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药学的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一般资料
104例患者均为2015年2月~2016年3月到医院中药部就诊,均意识清晰,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均52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6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51.25±3.98)岁;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23例,高中10例,专科以上10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51.25±3.98)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25例,高中8例,专科以上11例。以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之间平均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的对比,结果提示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接受传统药学服务,即做好中药仓储、采购等工作,并在患者就诊期间根据其病情实施药品调剂,对每次服用药物单独成包,叮嘱患者药物煎服方式、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不强调特殊服务内容。
1.2.2研究组则在传统药学服务基础上加用中药处方分析,其在药学服务中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1.2.2.1确保中药处方对应诊断结果配药医师应具备中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中医诊断技能,在为患者诊断、配制中药期间,同主治医师保持有效、及时的沟通,并中药处方内的中药配制、配制比例,对应患者的疾病诊断结果。同时,中药配制、调节期间容易出現各种问题,配药医师应同主治医师维持良好交流、协商关系,从而降低其用药风险,并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1.2.2.2把握中药处方用药剂量调剂医师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严格调制中药剂量,以保证其用药效果理想,避免患者因药物剂量不合理而发生医疗事故。因中药剂量过大为引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配药医师需严格把握中药配制剂量,遵循“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原则。同时,在中药处方配制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处理用药剂量,如对于老年患者、儿童、孕妇、体质虚弱者配制中药处方时,应尽量应用温性药物,降低中药剂量。特别是含毒性的中药材,需严格控制其用药剂量。
1.2.2.3把握中药处方配药禁忌配药禁忌是中药处方配制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配药医师应遵照配药禁忌规范其配药过程,在审核配药、处方时,需掌握药材药效、用药剂量等,并依据其实际情况配药。对于患者存在自身条件禁忌、配伍禁忌时,需及时同主治医师交流,更换中药处方。
1.2.2.4准确标注中药处方脚注中药处方中的脚注,指的是中药名称旁侧的中药材简要介绍,如煎煮时间、煎煮方法、药效提升方式等。配药医师应明确标注好中药处方脚注,并依据脚注予以用药指导。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率,分析其不合理原因。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中数据资料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的组间率(%)对比使用?字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对比则实行t检验;P<0.05表示两组资料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率
研究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率是7.69%,对照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率是25.00%,其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本组中药处方不合理原因
本组不合理的中药处方共17份,其中用药剂量错误4份,脚注标注不当及未标注7份,用药重复3份,方剂与诊断不符3份。
3讨论
药房作为医院重要的服务窗口,其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整个医院的服务水平,应予以高度重视[2]。中药处方作为中医用药的最主要依据,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体现。然而,近几年来因中药处方不合理引发的医疗事故日益增加,对患者用药疗效、安全均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不利于医院维护良好社会形象[3-4]。
中药处方属于中药治疗疾病的精髓,经对症治疗、科学配伍,可充分发挥中药治疗效果。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医保健疗法在医疗领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5-6]。然而,经临床分析发现,中药治疗依然存在较多不确定、不合理因素,严重影响其药物治疗效果,甚至可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死亡。因此,合理应用中药处方,在中医治疗疾病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7-8]。近几年来,因不合理用药所致死亡比率升高,而中药处方在其中所占比例较高,达到其致残、致死药方的50%以上,对患者的生活、生命安全均有严重不良影响[9-10]。因此,对中药处方的药性进行正确分析,合理使用中药,对改善治疗效果、减轻不良反应、提升治疗安全性有重要临床意义,并能减轻患者疾病、经济负担,而这也是中药学服务中相对重要的任务。
鉴于上,有必要改变既往药学服务模式,应用综合药学服务模式,强调中药处方分析的应用。在中药处方开具过程中进行处方分析,一方面可结合中医学经典处方,研制出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可发现中药处方中的临床适应症、用药疗效等,促使配药医师配制出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剂。此外,分析具备脉案的中药处方,有助于明确中药处方中主症、诊断、立法等,获得准确配置方剂,以免因中药方剂配置错误而引发医疗事故。另外,中药处方分析还有助于检查配药医师的处方书写规范性,避免发生重复用药等不良现象,且可进一步检查用药方法、用药剂量、药物配伍禁忌等,降低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率。
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率是7.69%,对照组患者的中药处方不合理应用率是25.00%,P<0.05,充分证明了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刘建平
参考文献:
[1]王莉梅,王雪莹,夏恪迪.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的临床药学服务风险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9):63-65.
