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大全11篇

时间:2024-04-17 15:58: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篇(1)

【分类号】:TU855

前言: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接口技术的研究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接口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环节。

一。机电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计算机数控机床

计算机数控机床是一种由计算机或专用电子计算装置控制的高效自动化机床。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精密测量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机床发展的必然趋。数控机床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从电子管数控、晶体管数控、集成电路数控、计算机数控、微型计算机数控等五代演变。当前计算机数控机床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品。近10多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能自动更换刀具的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数控机床――机械加工中心发展更为迅速。

(二)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一般应由机械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等组成。是一种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按照预定程序、轨迹及其他要求,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化装置,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一体化典型产品,将在实现柔性自动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代替人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要求提高机器人机构实用效果,扩大其应用范围,使虚拟轴机器有进一步发展。

先进制造系统。目前,先进制造系统有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柔性生产线等几种形式。柔性制造单元是由加工中心与自动交换工件的装置组成的,同时,数控系统还增加了自动检测与工况自动监控等功能。柔性制造单元可以作为组成柔性制造系统的基础,也可用作独立的自动化加工设备。

二。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微电子系统)为例的接口分类

(一)机电接口

由于机械系统与微电子系统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两者间的联系须通过机电接口进行调整、匹配、缓冲,因此机电接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电平转换和功率放大。一般微机的I/O芯片都是TTL电平,而控制设备则不一定,因此必须进行电平转换;另外,在大负载时还需要进行功率放大;抗干扰隔离。为防止干扰信号的串入,可以使用光电耦合器、脉冲变压器或继电器等把微机系统和控制设备在电器上加以隔离;进行A/D或D/A转换。当被控对象的检测和控制信号为模拟量时,必须在微机系统和被控对象之间设置A/D和D/A转换电路,以保证微机所处理的数字量与被控的模拟量之间的匹配。

1、模拟信号输入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反映被控对象运行状态信号是传感器或变送器的输出信号,通常这些输出信号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位置检测用的差动变压器、温度检测用的热偶电阻、温敏电阻、转速检测用的测速发电机等)计算机要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必须获得反映系统运行的状态信号,而计算机只能接受数字信号,要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就应将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入接口。

2、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控制生产过程执行器的信号通常是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如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直流电动机调速器、滑差电动机调速器等。而计算机只能输出数字信号,并通过运算产生控制信号,达到控制生产过程的目的,应有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电信号的接口――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任务是把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或电流信号,以便驱动相应的执行器,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模拟信号输出接口一般由控制接口、数字模拟信号转换器、多路模拟开关和功率放大器几部分构成。

3.输入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入通道接口的任务是将来自控制过程的开关信号、逻辑电平信号以及一些系统设置开关信号传送给计算机。这些信号实质是一种电平各异的数字信号,所以开关信号输入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入通道(DI)。由于开关信号只有两种逻辑状态“ON”和“OFF”或数字信号“1”和“0”,但是其电平一般与计算机的数字电平不相同,与计算机连接的接口只需考虑逻辑电平的变换以及过程噪声隔离等设计问题,它主要由输入缓冲器、电平隔离与转换电路和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4.输出通道接口。开关信号输出通道的作用是将计算机通过逻辑运算处理后的开关信号传递给开关执行器(如继电器或报警指示器)。它实质是逻辑数字的输出通道,又称为数字输出通道(DO)。DO通道接口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内部与外部公共地隔离和驱动开关执行器的功率。开关量输出通道接口主要由输出锁存器、驱动器和输出口地址译码电路等组成。

(二)人机接口

人机接口是操作者与机电系统(主要是控制微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按照信息的传递方向,可以分为输入与输出接口两大类。机电系统通过输出接口向操作者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运行参数及结果等信息;另一方面,操作者通过输入接口向机电系统输入各种控制命令,干预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1、输入接口。

(1)拨盘输入接口。拨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输入设备,若系统需要输入少量的参数,如修正系数、控制目标等,采用拨盘较为方便,这种方式具有保持性。拨盘的种类很多,作为人机接口使用最方便的是十进制输入、BCD码输出的BCD码拨盘。BCD码拨盘可直接与控制微机的并行口或扩展口相连,以BCD码形式输入信息。

(2)键盘输入接口。键盘是一组按键集合,向计算机提供被按键的代码。常用的键盘有:

1)编码键盘,自动提供被按键的编码(如ASCII码或二进制码);

2)非编码键盘,仅仅简单地提供按键的通或断(“0”或“1”电位),而按键的扫描和识别,则由设计的键盘程序来实现。前者使用方便,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后者电路简单,便于设计。

篇(2)

1前言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口的性能,即各要素和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性能是综合系统性能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机电接口技术是解决如何把机电及相关领域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设计出最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领域。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

机电一体化是建立在机械、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传感与测试等现代高新群体基础上的一种先进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由机械分系统和微电子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又分别由若干要素构成。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必须在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顺利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即各要素和子系统的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这个联系条件即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

