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大全11篇

时间:2024-04-22 15:34: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篇(1)

一、关于大学生创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此后,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美国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Yahoo、Excite、Net Scape等公司就是在校园创业氛围中诞生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五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已有10余年的历史,影响极大。据统计,自1983年开始,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 %出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目前,全球很多国家的大学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并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

在中国,1998年,清华大学开始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进而在次年演化成“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到目前为止,“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成功举办多届,一些参赛的优秀作品成功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加入,孵化出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

目前,大学生创业可谓风起云涌,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研究文献也不断出现。然而笔者注意到,在有些文献中,对大学生创业内涵的理解过于泛化。如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创业的模式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创业的形式不仅仅是创办企业、创办公司,还包括服务于现有的企业,私人、非盈利社会组织或政府等公共部门。大学生毕业后到这些组织和部门中,通过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能力,照样可以创造出业绩,照样可以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创业的本质内涵。因此,创办企业绝不是大学生创业的“华山一条道”,大学生创业形式的选择应贯彻权变的思想,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本文认为,把大学生创业的外延随意扩大会模糊问题的性质,有碍于研究的深化,最终削弱理论研究之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所谓创业即创办事业,而大学生创业计划(商业计划),则是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的活动。据此可把大学生创业理解为,通过自身或组织的努力,利用有限的资源自主创办或参与创办公司、企业并通过创办公司或企业发展个人事业而实现个人价值和自我提升的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包括在校创业和就业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的“胜任力模型”

1.大学生创业能力

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兴起,社会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大学生创业者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拥有比较大的创业优势。但纵观当下大学生创业现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导致许多大学生停止了创业的脚步。造成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大学生创业环境、创业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却是大学生本身创业能力的欠缺。

大学生创业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在创业中承担着机会识别、资源配置、战略执行等一系列职责。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创业成功就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也证实了大学生创业能力在大学生创业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何谓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就是指大学生熟练运用知识、技能并通过经营管理将知识、技能转变为社会财富的能力。总体来说,创业能力就是大学生成功创办企业、公司或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的一种能力,大学生通过这种能力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就。

2.大学生创业能力――“胜任力模型”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实质上担任着创业型企业家的角色,他们要获得创业的丰硕果实就必须具备创业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能够像企业家一样行事,拥有企业家具有的特征,从而能够胜任企业家这个角色赋予的一切责任和义务。那么,大学生创业能力也就必须演变成企业家的胜任力。胜任力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人员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特质,胜任力是能够成功解决问题的因素和特质,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使其取得最优绩效表现的内在的稳定特征。大学生创业者胜任力是大学生进行创业过程中,其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能够取得高的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特质。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胜任力开展了一定研究,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群体提出了不同的胜任力模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Thomas的六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然而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进行研究的文献甚少,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根据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提出的管理者技能模型提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由三维构成:学习能力、关系能力和概念能力。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能力之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习能力是指通过学习而掌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与创业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创业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创业者必须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此外,大学生由于尚未真正涉足社会而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也没有过多的感受,因此要学习一定涉及社会、家庭等内容的生活知识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力。大学生进行创业也需要学习涉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经济、管理、法律、财务会计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第二个方面,学习能力是指积极地从自己和别人的成败经验中学习。通过经验的学习,不仅可以把过去的经验置于新的环境之中,也可以从经验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或是避免重复性的错误。

关系能力,即人与人之间通过互动建立关系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激励能力和人际技巧。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人建立相互关系,其中包括创业伙伴、员工、政府部门人员、竞争者等。在与创业伙伴互动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与之建立相互信任、团结合作的关系,因此,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也需要具备合作能力。而在与员工打交道的过程中,大学生又必须具备一种重要的关系能力――领导能力。同样,为了激励员工达到更高的绩效,大学生也要懂得如何激励、引导和鼓舞员工的热情和信心,因此,便需要具备激励能力和沟通能力。在与政府部门人员等其他组织外部人员进行交往中,大学生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凭借沟通能力和人际技巧建设良好的政府、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合作的周边环境。

概念能力,反映大学生创业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概念化的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决策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业初期,面对众多的市场信息和市场机会或许会裹足不前,所以,就必须进行信息和环境的分析,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活跃性和对事物的好奇心,并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一种能力。大学生创业初期,正是因为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好奇,才能够激发起创业灵感并寻找到适合的创业项目。而创业后期,大学生也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对组织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使之更适合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和企业领导者,他们一直都担当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对创业项目的决策、对合作企业的决策、对人力资源的决策等。同样,大学生作为管理者,也需要对组织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行分配、管理等。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建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加强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基础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概念。199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创业教育作出了部署,拉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高等教育是大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在教授文化科学知识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范围,同时应该把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做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创业是一项复杂且充满创造性的活动,因此高校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而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使创业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需要完善和改进目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通过不同方面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使教育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首先,高等教育应当从目前的就业教育转变为创业教育,即从培养适应性人才转变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其次,高等教育也应该将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的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式;最后,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专业壁垒而实现多样化,将创业教育融入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涉及关于创业所需的经济、法律、管理、财务等基础知识。

2.社会给予支持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后盾

当下,改善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当务之急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当务之急是激发大学生积极的创业意识和强烈的创业欲望。但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却难以逃脱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而自由发展。

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学而优则仕”和“强调稳定”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这些传统思想,一方面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使大学生不敢适度冒险选择走创业之路。加之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熏陶的社会舆论也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不成器的表现之一。因此,在双重的压力之下,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消失殆尽,创业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和挫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这样的抑制之下也就难免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当前,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必须首先着手解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的这一后顾之忧,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社会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鼓励无疑会成为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的坚强后盾。

