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校园卫生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4-04-10 14:46:1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园卫生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校园卫生教育

篇(1)

一、背景

我国职业院校烹饪教育历史悠久,曾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烹饪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烹饪教育渐显落后,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学生会说不会做。近些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学校积极扩大学校规模,新建校舍,建设实验实训楼,烹饪专业引进大型的烹饪设备,很多学校建有初加工室、多功能练功房、示范室、实习室、翻锅室、西点房、面点室、西餐操作室、模拟厨房等。这些资源极大地满足了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满足了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需要,职业院校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张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在这一切看似繁荣的背后,我们再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扩大规模的同时能否提高质量?能否促进烹饪教育事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堪忧的问题。

二、烹饪教育优质资源从“扩张”到“生成”

从烹饪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从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来考虑,扩张只是量的扩大,是职业院校烹饪教育的外涵的建设;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风学风校风不端正,校园文化不丰富等,即使教学设施再先进、实训室再多、校园环境再优美,也不过是一些好看的设备、漂亮的楼房而已。因此,笔者认为,现今职业院校的烹饪教育优质资源,应该由量的扩大过渡为质的提高,由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张”到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生成”,走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烹饪教育之路。这种内涵式的发展是职业院校烹饪教育发展的根本之路,是依靠人的素质的提高,而非大量物的投入,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三、“以生为本”,促进优质资源生成

1.“以生为本”的概述

“以生为本”,源于西方“以人为导向”的人本管理思想,即“以人为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可见,职业教育本质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包括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本文着重讨论学生发展,因此,笔者提出的“以生为本”,即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从这一个方面来讨论如何促进职业院校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生成。

2.高职烹饪教育学生现状和社会需求

分析现今职业院校烹饪学生的学习现状,很多学生能够认识到烹饪技能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技能实践中的各种行为习惯,如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整洁意识较差、节约意识没有等;另外学生平时的素质修养有待加强,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调研发现现今餐饮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职业道德修养等。未来的厨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除了精湛的烹饪技能,也应是讲文明、有礼貌,工作真诚、包容、谦逊,能够充分展示人格魅力的气质高雅的美食家。另外厨师中有很多还兼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就要求烹饪教育的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这些也正和职业教育的目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谋而合。

3.初探提高职业院校烹饪学生质量促进优质资源生成的具体措施

为使烹饪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以生为本”的角度,促使烹饪教育优质资源能够自我生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下面谈谈笔者几点不成熟看法:

首先,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众所周知,该专业的学生进入岗位后接触的是人们入口即食的产品,因此,这一行业是有严格的行业规范的,要求必须对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负责任。所以学生从进校起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规范意识。在笔者调查的一所职业院校中,就提出了一种规范理念——“7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因都以S开头,简称“7S”管理。其实最早源于日本企业内部的6S活动,6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他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这里“7S”比6S多了最后一项“节约”,笔者认为也是本土化的需要。“7S”对烹饪学生的规范化要求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烹饪实践中,还体现在学生理论上课的教室中,以及学生宿舍的整理中。可以说,这在该职业院校烹饪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规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生优良的素质又使得该项活动能够继续顺利展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真正从内涵上促使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生成。

其次,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很多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不仅是作为一名厨师,很多会兼任一定的领导职务,或自己创业做老板,经营企业。这就要求烹饪学生能够善于管理,有驾驭市场的能力,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亏。笔者所知,在江苏职业院校中就有一项示范工程——学校开办“创业一条街”,鼓励学生创业,即学生自己写创业计划书,学校审核合格后,在校园内给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店铺,让学生在校期间在校园内利用业余时间做起小老板,其中烹饪专业的学生开起了小饭店,据说生意相当红火。这在一定意义上对烹饪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管理能力的锻炼,当然更多的学生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班级干部或入选学生会来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最后,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敬业精神、勇于创新的理念、崇尚科学的态度等多方面素质。笔者调查的一所职业院校将此方面归纳进学生的学业学分,称为素质学分,学生毕业时除因满足修满学业学分外,还因修满素质学分。素质学分体现在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烹饪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张已成必然,如何把握优质资源开发应用的灵魂,由扩张到自我生成,由有形中扑捉无形,由外涵式建设到内涵式发展,成为重中之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内涵式的优质教育生成之路,才是职业院校烹饪教育发展的根本之路。回归职业教育的根本——培养人,因此如何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为了促进优质资源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不竭活力了。

参考文献:

篇(2)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使得处于社会转型期内的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信仰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中违纪现象甚至有攀升的趋势,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规范措施,应对新形式下的大学生违纪行为,同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措施,预防和减少高职院校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是当前大学生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违纪问题现状

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出发,初步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违纪行为分为三类:首先是学习方面的违纪行为,例如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等行为。值得强调的是,近几年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愈演愈烈,已经蔓延成一种普遍现象,而且与之前打小抄的作弊方式有所不同的是,目前很多学生作弊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由个人作弊发展成为团伙组织,作弊手段纷杂多样。其次是男女关系违纪行为,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各大高校对男女同学恋爱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交往观和生理卫生知识,导致了许多无法补救的恶果,对自己的人身健康和校园风气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再次是触犯法律的违纪行为,如打架斗殴、盗窃、赌博、吸毒、传销等行为,这些违纪行为性质最为恶劣,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而且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是需要采取果断措施严厉制止的违纪行为。

