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农村的产业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43-02
第三产业能够有效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的农村机关领导,对农村、农村的第三产业认识不足,无法认清第三产业的性质、作用以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一、农村第三产业的特点
1.差异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非常落后,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各地的风俗、资源、文化不尽相同,第三产业的数量、质量、内容、方式、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同时在加上消费市场潜在力的影响,使得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
2.双高一低
就目前而言,人们普遍对农村第三产业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认为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很多的劳动力,但是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具有双高一低的特点,其中双高就是指劳动和技术的密集度很高,劳动密集度就是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需要比较大;技术密集度高就是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过程中,对技术要求很高;另外,为了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农村的劳动力,不仅要增加数量,还要提高质量。一低主要指农村第三产业对资源和能源要求低,以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具有低收入和高产出的特点,同时对其他的设备和资源依赖程度较低。
二、区域内工业比重大的不利分析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看来,第二产业要建立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第一产业发展劳动力生产过剩,出现了大量的富裕劳动力,第二产业比重比例过大,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甚至有的地方根本没有第三产业。从整体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多和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少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第二产业,传统的产业比重比较大,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水平很低,只注重数量,忽视了质量,其中高新产业的发展无法有效带动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有比重很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潜力还未全部发挥。同时面临着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不断扩大消耗和排放是第二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三、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制订发展规划。做好产业规划与有效升级,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和环节。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镇委、镇政府应根据我镇的实际,制订发展规划,既要衔接平衡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又要统筹规划,总体指导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总量、结构、布局等等,更要制订全镇第三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找准重点,分清缓急,明确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发展行业,做到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从而促进第三产业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宜近期与中长期规划结合,近期规划以现有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为出发点,务求规划后易于落实,在短期内见到实效。近来镇主要领导提出规划建设商品专业街和小商品市场的构思,是一项激活我镇商贸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我镇第三产业发展平台的重要一招,我们应予以配合与支持。
2.夯实发展基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强做大第一、第二产业,使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才能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商品,从而形成各类市场,带动农村的消费。镇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主攻二产、调优一产、培育三产”发展理念,不断调整优化乡镇的整体产业结构。在农业发展方面,要保证农业“调优、增效、增收”,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积极引导农民培育极具特色的品牌,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和技术指导,建立健康、稳定全面的农产品供销网络。在调整工业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发展、集聚、提升”的原则,做好农村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产业转型,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增长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3.创新发展方式。对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镇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镇政府要不断放宽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简化和废除以往繁琐的经济发展政策,提高办公效率,大力发展农村的生态产业,对农民积极扶持,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收益”的思路,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第三产业,以集体、个人、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形式投放第三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增长方式。在进行商品市场建设中,要把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作为出发点,不断获得较多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鼓励性、扶持性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种资本加入到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系中。在实际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过程中,镇政府要立足实际,确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要保证各项第三产业发展落实到位。同时,镇政府成立第三产业领导小组,针对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总结,充分发挥和协调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经济发展中去。
4.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随着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调整的重点,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源泉的重要动力,要大力发展消费性和成产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要不断提高服务业在整体行业中的比例。第一,要根据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各种物流通道和辐射全国的运输和信息平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加强扶持力度,逐步使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断打造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区。要发展金融和保险事业,控制好信贷规模,保证信贷余额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要重点以金融业发展为主,提高金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银行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降低资金运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控制好一二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元.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2]牛凯.中国农村三大产业均衡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01:7-17.
[3]牛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偏离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01:182-188.