3.大学生自我提升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关键

创业活动的主体是广大投身创业的大学生,所以还需要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我提升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大学生自身必须在社会的压力之下依然保持着对创业的激情和积极性。其次,大学生必须对自身的创业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即需要意识到自身创业能力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亟待提高。在创业激情和清醒认识这两种因素的驱使下,大学生才有可能自主进行创业能力的提升。前者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动力,后者则是提高创业能力的原因。那么,大学生自主提高创业能力除了努力配合创业教育的要求之外,还需要自己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努力地去提升创业能力。众所周知,大学校园里存在着许多的社团或是学生组织。那么,大学生首要可进行自我提升的突进便是参与一定的社团建设或社团活动。通过丰富的社团生活,使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大学生也必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关于社会和创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创业能力。大学生能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参加企业观摩、调查或是其他有益的社会活动。总之,大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对提高创业能力而言非常之关键,不容忽视。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学校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国内目前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研究仍然还比较肤浅,对创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作用机制以及创业能力形成的路径等问题的研究还有诸多问题。本文以罗伯特•卡茨的管理技能研究为基础,探索性地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以求把研究推向深入。另外,笔者也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相关同仁能创新方法,开拓视野,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研究的力度,进而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1]赵磊.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08).

[2]刘世刚.浅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5,(12).

[3]胡宇.关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有关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04).

[4]常建坤,李时椿.中外成功创业者素质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5]潘剑锋.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

[6]张剑英,回娅冬.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

篇(2)

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大学实行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方兴未艾,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工科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学科,也拥有最多的专业和师生,对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行思考,对培养具备创新性和创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尤为重要。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99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京会议上针对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or Enterprise Education)的定义,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1]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广义定义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这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我国,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确立,建立在创新与创业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也应运而生。“创业型经济”需要的是能把创业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创新,高校的创业教育恰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创新型企业成长的需求,成为“创业型经济”的优秀创业人才。教育部在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使创业教育成为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其中有5所为工科类高校。2005年,、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将在国际上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KAB项目引入中国,到目前我国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开展了一系列创业教育课外延展活动并进行了相关质量监督和效果评估工作。[2]

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综合式创业教育,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也注重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并建立了若干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3]

二是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为重点,进行商业化运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3]

三是课堂式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3]

此外还有结合地域特点的温州模式创业教育,借鉴温州企业成长经历,鼓励学生建立创业工作室,尝试开展创业活动。[4]

2.我国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必须认识到工科类高校由于在专业背景和教育模式上与综合类和文科类高校存在差异,导致创业教育的实施存在不同。工科类院校往往会结合自身特色,着重于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利用工科学生的技术特长进行科技创业。随着创业教育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工科类高校认识到,只依靠技术驱动的创业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模式,并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创业教育开展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1)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较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为目标,并不是要让学生马上去创业,而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素质基础。因此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开设几门课程和进行一些创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校中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大都是借鉴一些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并未形成适合我国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反映到创业教育实践中,各高校虽然都在努力探求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模式、管理模式等问题,但都未能真正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有机融合,在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育规范等方面也无依可循,没有一整套较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学科化、体系化还很薄弱,同时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2)在创业教育活动中忽视了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的全面完善。创业知识结构一般包括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等,创业能力主要是指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5]由于工科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在教育学习过程中,过多的偏重于对所学专业技术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不少工科类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很多教育工作者片面强调专业技术知识在创业中的作用,后两类知识往往被忽视,而无数创业实践表明,经营管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往往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创业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的培养也未被很好地重视,造成部分工科大学生在进入创业实践环节后体现出这些能力的欠缺,影响其在创业道路上的发展。

(3)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工科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在工科类高校中,创业教育主要是以课程教学加实践活动为主。课堂教学的主讲教师大多数是理论出身,甚至有部分教师仅仅是接受过短期培训后就开始给学生授课。实践活动以创业计划竞赛为主要形式,指导教师中辅导员居多。这些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共同特点是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这使得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与创业实践的有效融合较难实现。而在创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教授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相对而言,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是很少,我国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滞后。

三、加强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1.引入生涯发展理论,转变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

与发达国家不同,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源动力之一来自于就业的压力,这使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为就业教育的补充,变成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缓解就业压力,目标功利化、短期化。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立足于学生的长期生涯发展和全面发展,在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引入在西方和港台地区发展较成熟的生涯发展理论。

生涯发展理论是由职业指导的概念和理论发展而来的,立足于个人整个生涯的发展,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运用生涯发展理论,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教育转变,从群体灌输向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服务转变,从以学校为本向以学生为本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的观念,让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全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规划职业生涯,为其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创业提供素质与能力储备,可以使得创业教育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

2.加强和完善适应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工科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要适应其专业教学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素质和物质财富。因此,完善适应工程教育背景的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创业的一般常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创业的基本素质,创业能力和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等。因此,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一是应注意将工程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将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创业人才,完善创业知识结构。二是将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经管类素质教育相结合,强调文理渗透,不同学科间互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三是注重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结合,通过各种创业实践环节,激活理论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业能力。四是借鉴国外与港台地区一些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课程与教学方法来完善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围绕课堂教学的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平台,集成相关课程,与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相结合,丰富创业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形成专业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创业课程相互渗透与功能互补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开设创业学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与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知识产业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创业内在需求与动机;开设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财务、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等相关课程以完善工科类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开设心理学与创新思维训练相关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等。

3.建立和完善适应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是创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的补充,帮助工科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个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应该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才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

结合工科类大学生的特点,创业教育实践服务体系应以理论教学平台为基础,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通过面上普及性的科技活动和大学生学术性创新研究活动使工科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并孕育一批可进行市场化的科技作品。然后再通过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演练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过程,并最终使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

其中,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基地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以及自主创业的载体,通过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术报告会等多样化的活动对工科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与支持,还可设立一些基金项目在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时进行资助,并提供项目咨询、成果转化等技术支持。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建在校内也可以建立校外,其类型包括大学生创业岗位、创业实习基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和大学科技创业园(孵化器)等。

