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3-19 21:14: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篇(1)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篇(2)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属于当代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或以后所发生的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的音乐,划归于传统音乐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民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从律制、音阶、宫调、音乐形态特征、文化传统到民族思维方式,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东方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可以开阔文化视野,了解与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与特质,加强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1.1人类思维网状结构与传统教材组织上的线性有序特征之间的矛盾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思维记忆具有联想特征,在阅读或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概念或主题经过联想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是一种非线性的、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目前国内出版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教材,在学习内容组织上均体现出线性、有序的特征。在这种线性的内容组织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的摄取难免被动、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文本资料过多、识记理论复杂趣味性少与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国内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纯文本资料过多、各民族传统音乐独立单处、针对性研究、形成不了一条主线的缺憾,这是专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行的单一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造成的。

1.3手段陈旧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繁重的学习与交流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一般都以专家口头传授为主,加入一些视听资料,无法及时地展现知识信息,专家的讲授受到限制,授课的视听效果不能做到步调一致,讲授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反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如中国传统音乐讲授、中需要介绍到各个时期大量的谱例,传统的讲授方法只能通过专家的板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观看,然后做谱面上的分析,或者利用钢琴即兴演奏,动作示范只能是局部的,学习者很难把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毕竟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表达音乐风格的准确性不能尽如人意。

2多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的积极作用

2.1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和放大信息空间

用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可以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化,使那些抽象难懂,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一目了然。多媒体课件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在课件中重新组织编排讲授信息,将讲授内容整合为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专家在授课时就可根据讲授思路在不同章节之间、章节内容知识点之间灵活“跳转”,及时获取课件上的相关信息来辅助讲授。

2.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学习者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散发式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正符合中国传统音乐讲授的需要,它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非线性的信息传输与交流,帮助学习者建立思维、改善思维、减少思维过程中的弯路,较快的接近学习目标;多媒体的引入还能把声音和谱例完美结合,实现音色和风格的统一,完成音乐风格的具象化,使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

2.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符合时代要求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我们传统的外国音乐讲授手段和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这是中国传统音乐讲授过程别重要的,学习者的认知当然需要从别的教材、工具书中汲取一些专业信息作为补充,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讲授手段的信息集成优势,则会大大扩展原有的讲授资源。

篇(3)

一、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有关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传统教育中的种种弊端越来越无法忍受,强烈地要求教育模式从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逐步地向素质教育转轨。目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一般都会包括对学生四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即简单的劳动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恰恰为这种素质教育提供了完备的教学教材。例如,传统美德中的刻苦勤奋、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助人为乐以及简单的常规礼仪等都可以作为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换句话说,素质教育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传统美德的教育,才有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型人才。作为培养跨世纪新型人才主要阵地的各个学校,尤其是进行基础教育的小学学校应该重视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在小学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让学生从小就受到优秀文化和精神的熏陶,为后期的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道德和精神基础。试想,一个俗不可耐、满嘴脏话的学生群体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够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的,一个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人,是不能够在创新社会价值过程中很好的发挥合作精神的。一个不具备奉献精神的人,又怎么能够承担起驾驭渊博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呢!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没有实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小学基础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跨世纪对素质型人才的要求的条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中有关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推动教学前进的动力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重点,一直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并作为一条重要的主线贯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爱国主义为人们在抵御外来侵略、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汇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没有爱国主义的支撑,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当今和平的时代,也许有人认为爱国主义的作用已经很小了,而且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纵观古今,众多的英雄模范、志士仁人、艺术家、科学家、改革家等无不都是在内心深处藏着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拥有高尚的报国志向,否则他们很难成就一番伟业。拥有爱国主义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而高翔”,不是只顾眼前的个人小利,而是胸怀远大的大我情怀。现在,人们几乎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也都听说过甚至会讲有关岳飞“精宗报国”的故事,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已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爱国主义依旧需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依旧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被不断的提及和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渗透进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古代故事“苏武牧羊”、现代故事“林则徐”以及郑成功、邓世昌等故事和事迹的宣传教,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道德。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传统美德的教育不仅能够增加他们虽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也能够增进他们从小对国家的爱护情怀,并通过对他们爱国主义的激发不断形成学生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三、对勤俭节约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传统美德教育中有很多有关学会珍惜、懂得勤俭节约的内容,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说明成功往往是由人们勤劳节俭所成就的,而失败往往是由于过于奢侈浪费。即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有关勤俭节约的品质仍然值得我们不断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永远不会过时。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大大超过了从前,但仍旧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民仅仅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全国人民的不断努力和奋斗。勤俭节约就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试想如果社会中浪费之风盛行,必然会降低社会的发展进程,更对资源紧缺的今天带了更大的危害。现在,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孩子在生活中不懂得勤俭节约,随便浪费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很有必要在小学课程中进行传统勤俭节约的美德教育,让学生自己体会节约的乐趣,去亲身感受节约所带来的益处,并在学习中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四、结语