在早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部分的设计是系统设计的中心。电能仅用于驱动,为系统提供动力。利用直流电动机的变速功能,虽然可以简化机械系统的传动结构,但因为无法控制运动部件的行程,因而程序自动化仍然是系统控制设计的主要目标。伺服电动机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可控,运动部件位置和轨迹的单独/联动控制使得柔性自动化成为可能。驱动电动机不再是机械运动链的起点,而成为联结机械运动和动力以及控制的接口。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已从“纯”机械的设计延伸到控制领域。计算机、数字电路、传感器以及自动控制理论已成为系统设计师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和软件设计已经成为表达系统设计思想和协调自动化工作的重要工具。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产品精度和生产效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提出了不断改进伺服驱动性能和发展控制算法的要求,而性能优良的伺服驱动既拓展了机械系统的功能、简化了传统的机构,又要求机械系统具有合理的惯量和更好的系统动态性能。传感器的在线监测确保了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反馈的信息通过闭环确保了先进控制理论的实现和产品的质量要求。机、电、信息的密切交叉已经使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部分的互相联结和影响成为设计必须综合考虑的重要内容。早期的机电一体化设计主要集中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随着设计实践的丰富和设计理论的成熟,机电接口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核心已经受到专家和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3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功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就是接口的设计。但现在对于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提出了机电接口技术的概念,形成了如下几点认识。

3.1机电接口技术的内涵

机电接口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它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子系统)和各组成技术之间的接口问题。研究这门技术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系统中信息能量的交互,融合各种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最优化设计。

3.2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简称机电接口)的功能

机电接口传递和转换信息和能量,并将机电一体化各组成技术的特性融为一体。机电接口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在子系统之间或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间建立连接,为信息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传递和转换提供物理通道。软件主要是提供系统信息交互、转换、调整的方法和过程,协调和综合机电一体化组成技术,使各子系统集成并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新的功能。

3.3机电接口的分类

机电接口包括人―机接口、动力接口、智能接口和机―电接口4类。

3.3.1人―机接口

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之间的接口,通过此接口,可以监视系统的运行状态,控制其运行过程,即通过人―机接口能够使系统按照人的意志进行工作。人―机接口是双向的,硬件包括输入/输出设备,主要有显示屏、键盘、按钮等。

3.3.2动力接口

动力源连接到驱动系统的接口,为驱动系统提供相应的动力。根据系统所需的动力类型不同如直流电、交流电、气动、液压等,动力接口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动力接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通过较大的功率。

3.3.3智能接口

智能接口主要存在于三处,控制系统到驱动系统、驱动系统到传感器、传感器到控制系统。智能接口的应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但可以得出它的一些共性:智能接口传递和转换各种信息,按照不同技术的要求改变信息形式,使不同的子系统、不同的技术能够集成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通常,智能接口是软件表现出的功能连接。

3.3.4机―电接口

执行机构与驱动系统和传感器之间的接口。将驱动信号转换成执行机构所需的信号,或将执行机构的机械信号转换成传感器所需的信号。

4机电接口技术对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影响

社会需求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当传统的机械技术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时,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结合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成了机械技术发展的必然。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之初,仅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简单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接口也比较简单,而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发展成为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系统,相应的系统内部的接口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各组成技术的研究已经进行得非常深入且日趋成熟,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单纯发展和研究各组成技术并不能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最优化。我们认为无论是系统设计理论还是系统集成和融合理论的研究都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复杂性,这两种理论都很难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具体的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机电接口技术正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系统设计、集成和融合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

现在,机电一体化正在向着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智能化必然要求系统各部分的结合要更加紧密,信息传递和反馈更加迅速准确。模块化必然要对接口提出更高的要求,接口在保持一致性的情况下还要能保证系统信息和能量的传递、技术融合。网络化要求系统的接口具有网络功能,包括现场网络、局域网和互联网功能。从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对机电接口技术的要求来看,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成为必然,同时,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必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5结论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系统不断融合各种新技术、新知识发展起来的。因此,从机械技术发展起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就决定了此技术的研究重点是各种技术在机械技术上的融合与创新。机电接口技术是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接口问题,使系统中信息和能量的传递和转换更加顺畅,使系统各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系统。机电接口技术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机电接口技术的研究也必然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促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分类号】:TU855

前言: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并引发了几乎所有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再加之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生产方式及其管理体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关于“机电一体化”含义尚未取得统一的定义,较为普遍的提法是“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对机电一体化概念所做的解释:“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功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还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概念的含义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系统最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它使生产系统柔性化,机电产品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场“机电一体化”革命蓄势待发。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背景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有逐步取代传统机电产品的趋势,这完全取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存在的优越性和潜在的应用性能。

(一) 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人身和设备事故,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机电一体化产品由于采用电子元器件,减少了机械产品中的可动构件和磨损部件,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产品的故障率低,寿命得到了提高。

(二)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三)使用性能改善

机电一体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使得操作大大简化并且方便、简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实现,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实现自动最优化操作

二.形势。

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一) 智能系统化

所谓智能系统化,是指机电产品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模式化和开放式的总线结构,机电系统各部分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组合,这是机电一体化和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另外,机电产品的通信功能大大加强,局部网络开始被大范围地使用。总之,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产品开始往着生物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二) 微型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将会高度融合微机械技术、软件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所以未来的机电产品系统能进行精细操作,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 规范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繁多,研制和开发工作相当复杂,所以需要制定一系列标准来规范生产过程。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机电一体化开始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迅速开发新产品,而且还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四)网络化趋势

