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重庆市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这几年,高中课堂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增多,课堂变活跃了。但在轰轰烈烈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貌似实施了新课改使课堂活跃,但课堂教学却不一定具有实效性?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通过这几年课堂教学实践,我将自己对新课改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研究总结如下。
一、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课堂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清楚新课标和高考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率,才能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构的设计。
在新课改的课堂理念下,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地理教师也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地理课是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教师除安排好教学计划和进度外,还要充分考虑每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和结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切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才能为追求教学的实效打下基础。以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集趣,而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这应该是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备课设计时,要考虑教学过程有一定趣味性,对每节课的每一个重难点知识都要深入浅出的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究和学习。设计时还要把握一节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全过程结构。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可提出长江为什么流不干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然后观看水循环动画,让学生知道实际和自己想象的异同;再让他们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简图并标出水循环的环节,由他们来讲解;然后教师适当“引问”,最后总结。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体验,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讲课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就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还必须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地表达意思。对于抽象内容,可利用生动的语言教态、板图及多媒体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一些需记忆的枯燥知识,可用易记的歌诀和自编口诀等辅助记忆。这样学生既通俗易懂感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从重庆遭受旱灾的视频入手,循序渐进介绍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最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本地的旱灾。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去探究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这样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整堂课也就和谐高效了。
(三)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但这些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呢?课堂上是否安排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而定,还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上要有序组织。有时遇到教学内容偏难时,不一定死板的采用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加上传统的图示法,由教师讲授这部分难理解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讲地球的自传,公转的地理意义,用动态的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做适当的探究学习,再由老师适时讲授,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知识离不开地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 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这种方式集图、文、像、声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 改变了传统课堂以地理挂图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它将地理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看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者直观立体的观测景象,可加强理解。在新课引入或涉及地理事物变化等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设计来展现,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可用重庆的连晴高温致干旱的视频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能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在讲到水资源的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关系时,可用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矿泉水的价格对比,再用农夫山泉的视频广告“…我们坚持水源地建厂…”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这样的视频进入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2.利用图示法教学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各种地图、图表等。它们能直观表达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地理知识的应用也很强调熟练判读各种地图,在图上填注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解答相关问题,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图,但它不能替代图示法教学。在相关的课堂上运用图示法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现出来。运用图图互变、图文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适当的课堂练习和导学案练习,提高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新课改使课堂非常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理规律方法,可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每一个重难点讲了之后,可设计一道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从合作探究的层次再提高一步;即从知识的掌握到迁移应用,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提升到学生学会应用。让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课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实现方法技能的迁移。新课改决不意味着学生只讨论合作探究就行,不需要练习。为此学校教研组的教师可以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导学案。它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的练习辅导。通过这些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根据学校及周围环境条件、学生的爱好、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包括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观测、调查、野外考察、知识竞赛等。只有把理论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有效性。如可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关注身边的地理,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教师再加以引导,教一些研究方法,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坚持反思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的研究;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及时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经验逐步提升理论化。新课改后各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先进经验层出不穷。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通过相互听课、外出学习等取长补短,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将反思总结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怎样更有效,是教育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慢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本次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既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也是实现三维课标的最佳途径。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的地理技能、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想。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推理――验证假设――归纳概括――总结反思,进一步提高。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要体现双主体性
