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4-22 15:34: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篇(1)

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然而我国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学校体育仍不容乐观,所以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农村和薄弱地区,目的就是提高这些地区体育教育水平。农村学校体育研究的内容很多,包括师资配备,体育场地器材配备,体育教学的状况,体育教学的管理等等。本文就这几方面研究会宁县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会宁县150余所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研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制定问卷调查表,发放给老师20张,回收20张,回收率100%,发放给学生260张,回收254张,回收率97.7%,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

问卷调查的所有数据通过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根据调查显示,在会宁农村偏远农村学校达不到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人均场地面积的要求。体育器材设施条件是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的基础。场地和器材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无法满足锻炼的需求,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

2.体育课的地位和教学

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得不到保障。首先,学校自身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学质量,重智育,轻体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次,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不够,领导对学校体育课的检查不到位,没有形成一种监督制度。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不足以及一些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等,造成了人们对体育教育理解的偏差,形成了重“智”轻“体”的现象。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面临升学压力,部分初三,高三年级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开课。调查中显示,体育课虽然正常开课,但大多上课内容大多数以自由活动为主,部分教师上课无案施教,大部分农村学校无体育教材。

3.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缺乏

调查显示,会宁县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师资状况仍不容乐观,体育教师总体数量严重不足,边远山区中小学校缺少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基本以兼职体育教师为主。

4.体育教师的待遇问题

会宁县农村体育教师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会宁县农村学校不把早操、课间操、业余训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数据上传等常规性工作计为工作量,根本不配备服装。评优选先领。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在学校逐渐被边缘化。在评优选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上往往“矮人”一等。总体来看会宁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待遇不容乐观。

5.农村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

目前我县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不科学、不完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不力。

三、发展会宁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我县农村学校体育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县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不容乐观,为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地位、体育课教学状况以及师资、设施、经费和管理水平等,当前应注意以下对策:

1.加大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

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中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会宁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体育教师也要因地制宜地自制器材,因材施教。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在我县仍然占主导地位,只有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才能还体育课以正常的学科地位,体育教师也才能有正常的地位。比如,国家出台在中小学普及足球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学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体育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其待遇,使其安心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体育老师的培训工作,把体育教师及体育学科的业务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管理之中。另外,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钻研教材、教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

4.落实各项国家体育政策法规,领导必须重视农村体育的发展

会宁县农村学校学校体育要发展,学校领导要对体育教学要足够认识和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要长期化。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对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教育要求、适用于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与教学大纲。各级主管部门,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落实各项国家体育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 陈志坚. 庆阳市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3(29).

[2] 卢平、马映宝、杜霞. 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2(04).

篇(2)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A

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逊克县现有灌溉井550眼,自流灌区2处,有效灌溉面积8.3万亩,已治理易涝耕地和水土流失面积25.17万亩和19万亩,分别占易涝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的40.5%和8.9%,现有的除涝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普遍存在治理标准低、工程零散和不配套的问题。农村饮水解困工程50处,受益人口3.05万人,初步解决饮水困难状况,其中有1.17万人达到基本饮水安全。小Ⅰ型水库1座,设计库容130万m3,塘坝6座,设计蓄水量21万m3。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小、标准低

第一是工程的规模小。黑龙江流经逊克县140公里,现有黑龙江堤防75.42公里,防洪标准低、达到十年一遇标准。按规划还有三段总长度38.4公里堤防没有建设;逊别拉河、沾河两岸目前没有成型的防洪工程;逊克县境内易涝面积62万亩,已治理25.1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14万亩,已治理19万亩,大片的易涝、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在已治理面积中,由于都是零星治理工程,其标准低、效益差;据统计全县的中低产田49万亩,基本上没有得到治理;现有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3万亩,按本县最大受旱灾面积38,2万亩,仅占22%;逊克县境内河流众多,每年河水涨落无常,河道变迁,给沿岸耕地造成洪涝灾害,并严重冲毁农田,威胁村庄,中小河流的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是工程的标准低。从已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看,有相当一部份工程存在标准低的问题。黑龙江堤防75.42公里,其中按设计达标的12.7公里,大部份堤段现有防洪标准仅达到10年一遇;一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由于标准低,运行不安全,已经有少数工程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农村饮水工程由于标准低,供水能力逐年下降,有的甚至弃而不用,需要重新建设。