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等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是为大势所趋。

(五)绿色化趋势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六)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初始化

 

 

1 数据收集 

系统初始化需要收集手工帐中的会计科目和各科目的余额,如从年度中间开始建帐还需要收集各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年初余额。所以需预先从手工帐中整理出各级科目的名称、层次、余额、发生额。在此要注意完整地收集最底层明细科目的余额、发生额,避免遗漏,以保证初始化时输入的数据的准确、顺利。 

2 编码设置 

帐务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在此主要介绍科目代码的设置。建帐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帐务系统,建立帐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在电算化帐务系统中除了象手工帐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会计科目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会计科目。如第一段表示总帐科目,第二段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段表示三级明细科目。在设定科目编码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2.1 系统性 

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帐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帐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可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2.2 一义性 

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于一个会计科目,既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又不允许出现同名的会计科目,但如果同名的明细科目分属不同的上级科目,则可以被系统接受而不认为是同名的会计科目。 

2.3 简洁性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输入凭证的速度。 

2.4 可扩展性 

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帐实现,而重新建帐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总帐科目编码长度由所选会计制度来决定通常为3~4位,而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以二级明细科目为例,总帐科目为其上级科目,银行存款、应收帐款、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总帐科目都有二级明细科目,银行存款通常以开户银行及帐号为明细科目,少则二三个,多则二三十个,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下设的二级明细科目一般都不会超过九十九个,两位长的代码应能满足以后添加同级科目的需求,而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总帐科目下的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与简洁性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帐款总帐科目下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更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目前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通常都提供了这一功能。因辅助核算中的项目代码与会计科目的代码完全独立,自成体系,项目代码只与其关联会计科目如前述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相关,不影响其他科目的代码设定,与科目代码的位数无关,非常便于扩充。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科目代码设置之后,还要设置辅助项目代码及名称。如果单位的会计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涉及外币,在建立科目体系时还要将外币考虑进去。会计软件中提供了复币核算的功能,在系统初始化时必须将外币资料输入系统,这些资料包括: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

3 数据输入 

完成上一步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帐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如帐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帐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提供了简化操作的方法,即只需输入最底层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和各上级科目的年初余额、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则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如果设立了辅助核算项目,各辅助核算项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也需在初始化时输入。余额输入完成后,计算机能检测余额是否平衡。在确认各项余额输入无误后,即可结束建帐,固化余额,避免以后对初始余额的错误修改。

4 记帐凭证类型最好只设一种通用格式 

查帐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手工操作时用分类记帐凭证来处理会计业务,分别装订整理记帐凭证,以便于凭证的管理和方便查帐。会计人员可以按常见分类方法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也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凭证类型。应当指出的是,记帐凭证分类不是一个必选项目,可以只用一种通用记帐凭证格式,即转帐凭证。事实上,电算化后,查帐完全能通过计算机来快速实现,计算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恰好弥补了手工查帐的缺陷。再者,设置了凭证类型,增加了一个输入项目,会影响凭证的输入速度。又因各类凭证要各自独立编号,凭证整理保管更为烦琐。会计软件提供记帐凭证类型设置功能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会计人员手工记帐时的习惯。所以,电算化后,无须理会记帐凭证类型设置项。 

5 初始化工作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可进入日常的帐务处理,如输入、修改、审核、打印记帐凭证、查帐、打印输入帐簿等工作。但系统初始化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篇(5)

一、会计电算化简述

1、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个单位中对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这里所指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某单位或某企业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会计工作办法,它是会计电算化在日常会计工作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应用,概括的说,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相关会计软件,完成企业相关的会计工作。它完全可以在各种现代计算机设备上替代我国传统手工会计完成或在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任务。

会计电算化的这个“化”字,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会计电算化属于人与电脑相结合的系统,他的基本构成包括一般的会计人员、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它的主要核心部分就是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部分。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与定点开发阶段;第二阶段: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阶段;第三阶段: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不断成熟阶段;第四阶段:会计电算化软件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阶段。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健全

手工财务处理的不少企业由受过计算机培训的主管会计人员兼任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由于有关人员不能按系统的要求设置,使得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一旦记账凭证出错,将直接导致账表出错。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都由机内凭证提出数据,即使篡改了计算机储存的凭证数据、单从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中难以发现问题。特别是业务量大的单位,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2、电算化软件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缺乏对传统手工模式的改造,对会计信息系统设置和调整不够。第二、数据格式千差万别,兼容性差;由于各软件公司相互缺乏交流和沟通,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很难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流。第三、系统内部衔接较差

第四、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第五、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3、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2)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培训没有系统性。(3)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

4、存在的安全性风险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会成本风险,第二、技术风险,第三、政策制度风险,第四、社会风险,第五、网络环境下的风险;在网络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极易破坏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数据文件和应用软件,使数据文件突然出现不明真象的丢失,以及应用软件无法正常工作。

