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管理研究背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当前财务管理功能已经拓展到帮助领导层和各部门进行决策,参与日常管理等内容,而这些功能的提升,必然要求财会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财务管理功能的实现。
一、财务管理功能的拓展要求大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
由前程无忧和ACCA联合开展的《经济危机下中国财会人才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三分之一左右的雇主希望借助经济不景气的机遇来强化财务管理。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财务决策速度、管理质量、监管水平,从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决策速度
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多功能、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或者财务软件能够对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能够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汇总分析,帮助决策层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了解单位资金流动的特征,从而能够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同时,这种财务信息系统能够与单位内部各部门,在企业可以包括分公司、子公司,甚至外部合作单位进行有效的对接,从而能够了解彼此之间的财务收支状况,了解各种预算、合同执行情况等,从而能够为决策提供全面的参考,提高了决策的及时性。
(二)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管理质量
在信息化时代,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推动信息化建设,首先,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在信息化条件下,各种会计业务都是按照既定的财务模块来进行处理,会计人员只需要根据业务的性质、财务软件预算处理模式进行输入便基本完成,这就避免了手工状态下由于不同的财会人员理解不同而出现了处理方式的不同,提高了规范化程度。其次,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处理速度。信息化的财务软件能够为财会人员的实时处理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方便的进行查询,便于同一业务后续处理的各种问题,此外,现代财务软件还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各种计算,这都对于提高财务处理的准确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支撑。
二、财务功能拓展背景下会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虽然财会部门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但当前面临人才素质有待提高,财务信息处理与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各种信息系统对接与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方面的挑战。
(一)人才素质有待提升
虽然总体来看我国各类财会人才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升,但在财务功能拓展的背景下,财务人员的素质在如下方面呈现出不足。首先,“中间地带”财务人员数量不够,即既能全面、科学的运用各类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又接受了高等教育,财务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其次,人才后续教育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部分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多的是注重实践中的学习,对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最新的财会知识的研究了解相对不够,这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全面推进。
(二)财务信息处理与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首先,财务信息的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当前,财会部门更多的是就财务论财务,没有根据单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全面深入的挖掘财务信息与单位业务之间的内在关系,难以及时的向单位决策层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报告,这就使得财会信息的服务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其次,单位内部各部门对于财会信息的运用能力仍然有待提升。虽然单位内部的部门负责人多为各自领域内的“行家”,但对于财会信息的了解则可能存在不足,或者认为财会信息更多的是单位领导关注的问题,部门则无需过于干预,这就使得财会信息运用存在不足。
(三)各种信息系统对接与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会计信息化对于单位而言无疑意义重大,但如何保障自身信息安全则成为一个难题。特别是,现代信息传输技术非常发达,无限传输,信息存储等设备非常先进,这就要求各单位加强对财会部门的管理,但当前尚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此外,对于财会软件与单位其他信息系统的对接中各级权限的确定,信息安全的保障等都是实施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
三、财务功能拓展背景下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会计工作流程、强化部门监管等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人才培养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方面知识的培养,通过全面、系统的普及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操作知识,分析各种操作要点,帮助财会人员学会一些较为常用的操作,从而为充分挖掘财务信息提供基础。其次,要加强财务数据信息挖掘方面的培训,通过加强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方面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相关素质。再次,要加强保密意识的培训,要帮助财会人员甚至有可能接触到财会信息的人员树立保密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可能存在的泄密渠道以及应对策略,从而确保信息安全。
(二)优化会计工作流程
首先,要从单位整体工作的角度,从财务工作发展的角度,对财会工作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进行一些调整,如新增一些信息分析岗位等,以此来提升财务部门的服务能力。其次,要根据信息化的需要构建会计业务一体化的工作平台,按照会计业务的内容和流程,通过对会计业务的受理、凭证的处理与保存、业务处理的流程进行优化,构建一个新的业务实时处理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再次,要构建一个财会部门与其它部门或者科室实时沟通联系的平台,以此来方便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促进财务信息的运用。
(三)强化部门监管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在信息化背景下,审计工作可能会更加依赖于信息系统而放松对原始凭证的审计,根据这种情况,审计部门必须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制定更加严密的审计方案,如引进ISO质量管理标准等来开展审计工作。其次,要进一步强化对各岗位工作的监管,特别是一些有权对财务数据进行更改或者处理权限目标和岗位的监管,防止财务舞弊等行为的发生。
一、前言
三农问题是我们国家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安定和中国经济长久持续的发展。而三农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人的问题,农民的健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没有农民健康的身体素质,发展农村的经济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农村需要一个合适的医疗保障制度,来配合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基于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随之产生。但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不断深入,与之相关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实效性。由于相关事业单位管理层法律意识淡薄、财务观念不强、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落实、财务公开不规范和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等种种原因,经常引发因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财务混乱问题,从而加剧了党群干群的矛盾,乃至酿成恶性群体事件。新农合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混乱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合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农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农合的受益对象是农民,所以相关事业单位大多都聚集在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大多与农村经济有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财务收支无计划、无预算