在过去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多以自我为中心,过多地关注于自己的教和给,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得,往往教师讲得又多又辛苦,收效却甚低,可谓是“广种薄收”。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双主体性上达成了共识。
1.教师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引导的主体
我们既要意识到“教师永远不能代替学生学”、“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学”,避免搞“一言堂”、唱“独角戏”,又不能矫枉过正,做甩手掌柜、“满山放羊”,使课堂教学偏离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把握教学的方向,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编剧”和“导演”,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程标准虽然给出了内容和活动建议,但是过于精炼,需要进行解读和案例佐证。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对课标的解读,但由于学生学情的差异性,教材的针对性有时被大大削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课标,分析教材,并在结合学生实情的基础上重组教学内容,必要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增删。同时,要精心设计和调控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程序,以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知识的生成。
就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而言,可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运用引导――发现――探索――归纳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情况,把教学内容进行拆分、细化,并以多样化的载体形式(资料、视频、图片、实物等)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问题化。以提出问题开始,解答问题结束,中间是生生探究、师生探究的过程。在课型组织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发展状况和课程目标等因素,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型,如:合作探究式、自主探究式、辩论式、访谈式……等等。在地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开拓能力和批判精神。
2.学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学习、探究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课改专家和一线教师都认可的一个观点,因此,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关注学生的学和得上。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围绕着学生的学和得来设计、组织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对此,我们的做法是:
其一,指导学生制定地理学习计划,加强学法指导;
其二,为课堂教学设计“学案”,提供学习程序;
其三,优化设问,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由渐入深、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
学案(或“导学案”)是立足于学生主体式学习的一种“支架式”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知识准备、问题探究、重难点内容、拓展延伸等教学设计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生成。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有以下优势:
可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有利于教师把时间投入到问题探究环节,优化教学结构;
利于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强,易于实施等等。
二、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基础性
鉴于不同地区学校硬件、教师水平和学生基础的差异,教师在构建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其基础性,不能为了盲目追求能力提升而使用难度较大的探究问题。我们经常发现有教师把别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照搬下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却发生了“冷场”,经过反思才发现是问题不适合学生,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一般情况应该遵循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宜近不宜远、宜新不宜老的设计原则。
三、探究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实用性
1.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得校本地理课程开发成为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广,实用性强,地理教师大有作为。在校本地理课程开发研究中可以作的研究有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性质、宗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
2.校本地理教材研究
在完成了校本地理课程的开发以后,往往需要选用或编写相应的校本地理教材,因此,校本地理教材就成为了地理校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校本地理教材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评价,如教材的特色,教材的缺点与不足等;二是选用的校本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如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能力结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重难点分析、表述结构分析,运用教材的基本策略,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三是校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表述等。
3.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地理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但任何一种地理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特定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地理教师必须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校本性的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创设,即先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实施方案,再经过地理教学实践的检验、修正和完善而形成;或者先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摸索,再通过总结经验、提炼和论证,概括升华形成。也可以是改造,即对现有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吸收、消化、融合、加工而形成。在创设和改造地理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条件(包括地域条件、教学设备条件、教学水平、教学环境等)、学生特点和地理教师自身特点。
4.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
“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前沿问题。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没有课堂行为的变革,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没有新课程的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地理校本研究必须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效能。地理课堂教学效能研究可以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调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设计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设计研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地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自学辅导教学的有效I生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发现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新课程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地理课堂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等。