5、重视计算机的因素,忽视会计人员的因素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是主要因素,财会人员是次要因素。认为电算化会计取代传统型会计,即可取代会计人员的算账、报账等工作等。此外,外部环境也促成了这一现象,为了对付这样的达标和检查,各单位不断地提高计算机档次,但却缺乏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关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

电子商务、网络会计、网络财务已进入会计电算化领域,但是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首先,许多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我国企业要使会计电算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核算效率,推动会计电算化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中,多数单位缺乏对手工系统进行充分分析的意识,很多企业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2、建立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

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强化安全、保密措施,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实行保障控制。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要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另外,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进修。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对于加强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非常关键的,在现实中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对于会计内部信息系统的保密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各方面着手:第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控制。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第三、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安全控制。第四、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安全控制。第五、会计信息系统的病毒的防范与控制。

4、加强对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相应的提高了。好的企业会计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也已从以下几点来考虑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第一、及时调整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第二、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进修和培训,第三、组织进行不定期的相关业务考试与考核。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58-01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经济的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在职业技术学校加快培养既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成了迫切问题。探索和实行不同专业的理论与实习教学结合进行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大势所趋。本文结合笔者所教《电子技术基础》课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情况发表几点看法。

第一,由于《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发展快、应用广、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难度大,教学内容又较抽象。而技校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差普遍没有学习兴趣。如采用传统的专业理论和实习教学分开的教学方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对课程一开始就讲的抽象内容从未接触过,所以听起来理解肤浅,教师讲课事倍功半。即使是最好的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有了大致的理解,学到后面也仍然不会实际操作,达不到训练职业技能的目的。等到实习阶段,由于当时对所学内容理解肤浅,很多又已经忘记,只得从头再来一遍浪费了课时,缩短了操作训练的时间,对技能的形成很不利。

一体化教学是在备有电化教学设施,具有讲授、实验、实习等多功能的教学场所内进行的。教师在现场讲授、演示、示范、指导学生,学生在现场边听讲、边动手。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对技校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动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具备“能源”,促进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促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高效率活动;促使其产生探究心理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动脑思考。学生有无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以该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教材处理上,由于一体化教学强调讲、练结合及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但旧教材存在专业理论教材和生产实习教材内容重复、教学进度不够协调等缺陷。因此,我们在以部编教材为准绳、结合我校一体化教学特点而精心组织编写了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一体化”教材。新教材在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专业理论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依据,技能训练以专业理论教学为指导的原则下对该课程进行宏观设计和微观细化。

所谓宏观设计就是指对整个课程的安排。首先,将该课程分为三个知识点:基本电路、理论要点、实践要点。其次,明确整个课程的最后设计目标(一个或几个规模较大的、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覆盖面广、学生感兴趣的核心实例),以这些核心实例电路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动力,逐步深入、全面展开课程内容。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一体化教学将以教师讲授为主改变为以教师指导为主。教学的好与坏,主要看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活动,自我实践。它立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可采用以下几种:

1、讲授指导法:就是教师利用挂图、实物、实验电路、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微观物理现象形象化,引导学生接受新概念、新知识。并注意启发、提问,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通过讲中练、练中讲引导学生技能技巧入门。例如:介绍电子线路中使用的各种半导体器件。首先尽量多地展示各种半导体器件,使学生在外型、型号、封装上有一个初步印象,再借助结构模型、示波器、晶体管图示仪等教学仪器使微观物理现象形象化,让学生发挥形象思维能力,使其接受较抽象概念、原理和特性,从而培养了抽象思维能力。

2、示范指导法:就是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向学生进行操作演示,通过教师分解动作的示范及连续动作的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加深记忆,为学生操作打好基础。例如:介绍焊接装配技能时,电烙铁的正确使用方法、温度控制,焊接技巧。

3、练习指导法:就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技能)练习步骤,使学生逐步提高感觉技能、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技巧,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例如:用印刷电路板组装半导体收音机。先做分解练习:焊接技能第一步,清洁电路板。第二步,测量管件好坏。第三步,元件、电路板焊锡。第四步,依据要领焊上元件,控制好焊接温度,掌握好合格焊接标准等。再做连贯的完整焊接,要主次有序,轻重有节,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及时纠正错误,使学生的操作达到熟练、规范、正确和科学,进而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

第四、在能力培养方面应切实注意提高学生“一看、二算、三选、四干”的综合能力,为以后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一看,就是能看懂本专业中电子设备的原理图,了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在看懂电路图之前必须对一些电子元件有所了解(因电子电路有别于一般的电工线路使用了半导体器件),例如对晶体二极管首先需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如二极管的结构、类型、符号、特性、用途等。知道所有的二极管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单向导电性――加正向电压时导通,加反向电压时截止。在讲授二极管的导通特性的同时给同学演示,并且让他们自己动手,在掌握万用表使用的基础上测量二极管的电压和电流、正反向电阻,让同学们从感性上认识二极管的特性。这样,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二极管的了解。另外,为了能看懂基本原理图,应加强基本概念和各种典型的基本电路单元的介绍,包括工作原理 、信号流程,此外还要教会学生这一单元电路在图纸上是怎样找到,它的标志性电路或标志性元件是什么?因为图纸是分析与检修故障的重要一步,所以必须使学生具备识图的能力。

