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技推广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9 14:41: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技推广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技推广培训

篇(1)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66-02

当前,随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逐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相继得到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重新修正颁布,依法治农、科教兴农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农民培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阶段的农民培训工作值得研究与探索。

1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就普遍层面而言,农村务农人员的年龄、文化层次,对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接受程度有很大影响,因此,了解农村务农人员的年龄、文化状况,有利于因人施教,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保证受训人员通过培训均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技术。

1.1农村务农人员年龄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很多村子只剩老人、妇女和孩子(俗称“993861部队”)。即使是农忙季节,40、50岁甚至60多岁人员依然是农村劳动力主力军。根据笔者所在单位2013年初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查的一组数据显示,桂林市12个县农村劳动力有266.39万人,务农农民162.11万人,18-45岁年龄段58.56万人,仅占务农人员的36.1%;46-59岁年龄段76.32万人,占务农人员的47.1%;60岁以上人员24.69万人,占务农人员的15.2%。以上数据表明,46岁以上人员占62.3%。

1.2农村务农人员文化层次

据调查,桂林市12县162.11万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以下34.91万人,占21.5%;初中文化87.95万人,占54.3%;高中文化30.6万人,占18.9%;大专以上文化的6.1万人,仅占务农人员的3.8%。近年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的台账记录亦显示,农村务农劳动力大多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水平以初、高中为多。

2开展农民培训的方法与措施

2.1依据培训内容需求开展培训

2.1.1调查培训内容需求培训内容需求调查是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调查工作应该深入自然村、屯一级,可以通过行政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等汇集群众意见,也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村、屯从事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家庭产业经营情况、对国家各级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各要素,如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化肥和农药的正确使用知识,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来源等技术知识的知晓情况,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喜欢什么样的培训方式、能接受多长的培训时间等,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才能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1.2确定培训的方式方法面向农民的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根据不同农事季节、不同需求特点,采用合理的培训方式。应以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了解不透的,可以采取集中办班的形式,发放宣传小册子,结合农村实际举例,面对面地讲解;对操作性、实践性要求较强的技术类的培训,可以采用先理论教学,后现场示范,接着学员亲自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现场答疑的培训方式;对较为抽象不好理解的内容,可结合播放幻灯片课件、DVD视频等声像资料进行讲解,为学员提供较为直观、具体的实例;对处于产业优势区域内的培训需求,可结合当地主推品种,开展主推技术培训。

2.2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力量。通过近几年来的改革与建设,理顺了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人事管理与业务指导关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基本实现了定职、定责、定编、定岗、定员。通过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硬件条件,解决了办公、培训场所问题,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通过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广泛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农技推广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因此,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农民培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培训手段。

2.3结合各类农业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培训

2.3.1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与农民科技培训共同发展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该项目以“地方养人、中央养事”的模式提供财力保障,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经费、人员工资有保障、技术推广有经费,形成以“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在重点抓好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在关键农事季节、关键技术环节和农民有需求时,及时迅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2.3.2结合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培训,加快主推技术进村入户

现阶段,桂林市正在抓紧实施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工程示范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的创建;“吨粮万元田”工程建设,超级稻示范区等粮食高产创建;葡萄、柑桔、优质桃、黑李、月柿等水果标准化果园示范建设;四时蔬菜基地和反季节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等建设与创建;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一批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大批农民参与实施。“三免”、“三避”、间套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需要在项目实施中大力推广,结合各类基地的创建,抓好相应技术的培训,才能加快主推技术的推广、实现进村入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2.3.3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和应用科技的水平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通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对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种养大户)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结合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购置补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帮助农民撑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基础的青年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以激发创业热情、教授农业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指导农民确立创业思路,提高农民的创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或扩大产业经营规模,获取预期的创业就业效果。

篇(2)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 

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篇(3)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篇(4)

建立专业组织机构由种子管理站技术人员、种子经营户及科研部门联合成立推广服务中心,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应培训成多面手,既懂育种又了解栽培技术还有一定的营销攻关能力。然后在每一个乡镇挑选当地有关部门(如乡农技站或种子经营户)的2人—3人聘为推广技术辅导员,明确其责权利。再在每个示范推广点培养2名—5名农民技术员,具体指导。

篇(5)

1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目前农机推广培训的内容多数是针对收割机和拖拉机等使用技术和维修保养技术,内容比较单一,与现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存在一定差距。科技发展使新型机械不断研发出来,也不断引进到农业生产中,如果农民没有经过这些先进技术的培训就无法使用新机械,也无法对新机器进行维修和保养,影响新机械的推广应用。在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培训占很大比重,实践操作的培训比重小,影响对农民培训的效果。