4.加强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在创业教育中,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实践服务体系都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创业教育师资应该具有创业经历,能够很好地把握社会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与变化,提升创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结合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工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由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教师、创业专业导师和工科各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兼结合组成。其中,创业教育专业导师尤为重要,其来源除了校内教师外,还应包括创业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风险投资商、创新创业型企业的企业家、创业咨询顾问和律师等兼职师资。

工科院校除了要建立创业专业师资队伍对各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教学外,还应与创业实践服务基地、企业以及地方科技园区建立联动(合作)机制,一方面鼓励校内创业课程教师参与企业运营和管理研究活动,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选派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提高其产业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实践服务基地和企业,聘请一些既有实际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及咨询师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参与讲授一些创业课程,指导创业实践活动;还可以在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中结合企业运行实际,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专业课程教师做导师,结合课程特点和生产实际授课或指导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企业运行和生产管理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

2004,(2):179.

[2]王扬铭.在大学生众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7):47-48.

篇(3)

创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女性占人口的一半,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可是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却由于缺乏工作的机会从而不能真正学有所用,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从而也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打折扣,而女性的真正解放也将大受阻碍。女大学生通过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去,不仅对社会作出贡献,也为自己赢得地位、荣誉和尊严。

一、 高校女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在大学教育阶段,女大学生虽然与男学生享受着平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但由于先天的生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却面临着就业、发展机会等的不平等。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03年开始,就有30%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生。要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减少就业风险,不但需要女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创业素养。

现实情况是:一是女大学生创业动机水平低于男大学生。传统女性角色被定位是贤妻良母、贤内助,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也严重影响了其女性潜能和效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她们创业意识较低。

二是女大学生创业领域偏好于传统服务业。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特点,女性从事第一产业创业的较少,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创业的较多,尤其相对集中于批零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这也和女性自身的性别特征相关。

三是女大学生创业基础中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家庭条件一般,家庭在经济方面能对其以后就业和创业的资金资助能力十分有限。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机构基本没有,虽然一些城市有针对女性的创业贷款,如天津市,但贷款数额较小,而且还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贷款。因此,从经济基础看,女大学生很难获得创业起步资金和运行资金,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

四是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制度环境缺乏。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特别对女大学生来说异常艰难,除了大学生创业者本身条件的限制之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有序的创业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女大学生社会经验严重缺乏,没有资金源、客户群,更没有管理经验,社会经验和人事交际圈基本上还处于空白,且运用民间借贷及政策性贷款融资等渠道的优势又明显弱于男性,几乎没有任何创业培训,也缺少切实有效的促进创业的政策引导,要把理想主义的创业精神转换为实际创业是非常困难的。社会大环境的不足,使得女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就业“热”中的“冷”选择,少数人的成功和多数人的失败表明,女大学生创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同男大学生相比,由于受社会历史文化、自身生理特征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挑战。而目前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势必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二、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创业教育是一种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修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情感和创业能力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形式。我国自1997年清华大学主办“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以来,不少高校开始开设创业类课程和培训。但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同时,大部分高校不仅缺乏对创业人才培养理论的系统认识和把握;还缺乏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师资;在创业类的课程设置和项目立项方面,与其他国家、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通识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上的缺陷。在创业经济时代的今天,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国外创业教育现状研究

根据美国高校18份创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涵盖了116个不一样的主题,其中有六大主题较常见提起:战略与竞争分析、成长管理、发现和产生创业想法、风险管理、财务和创造力。长期以来,尽管大量研究者在创业研究,创业行为等方面取得成果,但理论精确性不够,这是造成创业课程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对此,学术界一方面在创业教育方面开设了创业实践和创业理论课程,但创业实践课程居多,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也越来越系列化,如:企业家精神、小企业管理、企业咨询、创业计划与写作、风险投资、家族企业、机会管理、创造性思考、特许经营开发、创新评估、技术转移等课程。

四、 构建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高等学校女性创业教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可分为学科课程、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为了更明晰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高等学校女性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女性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为核心,通过创业通识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为手段反辅专业课程。

(一)女性创业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女性创业通识课程设计得越科学越规范,它实施的效果就会越好。精心构建一个科学的女性创业通识课程体系,显然是保证创业课程顺利实施的良好策略。以设置专题的形式开展女性创业通识课,专题内容涉及《女性成为创业者》、《女性创业的动机与投入》、《女性与人力资本》、《财务知识与商业头脑》、《女性创建管理团队》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方式相结合,理论采用专题的形式开展,实践环节采用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对于实践环节给予学生创新学分计算。

(二) 女性创业实践课程的构建

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了完善女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工作,多方面训练学生,增强女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女性学生创业个性的课程。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

1.模拟创业实验

模拟创业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虚拟的创业教育训练系统或虚拟的创业公司,学生在其中可经历创业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即从创业项目选择、创业资金的筹集、创业团队组建、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都由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

2.创业实践

篇(4)

在当面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高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世界各国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1.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推动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需要

自主创新是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显得如此的重要。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国家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的核心力量,也是基本的力量,国家对此必然高度重视。高校以育人为己任,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端组成部分,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这也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高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将有力地推动创新性国家的建设。

2.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人才的竞争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改革开放初期,很大一批创业者肯做敢想,踏实苦干,我国创办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文化素质的欠缺必须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这个瓶颈问题克服不了,再大的企业也会被市场所淘汰,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目前,我国创业者中,高素质的人才所占比例并不高,为了更好地做强做大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缓解严峻就业压力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就业岗位少,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每年的新增岗位数量。面对这样的困境,首先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面对如此规模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传统的就业观点必须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需要拓宽大学生就业方式,而自主创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创新的队伍中来,在社会上形成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氛围。同时,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

