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影像职业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鲁南地区3所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问卷1082份,回收率为94%,剔除个人基本信息不全、问题回答不完整的问卷38份,共得到有效问卷1044份,有效率为96.5%。
2.调查方式及数据分析
采用自编的择业意识及影响因素调查表,该调查表包括一般项目、择业意向、他人意见影响等内容,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调查显示,高职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依次是薪酬福利、发展前景、个人兴趣,选择服务社会的仅占4.8%。具体结果见表1。
2.择业时的区域意向
由表2中的调查结果可见,高职大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沿海发达城市(40.7%)和内地大城市(39.6%),愿意到西部及生源地的较少。表明了高职学生不愿到艰苦环境工作的倾向。
3.择业时的专业意识
在回答是否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放弃所学专业这一问题时,有65%的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这表明传统的专业对口观念已有改变,学生择业变得更加务实灵活,这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
4.他人意见的影响
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除受主观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对这些因素也进行了等级评定,也分为1~5个等级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表3的结果显示,受家庭父母的影响最大,其次考虑社会的评价,学校的影响分别处在第3位和第4位,这与文献中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存在明显的不同,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明显降低。这可能与他们的年龄阶段有关,高职生平均年龄比中职生大1至2岁,阅历比较广,思想也比较成熟,独立性也明显提高。而高职生思想还不够成熟,独立性还比较差,对家庭的依赖性还比较强。
三、讨论
1.择业意识中的消极观念
(1)过度追求“热门”“时髦”的职业。“热门”“时髦”的职业是职校学生普遍选择倾向。在考虑职业时,学生更关注职业的声望,如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发展前途等,很少有人关心职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学生这种片面追求职业的外在特征而忽视职业对学生的智力、能力、个性特征等具体要求的择业观念,势必会影响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2)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期望值太高。职校学生正处在青春早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职校学生已开始初步形成了对自身和对社会的认识,但是,他们对自己身心特点及社会等方面的认识还较模糊,没有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能用长远的眼光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没有认清未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的职业往往脱离实际。
(3)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职校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青睐于“挣钱多”“体面”“轻松”的职业,而对于艰苦的、工作环境差的、待遇低的职业很少有人问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职业趋热而另一些职业趋冷的情况。学生把经济因素当作选择职业的惟一尺度,有的甚至想通过对职业的追求来实现对金钱的追求。学生这种不正确的职业观念必定会干扰其职业的正确选择。
(4)依赖心理较强。一些学生平时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对职业选择,也存在着依赖思想。他们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总想依赖学校和老师、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这种依赖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等靠心理,即等学校给自己推荐,等待用人单位找上门,等待父母、亲友给自己找工作,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自己的工作没有着落时,又怨天尤人。
2.引导高职生端正择业意识的主要措施
(1)加强择业指导工作,完善择业指导体系。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指导是大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做好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稳定发展和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毕业生择业指导工作,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才干的职业。
(2)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健康的心理是形成正确择业意识的关键,因此应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形成健康的择业心态,才能顺利就业。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普遍过高,而与社会外界对其的评价认可相矛盾,其心理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较大。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心理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从而培养起一种健康的择业心理并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
(3)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对每个毕业生来说,在择业时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个人的发展前程,有利于个性的展现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个人需要而排斥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也是不合理的。现实生活中就某一职业而言,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时会很尖锐。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实现个人利益时尽量要与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同时还要自觉地把个人利益的实现统一到国家需要中去,自觉进行择业价值观念的理性调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9
0 引言
探索可供高职学生有效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使高职学生更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跳出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高职教育模式,项目教学法因此应运而生。
1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1.1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由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的教育和学习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高职院校教学法,它将一项工作分为若干个步骤和子项目,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需要教师清晰的布置给学生,使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相关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以学生很可能在未来遇到的典型工作环境中的典型任务为蓝本进行设计,使学生较为真实的提前接触到工作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1.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探究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对教师布置的项目进行仔细研究,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全部能力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将高职课堂由教师主导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向进行转向,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高职课堂的主人。其次,使高职课堂重点讲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向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渡,高职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向性。第三,使高职教学由课堂为中心变成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课上课下的积极性从此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总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性更强、趣味性更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
2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艺术专业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培养职业能力
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判断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由于在校高职学生不具备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因此不能有效快速的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这使高职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开展项目任务教学,可以使学生实践艺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经常性的进行艺术创意,不断在任务中修正自己的专业思维,养成良好的职业操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中获得从事职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2.2 有助于实践理论统一
以往的高职教学是教师单向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分而治之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讲授课主要以黑板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的理解艺术设计知识,不能有效使学生形成艺术设计能力。学生的能力形成只能在校内或校外实习中才有机会得到提升。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上就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就很好的效实践了艺术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项目教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加速形成了学生职业能力。
2.3 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基本上以学生独立实施完成项目为主线,教师只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设计任务,创设了学生可以有效发挥创意的空间和宽松的情境,项目布置时教师往往不规定明确的设计方法,因此学生可以想象自己处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与灵感进行设计,而更愿意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一展自己的所长,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职业情境中得到有效培养。
3 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的过程
项目教学的过程应当既体现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项目的设置既要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又要体现实践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功能,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环节的具体工作。
3.1 项目的选择
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设置应当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体现出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有效练习,通常选取的项目应当与社会的需要高度吻合,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给学生留出能够发挥出创意创新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中,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不规整的户型,从而增加项目的难度与设计的复杂性,同时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意空间。项目的设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
3.2 项目的分组
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来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在分组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强弱搭配,又要给每个学生都布置有效的具体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分组中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在分组完成后,还应当给教师提供详细的小组分工计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
3.3 项目的考察
项目的考察阶段主要完成项目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包括项目的实施背景、项目的设计要求、项目的注意事项等。项目的考察还应当深入到项目的实地,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然后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工作。项目的考察重点围绕客户进行,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给学生安排非专业人员扮演客户与学生进行交谈,这样可以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揣摩客户的要求,从而形成有效把握项目的能力。
