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工业废气防治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9 14:41: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工业废气防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工业废气防治

篇(1)

二、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水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全面整治排污企业,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

三、废水达标整治技术标准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标准,分类进行废水达标整治。对于可以通过管网接入污水处理厂的企业,要求污水预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三类水排放标准(COD为500mg/L,BOD为300mg/L)后,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废水不能接入污水处理厂的企业,要通过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一类水排放标准(COD为100mg/L,BOD为20mg/L)后可以排放;砂洗、印染、化工等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按*区砂洗、印染、化工行业规范化整治标准进行整治;对于机械模具行业企业废水应重点突出乳化液处理进行整治;废水处理设计方案必须委托拥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报送区环保局审查。

四、工作计划

(一)巩固20*年及20*年企业达标整治成果

进一步规范健全已完成废水达标整治企业的整治档案、信息库和企业环保管理台帐。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偷排、直排或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确保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二)继续开展企业达标整治

2009年1月—2009年3月为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4月—5月完成年度涉治企业的设计方案编制及审核工作;2009年6月—10月完成土建、调试工作;2009年10月—12月为总结验收阶段。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台环整办[20*]43号),规范验收考核工作,确保达标整治效果。

五、工作任务

(一)建立工业企业污染源档案系统,实现动态管理。结合排污申报和污染源普查,对区内所有企业进行核查,查清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建立工业企业污染源档案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排污总量核定和排污许可证发放。

(二)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治理。对能纳入区域集中处理设施处理的限期将污水接入区域集中处理设施;对能自行处理达标的限期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不能处理达标的采取关停等手段;对已有设施但不能稳定达标的限期整改;对未落实环保“三同时”的限期完成验收。

(三)加强新、改、扩建项目的环保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做到增产减污,建设项目实施中要充分考虑截污、污水治理,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

六、职责分工

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各自辖区内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对整治工作的如期实现负总责;区环保局依据行政职能做好督查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负责废水达标整治的验收工作及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区工商分局要紧密配合整治工作,把好项目审批关及执照年审关,对于无照经营及超范围经营企业依据法律途径予以取缔,对未领取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不予通过执照年审。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督查,落实责任。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年度目标整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企业。区环保局积极组织督查工作,定期通报整治进度,向社会公开,同时,实施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月报和例会制度,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工作部署。

篇(2)

二、各级党委、政府、非公有制企业要从“亲资本”转向“重知本”,坚持以人为本,合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启动“科技、文化、素质”工程,着力培育造就一支有“文化底蕴”、有“科技意识”、有“创新能力”的能驾驭市场的善科学管理的现代式非公有制企业家队伍和“科学知识型、营销管理型、技术创新型”的高素质的整体员工队伍。

三、各级党委、政府、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群组织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扮演好“自身角色”。各级党委、政府是非公有制企业培育、铸造“企业精神”的引导者、指导者、支持者、服务者,要当好“参谋长”、“服务员”;企业是培育企业精神的主体,企业精神来自企业、服务于企业。因此,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家要自觉成为各自企业培育、铸造“企业精神”的计划、组织、参与、实施、领导者,并起表率作用;企业员工是其参与、实施者;非公有制企业的党、政、工、团、妇组织要切实把培育、铸造企业精神作为履行职责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发挥各自优势,合力培育、铸造“企业精神”。

四、以“创新”为灵魂,铸造非公有制企业企业精神。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可贵、层次最高的一种能力,它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其核心内容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非公有制企业不仅要成为微观经济的主体,更重要的还要自觉成为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要学习吸收企业发展一切优秀成果,不断充实壮大自己,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启动经营理念创新、营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的“创新工程”,瞄准高起点,选择创新战略,选准创新亮点,加强产业关键、共性、前瞻性技术开发,做到创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预见性,有符合企业实情、实时、实用、实效、实地“五实”运作,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这样,非公有制企业才能培育、铸造出以“创新”为灵魂的企业精神。

篇(3)

[中图分类号] X70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33-1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必然是一个国家的第一生产力,国民经济的生产必然是考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一道硬性目标。国民经济的增长情况是通过不同行业堆积起来的,化工产业在这方面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同时给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产业布局的不合理现象比比皆是,就此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1治理工业废水的建议

工业废水是我国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一直危害我国环境的主要目标。就此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建议。

首先要对工业废水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深入的了解其特征。工业废水的来源和程度是不同的,水体污染物质的属性也大不相同,对水造成的污染性质必然就不同。具体的可以将工业污染分成两大类,分别是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从生物污染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是通过病原微生物造成的废水污染。但是化学污染所涉及到的方面就有很多,在这里并不一一举例说明。

在我国,一般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式是物理方式。在采用物理方式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前提条件下必须是不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将污染物进行分离,通过多道程序将废水处理干净。

在使用化学方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一般会在污水中使用沉淀剂。沉淀剂能够和污水中的污染离子产生一定的化学反映,将这些离子和沉淀剂结合在一起形成不易溶入水的化学物,将不溶于水的化学物从水中排除,水就逐渐得到了净化的效果。

还可以将废水升温,当废水的温度达到非常高的程度的时候,水的传递性会变得非常强,能够使有机物和气体、水等比例融合,这个时候污水的污染物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分解。

2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从我国科技角度的发展来看,对工业的废弃治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我国针对工业废水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污水处理方法就是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能够见到活性炭的使用,它独特的内部孔隙结构的优势能够有效的吸附废弃中的微小分子,常被应用在废除处理工业当中的第一道程序当中,这是因为活性炭饱和程度较高,有效性时间较短,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使用的频率和效率非常高,必须要长期的进行更换,同时成本非常高,在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中仅适用于一些少数的污染物,对于大型的污水处理效果并不理想,极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在具体步骤进行过程中要仔细斟酌。

UV光解净化法也被称之为有机废气净化方法和工业废气净化方法。UV光解净化法采用高能UV紫外线,在光解净化设备内,裂解氧化恶臭物质分子链,改变物质结构,将高分子污染物质裂解、氧化为低分子无害物质,其脱臭效率可99%,脱臭效果大大超过国家1993年颁布的恶臭物质排放标准,能处理氨、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苯、苯乙烯、二硫化碳、三甲胺、二甲基二硫醚等高浓度混合气体,内部光源可使用三年,设备寿命在十年以上,净化技术可靠且非常稳定,净化设备无须日常维护,只需接通电源即可正常使用,且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被应用在现代的工业废水净化中,是目前我国现代化工业废水净化主要提倡的方法之一。

