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双碳存在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4-10 14:46: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双碳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双碳存在的问题

篇(1)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及背景

双语教学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28年国际教育局(IBE)于卢森堡召开的第一次双语教育会议上,双语教学就被提出来了。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双语教学”下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现在经济发展迅速,我国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招聘时,很多企业都十分看重应聘者的英文能力,双语人才在找工作的大军中可以说是胜人一筹;而出国留学的大潮也催生了对英语的学习,学好外语对自己出国也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成为双语人才,成了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和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希冀。

二、民办幼儿园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双语教学的理解误区

由于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比较强,思想存在误区,大多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毫无用处,孩子只要学好自己的母语就足够了,因此对双语教学存在的误会较深,认为双语教学只是幼儿园赚取学生学费的幌子,因此不支持双语教学,甚至极力反对。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大力支持,幼儿园的双语教学很难进行,困难重重。

(二)幼儿园教学资源落后,教师教学水平较弱

1.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从事幼儿园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有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又必须过硬,才能担负起双语教学的重任。但是双语人才稀缺,更有大部分流失到发达省市,在一些普通城市里,实在是一人难求。目前来说,在幼儿园中从事专职双语教学的教师,多半只学习学前教育专业或者英语专业,这样一来,专业知识欠缺,又缺乏足够的经验,教学能力的不足很容易就显露出来了。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学质量,不但影响了幼儿的双语发展,而且使学校办学的成效没有明显进步。

2.缺少专业教材

因为幼儿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合适的教材是重中之重,要求既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又能唤起幼儿兴趣,最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够结合身边的本土文化做出相应的外语注释,也能体现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幼儿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和地道的外国语言,以便在心理上能接受第二语言的学习。但是由于这类教材的境况尴尬,目前很少有优秀的教学材料可以借鉴。

3.办学资金不足

双语教学不同于普通的幼儿教学。按普通的幼儿教学标准,幼儿办学并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很多幼儿园都可以承担对幼儿的普通教学。但是双语教学有它的特殊要求:需要专业的双语教师,并且还要适合做幼师工作的人才;需要专业的双语教材;需要良好的办学环境。这样一来,教学成本就会提高。而学校往往无法负担这么高的办学资金,如果提高学费,从家长处收集资金,也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和误解。所以,办学资金不足,往往也是双语教学成长的一个大障碍。

(三)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障碍

1.幼儿兴趣不足

许多幼儿由于引导不足,以及缺乏一定的外语环境,对双语教学明显兴趣不足,不能全身心投入,甚至产生厌倦、排斥心理,这样的一种状态,会给学习过程造成很大的麻烦,教师的教育工作也会难以施展,体现不出双语教学的好处。

2.幼儿接受程度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幼儿的接受能力不同,外语教育的深浅度把握成了难题,又要照顾某些进度较慢的幼儿,保证他们能充分理解吸收,又要考虑到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幼儿,这样一来,在进度上势必会产生矛盾,如果一味地给予幼儿知识,而幼儿吸收不充分,双语教学的意义便不存在,导致工作徒劳无功;可如果只关注前者的进度,那么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便又感到不满足。协调好教学的深浅度,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民办幼儿园双语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一)对家长进行讲解与教育

对于一些不理解的家长,应当适时开展讲座,阐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说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双语人才的地位,让家长明白,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根基,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太吃力。从小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幼儿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模式,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融会贯通,把双语教学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幼儿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更可以培养出一个好的双语人才,如果家长能明白这些,支持幼儿接受双语教育,那么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二)发掘双语教学人才,整合教学资源

1.挖掘双语教师

幼儿园应该尽力发掘双专业人才,可与高校联合,形成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与英语双语专业人才,往幼儿园输送,而幼儿园接受,再对人才进行适当的专业人才的培训,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再切身投入到教学中,对双语教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编写专业教材

可找专人编写适合幼儿的外语教材,由浅及深,层层深入。教材中的外语可以口语化、生活化、本土化,亦可图文结合,唤起幼儿兴趣,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真正的双语教学,掌握丰富的词汇量和日常用语。从小形成标准的外语口音和语法句型,为以后深层次的外语学习打好基础。

3.募集资金

资金问题在双语教学中是个大问题,但是这种现象在社会中已引起重视,更有热心的教育人士等关注双语教学,此时便可提出人才培养计划,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对幼儿园的双语教学进行资金投入,如能在这时体现出双语教学的优势,让社会各界看到幼儿双语教学的效果,那么资金问题便可解决。

(三)对幼儿进行引导

1.开发幼儿学习兴趣

应当充分考虑到各年龄段的幼儿兴趣所在,可以通过开展英语角,英语图书交流活动,英文歌曲歌唱比赛等形式,唤起幼儿兴趣,让第二语言成为幼儿的习惯,幼儿始终在双语的环境下,便能养成习惯,提高兴趣。还可邀请家长参与,进行亲子活动,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2.针对接受程度不同的幼儿进行分进度教学

正如幼儿园中有小班中班等办学层次,双语教学也可采用分班分阶段模式,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安排不同的班级,进行不同等级的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幼儿的进步退步进行调整。保证每一个幼儿能够充分吸收所学知识,能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词汇和日常用语,如此,双语教学的优势便可体现出来了。

目前,我国对幼儿园双语教学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双语教学已经开始显现出一种喜人的态势。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流利地听、说、读、写,在当今社会已经尤为重要,也正是如此,双语教学才能有如此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学军.幼儿园双.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陈芝英.幼儿园双语教学的状况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8):241-242.

篇(2)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涉外经济迅速发展,既通晓英文又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备受社会欢迎。但是在我国外语课与专业课的教授是截然分开的,即使开设的某些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也只是在学习中文教材之后的一种补充,独立地选中某个专业然后对该专业的各门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教材授课,这在我国内地还颇为鲜见。所以为了能培养出全球通行人才,尽快融入国际教育模式,了解国外最新教育动态,我们应该形成一个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授所有专业课程的模式,这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英文原版教材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

(1)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适应中国教学改革的需要。采用较新的国外英文原版教材,特别是某专业的系统教材,站到经济发展的前沿,保证了知识体系和文字描绘的准确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前卫性。这是中国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也是改革的方向。

(2)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直接引进国际通行的先进教材。与国内教材相比较,国外教材大多是国外著名科学家撰写的教科书,国外原版教材的图示、实例、例题、习题较多,且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案例较多的原版教材很富于时代气息,很有参与性。

(3)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文写作及科研的能力。通过对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专业外语阅读技能,对日后学习和参加工作后的文献阅读乃至撰写英文函件、论文及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用英文写作恰恰是制约我国学生在阅读、会话以后的瓶颈,也是我国学生的弱项。

(4)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系统引入国外先进专业体系加速我国专业课程建设步伐。成套专业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缩短了教育时间。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只是停留在某门专业课程或自己编写的英文教材上,这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系统性教材的实施可以大大缩短从中文到英文,从个别到全面的教学时间,并更有效、严谨、系统的让学生获得某个专业的全面知识。可以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尽快掌握本学科相应的外语词汇和了解先进国家的技术发展。

(5)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WTO的需要。学习英文原版教材的学生显然更容易接受外文资料和文献,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就能加入涉外企业并进入角色。

(6)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培养一支能进行“双语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师水准。为了达到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的目的,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新型教师。原版英文教材的使用当然也迫使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在全球统考的这类教材中。

(7)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加快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步伐。有助于国际高校校际合作,特别是在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方面。扩大对外交流学习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站到教育前沿阵地,尽快与国际教育接轨。

二、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应注意几点

(1)实施双语教学模式现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全外型,即所开的课程直接采用外文讲授,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适宜高年级采用;第二种为混合型,即采用外文教材,教师采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这种方法比较通用;第三种为半外型,这种模式属于双语教学的一种较初级形式,即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讲授效果较好。在实施双语教学中应遵循下述原则和方法:第一,渐进性。对于学生无论从心理、能力上都会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同时也产生用中文思维过渡到用英文思维的必然过程。第二,针对性。针对性是指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专业英文词汇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完成从个别到一般,从困难到容易,使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汉语—英语的心理翻译过程,过渡到英文教材—英文思维—英文应答的有针对性的讲授策略。第三,适应性。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听、说又是学生的弱项,写更是弱项,采用某个专业的全套英文教程使得学生在获得英文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专业知识,这需要适应全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2)处理好专业教学与英语讲授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好专业课的内容,绝不让学生因为语言问题而影响对专业课的学习。要循序渐进创造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词汇,提高阅读速度。指定一定的中文教材让学生提前预习,这在实践中证明能大大提高对英文原版专业课程的理解,这是一条值得推广的可行的办法。

三、实行英文原版教材授课现存问题及对策

篇(3)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主要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培养模式,其实质是技能与岗位的密切结合,并与社会需求高度一致,是真实职业化的教育而不是文凭式的教育。我们通过对德国职业学校汽车方向专业教学过程的跟踪,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的资格作了分析,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达到的目的及实现过程进行了剖析。如德国学生学习汽车安全气囊维修任务的过程,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提前将学习任务单及与这个任务有关的文件夹、电子版的相关资料发给学生。安全气囊维修任务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模块中的一个任务,这个模块中的任务是连续系统化的任务。教师在实训室内开始上课,首先宣读安全规章制度,然后讲解这次课程的任务,讲解安全气囊的工作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实际操作安全气囊被引爆的全过程,当被引爆的安全气囊壳体伴随着尖锐的刺耳声音冲向天空时,师生们被震惊了,在此后的学生自己检测安全气囊系统过程中,大家都非常小心。德国的学生与工厂有着合同关系,他们要学习工作岗位要用到的技能,学习以周或月的间隔时间往返于企业和学校之间。教师由来自于工厂的高级技师并进行过教育学专门学习及考试,最终获得相关资质的人员担任。学员要通过考试获得安全气囊专业操作证书后才能上岗工作。通过对德国的汽车专业教学过程的讨论,并与我国的职业领域教学过程相对比,深感学生的实践操作要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相结合,要有工作场景氛围,要找出符合中国目前形势下可行的校企合作的方法。本文对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在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课堂理实一体教学时间不足、校内实训基地使用受教学学时限制、与实习企业合作不具备长期性等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对其如何改进提出了探讨性意见。

1 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1 教学安排与职业教育特点不匹配

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各类专业教学时数在2 000学时左右,这并不能完成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在进入职业学校第二年时,上午一般课时安排较满,而下午时间一般为自习或无安排,造成学生的学习时间浪费,职业学校目前还在沿用以前大专或本科的教学组织模式,这已不适合当今的职业教育。