4.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实现梦想的需要

梦想是一个神奇的词汇,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着。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年轻而富有激情,敢做敢想,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但社会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要实现自我梦想,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其中创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政府、高校等要做“助梦人”、“造梦人”,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现梦想的舞台,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有能力、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现状

近年来,在各方普遍关注下,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意识明显强化,大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得到提高。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政策,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提供了资金、税收、场地、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有了较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实现。高校以育人为根本宗旨,在社会大环境以及政府的引导之下,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高校大力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创新相关活动、赛事,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以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构建系统的创业创新知识结构,开设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高校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相关技能以及素质进行培养;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街以及创业工作室等,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提供很好的条件。

在各方的努力下,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观点也更加多元化、务实化,但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低。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过于传统和封闭,偏学术教育轻能力培养,偏应试教育轻个性培养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政府方面,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政策,但还是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以及存在监督不力等情况,严重影响到了相关政策的真正落实。企业方面,大学生是企业优质的人力资源,企业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以及就业的平台,但往往在现实利益和现实效果面前,极少的企业能做到长期、用心地培养大学生。

以上这些就造成目前大学生在面对创业创新时,还是显得意识不足、兴趣不强、水平不高。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更为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以下几点值得各方不断努力并完善。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

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是较为复杂的,涉及到众多要素,但是不论培养的体系要多好,培养的途径有多宽,培养的平台有多广,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这一主体去践行创业创新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以人为本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前提,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做到学生的个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个性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发挥创业才能并持之不懈的人。

对此,高校应进行教学改革,改变原有较为封闭的课程体系,应该鼓励、支持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专业,并鼓励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创业创新的火花。同时,高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加强创新性教师队伍的建设,并活跃创业创新氛围,积极引导,大力推动,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篇(5)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自主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曾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然而,真要自主创业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难及难创业”的现状分析,拟提出构筑大学生创业平台建设的长效机制与建议。

1大学生创业意义深远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8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500万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及我国社会及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等原因,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失衡。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在近几年面对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方式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走入社会的时候选择了自主创业之路,大学生创业日益引起社会的重视。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深刻理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国家审时度势了《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相关促进大学生创业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同时自主创业作为一种积极的就业形式,不但可以为自己创造收入,还能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选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手段之一。据了解,宁波的大学生创业比例从2006年的0.8%提高到1.9%创业大学生累计3000多人,带动就业1万多人。

此外,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作基础,更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从高校发展角度来看,在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之下,通过创业思想的教育、创业氛围的营造、创业技能的培养,从而使教育资源实现了“校内——校外”的有效整合,教育方法实现了“课堂宣教——社会实践”的不断融合,这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从大学生个体角度,创业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手段,完整的创业过程,对学生人格、品质、能力的完善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专业知识和社会建设的最好结合,极大地实现了个体价值,培养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

2影响大学生创业原因分析

2.1创业项目制约创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直在学校读书的大学生,突然来当老板办企业,往往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合适的创业项目。大学生普遍缺少社会阅历和经验,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同时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独立研制专利产品的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在准备创业时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空有一腔创业激情却不知该从何处入手。

2.2资金不足阻碍创业 资金的缺乏也是制约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没有经济基础和经济来源,尤其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筹集更为困难。虽然党和国家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已经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申请程序复杂、申请周期较长、担保困难等问题,导致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对于小额担保贷款申请的积极性不高。据《宁波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2010年度报告》,2009届宁波市自主创业毕业生认为影响自主创业的缺少资金的占26.1%。目前宁波市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为政府科研、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仅占到0.9%。

2.3.经验缺乏影响创业 社会经验的不足是目前大学生创业最大的瓶颈,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知识面,然而刚走出校园,不能很好的了解市场规律和法则,同时又欠缺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各种理财能力,在真正处理事务的时候就显得手忙脚乱,一些高校把创业教育局限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内容,多数高校创业教育主讲师资主要来自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这些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经验学习途径,创业经验不足,往往导致在创业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和问题,最终创业失败。

2.4传统思想桎梏创业 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就业观念依然影响,很多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的职业,然后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发展进步,而不是从思想、行动和资金等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自主创业,这导致很多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不足,在是否准备创业问题上拿不定主意,思想上左右摇摆,最终真正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数量很低。据前程无忧网调查,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不到10%,大大低于欧美等国 。

3构筑大学生创业的长效机制

3.1帮助甄选创业项目 从全国、各省到各高校,每年都有多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创业计划大赛,在这些大赛中不断有一些优秀的创业计划作品产生,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作品都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没有真正转化为实际创业成果。政府和高校在充分利用好各类创业计划大赛成果,组织人员对有关项目开展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筛选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的设计、运作、市场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积极将大赛成果转化为创业实际。此外,政府和高校可就大学生创业项目开发工作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开发一些适合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产品资源,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项目选择难题。

3.2保障有效政策支持 优良的创业环境不是几个文件能即时营造的,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降低或取消创业企业门槛,给予创业者提供场地的方便,探索总结有利用大学生创业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政策。具体可以包括:各地可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类型的创业孵化器,将创业者凝聚起来,为创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各类松散的和紧密的联合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使创业企业的成本最小化,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宁波鄞州区团委开设的青年(大学生)创业园新大楼,专门开设2000平方米的创业场地作为“创业见习”和“拎包创业”场地。在给创业见习青年提供免费创业场地的同时还为其配备电脑、办公桌椅等创业办公用品,让创业青年只要“拎包”就能创业。

3.3提高创业综合素质 合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高校应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加强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师资力量,这就要求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高校可以从校外各领域聘请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担任“创业导师”。此外,在创业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等具体情况,申报和设立各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如营销师、购销员等,以学生创业需要为切入点,结合专业课教学,通过渗透、结合、强化的方式,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3.4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