3不同工业废气的处理

虽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稀有气体并没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大量的稀有气体聚集在一起不仅减少了周围的氧气含量,而且容易使人出现窒息的现象,导致人死亡。

如果说工业污染气体出现在室内,可以将排气导管介入到室外进行缓慢性的排放,将气体分散开。

对于一些稀少的可以燃烧的气体,如果一次性的排放量过大,会出现爆炸的可能性。要尽量选择一些人员稀少的地方,并且禁止可燃物的出现或者是明火,在进行气体排放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应该从侧面进行气体排放,避免气体在喷出的过程中导致人员受伤。

当采用燃烧法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要要安装减压阀,这能够有效的控制气体燃烧的速度,尽量使气体能够以缓慢的速度排除,使得在燃烧装置内能够燃尽。

在对助燃气体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将助燃气体和可燃气体分割开来,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将一些依附于容器阀门或者是使用器具的粉末、石油类、油脂类以及相关的可燃性物质、清理干净之后,进行助燃气的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要求必要要远离明火、可燃物、易燃物、保障处理过程的安全性。

最后在针对一些有毒气体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处理人员应该佩戴面具,防毒手套,防毒衣,要保证身体和毒气可接触面积为零。同时在进行毒气处理的过程中,要禁止无关工作人员入内,将有毒气体防止到指定的容器之内,在放入容器之内后,要保障容器的严密性和不可随意碰触性,从而保障处理人员的总体安全。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在整个处理过程中保障有毒气体处理的吸收剂和吸附剂的有效性,因为虽然防毒面具和防毒衣是经过高温消毒以及严密的做工制定而成的,但是因为有些工业中所使用的这些道具都是长期性的,不经过更换的,所以会出现少量气体的穿透性,一定要在保障人员安全的基础之上进行。

4结语

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双丰收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污染现象,这样的污染现象导致我国环境质量降低,我国人们生活的健康指数降低。所以说,在发展经济和工业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废弃废水的治理工作,保障我国单位综合经济效益,大幅度的提升我国的整体利益。要不断的坚定信念研究关于废气和废水的处理工作,还给人们一个好的清新的居住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篇(4)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水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全面整治排污企业,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

工作目标:在20*年已完成188家工业企业废水整治的基础上,20*年对全区所有规模上企业和重污染行业企业进行全面达标治理,规范企业排污行为,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企业废水达标率达到85%以上。

三、废水达标整治技术标准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标准,分类进行废水达标整治。对于可以通过管网接入污水处理厂的企业,要求污水预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三类水排放标准(COD为500mg/L,BOD为300mg/L)后,接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废水不能接入污水处理厂的企业,要通过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中一类水排放标准(COD为100mg/L,BOD为20mg/L)后可以排放;砂洗、印染、化工等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按*区砂洗、印染、化工行业规范化整治标准进行整治;对于机械模具类企业废水应重点突出乳化液处理进行整治;废水处理设计方案必须委托拥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报送区环保局审查。

四、工作计划

(一)20*年1月—4月为宣传发动阶段。

(二)20*年4月—10月为巩固和达标整治阶段。

1、巩固20*年企业达标整治成果

进一步规范健全188家工业企业达标整治档案和信息库,规范健全企业环保管理台帐。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偷排、直排或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确保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

2、继续开展企业达标整治

20*年4月—5月完成年度涉治企业的设计方案编制及审核工作,20*年6月—10月完成土建、调试工作

(三)20*年10月—12月为总结验收阶段。

按照《解决市区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市区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规范验收考核工作,确保达标整治效果。

五、工作任务

(一)建立工业企业污染源档案系统,实现动态管理。结合排污申报和污染源普查,对区内所有企业进行核查,查清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建立工业企业污染源档案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排污总量核定和排污许可证发放。

(二)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治理。对能纳入区域集中处理的要限期进入区域集中处理设施;对能自行处理达标的要限期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不能处理达标的要采取关停等手段;对已有设施但不能稳定达标的要限期整改;对未落实环保“三同时”的要限期完成验收。

(三)加强新、改、扩建项目的环保管理,实行总量控制。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必须做到增产减污,建设项目实施中要充分考虑截污、污水治理,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

六、职责分工

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各自辖区内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对整治工作的如期实现负总责;环保部门依据行政职能做好督查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负责废水达标整治的验收工作及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工商部门要紧密配合整治工作,把好项目审批关及执照年审关,对于无照经营及超范围经营企业依据法律途径予以取缔,对未领取排污许可证企业不予通过执照年审。

七、保障措施

20*年是工业企业达标整治的攻坚之年。为此,全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督查,落实责任。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年度目标整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企业。环保部门要积极组织督查工作,定期通报整治进度,并向社会公开。同时,要实施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整治月报和例会制度。

篇(5)

1、对全镇非煤无证非法开采矿点和所有石料加工厂(点)进行排查,按照整治标准组织彻底取缔,并清理开采及加工场地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植树植草复绿。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整治,加强巡查监管。

2、对全镇持证合法非煤矿山进行综合整治,严重破坏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矿山实施关闭;对安全生产设施不达标、乱堆乱放废石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破碎加工矿石生产粉尘污染、破坏压占林地植被以及证照等手续不全的非煤矿山实施停产整顿;开展矿区粉尘、废石矿渣排放等综合治理,植树植草复绿,限期达标。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整治,做好后续规范监管。

二、整治对象及标准

(一)整治对象

1、取缔的对象:全镇非煤无证非法开采矿点和所有石料加工厂(点)。

2、关闭的对象:全镇严重破坏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持证矿山。

3、停产整顿的对象:全镇安全生产设施不达标、乱堆乱放废石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破碎加工块石产生粉尘环境污染、破坏压占林地植被以及证照等手续不全的非煤矿山。