[4]郭坤.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5]邵书慧.湖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D].长江大学,2012.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振兴“两翼”特别是__区50万土家苗汉儿女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前提。在加快构建生猪、蚕桑、烤烟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把加快“三大”农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从现有的产业基础出发,从促进发展入手,将过去单纯靠政府“强推硬逼”的发展产业,转变为出政策给扶持、上规模重激励、送科技教方法,增强农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引导服务式发展。
第一,要形成“区域大产业”的工作格局。乡镇党委、政府是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农村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的基层和“中枢”,是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走“政府主导、广泛动员、大户带动、规模经营、整乡(镇)推进、全面发展”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路。实践表明,水市烤烟、金溪猕猴桃、石会蚕桑的产业,无论是群众的接受度、面积的占比、收入的比重都是显而易见的,是成功的例子和典范。如何巩固现有基础,进一步夯实面积,以点为轴扩散周边,尤其需要我们沉心静气“一抓不放”。一是学有样板,以白石乡“六分工作法”为榜样,结合实际抓一个产业扭住不松手。二是完善机制,机制活、产业兴,在后农业税时代,怎么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围绕“加强农业基础、扶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百计千方构建乡镇工作机制。三是加大投入,在用好、用活、用够各级政策的同时,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要求,尽最大可能地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兑现各项扶持“三大农业产业”的“硬”政策。“区域大产业”工作格局的形成,可以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农业产业,使愿意直接投资农业的人更多,从农的人员、资金、项目更广泛,分布更合理,措施更具体,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第二,要强化工作重点,突出“主业”,促进产业加快发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乡镇工作性质的使然,但并不是说,工作就平铺直叙,“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而是有轻重缓急的,有“主业”的,,!那就是一切围绕产业想、产业转、产业投。大力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基础设施,修村级连网路、入户路、农网改造、水窖、农房改造;产业与帮乡扶贫相结合,继续实行区级扶贫集团对口帮扶街道镇乡,在加大扶贫帮乡力度上有新举措,机关干部下驻帮扶贫困户制度上有新突破,街道帮镇、镇帮乡的梯度帮扶上有新进展;产业与科技有效结合,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培训,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乡镇,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在农产品加工、销售上做文章,鼓励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通过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打造“200亿__、跻身全市区县20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做出乡镇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1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45-03 收稿日期:2012-01-2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时,政治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如果没有文化发展作支撑,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完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难以持续。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文化辩证关系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农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农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为农村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现代文明的全面融入和发展,热切呼唤从农村文化建设切入,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怎样发展农村文化? 我认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硬件设施。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农村普遍严重落后于城市。因此,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工夫。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民群众为直接服务对象,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确保农民在劳动之余有所学、有所玩、有所乐。要千方百计地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一要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仅仅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实现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良性循环。二要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搞得更好,形成长效机制。三要引导人们趋向健康有益的投资观和消费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化投入才是长久的投入,文化收入才是长久的收入,文化品位才是真正的品位。
就像前文所说,依据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疏通文化渠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艺术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在一些乡镇调查的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乡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更加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农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农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农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农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农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农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农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农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农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化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农村文化,精心打造农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农村文化。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三、注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69-02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也是我国动漫产业从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进行跨越的攻坚时期。现阶段,我国的动漫产业虽然已经在数量上实现了大的增长,但是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何从注重数量扩张的规模增长转化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文化内涵提高,通过扩大内需来充分释放民众文化消费需求,这是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超过9亿的农民,是动漫产业发展不应忽视的巨大的受众群体。现阶段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忽略了我国的文化现状和国情,大多是模仿或依照发达国家的模式进行创作和设计,从而导致动漫产业发展、动漫教育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文化不相适应。根据中国当前的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面向农村进行动漫创作、促进动漫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2013年暑期我们在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作品占60%,欧美动漫作品占30%,中国地区原创动漫作品所占的比例仅有10%。虽然近几年我国动画商业作品的产量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但是质量上乘且能够在国际上有较高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却屈指可数。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我们总结出中国动漫作品乃至动漫产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动漫作品概念认识的误区:造成中国动漫“幼稚”化的普遍认知。我国大多数人都错误的认为动漫作品的受众仅仅是少年儿童,是专门播放给儿童看的,成年人基本不会观看动漫作品。而在美、日等国,他们的动漫作品所面对的是所有观众,有各种风格、各种内容题材的作品,能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爱好的观众,甚至很多成年人都痴迷于动漫作品。