[2]龙恩武,胡明,童荣生,等.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药学服务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2):139-142.
[3]史万忠,王见义,周华,等.中医医院中药处方比例和中医非药物治疗人次比例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15):1298-1301.
[4]陈虹,胡豪.银川市居民购买非处方药品时对社区药房药师提供药学服务感知的调查[J].中国药房,2016,27(30):4197-4199.
[5]陈娜,张幸国,龚艳容,等.医院药学部门开展个体化药学服务的情况分析与展望[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5):1343-1346.
[6]金蕴,吴赛伟,高兴旺,等.中成药中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双跨”品种的风险与管理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2249-2251.
[7]冯建军.中药处方分析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8):131-132.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9-02
中药以其较小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在人类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今天,中药在医药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国家已经将中医药事业作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并要求充分利用中医药保障国民健康。
中药材及其饮片是中医药行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需求量的日益增多,中药材及饮片市场出现了大量的伪品及混淆品使得中药的品种日益混乱,难以保证中药生产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因此,社会对中医药卫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中医药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鉴别中草药真伪优劣的技能。
一、中药鉴定技术的内容与特点
中药鉴定技术的课程任务就是讲述中药材以及饮片等的真伪,及品质的优劣。中药鉴定技术主要应用基原(来源)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生物鉴定法,这“五大鉴定法”来鉴定中药材及饮片的;中药鉴定技术是高职高专中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培养既有丰富的性状鉴别经验,又能熟练利用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知识并且熟练应用现代分析仪器鉴定中药,分析解决中药鉴定工作中各种问题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学科。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内容多,所涵盖的知识面广,并且知识点零散,对于涉及到的每一种中药材都要讲述包括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定(包括饮片的鉴别)、显微鉴定、理化鉴别等内容。而每一种中药材的性状鉴定又都是讲述的形状、颜色、气味、质地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性状鉴定及显微鉴定,语言对于形状、颜色等方面仅靠语言的描述,显得相当的匮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内容枯燥乏味、知识点零散的中药鉴定技术来说,如何把这门课讲解得生动而充满趣味,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二、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其核心理念是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主要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
现阶段我国对微课的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和应用模式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国内微课的概念是由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1年最早提出,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因此,微课的“短小精悍”能够很好地解决了学习者的问题,把教材内容进行碎片化、情景化、重组整合(统称为“微课化”),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可移动地服务于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微视频单元,可以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
三、微课的特点
微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时间短。微课以短小、精悍著称。教学时间短,一般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CLT)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复杂性和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由此导致外在、内在和相关认知负荷。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在教学活动进行十几分钟的时候便开始涣散。微课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慢负荷学习,并且学习的时间不长,这样的教学成为了广大学习者的理想学习模式。
2.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传播形式多样。微课内容容量小,针对性强。相对于传统一节课,“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点到为止。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微课”,只是讲解清楚某一个知识点,或反映某一个教学环节及辅助教师的讲解。