二、高职院校学生违纪的主要原因

1.自身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违纪行为的关键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踏入大学大门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同时也失去了方向和动力,没有铺天盖地的试卷作业和逼迫自己学习的老师,很多学生就把大把的时间用于吃喝玩乐上,最终导致违纪行为。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素质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对较差,学生自觉性不强,这一情况尤为明显。此外,由于缺乏基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在特殊情况下缺乏自控能力,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也是很多学生违纪的主观原因之一。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由于一些教师教育思想有失偏颇,过于重视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松动和心理的失衡。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管理较为宽松,虽然有各种规章制度,但是全凭学生的自觉性而不积极监督落实,规矩形同虚设。对于课堂、考场和宿舍的管理也并不严格,对于学生的逃课、作弊、夜不归宿、校外租房等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使得学生有机可乘。

3.家庭和社会原因

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水准下降,是造成大学生违纪行为的重要诱因。伴随着经济繁荣而滋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观念,侵蚀着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这些污浊不堪的歪风邪气使原本天真活泼的高职院校学生陷入了思想的泥淖之中,各种自甘堕落的违纪行为也就跟随而来。除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环境也是造成高职学生违纪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得这些独生子女目中无人、自私自利,凡事以自己为中心。另外家庭离异导致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具有自暴自弃、冷漠残忍的性格,这些学生最容易发生违法乱纪的过激行为。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违纪教育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素质

高职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通过各种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奋斗心态,调动起高职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法律意识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人生追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明白人究竟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2.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在管理工作方面,首先要积极向学生落实院系的校规校纪,定期检查,并郑重声明处罚措施,严格按照规矩办事,对违纪学生进行公开、公正的处理,让全校所有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违反纪律的后果。另外,学校要针对受罚学生展开教育工作和跟踪管理,严慈并济,将学生拉入健康、正常的发展轨道。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违纪学生教育机制

实现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高职院校要积极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联系,告知家长学生的最新动态,与家长联手做好学生违纪行为的预防和解决工作。同时,高职学校要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揭发检举学校周边的违法犯罪机构,对高职院校周围的治安环境进行有效的整治,努力为学生塑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丹竹,王卉,对当前大学生违纪违法行为的透视[J].行政与法,2003(5)

篇(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52-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1]。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防御机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校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2],了解他们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以评价培训的近期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参加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委员

培训班的学生66名,分别来自护理系、临床系、药学系等6个系部,均为2006级学生。其中,男生14名,女生52名;41人来自农村,25人来自城市;独生子女22人,非独生子女44人;自愿参加培训的61人,非自愿参加培训的5人。平均年龄20.5岁。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采用讲座与团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3],培训时间为2007年3月至6月,每周2个学时,共计24个学时。培训内容包括班级心理委员操作模式、职责、管理与考核,精神病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咨询等[4]。

1.2.2 问卷调查 对同一人群在培训前后使用同一问卷[5],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全部为单选题,内容包括一般状况、心理委员职责、校园心理三级网络建设、校园应激事件处理[6]、朋辈心理咨询知识[7-8]、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态度、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等。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回答率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位置、心理疾病的预防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培训前后正确回答率均较高,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未能涉及到的问题,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的认识与处理,有关心理教育的学校制度与政策,心理援助方式以及心理委员自我心理维护方面的知识等,培训前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培训后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培训前后对学校心理教育态度的比较 由表2可见,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可以显著改变班级心理委员对校园心理咨询的认识态度。

注:第1题的选项为A很理解,B理解,C无所谓,D不理解,E很不理解;第2题的选项为A肯定会,B会,C无所谓,D不会,E肯定不会;第3~5题选项均为A非常必要,B有必要,C无所谓,D不必要,E完全不必要;第6题选项为A很满意,B满意,C无所谓,D不满意,E很不满意。6题的赋分均为A 1分,B 2分,C 3分,D 4分,E 5分。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委员在培训前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较少,仅对校园现有的援助措施、经常宣传教育的预防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有关心理教育的制度与政策等一些学校和大众媒体没有广泛宣传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因此,对学校推选出来的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非常必要。笔者认为,校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班级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9]。通过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改进其工作方法,增强其对异常心理的敏感度,促进班级内部心理健康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4 参考文献

[1] 殷莉,殷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154-155.

[2] 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2(10):31-35.

[3] 宋静,毛柏青,王琳.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21-22.

[4]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教育学刊,2007(8):54-55.

[5] 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1):35-36.

[6]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44-45.

[7] 刘勇.心理倾述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

篇(4)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9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20

随着对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研究的深入,外出听课的机会多了。听到了很有意思的三节课,这三节课同一纬度地反映了巧妙利用品德教学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相得益彰,有的是利用现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有的是利用教学内容改善校园文化,有的教师更是巧妙利用教学内容创造校园文化。这些老师可谓是独具匠心、循循善诱,扩大了品德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

一、 利用教学内容与校园环境相结合

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找春天。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去哪里能找到春天吗?