1.2专业培训人员缺乏

由于乡(镇)向城市化转化,相关部门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忽略对农机推广人才的引进,导致农机推广部门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新生力量不足,农机推广部门队伍结构不平衡。科技发展带动新农机的更新加速,农机培训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技术,不能高效地完成农机推广培训工作。

1.3培训得不到重视,基础设施落后

经济压力的增长,政府部门将工作重心移向工业支柱产业,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机推广部门培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下降,影响了他们对农机推广培训的认识,农机推广培训不能达到应有效果。另外由于经费的缺少,农机培训部门的教学设施落后,无法及时更新,使得培训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2提升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的对策

2.1提升培训人员专业素质

农机推广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影响的是培训质量,所以要提升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农机推广培训人员要能吃苦,有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农机推广培训人员要有自我学习能力,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科技在发展,农机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新的农机器具的研发,农机推广培训人员要掌握新技术和理论,不断充实知识能量;农机培训主管部门要建立奖励制度,对于培训效果好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奖励,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2要重视农机推广培训工作

农机推广培训工作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担负着农民发家致富的重任。农机推广培训工作的好坏影响着农机操作人员的经济收益,熟练的农机操作水平也是农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所以各级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机推广培训工作,加强对农机推广工作的扶持和资金支持,以保证农机推广培训达到应有的效果。

2.3农机推广培训要坚持为农民服务的理念

农机推广培训贯彻的是强农惠农政策,是以广大农民利益为首要出发点。因此农机推广培训人员在工作中要加强为农民服务的责任心,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民对农机知识的了解学习,有利于农机推广的顺利进行。

2.4培训内容设置科学化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农业生产也要在多样化技能下进行。所以在农机推广培训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培训内容和模式,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农民需要和实际生产需要设置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以达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及培训最佳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农机培训和技术培训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机手的操作、维修保养技术,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如秸秆还田可以使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得到有效改善,能调节温度湿度,抑制杂草生长,在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同时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但是秸秆还田的实际操作要依靠农机器具的使用,因此两种技术同时培训可提高农民对技术学习的热情,提高培训质量。

2.5简化培训程序,将科技直接送到农民手中

篇(6)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8-02

邳州市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技术与农民培训工程密切结合,通过培训,农户对该项技术基本掌握。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分析培训后对该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力度。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和农民创业培训班,调查问卷发放600份,回收580份有效问卷,涉及邳州市水稻种植区的9个乡镇。

一、参加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88.9%,女性占11.1%,年龄在35岁以下农户占32.4%,36~50岁的农户57.2%,50岁以上的农户也达到10.4%,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调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6.5%,高中文化程度35.9%,专科及本科以上7.6%;一直从事完全务农的农户占调查总数的34.5%,村干部占17.2%,退伍军人占6.2%,种植大户则占22.1%,其他人员(包括外地承包户)占9.7%。

抽样调查中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平均在2人,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15.2%,1万~2万的占48.3%,2万以上的36.5%,其中农业收入为0.5万元,0.5万元~1.5万元,1.5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9.3%,62.1%和19.6%,水稻种植约50%的农户收入在1 000元~4 000元,4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25%,低于1 000元的农户占25%。

调查中,家庭支出在0.8万元以下、0.8万元~1.5万元以及1.5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在13.8%,62.1%和24.1%,而水稻施肥支出54.5%的农户在300元~1 000元,300元以下的占19.3%,超过1 000元的也占到26.2%。

二、农户对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认知与意愿状况调查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64.14%的农户知道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对该技术一无所知的农户也占35.86%,其中60.69%的农户通过农民培训得知,19.31%的农户通过农民技术协会或合作社知道的,通过政府组织的农技推广宣传了解该项技术的占18%,通过其他途径包括广播电视媒体、示范户带动、亲朋好友介绍的占2%。可见,农民培训在农民进行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应用中起到主导性作用。

在一无所知农户中,对于不知道精确定量施肥的农户原因很多,28.97%的人称从未有机构和人员介绍过,34.48%的农户以为技术太难,不想深入了解,而认为费用太高,不愿了解和知道的仅占5.5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31.04%。调查表明,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掌握的难度一定程度制约着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于该项技术不知道的农户中,经过培训,78.62%表示比较愿意采用,15.17%的农户对此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太愿意或拒绝的仅有6.11%。对于不愿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认为搞农业不需要科学,自己有施肥经验,农业生产的效益低,采用了也不会明显增加水稻产量,同时也有农户表示田太少,没必要。