1.1.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以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包含对任务的理解、查阅与本课程有关的资料、解决问题。但在国内的一些会议及与教师交流期间都提出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对课程任务如何完成没有深入剖析,没有将其精华元素应用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未系统化,这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尚不规范,这一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1.1.3 教材标准无法统一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编写的教材,各学校标准不一致,主要由于编写教师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程度及各院校实训条件不同,这些都影响着教材的编写水平。有的教材简单地把章变为项目,节变为任务,这种形式上与任务驱动模式的相似是一种没有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做法,它不可能是岗位任务的实质。目前一些书以学习资料加任务的形式出现,将传统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摘出来让学生使用,然而使用者无法从不连贯的学习资料中学到东西,更无法自学。在德国,学习资料是详细的,是针对某一模块的系统讲解,与我们使用的传统课本一样,而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任务书是精心筛选,并根据岗位要求编写而成的,是系统的、连续的任务,同时还有更为详尽的电子书供学生学习使用。我们大多数职业学校是将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料混编在一起,这是有缺陷的,任务又未经过工厂技师的共同合作完成,往往企业的人看后认为这些不是岗位所要求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故这部分内容不能由没有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编写,而应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然后由教师根据学时、教学设备的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度修改,最后形成符合岗位与教学需要的任务驱动教材。

1.1.4 教育学知识在教师中应用水平不高

教师授课要把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如何传递是教育行业中教师的主要职业技能之一。然而,在我国的职业教师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大多数教师仅维系在取得教师证时所接受的培训知识层面上,在后续的工作中,并没有关注教育学上的知识、方法、技能,这也是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采用国外各种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尚无明确提出中国式的教育理论方法。

1.2 校内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2.1 实训条件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实训室是由国家投资、学校各自建立的,但使用几年以后,就落后于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如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在产品中的应用,国家政策的变化等各种因素也使学校建立的实训室难以及时更新。这种情况表现出学院各自独立建设的实训室投资费用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教学设备更新慢等一些缺陷,而建立公用实训基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所在。

1.2.2 实训人员素质有待不断提高

实训基地大多由招聘的师傅担任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于他们离开企业两年以后,教授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代表最新的技术,不能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故实训基地的师傅要定期深入企业学习。

1.2.3 教学团队亟待由双结构型向双师型转变

双结构型在教学团队建设初期易于形成,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双结构型模式师资队伍,但教学的协调性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实践环节中聘用的实训师傅缺少教育学相关课程的培训,而理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过关,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双师型是教学教师的最佳形式,相当于德国职业教师的层次。这两种形式的师资队伍建设都有一定难度,但它是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达标。

1.3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3.1 在企业实习的概念、目的不清晰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职业院校存在与企业合作较难,没有实质性保障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工厂的实习无法从时间上得到保障,企业要生产,学校要教学,二者难以统一。

1.3.2 实习教育环节与上岗就业界限不明确

在企业的实习环节中,大多数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到工厂。笔者认为这不是职业学校学习的简单终结环节。企业仅停留在使用廉价劳动力层面,让学生去做简单重复的劳动,真正能锻炼学生,提高能力的岗位,并不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内容不明确,因此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这些有待与学校、企业、国家共同研究出一个有效办法。

1.3.3 企业义务教育有待深化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制定了具有法规性质的培养学生、解决学生实习难题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国家对企业政策有待明确化、具体化。

2 职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法

2.1 课堂教学系统化

2.1.1 岗位需求分析要科学化

尽管大多数职业院校按照岗位群的观念明确了本专业涉及的岗位,但由于不是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的结果,仅通过调研确定,尚有待改进。这个环节是专业建设的上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1.2 对课堂教学内容、时间要精细化

要在90分钟内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教师要花时间设计好这堂课,教师要去企业了解这个环节。另外,学习时间要进行改革,职业教育目前是沿用我国大专或本科传统的上课时间,这不一定符合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将下午的时间改成企业模式的工作形式,使学生置身于职业学习的环境中。

2.2 实训基地工厂化

2.2.1 实践教学中情景设置要注重真实性

在教学情景设置上要强调真实性,资料应采用企业的真实资料,学生的实践操作任务是企业员工要具体处理的问题,以保证学生将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要编写好的学生项目,要与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多次交流、确认,然后再应用于教学中。

2.2.2 课堂教学方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

课堂教学方法要设计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方法,要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并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考核要注重以能力为核心的过程性考核。现在我国对教育投资力度很大,有条件建设好实训室。有了好的实训室,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就有了可能性,设计出理论实际一体的教、学、做教学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设计出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

2.2.3 实施企业职业证书教育

通过与企业专家交流论证,制订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将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院校可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建立联系,使学生获取企业内部认证的技能证书,如:上海大众汽车专家级技师证书、德国手工业协会的汽车服务技能证书、保险公司的上岗证书。这些证书是企业认可的证书。证书的获得,要通过校企的密切合作,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企业内初级的认证。实施“企业职业证书”教育,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学生就业领域更加具体。

2.2.4 教师技能提升要客观化、具体化

教师技能的提升要落到实处,要真正动手操作,达到工厂的标准。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将本校青年教师送到企业锻炼5年以上再回到教学岗位,或将专业课程教师每周仅安排4学时的校内教学任务,其他时间在工厂锻炼,按照企业的考核方式获取真实的等级证书,如获取中级证书或高级证书,以完成从双结构型教学团队向双师型教学团队的转变。建立科学、可行的教学团队是各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2.2.5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工作要全员参与

一些职业院校会从企业招聘一位高职称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本校工作,并作为学术带头人,这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这是有局限性的。如这位专家级教师不可能同时给两个班或两个组上课,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最重要的任务,好的教学团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因此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教研室的事,也不只是教师队伍的事,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强调全员参与,包括学管人员,作为学管人员也要了解专业,配合课改工作。

2.2.6 改变传统教学计划安排,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将下午时间改为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岗位模式的实践学习是非常有效果的。这个环节的做法是聘请企业专职技师、工程师等高层次、高素质技术人才,按照真实工作流程指导学生实践工作。这一做法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按工作任务导向法授课出现教学课时不够的问题,同时也使学生的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改变了我国职业教育仅停留在传统计划课时授课的局面,为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探索可行之路。

2.2.7 对学校实训基地聘用的师傅定期更换

校内实训基地大多聘用工厂退休的技术人员,由于其学习能力提升较为困难,难以获取新知识,当他们在实训基地工作两年后,其知识和能力都将逐渐落后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实训师资队伍要定期更换,如从社会招聘刚退休或专业精英人才加入教学团队,聘任现场工作技术人员以兼课的形式加入教师团队,从根本上实现职业教育企业化、实景化的教育模式。

2.3 实习环节课堂化

2.3.1 与大型企业合作

学校要加强与大型企业合作,使学生及时接触到新技术,适应社会发展,因为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及时更新设备,赶上时代的先进水平。学生在工厂的实训要区别于学徒,在工厂的实训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能理解为学生只要在工厂就叫实训,这个环节要完成高职规定达到的技术能力,而这在一些不具备培养学生能力的企业根本不能完成,他们只是把学生当做无偿或廉价劳动力使用,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走入的一个误区。

2.3.2 与企业合作要具体化

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选取具有一定实力和优势的企业作为合作企业,解决学生的实训和实习问题,聘请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指导教师,建立工厂和学校共同完成实习教学环节的机制,建立学生在企业实训的专用管理制度体系,有明确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完成,有严格的督导学生实习体系,有系统的企业技术专家给学生上课的时间表。同时,工厂和学校专业教师要共同编写学生在工厂实习时使用的专用实训教材,实现实习环节课堂化,这些方法均能获取极佳的实习效果。

2.2.3 积极寻求行业支持

仅靠学校自身的资源,很难将专业办出特色,学校必须寻求行业支持,同时利用提供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提高自身水平,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还可通过聘用全国行业内知名专家给教师上课,使教师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水准。

2.2.4 国家对企业服务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明确

企业帮助学校培养人才的做法要得到国家认可,要从税收上给予相应免除,走向良性发展机制,发挥企业技术更新快、信息前沿化的优势,这些都是学校实习工厂难以做到的。

2.2.5 企业意识要更新

工厂要有意识地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样不仅能从长远上解决自身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如青岛啤酒公司与青岛职业学院合作的“青岛啤酒营销班”、北京丽都饭店与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合作的“旅游专业”等,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学校双赢的目标。

2.2.6 职业教育延长一年完成学业

目前一些职业教育专家提出四年制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构思。但社会客观环境的现实压力、学生经济来源的困扰,使这一计划不能在学校内迅速实施。通过对德国双元制的分析,延长一年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完全在企业工作,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通过定期对学生培训、考核,促使学生达到企业要求的初级技能,待通过企业考试合格后再给学生发毕业证书,这个过程是:基础文化课程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在企业实习(企业实习课堂化阶段)预工作阶段(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接受企业的考核和学校的管理,最终获得毕业证书),通过这个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育,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在目前形势下值得尝试的快捷之路。

2.2.7 增设晚班正规学制教育

职业教育不应固定于白天的课程学习时间安排,可将课程时间安排在下午6点开始上课,进行正规的教育。这并非是以前我国的夜大教育,这个学历是正规的学历。学生可以在白天找到合适的工作去上班,如果所从事的工作与学习专业对口,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深度,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这个做法与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相近,只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过程中更加艰苦,付出的努力更多些。这个做法的好处是将实践环节完全推向社会。近些年,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投资极大,然而总是不能跟上社会的技术发展步伐。这一做法不仅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练,也缓解了教育资金来源问题。这个做法可以从某个角度解决我国部分贫困学生上学经费困难的问题,将学生的医疗保险、基本生活费压力由社会分担,转变为由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1] Helmut Pütz. Pr?sident des 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4.BIBB-Fachkongress “Berufsbildung für eine globale Gesellschaft-Perspektiven im 21.Jahrhundert”[R].Berlin, 2002.

[2] 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123-131.

