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4-04-10 14:46: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

篇(1)

 

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生命教育是缺位的,人们普遍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意志的影响。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学业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由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许多青少年走上社会后,却不知如何应对随时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更使得他们面对困难茫然四顾,遭遇挫折不知所措,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祸患。今年以来的富士康“连跳”事件足以震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教育中缺失了什么!其实,早在2005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就在《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谈到,中学生每 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1]因此,只有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告知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悲剧才不会重演。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接受过“生命教育”的孩子,同等条件下,其心志的抵抗力明显高于其他孩子。所以,生命教育亟需得到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理念肇始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早在1968年,他便积极倡导并实践其生命教育理念[2]。随着全球自杀率的不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预防自杀协会共同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生命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提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青少年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近年来港台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都是属于后一种。2005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3]这是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定义,当然也是对生命教育的狭义界定,本文生命教育也取其狭义之意。 

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日益发展,文化日益多元,观念日益开放,资源日益丰富,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同时,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生命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社会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物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大程度上需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青少年作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人才,只有自己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才会好好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2.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根基。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只有拥有健康的生命这个根基,才能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和塑造,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3.青少年生命教育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青少年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青少年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正视青少年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实际,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加以疏导,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化。 

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学校,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在家庭教育上,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家长,一定要有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渗透生命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重要和美好,才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才会努力去想办法提高自我和他人的生命质量。而社会,作为生命教育的大环境,必须越来越承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统一性教育,给孩子一个清洁宽松的成长的环境。 

 

参考文献: 

篇(2)

教育专家叶澜说:“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学校教育的根本缺陷是对学生的生命关注不够。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体验和情感。我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原则。其一,生命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的、平等的,是渴望幸福又避免不快的。其二,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其三,就个体而言,生命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驱力,生命教育借助这种驱力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总而言之,生命教育旨在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对待生命健全的态度,而这些也都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用生命观改进教育,其实质是将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德育的动力,将个体的生命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将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作为德育的目标。以生命教育观进行德育,德育就不能将道德从情景中脱离出来。教师的作用是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展教育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观察学生的天赋与个性,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引导生命的活力以创造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生存教育

篇(3)

二、生存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89-02

一、生命教育的背景

近年来,生命教育在我国推进迅速,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背景:

1.社会漠视生命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青少年受媒体、网络游戏和影视文化的影响很大。在网络自杀游戏及暴力影视中,人的生命可以随便被侵犯,很容易让人产生对生命价值的蔑视。此外,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渲染式、煽情式的报道,对青少年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起的是一种误导作用。例如,媒体报道自杀新闻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凸现异常性、冲突性的事件,很少提到如何获得科学的救助信息、有哪些救助机构及怎样应对个人的心理危机等简便、实用、易得的科学救助方法。可以说,社会大环境对生命的漠视导致青少年不珍爱生命,因此,生命教育的话题受到重视。

2.现行学校教育的弊端导致对生命教育的忽视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以分数为重、升学为主,考试成了老师的法宝,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为了一个好分数,学生往往一头埋在书本里,而不关注身外的世界和内在的心灵世界。面对这种现状,许多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枯燥,出现迷茫、失落、悲观与抑郁甚至绝望等心态,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生活没有了目标和方向,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困扰严重的学生甚至为了寻求生命的解脱,而走上不归路。与此同时,在高考这个紧箍咒下,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教育陷入了一种以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的知识灌输状态,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培养和获得,更缺乏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及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学生表现出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一些在学校学习优秀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却不知如何适应、如何应对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甚至少部分人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不知道珍爱生命,因此,中小学生命教育问题被提上日程。

3.自杀事件频繁

卫生部在2006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1]。这为加强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我国中小学亟须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树立积极的生命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各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并不相同,因此在实践中,各国或地区针对生命教育开展的主题或取向就不同。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如下:

1.港台地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些地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强调青少年“心智”的和谐发展,重视对青少年发展中的伦理关系加以引导和教育,加强青少年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2]。郑石岩的“生命教育工作坊”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概括为六大主题,即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实现、生命的伦理守护、生命的兴致和生命的意义。香港复和综合服务中心在2002年推出的“生命挑战教育”中,把生命教育分为“三大向度”(生命的探索——欣赏生命、生命的体会——勇于生存、生命的实践——开怀生活)和“五大单元”(体会生命的价值、探索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实践解难能力、体会及管理自我情绪、探索人与人的关系)。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对物质的追求,对社会责任感的衰落,加之对生命价值的忽视,导致我国对加强生命教育的刻不容缓。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所以这个时候对于加强生命教育无疑是关键的时期。这种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任务就落到初中思想品德的肩上,为了青少年生命负责,为了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加强生命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一、初中生生命教育必要性的分析

生命教育涉及人生命的全过程,从出生直至死亡,也可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对“死”的认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应该包含这个问题,因为初中生正处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生命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他们懂得生命管理,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我自己”,实现“我之所以为我”的生命意义,来展现生命价值。

由于我们对生命教育的不重视,引发了大量的人间悲剧,例如2010年广东河源校园外的一条小巷里数名中学生活活打死了一名流浪汉; 2012年1月泌阳县一中学生,因上课看小说被请家长后喝农药自杀,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2013年11月湖北一初中生被老师批评后跳楼自杀;2014年9月湖南临澧通报2名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这些对待生命是如此茫然与冷漠的年轻人,缺乏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实质上就是他们的生命教育严重缺失。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速度加快,思想发生转变,但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有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但同时心理不够成熟,充满叛逆,不能理智的面对升学、考试等问题以及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所以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家长陷入了对成绩的追求,一味最求“高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所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有好工作,有好未来,但却忘记了个体生命需要成长,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忽略了对生命价值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加强生命教育素养

杜威说过:“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定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学生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1]所以教师的教育意识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会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形成。但是在现实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对自身生命教育素养提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影响生命教育的发展。对此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生命教育的培训,鼓励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科研力度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素养。并且教师在实践中要把生命教育逐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味生命价值与意义。

(二)充分理解教材,挖掘生命教育丰厚内涵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德育教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要注意挖掘隐含在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和资源,使得生命教育活跃于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实际课堂活动中能过真正体味到人文内涵。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中《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中《保护自我》。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中《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学会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的美与真,懂得欣赏生命;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掌握各种安全生存技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一线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与生命教育于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体现本学科特点,要紧密联系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并且善于利用其中具有生命教育元素的真实案例创造相应的情景,如以煤矿瓦斯爆炸亡人数,尼泊尔大地震,南京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学生自杀事件等时事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中生命教育的情境,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主思考辩析生命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教师再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观的正确认识,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于此同时还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不论多么生动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间接的活动,都没有现实生活的直接教育更真实更深刻,所以要重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在校园活动中注意生命教育的培养,例如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注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更应爱护周围的生命个体,遵守交通法规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等机会,适时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命课堂主要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课堂中,主要是以明示教育为主,是生硬的僵化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这就使得学生被动参与,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不能主动的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人是从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体验是人发现自己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主要途径。”[2]生命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心灵、灵魂的教育,让生命主体能够真实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才能够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进教学活动中。创建有关生命教育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感悟,因为学生受主客观的条件限制,很少会有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有所感,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只是诸多教育方法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已达到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生命教育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势在必行,所以一线教师必须加强生命教育意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因为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特殊性,具有德育功能,是生命教育的载体,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生命教育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体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领悟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篇(6)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温室效应、环境污染、交通事故、流行疾病等等,随时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我保护意识弱,生命安全时时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威胁。据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资料显示,多年来我国每年交通事故死亡数均超过1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这与我国在对未成年人的安全宣传教育上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从学校的角度看,有些学校没有进行全面、规范、系统的安全管理。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要求中小学校进行专项整治,但是有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甚至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进行弥补,不能系统考虑校园安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部分学校对校园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应试成绩上。有些学校没有一套适当有效的事故预防管理方法,则难免在学生的安全防护上出现漏洞。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校园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分析校园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薄弱。

从学生方面分析,中小学生是中小学安全工作的主体,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任务相当紧迫和重要。自1996年起,我国就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中小学生安全的重视,有的学校甚至还规定了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说明了我国对中小学校安全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