财务预算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实行村新农合背景下,相关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可以使决策目标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让所有单位职工做事心中有数,工作有奋斗目标,也可以使相关事业单位的决策目标顺利实现,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新农合条件下相关工作的主动性。而现实情况是农村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在很多盲区。如没有根据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编制切实可行的财务收支计划。同时,资产管理不规范,财务开支随意性大基本没有控制措施。由此造成农村事业单位财务遗留问题多,家底不清,业务存款多头开户。此外,应收款增多导致资金大量沉淀,资产被个别单位内部职工无偿占用造成单位集体利益受损。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很多风险,由于收支无计划致使财务风险成为农村新农合是否顺利开展的最大的风险,也是当前困扰农村工作的重要障碍,最突出的表现为农村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中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与企业承担债务到期归还日的确定性相互矛盾引起的。因此,只有强化相关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财务收支有计划才能回避新农合条件下的财务风险,保证新农合下相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财务管理混乱
农村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就存在财务管理混乱,这也是新农合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问题。农村是受计划经济制度影响最深的地区,所以农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照传统计划经济一样,存在的业务松弛,会计机构不健全或者消亡,所以对新农合过程中涉及的农民医疗业务很难做到记账、算账、报账的监督与反映作用。每个相关单位一般经费开支都存在缺乏专人审批,账实不符现象,这就很难保证新农合背景下资金发放和专款专用。
尽管农村事业单位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一些现代化的财务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的范围。但是一些具体执行中,没有按要求将制度落到实处。在旧有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为农村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违规操作或中饱私囊留下了制度上的漏洞。主要表现为:利用两头报账或者制作假账,做糊涂账或者不入账、不设账,贪污、私分、挪用新农合财产,这种情况下,新农合如何得到财力上的保证,如何充分发挥其有效性。
三、加强农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
新农村合作医疗是关系农民健康的大事,只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财务管理改革,才能推进新农合的顺利展开。具体策略如下:
1、完善各项开支标准和定额,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报酬、各类福利限额及村公务接待标准等。新农合相关负责人员报酬由镇核定干部人数和标准,单位人事部给予一定数目的补贴,事业单位负责人擅自提高标准所发放的工资、奖金、福利、补助等,应当视为私分公款。村农合相关人员参加各类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学习,其培训费应凭培训通知,凭召集的事业单位单位开出的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报销,财会人员所需用账簿、凭证及业务用品,按购货的发票的报销。村农合相关人员因公出差人员的住宿费实行包干,交通费凭票证报销。若需开支生活费,必须上报单位相关部门,方可开支。新农合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不准以新农合名义支付集资款及利息、赞助款、募捐款和其他费用。
2、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运作,提供依据。如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责任、财务开支审批、货币资金管理、财产物资管理等制度,确保新农合中农民群众利益不受侵犯,确保财务公开的质量,促进新农合顺利发展。通过规范相关事业单位财务行为,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财务记账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作用。相关事业单位会计每月进行一次财务审核,将每笔经济业务对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法合规性、真实性、逻辑性审核。发现不合法、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坚决退回,并要求必须取得合法和完整的原始凭证方可入账;对缺乏应有原始凭证附件的应予补全;对不符合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超标准补贴等开支,要求予以纠正。
四、结束语
笔者深感对于新农合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研究还比较粗浅,仅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专家、学者对其作进一步的探索,以利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促进新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医院自身都要强化这一项工作的研究,重点针对如何有效增强财务工作的科学性程度,更好地保障医院的良好运行与发展,开展深入的研究分析。
一、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不足
纵观当前基层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过程管理不够科学以及思想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低位徘徊的重要方面,梳理下来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相关。首先,基层医院在财务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有些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其他科室因人员富余而转岗,也有的是临时聘用人员,对财务管理业务不够精湛,财务管理工作高标准要求难以全面落实到位。其次,部分医院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性不高,片面地认为管理的重点在医疗业务环节,对财务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财务管理工作多为强调资金应用方面,财务预算功能发挥不够全面,甚至因为预算编制环节并没有紧贴医院运行实际,导致不能很好地保障医院发展。另外,财务管理过程不够科学规范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没有构建科学严密的成本核算体系,财务监督管理流于形式,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存在漏洞,财务报表缺乏对资金使用质效评估,非货币信息不够全面等等。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医院的运行与发展都形成了不利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二、多措并举强化财务管理,实现新医改背景下的快速发展
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实际状况,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医院自身都要强化工作的改进,从队伍建设、内部管理以及重视程度等方面综合着力,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保障医院的健康运行与长久发展。
1.完善人才引进与管理机制,以高素质人才促进管理水平提升。要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快速提升,必须建立起与新医改要求相匹配的财务管理队伍,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首先,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医院要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向主管部门提出用人计划,由卫生、人社、编办等部门联合招聘,落实好编制与待遇,并创造职称、职务升迁的专门通道,切实提升岗位吸引力,将优秀的人才吸纳到医院财务工作队伍中。其次,要强化岗位的科学设置以及作用发挥。医院要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岗位设置科学充足,按照要求配备齐全财务人员,明确会计岗位跟工作责任,正确行使会计核算等职能,及时编制会计报告。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参与医院重大决策以及重要支出的研究,从专业角度提出风险控制方案,提高发展决策科学程度。另外,医院针对财务管理工作要完善考核机制,以量化考核为抓手实施奖惩,对财务工作进行规范,激发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医院还要强化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发挥结对、内部培训等方式对员工业务能力提升的促进功能。
