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5 09:34: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篇(1)

昝。中国汉字,上下结构,部首为日,总笔画数为9。主要释义有:同“咱”;姓氏;表示时间的模糊位置。汉字,是中文的记录符号,也在日文、朝鲜文等文字中使用。与英文、俄文、印地文、阿拉伯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汉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单词的单音或多音表义不同,汉字一般单字单音表义。

汉字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经历阶段: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都在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相关概念

1.1平面设计的概念

平面设计的英文翻译Graphic Design, “graphic” 直译是“绘画的”意思,但称其为“图”更为准确。“图”“文”在平面设计中尤为重要。

1.2字体设计的概念

标准字体是指经过设计的专用以表现企业名称或品牌的字体,标准字体的设计可划分为书法标准字体、装饰标准字体和英文标准字体的设计。装饰字体是在基本字形的基础进行装饰、变化加工而成的。它的特征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印刷字体的字形和笔划的约束。

二、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2.1文字的信息传达功能

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比较抽象的思想,担当起信息传达的功能。字的开始形成,是为了表达己意,使它能够传承作者的思想。

2.2文字的视觉识别符号特征

文字是视觉传播体系中一个基本的元素,具有地域文化的限制,但在这个范围内,它的传播方式是直接有效的。对文字进行不同层面的了解是做好平面设计的基础,也是做好信息传播工作的基础。

三、汉字的图形表意性

3.1汉字起源及演变过程

3.1.1汉字的起源

文字源于图画---人类文字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宜昌杨家湾遗址中170余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直到3300年前,商朝晚期遗留下的甲骨文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3.1.2汉字总体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开始,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这几个主要字形阶段。汉字的演变可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汉字字体的变化。由不规则字形到统一方块字形的变化(甲骨文到小篆);笔画线条粗细、由圆转绵长转为平直方折的变化,线条文字变为多笔画文字(小篆到隶书);汉字的图画意味则完全消失,更加简洁化,符号化。

第二方面,汉字结构的变化。有以下几种方式:字体删繁就简、结构简化、变换部位、由同而异、由异而同。

3.2汉字的象形表现

3.2.1汉字的图式表现与启发

春秋战国时期刻画在祭祀青铜器上的极富装饰感的鸟虫书,以及民间的图案文字相结合的文字,其趣味性以及巧妙的构思给当代平面设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另外“殷周古文”的直观性和显著的象形特征,能表达出复杂的情绪和故事,传播效率高。对现代的视觉图形化和情绪性表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3.2.2汉字的书法表现与图章表现

书法早已发展为一门艺术,不同的书法字体有着各自的风格,审美意味和形式构造,吸收书法中的艺术成果可以丰富字体内涵,提高字体本身的艺术效果。

印章中的文字字形变化多样,布局朴实自然。在篆刻中,构图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印文的安排要求均称协调,并注意文字间的繁简、疏密、欹正以及相互之间的虚实呼应关系。这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构图与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在现代设计中篆刻也作为常用的元素出现。陈绍华的北京奥运标识“京”以印章为载体进行的字体设计,单纯有力,同时又不乏图形感,传达的信息一目了然。

3.3汉字的意象表现

3.3.1汉字造字的形声阶段

指示、会意方法的造字法,对汉字的创作进行了很大的补充。指事是汉字从具象向抽象表现的关键,它通过抽象的符号的表示意义,或者在已有的象形母体上添加抽象的符号表示意义。

3.3.2汉字的文化映射

汉字的表意,受到了社会、时代、政治、宗教、艺术、观念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演变中,观念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汉字的构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田力为男”、“女在室内为安”等,许多汉字被添加了既定的道德内容,汉字在统治者传播的思想下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四、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1汉字的图形应用