二、国内外中小学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情况概要

2005年的一项学术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仅有不到5%的未成年人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的教育。学校主要进行的是一些法律常识及校纪校规的教育,家长大多时候也只是叮嘱“听老师话”、“不要和同学打架”之类,至于遇到突发事件时如何提高警惕,关键时刻如何自护、自救和求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的结果是未成年人中有较强辨别能力的不到10%。新浪网上的一个调查更令人震惊:在答“是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题中,“会”的仅占52%。问其“灾难逃生知识从什么渠道获得”,18%的人称“没有渠道”。对生死相关的知识,竟如此无知,岂不令人痛心?这是一种社会教育的缺失!所以大多数人一遇灾难,恐慌、失措,最后做出错误选择。

由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活动组委在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10个省市进行的关于中小学生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占51.44%,公共场所占36.32%,自然环境占10.4%,家里占1.8%。令人意想不到:调查中学校居然成为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伤害的地方。所以,中小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对校园和校园周边环境的管理,减少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等措施,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

我国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活动最好的城市是上海,上海于2005年6月十七日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该指导纲要的内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今年9月,上海54所首批试点中小学学校教授生命教育课。

三、针对目前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所应采取的对策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过去也一直在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预防教育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说教、走活动式的过场,而没有真正实现在课程意义上的统筹。因此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也是课程资源整合的需要。而开设相对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禁毒教育的课程整合,以生命教育理念进行统整,从而使教育趋向完整。对学生如何进行预防火灾、交通、溺水、疫情、拥挤踩踏、食物中毒等事故进行了教育,切实提高了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具体来说可以着力落实以下三个具体措施:

一是通过对生命的认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生命的过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二是强化对生命的感悟,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并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篇(7)

作者简介:张柏森(1985-),男,辽宁营口人,小学高级教师,中科院心理所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学校管理与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81-02

2004年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改善未成人思想建设的意见,使我们中小学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小学是生命教育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时形成的生命观会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关系以后学校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关注生命教育掀起新一轮热潮,学校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小学的生命教育相对落后,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本文将深入研究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1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意识生命的可贵,使人们珍爱生命,使人们尊重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他倡导教育者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命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当生命教育提出后,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研究。小学是受教育的开始,加强小学的生命教育关系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1.1提高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终究是为人服务的,简言之,教育就是使关爱生命的教育,是关怀人的成长与价值的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对生命的认识还很浅薄,甚至会存在一些误区。我国很多小学还意识不到生命的重要性,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更懂得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提升他们生活的责任感。通过生命教育使小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认识,提高他们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的重要性使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小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不太懂,通过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1.2提高小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我国小学生命教育的不足,家长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我国小学生不珍惜生命现象越来越多。在我国当前的青少年中,由于不珍爱生命,不懂得尊重他人,意外伤害、自杀率不断提升,甚至现在小学生的暴力倾向增强。据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6 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1]。由于中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生存技能不强,导致意外死亡已经成为危及他们生命的因素。

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腐朽思想和有害信息严重影响小学生的思想。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目前小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他们在家里有求必应,抗挫能力低,容易想不开,容易受他人误导。小学的生命教育不足,导致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存在偏差,面对这种现状,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2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现状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关爱生命教育在很多小学已经开始实施,很多地方通过政府的相关文件对小学生命教育进行了规定,要求小学加强对小学生命的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有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一些小学的生命教育开展得很好,使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定期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生命教育只是偶尔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常态化,导致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很片面。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生命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很多小学根本没有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生命教育在这些学校只是空白。

我国一些小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够,生命教育的开展效果不理想,对生命教育中的内容也把握不好。在大多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通常是告诉小学生生命如何可贵,要如何珍惜生命,如何尊重他人,却很少涉及死亡教育。生死是人类的自然规律,是人类不可改变的生长轨迹,但是在很多小学的生命教育中却存在重“生”轻“死”的现象。由于缺少相关的教育,使小学生无法意识到生与死的变化,无法从另一个角度感受生命的可贵。

3小学开展关爱生命教育的对策

社会在不断发展,使生命教育的意义不断丰富,小学生命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小学阶段是生命教育的基础阶段,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认为小学开展生命教育需从意识、内容、老师三方面努力。