3.4 项目的咨询
学生在收集项目的相关数据后,容易在项目数据的整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色彩的调配、造型的选择、风格的特征等。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方向性的必要指导,既要启发学生的灵感,又要使学生能形成清晰的思路,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对项目进行设计。
3.5 项目的设计
在有效的资料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学生就需要根据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设计工作,这需要各小组围绕客户的要求进行风格、空间、色彩、选材等具体的设计工作。教师既要把握学生设计的进程,又要给学生具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完成设计方案。
3.6 项目的评价
项目的评价主要由学生之间的互评、客户的评价和师生之间的讲评这三种方式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主要从设计的具体细节方面进行评价,客户的评价主要从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个角度进行,师生之间的评价主要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评价,这三种评价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再进行改进和升华,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更有效的符合市场需要。
4 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既要使学生沉浸在具体的项目中,又要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项目教学过程是一项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论检验和合作探究的过程。
4.1 项目设置多样化
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应当有一定的多样性,项目既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要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既可以是实际应用的模拟,也可以是从企业拿来的真实项目。总之,项目的来源渠道多样,项目的设计要求多样,项目的风格特征的多样,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4.2 项目教学参与性
项目教学是针对全体同学开展的,项目既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业水平,又要注重发挥尖子生的专长,还能使水平较差的同学也在项目中得到提高。因此,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参与性,使学生都能愿意参与其中,都能在项目中获得发展。
5 结语
项目教学法可以使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获得有效的能力提升,教师项目教学应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上把握好每项工作的具体进度,从而在项目中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升艺术设计能力。
一、模块化教学的概念
1.基本含义
模块化教学,首先一定要选择合适参考模块,在遵从该参考模块的核心思想的前提下,再根据不同的职位特点和行业具有的优势等特性,重新把该学科教学课程中的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划分,把它分解成不同的小模块后,再根据该学科的系统脉络和整体的内在关联等方法把已经分解的小模块进行重新归类。其次完善每个单元内容并进行适当的删减添加。最后把这些重新整理的东西组合成一个新的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把教学课程内容分解为不同模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特点
模块化教学具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第一,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不会受到模式化的章节内容的限制,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第二,不同特征的模块具有非常完整的内容,因为各个模块都分配有一系列的重点知识。第三,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经过重新梳理后,具有非常大的交融性和互联性。总的来讲,模块化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人们学会和掌握职位技能运用,因此,它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它的实用。
二、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
1.以培养应用技能为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其中指出,高职英语应该以实用和应用为重点,对英语教育重新进行定义。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高职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职位技能,也就是说,要确保学生毕业之后已经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尽快地融入其中。
2.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教学宗旨
根据上面的文件内容可以看出,对于目前学习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过程中必须在听、说、读、写、译方面有很深厚的基础,即要求做到各种语言技能能够共同、综合、互助式发展。
三、 英语专业的就业特点
1. 就业范围广
从就业发展方向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通常划分为两大类:英语实务与英语教学。而对英语实务再进行划分,它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翻译与外务。其中的翻译包含很多种类,如书面翻译、口头翻译、同步翻译等。而外务通常是由国际贸易、金融往来、涉外法律等部分组成。学习英语的人群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等。总的来讲,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可以从事的工作类型繁多,它的就业面也是非常广的。
2.市场需求大
由于全球化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分工也正逐渐国际化,它的影响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特别对于中国来说,其影响是极大的。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都纷加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快车道,也就促就了各行各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从总体来讲,全球发展市场需要非常多的英语人才,而且这个需求量还在不断上升,英语市场前景广阔。
总之,要以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当今社会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针对性地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要不断完善高职英语专业标准,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就业压力才会大大减轻。因此,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实事求是地制订计划,以帮助学生实践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个性,还要和毕业后想要从事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只有如此,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中图分类号】R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340-01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及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是护理实践的基础[1]。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作为中医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肩负着“推进中医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要求”的使命,如何以客观的态度、分析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培养中医护理本科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护理教育与管理者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处于职业探索阶段这一关键期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工作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医院合理培养使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本科生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生和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我校中医护理本科护生(包括在校生和实习生);②中医本科毕业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排除标准:①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者;②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者。
2 方法
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根据Kendall M(1975)所倡导的标准[2]样本含量取变量数目的20倍,为400人,为保证样本量,增加10%样本含量,本研究发出问卷440份,收回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1.0%。
2.2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此部分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目前状态、实习时间、年龄、婚姻状况、选择护理专业原因、对目前工作是否满意、有无离职想法、工作时间、用工性质、所在科室、工作月收入等,共16项内容。②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表:采用陈天艳[3]翻译的NPVS-R(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R)中译本,量表共26个条目,四个维度,包括“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 “信任”。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均是正向计分,从“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最重要”分别赋予“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该条目的职业价值观的认同越高。量表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 0.76,重测信度为0.64,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是测量护生和护士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2.3 统计方法:调查所收集的全部数据经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及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此次调查的364名处于职业探索阶段中医本科护理人员,年龄在18~34岁,女生321人,男生43人,其中160为在校未实习学生,106为临床护士,98为在校已实习学生。从高考报考第一志愿看,有240人第一志愿为护理专业。在已经参加工作护士中,有84人为聘用护士,其中12人有离职倾向。
3.1 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总分均值为(3.44±0.52)分,主要集中在80~100分。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3.69±0.66)分;最低的为:行动主义(3.22±0.55)分。
3.2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职业价值观的逐步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现状: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是护士依据自身和服务对象以及国家社会的需要对待当前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的信念和态度,是护士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是护士对待护理工作的职业目标、职业手段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从表1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最低的为行动主义。保持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是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重要的一个维度,为调查对象所认可。
4.2 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由表1、2所示,不同性别、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目前状态、不同用工性质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得分存在差异;从均分上看,男性低于女性,这可能由于社会对男生从事护理专业仍未有较高的认可,导致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大的压力有关。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增强男性的自信心,转变以往护理工作由女性承担的传统从业观念。聘用护士低于正式护士,可能与目前我国对聘用护士缺乏工作保障及经济报酬有关。这也提示护理管理者重视聘用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采用正面宣教与目标激励的方法,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给予相应的支持与保障,提高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处于不同状态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最高,参加实习的学生最低。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获得社会所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和临床技能的重要时期,而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比较繁忙、琐碎、重复体力劳动多,创新性的施展范围小。加之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仍存有偏见,相对于医疗专业受重视程度低,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而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思想比较单一,对护理专业和社会均为感性的认识,还未接触社会与医院环境等现实因素;临床护士经过1~2年的工作经历,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其职业价值观的认同也是较高的。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方面,可见个人专业兴趣可促进人的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增强人的职业稳定性,这与于涌[4]的研究结果一致;没有离职倾向的高于有离职倾向的,这与国内学者路静波[36]研究相似,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工作稳定性,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职业探索阶段是一个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年力图更多地了解自我,并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所以,护理教育者与管理者更应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做好职业价值观教育,以稳定其专业思想。表3表明目前状态、是否有离职想法、用工性质、参加工作时间这些因素是影响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其中目前状态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印证了职业探索阶段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5 小结