有关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可谓是一件“艺术品”的成就过程,只有经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和精心雕琢,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此外,有关传统美德的教育更是一个大型的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单纯的传授和引导,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用心去领悟和感受。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不仅是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每个教育一线的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在教育工作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一次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机会,一方面,为小学生以后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美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维护和教育管理的有效开展,是一件既有利于学生又有利于教育者以及学校的双赢工程。

参考文献:

[1]王丽.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创建和谐文明校园[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选集[C].2011.

[2]张颖.浅谈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3.1.

[3]吴秀枝.浅谈当代中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失落性及其对策[J].西江教育论丛,2003,(02):7-9.

篇(4)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语文教育方向总体概括

1.宏观上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语文作为现代汉语教学的基础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作用不可忽略。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一种继承和巩固。如书法的学习就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继承的最好体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影响下,语文课文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许多课文内容都包含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道德伦理。不仅包含了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的学习,也包含了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发展。

2.微观上培养学生基础汉语应用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开展目的还包括教育学生的会话艺术和独立写作等。交流作为一门艺术其过程凭借对语言词汇的掌握。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偏向词汇释义和礼貌用语的掌握,还包括商务礼仪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准确表述自己思想,说话流畅得体,熟练使用汉语典故的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高职语文教学在写作上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使用,如报告文体、论文、工作总结等,将语文教学结合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奠定社会工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写作会话能力的学习。

二、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意义

1.语文课程属性认识意义

语文课程是兼具有“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种身份的特殊课程。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是对语文课程属性认识的一种突破,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呆板、苛刻的教学模式。作为通识课程,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传达常识性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身涵养。充分发挥通识课程“有教无类”的特点,注重教学中文学艺术性、情感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发挥。作为专业课程教育,语文教学偏重于高职教育中“就业教育”的特点,将教学的内容深化,囊括了学生职业生涯可能运用的各种实用文体,如科研报告、求职简历等。高职语文建设突出

学生自身修为将语文课程的属性内涵丰富,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对语文课程属性的认识。

2.课改教程下教育需求意义

新课改大纲下高职教育转向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再只是以技术能力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全部。在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教育不应以应试和就业为全部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文明的建设,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现代社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文明传播的载体,在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学习和学生道德文明培养的重任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3.社会人才培养意义

高职学生是社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对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方向。社会工作一方面注重团体合作制的运用,这需要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够具有团体精神和合作精神。高职语文课程教育都能够很好的传达这些精神的精髓,指引学生融入集体,学会合作分工,培养出学生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对人才的社会观、价值观等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在职人员能够具有相应的素质,如服从岗位工作安排的意识和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工作目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育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普遍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其教学内容在这些精神传达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将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是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一种改革创新。

4.学生价值观引导意义

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自身修为在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上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剧烈变动时期,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是非观念的转变由于受到社会各种非正确价值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甚至是低俗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需求的落后滋养出一些落后甚至是低俗、恶俗的思想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炫富等。突出自身修为的语文教学能够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辨别事物的正确与否,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引导学生吸收先进文化思想,摒弃恶俗文化思想观,在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自身修为中的几点建议