2.2 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及年久失修

工程不配套。逊克县的小型水库、小塘坝历史上曾建过多处,当时也发挥了一定的效益,但由于工程不配套,成为昙花一现的工程,现存的几处小型水库、小塘坝和小自流灌区也存在严重的工程不配套的问题;逊克县的克林涝区现已基本报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县治涝工程大部分,组织农民投劳、投工建设的,标准低,经几年的运行排水沟淤积严重。我县车陆乡的宏秀沟,南地营子小水库等,有的只了溢道和闸门,土坝标准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工程年久失修。黑龙江堤防由于年久失修,堤身和穿堤闸涵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前进小水库的溢洪道、放水洞多年得不到维修,已经失去使用价值;众多的环山截流沟、排水沟经多年淤积得不到清理,排水能力大打折扣;早年修建的护坡工程由于得不到及时维修而损坏严重;小水电站发电设备、防洪堤闸门启闭设备需要及时更新。

2.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对促进逊克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政策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出台了一些政策。

“一事一议”制度在抑制农民负担增加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这项制度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我县人口少,人均耕地面积多,农民不愿自己拿农田搞水利建设。

灌溉用电、燃油的价格高,使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成本高,抑制农田水利发展。

2.4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制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减少,单靠农民自筹资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农民望而兴叹,需要国家投入,要以国家投入为主,农民自筹为辅的原则,搞农田水利建设。

二是在农村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改革以后农村新特点的、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高效得力的基层管理体制。

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把社会的力量吸引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还需要提供政策的保障和体制建设方面的创新。

2.5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

国家对逊克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从总量上(包括农村小水电)看不少,但仍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国家应加大对逊克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土方工程,近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的土方工程的投资少甚至不投资,主要靠农民自己投资。由于土方工程量大,维护费用也大,眼下靠农民自身的财力难以承担。有许多土方工程其效益有很大社会性和公益性成分,主要由农民出资建设和维护有失公平。

篇(3)

农业生产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对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等特点的农业信息传感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依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分为了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与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两个类别。其中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包括光谱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等先进技术,其检测对象是动、植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状况,比如在使用化肥后,农作物表面的保留物状况、农作物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状况等。环境信息传感技术主要对综合环境因素进行检测。 

1.2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 

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指的是把遥感、GPS、GIS、作物栽培管理决策支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集合用于精细农业中,使农田里的农作物能实现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使用精细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种植成本。精细作业技术包括机载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决策模型和处方生成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但能够及时获取农田里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还能智能综合信息生成决策方案。精细实施技术装备是精细作业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其得以发展推广的一个主要载体,二者缺一不可。精细实施技术装备在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得到应用,变量播种机、自动施肥机等已经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农业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农业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农作工具被广泛应用起来。农业智能机器人聚自动控制技术、环境建模算法、机器视觉系统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逐渐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用途,机器人可以分为播种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农产品加工类机器人等。现如今AI技术的崛起,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将面临着大整合,传统的半自动的农业机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被时代淘汰。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许多领域节省很大比例的劳动力成本,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未来十年,农业领域将有六成以上的工作都能够用农业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力。 

2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传感器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业传感器技术中的主要检测技术大部分是对静态属性的研究,对实时、动态的信息传感存在真空,在今后的研发农业综合应用系统方面无法适应。一些虚拟模拟技术的研究也才只是刚刚起步,缺少多点同步检测和一些多组检测的方法,在农业环境复杂情况下非常缺乏实用性。中国传感器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先进的技术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农业传感器技术的售后产业也存在着问题。 

2.2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领域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专业技术不足,系统不完善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体系和精细农业的核心技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针对性不强,成本却难以控制。智能装备相关技术严重匮乏,技术落后,导致质量不过关,产品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3研究及推广农业智能机器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各个科研机构跟踪国际热点进行研究,却对真正农业机器人起作用的方面不够重视,使得研究成果与现实的情况不符,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同,减缓了农业机器人推广的进度。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农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种植业,忽略了同样巨大而且经济效益更高的畜牧业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很少有专业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涉及农业机器人,不能很好的融合农业生产和机器人技术。 

3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策略提出 

3.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建议根据技术实用性不高的问题,当前应该应对的手段就是拓广农业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范围,科研团队首先得研制出适合农业发展且非常实用的机器人,其次国家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帮助推广,让这些高新技术真正的惠及到农业领域。 

3.2完善重大工程專项。 

要不断加强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提高我国的遥感技术,完善我国的地理分析系统,要逐渐摆脱依赖外国卫星数据的现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数据系统。 

3.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要切实与我国自主业务系统匹配到位,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农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要做到”高大上“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做到”接地气“。 

4结语 

近年来,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解决好现存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将会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有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6年),农村信用社初步形成,主要开展存贷业务。第二阶段(1996―2003年),明确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思路,增强服务三农功能。第三个阶段(2003年至今),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改革试点范围。

