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治理的问题和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煤矿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问题研究
货币紧缩背景下的集团资金管理研究
我国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信息化新探
并购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研究
宝钢金属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实践
紧跟会计发展前沿做好会计管理工作——“湖北省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等知识培训班暨全省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侧记
论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完善
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
论会计诚信的缺失与重构
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点探讨
论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优化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问题研究
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的应用研究
基层人民银行财务管理风险及对策探讨
浅析标准成本控制法下的企业成本管理
浅谈医院科研经费核算管理
“准利润中心”核算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中国农业银行汉川市支行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北美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亚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大洋洲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非洲和南美洲
政治关联与现金股利政策——基于外部治理环境的视角
国际资本市场对境外发行人会计准则适用及信息披露的监管经验与借鉴
国有营运机构财务监管模式初探
浅议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对策与技巧
试论新会计准则条件下改进银行业监管的对策
组织会计理论相关观点及影响综述
西方会计道德危机的治理及启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会计准则
EVA在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相关问题的思考
执法权何以“创收”?
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是关键——“小金库”治理工作专题报道之四
论“小金库”问题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对构建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探讨
根治“小金库”的几点对策
构筑“小金库”治理工作防线的思考
从源头上治理“小金库”的措施
天津市六项措施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
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贵州省“小金库”治理工作纪实
四重检查并举做好“小金库”重点检查工作——大连市“小金库”重点检查纪实
抓住八个环节确保“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效果
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监督管理机制
交流干部要做事不“做客”
科学有序推进对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的综合财政监管
努力实现专员办“有为、有位、有威”——访财政部驻湖南专员办副监察专员周伟华
专员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研究
新时期对财政监督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考
作为我国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的一门公共笔试科目,《申论》已经考了10年了。每年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应试者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都占大多数。可以说,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弱点,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遇到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总结分析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申论》考试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色
《申论》考试源于西汉初年出现的“对策”考试制度。“对策”,简称为“策”。“策”者,简策也。皇帝把所提问的问题写在简策上,称为“策问”;应试的臣子针对提问而作的论述亦写在简策上,故称为“对策”。因此,“对策”在当时即是考试的答卷或曰参加选拔取士的论文。现在的《申论》考试,一反我国过去各种考试命题的模式,把对理论、行政管理知识的运用及分析概括能力、处理工作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考察融为一炉,从比较宽阔的视野对应试者进行测试,为国家选拔、录用优秀人才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
《申论》的命题突破了以往各种考试的传统题型。在《申论》考试时首先给考生提供一组篇幅比较长的文字材料,然后按步骤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加以申论。申论的要求却是规范有序的。申论要求一般按三个步骤进行:一是对给定资料的阅读分析;二是对材料反映的有关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处理的意见;三是进一步对处理问题的方案作深入的申述论证。换句话说,申论要求由概括部分、方案部分、议论部分等三个方面构成。申论命题的本质,就是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考察,或曰是对考生进行公务员基本能力的综合测试。
二、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申论》考试就是要求应试者对试卷上所给的材料进行概括、引申,从而提出新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或对策。它是一种以概括、说明、议论为主要方式的考试。可以说,这是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改革情况产生的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阅读理解有障碍,缺乏必要的辩证思维能力。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由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给定资料包含的各个子材料,一般没有严格的时空顺序,也没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往往反映了表面上互不相干的社会问题,显得错综复杂。很多应试者都没有弄明白材料所反映的基本事实,未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不住材料的要点,分辨不出这些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无法对所给材料进行整理、归类,更无法归纳概括出全部材料共同表现的主要问题。因此,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考生没有明确各个子材料所反映的基本事实,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抓住各个子材料的要点;更不要说分辨这些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整理、归类,最后归纳概括出全部材料共同表现的主要问题。这说明,考生的阅读理解有障碍,缺乏必要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所提对策的可行性较差,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申论》考试一般都要求考生以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这就是对应考者进行的处理工作能力的考察。这一部分测试是古代对策考试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更贴近公务员日常工作的实际情境,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施展工作能力和才华的平台。考生在这一部分丢分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有的对策失之机械、偏颇,有违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的对策含糊其词,空洞无物,缺乏针对性;有的对策则舍本逐末,思路紊乱,头绪不清,未能抓住要害问题,等等。还有一些考生,他们的“对策”居然是空洞抒情、空发议论的华而不实的“浮文”。在《申论》考试中,考生对于具体问题拿不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就是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偏弱的表现。