当然,农户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的采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纳方式,调查组还对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纳方式进行了调查,41.38%的农户表示是最先采纳的,而别人采纳后有效果就采纳的农户占到57.24%,不愿采纳的仅占1.38%。

选择愿意采纳的农户,52.45%的认为多学一门技术有好处,39.31%的农户认为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其他的则认为别人采用了,我也会采用。

调查中,农户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34.48%的农户感觉该技术较难掌握,48.28%的认为一般,7.59%的认为比较容易掌握,9.65%而的农户则认为掌握很困难。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接受过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培训的农户占85%,培训机构主要是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和广播电视传媒的宣传,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协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农户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还是传统的集中授课和田间指导为主,对农户之间的示范带动和广电媒体培训并不热衷,56.45%的农户选择集中授课,37.25%的农户选择田间指导。

三、农户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的效果调查

1.农户对技术培训机构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农户对县级、镇级农技中心技术指导服务较为满意,69%的农户比较认可,评价一般的农户约25%;农户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培训中心以及专家授课等技术服务满意度也都在75%以上。

水稻精确定量技术在培训后,县级、镇级农技推广部门通过走访,反馈,经调查,80%的农户在采纳技术后得到回访指导,63.45%的农户对此较满意,27.1%的农户反应一般,当然也有9.45%的农户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2.农户对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的效果分析。农户在使用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72%的农民普遍认为增加了水稻产量,70%的农户反应节约了肥料的使用量,但是30%的农户表示使用该技术过程中,肥料成本较以前有所增加。

四、影响农户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因素分析

1.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影响。(1)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对技术采纳的意愿与接受程度不同。调查数据显示,接受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农户受年龄、性别和从事农业的身份影响较大。50岁以下农户对该项技术的认知程度比较高,男性农户普遍比女性农户接受能力较强,农业从业人员中,村干部、退伍军人、种植大户的热情较高。(2)文化程度不同,对技术的掌握采纳与应用程度上具有差异。采用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农民中,明显出现了高中大于初中大于小学的比例特征,约2/3的高中文化农户,1/3的初中文化农民以及1/4的小学文化农民采用过该技术,文化程度越高,对该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能力较高。

2.农户家庭收入因素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是提高该项技术有效需求的动力基础,也是影响该项技术有效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对该项技术有效需求形成的动因看,农民收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已获得的实际收入,它是形成有效需求的基础;二是农民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它是构成有效需求的动力。

3.农业经营规模因素影响。农业经营规模也是制约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耕地的不同,采取精确定量施肥这项技术的人员比例也不同,人均耕地在2亩以上的农民80%采用了该技术,而人均耕地低于1亩的农户中,仅有20%的农户采用。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或技术利用方面来讲,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也受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较大,这是由现代农业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4.农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的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是建立促进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利益引导机制的根本因素。从农民本身来讲,缺乏采纳新技术的动力,在农业生产上就表现出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直接表现结果就是技术创新率低,技术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调查中完全从事水稻种植与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户中,80%的农户采用了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而兼营蔬菜、水果及其他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在技术应用的人员比例则为40%。

5.政府行为因素影响。政府政策宣传的力度、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的程度、技术推广工作的广度与深度等的不同,同样对农户的技术采纳形成影响。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国家惠农政策好戏连台,良种补贴,水稻直补,农机补贴,综合补贴相继出台,农户人均补贴也高达140元,在此基础上,广泛宣传精确定量施肥是成为送科技下乡的重头戏,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对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精确定量。

五、结论

通过以几年来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培训,以及对现代该项技术有效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低、规模化程度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该技术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结论,建议在后续推广实施中,要充分重视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及文化素质。同时应结合中国目前三农问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集约作业,拉动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设立培训示范平台,选择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以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民,形成农民培训新模式,是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曾敏,王昌全,等.浅谈精确施肥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4):376-380.

[2]凌启鸿,张洪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3]林绍光,黄继庆.精确施肥技术推广实践与探索[J].广西农学报,2005,(4):11-14.

[4]Theodore W.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Yujiro Hayami(速水佑次郎) and Vernon W.Ruttan(弗农・拉坦),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

郭熙保,张进铭,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00,(1).

[7]Porter, A., A. Roper, T. Mason, F. Rossini, J. Banks, and B. Wiederholt, (1991),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8]孔祥智,方松海,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

[9]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5).