“创业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只有到在良好的环境及政策扶持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才能披上有力的翅膀,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59-02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目前世界上有600多所大学(大多数在美国和欧洲)至少开设了一门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美国的创业教育已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美国也依靠创业教育的普及助推了其强劲的创业势头[1]。相对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不二选择。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热情日渐升温,但从创业成果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情况并不乐观。高校作为我国主流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等相关创业教育成为了十分必要的课题,探讨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问题也已十分迫切。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大学里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其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有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拓展创业素质、加强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面对社会生存压力,提高自身能力,进行自主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构建创新体系的长远计划,也是高等教育途径的扩展与延伸。

创业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创业教育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业技能,以便在社会实践中灵活地进行创业活动[2]。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对我国的创业教育来说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启蒙,高校大学生创业开始成为校园内外关注的亮点。1999年创业教育持续升温,中国大学生创业步入第一个高峰;2000年大学生休学创业的兴起将学生创业热潮推向了顶峰;2002年,随着高校扩招后引发的就业难现象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自主创业再次升温;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使大学生创业教育步入了新的阶段。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部分投资公司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投资,教育主管部门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业者走出来,将创业进行到底[3]。

就目前来讲,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方式和内容上还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基本的创业基地和相关硬件设施;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相关的奖励政策为大学生将来创业降低“门槛”提供支持。这种教育方式从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创业在硬性条件上开设了“绿色通道”,支持鼓励了大学生创业,但因其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有效的创业指导,学生仍不能获得诸如商业机会的识别、资源的组织和投入、企业组织的创建等科学创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软实力,具有很显著的不足之处。

三、目前大学生创业主要问题和困境

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了全民创业时代,大学校园里也普遍刮起了创业风。但是,从创业成功的效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并不理想。据官方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在2%―3%之间。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主要存在以下误区和问题。

(一)多集中于低技术领域,缺少具有科技含量的项目

大学生创业多是集中于经营服装店、饭馆、精品店等相对传统的创业领域。当然,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学生开始网赚,但也仅仅局限于在淘宝网、当当网等网购平台上开设门面,进行普通产品的销售。这些低技术领域由于创业门槛较低,需要面对大量的竞争者,如若在管理、经营或是销售方面没有一定的、别人难以模仿的优势,就很难创造较好的商业利润,甚至很难生存下去。创业教育专家认为,创业的核心应该是科学技术,工科学生的创业更应该从实验研究出发。在美国,进行学生创业的大多是理工院校。所以说,进行大学生创业要依据学校的类型和科技优势而定。

(二)缺乏市场意识,没有盈利能力

经济规律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必须遵循的,大学生创业中一个较为明显的误区是市场观念较为淡薄,有些大学生拥有较为领先与独特的技术,但却不会有效分析市场空间。当要推出他们的创业成果时,他们只局限于花钱做广告而已,而缺乏对目标市场、定位营销手段等的认识。其实,投资人真正感兴趣的是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和保证利润的可能性。然而,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的市场意识十分淡薄,他们没有考虑市场问题,只是利用投资人的财务支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复旦大学曾做过一项有关大学生创业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50%的同学认为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锻炼能力,其次是获得利润。这就是大学生创业者难以得到资金支持的重要原因。

(三)缺乏商业实践经验

部分大学生创业者持有技术,但是他们无法完成从技术人员向管理者、经营者的转换。有些大学生创业团队也有经济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缺乏商业创新、市场拓展的实践经验,只能一贯地参考国外的管理模式,不具备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能力,很容易造成内部管理制度如同空文、计划措施不能贯彻执行的状况。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改进的方案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主要面临场地和硬件设施的短缺、社会支援力量不足、创业教育师资不足、创业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等问题[4]。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基地建设为保障,帮助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等相关方面的创业实践。此外,学校还应主动与企业合作,只有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实体才具有彻底解决高校创业团队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存活的可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可以使资金运作、硬件分配、软件处理在视窗环境中合法化、合理化,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创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同时,有资源优势的高校可以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以项目化的运作手段,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平台[5]。

(二)构建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很不均衡,目前还没有本科层次的创业科学体系。在创业教育课程的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结合学生的需求,开设系统化的、专业化、特色化的创业课程体系,并不断建立健全课程质量的测评考核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简单的理论知识教育,而对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进行创业实践锻炼,并从各个阶段中抽取优秀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创业培训,筛选出优秀创业计划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研发,最终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三)加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学在职教师,另一类是外聘教授、企业家、专家等。大学在职教师一般是相关学科老师兼职,他们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和企业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系统的创业知识。而外聘教授、成功企业家、创业辅导专家实践经验丰富,但其教学经验、教学技能不足,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6]。

结语: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这与当今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膨胀的创业热情形成巨大反差。发展高校创业教育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不断探索创业教育途径,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动我国创业势头,活跃市场经济做出积极有效的尝试。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团委

作者简介:武治国(1978-),男,汉族,河南安阳人,信阳师范学团委,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晋东.大学生创业培训刻不容缓[J].安庆科技,2004,04:23-24.

[2]赵燕.浅析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8:92-93.

[3]邱仙艺,凌云.对当前大学生创业问题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76-178.