生:可以到公园里找。

生:可以到田野里找。

生:我家阳台上也有春天!

生:老师,我们校园里也可以找春天。

师: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找一找春天呀?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我们的植物园去看一看,找一找春天这个调皮的娃娃到底藏在哪?找春天的时候,你们可以四人小组,可以用手摸、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也可以用耳朵听。待会回到教室我们来比一比,哪组找的春天最多。

(师生来到植物园,愉快地找春天,感受春的气息。)

生:看,我找到春天了,这里绿茸茸的小草长出来了。

生:柳树发芽了,一个个芽苞摸上去毛毛的。

生:大家快来看,这里还有蝴蝶,停在迎春花上。

(学生回教室互相补充交流在校园里找到的春天。)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校园植物角的资源,结合《春天在哪里》这一教材资源,在进行简单的外出观察指导后,就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植物园,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寻找春娃娃的踪迹的活动。这样一个寻找过程大约占15分钟,时间虽短,但是学生的收获却是多元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放春天各类课件,课前收集大量资料,虽然也能找到春天。但是不如这堂课,实实在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找校园里植物角的春天,这样更能丰富学生实际参与找春天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学校文化的记忆,也许很多孩子早上匆匆来校园放学匆匆离去,校园的景致不曾细细欣赏。两者结合使学生学习体验更真实,更深刻、更丰富。学习春天在哪里可以领学生在校园找一找,闻一闻青草的香气,看一看校园的美景,感受春的气息,激发爱春天、爱家乡的情感。同理,学习《夏天的小虫》,可以带领孩子在校园里听听知了的叫声,看看知了的模样,甚至抓一只来仔细观察;学习《秋天到了》,我们可以走进大自然,看一看植物叶子的变化,拾几张落叶做书签,做叶贴画;学习《冬爷爷在哪里》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校园,与春、夏、秋比,冬天的变化有哪些,冬天的特点有哪些,怎么知道冬天来了……要让校园的每个角落留下学生的脚印,见证他们成长的每个春、夏、秋、冬。

二、利用教学内容与环境改善相结合

《我是教室美容师》是苏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五课的内容。本课教师巧妙地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特别是本班的教学环境的改善,听课后很受启发。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教室就像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一样。你喜欢自己的教室吗?为什么?

师:相信大家注意到了,教室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用你的火眼金睛去找一找。

(学生发表意见,老师把学生的看法罗列到黑板上。)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富有责任心的小主人,让我们来当一回“教室美容师”,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为教室做美容,好吗?

(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有同学提议去别的班参观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来定下需要“美容”的项目,再把这些项目分配给各组同学完成。)

(教师带领同学们有选择地参观校园内环境布置比较好的教室,边看边议。回教室后,学生再次展开讨论,根据本班情况确定了6个需要美容的区域。)

在上面的环节中,教师利用学校其他班的环境布置,身边的实例来启发学生,比利用课件图片更形象直观,学生在参观时更是各抒己见,思维活跃,能从安全、卫生、照明、美观等方面发表意见。教师也利用这课内容巧妙地改善了教室的环境,更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室是自我生活和成长的空间,自己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和美化教室的能力,并初步了解教室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 利用教学内容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我最爱读书》是苏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一课,教师利用这堂课,巧妙地开辟了班里本来没有的图书角,而且学生对这个区域的建设非常热情,有很多好点子。

师:看(播放本班同学在学校书香长廊看书的录像)这是在哪儿?看看有没有你?

师:小朋友特别爱看书,谁来说说你最爱看什么书?为什么?

(学生说自己喜欢看的书。)

师:同学们推荐了这么多书,老师听了心里直痒痒,我也想看这么多有趣的书,大家想看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这些书,有的是书香长廊里有的,有的是学校没有的,怎么办呢?

生:老师,我们可以建个班级图书角,大家把好看的书带来,放在图书角,大家轮流看。

师:这是一个好主意,大家一起想一想怎么建图书角?建在哪儿?

教师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由一段情境录像导入,贴近生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了共鸣。由于学习生活产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都觉得班级需要图书角。在课堂内,我们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通过身边实际的校园文化资源,拓宽学生的生长点,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这样指导学生生活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落在了实处。

篇(5)

    今年小学升初中的黄晓洁在毕业考试成绩达到民办江苏淮安外国语学校招生录取线后却未被该校录用,黄晓洁的监护人认为学校违背了招生简章,当地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未能履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责,致孩子的受教育权遭到侵犯,遂黄晓洁将楚州区教育局和该民办学校一并告上法庭。日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了此起教育行政管理案。

    原告诉称,教育局在今年的小学升初中招生文件中公布了招生计划、考试办法和录取规定,文件规定录取办法实行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在对社会公布的招生简章中也规定了同样办法。在小学升初中的择校志愿中,黄晓洁就选择了这家外国语学校。后在小学毕业考试中,黄晓洁考了246.5分,达到了该外国语学校200分的录取线,被告所在的小学遂签发了该外国语学校的入学通知书。黄晓洁在6月25日报到后又被学校通知3日后参加“编班考试”,但此次考试后,学校却以黄晓洁分数未进入前200名为由不让原告在该校就读。原告方和学校及教育局争取未果,无奈之下,将教育局和该民办学校一并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该民办学校让原告就读或由两被告赔偿原告到其他学校上学的择校费。