篇(7)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立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和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为我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三、构建新型农技推广组织体系

根据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农技推广组织。农技推广人员按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人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四种类型配备,实行聘任制,聘期2年。区级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农技指导员,镇(街道)设立责任农技人员,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兽医诊疗人员参加社会化农技推广。

(一)首席农技推广专家。根据目前我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实际情况,设立粮食、蔬菜、植保、畜牧、水果、林业、农机、农经、水产等9个首席专家。

(二)农技指导员。从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中具有初级职称以上(已担任首席农技推广专家除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

(三)责任农技员。由各镇(街道)会同区级主管部门从镇(街道)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在编人员中聘任。责任农技员岗位因需设置、因镇(街道)设置。

(四)社会化农技人员。根据产业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企业和种养殖大户中设置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在区、镇(街道)二级责任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承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及动植物疫病报告、农业信息等工作。

四、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的责任体系

(一)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岗位职责:系统掌握本行业或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行业或专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地生产经营状况及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要;制定本行业或专业科技发展规划,农业标准化技术的生产规程,提供重大农业科技决策咨询;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源头性需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研究提出本专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等方案,带头开展农技试验、示范;负责全区范围内本行业或专业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技术指导,及时掌握和研究解决农业突发事件;组织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完成上级政府和部门提出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本行业或专业的产业发展规划,收集分析市场动态,为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提供市场信息,培育上规模、有影响、带动能力强的规范化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提供相关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协调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生产技术问题,并承担相关培训工作。

(二)农技指导员岗位职责:掌握本行业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及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及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重点承担面上的农技工作指导和咨询培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联系镇(街道)责任农技员、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示范户等,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工作。

(三)责任农技员岗位职责:了解本行业专业技术知识,及其相关标准和法规;及时掌握本地农业生产经营状况,负责若干村全体农户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重点联系若干个种养业科技示范户;责任农技员应通过现场指导和“农民信箱”、“农技110”等手段,对责任区域的科技示范户、普通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协助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做好技术示范方建设;及时了解责任区域内农业技术和动植物疫病等突发问题,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不能解决的负责向区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寻求帮助;完成区级农技推广机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等交办的其它农技推广任务。

(四)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岗位职责:负责所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和推广等活动,参加或组织开展面向社会的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等有偿或无偿服务,重点是完成政府“花钱买服务”的任务,及时发现和反映动植物疫病等突发问题。

五、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体系

(一)首席农技推广专家的考核。由区主管部门、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主要服务对象等4方面按4:3:2:1的权重进行考核。其中,区主管部门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主要考核其技术指导服务的质量、效果和满意度;主要服务对象主要考核工作满意度。

(二)农技指导员的考核。农技指导员由所在单位和本行业或专业的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共同负责考核,分线(或分单位)设立考核组。由服务对象、所属单位、考核组按2:5:3的权重进行考核。所在单位主要对其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重点考核业务业绩;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满意度;考核组在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综合进行评定。

(三)责任农技员的考核。按照“谁主管、谁牵头”的原则,责任农技员的考核由镇(街道)、区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等三方面按4:3:3权重进行考核。其中,镇(街道)主要对责任农技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综合考核;区主管部门主要考评责任农技员的业绩;服务对象主要考核满意度。

(四)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考核。主要考评其承担“花钱买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实际效果等。由镇(街道)和区农林、水利等部门的农技专家组成评议委员会进行评议考核。

(五)奖惩。对绩效考核优秀、成绩突出的各类责任农技推广人员,按有关规定,推荐参评各级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并给予表彰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其专业技术职务实行高职低聘,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取消聘用资格。

六、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体系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当前科技进步和我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及农民需求变化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区级主管部门、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要认真制定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原则上业务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12天,参加专业相符的学历教育时间等同业务培训时间。

在培训内容上,既抓好理论知识学习,更要重视实践技能培训和交流。在培训方式上,要充分利用高层次生态农业人才培训基地、“农民信箱”、“农技110”、“农经网”、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等渠道,相关信息,开办专题培训讲座,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积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邀请知名专家授课和实地指导,对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农技人员,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送到相关农业院校培训。

七、加强农技推广保障体系建设

(一)要确保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责任农技员集中精力从事农技推广专业工作。镇(街道)在安排工作中,责任农技员原则上全年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从事专业工作。

(二)要进一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农技推广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优秀责任农技人员的奖励;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安排30万元对农技人员承担的课题试验和技术推广项目给予立项支持;对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所在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企业和种养殖大户优先给予各类项目扶持。

篇(8)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

部分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就是认为种庄稼、种粮食是本分,结构调险大,不如种粮食稳;二是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别人种什么他就种什么,不敢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看到别人成功后才模仿采用;三是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对新东西敢于大胆尝试,但一失败就放弃,比如今年收获的农产品价格一降低,下一年农户就不种了,经不起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的冲击。