4.1.1添加具象图形

添加图像的手法要把握好字和画之间的分寸,不要因为图画而失去了字的抽象性,这点在标志设计中尤为重要。同时要求传达效果清晰明了,在视觉形式上达到图形与文字的均衡。

4.1.2汉字图形化

与添加具象图形手法不同的是,汉字图形化是把文字本身当作图案来设计,图案可抽象可具象,同样也是设计中的常用手法。

4.2汉字的结构应用

4.2.1从笔画上来讲

汉字的形体由笔画构成,因此改变笔画的形体样式或调整变动笔画都可以达到改变造型的目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改变笔画的形体样;二是改变笔画的大小粗细;三是改变笔画的质地。

从字形结构入手也是设计方法之一,寻找形态和概念间的关系,对其形态和特殊笔画进行分析,利用有力因素进行创作。例如在靳埭强先生的韩朝统一招贴中利用“朝”,“韩”共有的偏旁进行设计,巧妙的表达朝韩两国的关系,一目了然,视觉效果简洁明了。

4.2.2从空间上来讲

通过改变单个文字的空间布局,以及字与字间的空间位置,以达到创作目的。笔画的重叠,字体的连接、断裂都可以对原有的平面空间进行分割整合,使之纵深化或成为视觉焦点;汉字的立体变化,将平面造型转为立体图像,形成了浮雕效果,波浪效果等,在许多标志设计的案例中也有不少使用立体造型的,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

五、汉字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在数码、网络空间中,汉字设计不只是静态的出现。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动态的字体设计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它的运用要兼顾汉字的易读性,其易读性的相关因素包括:字体类型、笔画粗细和多少,字体点数大小、跳动闪烁的速率和时间、出现位置和移动方向。这些都需要高要求的技术性和强有力的设计表现力。

结语:

综上所述,汉字可从多角度进行设计,把汉字的演变历史及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或是把现代的新媒介、新材料、新角度运用到现代设计中。不断地创新和拓展汉字设计运用的领域。

篇(3)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9—0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几千年来,汉语从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氏族语言发展到比较复杂、比较发达的民族共同语;汉字也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就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就像圣书字、楔形文字,还有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这说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属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许多民族的文字都变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汉字系统是否也正在逐渐失去其表意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一方面,汉字的表意性为语言文字学者充分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曾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2)‘表音’体系”。高名凯在《普通语言学》中写到:“中国的文字(汉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方块字为止,都脱不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另一方面,曾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虽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声和假借结构方式的大量存在,现在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越来越多。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中:“……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左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对文字性质的定性中也曾表明观点:

“近代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学者,起初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种类型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们简单的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一时间,汉字的性质有了“表词文字”说、“词—音节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词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其实都包含了汉字作为表意系统文字的基本特点。下面本文就关于汉字为表意体系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字形的演变情况来看

《说文解字》叙中如此描述文字的起源: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可见,汉字脱胎于图画,并冲破图画发展成了记录语言的笔画符号系统。由包羲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初造书契直到甲骨文字的出现,“盖依类象形”,这里的象形,透露出文字与表意的图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文字的表意性是不容置疑的。

甲骨文的出现到现今通行楷书的确定,文字发展的轨迹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

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被统称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作为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许慎总结的“六书”除转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经相当发达。其次,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证明。但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内。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会意、指事和形声字也都有很强的绘图性。金文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随着绘图性的逐渐减弱,偏旁意识逐渐增强,由于认识到六国文字不统一造成的不便,秦国便以秦系篆书为基础,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线条化、减省化、定型化的特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形体随趋于简易,笔画渐趋平直,形体结构渐渐繁复,但高度象形,随体诘诎,表意性很强却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

(二)秦汉的隶书

文字字形的演变都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在以小篆为“正体”的秦代,已经出现了隶书作为“俗体”辅助书写。在秦隶的基础上,汉隶逐渐成形。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巨变,笔画的方折使得汉字在逐渐简化的基础上向符号化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个大步。这样的变化好像使得汉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瓦解汉字的表意性,汉字形义间约定俗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字形的渐变而改变。在字形的演进中,汉字音义的结合也一脉相承。所以汉字的表意性并没有在隶书的出现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延续着。

(三)魏晋以后的正楷

篇(4)

自从学了《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个单元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的伟大。