 中国法院网·国庭 以喜

篇(6)

作者简介:段广河(1966-),男,河北永清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编号:10100007)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110-02

一、卫生职业院校的特点

我国现阶段医学学历教育机构从层次上分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通常所说的卫生职业教育即指卫生类高职院校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举办的医学相关类教育。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14号)中,对卫生职业教育有着明确的办学要求。文件指出,卫生职业院校主要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卫生职业院校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为基层卫生工作岗位培养实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生源特点:中职学校面向初中毕业生,高职院校面向高中毕业生。

(三)人才培养目标:辅助医疗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四)举办专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医学相关类专业和药学专业。

(五)就业岗位:面向城市社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药厂等基层卫生工作岗位。

(六)教学重点:以实践性培养为主,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强调技能操作。

(一)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何为教师素质?《教育大词典》定义为“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2]而不同研究者由于关注点的不同,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不同的阐述。谢安邦等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把关于教师素质的认识统一为五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3]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信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对教师素质的首要要求。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既是刚性要求,更是需要由心而发的一种心理需要,进而通过持续地、自觉地外在行为得以表现。教师的知识素质是教师胜任岗位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概括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指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常识,这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广度要求;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这是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精度要求。能力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观条件。谢安邦等认为,教师应具备6种能力,即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交际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4]教师的人格魅力或个性特质与教学效果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妙不可言的沟通桥梁。一名懂得如何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教师无疑是受学生欢迎的。

综合各家所言,我们认为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素质、教育理论、身心素质、个性品质。

根据卫生职业院校的基本定位和办学特点,对教师素质必然有一些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特殊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教师着重做好三个角色,即领航员、运动员和教练员。做领航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了解卫生职业教育的特点、方针政策、培养目标,对学生从学校到市场的途径有清晰的路线图,对学生要经过的急流险滩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措施,指导学生做好思想的、心理的和技术的各种准备,从而实现顺利到达的最终目标。做运动员,就是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会做的,教师首先必须会做,要求学生能做的,教师首先要能做,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技服人,这是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显著差别和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正在开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正是基于此。做教练员,就是要求教师有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想把严谨繁杂的医学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使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如何让学生乐学、勤学、真学,是每一名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不断钻研的基本功、常态拳,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

三、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卫生职业院校的定位、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和卫生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等诸多因素来看,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既是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继续教育是满足这一要求的始终有效而非常重要的途径,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更显突出。

(一)工学矛盾突出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类,即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兼课教师。简单说,专任教师是指在编的专门从事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兼职教师是学校根据教学需要从校外聘请的行业内专门人员,主要担当学生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训任务的教师;兼课教师是指校内在编从事其他岗位的人员,具有教师资格,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教师。

对于专任教师来说,由于授课任务繁重,加上个人家庭、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没有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对于兼课教师来说,由于本来就是偏重于行政工作,兼课往往是一时之需,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本人意愿来说,也缺少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而兼职教师本来就不属于校内在编人员,学校根本无法硬性要求其参加继续教育,同时医学院校聘请的兼职教师大多数来自医疗机构,其本职工作就很繁忙,即便有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从时间上也无法得到保证。

(二)继续教育内容存在空白

就专任教师来说,按照教授学科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三类,即文化课教师、医学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主要教授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德育等内容,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这些教师一般都毕业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换句话说就是非医学类院校。因此,文化课教师在教授专业内容上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如何使素质教育围绕卫生职业教育的要求而开展,围绕卫生岗位要求来有所侧重,对于文化课教师来说就有了新的要求。而针对文化课教育服务于卫生岗位需求设置的专业性培训存在空白。现在文化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只是泛泛的一般内容,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专业的培训以外,缺少联系医学教育的衔接性培训、对标性培训。

对于医学基础课教师而言,大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参加工作后即开始从事医学基础教育。这一类教师缺乏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但是从目前举办的继续教育可以得到弥补。而长期的医学基础教育工作,使得他们本来就不是很牢固扎实的临床一线知识和技能逐渐淡化、削弱,这对于直接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的教学工作来说,无疑会带来很大影响。不了解专业需求,基础就无从打起,很难避免老师教的学生用不上,专业课需要的基础没有帮助学生打牢靠。医学基础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也面临两难的选择。去医疗机构参加培训,人家不愿意接收,因为你不能从事一线工作,不对口;去医学院校接受继续教育,只能在教授的专业上有所进步,也不能对接真正的专业需求。现在的办法只能是教师自学,主动联系临床、联系专业,而缺乏专业地、规范地指导。

就专业课教师来说,既包括专任教师,也包括兼职教师。排除工学矛盾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不能得到满足。由于卫生职业院校举办的专业往往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置的,很多专业具有新颖性、开创性和独特性。不但对于卫生职业院校来说具有挑战,就是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来说,也是崭新新的课题,基础研究工作往往滞后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专任教师所需要的是医学相关技术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无法从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得到满足,更不能从一线医疗机构得到满足。