二、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及行为的依据,通过回顾、论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它具有批判性、自我性、实践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反思主要是对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地理课后练习和地理教学关系等进行反思。地理教学反思的方法主要有微格教学、撰写教学日记、同事交流、学生评教反馈、观摩教学、阅读理论文献等。
2.教学叙事
地理教学叙事是指地理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学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它具有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和感悟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叙事的构成要素是事件与主题。事件是地理教学叙事的核心。通过“事件”的叙述,使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事件得以再现,使那些曾经在教师记忆中被遮蔽的印象得以敞亮,使个体的教学经验得以与他人共享,使教学事件成为教学活动中最有价值的存在。主题是事件的焦点,是概念的内涵,是教学故事的意义逻辑,是叙述文本的意义所在。它通过某种内在结构呈现出来,为叙述展示了价值存在。
地理教师在撰写地理教学叙事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通过观察、访谈和问卷,多方面搜集资料,需要搜集的资料,除了教师的观察和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外,还包括学生的周记、各种活动的图片、相关的文件等。二是要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将选用的材料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是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和描述。四是要注意对事件的分析和阐释。
3.课例研究
地理教学课例是指在对一堂地理课进行实录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的阐释。它不等同于地理教学案例,课例强调的是对上课事实进行详细的描述加上简要的反思,而案例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
地理教学课例的基本结构为教学实录加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实录既可以是一节课的全过程,也可以截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段;教学反恩既可以就教学中发现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反思,也可以对教学的总体进程进行整体反思。
地理教师在运用地理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二要注意较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三要注意运用录音、录像、委托他人现场记录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只有充分占有这些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提炼概括、选择教学片段等打下基础。四要注意对照教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把课堂上存在的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4.案例研究
地理教学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地理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地理教学案例一般由标题、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与启示几部分构成。地理教学案例开发与撰写的一般步骤有如下五个环节。
(1)搜集案例素材
案例素材的搜集是案例编制的首要环节。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应通过课堂实录和
访谈等途径尽可能全面地去观察、了解、发现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并及时捕捉。在案例素材的采集中,需要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与案例当事人建立较为亲密和融洽的合作关系。
(2)确定案例主题
案例主题是案例的灵魂和核心,在案例的撰写中,主题的确定尤为重要。要对搜集到的众多素材进行取舍、整理和分析,寻找和提炼出案例主题。在选择和确定主题时,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案例主题应当是事件发生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内容;案例主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启示;案例中的矛盾冲突要明显、精彩;案例主题要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具有教育学意义;案例主题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地理教师可从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念、新教学原理的运用,新教学方法的使用,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新学习方法与过程的设计,心理规律、学习规律的运用或发现、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等方面来确立主题。
(3)介绍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是为了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地理教学案例背景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首先,描写教师遇到的难题。其次,提供一些基本情况,如学校类型、学生隋况、教师情况等。第三,具体、明确地叙述对教师的教学或学生学习产生重要作用的学生的文化、社会背景等;第四,介绍分析教学内容,对本节课包括的知坝点及知识点在教材中的承接性和延续性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清晰准确地描述和分析;介绍教学设计思路及其依据,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
(4)描述案例事件
案例事件是案例中对事例的描述,它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过的一段过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故事性。撰写地理教学案例事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适当取舍,凸显主题。在撰写案例事件时。要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二是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教师的心理活动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要特别注意写好教学时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此外,还要注意情景的完整性和叙述的客观陛。
(5)撰写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是作者对案例多角度的解读。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旁观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撰写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分析务必实事求是、论述需要突出重点、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要独到深入。
案例启示比案例分析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对案例事件进行分析后,教师受到的启发,感到应吸取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是有感而发,是为了找出共性的东西,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以启迪。
5.行动研究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地理;课型研究
新课程改革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应运而生,其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小学老师不仅要做伯乐,更要做园丁。”园丁的责任是让每一朵花儿都能最美丽地绽放。实施“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努力构建一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的教学方式。
基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实施和笔者任教经历,谈以下几种常见的高中地理课型设计:
一、新授课
1.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教师课前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活动导学、问题探究
每一个新知识点都通过“活动”形式呈现,主要有材料阅读、视频或动画演示、动手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设计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圈出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
