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境污染应急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9 16:06: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污染应急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境污染应急措施

篇(1)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GDP增长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业已成为政府、企业、百姓既关注又头痛的瓶颈。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织、工业生产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叠加的现状下,以农业污染源为突出代表的农业环境污染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更给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农业环境污染新特点

1.1农民增收的喜悦与自溅家园苦果的酸涩

农村大部分养殖场,受资金条件局限和养殖户传统习惯的影响,很少有相配套的畜禽粪尿处理利用设施,致使大量畜禽粪尿随意排放或只简单堆放在养殖场和农户院外,造成大气恶臭污染、周边地表水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污染。养殖户和其他农户生活在畜禽粪便的环境中,病原体直接威胁人身健康。《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于2010年2月9日,农业部王衍亮巡视员指出:“从这次普查的结果看,在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以成年牛为例的调查显示:每头牛每日食干料8kg,引用大量水,以每户养殖50头计算,排出粪便量可想而知。

1.2经济提速的光环与突发事件恶劣的偏颇

李干杰提出: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还很严重,重化工业等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在工业污染排放中的所占比重还很高。污染源找到了,但污染的地域在哪里?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环境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的,以电子废物为例,城市回收利用的部分只能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污染只能由农业环境承载。“环境突发事件和污染事故进入了高发期,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突发性强、伤害性大、恢复难度大的现实,为全社会敲响了农业环境污染新特点的警钟。

1.3今昔欠帐的继续与子孙买单的无奈

随着我国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村垃圾数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垃圾总量变大。农村养殖业粪便、房屋建筑、生活自有垃圾不断增加。二是垃圾结构冗杂。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范围使用和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农业外部污染如城市工业延伸和农村工业发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排放量日益加大,农村内部污染如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二污合流”、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养殖业对水环境的污染等问题日益加剧。老污染问题尚未解决,新污染问题逐渐显现,灰霾天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湖泊富营养化等新的污染问题出现增长趋势,农民及子孙来承载污染的历程还要继续。

2.应对措施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体会到,针对农业环境污染新特点,应采取新的应对措施。

2.1摸清底数跟踪监测

长期以来,“底数不清”制约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和农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对策,结果只能是“影响工作”。规划、措施是以掌握农村各类污染源的行业、数量及其分布地域为基础,以了解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去向为依据,以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膜污染和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程度为参照。要想早发现、早防治、早见效,必须随时掌握农业环境污染第一手材料,真正全面摸清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的家底,才能有“防”有“治”,防治兼备,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使农业环境污染少发生、早治理并且成本降到最低。

2.2明确标准快速判断

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符合我国具体实际的计量标准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衡量、裁定、监督、治理,实现规范化计量、标准化。例如,最新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结构已由过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多种污染物都以高浓度同时存在的污染状况。而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和评价(API指数)体系不能全面表示城市空气质量等级。应借鉴国际空气质量监测评价方法,重新修订我国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农业环境污染特别是突发性污染事故,具有时间突发、形式多样、危害严重和处置复杂的特点。快速判断污染事故的类型及污染状况,是污染事故得到及时处理、恢复措施得以及时制定、不良影响得以及时消除的前提和关键。环境污染处理人员要把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质的浓度、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在最短的时间,采用最简便的方法,取得最直观的数据,得出最准确的结论,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事故处理抢抓时机。

2.3普及常识应急演练

环境污染防治和处理不仅是环保等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全社会的事情,是时时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普及防治知识,常抓现场演练,提高防范能力,是应对农业环境污染新特点的有效机制。现场演练旨在提高对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特别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农业环境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已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对于这些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发觉,但是我国的固体废物呈现日益增加的态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分析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加强治理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固体废物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由于人类在一定时期利用自然资源的 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转化为产品,产品的使用寿命有限,一旦超出了使用寿命就成为了废物。按污染特性可分为一般废物和危险废物,按废物来源可分为城市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

危险废物泛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除危险废物以外的废物都属于一般废物。城市固体废物是指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办公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生活垃圾,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2)城建渣土,指在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废弃土渣、石块、水泥块等固体废物。(3)商业固体废物,包括废纸、各种废旧的包装材料、丢弃的主、副食品等。(4)粪便。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1)冶金工业固体废物。(2)能源工业固体废物。(3)石油化学工业固体废物。(4)矿业固体废物。(5)轻工业固体废物。(6)其他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机加工过程产生的金属碎屑、电镀污泥、建筑废料以及其他工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等。农业固体废物来自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所产生的废物,如农作物秸秆、农用薄膜及禽蓄排泄物等。

固体废物的特点概述如下:1、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加。2、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固体废物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是在错误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资源。3、危害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不同于废水、废气和噪声,固体废物呆滞性大、扩散性小,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气和土壤进行的。固态的危险废物具有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一旦造成污染很难补救恢复。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要比水、气造成的危害严重得多。4、固体废物是处理过程的终态,污染环境的源头。废水和废气即是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又是接受其所含污染物的环境。固体废物则不同,它们往往是许多污染成分的终极状态,可以认为废气治理和水处理的过程,实际上都是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比较难于扩散的形式,将气态和液态污染物转变为固态污染物,降低污染物质向环境迁移的速率。