3.1增强生命教育的意识:只有学校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注重小学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意识到生命教育重要性,但是在实施中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学校一个学期只开展一两次生命教育活动,一些学校从来没有生命教育活动。由于生命教育意识的欠缺,导致生命教育作用无法发挥。小学的生命教育是学生生命教育的起点,做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关系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国小学一定要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使生命教育活动定期化与常态化,提高小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其次小学要加强老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最后学校要通过各种宣传,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小学生增强对生命的认识,使他们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3.2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要使小学生命教育有效果,一定要丰富与完善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定。小学要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全方位提升小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1)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在小学的生命教育中,首先要使小学生认识生命,知道人类生长的自然规律,会经过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去。只有他们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才会更宽容地对待他人,更快乐地生活与珍爱生命。在生活有不如意时,会更好地调整情绪,以一种珍惜的态度更好地应对生活。

(2)尊重生命

交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在学校,小学生要与不同的人沟通。由于每个小学生的认知不同,在交流中会存在差异,通过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会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个体生命的价值,从而学会理解、支持与包容他人,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

(3)保护环境与自然

生命教育不仅要关爱人,更要保护环境与自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与自然的破坏日益加剧,环境与人类是相依相存的,小学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使他们意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2]。通过生命教育使小学生明白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环境与自然,要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4)升华生命

因为死亡才让短暂的人生更要活出意义,所以小学的生命教育有死亡教育,使小学生意识到生命升华的重要性。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的人生。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却是无限的,小学的生命教育要使小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创造生命的价值。

3.3提升教师的素养:小学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师进行传播的,老师的素质与意识关系着教学成果。因此,学校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使老师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当老师意识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才会更用心地关爱小学生,不体罚学生,用心感动学生,用爱温暖学生[3]。小学老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用知识提升自己,才能更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当小学老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才会更宽容,更有爱心地对待学生,才会通过行动实现小学生命教育的教育学目标。

生命教育是关于对生命认知的教育,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提高他们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生命教育是贯穿人一生,是一种终生教育。小学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小学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对生命的认识,影响学生一生的生命认知。因此,本文建议小学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老师方面,不断加强小学生命教育,提升小学生命教育质量,使小学生在教育中更好的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璇.生命教育:中小学生的必修课[J].成才之路.2011(16)

[2]付进,钟振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途径[J]. 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3]侯虹霞. 关注生命教育——为中小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J].山西教育.2008(09)

篇(8)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统合而成的一个复合概念。生命教育是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的、且在中国教育界上世纪90年代广泛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想;生存教育则是流行于西方的“成功教育”的另一种说法,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如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埃德加•富尔就出版了其专著《学会生存》;生活教育则起源于胡塞尔在其专著《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指出的欧洲科学危机的出路是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其后杜威、陶行知也都专门论述过生活教育。云南省提出“三生教育”的命题,把生命、生存、生活三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理论体系,可以说是教育的一个新的方向,是在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其中,生命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不仅是认识自己的生命,还要认识他人的生命或是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在此基础上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发展、完善生命;生存教育则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在自然界中生存,亦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生活教育则旨在帮助受教育者和谐的生活、处理好生活事务、继而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乃至民族、国家、人类的幸福。[2]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我们应该看到,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各具特点,但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立足于帮助个体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人生观。

二、“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的关系

“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提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样重要的目标维度。“三生教育”与新课改“三维一体”课程目标是相通的,是以实践去贯彻“三维一体”课程目标,为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目标指明了途径。

1、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3]当代中国,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社会、家庭、学校更多的是关心知识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青少年人群非正常死亡的首位死因,且自杀的低龄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另外,漠视他人生命、伤害他人的案件也屡屡见报。在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不容再忽视!生命教育的提出正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正面的生活态度,使其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生存教育,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使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之后,进一步使其确立合理的生存方式,学会生存。生存能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能力。目前,多数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太阳般的生活,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办,但是家长的溺爱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存能力,为此需要使其学会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因此要培养青少年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培养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使其学会独立生存;培养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与人宽容理解、和睦相处,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培养遇事冷静与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在危急状况下求生存;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挫折能力,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当今的中小学生是在顺境中成长的,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陷入消极的状态中,因此尤其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正视挫折,锻炼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乐观面对人生。