2、创作题材陈旧:动漫作品的题材选择是创作的核心基础,是否拥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是题材选择的重点。这一点,中国动漫作品就尤为缺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历史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尽数,我国的动漫创作者也挖掘和创作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但是一味的“深挖”限制了人们的创作空间,因为“吃老本”本身也是种惰性思维,固步自封的体现。即使中国文化再渊源流长,再具有魅力,但它终究是属于历史的,缺少时代气息,只有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历史与时代相结合,才能被观众们所喜爱和接受。
3、角色形象简单呆板:动漫角色设计是动漫创作的精髓。从造型上来说,国产动漫中缺少令人向往和崇拜的角色形象设计,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粗略、幼稚的角色造型,如喜羊羊、灰太狼等。而外国动画中的角色设计,大多数都是造型精美,形象生动,完全符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追求,并能让观众记忆深刻。如美国动画片中的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等。从个性刻画上来说,中国动漫角色除了早期动画片中塑造了少数经典角色之外,大多数是缺乏个性色彩。而外国动画里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不平凡的经历,有自己的思想和闪光的一面,让我们振奋、感动、叹息。
动漫产业作为集政治、文化、教育、娱乐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不应该忽视广阔并具有极大潜力的农村市场,应当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动漫产品城市化倾向愈来明显,体现农村生产、生活题材的动漫产品严重缺乏。因此,将农村作为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并从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进行动漫作品的创作以及调整动漫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能弥补动漫专业教育资源与内容枯竭、动漫产业盲目发展、动漫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寻找中国动漫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是探寻中国农村与动漫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径和切入点,探讨如何实现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在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中融入更多农村本土元素并体现动漫的民族性,进而形成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二、面向农村的动漫产业创新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的影视业中占据了大部分的受众份额。我国早期创作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堪称经典,但是当代具有中国文化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动漫艺术作品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和问题,而是农村文化在整个文化市场的弱势地位的一个集中反映。当代的创作者都认为当代农村题材不时尚,卖点少,没前(钱)途,这种浮躁、短视、功利的文化心态正在将农村题材创作推向边缘。这种“文化自卑”和“文化功利”心态严重影响了农村题材动漫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优秀的动漫创作人才纷纷改拍更热门、更商业化的题材,留下的部分坚守者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艺术生产机制支离破碎。当代动漫作品要想走出困局,根本着力点是内容制作上要用力出新。进行农村题材的动漫创作,首先应该发现和挖掘农村社会的深厚内蕴,把日益变化的农村用动漫语言记录下来;收集和关注城乡交融的新气象,在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上动脑子,立足农村但不囿于农村,用农村文化元素去赢得市场的尊重和接纳。其次,需要改变农村题材动漫作品的刻板印象,农村题材动漫作品要勇于尝试注入当代流行元素,探索多样化的风格表现。2009年首届全国高校原创动漫作品选拔赛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农村题材动画片《俺娘》获得一等奖,故事内容真挚感人,人物角色淳朴逼真,让人看完无不感动。要创作优秀的反映农村文化的动漫作品,要把握以下两点:
1、时代特色与素材收集。
农村题材的动漫作品是让人更好的了解农村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也反映出农村生活随时代变迁而改善的状况。动漫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会深受所涉及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的影响,真实的反映和表达当代农村的精神风貌是动漫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在收集素材时,要细腻的整理出当代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和特点,在创作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新农村的时代特色,力求表达出新农村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
2、贴近生活的角色造型。
一部完整的动画作品,角色造型可谓是影片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也是受时代影响最深刻的一部分,动画作品中角色性格鲜明且造型吸引眼球才能引领观众走进故事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在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角色造型的创作中,设计者通常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现实生活,认真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衣着、体态等细节,使之具有较为真实、可信、亲切的艺术特点,带领观众进入故事情节并产生共鸣。角色造型的构成元素源于生活,所以在创作之初设计者要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真实的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文化气息和风貌。
三、结语
中国以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为题材的动漫作品虽然在市场中还很稀少,但是却具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它与我们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极大地丰富着我国的农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创作农村题材的动画片,其角色的造型、故事情节等设计既能体现出多元素的整合设计,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于动漫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前提和环境下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必定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的,也是符合动漫产业创新发展前途的。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产业价值,还是“三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有望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农村文化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上具有一定优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就业;三是随着人们对娱乐性、消费性文化产品需求上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满足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四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增进文化交流。
二、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较大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只有经济实力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消费才有足够的增长空间,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较大,有些农村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资金缺乏而无力开发。同时,由于经济贫困,许多农民还在为温饱苦苦挣扎,对文化的消费便成为奢望了。
(二)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发展氛围不浓
目前,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数农村,特别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大都比较封闭,交通不便;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小农意识严重,文化精品意识淡漠。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浓厚的氛围,一些农村,农民缺少高层次、高质量的娱乐活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不多,健康地、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未能占领文化市场的主阵地。
(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任务艰巨