3.结构多样,形式内容灵活。微课的形式是多变的,结构也是不断变化的,课程的内容以及形式可以根据知识点来改变的。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需要作为依据来制作教学视频。不同的语言、画面、色彩,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老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做具体的改善,讲述中药鉴定技术中的性状鉴定时,展示中药材的各个方位的图片,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学生对药材的立体认知,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
4.资源使用方便,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运用起来也方便,只要自己选择与教课有关的视频片段,就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
四、中药鉴定技术的微课设计
在中药鉴定技术的课程讲述中,每一种药材都要包括中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显微、理化鉴别等内容,特别是性状鉴定及显微鉴定,语言对于形状、颜色等方面的描述,显得相当的匮乏,而且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将每一味中药的性状鉴定、药材的真伪鉴定以及显微鉴定各自作为一个知识点,制作成一个微视频碎片化、媒体化的教学资源。其中来源、性状和显微鉴定属于形态学鉴定的范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单纯的理论讲授抽象枯燥,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从网上下载或自己拍摄所需要的中药原植物、原药材、药材饮片、药材横切面以及粉末等方面的照片、图片或录像。尤其是中药鉴定技术中的的重点、难点等的知识点配以逼真形象的照片和图片,如大黄的“星点”,党参的“狮子盘头”,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天麻的“鹦哥嘴”、“凹肚脐”,商陆的“罗盘纹”, 蕲蛇的“龙头、虎口、翘鼻尖、方胜纹、念珠斑、佛指甲”,绵马贯众的间隙腺毛等,把鉴别特征的放大图片展示给学生,再通过配合书面文字进行讲解的音频,使学生不仅能够集中精力关注课件知识,并且对相应的知识点记忆深刻;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课堂教学直接变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和活跃了我们的教学活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形成,还将极大地增加了授课信息量,充分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五、小结
中药鉴定技术的微课对于学生来讲,丰富的、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对于教师来讲,不仅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同行交流分享,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有一部分健康人基础血压低于标准血压120/80 mm Hg,甚至只有90/60 mm Hg。当这类人群血压接近临界高血压时其血压增加比例高达40%以上,有出现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而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偏高状态下舒张压介于80~60 mm Hg者较常见,当收缩压降到正常值时,舒张压只有60 mm Hg左右,有部分患者产生血压偏低恐惧症,而私自停药后血压反跳而出现意外。因此医务人员如何指导患者正确判断个体化理想血压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高血压防治原则一般都以数值作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健康状态基础血压的差异。因此为健康人群建立基础血压档案显得尤为迫切。
1 临床资料
1.1 职工体检资料显示20~45岁女性中有十分之一基础血压在90/60 mm Hg.,男性中基础血压在90/60 mm Hg的人群相对较少。上述人群无头晕等不良临床症状,并且血压值相对较稳定。
1.2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人群中有十分之一患者当收缩压>140 mm Hg时,舒张压却只有60~70 mm Hg,而服用降压药后,当收缩压
1.3 徐某,男,90岁,患高血压病多年,长期服用降压药,收缩压经常控制在140~120 mm Hg之间,舒张压则介于60~65 mm Hg之间。两年前恐惧血压太低而私自停药,血压反跳至170/70 mm Hg,后来出现脑梗死,经治疗后基本恢复。现要求其坚持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在130~120/65~60 mm Hg,二年来情况一直良好。
1.4 周某,男,76岁,患高血压多年,服用降压药后测得血压140/60 mm Hg,总是感觉舒张压太低,停药后反跳到160/75 mm Hg,又恐怕血压太高,反复停药与服药,找不到一平衡点。因产生恐惧心理,加上拒绝医师要求其服用长效降压药的建议而坚持服用短效降压药,有一阶段甚至每天要求医务人员为其上午、中午、下午测量三次血压,一度使医务人员无所适从。
1.5 姜某,女,73岁,患高血压多年,长期自行服用降压药,正常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为90/60 mm Hg,恐怕血压太低而停药,血压反跳到150/85 mm Hg,又减量服用降压药,血压为120/75 mm Hg,此时又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
2 分析
2.1 在正常人群中血压的个体差异很大,按现有的高血压防治标准收缩压从
2.2 基础血压只有90/60 mm Hg的个体,收缩压从90 mm Hg增高到理想标准120 mm Hg,增高比例达33.3%,舒张压从60 mm Hg增高到理想标准80 mm Hg,增高比例也达33.3%。此依据就完全能解释基础血压90/60 mm Hg个体当血压只有120/80 mm Hg(理想血压)时,一部分人有时会出现头晕头疼等高血压症状,临床上往往会忽视高血压的诊断。
