 张秀兰,蒋玲.DC元数据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06):107-108.

篇(5)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和石油石化行业持续降本增效,原油生产企业经营环境形势日渐严峻。中国陆上主力油田逐步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大部分油田后备储量接替不足,每年都要投入巨额成本弥补自然递减以维持现有产量,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石油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坚持走低成本发展之路,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石油能源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一、油田成本规划与控制理论架构

从成本管理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主要分为传统成本管理阶段、作业成本管理阶段和战略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理论不再仅仅关注企业微观层面,更为重要的是高度专注于战略层面,其内涵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成本动因问题,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成本结构和产业链架构的合理性问题。

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油田企业经济管理实践,尝试构建出包括传统成本动因、作业成本动因和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超低渗透油田成本规划与控制理论架构,从而反映不同成本管理阶段的成本动因根源,为企业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和有效进行成本优化提供有力保障。油田成本核算口径主要考虑以下几种,主要的成本核算对象为材料费、燃料费、动力费、人员费用、驱油物注入费、井下作业费等;形成以基于传统成本动因理论的原油成本核算要素规划、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理论的原油成本核算对象规划与基于战略成本动因理论的原油成本控制机理解析为核心模块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二、原油生产成本预测模型

原油生产成本预测是根据原油生产中基本成本数据、可能对成本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或二者结合的方法,同时考虑原油生产成本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科学的测算和逻辑的判断与预计其未来的发展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一)指数平滑法预测原油生产成本

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ES)中,时间序列的趋势具有稳定性或规律性,所以时间序列可以被合理地顺势推演和预测。

【吨油成本预测】

根据某油田十年的历史数据,结合上述指数平滑法的特点,当存在时间趋势时应利用二次指数平滑法进行吨油成本预测。预测模型如下:

检验数

运用指数平滑法预测成本,十分重要的是在0和1之间准确选用平滑系数。本文平滑系数选取值为0.4、0.6、0.8,代入检验公式求出检验数S,选用使S最小的平滑系数作为选取值。首先,以材料费为例(见表1):a=0.8时,S最小,故材料费平滑系数a=0.8。同理,通过对原油其他成本项目的检验数S的计算结果,也得到a=0.8。

(二)2011-2015生产成本组合预测值

首先采用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和灰色关联法计算出原油生产成本的初始预测值,接下来将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组合,可以进一步增加此次预测的可靠性。假设令原油成本预测结果分别为Yi(Y1、Y2、Y3),设置误差修正成本预测权重系数为wk(w1、w2、w3),则可以得到生产成本组合预测值Y=w1Y1+w2Y2+w3Y3。设本文预测实际值为Xt(X1、X2、X3),误差修正权重系数公式如下:

【原油吨油组合预测】

首先,分别考察三种方法预测原油吨油生产成本的误差情况。随后,利用方差倒数法计算三种方法的组合预测权重系数。依据计算得出的权重系数,可以得出相应的组合预测模型,根据此组合预测模型最终得出2011年-2015年自营原油生产成本预测值,如表2所示。

(三)生产成本预测与实际对比分析

通过以2000-2010年成本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以上回归分析法、指数平滑法以及灰色关联法获取了原油生产成本的初步预测值,再经过组合预测进一步增强系统的预测性能,得出最终成本预测数据。通过对比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发现预测数据与实际成本数据差异平均在20%左右,能够相对有效反映未来成本控制大体趋势,为下一部成本控制明确方向。成本控制中主要指标操作费和基本运行费预测十分精准,差异基本控制在10%以内,为下一步成本控制打下良好基础。

三、成本控制长效建议

(一)基于成本预测的预算控制理念

基于以上预测数据分析和研究成果,实际原油成本核算中能够有效预测未来年度成本情况,同时考虑油田产量目标,通过严格实施全成本预算促进成本控制。首先,优化预算管理制度,将专项费用预算指标予以细化,实行总额控制和专款专用,规范预算管理。其次,强化定期预算分析,针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按月度、季度对经济活动强化分析报告。考虑控制和预算的需要,立足于油田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油田经营情况分析模版,重点关注预算进度。以经济活动分析会的形式,总结分析当期预算执行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精准定位问题原因。年度预算统领全局,月度预算具体应对,月度预算是年度预算的具体化,成本费用和投资总额要严格控制在年度预算范围内,各项具体明细支出严格按月度预算控制执行,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考核激励机制

成本指标完成情况与考核测评及晋升工资、绩效工资挂钩,坚决严考核、硬兑现。进一步深化成本核算到人到岗,明确个人职责与团队职责,按照职能分工,将各项指标逐层分解。纵向分解主要按照厂级、作业区级、边缘井级及岗位级设置指标。通过具体和可量化的层级指标,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能够清楚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本控制目标,同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指标对其他层级的影响。横向分解主要按照成本费用归口管理原则,各职能部门直接挂钩各自分管的成本费用项目。横向分解到所有部门,纵向落实到职能部门岗位和个人,同时对应岗位员工工资收入系数相联系,形成了成本全员管理新局面。

(三)基于动因分析的成本分项控制重点

结合成本预测结果和原油生产成本历史趋势描述的结果显示:基本运行费用趋向平稳状态,人员费用刚性需求显著,折旧费用水平居高不下。可以考虑的方法是基于本文预测模型,调整基本运行费成本明细项目数据,得出最优值或近似最优值,以此来对应调整相应的费用管理模式。另外,基本运行费用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类控制级别,针对各类操作费用明细项目的不用特征,对应的运用恰当的管控力度和方法。

(四)推进科技驱动的成本控制技术

原油生产企业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实现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科技驱动是重中之重。一是原油勘探中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持续降低探勘成本;二是针对老油区持续低产低效的现实,积极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努力实现增产增收增效;三是要在设计、采购、生产等关键环节不断以新技术优化流程控制,配套对应成本控制措施,实现全方面、全过程、全要素成本控制工作;四是建立企业成本信息库,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为成本管理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以及人们对保健服务的需求趋向私人化、固定化,今后家庭、医疗卫生部门以及健康管理机构等都需要健康管理师。作为培养未来健康管理师的教育机构,应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开展贴合社会需求的培训,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训软件可以模拟职场环境,将健康管理专业各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卫生行业已经进入区域信息化阶段,区域健康管理协同模式的建设并不是在一个系统内部实现不同用户角色之间的协同,而是要在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异构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业务条线人员之间的协同[1]。目前各类体检中心大都有自己的信息管理软件[2],各种新型健康监测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也层出不穷,构建适应区域卫生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健康管理实训软件尤为必要。

 

一、功能分析

 