篇(4)

英语听力教学作为学生的一门技能课程,应该通过各种专门的听力训练,使所有学生具有较强的以听觉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但是目前,英语听力教学的基本状况还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的能力。

1.听力教学任务繁重,但是课时不够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各校制定的听力课程的课时都差不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拼命赶进度。这样,老师应该讲解的地方没有时间讲,并且课程进行的速度也太快,学生根本接受不了。所以,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足。

2.教学中只听不讲

这里所指的讲是指教师的讲解,即老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景:老师在同学们前面放录音,放任同学们随便听,不管他们是否能听懂,也不管他们有什么疑难问题,所有的问题都靠学生自己解决。这样的老师只是个摆设,对学生听力学习的提高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3.进行听力训练时使用的材料不符合学生的要求

上听力课时,有的老师为了学生升学着想,也有的老师为了自己不麻烦,干脆就把高考题拿来给学生做,结果学生感到很困难,以至于以后上听力课的时候,学生不愿意上,觉得厌烦或者恐惧。而这样的情绪是绝对不利于他们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

4.呆板生硬的上课模式

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确实升级了听力教学手段,但是这种现代的模式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在听力课上,每个学生的座位是固定的,按照座位编号,呼叫代号也成为听力教学中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这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被物化的感觉。自己的代号是A1,A2或者A3等,感觉自己如同的实验室设备一样,成了会说话的机器,影响了学生与教师间感情的沟通和交流,妨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自身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听力理解是一种接受性的技能,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是涵盖很多语言综合技能的运用能力。但学生自身在英语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

1.学生在英语发音上存在一定困难

中国许多学生的发音是不标准的。由于学生本身的发音问题,还有学生语法知识的死板以及掌握的单词量太少,导致学生在听听力材料的时候感到很困难。再加上重音、语调和连读等知识的理论知识缺乏,使得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更谈不上理解听力材料了。

2.文化知识的欠缺也导致听力理解困难

由于中国英语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以及英语教学方法的欠科学性,很多学生没有把重点放在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上,而是一味地去记忆单词和语法,使得他们即使学了多年英语,也只是“哑巴”英语或者“聋子”英语,高分低能的现象司空见惯;此外,由于学生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特色以及英美人的生活习惯等等,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常常会利用中国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的语言环境,这就导致了即便听力材料中没有生词,学生也似乎听懂了所有的听力材料,但还是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这两个方面都导致了听力理解的困难。

3.过分依赖汉语,不能正常进行听力训练

有些同学认为英语听力是特别高深、特别困难的课程,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就高度紧张,进行听力测试时不能正确地运用听力技巧进行听力理解,而只是一味地将听到的英语转换为汉语,结果什么也听不清。

4.层次要求不同造成听力困难

中学英语听力的要求是考高分,而中学之后的英语听力教材更侧重于实际运用,是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并且起点较高,这种跳跃有较大的难度,所以他们对中学之后的英语课堂教学感到不适应。

5.学生没有掌握听力技巧也造成听力困难

在日常的听力课程中,学生总是习惯把听到的英语翻译成一个个的汉字,而没有掌握听力技巧。如果有听不懂的单词,就会放弃下面的内容,在一个单词上纠缠,不会抓住整体的意思,并且也不知道做笔记,造成听后忘前的现象,这样就影响了对于整篇短文的理解。

三、英语听力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1.正音正调地学习美音,让学生过好语音关

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学生中,有82.1%的学生认为,要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首先必须过好语音关。发音正确是完成听力理解的基础和保证。造成发音不正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很多的方言都会影响学生的发音;此外,由于教师素质不同,学生从小就发音不准确,以至于影响以后英语学习的正确发音,可见学生自身发音的不正确也是导致听不懂听力理解材料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一味地进行听力训练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教师应该首先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从根本上入手,为学生正音正调,解决学生的发音困难。教师还要教给他们相应的发音知识,如连读、重音、节奏、语速等。让学生学会正确发音,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这样在进行听力训练或者听力测试时,才能真正理解而不是一塌糊涂。

2.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使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据调查,58.3%的学生对英语听力没有足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好英语听力的原动力。没有兴趣,学生不可能主动积极地去训练,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上听力课时,老师仅仅是让他们自己听,然后告诉他们答案,这种枯燥的上课模式必然抹杀学生的原有兴趣。另外,预感问题也必须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听力教学中,一味让学生注意单词、短语和语法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没有任何帮助。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主体大意,略过细节,对文章进行综合理解。

此外,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很重要。老师在上课时,应该和学生用英语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地练习英语口语。除了课堂,中国的学生很少有别的机会去训练口语和听力,教师一定不要让学生损失这样的机会。

3.听、说、读、写结合训练

在听说读写的各项活动中,听占最主要的位置,而听也是许多师生最不重视的一方面。只有听懂了才能说出来,反过来,其他几方面也都对听力有促进作用,所以在听力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听说读写相结合。

在进行听力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材,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在课堂上进行精听,让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泛听或者半精听,多听英文的广播或者新闻,并且养成良好的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听说读写相结合,一定会让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一个大的飞跃。

4.加强英语学习技巧,实施高难度的英语教学

英语听力技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掌握牢固的英语听力交际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平时的交际学习,学会怎么去猜测、预期、推断、想象听力中的关键,实现各种技巧的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在英语的听力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英语技巧的训练。

总之,英语听力课的教学过程是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学习一门外语的关键过程。学习第二种语言,练习其听力是第一个基本任务。我们都知道,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掌握听力技巧,提高英语听力测试技能,是每个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期望的。所以,教师和学生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听力这一综合性能力,师生共同努力,不断进取,才能让英语听力教学推陈出新,彻底改革。那么,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有效提高,在他们的英语能力测试中,学生就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明霞,,听说结合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2] 陈倩.英语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

篇(5)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29-01

农机成人教育,是指对农机管理系统的干部、职工和从事农业机械的使用、修理、经营与管理的人员进行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其他专业技术培训。它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又是发展现代农业、振兴农村经济、使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为了使农业机械能够按照技术规范进行使用、作业、维修和保养就必须有一大批农机技术员和农机操作手,因此农机技术培训学校就产生成立了。

1 农机化教育发展现状

作为西双版纳州农机成人教育的主阵地西双版纳州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始建于1974年,原名为“西双版纳州农机培训站”。1989年更名为“西双版纳州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 ”。1997年7月挂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同年8月挂成立州绿色证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绿证办)。1997年4月挂牌成立西双版纳州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岗位培训站;2003年4月成立省第177职业技能鉴定所。一直从事全州农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机操作和农机维修、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工人技术等级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自建校以来,开展短期培训,共计:4500余人,合格率97.6%。学历教育400余人,绿色证书培训7000余人。

2 农机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农机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农机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州农机校的人、才、力一切由主管部门控制,统的太死,学校没有一点自;个别领导还错误的认为只有抓监理才有出路,才能搞活农机,农机培训是软任务,无关紧要,培训不培训无所谓,导致农机成人教育思想观念落后,错位现象严重,发展势头弱而不强。

2.2 培训经费不足,农机投入资金缺乏。由于政策、体制、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制约着农机成教的发展。多年来投入较少,培训硬件设施缺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占地减少,教学基础薄弱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变缓慢,没有新型的电教设备,没有解剖车,连最基本的教学挂图都没有。收取的培训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剩无几,仅仅够维持现状,无钱购置教学设施及教具。

2.3 师资队伍薄弱。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各种机型应运而生,几年来农机校基本没有年轻的、专业的教师充实到学校来,在职教师没有机会得到知识的更新培训,年龄偏大,有的教师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单一、老化,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缺少专业的培训,对新型农业机械的了解少之又少,跟不上农民对新技术培训的要求,师资力量出现断层现象,满足不了农机培训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4 培训领域不宽,生源减少。多年来,受农业传统观念的影响,农业种植、养殖的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加之农机使用者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结构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也不尽相同,有的素质偏低,他们有求知欲,但却不愿上门求学或舍不得花时间去学,因耽误时间,就影响收入。培训专业单一,跨行业培训渠道不畅,新技术推广缓慢,新机具在短时期内未被农户认可,这样促使操作业务培训滑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农机培训越来越窄,阻力越来越大,生源越来越少。

3 农机成人教育发展对策

农机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应根据当前发展的需要,面向农村拓展培训领域,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操作能手和经营能手。因此搞好农机成人教育迫在眉睫,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培训工作要与推广和监理相结合,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三部门要协调一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加强协作配合,不断推动农机成教工作持续发展。让他们先培训后办证,以监理促培训,以培训提高监理质量,做到培训、审验两不误。参与他们的推广、田间路检,及时帮助农机手和驾驶员解决技术难题,使农机手和驾驶员了解到要提高生产率、做到安全生产必须参加农机校培训。农机推广和培训同时进行,面向农村和农民,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的宣传工作,边推广边培训,引导农民将农艺和农机相结合,科学使用农业机械,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3.2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农机技术培训是农机事业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师则是农机培训的灵魂。现在农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教育培训工作质量要提高,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业务和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学习进修,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对教师培训应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临时或长期请省内知名农机专家教师来我校讲座,或把老师送去相关大专院校进行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培训,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的效果。

3.3 积极争取培训经费和项目。农机成人教育事业要发展,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近些年,国家把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不断加强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并投入巨资实施了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培训项目。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各方,积极作为,强化农机成人教育机构,积极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力争这些培训项目来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生产。

3.4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机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规模,提高知名度,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农机成教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建立信息队伍,及时了解社会需要,拓展培训门路,坚持多渠道、多学科办学。以培训为主,实行培训、推广、服务相结合,不断将农机服务向林、牧、副、渔和二、三产业延伸,不断开辟农机培训的新领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总之,农机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发展目标、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要有忧患意识,提高竞争意识,不断拓宽教学门路,为成人农机教育事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资源的耗损和环境的恶化给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人们对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日益关注,“低碳经济”一词已成为有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代名词。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基于低碳经济的审计机制越来越迫切。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能源高效利用、 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对此制定的目标是,到 2020 年我国单位 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 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审计作为经济活动中的监督和促进力量, 显然需要介入并发挥作用, 从而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展低碳经济审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构建低碳经济审计机制不仅是经济形势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需要。

拿房地产企业来说,审计方法就明显落后,对于大多审计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采用的是详查法。因为房地产企业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以这种方法进行审计,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基于此本文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对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完善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以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性,促进经济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的审计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并入我国社会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国虽不断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建设的资源投入,但基于我国环境财务会计缺乏整体规范性,以至于我国现行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的审计机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缺乏低碳审计标准,取证困难

面对着温室效应的危害,国家开展低碳审计工作已是迫在眉睫。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行碳审计实践,并鼓励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及学校进行碳审计工作。对于我国低碳审计工作而言,碳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概念和审计门类,缺乏专门的理论框架和准则,同时,低碳审计工作尚未形成一整套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另一方面是碳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资金使用状况,基于相当一部分被审计单位质疑碳审计标准,使得难以及时提供有效资料,不利于低碳审计取证的顺利开展。