2.3 在大部分理想血压120/80 mm Hg的个体中,收缩压从120 mm Hg升高至140 mm Hg,或舒张压从80 mm Hg升高至90 mm Hg就已列为高血压管理人群,其实按数值计算,收缩压增高比例为16.7%,舒张压增高比例仅为12.5%。这一理念能为解决现阶段一部分35~60岁仅舒张压超过90 mm Hg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不理想的难题提供方向和依据。
2.4 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目前缺乏健康状态基础血压资料,加上现有降压药中很难找到只针对降低收缩压的药物,因此医务人员仅能做到向患者解释收缩压偏高的弊端大于舒张压偏低的弊端。当然对于舒张压偏低的高血压患者,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也应考虑存在梗死因素患者的梗死风险。
2.5 医务人员(特别是乡村、社区医务人员)要慎用“你的血压太低了”“你的下压太低了”等容易误导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的语言,因为缺乏患者的基础血压资料,所以很难判断生理性基础血压偏低或是降压过度还是病理性低血压。
3 结论
3.1 建议建立健康人群基础血压档案,建议把基础血压和血型一样作为一项个体化生理指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现基础血压在接近或达到90/60 mm Hg的个体,因提醒该个体要清楚自己的基础血压,为今后在高血压防治中给医方及时提供必要的原始依据。
在初中学习阶段由于教材的不断加深拓广,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等原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大一样。学生从初一升人初二后,学习成绩可能下降,甚至下降速度很快,下降面较大,造成整个教学质量的下降。 因此,抓好初一的教学环节,防止严重分化,就成了初中教师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对新入学的初一学生做了如下分析:
第一,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是学习生活中的-个转折点,好的学生更加奋发努力进取。新的环境,激发了他们上进的信心。
第二,进入初中,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观察、认识世界,而且以好奇心情去探求知识,求知欲旺盛。
第三,初中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在学习方法上,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谍后不会总结教师讲课的重点和思路,常常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做作业,不会阅读课本,数学课本单纯起着“习题集”的作用。
第四,中学数学内容较多,比较抽象。比如,小学阶段的六年学的都是非负有理数,升人中学五六周内,就要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域,即引进了负数,还要完成相应的对各种概念的认识和各种运算的掌握。相比之下,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再者,抽象性是数学的一个特点,随着内容深入,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用字母表示数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小学只习惯于数量的思考,对抽象的用字母表示数感到难度较大。如(-a)一定是负数吗?a一定是正数吗?有的学生经历较长时间甚至到初二、初三还搞不大清楚。
第五,从表面认识事物,做简单模仿是低年级学生不可避免的认识阶段。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模仿与死记的不良倾向。模仿与死记虽然暂时会取得较好成绩,但正是起始年段数学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如果仅仅满足于模仿,势必造成思维的僵化,形成以模仿为主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例如:有的学生一见括号就去掉,这就是思维定势。在解方程3(x+1)-2(x-1)=3(x-1)-(x+1)时,对方程中的括号有的学生不加思索就一下子把它去掉,很少考虑是否可以不去括号用简便方法求出方程的解来。
前两条是教师搞好教学的有利因素,而后两条不利因素,却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根据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以求扬长避短。
1. 注意利用学生心理特点抓各种常规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是儿童向青年期过渡时期,初中阶段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根据这一特点,从学生刚入中学就要加强管理,不能大撒手。在上第一堂课时,我除了结合教学 大纲给学生讲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外,还讲清听课要求、听课方法及回答教师问题时的一些具体要求。平时经常督促、检查、指导,把好作业质量关。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抓住学生作业的积极因素,在表扬点滴进步的同时,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上进心的积极因素。
初一学生好动,所以在精心设计每节课时,要把组织教学贯彻全课始终,使学生在45分钟内的每分钟都有事做。例如:擦黑板前可先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这样既不会使学生思维中断,又可以解决学生无事可作的问题,从而排除因无意造成的组织纪律涣散的不利因素。