(三)写作能力偏低,缺乏应有的公文知识素养。
《申论》考试要求的文体基本上以应用文为主,以公文居多。从《申论》考试的答卷来看,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文字书写方面鲜有瑕疵的文章少之又少。错别字连连、病句迭出的现象时有出现;文不对题、文不成篇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相当多的考生未能掌握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非文学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规律,他们生搬硬套文学写作的表现手法,或凭空杜撰,虚拟成文;或装腔作势,玩弄词藻,等等。有相当多的应试者未能掌握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尤其是公文)等非文学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规律,只好生搬硬套文学写作的表现手法,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文字书写等方面出现不少问题,文不对题、文不成篇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申论》考试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警示
《申论》考试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即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申论》考试对应试者能力的考查,实质上就是对应试者全面素质的考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应当正视问题,认真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重视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就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情景的能力测试。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难以作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尤为必要。
辩证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片面地、孤立地和静止地分析事物,就可以灵活、变化地观察事物,全面、系统地认识事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中的哲学中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最好的教材。哲学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就是学生们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从各类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分问题的类别、性质、主次、轻重、缓急,发现同中之异,捕捉异中之同,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恰当地解决问题。所以授课教师在讲授唯物辩证法时要更深一步,进一步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把辩证法思想融会贯通,提高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增加阅历,强化“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提高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建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有助于扎扎实实地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课堂教学无疑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就包括我国的政体国体,以及国务院各职能部门的介绍。在授课的时候,授课教师应该在此处把内容进行展开来授课,分析国务院课职能机构的职责及对具体事例的处理程序,以及的各种法律法规。有条件的话,学校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学生面向社会,深入实际,到政府及各个局级机关进行实习,将书本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之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模式,其根本的要求,就是抛弃应试教育,让理论走出课堂,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工作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有志于做公务员的高校学生应加强实际锻炼,多做社会工作,多干多思,增加阅历,提高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
(三)树立“大写作观”,合理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大写作观”强调所有学科的课堂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阵地,所有的校园活动都是学生写作的良机,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写作不能局限于应用文写作课程等有限的学时里,而应该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里,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写作都能升华为学生作为写作主体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发现和认识,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与考生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构成、生活阅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考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使科学与人文交融,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中,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角度对我们国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整个文体完全符合我们的公文学作的模式。我在教授该门课程时,让学生们从背诵课文中的经典句子,熟悉文章结构,再辅以《理论热点面对面》、《半月谈》等书籍文章,使学生建立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两个固化”,保证“语言三个有”的写作方法,对于学生提高申论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4]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5]李昕.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29-37.
[6]李严.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状况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7]江受林.基于村民满意感的基层政府信任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8]刘学民.公共危机治理:一种能力建设的议程[J].中国行政管理,2010(5):73.