二算,就是对各个环节的工作性能会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估算。例如三极管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起放大作用,用作放大作用时,必须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输入、输出电阻,这就要求会近似估算法。在计算的同时让同学清楚分析三极管的目的是为了设计合适的放大电路打好基础。

三选,就是经过基本估算后,选择合适的电路和基本元器件。如在整流电路里,为了选择合适的整流二极管,必须估算它的最高反向工作电压、最大整流电流,然后根据这两个重要的参数选择合适的整流二极管。如果二极管的耐压值过高,则二极管有可能被击穿,学生实践时发生此故障,他们就很容易明白选择合适的元器件的重要性。同时为他们的设计打下很好的基础。

四干,就是会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电路,并且能安装调试。

总之,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既能学习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能在实习操作中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具有会思考的大脑”,又能“练就一双灵巧的手”。通过一体化教学,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理解、解决生产实习中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一体化教学又能造就一支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这些教师既能结合实际进行更深的理论探讨,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体化教学的开展,会给技工教育的教学改革注入一份活力。

参考文献

篇(7)

引言

从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研究和推广了机电一体化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使用,这些国家以微电子技术为前提,以计算机先进技术为核心,大量运用自动化技术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机械设备中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了本国的煤炭工业。此外,这些发达国家在设备运行方面,设备的全自动化监控水平也在逐渐完善。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煤炭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大对综合采煤机械设备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机电一体化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改进综合采煤机械设备的相关技术,为我国煤炭企业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一、我国综合采煤设备机电一体化的现状

我国煤炭行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煤炭的产量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综合采煤设备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国产采煤设备比重逐年呈高速上涨趋势。为了进一步满足煤矿行业的高效高产要求,综合采煤设备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微电子技术能够整体提升采煤设备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与易维护性能。

虽然我国综合采煤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和国际先进煤炭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国家科研院和厂商合作研制出了交流型电牵引综合采煤机,但是其中的电气关键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此外,重型工作面刮板的运输设备等还处于研究状态,微机控制软启动系统并不具有综合采煤设备工况的故障检测功能。总之,我国综合采煤设备机电一体化还处于起步极端[1]。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我国一些煤矿企业不断对综合采煤设备的进行技术的改进。采煤机采用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从液压牵引转变为直流型电牵引,提高了牵引的速度,也克服了液压部件难以避免的技术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交流变频型电牵引系统逐渐取代直流型电牵引系统,使得采煤机采煤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采煤机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此外,随着微电子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采煤机的监控系统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综合采煤设备的自动化技术水平。使得综合采煤设备具备了:自动管理、监控工况、诊断故障、采集和整理数据、人机对话、故障报警等功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设备的性能和功效。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体现在:增强了一些自动化操作的功能与自动化调节的功能,使得采煤设备的可靠性能得到提高。利用自动化诊断和停电措施等先进技术后,改善了综合采煤设备的操作性能,具备了不同程度的自动化监控功能、自适应能力和智能化等;使得设备结构更加简单化。因为交流型机电利用的是微机控制,使其具备了直流电机的调速功能,还具备了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机械光量小、工作效率高等特征。生产综合采煤设备方式朝着柔性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和改进。电子技术的大量应用,使得综合采煤设备的检测盒控制水平得到了提升,提高了自动化的程度、诊断设备故障的能力和监控检测水平[2]。

三、综合采煤设备的改进和相关技术的探讨

(一)综合采煤设备的改进

综合采煤设备具备重型化、强功能化、大功率化、高性能化等特征。而高效高产的综合采煤设备技术将会朝着大功率采煤机、交流型电牵引、智能化监控检测、强功能化和软启动的运输机、高操作阻力和电液控制的液压支架等方面改进[3]。

(二)相关技术的探讨

(1)检测传感器

对检测传感器的研究包括电流电压、功率测定、电机温度、油液压力、油液温度、液位高度、牵引速度、电液阀等主要方面,但是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企业需要加大对核心部件的研制力度,例如:采煤机机身的倾角、摆臂角、牵引速度、牵引力、移动方向、煤矿和岩石的分离等。此外,煤矿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设备传感器的结构性能、测量的精度与测量可靠性。

(2)监控装置

在研究检测传感器的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对综合采煤设备的控制性能和维护能力的研究力度、检测各种工况参数的不同,在通过微电子计算机处理和运算后,需要按照预设动作值进行相应的维护动作。此外,当机组出现故障时,结合井下工作的实际情况,依靠光和声发出警示信号,显示故障的具体部位和故障的性质,对于这些过程的完成需要利用微机控制。

利用微机软件系统具备运算简便、灵活性强等特征,且对综合采煤设备实行智能化和自动化功率管理。企业需要进一步研究对采煤机摆臂的自动化调高控制技术。

(3)监控工况与故障诊断

采用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诊断采煤设备是否存在故障,保障采煤设备能够进行自动化诊断和自适应。对监控工况与故障诊断的研究主要包括:综合采煤设备的故障诊断装置、采煤机的综合工况监控装置、采煤机故障诊断系统、刮板运输设备的故障诊断等内容[4]。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并具备多种传感设备的监控检测与故障诊断设备成了先进综合采煤设备的特征。企业要加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中的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1]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 刍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 [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121-145.