2. 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以机械记忆为主,他们习惯于把定义、法则、公式原封不动地背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学生的习惯以外,还因为学生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差。这样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一方面继续发挥他们机械记忆的已有能力,让他们多读、多记,在反复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寸加深理解。另一方面着重发展培养学生意义识记能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人深、由简到繁、以旧引新等认识事物的规律,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加速学生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转化的过程。例如:在讲有理数及一些相关概念法则和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时,借助于有理数在数轴上都可以找到它的对应点,引导学生利用点在数轴上的不同位置去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倒数和比较有理数大小,这既符合初一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心理特点,又可以区分概念和概念、法则和法则、概念和法则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使这些概念和法则在学生记忆里的痕迹得到强化。
3. 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学习上他们往往去背诵现成的公式、法则,套用解题类型,这主要是由年龄特点决定的,而中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同发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一样,既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积极记忆的因素,又要逐步加强对问题的剖 析。例如:在讲有理数运算法则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符号与绝对值之间的关系;在混合计算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明确每一步进行了什么运算,所依据的法则是什么,并选择适当的题目让学生注明各步计算的理由;在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时,同样要求学生注明每一步的根 据是什么。在教学中,从初一坚持这一点,既可为即将学习的几何做准备,又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也将会逐步有所提高。
4. 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很多,比如上课做好听课笔记,学习一单元或一章后进行归纳总结,将习题归类及记载作业中的错误、做题前认真审题、做题后进行检验、写作业时按照一定步骤和格式书写等等。但最重要 的还是学会读数学书。因为读数学书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措施。课前认真读书(即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重点及疑难;课后认真读书(即复习),不但能弥补听课的不足,而且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为此,首先要经常在课内进行读书指导。读书时间据内容多少、难易程度、学生实情灵活制订,一节课可以进行一次或多次。教师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容易混淆或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制订读书提纲和练习。以概念教学为例,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概念 定义中关键的词语、概念定义中词语的严密性、概念的语言表达方法、概念中的“特例”与一般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等,都是读书的展开点。引导学生圈圈点点、逐字琢磨、潜心领会,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分析与概括,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概念。指导学生读书的这一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有效发展的过程。
一、立身中正
在太极门里,无论是哪一家、哪一门类都要求练习者,在练拳时身体要“正”,也就是立身中正,中正安舒,身体正,不偏不倚,力量才能均匀地传导,身体重心才能稳,才能练好身法,才能体现出八面支撑,例如:起势中的“抬臂下按”,这个动作看起来简单,做好却很不容易,在下按的过程中,要沉肩坠肘、曲膝松胯,身体要端端正正地坐下去,如同坐板凳一样,髋关节既不能前顶,也不能后厥,身体不能东倒西歪、前倾后仰,身体始终保持中正安舒,立身中正,架子才能正,架子正攻守才能兼备,气血运行才能通畅,这对今后的练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松肩、松胯
“松”是练习太极拳的一项重要环节,周身放松,才能做到去僵求柔,柔久刚自在,因而,初学者在练习时首先要精神放松,自自然然,不要有任何压力和顾虑,当然,在初学太极拳时要做到周身放松那是非常困难的,从身体的局部开始练习放松,先练松肩,很多人在练习套路时由于肩部僵硬,而出现的耸肩架肘,气力虚高,横气填胸。所以,在学习的一开始就要注意放松“肩”,练习松肩时,要有意识地放松肩部周围的肌肉,两手臂要自然下垂、含胸,没有僵劲、蛮劲,在这个阶段可以每天站桩和多做“云手”,并步的、平园的,通过一段时间不断的练习,体会松肩、沉肘,再练松胯,“松胯”是练习太极拳的重点和难点,太极拳讲究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脊,由脊而膊,形于手指,胯不松,气力下不去,脚力上不来,形成上下两节,力就达不到手,因而,在练习时一定要学会松腰,练习松腰首先要练习坐胯,会坐胯就会松腰,坐胯练习其实就是好好掌握和体会怎么坐椅子,就能掌握这个要点,掌握了坐胯,不仅能松腰,而且能正脊。
三、弄清虚实
太极拳中处处皆有虚实,首先初学者要在概念上弄清虚实,从套路的整体来看动作过程为虚,定式为实,从动作的局部来看承重的腿为实,辅助的腿为虚,体现主要动作的手为实,辅助配合的手为虚。其次弄清动作的承重比例,如:陈式太极拳的“懒扎衣”承重比例前腿占七成,后退占三成,弄清动作转换中的虚实变化如:揽雀尾中的棚、捋、挤、按,再如:陈式老架一路中的上三步,重心在不断地倒换,虚实在不断地变化,只有细心地去领会、体悟,才能弄清其变化的原理和概念,如果虚实概念不明,虚实变化不清,则重心不稳,进退不灵,攻防不清。
总之,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体会要领,弄清动作的概念,这样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正雷.陈式太极拳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06.