中医院校在护理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真正的“因人施教”。中医院的护理管理者重视合同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同时更新管理理念,正确合理地培养、重用本科护理人才,充分发挥高学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要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而影响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只涉及研究对象部分人口统计学资料,还尚不足以较全面的反映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从其他更多方面分析,做更广泛、深入的探讨,为稳定护理队伍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ing.Essentials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M].Washington DC: AACN, 1998:45-46
[2] 陈天艳.成都地区三甲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63-02
一、目前影响大学生的主要非智力因素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两大类非智力因素进行探究,分别是个人因素和非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对所读专业是否感兴趣、恋爱因素以及文体娱乐活动;非个人因素包括三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和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氛围和教师专业水平以外的其他素质;社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服务(志愿者、义工)和兼职;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期望。
根据调查报告反映,文体娱乐活动、所在学校学习氛围和对所读专业是否感兴趣为对受访大学生学业影响程度最大的前三个非智力因素,其中发现以下问题:不同类专业受同一非智力因素影响程度不一样,商科类学生与工科类和医科类学生相比,受学习氛围、教师专业水平外素质和对所读专业是否感兴趣这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程度最大。
二、造成不同类专业受同一非智力因素影响程度不同的原因
1.专业特殊性。不同类专业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造成不同类专业的学生受同一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专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该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两方面。针对上述情况,商科类学生相较其他类专业学生,受学习氛围和对所读专业是否感兴趣这两方面的影响程度深,主要是因为商科类专业是较为注重实践的专业,他们偏向将精力投入于实践活动中,因此往往就会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所以这类学生忽略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导致课堂学习自觉性降低,就会出现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容易受学习氛围和该门课程授课教师专业水平外质素影响。与商科类学生相比,工科类和医科类的情况则相反,这两类受访者都认为文体娱乐活动、所在学校学习氛围和对所读专业是否感兴趣为对受访大学生学业影响程度最大的前三个非智力因素,但与商科类受访者相比,受学习氛围和该门课程授课教师专业水平外质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类专业基本是靠基础理论知识支撑起实践活动,即如果没有掌握好理论知识将会难以从事实践活动,所以工科类和医科类学生都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由于基础理论实用性不同,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和态度不同,导致受同一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另外,专业方向与就业岗位对口情况不同,对不同类专业的学生影响程度也不同。导致商科类学生会将学习的精力放在例如兼职、实习、义工等实践上,通过实践锻炼自己,同时积累经验,把经验当作将来进入职场的敲门砖。这也是使商科类学生忽略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其中一个原因。
2.高校对大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目前高校大多只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再者,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是具有个人管理和约束力的,能够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在经历的小学、初中、高中这几个阶段学习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严格。在此过程中,学生一直依赖学校方面的管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当高考之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高校对学生管理相对宽松,因此学生就会放松了对自我的管理和约束,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容易受一些外界因素影响,这会使学习氛围变差,学习氛围变差会使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如此下去则进入了一个恶心循环。所以,高校对大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非智力因素,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目前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在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确保将来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
3.教师除专业水平外素质参差不齐。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只要专业水平过硬,即可胜任其岗位。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除专业水平外素质也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不喜欢的教师,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这会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影响,因此这方面问题也是相当重要。打比方说,教师授课的条理性、讲课是否幽默甚至外貌与打扮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而据调查反映,学生偏爱在学术上认真、讲课条理性强和授课幽默的教师。另外,基础理论的课程也都比较无聊,针对此情况而言,教师可以通过提升除专业水平外的素质(例如加强讲课条理性、活跃课堂气氛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改善学习氛围。
三、应对策略
调查发现,影响本地区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重要还在于:个人方面、教育体制方面、学校方面和教师方面。
1.个人方面。俗话说事在人为,学习亦如此。从管理相对严格的高中来到自由度更大的大学,学生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严格要求自己才是硬道理。
2.教育体制方面。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学生由高中教学到全日制本科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应来自许多方面的困难。其一,专业调剂的体制导致不少学生不能就读自己喜欢的课程,然而在此适应过程中,学校的指导、教育工作不到位,往往没有让学生了解到所读专业的前景,继而对学习失去动力。针对此因素,对于学校而言,工作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适应。虽说有转专业这一说法,但是此操作对于学生本人难度太大,不切实际。对于学生本人而言,不单单要在开学后尽力认识和适应所读专业,同时又要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考虑自己是否抗拒对此专业的学习,认真考虑是否需要复读。从根本来讲,改革目前教育体制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纵观国外的教育系统,就不会出现因为专业调剂而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现象,当然这与我们超过10亿人口的国情有关,但是不妨尝试在能力范围内做出改善。
3.学校方面。目前高校大多只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加上之前提及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太过放纵自我,耽误学业。针对调查结果所反映的情况,学校目前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必要时学校不妨采取强制措施管理,把管理工作精细化。同时亦要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正确取舍。但是长远来看,应该从初中高中开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是在大学阶段还依靠学校管理。
4.教师方面。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所以教师的举动往往很大程度影响其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多数受访者表示目前的大学教师只是机械来课室授课然后离开,课堂缺少互动。亦表示大学教师授课无条理加上某些课程无聊,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上述情况反映大学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兼顾专业水平外的素质,例如授课方式、仪表、个人修养等,更要有对学生负责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涂素珍,胡永源.大学生的学习困扰及其教育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一、前言
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于大学生在校学习与今后走向社会,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最低端,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生产第一线,一般情况下,毕业学生与事业单位、公务员、教育科研单位无涉。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尤为重要,这一问题的解决对高职学生走进校门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就业教育
(1)现行高校的就业教育。现行的就业观念教育,分为两个层面展开,即择业与创业。择:选择、寻找、决定,指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主动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创:开辟、创新、拓展,指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的业绩的实践过程。择业与创业往往相互联系,现行教材认为:择业是创业的基础,创业又是择业的内在要求。
(2)就业教育的三个层面。我们认为,就业教育仅有上述两个层面是不够的,并不能完全切合我国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的实际。就业教育应在就业、择业与创业三个层面展开,而且重点应放在第一与第二个层面,即就业观念的教育上。所谓就业,我们的理解是: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具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它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也是公民对社会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对高职学生而言,就业首先是毕业之后有一份正当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相对不错的收入,养活自己,帮助家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进而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
(3)就业与择业的区别与联系。就业与择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业是状态,择业指过程,从全社会宏观层面来说,就业状态应长期稳定,择业过程应短期活跃,应通过短期的活跃达到长期的稳定。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充分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当是就业教育所追求的目的,而择业,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过程一种手段。
三、高职新生就业观念调查与统计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对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认识,应是我们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我们在2011——2012教学年度,利用教学之便,就此作了相应调查。
(1)调查对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2011级11个教学班。
(2)调查方式。我们以学生作业的方式进行这一调查。由于调查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学生在不察觉中通过回答相关问卷完成本课题的相关调查,这就使得调查的数据具有相当的真实性,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的意识。从调查形式来看,既有封闭式问卷调查,也有开放式问卷调查。
(3)调查统计结果。
调查统计结果1
调查题目:在创业问题上,你认为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应是
调查统计结果2
调查题目:你是如何理解就业、择业与创业的?