1.设计目标。该实训软件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为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卫生信息管理、临床医学、护理、康复等多个专业的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环境,使学生树立起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健康管理理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设计原则。坚持“对接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立足学校,联合专业的健康管理企业、服务机构和软件公司,共同开发符合职场环境,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教学的实训软件,同时还要跟踪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时进行软件更新,提供“虚实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3.功能设计。该软件主要用于模拟健康管理机构对客户进行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因此其必须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历史档案归并、数据挖掘、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功能。具体功能设计如下:(1)定制接口。该接口的主要功能是与各机构现有的体检系统进行对接,并且支持在线系统数据的导入,方便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管理,提高效率并降低手工录入数据出错的风险。(2)档案归并。对同一个用户的各种渠道来源的健康信息,可根据就诊号、身份证、姓名、性别、年龄、电话、单位等信息进行识别,将其所有相关信息都归并到一个主帐号下。归并后机构和管理对象均可以自由地进行历年数据的对比,生成健康状况变化曲线表,并对生活习惯(膳食、运动、病史)进行评估,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干预。(3)数据挖掘。该功能主要是对现有数据的充分利用,如针对单位和个人的各类分析报告,各种疾病、费用、工作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并据此对服务、设备、人员、配套设施等进行决策调整。(4)风险评估。该系统借鉴了Framingham预测模型、哈佛癌症风险指数的经验,参考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模型,并结合我国各慢性病防治指南的标准建立了评估模型,适合国人的体征和需求。(5)健康干预。软件内集成了健康干预的主要方式与干预计划模版,包括短信、邮件、电话、在线、呼叫中心等,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条件自动生成回访计划并提醒健康管理师。系统还会自动对跟踪干预的过程进行记录,方便健康管理师和管理对象查询。通过分析干预后的健康变化,动态的调整健康促进方案的计划。

 

二、结构分析

 

整个系统主要包括健康管理综合平台、个人空间、远程健康监测、移动健康应用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别包括若干个功能模块,具体如下。

 

1.健康管理综合平台。该平台具有与医疗机构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连接的能力;利用慢性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收集到的客户数据进行疾病评估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生成个人生活方式疾病风险评估报告,让客户对自身的健康风险状况有一个量化了解,并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健康行动方案。该平台包括:(1)健康档案系统:除了客户的基本信息外,还包含体检报告、诊疗记录、每日体征检测数据、个人生活方式记录、营养状况、运动状况、工作行为、心理状态等健康数据。(2)健康评估系统:根据健康档案信息,调用系统参数和评估模型,对管理对象目前健康状态进行汇总分析,对未来十年的常见慢性病患病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3)健康促进系统:为每一位参加健康管理的客户提供一份详尽的健康促进方案。通过先进的信息耦合技术调用健康知识库,展现给客户全面的分析和指导。(4)健康干预系统:支持短信、邮件、电话、在线、呼叫中心等主要干预方式,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条件自动生成回访计划,并到时自动提醒健康管理师。

 

2.个人空间。个人健康管理空间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管理网络社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用户与健康管理师、医生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式健康主题交流。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构建涵盖营养、运动、心理等领域的健康管理综合平台,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用户改善健康状况。具体包括:(1)维护健康档案:支持用户自主上传健康指标数据,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与管理端建立健康档案互通共享。(2)评估健康风险:对用户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病给予科学评估,提示患病风险。同时评估生活方式、心理状况、中医体质等。(3)明确健康目标:通过对用户日常饮食、运动健身等数据的记录,结合其个体体征,自动生成科学详细的每日饮食摄入量和能量消耗指导方案,同时提供专业的体重管理建议,帮助用户实现健康目标。(4)改善生活方式:展示个人健康任务,提醒用户主动参与健康改善,帮助用户实现健康目标;接受健康管理师的健康监督和干预,促进用户养成良好生活方式。(5)评价管理效果:对比管理前后健康状况的变化,评估阶段健康管理的效果,判断管理对象对健康管理的依从性,为下一步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6)个性化健康宣教:针对用户健康特点,根据其年龄、性别、疾病、季节等要素,定向推送与之相关的健康宣教知识。3.远程健康监测。该功能主要通过各类检测设备采集相关生命体征数据,并传输到健康管理数据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健康管理师或医生可实时查看用户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处理。该系统推动了医疗监测方式的飞速进步,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现了健康管理师、医生与监测对象之间进行无障碍的远程健康监测服务。该功能包括:(1)远程无线物联网健康监护。(2)连续监测,实时掌握动态健康状况。(3)医嘱智能核对,异常自动报警。(4)增加就医模式,支持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有序就医。(5)支持医生与病人的远程双向互动,实现实时健康干预。

 

4.移动健康应用。该应用主要是通过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上的“掌上健康”来实现对用户的移动健康管理服务。通过手机接收个人健康检测设备的数据并无线实时传输至系统服务器,经系统后台汇总分析后,通过3G、WIFI等无线网络把健康指导反馈到用户设备上;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查看自己的健康档案,与健康管理师交流互动。该功能包括:(1)体检后及时查看体检报告。(2)预约及个性定制体检。(3)支持手机填写调查问卷和自助提交健康数据。(4)同健康管理师在线互动咨询。(5)饮食和运动的记录、分析和指导。(6)投放健康宣教资讯。

 

三、运行环境

 

在实训系统的总体架构中,软硬件支撑平台及运行环境位于最底部,分别是硬件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应用层的性能,再而传递到用户层,甚至会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从网络环境上来讲,健康管理综合平台应同时支持内网和外网访问,与外网中的个人空间实现数据同步。外网接入带宽应为光纤,内网需要保证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稳定连接。

 

从硬件环境上看,服务器的参考配置为英特尔至强系列CPU(四核或以上)、12G以上内存、500G以上的SAS硬盘(15000rpm);PC机硬件设备为双核CPU以上、内存2G以上、存储空间500G以上、屏幕分辨率1024*768以上;可以选配用于问卷填写的平板电脑,CPU为双核2GHz或以上、内存1G、存储空间8G以上,同时配置无线路由器即可。

 

软件环境上服务器推荐使用Windows Server 2003/2008 32位操作系统,操作计算机推荐使用Windows 7 32位操作系统,平板设备推荐使用Android 4.0以上系统,服务器系统组件安装配置IIS及Office2010,数据库使用Oracle 10g或SQL 2005/2008,正版杀毒软件、软件防火墙、数据容灾备份软件等根据需要选配。

 

四、结语

 

篇(7)

作者简介:矫泰铭(1981-),男,满族,辽宁桓仁人,本溪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绩效管理专责,工程师。(辽宁 本溪 1170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34-02

一、工作描述

1.专业管理的工作内容

紧紧围绕以量化考核为主线、符合“三集五大”体系要求的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理念,按照总体设计、全面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方法,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员绩效管理的实施。建立“公司—二级单位—班组—员工”纵向分解、横向贯通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绩效指标库,并通过信息化的有力支撑,在公司内建立绩效与薪酬挂钩、绩效与员工培训和员工成长等挂钩的良好机制,形成人人争先、讲业绩比贡献的良好氛围,彻底打破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分配格局,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企业和员工绩效。

2.专业管理的范围

本次项目建设覆盖范围包括公司所属单位和全体在岗员工,主要有三个层面:

(1)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对象为基层单位企业负责人。

(2)管理机关绩效:考核对象为公司及县级单位的管理部门和员工。

(3)一线员工绩效:考核对象为公司所属二级单位从事一线工作的班组长和员工。

3.专业管理的工作要求

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统一部署,以量化考核为重点的全员绩效管理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目标也要与“三集五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特征一致,成为“三集五大”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平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公司一体化的绩效管理体系,树立统一的目标导向,采用统一的考核框架,运用统一的激励机制,形成统一的绩效文化,为企业集约化管理提供统一的管控平台。