篇(8)

近些年,随着电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电机的相关理论、生产、运营都日益臻熟。而与之相关电机拖动课程通过不断改进、优化和完善,至今已经形成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电机拖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和专业知识也是多方面的,涵盖了电、磁、机等内容。而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培养出符合当今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理论和实践是分开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理论老师只侧重专业知识方面的传授,而实践教师则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脱离实践。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扰,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做好电机拖动过程中的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优化和改良电机拖动教学

(一)与时俱进,将教学内容和当今科技发展水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推动电机拖动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电机拖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电机拖动教学应该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新型的电机拖动内部线路中,都综合运用了自动控制调节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因此,实现对电机拖动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是当今时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电机拖动技术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手段。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统一化教学和多样化教学

电机拖动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考虑到它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良,自身已经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业内容,所以在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时,一定要符合当前的科技发展的趋势,适度的将一些新技术引入到教学课程中,在保证教学内容不会过度臃肿的同时,又能将现代科技和教学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将简单编程控制器技术引入到电机拖动课程中时,可以将课程更改成为“电机拖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电路专业教学课程”,通国对电机拖动新引入的技术、零件、理论、工艺以及实践等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电机拖动和简单编程控制器电路专业教学课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目前电机拖动课程的发展趋势和教学重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而且还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范围。

(三)突出教学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

电机拖动教学是电机拖动技术的理论基础,它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学好了这门课程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掌握和了解电机拖动技术,也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增加了一个无形的砝码,所以做好电机拖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电机拖动的特殊性,要求这门学科的除了要有基础性的内容之外,还应有专业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电机拖动课程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突出课程的专业性、实用性。

二、电机拖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实际参考

电机拖动课程讲述的主体是机械器件。而机械器件的表现形式以及对电气实行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础,也是了解电气线路控制原理的重要途径。电器和机械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机械生产自动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控制线路学习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对专业设备机构、运行形式、电气和机械的有机集合等方面有着足够的了解。

(二)做好理论准备工作

篇(9)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电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高压电网骨网架的形成、智能电网的建设以及各类清洁能源的接入,对电网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业务发展也进入了以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大规划”体系为目标的新时期。因此有必要加强电网规划设计,以实现电网规划业务。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非常多。

一、 电网规划设计的问题

负荷预测方法及特点。对电网负荷进行预测是电网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但是由于电网负荷具有不准确性、条件性及多方案性等特点,导致负荷预测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虽然目前预测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何时何地适合采取什么方法,都是根据设计人员的实践经验确定,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如何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得到准确的预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电网网架设计方法及特点。电网网架设计是电网规划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电网网架与电网的供电能力、可持续发展性及经济性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时受到多种外界条件的约束。目前电网网架设计主要是根据电网具体情况结合设计人员的实际经验,用电气计算进行核对的试探法,这种方法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探究更为科学的网架设计方法势在必行。

电网的差异化规划设计方法及特点。近年来,自然因素对我国电网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如何能够改变旧就的规划理念,提出新的设计思路,是未来电网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差异化设计理念,因此对这种理念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 电网规划设计技术研究

1. 负荷预测思路与步骤

负荷预测的基本思路

要对电网进行相对精确的负荷预测,在进行负荷预测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用地性质和区块划分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区域的历史和现在用电负荷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对区域分类负荷密度及总负荷进行预测;对小区负荷进行初步预测及修正。

负荷预测步骤

第一步,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收集数据包括以下几种:过去几年的全部用电量、购电量、分类售电量及目前用电大户的位置、范围、负荷等历史电量负荷数据;城市总体规划、部分地域的详细规划资料等。第二步,基础数据校正。收集的基础数据通常不完整、不准确,解决方法是加强电网规划工作,避免交叉供电,同时城市规划尽量对整个城区进行,避免数据的二次处理,同时加强规划管理,逐步获得数据。第三步,基础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总电量负荷、分类电量、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等基础数据及参数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为下一步的预测做好准备。第四步,对历史总电量和 GOP 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对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研究方法通常有两种:弹性系数分析法和 GDP 单耗分析。第五步,对 GDP 增长和人均用电量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目前人均用电量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了解现阶段该城区的人均用电规模,同时结合城区的未来发展规划,能够根据人口状况预测未来负荷。第六步,近、中期分类负荷预测。根据规划区域的分量电量预测,考虑不同行业用电最大负荷的小时数,对负荷进行分类预测。第七步,远景电量负荷预测。要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负荷进行预测,由于聚现状年代久,并且多数区域用电达到饱和,通常预测采用的方法是负荷密度指标法。

2. 电网网架设计方法

电网网架设计受到外界各种条件的影响,同时在设计时缺乏合理的科学理论指导,传统的设计优化方法主要包括解析法、迭代法和枚举法,但是都存在无法解决的缺陷之处。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探究了遗传算法的网架优化方法,和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主要具备以下几个优点:不需要辅助信息;可以进行并行计算;求解过程逐渐趋向最优值,而并非只有最优值的结果。