2、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

一是培训力量不足。县级农技培训机构主要有县职业中专和农业系统有关部门,乡级农技人员仅有部分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而且农技人员浮在机关上的多,兴办基地、深入一线与老百姓面对面指导的少,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培训内容模式单一。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有些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单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够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了部分农民只讲相信科学,而实际上不付诸于行动;还有的培训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引进外地经验,解决不了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影响了群众学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培训设施落后。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和设备还不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农民没有长期的学习资料和固定的技术培训场所。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3、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当前除了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外,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可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技推行体系建设、服务条件亟待改善,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4、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

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多数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只会简单的农业适用技术指导,缺乏市场预测、行情分析及经营管理指导能力,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展要求。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建议与对策

1、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县农广校、村文化大院等在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中主渠道作用,动员和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

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覆盖面广的优势,直观、快捷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服务。成立科教放映队,针对不同时令、不同农作物,有针对性的选择科教宣传片到村进行播放。

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

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要根据时令季节,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要继续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培训规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行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农技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现有从事公益服务的农技人员进行分层次、多内容的继续再教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基层农技推广带头人。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技术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先在科技示范园区试种试验,成功后再向农户推广,探索一条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4、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继续坚持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千名干部包户富民促调整工程,选派科技人员到村、到户、到企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直接融合。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5、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16-02

泰安市岱岳区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百万亩耕地的典型农业大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特别是区委、区政府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技推广运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采取积极、稳妥、有效的措施,稳定推广队伍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加大了农业改革创新与推广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使农技推广效能不断提高,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连续三年落户岱岳区,有力地推动了岱岳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岱岳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实施情况

1.创新农技推广管理体系

岱岳区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要求,紧紧围绕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制度、强化科技推广等工作重点,遵循“强化区级、理顺乡镇、延伸村级、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周密组织,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核定人员编制。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通知》,在全额事业编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梳理归位,全区共核实农技推广人员153人,其中乡镇农技推广人员92名,区级农技推广人员61名,年人均工作经费1000元。二是优化推广机构。全区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17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重点加强一线农技推广力量,在大汶口镇、良庄镇、祝阳镇分别建立了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每个站派出5名同志,共计15名。区人事局、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通知》,指导各乡镇严格落实岗位编制要求,做到了“人员、编制、岗位、责任、待遇”五个落实。三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区政府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区、乡农技推广队伍的公益性职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区农业局下发了《关于成立农技推广服务站的通知》,对区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人员编成、服务职能和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

2.健全农技推广管理制度

重点建立健全了“六大制度”一是推行目标责任制。将全区农技推广人员分为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农技辅导员三类进行管理,按产业确定技术人员,逐级签订年度农技推广工作目标责任书,按业绩对每个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和奖励。二是推行绩效考评制。围绕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良种良法推广、农技人员培训及农民满意度、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等重点,实行百分考核。年底对各乡镇评比排序,评出先进技术指导单位三名,对前一、二、三名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奖金;评出先进技术指导员20名,每人给予500元的奖金。三是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区政府连续两年共为区农业局公开招聘了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全日制本科毕业生6名,研究生3名,区级农技推广队伍得到了充实和加强。四是实行农技人员培训制度 积极组织全区农技人员到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参加异地培训学习,重点培训班时间不少于15天,参加普通培训班时间不少于5天。同时,根据不同农时,聘请山农大、市农科院和市农业局有关专家,对全区基层农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五是实行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制度。重点采取选聘农技推广辅导员、建设标准村级站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行农业产业化带动四大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业院校、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六是建立农技推广工作制度。重点明确了首问责任、服务承诺、责任追究、人员考勤的有关规定,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服务,确保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开展。

3.强化主导产业科技推广

3.1是科学确定示范户。根据全区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特点,遵循“村级推荐、乡镇初审、区级考核”的原则,全区共遴选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个,其中大汶口镇、徂徕镇、夏张镇共遴选小麦种植示范户300个,马庄镇、祝阳镇、山口镇、满庄镇共遴选玉米种植示范户400个,良庄镇、房村镇、范镇共遴选蔬菜种植示范户300个。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建立了科技示范户管理档案,统一悬挂了科技示范户门牌,明确了科技示范户的服务范围及工作职责。

3.2是建设示范基地。在种植业内部,重点围绕玉米、小麦、蔬菜三大产业,重点建设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共涉及10个乡镇、10个行政村,基地总面积1160亩,其中玉米高产示范基地位于满庄镇、马庄镇、山口镇和祝阳镇,基地面积640亩。小麦高产示范基地位于徂徕镇、夏张镇和大汶口镇,基地面积380亩。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位于范镇、良庄镇和房村镇,基地面积140亩。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为加快农业实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搭起了平台。