汉字起源于五千多年前,从仓颉造字到如今,它们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样子。经过这次汉字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了解了许多关于汉字的字谜、谐音歇后语、汉字的演变等知识,汉字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小精灵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当我写作文的时候,它们在我的笔尖下,或嬉戏,或玩笑,或唱歌……让我不禁感觉到汉字的神奇,它不仅能精确地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还能让前辈的成果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我爱你,汉字》这课的“一点值万金”小节中,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细心,不能写错别字,你看,因为挂面厂和进出口公司没有认真检查,使乌鲁木齐的“乌”变成了“鸟”,让十八万元付之东流。还认识了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王懿荣,是他让沉默了几千年的文字浮出水面。

看着这些有色彩,有气味、有灵魂的小精灵们,你会为它们动情。我坚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汉字将越来越被人们所珍爱。

五年级:向天歌

篇(5)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文字的学习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对于接受初等教育小学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更是重中之重。然而汉字的学法众多,对于小学阶段,我们的课堂教学则更应该侧重于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谈谈小学教学中汉字的趣味性的一些学法。

一、 汉语学习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

自1958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式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方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得到迅速地推广。200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汉语文字法》,第十八条专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音和注音的工具。”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汉语拼音法案的地位,而汉语拼音作为初等教育小学阶段中国语文教育的内容来讲,对认字、识字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无可替代的。

目前中国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多种形式结合识字等等。无论是哪种方法,都要学习汉语拼音。汉字的读音用拼音注得一清二楚,学生由此可以自己查字典,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如果把字典当作是识字的拐棍的话,那么拼音则可称之为“制成拐棍的木材”,可见,拼音的基础性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可以对注音课本、读物中的汉字进行识记,对已学会的汉字进行拼音标识,双向学习。同时,中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识字过程中,教师可以制作色彩艳丽的汉字,拼音教具来辅助课堂教学。拼音识字法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提高识字的扎实程度,并且可以有效地纠正地方方言语音,提高语文文字的规范化以及普通话的推广。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适合没有文字基础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

二、 从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演变谈汉字的学习

我们知道,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倘若我们能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做出正确的分析,那么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大部分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有着极大的帮助,适合小学中高年纪的学生学习汉字。

我们都知道汉字中的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对于一些汉字,我们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对汉字字形的掌握可以更好的了解字音字义,可以轻松地掌握一系列类似结构的汉字。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字义和字形,对学生进行对比性的渐进式识字,会更快更好的完成汉字的学习,适合于字形相似汉字的教授,辅之以课堂板书、简笔画形式分解教学,做到生动不呆板。同时,汉字的形体演变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个阶段,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在教学中遇到个别偏难汉字,教师也可从汉字的演变起源来讲解,以历史方法研究汉字,可增进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 汉字教学与多媒体及游戏活动的结合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有了教学活动,就有了教学手段和工具,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而已,且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等教学媒体的出现已逐渐代替传统的书本、黑板,并在教学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辅助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目前迅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再是单纯的教学手段,它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可以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在教学中,媒体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说,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是很有必要和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轻松简单,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演示;二是就小学生智力因素的特点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需要得到有效地集中,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很生动有趣,学生们可以在观看影音视频中,通过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改变教学情景,从而达到趣味学习汉字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有条件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课件,完善自己的素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将传统意义教学上无法展示的东西在多媒体中进行展示,可以播放一些有关汉字教学的课件。包括文字起源的传说、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类型、汉字的字义特点、同音字、相近字,扩展到各种词语,成语,俗语,以至在各种语境中汉字的应用。

篇(6)

汉字与书法的关系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的切入点。我认为要讨论简化汉字是否应该入书法,就应首先理顺书法与汉字的关系,只有在明确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的理解简化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书法不能脱离汉字

简单的定义书法,那就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这就说明,书法作品所写的必须是汉字,写了汉字才是“书法”。我们认为汉字是书法的基础,没有汉字的产生,就谈不上书法。书法艺术也是随着汉字的出现而产生并发展的。由于书法必须书写汉字,而汉字本身是一种符号,于是书法也就毋庸置疑的成为一种符号。书法作为符号,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性,概括来说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书法是传递信息的手段,这是书法依赖于汉字载体、文字文化所获得的特权;同时,书法作为艺术美塑造的意义展示与价值展现,则书法是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共通的存在。