(三)继续教育模式和途径单一

继续教育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阐述,只从题目需要的范围简要区分。从范围上分,包括全员培训和个别教育。全员培训更像是一场运动,覆盖全体教师,主要是像教育学、心理学、创新教育、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覆盖范围广,但是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个别教育包括针对主要教师群体的继续教育以及教师个人的学历提高等教育内容,虽然针对性强了,但是覆盖面又缩小,难以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从层次上分,包括国家级教育、省级教育、地方教育和校本培训教育。校本培训教育权威性和实际效果性较差,其他三类覆盖面小。

现有模式和途径主要的弊端是相互之间缺乏衔接性,各自独立,形不成体系,导致最终效果差强人意。

(四)保障机制、管理体制不健全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不仅仅是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包括其他院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都存在很大差距。[5]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这项工作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因此也就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更缺少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比如对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期间的待遇问题怎么解决,如何保证每一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后期如何管理和监督,如何评价继续教育工作等等。

四、对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制度保障

各级教育主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卫生职业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的毕业生直接为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而教师作为育人的核心力量,其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进步的保障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解决好教师关心的问题,让教师乐于参加继续教育,变硬性要求为主动参与。其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条件、要求、待遇、计划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切实解决好工学矛盾,使继续教育工作不但人人愿意参加,而且能保证实际效果,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纳入整体教学工作的序列,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给点“特殊待遇”

要“特殊待遇”是因为社会对卫生职业院校有“特殊要求”。由于卫生职业院校的有着与其他类别的院校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上的对待理应给些“特殊待遇”。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整合资源,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机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举办专业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大同小异,所以他们的教师继续教育一大部分完全可以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得到满足。可以根据地域性、专业对口性等划定归属范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定期培训,计划培养。但前提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必须能够满足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求。

高职类卫生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如何得到满足呢?我们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1)与师范类院校“联姻”。根据卫生职业院校的生源特点和素质水平,加强与师范类院校的合作,强化和提高全体教师的育人手段、育人方法、育人技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把学到的理论用于教学实际的同时,也把实际效果及时反馈,适时调整育人策略,形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连续性、有因果性的卫生职业人才素质教育长效机制;(2)与专业对口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联姻”。此举主要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非专业课教师主要和高校结对子,专业课教师主要和医疗机构结对子。要建立定期、长期的培训培养机制,让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能够随时进修学习,灵活选择进修时间和进修内容。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有专人负责和学校的联系,提前确定培训内容,安排师资、场地及有关设施,保证教师随到随学,学有所成。初期可能会有难度,但是作为卫生职业院校来说,教师进修需求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坚持下来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学习计划和培训计划;(3)与行业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新办专业的基础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由于社会需求,会不断诞生新的卫生服务职业,高职院校也会适时举办新的专业。这就要求在师资力量上不断加强建设,以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行业内机构具有研究实力强、眼界开阔等优势,与他们加强合作,对于新办专业的师资培训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医学继续教育专门组织机构。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有序开展,前后贯通,上下衔接,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类似于“中介”的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搭建供需双方的桥梁和纽带,互通有无,同时对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加强日常管理,深入研究和推进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把断档的地方连接起来,把空白的地方弥补过来,把有效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供需双方的互利共赢。逐渐淡化继续教育的行政干预,建立供求平衡的继续教育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步华.刘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关系及发展定位[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36-37.

篇(7)

面对突如其来的H7N9禽流感,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高度重视人感染H7N9流感预防工作。重点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不带病上学,对有流感症状的学生要劝其及时就医并在家休息,待体温恢复正常2日后方可返校上课。浙江省教育厅强调,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要认真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上报两项制度,切实做到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切实落实措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室外活动的时间。要落实专人负责宿舍、教室等重点场所的通风工作,保证空气流通,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

篇(8)

二、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间的鸿沟

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最显著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这种现象有如下几个原因:

1.公共卫生的教育目标与服务部门的期望不同,也就是教育目的不能反映公共卫生实践的需求。很多公共卫生学院着重培养研究型的毕业生,而对公共卫生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关注较少。当然,部分公共卫生的毕业生将从事研究工作,但大部分将最终成为公共卫生工作者。因此需要更多多样化与各种不同的教育项目,如7年制、5年制与3年制以及MPH等[7],这样将有助于满足各种需求,但必须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

2.在课程设置方面,CDC与教育部门之间沟通少。这导致在公共卫生课程中缺失了很多CDC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疫情网络直报及实验室检测、职业暴露防护、预防接种副反应处理、“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等有关技能。

3.很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就在大学中从事教学工作,缺乏足够的现场工作经验与实践技能来支持他们的教学活动[8]。极少数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师具有在公共卫生职能部门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没有见过鼠疫以及霍乱病人,也没有参加过严重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H1N1流感等的处理与应对工作,甚至不了解国家最新的公共卫生政策。

4.为公共卫生学院学生提供实践与实习的场所非常有限。CDC与公共卫生学院的联系不如临床医学院与其附属医院的联系紧密。在临床教学中,学生能进行实践并在课后马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然而公共卫生的学生则缺乏这样的机会。