3.3是强化科技推广。结合岱岳区粮食生产实际,经遴选、评定玉米重点推广了登海661、登海662、郑单958、天泰16号四个品种,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小麦重点推广了“良星99、汶农6号、临麦4号、济麦22”四个品种,重点推广了宽幅播种、氮肥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四大技术。蔬菜重点推广了日本长茄、以色列彩椒、金满园西红柿、京津无刺黄瓜等6个瓜菜新品种,重点推广了无土栽培、设施化保护栽培、绿色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四大技术。

3.4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一是突出培训重点。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10名农业专家中选择3名参加了省级举办的基层农技人员重点培训班,组织100名农技指导员参了市级组织的技术指导指导员培训班,利用2天时间到寿光的科技示范园和合作社进行了现场参观,增强了指导农民科技致富的责任观和使命感。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山东农业大学,聘请董树亭教授、张吉旺教授、吴洵耻教授重点加强对小麦、玉米、蔬菜产业的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工作,对全区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指导,共举办区级培训班3期,培训区级农业科技人员300余人次,举办乡镇科技培训7期,培训科技示范户1500余人次。三是实施科技入户。为加快农业科技入户,我局精心制作了5000册《农村政策与农业科技知识挂历》免费赠送给农民群众,为全区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免费征订了全年的《泰安日报·农家致富报》,编制下发了5000本农业科技知识手册。发放范围覆盖了全区663个行政村,重点突出了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农时前,只要翻翻科技挂历,种植技术要领就会一目了然。在对示范户的培训上,创新培训机制,采用了“两结合一突出”培训法,即结合农业主导产业搞培训、结合农民生产实际问题搞培训、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搞培训,由于我们邀请的专家教授层次高(山农大吴殉耻教授、市局石玉博士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普遍受到示范户的欢迎。科技入户面广量大,我们采取了区级专家包乡镇,和所在乡镇技术指导员,指导员包科技示范户,按照各自职责层层落实责任,截至目前小麦产业技术指导员已进村入户指导7次,蔬菜产业技术指导员已进村入户指导10次。并按照要求则农技指导员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由科技示范户填写了《科技示范户手册》。四是加强工作宣传。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全年共编发农业信息372条,其中省农业信息网录用信息65条,位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向中国农业推广网录用信息69条。先后在《农民日报》、《山东经济研究》、《农业知识》、《泰安日报》、《农家致富》等报刊发表文章9篇,群发农业科技手机短信1.2万余条,报送农业电视新闻49期,全区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得到了及时充分的宣传报道。

二、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实施成效

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区农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主要取得了三大成效:

1.建立起了新型农技推广架构

通过理顺区、乡农技人员编制体制,有效解决了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尽责、队伍不稳定、经费不足、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转变。区级成立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村级服务站点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促进了区、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了农技力量重点向生产一线倾斜,农技技术人员重点向生产一线集中,加快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2.提高了农技推广工作效能

篇(10)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迫切需要;是管理体制、更好履行职责的迫切需要。作为农技推广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组织,对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及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管理体制,强化机构公益性职能,保障工作经费,切实全面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二、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的农技推广机制

围绕机构职能、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努力构建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一)明确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当前,我区已设立江南、浮桥、金龙、常泰4个街道企业和农业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明确其公益性职能,并进一步细化成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和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个农技推广机构和每位农技人员。

(二)区、街道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结合我区农技推广工作实际,对街道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街道办事处管理为主,区农林水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培训。街道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调配、考评、晋升及职称聘用,要充分征询区农林水局的意见。

(三)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根据街道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程序核定各街道企业和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保证其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履行。

三、加强培训,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

要重视街道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继续再教育及学历提升,积极创造和改善街道农技人员培训教育条件。要结合年度工作重点、中心任务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街道农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继续再教育培训;要鼓励街道农技人员积极参加在职学习提高专业学历,所需经费按有关规定予以报销。通过院校进修、转专业培训、集中培训、函授自考等多种形式,促进街道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改善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提高整体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农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农业种养多元化、技术要求多元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要求。

四、强化领导,切实保障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11)

区地处市城郊,农村辖二乡二镇4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7万亩(水田4.5万亩,旱地1.2万亩),农户2.1万户,农业人口7.8万人。201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34元。