(2)通过战略目标的逐级分解和管控,形成以企业目标为导向、过程管控为手段、结果改进为目的的管理机制,为企业扁平化管理提供高效管理平台。

(3)通过绩效管理量化标准设计,将专业管理流程、技术和工作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为专业管理切实落地、全面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提供专业管理平台。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本溪供电公司绩效管理委员会。绩效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绩效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下设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和绩效管理监督小组,绩效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绩效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同时要求各部门、单位要成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逐级建立本单位绩效管理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部门、单位的考核管理工作,制订考核细则,组织实施考核工作,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层层推进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实行绩效经理制度,形成考核网络。

2.制度设计阶段

制度设计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在绩效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管理特点和绩效管理实践经验,通过调研诊断,对原有绩效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设计,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本溪公司先后对机关本部、业务实施机构、县(区)供电分公司等典型代表单位展开了现场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公司领导、部门负责人、单位领导、班组长和兼职绩效管理人员。就各单位绩效管理的体系内容及运行现状听取了干部员工对现有绩效体系的意见和相关改进建议,访谈人次共计121人次,收集相关文件资料95份,形成了72份访谈记录。

在绩效管理运行现状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各单位绩效管理的组织责任体系、绩效考核模式以及考核结果应用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了全公司统一的绩效管理体系框架,整个考核体系按考核对象,分为基层单位企业负责人考核、公司及县级单位的管理部门和员工考核、公司所属二级单位从事一线工作的班组长和员工考核。按考核周期分为月度绩效、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的设计突出了量化考核,将考核目标量化、评价标准量化、考核责任量化、应用结果量化的管理要求体现在制度中。

3.业务梳理阶段

业务梳理培训主要包括五项内容:绩效管理理念培训、指标和任务梳理培训、管理绩效业务梳理培训、生产绩效业务梳理培训及绩效管理员培训。公司对所属机关本部、业务实施机构、县(区)供电分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了5个班次集中培训,培训120余人次。又通过参加培训的人员在部门或单位的内部二次培训实现了全员参与培训。

为了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的客观困难,我们将业务梳理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为机关职能部门,第二批为业务实施机构、县(区)供电分公司,第二批在借鉴第一批业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相关梳理工作,最终完成了量化考核标准梳理工作,形成公司层面关键业绩、重点工作指标116条;各部门及单位关键业绩、重点工作指标156条,专业基础管理指标607条;履职工作标准2717条;班组员工工作积分考核标准149套。

4.系统实现阶段

系统实现阶段与业务梳理工作同步开展,主要任务是根据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要求,建设基于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统一管控的绩效管理平台,支撑绩效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

绩效管理项目组根据绩效管理制度及前期业务调研情况整理形成系统需求分析报告。需求分析报告中对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了描述,确定了操作对象、业务规则、关键环节说明、操作过程说明及界面原型,为系统设计、系统测试提供参考依据。在需求分析报告基础上,绩效管理项目组按系统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编码开发、系统测试部署等步序,完成了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

5.系统实施上线阶段

系统实施上线工作分两批进行,工作主要按五步开展:

(1)进行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包括组织人员数据、指标数据、班组工作积分考核数据等。

(2)数据初始化,整理各部门、单位上报的数据,维护导入至绩效系统,并对导入数据进行检查。

(3)组织开展绩效系统现场操作培训,要求关键用户全部参与培训过程并上机操作练习,集中培训3个班次,培训90余人次,又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在部门或单位的内部进行二次培训,实现全员熟悉系统操作。

(4)辅导各单位进行考核模拟试运行,为各单位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上线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5)总结实施过程、操作技巧,使各部门、单位按计划完成上线工作。

在系统试运行期间,各部门、单位积极进行系统操作应用,维护录入公司层面关键业绩、重点工作指标116条;各部门及单位关键业绩、重点工作指标156条,专业基础管理指标607条;履职工作标准2717条;班组员工考核细则149套,制定员工月度绩效合约534份、负责人月度绩效合约51份,班组工作积分考核记录2235条。

三、特色亮点

1.体系框架上

形成了统一导向、上下联动、过程闭环的管理体系。以公司目标为统一导向,整合以往条块分割的考核体系,建立了部门、单位和个人逐级落实、年度和月度环环相扣的绩效管理体系框架,使公司目标在责任上有落实、目标上有分解、过程上有监控,从而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组织和员工的绩效责任,形成企业合力,提升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与执行力。

2.指标体系上

形成了四维五层的量化指标体系。为突出指标量化,我们按照指标“承担责任量化、完成目标量化、考核标准量化”的原则,针对公司、二级单位、班组、员工四个层面,从关键业绩指标、重点工作、专业管理、生产作业、综合评价五个维度,根据业务管理流程和职责分工将指标落实到责任主体,进而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便于操作。

3.考核模式上

突出量化考核,构建涵盖全过程、多维度和多层次的量化管控,管理机关实施“目标任务制”考核,一线员工实施“工作量积分制”考核,将关键业绩指标(KPI)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做到逐级负责、逐级考核。通过绩效看板制度实现绩效指标管理、合同签订、绩效监控、绩效考评、绩效反馈等绩效全过程闭环管理,充分发挥考核在薪酬分配、人才培养、激励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4.考核方式上

建立全面覆盖的专业考核体系。按照公司领导分工,我们将考核分为综合管理、思想政治、经营计划、基建多经、安全生产、营销农电、纪检监察、工会管理、信息培训、财务管理十个专业条线。由公司领导分别指定一名具体负责人,对分工范围内的考核工作进行管理,每月召开绩效考评会,对各类别的考核情况进行评定,并报送公司总经理审批后兑现。通过自上而下的线条考核实现了考核的全覆盖,保证了考核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

5.班组考核上

根据班组作业的安全风险、任务类别、难易程度、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将工作任务设立标准分值,确定标准作业积分,形成班组工作积分考核标准积分库,对班组员工的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按员工在同一个任务中担任的不同角色以及所付出劳动的不同情况,设立角色系数,从而实现了指标落实有参照、标准可度量、考核可操作。

6.系统设计上

在系统架构上,采用了客户化的绩效方案配置模型。根据绩效考核方案的特点,从考核模版、考核流程、考核规则以及适用对象等几方面进行结构化配置,以保证系统能够快速适用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以及未来考核体系发展的变化要求,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7.系统操作上

以流程化为驱动的快速操作平台,对于操作用户,以工作流程为驱动,通过系统待办提醒的方式将绩效业务表单主动推送给用户快速处理。对于管理人员,通过统一流程监控、汇总等工具进行业务流程督办和数据自动汇总,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和绩效流程执行效率,使全员绩效管理成为可能。

四、实践效果

本溪公司全面深入推进以量化考核为重点的全员绩效管理工作,量化目标和评价标准,建立了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各层级在专业、职责和时间三个维度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立体交互式绩效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1.绩效管理信息化提升了考核效率