1.高职语文教育应该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性

《易经》中说道:“刚柔交际,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即文明文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人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思考和认识,文化、文明的学习能够衍生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语文课本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熏陶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能够将语文在学生自身修为的培养上的作用最大化。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是学生个人培养上,主张主动性、非限制性的思考,即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加以限制阻碍,而是引导熏陶,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反复的思考中获得收获,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将价值标准尺度和人生方向思考结合社会文化遗产,注重熏陶式培养,将中化民族优良传统融入语文教育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三要通过语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富有人文主义精神思想的文章名著。

2.结合社会实际,把握时代潮流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世界的认识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对思想与存在的哲学思考也不断的在改变。一切思想认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各种优秀的人文思想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积淀。因此,高职语文建设结合社会实际能够以社会内容为样板,向学生阐释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高职语文教育结合社会实际,能够将学生对个人素质的思考从抽象化变为生动化,倡导学生吸收主流文化思想内涵,摒弃低俗文化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在结合社会实际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将语文教育结合社会生活,用生动的例子向同学展示思想内涵的魅力,激励学生注重自身修为素质的养成。二是将语文教育结合国家发展的主流思想,教育学生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铭记“八荣八耻”的现代社会荣辱观,向往以“强国梦”“强军梦”等为内容的“中国梦”,并愿意为了这个梦的实现而努力。

结语:在社会劳动力需求转向技术技能方向的发展趋势下,高职教育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教育行业的热门行业。而作为高职教育中人才素质内涵培养的主体课程――语文教育,在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教学的号召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语文教育建设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才能够将语文教育功效最大化,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篇(6)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转贴于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24-01

对蒙古族中小学生来讲,蒙语是母语,母语的学习和了解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了解,甚至关系到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因此,在小学蒙语文课堂中除了讲述书本知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蒙语文的兴趣是关系到蒙语文教学的改进,甚至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中小学蒙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试。

一、蒙语文课堂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母语之情

目前,蒙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学生失去母语语境,失去学习蒙语文的兴趣爱好。在社会现代化和各类文化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逐渐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在此社会环境中,孩子们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成为很多教师、家长担忧的问题。在小学蒙语文课堂中主要表现为,学生不懂得某一词语的意义,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平时的作业中错别字较多,甚至不会组词、造句等。在蒙语文教学中改变这类现象的主要方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对蒙古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爱好是人类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好学习,不管耗费多少时间与精力也达不到认识与领悟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习蒙语好的主要方法在于:

(一)把握蒙语文教学与蒙古族历史、文化教育之间的联系

语言文字是基于蒙古族历史文化、生活实践的,离开蒙古族生活实践,离开蒙语语境,蒙语文教学将会变成枯燥而难懂的课,就会导致对蒙语文学习的排斥。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学生互动等办法,尽量多讲述蒙古族历史文化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对蒙语文课的兴趣。在课堂中应该多用图片展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课文,避免死记硬背。

(二)蒙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重视课本知识的预习。预习是形成活跃性课堂的重要基础。要给学生留思考、观察的作业,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索的能力。作业内容要联系课堂内容的同时,注重趣味性。在课堂中,首先提问作业,了解学生对课程有关知识的认知和了解。之后,按照学生的认知情况制定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中以学生讲述观点为主,教师及时纠正错误观点,归纳课堂知识,引导学生,培养正确认识。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活跃思维,形成有积极感染力的课堂环境。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学生对蒙语文课的兴趣爱好,才能培养学生喜爱母语和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蒙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中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期,是个人形成人生观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是形成责任感的重要阶段。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中小学蒙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内容。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蒙古族孩子们是蒙古族的文化继承、发扬者。因此,蒙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观念,这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尊老爱幼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小就培养这种观念。当然,对于中小学生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仅仅靠蒙语文课堂,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而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校是比较系统的灌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地方,它能够系统地把知识传输给孩子们。但是,在新时代,学习成绩好已经不是判断“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所谓好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学校老师平时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意识中学生形成 “只要好好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就无所不能”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教导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其余的啥也不用做。”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多聪明、优秀的孩子成为“书呆子”。他们不懂得承担责任,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如何适应社会,连自立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孩子是片面发展的人,不符合“四有”青年的培养条件,跟不上时展需要。而这也是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学校应该定时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共同关注与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从小培养责任与担当的精神、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白玉莲.浅谈小学蒙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视野,2010,(4).