基于遗传算法的输电网规划通常对于电网规划设计采用静态决策处理,即以目前现阶段的电网为基础,以末期的电网为目标。但是由于受到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输电网的规划模型属于离散、非线性的组合优化问题,所建立的函数具有极值性的特点,采用普通的方法会有较大的缺陷,因此可以采用遗传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如下:依照新建线路和系统的费用之和最小作为目标,根据相应的约束条件将模型进行简化如下:

上式中Cj是指支路 j 中新增加电网线路的耗费;Xj是指新增加电网线路的回路数目;Rj是指支路中的电阻;Pj是指该支路的有功功率。

基于遗传算法的配电网规划传统的配电网规划设计优化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是选择预想的环境,采取已经确定的规划参数,从而确定出性价比最优化的方案。但是这种规划方法缺乏必要的适应性和不确定性。与传统方法相比,遗传算法不受连续或者是离散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将约束条件转换成惩罚因子而消去,可以建立如下最短路径的模型:

上式中,d i表示架空线的等价长度;n表示总的道路数,Ω表示总的道路集合。

3. 电网差异化的规划设计。电网差异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在满足电网设计安全、可靠、经济的基础上突出重要因素,对电网的重要供电电路进行差异化设计,当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时,能够保证电网的核心网架、重要负荷及战略性通道等关键线路的可靠稳定运行。

电网差异化设计的方法。电网差异化设计主要包括电网的重要输电线路确定、差异化电力平衡及核心骨干网架设计三个方面。重要输电线路的确定包括核心骨干网架的输电线路、重要发电厂的输送电路及战略性电路等;差异化电力平衡主要保证两个任务:其一,重要用户的负荷预测;其二,灾害后电力系统的电力平衡;核心骨干网架的规划设计必须坚固“大”“小”电力系统,设计过程需多次交叉反复。

三、电网规划设计的评估

电网规划设计完成后,对其质量的评价,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作者经过长期分析与研究,对电网规划评价体系提出以下要求。(1)能正确对电网可靠性做出评价。这里要强调的是,评价主要对象必须有电力不足期望,供电可靠率,供电可靠率,系统缺电指,平均系统缺电指标。(2)能正确评价电网的安全性。安全性主要是指系统评价负荷率,电压合格率,短路电流等。(3)能正确评价电网的经济性,经济性包含建设投资安装费用运行维护及网损的费用,停电损失费用等。(4)能科学评估电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对未来的适应性。

四、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因对电能的需求不断的提升,所以在供电质量方而有了更高的标准。因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电源供应,而人们的生活也需要稳定的电能供应,所以电网要合理的规划,保证电能稳定的供应,为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优质的电能。

参考文献

[1]金华征,程浩忠.电力市场下的电网灵活规划方法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29-2

0 引言

电工基础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它是以下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石――电路和磁路理论、电磁测量、电机与继电接触控制、安全用电、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同时它又是电工进网的知识宝库。对于内蒙古电力的新入职员工首要的基础培训,它的知识地位与储备关系着电力员工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一体化改革,不仅让学员扎实理论知识并且加深对电力知识的理解。

1 教学一体化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2 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现有模式的优缺点

现有的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模式不仅满足教学一体化要求,而且符合电工基础理论特点。

电工基础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①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②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③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训室构成了一体。

按照试点教学反映的情况,①学员学习兴趣高,自学能力变强,理解电工中的概念深刻而具体;②教员讲课时间变长,但是教学效果好,教学兴趣浓,更快激发学员的思维;③实训室利用率合理,实训耗材更合理化。

虽然试点教学非常成功,但是也突显出一些问题,总结如下:①与其他专业的联系有所欠缺,导致学员虽然学到了但是目标不明确,学历教育中不用考虑这方面,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才是每一科目的最终目的。②实训围绕理论,但有些项目的实训过于简单,应该考虑用软件模拟试验,节省课程整体用时。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下一步研究如何改进。

3 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改进

3.1 实训重点内容的确定

电工基础里的内容是很多电相关专业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建好电力工作人员自身的高楼大厦。学以致用是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电工基础的教学一体化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明确实训科目,明确重点的方向。经过一番教学试点与考虑,下面列举以下科目:

①电力系统。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R-L-C科目模块的试验,是未来学员掌握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网参数及等值电路方面知识的基础,以及系统振荡等方面的原理。基于此,在教这组实验时,介绍其对后续科目的影响。

②电力营销计量。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P-U-I-R科目、单相-三相、三个重要三角形模块实验,是电力营销专业计量方面的重点。基于此,在教这组实验时,应将计量知识提前介绍与讲解。

3.2 相关软件教学融入教学一体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不仅让学员手动实验,更应该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加入相关实验软件的学习,为未来学员在各自岗位中的创新能力加砝码。下面推荐一下实验教学软件。

①Proteus软件介绍。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EDA工具软件。它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器件。

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中,该款软件能够清晰仿真简单电路的实验,不仅能得到相关定律,而且能模仿一些器件的反应时间、充放电等时间,如图3-1电容器隔直通交实验,图3-2电容器直流时,图3-3电容器交流时所示。