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进入环境是不可避免的,污染物通过产品制造和利用以及废物处理、处置被释放,到达环境的路径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在堆存和处理处置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若不加以妥善处理,将对大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飘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2、对水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对水环境的污染有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前者将水体作为固体废物的接纳体,向水体直接倾倒废物,从而导致水体的直接污染;后者是固体废物在堆积过程中,经过自身分解和雨水淋溶产生的渗滤液流入江河、湖泊和渗入地下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对土壤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废物的堆放、储存和处置过程中,其中有害组分容易污染土壤。二是固体废物的堆放需要占用土地,累积的存放量越多,所需的面积也越大,势必浪费大量土地资源。4、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固体废物在堆放、处理和处置过程中,其中的有害成分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会浸出含有害成分的浸出液,可通过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直接或间接被人体吸收,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固体废物由于其不同的产生来源及其固有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污染控制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固体废物从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到最终处置,要全程进行管理,认真做好每个环节的防治措施,以免对环境产生污染。消除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原则,是实行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1、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从源头上控制固体废物的数量以减少污染。2、综合利用。对有价值的固体废物要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在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的同时又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3、卫生填埋。建设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填埋场,对不能利用的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进行填埋,封场后上面可以恢复植被,即消除了污染又绿化了环境。4、焚烧设施。把能燃烧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用燃烧的方式将固体废物中的有害元素彻底摧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燃烧的过程中要做好环保处理,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固体废物的大量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已被社会充分认识和高度关注。如何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控制住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热点环保课题。

篇(3)

石油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基础产业之一,然而该产业的生产过程及主要产品的后续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众所周知,石油化工生产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的量很大,危害人类生活和环境,所以我们必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应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建立一个绿色化工,绿色地球的理念。

1、石油化工对环境的几方面的污染

石油化工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

(1)石化行业的废水主要有石油开采和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含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废水组成,其含有油、氨、盐和酚等污染物,成分非常复杂,排放量大,处理难度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给水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2)石油化工废气按生产行业可分为石油炼制废气、石油化工废气、合成纤维废气和石油化肥废气。石油化学工业生产装置复杂,治理设施各异,在石油的提炼生产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的热量,所以会排除大量的气体,含硫量较大,造成大气的污染。

(3)石油化工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酸渣、碱渣、白土渣、盐泥、污泥等,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从而污染土地。而石化产品的开采和运输也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虽有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对环境造成污染。

(4)随着石油化工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大型设备和一些大功率机组的应用,使噪声的辐射强度相应增大。石油化工产生的噪声有:火炬噪声、冷却塔噪声、电动机噪声、放空噪声、管道噪声、调节阀噪声、泵噪声等等。

2、对污染物采取的治理及综合利用

2.1 对废水的治理

(1)建立健全科学的用水排水制度,建立无害型的生产工艺,压缩装置排污量,减少污水处理的负荷,优选工艺流程,选择加氢工艺,减少以至取消碱洗和水洗,优化工艺操作,降低蒸汽、软化水用量、加强凝结水的回收和利用,优选换热流程,取消直流冷却水,提高循环水利用率。

(2)严格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搞好预处理或局部处理,回收有用物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搞好“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合理划分排水系统;加强废水的末端集中处理,确保达标排放。

2.2 对废气的处理

减少石化工业废气污染,根本的措施是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生产工艺;改进设备,提高机泵设备和管道设备的密闭性;积极开展废弃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中最主要的酸性废气的处理办法是:利用克劳斯反应机理将还有硫污水气体和含硫污水气体的酸性气体中的硫转化为硫磺。还可以采用采用高烟囱扩散的办法,可以使大气污染物质按预测浓度有组织地排放到高空,向更大的范围扩散、稀释,以减轻局部地区的污染。

2.3 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目前石油化工固体废弃物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也存在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硫酸酸化碱渣,并回收环烷酸、粗酚,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酸化条件难以控制。用二氧化碳中和去处理碱渣,并回收环烷酸、粗酚,易产生乳化现象,粗酚和环烷酸难于分离出来,此时需加热破乳,以致操作过程变得复杂化。

(2)碱渣中和法,回收利用酸渣,生产硫酸钠,工艺成熟,但产品带油,有异味。氨水中和酸渣生产硫铵,反应过程的尾气会污染大气。

2.4 降低噪声的措施

(1)严格控制引进装置或设备的噪声水平,在引进国外或成套生产装置时,不但要重视其工艺技术的先进性,还要考虑其噪声状况及其控制水平,并结合我国情况对其提出要求;工程设计中,提高噪声控制设计水平,对特殊声源要进行特殊的噪声控制工程设计,压缩污染源;

(2)从声音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污染:在空气传播途径中采取隔声措施,在其传播途径中,采取隔声、消音、减振、使用吸音材料等措施。

3、对生产装置的更新及生产工艺的改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改变,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油化工行业也不例外。在石油的开采中,我们运用更好的表面活性剂,使石油更容易分离,从而在减小石油开采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石油的开采量。同时还可以采用微生物采油法,向油藏注入合适的菌种及营养物,使菌株在油藏中繁殖,代谢石油,产生气体或活性物质,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以提高石油采收率。

4、深入推行石油石化企业中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人们在环境保护战略上改变过去被动反应为主动预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它对各个生产环节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生产过程,要求节约资源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和落后的工艺及设备,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排放数量、毒性和污染浓度;对产品要减少从原材料到取得产品及最终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设计和实践中。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特殊性所决定了清洁生产在该类企业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的特点又具有:事故不可控,污染已发生;事故对环境的危害严重;发生污染治理困难。这决定了清洁生产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开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实行清洁生产对企业来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控制污染的有效途径;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

5、结语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也是越来越重,在还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环保意思,自觉担负主人翁,节约资源,提高现场检查频次,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采取有效的手段,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污染事故,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特别是对于石油化工,还有很多技术需要我们的开发,但是这条路任重道远。让石化、环境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延山等.石油微生物采油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2]姚庆华.浅谈石油化工装置的环保设计.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08年.