(二)整治标准

1、取缔、关闭的标准:组织人员采取拆除开采矿点和石料加工厂(点)的采矿及石料加工设备,停止供应火工用品及供电,拆除电源线路及设施,拆除地面建筑及临时工棚,遣散人员;埋填矿坑通道,在矿坑通道处设置水泥预制“严禁开采”警示标牌。清理废石矿渣等固体废弃物,恢复植被或植树植草。工商、安监、国土、环保、林业、公安、电业、交通等部门依据职责书面通知制止违法行为,依法收缴并吊(注)销相关证照及批准文件,配合镇政府开展取缔、关闭工作。

2、停产整顿的标准:组织人员对需要综合整治的非煤矿山停止供应火工用品,停止供电。由工商、安监、国土、环保、林业、公安、电业、交通等部门依据职责下发书面整改通知,抽调人员配合镇政府开展安全生产管理达标、林地植被恢复、固体废弃物排放和破碎加工粉尘污染以及道路营运抛洒扬尘等问题的综合整治,并会同镇政府进行综合整治验收。各相关部门要细化综合治理标准并指导所在地镇政府开展整治达标。

三、整治时间

此次综合整治按照任务部署,从2013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6月15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动员阶段。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4月6日。召开集中整顿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综合整治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成立领导组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整治任务,落实工作职责,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为集中整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综合整治阶段。2013年4月7日至2013年5月31日。组织力量按照整治范围和整治标准依法开展综合整治。取缔关闭的矿点、石料加工厂和持证矿山及其周边区域,凡能够进行植被恢复栽种绿化的,会同林业部门制定植被恢复绿化方案,限期进行植被绿化。凡列入整治范围的非煤矿山拒不接受整治或取缔、整治后又顶风违法生产的,公安机关要对有关责任人依法采取治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各有关部门要配合镇政府开展整治,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集中整治达到预期目标。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3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5日。综合整治工作结束后,镇政府要对照整治工作任务、标准,进行自查自验,确保整顿一家,达标一家。自查验收报告报市焦桐高速段沿线非煤矿山开采企业及石料加工厂集中整顿领导小组办公室后迎接市政府全面督查验收。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为加强本次集中整治工作的领导,镇政府决定成立镇非煤矿山开采企业及石料加工厂集中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镇党政办公室、安监办、国土所、工商分局、小关安监所、环保中队、农办、派出所、电管所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统一负责全镇非煤矿山及石料加工厂整治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镇安监办,负责综合治理的协调、督促、汇总、上报等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专人,做好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电话:)。

(二)职责分工。镇政府: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内非煤矿山和石料加工厂进行取缔关闭;并做好环保、安全、绿化等综合整治达标验收。

工商分局:负责会同镇政府对全镇的石料加工厂进行排查取缔和验收,查处打击无照经营行为;依法吊(注)销列入关闭的持证非煤矿山和石料加工厂的工商营业执照。

安监部门:负责对非煤矿山存在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非煤矿山开采企业依法进行关闭;做好安全达标验收。依法吊(注)销列入关闭的持证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国土资源所:负责对全镇非煤矿山存在的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严厉打击无证非法开采行为,协调综合整治验收。依法吊(注)销列入关闭的持证非煤矿山的采矿许可证。

环保所:负责全镇非煤矿山和石料加工厂存在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对存在重大环境污染的非煤矿山依法实施关闭。对矿山开采加工破碎等环节粉尘污染治理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做好环保达标验收。依法撤销列入关闭的持证非煤矿山的环评批准文件。

农林部门:负责对高速沿线非煤矿山和石料加工厂存在的林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编制矿区综合整治植被恢复绿化方案,做好绿化达标验收。依法撤销列入关闭的持证非煤矿山的林地占用批准文件。

交通部门:负责对辖区等级公路沿线运输块石、石料等环节存在的违法营运、车辆超载及沿路抛洒扬尘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做好运输环节综合整治验收。

篇(6)

对由集团投资控股的各子公司实行派驻财务总监的制度,该制度的要点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 派驻的财务总监由集团董事长和总会计师双重认可方能生效。其中,前者负责考核被派驻人员对集团事业的忠诚度,后者负责考核被派驻人员的业务胜任能力。按此方式产生的财务总监,一方面避免了受被投资企业行政管理当局左右,另一方面保证了以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借此维护集团作为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 派驻财务总监的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由集团总部解决。此举从利益机制上切断了派驻的财务总监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联系,确保派驻的财务总监从内在的动力上全力维护集团的利益。

第三、 派驻的财务总监作为被投资企业的员工,应全力配合该企业管理当局做好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被投资企业管理层发出的指令。此举,一方面保证了被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使得财务总监能真正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制度

实施这项制度,一方面节省了集团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费用;另一方面提高了审计结论的科学性,避免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所可能产生的人际关系紧张或审计结论失真。

在实施这一制度的过程中,由集团总会计师组织必要的人力资源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论进行适当的复核,进而通过相应的委托条款,从机制上督促会计师事务所认真履行审计程序、确保审计结论的科学合理。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采取区别对待、按责论处的原则。

其中,对于收、支不合理的事项,由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负主要责任、财务总监负相应责任;对会计凭证和帐务处理程序不合法的事项,由财务总监负全责。年度终了时,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论作为财务总监全年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并据此由集团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实施由集团行政部进行办公用品统一采购制度

采用这项制度时,由各被投资公司提出办公用品采购计划,按期上报集团行政部,由集团行政部统一安排采购。这样,一方面由于批量采购可以相应的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可由集团行政部进行各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杜绝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同时有利于制定出各公司办公性费用的合理限额。

实施被投资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被投资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集团对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实施了有效的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规定,集团投资的各控股企业年终实现的净利润到达年初确立的目标时,按所实现的净利润的10%奖励各该管理层,并实行上不封顶的原则。如果集团投资控股的企业没有达到年初确立的目标,各该公司的管理层成员只能得到正常的月份工资,如果年终所实现的净利润与年初确立的目标过大,各该管理层则面临全员“下岗”的危险。由于集团在平时实施了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各被投资公司所实现利润的准确性,从而真正促使各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层全心全意炼就“内功”,弄虚作假者根本没有存在的土壤。当然在实施该机制时,关键问题是年初净利润目标的制定,对此集团公司以董事或股东的身份,通过董事会或股东会的方式与管理层以讨价还价的方式经过双向选择来确立,并通过承包责任状的方式予以签定。责任状签定后必须予以坚决执行。