1低碳畜牧业的内涵
低碳畜牧业具体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畜牧业是低碳经济行业的延伸。相关的学者指出,低碳畜牧业的实质是为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低碳畜牧业的核心是能源技术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转变。总而言之,发展低碳畜牧业已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低碳畜牧业能够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畜牧业有助于畜牧业朝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2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都在大肆建造工厂,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给各国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对各国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大的。当前,我们正居住在一个急速变暖的星球上,全球气候的变化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需要我们意识到的一点是,如若人类对全球暖化的现象置之不理,那么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危害,而这种危害从一定程度上讲大于地质灾害。由世界各国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奏响了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从全球利益出发,制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既到2020年时,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我国为节能减排所做的贡献。
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的发展畜牧业就等于过量的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量,畜牧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全球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畜牧业面临着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多重挑战。
3发展低碳畜牧业的主要对策
3.1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畜牧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功能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肉、蛋、奶等营养物质,在改善人类的生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畜产品供应量充足,市场上的供需总量趋于平衡状态,但是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收入群体中,对低碳畜牧业的发展观念不一致,有的地区中片面发展畜牧业,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致使畜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而有的地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积极带动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朝着低碳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这2个地区发展模式的不同,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两地区发展理念的不同。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经济时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进而为低碳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是我国发展低碳畜牧业的重要环节,对于养殖污染的治理具体应做好这些工作:第一,将畜禽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之后在加工成可利用的有机肥。第二,将畜禽粪便中的碳进行处理后排放。第三,将畜禽所排放的粪尿加工成沼气后加以利用。实践证明,经过以上3项工作,畜牧业所产生的污染将会大大降低,从根本上减轻了畜牧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总的看来,以上3项工作中的第3项在农村地区实施的最为有效,沼气作为新型的清洁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取暖、做饭,而经过发酵产生的沼液与沼渣则可以用作畜禽或者是鱼饲料,沼渣与沼液的作用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作为畜禽或鱼的饲料,很多情况下会被用作植物的肥料,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进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3合理的进行地区养殖规划
一、培养好奇心,培养质疑精神
培养质疑精神、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教育的起点。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一定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化学课上会学到一些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它不但承担起对学生心中原有问题解释的作用,更应该让学生的新旧知识间产生新的困惑和探究欲望,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能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能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而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中我遇到过很多学生好奇的提问,仔细分析,都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化学原理。例如,为什么有的物质在氧气中点燃时,有的现象中有火焰,有的却没有?就涉及到气体和固体燃烧的不同现象。学生问: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碳酸钙和水,为什么碳酸钙和水不能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即倒过来就不行?这涉及化学中的可逆反应。还有学生提出,空气能不能使石灰水浑浊?我吃了一惊:空气中也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碳,能不能也会使石灰水变浑浊?我不能确定。不过我还是首先鼓励了这种想法,课后我让学生一起来验证,用打气筒向石灰水中打气,打到一百多下时果真看到了少量的沉淀,说明空气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学生欢欣鼓舞,从此学习化学更主动,更有兴趣。由此可见,这些问题的确有价值。
二、转变课堂角色,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主角―配角”的关系中,学生被教师主宰着,学习活动是一种被动行为。在被动的前提下,学生只会接受,不会自主不会创新,这种学习属于低效的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为此,教师就要创设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转变师生关系,构建适合于自主学习的、新型的课堂角色。