篇(7)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掌握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我们对杭州11所高校开展关于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方面的抽样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建议。

一、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事物和新教育理念,它目的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业能力,学习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锤炼培养其创业心理品质。调查显示,10.8%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为自己以后创办企业培养技能,而79.6%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不仅是为少数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更是为广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素质。可见,创业教育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2.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若按以往约36%的就业比例,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二三百万大学生,今年需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很大。又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日趋减弱,面对这种形势,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就业困局的新的路径选择。因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到自主创业上,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还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岗位,成为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新途径。

3.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受全球的创业热潮的影响,国家积极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开设绿色通道,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而实际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62.3%的杭州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很少。在仅有的创业实践学生中大多又以失败而告终。据教育部在2004年的一项报告表明,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只有17%能实现赢利,而能在五年内还能继续活下去的学生创业企业仅三成左右。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关键是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就业技能,而不是创业能力。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不清楚创业成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因此,加强高创业教育,加强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培养,十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二、高校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实践

2008年,杭州市就被列为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已经建立了9家大学生创业园和1 78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7 200余人。相关调查显示,中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率不到10%,大大低于欧美等国。但杭州的创业率达到5%,成功率超过60%!杭州之所以有如此成绩,这与杭州高校较早开展创业教育有关,杭州的高校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几年来,在杭高校坚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教育。

1.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加强大学生在校创业辅导,为毕业后走创业之路奠定理论基础。近几年,在杭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纷纷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为指导大学生创业,杭州还成立了一支500多人组成的大学生创业导师队伍,他们主要由有关部门或行业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法律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所组成的,同时聘请李开复、马云、丁磊等一批知名人士为杭州大学生创业特别顾问,以增加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2.搭建创业试验平台。为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和发展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杭州已建成了9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实现了八个主城区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全覆盖。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城市学院等一些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纷纷搭建创业试验平台,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熟悉创业环境提供练习场所。其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业基地中建立了创业管理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模拟政府管理服务机构进行运作,中心内设置了工商、税务、投资管理、质量监督、财务审查等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这就使大学生在学校中了解熟悉社会创业与管理全过程。通过创业基地的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创业园中,两年内孵化出8家成熟的创业实体和正式成立的公司。杭州师范大学日前拿出590万元对支持在校学生创业。浙江工商大学日前成立的创新创业实验园,在这个准创业基地里,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免费场地、创业基金、创业指导方面帮助。更诱人的是,学校还设立了100万元实验园专项基金,奖励成果突出的在园项目。

3.开展创业主题活动。为培养在杭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杭州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造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创一流事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人才+资本”的创新创业理念,探索“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大学生创业新路子。2009年,杭州还组织首届“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优秀大学生团队和项目创业,打响大学生创业的杭州品牌。在杭高校也充分借用教育、科协、人力社保、学联等部门共同搭建的“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在校学生参与创业主题活动,开展创业锻炼。有的在杭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内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拍卖协会”,组织在校学生以毕业生留校用品为标的,开展拍卖活动。该校还定期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的学哥、学姐,回校介绍创业经历,传授创业经验。

4.出台鼓励创业政策。杭州市先后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杭自主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免除大学生在杭创办企业相关费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在杭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方面,杭州专门为在杭大学生创业提供商业贷款贴息和项目无偿资助。其中项目无偿资助分六个等级,资助金额从2万元~20万元不等。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目前杭州市本级直接用于大学生创业和实训的资助资金已达4 000多万元。在杭高校也分别制定措施推进大学生创业。如浙江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启动资金等支持。浙江树人大学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者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资助,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

5.宣传创业先进典型。为激励在校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行列,表彰其中的成功者,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近年来在杭高校积极选送创业有成的大学生参与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举办的“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在校大学还纷纷举行“创业之星”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宣传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典型事迹,唱响在校大学生创业的主旋律。

三、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学生创业要求相比,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

1.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够统一。虽然杭州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目前在杭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及误区:有的高校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不应该鼓励他们去创业。当然,除高校外,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也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不少人认为大学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必然要失败。在社会的影响下,一些在校大学生自身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4.2%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27.2%的大学生认为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针对少数学生就可以,而有15.1%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开展和普及创业教育或对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

2.创业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经形成比较完善体系。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创业课程共有17门,内容几乎涵盖创办一家企业的方方面面。而在杭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并不完善,创业教育至今没有纳入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中,也没有列入对高校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创业系列课程严重缺乏,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及正规化、学科化的课程体系,也缺乏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创业教育浮于形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参加活动也仅限于一些国家或省里的创业计划大赛,参与活动的也只有少数人,带有极强的精英化倾向。

3.创业教育师资较为缺乏。据调查,在杭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主要为《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市场调查》、《创业实务》、《团队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教学非常需要教学者拥有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但实际上,在杭州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主讲上述课程的老师,大多是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擅长于从理论到理论,其自身的创业经历十分有限。因此,这些老师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鲜活、生动的创业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创业活动中,指导工作的多为学生辅导员。他们在具体指导时更多地是宣传一些创业政策、创业形势、创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很少有专业或专职老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借助社会系统,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高校应该及时将学生的创业愿望和政策诉求反映给杭州市政府,积极争取市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实施。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创业。从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例如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杭州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整合学术界、政府、企业家资源,尽快建立有效的组织网络,如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出台相应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2.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思想观念的真正转变。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生中大力开展创业思想教育,使得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从狭隘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向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的创业教育,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一是要提高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首位度,加快转变为创业进行创业教育的偏面理念,拓展创业教育功能,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三是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3.加大课程体系改革,把创业教育纳入整体的育人教育之中。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根据我们抽样调查,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到公司或企业实战,占68%;56.7%的被调查者希望组建创业团队,31.5%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展讲座,32%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参加创业大赛。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一是增加创业技能培训课程进行理论教学。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和创业目标,精心设置和周密安排各类创业课程,努力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作为创业理论教学的延伸创业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实际能力,因此学校应尽力为学生提供诸如创业园或创业实践基地等创业实践的社会平台和机会。提高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体验和感性知识。三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创业案例分析,传授创业成功者的创业方法,揭示创业活动规律,增加大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知。