2003年,在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3]15号)中提到,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以上三个阶段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市场经济规律对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反市场行为的校正,客观上暴露出农村信用社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必然需要进行改革。

二、农村信用社面临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性质定位模糊

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民为主体,实行同股同权,以合作成员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合作成员金融需要为目标的信用合作金融,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商业金融,如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股权,以及在金融信贷上向具有股权的农民倾斜等要求。

但从运行机制上看,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是游走于信用合作与商业银行两者之间,更多倾向于商业银行运行模式的金融机构。因此,信用合作金融的性质很难体现,对信用社的管理和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存在制度上缺陷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信用社管理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从外部管理体制看,地方政府存在对信用社的行政化干预。金融资源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千方百计使金融资源向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方面来配置。因此,尽管央行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的时候,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和方式,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省级政府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有所抬头。例如,省级联社的领导要由政府来安排,而不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甚至一些市、县级农村信用社领导的产生,也出现了省级政府和当地政府干预的现象,完全破坏了农村信用社领导产生的制度。

从内部管理体制看,上级对下级依然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尽管省级联社定位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是行业管理部门还是经营实体都不确定,但在现实发展中,省联社拥有对下属农村信用社的绝对管理权。这样一来,本来是由市、县级农村信用社出资成立的股份制省级联社的地位发生了扭曲,完成了从接受股东监督到领导、管理股东身份的转换。

(三)服务三农程度有限

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满足三农发展,应该是所有银行的责任,那种按地域和行业来划分金融机构职能与服务对象的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经营范围和空间难以突破,金融业务类型缺乏创新

经营范围和经营空间难以突破,是农村信用社亟待解决的又一问题。对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来说,它的信贷市场规模就是县域范围内的金融需求规模。然而,这样一种金融市场规模,一是比较小;二是因为在县域内有中、农、工、建等多家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十分激烈;三是业务拓展渠道较窄,受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限制。

(五) 历史“包袱”沉重、化解难度较大

近年来,中国农村信用社资不抵债数达到30%,为此,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向农村信用社发行专项票据、减免营业税或延长兑现宽限期等举措,从而置换不良资产,以减少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

能否顺利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是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轻装上阵,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按照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权归省级政府,对此,市、县、乡政府认为责任与利益不对称,缺乏主动参与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清收、资金筹措、整治农村金融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的进展缓慢。

(六) 竞争环境更加严峻、人员素质较低问题凸显

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完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监管将更加严格,对信用社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增加,创造了竞争环境,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看,员工文化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和道德素质与当前改革与发展不相适应,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与提高管理效率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与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求不相适应。受人力资本状况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依托市场经济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的进展缓慢,以存贷款为主的单一业务格局依然没有打破,有市场竞争力的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没有形成。

三、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尽快实现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体制的转换

要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选择转为农村商业银行,而不要再选择农村合作银行,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对于存在严重资产状况的农村信用社,应采取“招、拍、挂”的形式并结合镇村银行的发展给与处理。

(二)成立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尽快理顺省级联社的体制

省级联社目前所处的尴尬地位,完全是当初选择改革模式决定的结果。省级联社既非行业协会和自律组织,也非经济实体的体制,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无疑会给农村金融的运行和发展带来阻碍。从北京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经验看,选择农村商业银行体制模式,不仅规避了在一个体制内存在不同制度类型的金融组织所引发的体制不顺问题,而且,也为接下来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用市场化思路解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问题

用划分经营地域和服务对象的办法来解决满足三农发展对金融需求的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这一问题长期存在。为此,必须改变目前划分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服务三农的计划经济办法,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调动所有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发展。例如,利用税收政策和各种贴息政策,引导和调动国有商业银行从事针对三农的金融活动,以缓解和最终解决三农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的金融创新

1.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准入的领域,增加业务收入。要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或者扩大业务规模,尤其是在开放金融领域和金融产品上,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享受到的政策待遇是不平等的。在中间业务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盈利来源的今天,对农村信用社进入中间业务或者从事中间产品服务进行限制,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也对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不利。

2.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跨地区设置金融网点或成立分支机构,实现跨地区经营。突破省级行政区划,实现农村信用社的跨地区经营,是农村合作银行摆脱县域金融市场狭小的瓶颈制约,支撑其不断发展需要的一条重要途径。各级政府要从培育竞争性金融市场和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的角度出发,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以使这种跨地域经营能够顺利进行。

3.鼓励农村信用社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允许国有商业股份制银行、甚至境外独资和合资银行参与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以让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开拓、金融结算、产品开发上,实现借船出海和提升竞争力。