2、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我区农业主导产业分别为水稻、生猪、蔬菜、甘蔗等四大产业。2011年,全区水稻面积7.2万亩,水稻总产3.07万吨,产值7800万元;蔬菜播种面积3.5万亩,产值105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5000亩,产值3000万;生猪出栏12万头,产值16800万元。4大农业主导产业的产值合计为381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5.6%。

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我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已于2011年8月正式启动,现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到位。一是对乡镇农技人员重新进行了核编,确定乡镇农技人员编制数为35人,区农业局实际接收19人。二是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实现了“三权归县”、双重管理、综合建站,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农技人员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区农业局按人均1万元保障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工作经费。三是制定了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岗位职责,建立了区农业局、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评机制和竞争上岗机制,乡镇农技推广体系运行顺畅,服务高效。

4、我区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区农业局是全区农业行政事业管理单位,局机关设办公室、蔬菜办、行政审批服务股,局下属单位有农技推广中心(设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畜牧局(设畜牧兽医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检疫站)、农经站、生产股、种子站、行政执法大队、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做到机构设置合理,管理体制顺畅,工作协调配合,技术服务到位。

二、年度目标

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完善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优化农业区科技示范基地、推广更新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强化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措施,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四有五化”,即:有专业队伍、有办公场所、有经费保障、有示范基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工作手段现代化、示范推广科学化、服务群众优质化;建立农技推广责任、人员聘用、绩效考评制和知识更新等制度;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机制,逐步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网络。

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推广,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加大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力度,提升他们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重点培训和师资培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综合站站长暨农技专家的业务水平和田间培训指导能力。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实施内容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机制改革与建设

1、优化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工作岗位设置和职责

进一步优化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的岗位设置和完善农技人员职责分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所。

根据所在乡镇农技人员人员数量、专业结构暨所辖区域产业大小等实际情况增减设置站长、副站长、农技员(含农技、土肥)、植保员、经作员、农机员、动物防疫检疫员、水产员、农产品质量监督员、农经员、信息员岗位,实行一人多岗、多岗一人,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团结协作、服务高效,充分体现“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2、创新人事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工作岗位如出现人员空缺,则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通过考试,竞争上岗,选拔农业院校大学毕业生,进入农技推广队伍,推行公益性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3、建立村级服务网点,做好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

以行政村为单位,每村选聘1—2名村级农技推广协助员(村级防疫员),协助做好辖区内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协助员劳动报酬,由财政暂按年人均1200元标准列入预算,并要求逐步增加。

4、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建立多元推广机制

采取区、乡镇农技人员联动和首席专家负责制,全面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模式的农技推广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区农业局要求在每个乡镇至少设立一个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基地,确定一个主导品种。局每个站室和乡镇综合服务站每年选取1-2项新技术或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活动,区、乡每位农技人员每年到村培训指导次数不能少于15次。

协调和支持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5、建立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和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负责人竞争上岗制度

依据《区乡镇农技人员考评细则》,对农技人员的农技推广实绩每季度考评一次,年终计算平均考评得分。农技人员的绩效工资、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考核结果挂钩。对全区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站长、副站长职务,推行竞争机制。根据考评成绩,由区农业局统一调配、任用和撤换,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不称职者下。

(二)确定主导产业

按照产业规模大小,依次确定水稻、生猪、蔬菜、甘蔗为我区4个主导产业。努力增强主导产业的造血功能,改善其基础设施,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优化品质、增加总量、提高效益。侧重发展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增加主导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我区农业经济实力。

(三)筛选、确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通过多年的推广和筛选,确定我区当前4大主导产业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1)水稻主导品种:根据我区2012年现代农业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结果,2013年水稻主导品种早稻为陵两优211、中嘉早17、株两优08、五丰优623、金优418、威优州418、金优458、欣荣优2045、五丰优157、五优21、荣优463等;中(一晚)为Y两优916、Y两优1号、深优5814等;二晚为五丰优308、H优518、天美1号、淦两优602、天优华占、金优H4、天优1251、荣优华占等。

主推技术:“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测土配方(“山”型)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水稻集中育秧抛秧等。

(2)生猪主导品种: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及其相互杂交或与地方品种杂交品种。

主推技术:三元(或二元)杂交、人工授精、定期防疫保健等。

(3)蔬菜主导品种:辣椒、番茄、各类叶子菜等。

主推技术:大棚蔬菜生产术、生物防病虫、无公害生产规程等。

(4)甘蔗品种:传绿皮甘蔗

主推技术:地膜种植。

(四)精选技术指导员

根据示范县项目实施需要,我区精选了41名农业技术指导员。这41名农技指导员,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2人,技术员36人。农技指导员全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50天。根据需要选派他们参加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田间培训指导能力。