参加回答学生总数 未作回答学生人数 只答择业与创业学生人数 三个问题均作回答学生人数
377 36 275 66
四、调查统计结果的认定
(1)调查统计结果1的认定。调查统计结果1表明,入校新生对创业问题已有自己的基本认识。四个选项中,第一、三选项的零结果,说明入校新生对创业已具有正确的观念,既不认为大学生都应创业,也不认为大学生不能创业。这一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学生们对选项四的认同高度一致,说明年轻人心中有热血,对自己的前程与事业有追求有期盼,愿意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决定是否创业。但对选项二大多数学生未予认同,这既在我们意料之中,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它表明才入校的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不全面,也表明我们的就业教育还有值得改进之处。
(2)调查统计结果2的认定。调查统计结果2表明大多数才入校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还不全面。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此问题未作回答,是因为他们在教材上找不到相应的答案,教材上没有对就业问题的表述,也即学生们还不清楚就业、择业与创业的关系,特别是不清楚就业与择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沿袭教材择业与创业的提法,以教材上的择业与创业的有关观点作为回答。这种回答其实也不清楚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另有少部分学生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具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就业为民生之本;就业难,择业难,创业更难;就业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些回答也未从实质上认识到就业与择业、创业的联系。
五、就业、择业、创业相关意识及其相应教育的分析
(一)创业意识与创业教育的分析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在讲到创业教育时,不仅应讲创业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讲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还应讲清楚创业的风险性,讲清楚创业应是走向社会后的行动而不应是走出校门时的行动。创业需要理性的决策,需要的是拼搏的韧性,而不仅仅是血气方刚的闯劲,更不是为了明天的成功,先在今天为自己找一个失败的母亲。对个人而言,创业是一种风险投资,需要对社会的了解,对市场的了解,对他人的了解,对自己的了解,而这些了解都只能来自社会实践来自工作实践。对才出校门初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了解这一切显然不现实。当然不排除有少数学生的确对此有了解,而且了解得也比较清楚,但那也只能说明只有少数学生具备了创业的主观条件。创业是诸多因素的综合,需要创业者对生产工艺、经营流程的熟练掌握,对成本的切实掌控,而这一切都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的弱项。以自己的弱项去商海中竞争与拼搏,如打无把握之仗,胜算的概率自然不大。其实,就个人而言,大多数人不适合风险投资;就全社会而言,人人涉足风险投资既不可取也无必要。这就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不适宜创业,也没必要自主创业。就创业教育来说,具备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固然重要,具有敢于创业的勇气也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创业的能力,也即如何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从全社会角度看他们理应成为创业的主体,特别在高新技术方面,自主创业更是他们实现人身价值、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但这一步的最佳切入点不应是走出校门时,而应是融入社会后。就业教育应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是今后可走之路,不应是毕业时非走之路,而且也只有少数学生应当走适宜走这一条路。
(二)择业意识与择业教育的分析
(1)择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只谈择业有局限性。就业才是目的,择业只是过程与手段。择业只能推进就业,而不能妨碍就业。那种以还没找到理想的工作为由,在家啃老,游荡社会,频繁跳槽,使个人长时间处于择业过程之中,其实是借择业之名,放纵自己,逃避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应负的责任。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大学生已非炙手可热的强势群体,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才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找工作而非选工作。择业强调的是根据主客观条件选工作,通过择业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但是,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而非单向选择,大学生要选工作,用人单位也要选大学生。最终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必然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只能接受一份工作。
(2)择业的有限性。择业是必须的,它是学生个人追求前程的权利,但择业也得有一个限度,即心理限度与时间限度。心理限度就是择业需量力而行,不能高不成低不就;时间限度就是择业得适可而止,不要让青春在选择的过程中无谓耗费。不论何种原因,高职学生毕业后未及时就业,对自己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几年下来,择而未定,与同届毕业生相比,无工作经历与工作经验,已经输在起跑线;与应届毕业生相比,无论年龄还是可塑性,都不占优势。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总体就业率为89.6%,即有大约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从宏观来说,这是对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微观来说,每一个未就业的大学生,对家庭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是心理上的负担。
(三)就业意识与就业教育分析
(1)就业教育应突出就业观念教育。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重点突出就业教育这一层面,即对学生灌输这样的就业观念:毕业后尽快工作,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切合自身的实际对职业进行再次选择,实现更好的就业;如有必要与可能,进而再创业。
(2)就业与创业的联系。从创业层面来说,就业是创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创业需要资金、技术、经营能力、管理经验,需要对市场的了解,需要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业是创业的基础。
(3)就业与择业的联系。从择业层面来说,就业也是择业的基础。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就业可解决大学生择业的主观认识主观选择问题,二是就业可通过工作实践积累经验增长能力,解决择业时双向选择中大学生的自身砝码问题。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自己能够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未入社会前,只有感性认识而无理性认识,其认识未必切合实际。只有通过工作实践,才能真正发现自己能够干什么适宜干什么,才能真正理性择业而不是凭兴趣择业。对高职学生来说,当他们走向社会时,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我能干什么,干什么适合我,社会需要什么,干什么于我有发展空间。这一系列问题,在校园里是得不到解决的,最终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而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社会实践就是工作,即就业。通过就业,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板又是什么,真正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理性地去择业,在新的层次上实现更好的就业。必须注意的是,兴趣与职业没有必然的联系,你感兴趣的未必就是你擅长的,对你而言未必就有发展前途。梦想进演艺圈的北漂青年数以万计,但真正能梦想成真的屈指可数。年轻人不能没有梦,但就业教育决不能鼓励年轻人做梦。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其实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才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无经验二无实际操作能力三无工作业绩,在博弈中并无优势可言,难以赢得自己满意的选择。只有工作之后,在职场中积累了经验,具备了实际操作能力,又有了相应的工作业绩,有了对本行业对自己的清楚认识,加重了自身的砝码,才真正具备了选择工作的能力与条件。
通过择业实现就业固然好,但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个人的选择未必能如自己所愿,择而不定,即未实现就业,对毕业学生来说,接触实践,融入社会、增长才干无从着手,最终由于无相关经历相关经验相关能力,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不能真正择业。通过就业实现择业则更具现实性。由于已经就业,接触了实践融入了社会,经济上又能自立,这就在择业时多一份清醒多一份从容,能够从未来而不是眼前的角度去选择自己的职业。因此,此时的择业就是个人对未来的再次选择与寻求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5-0076-05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创意产品对传统工业产品的突破,满足了消费者进一步实现福利的诉求,创意产业开始蓬勃兴起。众多已有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呈现出区域集聚的特点,城市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最主要载体,各个城市经济、科技及开放性等因素的水平差异显著影响着其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而目前对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多源自对实际现象的归纳,所以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因素,取得实证数据分析的支持,对科学判断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水平、指导城市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创意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关于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因素的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1.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Charles Landry(2000)是第一位讨论创意城市的学者,他以伦敦为例探讨了作为一座创意城市所应具有的文化资本,提出了城市政策制定应重点考虑制度、空间、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五个因素。Florida(2002)定义了“创意阶层”,在分析这一特定阶层的基础上提出了“3T”因素,即创意技术(Technology)、创意人才(Talent)、城市的包容力(Tolerance)三因素,对城市发展创意产业至关重要的观点。G.Hearn(2004)从动态的角度提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活力的创意人才群体、宽广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完备的风险投资体系是创意产业发展必要的四大要素。Scott(2005)认为生产者的网络化所形成的经济集聚、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创造性领域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条件。另外,一些学者如Hutton(2000,2004)论证了不同的创意产业需要不同的城市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确实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创意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
在我国,对创意产业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和理论起步阶段,其中很多研究还是对外国理论的转述,如诸大建、黄晓芬(2006)、任雪飞(2005)主要结合中国的一些实际对Florida的观点加以阐述。另外,一些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熊凌(2004)指出基础产业发展完善、法律法规的完善、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基。厉无畏(2006)认为创意资本,即文化和创意的增值属性,是创意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微观基础。王缉慈(2006)从产业集群理论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技术基础、艺术创造力和企业家能力、良好的集群环境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城市创意基础结构的提升至关重要。王志成等(2007)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两方面讨论了城市创意产业影响因素,并初步尝试将各因素用因子分析法等实证方法进行验证。
2.问题与创新