3、生活教育,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活教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使受教育者快乐地生活。不论是斯宾塞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还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脱离生活,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教育要回归生活,不仅是新课改的精神,也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呼唤。人的生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还是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国家的生活。生活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处理生活事物,和谐生活。这就要求教育方式多样化,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积极的学习意识与有效的学习方式;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关心学生的交往生活,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生活。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形成学生在习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形成对待生活世界各种问题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p#分页标题#e#

三、“三生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5]它主张实现的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转变教师观念,确立现代教学观。在实施新课改九年后的今天,不少教师仍然存在这样的观念: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就是教知识;教学就是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升学率而教……正是这种教学观,助长了教师“一言堂”,助长了“应试教育”。“三生教育”的提出,无疑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教学观的认识:

1、用爱心贯穿教学全过程

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强调指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谈到:“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6]“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而教师如果没有爱,也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但是直到今天,仍有些老师把“上课”当成完成工作任务,上课就是讲讲课本上的知识。仍有些教师按照考试分数,把学生们按“优生”“差生”区分开来。对“优等生”额外的关照,对“差生”放任自流。对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教师们,我们应该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位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同样的爱心,而不应按“分数”区别对待每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有着独立认识和情感的生命体;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去教学,而是多留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多一些欣赏,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教学是动态的,应适应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学不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师不能“走老路子”,用“老方法”,而应该结合时代的背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

3、教学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上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7]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教师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艺术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用于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

4、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9)

一、成人生命教育的内涵研究

成人生命教育是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蕴,追求生命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完善。冯建军认为,终身教育的理论修正了制度化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的理论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终止,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生命发展的完整链条中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是基础教育,为生命的发展奠基;成人教育是在基础教育之上,追求生命的完善,使成人有最大的潜在可能性去有效地、自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刘南主张,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成人教育学学科本身的生命化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王静等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生命具有三重性:生理性血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精神性超越生命。王萍主张,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生命成为教育的本质。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感动、解放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成人教育教学中需要尊重生命个体,彰显生命实践创造,体现生命成长,享受生命幸福。吴云成认为,新时期的继续教育不仅应当关注外在于成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职业素养,更应关注内在于成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丰盈、充实与升华,关注个体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的协调促进和全面发展,因而,回到生命就意味着回到了继续教育的本源。即理解生命是继续教育的根本要旨,关照生活是继续教育的真实体现,营造幸福是继续教育的最终旨归。季爱君主张,成人教育应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化成人教育的价值理念是由对成人自然生命的教育、对成人精神生命的教育和对成人社会生命的教育所支撑、所维系。成人自然生命的教育守护成人生命的天性和成人生命体育;成人精神生命的教育包括成人生命智育、成人生命德育和成人生命美育;成人社会生命的教育包括成人生活素质的培养、成人公民素质的培养和成人职业素质的培养。刘红等认为,成人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引导成人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呵护成人的生命心灵,通过开设相关的生命课程使成人能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的地位,诗意的生存。追求生命教育,就是要缩小教育与生命之间的差距,让教育贴近生命、呵护生命。我认为,生命本是成人教育的应有之意,对生命的不断感悟、理解、珍爱与关怀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成人教育过程之中。成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同样也是以人的生命为起点,为人的不断发展完善而服务。

二、成人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生命为成人教育的原点,成人教育为生命的存在方式之一;生命随成人教育而生长,成人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冯建军认为,成人教育追求生命的完善表现在:成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成人教育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刘南主张,成人教育学蕴含生命化特质,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规定了成人教育学要在人的生命各个阶段,满足成人的学习需要,给成人提供尽可能完备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为成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成人可以在这个发展平台上,利用各种有效信息和资源,进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成人教育体现了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成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自我指导型;成人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经验,独特的个性己经形成;成人的学习意愿与他的社会职责的发展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王静等认为,终身学习有助于充实和完善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来完成自身生命的完善。生命完善的特征有:生命完善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生命完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傅金兰主张,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在社会哲学视野中,人的存在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生命完善是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生命完善的本质是创造力的不断激发。