[9]尹伶俐,张芹芹.煤矿塌陷区的治理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1(1):93-94.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244
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重点强化农村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进行专门分析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解决对策,才能在缓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推动整体环保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和发展。
1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
所谓农村生活污水,指的是农村居民在生活中排放的清洁洗浴污水、厨房污水和厕所污水等。农村生活污水有着随机性强和较为分散、分布面广等特点,污水水质较复杂且变化较大,但生化性较强,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
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来看,六十多万个行政村和二百五十多万个自然村占据全国总面积约90%,其污水排放总量约占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全国90%以上农村并未建有排污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直接肆意排放,最终径流到江河湖泊当中或渗透到地下水中。这不仅导致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氮和磷占比过大,也使得农村周边生态污染严重,居民健康受到较大威胁。
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分析
2.1 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
我国虽尽力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治理现状来看,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收集系统不完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未建设污水排放系统,生活污水经由明暗沟直接排入到江河湖泊当中,或者在雨水径流渗透到地下。同时,雨污无法有效分流,污水未能得到有效收集,粗放型排放问题严重。在这一形式下,要进行污水的统一治理难度巨大。
2.2 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分布地域条件不同,相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在推广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时无法采取相同标准和统一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探索和起步阶段,污水治理技术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当中,也就缺乏适合大范围的推广技术,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设计的具体技术也就十分匮乏。这样一来,在相关政策的强力推广下,一些农村地区不得不进行技术的生搬硬套,而不是结合当地水质特点进行有效选择。污水处理技术实用性不强,不仅治理效果不佳,浪费大量资金,还引起农村居民的较大不满。
2.3 缺乏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相对漫长,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高,也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未能建立起长效的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缺乏充足的运行费用,且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污水处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管和维护,造成污水治理工作无法长效进行。部分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处于零管理状态,不仅设备故障无人维修,发生水池堵塞问题时也得不到及时处理,造成污水处理中断,无法发挥长效作用。更严重的是,一些污水处理设施问题不断积累,引发二次污染问题。
3 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
污水收集系统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结合农村污水排放特点做好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工作。依据农村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综合具体的社会条件和风俗习惯等考虑,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方法进行有效设计。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除市政统一收集和镇村集中收集外,还可采取住户分散收集的模式。选择最佳的收集模式,并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铺设好污水收集管理网络,为生活污水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3.2 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
选择最佳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契合农村特定的污水排放特点,达到最佳的污水治理效果。目前,我国投入应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有高负荷的下渗滤污水处理技术和多级跌水新型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两种技术的侧重点不同,处理效果和建设成本也存在一定区别。应当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成本、能耗和维护、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选取最适合的处理技术。
3.3 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建立起长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长足目标并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和补助力度,并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建立起专业的设施管理队伍,既要保证管理人员专业的管理知识,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污水治理管理和维护工作落实到位。此外,可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委托工业企业或技术公司承担污水治理工作,在协议规范之下确保污水治理的长效性。
4 结语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必须得到充分关注和重视。应建立起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选择最佳污水处理技术,并建立长效污水处理管理机制,确保污水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和长效进行。同时,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效更新,并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以不断提高整体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杰,童祯恭,刘占孟,陈少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2014(04):58-60.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开展,我国乡村地区在实际发展中,受经济社会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其自然环境、内部构造以及相关组织形态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还给乡村治理带了许多问题。在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质量环境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乡村社会相比,现今的乡村社会已经被彻底重塑,在弥补传统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不足时,还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第一,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对乡村人口的整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家电的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缩小城乡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拉近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其次,除了乡村社会发生重塑外,针对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还体现在乡镇政权上。受乡村整体变化的影响,导致乡镇政权处理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乡镇政权自身建设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乡镇政权不完善,直接影响该地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一)乡村社会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作为当前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重塑在附着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乡村重塑的大力开展,所引发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浮现,首先,人口问题。面对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其次,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口流动的影响下,导致大量空巢现象出现,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同时,还极大阻碍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有2300万是留守儿童,现在也没有减少。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使很多孩子在受教育期间多跟没有教育能力的爷爷奶奶在一起,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村民自治能力难以提高。现在的很多村委会,很难找到能很好胜任村组干部的人才,很多自治组织常常被家族或乡村混混控制着。
(二)乡镇政权治理能力衰退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导致乡镇政权在实际实施中,引发了许多问题,首先,乡镇地区自主能力非常小。一般来讲,只要涉及到乡村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在乡镇落实,且每项工作在开展时,需要经过投票,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依据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应对,导致该项工作处于瘫痪状况。其次,在乡镇政府办公中,面对大量的债务,对乡镇政府的信用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在情况严重时,导致讨债冲突的发生。最后,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导致许多该及时制止的事情发生,如:违法建房、葬坟等问题。
(三)国家统筹城乡工作的阻力增大
在当前开展的城乡统筹活动中,其核心目标在于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第一时间分享到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在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时,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党和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这些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三、完善乡村治理环境的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乡镇政府结合着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而在其实际完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将环保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确保乡村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其次,针对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其采取措施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在规范环境治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两人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及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治理中有据可循,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能推动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开展乡村环境治理活动时,需要相关人员结合着该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环境治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在确保环境治理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以此来达到预定的治理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在治理环境时,要想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其核心因素在于采取与之相符的治理措施,并在开展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环保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治理环境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正宏.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J].学术界,2011,(11).