篇(8)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报告中明确把“诚实守信”作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学生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因此,用积极、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并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层面出发,深入探讨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可行之道,必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品质基础和保证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诚信,落实在大学生身上,就是诚实守信,努力做到恪守诚信,追求真理,对学习忠诚,对人忠诚。诚实信用,是大学生一切品质形成的基础和保证,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认识和实践,大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才可能在未来社会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所作为。

(1)诚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成才,应该在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诚信是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讲“民无信不立”,孟子曾说“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理应把培育诚信精神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为学校实现培养目标、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2)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才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与标志。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诚信更加成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作为未来WTO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更应该遵守诚信道德原则。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诚信看成与生命一样重要,视诚信为自身道德品质的生命,注重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否则,在社会上将难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3)加强对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由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首先,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需要的人。只有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合格人才,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反过来促进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不是那些无才无学的伪劣产品。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诚信原则。其次,高等教育担负着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任,它必须严格遵循诚信的原则,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水准的合格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诞生至今,一直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格的塑造,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品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负面环境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的品德状况从总体上来看是好的,但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诚信缺失却是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到图书馆借书,拖一两个月不还;写论文,上网下载几段拼凑而成;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考试经常作弊;助学贷款拖着不还;就业协议不去履行;履历表做假等。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

(1)外部环境原因。首先,受历史上封建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如“言必行,行必果”“抱诚守真”等诚信的经典佳句,但是在封建社会长期的封建专制下,人们的诚信意识也存在着扭曲的一面,例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愈诚信,人生之路愈不妙”等俗语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缺失,而这些又具有“世袭”特点,使大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的负面效应,不少领域都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如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等,这些使得正处于人生坐标十字路口的大学生有无所适从之势,从而导致大学生诚信水平的滑坡。

(2)学校原因。首先,高等教育体制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道德教育的简单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化,教书与育人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背等。其次,高校中的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诸多弊端和漏洞,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甚为密切的职能部门。从学生综合测评的评比掺水到教师到处兼职上课而不求质量或是忙于自己的事情而疏忽教学,诸如此类的不诚信现象在高校中并不少见,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最后,高校连年扩招,使高校的生源素质有所下降,人数大增也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而且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大学生为取胜不惜采取了“伪造简历”这样不守诚信原则的做法。

(3)个体成长的自身原因。首先,自我意识的偏差。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20世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也存在着艰苦奋斗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愈来愈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当涉及到自身利益,就常不惜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其次,大学生的道德心理还不够成熟。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大学生最一般的心理特点是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没有真正完全达到成熟。由于受许多诚信缺乏现象的不良影响,常常会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因此,也易被社会上和身边存在的许多不诚信现象误导。

三、用诚信打造大学生的成才之路

大学生要以诚信为学习之根本、人生之根本。诚信应贯穿我们大学生活的始终,包括考试、借贷、就业、生活等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目前,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高等学校中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但是大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主观的努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况且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未来国家各个领域中间的骨干,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引领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1)着眼于人才的未来。首先要树立大教育现,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展同步。其次,必须着眼于终身化。思想品质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才的未来,要考虑到长期效应与近期效应的结合,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上,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校的现实表现,更应关注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长期效应,使学校的诚信教育具有跨越时空的效应,使学生在校就学会修身养性的方法、锤炼优良高尚的品性,终身受益。