(二)低碳审计数据核算受阻,准确度较低

国家低碳审计数据核算受阻,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其天然气、石油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其实施能源推广时往往致力于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之上;另一方面是国家计算碳排放量通常以当地政府的权威统计数据为依据,受计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能源消耗方面产生过低估计或者过高估计的系统性误差,以此,大大降低了低碳审计核算的准确度。

(三)缺乏低碳审计专业人才

在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中,专业低碳审计人才起着主导作用。就目前现行国家审计人员来看,其大都出身于财经人员,由于财经和审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再加上,受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现行低碳审计人员局限于传统财务审计思想、技术和方法之中,无法保障有效核实相关配伍数据,不利于审计结论的准确性、高效性。

二、加强我国低碳审计工作的有效策略

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财务状况,因此,我国各级审计署、国家环保局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相关职业团体针对于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的审计机制存在的问题,以碳会计与碳审计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现实状况,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我国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

(一)政府正确引导、企业积极配合碳审计

首先是完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机制,建立以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为中心的审计体系,进一步确定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标准;其次是大力推广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号召和鼓励更多的企业、学校等组织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活动中来,不断壮大审计队伍;再次是加大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监督管理机制执行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碳排放领域的经济犯罪问题和违法违规现象,并予以严厉惩处,力争为公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是增强企业、学校以及各组织的环保意识,使其能够全面认识碳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充分调动各组织的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的积极性、自主性,为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低碳审计工作,降低低碳审计风险

传统的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主要着力于碳源的负债确认问题与碳汇的资产确认问题,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审计工作的高效性,因此,应进一步强化低碳审计工作,在传统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工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一方面是充分披露因废弃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各种风险,通过降低低碳会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起到降低碳审计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审计应积极开展计划审计工作,严格按照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保障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三)加强低碳审计业务培训,培养“双复合型”审计人才

企业加强低碳审计业务培训,培养“双复合型”审计人才是加强我国低碳审计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伴随着审计工作的日益复杂,给予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不仅要熟练掌握低碳审计相关知识,而且还能够依据能源数据计算及时挖掘出企业使用能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因此,首先要企业构建专门审计知识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保障其能够满足碳审计的需求;其次是加强培养“双复合型”审计人才。“双复合型”人才是指集审计知识、环境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等为一体的人才,同时,该人才需要具有灵活的头脑、清晰的思路、较强的综合能力、工作责任感以及实践水平,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三、结束语

目前,审计风险己经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更多的是关注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风险,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还重视不够,主要是部分人的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审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全文通过房地产企业内部审计的研究,希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意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水平。

低碳经济审计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新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方面发挥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 尽管当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审计工作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随着环保宣传工作的不断加强,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低碳经济审计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进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加入全球化的碳贸易体系作准备,碳审计是一个必要且必须的手段。当然,由于碳审计工作固有的复杂性,其在我国的全面实施还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要从基础的碳会计工作做起,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球化经济的现状,循序渐进地推进这项工作。作为新时期的审计人员,要从国家竞争力、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碳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碳审计知识,为国民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J]. 财经科学,2010

[2]陈燕燕,彭兰香.我国碳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财会月刊, 2010

篇(7)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3.20

中图分类号:F124.5;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3-0092-07

Abstract: Taking the carbon emission cost in retail channel and manufacturers investment effort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into consideration, a dualchannel lowcarbon supply chain game model dominated by the manufacturer is built, the optimal decision variable values under different channel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Conclusions illustrate that consumers low loyalty to retail channel is the precondition of manufacturer to use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The carbon emission cost in retail channel decides whether the dualchannel supply exists or not, both the gros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unit product decrease as the carbon emission cost in retail channel increases. It addresses and examines the “cost sharing+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high sharing portions can coordinate the supply chain easily, but the specific values should be negotiated by manufacturer and retailer.

Key words: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carbon emission; cost sharing contract;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各国做出许多努力来控制碳排放,如1997年的“京都谈判”和2005年成立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我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鹇苑较颍给我国企业的节能减排提出新的挑战。除各国政府要求碳减排外,消费者环保观念的觉醒也促使生产商、零售商重视生产环节、销售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许多消费者已经在关注商品的低碳属性。在这一大环境下,如何在供应链各个环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成为了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低碳产品生产商逐渐开始使用直销渠道,近几年电商产业的兴起代表了这一趋势。由于直销渠道具有不同于传统零售渠道的特点,这需要低碳产品生产商重新审视新增直销渠道的供应链低碳化管理。总的来说,研究直销渠道出现后双渠道低碳供应链管理具有十分必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双渠道供应链竞争、优化的研究

在竞争方面,很多文献对生产商开辟直销渠道后的渠道价格、利润以及渠道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双渠道供应链有着更好的表现[1-3]。Ghosh等[4]考虑了渠道结构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Cai[5]认为双渠道不总是最优,给出了直销渠道优于传统零售渠道的条件。

在优化方面,早期学者主要使用的还是加价或者价格折扣契约[6-8]。Ryan等[9]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双渠道协调,分析了最低价格限制下的收益共享契约和损失共享契约。Ma等[10]认为共享质量改进成本和提高销售努力成本的契约可以协调供应链。

1.2 考虑低碳约束的单渠道供应链研究

Benjaafar等[11]认为在碳配额和碳税政策下,供应链成员通过调整库存、订货量来达到减排,供应链成员合作可以减少减排成本。Du等[12]研究了一个由生产商和碳排放权提供商组成的供应链,碳配额越高,生产商的产量越大,利润越高,而碳排放权提供商利润越小。Carrillo等[13]考虑产品销售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成本,发现消费者对直销渠道的认可度以及不同渠道的碳排放成本差异会影响零售商的渠道选择;而碳税和碳配额无异于放大了渠道间的碳成本差异,因此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碳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谢鑫鹏等[14]在CDM框架下结合碳排放权交易给出了零供双方合作的区间。

1.3 低碳供应链的协调研究

Barari等[15]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将减排成本纳入需求函数,生产商负责生产绿色产品,零售商负责销售,最后供应链成员之间能达到经济层面和环境层面上的协调。Li等[16]将生产商提高减排率纳入需求函数,在双渠道供应链模型下讨论了低碳产品的定价、减排率和供应链双方利润,分析了消费者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忠诚度、生产商提高减排率的成本对双渠道供应链的影响,并运用两部收费契约来协调供应链成员的利益。

可见,目前学者侧重于供应链定价、库存、利润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部分学者在单渠道供应链中加入低碳约束,得到碳减排成果的结论,但对双渠道供应链低碳化及其协调研究的成果不多。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需求函数中引入生产商投资减排,同时考虑零售商在销售产品过程中支付碳排放成本,分析生产商和零售商在不同渠道结构下的行动决策与供应链协调。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建立双渠道供应链低碳化模型,比较了单一传统零售渠道、双渠道分散决策、双渠道集中决策的结果,分析了生产商新增直销渠道的条件;二是考虑了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对整个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三是考虑了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的单位碳排放成本对双渠道供应链减排的影响;四是提出了一个“成本共担+利润共享”契约实现供应链协调。

2 模型设计、求解与分析

2.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生产商考虑在传统零售渠道外开设直销渠道,零售商只通过传统零售渠道来销售该低碳产品,消费者拥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其对该低碳产品的需求随着单位低碳产品碳减排量的提高而上升。在市场中,消费者根据自身偏好来选择传统零售渠道或者直销渠道来购买(见图1)。

生产商、零售商面临的需求均为单位产品减排量与该低碳产品价格的线性函数,需求随着价格上升而下降,随着单位产品减排量而上升。两个渠道统一定价,没有库存。

其中:0

假设2:不考虑产品生产单位成本,直销渠道中的碳排放量为0,因此生产商直销渠道碳排放成本为0;传统零售渠道销售单位产品所支付的碳排放成本为e(来自于政府的碳税政策、物流产生的能源消耗等)。根据Weber等[17]的发现,直销渠道销售产品比传统零售渠道销售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少得多,具体表现为传统零售渠道存在大量的货物库存、货物运输成本,而直销渠道可以通过更集中的库存、物流来减少碳足迹。

假设3:生产商需要投入成本来升级生产技术、机械设备以减排,投资成本为单位低碳产品减排量的凹函数C(θ)=ηθ22,η为减排投资成本系数,其中固定成本假设为0。

本文使用的变量及其含义参见表1。

图6表明了不同渠道结构下,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对供应链总减排量的影响。可以看到,双渠道集中决策中的减排量远高于分散决策与单一零售渠道时的减排量。这是因为集中决策下整个供应链的总需求得到扩大,而且减排水平在一定条件下也比分散决策和单一零售渠道时高,验证了命题4。

从图7和图8可以看到消费者对零售渠道忠诚度ρ、传统零售渠道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e对单位产品减排量θ以及分散决策下生产商批发价格w的影响,θ和w都与e和ρ成负相关关系,验证了命题2和命题3。

一个契约是否有效,需要看是否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和激励相容条件。图9是参与约束条件的检验,在使用“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后,生a商和零售商的利润之和等于集中决策下供应链的总利润,恒大于分散决策下的总利润,满足参与约束条件,即供应链可以达到协调。图10是激励相容条件的检验,模拟的是λ=0.72、γ=0.55和λ=γ=0.72时的供应链协调情况。从图10可以看到,当γ=0.55时,采用协调契约后零售商的利润一直大于分散决策下的利润水平,说明零售商的利润在协调之后得到提升,而生产商采用协调契约后利润是否比未协调之前要好则不一定,θ的取值是关键。当θ较低时,生产商也能得到改善;当θ较高时,生产商会蒙受损失。此时生产商不一定愿意接受契约。当λ=γ=0.72时,生产商利润得到巨大提高,远高于未协调时的利润水平,但当θ较高时,生产商利润仍会下降至协调之前的利润水平之下。因此,θ的取值仍然决定着契约是否为双方所接受。也就是说契约并不必然满足激励相容条件。为使供应链成员双方都得到较好的利润分配结果,要求λ和γ的取值都比较高,亦即生产商分享零售商利润比例与零售商所承担的减排成本比例都比较高,才可能实现供应链协调。这是因为生产商在整个博弈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生产商提供了一个较低的批发价格给零售商。

4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生产商作为斯塔克伯格竞争领导者的双渠道低碳供应链,通过将零售渠道销售产品产生的碳排放成本、单位产品的减排量和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纳入模型,研究了低碳供应链的渠道选择和协调优化。通过数理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以下结论:

(1)生产商建立双渠道供应链要满足前提条件(消费者对零售渠道的忠诚度不高)。如果消费者都倾向于从零售渠道购买,直销渠道需求太小而导致生产商无意新增直销渠道;如果消费者都倾向于从直销渠道购买,则零售价格过低,零售商不会销售该产品。

(2)传统零售渠道中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是决定双渠道供应链是否存在的关键因素。当碳排放成本较小时,生产商新增直销渠道可以增加其利润,否则生产商没有动力新增直销渠道。

(3)由于存在“双重边际化”,使用“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后,供应链协调可以实现,但具体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较高的成本共担因子和收益共享因子才能实现,具体由双方谈判力量决定。

(4)传统零售渠道中产品销售产生的碳排放成本越高,供应链总减排量和单位产品碳减排量越低,反之则反。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假设市场需求为线性需求函数,没有考虑需求的波动性;另外,现实中零售商也开始使用直销渠道,因此建立一个包含三渠道的供应链模型,考虑三渠道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Chiang,W K, Chhajed D, Hess J D. Direct Marketing, Indirect Profits: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Dual-Channel Supply-Chain Design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1): 1-20.