与绩效管理制度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填补了ERP系统中绩效管理模块的空白,实现了对各单位绩效体系运行状态的总体监控与管理。配置了日常绩效的指标管理、年度绩效管理、月度绩效管理、班组考核管理、绩效结果应用、基本信息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实现了全员绩效管理的信息化、流程化。通过绩效信息系统建设大幅度提高了绩效管理的运行效率,将管理人员从繁杂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

2.绩效管理闭环运行保证了考核结果深化应用

篇(8)

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即是风险管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风险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且采取动态性的有效措施。尤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保险企业要想在市场中长久的生存下去,进行风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危机,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影响之大、发展之快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曾经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和深思。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保险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如保险经营风险,保险投资风险等,如果不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那么,将会给保险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保险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防范风险就成为保险公司的重要任务。保险企业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正确的认识保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各种挑战的情况下,为自身的发展制定适宜的科学发展策略,促进保险企业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改革。而且风险管理的成功也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目前有些保险公司还存在风险管控意识淡薄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有些保险企业所关注的重点更多的倾向于业务扩张,轻风险管理,强调市场份额而不计成本抢占市场。在保险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做到事前风险评估、事中过程跟踪、事后风险等级调整,以致无法科学的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另外,有些保险企业所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过多地考虑了当时的成本和利润问题,并没有真正从企业的全局和长远考虑风险防范和制度的建设等。

2、没有坚实的组织机构保障。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想取得理想中的效果,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是其重要保障。然而,从目前的保险企业现状来看,公司组织结构的问题使得风险管理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决策风险管理缺少监督和评定、风险管理人才的选拔以及评估管理机制等方面还有欠缺。第二是在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一些突发状况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第三是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监督职能由于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地发挥出作用。

3、风险管理意识滞后,管理人才不足。当今社会,企业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化成先进理念和人才的竞争,这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目前的保险企业的现状分析来看,由于我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尽管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引入到企业内部,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另外,部分企业在人员招聘、人才培训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使得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加强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良好途径

1、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在当今保险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良好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促使保险企业在企业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引领下谋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一是保险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以及最新的市场发展需求,促使管理理念不断地符合客观发展实际,使之与企业的计划、组织以及协调等各个管理环节相辅相成,同时融入到承保、理赔、防灾防损等各项工作过程中去,实现对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二是可以尝试将企业的经营理念通过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使风险管理理念潜移默化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意识和工作实践中去,通过对各级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员工进行宣传引导和教育,在培养他们的发展意识的同时,更应培养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及主人翁责任感,为风险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三是为使风险管理制度更加具有实效性,内控制度的实施要覆盖整个经营活动中,要包括核保、理赔、财务等风险控制等。要形成合理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四是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倾听一线员工的意见,经常性地深入到员工中去,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对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制度创新的看法和见解,集思广益,为理念和制度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提供基本的素材。

2、风险控制机制是保险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可以促使企业风险管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具体来说,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各个监督岗位和风险管理规范在经营活动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有能使整个经营活动中包括道德风险规避和制度流程的不断完善的机制。对于保险企业而言,要想使得内部风险抑制获得实效,可以尝试进行不同风险等级调整模版化管理方式,即更加清晰准确地掌握保险企业的风险损失分布,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另外,在保险企业的风险控制方面,要对企业中各个风险的损失分布、各个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总风险的布局等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使得经营风险控制和内部风险抑制成为风险管理的坚实基础,促进保险企业稳步发展。另一方面,购买保险合同、自留、利用金融工具交易进行风险转移操作等。这就需要保险企业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进行风险融资方式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自身的短期、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布局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等,为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9)

那么,NGFW究竟是如何定义的?它与传统防火墙、UTM有哪些不同?用户部署NGFW又需从哪些角度考虑?请随我们一起走进NGFW的神奇世界,共同领略这类新产品的价值所在。

何谓NGFW?

什么是下一代防火墙?这一代、上一代防火墙指的又是什么?在讨论NGFW之前,我们必须先正确认识“防火墙”这个概念。

在经历了多次技术变革后,防火墙的概念正在变得模糊,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描述具体产品时,防火墙大部分指代的是作用在2~4层,采用状态检测机制、集成IPSec VPN、支持桥/路由/NAT工作模式的访问控制设备;而宏观意义上的防火墙,实际上指的是以性能为主导的、在网络边缘执行多层次的访问控制策略、使用状态检测或深度包检测机制、包含一种或多种安全功能的网关设备(Gateway)。国内的厂商、用户习惯将前者称为“传统防火墙”,国外的分析机构和厂商在描述产品形态时则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宏观的防火墙概念,其包含了传统防火墙、IPS、UTM及一些厂商市场推广时宣称的“多功能安全网关”、“综合安全网关”等多种产品形态。随着用户安全需求的不断增加,广义的防火墙必然将集成更多的安全特性。

得益于许多厂商市场部门行之有效的推广工作,我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不少针对NGFW概念的解释(即便其中可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理解)。而业内普遍认同的关于NGFW的定义,来自市场分析咨询机构Gartner于2009年的一份名为《Defining the Next-Generation Firewall》的文章。Gartner注意到,在应用模式、业务流程和安全威胁不断变化的今天,传统防火墙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即便在此基础上再加入IPS,也很难有效识别并阻止存在滥用行为的应用程序。在这种形势下,Gartner定义了“NGFW”这个术语来形容防火墙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应对攻击行为和业务流程使用IT方式的变化。

在Gartner看来,NGFW应该是一个线速(wire-speed)网络安全处理平台,定位于企业网络防火墙(Enterprise Network Firewall,Firewall指宏观意义上的防火墙)市场。这里的企业指的是大型企业,国内很大一部分都归为行业用户范畴。NGFW在功能上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几个属性:

传统防火墙:NGFW必须拥有传统防火墙所提供的所有功能,如基于连接状态的访问控制、NAT、VPN等。虽然我们总是在说传统防火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但它仍然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基础性访问控制手段。

支持与防火墙自动联动的集成化IPS:在同一硬件内集成IPS功能是必须的,但这不是Gartner想表达的重点。该机构认为,NGFW内置的防火墙与IPS之间应该具有联动的功能,例如IPS检测到某个IP地址不断地发送恶意流量,可以直接告知防火墙并由其来做更简单有效的阻止。这个告知与防火墙策略生成的过程应当是由NGFW自动完成的,而不再需要管理员介入。比起前些年流行的传统防火墙/IDS间的联动机制,这次升级并不是一个特别高深的技术进步,但我们必须承认它能让管理和安全业务处理变得更简单、高效。

应用识别、控制与可视化:NGFW必须具有以与传统的基于端口和IP协议不同的方式进行应用识别的能力,并执行访问控制策略。例如允许用户使用QQ的文本聊天、文件传输功能但不允许进行语音视频聊天,或者允许使用WebMail收发邮件但不允许附加文件等。应用识别带来的额外好处是可以合理优化带宽的使用情况,保证关键业务的畅通。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讲应用流量优化(俗称应用QoS)不是一个属于安全范畴的特性,但P2P下载、在线视频等网络滥用确实会导致业务中断等严重安全事件。