4.加大创业教学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创业教学水平。创业教育需要有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各高校要重视对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和培养,着力培养现有师资,通过理论培训、到企业锻炼、到国外参观、进行创业实践等方式,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为宗旨,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要拓展教师引进渠道,广纳社会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招聘、特聘、特约等形式,充实高校创业教育队伍,提高创业教育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多组织高校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或组织开展学术经验交流会,为教师积累创业教育经验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篇(8)

创业需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高效的行动力,同时也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及优秀的领导力。可以说创业是创业者发现机会、追求资本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发扬兴趣爱好、理论引导、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意识,以达到学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从最近几年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个群体的人数愈渐庞大。如果这些毕业生都具有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则必然会对推动社会创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一)社会转型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当今社会正逐渐向创新性社会转变,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业也逐年增多。但是现有社会模式下的企业无法继续容纳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高校毕业生积极寻找市场商机,大胆地寻求出路。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场所,肩负着培养高水品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根据我国目前的高速发展来看,高校需要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速度。只有大力培养人才,社会才能加快实现发展,国家才能加快进行创新,经济才能实现稳步增长。

(二)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最近几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近几年具有很强创业能力的毕业生颇受企业青睐,他们往往也有着更强的竞争意识,归其原因,就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制度的健全,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高校需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会选择进行自主创业,这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实属两全之策。

(三)个人能力落后迫使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话,同样也适用于大学生就业。一个人如果缺乏创新精神,他在各个方面也不会有重大发展。社会在快速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就意味着落后。因此,对个人来讲,创业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会使个人更具备竞争力,在求职过程中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三、该怎样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一)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

首先学校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挖掘创业创新典型案例及先进人物事迹,制作宣传手册,利用期刊杂志、报刊及学校广播系统向全校学生进行宣传,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其次,动员媒体为学生营造氛围,通过积极主动的宣传,挖掘身边潜在的创新型人才。最后,说服学生家长对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支持帮助,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二)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形成和推动创业的驱动力。要培养这种意识和精神,第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通过多渠道多方面宣传来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增强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帮持其进行创业。第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创业型社团或创业大赛来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教育的普及面。第三是开展专题讲座,邀请成功创业人士及教育专家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展交流报告,面对面传授经验,为学生们解疑答惑,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以此为引导新创业大学生步入正轨,少走弯路。

(三)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020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各大高校来讲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综合发展需求,承担经济社会建设重任。开展高质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复杂而又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有能力应对各种严峻的考验,成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急需探索相应的对策。

1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1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教育效果最终反映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最终选择自助创业的比重和创业成果。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或是因为教育方式,或是因为重视程度,均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响应程度不高,以致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强烈。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中,自主创业的百分比还仅仅只是个位数,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积极的调动。

1.2 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各领域知识综合程度很高,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更要从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基于这样的主因,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但当前高校中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老师大多只有理论知识基础,而实践方面的经验相当缺乏,从这点来讲,难以给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尽管目前多数高校会邀请有企业经验和实践运作背景的校外专家及成功人士通过举办讲座的形式来弥补师资力量的短缺与不足,但类似措施只是杯水车薪,一是时间上难以保证,二是受教育的学生面狭窄,三是教育效果难以考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

1.3 高校的支持力度较薄弱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孕育载体,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场地建设、硬件筹备、师资配备、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的建设任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其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支持等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尽管各高校逐步加大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但相对于学生的需求以及来自社会的反馈效果来说,仍显薄弱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必要指导不够充分

目前,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两者的共同弱点都是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时,更多的是讲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传授。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给学生提供有关创新创业方面的必要指导不够充分。

1.3.2 资金投入不够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运营经费中没有设置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的也仅仅通过奖励机制给予学生少量补贴,这说明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并不充分。

1.3.3 实践平台不够完整

大部分高校为学生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平台,却难以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无法很好地支持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需求。高校应积极创立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配备更多的硬件设施,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升。

1.4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并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具体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生虽然学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对创新创业仅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或者说创新创业的理念没有真正深入人心;第二,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实际创业并无太多帮助,教育过程也只是形式化的对教育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也就是说,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是纸上谈兵。

2 当前形势下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2.1 以社团活动为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篇(10)

一、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又叫做社会创业),起源于欧洲,经多年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皆获得发展并取得成效,在解决市场失灵、帮助弱势群体、产生公益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近年来由于企业的道德感及责任感的成熟发展,公益创业逐渐成为政府、学者及企业家重视并深入研讨的议题。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作用

(一)缓解就业压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很重,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外,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已严重滞后,而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大学毕业生需求结构也随之逐渐变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出由单一型转向复合型的态势,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企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在主观态度上,有的学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心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选择,或在工作后发现现实生活与理想相差甚远,或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公益创业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有意义的做法。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公益创业活动中,大学生将极高的创业热情和所学专业技术知识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领悟能力较强、掌握专业知识快的特点,并提升个人实际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养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为大学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其在认知社会,感知社会和进入社会先人一步。

(三)促进社会公益、经济事业发展。一直以来,社会经济状况是大学生就业的晴雨表,企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因为从现实看,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作岗位已造成冲击,未来工作岗位将越来越脱离传统的模式和要求,更多潜在的或前人未涉足的新型岗位会不断涌现,而公益创业便会开拓出很多新型岗位。在公益创业活动过程中,一方面,大量的有益于社会的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从而催生了大批的新兴公益创业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极大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近些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国有、私营等各行业企业的用人计划严重缩减,使得原本就不景气的就业市场更加不景气,大学生与其等待别人安排就业,不如自己动手创业,不至于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在创业过程中,即使十个人有一个成功,也会带来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层面。虽然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国家各部委出台了有关鼓励政策,但一般都只是确定原则方向,文件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并且项目本身仍然属于市场的一部分,创业能否成功必须要经得起考验。如何在复杂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是当前大学生在公益创业前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全社会对公益创业的认识还不到位,理解也不够清晰,观念和意识还不没有匹配,对公益创业的支持难以达到预期。