2.强化财务工作规范化管理,以科学有效管理保障医院的发展。医院要将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之中,注重常态化管理研究,首先在思想上要引起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对医院运行与发展的支撑功能不容忽视。医院运行质量除了与医疗水平和业务经营有关之外,财务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医院管理层一定要重视预算管理,在思想上树立起“预算之外无收支”的理念,力求预算编制的科学、全面、细致,将强化预算管理作为提高医院资金使用质效以及保障医院良性运行的重要举措。要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与运行成本核算控制,优化选择最低成本的融资路径,对业务科室设备仪器使用以及耗材消耗进行严格管理,既要防范不稳定的财务风险,同时降低运行成本,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保障职能。其次要提升资金管理质效,充分强调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将资金管理作为整个财务工作的核心环节,要将医院整个运行过程中的资金筹融资、运用分配、投放管理等方面统筹兼顾起来。财务部门应当强化与药品管理、门诊与住院管理等相关科室的信息共享,提出建议方案对医院药品以及耗材的库存进行动态信息把握,压降压迫库存量,既能够提降低损耗率,同时压降了资金的占存。要对医疗活动以及相关的服务环节进行资金与物资使用绩效考核,完善方案并坚决执行,提高各科室资金使用效率。对重要的财务支出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并严格执行集体研究程序,征求财务管理部门意见,保证医院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财务支付方式可以分期灵活进行,减轻资金积压程度,也分散了投资风险。另外,医院财务部门一定要规范各类财务资料,财务报表内容要完善、格式要正确,对照会计发挥及时编制财务报表,要全面详细地体现出财务支出与收入等各方面的财务信息。财务部门要对财务报表进行说明和分析,严格把关程序,以严格的程序和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效,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及时堵塞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我国目前规范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的顶层文件主要为1995年财政部和原国防科工委联合下发的《国防科研项目计价管理办法》(简称1765号文件),由于科研项目的价格是确定项目合同经费的基础,为了满足项目经费管理,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完全成本法”核算原则、成本核算会计科目基本是按照此办法的要求设置的,因此该办法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影响深远。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1765号文件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成本科目设置交叉重复、计价无法真实反映项目资金需求、缺少经费使用财务管理内容等问题,表明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国防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求。因此,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对1765号文正在进行多轮修订调整,将建立一套能够恰当地处理计价、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涵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修订原则
(1)经费科目设置合理化
新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完善了计价科目的设置,取消按阶段划分的科目,将相关成本按其发生内容计入对应科目;按照科研任务性质、成本形式和经费构成特点,将项目分类进行计价;将不易测算的费用按可直接计列成本的一定比例计价;允许有事业拨款的科研单位计列工资及劳务费。
(2)经费管理全过程化
旧办法仅仅是合同计价的依据,而研制单位在实际经费管理和成本核算中则还需依据财政部下发的《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制度执行,制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新办法新增了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章节,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环节进行了规范,解决了之前重计价轻核算、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同时也为审计和财务检查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二、新办法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从新办法的修订思路可以看出,新办法设置的成本项目更加科学,支出标准更加明确,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财务信息需要更加详实、明晰。由于新办法对预计成本项目及其反映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各成本项目所反映的费用性质单一化,因此无论是合同定价、外部检查,还是项目成本控制,均需要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提供分类清晰、依据充分的财务信息。
其次,成本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办法明确了预计成本项目的测算标准,例如对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的测算标准和方法均作了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对各成本项目实施有效控制,从而满足新办法的要求,并为提高承研单位市场竞争力提供财务支持。
再次,财务管理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制和军工产品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经费管理办法的修订明确传达出粗放型财务管理模式将成为历史,科研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全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信号。财务管理不仅仅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专属职责,更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
三、科研单位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建议1.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实施“大财务”战略
从成本源头抓起,增强各部门财务意识,树立“大财务”战略观。将财务管理触角延伸至所有的生产经营领域,实现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的协同发展。科研单位应引入管理会计理念,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单元。决策层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精细化、全过程管理理念的指导下,明确合理的费用类型和标准定额,确保在全单位范围内树立成本意识,改变“重科研轻成本”的传统经营模式。
2.推行全面财务预算,实施全方法财务管控
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按照“总量控制、分解到项、重点突出”的成本控制思路,以预计成本为目标成本,以科研生产计划为已知变量来规划单位总预算成本,再分解到各预算单元,建立约束各预算单位行为的分预算成本。通过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及时纠偏调整,将成本目标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具体员工,从而对成本实行有效控制。
3.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精确财务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5;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102-03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多校区办学已成为许多高校的运作模式。多校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在同一大学名称之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理位置分散的校区所组成的大学。多校区的出现,拓展了高校教育发展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了高校的竞争优势(林晓欢,2012)。同时,由于多校区空间上的距离,也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了新的转变,单校区时代仅依靠局域网的财务管理系统已经不再适应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发展,校区间财务数据的统筹与同步要求,使互联网技术在多校区财务管理中有了逐渐深入的应用和实践。
为了缩小校区间的时间空间维度,加强校区间相互联系与统筹管理,高校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与多校区财务管理系统相适应的网络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校区间教学、科研、人事、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和应用(郜岭,2005)。通过互联网和财务管理软件的收费系统、校园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和财务预算系统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多校区财务管理“分区不分家”。以下把这种多校区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新形式称为“高校网络财务管理”。
一、高校网络财务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一)定义
高校网络财务管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适时财务管理,将各校区会计核算系统、校园一卡通、学生收费、人员工资管理、公积金管理、个税管理、网络银行、电子支付系统和各种远程上报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统筹的综合财务管理模式。
(二)特征
高校网络财务管理带有明显的网络时代特征,具体体现在:(1)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融合。(2)财务数据的输入输出、传输过程及支付方式均采用无纸化、网络化方式。(3)高度实时动态管理,保证最底层数据向上直接汇总,提高工作效率。(4)以校园网为依托,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远程传输与操作,将多个校区的数据进行实时连接与收集(邓冰,2010)。
通过互联网实现财务管理数据交互是现今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但同时也看到,大量的财务信息暴露于开放互联网中,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风险
由于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处在互联网这一特殊环境条件下,因此除了面临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外,由于其数据的敏感性,还要面对更加严峻的安全考验。