中图分类号:G6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信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的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试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昌科技师范大学三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样本见下表:
性别 专业 年级
人数 男 女 理工类 文史类 大一 大二 大三 研一
411 454 316 549 59 413 94 299
合计 865 865 865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勤率不高
1.2 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表现欠佳
1.3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
1.4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满意
2.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因素
2.1 教师方面
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是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79.7%的教师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理论功底欠缺,掌握的本学科知识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灌输课本知识,不能将知识进行必要的延伸,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能力素质、责任感、使命感和教学指导思想在相当程度上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和思政课教学的要求。
2.2 学生方面
如今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这些学生成长的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最快、成就最大,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毋庸置疑,“90后”的大学生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必须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实际需要,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2.3 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资源是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任何一门课程的理念、特征及其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资源来表达。然而,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性过强,内容较宽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在学生旷课原因的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很多学生是因为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才旷课,或者是身在教室心在外,处于隐性逃课状态。由此可见,教学内容已经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3.1 转变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现对学生信仰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对“教化”给他们的知识发自内心的接受、认同,进而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并升华为学生自身的信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设计和计划中,要考虑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的需要,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放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上面。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调查显示,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不见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还要较高的人格魅力,比如风趣幽默、仪态端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所以,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在提高学术造诣的同时,也要提高个人修养,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师表形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风范,会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使他们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把理论修为与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高举旗帜、站稳立场的政治意识,认清形势、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表率意识,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格力量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3.3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指导作用统一起来。为此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采取课堂讨论、课堂答疑、辩论、演讲等各种课堂教学方法。也可以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然后归纳为学生共同关心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或作为辩论的题目。让学生上台自己讲,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对讨论或辩论的过程和结果,由教师总结点评,给予成绩。这些做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写作、组织协调等各种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琨.高校公共课教学环境下“隐形逃课行为”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0).25
一、土壤污染的现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壤环境破环严重,土壤污染持续恶化。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的超标率已经达到了16.1%,污染点的比例依次为重度污染1.1%;中度污染1.5%;轻度污染2.3%;中轻微污染11.2%,主要体现在工矿业、农业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面。我国的土壤污染类型主要表现为无机型、有机型和复合型,其中无机型污染比重较大,其污染超标点位数占到了全部污染超标点位的五分之四以上,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的土壤污染范围较广,总体来看,南方地区土壤污染程度大于北方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化发达的工矿业周边、城市及近郊区。土壤污染的蔓延直接触及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造成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耕地土壤环境和生产能力严重退化。现阶段我国土壤污染以重金属污染为主,受污染耕地总面积1.5亿亩,占到了我国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8.3%,耕地质量受损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二、土壤污染的特征和危害
(一)土壤污染的特征
土壤污染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短板之一,与其他短板相比有不同的特征。土壤污染是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使土壤内部机理发生质变。第一,土壤污染的来源复杂多样,涉及大气,废水污水、化工用品、重金属、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多方面。第二,土壤污染不容易被察觉,而且形成污染的周期长,滞后性比较突出。第三,土壤污染是污染物在土壤中发生量变的过程,一般污染物进入土壤之后,流动性大大减小,因而不断沉积从量变引起土壤质变。第四,土壤污染治理困难程度大,治理周期较长,成本较高。[2]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