二、汉字起源与发展规律

王宁先生在《汉字学概要》中写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如果从殷商甲骨文开始算,汉字已经有了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

“汉字从历时的演变出发,可以分成两大阶段。这两个阶段以秦代的小篆作为分界:自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通称古汉字;自秦汉隶书以后,通称今汉字。古今汉字的重要区别是书写单位笔画的形成。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书写单位是各种各样的线条,这些线条是“随体诘诎”而形成的,由这些线条构成的汉字,带有较明显的图形性。而隶、楷阶段的今文字的书写单位,则是各种类型的笔画。这些笔画经过自然发展和人为规范,逐渐变得样式固定、数量有限、写法规范,由这些笔画书写出的汉字,原始的图形性已淡化了。”

(一)汉字字体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符号的线条化与笔画化

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被察觉的变化。在书法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也是象形因素逐渐衰减以至全无的过程。

在整个古文字阶段中,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断降低。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古文字中所使用的很像图形的字符改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度较低的符号。从古文字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大多数字符完全褪去其象形意味,用横、竖、撇、捺、点等笔画来组成符号。

(二)字体的变化与字形的简化相伴

以历朝历代政府用来书写公文的字体为主线,我们可以把汉字的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战国时期的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以及魏晋至今的楷书。汉字演变为楷书以后,字形仍在不断地简化。汉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个性质就决定了它将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即朝着简化的方向发展。

(三)在汉字简化的主流背景下也有繁化

汉字发展的另一种改变则是繁化。汉字记录语言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适应语言的发展方向,更加精准的记录语言,因此出现汉字繁化现象。汉字的繁化和简化是相互作用的,不相矛盾。但繁化现象与简化现象不可相提并论,汉字简化仍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三、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素材

金开诚先生在1972年给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员讲书法艺术时提出一个定义,“中国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即“中国书法艺术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美学形象的艺术”。在这个定义中,金开诚先生还对“素材”两个字做出解释,这里的“素材”包含材料与题材两重含义,而书法艺术的材料与题材都是汉字。由此可见,汉字与书法的关系非常密切。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而是汉字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作品是一个承载着多种信息的复合载体,各种信息应彼此促进、相互融合。作为书法艺术素材的汉字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则更应该被人们重视。准确、规范的汉字书写是书法艺术的一大前提。

回到最初简化汉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的问题,简化汉字是否应该进入书法作品,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简化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从汉字出现之后就开始了,并一直贯彻在汉字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许多简化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经过长期检验的。例如“担”紫的繁体为“儋”、“”。《玉篇》有“担”字,注:“担,拂也。”本不是一字。清翟灏《通俗编》说:“俗以此同负之儋。”当是简化字所本。有些简化字虽然于古无据,但是很符合汉字发展的趋势。通过近六十年的简化字实践,我想这也能证明简化字的反响是正确的。却一直有人坚持繁体比简化字好的想法,很固执的排斥简化字,甚至出现在某些场合乱用繁体字的尴尬。

启功先生在回答别人“为什么肯用简化字去题书签、写牌匾”的时候不仅肯定了简化汉字的正确与规范,而且非常明确的说道:“在书法方面,点划形式和写法上,简体和繁体并没有两样;在结字上,聚散疏密的道理,简体和繁体也没有两样,只如穿衣服,各有单、夹之分,盖楼房略有十层、三层之分而已。”我认为这是对简化汉字入书法最大的肯定。

篇(7)