(一)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风险定义
网络财务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产生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进而导致单位遭受损失,以及系统的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邓冰,2010)。
(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1.系统数据信息方面
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强。由于校区间信息的产生与传递依靠电子化和网络化方式,传统依靠签章保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已不复存在,致使数据修改可以不留痕迹,信息互联双方无法识别对方身份,致使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受到挑战。
(2)对计算机依赖程度过高。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使各高校早已在局域网背景下就依托计算机完成了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大量历史数据的存储。计算机也确实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高效(韩丽华,2012)。但是,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过高,一旦计算机突发性能故障,产生数据丢失将会对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可逆转的重大影响。
(3)操作人员违法违规操作。操作人员多是专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对计算机或网络知识并不精通,容易造成误操作,或者不遵守操作规程,擅自修改计算机的基础设置。另外,操作人员存在道德风险,对程序及数据作非法改动或泄露,以达到某种不良目的。
2.网络安全方面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其强大的功能实现数据交互和财务管理监督,这势必要求系统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但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又会给开放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新挑战。综合起来,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系统面临的网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系统自身的脆弱性。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TCP/IP协议把用户相互连接起来。但网络协议自身却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欺骗性攻击、数据篡改等行为频频发生(王巨松、张艳,2012)。另外,计算机和网络的配置不当所产生的系统漏洞,也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2)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淡薄。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不足,没有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财务管理系统缺少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规范,对网络的维护和监测缺少必要的措施。
(3)软件漏洞和程序后门成为黑客随意进出系统的通道。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另外软件的开发人员通常为了后期软件维护的方便,专门设计了程序后门。网络黑客正好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主动攻击,引起重要数据的破坏和丢失。
(4)计算机病毒是互联网的重大威胁之一。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程序,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常驻留于内存、磁盘的引导扇区或磁盘文件,一台主机感染了病毒,就可以伴随传送信息通过网络扩散到其他主机,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破坏内存数据和硬件。
三、多校区高校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网络财务管理系统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保障财务信息数据库的安全,应该从系统、网络及管理制度上采取相应措施。
(一)建立系统及软件的访问权限控制机制
操作系统、网络和应用软件三方都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防范非法用户登录,越权偷看、窃取或篡改财务数据。在操作系统级,通过输入开机用户名和密码对系统合法用户进行识别。在网络级,用户也需要输入系统设置的口令和密码才能上网,否则将被拒绝访问网络。在财务管理软件应用级,设置用户访问权限。对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可以按不同的保密级别设置专人口令,不同权限具有不同的可操作范围,通过判别口令来决定系统是否接受来访者使用相应功能(俞炜杰,2011)。例如,学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凭借系统分配的账号和密码查询和修改学生学籍的相关信息,但学生校园卡管理模块就只拥有查询权,没有资金信息的修改权,而校园卡的修改权限下放给专门的校园卡管理中心等。
(二)密钥技术和“数字签名(章)”技术
这两项技术都是为了有效防范校区间财务管理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恶意拦截、篡改或盗用,并可以加强校区间互联双方身份及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验证。
1.密钥技术
该技术通过把明文(即发送的原始数据)转变为不可辨识的密文进行发送,同时为真正的数据接收方配备相应的解密方案,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即使被非法用户拦截,由于没有相对应的解密方案,就无法解读信息内容,从而起到对信息的保护作用。
2.数字签名(章)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是:数据的发送方从文件中通过一种信息摘要算法产生一个固定长度的摘要值,用自己的私钥对摘要值进行加密,来形成发送方的数字签名,连同原文一起发出(王巨松、张艳,2012)。接收方收到后,首先用同样的摘要算法对报文计算出摘要值,接着再用发送方发来的公钥对数字签名进行解密得到发送方进行加密的摘要值,如果和之前计算出的摘要值相同,证明信息是真实的,并且确实来自发送方。
(三)网络安全防范
1.财务管理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考虑到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及对安全可靠程度的要求,财务管理系统一般不应采用环形拓扑结构,以避免由于一个节点故障影响整个财务管理系统。建议采用以太网技术,使用星型拓扑结构。
2.建立完善的防病毒机制
计算机病毒会在计算机系统之间传播,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破坏计算机内的程序、数据甚至硬件,给网络财务系统以及财务信息等造成极大的威胁。对于病毒的防范有以下措施:(1)采用基于服务器的网络杀毒软件进行实时监控,追踪病毒。(2)采用防病毒卡或芯片等硬件防范病毒。(3)财务管理软件可挂接或捆绑第三方反病毒软件加强软件自身的反病毒能力。(4)对外来软件和数据,必须经过病毒检查。(5)在业务系统禁止使用游戏软件。
3.增设防火墙对网络黑客进行有效防范
防火墙是由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是建立在内部网和外部网接口处的访问控制系统,它对跨越网络边界的信息进行过滤,目的在于防范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又不影响正常工作,从而为财务管理系统设立了一道电子屏障。
在网关加装高性能防火墙,对访问请求进行严密的监控和审核,并定期对防火墙进行安全性能测试和升级。保证财务信息系统和外网的连接能够进行有效的过滤(俞炜杰,2011)。这样就可以通过防火墙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黑客访问的风险和危害。
(四)加强高校财务系统的管理工作
1.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模式
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内部控制模式已不再适应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建立适应网络系统的控制体系及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控制范围应由原来单一的财务部门转变为财务部门和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控制(邓冰,2010)。
2.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备份是防止网络财务管理系统意外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它包括硬件备份、系统备份、财务软件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四个层次。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目前数据备份的新形式。
3.搞好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在我国,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精通财务核算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为解决人才缺乏问题,高校首先要引进高层次财会人才。所谓高层次人才,指既懂外语、熟悉计算机操作,又有实际工作能力及组织才能。
另外,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现有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主要是改善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财会人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最后,还要加强财会人员职业修养和道德建设,培养财会人员依法理财、秉公办事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林晓欢.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建设热潮的思考[J].华章,2012(23).