篇(4)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020-01

抗生素是一种以很低的浓度剂量就能影响其它生物机能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细菌、霉菌或者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抑制细菌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医疗保健、生物科学研究、食品加工、农业和畜牧业等方面。抗生素本身对人类和动物细胞没有危害,但是大量生产和使用抗生素会致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对其失去功效。另外,抗生素本身的结构极其复杂,在环境中不易被降解,容易造成生态污染,对环境影响严重。

“超级细菌”是指一些毒性很强、对绝大多数高效抗生素都耐药的细菌,人类或动物感染“超级细菌”后,在医学上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且预后很差。随着人类对抗生素的大量生产和滥用,细菌耐药性的现象不断增多,“超级细菌”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超级细菌”的不断增多,不仅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更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 抗生素对环境造成的生态污染

1.1 破坏环境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系统是由不同种属以食物链的形式组成的维持生态自我平衡的系统,是一个很严密的生物系统。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抑制和影响生物链中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衍,甚至某些种属会因此消失,食物链中某一环的断裂都将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据报道,2013年一年我国使用抗生素达到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超过五万吨的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我国平均每年自销的抗生素达到19万吨,每年约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的滥用。从1960年到2000年全世界没有任何新型抗生素的出现,“超级细菌”的种类却在不断增多。抗生素在整个食物链中传递并蓄积,会造成抗生素暴露于生态环境中,造成“超级细菌”的急剧增长。

1.2 对生态环境中的水和水生植物造成污染

环境中的抗生素绝大多数都会进入水环境,抗生素大多数是水溶性的,因此,抗生素对水环境和水生植物的污染问题也最为严重。据调查显示,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般有抗生素污染,全国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我国河流抗生素测量度最高达到7560纳克/升,平均也有303纳克/升。抗生素对水环境造成污染,不仅对人类的饮水健康造成威胁,而且对水生植物的影响造成危害。抗生素进入水环境,造成水生植物的爆发式生长或造成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繁衍,破坏生态平衡。

1.3 ν寥篮椭参锷长造成污染

农业和畜牧业中使用抗生素来对抗某些病虫对农植物和牲畜的危害,有些抗生素还被用于牲畜的催生素使用。这些抗生素有些直接进入土壤环境中,有些通过动物粪便在土壤施肥过程中进入土壤环境。土壤中的抗生素不仅对于土壤质地、植物的生长、畜牧业和养殖业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危害,而且很容易导致环境致敏源。

2 抗生素生态污染应对措施

2.1 限制抗生素的生产,切断抗生素污染源

目前我国的抗生素使用情况是较为惊人的,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其中出口3万吨,其余全部自销,人均消费抗生素138克每年,是美国的十倍。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措施限制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对抗生素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和大量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2 加强抗生素健康教育

抗生素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一些抗生素生产厂将含有大量抗生素的污水排到河流当中,致使水中的抗生素超标。对于此类的抗生素使用和排放的违法乱纪行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惩罚和监管力度,全面预防抗生素环境污染;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国民的抗生素使用健康教育,科普抗生素的有关知识,让人们认识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禁止畜牧业、养殖业和农业的抗生素滥用,宣传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法,最大力度减少抗生素的环境污染。

2.3 开发研制新型替代品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最好的办法就是杜绝抗生素的再使用,这就要求有抗生素的新型替代品。要加大对抗生素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鼓励抗生素新型替代药品的研究。利用新型药品替代抗生素,杜绝抗生素的使用所带来的生态污染。

3 结语

抗生素的发展和使用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低浓度的抗生素在环境中就可以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抗生素使用的重视和管制,正确的使用抗生素,避免“超级细菌”的再增多和抗生素生态污染。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减少和避免抗生素的环境污染,绿色健康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篇(5)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4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也愈来愈多的显露出来,由环境保护问题引起的各种生态问题接踵而来,我们生活的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社会的生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人们生活在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解决环保问题刻不容缓。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根本措施之一是进行环境监测,根据不同的环境下的不同污染程度进行不同的分析、研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有效途径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但是,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还没有得到完善,仍处于建设的阶段,所以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时候,管理人员只能对环境污染事故有大体上的了解,无法对环境事故做到全面的了解,管理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污染信息,从而也就不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使环境污染事故得不到及时的处理而变得越来越糟糕。

1 国内外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状况

1.1 国内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状况

目前,环保监测应急系统已在我国投入并开始运用,在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比较广,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我国还是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因此,治理环境污染刻不容缓,要利用好环保监测应急系统,在最短的事件内做出最佳决策,在实践中探寻有效的方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1.2 国外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状况