1、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教师要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处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要及时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反馈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意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讲WORD图文混排时,需要用到绘图工具栏,我只是把工具栏上重点工具,如阴影、三维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提示了一下,具体的操作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副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代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教育要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获得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首先应该是语文积累,是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积累。这意味着学生通过语文课程,要达到一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水平。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包括三方面内容:⑴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⑵语言运用思维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思维规律。了解这些语言思维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⑶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中的学习、背诵古今中外优秀诗文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提供了借鉴。另外,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结构来看,语文积累还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内涵的拓展,对原有相互隔离课程内容整合的作用。如语文学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
二、语文积累不是对语文教学成果的概括,而是对语文教学状态的描述
语文积累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一个有许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语文积累时,用了“丰富”“有”等描述体验性目标学习水平的词,表明语文积累是一种持续性的学习过程,也是具有个性特点的学习状态。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不只是对语言文字词语博闻强记,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了解语言包含的意思,把握内在的意义。理解的目的主要是准确地“再现”,是积累语言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体会。感悟是学习者向语言积累过渡的较高层次,它能够推己及人。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与技巧,汲取艺术营养。鉴赏实现了由内容到形式的过渡,是语言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并与已有的知识构建成知识链。记忆则是语言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另外,语言积累的这些过程,需要注意:第一,理解、感悟、鉴赏是语言积累的基本条件。这里的理解、感悟、鉴赏是就学习者知识背景而言,不一定要很深入,可以是浅层次的,但却不能完全缺失。没有理解、感悟、鉴赏的记忆只能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第二,理解、感悟、鉴赏、记忆四个环节不能绝对分割。它们如同调色板上的颜料,融合在一起。理解中往往有感悟,有鉴赏,也有记忆;记忆中又会有新的理解、感悟、鉴赏。第三,四个环节是一种认知心理的思维过程,但这些环节又不是绝对不变的,有时还可以略过或省去其中某个或某些环节。第四,从理解到记忆,积累往往需要循环往复多次,不是一次完成的。
结果:丹参、黄芪、当归为我院中药处方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三种中药材,其所占比例分别为93.06%、86.24%、72.60%。
结论:在中医院药房中应用中药处方分析相关措施,可保障患者中药治疗安全性,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从而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处方分析药学服务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51-01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所产生的2405张中药处方进行临床分析,从而探讨中药临床用药相关特点及其在药学服务中的相关应用,为提高临床中药用药准确性提供可靠依据,最终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所产生的2405张中药处方进行临床分析,所有处方均来自我院药房日常取用药品所得。2405张中药处方共显示1531例患者,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89岁,平均年龄为55.38±2.27岁,科室类别:内科处方为1736张、外科处方为669张。
1.2方法。对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本中医院药房所得2405张中药处方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处方用药具体品种,使用频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中医院药房是其对外重要窗口,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要求也相对提高,中医院药房的工作模式也逐渐由传统单一配药转变为确保患者进行临床中药合理应用为目的的综合性药学服务模式[1],中药处方分析在上述过程中占有绝对地位,是药学服务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2]。