在保证各被投资公司资金需要的前提下,由集团财务部统一调度资金,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篇(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市场主体,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方式能否实现有效的转变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败。因此,深刻理解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结合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探讨适合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

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早期资源依赖式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的困扰。受到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依靠大量资源投入实现发展的方式并非长久之计,由此引发的高成本和高排放已经违背了人们对环境质量重视的观念。同时,依靠低劳动力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逐渐不为人们接受,加上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也使得低劳动力成本竞争方式的局限凸显。由此可见,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环境中,非公有制企业必须相应地转变发展方式。

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国家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确定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充满竞争和风险,与公有制企业相比,非公有制企业有着更为灵活的经营体系和较好的自我约束与激励机制,能够更有效地规避风险,具有更高的投资效率。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既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够顺应经济转型的大势,为自身发展赢得机会。

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发展方式的层面看,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竞争力不强、缺乏技术和品牌影响力、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小、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缺乏内涵式发展、企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单纯依靠低成本的竞争方式必然难以为继,非公有制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有效解决现存的问题,才能实现持续的发展(马亚雄等,2011)。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正确的观念和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一)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所谓发展方式,是指人们在认识了发展规律之后促进和推动其发展的方式(刘福垣,2010)。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推动发展,不仅取决于人们的发展观,而且取决于人们对当前社会的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社会矛盾性质的具体判断。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性质不同,所采取的发展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在大多数人还是以落后的生产方式作为生存基础时,推动发展的关键是在保证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壮大先进的生产方式。但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当先进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主体时,推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不断瓦解和改造落后的生产方式,这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当社会发展的阶段出现了上层建筑滞后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不匹配的时候,就需要从上层建筑和社会结构调整入手,即寻求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发展方式转变(张高平,2010)。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物为本、以资源消耗为中心的发展方式的弊端已经逐渐暴露,经济增长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当前,分配机制、社会结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让位于以社会发展为中心,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与和谐发展。因此,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简单明确地概括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更应是一种发展的方式。

发展观的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只有真正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才能实现发展方式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为解决主要矛盾服务的,当前,人与人的矛盾已经超越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就改变人们的本质。而劳动分配关系是人们最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因此,理顺人们的分配关系就成为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方式转变在非公有制企业经营中的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非公有制企业采取的是粗放式的以物为本、用规模和增长带动发展的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在促成非公有制企业群体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当前,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偏低、管理不规范等已经成为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瓶颈。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方式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非公有制企业首先要转变发展的动力和途径,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其次是转变生产方式,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生产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环保的有机统一。实现这种转变,要靠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企业只有在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

发展方式转变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和阶段下,依据事物的规律,对推动事物发展的方式的转变和调整。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借助一定的力量和手段,寻找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新的方式的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推进模式及其实施机制,对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发展方式的影响因素

企业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原有体制背景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主导,也受发展观、发展战略导向、现行体制安排和政策措施等具有一定主观性的现实因素的附加影响和调节。特定的企业发展方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是一定经济甚至政治经济体制安排的必然产物,其调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动态渐进过程(宋立,2011)。

(二) 推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模式

1.企业发展方式变化的理论路径。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发展方式的变化既可以是由要素条件或要素配置方式发生变化引致的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也可能是目标约束条件的变化(例如,由单存的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转变)导致的。因此,推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受制于企业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要素禀赋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观念更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等主观努力。

2.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进类型。影响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客观因素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而逐步变化,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部分任务也必将逐步由市场自行解决,企业发展方式的自发性、适应性和渐进性调整将不断加快。但影响发展方式的观念、战略、制度等因素并不必然随着时间推移或市场化程度提高而自动调整,相反还将继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发展方式形成固化作用。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可以是渐进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即适应性转变,也可以是人为推进的突变过程,即引导性转变。

适应性转变是在给定资源禀赋条件、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导向、现行体制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约束条件下由市场推动的转变,具有需求拉动型、自发性、渐进性、滞后性等特点;引导性转变则是企业在发展战略定位、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有意的安排或主动调整,从而使企业在约束条件改变情况下,由企业主体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具有突变性和超前性等特点。相比较而言,前一种模式中,企业处于被动的调整状态,而在第二种模式中,企业则处于主动的状态。就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来看,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在发展早期的发展方式转变基本都属于被动的适应性转变,而处于追赶地位的新兴企业则一般会在借鉴其他成功企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采取主动转变的方式。当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既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采取自觉、主动式的引导性转变应当是比较适合的选择(宋立,2011)。

(三)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机制

企业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员结构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水平组合的总体特征。企业发展在表现出以上特征的同时,总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而在这些特征背后的影响因素则是管理制度和技术水平,管理制度和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结构和管理制度、技术创新等同为发展方式的内容,并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企业结构既受技术因素影响,又受发展观念和管理制度因素影响。因此,规模和产品结构在一定意义上是发展方式的客观结果和表现形式,观念、管理制度和技术则是相对内在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发展方式的先决条件,观念、制度和技术变化必然导致企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化。因此,结构调整是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中间”目标,而观念和制度的变革,以及技术创新则是结构调整进而使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和保障因素。由于企业结构具有显性的特点,可以将结构调整作为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操作途径和测量指标。既可以通过结构调整来带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可以直接通过观念革新、管理制度建设、技术创新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因此,一般来说,在观念到位的前提下,结构调整可以作为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与基本推进途径,而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核心与技术保障,管理制度的创新则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关键与制度基础。

综上,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是对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要求的适应。正确认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明确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从理论上理清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模式与实施机制,将加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助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马亚雄,谢家海,李生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EB/OL]. zgao.省略/system/2011/06/21/012039756.shtml,2011-06-21