(五)积极培训员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本水平

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力资本是竞争基础的理念,从而在发展指导思想上,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本培养模式还应与企业远景相结合,与企业用工和招聘人才相结合。既要利用福利政策和绩效激励政策,又要吸引有能力、有管理经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实与改善企业人力资本状况。

(六)剥离不良资产,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

对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凡不属于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资产和历史“包袱”,应当在摸清家底后,逐步逐项的剥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协商解决,必要的话需要政府注资、需要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就像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所作的那样,切实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使之能够轻装上阵,顺利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3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04-02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实现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两极化以及农民收入持续偏低等现实问题均反映出农村金融改革的急迫性。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

(一)非生产性的金融需求

经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绝大多数并非为生产性用途,而是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小农借款,无论是借自亲戚、邻居,还是高利贷、当铺或典买土地者,几乎都是为了应付急需和活命”(黄宗智),相比之下为投资、生产是比较少见的。由于这些非生产性需求具有刚性,短期内难以周转,金额相对来说较大,且农民收入低、缺乏抵押品,此外,这种需求也具有“救急”的性质,所以导致借款方会收取高额的利息。

(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其速度十分缓慢,加之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经营分散、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然而,农村金融的运行需要消耗很高的进入费用和交易成本,农村经济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足以支撑该成本。金融功能的发挥,即风险分散、便利清算与支付、资金筹集、监管与分配、储蓄动员等功能的发挥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经济的增长为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持,金融体系将不可能提供任何更多或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三)农村金融资源的脆弱性

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政府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政府主导型和供给强制性的特征。此外,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国家经济政策的安排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农村金融,现阶段,我国金融制度安排是倾向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作为国家金融的一部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也必须服从于城市化的目标,由此导致大量的农村金融资源通过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流出农村经济领域。

(四)农村金融保险发展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保险业发展状况十分萧条,基本上处于日益萎缩的局面:从1993-200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从近6亿元下降到4亿多元;200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仅占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总额的0.081%;农产品期货市场品种单一,其分散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一般来说,风险与收益呈正相关,农村金融的运作比城市金融具有更大的风险,理应收取较高的风险补偿。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较强,容易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农业保险高赔付率、高风险的特征。此外,业务经营的费用支出以及农业保险风险的发生具有地域性和集中性的特点,使得我国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相关保险服务难以展开。

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且地域分布不均衡

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组成,然而真正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合作银行。农业银行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在经营转型、减员增效过程中撤并了大量乡镇级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在乡镇一级没有开设分支机构,与农户没有直接的信贷往来关系;邮政储蓄银行数量近年来虽然有所增加,但其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低、覆盖范围小,偏远一级乡镇农户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其布局严重失衡。银监会制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全国35个省(区、市,除外)/计划单列市计划到2011年全国完成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但是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仅为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农村金融机构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完善,有的地区甚至村里都开设有金融服务机构,而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分布数量较少,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真正服务于“三农”的村镇级的金融机构大量缺乏。

(二)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理念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现阶段,我国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理念滞后、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导致现有的金融产品种类无法吸引农民投资。举例来说,小额信贷是为农民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缺乏系统的信用评价体系,流动性差,不能满足农户贷款的全部资金要求。而除了小额信贷以外,其他创新型金融产品很少,农民获得融资的方式有限。此外,农民对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深入了解,以村镇银行为例,作为新兴事物,农民存款没有安全感,所以吸收存款困难。但是,作为资金提供方,村镇银行可以提供更为方便的金融服务,因此面临着很大的贷款需求。这一资金资源短缺和需求过多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再者,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在办理信贷时过分强调风险、信贷权限集中、审批周期过长、手续繁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三)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短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偏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银行更多的向城镇扩张并设置分支机构,开展各项业务。另一方面,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开始吸收农村资金,开展城镇企业贷款,由于农民单笔贷款少、分散性强、偿债能力不稳定, 与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不符,导致其吸收的农村资金远远超出在农村投放的贷款。多年来,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使得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自我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保护国家粮食储备的资金供应,粮食收购、调销环节的资金需求由市场决定,与之前的“敞开收购”相比,贷款总量将逐步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政策的发挥。此外,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农村合作银行在农业银行淡出后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在贷款利率浮动方面,农村合作银行除小额农贷外,贷款利率较多执行50%~80%不等的上浮,农村金融市场规模效益低于城市金融,盈利能力较差,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容易造成农村资金流失,进而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严格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加深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短缺。肖和麦金农说过,金融发展的落后究其原因在于金融抑制,这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引导农村金融改革健康有序发展,使农村金融市场朝着竞争性、实效性、充分性的方向发展