二、 学情分析

学生从襁褓时的牙牙学语到孩提、小学、初中时的识字、读书、写字,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学习汉字,但能真正热爱汉字、体会汉字的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的学生在今天这样一个“言必称英语”的时代几乎少之又少。同时,随着计算机的推广,许多学生已都不愿再用笔书写,导致认字能力的减弱。如何传承汉字,弘扬我们民族文化,提高国人的国学文化素养,是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题“优美的汉字”的提示,体会汉字的“三美” ,激发兴趣,拓展视野,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及构造,培养学生因形推义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中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讲练结合——讲以激趣,练以启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扣紧“优美”二字,以欣赏与猜字谜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汉字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方法

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启发,帮助学生总结。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书法展示,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汉字的艺术和文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梳理掌握有关汉字的知识和文化,深刻理解汉字的美。

2.能力目标:学会从现象梳理中发现规律,从规律探究中总结方法,养成自觉规范书写汉字的习惯。

3.情感目标:了解汉字历史与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珍视汉字的感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梳理有关汉字的知识,探知汉字构字规律,总结正确识、写汉字的方法。

2.探究汉字文化,深入理解汉字的内涵美,激发对汉字的自豪感与热爱之情。

3.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汉字中包含的古人的智慧,怎样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七、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汉字的几种构字方法,并收集自己认为有趣的汉字。

2.ppt课件制作。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生听唱解晓东的歌《中国娃》,营造氛围,激起学生的热情,引出鲁迅先生概括汉字的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

(二)自主学习——形美感目

1.汉字的起源:学生齐读课本“汉字的起源”部分。请一两个学生谈谈他对甲骨文的了解。

2.汉字的演变之美

学生通过预习以及看课本,了解汉字的形体,总结汉字的字形特点及演变规律。先请学生起来归纳。教师给予补充和总结,通过课件展示结论。

明确:汉字演变总趋势是从繁到简:

(1)象形性逐渐减弱,从图形化演变为线条化、平直化。

(2)笔画由多到少,结构由复杂到简单;书写更快捷,更规范。

3.汉字的构成之美

学生阅读课本,初步掌握汉字“六书”的概念和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等。

让学生填写课本上的形声字表格。有的学生不会写,引出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

通过以上理解及练习,让同学们试试说出以下汉字的造字法:武、射、门、衣、云、鼠、龟、凶,同时学生可以举其它字例加以说明。

教师根据情况补充归纳。

4.书法、印章、字画之美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各种字体的书法、印章和字画。

教师总结:书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是一种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它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实与虚、奇与正,其意境无限、美妙无比。可以说,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唐代涌现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他们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链接高考:注意书写,卷面整齐。

(三)合作、探究学习

1.音美感耳

(1)展示赵元任《石室诗士施氏》,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感受汉字音节的奇妙。

(2)学生齐背戴望舒《雨巷》,感受汉字的音韵美。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欣赏的作品如涓涓细流,其声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还有些读来如奔放的大海,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通过以上感受和体验,学生分小组讨论,汉字音美感耳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字正腔圆,一字一音,一音多意;②四声平仄,起伏相间,抑扬顿挫,铿锵有力;③短音促而平,长音舒而缓,轻重缓急,各有变化。④诗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意美感心

(1)字形的意蕴美

①课件展示几个字的巧妙解释提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大”对“爽”说:就四道题,你怎么全做错了?

课件展示:“选”“劣”两个字,让学生仿照上面例子根据字的意思给以解释。

②让学生举一反三,分小组把收集的有趣的汉字及字谜写在黑板上,互相交流。

链接高考:拆字作文。“尖”:一、自己从点滴做起,慢慢地得到认可,才能成为拔尖的人才;二、小处是焦点,大是基础,干一件事情只有专心,找准关键,着重使力才能成功。

(2)神智体诗的意蕴美:展示坡神智体诗《晚眺》。欣赏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一首神智体诗,让同学们试着欣赏。

(3)对联的意蕴美:展示一幅祝寿对联

花甲重开,更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又过一个春秋

学生体会其意蕴美。学生展示,课下收集对联,共同欣赏。

(4)字画的意蕴美:展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会徽,小组探究它所蕴涵的深意,互相交流体会汉字的意蕴美。

教师明确: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画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充分显示了汉字“入画”的美感。