(二)家庭层面。大学生虽然已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但经济、心理和价值观却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如果得不到家庭从人、财、物的支持,势必会对公益创业的起步阶段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动摇创业者本人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同时由于自身存在知识匮乏、经验欠缺、选择盲目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公益创业项目难以经受起层层考验。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79-02

现今的时代已是创新时代,创新的重要性更加的突出。而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人才资源,掌握一定的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青年一代创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我们整个民族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潜力。

一、大学生创新项目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2007年国家教育部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7]1号)精神首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几年来,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大创”项目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扩充了项目的内涵,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各高校根据文件精神,积极组织推动大学生创新项目,逐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四个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 “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的提高添砖加瓦[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有关安排和描述,既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顺应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还为高校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国家在新时期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所采取的应对策略[2],“大创”项目的参与者们也肩负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如何把“大创”项目做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新时期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项目现状分析

在中文文献方面,笔者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全文关键词在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得到了令人惊讶的数字。从1982年至今,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自2007年起,每年的文献数量达到四位数;2010年至2013年,每年的文献数量达到了2000篇以上,最高的2012年,甚至达到了2782篇。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项目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现状、问题、对策、体会、实践与思考等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笔者在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会,总结出目前“大创”项目面临的几点挑战。

(一)学校:缺少宣传、引导与调查

首先,学校如果不能很好地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大创项目缺乏了解,对项目毫不知情,即使知晓也表现出兴趣不足的情况。其次,没能对学生的课题选择进行足够的引导,致使很多学生选择了与本专业相差甚远的课题,学生因此表现得手足无措,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问题,解决课题中的问题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又毫无帮助。再次,在组织方面,学校对大学生创新项目缺乏跟踪调查工作,一个项目只考核了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等三个阶段,对具体的项目没有足够的了解,没能及时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校在考核和结项方面机制有待完善。最后,创新项目的种类不同导致实验进行过程也会有时间上的差异,而学校对于项目考核的时间却相对固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项目开展的正常进程。很多学校采用论文结项的方式,没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也使得有些理工科类等不善写作的学生对项目表现消极。

(二)教师:指导方式不当

作为项目的引导者,指导教师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对创新项目的指导热情不高,原因存在多个方面,比如,对大学生进行课外创新教育指导很少与职称评定以及待遇挂钩,加上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较弱,不能产生足够的互动,很难对教师形成有效的促进,指导教师的热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于项目的态度,消极态度的蔓延显然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发展,师生都不够重视,导致了项目的开展越来越难。其次,教师指导方式太过极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教师太过强调学生的作用,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他们只告诉学生实验的最终效果,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毫无知识储备基础的专业知识,由于难度太大,直接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项目产生反面情绪,不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极端则是基本忽略学生的作用,只把实验相对轻松或者边缘的技术交给学生处理,自己一肩挑,学生很难在其中体会到研究的过程,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这样的指导方式很明显不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缺少自主创新意识,功利性突出

作为大学生创新实验的主体,大学生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大学生申报创新项目的动机不单纯。由于竞争激烈,有些大学生申报“大创”项目是为了使自己的简历更加漂亮而不是对项目本身有兴趣。这样的动机势必会使得项目进行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热情度不高。其次,大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习惯了围绕教师指挥棒开展学习,沉湎于应试教育缺乏自主学习创新意识。有些大学生仅出于对项目本身的热爱而忽略自身的专业以及知识基础的重要性,虽有学生想做出些创新,但由于知识基础不够扎实,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没有经过完整的学术专业训练,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目的、内容、技术方法等都不是很了解,没有办法与教师配合[3]。最后,有些大学生片面追求项目结果,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很多学生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思考,缺乏科学、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只是为了解决一个个小问题,而非整体把握,不能主动地领悟研究中出现的种种情况,出现被动应付的情况[4]。

三、改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建议

(一)学校要有效组织并科学评价创新项目

首先,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加强宣传的力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大创”项目,明了其对于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适当增加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奖励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适当的物质奖励,小小的奖励,也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作用。其次,在项目的选题阶段应采用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定相结合方式,学生在选题时,要加以指导,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并结合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促使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从一而终。再次,实验的过程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保证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实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培养方式,即以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重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巨大[5]。最后,实验的结题阶段:学校采取灵活的评判机制,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完成结题任务,包括论文,实验数据、结论等等。这种多样化的评判机制不仅可以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也会降低学生创新的难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去。

(二)教师应改善引导方法

首先,教师要和大学生真正在一起做实验,共同参与。学生通过“大创”项目,从教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指导教师为人处事的作风,严谨治学的态度,这样的亲身接触有利于师生情谊的增进,让学生更好地向指导教师学习。其次,教师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了解了学生的特点之后,才能更好地把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最后,正确的指导方法必不可少。指导的精华在于掌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既不是撒手不管,全让大学生自我摸索,也不可以全盘包揽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轻松而又有效地共同完成“大创”项目。

(三)大学生要摆正心态

大学生在参与“大创”项目时,要真正因为想去创新才去参加,而不是单纯为了荣誉。这样才能在项目实施的整个漫长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其次,要对自己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在选择项目的时候要衡量学科相关性,不盲目,不盲从,合理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研究点。最后,要以坚定的信念和严谨的态度来完成整个项目,不得有半途而废、偷懒等消极情绪,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有坚定的信念,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向指导教师请教、与同学商量,要秉承科学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出成熟的项目,这才是“大创”项目的真谛。

“大创”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体现了国家各个层面的教育机构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大创”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合兵,罗一帆,熊建文.以有力举措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

[2]吕波,姜孔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新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03,(2).

[3][4]杜新强,冶雪艳.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

[5]张丽红等.关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