2.刘福垣.试论发展方式转变的科学内涵[N].中国经济时报,2010-04-21

篇(8)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6―0096―05

一、废弃物排放与产权界定

任何生产过程都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废弃物排放。如果这些排放行为直接影响了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和生产可能性,那么,我们说,该行为存在外部性。按照科斯的解释,当产权界定不清时,就会有外部性出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为了克服外部性,庇古开出的处方是引入国家干预。科斯的主张是将外部性内部化,或建立―个外部易市场。从循环经济的运作过程看(见图1),国家干预和市场的作用都不可少。在这一过程中,国家的作用是制定最小排污标准,审议企业提交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在自然力净化范围内拍卖排污权证,执行环保法规,确保最终废弃物无害化。生产企业的职责是向政府提交废弃物处理方案,引入符合“最小排放”标准的生产技术,或购买排污权证,在权证许可范围内排放废弃物,或将废弃物业务外包于第三方。第三方治污企业从政府那里购买排污权证,从生产企业或政府那里承揽废弃物治理业务和工程,在权证许可范围内排放最终废弃物。

图1显示,在供应链的运作程序中,产品流的方向是从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商零售顾客,现金从相反的方向注入和流动,顾客是供应链中唯一真正的现金流入点。逆向物流是正向供应链物流的逆运作,它保证了那些可重复利用的次、废品能够在合适的回收节点上得到再处理和再利用。相比之下,副产品和废弃物流的运动过程则要复杂得多。如果没有环境法规的约束,生产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将直接排放于公共领地上,引发“公地悲剧”。环境法规的作用就是要对公共领地的产权边界进行界定,明确生产者和消费者到底有没有权利向公共领地排放废弃物。

通常,环境法规的制定是由政府或公共组织来承担的。如果政府以严厉的法规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向公共领地排放废弃物,那么,副产品和废弃物流将进入循环经济流程。通常,生产企业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废弃物处理方案:(1)生产企业将尽可能采用符合“最小排放”标准的生产技术,并设置下游车间对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进行再处理,实现资源再利用;(2)生产企业可将副产品处理业务外包于第三方治污企业进行处理;(3)生产企业也可以将废弃物排放于政府指定的公共地点,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类似于购买排污权证),由政府对废弃物进行统一处理。生产企业究竟采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取决于它必需为之支付的成本比较。如果第三方治污企业在处理废弃物时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那么,生产企业将废弃物业务外包于第三方是合理的。如果政府对废弃物排放仅仅征收极少的排污费,那么,许多企业可能有动力将废弃物排放于公共地点。因此,为了确保污染物处理市场发育的成熟,最关键的是政府要制定和执行严厉的环保法规,并使之有效运行。

二、产业集聚与第三方废弃物治理

关于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论。本节将证明,产业集聚对于资源减量化、产品再利用与资源再循环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环保法规的第三方废弃物治理市场对于污染物治理和产业集聚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常,产业集群可在如下一些方面实现资源减量化:(1)相近产业的厂商在同一地点生产相近的产品,在相近的生产条件下争夺同一市场,必将引导各厂商竞争性地节约资源、开发新的生产技术,用知识资源替代消耗性的物质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2)产业集群内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有利于生产企业对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作出敏捷、及时的反应,清除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多余存货;(3)近年来,许多制造企业逐步把产品的涵义从单纯的有形产品扩展到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甚至将其委托给外部企业去执行,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灵活的组织模式正好适应了这种服务外包的趋势,服务外包特别有利于企业关注核心竞争力、节省资源和降低成本,并有利于第三方对企业的非核心活动进行专业化的集中式管理;(4)当产业集群沿着价值链朝上下游产业延伸时,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常常是直接的面对面反应,这意味着库存和运输成本的节约;(5)从资源依赖的角度看,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实现各种资源优势互补,为企业提供一个资源与技术共享的合作平台;(6)集群内的共生企业共享各种集成化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节约建设用地,为区内物流、信息流、服务流、人才流的运动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产业集聚对于产品的再利用和资源再循环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大多数学者都同意产业集群在促进资源减量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但是,对于产业集聚与资源再循环、废弃物资源化的关系却很少有人留意。对于这一问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壮大,集群内企业会发起制定产品的行业标准,这通常有利于产品各零部件之间的兼容,从而有利于产品的升级和循环使用(当产品过期或零部件损坏时,可通过更换零部件再投入使用)。技术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设备需要组装,它可能涉及很多种零部件。同时,每一零部件又有许多厂商生产,每一个厂商、每一个地区都希望采用自己的技术标准作为行业标准,最终的市场结局可能是在全球每一个区域都各自执行本区域范围内的标准,或者由最强大的企业主导市场标准。产业集群在形成行业技术标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因为处在同一区域内的企业更容易达成协议。以硅谷半导体工业的硅片标准为例:起初,大约有2000种各种型号的硅片为硅片商所用,这常常给客户在存货、计划、零部件更换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扰,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1970年,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协会在硅谷成立,该协会大力推动零部件技术的标准化建设,虽然最初有一些厂商反对,但该协会所界定的一种型号为3英寸的硅线还是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到1975年,80%以上的硅片都符合这一标准。硅谷的技术标准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硅谷和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到1997年,硅谷企业的市值超过4500亿美元,一跃成为美国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技术标准化使产品组装和零部件更换变得非常容易,并降低了零部件的存货成本。早期经销商可能需要为一种硅片配置大约2000种库存,而现在只用一种就够了。更重要的是,现在如果顾客的计算机某一零部件出了问题,购买一个标准件将其换掉就行了,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技术标准化已经成功地在供应

链的末端实现了产品的再利用,极大地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设想如果半导体厂商分散于世界各地,那么,半导体零部件技术标准的界定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难度,甚至是不可能的。

(2)特定行业集中于特定地区,便于运用逆向物流回收各种次、废品及包装物材料,并在回收环节的各个节点上对次、废品进行集中性再处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地点因素――仓库,发挥着特别的作用:作为存储地,仓库的作用是在适当的时间,按照适当的数量对货物进行准备,并接收发送过来的货物;作为转运地,其用途是在运输链上尽可能实现联合运输;作为分配地点,其作用是从不同地点将货物集中起来,或是将货物分散到各个具体的利用点;作为次废品和包装物的集结地点,其作用是接收各种次废品和包装物,然后将其运走;作为简单的加工和维修地点,许多专门化的仓库设置了末端环节的加工和装配功能,并兼有简单的维修功能。由于与正向物流共享了同一种设施,这个系统往往能以较低的成本对物料的回收过程进行运作。由于在仓库地点设置了加工和维修车间,许多次废品往往在靠近消费者的环节就可以被就地解决,而不必运回公司的生产地。如果有一些次废品和包装物确实需要运回公司,由于产业集群内聚集了这种行业的大多数生产者,因此,这种物流逆运作可能更容易实现联合的运输经济和规模运输经济。