环境污染的严重化使得许多国家都采取响应的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比如在化学物品的堆放方面美国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计划;在环氧问题上日本建立预防结构体系;联合国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的突发环保事件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措施与处理方式。以上例子说明了,环境污染在恶化,全世界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在上升。

2 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的建立

2.1 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警系统是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预报警的系统。建立监控预警系统,是为了能够实时监测重点污染源及其环境质量,降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概率,为处理突发事件积累更多的时间。监控预警系统包含两个模块:监控模块和预警模块。监控模块主要负责对重污染源进行实时的监测,根据分析数据的结果制作环境统计报告;预警模块的职责是根据不通过环境污染的不同预警条件,对从监控模块中取得的监测信息进行系统性的评估,以此来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级别进行确定。

2.2 现场处置系统

通过运用现场处置系统中的监测设备,可以较为准确的知晓污染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范围等信息,能够提高处理突发污染事件的效率。现场处置系统也包含两部分:环境应急监测和现场视频传输两部分。环境应急监测部分的主要职责是对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涉及的范围以及危害度等进行初期的判断,然后报告给上级单位,为管理人员更好地采取措施处理环境污染事件提供了条件;现场视频传输部分的主要职责是在突发污染事件现场和环保应急指挥中心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应急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对突发事件有较准确的把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2.3 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的主要职责是对污染事件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它是一个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的系统,包含五个部分:进行应急接警、进行指挥命令调度、进行车辆监测调度、进行应急视频指挥和进行应急信息展示部分。

2.4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对突发污染事件进行分析,辅助工作人员进行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评估工作,与此同时,结合以往类似事件的处理方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2.5 灾后评估系统

它是一种对环境污染事件的事后评估系统,通过分析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影响,制定有效的解决途径,降低日后此类事件再发生的概率。灾后评估系统包含四个部分:对评估标准进行维护的部分、对应急处置进行评估的部分、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的模块和对事后方案进行制定的部分。

3 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发展的原则

3.1 应急措施要与预防措施相结合

提前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措施是进行事件处理的关键,这样在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的时候,工作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从而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降低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度。具体措施有:将重工业生产作为重点,做好预防;相关企业要详细记录本企业的危险品的储存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水源保护等等。

3.2 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及时的处理

在应急组织中设有应急办,其中的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进行规范和制定,增加技术存储量,并且预警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一般性的环境污染事件进行处理,对于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在向上级部门进行汇报之后在进行处理。另外,在平常的应急工作中要提前制定好预防措施,以保证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解决方案。

3.3 在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协同处理事件

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仅仅依靠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无法达到最佳处理效果的,因此,需要应急工作人员及时的向上级政府部分汇报,在政府的带领下,各个部门协助处理事件,明确分工,提高解决效率。

4 总结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刻不容缓。相关环保部门要随时关注环境保护的动态,制定有效的措施,争取在最短的事件内处理好环境污染事件,降低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控制和处置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规范和强化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系统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为目标,以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为重点,逐步完善工业园区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处置及善后工作机制,建立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系统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统一协调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工业园区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处置行为,具体包括:

(一)工业园区内企业生产过程中因人为或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社会原因)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尾矿库、危险化学品、有毒化学品、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

(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环境安全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工业园区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事故。

(四)工业园区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五)其它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组织机构

(一)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工矿区管理委员会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孙成宁同志任组长,副主任陈继平、张洪瑚任副组长。园区内各企业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应急领导小组设应急现场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实际需要,可下设若干应急小组。

主要职责是:

(1)宣传学习上级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上级领导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的指示精神。

(2)负责受理园区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调查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及发展过程,随时掌握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情报信息和事态变化情况,作出应急处置措施反应。

(3)向县政府报告园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

(4)负责工业园区与周边村、组之间;园区内厂际之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协调工作。

(5)负责有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工作进展情况,信息联络、传达、报送、新闻等工作。

(6)负责协调和解决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设备、车辆、物资等。

(7)积极协调组织园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的现场监察、监测及处理。

(8)应急处置的其他工作。

(二)技术专家组及职责

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报(商)请市、县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队等相关人员组成技术专家组,对应急事故现场调查、取证,对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分析,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为应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职责是:

(1)及时进入现场,根据危害程度及范围、地形、气象等情况,提出科学的应急处置措施及建议。

(2)尽快弄清污染事故种类、性质,污染物数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等第一手资料,及时提出人员撤离、隔离和警戒工作的范围及处置方案。

(3)实施污染跟踪监测,直至污染事故处理完毕、污染警报解除,及时将处理过程、情况和数据报指挥部。

(4)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认定事故等级,提出环境恢复、生态修复建议措施。

(5)应急处理的其它任务。

四、基本原则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机制,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及时控制。

(二)按照“先控制、后处理“的原则,迅速查明事件原因,果断提出处置措施,防止污染扩大,尽量减小污染范围。

(三)以事实为依据,重视证据、重视技术手段,防止主观臆断。

(四)制定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处置人员及周围群众的人身安全。

(五)明确自身职责,妥善协调参与处置突发事件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关系。

五、处置程序

(一)迅速报告

接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报告后,值班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对重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经认定后及时向县政府和县环境保护局报告。

(二)快速出击

接到指令后,应急现场指挥部率各应急小组携带环境应急专用设备,明确途中联络方法,灵活果断地处置开进途中情况,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事发现场或应急区域。