在农村金融改革方案中,政府不应该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强制资金回流,而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农村,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合理统筹城乡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交通、水利、电力等,改善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还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和相关法律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起因国家政策和自然灾害而形成的金融不良资产的补偿机制,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立,逐步建立农村政策性保险机制,完善担保法,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保障。

(二)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在农民中广泛普及金融知识

政府应实施农村金融创新鼓励政策,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改变目前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的局面,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农村金融的需求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机构未能提供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的金融产品,所以,金融机构应从农户资金“需求急,频率高,金额小”的特点出发,简化相关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系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户,可以适当提高其贷款额度,或者采用授信额度的方式,使农户在额度范围内可周转使用。此外,还应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出一些新型业务,在金融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理财与投资服务、推广银行卡等业务。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利用发传单、贴海报、公开讲座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农民充分了解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与经营业务范围,了解贷款的方式、条件与渠道,为扩大农村金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措施,从根源上防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机制。同时,各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各项业务的监管,严格规范农村资金的使用范围,防止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争取使城市资金流入农村,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激活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税收、再贷款等手段对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给予优惠,并对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润损失予以补贴,降低其经营中所遇到的风险。也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如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资金需求状况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农村金融发展作为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的高度重视。必须从根本上有节奏的调整经济的发展重心,采取鼓励和扶持的政策,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切实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只有这样,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才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王军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2,(04).

[2] 方晓燕.农村金融困境:一个基于金融创新视角的分析[J].特区经济,2007,(02).

篇(6)

云南省Y县龙岗地区,现有版图面积215平方公里,下辖7个村96个小组,总人口3.1万人。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来,坚持以发展为先,实施了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的战略,使经济建设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农村经济形成特色鲜明,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立足农业生产基础,加大了对苗木花卉、规模蔬菜和畜禽养殖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奔小康。目前,龙岗地区农业现已形成四大板块:苗木花卉面积达500亩;烤烟、蔬菜种植达10000亩;绿色畜禽饲养面积达1000亩,年出售牛、羊、鸡、猪等达2000万元;林木面积达500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地区工农业总产值不断上升。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龙岗信用社经过积极的努力,业务突飞猛进增长,存款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增长,至2012年5月底各项存款达到13391.29万元,各项贷款达到9003.12万元,业务发展欣欣向荣,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相比仍面临巨大压力,因为专业银行撤并收缩,新增加的邮政银行业务在发展的初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就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如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环境,走信合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值得探讨和研究。

1、整合机构的经营现状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县联社的要求,县联社自2005年组建县级统一法人联社,即对辖区内网点进行了整合,人员、资金等金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将龙岗信用社原有机构也进行了整合,合并成二个营业网点,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保留了一个农村信用社和一个分社,两个机构的负责人都在县联社统一法人的领导下,实行扁平化管理,在各自的阵地开展工作,互相没有业务冲突,都能互相兑付农补资金,对辖内客户办理信贷业务,县联社对二个营业网点增加了对外形象工程投入,对营业网点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营业危房进行重新装修;使农村信用社网点按全县营业网点信合标识进行统一更新和规范,面貌焕然一新。

2、推进乡村金融现代化服务

近几年来,在省联社现代化金融技术支持下,龙岗农村信用社也加快网点的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二个网点与全国农村信用社之间的资金往来通存通兑;全面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跨行交付业务,方便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异地存取款;定期开展“反假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促进金融知识在乡村的普及;并在辖区的农村信用社增设自动取款机,拓宽农村地区的金融结算渠道。通过这些措施,为居民提供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环境,使辖区居民也享受到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

3、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龙岗农村信用社二个分支机构,现有员工11人,其中有5人服务于网点门市业务。为优化网点人员的配置,龙岗信用社采取加强培训、末位淘汰、竞争上岗,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等措施,促进信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制定岗位轮换制度,将优秀的人才向营业重点岗位倾斜,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设置,保障了营业网点临柜人员综合素质,以维护农村信用社良好的外部形象和发展要求。

4、资金合理利用,兼顾城乡经济的发展

2004年以来,龙岗信用社坚持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的信贷服务推向社会,收益有农业、也有工商业,受益最多是一般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资金使用兼顾城乡、综合衡量的原则,把资金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落实到亟需资金的客户。截至2012年5月底,龙岗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9003.1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7833万元,占各项贷款的87%,有效促进了该地区资金向支持以“三农”为主的方向发展,尽量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支农后劲不足,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拓展