她像一个“人” ,又像一个“京”,还像一个“文”,预示着我们首都北京将举办一个“人文奥运”。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舞出中国人民的豪迈欢腾;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朝气、坚强与超越的运动员,正奔跑出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我们也仿佛看到,一个龙腾虎跃的中国,以满腔热情欢迎各国喜爱运动、热爱和平的人们。

链接高考:图文转换

(5)汉字动画欣赏:播放汉字音、形、意结合动画视频,体会汉字“字画交织,形意结合”的美。

(四)课堂总结

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汉民族存在的根据,是我们不可割断的文化血脉。让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来维护汉字,热爱汉字。

(五)作业设计

1.你认为汉字会在电脑时代被淘汰吗?为什么?

2.有人认为繁体字很漂亮,说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请用优美的文字来说说自己名字的意义,并设计一个艺术签名或印章。

4.简述汉字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基本实现以下几个新课改的“新”:

1.观念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我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环境,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猜字谜、欣赏书法等环节;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格养成。

2.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对话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篇(8)

“汉字王国”旅行记

广东省深圳市

樊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它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伟大的结晶。我想神秘的汉字王国里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哦!

首先来到了源头——起源门。在这里我了解了很多关于汉字的起源的传说,原来是这么有趣的,有结绳说、图画说、仓颉造字说。这里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就像结绳说里,那些古代的人以打猎为生,每次上山打猎时,就会系上一个一个的结,来代表打的猎物,我想我们现在的中国结是不是这样过来的呢?这里这么多美丽的传说,让我真是收获匪潜。

篇(9)

据考古发现,至少在170万年前,华夏大地上就已生活着古人类。但是作为语言书写体系的文字的出现,却要晚得多。文字产生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类交际对突破有声语言时空限制的需求,二是对绘画、刻符能力的掌握。因此,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考古证据的局限,学术界对汉字的确切起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899年在殷墟发现的距今约3400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能确认的最早的汉字。商代甲骨文造字方法齐全,能够完整地记录句子,已经属于较成熟的文字体系。由此推测,汉字的形成时代不会晚于夏代初期,距今时间至少在4000年以上。

汉字形成以后,适应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字体等方面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早期出现的甲骨文主要用锋利的小刀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笔画瘦劲方折,字体具有很强的图画色彩,从商代沿用到西周。与甲骨文时代相近的还有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笔画厚重朴实,象形程度也较高,但字形结构比甲骨文规范齐整。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主要刻于青铜器和石鼓上,笔画变得均匀柔和,并逐渐脱离图画的原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大体沿用大篆,但写法各异。秦国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在大篆基础上创制出小篆,形体结构趋于定形和规范。篆书虽然优美,不过需要相当的书法训练才能书写,因此秦代又出现了隶书。隶书在结构上和小篆基本相同,但把原来圆转的线条改成了平直的线条,书写相对容易和便利。到汉代,隶书成为正规的字体,形成了一套由点、横、竖、撇、捺组成的笔画系统。隶书的出现,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通常将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篆书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在汉代,隶书继续发生演变,出现了楷书。和隶书相比,楷书字形由扁改方,笔画变挑法为勾撇、变波势为平直,显得方正、端庄和严谨。楷书在东汉末年渐趋成熟,魏晋以后成为汉字的主要字体,通行至今。同楷书情况相似的还有行书和草书,它们也是形成于汉代,其后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时至今日依然经久不衰。

汉字的发展和传播

篇(10)

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儿童视角,研究儿童心理,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此组织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历史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

1.基于儿童立目标

鲁洁教授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性”回归。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品德教育应基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世界出发,实现课堂生活化。由于汉字历史久远,尽管学生随处可见,但往往感受不到汉字的珍贵,具体表现为:对汉字的态度漠然,作业中错别字、用词不规范、书写潦草等现象屡见不鲜,对汉字学习兴趣不大。因此,笔者将《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活动中体会和领悟祖先的高度智慧,认识千年不衰的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公民。