3.合作交流、质疑解惑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放到学习小组中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可以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然后学生通过板演、问答、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讲疑惑点、重难点和学法;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小组合作能解决的不讲。
4.反馈检测、巩固提升
学生完成老师设计的与所学相关的基础题、中档题和拓展题并进行展示。教师巡回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注重方法提点,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同时注重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真正让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二、复习课
1.目标呈现、回顾旧知
呈现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内容要点,明确复习重点。通过填空、过程图、原理图的形式呈现复习要点,学生自主搜索头脑中已存知识,充分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2.合作交流、查漏补缺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回顾的成果,通过小组讨论完善基础知识,小组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提出。教师针对小组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重点进行讲解,通过讨论、争辩,深化重点、克服难点、消除疑点。好的课堂是需要不断纠偏的课堂。
3.点拨提升、构建体系
针对本节重点、难点,教师为学生出示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剖析,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的失误,反思内化所学知识,提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反馈,澄清学生思维误区,扫除认识上的疑点和盲点。学生针对检测反馈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归纳整理,前挂后联,让零碎的知识点成为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三、试卷讲评课
1.展示学情、明确任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反馈练习的完成情况,做到分层说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典型问题和出错较为集中的问题列出清单,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做到目标明确。
2.自主纠错、合作析疑
引导学生对照答案独立分析错题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错误,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巡视,适时参与讨论。
3.问题展示、点拨诱导
对较为集中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展示。教师做到共性问题重点讲、典型试题变式讲、综合试题拓展讲。引导学生找清理解误区、思维障碍点。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将相关知识、原理和规律、方法等进行回顾和梳理。
4.举一反三、提升思维
学习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地理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笔者结合本校课改的教学实际,展开对学生在地理课堂的激励性评价的实验与研究,希望由此得到一些启发,寻找到一套科学、简明、易行,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案。
一、原有评价制度的弊端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千古命题困扰了许多求知的学子,分数成了教师管理控制学生的主要手段,分数成了学生崇拜的偶像,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心理压力,使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发展不平衡,高分低能的现象也较突出。因此,实行评价改革势在必行。作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特征:
1.形成的而非终结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吻合的程度,而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而地理课堂评价虽然也注意到学生答案的正确度,但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发展、推理与创新能力的显现。
2.多元的而非单一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追求答案的一维性和纯知识化方面,运用单一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地理课堂评价则强调丰富性原则,从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评价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标准是多重的;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
3.互动的而非单向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绝对裁判者的身份来评判学生,主观色彩过浓,使学生难以获得客观的评价,也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严重对立。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注重评价中的互动,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
4.发展的而非奖惩的。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奖惩为主要目的,视奖惩为引起学生重视教学和使学生课堂表现更为优秀的法宝。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相信学生的判断能力,承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立价值,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尽管偶尔也会使用一些必要的奖惩,但它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的而非奖惩的。
5.动情的而非冷漠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客观性,由冷静变为冷漠,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而地理课堂教学评价则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强化情感的因素,学生能够从教师情感化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态势语中,充分领略课堂教学的乐趣,感受老师的澎湃激情和殷殷期望。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同时又需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要注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掌握各种技能与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反思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3.情感与态度。
“身心发展”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心理素质更重要,评价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优缺点,自我安慰,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保持镇静,不断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的感受,处理好周围人际关系,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学生自评。
没有评价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也不是完整的教学。一位著名的美国学者说:“在评估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考试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评价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而起作用的。学生自评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的过程,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让学生自评,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还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
在每期地理课堂结束时,每个同学都将对本期得到的锻炼以及取得的成绩作一个自我评价,以等级方式(A、B、C)来一个学期自评。
学生的自评,在运用中要防止流于形式。为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我们充分发挥自评的积极作用,如老师在学生自我评价前,首先让学生明白地理学习评价是为了发现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不足,帮助师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现有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样的评价方式,对提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2.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
互评分为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调动起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师生互评是通过教师鼓励的语言,客观地、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如:在绘制保护母亲河的漫画设计中,要求对同学的作品互相评价(打分或是打等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把每个人的作品采用不署名的形式投影出来,让同学从科学、创新、色彩、协调、寓意等角度来评价,然后请作者自己诠释作品,教师适当作补充点评,注意自评、互评相结合。