第一,土壤污染通过大气循环,食物链的富集,水环境污染等渠道,经过各种方式进入人类和动植物体内,严重影响了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第二,土壤污染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被间接污染的农产品又直接影响到人类的食品安全。第三,土壤污染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目前我國发生的多起毒地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引起了人们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第四,土壤污染威胁到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土壤环境的安全就不可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土壤污染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3]
三、土壤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土壤污染治理法律制度缺失,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治理土壤污染的政策或法规,面对目前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及配套政策法规迫在眉睫。第二,土壤污染修复手段单一,技术不成熟,传统的修复技术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污染状况,现行的治理手段往往比较单一且效率低,缺乏技术创新,既耗时又耗力。第三,土壤污染管理机制和防治体系不健全,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涉及的治理主体多,关系复杂,以往的土壤污染治理中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情况,造成监管空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我国土壤资源种类较多,制定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也多,如何建立一套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是今后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成效的关键。第四,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由于土壤污染的滞后性、持久性等特点,导致土壤污染治理的周期较长,加之土壤污染的隐蔽性,使社会公众对土壤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治理土壤污染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原因都会增大土壤污染防治成本。[4]
四、土壤污染治理对策
(一)严格落实“土十条”,推进土壤污染治理进程
新常态下,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也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土十条”里的各项任务目标,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改善土壤环境,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的法律体系
面对当前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中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必须尽快建立治理我国土壤污染的专门法规,健全土壤污染治理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以立法的方式助推土壤污染治理,明确污染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杜绝污染防治和处理应急事件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在治理土壤污染的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土壤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实行污染者付费的制度。
(三)实施土壤污染精准监测机制,完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土壤污染治理的首要前提是全面精准监测和普查全国的土壤污染,建立大数据形式下我国土壤污染监测的信息网络和数据平台,建立土壤监测的制度与规范体系,尽快实现我国土壤质量检测的全覆盖。要从源头开始建立土壤污染监测的长效机制,严格监督工矿业、农业,水环境、重金属行业等的污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壤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
(四)创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治理手段,降低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
在治理土壤污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土壤修复的新技术和新方式,加大土壤污染治理的科技投入,改造升级土壤污染治理的设施设备。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模式,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功能、专业的技术研发平台,不断优化土壤污染治理模式,完善土壤治理的多元化的投资或融资机制,从根本上降低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
五、结语
土壤污染治理的成效关系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是我国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着手,重点发力,全面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稳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J].中国环保产业,2014(5):10-11.
[2]陈微,魏君.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5(7):112.
[3]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摊贩问题为例[J].城市问题,2009(3).
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83-02
0 引言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非再生资源,但是在开采中,因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煤矿开采所造成采空塌陷问题以及相应处理策略具有实际意义。
1 调查某省因开采煤炭造成的坍陷情况
为了研究开采煤矿造成的采空坍陷情况,本研究对某省开采造成的塌陷进行调查,其调查情况如下:在2007年,该省采空塌陷的面积就达到2310平方千米,而到了2011年,采空塌陷面积达到5000平方千米,调查统计情况如下所示。
从该表中可发现,该省煤矿开采急剧上升,采空区坍陷面积随之而骤增,2011年采空区塌陷面积占据总面积6%,成为比较严重问题。因此分析其采空塌陷问题势在必行。
1.1 将大量耕地毁坏
上图就是从某煤矿开采区域中所拍摄的,毁坏了大量的耕地。事实上一旦采空发生塌陷就会毁坏大面积的耕地,只要某些地方发生缺水,就可能造成这些地方发生严重沙漠化,上图中一部分植物开始变黄,朝着沙漠化发展,从本次调查发现采空塌陷造成土壤中缺少水分,影响到种植的禾苗正常生长,甚至有许多地方禾苗枯死,几乎是颗粒无收,这样农户必然对煤矿不满而出现矛盾,影响到当地发展和社会安定。
1.2 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图2是研究某省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过去是一望无垠的森林,但是煤矿开采后不到十年,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许多大树和植物相继枯死,山顶上几乎成为了光秃秃一片。一旦发生塌陷问题,必然降低生态环境,许多良田荒芜,山顶上缺水干旱,而低洼之处成为水洼积聚之处,导致种植极为不便,严重影响农作物产品。塌陷之处常年是积水,必然形成了沼泽地,更不能够种植农作物。
1.3 房屋受损
一旦采空区出现了塌陷,就会影响到地面上各种建筑物,上图就是因为发生塌陷而造成房屋倒塌,危害到当地农民正常生活。
1.4 设施遭到毁坏
采空区一旦发生了塌陷,还会毁坏当地的管道、排灌设置、道路及通讯等相关基础设施,不但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还可能危害到人们的生存。对某省的调查中就发现这种现象十分严重,甚至还导致某一些地区长时间停水停电。
1.5造成地质灾害
当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时,必然造成大面积区域发生空心化的状态,必然给地质造成了不确定因素,一旦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出现各种异常现象,给当地造成极大的危害。
2 处理采空塌陷问题的应对对策