(3)从治理模式看,行业集中于一地有利于企业将污染治理业务外包,形成专业化的第三方污染物治理市场。通常,产业集群内的第三方治污企业具有治理污染的专业化经济和规模经济。

假定环保法规规定,企业向外排放1单位X类型的废弃物必须向政府缴纳R数额的排污费。企业A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qA个单位的废弃物。如果A企业将废品向外直接排放,则必须缴纳排污费qAR。为免交排污费,企业A可设置一个下游车间对废弃物进行自处理。假定X废弃物处理的现有技术条件如图2中的MC和AC线所示。由于企业A的废品量为qA,因此,排污车间将在qA处生产。在qA产量条件下,废弃物处理总成本为CA,平均成本为CA/qA。假设1单位废品总是能产生1单位的环保产品,环保产品价格p由世界市场确定。于是,企业A获得的销售收入为qAP。计算可求得排污车间的利润为qAP-CA。由于qAR的存在,即使排污车间的利润为负,A企业仍将选择废弃物自处理。A企业选择废弃物自处理模式的条件是:R>CA/qA-p。

由图2可知,A企业的排污车间在qA点生产并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其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产量q0处。为了使废弃物处理车间的生产达到最优化,摆在A企业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向其它企业承揽废弃物处理的外包服务;二是将废弃物处理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这两种方案的经济学涵义是相同的,前者同样意味着市场上有一部分企业选择了第三方服务,只不过是A企业充当了其他企业的第三方。假定A企业采纳了第二种方案,将其全部废弃物处理业务以单位价格θ外包给第三方治污企业B。企业B采用与A企业相同的生产技术,它除了从A企业承揽业务外,还从其他企业承揽许多相同的业务。B企业的收入来源有两个:一是通过承揽废弃物处理业务获得承包费;二是将废弃物转换成环保产品,获得销售收入。短期内B企业会在产量q*B水平上生产,这时,B企业的短期收益曲线(SMR=p+θ*)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E。由于存在正利润,会有一些新进入者与企业B展开竞争,导致承包费下降,直到长期均衡点E。在E点,B企业的产量为q0,承包费为θ0,经济利润为零。给三方废弃物处理市场的长期均衡条件是LMR=MC=AC。与此相对应,A企业将废弃物业务外包于第三方的条件为:θ<CA/qA-p。

研究表明,如果政府征收的排污费低于平均成本与环保产品价格之差,则生产企业可能将废弃物排放到公共地点,交由政府管理。如果政府征收的排污费很大,它不得不对废弃物进行自处理。但是,如果第三方治污企业收取的承包费低于平均成本与环保产品价格之差,则生产企业将考虑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如果承包费太高,它可能仍将对业务进行自处理。尽管生产企业可以自主选择三种废弃物处理模式,但是,在产业集群内,外包或第三方治污市场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政府征收排污费的作用是要给企业一个可置信威胁,其目标并不在于征收费用总额的多少,因为政府收取排污费之后,仍旧要将废弃物处理掉。对于政府来说,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制定严厉的环境法规,征收极高的排污费,迫使企业自己解决问题或委托第三方。在高额排污费这一可置信威胁之下,企业会千方百计地逼近“零排放”目标。在市场分割和分散产业布局模式下,企业可能会考虑以自处理方式解决废弃物问题,因为单个企业的废弃物排放数量不足以支持废弃物专门化处理的临界规模条件。但是,在集群生产条件下,这一临界规模条件是不难实现的。反过来,由于产业集群内滋生了专业化的第三方治污市场,降低了生产的外部性成本,这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生态工业园的实际运作

理想状态下的循环经济,其上一产业环节所形成的除产品之外的剩余物,就是下一产业环节的一部分投入物。这个下一生产环节可以理解为第三方副产品治理企业。将所有这些生产环节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工业园区的生态链。从生态链的全过程看,由这种生产模式所支持的生产过程是资源的完全利用,从污染的角度看这就是零排放。

尽管产业集群在实施循环经济3R原则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传统的产业集群却不能自动实现废弃物“零排放”目标。而生态园区中由第三方服务商所组成的生态链尽管形式优美、设计科学,却看不到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的正反馈效应。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将产业集群与第三方治污市场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以产业集群和第三方治污市场作为推动力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产业巨流,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废弃物“零排放”目标。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第一要点是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各种环保法规,明确规定生产企业有没有权利向外排放废弃物,给企业一个可置信的威胁。在这一可置信威胁之下,企业通常会千方百计地引入低物质消耗、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方法,减少生产过程中除产品之外的剩余物(资源减量化)。为了进一

步消除最终废弃物,它还会设立变废为宝的下游车间专门处理那些不可避免的废弃物源,或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进行处理。由于任何企业都没有权利向外排放废弃物,因此,总是会催生一些成本更低的利用或排除废弃物的最好方法。最终,第三方治污市场将在废弃物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为严格的环境法规和市场催生循环经济产业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例证。在过去的20多年中,卡伦堡并没有一个关于生态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和设计,但在严厉规则的限制和市场推动下,卡伦堡的企业一直都在寻找最有效的原料替代物以减少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建设生态工业园的第二要点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只要有严厉的环境法规和强有力的执法机关,市场就会自动生成各种资源回收与再利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等节点企业。然而,在分散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某一类副产物的数量过少,从而不足以支持副产物再利用所要求的最起码的规模经济,因而,市场将无法催生最有效的污染治理方式。而在集群生产条件下,常常能够满足以最低成本处理废弃物所要求的临界规模经济条件,这非常有利于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公司对各种副产品进行分类的专门化处理。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地方政府在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建设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对治污企业进行大量的直接投资。其实没有这种必要。第三方治污市场的形成是一个自发滋生的过程。当政府制定了严厉的环境法规,给予了一个切实的可置信威胁之后,一些企业会有将治污业务外包的愿望,而潜在的第三方进入者一旦发现这样的机会,就会争先恐后地进入这一市场。当然,政府通过制定一些合理的法规对这个市场的规则进行保护和提供一些初始融资还是可以的,但政府没有必要直接进行投资。一旦在产业集群和第三方治污市场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促进机制之后,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就会快速地向前发展,同时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篇(9)