2.基于儿童定内容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主题教学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学生经验的拓展,才能实现历史事实向现实的回归。只有当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价值,由别人的故事转变为自己的体验时,才会激发学习的热情,历史素材中所蕴含的价值才能够深入人心。课初始,笔者以“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人说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话语创设情境,引出了探究话题。然后立足儿童立场,围绕主题设计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魅力”和“永远不衰的汉字”四大教学板块,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

3.基于儿童选策略

历史因离学生遥远而难以理解,如何让他们走进历史呢?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笔者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把汉字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明理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处于“愤”“悱”之中,始终带着探究的兴趣走进历史,了解史实。如此,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走进历史画卷,追寻历史踪迹的过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汉字来之不易,感动于祖先的智慧和不懈努力,让历史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内心。

二、活化历史:历史题材教学的敲门砖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因此,笔者努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带给学生“活着的历史”,把历史学习作为一个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在与历史人物的对话中感受祖先的智慧

鲁洁教授曾说:“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呈现的往往是对某个独立历史事实客观、直观的描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知识”。教师要寻求这些知识中隐藏着的道德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中的人物,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汉字的演变规律对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如果仅学习演变规律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于是,笔者从小处入手,以点带面,设计了“猜汉字”的教学活动。从“马”字的演变带领学生探究汉字的演变规律,引导他们在“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中自主发现,感受祖先的智慧。学生在猜汉字的过程中,笔者巧妙地把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秦始皇统一规范汉字等小故事整合进课堂,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站出来,从幕后转到台前,与学生心灵相会、情感共鸣。这样,使历史人物可感化、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细节生动化,历史“活”起来了。学生由此近距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奋斗与追求,体验到他们的苦与乐、悲与喜。

2.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探究身边的历史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使他们觉得历史是可亲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汉字,在汉字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而萌发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丰富自己的情感。“汉字的魅力”教学板块,笔者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制作汉字魅力名片。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找出了汉字的魅力:字形漂亮、字音优美、组合能力强、包容性强、有情趣、富有意蕴、表意清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体会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真切感受到了汉字背后所凝聚的祖先智慧。

3.在古今联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历史往往能够折射出现实问题。教师要努力挖掘历史内容的现代意义,教育学生既能以史为镜,又能以史为鉴。在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后,笔者提供了以下材料,用中国的统一与欧洲的分化相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公元14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陆上,腓尼基人发明的拼音字母和各民族语言相结合,陆续形成了40多种文字。由于文化上互相不认同,最终导致这片并不大的区域分化出了45个国家。而与此相对照,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尽管经历了无数的王朝更迭,但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风俗习惯,甚至血统都不同的人们缝合在一起,让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中国的汉字历经千年而不衰吗?”学生积极讨论,感悟到正是由于祖先热爱汉字、坚持使用汉字、改进汉字,才能让汉字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如今,汉字已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更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学生的情感由此得以升华。

三、回归生活:历史题材教学的指南针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脱离现实,就历史讲历史,只会违背品德课程历史教学的初衷。因此,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镜子”,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即要使学生把所学到的一切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这就是鲁洁教授所指出的“二次回归”。

1.在情境中启迪意识

笔者设计了“永远不衰的汉字”教学板块,有效整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展示“汉语桥”世界留学生汉语大赛的风靡、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中国规范字书写大赛风行全国等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从而倍感自豪。尤其当播放“汉语桥”外国留学生中文大赛视频时,外国留学生清晰悦耳的语音、诙谐流利的表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中国人,学生激情荡漾,他们都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而骄傲自豪,也从心底萌发了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的信念。

2.在思辨中指导行为

篇(11)

汉字作为语言、文化符号,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汉字不仅用来记录语言,其视觉结构形式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然而,在汉字的不断演变中,字中所隐含的观念思想也被不断弱化。汉字的演变虽然有利于人们掌握与使用,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哲理思想会随之被忽视。如何在大众所认知的汉字基础上,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且通过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艺术方式将汉字中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融入其中,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方面。因此,对汉字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有助于完善其社会功能——实用功能,也起到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