(2)教育要生活化。首先,诚信教育要从具体事情入手,从他律引向自律。诚信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其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大量经验表明,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具体事情入手,把诚信教育生活化,将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使大学生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培养诚信行为,铸造诚信精神。其次,在实践上必须强调一致化。课堂教育要和现实生活一致:一方面,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对诚信由认识转化为信念,由信念内化为行动,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也要规范学校的活动,特别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校必须为学生树立一面诚信的旗帜,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的自身行为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

(3)教育要与时俱进。首先,教育内容要体现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必须注入时代精神,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在加快,标志着人才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诚实守信”则是国际化人才的共同特征之一。因此,面对新形势,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其次,要把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规则意识必须强化。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懂得: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4)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首先,教育必须形成网络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全方位教育效果。要不断寻找新的教育载体,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以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如引入现代的电脑多媒体网络工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渗透。其次,要注重舆论的宣传。高校要营造一种诚信的氛围,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要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敢于将不诚信的行为公开化,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获得成功,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难以立足。这样,大学生的诚信自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约束,并规范着他们的行为。

总之,诚信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它与成才密切相关,因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高校教育重要的一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云.大学德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均敬.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启示录[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

[3]魏传光,葛畅.浅谈高校的诚信教育[J].理论与实践,2003(2).

[4]魏胜.诚信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根本[J].乐山师范院学

篇(9)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点。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尝试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将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对生活的感恩中,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声。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应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32-35.

篇(10)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许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民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提高民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民族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课堂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民族学生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积极展开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以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提高民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比如,2016年是胜利80周年,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重要史实,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以“弘扬精神,做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一起制作有关弘扬精神的黑板报,收集有关的故事,撰写相关的论文,以此培养民族学生的革命道德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另外,由于当年在中爬雪山、过草地的很多行程会经过少数民族地区,为此,我们在班会主题中,还可以鼓励民族学生去搜集当年经过自己家乡所留下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分享给同班同学,总结自己在这些故事中所受的启发,并谈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怎样弘扬精神,如何做一名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让民族学生既能乐于参与课堂内外的学习,也能从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中获取成长实践经验,明确自己身负的重任,练就坚强的毅力,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陶冶民族学生的情操,提升民族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德育。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情感教育,以情感推进民族学生的德育

“情感性素质教育,即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性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情感性素质教育来加强民族学生的德育,使情感教育深入民族学生的内心,塑造更加美好的人格,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不同的情感教育的方式,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民族学生的德育中。

1.积极促进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的情感交流,以情感的渗透来加强民族学生的德育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促进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创造出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民族学生,他们同汉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他们感受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也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德育老师可以把民族学生家乡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歌曲等形式展现给其他学生,或者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参观和考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或者在老师的引导下让民族学生组织其他同学参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活动,比如,过彝族年、跳藏族锅庄舞、过白族、纳西族七月火把节等一系列的具有浓烈的民族氛围的节日活动。这样,通过以加强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方式,不仅能推动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又能充分尊重民族学生,陶冶民族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喜爱,使得他们乐意同其他同学做好朋友,让民族学生在这样团结、友爱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使得他们更能从内心深处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从而提高民族学生的综合素养。

2.借助情感教育的综艺节目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德育

“作为青少年,要有崇高的品德,要有无愧于天地的胸怀,要有报效国家的宏心大愿,而这些品性的修养都将是对父母无私奉献的回报。修身养性,养德润身,正是孝的体现。”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是民族学生拥有高尚品德的重要标志,因为,“对青少年而言,感恩是一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民族学生要学会感恩,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必不可少的。