智能化联动:获取来自“防火墙外面”的信息,做出更合理的访问控制,例如从域控制器上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将权限与访问控制策略联系起来,或是来自URL Filter判定的恶意地址的流量直接由防火墙去阻挡,而不再浪费IPS的资源去判定。我们理解这个“外面”也可以是NGFW本体内的其他安全业务,它们应该像之前提到的IPS那样与防火墙形成紧密的耦合关系,实现自动联动的效果(如思科的“云火墙”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文档中也提到了NGFW在部署、升级方面的一些规定,但并未做更多的强制性约束。正如文章作者、Gartner研究副总裁Greg Young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的那样,集成传统防火墙、可与之联动的IPS、应用管控/可视化和智能化联动就是NGFW要具备的四大基本要素。

发现用户需求及产品形态变化的并不只Gartner一家,国际著名第三方安全产品评测机构NSSLabs也在今年正式开始了NGFW产品的公开测试工作。从官方的信息来看,该机构基本认同Gartner对NGFW的定义,只是在智能化联动方面并未做过多的强制性要求,但突出了对用户/用户组的控制能力。从测试的角度出发,NSSLabs的工程师对产品配置的复杂度和易用性都有很深刻的了解,他们的观点可以代表许多用户。此外,该机构还认为企业并没有准备在数据中心中用任何方案替换独立的IPS设备,所以NGFW集成的IPS模块应该提供对客户端保护(主要在特征库方面体现)在内的完整方案,并且将针对于此的配置归纳到预定义策略模版中去。

NGFW与UTM:

竞合或互补,但非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机构对NGFW做出的定义都是最小化的功能集合。站在厂商的角度,势必要根据自身技术积累的情况,在产品上集成更多的安全功能。这导致不同厂商的NGFW产品在功能上可能存在差异,同时更像一个大而全的集中化解决方案,给用户造成了很混乱的印象。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用户最多的也是最经典的反问就是:NGFW不就是一个加强型的UTM么?

实际上,这里提到的NGFW和UTM都是对厂商包装后的产品的认知,已经脱离了最原始的定义。市场分析咨询机构IDC曾经这样定义UTM:这是一类集成了常用安全功能的设备,必须包括传统防火墙、网络入侵检测与防护和网关防病毒功能,并且可能会集成其他一些安全或网络特性。所有这些功能不一定要打开,但是这些功能必须集成在一个硬件中。IDC对UTM的定义无疑是非常聪明的,它简单明了,让人易于接受并容易做出判断。“所有功能不一定要打开”这句话,除了说明安全业务要由用户需求决定外,也考虑了早年间硬件平台的实际处理能力。而安全业务的集成化,也确实符合当时的市场需求。有了这样一个宽泛的准入条件,UTM的概念一经推出便受到厂商与用户的一致认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成长为目前安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与IDC的宽松态度不同,Gartner在其市场分析报告中对UTM产品形态则有着更为细致的描述。该机构在调研后认为,除了传统防火墙与IPS,UTM至少还应该具有VPN、URL过滤和内容过滤的能力,并且将网关防病毒的要求扩大至反恶意软件(包括病毒、木马、间谍软件等)范畴。另一方面,Gartner对UTM的用户群体有着自己的看法,认为该产品主要面对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或分支机构。这类用户通常对性能没有太高要求,看中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集成安全业务乃至网络特性(如无线规格、无线管理、广域网加速)的丰富度。实际上,Gartner之前一直使用SMB多功能防火墙(SMB Multifunction Firewalls,这里的Firewall也指宏观意义上的防火墙)来描述这类产品,只是在2010年因为UTM这个名称被市场普遍接受,才在分析报告中修改了称谓。该机构认为它与NGFW集成安全功能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时延敏感性上――作为边缘网关,NGFW必须满足时延敏感型应用的需求,与之有悖的功能不适合出现在NGFW上。而从Gartner针对其他产品市场的分析报告中可以推断,安全Web网关(Secure Web Gateway)似乎是该机构认为的NGFW联合部署的理想对象,此外独立的WAF、反垃圾邮件产品也应被考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至少在Gartner看来,UTM和NGFW只是针对不同级别用户的需求,对宏观意义上的防火墙的功能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归纳总结,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无论从产品与技术发展角度还是市场角度看,它们与IDC定义的UTM一样,都是不同时间情况下对边缘网关集成多种安全业务的阶段性描述,其出发点就是用户需求变化产生的牵引力。对此,美国飞塔有限公司创始人、CTO、工程副总裁谢华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有着非常精辟的总结:“UTM的概念在不断地进化,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安全功能。但像500强那样的大企业对UTM的接纳相对保守,不过他们也开始从独立的安全设备开始转向集成化的道路,其关注重点就是Gartner定义的以传统防火墙与IPS为基础元素的NGFW――UTM进化中的一个细化分支。无论如何,我们将看见安全功能整合的革命将继续进行下去。”

NGFW产品

现状

理论上的定义总是滞后于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从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实际产品来看,NGFW集成的安全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咨询机构给出的最小化定义。虽然不同厂商在功能提供上还存在差异,但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功能最大化集成,性能(产品规格)通吃低端到高端,这与Gartner细分功能、用户群体的追求有很大出入。其实厂商这样做无可厚非,只有功能模块化加系统平台化的方式才能做到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化。

近日,《计算机世界》报记者走访了了NGFW产品的5个厂商和部分用户,梳理出一些国内用户在选型时最关注/最值得关注的功能和评估经验,供读者参考。

应用识别、控制与可视化:作为NGFW定义中明确要求具备的特性,应用识别、控制与可视化可以解决给企业用户带来极大压力的网络滥用问题,受到了所有受访用户的关注。而5家提供NGFW产品的厂商均表示,该功能已经成为各自产品中的标准配置,也就是说,即便用户在购买时不包含其他任何安全功能的使用许可,也会得到一个“应用防火墙”形态的产品,我们认为这也将成为未来NGFW产品商业模式方面的常态。但多数受访厂商也希望用户认识到,NGFW产品只能做到上网行为管理产品中基于应用的访问控制与优化功能,并不提供法规遵从及审计相关的特性,不存在完全的取代关系。

全方位的本土化:应用特征库的本土化是影响NGFW产品使用效果的关键因素,每一个厂商都需在协议种类与更新响应速度方面做出最大努力。采访中有用户就抱怨,目前使用的国外某UTM产品在IPS模块中虽然也集成了对应用的识别控制功能,但扩充更新速度太慢,以至于上线不久就失去了对迅雷等频繁更新应用的控制能力,同时全英文的操作/报表界面也加大了使用难度,对于IT管理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对此,SonicWALL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陈中在接受采访时有针对性地提到,目前该公司的NGFW产品在每次系统版本更新后1~2个月内即可提供中文版,并且有专人负责国内应用特征的添加与维护,达到平时每周1次、紧急情况下1天响应的更新频率。而以内容和应用安全起家的深信服科技在这方面显然也有着先天性的优势,该公司技术总监殷浩表示,本土化的应用识别和应用防护功能是NGFW用户获得良好使用体验的基础,深信服目前使用的识别引擎已经能够辨析600多种应用,可以满足不同部署场景的要求。