3.注重小组合作性评价。
地理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分组活动中,要对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进行评价,如:在设计《欧洲西部旅游》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其中三小组在设计时小组合作最好,有专门的小组记录员,把每个人的建议记录下来,并利用周末的时间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在教室里展示时,小组成员每人都有分工。小组长负责调配任务以及记载每个组员的表现。小组展示效果很好,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样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有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是否有自我体验。
在地理课堂实地考察沱江、长江的水污染这个环节,学生亲眼看到沱江边上的水污染状况,亲自采集了水样等,认识到我们的母亲河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污染,于是纷纷撰写了题为《沱江在哭泣》的小论文,以此,揭示母亲河哭泣的原因并提倡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母亲河,保护环境。
5.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也被一些学者翻译为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老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档案袋的内容不限,只要自己认为优秀的作业、小制作、小论文、图片、课件、课前收集的材料都可以装入袋中,到一定时间老师进行抽查、展示和评定。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还应该很好地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等先进的手段,对“档案袋”进行有效管理,使得这种评价方法更加高效、规范和有序。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至少那些认为地理学得不如他人的同学意识到虽然自己成绩不如他人,但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搜集材料或小制作方面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从中减少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有利于他们重新树立自信,这对于他们以后逐步学习好地理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电子档案还应与实物档案袋相结合,把学生自己的作品陈列起来,并作好分类和编号,便于查找。
学科素养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个指标,现阶段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吸引力的大课堂。本文以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主阵地,从重要性、方法和步骤、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开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
一、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是每个学生所希望的,结合教学大纲目标要求、本地地理环境特点,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
2.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课堂教学是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基础的,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等辅助作用,也起着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3.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具有好动、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的心理特点,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以培养和发展,能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
二、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1.制订好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制订好此次活动的计划,计划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目标要求等常规内容,还应准备好急救药品,制定好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2.确定好活动参与学生,履行好告知义务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家长允许、学生自愿报名、学校同意而确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月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组织教师确定好参与学生,及时告知学生家长此次活动的时间、区域、安全性等。只有“家长支持、领导放心”,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得以延续,才会有生命力。
3.保证实践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学生实践活动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加以延伸,不仅对地理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作用,还可以将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运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并且能够比较深入、比较直接地体验现实社会的合理性,思考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性。所有这些,对学生主人翁态度和责任感的形成是极为有效的。
4.实践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这一阵地,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求根据学科特点,转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追求和反思,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现笔者就一次教学竞赛活动,针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对一次教学竞赛的反思
2015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学校举办首届高中各学科“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竞赛活动,我代表本校参加地理学科比赛,参赛的课题是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赛后经过专家点评及笔者深刻反思,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总结如下:
1.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到位。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重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难点是“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理解与绘制”。所以,要明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大气的运动――风”和启后“气候的形成成因、分布、特点”的作用,因此,“三圈环流的形成”是个难点,却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特别是近地面为主的风向。我在教学中用了较多的时间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通过板图、教学模型(纸箱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试图突破难点,其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必要。今后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把握教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2.对学生的学情认识不够。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较多,促使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地图、绘制地图是本节课对学生的能力目标。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对学情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先讲“三圈环流”,再讲“气压带和风带”。可是,它们的内在联系,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两个方面的知识点,把它们独立开来)赤道地区因为上升气流,因此形成了低气压,可是为什么赤道地区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我在授课中从赤道因为上升气流所以形成低气压,直接过渡到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三圈环流”的近地面和高空是水平气流还是垂直气流?(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不明白箭头的含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可是对于学生来讲,还存在很大疑虑,由于对学生这一学情认识不够,使师生互动过程受到较大影响。以后遇到类似情景,要求教师备课具有更大弹性,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更充分的估计和预测,尽量使知识的讲授细化,实现教学目标。