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没有引起地方政府足够重视;二是非公有制企业领导认识错误,认为这是增加企业的负担,不愿意给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三是原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后,没有继续执行《条例》;四是非公有制企业几乎没有贯彻《条例》;五是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普遍不知道企业应该为其缴住房公积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宣传工作没有跟上,宣传力度远远不够;二是部份地方和企业业主对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目的、意义,对住房公积金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有一部份单位领导和职工,对住房公积金人的住房储金这一概念认识不够;三是法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落后,缺乏严密有效的监督机制;四是原有管理决策体制、机构设置不健全等历史原因。这也说明,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法制化、制度化,全面贯彻落实《条例》,是解决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对策措施

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按“明确重点、狠抓难点、依法管理、积极促缴”的思路,采取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分步实施、分期到位的办法,逐个系统、逐个领域、逐个问题解决。第一步是首先着力解决改制后的国有、集体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缴存问题;第二步是组织力量对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缴存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三步是按照《条例》规定研究制定出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的手段和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使住房公积金制度家喻户晓,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宣传力度,努力使住房公积金真正家喻户晓。同时,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突破口,以公积金管委会名义,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总工会、市工商局联、市私营企业协会等领导机关和政府部门,召开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座谈会,商讨各方面的措施和方法。

2、提高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对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认识,增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自觉性。要从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公平税赋、承担必要社会责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更有利于解决企业职工住房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凝聚力。

3、在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方法。先在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企业内实施,再逐步在面上推开,给非公有制企业一定缓冲时间,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

4、缴存比例在不低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所规定的最低缴交比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允许非公有制企业低起点入轨,逐步提高缴存比例。

5、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均应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任何企业不得以企业自为由,拒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凡经营活动正常,并能基本保证按月发放工资的企业,要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

非公有制企业缴存住房公积金对象为业主及具有本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并与企业主签订2年以上(含2年)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额为:以员工月工资额为基数,企业为其缴存5%,员工工资中扣除5%,两者均为个人,由非公有制企业统一按月缴存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指定的银行专户,并记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缴存基数和比例每年可由企业根据效益情况适当调整。

篇(10)

近年来,为惩治和预防非公企业职务犯罪,湖北省麻城市检察院从三个方面入手,预防非公企业职务犯罪、依法保障和服务非公经济发展。

一是从非公企业职务犯罪易发部位入手,加大打击力度,营造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从麻城市检察院近年查办的国家公职人员受贿案件看,一些非公企业或明或暗地被国家公职人员索贿或者为了企业利益向国家公职人员行贿案件比例较高。为此,检察机关要立足职能,严惩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特别是要严惩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权,索贿受贿,不断加大惩处力度。

二是从服务和保障非公经济发展入手,立足检察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其一,营造崇商重企的社会环境。引导干警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需求、管理需求和发展环境要求,切实做到崇商重企。其二,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要经常深入非公有制企业,侧重在经济合同、劳动报酬纠纷等方面开展法律服务;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要就非公企业容易发生的行贿、贪污等职务犯罪行为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其三,营造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基层检察院要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非公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要严厉打击对非公企业敲诈勒索、强买强卖、强揽工程、寻衅滋事等黑恶势力犯罪,保障非公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三是从加强非公企业廉政建设入手,多管齐下搞预防,营造廉洁高效的社会环境。其一,借助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平台,检企联手预防。其二,借助检察机关侦查平台,侦防结合预防。检察机关每年都要查办一批涉及非公企业职务犯罪案件,检察机关要认真分析发案单位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向发案单位提出“检察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堵塞漏洞,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廉洁履职。其三,借助宣传教育平台,同有关部门相互协作预防。检察机关要同纪委、审计和公安、法院等部门一起,利用多种渠道进行预防宣传,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员工职业道德修养、廉洁守法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篇(11)

关键词:企业价值 价值评估 非上市公司 比较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以来,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就一直受到专家、学者以及市场投资人士的关注。时至今日,企业价值评估已广泛地应用于企业收购、企业改制、绩效评价等各项日常经济活动之中。合理准确的企业价值评估对于投资者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规避投资风险。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股票市值基本代表了其被市场所认可的企业价值,但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其企业价值则往往难以在市场上得到简单直观的反映。目前,对国内非上市公司来说,常见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账面价值法、相对估值法、自由现金流法、剩余收益法等。本文就这些方法做一简单的分析比较。

企业价值评估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账面价值法

账面价值分析法主要以企业的财务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评估。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将企业价值定位为企业当前全部资产的净值合计或是对部分会计科目经过调整后的净值合计,其主要的估值依据来自于企业当期的财务报表,这种方法更多地体现了企业价值形成的历史过程,反映了股东对企业的投入情况以及企业过去时间内的经营积累。

(二)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主要将企业价值与企业的某一项财务指标相联系,得到两者之间的相应比率。以企业价值与企业利润之间的比率,即市盈率为例,如将企业价值定义为未来所有分红贴现后的现值合计,且未来年度的分红金额保持固定比例增长,则企业价值为:

(1)

其中,Di代表第i年的分红,r代表贴现率,g代表增长率。

以这一企业价值评估为基础,可以得到市盈率为:

(2)

其中,为分红率,即企业分红在其盈利中所占的比例。

类似的,市净率为:

(3)

其中,ROE代表净资产回报率,b代表利润留存率,易知,增长率g与ROE和b之间的关系为:

g=b×ROE (4)

可以看出,市盈率或市净率取决于贴现率、企业的增长率、分红率或盈利能力。由于贴现率在一定时期内是比较固定的,因此对于两家成长性、分红率或盈利能力都类似的企业来说,其市盈率或市净率也应当是类似的。这样,就可以利用同类上市公司的有关财务数据和比率,对非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三)自由现金流法