中药处方分析在药学服务(药房)中的应用:①分析处方中所写患者病情与用药是否相符,若发现患者病情与处方中所用药物不符情况,应首先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临床医师用药目的,待确定出现不符情况,将该处方返回其开出医师处进行核实,确认或更改后给药;②分析中药处方中所用药物的配伍情况,是否含有配伍禁忌等,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处方开出医师进行纠正后给药;③结合患者实际临床资料,如儿童、老年人、患者是否处于妊娠期等,判断药品用量及用法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内,避免用药量过大或用法不准确而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④药物配制完成后,应根据所含药物特性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用药指导[3],如煎煮药物时火力、时间、次数等,若有特殊药物,如先煎、包煎、另煎、后下、烊化等应及时告知患者,以免患者实施错误用药方法降低药效甚至无法达到治疗目的;⑤指导患者选取合适的服药时间[4],如滋补类药物适宜在饭前服用,能够使药物与食物中营养成分一同被人体吸收,若药物中某些成分对人体肠胃具有刺激性,应在饭后立即服用,若患者所使用药物具有攻下、驱虫等功效,则应于每日空腹服用,安神类药物应于患者每日睡前服用,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临床效果等;⑥指导患者选取合适的服药次数[5],应用中药治疗患者大多每日服药三次,若患者病情缓慢,可适当改为每日两次服药,若患者用药目的在于治疗咽喉疾病,则可将药物分多次服用,并缓慢下咽,使中药液与咽喉病变部位进行充分接触,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目的,若患者病情出现呕吐现象,则应首先服用预防呕吐类药物,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将中药服下,此举可避免患者将所服用中药呕吐出体外,造成浪费且无法达到治疗目的;⑦根据患者处方中药物告知其用药治疗注意事项[6],如进行中药治疗患者大多不宜多食肉类、豆类、油腻及生冷食物,患者若患有热性疾病应于用药治疗期间尽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酒,少食肉类及鱼类等,若患者处方目的为温补,则忌饮茶、忌食萝卜等。
综上所述,在中医院药房中应用中药处方分析相关措施,可保障患者中药治疗安全性,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从而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敏.面向病人的临床药学服务[J].实用医技杂志,2010,6(13):917-919
[2]李家娣,李宇佳,原玉珍,等.浅议处方分析在中药饮片调剂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38-239
[3]陈迎春,安福丽,相聪坤.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09,18(14):64-64
一、充分利用起始阶段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就说明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因此,教师要多花时间,狠下工夫,让每位学生在学习新课程时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第一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部分教学实验。在本章学完后,可以利用一节或两节课时间,进行一次开放式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几道质疑性题目,如数学真的难学吗?学习数学的用途在什么地方?你们都能学好数学吗?针对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而诱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第一章“展开与折叠”教学中,让学生两两一组动手,画、剪、叠,互相验证,鼓励他们发现内在联系。又如“截一个几何体”教学时,让学生每人准备小豆腐块一样的橡皮泥,动手去切、去体验,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具有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和学习数学的动机。新教材还涉及学生情绪、心理、生理等特点,要求以“生活中的数学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入环节
用多种形式、好的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如“七巧板”的教学,让每位学生准备好一副七巧板,先上他们拆散混放,后完成拼图、展示,进而提出:所拼出的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它们边与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发言总结。最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和展示,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这样轻松愉快地学习,学生会产生更浓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前后两桌学生为宜,请他们做老师的助手,准备教学所需的材料,进行实验演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机会,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做到语言精练、风趣幽默,语调轻重缓急得当,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美观,说话文明,举止有礼,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享受,这样也能对学生学好所教的课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都设置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目的就是让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参与其中,合作探究,实践总结,提高认识。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法,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入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养成阅读课本内容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阅读前指明阅读内容和题目,在“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时,提出:我们在小学学习时,用量角器测它的大小,那我们到初中怎样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表示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后,通过提问,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来检查阅读效果;或以学习小组推选代表来汇报阅读情况。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此时老师对阅读认真、有进步、有成效的学生进行表扬,使他们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养成长久阅读的良好习惯。
2.养成讨论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善于思考讨论问题的习惯。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教师要指导、点拨、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3.提升观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对图形、实验的观察有着难以言表的兴趣,欠缺的是思维不敏捷、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如在“平行”这一节教学时,预先布置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平行的实物,上课时检查观察实物的情况,让几个学生讲出“平行”的所见实例,并根据他们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总结出平行的定义和平行的结论。
四、开辟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就会信心倍增、兴趣盎然,就能去探索,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促使其增强动手动脑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