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组织资金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向外吸收资金困难,农村资金市场又增加了邮政银行的竞争对手,由于邮政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结算方便,信息技术相也比农村信用社先进,加之国家一些政策对专项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仍然存在,又使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地区金融竞争市场上处于劣势。这些业务贯通和政策取向等客观因素给农信社造成了在城、乡资金组织上的障碍,形成了支农的后劲不足,进而影响了支农业务的进一步拓展。

2、信用环境和信贷程序制约,使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缓慢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过使用信贷风险系统、人行征信系统及信用村镇的创建,使县域地区居民的诚信意识有所提高,新增不良贷款得到较大的控制。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小额、分散”为主要特点,其信贷业务的良性循环更有赖于良好的信用体系的支持,加上信贷风险程序的复杂性,很多优质的客户农村信用社不能为他们提供便捷的服务,仅龙岗农村信用社今年1—5月份发放各类贷款为1106笔金额3318.17万元,比上年同期1205笔金额3615.5万元,少投放99笔金额296.83万元,形成了信用环境和信贷程序不宽松,各种贷款都明确了“四包一挂”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再好的客户有上述的因素制约也只能爱莫能助。小额信用贷款证自2004年开展以来运行良好,但从2009年信贷风险系统上线运行以来,经营社只按章操作,不能灵活运用,使简单的信贷业务又设置成了复杂化,使这一品牌优势刚推广开又被制约,据统计2009年龙岗农村信用社全年发放贷款2973笔金额5956万元,而2010年全年发放贷款仅2872笔金额为4633万元,同期减少101笔金额4633万元,2011年贷款投放持续下降,其支农服务和内部效益相应也减少,与当地经济发展不能同步,这对即将包揽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社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3、因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使农村金融长期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农村信用社除农户小额信贷外,其他贷款品种都须提供抵押或担保,而我国《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使用权不得用于抵押”,多数农户和农村经济实体因缺少所谓的“有效”足值抵押品和担保,使农户难以达到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准入条件,同时,农村信用社面对农户发放的贷款由于小额、分散,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村信用社不可避免地成为风险承担者。农村地区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农村金融长期以来面临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

4、农村信用社金融创新上的滞后使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受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三农”对高效快捷金融品种和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仍然以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为主,支持结算体系残缺,电子化建设滞后,金融技术创新、工具、理财等创新产品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使其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解决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建议

1、多方努力,多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两难”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出台农村抵质押担保政策或措施,使林木所有权及农村房产等真正成为农户向农信社贷款的有效融资担保标的;二是继续推广农户、小企业3至5户的联保制度,2008年联保贷款推行以来,龙岗信用社共发放联保贷款1950多万元,有效及时地解决了农村个体企业户的燃眉之急,深受用户好评,且没有一笔形成不良;三是建立农贷担保基金,专门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四是农信社应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特点的客户评价体系,把农村各类信贷资金需求对象纳入信贷评价范畴,推广农民住房贷款、农用大型机具购建贷款、被征地农民创业贷款等信贷品种。

2、加强合作,解决农信社支农资金紧张和清收不良贷款难的问题

一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国家对限制到农信社开户结算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使农信社在资金组织渠道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从而扩大其支农资金来源,增强后劲;二是加强与政府农资部门的沟通,争取其向农信社推荐优质支农项目,帮助农信社拓宽信贷服务领域,促进其支农资金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司法、纪检等部门的沟通,使定期召开银政联谊会成为制度,借助合力提高农信社依法收贷的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农信社支农资金的损失。

3、完善机制,改善信用环境,解决县域地区经济信用环境差的问题

一是各级政府应在优化信用环境、支持信用社信贷投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降低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大户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二是大力开展“信用工程”,按照方便、灵活、安全的要求,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次数不限、周转使用的程序办理。同时信贷人员还应坚持走出社门,访农民家、知农民情、助农民富,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贷款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4、加快创新,解决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滞后的问题

个人金融业务市场在农村有极大的开拓潜力,农村信用社应在完善电子化网络平台的前提下,借鉴商业银行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开发适应于农村市场的电子金融服务产品,创建自己的金融超市,特别是小额信用贷款能简化的就要简化,采取一次授信,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随用随贷,最好的办法,把授信额度在与用户签订相关协议后直接存入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来取代繁杂的办贷程序,要把以小额信用贷款为载体的信贷服务做活做强,不断丰富自己的特色产品,建立农村信用社自己的金融品牌。同时,根据县域地区客户的不同需求,对地区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准确定位,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不足点,向地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差别化的优质服务,通过提升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贾晓辉: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1(1).