2016年年初湖南卫视开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节目主要记录的是明星如何在七天六夜里给自己的父母尽孝。在节目里,要求这些明星为自己的父母做饭、洗衣,每天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写一封信,等等,表达的主题就是“孝”。通过这些形式让自己的父母感受儿女对他们的感恩,这让许多观众从中受益匪浅。加之包括民族学生在内的很多青少年学生对现在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电视综艺节目或者网络节目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可以根据民族学生年龄特征、兴趣倾向,以我国有着许多优良道德传统的文明大国形象,百善孝为先的大环境,借助综艺节目的平台,让民族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去观看《旋风孝子》这一类的综艺情感节目,积极引导民族学生学会感恩,以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父母尽孝,同时也让他们反思自己平日里对自己父母尽孝是否做得到位,是不是也应该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或者打一个电话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们通过这样的德育方式,引民族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为了回报父母对自己无私的养育之恩,为今后能让自己的父母能安享晚年,就应当珍惜大学这样一段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刻苦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实力来回报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不要让自己留下如《韩诗外传》中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的人生遗憾。总之,让民族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样不仅能巩固民族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还能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德育,提高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三、引导民族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民族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严重威胁着人们的道德观以及人生价值取向。包括民族学生在内的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影响,甚至有的大学生因此走向人生错误的轨道而抱憾终身。“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自觉认同和践行,进而在深化道德认知、注重道德养成、增强道德践履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力量。”可见,在民族学生群体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极为重要。

为此,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德育要引导民族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民族学生的道德修养,为他们的人生保驾护航。比如,自从当年扶老人被讹的事件在全国各大媒体曝光以来,有关于“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不同说法就成为了社会上的热议话题,扶起老人又怕被讹,不扶老人又显得不道义,这些不同的观点混杂碰撞,对民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c教育深入民族学生的内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民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民族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社会活动,让民族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亲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民族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从充满正能量的角度去引导民族学生,既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矛盾,又要从正面渠道去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这些不良的现象和矛盾,引导民族学生在遇到复杂的状况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寻找到既能帮助别人同时又能保护好自己的方法与措施,鼓励民族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法制观,在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同时也能给整个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另外,我们的德育还可以在引导民族学生做好自我的同时,去不断地影响身边的其他人,带动更多的人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制观,不断提高社会的总体道德水平,从而创造出更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民族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为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我 们要不断加强对民族学生的德育,要 充分尊重民族学生的地位,不断增强我国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升我国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促使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陈国友.孝道:让感恩与你同行[M]. 北京:华艺出版社,2012:110.

篇(11)

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每个公民应当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其基本内涵是真实无欺、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社会维持正常秩序和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明礼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当前,大学生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建立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体系,重塑大学生的诚信形象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考试作弊情况严重,学习弄虚作假

2007年,东南大学就作弊问题对5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有近10%的学生承认在考试中经常作弊,有59.5%的学生承认偶尔作弊。尽管各高校在《学生手册》中对考试纪律和违纪处罚都作了明确规定,但考试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作弊方法更是层出不穷。除此之外,大学生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论文、抄作业、乱编实验数据等对大学生而言是家常便饭。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评奖、评优、入党、保研等方面不是靠自己的实力,而是采用请客送礼、拉关系等不正当手段。

(二)恶意拖欠学费,拒还国家助学贷款

目前,大学生的欠费问题非常严重。一些大学生不按时上缴学费,将父母多方筹措的学费用于吃喝,既给家庭带来新的经济负担,又给学校解决特困生问题带来了困难;许多贫困学生找到工作后就把还贷忘得一干二净,国家助学贷款因此也正面临尴尬。

(三)捏造虚假文凭,学生随意毁约

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完美无缺,不惜弄虚作假。如伪造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虚构在校期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一些大学生抱着“骑驴找马”的心理,找到更好的工作单位后马上就违约,这些情况都令用人单位大伤脑筋。违约虽是个别学生的行为,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损害了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形象,对大学生将来步入职业生涯非常不利。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而应当看到这其中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存在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和主要原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加上法制不健全,社会上不讲信用的现象逐渐增多,如贪污受贿、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假文凭、假广告等。而大学生涉世尚浅,对这些新变化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错位,把不诚信行为当做自己的某种谋生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的途径。大学校园并非与世隔绝,大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