3.对学生表达力的培养还不够。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然后完成教材33页中活动内容(画出单圈环流),在讲解了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后,让他们自学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然后完成学案中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最后让学生完成教材35页的活动(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这其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较突出,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一些问题的设置没有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只能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让学生说出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时,许多学生往往表达得不清楚或者不到位。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应该回归教材,向教材学习,吃透概念、原理。教师的口头语言、板书、板画应该规范,让学生能够学会清楚准确地表达。
4.新课导入上可采用更加新颖的方法。我在授课中采用问题导入法,即通过“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往返所花的时间不同”引入新课。虽较自然,但趣味性不够。后来观摩了其他同行的授课,认为如果采用影像资料导入法,效果可能更好。如播放一段“西风带”或者“马纬度”等有关的视频,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影像报道,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大气的运动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大气的运动产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竞赛的反思对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启示
通过这次教学竞赛课活动的经历,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是落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有效教学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若不了解学生,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是徒劳的。这需要教师细心观察,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体系、思想动态进行多方位、长期的跟踪和评价。如何做好这方面工作,是教师今后长期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2.恰当处理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领会教材的意图,将课本教材作为精读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每一段材料的大意,斟酌每一幅插图在教材中的作用,每一幅插图下面小字部分材料的解释,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分析其知识的前后联系,明确其在课程中的地位,并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才能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
3.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积累。本节课设计之初,也想到利用一些视频资料。但平时没有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听完别人的课,才想到可以准备“中国气象频道”的一些资料,如“马纬度”、“哈德莱环流圈”等,或者准备一些相关的新闻报道。这样,可能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很多地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空间是很大的,只要教师在生活、工作中做有心人,增强职业的敏感性,就能够不断地收集和积累对教学有用的素材,从而建立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宝库。
4.多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本节课的备课活动由自己单独完成,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比较狭隘。所谓旁观者清,有些教学的疑问如果能够与同仁们多交流探讨,也许就能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的规定放宽了,增强了教学的弹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如何准确地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合理使用教材,这些都需要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还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及家长、社会人士的参与。
5.多开展观摩课、研究课、创新课之类的教研活动,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使地理课堂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近些年来,通过“技能大赛”、“高中教学开放周”、外出培训等方式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使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次教学竞赛活动,我觉得收获不小,既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又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对今后教学有很大的益处。教师要珍惜每一次这样活动的机会,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总之,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要求,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改革和创新,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适合自身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黄京鸿,胡淑飞.有效教学理论与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250(10):4.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中可看出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方面来讲,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地理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观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量体裁衣,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划分。如对“大气的运动”一节,我就将“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分两节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形成原理,第二课常见形式及应用。由于时间分配不紧张,所以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消化内容,教学效果显著。
二、灵活机动,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在实际地理课堂教学中,选择不同择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案例式教学的运用得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说实在,备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是有点闷的,讲的都是概念和规律,没有什么闪光点能提起学生兴趣。结果开始的5分钟讲“城市形态”时真的如我所料,学生只是默默的接受着知识,虽然还是有问必答,但是一点提不起兴趣。因为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例子对于生活在小县城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同学冒出一句:“老师,咱们峰峰矿区是什么形态啊?”我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矿区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矿区的城市形态。这时,我突然好象看到了这节课的曙光,原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事。我灵机一动,说:“既然同学们对自己居住的矿区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矿区为例,来研究一下城市的功能分区。请同学们用几分钟阅读一下书本内容,思考一下,矿区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分别在哪里?”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主要轮廓,在中间写上“滏阳东路”,并用圆圈圈上。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知道,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起了。接着我让学生以自由为原则,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方框中大概标出矿区的学校、区政府、商业广场位置,再一起分析这三种功能区布局的特点。结果这节课下来,同学们的涌跃程度前所未见,所有规律不用多加解析,都是他们从自己画的县城分布略图中总结出来的,下了课还纷纷地上在讲台上指着图研究。想不到这节课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师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激励、活氛围;多用图、建联系;多引导、促探究;多设疑、创情境;多归纳、显规律;多训练、辅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使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例如,在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让学生看城市环境污染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在城市中,环境污染来源于哪里?有什么危害?如何来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如大气污染(工厂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居民燃烧排出的烟尘)、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气物(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噪声污染(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使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使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使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学中有问。