篇(7)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12-02

广德县位于皖东南低山丘陵区,与江苏、浙江毗邻,土地面积2165km2,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县四周为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所环抱,中部为丘陵平畈,地貌类型多样,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资源储备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耕地3.33万hm2、林地11.4万hm2、水面0.67万hm2,享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2016年荣获“国家级生态县”称号。

1 “三品一标”的含义和创建价值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是广德县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已成为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产地生态环境要更为优良,生产过程更为标准化,对人工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使用更为严格,“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要求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的化学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倡导、实现健康消费;“有C产品”则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防腐剂等,也不用转基因产品,是真正来自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安全环保的生态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推动特色农业和区域优势经济发展载体,已成为政府保护产地环境、传承农耕文化、彰显区位优势、营销特色产品、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得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广德县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并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抓手,以“三品一标”认证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对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近几年广德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432家,家庭农场1201家。全县现建有水稻部级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部级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0.67万hm2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基地4个,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形成了优质粮油加工、畜禽养殖、苗木花卉、食品加工、竹制品加工、丝绸加工、中药材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草莓、茶叶、水果等特色产业。

“三品一标”创建和认证稳步发展,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创建认证数量共计73个,认证种类涵盖种植业、加工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认证品种包括粮油加工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竹笋、腌制调味品、生猪、猪肉、禽蛋及其深加工产品。农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22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6%。优质的农产品在全省及江浙沪等长三角市场都占有较大份额,广受消费者好评。“乌松岭茶叶”、“荣达鸡蛋”、“志云水煮笋”、“绿明葡萄”、“惠民早熟梨”、“皖南竹乡毛腿鸡”等认证产品因优异的品质畅销周边市场,其品牌家喻户晓,“志云水煮笋”更是走出国门远销日韩等国。品牌产品生产主体已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3 “三品一标”发展存在问题

3.1 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广德县“三品一标”创建工作开展于2002年,品牌产品创建前期,受经费限制,相关宣传培训不力,基本停留在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缺少系统性、全面性,导致生产主体、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了解不透彻,部分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也难以讲清“三品一标”的具体涵义和区别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加之前期社会整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品牌产品市场效益不明显,体现不出品牌农产品较之普通农产品的优越性,导致“三品一标”品牌创建积极性不高,品牌生产发展缓慢。

3.2 基础薄弱,发展乏力 由于目前“三品一标”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标准化生产水平相对较低,且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不够完善,产品认证不认证都可以进入市场,加之消费者的认知度不高,一些认证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差别不大,不能体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经济效益没有明显提高,从而挫伤了企业和农户认证“三品一标”的积极性。政府对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加之“三品一标”认证需要缴纳相关费用,而一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模小,起步晚,资金少,虽有认证想法,但是终因无力缴纳认证费用而放弃,从而影响了整个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创建发展进程。

3.3 保障滞后,推进不力 监管体系及队伍建设不完善,制约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仅凭目前的人员队伍及经费已难以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的要求,监管措施不到位,风险漏洞依然存在,无法满足全面强化“三品一标”监管的需要。

4 对策及措施

4.1 加大宣传,提高对“三品一标”的认识 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三品一标”有关知识,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经营主体正确识别、选购“三品一标”产品;开展技术指导及业务培训利用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提高生产经营主体对品牌农业生产技术的理解及掌握,提升品牌公信力,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优势,带动和引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生产、消费营造良好氛围。

篇(8)

二、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子商务主体不断壮大

阿里巴巴、京东、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等区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积极开拓新疆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已在部分县市开始农村项目试点,供销社、邮政和各地电信运营商对原有县乡村网点升级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服务。

(二)农村电子商务环境不断优化

2015年,新疆7个县市被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共获得中央扶持资金1.295亿元,13个县市被确定为自治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同时举办了新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推介会暨新疆电子商务发展高峰论坛,自治区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议暨电子商务进农村现场会。

(三)农村电子商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2015年,自治区近50%涉农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超过20%涉农企业深入到交易环节,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特色农产品网销增速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网销额超过2.3亿元,同比增长48%,仅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网购额就达7191万元,同比增长45.8%。

(四)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不断创新

新疆各级政府不断探索创新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阿克苏市发挥对口援疆优势形成援疆帮扶带动型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特克斯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农产品+农村消费”的模式;尉犁县围绕“智慧达西、电商先行”战略形成红色“淘宝村”示范带动型模式;沙湾县依托“阿里巴巴?沙湾产业带”电商平台形成电商服务引领带动型模式;民丰县深化与“1号店”电商平台合作关系探索出特色资源电商扶贫示范型模式;和静县依托丰富有机农牧业特色产品形成农牧业资源电商带动型模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探索出“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农村消费”的电商发展模式,促进了民族旅游文化、特色产品资源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三、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主体分散,农村电商人才稀缺