纵观全国农村县、乡、镇、村目前的状况,大部分文化设施都相当落后。仅以县城来看,影剧院多属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还有不少木制顶棚的老建筑。即使是露天场所,也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贫困地区连影剧院、礼堂都没有。由于发展基础薄弱,甚至一些农村还处于空白状态,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管理相对薄弱,服务还不到位
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机构缺失,有的地方虽然设立的管理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手段滞后,服务还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没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转模式加强管理,管理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文化产业法制法规还不健全。
(五)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部门重视不够
目前,地方政府对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非常重视,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植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快速,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对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对于促进农村文化产业,未能给予高度重视,思想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导致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三、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关键在政府,地方政府首先要高度重视,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制定发展农业文化产业的鼓励性政策,以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态度和眼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一)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思路,需要各级政府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二)制定总体布局,催生农村文化产业群
我国的农村地区广袤,文化资源丰富,风格各异,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方的文化资源现状,制定总体布局,努力催生农村文化产业群,形成整体竞争力。要有重点地扶持本地的特色文化产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上提供帮助,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支柱产业群。
(三)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要
推进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必须加强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街道、乡镇文化站、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文化室等方面。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加强对农村各种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抓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各种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做好乡镇、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功能。政府要将有限的财力向农村文化事业倾斜,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四)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发育的土壤,也是联接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当前,由于一些农村居住比较分散,统一的、有规模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也给集群性、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形成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一些农村,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匮乏,“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农村泛滥,危害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地方文化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确保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五)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
当前的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又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科学和科技建设农村文化,使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人才。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农村文化工作者到城市参加学习、观摩、培训,提高产业队伍素质;要重视农村文化骨干,特别是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城市文化人才到农村扎根创业。
1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当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聚集生产要素,大规模组织生产,因而能使生产要素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集中,把农村经济推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2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接口问题,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它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减少了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波动,使生产与加工挂钩,经营与市场接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为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推广科学技术的矛盾。“龙头”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服务,使农户在系列化服务中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从事某项专业生产,不仅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调整了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分配关系,通过利益驱动,增强了各个环节的市场意识和开发潜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头”公司可以通过赊销生产资料、预付定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包销产品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途径
2.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能采取“归大堆”“大呼隆”的办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参考文献
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都在严肃而认真地对待农村经济发展这一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未能实现富民一方的目标。致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发展促增收遇到了新的挑战,各级干部既不想抓,又不会抓,更不敢抓;农民群众既不能干,又不会干,更不能有效地干。2005年,广纳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大胆尝试,与巴中富康菌业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稻田蘑菇200余亩(实际种植110亩)。目前,公司已收购14万斤,还有一个月的盛产期,可望再收购10万斤,亩均产量可达3500斤,每亩产值达4000余元,亩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个别可达5000元以上。种菇农户得到了切实的经济利益,真诚感谢党委、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低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好路子,使我们看到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切入点,看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农民增收的希望。同时,一年的生产实践,也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原创: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2006年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理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实际;蘑菇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风险相对较低,增收有保障;生产周期短,很快可见效益回报;走“定单农业”路子,公司解决了投入、技术、销售难题,老百姓不愁市场,不愁销路、不愁技术,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他们种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我镇抓发展、促增收闯出的一条好路子,完全符合广纳镇情,有很大发展后劲,是广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潜在的优势产业。