[2]Tsay A A, Narendra A. Channe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Commerce Age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13(1):93-110.

[3]Dumrongsiri A, Fan M, Jain A, et al. A Supply Chain Model with Direct and Retail Channel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7(3):691-718.

[4]Ghosh D, Shah J.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eening Policies Across Supply Chain Structures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2):568-583.

[5]Cai G S. Channel Selec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s [J]. Journal of Retailing, 2010, 86(1):22-36.

[6]Kurata H, Yao D Q, Liu J J. Pricing Policies under Direct vs. Indirect Channel Competition and National vs. Store Brand Competi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80(1):262-281.

[7]Cai G S, Zhang Z G, Zhang M. Gam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Dual-channel Supply Chain Competition with Price Discounts and Pricing Schemes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17(1):80-96.

[8]Boyaci T. Competitive Stocking and Coordination in a Multiple-channel Distribution System [J]. IIE Transactions, 2005, 37(5):407-427.

[9]Ryan J K, Sun D, Zhao X Y. Coordinating a Supply Chain with a Manufacturer-Owned Online Channel: A Dual Channel Model Under Price Competi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3, 60(2):247-259.

[10]Ma P, Wang H Y, Shang J. Contract Design for Two-stage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Integrating Manufacturer-quality and Retailer-marketing Efforts [J]. 2013, 146(2):745-755.

[11]Benjaafar S, Li Y Z, Daskin M.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s: Insights from Simple Model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3, 10(1):99-116.

[12]Du S F, Zhu L L, Liang L, et al. Emission-dependent Supply Chain and Environment-policy-making in the ‘cap-and-trade’ System[J]. Energy Policy, 2013, 57(1):61-67.

[13]Carrillo J E, Vakharia A J, Wang R X.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for Online Retail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4, 239(3):744-755.

[14]x鑫鹏,赵道致. 基于CDM的两级低碳供应链企业产品定价与减排决策机制研究[J].软科学,2013(5):80-85.

篇(8)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0.15

中图分类号:F252;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0-0070-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beijiang river commodities supply chain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this paper sets up a manufacturer and a distributor of twostage supply chain system. Distributors have water transport channels and highway transportation channels, in a unified price selling products to the market. Distributors of waterway transport channels for price subsidies,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for low carbon green cargos point of view,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channels to purchase products of consumer subsidies is studied respectively, under two kinds of price subsidy policy impact on bulk cargo in the supply chain. By analyzing the gam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members and the government, it finds their respective optimal decis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two kinds of price subsidy policy can increase the water transportation. In the long run, the government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screte price subsidy policy, and the distributor price subsidy policy used interchangeably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beijiang river commodities the goal of low carbon transport.

Key words:low carbon supply chain; government interference; retailers double channel transport; same price of double channel

引言

“十二五”期间,清远地区按照广东省实施的“双转移”战略,原珠三角大批传统加工制造业等企业迁往沿北江布局生产基地,带来了北江流域地区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的大幅增长,年货运量达11亿吨。目前这些大宗货物主要通过公路运输至珠三角地区,导致公路拥堵和汽车超载的情况逐渐加重,道路安全隐患形势严峻。同时,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的大幅增长使得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问题日益加重。与北江流域公路运输紧张的状况相比,北江承担大宗货物运输的比例不到10%,良好的水运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为了有效缓解北江流域交通运输压力,完善珠江流域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部和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实施了“大宗货物绿色运输北江示范项目”工程。通过补贴、改善水路基础设施等多种激励方式,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大宗货物运输由陆路向水路转移,实现大宗货物低碳运输的协调,达到社会总成本最低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目标。

在没有政府干涉的情况下,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大部分大宗货物都选择公路运输,从而严重破坏公路运输环境。政府干涉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协调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达到陆水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定性的角度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1,2],从供应链角度进行定量研究的较少。通过表1的对比分析,大宗货物陆水并行低碳运输的问题与双渠道供应链问题类似。由此,本文参考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运作策略和机制等方法理论来研究大宗货物供应链协调的问题。

双渠道协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零售商双渠道供应链:Huang等研究了零售商双渠道模型的4种常见定价策略,得出局部最优策略与整体最优策略的利润差值绝大多数情况下小于4%[3]。季磊磊等研究了零售商负责废旧产品回收的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设计的收益共享―回收成本共担契约使零售商双渠道供应链达到协调[4]。(2)低碳供应链:李友东等研究了低碳研发成本分摊系数和政府低碳补贴等方面对供应链低碳化研发投入的影响,得出不同博弈形式下的企业低碳研发合作和政府补贴策略[5]。徐丽群考虑分摊碳减排成本的供应商销售收入模型,分析了碳减排成本分摊比例和采购价格对供应商销售损失的影响[6]。(3)双渠道采用线上线下同价机制:郑文等研究了在强势零售商推行线上线下同价政策背景下,对比分析了双渠道和三渠道的竞争模型,得出实现供应链协调的途径[7]。苑春等研究了3种不同情况下的双渠道定价博弈及其均衡问题,得出在任何情况下均为最优的均衡解是不存在的[8]。(4)政府干涉对双渠道供应链的影响:Wei-min Ma等构建了基于政府补贴下的双渠道闭环供应链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政府补贴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制造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收益[9]。邱国斌在考虑政府补贴权重的情况下,分析了不同权重下政府补贴对供应链成员决策及其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是有利的,政府和企业更倾向于对制造商补贴[10]。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双渠道销售供应链方面,对于政府干涉的分销商双渠道低碳供应链运输协调方面的研究也较少。为此,本文以北江大宗货物供应链为研究背景,以占北江大宗货物运输比例最大的水泥为例,基于零售商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研究理论,分析如何通过价格补贴策略和改善水路运输服务设施策略来协调水路和公路的平衡运输,同时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以分析供应链各成员以及政府间的博弈关系,找出各自的最优决策量。

1模型描述与假设

考虑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分销商的两级供应链系统。水泥分销商同时拥有水路运输渠道和公路运输渠道,以统一的价格向市场销售产品。大宗货物供应链的制造商在供应链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它根据分销商做出的决策而决策。在产品单周期内,制造商首先将产品以w价格批发给零售商,然后分销商再以统一的价格p进行销售。而政府出于低碳绿色货运考虑,对水路运输渠道实施激励策略,积极引导大宗货物通过水路运输,以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调整。

3案例分析

为探讨政府实施政策的有效性,以整个北江英德地区的水泥厂生产销售的水泥为例。目前,水泥市场每天潜在总需求约为7万吨/天,水路运输的潜在服务能力约为24万吨/天,而公路运输的潜在服务能力约为46万吨/天,即可取a=80000,μ=033。水泥厂制造水泥的成本为250元/吨,即c=250。从英德水泥厂码头和东莞虎门码头的航道全长约为240千米,公路约为210千米。由于北江航道硬件设施和水位限制,载重为1600吨的标准船舶往返一趟需要十多天,即取t1=13。而标准载重40吨的汽车完成一趟往返的运输时间最多不超过两天,即取t2=2。选取水路承运人和公路承运人在其中任意几天的运输数据,如表2所示。

增长(下降)率=[政府实施策略下最优值-无政府干涉下最优值]无政府干涉下最优值×100%(39)

(1)当政府对水路进行补贴时,与无政府干涉情形相比,水泥分销商不仅增加5347%的水路运输量,减少145%的公路货运量,还增加859%的利润。同时,制造商的利润增加了249%。因为在该策略下,市场的总需求量增加484%,销售价格增加10%,同时运输成本降低516%,批发价格降低288%。政府采用价格补贴策略能有效促进大宗货物运输转移到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的日交通车次减少,不仅水路运输的装载得到了充分利用,还能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量。这说明政府的补贴策略是有效的。不仅对公路运输向水路运输的转移有较明显的效果,也使得货物运输更绿色低碳。

(2)当政府实施改善水路运输设施策略时,与无政府干涉情形相比,不仅增加662%的水路运输量,减少1614%公路货运量,还能使分销商利润增加241%。水路运输服务设施改善后,水路运输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吸引更多的大宗货物转移到水路运输上来,总运输量增加73%,产品的边际利润增加172%,同时降低分销商78%的运输成本。制造商的利润增加289%,因为虽然批发价减少065%,但在该策略下总需求量增加73%。因此,实施改善水路运输服务设施策略,不仅缓解水路运输与公路运输之间的不平衡,还增加供应链成员的利润。

(3)当政府实施价格补贴策略时,与无政府干涉的情形相比,碳排放量减少953%。当政府改善水路运输服务设施时,碳排放量最少,比无政府干涉情形减少394%。这是因为改善水路运输服务设施后,大宗货物运输有效地从公路运输向水路运输转移,减少碳排放量。

(4)当政府实施价格补贴策略时,供应链总利润增加194%,因为政府的价格补贴增加市场总需求量以及水泥产品的销售价格。当政府改善水路运输服务设施时,供应链总利润增加241%。政府实施的两种策略都能调节水路运输与公路运输货运分担比例的作用,降低碳排放量,增加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政府改善水路运输设施时,整个供应链增加收益的203%由分销商占有;政府实施价格补贴策略时,整个供应链增加收益的15%由分销商占有。可得管理启示:若要有效地协调北江大宗货物供应链运输,则要合理地协调制造商和分销商的利润,从短期的效果来看,政府实施价格补贴策略对平衡水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分担量的效果更为直接和明显。从长远来看,政府要实施不断地改善水路运输服务基础设施,才能有效地实现北江大宗货物低碳绿色运输的目标。