三、填补鸿沟的机会与思考

1.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的弥合。我国的大学接受教育部的财政支持与管理,其独立于管理CDC的卫生部。大部分在教学机构中的变革只有教育部能完成。公共卫生教育和服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教育部要对公共卫生实践的新要求与新需求进行持续的调查,同时保证在本科公共卫生教育项目中,教学与培养具有服务价值并面向实践,保证毕业生在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中能获得工作经验。中央与地方政府必须扮演协调教育与卫生部门的角色,并为两部门之间的交流、意见交换与公共卫生教育与实践的跨部门协作提供便利。

2.公共卫生教育要适应发展趋势。新医改方针强调了公共卫生在基础卫生保健系统中的重要性。公共卫生教育的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染病、职业病和地方病,而是越来越多得涉及到慢病、精神卫生、风险评估等领域。同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也在发生改变,工作任务和性质从防疫为主转变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并重。公共卫生教育要适应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则必须与政府决策机构、公共卫生立法机构和公共卫生行政机构密切联系,这不仅能保证教育与社会实践需要相结合,也为学生的公共卫生实践提供了基地。

3.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国家要想建设一支公共卫生体系的队伍,必须培养一支专业知识牢固,并且“下得去”的队伍。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应着眼于长远,结合基层公共卫生实际需求,采取学历教育———MPH、5年制与3年制的公共卫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结合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途径的实训,不断提高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技术能力和水平。

4.推进公共卫生教育改革。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必需重新塑形,以反映新的医学模式中的健康决定因素的需求与应用。这意味着公共卫生工作队伍的跨学科发展[9],而不仅是疾病控制与卫生技术的发展。公共卫生教育的指导方针应加强学生的现场工作能力,包括专业、社会及知识方面的能力。

四、以欠发达地区为例的实践探索

1.昆明医学院。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与云南省CDC以一种创新的方法紧密协作。2008年,云南省CDC主任同时被任命为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省CDC的资深工作人员被任命为兼职导师并参与教学和科研;同时,学院的教师亦可被任命为省CDC的兼职工作人员,这样他们不仅能够参与到CDC现场工作,也能帮助CDC开展培训项目。两个机构的人员经常互相邀请开展讲座与研讨会。此外,18个市县级CDC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对学校开放其实验室[10],这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接触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的机会。

2.广西医科大学

(1)培养模式改革。适当减少传统基础和临床医学课时,增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监督学、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分析等公共卫生及相关学科课程,开设同伴教育、领导科学与管理、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选修课;保持原有基础和临床医学实验或实习课时,大幅减少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验证性实验,保留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实验,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增加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课;加强第五学年的毕业实习和专题实习;革新专业课教学方法,创建“四位一体”的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将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环境卫生学等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分为导读、自学、答疑、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四部分完成。

篇(9)

《我是歌手》,现已改名为《歌手》,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音乐竞技节目,加上前身《我是歌手》,现已做到第五季。每到《我是歌手》(现为《歌手》)的播放季,歌手们的表现都会成为微博和新闻的热门话题,创下同类节目的播放和网络点击记录,每期节目中歌手的歌曲都会雄踞音乐排行榜。这些数据表明,这样的唱法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演唱形式。在节目中,那些音色自然,能自如运用声音变化,有自己特点、驾驭多种音乐风格的歌手更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相比之下,原来央视的、以民美唱法为主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却一再遇冷,收视率直线下降,现已在央视节目中下架。这说明传统的民美唱法概念区分和教育下的歌唱方式已不再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虽说不至于到淘汰的地步,但起码也下降成为了“小众群”。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进程,观众的品位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所谓“三种唱法”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有“美声唱法民族化,民族唱法通俗化,通俗唱法民美化”的讲法出现。例如:金钟奖上,美声唱法的选手除了演唱必选的外国作品外,选用的中国作品越来越有民族化的特征;而民族唱法也出现了常思思这样类型感觉唱法横跨“民族、美声”的优秀歌手;通俗唱法歌手的歌曲中也有很多类似《天边外》《九儿》等歌剧风格和民族风格浓郁的作品。那种以音色区分唱法的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演唱方式、方法的“多元化”方向既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也是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关于声乐唱法的概括只有“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但这样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概括我国现在的各种演唱形式。2011年金铁霖教授在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提出了“中国声乐”的概念,用来概括我国现阶段声乐艺术发展的整体形态和未来发展方向,就是说:不论是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还是民美、美民、民通、美通唱法,甚至戏曲、曲艺、音乐剧唱法,只要演唱的是中国作品,受到老百姓喜欢的,都应该称之为“中国声乐”,笔者对这个观点也是深感认同。歌手演唱必须走群众路线,向老百姓靠拢,让他们能听懂,他们才会喜欢,才能是人民的艺术,艺术生命才能够长青。现在的“中国声乐教育”主要依赖高等音乐院校教育体系。