[2] 郜岭.我国高校校园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与经验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3] 王巨松,张艳.浅谈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隐患与防范[J].价值工程,2012(9).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面临的问题
1.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阻碍
目前我国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在人力资本的控制上缺乏市场化管理手段。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中激励约束机制的对象不明确,普遍将激励约束的重点放在公司的管理人员身上,忽视了财务工作者等方面的激励约束;其次,财务人才选拔机制缺乏市场性,在岗位任命时往往采用行政任命的方式;再次,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人考核指标大多还沿用传统方式,针对性不强,忽视了财务的金融特点,使得激励约束机制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激励不足,人力资源价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约束不利,使企业中互相制衡的委托关系遭到破坏,财务管理创新受到阻碍。
2.会计体系落后,信息化不足
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多方面原因一直存在着失真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国家、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不仅会造成资产的流失,还会使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等其他的决策落实不到位。而且,债权人由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投资信心下降,不良影响极大。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企业人为建造虚假的会计报表,对内和对外的报表完全不同,让使用财务报表的人无法真实的了解企业内部的真实财务状况;二是企业多列或者少列企业成本,使企业的成本、资产、收入等信息失真。三是企业内部信息化手段不足,信息流通不畅,管理滞后。
3.财务管理模式分散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都存在着过度分权的现象,企业的下属单位分管着各自的财务,出现了过分追求部分利益的现象,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害。这样就可能使整个企业的投资规模失控,让投资结构欠佳,引起整个企业的整体收益下降,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在筹资环节上,会表现为整个企业内部资金缺乏有效地融通,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对外举债规模失控。这种缺乏一体性的财务管理状况往往会阻碍企业的资源分配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使企业的资金纽带松弛,导致企业的凝聚力变差,会削弱企业的整体优势及企业的综合能力。
4.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够科学
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使企业面对着一个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因为其特殊性导致了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没有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支撑,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实践中滋生了许多不科学做法。例如,在企业筹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权衡资本,考虑资本的结构不全面;投资时测算风险报酬的能力不足,分析现金流量时发生错误。
三、关于企业创新财务管理的建议
1.引进现代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先进的控制理念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国家财政部也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为三大制度建设,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逐渐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完善,顺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趋势发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力度,使企业实现所设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得以保障。要实现新时代背景之下的财务管理创新,不能忽视内部控制的作用。首先,企业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组织结构来制定与自身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结合实际情况的事实下引入先进的内部控制理念,如税务筹划、资产分殖、风险运营理念等;其次,企业应该尽量的增强内部员工在内部控制创新方面的意识,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建设上升到企业战略当中。最后,企业应当适当地对完善后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柔性化以及人性化的财务管理决策机制,强调适应性与先进性的结合,切实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效,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
2.引入先进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
现代社会属于大数据时代,同样也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因此信息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时代瞬息万变,企业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的实力的竞争,更是企业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的能力的较量。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不足是因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从创新财务管理方式,企业应当从会计核算体系入手,尽力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障,才能够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首先应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根据我国国情来看,大多数的企业在制定和修改会计核算方式时都不够科学,而且,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一个高度发展的阶段中,随时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引进一套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调整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真实度,达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目的。
3.引入相对集权的管理模式
过于集权和过于分权都会为企业带来不良的效应,因此,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应该选择相对集权模式,相对集权是在分权的基础上,这种方式强调的是结果,着重点在关键点的控制上。相对集权的模式关键点控制主要是指对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关键人员的控制,相对集权与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不同,将对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线性控制转变为关键点的控制,充分借鉴了各种模式的优点,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财务调控能力,对企业成员具有激励性作用,能够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决策失误的出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两税制已经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重复缴税的情况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一次,这就需要改革税制,所以,一税制改革必不可少,将会极大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建筑企业要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还要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财务管理,从而促进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建筑企业推行营改增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传统的两税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通过采用营改增的政策,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税收深刻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因此,建筑企业为了减少税收对它造成的影响,企业往往会筹划纳税的方式,降低税收的支出。但是,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企I却无形中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很难大幅度降低税收费用,所以,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这种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有效降低了企业纳税的费用,企业可以将更大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大大提高 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背景下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积极影响
1、避免企业重复征税,减小企业的压力
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前,我国实行两税并行制,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它一直推行营业税,其税率比较高,这就加大了建筑企业的负担。我国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后,有效降低了建筑企业税负的压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2、完善企业资产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建筑企业在推行营改增之后,其为了减少增值税的总额,会采取增加进项税的方式,因此,企业就会寻求更多可以抵扣的项目。所以,企业会寻求购置新的设备,从而可以获得进项税的发票,这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机械化水平,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使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3、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我国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指出:对于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纳税人可以从销项税额中对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更新硬件设备,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当企业全面扩围之后,由于转让无形资产也需要缴纳增值税,因此,这就推进建筑企业的技术革新,加大研发的力度,积极进行创新,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实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推进施工企业的精细化发展,实现专业分工
建筑企业在推行营改增之后,避免了重复缴纳增值税的问题,企业各项环节都可以实现增值税抵扣,保证了上下游链条的统一,可以推动企业的精细化发展,在企业中实现专业化分工。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负面影响
1、加大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压力
建筑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工期往往比较长,经常出现拖欠工程款的情况。企业不仅需要缴纳增值税,还面对着工程款项拖欠的压力,而且,企业和供应商会签订买卖合同,但是由于其资金短缺,导致交款的时间拖延,因此,企业不能得到增值税发票,所以,这就导致了资金的流失。
2、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
过去,建筑企业一直施行营业税,这种收费方式比较简单,缴纳时核算即可。但是,在推行“营改增”之后,缴纳环节变得复杂。增值税发票的日常开具、抵扣等都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手续,而且更为严格。因此,建筑企业就需要强化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这一系列的工作,从而可以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所以,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管理的成本。
3、“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的税负增加
从理论上来说,建筑企业在采取“营改增”政策之后,其税负将会大大降低。但是,对于我国很多建筑企业来说,他们采取的管理方法比较落后,管理比较松散,从而导致忽略了对进项税额的管理。在建筑企业中,企业可抵扣成本中的部分支出不能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再加上由于建筑企业为了获取增值进项税,购置了大量的设备,增加了成本,很多企业的税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
4、企业目前的管理模式容易中断增值税抵扣链条
对于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主要采取承包责任制,建筑施工企业在获得资质之后,会将各个环节的施工任务承包给下属的施工单位,因此,这就导致了资金、货物的流向的不一致,从法律来说,这违背了增值税抵扣的要求,从而中断了增值税抵扣的链条。
5、政策衔接的难度加大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施工的周期通常比较长,因此,很多在建设中的工程不能随意更改,因此,在施行“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衔接难度。很多企业的工程款项拖欠很久,但是几乎没有进项税额扣除,从而加大了资金周转的难度。
三、新时期背景下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
(一)强化对“营改增”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