自由现金流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全部现金流入,扣除满足必要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增长的需要后,能够提供给投资人自由支配的现金。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股权自由现金流法和整体自由现金流法。两种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于,企业股权自由现金流法站在企业股东的角度,对归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其贴现率为股东所要求的最低投资回报率,而企业整体自由现金流法则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出发评估企业价值,其中,不仅包括股东享有的权益,还包括债权人享有的权益,其贴现率为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无论哪种方法,其基本思路都是将企业价值归结为可供企业相关权益人支配的所有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合计,认为现金是体现企业价值最有力的载体。由于其他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是针对企业股东而言的,为保持和其他估值方法在对象上的一致性,本文主要采用股权自由现金流法进行比较说明。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的计算方法为:

FCFE=净利润-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追加+折旧-债务本金偿还+新发行债务

由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FCFE从股东的角度出发,聚焦于企业经营活动,且剔除了资本支出、债务变化等,切实地体现了“自由”的含义。类似的,如假设FCFE未来保持固定增长,可得到企业价值为:

(5)

其中,FCFEi代表第i年的股权自由现金流,r代表贴现率,g代表增长率。

自由现金流法在实际应用中,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对其未来的预期营业收入进行估计,其次,需要在已有财务报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主要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未来的资本支出和债务发行计划,估计出企业未来年度的自由现金流量情况,最后选择合适的公式,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四)剩余收益法

剩余收益法主要以企业当前的净资产为基础,以扣除投资者要求回报后的净利润作为剩余收益,综合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剩余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RIn=NIn-r×Bn-1==(ROE-r)×Bn-1 (6)

其中,RIn代表第n年的剩余收益,NIn代表第n年的净利润,r代表投资者要求的投资回报率,ROE代表净资产回报率,Bn-1代表第n-1年的期末净资产,即第n年的期初净资产。在剩余收益法模型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为:

(7)

假设企业在未来维持稳定增长率g,则也可以表示为:

(8)

此时,评估结果与市净率方法下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不同估值方法的优劣势比较

(一)账面价值法的优劣势

账面价值法在非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上的优势在于操作相对较为简便,数据资料容易取得。一般来说,每一家正常经营的企业都有定期的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而且最基本的财务指标含义是具有可比性的,因此,该方法的通用性也比较好。对于同一控制人之下的企业并购或股权转让行为来说,通过该方法来进行价值评估是比较合适的,所付出的成本费用较低,而且它较为准确地体现了企业资产的历史价值。我国大量的国有企业从广义上都可以理解为属于同一控制人,因此,在国有企业股权的产权交易行为中,可以采用该方法作为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的缺点主要在于过于依赖会计核算,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受到人为操纵或控制,造成企业价值被严重高估或者低估的情况。此外,从投资回报这一角度来看,企业价值应该更多地取决于企业未来所能创造的价值,而该方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考虑得相对较少,这也成为其显著缺陷之一。

(二)相对估值法的优劣势

相对估值法在非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实践性较强,易于在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对于存在可比上市公司的非上市公司来说,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估出其市场价值。因此,在拥有较为成熟证券资本市场的经济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同时,从市盈率的计算中可以看出,某一特定企业的市盈率是与公司分红密切相关的。而对于非上市公司的小股东来说,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分红,因此,相对估值法更加适应于小股东的客观实际。此外,该方法还可以被用来对非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估。企业市盈率的提高,往往也意味着其经营绩效的进步。在我国的非上市公司中,有许多是国有垄断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容易取得相对较高的利润,另一方面其利润水平也受到政府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对这些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来说,市盈率还可以作为其业绩考核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对估值法的缺点是运用这一方法评估出的企业价值往往波动性较大,而且财务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受到人为操纵。需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我国的非上市公司来说,还需面对国内的上市企业相对较少的客观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09年年末,我国的上市公司数量仅为1718家。这使得作为参照的上市公司有时难以寻找,这也造成了该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三)自由现金流法的优劣势

自由现金流法在非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因素,反映了股东实际上可能取得的最大收益。对于企业的控股股东来说,企业的价值更多的来自于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而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分红直接取得投资收益,自由现金流法规避了分红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将企业的现金流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指标,这更加符合企业控股股东的需要。同时,该方法采集的财务报表信息相对更多,受会计核算的影响较小,不太容易受到人为的操纵。此外,该方法更多的关注企业自身情况,对于无法找到合适的上市公司作为参照的非上市公司来说,应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自由现金流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未来自由现金流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由于自由现金流的测算涉及多项指标,参数选择的不同会导致预测结果发生较大差异,主观判断也会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此外,该方法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比较欠缺,对企业无形资产在未来的盈利能力缺少科学合理的预测和考量,也忽略了企业未来潜在的投资和再投资机会可能带来的投资收益。

(四)剩余价值法的优劣势

剩余价值法非上市公司企业价值评估上的优势在于其前提假设条件相对较为宽松。例如,如果企业在长期保持稳定增长这一前提假设不能成立,则剩余价值法可以相对更好地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这是由于对相对估值法和自由现金流法等价值评估方法来说,对企业价值影响最大的因素往往是企业保持稳定增长后的价值,是建立在企业对较远未来的经营情况有一个准确估计的前提下,受到贴现率等模型参数的影响比较大;而在剩余收益法模型下,对企业市场评估价值起最主要因素的是企业目前的可见价值,即企业的净资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未来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和投资回报率变化对企业市场价值评估产生的影响。当然剩余价值法也存在主观因素较大、数据采集容易受到人为影响等弊端。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对我国非上市公司来说,不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价值基础、指标计算、适用条件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在现实应用中,需要根据客观情况加以选择。对于国有股权转让可采用账面价值法,对于参股企业可采用相对估值法,对于控股企业可采用自由现金流法,对于经营情况不稳定的企业可采用剩余价值法,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当然,无论哪种方法,都离不开相关财务数据。因此,要特别关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在企业价值评估中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结合等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omcopeland,TimKoller,JackMurrin著,高建,魏平,朱晓龙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4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刘萍.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讲解[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徐爱农,曹忠.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的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9(10)

4.彭语冰,史艳红.企业价值评估分析[J].财会研究,2006(2)

5.杜江,赵昌文,谢志超.相对估价法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财经研究,2005(8)

6.张行宇,李姚矿.应用相对价值模型评估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价值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