农户组织程度低,存在众多不规范、不正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导致农产品生产主体分散。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相对有限;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及电商专业化培训。虽部分地区已实施农村淘宝合伙人项目,帮助农户应用共享服务完成与平台对接,但合伙人需求较大,严重缺乏电商方面的人才。

(二)物流成本高、周期长、基础设施滞后

电子商务进农村下行主要问题是农民消费需求分散、小批次、多品种,少量多频次配送成本高,多数农村与城市间距离较远,物流周期长,仓储利用效率低下。农新疆整体地域限制,镇与乡、乡与村之间距离较大,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滞产品上行主要问题是渠道不通,与农产品电子商务配套仓储物流弱,严重制约线上发展。后,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的运行和进展。

(三)同质化竞争严重,品牌化、标准化不足

随着农村电商的逐渐发展,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激烈的竞争使利润下降,农民没有按照合理的要求提高产量,以降低质量来削减成本,从而获得更大利润,造成了声誉差、外销少的局面。虽然新疆本地特色农产品早已形成品牌化,但品牌建设不足,标准化缺失,严重阻碍农产品上行。

(四)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不健全

新疆农产品供应链不健全是真正问题所在。缺乏加工能力、信息流通不畅、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供应链成员间缺乏信任和合作,这些导致了供应链加工、流通等过程不完整,信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冷链标准化和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导致生鲜电商成本高、保鲜难,盈利困难,阻碍了新疆农产品的外销。

(五)跟踪模仿电商模式,缺乏电商龙头企业

新疆特色产品众多,旅游产品、手工艺品、畜产品、小种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的电商发展得较慢,网上销售比例较低,其一味地跟踪模仿其他省份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导致本土货源优势和价值未得到挖掘和体现。农村电商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直接影响信息的输出,信息滞后,严重制约农村电商的发展。

四、新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培训本地农民的电商知识,引进电商人才

抓住本地农民电商从业者及其家庭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关键,本地农民是带动本地农村电商发展的主力军,重视并组织对当地农民进行关于电商知识的培训,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再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批进行。高福利引进电商人才,利用援疆优势,培训高端电商人才,鼓励当地大学生毕业回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

(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速度,可使一些原有运输工具投入物流运输,并建立相关服务站点。农村电商下行应建立大规模、分类分批次运送体系,提高物流仓储利用率,上行应就近满足,先和社区电子商务融合,再和内地市场特色电子商务融合。尽可能在原有车货站、批发市场等站点进行改造,实现一站多用、资源共享。以“农业公司+当地文化建设”为基础,建设农村临近服务站点,整合或整编原来农资服务等体系的县――乡――村三级网点体系,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信息进村入户的力度,强化农产品品牌化、个性化

为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在农村设立信息站,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农商行、中信、宜信等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村级网点或小超市实现金融业务入村,并进一步合作开发贷款、保险、农业供应链等金融服务,引导政府投资。严格控制农产品品质是根本,对农产品做到品类、品质、品控,围绕品牌规划,引入电商平台,新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及电视媒体节目策划,打造一乡一品的品牌故事、新农人故事与农产品包装,突出品牌化、个性化,真正形成品牌,然后传播出去。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升级三农产业链

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可追溯、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信用体系、服务体系。针对声誉差、外销少现象,加紧建设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与监管体系。将健全冷链体系作为重点,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以三农产业链升级为核心,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信息传播的领域,完善流通渠道,围绕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展开“互联网+农业”的模式。

篇(9)

摘 要:自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其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在支农资金实力、产权制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以江苏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针对调查所显示的人才匮乏、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缺乏统一的平台、优质客户资源不足、同业信息共享存在壁垒及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强与外部的协调合作(即银政、银银、银保三方合作)及加快内部的改革发展等涵盖了多方面的对策,对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对策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是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单位,是在全省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基础上,由1家市联社和82家县(市)联社共同入股,经江苏省政府同意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设立的省级地方性金融机构,于2001年9月19日正式开业。下文即从国家政策及改革实践两方面着手,对江苏农信社改革发展状况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总结,以期为各地区农信社改革发展提供一个适当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深度访谈法。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实际回收96份,其中有效样本89份,有效回收率92%。在职者的职业在各个领域分布较为均匀。如下图所示:

篇(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

[3]王晓青.农村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5]王春英.发展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重要举措[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6]李生兰.农村幼儿教育的流弊及发展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5,(2):22.

[7]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篇(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