在施行“营改增”策略之后,面对财务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建筑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推行该政策之后,建筑企业的纳税人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财务人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要逐渐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其次,采取管理人员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纳税筹划工作,保证税制的衔接工作。
(二)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
在推行“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要想实现抵扣,就要获得专用的增值税发票。所以,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他们要重视对专业发票的管理。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强化员工的思想意识,将增值税思想贯彻始终,认真负责对待发票的数量、时间等一些问题。同时,企业要依据自身的情况,在不违背国家营改增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恰当的增值税发票管理条例,保证相关人员按照规定工作,切实强化发票的使用和管理。
(三)加强纳税筹划,减轻赋税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如果企业重视纳税筹划,并且进行了合理的筹,则企业将会有效降低税收,如不能进行合理的筹划,则可能会增加税负。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企业需要明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减轻自身的赋税,所以,这就需要企业内部的共同商议,尽可能抵扣进项税,从而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另外,企业为了减少进项税额,可以通过一定的劳务购买,合理进行税收的筹划,以便可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四)规范企业施工的过程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项目部门和施工班组都是临时搭建的,因此这可能对后期的协调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施工需要购买重要的建设材料,还需要很多周转材料。这些工作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来完成,而不是临时施工队伍。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在购进施工材料时,可以向供货方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可以进一步规范施工作业的行为,减少企业的税负。
(五)完善企业财务报表的列报
建筑企业在采取营改增政策之后,会计的换算项目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的业务处理步骤发生了转变,企业的财务报表也愈加复杂化。而且,企业采取人员不能依据以前的报表进行编制。所以,这就要求他们适应税制改革的要求,完善报表的列报编制过程,有利于保证财务信息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提高,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变。国家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后,有效降低了企业纳税的费用,企业可以将更大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合理利用企业的资源,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也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就需要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企业要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完善企业财务报表的列报,进而使企业可以进一步减轻税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参考文献:
[1]余建华.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5,01:18-20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概述
当前,在深刻的结构变革、管理变革、产权变革当中,中国的诸多企业面临着空前的财务管理困局,已经成为企业改革的首要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预算、结算、决策的集中协同,无疑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企业时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探索企业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实行财务预算、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实现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它具有完善的集成账务管理体系、通畅的报表汇总和合并体系、适用于企业管理的预决算体系、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体系、实用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资产管理体系和决策分析体系。它将会计和财务工作均统一规划,管理上升到决策支持的层次,强调与企业其它系统的整合,为实现企业信息化服务。
一般而言,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由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财务经理信息系统及组织互联信息系统等五个部分所构成的。其中,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及其成功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经理信息系统则是对财务管理中的计划、控制及决策等问题通过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解决;组织互联系统则是用来对企业内部组织间及关联企业间的信息传输问题进行解决。
2.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网络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以目标管理和预算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发展,简单的财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对管理信息的要求。企业需要建立更健全、更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有助于企业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对各种经营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的、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这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设一个高度集中、实时监控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已迫在眉睫。
2.2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想就是协同集中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财务信息化需要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分析型及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型转变,进而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信息集成及决策辅助功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将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达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在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子系统与中心数据库相联时,中心数据库通过内联网自动收集相关动态信息并传递给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核算,然后把处理过的会计信息传回中心数据库,决策系统和监控系统随时调用中心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决策分析和预算控制。这样,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之中,各部门之间协作监督,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这有利于解决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分散、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力薄弱等问题;有助于企业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
3.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路径选择
3.1统筹规划、分步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系统。因此,在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时尤其需要慎重,这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为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由易到难的环节逐步推进,具体包括:基本情况,如现状分析、目标、必要性、可行性、企业组织结构(内部机构、分公司、子公司的构成情况)等;硬件及网络结构,包括主要设备和必备的辅助设备,网络连接方式、通讯情况及解决方案;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主要通讯软件、数据库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处理软件;与所属单位之间的业务处理模式,即采用信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或者部分集中、部分分散管理,以及实现方式;内部主要业务处理系统概况及数据交换方式;建设周期和进度,包括总体时间安排、分步实施内容及进度等。
3.2统一会计核算流程,建立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
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等,对企业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进行重新修订和补充完善,从资金支付、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计提、资产损失确认、关联交易的会计处理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基础工作。同时构建标准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财务规范编码体系。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企业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准确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对产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维度进行辅助核算与管理,记录和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会计核算由静态走向动态,由事后反映走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得以加强。如此,财务管理系统的核心由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转移,加强了管理功能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的智能型财务分析功能,系统也从原来独立、封闭的系统发展到完全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体中,实现了与其他管理系统的集成,与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技术、IT技术紧密联系起来。
3.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建立起开放式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务管理软件,更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逐步引进、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ERP 软件,建立起开放式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各方面的信息作为支持,通过其它系统提供的数据,可以加速信息采集和传递。企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后勤保障(CALS)、制造资源计划(MRPn)、办公自动化系统(OA)、电子商务(EB)等系统均可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供财务分析、预测、决策所需的数据,大大提高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果。在这样的系统之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企业内部之间,以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用户需求与供应商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信息渠道畅通,以合理配置各项资源。
3.4关注信息安全,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在建立开放式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时,尤其需要重视的是管理信息安全。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依托的Internet 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 /IP 协议,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大了审计取证难度,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当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监控,极易导致系统瘫痪而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要求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及管理,从组织机构设置到人员管理,从系统操作到文档资料管理,从系统环境控制到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都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制度上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二是采用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网络防病毒、身份认证、密码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强化系统防病毒工作。尽量实现财务系统相对的封闭运行,控制病毒来源,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应用加锁存储设备,加强对于磁盘的读写控制。在技术层面上对整个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采取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建立多级备份及恢复机制。必要时应建立冗余的备份通讯线路,确保系统能实时、连续地运转。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统计,2009(4).