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原来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师生互动为主的学习上来,使得课堂在师生互动中、合作中动态生成。
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高效课堂教学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建议
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
(1)认真搞好集体备课。提前半周备课,首先教师自己要理清教材,熟悉教材,参考教学用书把教材疑难点搞清楚,在心中构建知识网络,编写学案。确定课上该讲或补充的内容及课堂训练题。其次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程序,编写“讲学稿”。导学案编写要求以案例和问题串起重难点知识。导学案问题设置要求:问题的出现要有情境性;问题的切入要有生活性;问题的目的要有明确性;问题的形式要有挑战性;问题的内容要有思维性;问题的效果要有拓展性。
(2)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地图,深挖内涵,准备以图带动课堂教学,深化地理教学内容。
2.学生的准备
(1)依据上节课教师布置的复习、预习要求,最大限度地规范书写,做好学案,及时上交。
(2)将复习、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填写在学情调查卡上交给小组长,再转交任课教师。
(二)课堂实施步骤
1.分组
按照学生的位置进行分组,选出小组长。
2.讨论
分发导学案,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并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参与,共同讨论导学案上所有内容,本组需讲述的内容重点讨论。
3.学生讲述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重点内容详细讲解。
4.补充及点评
每一位学生代表讲完后,教师及时补充和点评。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理解不到位的难点疑点,教师要进行点拨、启发和归纳。讲解知识结构、审题思路、解题技巧,注重夯实基础落实知识点。
5.地图重讲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地图的教学,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和用图能力,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中,形成以图促学、图文并茂的地理课堂。在地理课上,要引领学生学习地理,同时训练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在地图中扎实掌握知识。实践证明,以地图为核心,以图释文,以图释疑,图文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课堂训练
知识点处理完后,教师给学生发课堂训练习题。及时集体训练,找到知识漏洞并及时补充和巩固。
(三)课后巩固
1.收集本节课学生的反馈意见。
2.课后习题巩固。
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运用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声音资料,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和人口、民族特征
用配置了歌曲的一组西北地区人文、自然景观图片引入,激发其学习兴趣,即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看到和听到哪个地区的景观;2、该地区给你的最深的印象是?3、看到和听到了那些景观,请罗列?(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承转到位置的了解,出示“在中国地图和西北地形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与材料:4、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5、西北地区包括的省区。(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出示“该地区的人口、城市分布图”,进行合作学习:6、该区人口分布特征?7、影响该地区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塔里木盆地城镇空间布局形态是什么?影响其形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二)、运用综合分析法和相关录象,探究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特点
出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和1月、7月气温分布图”,探究分析问题:8、该区有哪些地形单元,并说明地形特征?9、分析该地区气候(气温和降水)特征,并说明形成该气候特点的因素有哪些?10、分析该地区降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1、描述天山北坡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到本区其他自然景观,学生分析录象和图片归纳出本地区其他特点。
先观看录象,提问:12、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农业各有何区别?13、产生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归纳主要农作物和畜种。
以自主学习方式学习:14、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引入西北地区种植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展示图片点出本区的主要作物。
以师生合作方式教学:15、分析本区的种植业分布区?(提示结合本区条件和种植业需水热条件较多的特征)16、若在西北地区东部大力开垦,发展种植业带来哪些影响?
最后进行总结,练习巩固检测。
课后延伸:收集相关西北地区的资料、图片,制作主题为“揭开死亡之地------塔克拉马干沙漠的神秘面纱”(学生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相关自我评价)
(三)以“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进行过程性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课堂过程性评价是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手段,为此本人设计了一个“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学生自我评价表格,表格的设计本人力图改变以往评价表格的枯燥和盛气凌人的风格,如:表头并不是用“某课学生自我评价表”而是用“今天的地理课我是这样上的”代替;以第一人称代替第二人称;选项的设计以鼓励性(要加油、我走神了等)的文字代替如纯粹等级性的选项(差、不及格、不认真);选项中通过设计“我有其他想法”等选项给予学生发散的空间,不束缚学生的创造力等。以此体现表格的亲和力,以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奇的心理特征,以确保学生对评价表的接受度,表格以时间为轴,引导学生对自身课前知识准备、上课情绪、兴趣、新课学习过程、练习、课后拓展及自己对整堂课的课后反思等环节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尝试以学生的自我过程性的评价,改变长期以来上课处于被动和接受的地位,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评价,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同时,以此培养学生反思精神,培养自我调控的习惯。
以下是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表。
教学探索与反思:
如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和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态度和习惯,本人一直在关注和思考。但由于近二年都在从事高三教学工作,整天想的、忙的是如何备考,如何赶进度,在这两方面的教学实验也就懈怠了,心里总是有着一种冲动和不安,但又没有全面在高三教学工作进行实验的勇气和精力。学校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客观上为我提供了一次尝试的机会,虽然只是一节课,但能够把自己学习新课标以及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付诸实施,能够籍此与老师们进行研讨,还是令我感到兴奋的。下面我初步对整个的准备、教学实施的过程和学生的反馈及自己的反思进行罗列:
本节课可谓尝试性的一节课,只是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因此,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探讨性。目前学生还不完全适应这种方式,对过程性评价表的目的,还不十分清楚,因而,在效果上会有一些折扣。但学生表现出了新奇感,这是本人期望出现的。本人针对这一情况当即进行了解释,要求学生能真实地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际情况记录下来,这样利于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获得。