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动力问题
H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由H种业公司牵头组建,2012年7月成立,9月纳人首批试点之一。发展到今天,已吸纳13家专业合作社,27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拥有各类农机装备230台(套),流转土地面积1. 6万亩,托管土地面积生万亩,小麦良种繁育面积生万亩。2015年,联合体经营的1. 6万亩小麦亩产达到575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0. 5公斤,亩均年总利润1701元、净利润621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农户650。户,亩均增收230元。
联合体龙头—H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年12月,注册资本518万元,现有员工50人,主要经营农作物种子(选育、生产、销售)、农药、饲料、微肥、皮棉、化肥、农副产品购销等,其前身是由本地种苗公司改制而来。
联合体纽带—农民合作社主要有H种业公司牵头成立的H农机、H种植植保合作社,吸纳加人的n农机、K农机、R水利等11家专业合作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全程生产服务,也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
联合体基础—27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面积大的达到230。亩,面积小的200亩左右。家庭农场普遍采用了统一的绿色增产模式,经营效益显著好于普通农户。如Y家庭农场,规模经营760亩,主要从事小麦良种繁育和高产玉米种植,拥有职工36人(固定生人、季节32人),年产值180万元,年收人20多万元。目前,Y家庭农场拥有固定资产90万元,仓储库房60。立方米,机械设备库房20。平米,晒场20。平米,联合收割机2台、大型拖拉机生台、小型农机具12套。
H联合体主动应用先进技术,加强物质装备,改善基础设施。现有办公和库棚面积2212平方米,水泥晒场10。()()多平米,库容1万吨的种子成品库,占地125。平方米的农机维修车间,日烘干能力100万斤的烘干设备,200。平方米鲜食玉米低温库,小麦田间“四情”监测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鲜食玉米育种基地、大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基地,合作建立玉米教学试验基地、建设2000亩农业灌溉示范田,还计划引进玉米秸秆青储饲料项目、高效鲜食玉米种植加工项目等。
二、案例剖析
根据前述理论阐释,联合体经营模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在于,构建了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契约安排,降低了交易成本,达成了理性集体行动,诱致了新型农村经营体系的形成。
(一)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完善的契约网,降低交易成本
在联合体内部,通过交易联结、要素联结和互助联结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网,将不同经营主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战略联盟或伙伴关系。首先是交易联结。联合体各方签订了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了农产品、生产资料和相关服务的买卖关系,形成了三方共赢的交易联结。其次是要素联结。通过资产、资金、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的相互融合,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如H种业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生产资料时,先行垫付资金,收购农产品时再行扣除,解决了家庭农场的资金难题;为家庭农场提供贷款担保,用流转土地经营权及待收获粮食提供反担保,破解农户贷款难、风险高的问题。第三,互助联结。除垫付资金、提供担保外,龙头企业还通过加价收购、免费晾晒和技术服务等,与家庭农场建立互信关系。这三种联结方式,通过合同、协议建立了清晰的市场交易关系,通过要素融合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互助互信减少了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二)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惠共赢
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独立经营时都不能有效应对农业的自然、市场和技术风险。农业企业面临原材料供应渠道不稳、质量控制难题;农民合作社面对分散经营的农户时,缺乏稳定、规模化的服务对象;家庭农场存在技术、资金、市场、服务等的制约。但三类经营主体也有各自的优势,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要素组织能力和市场整合能力较强,适合发挥引领作用;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具有优势,可以发挥“纽带”作用;家庭农场在种养环节具有优势,可以通过精细管理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因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多元利益联结方式进行整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就可以挖掘产业链的潜在增值空间,实现合作共赢。如在H联合体内,龙头企业承担农产品经营销售、制定生产规划和标准,以优惠价格采购农资,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农产品;农民合作社向家庭农场提供技术和作业服务,有了稳定的服务面积和集中连片作业环境,提升了作业效率,同时也在组织农资配送、产品回收中获得相应收人;家庭农场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优惠价格,可以专注于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收人。这样通过各方主体取长补短、分工合作,解决了单独经营时存在的难题,形成了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的盈利模式。
(三)通过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增强彼此信任和依赖感,达成集体理性行动
通过利益联结和分工协作,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达成合作互惠关系。但还必须解决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联合体通过建立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如以家庭农场为核心,实行“成本+微利”的兜底价收购机制和二次利润分成机制,保证按要求生产的家庭农场既不因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而损失过重,也不因市场行情变化而丧失获利机会。联合体实行“统一品种、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认证、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能对家庭农场生产过程有全面了解,便于指导和监督,也有利于成本核算,确定产品标准和收购价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部约束机制,即对不按标准生产的不合格农产品,龙头企业有权拒绝按约定价收购,由家庭农场自行处理。不符合标准的生产行为包括使用劣质化肥、农药,节省田间管理、不服从统一操作等。联合体内的家庭农场也享有经营自主权,可以自主决定将农产品卖给谁,自主选择化肥、农药,自主决定田间管理,但销售给联合体的产品必须符合质量标准。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机制起到了双向选择作用,对参与主体的信用素质进行筛选,减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重复博弈中建立了互信关系,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向心力、凝聚力。联合体可以看成是一种相容性集团,合作共赢、集体理性是内生选择。
回望历史,是乡企的实践推进了国企改革,从而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乡镇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拓者。环顾世界,是便利的交通带来了现代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已具备良好的交通通讯条件,作为主动脉的高速公路已达8万多公里,作为毛细血管的村村通公路基本覆盖到了近60万个行政村,农村在信息获取上也几乎与城市同步,发展新兴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同时,现代农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吃饭产业”,还具有推进工业化进程,推动以生物质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更何况,农业现代化没有作为主体的现代农民和作为载体的现代农村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应重新审视农村不可替代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现代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内生性物质基础:一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许多农产品加工应就地就近放在农村,不适于长途外运加工,这样既可节省成本,又可省时间,使产品保鲜保质。二是乡村旅游业。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需求层次逐渐升级,促进了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凸现;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加剧,城市居民普遍追求“返璞归真”、“体验自然”,推动了乡村旅游休闲功能的凸显;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使社会生产效率快速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大量增多,支撑了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功能的凸显。应借鉴意大利绿色假期、法国农庄旅游、美国农业旅游、澳大利亚牧场旅游、新加坡农业科技园旅游、欧洲一些国家的古村落旅游的经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三是农村服务业。这是一个潜力巨大、亟待开发的产业。美国农民占总人口的2%-3%,而为农业服务的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7%。四是新兴能源产业。充分利用乡村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新兴清洁能源。