(三)现场控制

应急处置小组到达现场后,应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现场、划定紧急隔离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制定紧急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隔离污染区,防止污染物扩散。

(四)现场调查

应急处置小组应迅速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查明事件原因、影响程度等;并负责与环保、安监、公安、消防等单位协调,共同进行现场勘验工作。

(五)现场报告

各应急小组将现场调查情况、应急监测数据和现场处置情况,及时报告应急现场指挥部。

应急现场指挥部按6小时速报、12小时初报、24小时确报的要求,负责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动态情况。

应急领导小组根据事件影响范围、程度,决定是否增设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前往现场增援。

(六)污染处置

各应急小组根据现场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迅速联合当地乡(镇)政府和环境监察人员对事故周围环境(居民住宅区、农田保护区、水流域、地形)和人员反应作初步调查,并参考专家意见,向应急现场指挥部提出污染处置方案。

六、后勤保障

(一)通信保障

(1)应急启动时的通信保障。应急通知下达与接收以有线通信为主,利用办公电话,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输。在外应急人员的联络以移动电话等无线通信为主,确保应急通知快速下达。

(2)开进中的通信保障。以无线通信为主。应急指令的下达与接收,事故现场应急信息的通报与反馈,主要利用移动通讯。

(3)处置中的通信保障。采取无线通信、有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以无线通信为主。指挥部(或应急办)可利用现场临时架设开通有线电话指挥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上情下达;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移动电话,辅以运动通信,实现信息交流。

(二)运输保障

运输的确认和调度由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平时应急车辆须保证100公里以上的行车用油。开进中根据实际情况由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交通等勤务保障。

(三)其他保障

(1)医疗保障。应急过程中如出现人员中毒或受伤,就近送至医院救治或及时与医疗单位联系,组织现场救治,也可送至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院、医疗单位救治。应急终止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转院或继续治疗。

(2)生活保障。由应急领导小组拟定具体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七、领导小组:

组长:(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管委会副主任)

(管委会副主任)

成员:(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成员单位:园区内各企业负责人为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人。

八、应急电话:

工矿区管理委员会

县环境保护局

篇(7)

2012年1月,广西龙江河受到高浓度含镉污水污染,导致柳州等地数百万人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012年2月,江苏镇江船舶违法排污导致自来水发生苯酚污染,引发当地居民抢购纯净水;不久,广东佛山一家养殖场排污,导致附近自来水厂水源受污染,约5万居民受到停水影响。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污染区域的生态失衡,难以短时恢复;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非常严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危害社会治安;带来相关的社会问题;引发国际间的污染纠纷。

综合性大型磷复肥企业的主要原料为硫磺、磷矿、氨,主要有磷酸、高浓度磷复肥等产品;中间产品主要为硫酸、磷酸等,硫酸、副产品主要为氟盐产品。磷酸、氨为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主要有氟硅酸、硫酸生产产生的含五氧化二钒的废催化剂。由于综合性大型磷复肥企业涉及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环分公司在生产发展的同时,通过不断改进工艺、设备及污染防治设施,逐步建设、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设施,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三环分公司多年来未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下面以三环分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为例,对综合性大型磷复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进行有效性探析。

三环分公司在装置开车初期引发过多起环境污染事件,下面列举的是三环分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1987年5月,在磷酸萃取装置停车清理的过程中,大量排放酸性清洗水,调节池中的污水漫溢,含酸污水进入附近讇讇状宓乃咎铮斐?亩水稻田受污染,受污染的水稻田只能重新栽种。

2004年8月14日凌晨4∶30分左右,外委劳务人员在清理稀磷酸沉清槽底部渣酸管时,突发沉清槽渣酸泄漏,泄漏的稀磷酸大部分收集进入稀酸陈化区域的地下收集槽,经两台地下槽泵回收渣酸,部分渣酸流到地下收集槽,经地下槽泵送至萃取槽。由于泄漏量大,虽然用袋装磷石膏、衣服等物品堵截泄漏点,用袋装纯碱在排污沟进行围堵,但还是有部分磷酸进入厂区内的排污沟。为了控制污染,三环分公司在排污沟4个断面不间断地加碱中和,基本控制了污染,未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006年2月25日约14时,输送磷石膏渣浆的管道因阀兰故障出现少量泄漏。泄漏的渣浆对泄漏点周围农户栽种的小麦青苗和豌豆苗造成一定影响,同时有部份渣浆流入周围农户的生活区域。通过双方协调后得以解决。

主动管理,避免污水量过大引起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在磷酸萃取装置停车清理前,如果考虑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能力及污水调节池的贮存能力,控制清洁水排放量,就不会发生调节池污水漫溢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三环分公司将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提出并实施内部排放污水收费制度,对各分厂排放的污水进行计量,并按上年度的污水处理实际成本核算后进行收费,污水处理费用纳入各生产厂的成本核算。

避免硫酸装置开停车过程中引起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三环分公司采取在硫磺制酸装置开停车前制订开停车方案、明确出污染控制措施、落实责任人、并对外排气体中的硫酸雾和二氧化硫进行开停车全程监控等措施后,开停车过程中未发生污染事故。