综上所述,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市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已作了大量的研究,这些成果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但是目前的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偏向经验角度的因素归纳,少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因素体系分析,这样可能导致因素分析缺乏完备性或存在重叠;一些具有理论基础的研究。例如从产业集群理论角度加以分析,则缺乏实证数据分析的支持,以及对其理论合理性的检验。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和研究要求,本文引入了组织生态学理论作为因素提取的理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另外将分析结论应用到了具体的城市分类中。
二、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因素提取
组织生态学的理论特征符合影响因素提取的要求。首先,组织生态学关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分析较其他理论有一定的突破,侧重于从宏观层次探讨形成组织的力量,认为组织变化的主要根源不是决策者的战略选择和自适应,而是环境的选择。这与本文所着重探讨的城市环境对创意产业组织的影响目的一致,故考虑借鉴。已有一些研究也证明了将组织生态学中相关概念(如生态位)应用于特定产业进行分析的适用性。其次,组织生态学认为组织所依赖的外部因素构成其生态环境,将组成环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以因子主体性质不同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两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通常有三方面:耐受性(tolerance)、选择性(Preference)和抗性(resistance),其中耐受性为关键影响;另外,为了强调生态因子对生物的最致命影响,利比希提出了营养最小法则,生物学中也将营养最小法则与耐受性定理统称为限制因子定理。这些概念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其特定的生物学意义可以作为科学提取城市环境对创意产业组织影响因素的科学依据,而各概念之间存在的生物学关系为因素的合并和修正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综合组织生态学所提及的环境因素原理,将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作用抽象为六个影响因子:非生物因子(A1)、生物因子(A2)、耐受性因子(A3)、选择性因子(A4)、抗性因子(A5)、营养最小因子(A6)。根据各因子的概念界定,结合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研究结论,对应提取了七个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为了后续实证分析需要,为各因素对应选取可量化的具体衡量指标。
A1:非生物因子,指类似自然界的温度、光、氧等理化因子影响组织发展的作用力。对应此概念,城市环境对创意产业组织也具有非生物因素影响,且应着重体现其外部性影响。选取城市基础设施(H1)和社会文化氛围(H2)作为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非生物影响因素。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城市中交通、通讯、环境、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吸引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任雪飞(2005)对美国部分城市的创意产业集聚的原因分析证实了这一点。衡量指标选取每万人占有公共交通运营数(h1)。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文化氛围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吸引和激发人类创意的能力,提高社会的创造力。城市经济学家威尔布尔・汤普森(Wilbur Thompson)就曾说过:“拥有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室的大都市,各种文化在这里激荡,点燃新产品之火”。指标衡量选
取每百万人拥有图书数量(h2)。
A2:生物因子,指同种组织的其他有机体和异种组织的有机体对本组织发展的影响。基于生物因子主要突出创意产业与其异种的相关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考虑,选取相关产业投资环境(H3)作为生物影响因素。厉无畏(2006)指出,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成,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所以与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同种和异种产业组织几乎融合了所有产业类型,如生产性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水平关系紧密(P.Guerrieri和V.Melician,2005),而消费性创意产业以服务业为基础,目前甚至出现了创意农业的提法。所以为了全面衡量其相关产业投资环境,体现城市对产业发展的投入程度,本文选用三大产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同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h3)作为具体衡量指标。
A3:耐受性因子。根据谢尔福德提出的生物耐受性原理,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某种组织的耐受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组织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这个生态因子称为耐受性因子。耐受性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存亡,是环境对组织最重要的影响。对于创意产业来说,直接决定其存亡的最重要因素是技术水平。自Robert Solow将技术从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中单独强调出来,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已经得到了公认。Florida也将技术作为其3T因素之首。事实上,技术水平过低会使创意产业完全失去生存基础,这里主要从创意产业的耐受下限来考虑。指标衡量选取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百分比(h4)。
A4:抗性因子。抗性是指组织生命周期中的某个特殊时期能经受最恶劣环境条件的范围,组织所经受的较恶劣的环境影响因素抽象为抗性因子。而创意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联系是天然而紧密的,特别是在创意产业链条的初期。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严重缺乏保护的现状符合抗性的定义,故提取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抗性因子。许春明等(2008)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人均专利申请量相关性达到0.7,故指标衡量选取每万人专利申请量(h5)。
A5:选择性因子。选择性就是组织偏好的生存最适范围,所以将影响组织生存偏好的因素抽象为选择性因子。开放的环境可以吸引、激发和释放人们的创造力,促进人才流动和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在技术与人才等关键要素方面的优势。而创意产业又正是一个对多样性、技术创新以及人才高度敏感的行业,必然偏好在开放程度高的城市中生存,所以对应选取城市开放程度作为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选择性因子。选取指标从最能体现城市开放程度的经济投资角度考察,采用城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例(h6)作为具体衡量指标。
A6:营养最小因子,根据利比希提出的营养最小法则,一种生物生长、繁殖往往与丰富的可利用物质条件无关,而会受到可利用量最小的物质影响。当某种基本物质的可利用量接近所需的临界最小量时,这种基本物质将成为一个“限制因子”。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目前关于创意产业要素的研究对人才资源的匮乏已形成了共识,特别是高科技和创新性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因此,人才储备可视为创意产业的营养最小因子。指标衡量选取信息科技文体业从业人员百分比(h7)。
根据组织生态理论背景及生态学定义,环境对组织影响的六个因子应满足以下逻辑关系:第一,A1-A2与A3-A6是基于不同划分标准对生态因子两种方式的划分,故可能存在包涵关系;第二,A3和A6被统称为限制因子,故存在重叠的可能;第三,A1和A2是根据主体性质不同而划分的,故不应存在包涵关系。基于从组织生态理论角度提出的七个影响因素及其理论关系,为了取得实证分析的支持并实现进一步修正,下文对各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
三、因子分析与因素修正
1.数据选取
根据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了20个样本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太原、大连、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厦门、济南、青岛、长沙、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昆明、西安。从规模和地区分布上看,它们所涵盖城市类型较为全面。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基本包含了创意产业各个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2008年全国统计年鉴、2008城市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公报。
2.主成分分析及结论
直观观测七个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可以发现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运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687(>0.5),Bartltt’s球形检验拒绝原假设。判定七个影响因素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将表1中的初始数据正态标准化,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提取三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3.9%。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七个因素反映的93.9%的信息可以被三个主成分解释。第一个主成分主要与基础设施(H1)、社会文化氛围(H2)、知识产权(H5)、城市开放程度(H6)四个因素相关;第二个主成分主要与技术投入(H4)、人才储备(H7)两个因素相关;第三个主成分主要是产业投资环境因素(H3)的体现。
3.因素修正
结合相关理论背景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以主成分结论修正初始提取因素具有实际操作性,主成分经济意义明确。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主成分所包含的四个因素分别属于非生物因子(A1)、抗性因子(A4)和选择性因子(A5),说明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产业产生的抗性,以及城市开放程度对其产生的选择性影响,与基础设施、文化环境这类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具有相似性。这一点符合前述六因子的第一条逻辑关系假设,且A4和A5从主体性质上来说属于非生物因子影响范畴。另外,从具体经济含义上来分析,这四个影响因素分别从经济、文化、法律角度全面概括了城市对创意产业的影响状况。可统一为对基础性环境的整体描述。故将A4、A5因子调整到A1范畴,仍称非生物因子(A1’);其对应的H5、H6因素与H1、H2因素合并,根据其经济含义命名第一主成分为基础性环境因素(H1’)。
第二主成分包含技术水平、人才储备两个因素,所属的有耐受性因子和营养最小因子,这一结论证明了前述因子第二条逻辑关系的假设。由于理论中将耐受性定理和营养最小定理统称为限制因子定理,故将A3、A6因子合并为一个限制性因子(A3’)。因为H3和H6因素的经济学意义均为创意产业智力投人程度的表述,故将两因素调整为一个反映智力投入因素(H3’)的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主要是产业投资环境因素(H3)的体现,属于影响城市创意产业的生物因子,同时证实了
前述因子第三条逻辑关系中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不存在重叠关系的阐述。从经济学意义上看,H3侧重反映资本投入的多少,对应H2’含义,故将第三主成分调整为资本投入因子(H2’),仍属于生物因子(A2’)范畴。
总之,因子分析消除了初步提取的影响因素间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论指出了七个因素间可能存在的包涵或重叠情况,符合理论背景及生态学定义所确定的六个因子逻辑关系假设。所提取的三个主成分具备恰当的经济学含义,最终实现了对原有因素的合理修正,使其同时具备了实证和理论合理性。
四、因素分析结论的进一步应用
1.城市聚类分析
为了对因素分析结论加以运用,采用三个主成分得分结果对20个城市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将其大概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北京、杭州、南京、长沙、西安,观察可以发现这五个城市的智力投入都很高,即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人才储备。除北京外,其它城市基础性环境和资本投入水平适中。第二类包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大连、宁波、青岛、成都,这八个城市的产业资本投资相对较高,拥有很好的产业环境。智力投入水平适中,除上海外其他城市基础性环境水平也属于适中范围。第三类包括深圳、厦门、福州,这三个城市发展水平不同,但共同点是三因子结构水平相似,均属于基础性环境最好、智力投入中等,而资本投入相对较低的形式。第四类包括太原、济南、昆明、哈尔滨,这四个城市各因子水平都比较低。
2.城市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分类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每个城市应该根据本地各因素水平,明确自身是否适合发展创意产业,而不应因创意产业热潮而盲目跟进。有潜力的城市应当发现各因素的优势及不足,有的放矢的选择适合其提升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合理路径。