(二)家庭教育的缺陷

我国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对子女平时的不诚信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有的家长一面教育子女说真话,一面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日渐染而不知今”。这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都是不利的。

(三)学校诚信教育环境的弱化

一是学校德育重灌输、轻实践。德育教材里都是形式化的大道理,以灌输、说教为主,忽视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很难深入大学生的内心,而且不少大学的德育教育仍以成绩论成败。二是一些教师个人的诚信缺失,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识渊博、诚实守信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工作不踏实、治学不严谨等对学生直接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学校管理不到位。由于学校内部管理不严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具体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和不诚信现象,也无形中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心态浮躁,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有些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基本要求在内心是认同的,但当关系到个人利益或遇到所谓的“关键时刻”时,如考试、评奖、求职等,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知与行相背离,坚守诚信的道德意志力不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对于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仅仅想通过学校教育而得到彻底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认识,但是要把诚信意识深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外在行为,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1.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首先,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课堂,这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尤其是要发挥“两课”教育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其次,要积极增加实践环节,着力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增加实践环节,打破空洞说教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演讲、辩论、研讨等活动,使学生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诚信思考,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2.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制度。首先,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以“大学生诚信记录卡”的形式呈现,人手一份。诚信档案的内容应包括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记录、奖惩记录及学校的评语等。学生毕业时,诚信档案随学生的人事档案一起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这样,学生必将处处自觉实践诚信品质的严格要求,追求在诚信档案中留下美好的记录。其次,要建立诚信奖惩机制。要根据诚信度评价的结果进行奖惩,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与评奖、评优、入党、研究生保送等方面挂钩。只有奖惩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健全的监督体系有序运转。

3.教师要以身作则,做诚信的榜样。学校教育主要依靠教师,教师只有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才能取信于学生,并以此增强教育的诚信度。首先,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来帮助学生树立诚信理念。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辨是非,抵挡各种诱惑,事事讲诚信,杜绝学术抄袭、剽窃等不诚信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始终以正直、诚实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其次,诚信教育应采用灵活的方法和手段,注重教育的感化作用。教师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状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此外,还应加强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和调整,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二)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而这种社会大环境形成的关键是要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我们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信用为关键、经济信用为重点、法制信用为保障、群众信用为基础、教育信用为先导的社会信用评估、监督和保障体系。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在全社会宣传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全方面、多角度开展诚信理念宣传。社会应通过各种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渠道大力宣传诚信文化,培养诚信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和广度,大力宣传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

(三)净化家庭诚信教育环境,做诚信父母

在诚信教育中,家长首先要改变诚信教育观念。青年人的可塑性很强,家庭环境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最长久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哪个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不诚信的人,更没有哪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步入社会后被人欺骗,既然没有人心甘情愿上当受骗,那种“老实人易吃亏”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观念就应该改变。其次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我们知道一个人讲诚信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处处讲诚信。青年人最初对诚信的认识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如果父母经常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要让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青年人对诚信有一种崇敬的态度恐怕是不容易的。因此,父母要做到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对子女的不诚信行为应坚决制止,净化家庭诚信环境,做到在家庭中人人讲诚信。

(四)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内化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就要从提高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诚信教育能够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自身教育”的作用,因为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大学生要努力提高“时时讲诚信,事事讲诚信”的自觉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要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诚信形象,自觉做到诚实守信,一旦承诺,必须践行。其次,在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诚信道德意志力。在考试、求职等激烈的道德冲击面前能作出果断正确的道德选择,自觉养成“凡出言、信为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作风,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言而无信的不良行为。最后,积极开展内心的自我道德评价,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经常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诚信倾向和念头,并及时加以抑制和克服,从而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工程,更是关系国家繁荣富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的大事。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不断创新诚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培养诚实守信、品德高尚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路艳美.浅谈大学生诚信问题[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纪国红.大学生诚信问题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