三、成人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生命与成人教育之间是和谐的,致力于生命的发展与完善是成人教育的根本使命。然而现实中的成人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担负起这种神圣的使命,在实践中缺乏对生命的关注,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与异化。皮武认为,成人的学习价值取向应植根于现代成人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和对当下个人幸福的渴望,然而在实践中,当前成人学员学习价值取向却显示出诸多的偏颇。这种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成人世界中生命意识的缺乏,成人学习的功利化价值取向、极端“唯学历化”价值取向。季爱君主张,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在其技术至上、知识至上和功利至上价值取向的规约下沦为了一种舍本逐末的教育,其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成人教育目标的异质化、内容的偏执化、师生关系的对立化以及电子媒介应用的极端化等不良倾向异化和扭曲了成人的生命。刘红等认为,成人教育中对成人生命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对成人生命的关注;缺乏对成人生活的了解;缺乏对成人休闲生活与生命的重视。张云霞等主张,当前一些学生主体价值观念迷失,社会竞争和就业的压力增大,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空虚,当代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部分学生生命情感淡漠等种种情况反映了成人生命教育的现实性缺失。黄静认为,成人教育中生命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缺乏对成人个体生命的关注,缺乏对成人生命价值的引导,缺乏对成人生命教育的全面化。

四、成人生命教育的提升对策研究

生命教育呼唤具有生命意识的成人教育,在成人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刘南认为,走向生命化的成人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关注人的生命,追求人的生命价值的成长、超越;成人教育现在更要注重对成人学习能力的培养。王静等主张,终身学习是生命完善的必由之路。通过终身学习,使人关爱和敬畏生命,使人追寻和回归生命,实现社会生命的和谐,实现现代人的生命自主,实现人的生命完善。王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成人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对话交流,以尊重生命个体;实践创造、共享生成,以彰显生命本质;积累经验、发展生长,以体现生命特征;享受幸福与愉悦,以实现生命的审美。吴云成提出了现阶段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坚持继续教育的以人为本原则,弘扬继续教育的因材施教,改善继续教育的课程结构。皮武主张,生命维度中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建要:构建学习化社会,搭建生命成长的向上阶梯;加强人文主义教育,促进精神世界的净化与升华;重视社区生命教育,构建生命教育的完整体系;实施人性化管理,营造生命自由生长的温馨氛围。季爱君认为,在生命化成人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具体的成人教育实践应该把成人的本真生命作为成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成人的本真生命置于整个成人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而给予真正的观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培养“完满生命”的成人教育目标,促进成人肉体与精神、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以及规约与自由的统一与和谐发展;设置观照生命的成人教育课程,确立具有生命意识的成人教育课程理念,整合源自生活的成人教育课程内容,强调生命体验的成人教育课程实施和形成促进生命发展的成人教育课程评价;塑造生命同频共振型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形成适切生命发展的成人教育电子媒介使用观,在电子媒介与教学方式的整合中赋予生命以灵动,在电子媒介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中渗透人文精神以及在电子媒介与学习活动的整合中创设“生命环境”。刘红等,主张成人教育通过提高对生命本真的认识、理解成人生命的本质、开设成人生命的课程等策略进行生命关怀。傅金兰认为,终身学习的不断实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并不是为了简单地应对社会的要求,根本是基于生命完善的需要。终身学习促进成人的自我延续和生长,促进成人的自我实现。张云霞等认为,开展生命教育的方法与对策有:开展生命与死亡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意义;开展生命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追求生命幸福感;进行生命敬畏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责任感。黄静提出,要促进成人生命教育的回归,实现教育与生命的融合,必须从加强教育入手,倡导健康的成人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生活中运用情感的力量实现生命的真正意义。

五、老年生命教育研究

生命教育也是老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命教育”是老年人最渴望接受的教育,以帮助老年人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段瑞雪认为,老年人的生命教育是以老年人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遵循老年群体的身心特点及个性差异为前提,以倡导老年人的生命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四个和谐”为目标,激发他们的潜能与活力,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老年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为:一是对老年人的科学的生死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二是对老年人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三是对老年人进行的人生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六、生命与成人教学艺术研究

篇(10)

一、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意义

在现行的高校教育中,学校普遍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这种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氛围,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并由此造成生命伦理观念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对生命伦理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因此出现了言行的失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心态,甚至出现自杀、伤人、伤物等严重不良行为。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杀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这已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位原因。”近年来,我们频繁在媒体上看到大学生自杀的消息,这些大学生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同时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严重扭曲的心理产生的,是对生命的漠视。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并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伤害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为,反映出了大学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严重歪曲的心理。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轻视生命、漠视伦理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当今高校应该重视生命伦理观教育。