发展这些新兴产业,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意、必修功课。没有这些新兴产业的发达,就没有农村的发达。没有农村这个载体的发达农业现代化就“现代”不起来,更难以成“化”。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发展质量与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武陵山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相对粗放,传统农村产业升级相对缓慢,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一、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
农村经济发展是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村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减贫放缓的重要原因在于增长质量下降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贫困人口受益比重下降以及获取收入机会的减少。中国经济过去30年增长有其特点,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问题及挑战需要通过实现共享式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选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产业发展有关农业核心技术欠缺、资源环境约束等诸多问题,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与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当前全国正以农村工业化为重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优化发展环境与平台。学者们在以下方面达成一致:只有提高中国农村产业整体效率,关注不同区域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才有可能使农村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外,许多国家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有一个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法、德、韩、日取得了一定成效。法德从土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建立了强有力的制度与运行机制;日韩充分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主导农村内源性发展逐渐壮大。而巴西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中,过分依赖市场机制,简单地用牺牲农业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此类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武陵山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明确行政区域范围为湘鄂渝黔4个省市的71个县(区、市)。该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武陵山区等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十年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并在武陵山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种形势下,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选择武陵山区作为分析重点,深度探究武陵山区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探索中国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热点关注
以武陵山区农村为分析重点,探讨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质、原因、主体、特征,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注包容性增长,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成为关注的热点。具体研究过程中,以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问题为主线,以武陵山区为研究重点,分析该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解读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质,并通过国内外的比较,验证研究的理论预设,提出相应的应对路径。
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非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要素空间演化具有时空差异。产业转型升级的非农化、服务化响应强度及其空间绝对差异都呈扩大趋势,非均等化程度高。西部大开发推进,地处西部的贵州产业面临大发展和大调整。产业承转对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产生影响,需要采取政策措施来应对。传统农村产业不断根据当地及外界市场变化和国内外产业政策导向,进行转型升级。随着要素价格上升、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等推动农村传统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实践中,将其置之于经济增长的视域中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构农村的组织载体等,形成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长效机制,彰显包容性发展新要求。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有其近中远期目标、发展重点、路径选择、政策支持等,需要系统探究当地农村产业的演变、转型与升级,并认识其基本特征。武陵山区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其农村产业发展态势不同于中东部地区,需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科学道路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体如下:一是从体制机制、资源环境、地理区位、各级市场等方面,对当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二是针对武陵山区这一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利用好武陵山区独特资源,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倡导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实现武陵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路径的宏观探究
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路径需要宏观上的探究,其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整体贫困环境下的城乡良性互动中的产业发展与农村发展耦合运作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其原因在于农村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发展存在不统筹协调,农村一、二、三产业不协同发展等问题。就武陵山区来说,其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构建现代农村产业体系,需要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科技支撑上的资源配置与产业特色结合、城乡统筹与良性互动的关系。其转型升级的主体在于农民,需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的多元参与。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可持续 性;推进农村产业整体素质由低端型向高端型转变,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竞争性,提升农村产业高附加值,凸显当地特色。具体涵盖加快以农业品牌创建、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为重点的农村产业转型;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绿色食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凸显生态、安全、养生特点;外力推动内力,用好财政增量资源,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农村,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农户和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构建具有武陵山区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等。
总之,立足武陵山区为代表的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农村地区实情,着眼十二五规划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审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史,关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注包容性增长,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视域中把农村的一二三产业与城市产业衔接,破解农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性难题,构建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科技支撑上的资源配置与产业特色结合、城乡统筹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庄巨忠,汤敏等.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熊勇清,侯玲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的变迁及特征分析——政策文本计量分析视角[J].软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