用户识别与控制/统一的策略框架:虽然它们不全是Gartner的NGFW定义中的强制,但我们发现目前所有的NGFW产品都有提供,并且在此领域做着更加深入的尝试。NGFW应当可以通过获取域控制器信息或Web认证等手段,做到IP与用户身份的绑定,再通过统一的策略框架进行更加直观、简单的权限定义。据Palo Alto公司创始人、首席架构师毛宇明介绍,该公司的NGFW产品将用户识别与应用识别、内容识别并列为3大核心功能,最大化地融合了用户权限与策略配置的描述,例如“允许市场部门的所有员工从任何位置访问新浪微博”、“只允许IT部门员工从特定位置使用SSH、Telnet、远程桌面应用”等等,并且这种融合会让报表更具实用价值。

集中管理平台:NGFW集成了更多的安全功能,我们认为在管理尤其是集中管理上还应该给行业用户提供更强大、易用的解决方案。梭子鱼网络有限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谷新就特别提到,该公司在集中管理平台的构建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可以管理维护多达数千台NGFW产品。该平台还结合独特的图形化管理维护技术,利用业界独特的“梭子鱼NG地球”特性,使分布网络的管理变得简单高效。

在实验室级别的测试方面,目前业界对出现在市场上不久的NGFW产品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测试标准,甚至独立的测试报告都寥寥无几。NSSLabs曾经在几个月前了针对Check Point Power-1 11065的单品测试报告,这也是该机构第一次NGFW类别的测试报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针对NGFW产品的测试方法可以理解为在传统防火墙和IPS测试的基础上,补充了针对用户/应用的识别与控制能力的测试。据Check Point中国区技术经理刘刚介绍,该产品在测试中有着非常优秀的性能表现,在防火墙、身份识别以及应用程序控制执行的各项评测中取得100%的有效率,成为业界首个获得NSSLabs NGFW“推荐”级别的厂商。但用户也应认识到,实验室环境中的测试结果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应用场景,在选型时还应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寻找更多的评估依据。例如未来如果打算启用DLP功能,就一定要关注重组大小、解码种类等方面的限制,最好能创造环境去测试设备在此条件下的最差性能。此外,我们注意到NSSLabs在应用识别与控制测试中使用的多为欧美地区流行的应用样本,国内用户应当重点考察NGFW产品对迅雷、新浪微博、开心网等本土热门应用的识别与控制能力。

链接一

防火墙技术发展简介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到目前为止,防火墙大致经历了4代变革。

首先出现在市场上的是包过滤防火墙,这类产品可以根据IP数据包的五元组(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协议类型)做访问控制,代表性的产品是具备ACL能力的路由器。因为处理逻辑比较简单,包过滤防火墙可以做到相对较高的性能。

包过滤防火墙的缺点是处理不够智能,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应用发展的需要,所以逐步被使用状态检测技术(Stateful Packet Inspextion,SPI)的防火墙所取代。状态检测机制在基于五元组执行包过滤的基础上引入了会话的概念,维护一个全局的连接状态表,使访问控制功能更加完善、易用。即便在今天,它仍然是绝大多数防火墙或UTM产品中最基础的处理模块,其地位不可动摇。

应用防火墙则采用了与状态检测完全不同的处理机制,改由透明中断连接、重组数据。虽然这种技术可以做到非常细粒度的访问控制,但仅支持有限的应用协议,只适用于非常特殊的应用场景。并且该机制注定了相对较低的执行效率,不易于性能的提升(用过ISA的朋友可以仔细体会)。也许是时间比较久远,我们并不记得曾经测试过这类硬件产品,只是在一些使用状态检测机制的防火墙上看到它以功能模块的形式出现。如果您在正在使用的防火墙上看到了针对HTTP、FTP、SMTP等常见协议的指令级或字符串级的过滤功能,不妨尝试开启一下,看看是不是会对性能造成很大影响。截至目前为止,可能只有国标中所定义的安全审计产品仍然在使用应用机制。

而深度包检测技术(Deep Packet Inspection,DPI)则可以看做是性能与功能平衡的产物,它在状态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尝试对数据流中更多的内容进行检测,以在资源消耗较少的情况下提供部分应用级别的安全性。正如名称中强调的那样,大部分采用深度包检测的设备依然不会去做太多的重组工作,仅依靠特征比对的方式执行更复杂的访问控制策略。IDS与IPS就是使用这种技术的标志性产品,它们表现出来的性能虽然比起使用状态检测机制的传统防火墙还有一定的差距,却远高于使用应用机制的产品。近年来,DPI在不断改进中又衍生出深度流检测技术(Deep Flow Inspection,DFI),以更好地实现各类安全特性。

链接二

NGFW产品选购指南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8日

一、油田企业低成本控制背景

随着石油石化行业持续重组改革的深层次推进,我国油气田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从国外竞争情况来看,国际市场油价的跌宕起伏、政治危机与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给石油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海外上市以后,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竞争、发展的新阶段,这就迫切要求油气勘探与开发企业积极实施低成本战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陆上油田经过较长时期的勘探开发,主力油田已相继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在没有大储量后续油气资源的前提下,由于保持原油稳产上产的难度逐渐加大,因此每年都要投入巨额的维持成本,从而用来弥补自然递减以维持现有产量,进而加大了油气开采企业成本控制的压力,许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和显现。

第一,生产规模与成本控制极限之间的矛盾。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随着经济过热而产生的通胀压力对企业成本水平产生极大影响;作为油田企业生产成本主要组成部分的操作成本也呈现逐步上扬的发展趋势。在油田企业未来的上产稳产期间,以降低操作成本为核心的成本节约方案,其实施空间越来越小。加之未来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一个复杂的、多变的历史时期,企业发展会受到来自国际油价、利率和货币政策调整等多项因素影响。因此,基于上产规模的目标,企业需要重塑成本管理和控制模式,建立以全成本为核心,基于作业链条和系统管理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模式,寻求解决上产规模和成本控制极限矛盾的解决之道。

第二,生产规模与投资成本、投资风险之间的矛盾。要实现油田企业的上产目标,勘探开发等资本化投入不可缺少。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为例,伴随着资本性投入的增加,长庆建成5个年产超百万吨以上的油田,其中安塞油田、靖安油田年产油达到300万吨;建成5个探明储量超千亿立方米的气田,已开发的靖边、榆林、苏里格三大主力气田每天产气6,500万立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基于5,000万吨的上产规模,企业在今后要继续增加资本投入,新增产能、新增投进口和增加新井产量。资本性投入增加是实现上产目标的重要前提,但同时也形成后期的折旧、折耗。由于勘探、开发投资大约是油田总投资的50%~60%,过高的勘探、开发成本对企业利润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前期投入的质量高低,也会对企业投资回报率,后期操作、维护成本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勘探方面数额巨大的干井费用也增加了企业投资风险,削弱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第三,生产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在油田企业未来的稳产上产期,上产规模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来自各方面的成本压力始终是威胁实现上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双增的重要因素,经济效益增加是上产规模增加的终极目标,也是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为解决油气上产规模与成本控制极限之间的矛盾,上产规模与投资成本、投资风险之间的矛盾,上产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系统研究油气生产成本的控制问题。通过对油田生产成本预算方法的研究,可以指导企业实现对各个业务区块生产成本的准确预测,从而为有效实施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业绩考核提供成本基数。