以北京为首的第一类城市和以上海为首的第二类城市,总体发展水平较好但各有侧重。第一类城市在智力投入方面略胜一筹,技术和人才的充裕充分说明这类城市是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未来需要在基础经济社会环境建设、资本投入方面加大投入。如长沙、西安的城市的开放性、产业投资力度与其智力投入水平有一些差距,建议政策向这两方面倾斜。
第二类城市的资本投入相对更充分,同样是创意产业的潜力所在,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和科研、人才的投入是未来政策倾斜的方向。如上海各方面指标都等同或超过北京,但在智力投入方面还需加强投资和引进。
关键词:高职;英语;工程造价
中国分类号:H31
引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已经对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向全世界进行了推广。由于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最近几年,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始引进这种方法。本文主要是阐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行为导向教学法概述
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行动向学习理论以及构建注意学习的一种教学法。主要是之完成一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行动以及维持所需要的环节和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以及实施评价的一种教学活动。行为导向教学的方法主要是包括一下具体的几点教学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头脑风暴法;三十仿真教学法;四是项目教学法等。
2.高职专业英语教学
在高职专业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基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岗位的特点。以工程造价专业英文为例,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中,其最终培养的目标使要满足建筑行业等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造价员的培养为主,并且把造价的工程作为高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在一些岗位中,不仅要求着要有高职工程造价的学生有着工程技术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着工程经济以及法律知识来解决工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应用
所谓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就是要对学生的职业行动和能力进行培养。最为主要的是包括着专业方面的能力、方法上的能力以及社会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更快的解决专业英语中的一些问题,以下是以能工程造价专业英语课为例谈谈行为导向教学法中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3.1 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这种方法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情景话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扮演行动之后的人物,例如工程项目中的经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以及造价员等等,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工作岗位情景之后的角色模仿,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专业的英语能力,从而解决了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虽然是有着很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但是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听不懂和说不出的场面。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们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以及体验对方角色的心里特征,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角色范畴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来,使学生的社会能力能够更好的培养。
3.2 头脑风暴教学法的应用
这种方法主要指的就是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某一课题让学生进行自由地发表意见或者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教师和其他学生并不随其正确性进行评价,也不对其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让所有人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能够自由交换想法,同时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创意和灵感.在工程造价中专业英语的教学的过程中,在一般的情况下都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法,不断的鼓励学生用英语来表达想法、用英语表达一些建议和归纳总结。主要是以信息收集为例,教师可以设定议题如:Can you tell me what are the common ways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信息收集的方式和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学生可以先进行组内发言、组内讨论、组内总结,然后再让每组出一个代表在台上发言,老师在做出最后的总结和评价。头脑风暴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他们相关的专业能力。
3.3 仿真教学法的应用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要模拟一种真实的工作环节让学生来学习职业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及技能等。在工程造价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对工程造价岗位的特点,来和学生进行情景设计以及对话,例如在招投标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的开一个招投标前的会议,学生就要在会议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人员的邀请、问题的设计以及问题的回答等来进行设计以及展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学习的不仅是一些先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型,而是要面对真实的工作环节以及切实的工作任务。这样可以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交流方面的能力,又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自己的工作能力。
3.4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这种方法就指的就是老师把一个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来处理并且进行解决的方法,从信息的收集、制定计划以及实施具体的项目一直到最后的评价,都是由学生自己来负责,学生通过自己对项目的了解,以及对项目每一过程和环节基本要求的掌握,从而来对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以学习招投标为例,老师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本格式以及专业词汇,可以确立一个招投标的项目来让学生去完成一份英文的招标书。教师首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讨论,不仅要对招投标项目的目标进行有效的确定,还要对其任务进行相应的确定,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一些相关的谈论,对招投标步骤和程序进行有效的确定,接着让学生确定小组的分工,以及合作形式等,一定要按照相应的工作计划有效的完成工作,下一步就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然后再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有效的互评,最后交给教师进行评价,老师在进行的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正面鼓励为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最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尤其是要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和相关信息等。通过项目教学法,不仅对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提高,而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良好的巩固。
结束语:在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教学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针对老师的教学任务而言,教学任务也是而各有侧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以一定要请专业老师参与进来,虚心向他们请教,这样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就。
参考文献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各种进展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慢性肾功能衰竭也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延缓生命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由于透析治疗是一种终身替代疗法,过程漫长而艰难,透析期间患者躯体方面会存在某些不适,且饮食、饮水受限,血液透析医疗费用昂贵,在经济及精神方面给家庭带来很大压力。患者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幻想、猜疑、否认、不信任、不适应、悲观厌世、不遵守医嘱等。面对巨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患者的紧张心情得不到缓解,会导致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达25% 。
科学证实,心理障碍与疾病密切相关,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因果关系。妥善处理和应对疾病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不仅关系到疾病本身的康复效果,而且关系到患者的整个生命质量。有研究认为透析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在20%~49%。这就说明抑郁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普遍的心理并发症。本文就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分析作一综述。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抑郁
抑郁可使人的生理功能下降,情绪低落、食欲减退和睡眠障碍,免疫力低下,严重者产生轻生念头。调查表明,抑郁是透析患者常见的负性情绪,是人体对现实威胁缺乏对策而处于失望与无助状态下的心理反应,是丧失的结果如躯体完整性(需要依赖机器)丧失,家庭稳定性丧失(长期住院),经济保障及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国外有报道2/3透析患者发生抑郁症。报道维持性血透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66%,黄平等[1.2]报道初期血透抑郁发生率为78.4%,维持性血透发生率为60.3%。刘锦萍[3]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CRF患者51例进行研究表明透析充分者抑郁症发生率为40%,透析充分性未达标的患者占60.78%。朱晓峰等[4]对第455医院血透患者59例进行研究表明血透患者抑郁患病率为54.24%,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刘永华5]对62例长期血透病人进行研究发现35.5%患者存在抑郁障碍。申华平[6]等对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友谊医院血透室6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血液透析患者有76.7%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
由此可见,抑郁是维持性血透患者最普遍的心理并发症,对血透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抑郁可影响脑功能活动及内分泌、呼吸、循环系统、免疫等功能改变。抑郁可以导致情绪低落、兴趣低下、工作能力下降、社会参与性明显减弱,故而对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综合抑郁对慢性躯体疾病的影响归纳为三个方面:抑郁症导致对躯体疾病症状的扩大化和随之而来的躯体社会功能缺陷;导致病人对慢性疾病的心理调节机能的削弱;产生对躯体直接的病理生理和病理生化作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来说,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很多理化指标和透析指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意义[4]。总之,抑郁障碍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伴随症状,如果能有效地缓解透析患者的抑郁障碍对提高透析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定有裨益!