1汉字的形态与结构

1.1汉字形态的演变

汉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体系,虽然其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对于它的起源却有多种解说。无论哪种解说,都是将汉字初期的文字符号与当时的人类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这种文字符号是人类对自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认识与表达。将原始的符号系统化并用一定形式记录下来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雏形。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到现代,随着技术、材料、汉字功能的不断发展变化,印刷体、标识与广告特效艺术字体应运而生。

1.2汉字的基本笔画

甲骨文所涉及的笔画和形状大多是对自然物的描述,表现为图案化、符号化,形式多样,已经呈现出用简略的线或面来表达的趋势。篆字和草书中有不规则的弧线,而作为广泛使用的楷书,其笔画基本形式为点和线,线多数为直线或折线,主要笔画有五种,即一、丨、丿、丶、乛。在实际中,这五种基本笔画还可以有变体或互相结合,扩展成更多的笔形。这些笔画在方块的面积内结合搭配,便形成汉字。

1.3汉字的造字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指内在的性质,比如笔画的内涵、涉及造字的方法、造字的规律、字的含义。“六书”之说是汉代人对汉字结构提出的见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此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具体解释了六种造字方法。“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虽然“六书”之说起源于汉代,但是早在甲骨文的形态中就已能找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造字方法的痕迹。

2汉字的文化与表达

汉字在从图形化的符号发展为抽象化的符号体系的过程中,其形式伴随着其功能的转变而变化,不同时期的汉字形式传达了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文化风貌。甲骨文的象形图文已具有指事、会意、形声的痕迹,它的功能大多被解释为人向上天、自然祈求怜悯,表达敬畏的思想,因此其形式是刻在人们认为具有长寿、灵韵象征意义的龟壳上,且笔画线条纤细、两头尖,圆形、圆点不够规整。殷商时期,青铜器被视为权贵的象征,铭文便被刻录在青铜器上,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无论是彰显权贵和功勋,还是铸造的原因,都成就了金文笔画粗劲的特点。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结果,也是第一次被规范的字体。此时,统一的政治环境和风尚使得其笔画的线条优美圆润、均称整齐。伴随着人类社会与思想的进步,汉字书写者的思想和人生追求被注入汉字形式中,比如中庸的隶书、标准的楷书、自由的行书和草书。由此可见,汉字的形式不仅是视觉化的语言符号,还是不同时代文化思想的表达。当今的时代特征是多元化、信息化和经济化,新的技术和材料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意识更是自由、开放。汉字实用功能的需求却使得汉字的形式更为简化,汉字本身的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特征需要与现代化社会更好地融合,用现代的材料技术条件和思维丰富汉字形式,在现代与传统中间找到平衡点,在东方与西方中找到连接点。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汉字同时具备了图形与语言的双重特性。汉字又被称为“方块字”,而方块字又包含中国“一即二”的传统思想。以“王”字为例,《白虎通》说:“对人无土不王。”因“王”字可以拆为“一”和“土”一为天,土为地,天下的土地都归一人所有,因此称为“王”。汉字因其独特的“形”与“意”统一的特点,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可比拟的。同时,“形”又包含“平面”和“立体”两方面。

3结束语

汉字的再设计或应用体现了东方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思维。汉字是唯一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点画记录人类理念的平面设计。汉字被设计师注入无限的遐想,从汉字中寻找表意的图形符号,利用其表现视觉空间以外的思维空间——留白。从“平面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现汉字,将文字的内涵特征运用视觉化的表情构成装饰味符号,通过内在意境与外在形式的融合统一,达到展示文字独特的感染力的目的。在对汉字的视觉造型研究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从“立体形+意”的角度研究和表现汉字。

参考文献

[1]成朝晖.汉字设计“形”与“意”的再创造[J].装饰,2004(09).

[2]赵明良.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民族元素与国际化的融合[J].芒种,2013(01).

[3]张晨辉.探析视觉传达中汉字的图形化设计[J].艺术与设计,2011(02).

[4]蹇宜珊.汉字造型在当代视觉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2.

[5]赵源.汉字图形化设计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