高等音乐教育体系是从二十年代“学堂乐歌”引进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开始的,高等院校“美声唱法”专业一直沿用这个模式至今,以学习演唱西洋古典歌剧、艺术歌曲为主;1949年后,在的大力倡导下,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逐渐加入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元素,结合原来的西方声乐教学方法和模式,形成了现在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以学习演唱中国原创艺术歌曲、原生态民歌、戏曲为主;1995年后,随着西方、港台流行音乐的引入和盛行,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先后成立“流行音乐专业”。“三足鼎立”的局面一直维持到现在。进入高等音乐院校学习的学生,一进学校大门就会以三种唱法被分类,“美声”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演唱西洋古典歌剧和艺术歌曲,甚至还有的老师不允许学生演唱中国作品或者是较多地演唱中国作品。“民族”专业的学生学习范围略为宽泛,除了中国民歌、戏曲、民族歌剧外,还有一些原创的中国艺术歌曲,很多都属于描红式教学,特别在民歌和戏曲方面,少有结合时代特色和个人特点进行创新演唱的。当然,这不是说就要摒弃“模仿”式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模仿”也是很重要的环节,但是“模仿”过后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再创造”。很显然,我们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这个环节比较薄弱,“通俗”专业这个方面会比“民美”专业的学生要好一些。“通俗”专业的学生学习演唱80年代以来的,主要是现在流行的欧美、港台流行歌曲和音乐剧选曲。为什么说原来的以音色划分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呢?我们已经进入电声音乐的时代,无论在哪里演唱都会有扩音设备,而传统的“美声”“民族”演唱方式是以前的演出地点和条件所决定的:西洋歌剧是在歌剧院演出,传统民歌、戏曲是在山野田间和戏园演出,主要是因为当时都没有电声扩音设备,所以有一些声音或音色观众听不清。但现在,电声扩音设备的普及,原有概念中有些不能用的声音或列为禁忌的方法在现代的音乐表达中都可以使用。以前总有人说:通俗唱法就是什么方法都没有,什么方法都不用,就直接用自己的喉咙喊。其实不然,现代创作的歌曲作品难度都越来越大,对演唱者声音、气息、表演的把控能力也越来越高,一点也不逊色于原有的“民美唱法”的作品。而且,笔者相信在现在大多数作曲者创作时,脑子并没有所谓的三种唱法之分,有的应该只是音色之分。现代创作的作品中除了会使用到传统的“民美唱法”中的技巧外,还必须掌握麦克风的使用技巧。毕竟,有了电子扩音设备,以往观众听不见的声音,也就是传统美声唱法中摒弃的声音,现在通过麦克风都能听见了,这样更丰富了我们的音色,增加了表现力。所以,现在的所谓“通俗唱法”一点也不见得比传统的“民美唱法”更容易,反而是更丰富、更自然了,同时也让歌手在演唱时感觉更轻松自如了。作为一个音乐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更加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时代的洪流,改变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改革,在文化大繁荣的发展中让声乐教育事业更接地气,这才是所有音乐教育者需要做的,也是迫切要做的。声乐教学本身是一个繁复、巨大而又精细、具体的工程,一味遵循守旧,进行描红式的教学,那样肯定会被观众和社会所淘汰。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不能一味只求新求变,完全摒弃传统声乐教学方法,那又会有些以偏概全、有失偏颇,所以教学中应该兼顾传统和现代,两者兼顾,缺一不可。大家都知道,歌唱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基础上,我们传统所讲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打开喉咙、气息放下、声音高位置、喉头稳定。但现代的声乐作品中要求歌手要有更丰富多彩的音色,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掌握基本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在自身探索更多的音色。例如,调整喉头的位置、共鸣打开的大小、声音位置的调整、头腔胸腔声音单独运用和结合运用等等会产生什么声音和音色变化,并且如何将这些声音和音色合理地运用到作品中。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探索自己,发现新音色后,多进行巩固,多在不同音色转换上进行练习,就像做一件手工艺术品,先准备好各种材质,再将各种材质按照设计大致组合,然后打磨各个材质的连接处,尽量做到无缝连接,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拿新一季《歌手》第一期的来做个例子:哈萨克斯坦国宝级歌手迪玛希在第一期竞演时演唱的《一个忧伤者的求救》,这首歌是有号称“魁北克金嗓子”之称的歌手BrunoPelletier所演唱,是一首法语歌曲,音域宽达三个八度加一个纯四度,其中主歌第一句的音程就已经达到两个八度,如此剧烈上行的旋律需要演唱者具有极强的发声位置切换、声音的控制能力和强大的气息支撑,所以这首歌号称“最难唱的歌曲”之一。迪玛希非常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歌,作为一个男高音,也可以说是一位假声男高音,不仅有漂亮有爆发力的真声区高音,还有华丽饱满的假声高音音色和花腔,并且还可以在持续高音上完成强弱变化甚至是装饰音,更加难得的是他的低音也非常的扎实丰满,完全没有换声点的痕迹。绝对可以说,迪玛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能型”歌手。这里面虽然有天赋的因素存在,但更重要的是他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练习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那么,我们在教学上也应该注意加强对不同音区、音色、强度的探索及使用,这样能大幅度提高声音的音乐表现力。人声就是一种乐器,这个乐器是我们自己的身体,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去调控,发声观不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建立这个概念,并且完善它。当然,无论哪种发声方法都必须在自己身体上使用得比较均衡,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演唱起来才会非常的舒服、和谐。方法解决了,那么就需要在怎样表达作品上下功夫。