避免清理磷酸、硫酸、氟硅酸贮槽底部渣酸各类酸槽泄漏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清理磷酸沉清槽、硫酸槽、氟硅酸贮槽底部渣酸时,采取事前制定清理方案、落实大量渣酸外漏引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措施、明确责任人等措施,另外,在各酸槽周围设置符合《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的规定,设置应急围堰和应急地下收集槽、应急泵。若发生突发大量外排酸渣的情况,酸渣可在围堰内沿沟道进入应急槽,由应急地下槽泵输送。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有效预防了清理磷酸沉清槽、硫酸槽、氟硅酸贮槽底部渣酸和各类酸槽泄漏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避免硫磺制酸装置吸收泵跳停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三环分公司硫酸产量为185万吨/年,共有五套硫酸制酸装置,硫酸装置吸收泵跳停极易引起含大量硫酸雾废气外排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公司将各套硫酸装置的二级吸收泵与风机、硫磺泵进行联锁,当二级吸收泵跳停时,风机、硫磺泵自动停止工作,含大量硫酸雾的尾气停止外排,有效避免了因吸收泵跳停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避免磷石膏渣浆输送管道泄漏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磷石膏渣浆输送管道泄漏主要是由于管道压力过大,输送磷石膏渣浆的法兰接头处螺栓受力过大被拉断引起泄漏。为解决此问题,采取用不锈钢螺栓替代普通螺丝的措施,将分公司磷石膏输渣管道和回水管道的普通螺栓用不锈钢螺栓进行更换,同时为防止被盗(曾经发生过螺栓被盗引起泄漏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将法兰连接处的不锈钢螺丝进行点焊;为了避免带压渣浆管喷泄引起大面积环境污染,法兰接头处用抱箍包扎。操作人员每4小时巡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泄漏,及时处理。

采取上述措施后,2009年至今,未发生磷石膏渣浆输送管泄漏引起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篇(8)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不断发展时期,随着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研究其处理处置措施,是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与特征

1.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

1.1.1 剧毒农药和有毒化学品的泄漏、扩散

一般指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因贮运不当或翻车、翻船造成泄漏及保管不当引起的泄漏,这些物质一旦泄漏扩散不仅会引起空气、水体、土壤等严重污染,甚至还会致人畜死亡。

1.1.2 易燃易爆物质的泄漏、爆炸

由煤气、石油液化气、苯、甲苯等挥化性有机溶剂泄漏而引起的这类环境污染事故不仅污染空气、地表水和土壤,而且这些气体浓度一旦达到极限后会发生爆炸。

1.1.3 溢油环境污染

指在油田开采与运输过程中由于井喷泄漏及其它意外造成的原油环境污染事故。此外,炼油厂、油库、油罐车漏油引起的油污染也时有发生。

1.1.4 非正常大量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

指含大量耗氧物质的城市污水或尾矿废水因垮坝突然泻入水体, 致使某一区域或流域水体质量急剧恶化给居民饮用水、工业用水、渔业用水造成困难的环境污染事故。

1.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

1.2.1 事故形式多样性

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多种类型,所含的污染因素也比较多,因此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另外,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和处置的各个环节均有发生污染事故的可能。

1.2.2 事故发生的突然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是一种常量的排污,有其固定的排污方式和排污途径,并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排放污染物质。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则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排污方式,往往突然发生,始料不及,有着

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

1.2.3 事故危害的严重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多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排污量少,其危害性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造成严重影响。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瞬时内一次性大量泄漏, 在很短的时间内往往

难以控制,因此其破坏性强,污染损害严重。

1.2.4 事故处理处置的艰巨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涉及的污染因素较多,一次排放量也较大,发生又比较突然,危害强度大。处理处置这类事故必须快速及时, 措施得当有效。因此,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处理处置比较一般的

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更为艰巨与复杂,难度更大。

2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措施

2.1 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

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的突发性、持续性和累积性决定了环境监测任务的困难程度。当发生污染事故时,有毒化学品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具有很强的时空性,所以对污染物的监测必须从静态到动态。

应急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试纸法;

(2)水质速测管法;

(3)气体速测管法;

(4)便携式分析仪器测定法。

对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采取的处理处置措施是首先使吸入有毒空气的中毒者马上离开污染区,严重者就医诊治。现场工作人员应佩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 将污染物扫起至空旷地方深埋或收集后送回生产厂处理。若发生火灾,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2.2 爆炸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

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多是物质的化学爆炸。化学爆炸过程有极快的变化速度、可产生大量的热和形成气体产物等3 个基本特征。

2.2.1 应急监测方法

现场监测的目的是迅速判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范围。这对判断事故性质、事故能否再次发生或对人体的毒害程度等至关重要。检测事故现场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检测管分析技术已受到各方面的极大重视。它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适于现场测定,而且采样和测定一步完成,简化了分析步骤。

2.2.2 处理处置措施

发生有毒气体爆炸,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人员迅速撤离现场,有伤者和中毒者及时抢救;若伴有火灾发生,应急处理人员扑救时要戴好防毒面具,穿好化学防护服。

2.3 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

石油工业中的原油、燃料油、成品油在勘探开发及产品运输过程中, 对周围环境均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一发生溢油事故就对陆地或水面造成严重污染。

2.3.1 应急监测方法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样与土样。现场采用红外分光测油仪对样品进行测定,现场测定与化验室测定相结合。