[2]于凤霞.试论新形势下的会计监督[J]. 黑河学刊,2008(2).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地方部分高校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8月,吉林省确定支持20所普通本科高校和部分高校的分院(专业)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转型试点院校之一。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热门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学校的转型发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中小型农业企业、工商企业及金融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既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熟悉中小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的系统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中小型农工商企业、事业单位、金融、保险及证券部门从事会计核算、审计、财务决策和分析、金融管理、投资咨询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从1998年教育部新增财务管理专业开始,全国本科院校有近300所高校陆续增设此专业。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从2010年增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现已招收7届学生,平均每年招生人数在150人左右。对财务管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非常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希望毕业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或达到初级会计师以上的职称或水平。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缩短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如何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三、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农业院校,在资金投入、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养方面存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的问题。学院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未安排足够的实践技能训练时间。虽然按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25%以上,但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通过习题、实验完成,没有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应有的作用。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财务管理系为例,此专业共有教师22人(含外聘企业人员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高级实验师1人,会计师2人(外聘),讲师4人,助教3人。师资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除外聘教师具有行业经历外,其他教师缺乏系统的财务实务工作锻炼,实践经验严重不足;二是校内外实训教学多由一些学历不高、职称不高或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担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缺少财会实践经验,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教师缺少理论深度。
3.课程设置问题。从现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状况来看,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学科逻辑设计的,重在突出理论课程,对专职岗位要求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模糊不清(如表1所示)。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科研训练和专业劳动等,这些实践内容除教学实习与综合实习具有详细的安排和要求外,其他实践项目缺少系统的安排与考核,从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实践比例达到30%以上,但真正能完成的不足15%。
4.实践基地问题。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软硬件设施都比较滞后。尽管近年来这一情况已有所改变,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在校生规模扩张迅速,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学校虽然设立了一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专业对口程度有一定的偏差,真正符合要求的财务企业较少,无法满足实习需要。
5.教学改革问题。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教学改革问题,但成效不显著。原因一是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学生工作适应性差;二是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紧跟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联系,经常出现脱节的现象;四是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力度不够,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层次的改革。
6.教材建设问题。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相对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教材是纯理论教材,适用于研究型大学理论性研究;一部分教材完全迎合实训的需要,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技术型教学。因此,编写真正属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材显得非常必要。
7.教科研问题。转型后的本科院校,其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教学或科研为主导转变为以教学、科研、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然而,转型后本科院校的整体科研实力与实效并不乐观。财务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必须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制度,而这些会计制度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其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当市场经济中出现新情况、新业务时,原有的制度将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甚至阻碍新经济的发展,这时就要及时开展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构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1.全员参与,树立全面转型观念。我院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目标和任务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动力,引导全体师生及社会力量注重实践应用能力,树立按行业标准培养社会人才的理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为社会和企业所用。
2.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我院组织教师前往企业实习或者到相关院校进行培训,以此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三年来,我院组织企业培训教师35名,15名教师前往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实习,20名教师前往西安欧亚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等校进行学习;同时聘请企业讲师走进课堂,教师进行跟班学习。上述的学习与交流,使教师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教学方向,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
3.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我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与多家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就业的机会。目前已c吉林市顺诚记账公司、吉林中税网圣达税务师事务有限责任公司、宁波银行、杭州甲子财富、国泰君安吉林分公司等13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记账公司将企业真实业务带到校园,由学生同培训教师一起完成记账业务。学生了解了不同行业、各种税的处理方式,通过真实账务演练,提升了实践能力。
4.以竞赛促学风建设。我院将成立专业协会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素质学分提升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兴趣。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有3个专业协会,每名学生至少参加1个专业协会,参与1个学科竞赛项目。我院连续5届参加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大赛,多次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学生还参加了工商银行组织的银行技能大赛和国泰君安杯“寻找未来投资家”高校股神竞技赛等竞赛,了解了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更多的金融实践技能,为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金融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我院根据行业标准、岗位标准设置能力模块,走进企业进行调研,与企业合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新修订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所占的比例,形成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克平.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6,38(4).
P键词:财务信息网络;建设策略;会计档案;信息化
Key words: financial information network;construction strategy;accounting file;informatization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67-02
0 引言
逐步深化高校改革,促进大学管理的不断完善。其中信息技术管理的会计档案是一项重要的改革创新举措。在纸质会计文件的基础上引进信息化管理,联通网络管理大学,提高硬件设施的可用性,为学校管理加快效率,带来重大改进,使学校的管理现代化。提高网络建设的财务信息化,不仅能保证会计信息文件的完整性,又可以减少资源的损失,从而提高财务数据信息化管理能力。
1 高校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问题体现
1.1 管理观念跟不上网络时代步伐
目前,高校在会计信息化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缺乏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特别是职业学院,财务会计数据的管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存储和管理机制。同时,对信息技术和会计记录的管理许多学校也相应的缺乏,使得电子数据管理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需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方可实现会计信息化,往往是某些单位因疏忽文件管理和不熟悉软件操作,没有在第一时间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和存盘,导致软件升级后调用信息化的会计数据出现问题,使会计信息化档案资料不完整,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管理的发展。
1.2 配套设施落后于网络技术创新
由于经济资金的限制,时常导致部分硬件设施使用时间较久,并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又因有时并未选用一个质量很好的磁介质,对系统进行专门的保护及数据备份,造成电子信息数据的严重损坏及丢失。高校建设对提供网络信息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和漏洞。会计档案记录是高校财务信息的重要来源,有必要加强保护安全信息的管理。但也有许多学校对网络安全系统的维护只依靠防火墙保护,缺乏信息安全维护的关键设置,保护会计信息安全性能较差。
1.3 制度建设提不到信息化高度
相比之下,中国的信息化技术比西方发达国家启动较晚,使人们的知识和理解不够。对于高校建立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意义不明确不了解,使得财务人员不能提供准确的信息和高效的决策服务。关于归档缺乏明确性的问题,有关部门应注意存档,并指导和防止专业人员的缺少而严重影响工作的进行。
2 财务信息化档案的互联网管理