(五)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围绕主导产业,面向全区4个乡镇遴选406户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较高、邻里关系融洽的农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其中水稻生产示范户150户,生猪生产示范户100户,蔬菜生产示范户100户,甘蔗生产示范户56户。

由41名农技指导员对406个科技示范户实行对接帮扶,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要求科技示范户带头学习使用新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协助技术指导员做好技术推广、技术信息采集和项目评价等工作,着力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点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创新农民培训方式,推广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通过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培训效果,增强学员的实践能力和技术传授能力。全年举办3期以上的农民田间学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00名以上。

(六)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根据我区养殖产业特色,建立1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切实做到技术骨干沉入示范基地,良种良法引入示范基地,农机农艺融入示范基地。

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地点在丽阳乡丰田村,有良种公猪40头,良种母猪1000头,人工授精设施设备齐全。示范带动50个养猪大户实行生猪人工授精,年供精5000头(次),全区生猪良种覆盖率达90%,年降低养公猪饲料成本15万元。

做到切实巩固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成效,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

四、进度安排

2012年示范县项目实施时间为2012年9月—2013年9月。其中:

2012年9月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2012年10月—2013年3月,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科技示范户培训指导、科技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推介等工作;

2013年4--9月,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自评,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做好迎接检查验收等工作。

五、主要参与单位、人员情况与任务分工

1、主要参与单位

区政府、区农业局、区财政局及区农业局下属单位(含区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等)。

2、人员情况

参与项目实施的有49人。其中区级领导4人,部门领导4,区农业局内农技人员18人,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农技人员23人。

3、任务分工

(1)领导小组任务分工

区长负责项目实施的全面工作。

区委分管领导负责召集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讨论确定改革方向、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建设内容、财政保障及区农业、财政、乡镇的协调工作。

常务副区长负责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核定和财政保障工作。

分管副区长负责督促落实项目实施步骤、进度和具体完成时间。

区农业局局长具体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岗位设置和“三权归县”的工作衔接,主导产业、示范基地、专家组成员构成、农技人员的确定、科技示范户的筛选。

区财政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审定,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财政保障工作。

区农业局分管副局长负责召集专家组成员会议,讨论制定各项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携同农技推广专家组成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包括起草实施方案和各项工作方案,组织农技人员培训,项目实施进度的网上填报,项目实施工作的宣传报道,项目资料的整理归档。

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负责有关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区财政局农财股股长具体做好项目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确保项目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区农业局财务人员具体做好基层农技人员绩效工资发放和工作经费拨付。

(2)科技示范基地的承担单位与指导专家分工

区畜牧局负责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示范基地和无公害生猪养殖示范基地。责任人:程仁虎。

各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负责各乡镇科技示范户日常管理。责任人:欧阳小琴、徐前兵、马清良、徐承鑫。

(3)农技人员培训与科技示范户培育分工

局科教股负责41名农技员集中轮训和406户科技示范户培训的教学管理及协调工作。责任人:汪国梁。

六、经费使用安排

中央40.62万元用于:

(一)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8万元。主要用于乡镇、区域和区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

指导所发生的交通等费用补助以及完成全区农技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等。

(二)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物化技术补助10.15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户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种子、肥料、农药等物化技术补助。全区科技示范户406户,每户平均补助250元。

(三)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15万元。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基地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过程中的设施设备建设补助以及购买种子、肥料、农药等补助。

(四)聘请专家费用2万元。主要用于聘请技术指导专家的差旅费、交通费、专家劳务费等。

(五)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3万元。主要用于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参加集中培训所需的教材费、场地费、差旅费、食宿费、交通费、讲课费等。其中,2万元用于农技人员培训,1万元用于新型农民培训。

(六)技术资料印刷和制度建设、工作考评等费用2.47万元。主要用于农技推广资料印刷以及建立竞争上岗、责任推广、绩效考评、知识更新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开展工作考评过程中的资料印刷费等。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与工作协调。

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项目的实施和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并报批项目实施方案,负责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和项目资金使用的日常管理及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2、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专家组人员的指导作用。

区农技推广专家组,负责制定和完善各项农技推广技术实施方案,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服务。专家组成员共13人,他们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服务热情、责任心强,涵盖种养各个方面。

3、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

将全区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到统一部署,统筹项目资源和技术力量,实现部门、人才、项目、资金的优势集成,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全区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区财政局安排专人监督管理项目资金,并设立项目资金专帐。切实做到专款专用。

4、建立档案制度,加强农技人员绩效考评。