从上面分析可知,因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问题较多,都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乃至正常生存,因此必须要依据实况采取合理的应对对策。
2.1 从技术入手做好对策
1)浅层及无积水塌陷地,就应该削除高低整治复耕,塌陷不深或者积水较少都要平整土地,修缮相关排灌系统,还要改善耕作的条件,种植树木及各种农作物;
2)当塌陷较深或者积水较多之处,就要从深部挖一些土填到浅部,重新将耕地复垦,整理成土地,复垦出发点不但体现到土地经济价值上,还从土地社会和生态价值上体现出来。复垦上还必须要合理规划,要注重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几个效益相协调;
3)改善采矿所用方法;日常中常用采矿法为放顶、分层以及长臂等等,因此合理改善开采方法,例如合适地区采用高压注浆、协调开采以及部分填充等各种技术,有效降低开采中存在的塌陷事故,主要就要选合理开采方法;
4)及时进行福坑;当不断开采煤炭时,地表面会随之发生不停移动,时间一长就可能出现地表移动现象,就要及时复垦采空塌陷地方,及时填平地表裂缝或者塌陷之处,并且要注意下降的地下水位会影响植物生长,造成较为严重生态问题,因此就需要及时对生态用水进行补充,及时填补存在的问题。
2.2政府要大力支持
1)增强采煤区域的环境意识,加强法律的约束,有效对塌陷进行预防。政府要专门投入治理资金,利用矸石回填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有机协调,实现同步发展;
2)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在很多地方因为塌陷而出现塌陷,造成毁灭性与不可逆性,必须要从治理上入手,依据坍陷实况采用生态学、塌陷学以及环境学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有效治理塌陷区;
3)加大监督力度;煤矿开采企业并不会自觉治理塌陷问题,因此政府必须要极大监督力度,依法政治非法经营企业,监督各煤矿运营情况,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顿,确保煤矿开采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本文就是以某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从调查统计中可知采空塌陷的问题极为严重,所以必须要有针对性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才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霞,王汉斌.山西煤炭开采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山西煤炭,2009(1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大学生们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求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在对国情、民情、社情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意志、坚定信仰、明确目标,成为新一代合格的大学生。但是,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空洞,仅仅为了上级的检查需要,最后成了简单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说几句空话,与其说是社会实践,不如说是公费旅游,社会实践教学成了应付上级的“例行公事”。
1.2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单调、陈旧,缺乏深度。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深刻性、持续发展性明显不足,重复性、模仿性、浅层性的现象大量存在。
1.3社会实践教学功利性强。社会实践教学需要通过宣传让社会和大学生们都参与进来。但是,当前一些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教学时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过于注重、追求包装和宣传,忘记了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宗旨,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主旨和意义。
2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认识上存在偏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的压力。因此,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时,片面强调培养专门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摆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2.2机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诸多理念还比较落后,直接导致在机制保证和建设上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领导管理机构的多头领导、多重管理,最终导致管理混乱、无序、效率相对低下。二是缺乏长期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社会实践教学目标和计划。三是社会实践教学经费时多时少,从制度上缺乏长期、可靠保障。四是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3模式上乏创新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在形式上没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发展实际和学生的特性出发,多年不变,缺乏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和需要。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部门和组织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缺乏对社会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认知。
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进的几点对策
3.1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地位的认识
高校各级领导要切实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从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国家和民族新一代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来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坚持把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学生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学校各级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始终坚持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积极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既严格又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最后,要建立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的定期培训、交流制度,保证该支队伍始终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3.2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3]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66-68.
[5][12][17]李峰,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3):91-95.
[6][16]童小军,漆光鸿.美国学校欺负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8):9-14.
[7][11][15][21]胡妍,朱丹.南非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全校参与”模式――《学校安全体系工作手册》解读与启示[J].科教导刊,2014(8):233-250.
[8][9]陶建国.韩国校园暴力立法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3):55-60.
[10][14][20][23]李冬梅.看日本如何防止校园欺凌[N].中国教育报,2016-05-20.
[13][18][22][25]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A):3-6.
[19][28]罗怡,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6(2):29-33.
[24]朱曦.特殊权利保护下解决学生欺侮行为的法律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6(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