作为中学生,培养其良好的地理素养远比获得地理知识重要,一个具有较高地理素养的人,获取一般性的地理知识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因此,本节课在除了运用过程性评价表这一教学方式外,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法上也下足了工夫。
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看,相当一部分同学预习过;对这节课期待程度大部分在“很期待”和“还好”两项;学生对自己的课前状态调控习惯不太理想,选“B”的较多
表中设计这一环节希望能达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上课前情绪,初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情绪,教师也可明确一下学生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前情绪的调控。
新课导入部分“欣赏声情并茂的景观图”。
学生的反应很快,普遍选“A”,也有少部分学生选“D”
本环节目的两个:1、是让学生欣赏祖国之美,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听觉能力。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课堂关注度。这方面学生反应比较好,除极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大部分都比较专注,也非常热烈,设计是成功的。
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既有知识上的难点,也有思维上的难点。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法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对第4问要求学生描述地理位置特征。方法上要求学生结合图文自主学习,并把描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学生普遍在找方位上会忽略一方面的内容,如只找经纬度不找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因此,在学习指导方法上,需指导学生构建解题模式,即:
只要学生心里有了“地理位置模式”和“心理地图”这一地理素养,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漏了知识点。对于地理位置的描述,还可以告诉学生,在有必要时,还需描述其交通地理位置,这样就更完善了。
对第5-14问课堂上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并引导学生构建人口、城市分布及城市区位的解题模式、气候分析模式和地形描述等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图表基本能达到教学目标。
其中描述天山北坡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的表述能力还不够,语言组织存在缺陷,反映了地理过程描述的思维难度,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的方式,以解决学生思维中的难点----逆向思维和过程描述方式的难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从结论“降水”往前推移,设计若干个探究性问题。如:天山北坡降水的类型是什么?水汽从哪里来?是什么动力带动水汽的输送过程?再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这样,学生对降水过程的描述就比较准确。
通过多媒体课件,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和图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的材料较充分,留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也较充分,对引导分析也较透彻,多媒体的形象、生动、丰富的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利用,但总是隐隐觉得有不劲的地方,问题在哪里?现在想来,一方面,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似乎又回到了以教师为主,学生完全被老师牵着走的传统模式,学生自我评价的促进作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这种随着教学进度进行“一对一”的自我评价方式还不适应,需要一个引导学生逐步喜欢、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在教学预设中,我也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按过程评价表进行教学,相当于按部就班,由教师的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此,在制定评价表时,增设了“我还有想法: ”、“我的疑问是”等项目。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多一点学生自己的想法,多些新的课堂生成,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的初衷是过程性评价表是教师用来调控课堂教学的,在有效的调控下,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思维的自由。这样的教学,我认为对于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是十分有利的,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1、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较快的适应这种学习方式?2、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我评价表的制定中来,真正达到“自我”评价中去,将自我评价的功能充分的挖掘出来。
从学生的反思来看学生普遍感觉有收获。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但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但在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方面还要下工夫。
学生虽有收获,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还想了解的内容。反映学生的求知欲还没有还好的激发出来。以后的地理课堂可谓任重道远,怎样把学生的学习潜质和热情激发出来,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如果我们的地理课堂多一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可能会改观一些,也对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有十分有利的。
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可以说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
2.有效课堂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培养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课堂教学缺失的现状表现在: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学习效率低下,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探索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二、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基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1.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特点,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具体步骤:(1)展示课件;(2)结合平时观察、收集事实依据;(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互动过程,在合作游戏中,学生学有趣味;在合作读图中,学生学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学生学有所获;在合作调查中,学生学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学中有问。同时,生生之间,既要倡导学习竞赛,更要倡导合作互助,从而形成高远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学习,从中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发散的思维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思路。
(2)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比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标。
5.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效益优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在于能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多媒体技术正好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展开。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进课堂,使得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新颖、多样和有趣,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设计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所以,不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讲授教学。教师在课件设计时,要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多媒体为辅助的方针,注意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设计的课件,应具有可调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据教学实践,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效益优先。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