(5)在政府补贴的情形下,水路运输量总是大于无政府干涉情形下的水路运输量,而公路运输量总是小于无政府干涉情形下的公路运输量。在政府改善水路运输服务设施情形下,水路运输量总是大于无政府干涉情形下的水路运输量,而公路运输量总是小于无政府干涉情形下的公路运输量,且政府改善水路运输服务设施后的运量转移效果比政府补贴的效果更好。

篇(9)

1.1碳硼烷衍生物的合成

大部分碳硼烷衍生物的合成都是从取代的炔烃出发,或者先将碳硼烷去质子化再加入亲电试剂。从炔烃出发,与葵硼烷B。H在有机溶剂中回流,两个炔烃的碳插入硼烷的笼中,形成C。B。的正二十面体结构(其化学结构示于图2),这样可以得到单取代或双取代的闭式碳硼烷。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强碱对碳硼烷进行去质子化,形成烷基锂试剂,最后加入亲电试剂(烷基或者芳基的卤代烃),通过对反应当量和浓度的控制,合成单取代或双取代碳硼烷,这个方法适用于合成邻位、问位和对位的碳硼烷,但是CH键的酸性按照邻位碳硼烷>间位碳硼烷>对位碳硼烷递减,反应性也依次递减。此外,碳硼烷的BH键也会发生亲电取代,碳硼烷在路易斯酸(例如三氯化铝)存在下与卤素反应,可以得到硼上取代的碳硼烷衍生物。

1.2碳硼烷的反应活性

闭式碳硼烷在适当的碱存在下,失去一个硼原子,降解为带有一个阴离子的巢式碳硼烷[HCBH。]一。当用强碱(如NaOH)时,反应速度快,但是不适合分子中有活泼的或对碱敏感的基团。巢式碳硼烷在溶剂中稳定存在,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巢式碳硼烷与硼卤化物RBX。(X:Br,I)反应,可得到硼上取代的闭式碳硼烷。如果巢式碳硼烷与卤素Xz(X—Br,I)反应,亲电取生在桥式氢上,得到单卤代产物。巢式碳硼烷上的桥氢可以被强碱(如nBuLi,T1OEt)除去,得到巢式碳硼烷[HCB。H。]卜,形成一个类似于环戊二烯[CH]一的平面,这个平面可以与d区和P区的金属配位,得到金属碳硼烷_6]。例如巢式碳硼烷[H:CB。H]卜与三羰基铼配位得到三羰基铼碳硼烷衍生物7(其化学结构示于图3),铼原子位于C。B。成键平面的中心,可以看作代替了原来闭式碳硼烷顶点的硼原子的位置。闭式碳硼烷可以转化成巢式碳硼烷,而巢式碳硼烷又可与卤素及金属配位,这为今后碳硼烷与放射性卤素和金属的反应提供了灵活的反应途径,为其在核医学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碳硼烷对水、空气稳定,同时在各种条件下都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因此可以用于体内检测。同时,碳硼烷中BH可以发生亲电取代反应,CH键中的酸性H可被强碱取代,它还可以通过多种合成路径实现与金属及靶向分子连接,这样通过化学反应,碳硼烷可以形成一系列衍生物。合成的简便性和多样性使得碳硼烷可以作为一种合成子用于形成一系列药效基团,其将在放射性分子成像,靶向药物的合成及筛选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碳硼烷在BNCT领域的应用

硼中子捕获治疗(BNCT)主要用于治疗胶质细胞瘤,它通过含硼药物亲近肿瘤细胞,硼捕获中子后发射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对胶质细胞瘤有较好的疗效。

2.1BNCT的原理

BNCT原理是:硼捕获中子后发射的11粒子的能量为1.47MeV,在生物组织中的射程9~10m,接近一个细胞的直径(体内细胞平均直径为10m);形成的反冲Li原子的能量为0.84MeV,在生物组织中的射程为4~5bLm,两种粒子在细胞中的传能线密度约为200keV/m,可破坏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DNA、RNA和蛋白质,几乎没有受照射的细胞可以恢复。另外,B(n,a)Li反应还伴随有0.48MeV的7射线,可通过检测瞬间产生的丫射线及时掌握体内发生中子捕获反应的¨B的量。硼中子捕获反应式:B+n一Li(0.84MeV)+He(1.47MeV)+7(O.48MeV)BNCT药物应具备的特点:选择性结合肿瘤细胞,最好能在肿瘤细胞内,尤其是细胞核内聚集;不论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硼化合物结合使用,其浓度应达到每个瘤细胞内约1O。个B原子或每克肿瘤组织中2O~35g;肿瘤与正常组织浓度比达3:l~4:l;在照射治疗期间能在肿瘤组织中保持一定浓度;肿瘤中聚集的硼化物对人体无毒性。

2.2碳硼烷及其衍生物在BNCT中的应用

目前用于临床的BNCT药物只有BHS(Na2B12Hl1SH,DisodiumMercapto—closo—do—decaborate)和BPA(C9H1oNO2B(OH)2,1-4一di—hydr—oxyborylphenyla1anine)。其中BSH是1967年Soloway合成的,3O多年来被认为是经典药物,无副作用,其毒理学特性已经美国联邦药物局认可。而BPA于1994年开始用于临床试验,显示了脑胶质瘤细胞内硼含量高于瘤周边组织内的含量,其T/NT为3~4。碳硼烷衍生物作为高硼含量化合物,是潜在的理想BNCT药物。用于BNCT的含碳硼烷的衍生物[7]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卟啉,菲啶、吖啶类,多胺类,核苷类,脂质体等与碳硼烷结合形成的含硼化合物。碳硼烷碳水化合物类衍生物,不仅能靶向肿瘤表面特殊区域,而且无毒,碳水化合物类能够增加碳硼烷亲水性,从而减少非靶向的蛋白结合,降低肝的摄取,对黑素瘤和胶质瘤有一定治疗作用;卟啉环与肿瘤有亲和性,有一定的抗癌性;碳硼烷菲啶、吖啶类衍生物,能够插入DNA,靶向DNA,但这类化合物不能靶向肿瘤细胞;多胺类靶向DNA,但不能携带足够的B进入癌细胞;脂质体,体积合适,也有一定稳定性,可以携带硼进入增生肿瘤的粗糙的血管。目前报道的效果较好的是卟啉碳硼烷衍生物和脂质体类碳硼烷衍生物。卟啉易于选择性地浓集和滞留在肿瘤组织,与临床用于BNCT治疗的主要药物BSH和BPA相连后可以达到较高的肿瘤靶向性和降低毒性的效果。

为了获得更高的肿瘤与血的放射性摄取比(T/NT),研究人员合成了一系列比BPA性能更好的硼化卟啉,其中BOPP含有3O(质量分数)的。B,肿瘤细胞摄取率是BSH的2O倍,是一种很好的硼携带剂[8]。但BOPP的毒副作用(如引起血小板减少),限制了其在人体的应用]。BOPP的化学结构示于图4。另一种思路是将两种含硼的BNCT药物连接起来,例如将BOPP和BPA连接起来,实验[10]结果表明,这样结合后的药物相比于它们单独使用,有着更好的肿瘤选择性及更多的硼浓集于肿瘤中。近来,Koo等[1妇合成了含有多面体硼烷的四苯基卟啉,并考察了其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血小板减少症大幅制约了硼化卟啉的剂量,可能引起毒性的原因是卟啉环,而不是硼烷或碳硼烷。Na—kamura小组[1。]合成了卟啉与B12H11SH卜、B12H。NH一和BHOH。一相连的化合物,研究表明卟啉连接一个多面体硼烷比连接两个多面体硼烷毒性小,BHNH一卟啉化合物显示了比BOPP更好的肿瘤浓集效果。也有利用ClickReaction将BSH和碳硼烷连接起来,合成高硼含量的化合物的报道[1。脂质体是很好的硼携带剂,可以携带足量的硼进入肿瘤细胞。文献[14]合成了将巢式碳硼烷与脂质体连接的BNCT药物,发现其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为22/zg/g,但是其对小鼠的毒性很大。为了降低毒性,作者改用闭式硼烷BSH与脂质体相连[1,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其中DSBL-25PEGliposomes在剂量为20mg/kg情况下,肿瘤中的硼浓度为22.7/~g/g(20~35g/g才能杀伤肿瘤细胞),用热中子辐射治疗后起到了很好的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效果。这是目前第一个报道的具有BNCT疗效的硼化脂质体药物。

3碳硼烷在分子成像领域的应用

放射性分子成像技术最主要的挑战在于寻找一个可以进行高灵敏度检测的放射性核素和与靶点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分子组成的放射示踪物,但许多放射性核素和靶向分子不能直接相连,而碳硼烷作为双官能团偶联试剂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1放射性卤素与碳硼烷

放射性卤素广泛应用于分子成像和放射治疗等领域。早在1985年,Hawthorne等人就开始将碳硼烷作为放射性卤素和生物分子之间的辅助基团。一般的方法是:先将碳硼烷与生物分子相连,再与放射性卤素反应,得到所需的放射性卤代物。由于At与碳成键的能力比I更弱,直接用At标记靶向分子得到的产物往往在体内不稳定,于是人们尝试用碳硼烷作为双官能团分子,连接At与靶向分子。2004年,Wilbur小组口钉分别用”I和At标记维生素H衍生物,并考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实验表明,直接用At标记在维生素H衍生物的苯环上,在体内出现了严重脱At现象;用牡At标记的碳硼烷一维生素H衍生物,在体内发生少量脱At的现象,比直接用At标记在苯环上的效果好很多。为了让At一碳硼烷更加稳定,他们[1]又将At置于两个碳硼烷之间,合成了夹层结构的配合物(其化学结构示于图6),这个结构的At配合物在体内稳定存在。2009年,文献[17]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碘标记的碳硼烷衍生物,这类衍生物一端与葡萄糖衍生物相连,另一端与苯甲酸相连。与葡萄糖衍生物相连可以提高这类配体的水溶性,而苯甲酸这个官能团则可与多种胺类靶向分子反应,形成多种碳硼烷衍生物,例如与N,N-Z.乙基乙二胺(靶向黑素瘤)反应。但实验结果表明增加这类配体的水溶性,反而降低了黑素瘤细胞的摄取率。

3.2金属碳硼烷

篇(10)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4-0116-03

一、“一带一路”、低碳经济与碳审计的界定

(一)“一带一路“的界定

“一带一路”是新的历史时期,根据世界局势,由中国发起的,倡导亚洲国家一起共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与之相伴而生的金融桥梁还有“亚投行”。“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的简称,旨在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各同盟国互联互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避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风险以及对亚洲地区产生的影响,平衡世界格局。“亚投行”的产生也可以说是“一带一路”能够顺利实施的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此搭建起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