使用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必要条件是提供特定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数据,电子档案计算更方便,可以快速获得基于统计分析的结果。但是财务数据信息化仍然不足,例如没有直观的可见性、易被损害等,因此应提高记录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建设和管理会计信息化档案系统
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是促进高校管理全面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档案信息化技术中,软硬件和其他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以网络档案信息为核心的,因此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必须从整体计划环境出发,提高会计信息化档案的有效使用。首先,财务档案管理部门应提出构建信息网络的思想,考虑以效率为主,最大限度地避免系统在多角度分析时出现差距和重叠。其次,我们必须注意财务档案信息化的保密性,建立健全的财务数据管理规范,确保财务数据的安全和正确使用。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及时开发使用网络信息化系统,并不断做好准备工作对系统进行改进升级,确保系统和标准软件的先进性。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改变了高校财务档案管理的办公方式,也促进调整了高校财务人员的组织结构。因此,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是在高等院校建立透明的财务机制体系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
2.2 及时收集归档数据,定期对数据库进行碎片整理,提高管理效率
信息化档案实现了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对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完成了数据的查询,更新处理及存储。电脑录入数据时需要技术人员严格遵循认真的工作态度,并按照正确的工作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使用会计信息化档案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以确保良好的维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提供查阅的功能。高校通过引进信息化技术来改革财务数据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的管理及工作效率。
2.3 提高会计信息化的准确性,简化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运用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系统,使数据可以高速精密地计算,减少了财务数据的处理和管理上的复杂问题。通过信息化的数据管理,将按照预定顺序对财务数据进行存储。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减少了出现错误的机会。会计信息化可以直接将相同级别的高级文档及业务文件相关的数据转换录入到数据信息库,还可以使用多种形式完成信息化文件的查询。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档案查询的完整性和效率方面,充分体现了网络信息数据管理的作用,使其能够发挥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优势。
3 完善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档案管理研究的路径
3.1 强化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财务档案数据化程度
对信息化数据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使用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档案在科学决策中起到了支撑作用。相关人员的经验并不能解决大量的财务信息及精度越高的决策,先进的技术程序可以解决系统决定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数据,对财务数据的查阅分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来获取相关计算机数据为可持续企业创造有利的环境,提供正确的决策,通过比较分析向决策者提供建议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的,软件系统总是面临升级,使得在查阅会计信息化档案时要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①掌握会计信息化档案恢复数据的归档功能,其前提是会计记录和会计系统的版本号现在使用的是相同的版本。②熟练掌握软件系统的安装及更新,在系统数据升级过程中,经常会导致会计信息化系统和财务档案的不一致。
3.2 增强合格人才的发展,提高财务信息技术意识水平
持续优化和完善会计数据信息化管理,其中会计信息化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质量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需不断提高人力资源部的对招聘管理意识。第一,制定招聘计划,以满足会计信息化技术的需求,设立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专业职位。二是要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及案例管理实践,加强会计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信息化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三,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得到合理的晋升机会,既为高校留住了宝贵人才,又提高了会计人员的职业规划素养。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前提是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有效使用率。为了满足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增强信息化档案的管理效率,不断建设和优化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和财务数据,是最终实现会计信息化档案规范管理的最佳途径。因此,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促进了会计信息记录的标准化和有效性,并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应用技术和管理措施,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财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改革。
参考文献: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是管理控制系统以及成本会计,它是传统会计管理的衍进,是伴随着信息化技术逐渐产生的会计新形式。审视管理会计发展的各个阶段,无一不与会计发展的实践相匹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发展必须拥有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管理会计迎合这一理念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管理会计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价值和维护价值。为此,未来管理会计是企业战略发展、业务能力提升的有效工具。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工作方面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不断地对数据进行整理总结,这给财务会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即耗费人力,也耗费财力,同时工作中错误的发生率还较高。在这种极大工作的压力负荷之下,财务会计人员很少有额外的时间去思考日常的财务工作。另一方面,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下大多数人均从事的是较为简单的数据整理工作,未能够深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商业价值,从而使得统计数据与数据折射的信息出现脱轨。然而,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大数据,应用于财务会计中之后,极大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比如移动数据端、人工智能处理数据等。
综上可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会计行业的冲击,财务会计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变革,很多的日常工作逐渐的被计算机所取代,将财务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而让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更复杂的事情。可以说,大数据技术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会计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反过来讲,获取数据信息的快捷程度反映了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也验证着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二)工作方面带来的机遇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信息之间的不匹配、孤岛效应等逐渐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财务数据之间的关联交互作用更加的频繁,与之而来的工作人员的效率以及精度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此种时代下,公司企业要不断地对内部的财务系统进行转型升级,尽快实现将财务人员从繁杂的会计数据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要不断革新公司的财务信息化水平,尽快实现财务处理的信息化、智能化,通过信息技术降低工作量和提高数据处理精度,从而提升公司整体的财务会计能力。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带来给予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实现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过程中,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投融资管理、人员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充分的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整体抬升,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盈利能力。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使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对策
(一)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
当前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依然是持有以往的观念,相应的只是通过财务报表及资金的流动情况,来体现企业的运转情况。但是对于当代企业所处的社会背景,其所涉及的业务范围是比较宽泛的,对于以往的只是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状况的反映显然与实际的情况是不符的,不能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依据。所以在当今社会中,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上认识方面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才能够加强信息的收集和进行分类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会计由财务向管理的转变,使财务人员加强对于管理会计的认同,并能够自发的去学习,实现工作的转型。
(二)强化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建设
会计由财务向管理的转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在企业内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为会计工作的转型提供条件,对于有关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能够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以来财务人员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数据的收集工作,为企业提供精细化的财务状况。财务人员通过大数据提供的有关信息,能够对企业在接下来可能会遇到的挑战进行预测,并与企业的实际经济情况进行结合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并根据结果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加强企业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在进行会计转型时,对于工作人员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会计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意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自觉的去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并尽最大努力做好财务的核算工作,提高自我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