二、油田企业低成本控制对象

石油、天然气成本,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石油、天然气产品而发生的用于矿区取得、地质勘探、开发井及直接相关设施建设和石油、天然气的采出、处理、集输、储存等活动发生的支出,包括矿区取得成本、地质勘探成本、油气开发成本、油气生产成本四部分。

矿区取得成本,指为了取得一个矿区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而发生的购买、租赁支出,含买价或租赁费、购买或租赁时发生的资料费、经纪人费用、登记费用、法律费用等。矿区取得支出包括探矿权支出和采矿权支出。矿区取得成本项目包括: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地质勘探成本,指为了识别保证勘查的区域和对特定区域探明或需进一步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而发生的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探井和勘探型参数井以及维持未开发储量而发生的支出。勘探成本可能发生在矿区取得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矿区取得之后。地质勘探成本项目包括:地质测量、控制点、地形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及探井成本。油气开发成本,指为了开发探明储量,建造或更新用于开采、处理、集输、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设施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开发井钻前准备、钻井、完井成本,矿区集输管线、分离处理设施、计量设备、储存设施、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涵、通讯设施、水电设施、废物处理设施、配套设施等)成本和提高采收率系统发生的成本。油气开发成本项目包括:油气生产井、注入井、资料研究井,联合站、集输站、计量站,井场装置、热采设施,集输管线,油气处理设施,储油设施,污水处理及其他环保设施,油气田内部供排水、供电及通讯设施等。油气生产成本,指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包括操作成本和折旧、折耗。操作成本也称作业成本,包括油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材料、燃料、动力、人员费用等。

三、油田企业低成本控制方法

第一,建立低成本目标控制理念。结合油田公司上产目标规划,首先从健全成本预算角度促进成本控制。一是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对部分专项费用预算指标进行细化,按照“总额控制、专款专用、项目管理”的原则实施规范管理。二是加强预算分析,建立月度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制度,并对重点问题进行专项分析。根据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需要,结合油田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建立经济活动分析模版,全面重点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并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对当期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总结分析。按照“市场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的原则,确定出企业的目标成本,并通过严格成本预算制度,把目标成本落到实处。在强调成本预算编制之外,还必须强调预算的对标检查功能。要积极开展单位内部、公司同类业务之间、与公司外部单位之间的对标活动,设立内部标杆、行业标杆,对能耗、材料、井下作业等关键成本要素,以及管理性支出、人员费用、效益等对标重点进行分析,寻找差异,制定降本增效措施。

第二,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考核激励机制。为确保成本控制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油田企业各责任主体在成本控制工作中,做到严考核、硬兑现。将成本指标完成情况与考核测评及晋升工资、绩效工资挂钩。年底对超支单位进行年度审计、财务检查及成本控制、效能监察,以追究超支单位领导的责任。切实改变将降低成本只作为财务部门责任的传统观点,按照职能分工,将构成成本的各项指标实施逐层分解,形成全员参与低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

第三,基于动因分析的成本分项控制重点。可以根据对油田企业成本趋势的描述分析,获知影响企业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直接材料、直接燃料、直接动力、生产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驱油物注入费、井下作业费、测井试井费、维护及修理费、折旧与摊销等成本项目的变动趋势,凝练成本控制重点,促进低成本控制对象的挖掘与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一、引言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中央企业的出资者,于2014年1月了《关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加强中央企业价值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导中央企业进一步深化经济增加值(EVA)考核,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价值管理水平,促进中央企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实现做强做优、科学发展。本文在国资委价值管理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对火力发电企业现有预算状况的梳理,制定出以价值管理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在企业内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点联动的预算控制网络,使其经营时刻处在有效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合理的控制状态,通过这些环节最终使火力发电企业的经营环节成为一个有机的链条。

二、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

(一)企业价值管理。本文综合各种观点,通过供给和投资的角度得出结论,企业价值分为当前营运价值(COV)和企业未来成长价值(FGV)两部分。企业当前营运价值,指企业在现有资本规模下产生的价值总和,主要反映企业目前的盈利能力对价值所产生的贡献,计算方法为当期EVA折现后与当期投入资本总额之和。企业未来成长价值指的是未来价值增加的现值,主要表现为企业连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的价值主要在于未来收益的持续增加,关注重点在于长远发展,所以此领域为重点部分。

(二)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结合。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编制预算时预算目标必须明确,这就要求以EVA为起点,使价值目标可以量化。与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相比,价值管理全面预算体系重视资本成本,督促企业围绕核心业务持续创造价值,引导管理层像股东一样思考。具体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全面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战略制定预算目标。将价值管理与预算管理以及企业实际三者结合,确定目标EVA,从EVA预测开始。通常采用以下公式确定目标EVA:

目标EVA=基准EVA+EVA期望改善值

确定基准EVA的值有两种方法:一是上年度实际的EVA值,二是前几年实际EVA的平均值。为了确保目标EVA能够实现,要对EVA进行分解,制定销售收入、管理费用、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等各自的目标值。

2.价值预算调整。预算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目标和创造价值,对企业之前制定的预算指标进行调整,以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调整最终都会在EVA的变动上得到反映,预算的调整不能随意进行,它有严格的审批程序。

3.价值预算差异分析。预算目标值与预算指标实际完成情况的差异越小以及创造新的EVA增长点,都有助于实现预算目标。

4.价值预算与评价。考评是为了保证预算目标值的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差异分析,有利于督促相关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

三、火力发电企业预算管理现状

(一)预算管理方法过于简单,预算管理内容不够全面。目前火力发电企业采用固定预算法,按年度编制,只能满足企业基本需要。预算管理内容方面仍存在预算体系不完整的情况。

(二)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有待加强。目前火力发电企业过程控制做到了事后控制,但对于过程控制和动态评估仍然有所欠缺,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三)预算考评激励性较低,影响预算闭环管理效果。由于没有构建系统科学的预算管理网络,企业重视编制忽略考核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单纯依靠生产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无法体现各部门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程度,难以建立起企业与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影响员工积极性。

(四)缺少信息共享、反馈及时准确的信息系统。目前火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并没有通过网络系统实现预算报告的审批、执行和控制,因此不符合实时查询和实时控制的目的,导致预算管理问题改进存在滞后性。

四、基于价值管理的火力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设计

以价值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价值驱动因素层层分解,以生产经营部门活动为起点,自下而上编制而成。价值预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与企业财务预算相同,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协调综合实现一体化全方位闭环管理,带动整体经营管理协调有序发展。

(一)以EVA为全面预算编制起点,实施价值预算。基于价值的财务计划预算以详细合理的业务计划为基础编制,其内容由以EVA为基础的价值预算指标构成,包括财务预算、经营预算和资本预算。常用的预算方法有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法、滚动预算法、概率预算法和作业预算法。

EVA代表了企业在本期所创造的净收益在弥补了所有的成本费用后的剩余,代表了企业主体在运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上所创造和增加的企业价值。EVA表是经济意义上的企业损益表,列示了如何将企业的会计账面利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转化为经济账面利润的过程。根据火力发电企业的管理特点,编制企业价值预算总表见表1。