2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与社会支持
一般认为,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婚姻(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或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暂时性的社会交际等的大小和可获得程度,这类支持独立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同时社会支持还包含一个利用度,即个体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社会支持可以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也对应激起缓冲作用。
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够增强耐受、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社会支持网络还有助于个体在精神紧张事件发生前,获得和发展自己的预见及应付能力。社会支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健康[10]:(1)调节思想、情感和行为以促进健康;(2)培养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感知;(3)促进人的健康行为,如平衡饮食、锻炼、睡眠、合理用药等。社会支持网络健全的人通过遵守健康常规、参加积极的健康活动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促进个人健康护理行为。
石少波[11]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论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有明显的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不适等不良心理状况,在社会中受支持程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较低。这表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度,以及对社会的利用度较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在遇到社会、家庭中问题时,与家人及亲朋好友共同讨论、共同支持和寻求帮助的可能性要小于对照组。有专家对52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及40例正常人进行研究,结果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率较高,社会支持度较低。
有关专家对北京市两家医院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功能家庭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低于低功能和无效家庭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家庭功能越高则焦虑和抑郁发生率越低。杨湘红对65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血液透析病人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状况呈负相关,这就表明社会支持可消除或降低血透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良好的社会支持可缓解抑郁,有利于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治疗,以平常心态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小结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是肾脏替代治疗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它在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也会对病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造成影响,而对心理方面的影响是主要的,尤其抑郁是最普遍的心理并发症。了解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产生的相关因素及社会支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可以为医务工作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证据,有利于促进其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平,张晓良,扬金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2):114--115.
[2] 黄平,张晓良,扬金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73--74.
[3]刘锦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血液净化[J].2006 5(8):452--53.
[4]朱晓峰,张金元,韩国锋,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2)93--94.
[5] 刘永华,凌青,谢抗洪,等.长期血透病人抑郁障碍相关因素调查及心理调节[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3):94--96.
[6] 申华平,李艳菊,张丽萍.对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43--44.
[7]潘芳,毛雪琴,江虹,等.乳腺癌患者应激事件、社会支持与婚姻质量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03,41(1):65一67.
[8] 黄丽,沈晓红.抗癌明星的心身特点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72--73.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36-01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为护理工作。血透护理不但密切的关系到血液透析质量,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心理。而针对血药透析患者来说,医院护理人员的血液透析护理质量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影响[1]。所以,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透析护理管理质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从而有效的保护诸多肾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血液透析造成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一 影响血液透析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透析器影响透析效果:透析质量即患者通过透析治疗获得的直接效果,其能够全面的反映出透析的整个过程,而透析器的通透性以及有效面积等都会极大影响透析效果。随着透析器面积的增大,其获得的透析效率也随着增高,然而如果透析面积太大,就必须预充过多的血量,这样或许就会严重影响患者血液的动力学结构,所以应该根据患者自身体质状况选取合适的透析器面积。
(二)血管通路:血管通路即为为了实现血液透析,从而创建的通路。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透析血流量,与此同时也不会对患者自身血液动力学造成过多影响,那么才能得到比较成功的血管通路。然而,因为目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具有动脉硬化以及糖尿病的高龄透析患者,而这些患者往往会存在闭塞与狭窄的血管通路等,所以这
也会严重影响透析效果,而且提高透析的成本。
(三)医护人员对透析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专门从事透析工作的护理人员而言,其自身对透析护理工作的技术操作水平以及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都会对透析效果造成极大影响。所以,为了提高透析质量,必须要定期培训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引导医护人员熟知透析护理工作的各种发展动态。新上岗的医护人员必须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使其了解多种透析方法与基本原理,帮助其了解与掌握处理与预防并发症的方法[2]。
二 加强透析护理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创建完善的规章制度
(1) 在深入贯彻现代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科学、规范的管理血液透析中心。应该积极的建立健全护理工作流程、护理工作者的技术操作规范与岗位责任等,同时要实施动态监督,从而全面落实各种规章制度。
(2)在充分分析血透中心护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创建出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此项标准必须要对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对护理质量给予综合评价,例如患者的社会背景、心理、生理因素与满意度等。
(二)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应该积极的开展多种培训,从而增强透析护理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为透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奠定坚实基础。护理人员应该进行三个月至半年左右的专业培训,使其能够充分了解血透相关操作技术与理论知识,同时必须保证考核合格以后才能正式上岗。在护理人员上岗后,也必须要参与多种在职培训,不断的其自身掌握的基本技能与知识给予深化,同时也不断的学习各种新的技术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与质量管理知识等,使其护理水平不断提升。而且,还必须要不断的加强其服务意识,从而保证血液透析医护工作人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三)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应该积极的加强消毒隔离管理,从而有效的防止医院内部出现感染的现象。由于患者都会集中在血液净化室进行治疗,这样就特别容易造成院内感染,对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造成威胁[3]。所以,必须要重点对血液净化室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要强化环境管理:必须保证血液净化室空气的流通性与洁净性,科学合理的划分出污染区、洁净区以及半洁净区;每月测定血液净化治疗室以及水再生室等地的透析液与反渗水污染病菌数量,必须保证其符合合格标准;定期换洗患者被套与床单等,保证专人专用,定期消毒等。
(四)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1)创建风险预案。由于血液透析是一种体外循环质量,所以任何治疗参数的改变都或许对患者生命构成影响,同时目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具有动脉硬化以及糖尿病的高龄透析患者,所以透析并发症的出现概率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创建风险预案,同时开展多种演习与培训,从而增强医护人员对风险的判断与应对能力,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证
(2)加强操作流程的规范性。血透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理念,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对所有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深入了解,定期巡视,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以及所有治疗参数给予严密的监测,从而有效的预防与避免护理事故的发生[4]。当出现护理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深入分析根本原因,确定责任归属,从而合理健全操作流程。
三 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一项比较专业与复杂的工作,血液透析对各种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为了从根本上保护患者权益,保证透析事业的不断发展,透析中心必须要将高效、安全以及舒适的透析服务带给患者。一旦透析护理出现问题,必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要积极的选择有效措施,不断的加强透析护理管理,如严格管理技术操作、积极控制与管理透析质量,全面重视患者的主体地位,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每位透析护理人员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更多先进的专科技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海晓.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医学(学术版),2013,02(3):56-59