2.3.2 处理处置措施

采取措施降低溢油量,包括关闭产生溢油的各种阀门,修补管线。使溢出的油品局限在某一区域内,利用低洼地形汇集或进行堵截,防止外流、外溢。在条件合适情况下,就地燃烧。该措施除油效率高,

无须转运储蓄,适用性强,环境影响小。

2.4 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

农药属于有毒化学品,在其生产、贮运、应用等每个环节都潜在着对人类生活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农药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目的就是应用相应的分析测试技术快速确认污染物类型及组成, 为事故

应急处理处置提供依据。

2.4.1 应急监测方法

(1)比色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2)紫外光谱法。利用有机化合物吸收紫外光的特征,对有机农药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3)气相色谱法。这种方法应用范围广、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分离测定可一次完成。

2.4.2 处理处置措施

现场人员应配戴防毒面具及防护服, 尽快完成现场采样分析,以便迅速制定污染清除处理方案。及时组织疏散污染区域中将遭受污染的人员, 并根据污染程度设置警戒区域。对于事故现场清除的大量

污染物及处理物,应采用焚烧、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后再采用陆上抛弃处理法集中处理。

3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危害及其影响

3.1 生命威胁与健康影响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危害之一是对事故现场人员的生命威胁, 一些重大污染事故都有人员伤亡。事故不仅对在事故现场的人员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有可能对未直接暴露在事故现场的人们的身

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3.2 经济损失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仅直接经济损失巨大,而且污染后的长期整治和恢复仍需要花费可观的费用,其间接经济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

3.3 易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后,会对污染区附近的居民造成心理影响与压力,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可能引起污染纠纷,造成某种混乱,危害社会治安。对引起大量人口被迫迁移的重大事故, 可能会带来相关的社会问题;某些污染还可能会引发国际间的污染纠纷。

3.4 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

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度很大,往往会使某一区域的生态失衡,有的甚至造成长期的危害,致使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

4.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首先强化预防措施, 尽可能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污染事故力争减少并消除污染事故的危害。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监测并作出安全评价。

4.2 就近应急,建立应急监测网络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来势迅猛, 去得也快的特点,因此应贯彻就近应急的原则。即以各地环境监测站为基础就近应急,同时建立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站为支援、支持系统的应急环境监测网络。

4.3 加强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

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储备。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快速判断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组建专业应急监测队伍;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与实战演习,强化应急反应能力。

4.4 提高应急监测水平

重点解决环境应急监测中检测手段、仪器、设备等硬件技术。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污染因子的特性, 建立环境污染事故数据库及事故处理处置的查询系统,为实施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提供依据。

5结论:

总之,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仅要解决应急监测及处理、处置,还要实行紧急救援与做好善后工作,把污染事故的危害减至最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处理处置、紧急救援与善后处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在各级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协调各方面人员密切配合行动,建立起由部队、公安、消防、卫生、安全、环保等部门参加的通讯、指挥、监测、救援的整体应急系统。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保证该系统能快速有效运行,全方位开展救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望钧.常见有毒化学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监测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篇(9)

发生在本公司以内及其周边的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等因素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时,启用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

公司特成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由总经理李斌担任,副组长由副总经理李兴勇担任、组员由各部门领导组成。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环境污染事故的排险、减害工作;根据现场情况,研究处置、具体做出排险减害(救助)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报告制度

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并对事故的性质和危害作出适当的认定:

(1)凡属轻微环境染事故,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补漏,及时清理污染源;

(2)凡属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除及时组织人员进行处理外,应立即向县应急办及县相应主管部门报告。

四、本预案的实施

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或即将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受到或即将受到严重危害,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可能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时,实施本应急处理预案。其做法如下:

1、接到事发报告后,立即组织小组成员及相关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对事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作出初步判断,同时报告县应急办及相应主管部门。

2、事故第一时间内除组织抢救外,应如实报告县应急办及相应主管部门(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主要污染物以及危害程度),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污染源的处理。

3、对有可能污染的地方进行全面的检查,防患于未然。

4、对发生有毒物质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事故蔓延,做好防范工作,必要时应疏散或组织人员撤离。

5、查明原因后,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及当事人共同拟定消除或减轻危害的方案措施。

篇(10)

二、组织机构

市环境保护局成立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市环保局局长XX同志任组长,下辖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受理辖区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调查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立即作出应急处置措施反应;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辖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及其处理情况;组织辖区内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的现场监察、监测及处理;领导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的应急处理工作。

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由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和市环境监察大队组成。负责应急事故的现场调查、取证;提供应急处置措施建议;协助有关单位做好人员撤离、隔离和警戒工作;立案调查事故责任;做好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任务。

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由市环保局自然保护科和市环境监测站组成。负责污染物的现场快速定性分析、为应急处理提供依据;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危害程度做出准确的认定;对环境恢复、生态修复提出建议措施等;办好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交给的其它任务。

三、工作程序

(一)任务受领及要求

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接到污染事故发生的警报后,应立即通知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和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赶赴现场,当出现重、特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领导小组应有一名以上成员到现场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市环境监察应急小组受领导任务后,应尽可能了解以下内容并及时向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原因以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

(2)污染源种类、数量、性质;

(3)事故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可控性及预采取的措施;

(4)本小组基本任务、到达时限等要求;