针对当今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利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他们的各种问题、原因之所在,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努力成为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用人才,切实有效地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现状

八十年代初期,生命伦理学的概念被引入中国。1980年,邱仁宗教授在《医学与哲学》创刊号上发表了《死亡概念与安乐死》一文,首开了生命伦理学学术讨论的先河。随后,有关生命伦理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研究与关注。三十多年来,有关生命伦理的论文、论著、译著不断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邱仁宗教授1987年5月出版的专著《生命伦理学》,它标志着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萌芽。

1、国内研究现状

在台湾地区,20 世纪初,生命伦理教育从日本由民间团体引进并推广,少数学校开始增设相关课程,但并未成为主流。直到1997年台湾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生命伦理教育才被重视起来,大批专家学者参与研究与讨论,发论文、编教材、学术讨论等,推动了生命伦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逐步提高了生命伦理教育的影响力。与台湾地区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区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发展,是由社会福利团体、义工组织、宗教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推进和发展的。另外,香港政府也特别重视生命伦理教育的推进与培训,各种学习培训、课程设计、实践体验等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总体来说,香港虽然十分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但真正具体、科学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体系还未完全形成,作用发挥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比较而言,大陆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尊重人的心理健康,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国生命伦理教育的开始。各个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伦理教育,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06 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并权威报告;2005 年上海市正式提出《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伦理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2004 年辽宁启动“生命伦理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学均开设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生命伦理教育。但是全面整体看我国的生命伦理教育现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还不够,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多,实践教育成果不强。因此,我国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

2、国外研究现状

1915年,德国哲学家施韦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对“生命”范围的界定突破了生命对动物的限定,扩展到了植物和一切生命,为后来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1937年,美国政府提出要普及学生的死亡教育,使学生领悟到生的真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20 世纪中期,加州的阿南达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体验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提高学生生存质量。1976 年,美国大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生命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20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的生命伦理教育基本普及,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挑战教育、情绪管理教育和品格教育等。英国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7年,由中心基金会组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90年代在学校已基本普及,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跨学科重要课程。2002 年,生命伦理教育课程被认定为必修课程,由此得到全面推广。日本的生命伦理教育起源于1989年新修改的《教学大纲》,为了解决日本青少年中存在的自杀、杀人、污染环境等现象,明确提出了生命伦理教育,重点定位于尊重人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态度、重视生态保护等领域。近年来,日本教育又提倡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主题的“余裕教育”,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从而坚强地面对挫折,珍爱生命。总之,国外的生命伦理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生命伦理教育的对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生身上,对大学生的生命伦理研究和教育则相对较弱。

总结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关于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文章较少。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在高校开展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

三、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的简要述评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从社会文化、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去探寻大学生中消极生命伦理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大学生用正确的生命伦理观去丰富自身生命意蕴,回归伦理道德本色,实现个人最终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现实,年轻大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杀或者杀人等否定生命的做法,在放纵自己、忽视生命价值和伦理道德要求的同时,迷失于生命的价值和伦理道德的追寻中。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同情、惋惜、关爱生命的角度去深入分析开展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对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生命态度、生命责任、生命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真实了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的基本现状,并根据当前高校教育和学生生命伦理需求实际,进一步探索符合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实际的内容、原则和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伦理观。

1、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出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不能只片面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大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尊重其独特性,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大学生遇到的现实生活困境、学习困境,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愉悦的生活和学习。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排解各种不良的情绪,学会去领略生命的美好,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并为之努力。

2、深化教育内容

一是应该立足于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人发展的前提是存在,而存在应该是不断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人想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梦想,都必须要有生命的存在作为前提,所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无比重要并具有无比价值。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应该用一种包容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每个生命,关注每个生命的价值。二是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挫折教育,加强大学生对生命中挫折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并指导他们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从而战胜挫折获得人生的继续前行。要教导学生在挫折面前,人的意志可能比行为更有效,使他们从心理意识上去正确对待挫折,更好地战胜挫折,锻炼自己不断成长。三是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意识,并同时要树立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负责的责任观。应该教育大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人有理由肆意剥夺另一个人或生物的生命,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最起码的善良,这也是一个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