[2] 许月季.血液透析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及改进措施[J].东南国防医药,2012,05(10):23-27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影响因素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为主是我国基本的卫生方针[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公共卫生快速发展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关键。符合公共卫生发展需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宽厚基础、临床和预防医学理论,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备执行、实施和评价卫生政策及卫生项目的能力等[2]。目前国内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医学理论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5],但是在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今后预防医学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必备能力[6]。国内许多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科研素养锻炼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的机会有限,缺乏专业的师资对本科生开展科研选题、设计、实施到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培训。为了解国内预防医学专科本科生目前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便将来开展相应教学和培训,我们从2012年6-8月对5所高等院校505名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中开展了相应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随机抽取了5所高校,以预防医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国内一本医学院校、预防医学、在读本科生、知情同意。
1.2抽样方法和样本量的计算: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每所学校按年级抽样,每个年级各抽取一个班级,对抽取到的班级中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假设高等医科院校预防医学本科生对本专业认知度约为50% ,根据公式 。考虑到整群抽样误差较大,故再增加20%-30%的样本,约需要500份问卷,因此本次调查确定最低样本量为500人。
1.3量表设计与评价:
本次课题量表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人口学特征方面、研究对象科研素养认知方面和影响因素。量表具体内容包括:
1.3.1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生源地、政治状态、高考志愿等)
1.3.2科研素养认知情况:
问卷中涉及科学素养的题目共6题,包括是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您将来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科研素养培养应该成为预防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毕业实习中应该增加科研素养培养的培训,提高科研素养的培训对将来的择业有益处。按照里克特三级赋分法从不同意到同意分别赋予1-3分,满分为18分,分数越高表明对科研素养的认知度越高。
1.3.3科研素养影响因素:
问卷涉及到研究对象的学习成绩、考研打算、就业倾向和是否参加过创新性实验等。
1.4调查质量控制:
在各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下,由各年级辅导员或联系人(老师或学生)向相关研究对象分发问卷并作说明,并统一回收问卷。调查期间由相关负责人强调问卷填写的匿名性,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要求完整填写问卷,尽量不要缺项、漏项。回收的问卷由小组成员逐一检查,剔除废卷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
1.5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并核对,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的描述主要使用均数、标准差,统计推断使用方差分析、t检验等。分类变量统计描述使用频数和率,统计推断使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问卷回收情况和人口学信息:
本次调查向5所学校发放505份问卷,剔除废卷后实际得到有效问卷504份,符合样本需求,有效回收率达到99.8%。研究对象中男性232人,占46.0%,女性272人,占54%。大一105人,占20.8%,大二116人,占23.0%,大三101人,占20.0%,大四83人,占16.5,大五99人,占19.6%。高考第一志愿为预防医学的仅74人,占14.7%。生源地为高校所在地的为147人,占29.2%,党员和预备党员共124人,占24.6%。有考研打算的为279人,占55.4%。
2.2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情况
大多数预防专业本科生对科研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是认同的,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应该在毕业实习中要加强。超过60%的学生认为科研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以及在将来的择业中是有益处的。但是对于科研热情方面,仅46.8%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具体见表1。
表1 预防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情况(%)
条目同意不清楚不同意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涵养71.321.76.9
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72.120.07.9
您将来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热情46.826.226.2
科研素养培养应该成为预防专业学生的培养特色65.718.116.2
毕业实习中应该增加科研素养培养的培训70.419.79.9
提高科研素养的培训对将来的择业有益处67.625.56.9
2.3 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05名研究对象的平均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为13.8分,标准差为3.0分。以13.8分为界限,将505名研究对象分为两类,低于13.8分为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较低组,等于或高于13.8分为科研素养培养认知得分较高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影响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因素包括性别、年级、考研打算、学习成绩排名高低,就业倾向和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经历。具体见表2。
表2 预防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素科研素养认知较高(n,%)x2值P值
性别:
男12754.7
女19772.417.06
年级:
一年级6158.1
二年级8069.0
三年级6059.4
四年级6477.1
五年级6060.610.450.033
高考第一志愿:
预防专业4459.5
非预防专业28065.10.880.348
生源地:
所在城市8859.9
非所在城市23666.11.770.184
政治状况:
党员及预备党员8568.5
入党积极分子9365.5
团员14661.31.9680.374
考研打算:
有19670.3
无8655.5
不清楚4260.010.110.006
学习成绩:
前三分之一14170.9
中间三分之一11763.9
后三分之一6654.19.260.010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
参加过15671.2
未参加过16858.9
8.140.004
就业倾向:
科研相关6977.5
其他25561.48.260.004
3.讨论
3.1调查的5所高校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得分平均分在13.8分左右,距离18分的满分有较大差距,可见整体而言,作为一本院校,各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当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还不是太高,但是对于科研素养的培养的益处还是有较好的认知,因此在将来科研素养培养方面,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同时在的教学计划中提高科研素养培养的比重,提高学生对于科研的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升预防专业本科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3.2通过对科研素养培养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发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考研打算的学生,参加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学生,以及有从事科研工作就业倾向的学生明显有更好的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倾向于考研,而考研会面对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将来有从事科研工作倾向的学生会加强自己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从事过创新性科
学研究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科研素养认知的机会。女生的科研素养培养认知明显高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学习一般较为刻苦,但在寻找工作时较男生处于弱势,因此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倾向于通过提高科研素养来增加工作或者考研的机会。而男生在对待科研素养方面相对比较随意,但男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较女生要强一些,本科生阶段应该要加强男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正确引导。我们发现在大学二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认知水平较高,尤其是大学四年级,主要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在大学二年级时,本科生普遍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这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启蒙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对于调查研究工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会更多寻求科研素养培养方面的技能,因此也会得到刚多的认知。大四阶段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正处于临床实习和专业课程教学阶段,大多数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大四阶段开始正式接触专业课程,如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这些课程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该阶段的本科生正处于提升科研素养的最佳阶段,我们认为在大四阶段开展科研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毕业设计奠定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 冷静, 杨莉,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17-19.
[2] 张青碧, 甘仲霖, 汤艳,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会.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35-936.
[3] 金英良, 黄水平, 赵华硕. 从社会需求谈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4):12-13.
[4] 黄晓梅 以提高人才竞争力为核心试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7):66-67.
[5] 黄陈平, 叶晓蕾, 刘佳明,等. 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7(2):58-60.
[6] 林立, 刘永春, 高波.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