(二)细化预算责任中心,实现预算执行过程全员参与。建立起融合预算编制、执行、过程控制、考评和激励的“企业本部―经营层―基层部门”三级责任中心。其中,经营层划分为两大类责任中心――模拟NOPAT中心和成本费用控制中心。

1.预算责任中心。划分三级责任中心,每一责任中心接受上级下达的预算指标,接受上级部门的考核,通过这样的权责利安排,实现预算目标在组织上的纵向逐层分解。各单元化模块成为业务部门预算指标与企业总目标之间联系的桥梁,促使各部门的业务活动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具体见下页图1。

2.单元预算。二级责任中心划分为模拟NOPAT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具体各单元化模块的分割方法如下:

(1)模拟NOPAT单元模块划分。一般的火力发电企业都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性企业,有明显投入―产出配比关系的价值链活动可分为八个部分,其中属于主营业务活动的有发电、供热、制水、脱硫脱硝、两个细则,属于非主营业务的有委托运营、同煤创收、综合产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所得税,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反映。通过对这三者的关注和分析,形成企业内部模拟NOPAT中心,根据“NOPAT=收入-成本-各项税费”计算各板块的模拟NOPAT,进而形成八个损益性单元模块,保持了NOPAT中心目标与企业总目标的一致。以发电单元为例,单元模块预算将预算统筹进一步细化为各部门业务预算,并下达相应的预算指标,由关键的职能部门负责并进行考核和激励,明确了责任归属,有助于预算指标的完成、考评和反馈。

(2)成本费用控制单元划分。对于材料费、职工薪酬、折旧费、管理性费用等没有明确投入―产出配比关系的固定性成本,则结合业务属性和自身特点,将其划分为燃煤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人工成本、财务管理、技改大修等成本控制单元模块,实施成本总量的管控。成本费用控制不仅需要财务部门负责,企业各部门都应该参与合作,平衡部门预算和成本费用控制。

3.部门预算。部门预算的编制主要根据部门的价值活动和该部门的价值动因,将部门驱动因素具体化,以关键指标的预算来体现部门的价值预算。下面给出制水供热办公室的部门预算编制模版,如表2所示。该部门对中水供热及化学专业设备管理负责,其部门预算也主要分为制水和供热两个部分,该责任中心预算以预算执行和费用项目完成情况作为编制科学性考核的依据。

(三)全方位立体监控,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动态控制。风险与效率密不可分,作为企业应该明确安全边界,固化预算形式,通过对边界的监控和把握,就能很好地规避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安全。

1.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并建立红黄牌风险警示制度;完善企业风险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及时评估并报告企业风险状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控制。根据火电企业实际,可以确定如下指标及指标值,如表3、表4所示。企业应根据指标的变化幅度实行具体管控,具体可根据实际值与指标值的偏差幅度决定,如果偏差幅度小于5%,则处于安全情况;偏差幅度在5%-15%之间,则需要引起一定重视;如果偏差幅度超过15%,则表示情况较为危险,应及时改革处理。

2.建立“价值报告”制度。价值报告是战略管控的重要手段,为价值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强调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企业价值管理活动。

(四)科学设置预算考评方法,建立利益共享的预算激励机制。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全方位覆盖、全体人员参加、全过程追踪管控,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对于确保指标实现有很重要的意义,根据“编制―执行―调整―反馈―综合分析―激励考核―改进―编制”的形式运行管理。

1.实行EVA创造奖励管理办法,以完成价值增长任务为目标,采用正向激励机制,按照每月EVA创造情况进行奖励,提高全厂干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完成年度价值增长的最终目标。 具体如表5所示。

(1)月度利润完成值每高于(低于)目标值5%,全厂(企业)人均奖励(扣减)50元(不足5%的,按5%计算)。

(2)按照发电、供热、制水、脱硫脱硝、两个细则、委托运营、同煤创收、洁源电力8个损益单元以及燃煤、生产、经营、人工、财务、技改大修6个成本单元利润完成情况对相关部门进行考核。

(3)因部分部门无相关预算指标,对此类部门执行以下考核:每发生一次,考核责任部门人均30-100元。因管理责任影响厂(企业)形象的,责任部门(单位)不受此项奖励。

2.EVA薪酬激励机制可以有效鼓舞员工积极投入价值创造。EVA奖励指的是将EVA价值增加与薪酬挂钩,并结合价值创造和管理业绩,在企业内部营造追求价值最大化的文化理念,并使全体员工融入其中。企业有不同的员工层,管理层人员和基层人员在职责和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也有差别,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施差别化薪酬激励机制。火电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EVA奖金分配方案为:

Yt=a×EVAt-1+b×(EVA-EI)

EVA=EVAt-EVA目标,采用部分重设法每年计算EVA目标。

其中,a代表经营者分享所创造的上一年剩余价值的比例系数,根据人才竞争程度和行业特点确定。b代表经营者分享EVA增加超额部分的比例。EI是EVA的期望改善值,此指标可以结合股东期望、企业长期战略规划、年度战略目标,通过财务预测计算。例如结合年初计划预算和年度化的战略目标和对标企业的业绩情况,计算三者的算术平均值或三者的加权平均值。EI一般每3年设定一次,3年内不变。

(五)打造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预算工作的效率。火电企业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思路是: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在信息平台记录下来,实现将企业总体预算指标分解为年度、月度预算指标,量化各期的EVA目标,将其分解为财务指标并与各部门相对应,对各业务单元的预算执行值与预算分解值进行对比、分析、考核。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构成如图2所示。

(1)数据集成。通过物料接口、燃料接口、人资接口等,实现基础数据的系统集成。(2)预算编制管理。根据企业总战略目标制定年度预算,并进一步细分为月度预算编制和部门预算编制,制定资源配置计划和详细的业务计划预算,在EVA引导下编制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3)预算执行与分析。通过账务取数、表间取数、业务单据取数及数据接口等形式,将相关的业务执行数据读取到相应的报表中,出具月度和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4)预算调整管理。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设计对应的月度预算调整表单和年度预算调整表单来实现信息系统中的预算调整。(5)领导分析查询。根据各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生成每期预算数与实际数对比分析表、执行过程图等图表供领导查询分析,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企业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并快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企业利用信息平台,将整个企业的预算情况都通过信息系统予以记录,将各期的EVA目标通过预算予以量化,并对量化指标实时监控,及时反馈,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地掌握企业目前情况并对未来作出预判,有助于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五、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综合的管理方法,它以价值和财务收支的形式反映企业未来的各项经营活动,最终以企业利润和净现金流量综合表现出企业的成果。因为EVA具有可比性且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所以我们采用价值指标EVA作为考核和控制的标准。

该模式增加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它采用整体预算编制,改变了过去预算简单的增加和减少,火力发电企业更适合采用这种预算编制方法。该模式明确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提高了企业工作人员的投入产出意识,将预算管理落到了实处。S

参考文献:

1.陈良华.价值管理:一种泛会计概念的提出[J].会计研究,2002,(10):53-56.

2.国资委.加强央企价值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86-86.

3.王伟洪.提升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3,(7):50-51.

4.张颖.火力发电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