3、整合社会资源

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除了高校通过实施生命伦理教育来改变现状之外,还必须整合一切社会教育资源。大学生目前对生命状态的认识,迫切要求社会广泛地宣传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种传媒的作用与影响。现在是个全民信息传播的年代,网络、博客、微信、视频等各种传播媒体应坚持正确的传播导向。特别是在发生一些负面事件时,在真实报道的同时也要选取适当的视角,向全社会、向大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进而热爱自己的生命,并珍惜他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潘玉芹: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篇(11)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小学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充满人文情怀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任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机地融合、运用和渗透进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寓珍爱生命教育于教学之中。如运用孝敬父母、敬重老人、珍惜时间、讲求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运用英雄人物舍己为国为民的事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教育;运用教材中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教育。《真诚对待他人》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节好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北朝明山宾卖牛”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待人,是与人友好相处的秘诀”,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我们充分结合禁毒日、世界环境日、预防艾滋病日、安全教育月等节日开展了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1、开展生命价值的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命体的“活着”,更重要的是活出价值,体悟人生的意义,这是热爱生命的升华。我们把理想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动力,让学生懂得正确的理想能使他们更加欣赏生命、珍视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同时在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成长档案袋”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识、自省、自励、自律”,让每一次的成功与进步成为生命成长中的新动力。

2、开展生命责任的教育。生命与责任相伴而行,缺乏责任感的人生是自私、狭隘、颓废的人生,可以说,责任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护身符”,是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的动力源。一年来,我们坚持开展“生命与责任”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提升广大学生爱国情怀,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思想,引导学生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将个人的理想、人生的价值与祖国需要、民族振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在“感恩节”那天,我们及时提醒学生们亲自动手做一张卡片,送给你所感恩的人,把自己想说的或者是平时不好意思表达的语言用贺卡的形式作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感恩。

3、开展“热爱生命,体验生活”的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活动中将知情意行融为一体。在主题黑板报评比中,各班班主任和板报小组的同学共同构思,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个个灵动的集体的精神面貌,彰显生命的活力。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各班别出心裁地打出了响亮的口号:“以珍爱生命为荣、以轻视生命为耻”、“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开启智慧、润泽生命”、“成长没烦恼”、“快乐每一天”等,真正使其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宣泄情感、感悟生命的舞台,点燃了孩子们生命的激情。在“热爱生命,安全出行”的主题演讲中,同学们倾听善待生命的感人故事,明确生命的价值,声音洪亮,慷慨激昂,激发了全体师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提升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取向,也震撼了一颗颗纯真之心,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三、发挥了环境育人功能

优美、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对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作用。让每一株花草都能育人,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处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环境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熏陶学生情操的沃土,这是学校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的墙壁、橱窗都可以成为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的实践阵地,让每一个人都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校园里、草坪里、花坛上一块块风格迥异、样式新颖的“格言牌”、“警示语”,不仅巧妙地装点着美丽的校园,而且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德育室内,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交互辉映,在各国国旗的衬托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各年级教室里都有励志标语和宣传园地,适时的宣传让学生们耳濡目染,化作无穷的学习动力。

四、促进了学生精神成长

其一,学生的精神状态出现明显的改变。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有明显提升。尽管我校是普通小学,我们的学生也是相对普通的学生,但是,在生命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善待自然,普遍呈现出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特别是通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渗透认识到了生命诚可贵,贡献价更高的道理。不但能够珍视生命,还能做到让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这为我们学生的发展、乃至未来人生的幸福,提供了相当重要的保障。学生的精神自由,个性得到飞扬,看到的是阳光般的少年,不再是被考试压得愁眉苦脸的可怜的孩子。学生更乐于参与学校的一切活动,并充满信心和快乐。

其二,学生自护自救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各种生命教育及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各种自护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安全意识增强了。各年龄段学生的活动自护能力、身体自护能力、意外伤害自护能力及心理自护能力等方面有了大大的提高。

其三,学生的人格与发展的内动力出现新的提升。生命教育本身的开放性、实践性、发展性,在逐步形成我校的学生文化,建构着他们开放、自主、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学生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存在,体验到生命实践活动本身的魅力,更加自信、自觉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