(二)低碳经济的界定

低碳经济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家层面上,是一种加强国家自身建设,同时带动促进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布局;在市场层面上,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减少污染排放,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提升自我的必要条件。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碳金融、碳交易权等碳市场迅猛发展起来,这源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碳市场的建设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三)碳审计的界定

碳审计是在低碳经济下提出的,是就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影响的审计行为[ 1 ]。随着碳市场的不断扩张,碳审计的概念不能仅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其不仅包括实体的企业碳排放审计以及碳市场内的所有与碳概念相关的非实体审计,还可以扩展到企业生态责任审计。

二、“一带一路”、低碳经济与碳审计的关系

(一)“一带一路”是低碳经济的实施契机,低碳经济是“一带一路”的实施原则

“一带一路”不仅强调地理和交通上的连接,更注重形成新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带,实现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线和生态文明线的融合。“一带一路”要想长期、和平、稳进地发展,要坚持以低碳经济为原则,这是能够可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必然趋势。如果“一带一路”战略中只盲目地强调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给环境带来的伤害,结果可想而知。环境问题负面效应危害的是各国共同生存的家园,环境问题会引发一连串的矛盾,最终会威胁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实施。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伊始,所有的同盟国在引进投资或者对外投资前,应该就发展过程中低碳环保问题达成共识,并签署各国一致认同的低碳经济为原则的协议。

(二)低碳经济是碳审计的实施基础,碳审计是执行低碳经济的保障

碳审计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的,碳审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审计监督,促进低碳政策、低碳经济活动、低碳技术合理和有效应用,进而保障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减缓气候变化,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 ]。低碳经济背景下碳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查低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效果、低碳经济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低碳经济行为和碳产品进行审计认证等。碳审计意在提高被审计单位的低碳生产责任意识、管理水平和绩效,并提出审计建议,促进低碳经济的正确执行。

(三)碳审计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依赖碳审计监督

碳审计的有效实施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基础,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一带一路”的影响又为碳审计提供反馈,使碳审计不断地发展完善。与此同时,亚投行这个桥梁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加盟“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建设离不开亚投行的支持,亚投行作为一个新的金融共同体,不仅仅是合作共同体的资金池,也是参照碳审计的结果来监督低碳经济原则是否遵守的一个渠道。对于不遵守的企业或者国家,亚投行在提供资金方面就要进行权衡。这样,不断从细节和制度的制定、审查、执行、反馈中贯穿着低碳经济的成分,在形成资金保障机制的同时,也能搭建低碳环保政策支持的平台。

“一带一路”、低碳经济、碳审计三者关系见图1。

从图1不难看出,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一带一路”、亚投行在发展过程中为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依托,而碳审计就是在秉承低碳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低碳环保政策,与此同时,碳审计的结果又会反馈出来,间接促进“一带一路”不断地改善更新,发展得越来越好。这样三者不断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低碳经济及实施碳审计的意义

回顾过去,碳审计还是个新概念,在低碳经济下开始萌芽;着眼现在,碳审计已经在学术界初露端倪,并引起广泛关注,正亟待完善;放眼未来,碳审计如果能在“一带一路”建立之初就得到足够重视并有效利用,必将开创新的局面。碳审计的实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意义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碳审计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哲学上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碳审计作为低碳经济下的新生事物,已经有所发展完善,运用在“一带一路”的新环境下,更具有指导作用。在新的经济体建立之初,就以低碳环保为原则,运用碳审计来运作监督,是实现长期合作共赢、未雨绸缪,提前消除潜在矛盾不可或缺的。

(二)实施碳审计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战略上讲,中国在国际上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可持续发展的大国使命,倡导技术创新;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合作共赢,也会给中国带来益处,从而实现互惠互利。中国也需要这样的碳审计系统来应对国内的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

(三)碳审计的实施驱动创新

战术上讲,一方面,碳审计的实施有助于引导绿色环保企业的发展,驱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起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这个经济体能够健康稳步发展下去。但也要考虑,如果这个经济体不注重低碳环保,必将不能长久,多国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为避免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中国,我们必须考虑好各方利益,提前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冲突。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碳审计的实施困境

鉴于“一带一路”是新生的经济体,从源头上考虑低碳经济,会让这个新的经济体有更强而长久的生命力。碳审计在低碳经济下作为一个具体而又有实用价值的科目在此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当然,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推行并用好碳审计,就需要解决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一)碳审计的范围模糊

碳审计要融入到“一带一路”的战略下,那么碳审计范围就要依据战略部署确定的范围而定。例如一开始倡导的,很多沿线发展中国家急需基础设施建设,而低碳经济下的主要审计范围是对环境影响相对严重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下碳审计的主要范围中应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碳审计。与此同时,随着低碳经济的推行,条件不断成熟,不久的将来碳市场也会不断发展完善,所以将碳市场的审计划入碳审计范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随着“一带一路”的政策逐渐明朗,碳审计的范围也会逐渐清晰。

(二)碳审计的主体缺失

碳审计不同于一般审计,特别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多国参与的情况下,碳审计的主体该如何确定?一般来讲,这个主体应该具备如下条件:权威、强制、说服力、独立。碳审计的主体确定后,还要考虑碳审计主体在碳审计实践过程中如何避免自身因素对碳审计的影响,这其中又会涉及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判断、技术因素以及碳审计主体的具体运作过程。

(三)碳审计的客体繁杂

碳审计的客体就是被碳审计的对象,这个如何来定位?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环境污染角度,可按照污染强弱程度来区分,但是具体的指标、标准还有待考量;行业划分角度,有先天的优势,易于区分;国家或者企业的角度,可以打消国家或者地域的限制,对整个国家、某个组织、某个机构进行碳审计。只有碳审计客体的层次被划分出来,才可以有的放矢地着重进行碳审计,但是不同层次情况大不相同,如何因地制宜地对待以及处理这些客体信息成为一个难题。

(四)碳审计的程序复杂

碳审计程序的确定是建立在一定前提下的[ 3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多个国家,所以,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首先,在政策上要有权威的法律法规作支撑,这需要各同盟国协同一致,商讨出各国认同的政策规定。其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地域的限制,如何打破这个限制。最后,对于程序的设计、流程、实施以及监督,如何保持公正、独立、公开、透明。

(五)碳审计报告的效力不确定

碳审计报告的得出,需要依赖前四个方面作为支撑。同时,碳审计报告的具体内容、格式、披露的信息,以及发挥的作用都要加以明确。碳审计报告要在什么地方披露,不同结果的审计报告将对被审计客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些被审计客体可能对于碳减排环保等方面并不积极。所以,如何利用碳审计报告,引导、激励企业去积极履行碳审计的要求并且从中受益,这是根本。

五、“一带一路”战略下的碳审计实施策略

将碳审计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并得到有效广泛的实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碳审计制度作为一种标杆和指引,才会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同盟国要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要有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意愿,使碳审计真正发挥作用。国际上碳市场也越来越壮大,一些优秀的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也要依据具体情况,在符合国际公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来解决问题。

(一)明确碳审计的范围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

碳审计是指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运用合理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对被审计者碳减排的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等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鉴证及评价。因此,碳审计的范围主要是碳排放具体项目的审计,例如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碳排放审计[ 4 ]。就碳市场来讲,需要靠碳审计和金融监管双重手段。“一带一路”战略下碳审计的实施可借鉴欧洲国家碳审计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遇到难以把控的问题,集中起来研究决定,坚决把握好大方向。

(二)碳审计的主体应是国家审计、民间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的联合

碳审计不同于日常的财务审计,因为低碳问题关系到非常重要的环保问题,不像财务问题那样传统。因此,应建立国家、民间、企业三个碳审计主体构成的“三位一体”审计体制。三者的关系是:以国家碳审计为主导,从宏观上统领、指导和监督全国以及各地区的碳审计工作;微观上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指导民间碳审计机构开展专项碳审计工作,特别是难度较大的碳审计项目,可通过立项的方式交给民间碳审计机构来完成;同时,要求所有相关企业建立内部碳审计机构,将其作为常规性工作开展审计。

(三)碳审计的客体有微观和宏观之分

碳审计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对污染型企业进行审计,从微观上讲,要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甚至某项大工程进行碳审计;从宏观上讲,要对国家碳排放、碳市场进行碳审计,甚至可以将碳审计作为信用评级的一项因素,或者独立出来进行碳评级。正如现在的信用评级机构,也可以从碳审计的方面来进行。

(四)碳审计程序需科学、合理、权威

碳审计严格按规程运作,需要社会各界、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出一个大致的标准,有共同认可的制约条款来进行约束,从而使碳审计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国际上已经有国家开展了碳审计,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五)有效利用碳审计的结果

碳审计的结果是要看被审计的客体是否符合低碳环保政策规定的标准。目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对于碳审计合格并且特别出色的,拥有碳排放交易权等市场化工具方面的要给予特别优惠,不合格的要进行相应惩罚,由此可见,碳审计制度的制定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碳审计的结果要反馈社会各界、各同盟国,不仅是为了信息披露,更是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发展,寻找创新之路,以使碳审计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得到普遍认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爱国,王一川.碳鉴证业务是审计的一个自然领域[J].审计研究,2014(4):39-43.