(5)友邻小组的任务,可能得到的支援及协同规定;

(6)上级指挥机构(指挥员)位置、指挥关系、联络方法;

(7)受领任务后48小时内发出速报,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经济损失、人员受害情况等;

(8)其它需要清楚的情况。

市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受领任务后、应尽可能做好以下工作并及时向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汇报:

(1)一般情况下,水污染在4小时内,气污染在2小时内定性检测出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可能的危害;

(2)一般情况下,24小时内定量检测出污染物的浓度、污染的程度和范围,并发出监测报告;

(二)赶赴现场

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按指定路线组织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应急人员和车辆赶赴现场,明确途中联络方法,灵活果断地处置开进途中情况,确保按时到达应急地区。

(三)应急处置

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到达现场附近后,应根据危害程度及范围、地形气象等情况,组织个人防护,进入现场实施应急。要尽快弄清污染事故种类、性质,污染物数量及已造成的污染范围等第一手资料,经综合情况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科学的污染处置方案,经批准后迅速根据任务分工,按照应急与处置程序和规范组织实施,并及时将处理过程、情况和数据报指挥部。

1、现场污染控制

(1)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与相关部门配合,切断污染源,隔离污染区,防止污染扩散;

(2)及时通报或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3)参与对受危害人员的救治。

2、现场调查与报告

(1)污染事故现场勘察;

(2)技术调查取证;

(3)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认定事故等级,共分四级。根据《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进行报告。

(4)环境监测应急小组应采取污染跟踪监测,直至污染事故处理完毕、污染警报解除。

四、后勤保障

(一)通信保障

1、应急启动时的通信保障。应急通知下达与接收以有线通信为主,利用办公电话,实现应急信息快速传输。在外应急员的联络以移动电话等无线通信为主,确保应急通知快速下达。

2、开进中的通信保障。以无线通信为主。应急指令的下达与接收,事故现场应急信息的通报与反馈,主要利用移动通讯。

3、处置中的通信保障。采取无线通信、有线通信与运动通信相结合的方式,以无线通信为主。指挥部(或应急办)可利用现场临时架设开通有线电话指挥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上情下达;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移动电话,辅以运动通信,实现信息双向交流。

(二)运输保障

运转的确认和调度由局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平时各应急车辆须保证100公里以上的行车用油。开进中根据实际情况由局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交通等勤务保障。

篇(11)

2.公路运输中引发的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

2.1应急联动管理权不确定

应急联动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基本上实行“按灾种,分部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各职能部门只对涉及各自领域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响应处置,当公共危机处于多个领域交叉时,各部门在公共危机的管理权认定往往存在争议,各职能部门谁也不愿意牵头,“三不管”状况时常在应急处置中发生。另一方面,对于事故的预测以及其性质、发展和影响的判断,往往无法马上确定归属于何等级别响应、何等部门职责,也是导致管理权不确定的重要原因。

2.2应急联动不畅

地方各部门实施的“分工负责”制,由于地方党政领导对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单位的协调督促不够,致使应急联动的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未从全局观出发,只片面应对属于本部门的突发事件,与其他部门配合协调不够。当发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突发事件时,各部门各自响应、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特别是当部门之间的职责相互交叉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以致延误最佳解决突发事件时机。且各部门应急管理资源难以有效调动和利用。以至于出现了“不联不动、联而不动,联而慢动、联而乱动”的局面。

2.3应急联动体系建设落后

公路运输引发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滞后,缺乏专有的协调联动的建设体系。地方应急主管部门都编制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然而这些预案只从宏观上作了一般指导,具体可操作性不强。而各部门应对的公共综合危机应急预案只从各自领域出发,未从各部门职责相互交叉以及部门分工协调入手,致使各部门预案分布零散,整体性和规范性不强,应急联动协调规定不够具体,相互之间缺乏衔接甚至矛盾的情况,其效力还远远达不到联动效果。

2.4应急处置人员在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公路运输中发生交通事故后,交警和消防人员一般首先赶到现场,现场应急处置多数采取消防水措施。一些污染物随着消防水流入事故现场附近农田、河流或者饮用水源,造成次级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处置人员环保意识薄弱,处置措施单一和粗放,未考虑次级污染后果,往往在处置过程造成更大环境污染。

3.公路运输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对策

3.1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的机制

危险化学品因涉及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采取联合执法查处行动。因此,必须按照国家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使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认真执行国家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口品运输规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环境部门要将此项工作作为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宣传,加大监管的力度,规范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转移行为。

3.2加强多部门协助处理和应急联动机制

环境污染事故处置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协助处理的大事情,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紧紧地与安全生产、公安、消防、卫生、气象、国土资源、海洋、渔业、交通、铁路、水利、海事、通讯等部门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反应和处置支援网络,切实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3.3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环保部门根据自身组织指挥、情况处置、车辆保障、通信保障、器材保障和网络建设等方面设有的具体方案,建立多部门协调处置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应急预案,确保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协调一致,一声令下就能迅速行动。

3.4加强信息网络软件和应急设备硬件建设

一是要改进通信手段,进行无线上网,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建立信息基础数据库,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大对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确保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快速监测,为负责处置的环境管理部门快速提供决策。

3.5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处置工作人才的培养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关建。在抓好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在实战中培养人才,不断总结实战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