②MATLAB软件介绍。MATLAB中的Simulink提供了动态系统建模、分析和仿真的交互环境,能够实现交互建模、交互仿真,并允许用户扩展仿真环境等功能。Sim PowerSystems是Simulink的一个专用模块集。该模块集包含电气网络中常见的元器件和设备,以直观易用的图形方式对电气系统进行模型描述。模型可与其它Simulink模块相连接,进行一体化的系统级动态分析。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中,一般用SimPowerSystems仿真三相交流电为电源的一些简单对称电路与不对称电路的试验,而且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电力系统仿真也多数用Simulink来做仿真,这样既能做出实训室内不能演示的非对称电路的试验而且调动学员探索知识的热情。图3-4 Simulink中有关电力系统的模块集示意图。

另外也可以用MATLAB中的MATPOWER, MATPOWER能用其本身提供的电力系统模型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不仅方便简单,而且快速精准。

对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最优潮流,MATPOWER能计算出满足经济性与安全性的结果。电力市场下的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OPF)是进行现代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重要依据之一,OPF以数学优化理论和潮流方程为基础,把电力系统经济调度和潮流计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电力市场环境下最优潮流的模型越来越复杂,任何形式的目标函数,都可以包含表示电压、电流、功率限制的约束条件。在约束众多的情况下,最优潮流都能将它们整合到统一价值标准下进行协调。这样宏观上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员深刻了解电力营销概念。

3.3 小结

综上所述,从两方面改进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综合MATLAB、Proteus的一些教学仿真功能与电力系统、电力营销计量专业知识,将能满足仿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需求。

比如在电工基础简单的系统振荡、短线、短路等故障,

MATPOWER能计算出相应潮流结果,让学员深刻认识到电力系统的宏观性与重要性

4 总结

电工基础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本文重点讨论了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深化教学一体化。

参 考 文 献

篇(11)

电子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对本专业学生实现对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良好的基础作用。其学习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多数中职教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此现象,我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探索与研究。现将分析结果呈现如下: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写陈旧,不能充分契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如今,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授该门课程时采用的多是电子技术基础这一教材,这一教材虽然很好地阐述了现代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典型电子元器件及其应用等诸多电子类专业学生应当熟悉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但因为是由大学教材直接改编而来的,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习者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理解、接受能力。

中职学生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成绩较为落后、文化素质稍微欠缺,更谈不上同知识层次水平更高的在校大学生相比了,这就使电子技术基础这一教材的编写远远超出了一般中职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范围。

2.传统教学方式盛行,不能很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探索实践中,我发现多数中职教师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主要使用“板书+讲解+实验”的落后教育模式,即:教师先照本宣科地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强硬灌输给学生,随后再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实验操作又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教师提前将实验的目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等事无巨细地一一讲解给学生,然后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特定实验。殊不知,无论是在课堂讲解活动中,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都更为侧重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及有效锻炼。

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中等职业院校电子专业的宗旨在于培养具备高超电子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则仅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及掌握实践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理论知识点即可,并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范围做过多的要求。

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认为,中职教师在教授电子技术基础这一课程时,应当恰当而灵活地使用教材,既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材所给出的理论讲解知识点,同时又要对其中难度较大、知识结构陈旧的内容进行大胆舍弃与删减。只有实现教材内容的创新整合,才能保证教材内容同中等职业学生知识水平相契合,才不至于因为难度过大而使中职学生失去对相该科目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如,在教学“多级放大电路”这一知识点时,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实际接受水平,教师只需要将其中蕴含的电子学定理直接讲述给学生,“电路对放大信号而言,属于串联关系,前一级输出的信号就是后一级输入的信号,多级放大电路总的放大倍数为各级放大倍数的总乘积。”这样一来,就不用再向学生详细讲解该定理的具体推导计算过程及验证过程,既节省了教学时间与精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该定理的学习难度,有利于所教中职学生实现对该知识点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与记忆。

2.教学方式应侧重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

传统而落后的“板书+讲解+实验”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电子专业中职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优化模式及方式方法,既要确保其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实际教学效果,更要侧重于其对所教学生电子专业技能提升的积极推动作用。这其中笔者常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及“案例教学法”这两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如,在教学“集成运放的使用常识”这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集成运放是否能完全取代交流放大电路中的晶体管?”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认真阅读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电子设备尝试进行探究性的操作实验,这样既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实践探究过程也确保他们充分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这些都将为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及时、有效地解决更多的工作难题。

再如,在教学“扩音机”的相关内容时,我在课堂上为学生出示了如下案例:某双声道扩音机的制造厂最近出现了一次严重的产品质量危机:新来的工人因为对操作流程不甚熟悉,导致在安装过程中犯了二极管接反的低级错误。请问这一错误将会对该工厂制造出来的双生道扩音机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如果你是该工厂的负责人,你会如何避免工人再犯此类错误?

随后,便要求学生在这一案例的背景下,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交流与沟通。如此,便借助该案例的设置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思考方法,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借助自身所学的电子学理论知识轻松自如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