篇(11)

中图分类号: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3-0020-04

一、引言

Granger因果检验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最适合的计量方法。已有较多学者采用该方法来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如Glasure and Lee(1998)对亚洲国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新加坡,实际GDPGranger引起了能源消费。Yu and Choi(1985)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分析韩国GNP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除了分析总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外,一些学者还具体分析了某一种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比如,Bowden and Payne(2009)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表明:在美国居民可再生能源消费Granger引起了实际产出,然而工业、商业可再生能源消费各自与实际产出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综观已有的研究,很少学者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以及碳排放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文将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其经济发展尤其受到学者的关注。巴西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那么巴西的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怎样?另一方面,因能源消费,尤其是传统能源消费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使当今世界的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积极筹划发展低碳经济,以降低能源消费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那么巴西的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巴西如何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接下来将分析巴西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巴西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鉴于本文主要对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因此将对各部分做如下安排:第二部分介绍计量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第三部分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则分析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部分在第三、四部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二、计量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要经过这样一些步骤。首先是对变量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在此基础上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本文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采用多变量分析框架,而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时采用双变量分析框架。

不管是多变量分析框架还是双变量分析框架,首先要对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这是因为在分析经济模型时,如果对非平稳时间序列直接进行回归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从而造成结论无效。本文采取ADF法来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在此基础上,再对变量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在进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时,多变量分析框架与双变量分析框架就有差别了。

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的方法包括由Engle and 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一般地,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时采用EG两步法,而在多变量框架下分析协整关系常使用Johansen检验法。EG两步法在对两个以上的变量做协整检验时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把不同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时,可能检验得出不同的协整向量。而Johansen检验法不仅克服了EG两步法的缺陷,而且做多变量检验时,还可以精确地检验出协整向量的数目,以判断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所以,以下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时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而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协整关系时采用EG两步法。

我们结合经济模型来选择实证分析中所用到的变量。在分析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时,我们选择加入了能源消费变量的C-D生产函数。长期以来,能源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投入常常被忽略,这是因为与其他要素的就业成本相比,能源投入在GDP中只占很小比例(Ghali and EI-Sakka,2004;Lee et al.,2008),能源只被看做是原材料的一部分而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事实上隐含着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和假定:能源是存在的,而且不会枯竭。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对经济的约束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更是凸显了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

近期大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些学者试图把能源作为除了劳动力、资本以外的附加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当中(Ghali and EI-Sakka,2004;Lee and Chiang,2008;Stern,2000;Wolde-Rufael,2008)。本文同样按照这一思路,建立分析模型如下:

Yt=kβ1tLβ2tEβ3t

Yt表示t时刻总产出或实际GDP,Kt表示t时刻的资本存量,Lt表示t时刻的就业水平,Et表示t时刻总能源消费量。对该函数取自然对数建立回归方程表示如下:

LYt=α0+β1LKt+β2LLt+β3LEt+εt

系数βi,i=1,2,3分别表示资本存量、就业和总能源消费的弹性(Lee et al, 2008),εt为随机扰动项。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使用总资本形成来代表资本存量K。许多学者在缺少资本存量数据时都曾采用过这样的处理方法(Lee and Chiang,2008;Narayan and Smyth,2008;Sari and Soytas, 2007)。使用总资本形成代替资本存量有一些局限。总资本形成是一个流量概念,不能衡量随年度累计下来的资本存量,没有考虑资产折旧带来的调整。总投资只是总资本存量的一个变动,不涵盖折旧。总资本形成也包括存货。Sari and Soytas(2007)指出永续盘存法在估算资本存量时假定折旧率是常数,因而资本的任何变动都与投资的变动有很大关系。这样,用新固定投资数据来衡量资本存量的发展趋势还是较为可靠的。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1977―2006年之间的年度数据。实际GDP、总资本形成、能源消费量以及碳排放量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数(2009)光盘版,而就业数据则来自于国际劳工组织网站。对这些数据取自然对数后分别表示为:LYt、LKt、LEt、LCEt和LLt。

三、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使用Eviews6.0软件对LYt、LKt、LEt和LLt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检验结果来看,变量LYt、LKt、LEt和LLt的ADF检验值均大于10%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是不平稳序列。然而,从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值则都小于10%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所以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从而得出结论:变量LYt、LKt、LEt和LL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检验见表2。

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LYt、LKt、LEt和LLt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

LYt=0.512+0.16LKt+0.62LLt+0.23LEt

(4.29)(10.24)(2.54) (3.91)

其中括号内为各估计系数的t值,从该方程可以看出当GDP变动1个百分点,资本存量变动0.16个百分点,就业变动0.62个百分点,而能源使用变动0.23个百分点。协整检验结果只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验证。根据AIC准则确定各变量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对变量间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原假设F检验值概率P值结论

LKt不是引起LYt的原因LYt不是引起LKt的原因4.482050.0227拒绝1.654740.2131无法拒绝

LLt不是引起LYt的原因LYt不是引起LLt的原因5.623990.0103拒绝4.693470.0195拒绝

LEt不是引起LYt的原因LYt不是引起LEt的原因4.064640.0308拒绝0.048700.9526无法拒绝

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LLt是引起LYt变动的原因,同时LYt也是引起LLt变动的原因,说明就业和GDP的变动都会引起对方的变动;而LEt与LYt之间只表现为从LEt到LYt的单向因果关系,即能源消费变动单方向引起GDP的变动。同样资本存量变动也单方向引起GDP的变动,而根据经济现实,GDP的变动同样会引起资本存量的变动。可能是因为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实证结果没能与现实情况完全吻合。

四、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如上文所述,对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属于双变量分析,因此,这里采用EG两步法。以上已经对能源消费序列进行了平稳性检验,能源消费的自然对数序列LEt是一阶单整序列。下面是碳排放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检验形式

(C,T, M)ADF检验值临界值1%显著性水平5%显著性水平10%显著性水平10%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性

LCEt(C,N,7)-1.349587-3.679322-2.967767-2.622989不平稳

LCEt(C,N,7)-5.169447-3.689194-2.971853-2.625121平稳

注:检验形式中,C表示单位根检验中是否包含常数项,T表示时间趋势项,M表示滞后期数,M的选择根据SIC准则自动选定。

该结果说明LCEt也是一阶单整序列。接下来采用EG两步法检验LEt和LCEt的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见表5。

1.对LEt和LCEt进行回归后的残差序列et的单位根检验如下:

表5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检验形式(C,T,M M)ADF检验值临界值1%显著性水平5%显著性水平10%显著性水平10%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性

et (C,N,7)-2.414313-3.679322-2.967767-2.622989不平稳

注:检验形式中,C表示单位根检验中是否包含常数项,T表示时间趋势项,M表示滞后期数,M的选择根据SIC准则自动选定。

根据EG两步法的检验思想,说明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2.同时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巴西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既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也否认了巴西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因而,单纯从能源消费总量角度很难准确地把握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要准确把握这一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巴西的能源消费结构。

五、对策建议及对中国的启示

以上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巴西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降低能源使用将会导致经济增长趋缓,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则需要增加能源消费。

一般来讲,能源消费,特别是传统能源消费的增加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从第四部分的分析可知:单纯从能源消费总量角度很难发现巴西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接下来考察巴西的能源消费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巴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对巴西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资料显示,2008年在由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以及水电消费构成的能源消费合计中,巴西的情况是:石油消费量105.3百万吨(石油当量),占合计量的46%,天然气消费量22.7百万吨(石油当量),占合计量的9.95%,煤炭消费量14.6百万吨(石油当量),占合计量的6.4%,核能消费量3.1百万吨(石油当量),占合计量的1.36%,水电消费量82.3百万吨(石油当量),占合计量的36%。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与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大国不同的是,巴西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很低,而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如水电消费占比则很高。同时,目前巴西使用的乙醇、生物柴油及其他可替代能源已占其所有能源消耗量的44%,远高于13.6%的世界平均水平。这样的能源消费结构对环境保护很有利。正是由于巴西拥有较为优化的能源消费结构才没有使其因能源消费增加而带来碳排放的大量增加。根据碳监测行动网数据,在全球前10大碳排放国中,成熟与新兴市场都名列榜内,唯独巴西不在名单内。以巴西为首的拉丁美洲,碳排放量只有东亚和东欧的一半。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能源消费结构得到足够的优化,总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完全可以避免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要使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就需要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量。清洁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目前,巴西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较高,同时生物能源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生物能利用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巴西只要在现有较好的能源消费结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就可以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二)巴西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同为“金砖四国”成员的中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与巴西有很大不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煤为主。虽然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地在发生积极变化,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使用在总能源使用中所占的份额有一定程度提升,见表6。然而由于中国的资源分布不均,表现为不同类型能源储量分布不均,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即使同一类能源也存在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所以短期内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也成为我国碳排放水平难以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指数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95年到2005年巴西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一直维持在2公吨的低水平上,而中国1995年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为3公吨,从2004年开始又攀升到4公吨。中国目前仍处在加快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决定了中国能源使用量仍会很大,基于以上事实,本文认为巴西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水平方面至少给中国带来以下有益的启示:

1.巴西在生物能源的研发及推广使用方面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可以在该类能源领域有所发展

为满足能源消费高速增长的需求,面对石油资源日益减少的挑战,巴西政府重视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实施可再生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推广使用乙醇作为机动车燃料的同时,还利用本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研发生物柴油技术,逐步在全国20多个州建立了生物柴油技术开发网络。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来中国还将继续推进这一进程。然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农民工的生活保障问题以及对城市公共资源享有程度较低问题等,这使我们必须冷静看待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城乡发展要保持均衡,中央仍应该重视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对农民种植作为能源原材料的经济作物加大扶持力度,这不仅可以使农民增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生物能源的发展和使用,从而降低碳排放水平。为更好地发展生物能源,中国可以在生物能源的技术研发方面加强与巴西的合作。

2.巴西降低碳排放水平的经验还在于巴西能够立足本国能源资源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对中国而言,既然短期内很难改变以煤炭为主的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那么中国也应以此为基础,通过相应的措施降低碳排放水平。相关研究表明:相较石油和天然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高出约36%和61%,引起的传统污染物排放则更高。因此,我国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清洁、高效利用好煤。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技术具体包括煤炭加工技术。即,通过加工可显著提高煤炭质量和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煤炭转化技术。即,将煤炭气化、液化或制成甲醇和二甲醚;煤炭燃烧技术;煤炭生产、加工和转换过程中排放物(矸石、中煤、粉煤灰、二氧化硫)的再利用技术以及碳捕捉和封存技术等。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Bowden,Nicholas&Payne,James E.,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al output:A disaggregated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vol.31(2),180-188,2009.

[3]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09).

[4]Ghali,K.H.,EI-Sakka,M.I.T.,Energy and output growth in Canada: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 26,225-238,2004.

[5]Lee,C.C.,Chiang,C.,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countries: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30,50-65,2008.

[6]Lutkepohl,H.,Non-causality due to omitted variabl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367-378,1982.

[7] Narayan,P.K.,Smyth,R.,Energy consumption and real GDP in G7 countries,new evidence from panel cointrgration with structural breaks[J].Energy Economics 30,2331-2341,2008.

[8]Soytas,U.,Sari,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Turk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J].Energy Economics 29,1151-1165,2007.

[9]Stern,D.I.,A multivariate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energy in the US macroeconomy[J].Energy Economics 22,267-283,2000.

[10]Wolde-Rufael,Y.,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troleum im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 Cyprus[J].Resources,Energy and Development 5,95-103,2008.

[11]World Development Indictors.World Bank,Washington,2009.

[12]Yong U.Glasure,Aie-Rie Lee,Cointegration,error-correc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nergy: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s and Energy Economics,Volume 20,17-25,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