篇(10)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编号:2015SJD611):新形势下卫生类高职生医德教育研究与2014-2015年度江苏省卫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课题重点项目“以医德为核心的卫生职业院校廉洁文化建设研究”(编号:JCK201506)的成果。

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部分,更是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之一,高职院校不仅仅是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更是要培养有医德的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确保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形势下医德教育在卫生类高职院校的现状,近期,笔者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300名卫生类医护学生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该校300名学生,其中护理专业100名,药学专业100名,中药专业50名,医学检验专业50名。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形式,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并按时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卫生类高职学生对医德的认识

300名卫生类高职学生,273人(91%)认为开展医德教育很有必要,27人(9%)认为医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可有可无。这组数据说明“重医护技能,轻职业道德”的观念仍在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中存在。在回答“对医德的认知程度”这一问题时,18人(仅6%)表示对医德知识非常熟悉,而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太熟悉,这说明了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往往倾向于专业技能的训练。

2.卫生类高职院校医德教育的开展情况

255人(85%)认为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课程,这反映出高校对医德教育的忽视。虽然该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医德教育课程,但是学生在沟通中也表示,在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专业实验课、学校文体活动、辅导员班团会的其他渠道,老师都提及过医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笔者认为该校意识到了医德教育的意义,但是它不如专业技能教育受重视,这也是由市场环境所制约。

3.传统医德地位受到挑战,医德信仰不坚定

在回答“您认为现在的医德价值在何处”这一问题时,得到的反馈与笔者预期有较大出入。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医德文化,如悬壶济世等,但是目前卫生类高职学生对传统医德的信念却不坚定。在对学生关于“对救死扶伤、敢于献身等传统医德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40%的学生认为敢于献身可敬不可学,为工作牺牲不必要。

4.医德行为受到卫生类高职学生认可

65%的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过无偿献血活动。100%的学生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活动。75%的学生参加过团委组织的三下乡专业志愿服务活动。这都是医学职业道德意识提升的表现。

5.医德素质有待提高

在面对“如何给百姓开药”这一问题上,高达30%的学生选择了“作为员工,要为药店盈利,开利润高的药品”,大多数学生选择“开价廉物美的药品”,而15%的学生表示不好说。

数据表明,该校卫生类学生医德修养较好,在面临实际问题中,大多数学生能坚定职业信念,有责任感,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重要的医德问题上具有功利主义倾向。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德教育现状有以下特征:第一,医德教育在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化教学。第二,部分学生对医德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学校重视技能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有待提高。第三,医德教育的非课堂教育开展较好,献血、导医、实践、下乡、社区卫生服务等活动较多开展。

篇(11)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教育大众化、现代化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近年来受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以及高校成人教育观念落后、社会认可度低、缺乏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成人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历年新生报到率以及生源质量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下滑趋势,对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而言,极为有必要对高校成人教育生源危机这一问题提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来不断探寻解决之道,促进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高校成人教育生源危机出现的原因

高校成人教育在经过了辉煌的阶段之后,在近几年开始呈现出一定的下滑趋势,高校成人教育生源危机问题是困扰成人教育的重要问题,必须要给予及时地解决。本文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目前高校成人教育生源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成人教育的观念较为落后

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使得高校成人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呈现出来。高校成人教育观念落后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过分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忽略了成人教育的发展,所以会将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入到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当中,而成人教育由于缺乏相关的资源,发展较为缓慢;第二,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和提高,对于我国很多高校来讲,成人教育的学费较高,是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很多高校在开办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成人教育的管理。

1.2缺乏社会认可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充分认识到学历不足造成的影响,因此很多人通过参加高校成人教育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高校成人教育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很多高校为了自身的收益,在招收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因此造成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开展;第二,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都是采用在职的方式,允许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课程学习,所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时间有限,导致很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的自身能力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无法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进行竞争。

1.3高校成人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

随着我国对人才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对于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我国很多高校成人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因此没有开展针对成人教育的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教育的质量;第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对于高校的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针对性的创新,可能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要求。

2解决高校成人教育生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虽然我国高校成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但是近年来,其生源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于高校成人教育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成人教育,解决生源危机问题,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2.1从思想上重视成人教育

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忽视成人教育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成人教育生源危机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源危机问题,高校应该从思想上重视成人教育的开展,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于高校来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不仅需要为社会培养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而且还需要提供成人教育,能够让更多人才通过成人教育进行深造,所以需要合理地为成人教育分配资源,保障成人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二,要更正错误的教育思想,高校在开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避免过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从而对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要对成人教育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的成人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成人教育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地对成人教育进行创新,创新的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办学模式的创新,加强校企合作,对于很多参加成人教育的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更加适合企业的管理模式;所以,高校在开展成人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对普通的办学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能够更好地提高成人教育的办学效果,从而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生源;第二,要对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成人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所以需要根据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得成人教育具有一定的特色;第三,政策方面的创新,高校成人教育解决生源危机问题,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一方面鼓励人们参与到成人教育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要求高校成人教育对生源进行严格的选拔,能够有效解决高校成人教育的生源危机问题。

参考文献

[1]杜秋虹,钟尚亮.生源滑坡形势下成人高校招生管理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03).

[2]曾裕林.地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